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二卷A面

  是自己啊!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当我们真正的体验到了,这个有支的力量以后,我们就发现下一生,固然是这个力量啊,引导你去。就是我们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啊,下一个步骤怎么个作法?都是这个力量推动你,所以叫引生后有啊,有大势力。这个后有就是从现在向后去你的行为,它主要的,就是这力量在推动你。主要的就是这力量在推动你。那么,所以我们晓得苦要避免苦,那么找到苦因,那现在推向你苦的是这个。你要快乐,推向你乐的是这个。然后你观察到这个力量的存在以后,你进一步说,嗯!对,现在我找到了。那毛病在这地方。啊!问题在这地方。问题在这地方所以你捉到以后,你在这上面说,如果它为什么?为什么会转向这个方向,或者向那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流转生死,这个方向是还灭生死。那么,那时候你啊!了解这因由。所以顺著无明相应的爱取的话,就流转。然后呢?顺著正知见相应的,这精进、善法欲的话,就还灭。就这样。所以当你观察到了这以后的话,你起心动念等等的话,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因地上面防它。所以对于整个的,我们的这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否则的话,我们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时候啊,你就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挡得住。昨天我们这里有一位同修离开这地方。嗯!他就跟我说,来了以后啊,他非常欢喜非常好。那么这个走的时候,他也跟我说,唉!听了这广论实在好啊。但是既然实在好,为什么要走呢?,也就说,因为他没来之前,那时候已经接触那个什么?他就非常羡慕这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觉得啊!这是很好的因缘。但是呢?后来其他的因缘就把他叉开了。人家说,喂,这地方很好,他就来,来了以后他固然觉得这地方好。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时候啊,他一直是觉得既然眼前的状态那么好,因此也就算了。耶!偏偏他父亲生了病,而且非常严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说他的父亲绝对也是非常好的人。他去看了一次,看两次。他家里的人啊!总觉得,我们晓得的,一般在家人,那儿子出了家,绝对一不以的。何况,他家里的人,其他人,不信佛。哎哟!就很担心啊。就这样。他父亲又这样,他因为了孝心所使,他那时候,虽然这里有这么好的,一个因缘,他未尝不欢喜。有的人不懂不欢喜,那是无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吗。最后啊!他正徘徊两可之间啊,耶!后面这力量就来了,啊这就是有,很简单。很明白是他本来就是有这种力量,非常强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结果被其他的因缘叉到这里来了,等到有其他的因缘一使他那样的话,他又去了。所以我们啊!你能够平常的时候,了解这一点啊,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到了那朴穷瓦大善知该十二有支当中,修心这特别提出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来说,现在我们非常幸运的能够遇见这圆满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么地方?那么那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灌注在这里头去。仅管如此,但是因为以前造的很多业,这是有的力量,它会来影响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所以啊!如果你从这上面能够注意到了以后,你就会怎么样的想辨法在这重心上面,换句话说佛法叫作这个是重心问题上面,你把它加强,这是集聚资粮。然后呢?以前跟它不相应的这力量,想办法把它消除,这叫做忏悔业障。所以忏悔业障的方法,它前面告诉我们,那二种啊?就是悔所损,对治所损,对不对?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忏悔,乃至于世间法,上次我们谈到了凡四训的时候,他也说:“没有谈在谈积善之前,先要谈改过,为什么?”它这原因都在这里。原因都在这里。否则的话,一因缘,一打闲叉的话,你又去了,又去了。所以现在在这地方啊,我们第一件特别的把这个菩提心教授的重点,要特别的加强,现在这地方我在讲完了以后呢?你们应该多思惟,观察。多思惟,观察。如果有时间啊,更应该去看看那种大经,大论,譬如像华严啊……等等啊。这地方就是让我们心里边那把这力量,这就是是业,这就是有。启发我们的正知见,然后呢?由正知见带著头,然后呢?正精进,所谓的善法欲,把这力量提得很强,同时对以前没有正确认识之间的,这种错误习性等等啊,尽量把它拿掉它。尽量把它改掉它。这习惯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这习惯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有啊前面一再说的,这什么啊?就是这行薰习识,这行为?不断薰习在识田当中留下的影响,这就是习惯。这习性之难改啊。刚才虽然是小地方,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真正修行的,应该从那些地方去注意起。所以我们在这地方啊!这看看,说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人,他遇见这么多教授以后,他心里面啊,还是,说到底什么方法?才是能够最快的达到这圆满成佛呢?那么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在这关键上头,还是有模棱两可的这种,告诉我们,现在我们何况是我们更应该在这地方不要让这种模棱两可的这种情况,消耗了,空费了我们的岁月。我们往往在不知取舍当中,就不晓得怎么辨?那就无可奈何的就停在这里,一停啊?短者几天,几年,长者,多生多劫。就这样,就这样浪费掉了。哪这第一个,第二呢?所以啊,他去问各式各样的人,乃至于在这地方,祈求佛菩萨。嗯!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诉他,中心在那里啊?中心在这上头。实际上呢?经论上面也都在这地方。所以这地方我们要了解,把这概念弄的很清楚。说对于这道理啊!你要认识,认识了以后呢?照著它,努力的如理思惟,内心上面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决定不疑的见解。那么?如果我们以前有了这种强有力的习性,那是有二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对不起,这个习性的力量很强,你就被它牵著走了。还有一种,虽然眼前没有被它牵著走,万一碰见其他的因缘的话,你又跟著这因缘跑掉了。所以我刚才举我们走掉的那同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其他的因缘一来的话他就跑掉了,虽然难得的得到了这非常殊胜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这地方,要特别的想辨法,把这一点上面啊,要把它把握的住。所以我们看那这倒数第四行。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啊,那是阿底尊者的。现在呢?我们应该从这一地方学习起。我们一生的生命啊,非常的短促。说了阿底峡尊者,我就记得尊者的传记上,有这么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时侯,的确的整个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够振兴,才能够恢复。所以他跑到那里都把地方的错误,流弊,一一都改正。就这样。那么,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也是当地一个很有名的一善个知让,就是可以说顶尖的善知识当中的一个,跑得来就问他关于宗派之间的很多特别的意义。阿底峡尊者,怎么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啊!很短啊!是,你尽管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啊!探讨的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对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眼前这个条件来说,有好处吗?想了半天,对啊!对啊!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终注意哦!然后呢?你再进一步去圆满因,那时候,你作什么自然而然都跟它相应的。譬如说方向,你先有,你出去干什么?你说我到那里去,然后你做那种事情的话,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应。否则的话呢?你自己越广博,唉呀你这也懂,那也懂,那也懂,你始终是一盘散沙。就像茫无头绪的到处去,一下这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忙了半天。啊!你说他不懂吗?是样样懂。说他懂吗?是一样都不懂。就这个状态。所以他就问他了。那么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说你应该趁这机会啊,中心教授在什么地方?你要把握住啊。他就问他,那么什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简单,就是现在我们这里说的这个,怎么样你了解世间真象当中,然后把这个深入推广,必然会走到大菩提心这条路上面去的。这条路上面去的。然后呢?要想达到这里边,他有指出几个根本原因。广论上面,我们都说过了。啊!要想彻底圆满解决,就对自己来说,非成佛不可。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发这大菩提心的因,最强有力的就是慈悲。这样。然后呢?以这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来。那么,大菩提心建立起来,进一步的话,圆满大菩提心。那时候,你再学这什么东西。就这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这所以同样的在这地方啊,现在我们在这地方特别的重点,要注意。根本因始终是厌离心,菩提心,然后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圆满这菩提愿,再紧跟著下面学的那个。如果拿我们修行来说的话,两件事情。忏除业障,集聚资粮。拿那修学的层次来说,戒、定、慧,那东西都绕著这中心,慢慢,……这样。所以他下面说。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嗯!为什么原因是这样呢?因为这个东西啊,是整个大乘纲要,最重要的关键是一切成就的宝库,你要成什么东西,它真正的重点在这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这菩提心。所以眼前我们真的重要的,怎么样去修它,去增长,勇悍、欢喜,一直到什么呢?心里面啊!

【“如渴闻水。”】

  哎!渴的不得了,一心一意啊只求这个。那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一心一意我只想什么?要求成无上正等正觉。而心这个,等到你一旦策发了以后啊,自然而然以后你多生多劫一直有这种力量在,这样同时当你现在策发了以后,单单策发还不够,我们的行持本身,也是在这上头绕著转,所以当你因地上头,这样子,绕著这转,然后呢?自然将来感果的时候那我们现在己经了解了有几样东西,主要的,异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应了,当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应,所以这异熟渐渐的增上,然后呢?因为你的当时的时候心里边是这样的,所以那时候,心里面也继续的来,同时,由于你修持的环境是这样,所以外面这增上果也是这样,你会啊不一执著在这个好的自它相应的环境当中,慢慢,慢慢,慢慢的,越跑越上,眼前这情况已经不错了,那么越来越上的话,当然会越来越好,而这当下本身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第一要把握住这中心。那么这道理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这把握住中心的话,始终记住,不是嘴巴上讲的道理,而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对这形相有所认识的。以最近来说,大家真正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以前讲一些道理,现在那道理,你肯在今生上面,心里上面下功夫,你就体验到了,真正的业就是从这地方开始的。所以你现在处处地方,在增长善净之业,那就对了。所以啊。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一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制世间。”】

  啊!我们啊!是要这样去修,乃至于多劫,时间是这么长,这是表长时间的,而且呢?还要什么希有智。对于这一点,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确确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后呢?我们要真正深入的话呢?的的确确要用那智慧,这智慧不是普普通通的。然后呢?要想进入这样的智慧,注意,关键在那里?关键就在亲近善知识。然后呢?听闻正法,得正知见,如理思惟,这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的。所以这前面告诉我们的,如果说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还不稳固的话,应该怎办?第一,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两类哦!有两类哦!第一增长善知识,第二同行善知识,就这样。所以哦!在那大乘的戒当中,有一条,这大乘的菩萨行者啊,他跟那声闻乘的行者,不能同住七天,超过七天犯了戒。为什么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共处啊,他不知不觉当中,他互相会影响的。这识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识,识本身一定是个能识,识那所识。所以根境相应产生识。所以我们这心是离不开境的,当你所对的那境是这样的话,你不知不觉受了影响了。所以这善知识,这样的重。所以啊,为什么?这个僧团的重要,而这僧团不是说,啊!我今天剃了头啊,然后穿了这件衣服了。这僧团一定是什么呢?嗯!不管形状也好,内心也好,这完全要相应。完全要相应。我们所以分形状跟内心的话,因为就行相来看,却是如此,而产生的这力量的话,那时候,心境是互相影响的。你看见了这境,你就对这个境有一反应,所以你的反应是使你心里的事情,但是却有这个境界啊,引发你的,所以你的心,不离开那境。反过来,那个境之所以如此的话,还是因为你的心而影响到的。譬如说你个心里上这样想,那时候,或者你说这地方不对,我换一地方。或者这地方你要这样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实际上,将来我们感得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面所感得的。唯识上更说,一切都是我们的唯识所现的相分。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嗯!我们真正要这个的就是什么呢?要依靠这样的一个善知识。善知识之所以善知识,一定要了解。不是说跟你好朋友。哎呀两人,亲亲热热的,没什么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专门帮忙我们啊,做坏事啊!那是最大的大恶知识,这做坏事不是去杀人放火的善知识哦。他就是看你,哎呀!某人啊!你辛苦了!你休息啊。哎呀!这好,好,好,觉得这跟我的好朋友。啊!绝对不是这样啊,这你们千万注意哦。这一定是策励我们,告诉我们这世间的苦啊,苦的因是什么呀?像这样的策发我们精进的,这才是。就这样啊。像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同修在那地方,我们随便谈起,最近情况如何?他说比较好一点。平常他因为身体比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较弱啊,所以我就给他说,你现在懂不懂,为什么?世间讲心理建设,我们讲正知见,平常的时候,就是这个因为一向宿生的习惯,所以这一生养成身体比较差,心情自然萎缩,那坐在这地方,就是这样。实际上,这相是什么?这相就是他的心,这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的,越来越缩,越来越缩,缩到最后啊,像一蚌,或者像螺狮一样。啊!那今天一晒太阳,啊,上课了晒晒太阳,啊那一下,关在里头,一关关在那里头,他觉得天下无事,真的吗?不是的呀。那螺狮也是这样的。哎呀,肚子饿了找东西吃去了,跑的去。不晓得你们看见过螺狮没有?我就看见,很好玩。你一碰,它就一缩,哎呀!缩在里边,好像人家碰不到,根本不晓得,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说螺狮,蚌壳类啊!一睡一千年啊。这种安慰是万万不能啊。这样所以你心里面哪打起来,这很明白,所以我们所以感的一这生的不理想的什么?宿生的因果。即然你感觉怕,那你了解了,这个如此因,感如此果。这现在身体的弱,现在的很多环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为现在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晓得,眼前因地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对。做对的第一的件事情,正知见。所以说,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里说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这心哪先要建立起来。你有这心建立起来的话呢?然后呢?自己内在的因,外面互相的策励,那这是说我们所以说重视什么?重视前面善知识的这道理。而不是在刚才说的那个。第一个。第二呢?你要如理的要多看,啊多读这个大经大论,那大经大论是什么?无垢的经论。这概念很重要,那时候才给我们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间很长,勇猛,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有机会。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这力量非常强。非常强。这力量非常强,非常强。如果说你不认识,固然绝对谈不到,你认识了,不努力注意对治的话,它还是一样,没有用。所以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第二个,认识了还要注意对治,否则你不知不觉当中,我想我们都有这习惯,你并不晓得,在不晓得的行为当中,都是照著老习惯。对不对?我想这人人体会得的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过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作意对治。这是所以,为什么?大家,我跟你们说要看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当中有两点对我们特别有用。一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从见了云谷法会禅师后,决心要改过了以后。那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两句话,从前就是悠悠放任,这是以前的。现在呢?以后自有一番战兢惕励现象。那就是说,他正确的了解了以后真正要想改过来,必定要的作意对治,他一直在作意对治它。嗳!不要让那老毛病,不要让那老毛病,不要让那老毛病,就这个。否则的话,你就算认识了以后啊!没有用。所以它那上面告诉我们啊,天下的英雄豪杰俊彦不少,但是他为什么改不过来呢?只有两个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样子,苟且就这样。他未尝不知道,但是他就没有作意对治。啊!这是一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们现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时候,懂得了以后,反而还增长很多毛病。开起口来啊!比谁都懂,但是自己的行为是老毛病。啊!这种东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这种人,将来变成什么?三世怨的时候啊。就是那种世间很聪明的人,脑筋非常好,也很多人,你看他脑筋很好。但是呢?嗳呀
!到做什么事情啊,都是到处碰壁,他自已还觉得很聪明一等呢?这毛病就在这地方,就在这上头。这样嗳!说他不知道吗?他知道的。但是行为吗?他不相应。因为行为不相应,所以感得的好的果报没有。因为脑筋肯动,所以这一次还是有这东西,这第一种。第二种呢?后面像俞净意公遇神记,这公案当中,他特别说的是什么?他自已啊!并不自己正确了解,他并没有真的想做恶哦!他还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哦,唉噢惜字,放生,跟著很多同修大家做那什么?做这个。哎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结果啊,一点好报都没有,幸好他还啊肯恭敬那个神,所以神说,因为你一向对我很恭敬待侯啊,所以我今天,告诉你啊,你以为做了好事了啊,结果上帝派了一个日夜使者,跟著你三年,你一个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见你,疑惑重重啊。这个也说明什么?第二件说明,我们往往啊自己不知道,这是更严重的啊。然后他不知道,还找种种他不是借口啊!他每年还抱怨,还写那疏文。上帝:说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一点好报都没有,只有恶报啊。这关于这地方啊,像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啊,来告诉我们,策励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二卷B面

  这是关于这地方啊,像跟我们日常相关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啊,来告诉我们策励一下。我们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得到了这样的完美殊胜的教授,我们务必想办法,采种种的方法,怎样使得这圆满的教授啊,能够真正运用,改善我们自已的人生。下面说:诸佛菩萨唯见此是,没有一例外的、佛菩萨这都是这样,这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胜方便故。下面引这论上面这句话,引论上面的这句话,前面曾经说过,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时候啊,人家问他说最好的找一快速的方法,能够成佛,阿底峡尊者怎么说啊,哎呀我也希望有这个,我也在求这个,啊我也大不急不得不要这样地修啊,但是据我所知啊,说啊不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啊然后呢不根据菩提心去学,修行圆满两种资粮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经上面也没有,啊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峡尊者是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于各派的传承的重心,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但我们世间的经典他都看见,大家看他那个传记当中,他到后来或者定中或者梦中看见很多空心世界,他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他都看见过,而过目不忘,但是他却没有看见说,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积聚两种资粮能成佛的方便,他没看见,就这样,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这一点啊,用很通俗的话来大家策励一下,鼓励一下,我们翻过去,发了这心了,下面啊还要让他增长啊,增长啊。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这分二,不舍所发心愿,第一不要舍弃它,第二学令增长。”】

  平常的时候呢?我们造的世间染污之业还要造增长、现在我们呀,反过来啦,不但净除而且彻底的圆满的要达到佛的成果,所以学会了不可以再舍弃,实际上呢我们倒不是有意的舍弃,而是说,你不作意对治,不精进努力的时候,他那无始以来的习染啊,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来的时候你又不知不觉跟著去了,这是我们眼前最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呢?这个对治了,把已经学会的东西啊,再怎么增长他。而不是增长以往流转生死的那些染污之业,今初,现在第一个。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

  先是说前面的,就是啊,受这愿心发那心,啊在佛菩萨前面立那大誓愿。

【“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那么你发了这心以后啊,紧跟著并不是停在这里哦,要去做啦,做的时候啊,你看啦哎呀要度的这有情啊,是不但人数多啊,而且种类是千差万别啊,这种类的千差万别当中啊这行为是非常的糟糕啊,哎这么多的人啊,已经是看的头痛,还有那些人当中啊,有这么恶劣啊,啊这样,不但人多恶劣,而且时间要这么长啊,哎看看啊,发心是容易啊,做起来就难了.啊做起来就难了,哪而且进一步,说从另外一方面算,你要成佛的话,要结佛之二种资粮,而积每一种资粮真是难做极了,都要去做啊,那时候心里面啊,就觉得哎呀这不行啊,这是…….心里面啊就会啊退却了,啊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啊,更舍置发心重担,那时候啊,发了心以后啊又退了,这个发了心又退,这个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这别解脱的他胜之罪还要大,所以这他胜什么呢?这就是啊重戒,重戒啊,那么别解脱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条,犯了这四条重戒的话呢?那一定堕落,最严重最可怕的罪,你发了心以后,如果舍弃的话,这罪还要大。

【“如摄颂云。”】

  这上面告诉我们。

【“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说你这么长时候,修十善和世间的,或者呢?进一步的要求啊解脱生死的二乘果,罗汉也好缘觉也好,啊而受持这戒,啊这戒的过失、戒的失坏,过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坏就是犯了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啊你这发这菩提心这个力量啊,比他还要来的大,换句话说,如果你弃舍的话,这罪也比较大。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这菩萨啊,就算毁犯了尸罗,但是呢毁犯尸罗,包括上面的这重戒喔!,乃至于啊但是啊他就把他菩萨的愿心啊保护的很好,所以防护二乘作意,什么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不去管他,所以啊!弃舍这利他之心,你虽然犯了戒,那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啊他能够防护这个而把他那菩提心要救一切众生的这个愿力的这愿心,还保持著,哪这就是啊菩萨最殊胜的戒。最殊胜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这一失去的话那就害了那就破了戒了,啊所以在这表面看起来我们就是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的,深一层去说不矛盾,因为声闻界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要求解脱,你要求解脱,非这样做不可,然后呢?犯了这四个的话你绝对没有解脱可能,所以叫他胜,也就完了,他现在菩萨戒是干什么,要帮一切人解脱,帮一切人解脱,他在这种状态之下啊,他对自己啊相对的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脑筋只有啊帮一切人,为了这目的制这个戒,这是菩菩萨戒,祗要帮一切人心还在的话,当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没有失去,所以实际上,制戒的原则来说,两者之间没有一点矛盾,这顺便一提,将来从这上面我们会了解这大小二乘戒、开合差别在什么地方,这对我们将来非常重要的,所以这里顺便一提。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是说,假定说,这大菩提心你没舍弃掉,纵然啊你对这五欲受用而且无忌的受用,啊还没有破坏,菩萨不共这是特别的防护的地方,不过这点注意哦,不是说叫你去啊,乱搅一通哦,不是这意思,这地方是强调一个什么,强调说这菩提心的珍贵珍重,所以说算如此,尚且都不破,实际上呢?真正一学菩萨戒要学菩萨的人要救济一切的人,他会不会真的毫无忌惮的做这莫名其妙的事情啊,当然不会,前面发心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说他修学佛法当然是一了不起的人,啊看见世间的苦,然后呢?说求解脱,如果说只管自己的话,这人连他一个世间标准都不够,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他要尽求帮忙一切人解决,所以这标准必然是一很高的标准,啊才能够依这标准啊,做为他内心的目标,策发他步步上进而发的菩提心,有了这种高的标准的人,他会不会乱搅说对世间这种五欲乱搅、可能不可能啊?当然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从这地方啊,仔细的辨别,所以这地方之所以说,纵然如此的话是特别说明,这一发菩提心何等的珍贵,何等的重要,以及他的功德力量的大小,指这比较这点而来说,这我们要了解。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圣僧,作意偏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萨照样的受用的世间啊五欲,这都是尘劳,啊这都是杂染,哪,但是啊他怎么啊,他归依三宝而他目的是干什么啊,作意偏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要晓得,这他是在安住在戒当中,他并没有啊犯戒,并没有啊犯戒,说到这里,今天我们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啊迩勒上升经,以及下生经,啊这上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啊这弥勒菩萨佛悬记说:“当来下生,我走了以后下面来一位证佛果的是谁,他弥勒菩萨。”大家就怀疑了,尤其是优波离尊者;这奇怪呢?他也不住禅定,不求解脱,哪确实是当来成佛?就这样,这个大家想不通,啊实际上呢?这境界我们不要轻轻异议。现在有太多人,说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禅定不求解脱,错了错了错了,你不要误解啊现在我们不必说到等觉以后的菩萨这样,平常我们说,像禅宗的祖师当中,他们怎么说啊,挪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到了这境界,任何情况之下,一切都在定当中,尽管你穿衣吃饭作天塌下来,他还在定当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见,所以这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那里像我们现在凡夫当中,反正你这是乱搅啊,你说耶弥勒菩萨他也不住禅定,他也不求解脱,我也不求解脱,我也这样就学弥勒菩萨,那你学错了,啊这次第步骤啊,我们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萨之所以受用五欲尘,他心里上面跟他意志相应的,他并没有离开这一点,啊总有他特别的方便,啊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这大智度论上面,真正说起来,他之所以安住在这个上面,他不是为了他自已的贪染,而是说正见到这个尘世利益有情的殊胜的功德,啊这样的安住在这个五欲当中,目的是救度别人,就事实说起来,菩萨对于这三有的厌离心啊,不晓得超过这二乘的多少倍,所以我们不要从那行相上面去看,啊乃至于像维摩结大师也是如此,那声闻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来耶但是他就是他也是这样耶,不住禅定啊,然后呢的的确确嘛,这道理啊我们后面才去详细的辨它,那么我之所以在这地方说的原因呢?啊是因为世间有很多太多人误解,啊太多人误解,这主要的原因在这里,我们把这误解一定要辨别的清楚,那么这第一,更进一步的话呢?特别是对那个,小乘心特别重的人来说的、啊因为修小乘的行者他为了急求解脱起见,那急急忙忙的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这啊,的的确确的一刀斩得干干净净,那么现在大乘行者告诉我们说是的,这东西你绝对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经说过了,殊胜的下士道,换句话说真实修行的人,就像开始基础的时候啊,他决对不贪图眼前的,如果对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的佛法没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说佛法啊,连他世间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连他世间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耶你还谈什么佛法,当然决不可能,但他的重点啊,决不是啊切断这东西,重点是说一步一步引导上去啊要策发那个大菩提心,就这样所以,他非常重视你内心当中的重点,把握住这心要,所以这里有几重关键,所以在这地方的话,尤其是对我们眼前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环境啊!我们要辨别的很清楚,要不然的话,那我们弄不清楚会走错路子的。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啊你发了这个心以后。你把他弃舍掉的话,那可怕的那可怕,啊长夜的啊在恶趣当中。

【“入行经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来说,一点小小的东西、你啊要送给别人啊,你想送给别人,以后不送的话,这是饿鬼之因。为什么?你舍不得嘛!舍不得是悭贪,悭贪就是饿鬼因啊,现在你要给人家的什么,给他无上的快乐,而且不是说给一个两个人,要给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诉你,你自心要想给一切人无上的快乐,最后啊你舍弃了说唉啊,我不管了,那岂不是等于欺诳一切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能生善趣吗?当然不能,而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耶,前面说他殊胜的利益,现在呢?说他如果说发了心以后,舍弃的过患,这个我们要辨别的很清楚,我们一定要把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跟舍弃的过患,两个啊相对比,要不然的话,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啊,你没弄懂,而听见那个过患心理想哎唷害怕,算了算了那我不要发这个心了,那你学这个东西完全学错了啊,所以他那个次第的必然性,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要弄清楚,其实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啊,我们必定要认得他,这样的一个题目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帮助我们步步增上,是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地方,说发了心以后当然这个你心心念念想著,发心的殊胜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长发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的叫我们啊,发了心马上就受戒,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后面啊讲到六度时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绝对不要,你也不可以说,哎呀佛啊跑得去把头目脑髓一舍,我就舍啊错了错了,佛绝对没这样的教法啊,佛绝对没有这样的教法,他后面很清楚的,刚才开始布施的时候你有十块钱,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钱吧,等到你有一百块钱的时候啊那你就送他五块钱嘛,等到你有一百万的时候啊,你送他个什么十万八万那个可以了,绝对不是教我们现在啊一开头就这样做的啊他这个道理啊会说的很清楚。

【“是故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善提心。’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论上面又说:就像一个瞎子,然后在粪堆里边,瞎子本身啊已经啊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东西啊,绝无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粪堆当中,你想那有可能,哪结果妙呢,找到了妙珍宝了,就像如意宝一样,啊这个东西的珍贵啊,你可想而知啊,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啊,这怎么可以舍得啊,这个就是啊,我们从正面一定要来策发我们自己内心的发那个菩提心,这么难得,啊所以尽管我们现在懂得了道理以后啊,即使这个真实的愿,发不起来,心里边一定这样,我一定要做到他,我一定要做到他,那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里面这样的念,嘴巴上面这样的说,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乃至语言啊也须修行,记得吧!乃至于讲话,就这样,反过来前面又说下至戏笑亦不弃舍,乃至于说开玩笑,你千万不要说,为什么原因,不管你开玩笑也好,在任何情况也好,你只要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动,对不起,这个就造下来了这样的一个业,啊然后你嘴巴一开口,这个业又跟著它慢慢的相应了,所以如果不相应的念头起一念,对不起,将来一念就有这个漏洞在这里,啊所以说坏的地方那怕开玩笑,这个事注意,平常我们啊世间来讲啊,啊尤其是现在,这个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点开开玩笑,不可以啊,在这个地方不妨幽默一点,而你怎么幽默法呢,你要用反过来,从正面的地方去说,就算你要开玩笑,那怕我开玩笑我也要学佛,就这样那就对了,就是换句话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啊那怕开玩笑,那怕睡觉,是那怕说话,就算心里面并不是真实相应的,你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在这个上面把他增长,因为你的所有的身语意三业,不管是强有力的,正确的、旁边的、辅助的,处处地方都是这个,当然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个,这是我们眼前应该了解的,啊同时从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说这个僧团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在那里,就是这样,别的环境在世俗的环境,大家本来就忙什那么就,忙赚钱嘛,所以你跑到这个地方不谈赚钱的话,人家说你这人真颠倒,这个地方大家见了面呀,哎拿根烟抽一抽,喝一杯酒,跑到我们这里没这件事情对不对,你若跑到世间去有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个时候应酬你怎么办,对啊,以我们这个团体当中啊,因为有这个团体啊,你又不能不应酬,因为你要应酬啊,大家见了面以后啊要合合掌,跑到那个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的,哪就是有这样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要晓得,前面告诉我们说这个善知识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啊大家别小看啊,我们几十个人维持这个团体,所以我一直说,在这个团体当中你每个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得了,你每个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来就成功了嘛呢!然后呢你每个人向后退半步,这个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别看哪,问题就这么一点点,那个跨退之间动机在那里啊,就在你平常的心里面,啊所以你心里边平常坐在那边没什么事情,一定要这样做,这个平常你心里面心心念念这样的话你站起来的自然,那怕动体头挺得这么直直的就这样,啊自然这种情况啊就现起来了。

【“谓当思念我得此耆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嗯,就这样啊要思念他,一再的重复,一再的强调,而这件事情真正的啊,他是善知识策励我们,那么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摆在我们自己心里想,哎呀这个东西这么个好啊!这个稀有啊!这个难得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别的样样可以不要,啊这个绝不弃舍,尤其是特别是缘这个心的种种誓愿,刹那也不弃舍,刹那也不弃舍,这件事情啊是我们平常啊,应该自己经常摆在心里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再提一下,随喜功德品这段故事,大家想啊这个功德啊,我们大家现在总觉得哎呀,现在很难啊,我这个资粮没有啊,我这个罪障啊,很重啊!没错嘛,既然你晓得了啊资粮不够,那你赶快积嘛,而积聚资粮又这么容易啊,就这个刚才你起一个心念,这个就积聚资粮,你随喜就是积资粮,所以如果这一段公案大家不认识的话,我愿意啊,或者晚上温习,乃至于课堂上面你可翻开法华经看,我倒想起愿意下一堂就翻这个法华经啊,好好的念一下,啊亲自读给你们听一听这样,这个的的确确有他非常殊胜的利益,你能够处处地方这样去做的话,这个资粮哪有集不起来的,刚才我说的那个啊继续下去。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第一个呢前面说不舍,换句话说,我们以前一直在无明当中,现在啊,经过了这一番的努力,以后啊,千万不要动摇,尽管外面的客观环境这么恶劣,用什么方式来把他坚固起来,啊那么这个说,不但是坚固而且增长,为了这样啊,昼三次,夜三次努力的做这个增长。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那个增长是什么呢?就是照前面那个仪轨就像平常我们啊说三归依,这三归依不是说归依完了,算完了,平常我们一直在心里面啊,要这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啊那怕单单念一下,广作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念,心里面缘念,这个胜利这样的心情,一直使他现前,如果不能这样的话,那么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啊,应明想福田,就是说我们啊坐下来,然后呢细细的思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三卷A面

【“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其仪轨者,谓:”】

  就是说我们坐下来,然后细细的思惟,使得发心的这个对象,前面就是三宝等等在前面,那么供种种的供养,这个是上面。然后呢下面的济度一切众生,对众生修慈悲,就这样,所以平常我们从忏悔开始,观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的父母开始推到尽法界一切有情,这是我们缘他启发慈悲的。上面是我们本师释迦世尊、诸大菩萨声闻缘觉、龙天护法、一切法藏等等,这是我们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这样,然后修六趟,其仪轨修的时候是怎么呢?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

  每趟念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么有的地方还加上这个:“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住平等舍。”实际上这个也是修学时侯的内容,这个是悲心来启发跟它相应的菩提心,这个所以是六返这样的修法,在现在藏传一系当中每天必定要念这个要六趟,必定要念的,早晨,然后呢晚上,如果说你非常忙,特别的话,他晓得今天一天忙不过来,早晨起来就把这个念六遍就念过了,到了中间有时间他还要念,万一没有时间的话,今天至少这个六遍一定念,而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断截的。怎么去增长它?

【“学心不舍有情者。”】

  那么怎么学呢?这个要学的是。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那么学不舍有情,它在那个发心仪轨当中没有讲到,这个讲是没讲,那么在道炬论的解释当中它这么说:要摄受利益有情而不舍有情,以及对菩提心这个胜利以及缘菩提心了解它特别的、殊胜的利益,以及怎么发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长?不忘照著这种次第,这是我们应该去保护增长的。前面不是告诉我们说要每天昼三夜三六趟吗?这个跟它根本的意趣并没有乖违,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应该照著去做的。换句话说这个仪轨在他们正轨的传承当中都非常重视,一定要把那个来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既然这个发心的仪轨是阿底峡尊者传进来的,但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当中虽然没有明显说明,但是这个方式跟它并不违背,他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于今终不作此义利。”】

  那么我们真的要学的是不舍,那么什么是弃舍呢?这我们先要了解,了解了弃舍,那么我们才晓得不舍是怎么样。所以说弃舍,就是由于做了不合理的这种事情的因缘,于种种的因缘跟非理相应的因缘,那个时候使得我们心里想说:唉!这件事情不做也罢,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个时候就是舍弃的时候,换句话说所以不舍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生起这个念头。而它前面又告诉我们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们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缘,或者是这个外面的因缘当中包括那几样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间上面讲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于这种因缘会使得我们产生这个弃舍的,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决定应该避免。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那么发了心以后,积集两种资粮怎么学呢?就是说从受了这个愿心以后,当然你受了行心的话,受了菩萨戒,那马上都是积集两种资粮,现在你今受愿心还没有受行心之前,那个时候就应该这样做,应该日日中供养三宝等等,这个是增长菩提心的因。那么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后就告诉我们,皈依完了以后你应该学这些事情,结果现在呢说发大菩提心以后它倒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如果说要找清净的根据是经论上面,它的确经论上面好像没有这个根据,但是这前面祖师们都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这个里边有大的利益。换句话说:它虽然并没有完整的这个传承根据,但是的的确确做的时候应该这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这一点。就实说来,他所谓的先觉像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就是那些人的话,他已经足够分量,绝对足够分量作为我们的依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眼前我们大部份的依据不一定是根据佛经的,往往是说那一个法师讲的,那一个法师讲的就是好像领荐一样了。如果说那一个祖师讲的,说是虚云老和尚讲的、印光大师讲的、太虚大师讲的,觉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于佛经怎么讲的跟佛经违背都不管了,对不对?我们常常有这个现象。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也看得出来,当年印度这种真正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们以他这样高的这种位次,他明明在实际的这个理路上面,有这样的正确的、完整的义利摆在这个地方,他还是要说明我这个传承,我这个依据一点都不会乱来。所以对我们真正想要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人,以后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好的警策,我们千万不要说,啊!那一个人怎么做的,那一个庙怎么弄的,那一个人怎么说的,对不起!看看哪!这一个地方所以说虽然一个小地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去体会,那个是今生怎么样能够增长不舍。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因为菩提心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证得菩提,所以不但现生而且将来一直向后,一直要增长而不可以让它失坏的。下面说紧跟著以后怎么办?怎么样使得这个心能够不舍弃?

【“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由四个恶法如果造了以后余生就会失去,反过来由四个善法、白法造了以后自然能够增长,这个就出在大宝积经。现在我们上的那个大宝积经主要的就是讲这个,那个大宝积经我想大家都听过了,一开头世尊跟迦叶菩萨提起的就是这件事情,不过这个文稍微有一点点差别,这没关系,这是因为两个翻译,经过了不同的翻译的文字上面有一点差别,意义上面并没有出入,现在我们看: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如果说你做了这四样事情,那么将来你会忘失,失掉了,或者那个菩提心不再现行。说到这个忘失或者不再现行,也许我们会说前生的事情我们这一生好像都记不得嘛?也没有现行嘛?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习惯什么等等,都是前生的习惯这一生带来的。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是笨一点,有的人他写文章或者什么碰见一点飞花落叶,这个情绪,这个潮思是潮涌而来,写出来文笔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术的话,他就头痛得要命,表示他脑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来就叫他困难。有很多人对那个数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写文章,他觉得这个非常困扰,为什么?前面说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他脑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个,有的人偏向这里,为什么呀?现在这个现行也就是说前一生这么带来了,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这一生造了这种业了,他世现行犹如梦,还记得这句话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现行的时候像梦一样,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来,它就这么来了!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难得的获得这样殊胜的宝贝,你这一生虽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说你继续做对的话,下一次自然它也现起来了,就像我们刚才一样,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这个天才,现在你这个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应,那何等的好啊!反过来说你如果做的不对的话,这一生辛辛苦苦学会了话,对不起下一生就没有了,何况这个菩提心一直从现在开始要凭著它作为根本,圆满佛道,这么珍贵,这么可贵的东西!所以这个两点黑法,我们眼前就要断除,白法要努力,结果你能够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现起了,这个多省力啊!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个比喻一样,现在如果你要做一个老板的话,然后呢做一个小贩,大街上背了个箱子卖枝仔冰卖起,要卖成功一个大老板的话那不晓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说你从小生在一个大老板、董事长家里的话,那什么都不要,对吧?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小老板,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这一生你能够稍花一点气力的话,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个什么?佛的佛子,连他世间的国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干,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下面这两点不要轻视它,现在我们学一下。看下去: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这是好的。

【“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真正我们学了愿心,该学的,那个是有凭有据的,这个就出在大宝积经上面。

【“四黑法中,”】

  那个‘四’先说四个黑法,总是先要避免的那一个。

【“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

  这第一条。在大宝积经上是这样的: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不晓得你们记得不记得?这个大宝积经这样说,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摆在这个地方,现在这个地方只讲人,他所以欺诳师长的原因还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话他不会欺诳师长的,这我们要了解的。我们下面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

【“当以二事了知,”】

  关于这个问题分两方面:

【“一境二师易知,”】

  第一个呢,我们分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所欺诳的对象就是这个境,欺诳的对象是什么?二师,就是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

【“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这个二师它前面就说亲教或者阿阇黎。这个亲教,平常我们说和尚,譬如说我们现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个是叫亲教师,一个是轨范师,换句话这个地方就两个,亲教及阿阇黎。那么尊重呢?却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阇黎,而是什么?为欲饶益,他的的确确对你有好处的那些善知识,言福田者谓非师数。除了上面这一些,还有讲福田的,这不一定是老师,但是这个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但是绝对是一个大功德田!那么这个就是在这个境,释论上面,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对于这个对象,你做了什么事情就是算恶法,算最恶呢?

【“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换句话说你欺骗他,心里面是这样的,明明这样的,而你欺骗他,那个不可以。

【“欺诳道理者,”】

  它还很详细的说明,什么是欺诳?】

【“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真正的老师,我们现在晓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师,他随时随地只有一个目的,无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对了,他就指出来告诉你,然后告诉你怎么策励你,这样。所以看见你不对了,告诉你某人你不对了,碰见这种情况我们为过失而遮盖,乃至于找一个借口,这种东西是非常严重、非常糟糕!老师之所以为老师在什么地方?就告诉你,你错了,你改过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见,最难得的∣正知见,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无明当中,并不知道我们错误!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靠什么?靠一个明眼人,这个明眼人告诉你某人你错误了,你不但不接受还要欺骗,还要这样的话,你为你自己的黑暗保护,换句话说当下你增长的什么?增长了恶业,既然你增长了恶业,下一世现行的就是恶业,而这个恶业偏偏又是善业的正对治。这个很清楚,如果这个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话,那点灯,点灯黑暗就没有了,你把那个灯拿掉了以后,自然只有剩下黑暗,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中文译本当中还有一个受了经法而不恭敬,经法上面告诉我们的什么?就是这些道理,而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就是经法。假定你真正尊重经法,恭敬经法的话,自己不晓得,师长告诉你,高兴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马上改,你会欺诳他吗?当然不会!对吧?所以这个内涵非常重要,就这一个事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我以前就是在,那时候还是小的时候,这先父有的时候告诉我一件事情,我们那时候的情况远比现在好,我们那时候家里面的家长说,很少敢对这个尊长去回嘴的,有的时候不小心,如果说了你什么自己也讲一点道理辩论,我父亲就呵斥我,说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么呢?真正重要的圣贤都是靠什么?努力改过而来,现在别人告诉你过错,你求之不得,欢喜都来不及,何况是尊长?所以就算人家说错了,要晓得,那个时候你如果说否定或者辩的话,下次缺少一个再提醒的机会,你懂吗?那个时候我不大懂,现在我了解了,我们常常有这种情况,我自己也是一样。刚出家的时候看见周围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长、同修常常告诉他,我现在混身缺点,希望你告诉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诉我。我当时也不懂得什么道理,后来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诉,有的时候偶然告诉你了以后,告诉你这个不对,你总是觉得耶对的对的,我没有错!人家第一次讲的时候蛮好心的告诉你,你既然对的,谁愿意第二次再告诉你?我们平常都是犯这个毛病。所以不知不觉之间,叫人家来劝告你帮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干干净净,下次人家看见你就算了,好了,还有什么话好跟他讲?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就算人家说错了,你还是很欢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饱了饭能够来管你的事情,不是对你的帮助吗?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这一个典故。他要求千里马,买不到,结果有人说,以前倒有过一匹千里马,可惜死掉了,没关系!死掉了他也去买,出多少?一千两金子,这个千金也许不是一千两金子,一千块钱。现在一千块钱不值钱,以前是不得了的!那个钱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时候我听说这个鸡蛋一个铜钱一个,所以一块钱可以买鸡蛋买三百个。你想想看那一千块钱要值多少钱啊?那个马已经死掉了,根本没有用的骨头,他花了一千块钱去买,拿我们现在来说,花了一千万买一个死马骨头,结果真正有马的人一听见说这个人倒是真是爱马的,就马上卖给他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诚心,所以这一点我们的的确确懂得这个道理,普通的人来规劝你,我们也都应该感谢他,所以叫子路闻过则喜,子路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人家告诉他错了,他欢喜、感激!我们现在人家告诉你错了,心里面找了半天的借口,我总归是对的,那你还有什么希望改过?所以这个地方千万注意,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佛法特别重要的第一点,何况你还是欺诳的心里面。你不晓得,那个时候你就应该进一步找,老师,这个尊长告诉我他总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开始学的时候特别说∣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有人提醒我,我总要想办法先去找到他那个话,你先不要还没有讲或一讲的时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讲的他说了一句话,你已经说了一百句还要停不住,那还谈什么?就算说一句你不懂,你还追问说:“对不起,我没弄
清楚。”总归有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一个才是我们应该学的,何况现在进一步还有欺诳心,你还明知还要这个样,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这个。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

  欺诳跟谄诳不一样,下面另外一个谄诳。

【“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过来就是白法了。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就是刚才那个,反正黑白两样东西就是这样,有了它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它,二者当中。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这地方是另外一种,说当面在这个善知识上面这样讲,跑到另外地方说另外的,说这个善知识已经听许了,这也是欺诳,这种事情我们有的时候容易犯,就是对这个善知识上面先避重就轻说一点点,然后跑到别的地方去强调这件事情,这个不可以。总之下面还有个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们这个心里面无始以来积累那个脏垢,你要尽最大的力量,不允许它一点点有这个东西在,一点点有这个都是损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说过的。下面第二: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那么:

【“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

  这个境就是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别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对的、正确的,不应该追悔的。

【“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那么对这个境界、对这个对象,你造了什么事情算犯了呢?就说他本来做对的,现在你以不正确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确的观点,让他产生疑悔,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害了;他本来做对的,然后经过你这么一说他心里面动摇起来了,这个第二个。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这个特别解释一下。就是说在这个追悔他不是别的,而特别是善法,恶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后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确的,你让他怀疑了的话,他那个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于不做,所以说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学的人,他正在认真的如理去学,那个时候你以谄诳心,这个谄诳心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实际上这一个地方我们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那么以这种情况令他对于所学的那个内容生蒙昧,往往由于我们自己的自利或者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这件事情我们哪、就用一种好像说起来蛮甜的蛮好的话解说、曲解了这个概念,其实他那个心里上面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了。这个地方我想等到我们以后温习的时候,我再提一些实际上的例子,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得到这种例子。那么这两样东西他说能不能悔呀?有一个地方说皆同犯,还有一个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后才算,实际上呢?总之就是说若从你的心迹来说,只要你的心迹有这样的话,那就是已经出了毛病了,如果因为你的心迹透过你的语言来产生的话是更糟糕!因为大乘特质是就我们自己内心的心迹来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三卷B面

  因为大乘特质是就我们自己内心的心迹来说,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结果你使得人家因为你而更是糟糕,这一点我们都应该分辨得很仔细。第三,下面一个: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第三点,对于这个正趣大乘的有情,说他的坏话。我们的宝积经上面讲,求大乘者,诃骂、毁谤、诳欺、恶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说他的坏话、毁谤他。那么这个境,这个对象呢?

【“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

  这个对象是指大乘行者。那么有的人说这个大乘行者已经受了仪轨,发了心的这个;有的人说先已经发了心,现在虽然不具,换句话说这个宿生是发了心的,这一生虽然没有,这也算。但是第二点,本论上面说,不算。

【“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说明,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下面就解释,为什么第二种不算的道理。这个,所以因为在这个释论当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别的地方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大乘行者一定是什么,具足菩萨戒,正在学的。所以应该说是具足发心,像照前面这个仪轨,这样才算是所对的对象,你毁谤的对象,要是这样的人。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那么做了什么事情呢?他说他坏话。

【“由嗔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

  因为你心里面讨厌他,不欢喜他,嗔恨他。那么说些什么呢?这个菩萨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学,但是你不欢喜他,然后呢你妨害他,这种情况之下,或者是毁谤,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然了义者即可。”】

  他听见了,那么,就是。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那么说他的是什么坏话呢?他并没有明说那一些。只是说譬如这个人哪!什么不好啊!任何一个。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这是解释这个。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这是容易了解。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是释论解。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这个的的确确非常容易现行。我们动不动就批评别人,动不动就说别人的坏话,或者是于见解上的差别,或者由于情绪上头的问题,动不动说别人,而这个犯是容易犯。这个过害是非常厉害!所以说菩萨戒上面就告诉我们,说四众过,自赞毁他。这一点啊!真是。前面告诉我们说你毁什么诸佛的塔庙等等这个罪,比起嗔毁菩萨那罪还要小。嗔毁菩萨的罪远来的大!所以这一点是非常糟糕。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我们对一个像上面所说,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行者,你起一个嗔恨、毁谤的心,那个时候,这个则此菩萨,他自己也是个菩萨,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经尔劫恒住地狱,你这个心有多久,那么就要经过多少长的劫数住在些地狱里边。自己已经是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所以这事情实在是千万注意啊!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所以另外一个经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修学菩萨行的人,其他的造的业他不会,也不容易堕落。但是有一个例外,如果说毁谤其他的菩萨的话,他就堕落。所以这个毁谤菩萨的这个罪过之大,同样的道理,毁谤大乘经典也是这样。以前我曾经告诉过你们这个典型的公案,那个事情的的确确。所以,以后当这个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见面的时候,这一点要千万注意。说到这里,我最近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我听见了非常赞叹,这个泰国派来的,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一共三个人。他对泰国的这个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湾来。我最近没碰见他,我有一个同修碰见他了,他说:他遇见一个泰国的出家人,一谈之下,他对他非常佩服。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中国话说得很通。他来了以后,他就穿我们中国的衣服,中国的僧服。他来的之前,他们上座就给他说,这个中国就是这样,你到他那就是这样,一点都没差。它这个叫做什么?随方毗尼,他绝对不会说,那个泰国的戒来得高明!他跑到这个地方,他不,就这样。然后他谈起了教法的时候,他就这么说,论这个,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论现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话,他觉得泰国是比较来得认真一点。这个话就这么平直,但是内容确确实实,就算听了以后,我们也不会觉得刺耳。然后他就说,论这个教理的完整的话,现在在西藏藏密。然后呢中国的特质是什么?对于禅,真正见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话,也是独一善巧。我听了真是赞叹!你看!我们平常总觉得他好像条件很不够,实际上我们从这个地方,我们处处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样!学啊!我们还没有学通之前,随便乱开口,随便从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评,那真是个绝大的错误。我们这地方随便谈一下。我为什么这地方引证这一点呢?就是我们真正的内涵不大容易学到,但是那个外表的的确确一看,看见了以后,然后根据我们个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们的无明所使,就任意轻加是非,不知不觉当中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下面我们继续看经。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啊!好可怕。没有得记,没有得授记的菩萨,如果以嗔恚心毁谤得授记的,那么他这种情况之下,他这个毁谤的恶心有多久,这个刹那的数目,不是时间喔!这个刹那非常短!一刹那就有这么长的劫,多少刹那,就要多少劫,重新来过。他为什么说得记则说未得记呢?因为真正得记的,他一定得到了净信相应的,他就不会犯这个毛病。而实际上,下面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那些人。我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所以你看看,在这起这么一点,刹那一起,要经这么长劫的重来。我们现在已经修学得不要说长劫,叫我们跑到这里佛学院里面念书,念它三年,觉得好辛苦!就这样,那一生已经很辛苦了。叫你长劫的话,可是你这样积累的努力,你只要起这样的一个恶念的话,你就会有受这么严重的果报!所以这们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心里面,一定想办法把它防制,如果起来的话,马上努力的忏除掉。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这个前面的经上面又紧跟著告诉我们,要晓得这种心里边不好啊!前面的忏悔,忏悔了呢防@后面,千万不要再让它生起。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学。

【“若有嗔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

  如果你有嗔,那么这个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话就薄弱,因为慈悲跟嗔恚两样东西,恰恰是两个,一体相反的对治。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强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嗔心的时候,损害了那个慈悲。已经有的使它减弱,如果已经没有的话,你长时修习也难生起,这个是断菩提心的根本!

【“若能灭除违缘嗔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所以它告诉我们这个是相违背的,一体相违的,如果能够灭除的话,那么你能修的时候,就很容易的增长,乃至于增长到无量。

【“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假定说没有违害品,这个是违害的话,跟它相反的,没有的话,这个心就自然而然了。没有违害的话,它就增长了,就成功了。现在慈悲跟那个嗔恚却却是相反的,没有这个嗔恚去违害的话,那个慈悲的心就成长了,就是这样。就像我们房子里边,灯亮了,黑暗就没有了,然后呢黑暗来了,灯一定没有。就是这个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假定说你任那个违害的这个心情,嗔恚心在这个地方的话,因为这个心念之流啊!在我们现在了解那个等流,眼前你虽然好像没有强烈的现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这个状态当中。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这个业的增长、造作的增长。你让它继续的渐次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违害的话,那么慈悲就长起来了。反过来,你如果在嗔心发了以后,完了以后这个嗔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话,那个悲心你就生不起来。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有了嗔恚的话,就算你长久学习也难得生起。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所以现在我们正学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之下,那个嗔恚之心是万万不要发,不要说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经是错到不知道那里去了。在这个地方特别说,尤其在见解特别强的人,不要动不动讲道理。讲了道理真正害的还是害你,还是害你自己。我们学很多见解,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净化自己的。不幸的是我们学错了,结果学完了,都是在害自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了解的。最后一个。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宝积经上面讲: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这个文字虽然不同,内心却一样。什么谄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增上心就是说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这个样的。这个要解释一下。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这个上面说的,或者菩萨,或者尊长。现在这个地方不是,任何一个对象,任何一个人,那么对这个人做什么事情呢?

【“谓行谄诳。”】

  行这个不正直的心里面,他先把那个正直两个字。

【“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就是说,你本来心里面是这样的。换句话说,你心里想这样想了,这样想就这样想了,比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假定说我不欢喜这个东西,比如说厨房里,我看见这个东西不欢喜,平常我不会说不欢喜,啊!这东西不好!没有营养!你哪什么说了半天,实际上呢它有没有营养,不知道,只因为我不欢喜。就是这种心情。好多这种地方,跟你不相应了以后,他就转弯抹角说了半天。说出你不欢喜的这个道理来,不好。然后让人家听信你,也跟著你走,这个就是这种心情。我们心里面,一天到晚这么弯弯曲曲的做这种事情。真正修学佛法的人,这种都是什么?都是垃圾。而所以这样就是保护东西,保护的东西不是见烦恼、就是思烦恼。无明尘沙更不谈,所以尘沙无明都是这种事情,这个是随境。那么下面有解释。

【“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后彼自愿往惹玛。”】

  就是这样。你故意说带你到这个地方去,这样然后他自己愿意了,那就去了。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这种情形,这个例子实际上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你实际上心里上想的是想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上面说的时候,故意兜一个圈子转弯抹角,,然后呢让它最后在你的暗示当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说的这件事情上面,就是这种心理状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就告诉我们,贪著利养增上。所以一个是贪,一个是痴,两样东西都在这个里头。然后他又解释一下,说诳,诈现不实功德。欺诈是不实在的,单单这个文字我们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刚才说的,虽然你不欢喜这个东西,你不明说不欢喜。然后你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不好,什么营养,或者什么,其实到底营养不营养?不一定。就实说来,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修学佛法的人什么最营养?跟法相应,最简单不过,你最好把那种东西放得干干净净。这个是最营养的东西。实际上你现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营养都不对,何况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营养,你还说那些东西,这是我们要真实了解的。那么谄者谓矫诈,就是隐真实过恶。你把你真实的罪过掩盖起来。就像刚才说,其实是你心里面贪者这样东西。然后呢你掩盖起来,假说另外的一样东西。然后让他改变过来,就是这种心理,这个叫谄诳。那么这个是四黑法。现在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四个黑法的内容。我们重新再看一下。实际上呢尤其是这个里面,我们把一点一点不妨来仔细的谈一下它那个原则,不一定讲文字。我们学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译叫什么?觉。而且这个觉是最圆满、最大的觉。那说明了我们现在什么?我们现在不觉,或者叫无明。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尊长。这个尊长当中,或者是亲教师,或者是阿阇黎,或者是其余的尊长。你所以能够得到的,能够改善的一切一切,无非都是靠这个力量。在这种情况之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处处地方,要从这个地方学习了解自己的过错,然后内心改过来。再反过来说,对换来说,所以作为我们的尊长,不管是亲教、阿阇黎,乃至于其余的尊长,他们对我们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我们这个,结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你隐瞒欺诳。请问这个什么状态?眼前骗过了容易,但是这个心里边,既然你在这样的话,很明白的表示我们的心理的什么状态。这个心种留在这个地方的话,对不起,慢慢的发酵,像毒一样。你别看那个毒蛇咬一口,让它去的话,对不起,流到心脏你就完了。现在我们要靠著这样的这种指导,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须要铲除罪障,集聚资粮。所以要铲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见,正知见从这地方来了,你把它一下齐腰斩断,当然这个不行。然后呢集聚资粮。所以他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这个样。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么等等,那个是增长你功德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一嗔起欺诳心的话,完了。你集聚功德,然后净除罪障那个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世间小小的都不可以,何况是这样。所以这一点的的确确,这个妄语这个事情,实在是说它小嘛很小,说它严重是严重得不得了。因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那么第二个呢?这个我们不认真的去说它。第二个文上没有讲,可是平常我们有几种可能性。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说也许我们自己不了解,这是他的作法跟我们不太一样,所以申述我的意见。也许由于自己的特别的理由,然后使它追悔。总之像这种事情的话,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只有一个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无非是要利益别人,要帮助别人去增长善法,他现在明明在增长善法当中,你让他疑悔,断人向善,跟你的目标如何?当然完全违背。如果把这个心里的行相以及这个业增长的话,自然你造的业慢慢的慢慢的越来越增长,这一世容或现在这个心相续蛮强烈的继续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所以第三个毁谤,那个东西是最可怕,前面后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说这件事情。所以那个三藏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个叫无垢友,我想是不是叫无垢友?如果名字记错的话,我下一堂要告诉你们的,上次曾经好像跟你们说过的。我们的奘大师到印度去,还亲眼看见无垢友尊者下无鼻地狱的那个坑,现在还在那里。无垢友是当年印度的一个小乘的大论师,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间,彼此之间闹得很厉害。那个时候,这个世亲菩萨已经涅槃了。世亲菩萨在世的时候,他早年本来学小乘的,后来改学大乘。改学大乘以后,曾经有人批评他,但是世亲菩萨并没有跟他两个人谈。当初那个世亲菩萨的弟子就说,有人某人批评你,你假如说不跟他两个人谈的话,你显出来好像我们不如他,世亲菩萨怎么说?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辩,不要跟他辩,让他去好了。弟子在心里头觉得他明明错了,世亲菩萨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能够跟世亲菩萨辩,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后来他们也都走了,走了以后,后来就是无垢友尊者,无垢友尊者他学小乘的,经过那个跟世亲菩萨辩那个不晓得那个什么,宗贤论师,还不晓得什么,我名字也记不住了。他有一个塔在那里,他看见了以后就对这个宗贤论师非常推崇,非常赞叹!说你真是在我们这个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当年你能够宏扬我们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没有机会跟那个某人,某人就是指世亲菩萨!我现在虽然位忝末学,他很客气,换句话说我是末学,总算能够跟上你!今天也学了了解了这个,我一心一意的志愿要把轻视那个世亲菩萨大乘的,要灭其名,把他所有讲的论说,要彻底的把他毁除。就这样在那个塔前面赞叹,然后呢说这样的话。他话没有说完,他那个舌头就伸出来,一直伸出来就缩不进去。然后七孔流血,他那时候就感觉得恐怖了,因为凡是这种人,他未尝没有接触过,只是他的偏见所在,所以他那个时候懊悔,自己觉得不对了。然后那个地就裂开,陷入地中,就这样完了。后来有一个罗汉经过那地方,看见了洞,一看那个人,以他的神通看见进入阿鼻地狱,那个地方就立了一个这个塔,玄奘大师到印度去的时候这个塔还在。所以大唐的西域记上面,还记载这段公案。这一点是我们平常要注意的。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所以在这地方我们正在学这个大乘的行者的话,这一点千万注意。平常因为我们慢心骄心,看别人总是觉得不对,这也是事实,要找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的,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所以最好的话,你能够随时反省自己,当你自己看见自己缺点的话,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这里,谁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办了。那么关于那个谄曲的事情,我们就不必细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四卷A面

  这个,四黑法已经说过,现在反过来,四个白法;反之,却却相反的,犯了四个黑法现生呢,就削弱这个菩提心,下一世会不现行。这个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结果犯了以后现生削弱,将来没有,所以这是他最大的一个障碍。反过来,白法,他不但克服这个障碍,而且增长他。现在看:

【“四白法中第一个白法,境者,谓凡诸有情。说对象是一切有情。事者,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那么,这些有情前面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说虚诳的语,乃至开玩笑,乃至开玩笑,也不要随便说,我们往往觉得是开玩笑,无所谓的。要晓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个念头,然后呢,一举一动,识田当中就落下来一个影子,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要走无上圆满这条路子,这条路非常遥远,意义非常伟大,所以我们一切时处一定要防范,那么尤其是现在呢!我们真正能够防范的还非是从小地方做起不可,这个习惯啊,往往很难断,所以啊,没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话,那千万这个要注意,千万注意。

【“若能如是,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诳。”】

  说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诳的话,自然在尊长前面当然也不欺诳,尊长前面也绝不欺诳。

【“第二白法,”】

  那么第二境者是对象,

【“谓一切有情。”】

  还是以前。

【“事者,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这个我们了解了,上面黑法当中第四个了解了,那么反过来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里面要正直住,直心。关于这个直心啊,并不是像我们想像当中的,大宝积经上面有详细的说明,喔!那么如果大宝积经不太清楚的话,这个了凡四训上面另外有,平常我们就直心的话,实际上呢?这种人啊,有很多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直心,啊,什么事情冲口而出,也不是这个样,也不是这样,心里面并没有这种啊,弯弯曲曲的心里边,这是第一个根本。第二个呢?也不是逞强好胜,啊,你处处地方你能够啊,护人家的意,然后呢?而对自己心里面,是正直的,这种状态才算,这个我们啊,简单的说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

  第三个白法,前面是说毁谤菩萨,现在呢?这地方呢,赞叹,称扬,所以对象就是一切菩萨。那么做什么事情呢?谓起大师想,对这菩萨起觉得他就是佛,

【“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在任何情况之下,处处地方啊,要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实际上,我们说,好像菩萨还没到佛的地位,在经论上面处处告诉我们,这个,佛的因是什么?菩萨!他先发因地心,然后呢,证果地觉,所以经上面有比喻,譬如说,种一个最宝贵的药树,最开始细心努力护持的,是那个幼苗,树苗;佛菩萨尚且这样,那我们凡夫要学佛菩萨,当然更应该这样。所以对于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你能够称扬赞叹那个功德,绝对不亚于佛;反过来,如果是你啊,毁谤他的话,就很糟糕,这毁谤,有的时候我们是有意,有的时候是无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无意的,是习惯,而且往往由于自己的骄慢或者什么等等啊,总之,不知不觉这样呢?轻视别人,很容易啊,看见别人的过失,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这本来自己已经是烦恼,本来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过失,这种情况之下,如对象是菩萨,你再加上任意轻毁的话,那我们永无翻身之地,这地方啊,千万注意。下面告诉我们,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

  喔,我们啊!虽然平常也好像做一点好事,它那个好事啊,下面四个这四个仔细看,第一个,这个善叫微善,而且这个微善还相似,看起来好像是,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啊!的的确确,如果你仔细检查的话,你会发现啊,简直是一无是处,本来就已经非常少,而且这个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来就不真实的,这个是所以为什么,我们虽然学佛,虽然学是要学大士,实际上呢?我们却是要从像俞净意公,那种地方学起,这么现实的例子摆在这地方,假定说我们连像俞先生那样做不到,而我们说学大士的话,那不是完全颠倒,完全自欺欺人吗?这个起心动念之间啊,最重要,起心动念当中如果说这个慢心,骄心还是照样的话,那一点用场都没有,而这个慢心骄相,慢心骄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觉到的,自己总觉得还样样对,看看别人是样样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稍微做一点好事啊,这种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说到这里顺便一提,一开头我们学的时候为什么他还没有讲,先告诉我们啊,要我们断三过,然后呢?说我们具六想,第一个想就是呢,我们在病当中,喔!那么,这个想呢经过前面共下共中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确确实实在病,理论上了解了,可是现在怎么要想办法把这个理论啊,在实际上的心相上面要认得他,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说这个,啊!就算是一点小善啊,无增相,连他这个小善啊,增加增长都很少,而反过来,尽相啊!处处损减啊倒是很多,为什么呀?下面这个,

【“谓由嗔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

  心里面啊有一念嗔心,乃至于啊平常的说毁谤,啊破坏菩萨,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很容易犯,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大家住在同样一个环境当中,难免的,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啊,总觉得,唉呀,这个不大对,那个不大对,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评啊,轻轻的这样的随便说一点的话,这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这个,因为这样的关系啊!就算结一点啊,自己啊,也造了这样的恶业,破坏无余。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假定这个毛病你能够断绝,啊!能够断绝,能够不去破坏菩萨,那么就像这论上面说,依普通人所生的过患啊,他都能够消除掉,都能够消除掉。下面紧跟著又说: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个菩萨?那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啊,他心里怎么想?他心里发些什么心?的的确确我们不知道。所以啊应该像迦叶问经,就是大宝积经上说的,

【“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称扬赞叹。”】

  这样,所以应该学这大宝积经上面,迦叶尊者所说的,啊!从此以后啊,他对任何一个人啊,起佛想,啊,那么尽量的修清净相,就是啊,看见他们每一个人啊,都是值得称扬赞叹清净的,这样,实际上呢,的的确确,就算他不是菩萨,你能够修清净相,称扬赞叹,结果好处是你的不是他的,反过来,就算他不是菩萨,你呀批评他,对不起,对他没有什么用场,真正的过失还是你的,还是你的。这点啊,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们讲讲道理,空口说说白话,那反正本来就是这样无所谓,弄完了以后下地狱就下地狱,现在我们真正想认真学修行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个道理,处处地方你要了解,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运用在身心上面,净自己的过失,增自己的功德,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特别常常强调当你看见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时候,你会感觉的嗯这么不好,那个时候啊千万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你就发现,你看见外面在说他是非的时候,那时内心的烦恼相,这个我们第一应该了解的,不要说上士,连那共中士刚开始第一步我们都不认识,啊,或者退一步说,就是要学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净除烦恼。现在那个烦恼相已经现起来了你都不认识他,你谈什么修行,这一点我们千万要注意;但这地方并不是说喔他们都是对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详细一点说,就是当外面的情况,一个境相现起的时候,你那时候感觉他对或者不对,或者说现在我们特别说不对啦,因为这个时候会引起我们对他批评,然后不满意,或者什么,那个时候内心上面啊,的的确确我们要晓得这是烦恼相,所以我们真正修学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内心上面认得了怎么把他,唉,拿掉他。持戒,持戒,戒指什么,就这个,所以六祖大师有一句话─心平何劳持戒。哪,很简单,你心里面啊保持到这样的平稳,当看见了那个境界,你心里面已经是起伏不平了,你还谈什么,当然这是讲的戒的特质,戒法戒体来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唉对,用这个如理的教法来净除调伏自己的内心相,调伏自己内心相,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教法不懂得,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那觉得对,自己很对,他人错,那都是啊,流转生死的源源不绝的惑业当中,现在了解了,从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后,然后呢,你心里面啊,能够把稳了,如果说你只求自己解决的话,那不管外面天塌下来,你只是一心一意的净化你的内心,当然从这上面进一步说,我是要学大乘的,那个时候啊你才心平气和的想,唉,他这是不对,你用什么方式帮忙他解决,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住在什么─住在怜悯善心相上头,那时候就可以谈的上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千万不要开口,啊,单单这个意念本身已经错了,一开口,那更是错上加错,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说什么都不辨别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讲世间的道理,对!如果你想真正净化自已,那从根就错!然后呢,要想自己净化的有二条路子,求小乘的,那时候你只管把他内心啊净除干净了,好了,你就停在那里,其他的什么不管。啊,如果你要进大乘的话,自己净化了,那个时候你更进一步说,是的,我现在内心已经平伏了,然后呢,那个时候啊,依你的怜悯心悲心利他心,这样善净之心啊进一步方便善巧的帮忙他,而不是拿一个标准说他不对,他要这样,他要这样。不!不是这样的,啊,这一点我们啊,在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啊特别说明一下。那么下面有一个,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错,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这一条是告诉我们啊,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啊,那么这个称扬赞叹是指什么?所以有人来的时候,当我们啊,碰见大家聊,谈话的时候,不是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到处,现在我们修行不必,我们就在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种境界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啊,啊,把持前面这个原则,把持前面这个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那么最后一个,对象是什么呢?就是啊自己已经成熟的有情,啊这个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么对他做什么事情呢?

【“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啊,前面是说,他本来做的对的啊,然后呢,你呀让他生忧悔,现在情况是说,不要让他生起忧悔,这指什么?他自己呀,不愿意做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这种人,啊,那正是学菩萨,我们不是学了菩萨发了愿心然后谈这个吗?正是我们自己要帮忙他,济度他的这种人,这个,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错非所能故,”】


  假定说对方是一个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个大乘根性的人,劝他没用,那么这种情况,那,没问题,没问题,啊,换句话说,这个黑法跟白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他是一个大乘行者,他正是在这个上头路上做,而你现在是一个学菩萨的行者,你正应该帮助人家.他现在自己学,学对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对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吗?不可以,啊,所以这个白法的话呢,就是哪,现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这条路上面去,你不要让他生悔,然后你称扬赞叹帮助他,称扬赞叹帮助他。那么,反过来说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个虽然你要去帮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没办法,因为他根性如此,啊!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这,前面的黑法跟这里的白法相一对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就是,就是,刚才已经解释了。

【“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

  经上面告诉我们,总的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啊,真幸运啊,得到了这个无上无比的大宝啊,那怎么样想办法从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当中啊,不再失去这个─菩提心大宝。这个,不要说醒著的时候,乃至于做梦的时候啊,尚且啊,也是这样,啊这样,那么,

【“答云:‘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是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热闹的地方也好,清净冷僻的地方也好,随便你在任何情况当中,使得这个心啊!内心啊,一直正现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够这样,现在已经发了,继续不断的,当然在增长,既然增长那就不会舍弃。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另外一个经上面:‘若具四法不舍大愿,”】

  你能够具足了这四样东西,那么这个愿就不会弃舍,那四样?

【“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这个四点,你能够做到的话,那就不会舍弃。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换当中特别说明,现在我们了解啊,我们生死当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么?就是我爱执,一有这个我爱执这个慢相就生起来了,自然而然我总归是最重要,我总归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运的在一切时处自然而然这东西,现在你能够把他摧伏,他不是断除喔,把他降伏他,处处地方尊重别人,处处地方把那我拿掉,我们刚才说,所以动不动啊,看见人家不好或者什么等等,主要还是这个,还是这个─我慢。我们譬如说,随便说一件小事情吧!我们譬如谈论眼前事情的时候,总是看见这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这个不理想啊,结果呢?我们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们现在的来说,譬如常常讲的这个,啊,说我们现在啊,这个这个,很多地方啊,到处,不但是我们这里啊啦!别的很多地方你看见,落伍的国家固然如此,前进的国家还是如此,说很多啊,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这地方的所谓寻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稳啦,不敢做事情,实际上呢?这个情况啊,为什么?因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现出来的好处啊,人家都觉得当然的,他不会来赞叹你,他不会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后他一定有所啊改变,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结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大家只是看见这一点。大的是国家,小的我们眼前很多地方,啊,这个人辛辛苦苦在厨房里忙了半天,你不看见他,倒是你只会看见他,唉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咸了,明天太淡了,就这样,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个感觉,啊,所以啊,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时候啊,必定要从那里开始?要从这个地方自己注意,那我们任何情况之下一起念,只看见人家的不是,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我们也可以说很值得我们学的,我们首先为什么一再提,提醒自己说,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我到这里来,不要说你来修学佛法,那至少你说,唉呀,这很痛苦要改善他,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痛苦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你的业,而业前面的上首引导他是惑无明,这种情况就是无明相,如果你把握住这一点的话,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别人,忙自己。他任何起心动念的时候啊,你觉得,唉,又不对了,要改善他。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经论等等,你对了!反之,尽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样样都通,写多少文章,讲多少大法,对不起,你在门外,根本完全不相应,根本完全不相应,再聪明,再什么,那是世智聪辩,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我慢,我慢。前面已经说过了,将来后面呢,他还特别提这件事情。所以啊,我们现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冤家,就是这个“我”字,这个我字,然后当你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随时会感觉,唉,这个我在背后,有的时候很明显的在前头;有的时候啊在背后,你只看见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谁在看见这个人不对啊?好,那个时候你才回过头来一照,原来啊背后有个东西,那就是这个─我,这样。人家对不对,无关紧要,就是你起了这个心的话,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当中已经。然后呢,嫉悭这个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后呢,你自己有的东西舍不得,看见他的富乐的话,那么,这么,喔,见他富乐心生欢喜,这应该是说断除了这些东西啊,那么看见别人好心里面啊,这个,这一点啊,要是见他富乐,这个,羡慕他仰慕他这种心里我们不要,再不然的话就是见他富乐嫉妒他不欢喜心,这个不要,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前面这个文字,就是把那个东西,总是拿掉他。

【“宝云经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宝心,如如若人多观察。’”】

  等明显宣说。下面另外一个经,说,不但是我们啊,起心动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卧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修这个,啊,那么这个是心里面呢提示他,更进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这个菩提心为前导。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目的是为了他。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记得华严经上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发起了以后,一旦忘失的时候,你做的那个善法,对不起,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啊?因为如果说你这个行为跟菩提心,或者跟觉心不相应的话,不管什么都是集谛所摄,啊,所谓集谛所摄的就是设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后啊,又啊,三世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现法是如此,你能够这样努力的话,自然而然一直增长,增长的话,将后来啊,他当然也不会离开,像这样啊,那我们是应该啊,多多观察,啊,观察内心使他步步增长。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

  万一犯了,怎么办呢?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先说那个犯相,什么是犯了,是很多地方这么说,说前面这四种黑法,犯了,加上呢,心里面啊弃舍有情。菩提心的特质是帮助一切有情,现在你弃舍他了,啊,这个五样。还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后,他一个特别的策励他增长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话,继续增长那个发心,如果说这个不做的话,那么这第六个,这个算是啊,犯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零四卷B面

  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后这样东西,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

  假定说你犯了这个毛病,而超过一时,这个一时啊,他没明确的说明,啊那通常嘛我们就可以说,我们通常说一时就是四小时,昼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时、夜三个时,所以廿四个小时分成六等,那么六等当中,所以这个地方的一时,相当于我们现在四小时,啊他们是一个可谓一时是这样算的,如果你犯了这个超过了这个,就啊,啊,舍掉了!如果说这个时候之内,你又觉得,唉呀!怎么我错了,那么算失去的因,并没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这样说的,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

  还有,说这个六次发心,是前面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也好,我们昼三夜三哪要发,发的就是啊!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归依,这样的,要六次,还有呢,同时要学两种资粮,福智两种资粮,如果说这两个东西没做的话,这是退失的原因,啊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这个是有很多地方这么说,这个究竟是与不是,他这个后面会详细的辨明,特别是,这个大师造的菩萨戒论上面,这一个道理非常深细、非常深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一个大纲,了解一个大纲,啊将来等到我们学了这个戒的时候,然后呢深细的去学它,因为整个的来说,我们现在还谈不到,真正的如法相应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们了解一个原则的大纲,那么将来进一步细学的时候,我们自己晓得,噢前面所说的这个纲要,现在它的真实的内涵是些什么,我们哪,就能够非常具体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

  假定说,你失坏了、退掉了,那么要照著这个仪轨啊重受,假定是,没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个原因,那么你只要忏悔啊去净除就可以了,不过下面就来说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竟非理。”


  上面说的六样当中啊,说舍有情,假定我们心里这样想,唉呀!这个成佛太难啦!这个不行啊!那个时你心里面哪,就放弃掉了,这样的放弃,当下本身哪,你就破坏掉了,因为你的愿心,无非是要帮助别人,所以你一旦说放掉了那个,那个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说,噫,这么长的时候,所以,这个一点啊,在任何情况之下,毕竟不合理的,毕竟不合理的。这个下面是毕竟啊,不是毕究,这个字错,

【“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上面说:犯了四个黑法,实际上呢,这个四个黑法,不是现在现生失掉,并不是现生退失的原因,是说你犯了这四样东西啊,他生啊,这个不会再现起了,因为避免他生失去不现起,我们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现在你他生不现起来,当然啊我们不愿意的,所以为了这个理由啊,现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

  啊道炬论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个是为了你以后生生哪,继续记起来增长它,啊而不是就现生,所以啊,就像我们学菩萨的学处也一样,虽然这个四点,没有在这个菩萨学处、或者说,没有在这个菩萨戒当中,但是我们哪应该完全保护,不要去犯。

【“言如说者”】

  就是括弧里面如说学处,

【“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这个很明白,上面说的哪,就是指啊,如说是指什么,像这经上面,经上面也明白的说明这一点,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

  下面就把经文引出来,啊那个经文上面怎么说,说啊,迦叶呀,假定那些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啊,成就了这个四法,那么一切生当中啊,生已无间,这只要生起来了以后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现起来,乃至于证得无上大菩提,他一直不会忘失,

【“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

  这一段话呀,在白法当中有,黑法当中,他倒并没有说,然于现,所以你根据这个前后的经文的话,你就了解了,虽然是说黑法的时候,没有讲这个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里头,譬如我们随便讲一句话啦,啊这样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说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会说,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会这样讲的,总结起来说,然后最后那个加上去这个文字很明白,所以说他前面讲四黑法,虽然并没有说余生当中,但是呢,讲到最后说白法当中,讲完了以后说,那个嘛,你犯了白法嘛,余生当中,很快现起,反过来说,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话,余生当中就失去,所以这个经上面哪,这个意思很明白,说到了这个现起以及失去啊,我们眼前有很多例子,啊这种例子啊,我们不必看佛经,不必看佛经,因为菩萨行者的确不是像声闻乘,声闻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时候,现那个僧相,菩萨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内,啊譬如说我们看看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些圣贤,西方也是如此,就我们来说,当然我们看哪中国人,历史上有好多这种了不起的人,他就从小或者是大孝啊友爱,我们无法想像的这种情形,你绝对无法想像,这种深深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很多人都是菩萨行者,耶他这一生哪,尽管没有啊佛陀来教诫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这个心里面啊会现起,他继续这一生的继续下去,继续下去,这个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非常有名的几个世家,啊,王、谢、有一句话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晓得你们念过这个没有,就是说,那个时候,这个门阀世家非常讲究,平常啊,我们总讲门当户对,这个王家啊及谢家,那两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这个啊有名的人物,这个他王家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览、那譬如说后面王导、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个王祥卧冰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啊这个地方说一下,在廿四孝史当中,廿四孝当中,有这么一段公案,实际上,不单是王祥,还有他弟弟王览,这个王祥他母亲死了,所以他父亲哪,就又续娶,换句话说,她是后母,那么这个后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厉害,但是啊,不管你怎么虐待,他这个儿子的孝顺是无比的孝顺,要我们现在啊,不要说后母,这亲生子啊,要谈得到对父母好的,已经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后呢?要吃鱼,当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么都没办法,啊看见那湖里结了冰,结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脱掉了,睡在那个冰上面,把那个冰融掉了,然后去捉鱼,你可以想像得到吗?可以想像得到吗?但是这个母亲还是想尽办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这个啊真是圣贤人啊,就会生生世世绕在一起,他那个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护那个哥哥,但是他不是违背他母亲哦!他的这个弟弟叫王览,照样地非常孝顺,一方面去孝顺那母亲哪,他并不觉得他母亲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亲,他对待他母亲绝对仍旧像母亲一样,但另外一方面啊,就处处地方保护那个哥哥,有的时候啊,他母亲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个母亲身上,嗯,她那边打他,他那边抱著,嗯,他母亲疼爱自己的儿子,就不打了,就这样,她使用种种方法,乃至于有的时候啊,看看,实在心里面非常嫉妒,气愤不过,拿这个毒药给他吃,结果啊,那个王览看见了啊,就那个母亲啊用那个毒的东西给他,就抢过来吃,那母亲马上给他泼掉了,所以这个弟弟啊是寸步不离那个哥哥,那个母亲看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啊,然后等到他娶了媳妇了,娶了媳妇以后,那长媳妇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个王览处处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亲自去做。弄得这个母亲也没办法,最后终于感化了,所以这种廿四孝等等。你们有机会,平常我们与其看闲书,倒不如看这个,看这种书自有一股啊激励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事绝非常人,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这里,就这里,他宿生已经发了这种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后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为,在家里面啊孝,所以啊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门,在家孝,那么到外面的话一定尽忠,朋友之间一定有信,啊他那个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过来啊,你看如果在一个地方,他不对的话,其他地方大概不,当然我说那个不对啊,就是说?你可以从小地方啊,观察一个人的各方面,那么这个地方,我特别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道理了以后,观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这个观察的方式,然后呢用来回过头来反照自己,做为我们借镜,啊净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这个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然于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虽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后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话,现在这个发心的力量也慢慢的减弱,慢慢的减弱,因为这个心本身啊,发了以后,你要不断的增长,现在你做的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当然把原来这个力量在减退当中,所以说明这个。若非尔者,下面这个话就是变了喔,变了,因为前面哪有很多人说,犯了这四样东西啊,说就算哪失去了,实际上呢,大师说不失去,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说,不是这样的话,不是什么,不是指下一生,而指这一生就要失去的话,犯了这四种黑法,就要失去的话,那么这个罪啊就变成什么,犯了以后啊就把我们的菩萨戒就应该毁坏,啊应该这样,可是菩萨戒当中并没有把这几条东西加进去,所以他根据这一点来证成,证明说,这一个,不像前面很多人说啰,犯了这个四黑法,就算破坏了,只是下一生不现起的,我先把那个道理说一下,那么你们一看那个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们现在来看那个文,

【“若非尔者,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

  啊这是这个黑法当中第一个,

【“于有情所略起谄诳”】

  这是四黑法当中第四个,

【“嗔恚菩萨略说恶名”】

  这是四黑法当中第三个,

【“于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

  这个是啊,四黑法中第二个,

【“过一时竟,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他犯了这个,只要超过一个时,这一个时刚才说过了,哪就应该弃舍菩萨律仪了,因为前面说,犯了这个,要弃舍律仪啊,

【“以由此等弃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因为这个菩提心菩萨戒的根本哪,是菩提愿,现在你犯了前面这个,那么你的愿心就舍弃,愿心既舍弃的话,当然那个菩萨戒、律仪就是菩萨戒,菩萨戒也就舍弃了,这个道理在菩萨地集学论当中说得很明白,假定这样的话,

【“若许尔者,亦应立彼为根本罪,”】

  它一定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们在菩萨戒当中,那几个根本罪,说这个什么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萨戒就破坏掉了,这样,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说的,犯了这个四个黑法,超过一时就舍愿心的话,这个应该是根本罪,实际上呢?不是,说

【“然任何中悉无立者,不应理故。”】

  所以,实际上呢,在这个菩萨戒的戒条当中没有这一条,所以说,啊,犯了这个四个黑法,过一时就舍愿心哪,不对,这个辨得很清楚,喔,关于这地方的这一种辨啊,大家再记一次,啊大家再记一次,就是我们将来正学的时候,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它乃至于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别得非常清楚,了无一点遗漏,了无一点错误,啊尽管我们现在啊说,还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绝对不会说,一个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绝对不是说,摸到一个鼻子,摸到一个肚皮,摸到一个什么,一定把你那个象的全貌通通让你摸到,嗯?就是这个样,啊,在这种情况之下,到那个时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话,你就不会有错,这个就是啊,有别于我们现在平常修学佛法,我们才碰到一点边,乃至于边都没碰到,碰到点影子啊,就自己就觉得对了,然后啊,执著这个东西啊,还不肯改,啊,那个是,实实在在我们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时者,当是依于邬波离请问经,然彼全非经义,我于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故,”】

  他上面说那个是,说其一时,这个时啊,他那个根据,应该是根据这个邬波离请问经,但是这个经不有问题的,这里并没有说,在这个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当中啊,他有详细的说明,啊这个地方不谈,啊刚才说过了,正式我们啊要来研究这个戒的时候,到那个地方会详细说明的,

【“心舍有情者,若缘总有情,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心弃舍者即舍愿心,极为明显。”】

  那么心舍有情是怎么样呢,

【“缘总有情,”】

  因为发心的时候啊,是缘一切有情的,所以说你说,啊不管哪一个有情,我总是啊,不再想去救他们了,那时很明白,跟你的愿心完全相反,当然舍弃掉了,

【“若缘别有情,”】

  那么进一步说,你不是缘一切有情,缘一部份,那怎么呢?

【“谓我终不作此义利,若起是心,如坏一分即坏整聚,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有的时候说,我并不是啊弃舍所有的人,只弃舍某一些人,别有情,个别的对这一些人啊,我不愿意,要晓得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虽然你并不是啊整个弃舍掉了,就像你坏掉一分,对不起,你坏掉一分的话,要整个的坏掉了的一样,就像一部汽车一样,你不能说这部汽车没有整个的烂掉,只是那个引擎坏掉了对不起,引擎坏掉了,这汽车不动等于全部坏掉一样,啊就是这样,啊这个道理是这样的,

【“若不尔者,反过来,若不尔者,若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为余有情而发心者,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他反辨,说:是的,你,弃舍,弃舍少数的几个人,啊假定少数弃舍有,弃舍了少数几个人,仍旧算是圆满菩提心的话,那仍旧没有发菩提心的话,那就等于这个你啊这个只缘别的人,只缘别的人上面发那个菩提心的话,不圆满的,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缘一切有情,现在哪,那些要发,那些不发,这个怎么可以算圆满菩提心呢?啊这个道理就辨别在这里,所以总之,舍弃有情,这个绝
对不可以。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道炬论释别说,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大德月、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这个上面说的发心学处,啊是行心的学处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瑜伽戒,我们这里盛行的是梵网戒,啊不管那一个,这个是行心的学处,那么这个现在上面讲的,是愿心的学处,这个愿心的学处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说明,下面这几个,就是不同的传承,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有余更许于其归依学处之上,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

  下面这个地方就是大师告诉我们怎么办,这个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说法,有的说谓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说初发心的
人,以及应该做的所有的都要学,有的呢,说所有经上面讲的你都要学,啊还有呢就是他广狭开合的不同,我们现在修学的时候分成共五道、资粮、加行、现在资粮道当中,应该学的你都要学诸如前面所说的,他有一个范围,后面的一个总相的范围,后面的那个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就是特别指明啊,这一些东四,那一些东西不可以,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该学,啊,这个下面说的各种不同的。说凡是这些东西,那你怎么取舍呢?那个标准在这里,下面这个标准很清楚很明白,应随自师所传受持,就照著你自己的师承所传的,照著去做。


【“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啊,就是这样,那个道炬论上面,就是阿底峡尊者说得很清楚,哪说那这个是我师长的传承,换句话说,阿底峡尊者承认,接受,这个都是啊经论上面的意义,这一段话,宗咯巴大师并没有特别的明辨,换句话说,这两位啊,所以堪为后世定量的大菩萨大祖师都这么说明,是的,我现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传承的,都这样说,有的时候是,这个人那样说,这个人这样说,那么你就这样说,只要你这个圆满师承正确地告诉你这样,你就照著去做,就对了,就对了,这最重要的,

【“总此释论从善知识敦巴所传,诸大善知识皆不说是觉窝自造,拏错所传,则说是觉窝造是拏错之秘法。”】

  那么上面这个解释是那来的呢?他又说那个传承,这个是敦巴尊者所传的,敦巴尊者是什么呢?是阿底峡尊者,但是啊,大家说这个不是阿底峡尊者自己造的,他们把那个传承啊,说得清清楚楚,这个里边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啊,这一个概念哪,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有一部分说这是善知识种敦巴尊者所传下来的,当然他还是引那个阿底峡尊者的说,另外那个拏错、拏错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就是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的那个拏错大译师,他们都是最主要的,阿底峡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说这个是阿底峡尊者造的,造了以后,只是秘传给拏错,

【“然诸先觉传说觉窝,于补让时做一略释,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觉窝教令增广即可。是以觉窝所作略解,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故亦略有数处错谬,”】

  那么关于拏错大译师说这个是觉窝造的,很多前辈们怎么说呀,说是这样地,在那个地方的时候啊,那个阿底峡尊者,曾经做过一次纲要原则性的解释,后来在桑耶,那是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译师请他更把这个前面这一次的纲要解释啊,再增广详细的说明,那么那个时候,阿底峡尊者就说那就把这个道理啊,你们啊依著这个道理啊,把它增广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是啊,阿底峡尊者是大纲的解释,那么其他的人呢再来增加它,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这里边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错误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于正义亦多善说。”】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说的对的,说的对的,啊!我看到这地方啊,我真是觉得啊,他们前辈的这个学法,那实在是一点地方都不遗漏,一点地方都不马虎,像我们现在都是学的所谓差不多先生,差得十万八千里,也是差不多,随便听见一点点,也就这么就来了,碰见看见一点样子,就拿著这样就来了,这个是为什么我们学不好的道理,那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个地方,现在继续下去,

【“诸无谬者,我于余处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哪,凡是前面没有错误的,正确的,我在本论当中,几个别的地方都应用它。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若以发心是为行心,其学处者则于归依学处之上,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五卷A面

【“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嗯这个地方啊说的这个学处呀这个有很多有问题的呀!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学处实际上呢?有两种:一个是愿心的学处,一个是行心的学处,这样所以我们往往把这二点混淆不清,所以就产生了这个问题,所以它并没有辨明得很清楚,从前面我们刚开始讲愿心的时候,他已说的很清楚呀,这个原因在此,那么在学处上面呀啊,又说这个说将我们发心的这个愿心的学处上面,皈依学处仅加取舍这个黑白啊白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平常说,说的前面,说的简单的说这个学处呀,就是前面这几样,这显然呀不合理的。

【“故若单取愿心者,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

  所以现在它辨明啊,发心发的愿心还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这个发心是单单说愿心的话,那个这个愿嘛的的确确不要经上面所说的一切学处,它前面这个不是说吗?尤须尤于啊初发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学处等等,那个不是学习,不是愿心而是行心应该的啊!所以这一点啊。

【“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

  假定说这个愿心就是行心的话,那对不起,这个两样东西没差别啰!实际上愿心是愿心,行心是行心,两者当中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我们要分得清楚。呀这一点呀大家回想一下,说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个菩萨戒的这种行持的话,你可以发愿心,但是不能发行心,换句话说,我要发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后开始,你一定要照著这个律仪去做,这个叫做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话,一定要经上面一切都要学,你辨别了这个以后,然后呢上面那个各派的传承,你就可以呀晓得怎么办?当然你自己来说,如果你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你听他总没有错,但是你要辨别彼此之间的这个是非曲直等等的话,那个是一个最好的标准。了解了上面所说的啊!我们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是什么?愿心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这个行心里边啊!啊差别比较少,实际上呢?换句话说,就是行心它还是,行心有很明确的根据的,譬如说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网戒就是梵网戒本,啊这是各家注解的时候呀这个松紧开合稍微有不同,这个愿心呀就差得很多啰,那么,在这个地方,大师呀加以辨别,除了辨别以外也特别说明一点呀,这个你的师承那来的?你就根据那个师承去学,啊,这样总是没有错,总是没有错,所以呀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平常呀,根据我们师承,到那时候你只能说,我的老师所传的是这样,它这个,喔我不知道!我们注意呀!千万不要说它这个不对,千万注意这一点事情,这一点要避免啊,这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这十八部当中啊,它明明白白,佛亲口交代,乃至于到后来像这种阿底峡尊者这种大善知识等等的话,他很明白的说明了示现了一个事实,他广通所有各部,假定说有一部不对的话,依他们这种人难道辨别不出来吗?而且他这个不是根据学理呀,他亲身验证,不但亲身验证而且得到本尊许可;换句话说,亲自见到佛菩萨,然后告诉他。不但是在当年印度,依我们中国南山道宣律祖来说,他十世为高僧,最后那一世就是呀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后呢?他因为持戒精严感得那个天人下来,那个天人都很长寿,亲自看见佛在世的时候制戒的这种,他都了解,所以稍为一点错误,那天人就是告诉他这里要怎么修改,那个地方对的那很明白,呀所以我们这一点呀注意呀,我们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这个常常不是说今天提一提、明天提一点!要恒常。那一个东西来提醒呢?就是我们呢在长夜无明当中,所以你不作意对治的话,这毛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而且不知不觉就出来了,这一点我们哪要特别注意的,要特别注意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这个文。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除了像前面这两种学处就是愿心学处、行心学处等等,还有的其余的都是呀根据什么啊?这个上面的分别等等,那这是根据道炬论发心仪轨。

【“须学七法经者。”】

  另外有一个地方呀这个上面怎么说?这个上面另外告诉我们一种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

  这个特别的方法是你要学了以后,要很快的学,修神通那么要照著这个,这个地方现在的不是绑著放在发神通上面呀,所以呀不谈这个。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

  那么呢?最后呢遂出自宗,哪!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所认定的最主要的什么?“舍愿心”,舍救济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这个心,这个是呀舍哦不下面是舍有情以及舍愿心,愿心是愿成无上菩提,就是说这两个心一舍,那犯了呀,哦那犯了,所以其余的学处,其余的学处呀是什么?就是菩萨律仪,像上面的说,经上面说的一切律仪呀什么等等!啊,那个是行心律仪,不是愿心律仪,所以呀,并没有呀于菩萨之罪犯,并没有呀!这是说犯的因是有的,这个不会失掉这个愿心,这个我们要了解。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所以呀像这种情况之下,你并没有呀失掉你的菩萨的愿心,呀愿心,而这是什么?呀失掉了犯了这个呀恶法了,这个非善法这个非善法,不是指强有力的,最强有力一定是律仪戒这个是最强的。现在呢?既然你没有受那个律仪呀,所以呀只是中类的这一种,这个也是个恶行,那么这个恶行啊就是照著四力忏悔就可以了。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

  呀那么当你进一步有了愿心以后再受行心那个时候开始呀,说得了菩萨戒了,律仪就是,那个时候如果你毁犯了这个菩萨戒的话,那就要照著这个菩萨戒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还出的方便,这个时候呀不但是四力忏悔还要一定有仪轨的,譬如我们现在僧团也是一样,半月半月诵戒羯磨,那个时候呀还要如法忏悔,忏遮罪之罪,还要四力忏悔、忏、忏那个性,所以说性罪遮罪要个别如法忏悔,你只要照著这个去做就可以了喔,所以关于这一部份呀是在行心学处当中,行心学处就是菩萨戒,呀不是另外有别的,呀这个我们要分辨得清楚。

【“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那么最后总结起来的话呢,就是真正愿心的不共的,他的特质是什么?那就是六次发心,所以前面所说的舍愿心及舍有情呀,就是六次发心的恰恰相反,这个六次发心当中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一句话说的很明白啊!这个才是愿心的不共学处,现在下面,发了心了啊!照著这个次第一步一步来,上面是说上士道修心的次第当中,分成功什么?说先是如何发心这个道理,现在呢?已经发了以后,然后呢怎么样去修学?所以:

【“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

  这个就是发了心以后正式修菩萨殊胜行这个道理。分三部分:

【“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发了心以后为什么要学那个学处?换句话说,要受那个戒。

【“第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那么现在我们要学,第一个懂得了发了心以后还要学,还要行,单单发心不够!那么要学习什么内容呢?有二个:方便跟智慧,这两者当中单单一部份呀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圆满两样东西,这个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第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到那个时候才正式讲,现在呢?好!我们在开始学了,那前面是辨别得清清楚楚,一点遗漏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后呢?这一个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话,对!

【“今初,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

  呀前面啊!发了心,是的,发心是有大的殊胜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说不进一步的去学应该学的这些,那么,这个真正的圆满的伟大的殊胜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经上面这么告诉我们,所以呀,我们那个时候应该呀学菩萨殊胜之行。

【“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这个菩提的果啊,那是要如理如法的这个如法行啊,来慢慢慢慢的坚固增长得到圆满的如实之果。这个就是正式的修行者大菩萨所得到的,不是依邪行,这个邪行啊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种行为呀所能得到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一点,从一开头其实就说明了,不过刚开头的时候呢讲小的,呀所以讲一部份,刚开头怎么讲啊?就算啊你懂得很多道理,讲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你行的时候不相应啊!没得用!反过来,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够行持相应这就对,那指什么呢?那个是就是说:你真正要想得到这样的果报,那你要跟这个相应的行持相应,如是因感如是的果,这一点来说,啊说明了这个,那么现在这里呢?就是说你现在要得到的圆满的果报,所以呀要广学一切,而且要如理如法的去广行一切,这个我们要分辨得清楚,而不是说现在我们呀学菩萨行了,也呀什么都不要去学它,只要做一个小小的事情做对了就可以,不是这样,不是这样,我们呀要广学一切了解了,那广学了一切了解了,你真正行持的时候本身呀那倒是千真万确的,不是叫你呀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时候还是走你眼前相应的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呀,所以真正修的时候说一门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晓得只深不广,现在菩萨是渐深渐广,而走的次第始终还是在眼前该走的那一步,这我们要了解的,这种地方也应该分辨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经亦云:‘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

  这个经上也同样的说这一点呀,它很多地方讲童子,童子,譬如说华严经叫善财童子,这个童子不是叫一个小孩子,这个童子呀有一个特别特别的地方,他正增长第一个,第二个呢心纯洁,第三个呢心里面没有呀这种呀各式各样歪歪曲曲的坏习气,这个,然后呢勇猛坚强精进,这个都是呀他所以特质,所以平常我们说青年,青年,就是代表这种心里状态,所以菩萨现的相呀,你看那一个菩萨现的相呀都是十六童子妙龄之相,就是盛壮之年,还有他最完整的时候一直保持这个相一直到成佛呀,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指我们的心里行相,实际上呢假定你心里真的做到了,那个行相就是这么个行相,就是这么个行相。

【“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

  那就是这个呀!

【“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

  那个内容呢就是菩萨该学的。


【“修次初篇亦云:”】

  呀所以这个菩萨学处该学的我们也可以说是菩萨戒,所以这个地方,将来你们学的菩萨戒论,你看那个瑜伽戒,他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晓得,菩萨常常说六度万行、六度万行,这个瑜伽戒本,那个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这个次第来说的。呀它每个布施是那几个项目?怎么样?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摄了菩萨所应的全部的内容而且纲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这个修次初篇说:

【“如是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

  呀那么这个上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发了这个愿心的菩萨,第一件事情要什么呢?为什么要举这个六度?六度正说来是自己调伏,然后呢?四摄是利他,你不是要利别人吗?你自己都不能调伏,你怎么能调伏别人呢?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呀,对于这个布施等呀,要很努力的,呀所以前面我们一再说:当你看见客观的环境对象不理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说唉呀这个不对,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内心的行相,你现在是调伏相?由于调伏而推己及人的,怜悯大悲相?还是你看见了这个对象不同,心里面先烦恼了,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说自未调伏而能呀调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呀,无有是处。这一句话这个原则呀,我们要牢牢把握在心里,所以呀正规的去行是这样的,你能够这样去做就得到果,不这样子做的话就得不到果。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这个一个偈子呀,前面呀在阿底峡尊者传当中呀,介绍那个作者殊胜当中已经说过了,现在说你学大乘的行者,呀然后呢发了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是为什么?要救济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所以你具足这个大慈悲心,要摧毁尽世间、尽法界一切有情的众苦的话,你必须要自己调伏如理去行持呀,对于这个你能够了解了,做到了,然后你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个方便就是刚才这个学处这个方法,呀这怎么来的呢?那就是呀你自己如法的去做,然后呢一一了解乃至现证,当然这一定是什么,从闻、思、修,如果这个你呀不了解,不认识,不现起,这个现起也可分三个次第,第一个是闻,第二个思,后来修,假定是说这个而没有的话,请问你怎么能告诉别人,怎么能帮助别人能不能么劝说别人,平常我们讲的总是讲证,这个就禅宗来说的的确确是要证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诉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处呢就是一定有这个次第,当你闻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思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修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还是我们呀,刚才这个烦恼说一下,譬如说当你听闻的时候,呀真正你那听懂的时候,什么叫做听懂,就是说平常呀你看见客观的环境,一看见就觉得这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现在你听懂了,晓得了,喔!原来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环境,而是看见这个环境以后,你内心当中呀是否真正调伏?这一个状态,认识了呀对呀,一点都没错,虽然听懂了,但是呀,等到书本阖回后碰见这个境界的时候呀,对不起这你又看了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嗳喔这样心里面又烦,你又要想改它嘛又改不过来,跟它嘛又不愿意跟,实际上自己心里面嘛到处烦恼嘛也不知道,本来教我们是降伏烦恼的要共同和合的,结果弄得大家呀,自己也烦烦恼恼,弄得大家也烦烦恼恼,而不能和合,还讲道理,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闻不相应,懂得了道理以后不一定做得到,那个时候是闻的阶段,然后呢你根据这道理呀去不断思惟观察,为什么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做不到有什么大的祸患?这种胜利跟祸患推动你的力量,然后呢策励你告诉怎么才能做到它?然后照著这个办法不断地思惟观察,这个包括在前面的呀忏悔集资呀,就是因为现在的现行呀以往的恶习使然,就这样,那么这里面包括很多东西啦,亲近善知识啦,然后呢听闻经论啦,然后不断的思惟观察啦,然后不断的忏悔啦,种种的方法,到时候你心里面呀,嘿碰见事情呀,譬如说刚才听懂了道理,听虽然是听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错,可是心里面那个结,就是解不开,当你真正的这样子去做的时候呀,你一定会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触,哎呀,一下这个心里面就打开了,啊原来这样呀你那个时候觉得跟法相应,这样,这个刚刚开始跟思有相应了,然后呢你把这个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坚固加强,如果是你真正坚固加强的来,你随便看见一个不管他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环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里面呀嗳自然而然呀平稳的,稳如泰山不为所动,乃至于你说那个时候呀正因为看见它不理想呀,所以呀你觉得啊那个就是你的菩提资粮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环境,你救度他们啊,在积聚你的福德资粮啊,你假定说这些都成了佛的话还要你来忙吗?你没有的话你怎么能成佛呢?所以那个时候对著这个烦恼境界,你不但不烦恼而且欢喜呀,这个就是跟思相应的喔,所以它每一个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这一种现起了,你心里很清楚,然后呢根据这个东西呀,然后你呀因为心里面善调,然后你那个深入的定慧当中去观察,证得胜义菩提之心,那个时候呀才是闻相应的,而每一个部份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实的认识,如量的现起,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告诉别人,所以说自未调伏而能调伏者无有是处,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要开口劝人的话,要嘛不开口,开起口来都是是非,开起口来都是争论,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第一点必定要知道这个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尽管做不到,这个时候有好处来了喔,呀那什么呀?就是我们是个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后就靠著这个所了解的净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可是现在好的呢,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要学,然后呢学到了正确的方法,在这个环境当中呀,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干净,就像洗衣服一样呀,所以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灌注在那里,灌注在学这个,从文字上面的认识到文字所指的,心里跟境相应的是这个状态,如何把这个道理呀,来自己呀调柔自己,进而帮助别人,继续:

【“谓于他所,若有大悲须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释这个,说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吗?以大悲,大悲是什么?要帮助别人,除掉他的苦恼呀,但是,你单单有这个善心不行呀,所以你一定要有实际上的行持,进一步呀要去做这个除苦的方法,如果这个。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

  就是这个话。

【“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

  所以说正行是什么呢?就是呀,受了这个律仪,受了戒以后努力去学,这个学不仅仅是坐在这个地方学书本上的学,把这个道理,实际上呢这个学是这样的,受了愿心以后呀你就去努力的学,照著去该学的,乃至于是五戒也是这样,学了自己处处地方觉得嗯可以啰,然后呢自己就要勉强一点自己呀,大概已经可以做到七分,那时候你去受,就是不必,绝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绝对不是说一点样子都没就受,一点样子都没有受的话绝不可能,一定破戒,呀等到你学圆满了去受,也不可能,学圆满了你还受它干什么?所以说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所以学的话呀是从文字开始,而的的确确不单单停在文字上面,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个所谓行的话,是指我们心里的行相,当然这个心里的行相一定是呀,当你跟境相应的时候,它不离开境的,实际在事相上头。那么:

【“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么,如理正确的行持,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对所行的你先要,要认识的正确,错了不行,错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这内容是继续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五卷B面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呀,就是告诉我们说学习智慧方便呀,单单学一样东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诉我们说发了愿心以后,一定要学那个学处换句话说学那个菩萨戒,那么正式在菩萨的行当中又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明作,两样圆满的时候呀那是佛呀所以说。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

  嗯看看呀,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话呀,单单发个愿心不行啊,那么你要呀照著去作呀,要去作的时候,对于你做的方法要不错呀,如果你作错了是不管你多努力啊!绝对不能呀得到结果呀,就像你要挤牛奶,挤牛奶你不在奶上面去挤呀,拉这个牛角直转呀是没有用啊!现在呀我想呀我们这个地方呀,实实在在的太多人这样,这一点呀说起来真是容易呀,实际上呢也是我们呀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这是必须要呀自己静下心来,静下心来,这前面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学到后面的,前面的那个基础不要忘记,哦,实际上就在这个前面的基础上面慢慢的深广,所以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呀就把很多地方,就辩得非常清楚,越到后来越深越广的话,越是重要,越是重要,呀这样。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

  你看呀错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错,不圆满呀,还是不行啊!

【“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你说我这种子没错弄对了,对不起你那个种子摆在石头上面晒,晒它一千年也没得用,所以呀它还要其它的种种的圆满因,所以我们常常说第一个,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后呢在根本因上面哪再增长它,这个叫做圆满因,这个圆满因,如果你弄错了只忙这个圆满因的话,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采,采那个挤那个牛奶一样,实际上呀你在牛角上面,采呀多多少少碰上牛了,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现在牛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呀,到处去乱搞呀,自己呀还是觉得弄牛奶,这么个可笑法,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这个看看呀,当依无错的一切因缘呀,在这个地方呀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呀,说法华、华严两部经典的差别,在这个地方就分别得出来了,就分别的出来了。佛法常常说,像小金钢吃了以后呀是绝定不消,它总归有一天发芽增长,所以我们呀常常拿这个做为借口,然后呢就在这个外面的大口,转圈子转了一大堆,说经上这样子讲的啊,就是犯这个大毛病,就是犯这个大毛病,现在我们了解了共中士道当中的十二缘起,这个它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楚什么?快则两生,慢则三生,对不对?第一个,三生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成佛的正因啊,虽然你种在那里,它迟早会生芽,可是啊,耶!你如果不用相应的法,当然恶法是爱取,正法的话呢,是正知见相应的善法勤精进去滋润这个成佛的正因,你还是要拿它来,这个佛经里面只是说,就怕你不种那个因,种了因,你迟早会结果的,我们呀往往拿了这个呀,好,弄错了,然后呢弄了种了因呀,然后呢到处去乱转,不晓得转了一个十万八千里,然后转回来,说经上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们了解了,那这个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结那个果,转了半天,最后啊还是把以前的东西放掉了,重新开头,不但重新开头,而且必须要把你以前转错的那个路呀,一一要净除干净,不晓得多辛苦啊,不晓得多辛苦啊,所以说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我们这里到正觉寺,简单你跑下去几步路就这么下去了,耶它现在啊,从那边走翻山越岭,乃至于经过了欧洲,美洲转了半天,然后它也转到正觉寺,他说我也到了,是当然到了,你愿意走这个路吗?啊所以这种事情啊,我们在这个地方啊的的确确要认识得很清楚,条件不具足不谈呀,所以关于这一点啊,我们不是劝一切人,如果它条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诉他,哎呀,你看见这个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至于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不错呀,他把这菩萨两个字也认得了,这也好,这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条件是什么?现在我们具足了这个条件了以后,居然这个直路不走还要这么转大圈子呀,这一点啊是务必应该分别得清清楚楚呀,所以我们学论以及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否则你看那个经的话,你一定会说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好了啰,反正你要种下个种子,然后随便怎么去搞都可以了,对不起,这就大错特错,而这错的结果呢?一句话,自己伤害了自己,当然我们不愿意。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哪,下面就问了,对了你讲的道理是一点都没有错,那么,什么是不错的根本因?而且呀把这根本因圆满的圆满因缘呢?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这三样东西,这个佛的一切种智呀,是根本在大悲,由于这个大悲来促发了那个菩提心,这个就是他的种、因种,然后呢这个因种啊要用种种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喔,啊一定是正确的喔,所以你时时记牢十二因缘当中,说慢则三世
,一定是策发这个正确的,否则其它的因缘你弄上去的话,采那个牛角,那个不是方便,那非方便行啊,这样的正确的路子,那么才达到究竟圆满的果。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

  啊那么菩提心有两个,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经说的发起这样的心,胜义菩提心啊当这个证得空性的时候,在后面会告诉我们。

【“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这方便呢就是六度万行,这个是下面这句话,指出他的传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

  本论一开头的时候,曾经啊,说,分别这个错误,执著的时候呀提出来,这个支那堪布的事,现在这个地方详细说明一下,这个对我们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前曾经说过,普陀山那个田鸡和尚的故事啊就是这样,啊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没有了,啊所以他欢喜吃田鸡,啊就有人说他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空掉了,田鸡不空,实际上岂但田鸡不空,他嘴巴也没空,不但嘴巴没空,他的贪心也没有空,就是这样,啊这个毛病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现在要注意,他那个人怎么说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这个错误的说法是什么呀,他说你不要什么都不要分别,因为凡是分别呀那个都是不对的,我们要得到的无分别智,所以你现在分别的话,啊,不要说这恶分别不可以,就是善分别本身啊它也在分别当中,跟那个无分别不相应的,你只要分别,它就是啊系缚生死的烦恼,所以你啊,就算是善分别,你还在三界当中,不能跳出生死,那个上面所说的错误的见解是这样,他又举个譬喻来说。

【“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么绑,普通的绳子绑固然绑住了,金子的银子的也是,云呢不管是黑云白云一样障住了虚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么说啊,他说。

【“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别,因为这样的关系啊所以: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

  所以他这么说,啊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你只要无分别就行了,而不要布施持戒,啊那个是啊不能得到这个无分别的那个愚夫呀才做这种事情的。

【“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所以假定你已经得到这个无分别智,无分别了以后,你居然还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好像你呀这个,这个像做皇帝,已经做了皇帝,你在居然还要去耕田去,这个做皇帝还要耕田吗?换句说做了皇帝,还要做下人的事情,还有呢如象得迹,你本来要去找象是从那个唉是找到一个象的足迹,然后呢你去找,找那个象,现在你象已经找到了,你还找那个足迹,你不错了吗,这个就是前面这个人啊,颠倒错误的这种说明,他不但说明这个。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

  它还引经上面成立喔,喔,这个经上面怎么说,这个经上面怎样说,就这样。

【“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话,上面这个人的错误的见解呀,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谓方便品呀,我们前面所说的修佛要二样东西,一个是福德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要福德圆满,一定要行那个种种方便,这所谓呀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他现在前面这个人错误的说法,他说你只要证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圆满具足这些东西都不要的,这些东西不是真实成佛的,真实成佛的话,这个是你在分别当中,分别当中是不行,他前面的说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大错谬。下面这段这个辩论呀对我们非常重要喔,对我们绝端重要,它并不是说不要,实际上呢在什么情况之下,如何才是应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们呢耐著心一步一步学下去,同时如果下面这个地方有不懂的,你们就应该提出来,应该提出来,那么在晚上温习的时候呀,我还会特别厘清,不清楚的地方呀要把它一一的指明白。啊,因为他上面有了这种说法,说那些方便分,六度万行啊都不是真实成佛的,啊所以这么一来的话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话,就变成什么呀,你什么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这地方的,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实际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圆满啊,还要福德圆满,福德圆满一定是从那个世俗的世俗谛上面去做的,现在根据他这个说法的,破坏了这个世俗谛的话,完了,你不能成佛,说,实际上呢,说我们中国的禅宗祖师好像特别强调这一点,是真的吗?不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内涵,往往会误解,大家还记得百丈大师说过一句话,实际理谛是一尘不染或者一尘不受,佛寺门中是一法不遗,很清楚,你讲智慧份的话,那的确是空到绝端,实际理谛里一支圣义谛当中呀找不到一点点东西,所以说大地无寸土,整个的山河大地这么多,连他的一点点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么!耶,但是呀他叫佛寺门中,佛在我们真正行持世俗谛当中是一法不遗,一样东西都不遗漏,不能少掉一点点说得很清楚呀,一点点小事情都不能遗,何况是你要学的六度万行呀,这样,所以它上面说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国和尚,实际上他并没有真实了解,就像刚才那个普陀山的那个田鸡和尚一样,那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啊善知识,他前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真善知识,有很多人啊,它自己也懂得一点,得到一点呀一分相似决定,前面还记得吧,耶,他碰到一点点似是而非,你说他不懂吗,他好像懂得一点,哦然后呢懂得一点自己还觉得喔;就是这个样,这种人你跟著他呀,他自己固然啊是走错了,你跟著他你注定也是走错了,而这一点啊是太重要,太重要,实际上呢这一点呀我们不要责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么?自己的业力所感,反过来我们要欢喜喔,啊我们虽然呀,在这上面的业力感得没有完善的知识,却种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见这么圆满的教法,总算把这个关键所在的是非呀,分别的清清楚楚,这样,那个时候呀我们啊,不责怪人家,只从自己内心当中净化自己开始,对了嘛,对了嘛,所以说,如果是这样的前面所说的话,他不要一切的这种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当中,那个是什么呀。

【“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

  他前面啊讲正修的时候刚开始道前基础,讲修的时候,他后面紧跟著破除此中邪执,所以讲修行的时候有很多错误的,还执著。把基本的已经指出来了,现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资粮,你一定要观察思惟,实际上就是你求智慧资粮,你还同样的要用那个观察慧去思惟抉择空性的真义,结果你现在不要分别了,对不起,你不要分别的话,那个思惟观察的心整个的一刀两断,这个是唯一的破除烦恼,积聚功德的唯一的一个工具宝贝,你现在把它不要了,请问,你还能成什么?所以不要说,这个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个的损掉,就是你要证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样的远离胜义道理。实际上我们仍旧不妨以禅宗来说,禅宗的祖师告诉我们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啊得了个定安住在这上头一动都不动,耶他说,错啦,你这个是死水,如果说大家学过禅或者看过禅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绝对不是啊,死死的脑筋啊在那儿不动的,要干什么起疑情,疑是什么?哎你想嗯?嗯?要找它啊,这个时候找的这个心情是什么?在观察慧啊,你去观察嗯嗯?念佛的是谁?哪一个人念佛?或者拖死尸的谁?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在找啊,找那是什么?嗯思惟嘛,就是观察嘛,这个才是智慧,这很清楚很明白,这一点啊我们务必要清楚,以前的祖师的所有的大德说得清清楚楚,记得马祖大师当年这段公案吗?他在那儿著定,作的很好,他的老师跑得来,说你在这儿干什么啊,我在这儿学佛。嗯?这样。这个老师啊妙咧!啊让他,他坐在那儿地方,他自己拿了个砖头跟啦跟啦的磨,然后呀马祖奇怪这个人跑得来磨这个砖头?哎问他磨砖头干什么呀?我做镜子。什么?你磨砖头作镜子,那有这样的道理啊,你说要造那个镜子,用砖头来磨,磨得成功吗?那当然磨不成功。这个人怎么这么荒唐。马祖就说,你要作镜子怎么磨砖头啊?他老师怎么讲?嘿,是的啊,作镜子是不可以磨砖头的,成佛呀不是坐在那里不动的。大家还记得吧?耶然后呢给他开示,他就马上就开悟,马上就开悟,啊!然后呢我们看看六祖大师也有这么一段公案,当时有一个叫卧轮禅师,啊这个卧轮禅师啊,这个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觉得很得意,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哎唷这个定功很好喔,他没有分别啊,啊他有伎俩。我有本事,什么本事啊?哈,叫对境心不起,能断百思想,把脑筋里的杂念啊通通把它断掉,一点都没有。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任何境界来,心里了不动心,然后呢菩提日日长,啊一天一天的增长,一天一天的增长,要我们看起来对啊,喔,结果六祖怎么说啊?大师怎么说啊?他说惠能没伎俩,我啊,六祖大师自称,惠能啊,我可一点本事都没有啊,我可一点本事都没有,他这个有本事的人啊,能断百思想,他,大师怎么说?不断百思想。都不去断它,什么东西都不去断它。对境心数起,啊对著境界啊,境界来了吗?哎看见了嘛就看见了,听见嘛就听见啦,所以对境心数起,叫菩提作么长。它这个菩提怎么增长法呢?耶那就是六祖大师自己说他内证的经验,很明白说在这个地方。耶禅宗可没这样说喔,所以我们哪的的确确不了解啊,禅不是容易好学的。记得黄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师喔,那是盛唐禅最鼎盛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说大唐国里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以说现在我们这地方啊,论禅啊有修有证的人哪,嘿,有多的很呢,但是啊够得上做老师的人啊没有,那个这样耶,他是马祖门下的主要的啊一个大,一员大善知识,他那个时代,说换句话说禅宗最鼎盛的时候,所以我们轻易开口真不简单哪,耶那个地方啊我们要了解啊,我们现在影子都没有啊,自己在我这个对,他这个错,哎呀我以前一直犯这个毛病,所以现在一听见哪,惊心肉跳之感!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那随便一提,现在我们哪继续下去。

【“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

  看见没有?说他这个心里面这样的话,不管你怎么不分别,安住在这里,对不起,这是定。

【“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喔你把这个作为,居然作为殊胜的胜道,胜道是什么?殊胜的,超胜的智慧,你把这个定执为慧的话,那是最大的大错误,倒见当中最差的一种,倒见当中最差的一种。这个无问比丘证了四个四禅,以为得到四果,所以临终的时候啊,耶,谤佛,下阿鼻地狱这段公案,就在这地方,所以前面也说过了,耶,你定慧啊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脱自己,现在啊的的确确啊,这我们啊这地方实在分不清楚,不要说一点功夫都没有的喔,我上次跟你们说过,我亲自遇见的有几个有功夫,然后呢得力坐了一点点哪,乃至于啊这个定啊,尤其是根本定都没有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啊,然后呢或者更超越一点,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种情况啊,先是啊眼前的境界啊,如云如烟那样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于身体也消失掉了,耶他自己觉得啊见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没得到,所以这个没有完整的教授啊,凭自己也看一点书摸索的话,实在危险哪!实在危险哪!现在我们啊继续下去。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

  关于这件事情,在这个西藏的佛教整个过程当中是一件大事情,当年这个,这个支那和尚,就是汉地这个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确确也带了很多经典去,可是他那个观念本身错误,很多人跟他学,于是啊大家都走上这个错路了,啊那时候好在这个莲花戒这一位大菩萨,他就是静命祖师的、静命菩萨的一个弟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耶结果两个人辩论,结果啊把他,把他这个错误的见解哪破毁掉了,破毁掉了,后来那个汉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尽管如此啊。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

  但是现在啊!由于那个啊正法啊慢慢慢慢的隐没了啦,所以能够呢完整教授不错误的道理,来说明正确圆满纲要的那些人哪,也渐渐渐渐都消失掉了,这个是指善知识。

【“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赢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识是慢慢的隐没了,修学的人呢─福薄,福薄相,啊,虽然哪对正法还有点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呀毕竟呀太差,不能分别正确的如理了解正确的内容,所以很容易啊轻视,乃至于啊毁谤这些,当然毁谤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过来你毁谤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那一个,从这地方我们现在就晓得了到末法的时候啊,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你一毁谤,修道的时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和尚说的,所以这种情况啊,现在啊我觉得发现最严重的是日本,啊这个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啊譬如说像讲教的,本来天台是弘教的,讲得非常圆满,它现在到了日本变成个什么呀?喔,最究竟圆满的是妙法莲华经,所以啊他到那时候呀就只要念几个字─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好了,你其他都不要了,讲教的都是这样的,那么讲净土的呢?他也有啊,叫净土真宗。我们至少还要一个念佛呀,他说这个呀你只要一个信字就够了,连它那个六个字啊,乃至于四个字都不要了,啊,是是是是,实在是啊真是糟糕啊,这样的弄法,啊结果呢慢慢的演变出来,讲教的那些人,他也讲,讲了半天哪,啊然后呢总归啊说教本身啊要理性化,教当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它那个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说佛讲很多神通,他处处地方说这个不合理性化,这是迷信,那个时候的民风末开,所以哄哄他们,讲这样,耶他始终拿什么,拿现在的概念哪,觉得是理性化,所以这一点哪说起来真是可怜,前面已经举了很多的例子。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六卷A面

  前面已经举了很多例子,像我们目前科学家,那时提那个口号一点都没错啊!要理性化,你要亲自见到经过验证,可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要确定他的存在是要经过见到、验证,但是没有你亲口验证的事情,你不能肯定它不存在,对不对,因为你没验证嘛,现在他们犯了什么呢?犯了什么毛病啊!没有验证的事情啊,明明是他见不到,他却是用他有限的理性啊一笔抹杀,一笔抹杀,就是这个毛病,所以说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们呢?妖魔鬼怪,都变得这样子,这句话,这个是真正糟糕,结果他的佛法啊,说它,这个文字上面,也对呀,没错啊,但是那意义上面啊,完全错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这是随便一提呀!啊!做为我们自己的警策,啊!我们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啊这是这个警策了以后啊!我们自己努力,反过来刚才说过了,正因为如此啊!现在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能够如理去做的话,会产生无比的功德,也有靠著这么一点力量啊!使得那个正法多多少少能够啊再多延一些时候,多使一切有情得到好处。哪换句话说,我们的福德智慧也从这个地方增长,我们都还要感谢他们哪,啊还要感谢他们,下面继续说。

【“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另外一种比较好,啊!他毁谤倒不毁谤,但是呢他以为说,啊这个人讲的对的。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又有一个呢?他不要观察慧,啊就是不思惟,但是心里面,啊如如不动了说,就这样,实际上呢?都在无明当中,真正的如如不动破了无明,它本身就没有可动之处,绝对不是我们凡夫上面说你在大无明当中叫如如不动啊。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啊这前面所说的啊!他根本不了解修学那个胜义应该怎么办?啊!不了解才是怎么样?

【“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啊再进一步,纵然许修空,有一个人说:修的。但是呢?说像这样修了,就算已经得到了正确完整的,啊修法,就只要修这个,不要再学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换句话说,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想那个方便品啊,或者说:虽然要,不要把它作为执为中心,因为实际上真正修学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说过了,佛法的上首是什么啊?菩提心。这个是重要的,然后呢,智慧啊!是是矛盾的助缘,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他现在反过来了,反过来,乃至于完全不要他了,所以这个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违背的,错了。请翻到二百四十八页。那么昨天谈起啊,有的人不善解空性啊,产生了误会,这个下面一段呢,这一段呢?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但我们现在目前啊!如果这个概念,辨不清楚的话,啊辨不清楚的话,产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们常常说的空空空,然后该空的不空,不该空的都空掉了。就是啊!对这点的一个误解,对这一点的误解,那么,不但是呀!说我们刚开始的初机对这个概念不了解,就是很多所有修行的人啊,往往也在这个概念上面啊产生了一个误解。啊,在我们国内有几本经特别流行的,譬如,“金刚经”,那是的确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乘经典,所以对这“金刚经”的经义啊,如果你没有深刻正确的了解的话,往往也就产生了这个流弊。啊流弊的利害一点的那根本啊不晓得跑到那里去了,就是刚才说的,执空啊!然后呢?无药可救,这是一种。其次一类的话呢,因为空了不善巧,所以堕落小乘,堕落小乘,嗯,现在下面的那一段啊,就是正确的辨别这一点,所以到那时候我们会引“金刚经”上说的,你了解了下面这一段,回过头去再一看“金刚经”,那么“金刚经”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现在我们看,哦!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

  那就是我们大乘人应该成就的,他这个涅槃叫无住的大般涅槃。小乘是证得二个,一个叫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他证得了圣果以后啊!断尽了这个见、思烦恼以后,三界以内的烦恼都断掉了,但是呢?他那个身体啊!就以前宿业所感的这个余报这身体还在,那个时候叫有余依。啊!虽然已经证得涅槃了。一直等到那个身体呀消失掉了。换句话这个身体拿我们世间来是死掉了,那时候叫无余依涅槃,那个时候就是安住在空性当中,他,我们平常的所以叫沈空持寂,好了,不能动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并没有沉住在这空当中,正因为他涅槃了,所以在无量无边世间、尽法界、虚空界的,广行一切诸佛的大事,这个是两个有绝大的差别,啊!那么,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第一个呢,进入涅槃的人啊,他都能够不在生死当中,所以说: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

  所以能够不在生死当中流转,是为什么?是对这个真实义,就是胜义谛能够认识,啊这个怎么能成就的呢?

【“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

  这个,就是佛的二足尊当中的慧足,那个是以胜义谛,这个次第啊!智慧资粮圆满了,所以啊!在福智二支当中是属于智慧资粮,这个成就了,所以他能够啊!不沦落在生死当中,那么佛呢?不但不沦落在生死当中,而且也不沉寂在涅槃当中,不像二乘果,他证了无余,无余依涅槃,沈空持寂,就沉在那个涅,涅槃的空寂当中,他不能动的,佛不是,能动的,他不沉住在这个寂静涅槃,这为什么呢?下面说。

【“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那由于了解了那个尽所有慧,那个平常那个尽所有慧啊,这是唯识法相的名词,它有专门的解释,啊我前面就说过了,我不用法相名词的解释,因为大家并没有啊!哦教,按照教理啊很深入的认识过,所以我们不妨用一般我们常用的名词,所以天台讲的俗谛,或者说道种智,这个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啊。关于真实的这个说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智慧的特质等等,一直等到最后讲到毗钵舍那那一部份,那个时候才会讲智慧的特质,平常我们讲智慧,是有一个它特定的,不是像我们以前所讲,以前那个都是方便的引发我们眼前了解的,乃至于说闻、思、修相应的,啊这个都是方便的说法。它真正的这个智慧的特质,一直到最后那个毗钵舍那那个时候,那个啊,都是啊!按照著这个法相的名词才完完整整的解释。这点我们要了解啊!那么换句话说呢?这个是什么啊?就是俗谛,啊天台说起来叫道种智,那个道种智啊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啊无所不通。这样,不是像声闻缘觉一样证得了空性,那其他的就不管了,安住在这个里头。而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是啊广大道,这个就是福德资粮,这个是两个啊明行当中属于行足,另外一种名叫方便智,由这一支所成办的,所以这两个具足了,所以他能够在生死当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这样,他虽然跳出生死,却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济度我们,这个是佛,这个才是大乘人所应该办的,一开始那个定义我们应该了解,那么,下面就引经。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

  就是这个,因为烦恼就是沦落生死的根本,这个是啊用智慧资粮来断除的,所以我们平常我们前面讲慧,说闻、思、修特别指出这个所谓闻慧、思慧、修慧的特质,针对烦恼而言,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可是,关于这个三方面的特质呢,在什么地方?后面再解释。啊这样,那么下面。

【“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

  唷这样,他福德资粮是什么呢?他不但自己解决,而且能够帮助一切有情,同样的解决这个问题。

【“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

  所以啊!这个地方啊菩萨要修的努力精勤二样东西,一个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所以平常我们说:悲智双运,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们引很多下面的经,一一经,你看,换句话说,广应诸经说明这个道理。下面:

【“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偏舍一切烦恼。”】

  由于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烦恼都彻底的解决。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他另外就方便智啊,虽然烦恼舍掉了,但是跟有情济度,有情而在三界当中啊!他却是啊了无挂碍。嗯又下面: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啊他是反省,佛自己说:“我绝不会,我从来不会说,违背利益众生,一直违背利益众生。”换句话说:“不利益众生的那些人啊!他不可能成无上菩提。”他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啊,所以要广发种种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众生,不去利益法,又为了,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起广大诸行,这种行者,背弃了这种行者,这种人啊是不能成功无上菩提。佛,决不会说,所以,我终不说就是这个,啊!这是反省,换句话说,大乘行者啊!绝对是为了利益众生要广行诸行。所以,菩萨刚开始正学的时候叫道种智,他不是先从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从布施、持戒这么一步一步深入的。

【“无垢称经云”】

  无垢称经是维摩诘经,啊维摩诘经,我们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译的时候啊就称它为无垢称经,同样一个,经上说。

【“何为菩萨系缚解脱。”】

  它那个上面说:什么是菩萨做对了,那就叫解脱。什么是菩萨做错了,系缚。他虽然想行菩萨行,可是,有错有对,那么下面。

【“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

  菩萨是正要在三有当中摄取一切有情,他现在没有正确的方法,在三有当中摄取一切有情的话,那个菩萨做错了,所以等于被绑住了一样。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那就对了,有正确方法的,反过来,智慧呢。

【“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

  那么上面说,好了,你用方法去摄取三有,在三有当中啊就帮人家忙,结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为了帮别人忙,结果啊,帮了半天是愈帮愈忙,自己不能解决啊!是别人啊同样的啊互相沉沦在这个里边,这个不行,这个不行,所以,在三有当中,还要有什么呢?要有智慧,所以说:若无智慧去摄取这个三有的话,那菩萨是做错了,他就被绑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有智慧那就对了,那么这二者当中怎么办呢?这么的怎么办呢?你要去摄取三有啊!又难免啊缠在一块儿沉沦,是啊,你不要沉沦嘛,难免啊你又沉在这个空当中,又不能动,所以下面说。

【“方便未摄慧为系缚。”】

  耶这个智慧啊,要用方便来摄持的,所以啊!如果说这个智慧不用方便去摄持的话,那么对不起,这一个慧是错的,被绑住了,换句话说被慧所绑住,那个结果什么,就像二乘行者一样,他证得了空性以后啊,但是啊!绑在那个空里边,就沈空持寂,他没有方法,不能从那个空当中跳出来广行种种利生事业,就这样,下面。

【“方便所摄慧是解脱。”】

  方便所摄持的这个智慧,这个就对了,啊,那个是说智慧要怎么运用,要用方便来摄持,不能缺少方便摄持,这个不可以,反过来,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这个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摄持的,否则的话,虽然你行方便啊你没有智慧自己啊也滚在里头。平常,所以我们常常说,爱见大悲,爱见大悲的原因是什么?虽然你觉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这个悲心跟无明相应的,是
啊!爱、见这二样东西啊与无明相应的,虽然你有大悲没有用,世间每一个母亲都是以这个世间的量质来,量质来说最慈悲的,但是他没有智慧。不要说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他的特质的喔!不是我们平常的聪明才智喔,连那世间的一点点辨别的能力都不如一般正常人,所以我们称她为叫溺爱。溺爱是爱他啊,却却啊弄反了,把他啊,把他啊沉沦使他沉沦,这个不可以,这样,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说,唉呀!我要行菩萨道,心好的,但是那个心能不能圆满,不要说圆满,能不能具体的实行还要看你有没有智慧。反过来说,你要行的时候,你必须没有烦恼夹杂。现在我们浑身烦恼在这个地方,然后呢自己说,要去啊帮助别人,不是帮助别人啊,是愈帮愈忙啊。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的,啊这样。所以,这个方便要慧来摄持的,没有慧来摄持的话,没有慧来辅助的话,错了。有慧来辅助的话,那个才是解脱,啊这个解脱那就是啊大乘行者的。

【“如是广说。”】

  这个地方这引,啊实际经上面啊非常详细的说明这个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所以我们要得到圆满的佛果的话,这二样东西啊都要学,而且这二样东西啊要互相配合,啊这样才可以,所以前面说,方便摄持的慧,慧摄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们说钢筋水泥,钢筋摆在那里,水泥摆在一边,没有用,钢筋需要跟那个水泥配合的恰到好处,啊样样东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说: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

  啊也是这样。

【“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这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父母具足啊,那么自然而然啊就有啊生子、家庭,种种的这家庭的事业,由此而来生那个父子,这就是佛法的事业,由此而来。

【“迦叶请问经云:‘迦叶,譬如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都是说这个道理。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一个是啊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这个等字就是含摄,换句话说,六度万行以它的纲领来说就是六度,以他的细目来说包括了一切,啊以这个的什么,一切种的最胜空性,在这样的去修。

【“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单单学空啊!那个对不起,对大乘道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啊小乘是的啊,小乘是的没错,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的非常清楚,啊再下面详细辨明这一点,详细辨明这一点,诸位,如果说,啊尤其是初来的同学们,容或对这个概念不清楚的,那么,至少你今天记住,将来等到你条件够了,这一个地方啊,这个地方啊一定要细细的辨明,然后到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深一步啊学空,这个时候才好,才好,否则的话,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错路,走上岔路。

【“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何等名为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耶。’”】

  那么,上面说,要修的时候,啊修具一切种最殊胜的空性,这个才是,而不是偏空,这个偏空没有具一切种的。哪下面说:

【“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离开所有的那些,这样的修。

【“如经广说。”】.


  经上说的很明白,宝顶经,啊实际上平常我们刚才说的,啊“金刚经”啊,这是戒最重要的,其实“金刚经”上怎么说啊!它说得很清楚啊,佛对须菩提说啊:“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它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哦!他并没有说:应无所住而停在那里不动啊!然后呢!下面又详细的说明,所谓不住色,不住生香味触等行于布施,这个说到下面的时候,我们再温习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们就会了解,曲解了“金刚经”的意义,结果最上乘的一个法门,弄到我们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错,啊!既自己损害也损害了佛法。继续下去。如经广说。

【“上续论中释此义云:‘此诸能画者,谓施戒忍等,具一切种胜,空性为王像。’”】

  下面就解释。

【“谓如有一善能画首,不善画余,有知画手不知余等,集多画师画一王像,若缺一师亦不圆满。国王像者譬如空性,诸画师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则同缺头残手等像。”】

  这个解释,就像一个,有一个人啊,画那个头啊,啊画得微妙微俏,其他的不会。有的人画手,也各有各的特长,那么把那些人集在一块的话,画出来一个,啊庄严的国王像,如果缺掉一样东西的话就不行,那国王像呢?就譬如空性,那么,画师呢?就是画图画的人譬如布施,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平常我们说六度,实际上呢?下面一个十度,还有方便、愿、智、力啊圆满这样东西,它每一样东西啊有它的真实的内涵,特别重要的,你把这个所有的做圆满了,那个时候啊,这个最胜空性,那个空性就是国王像,所以我们啊,用那个图画那个譬喻啊倒非常好,譬如我们在黑板上面去画,画的时候啊,黑板上面本来没有什么,空空如也,然后呢?你拿粉笔东勾一勾,画一个轮廓出来,画得的的确确并是不画什么,可是啊,那个时候写一个什么弯弯扭扭的像一个扇子一样啊这个叫耳朵,那地方画一个东西叫鼻子,那个地方画一个圆圈像鸡蛋壳一样叫脸,最后呢配起来,耶!那个国王的那个面孔在这像起来了,是啊你说画上去的粉笔,就的的确确不是那个像,然后呢,那个本来那个,原来那个黑板空空地方,那个还是空空的地方,那个像就显出来了,就是这样。所以实际上呢,这个圆满的这个佛法的内涵,也必须要经过这些每一部份,说六度万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六卷B面

  啊这个必不能少,那么下面,上面的道理以及经证,以及经证,下面呢就是特别的来一个分辨跟斥破,有很多错误的概念,因为一开头的时候,已经啊有说明了,啊就是那个堪布,啊那个汉地那个堪布,在印度留下,啊在、在这个西藏留下了这恶劣的影响,那么,下面就是啊善巧的辨别它。

【“又若执谓,唯应修空余不应修,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

  有的人还执著说只要学空啊!其他都不要了,空当中具有一切,这个啊!不对。佛陀,他亲自啊斥破这件事情。所以佛陀所说的敌者的话就是啊错误的见解,那个见解跟世尊所说的相反的,是敌体相反的,那一种说法,不对的,看,佛陀老人家,亲自说明。

【“谓若果尔,则菩萨时多劫行施,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

  假定像上面所说的,上面怎么说啊,你安住在空当中就对啦,啊因为你所有的分别都是啊分别,啊那个分别啊都是啊生死当中的事情。佛陀是以无分别智,你这样去要忙这个,又要忙那个啊,这个错啦!这个是错误的邪见邪执分别。假定这种邪执分别是对的话,那么,佛陀在菩萨因地当中,多生多劫行的布施等等,那岂不是错了吗?因为像你这样说,你安住在这个不要动脑筋的,世尊就偏偏要布施,要持戒,舍头目脑髓,他这样做,岂不是像你这样的观点来说,他坏了智慧就错掉了吗?嗯,所以上面这个话这样。不但如此,道理说明了,下面引那个经证。

【“摄研经云:”】

  那个经上面啊世尊跟弥勒菩萨二个人说:

【“弥勒,若诸菩萨为欲成办正等菩提,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哪!却说得很清楚,说这个菩萨啊,不像声闻,声闻只管自利就算完了,菩萨啊要办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啊广行六度万行。但是啊。

【“然诸愚人作如是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诸余波罗蜜多。”】

  那是愚人,错误的,啊菩萨只要学空就行啦,般若蜜多,说别的不要。

【“此是思惟,破坏诸余波罗蜜多。”】

  这种想法以及他这种观念啊是破坏其他的六度,啊是错的。

【“无能胜”】


  无能胜就是弥勒菩萨的呀,啊翻成我们中文的一个意义。

【“此作何思。前为迦希王时,为救鸽故自肉施鹰,岂慧坏耶。”】

  啊这我们晓得,佛在因地当中啊,那么为了布施救一只鸽子啊,这个公案。哦,我以前啊,在因地当中我迦希王的时候啊,为了救鸽子,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啊!送给老鹰吃,这样做,难道就坏了智慧了吗?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弥勒菩萨说:“不啊!世尊啊!”】

【“世尊告曰,弥勒,我昔修行菩萨行时,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善根,是诸善根有损我耶。”】

  他们问答详细的辨明,这个辨明怎么说呢?世尊又说了:“弥勒啊!我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的时候啊,为了要修集这个六波罗蜜,六度万行相应的种种善根,做的这种事情,难道对我有损害吗?”弥勒怎么说?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啊!弥勒菩萨说:“不!”世尊啊!不,对的要这样做的,啊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啊他们两位对答,要弥勒菩萨证成要广行,反过来,世尊也说。

【“世尊告曰,无能胜,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

  哪!不但是我呀!你也是同样的要花这么多的时候,专门修这个六度。

【“彼诸愚人作如是说,唯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此等未能清净诸行。”】

  有很多愚痴的人啊这么说啊,你只要修一法,修什么?空。这个啊,根本不了解啊,他的行持也不对啊。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啊,只是讲那空啊,唉呀,就空啊,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说起来空,所以大家要了解啊,所以说,不该空的都空掉了,该空的啊都没有空啊,毛病都在这个上头啊,否则的话,变成功佛都错了,啊这一点是这样。下面一层进一层的来说明,那么关于上面这个佛陀,这个救鸽布施老鹰这个公案,容或有的人不了解,说一下。佛陀在因地当中,修行的时候啊!那时候他,这个正在住在那个,正在修行,那么,修行啊,就有一个天帝啊,啊来试验我们世尊,这样,那么化成功一个鸽子,一只老鹰,实际上这个两个都是啊,一个是梵王,一个帝释,那么,来追,那只老鹰追那个鸽子,那个鸽子啊,就跑的来啊,躲在那个世尊的那个怀抱里边。结果这样,那么这个老鹰就追著来,追著来了以后啊,那个菩萨正在修行啊,一看,哎唷!一只鸽子躲在那里呀,一直发抖,再一看这老鹰追上来了,那么这个老鹰要追它啊!他保护它,这老鹰不能下来这样,那么因为世尊哪,誓愿布施身体头目脑髓解救一切众生,啊现在那只,这只鸽子这么苦啊!他当然要救护它了,那只老鹰就说了,唉!你救鸽子没有错啊!但是你救了鸽子呢,我饿了肚子我没得吃啊!我不是受损了吗?那么,老鹰就,那个世尊就跟它说:“是啊那你可以找别的东西吃啊!”它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习性就是如此,一定要,非要这个啊新鲜的肉才可以,其它东西吃了不行,那你救了它不是害了我了吗?”“那好,好,既然你要新鲜的肉的话,哦我发誓要救,我把我身上的肉割给你吃。”“那可以,但是呢?割是可以的噢!要一定这个重量一定要一样的重喔!呀你不能少我一点喔!”啊“好好好。”这样,然后呢?他自己拿这个刀,我们无法想像的啊,唉拿这个身上的去割,割下来,那因为它是梵王啊,是帝释来试验的,所以它有神通啊!结果啊拿那个磅称去磅的话,那割下来的肉啊就是没有那只鸽子重,那个鸽子啊摆在那头,然后呢那个世尊的肉放在那头,怎么割啊,就,那个鸽子就是重,是身上的肉就是都割掉了。啊那个你想想看,不要说我们身手割掉了,叫你随便划一刀,你也受不了了,而他自己动手啊,那个时候他人已经昏了,昏过去了。后来想唉,我啊多生多劫以来就为了这个事情而精进,今天有这个机会啊,圆满我的布施,这怎么可以啊,无论发大精进,啊这样,然后呢,他最后说好,我人通通爬上去,这样了不起啊,他最后就用尽平生最大之力,就爬到那个上头去。大地六梵震动啊,这样。那个时候世尊啊!因地当中生生世世这种公案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假定,像前面,就是说那个支那堪布这么说,啊你只要安住在无分别当中啊,什么都不管啊,那就对啦,说啊你要想布施,要持戒啊,那个是有相的分别啊!那个都是世间的事情啊,修学佛法不是那样的。假定像他这样说是对的话,那世尊亲自说,那么这样做的话,我因地当中做这个都做错了,结果,世尊跟弥勒菩萨二个都亲自说,这个没有错。世尊固然没有错,弥勒菩萨也是这样做,六十劫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啊。所以,我们现在啊,刚刚开始修道的时候啊,观念啊,千万不能错啊,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啊,尚且这么重视,我们凡夫如果不从因地上面努力,说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请问你成什么?你什么都不成,地狱种子有份。为什么说地狱种子有份呢?很简单吗!佛是圆满的经教告诉你这样,经过你这么歪曲解释,那么人家把佛经的正义把它曲解掉了。换句话说,我们的确一番好心想去弘扬佛法,结果,却把完整的教法特被我们这种误解而损害掉了,效果是什么?所以,佛一再说,你要杀罗汉那就破坏所有的佛塔,乃至于啊,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罗汉杀掉了,对不起,谤法之罪呀还要重。现在这个大乘经典讲的那个,这样了不起的空法,我们误解了以后,那岂不是产生最大的罪障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堕落逃不了,还说能修行成功吗?就这个地方啊我们特别应该认识,所以他下面紧跟著说。

【“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

  所以有的人说啊,啊你真正啊有空解,换句话说,你啊证得了空性以后啊,其它的又不要的,其它的不要努力的,对不起,那个是啊,毁谤我们佛陀因地当中,这是第一个。还有呢?对这个真正的了义境的特质,他并没有解了,没有解了,又谤人又谤法,不得了的严重啊!

【“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见。”】

  所以有人说啊,说你布施这东西啊都是什么,你呀对这空性啊并没有正确坚固了解,如果你真正的正确坚固了解的话那就够了,对不起,这种看法是大邪见,完全错了。啊所以眼前我们禅宗最顶胜,大家总觉得禅宗讲空的,实际上的,对于这个啊,禅宗也根本不了解,前面曾经说过,今天再引一下,大家还记得,沩仰宗的师弟两位是开山大祖师啊,啊他的老师啊沩山啊祖师啊问他的徒弟啊,仰山,说这个“涅槃经”啊在你看起来有几卷是对的啊,佛说的,几卷是错的魔说的,他徒弟怎么讲啊,仰山怎么说啊!师父啊,对不起,我看起来啊都是魔讲的,耶涅槃经,大般涅槃经,他徒弟居然说都是魔讲的,这什么话啊,结果啊他老师啊不但啊不说他不对呀,还赞叹他,说唉呀,向后啊佛也奈何不了你,对了,你对那个正知见把握的很正确,你自己一但认得了以后啊,任何人都不能动摇你,换句话说,那个时候讲的什么呢,他真正真见到空性的时候,至于他究竟证的位次是加行位上面的,见道位上面的,那我们不管,总是见到空性的时候,空当中实际理地啊,是一尘不受,是一尘不染,还有什么好谈的,因为我们从这个上面看起来他好像讲空吧!哪!喔!看下面这句话大有道理喔!所以,他自己的内证的经验包括他老师,他老师非常赞许说对了,对了,你完全对了。但是,他下面一句话说:“师父啊,我这个见地啊是有一点啊,但是呢我的行持呢,就是说我的方便呢,我的修行呢,对不起这个是没有。”所以他老师紧跟著说,这个地方啊,是呀这贵知见地啊,是先看看你见地见到了没有,不说知行律,暂时关于你行持的地方不讲。我在若干年前有人曾经跟我说,不贵,只贵知见地,不贵知行律,一字之差就不知道错到那里去了,他就是说,只贵你这见地,行律啊不管的。实际上呢!他们师弟两个说的是说:先,你要先见道,然后根据你的见道然后去修道,所以是现在啊!先看看你见了没有,这个行的事情啊还暂时不要说,而你见到了根据你正确的见解然后去做,所以我们常常说先得根本因,然后呢,再去圆满它耶,记住喔这一字之差啊,他大修行人尚且五百世堕野狐啊,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啊!再一念之差的话那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个是,哪!就禅宗,实际上拿我们前面来说,前面这个经上面,“十轮经”上面也说的很清楚嘛!他六十劫当中修这个,六十劫当中修这个,六十劫当中修这个,所以我们这些祖师啊,他在这个多生多劫当中,那段时候是专修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重视的是那个,那个时候他其他的不管,这样啊。所以我们还记得吧,一开始的时候告诉我们很清楚,我们必定下脚第一步,最圆满的教法,怎么走法,就是下脚第一步,把这个整个的轮廓认识了,然后呢找到自己进去的这个方便,那时候你进去的时候一点都没有错,一门深入,可以不管余其,等到你这个做到了,然后呢更进一步,啊一样一样的加起来。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啊只能说,啊我现在条件不够啊,只能在这个上头啊!同样的,正因为我们现在如此啊,所以,现在啊这个时候啊我只能念佛啊,看见你参禅啊,唉唷我赞叹不已;看见你学教,我赞叹不已;看见你持戒,我赞叹不已;看见你学密,我赞叹不已;然而我们互相赞叹,互相帮助的话,那么靠著每一个人尽一点力的话,这个佛法完整的,完整的内容还可以具体而为的存在世间,虽然我们各人做不到,确实是靠不同的人,把那个圆满的佛法还存起来,这是必然的结果。反正你得不到的话,大家偏在一方面,就觉得修行就要这个了,别的也不要了,然后呢?啊我修净土嘛谤禅,学禅的人嘛谤净土,你谤他,他谤你,不要等到外面人啊来损害你,我们自己就里边啊弄得了支离破碎啊!这是千真万确的,绝对重要的,但假定能够这样做的话,你会不会说四众过啊!会不会自赞毁他,都没有了,都没有了,所以你得到了正确的认识,跟不得到正确认识就差这么个大法。啊!所以他们告诉我们说大邪见,啊紧跟著,他一步一步的深入广泛的来辨明这个事情。

【“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及诸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

  更进一步说,我们凡夫先不谈啊!乃至于啊证得加行位或者见道的那些先不谈,特别到了八地菩萨,说:假定像你这样说是对的话,你只要证得空性其它就不要
修的话,假定这个实在的话,有甚么错误,请看,说,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大地菩萨是证了空性了,特别是啊以无分别智得自在的,啊八地菩萨,那个换句话说啊到空性是彻底的,彻底的啊!所以不动地,不动地的话啊!能够啊真俗二谛啊圆满证得的那个,啊第五地啊极难胜地,第六地叫现前地,极难胜地啊是能够呀真俗并观,然后呢,六地的时候啊真俗现前,七地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那个时候的的确确对这个无分别智获得自在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应该就不要再修了,但是,这个不对,这个不对,下面又引经上面说:

【“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

  他每一个互相摄的。

【“故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著,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义解故。”】

  上面在任何一地当中,这个啊都要广修六度或者十度,这是那一地啊这一部分的特胜,初地是布施特胜,二地是持戒特胜,关于这个道理啊,哪!从世尊经上面下来以后,是无能胜是弥勒菩萨,不管是再传下来的性宗、相宗,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这样解说,绝不可能啊,解错,绝不为其它的意义。换句话说,凡是正确有传承的菩萨、祖师都是这样解释的,那个地方啊!反正,凡是像前面所说的那都错了,紧跟著关于这一点有特别说明。

【“特八地位。”】

  就是八地菩萨。

【“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

  看哦,那个时候是。

【“诸佛于彼作是劝云”】

  佛出来劝他的,啊这八地菩萨啊证得了这个啊,觉得,唉呀,他已经彻底的解决了问题了啊!那就是涅槃了啊,耶!那个时候啊!佛就会起来弹指啊!就警觉他。

【“唯此空解不能成佛。”】

  你单单到这个地方不能成佛啊!

【“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

  喏你别看是小乘喔!啊小乘声闻缘觉也得到这个,不过量没有八地菩萨那么大,啊是就验证的质来说是一个内容,关于这一点啊,性宗跟相宗所见有不同,这个我们这里暂时不谈它,总是,这是经上面佛陀亲口讲的,所以说,你得到这个,嗯,不。

【“当观我身及智土等,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

  啊说你的目的不是要学成佛吗?那么你呀不要看他们要看我啊!我的这个智慧你有吗?我的报土你有吗?我的无量的功德,我的十力,四无所畏你还没有啊!所以你还要精进啊!就你自力来说,啊是这样。进一步呢?

【“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

  你要为,不是要为利益有情嘛,一切有情的烦恼等等还在,利益人来说,你也没有。

【“亦复不应弃舍此忍。”】

  再说,你也不必离开你现在证得的,是证在你证得的当中,广行这些,自利利他,这佛亲口说的,绝对不是说啊只要空啊就可以了,所以刚开始初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我们单单居然说,修了空什么都不要了,那完全是个错误,所以说,这样的八地菩萨到了这种地位啊!他:

【“尚需修学菩萨诸行。”】

  啊他还要努力学这个啊我们现在。

【“得少三眛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

  喏,这地方最后一句话,我们现在稍微得到一点点相应的啊就已喜足了,然后呢其它的都弃舍掉了,真正有智慧看的人啊真觉得啊可笑可怜啊!这一点啊大家千万注意啊,千万注意。我们现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终在什么地方,就是自己的障碍,啊总归得到了一点点,唉呀,好了,好了我们就这个样了,好了,好了我就这个样了,所以真正要忏悔的话,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这个拿掉,啊当然,毕竟自己不行,毕竟自己太差,那也不勉强,那只好只有走条远路,啊尤其是想学大乘佛法的人,这个概念不拿掉,是大乘根本谈不到,大乘根本谈不到,这样。不过呢,我们也并不要去否定别人,啊他虽然没有这个力量,那怕那个大乘大乘念一念的话,迟早那个大乘总是引发,他还是会回来的,可是那个注意喔!他要回来的时候还要走这个老路子,还要把那个以前啊这个障碍把它拿掉,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懂得了以后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个障碍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尽了千辛万苦,然后到那个时候啊,唉呀!再痛苦的再去同样的要做这种事情,而且你愈到后来,你的积习是愈来愈重啊!积习愈来愈重啊!然后,你到时尽除那个障碍你是愈来愈辛苦,是愈来愈吃力啊,所以这个道理啊必定要事前的时候啊,先要深思熟虑,你了解得愈透彻,那刚开始去做的话愈省力,现在做的时候是有障碍的,因为你以前嘛,但是现在毕竟那个障碍比较轻喔!所以容易除喔!这一点啊我们应该认识,下面继续的再引这个十地经。

【“如十地经云:‘佛子,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不动地,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门之流,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

  看那,亲自在,佛这么说,这个经上面说的,说这个,这些佛子之大乘行者啊!一直到了不动地,啊那是高的不得了,那个时候啊,诸佛世尊:十方一切诸佛在这个情况之下啊,就发宿愿力,就告诉他启发他,告诉他某人啊!你的目的不要忘记掉了啊!你现在,就是前面说的那个,你现在这个啊,不对啊!

【“善男子善哉善哉。”】

  说:好极了啊!你现在难得了到了这个地位啊,可是你要注意啊!有一个关键问题啊。

【“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胜义法忍。”】

  这个是无生法忍,真正殊胜的啊!

【“然汝”】

  但是你啊。

【“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

  十力四无所畏圆满佛法你都没有啊。

【“为偏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法忍门。”】

  那个时候你要正精进了,那也不必弃舍这个无生法忍之门,他那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啊发的精进,就是慧施的方便,然后呢?不舍此忍呀就是方便所摄的智慧,所以八地菩萨的修持的精进我们无法想像的,下面他马上又紧跟著来了。

【“善男子汝虽得此静寂解脱,当思此诸异生凡夫未能静寂,起种种惑种种损恼。”】

  你虽然得到了这个解脱了,但是啊很多凡夫啊还没有啊,因为你的原来的目的不是要利人吗?你现在得到了,你还没利人啊!

【“又善男子当念宿愿,饶益有情,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你要回想你自己的愿力喔!你的愿力是什么啊,为利益有情愿成佛,不管对你自利也好,不管是利益有情也好,你一定要得到那个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喔,你现在还没得到喔,而且下面又说:

【“又善男子此乃诸法法性。”】

  这个八地菩萨所证得的一切法的法性,法尔如是。

【“随诸如来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谓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

  就是这个,说啊一切法,法住法位,啊世间相常住,就是你现在就证得了这一点而已,这样,一切法本来空的,一切法本来不可得,这个特点,下面一句话很有意思。

【“非以此故差别如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七卷A面下面一句话很有意思。

【“非以此故差别如来。”】

  单单对这一点来说的话,不是说三乘的差别,金刚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有差别呢?有的,同样证得无为法,或者是声闻,或者是缘觉,或者是佛菩萨,差别在哪裹?就在这里。现在下面说。

【“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

  哪、经上说得明明白白啊,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解金刚经哦!然后哪,只讲空哦!这个错了。

【“又善男子当观我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智,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汝亦当如是修。”】

  我的一切,一切你要这样修啊,前天我们还记得吧,佛的这个啊,功德是不得了,不得了啊,声闻是绝对不可能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的啊!差别在那地方,就在这里。

【“十地经又说。”】

  差别就在这里啊,广行六度万行,而这个要用慧来摄持的方便,下面又说,

【“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顺风所吹一日进程,未入海前励力牵行,纵经百年亦不能进,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励,须臾进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纵经亿劫励力修道,亦不能办。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须修学菩萨行者,是自诳自。”】

  后面这个非常重要,就像大船一样,在江裹边啊、哎啊!这个要拖啊要拉啊!不行,啊,在,这是没有进入大海,一进入大海啊,那个大海有海阔天空,又这个风又大,吹一天所进程的话,唉!在没有进入大海之前啊,你努力去拉啊!这一百年也达不到这个,所以啊,到了八地菩萨,所谓不动地,无任运无功用行了,它须任何一刹那,在一切智这一条道路上走的这个功德啊,在没有进入这个之前啊,经过亿劫努力修行也不能办,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进入八地菩萨,它随便哪怕一点什么东西─给狗吃,至于做一样东西,一点点事情的功德把它所有以前的功德积累起来还要超过,就这样,啊、所以这个观念就在这里,那么为什么八地菩萨能做,声闻不能做呢?差别就在这里,就是啊,它先以方便摄持的慧,而这个东西啊,一定是方便为上首的,现在这一地方,下面会广辩此事;详细的,所以我们啊、没有证得方便之前啊─学空,那是一条啊、是一条歪路,是一条歪路,啊、我们继续下去,关于这个地方啊,除了我特别说明以外,你们诸位在座的同修,要想走这一条直路,不走冤枉路的话,这个概念务必要弄得非常清楚。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

  有的人说唉!说布施等不是不要,要的,那么怎么办呢?

【“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


  它怎么说、说布施要的,只是呢!在无所施中,就是你在那个无分别当中啊,你就可以完,完备了,这样去做的话,才能够不著所、所施、能施、施物,我们通常所谓─三轮空,这样才对呀!啊、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亦是如此,说啊、持戒而不著戒相等等,有的人啊,这么说的,这个对不对?下面就告诉我们,这个啊也有问题,也有问题!下面这段文就是说明。

【“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

  是的,经不但是这个人这么想,经裹边也说的,每一度譬如布施,布施含摄了后面的所有的诸度,持戒也是含摄了其他,于是他就这样想。

【“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蜜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著故。”】

  说、下面就辩说这个错了,不对,不对,假定说你住在这个定当中,不去分别就算圆满一切的话,很多外道得到那个定的时候,在奢摩他,定当中,他心里也没有想啊,没有想,不、不去分别,那岂不是也应该圆满一切了吗?因为他住在定当中,他心里面没有这种执著,没有这种执著的话,像你这样的三轮空啊,三轮空的话不就是具足了吗?这个不是这样吗?实际上啊,不对的啊,实际上不对的。

【“特如前说声闻独觉,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或者你会这样说,哦!不,外道的是定啊─定,唉!要慧才行,那么没错,好了你说慧吧!声闻、独觉,应该是慧吧!它那个慧啊,安住在法性当中,也没有分别的、啊如果像你说这样对的话,它也应该是大乘,也应该具足一切菩萨行啦!实际上是不是,当然不是!所以错了,所以错了,啊、那么下面哪,下一堂课再说,这个概念很清楚,哦!很重要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啊!所以上面出二段话,啊!说你只要住在这个无分别当中啊,就可以了,前面第一种哪,它说你只要无分别啊,那就对了,所有那些分别啊,那都是妄想执著啊,说、恶分别固然是,善分别也是分别啊,那就记得那段话吧!就是黑狗,白狗咬人都伤人的啊!黑云,白云都在虚空的啊,所以啊、你不要分别啊,哪这是辩,实际上呢!在前最早、道前基础已经辩,中间也辩,这里也辩,因为这个概念啊,流露、流毒太大了,太严重了,啊、那么现在这地方哪,真正重要说一开始进入大乘的时候,又特别说明,那么进一步,它又说啊、那么要的,要的,说那布施度是要的,因为经上面通通说要的,它当然不能说不要啦,但是我这个布施怎么呢,哪!你就在这个无分别当中,就可以啊,行了,而且经上面也说,一一度当中啊、每一度当中啊,就含摄了其他六样东西啦,啊、所以它这个地方说假定像你这样说的话,那么外道住在这个定当中,不也就得了吗!也许你会说,这外道啊、这外道啊,这外道之定跟慧不相应,好了,如果跟慧相应的吗!那么声闻、缘觉不是也是慧吗?它岂不是声闻、缘觉也就等于菩萨一样了,当然不对啊!所以这个一层、一层的辩明。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亦说具六唯应修此。”】

  所以啊、它下面说,假定你看见经上面讲了,每一度当中啊,都有其他的六度,就这样就算够的话,那么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啊,供那个曼陀罗的时候,它就这样念,不管任何东西,哪怕是牛粪水啊,你啊、观想也成施,那岂不是也样样都具足了吗?啊、实际上呢!这个是、这个藏系的说法,我们哪!这个大乘止观哪,就是智者大师的师父,啊、南狱慧思禅师,这何等了不起的,他那个大乘止观当中,他也这么说,如果你能够观想的话,再脏的东西,哪怕你上大号,你观想也可以,唉!这是同样的引这东西,于是我们往往、好了你只要观想,观想就行了,你不要实际上去布施,那是一个误解,不是不要你观想,不要你观想,换句话说,你观想的时候也可以行施,施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所以一定是方便摄慧,慧摄方便,现在我们哪!只讲其中的一个,另外一个就不要了,就像这样人一样,就是半个人,其它半个就不要了,这就是犯了这种毛病,所以它下面紧跟著说。

【“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

  啊、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这二样具足的,要用、用智慧来摄方便,此就是见摄行,然后哪!用方便来摄智慧,它下面这个比喻非常妙、非常妙,你懂得这个比喻,那个时候你就晓得,说大乘的所谓的三轮空,这个是怎么个讲法,乃至无缘的悲等等,怎么个讲法,看哪!

【“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譬如说一个慈母,啊、一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又是一个独生子,这个儿子好得不得了,家财万贯,那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这个儿子啊,死掉了以后,这个心里面的忧忧恼恼,不晓得怎么办?这个时候啊,在任何情况之下,跟人讲话或者什么等等啊,她心里边啊,这个忧心一直在,但是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是忧心哦!她照样吃饭,照样做事情照样什么,照样讲话,事情照做,可是那忧愁的心还在,那么现在这个比喻;比喻什么呢?看下面啊,这一段话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

  啊、同样的,现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话,那么你对则。

【“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

  对的。现在你同样的,菩萨不是丧失爱子的这个忧恼心,菩萨是见到了空性以后的这个空的这种力量,这个形式非常猛利,因为证得了空性,所以那时你照样的布施、礼拜做什么事情啊,唉!对不起,那一个解空性的心啊,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而跟著一起,于于所以说与空解啊、势力俱转,实无相违。一样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况证得菩萨呀!啊、所以他证得了空性以后,住一切时处啊,都是在这个空当中,但是呢?的的确确,所有的其它任何事情哪!不舍弃的。

【“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利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违,故于如此名无缘施。”】

  反过来、反过来,前面刚才说的是解空慧,现在反过来呢!方便,就是说你刚开始修的时候啊,先修菩提心,那个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时候,那个时候啊,你证得空定的时候,唉!虽然空性现前了,但是那个菩提心的势力非常强,非常强,所以啊,虽然哪、你证得了空性,因为一个菩提心的心力摄持啊,你不会堕在这个空当中,这一个就是整个大乘的关键所在,这点非常重要哦!否则一解这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还在忙什么?你发现前面说烦恼的中心是什么?烦恼的中心识执!尤其识执当中有个我执,我固然是没有,说我所执的法也没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还忙什么?唉!但是因为这样,你没有证得空性之前,有很强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证得了空性以后,那个菩提心还在推动你,所以他在空性当中能够动,动、这个是个关键问题所在,所以为什么它修学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这里,没有力量了,这个我们要倒,这个我们要倒、懂得了。

【“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

  假定没有舍心的话,根本不能布施,换句话说你没有布施心;不能布施,那布施心怎么来的呢?为了要求大菩提心啊。

【“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

  其他的都是这样,所以方便跟智慧不离,互相摄持的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所以叫悲智双运。金刚经上面,所以告诉我们,菩萨应无所住,这是什么?安住在空性的时候,确是行于布施,现在了解了没有,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金刚经一开头的时候啊,他就这么说,是他是讲的空,可是一开头他怎么讲呢?我把那经文啊、在这地方给大家念一遍,说大乘正宗分,这个大乘的中心问题在那里啊?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是的,菩萨摩诃萨真正学大乘行者,他怎么修啊?怎么调伏这心啊?说、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点分党,没有一个例外,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这四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要度、救他们灭度,这第一个这是方便,下面呢!又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唉!你把所有的众生灭度了,救济了以后啊,却找不到一个可度的众生,为什么?就是慧所摄方便,哪、就在这里,所以这一开头的时候,一定有他的次第,所以本论的真正殊胜的方便,下面不是又告诉我们,说妙行无住分当中,有这几句话;说菩萨呀!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要这样布施的,布施而不住于相,现在我们了解,哦!原来这样,他因为前面有方便摄持的慧,所以证得空性的时候啊,他虽然啦证得了空性了,但是啊、方便的力量很强,所以他那个空解啊,跟那个方便俱转,他还可以照样做,反过来呢!以这个方便的力量,这个方便就是发菩提心哦!这个发的菩提心哪!由于证得了空性的关系,证得了空性的关系,所以啊这个时候啊,他两样东西啊,互相俱转,行方便的时候呢!不会著在爱见上面,不会有所执著,然后呢,安住空性的时候呢,他不会沈在这个里面,而能够有方便提持,这样才能够广行一切万行,才能够证得佛地的种种功德,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一证空性─好了。现在我们现在所以忙,譬如说我们现在忙,哦!忙了个半天,忙了个半天,人家发现这原来啊你忙了半天,都为别人的,谁愿意忙啊!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忙的,对不对?这很清楚很明白,啊现在我们装饰那个房间,你弄得很好,就是最后发现这,原来这个房子别人的,嗨哟!可是我们白辛苦一埸,好了!好了!算了!算了!啊、就算我倒霉,那就是有这个心理,这个很明白、很清楚嘛!啊、所以他菩萨、声闻的差别就在这里,声闻虽然证得了,然后呢,在这个大乘会上,听佛讲那个大乘的功德,然后呢,他也啊跟著佛一起啊,讲那些道理,但是他心里面哪,就没有一点点什么,唉!因为爱已经断尽了,空的嘛!这些东西都是空的嘛!你讲还是照样讲,啊、那但是呢,他就是心里面就动不起来,一点动不起来,注定他必定要走这个远路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法华上面,以大智舍利弗,以声闻之首,对不起!说你最后还是要成佛的,可是你啊还要转这么多,哎呀!你们不妨翻翻那个法华经去看,现在我们哪!连他声闻都不如,啊、只是现在还没做啊!好了!好了!我只要这一点就好了!好了!那是注定你非走远路不可,啊!这一点我们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注意的!所以常常记牢,你来干什么的?学佛,不要学佛的人,先说:“哎呀!我好了!好了!就是这样。”那你不是学佛,这法华上面说得很清楚,佛出世啊!一直想把最圆满的东西给你,可是偏偏啊就小根小草;小草小根,你那个草就是小,它的甘露是遍大地都是,你的根就这么一点点,哎哟!我只要这一点点,其他的我就不要了,那佛也拿我们莫奈何我们!假定你真的这样,安住在这里,问题解决了,那好嘛!佛本来要救你,你既然要救出来了,佛也省一点气力啊!偏偏这个问题不解决。唉!所以佛陀还要劳苦他,实际上呢?倒不是佛陀的事情哦!我们自己的事情啊,你好了、好了,到那时发现问题,还在一大堆,那你重来,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比喻啊,你譬如说造房子,唉!我们千万不要,啊这么一点点就够了,然后呢!你把它弄;弄好了发现不对,那么拆掉再重来;然后呢?钉一钉,又不对,又拆掉了重来;又不对,又拆掉了重来,唉!你不晓得弄到那年那月先不啊!现在我们一开头做的时候,忙!然后呢?全部精神,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计划的时候,好像慢一点,结果你最占便宜最省事、最讨巧,还是这个办法,这个地方啊,大家一定要特别认识,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经宣说福资粮果,为生死中身及受用长寿等事,亦莫误解。若离智慧善权方便虽则如是,若由此摄持,亦是解脱一切智因。”】

  它所以下面告诉我们,那么经上面啊、说、说空然后呢!说有的一方面也是这样,说经上面说,福的资粮果啊,换句话、换句话说布施等等,这个是什么?就是啊、生死当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长寿等事,同样的不要误解,对空固然不能误解,对有也不能误解,误解了有啊,爱见大悲,根本就跳不出来,自己都跳不出来,还救人家吗?现在有很多人说:“哎呀!现在我是大乘行者,像你这样不行啊!啊、然、你不是看嘛!弥勒菩萨,他说啊、什么不修禅定啊,不断烦恼啊,啊我们也这个样啊,啊、这要广修方便。”那又错了!错了!两者都不能误解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说、所以啊、你离开了智慧啊,你那个方便也是这样,所以你要行方便一定要有智慧去摄持,你说要布施,持戒要作种种功德这个事情要智慧摄持,前面啊、因为以前的流弊啊,都是讲空,讲智慧而不要方便摄持的,而现在慢慢的有流弊什么讲方便,也不要智慧摄持的,这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啊,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双方面互相认识,这样,所以在我们修持的时候,的的确确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有他的重点,可是这个重点始终是整体当中的一部份,你绝对不能偏的,比如我讲造房子,现在造基础,那是造基础,当然这是造基础,但是并不是说造基础,其他的不管,我们一定的哦!现在造基础部份,其他的计划照样的源源而来,准备好的门窗在那里做?砖、砖什么?水泥在哪裹订?然后呢?基础造好了,这些东西又来了,造那些、造这个,然后哪!你慢慢、慢慢这个整个构架上去了,啊、我们现在犯这个毛病,不了解造基础,外面东西不要了,造好了!你干什么?唉!停在那里,这样、啊所以这个毛病啊,我们一定要避免。若由此摄持,亦是解脱一切智因。─同样的,这个方便啊、拿智慧来摄持,这个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这两者当中,一定要同样配合圆满,才是二足尊,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圆满的佛果。所以

【“如宝鬘论云:‘大王总色身,从福资粮生。’”】

  总之;色身啊!换句话说,这个色身就是什么?佛的圆满的报身报土,这个是福资粮,但是这个福资粮,一定要智慧摄持哦!现在记得哦!这样,所以佛的所谓最殊胜的法身是什么?是有方便做摄持的,这样两样你摄我、我摄你,构架起来成功了,教证无边。所有的教上面,到处都是说明这个。

【“又汝有时说一切恶行一切烦恼恶趣之因,皆能变成佛之因,有时又说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应当令心正住而说。”】

  就是驳斥前面那种错误论调,那个错误论调的人啊,他前面除了前面已经说的,他有的时候又这么说了,啊、这个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话,就是一切的坏事情,一切烦恼等等,本来是要堕恶趣的,你只要得到了正确的方法的话,都变成共成佛的因,实际上哪!这意思就是说,那菩萨不厌生死,在生死轮回当中转啊,却是,唉!大乘的特质,这一点;因为你自己解决了,停在那里不动,对不起!你不行啊,所以他一定是在烦恼当中,一直在烦恼当中,所以说是不断烦恼嘛!就这样,所以有的说叫留惑润生,这一个不是你这么说吗?结果呢!留惑润生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要行布施等啊,结果你偏偏又说啊,说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心,唉!结果你又这么说,啊!你到底在说些什么呀!你先呀,要把你的令心正住而说,这句话很有意思,你先自己弄弄清楚啊,然后你开口不晚啊,啊、那个就是这
一段地方,辩论告诉我们,啊、所以前面啊我们一再的很清楚明白的,说明本论的殊胜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地方啊,它辩得很仔细,我们往往含含糊糊,常常说:“唉!你哪一个都对啊!哪一个都可以进去啊!”,这个话倒是没有错的,的的确确你只要碰到了,譬如说我们那一天说的,常常举那个比喻,你去摸象,摸到了象的毛,你也对啊,是问题不是说,要了解这个特质,能够摸到了象毛,说:“唉!对了!没错!这是象的毛。”那再紧跟著摸上去,这个才对啊!你从那个象的毛就摸到象的皮,然后象的皮,说不定这是脚上的,你再摸上去,就摸到肚皮,其他一样一样摸到了,现在的我们的毛病,不是这个啊,摸到了象的毛,说:“唉!这个就是象的好了,好了!好了!我已经摸到了。”象是这么大,你就摸到那么一点点,你说就是象了,那个对吗?所以这个,整个的概念是在这地方,是啊、所以佛说的一点都没错,乃至小低头一合掌等等啊,皆已成佛道,可是我们现在了解,这个佛道之成,还要什么?慢慢的有其他的因缘啊,把这个因啊来策发,现在大家概念有了对不对?啊、所以一定是要把这个因,啊、把这个因啊,经过这个所谓凡夫是爱取的滋润,然后呢!修还灭的时候,以正知见、善法欲的润发,然后感果报,换句话说你摸到一点点这个毛,你要得到果报的,你要继续的拿这个法相应的增上他,使我们紧跟著再不断的摸上去,而不是说好了,我已经摸到了,这个也是、那个也是,这样,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说,是的,念佛也对,参禅也对,可是记住我是念佛要成佛、要学佛,千万不要说哎呀!我好了、好了去了就算了,啊、然后参禅哪!我只求开悟,不是的,啊、我为了要达到圆满的这个佛果,现在我走的路,眼前走的是从这个上面,从这个上面是步步深入,而最重要的,更重要的,那个时候啊,在深入之前先看看,这个整个的构架不要弄错,如果你弄错的话,一定会陷在前面所说的,啊、你说要行方便哪,没有慧来摄持,结果呢!你虽然一番好心啊,自己也混在这个裹边啊跳不出来,受的三世怨,修了很多福报下地狱,反过来的话呢!仅管你修智慧,就算修对了,修错了啊,以定做慧,固然是啊很严重,就算你智慧修对了,对不起啊,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你证得罗汉果,应供还很薄,完了以后还要转啊,不晓得多远的圈子才到,那种冤枉路啊,我们如果能够眼前啊,稍微花它个三年、五年的时间的话,都可以消除掉,太值得了,这是我们一开头一定应该有的正确的认识。再下去。

【“又如经说:‘著施等六,是为魔业。’”】

  唉!它更进一步啊!真了不起啊,是啊它反过来又有人反证哪,说唉!你现在强调那个布施等等,可是经上这么说的哟!假定你布施而执著的话,这是魔业哦!它不但是然后呢!好几个经。

【“三蕴经说:‘堕所缘故而行布施,由戒胜取守护戒等,如是一切皆悉忏悔。’”】

  说虽然你布施,但是你堕在所缘,然后你持戒,你执取这个戒取见,这样的话这都错的,你要忏悔的。另外一个

【“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

  是经上面告诉我们,你这样的观察、思惟都是分别,无分别才、这个才是啊,正轨的觉道。经上

【“于此等义亦莫误解,”】

  是有这样的说法的,但是你不要误解哦!它下面就解释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七卷B面

  但是啊你不要误解喔!他下面就解释了,下面就一步一步来解释这种道理。

【“初经义者,谓于二我颠倒执著,所起施等未清净故,说为魔业,”】

  非说施等皆是魔业。他说的很明白喔!说,你对这个我法两样东西颠倒执著,你没有弄清楚,那个时候你去布施,这个不清净啊!不是说布施这件事情是不清净啊!就是说你虽然布施可是你布施说,哎呀!我送给他,就好像现在说,我送一个人家一个礼、你为什么送他礼啊!你想有求于他啊!啊!为了要求他,先送他礼,你的目的不在送他耶!你的目的在求,为了你耶!所以你的中心是为了什么?二我、二我颠倒而做啊,他要叫我们清净的去掉这个颠倒啊!不是叫我们不要施啊。

【“若不尔者,六度俱说静虑般若,亦当许为是诸魔业。”】

  啊、假定这样的话,六度当中,也说静虑般若,请问这样的话,岂不是一一都是魔业了吗?所以若施等、六、做施等六是为魔业,那么你做静虑也是魔业,故般若也是魔业,那么静虑般若都是魔业啦,不是的啊!于是你的执著,本来他的根本的重点破这个执著,不是叫你不做,那么我们不信的时候呢?破掉执著啊,又执著在这个空上面了,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呢!你如果在万一不得已啊!你不能完整了解的话,所以,宁执,宁执,有见如须弥山啊,不可执空见如芥子取,当然希望你是弄对,万一你弄不对的啊!这个执著总归弄不对嘛,你执有没关系,大的像须弥山,须弥山世间最大的,你执著大的这样不怕,这空、空是最小的芥子,那怕这一点点的就完了,说得清清楚楚啊!他这个地方的,真正重要的啊,要破这个两我颠倒,佛法整个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两样东西,结果啊!你这个经义没有弄清楚,所以说该空的没有空啊!不空的空掉了,嗯!

【“第二个经义呢?亦于颠倒执著所起未清净者。”】

  这同样的对上面,这个两种颠倒不清净,啊!所以啊!就要告诉你呀!布施,不要执著布施,就前面说的,啊!你!以菩提心为主,然后呢?见到空性的时候啊,嘿!他虽然在空性当中,这个菩提心还在,反过来,证到空性以后,菩提心还在,发菩提心的时候,空性还在,因为发菩提心,所以你布施,因为你证得空性,所以不执著,所以布施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却不执著,这个才对,现在你去布施,然后呢?你去持戒,你去执著,这个是不对,啊!所以前面已经辩得很清楚了,你了解了前面的,后面这个三个经上道理我们自然很清楚,否则,你如果不了解前者,弄到后面这个概念,往往误解,再加上别人哪!这么一说啊!啊!这个说这个东西,完全是这所谓是人家说两片嘴唇皮,随便你拨两拨,拨起来很容易啊!你听起来很动听,我们也没有正确的知见,跟著他跑,害了!害了!所以我们继续下去。

【“作如是说.非说不应修习施等.若不尔者者.说堕所缘而行布施,则不须说堕所缘故。”】

  哪!他经上面说得很清楚喔!堕所缘而行布施,错是错在什么上面啊?堕,就是执著执著,执著你所缘而去行布施,他假定说这个是错的话,应该说布施错,不应该说堕所缘,这个布施是错的。

【“理应总云行施当悔,然未作如是说故。”】

  照理说布施,哦!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前面不是这样讲的,前面说堕所缘,就执著你布施,这不可以,执著你持戒不可以,他真正的重点,叫你不要执著,所以说,应无所住,然后呢?行于布施啊!很清楚啊!不要执著,然后呢?再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啊!金刚经不是你对不对,你懂得这个道理,回去看金刚经,一目了然,不懂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往往学了金刚经说,哎呀!那个都是空的,这个叫做自在啊!你要持戒,又要这样,又要那样,又要这样,唉哟!修学佛法不能这样的,真正证得空解当中,既然是空的话,持戒持得最严格,他也在空性摄持当中喔!他就不会觉得是个障碍,现在完全是他的两种执著,哎呀,自己又懒惰,这个又不想做,这个又不能做,然后呢?听到那个空,这个倒好啊!这个正好又空又可以懒惰,你爱睡么就睡,反正空的嘛,爱吃嘛就吃,反正空的嘛,佛就是讲这个,那就好了,那我们现在大毛病都这个,然后讲的人这样啊!学的人也说,哎呀!这个自在啊!对啊,没有错啊!然后自由自在,你看他学了佛法以后,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啊!佛是这样的吗?假定佛这样的话,佛无量阿僧劫修那个,那不是完全修错了吗?啊!这个事情啊!在这地方!大家一再要摆在心里面哪!

【“修次下编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唉!这个,这篇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最正确了,最正确了。


【“若倒解此.则一切行品皆为补特伽罗.或法我相执.许为有相故。”】

  如果你的这个上面这个道理不了解的话,那你一切的行品,换句话说,方便分啊!那岂不都是人、我两法执吗?这不是都是有相吗?是啊!所以应无所住,就是无相布施,他并没有叫你不布施耶!他呢?叫你不著相布施,叫你不著相持戒,所以他持戒,持得非常严峻,严峻的不得了,而没有相,既然没有相的话,他自己持得很好,他也不会说别人,那别人有没有,那没关系,他自己持得很严,因为一直到那个情况,现在我们不了解这个,那就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又错了一类呢?自己持得很严,因为不懂得这个慧来摄持,所以自己觉得很严,我最好,那别人都不对,这是一种错误,还有一种呢?他不执在行品,执那个空解上头,总觉得,啊!只要只要解空就好了,根本就不要持戒,然后呢?看见人家持戒觉得这个不对,嗯自己啊!这个空啊!这个自在啊!这两种喔!都是,一个是空未摄的方便,一个是方便未摄的空,都错了,这是啊!系缚!前面已经说过,那么现在继续下去。

【“又若舍心念舍此物.及防护心防此恶行.如是等类诸善分别.一切皆是执著三轮法我执者。则诸已得法无我见.于一切种理应断除.如嗔慢等不应习近。”】

  他进一步来辩论这件事情,来辩论这件事情,说假定像你这么说,啊,前面这个经上面啊!是说,堕所缘而行布施,等等啊!这个不对的,他假定说弄错了,说弄错了以后不要布施的话,那么现在看喔!说你以布施心去想布施,以防护心想去持戒,持种种的非理行,啊!如果像这样的念头,你必定要有念舍心才去舍东西,必定有持戒的心才去持戒,假定像你这样说,这种都是妄分别不要的话,这种善分别,是如理分别,真正说来正是我们需要的,结果他不了解的人以为这种分别,这个是叫做执著,有执著不是三轮空,所以说,假定这类像你说是执著,是三轮我执的话,那么已经得到法无我见的这一些菩萨们,应该啊在任何情况之下就再不要他,啊!再不要他,而一切菩萨得到三轮空等等,对嗔慢等啊!绝不再去做,因为这个叫做断除的,结果呢?实际上是不是如此,不是,得到这个无分别智的菩萨,嗔等是绝对不行,但是布施等施,都在这儿行,前面后面啊!都说明,记得在供养当中吧!在刚皈依的时候供养当中啊!有人说啊!唉哟!我们不要供养啊,修学佛法不再这个上头,他就引一段经文,如大地菩萨乃至于等觉菩萨,我们看处处经文啊!那些大菩萨们啊!以无边的供养,譬如普贤十大愿王,哎呀!他是供养是不得了啊!尽法界虚空及种种东西去供养,如果像你这样说他们都错了,当然他们不错了,所以这是我们的误解。

【“又诸分别念此为此,一切皆是分别三轮法我执者,则思知识所有功德,及思暇满,死没无常,诸恶趣苦,净修皈依,从如此业起如是果,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学行心所有学处。一切皆思此者为此,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患而引定解。如于此等增长定解,当是渐增诸法我执,又法无我增长定解.此道定解渐趣微劣。行见二品违如寒热,故于二品全无发生猛利恒常定解之处。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

  这一段话,要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假定说像你这样说啊!这个是分别啊!这、念、又诸分别,所以念这个,分别怎么分别呢?就是我们的思惟嘛?所以这个是这个,这个是这个,这些都是分别,都是执著三轮,我们现在要三轮空,不要去分别,那么假定这个话对的话,一开头对的话,我们现在常常说,如如不动,你不要去思惟,不要去分别,如果思惟都是执著,那么这样一来,结果啊!我们修道的次第,这个修道的次第,从佛世传的来,不管是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性相二宗,经过阿底峡尊者,乃至于宗喀巴大师,没有一个例外的,凡是圆满正确有修证的大菩萨祖师都是这样的,他那个次第要怎么办呢?哪!第一个要思惟善知识的功德,是外在的,然后呢?自己修行的第一步是暇满人身,暇满的人身这么难得,而这么容易死没无常,死了以后呢?堕恶趣,因为堕恶趣啊!所以感到恐怖了,所以净修皈依,等到你皈依了以后,发现哪!正式皈依的是法,然后呢?法的特质是什么啊?由这个上面一步一步推进啊!啊!了解这个业感缘起,说啊!从业感缘起,而修善法,发现啊!虽然生得人天,但是不能究竟解脱,所以你求解脱,因为求解脱,推己及人,那个时候进更一步啊!修慈悲菩提心,所以修菩提心呢?先学愿心,然后呢?再修学行心,所有这种学处啊!这个所有这些东西啊!都是要思惟的,一切皆思此者为此,此从此生,啊!所有这些东西都要这样去思惟,而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正式思惟之前,一定先是,你这样去做的话,有多少殊胜的好处,不这样做的有多么严重的患害,你了解了这个推动你,有这个推动的力量,紧跟著去照去做的话,那个时候啊!你就才能够慢慢的增上,才能够一步一步得到,假定现在像你这么说,说你这样的思惟啊!都是什么增长分别啊!就是啊!增长那个啊虚妄的,说不是如如不动,这个分别都是法我执,结果这么一来,就害了,当你这个增长,胜定解就是胜解,这种跟善法相应的胜解,渐渐增长的时候,结果同时啊!你的法我执也增长了,这不是完了吗?所以,反过来呢?又法我执增长定解嘛?此道定解渐趣微劣。呵!这个两样东西,你有了这个,就没有那一个,有了那个,就没有这个,哦!所以当你要行的时候,说方便的时候,你必须照著这个次第,啊!思惟善知识啊!然后呢?暇满人生,这么一步一步上来,这个是
方便,这个行必须要的,假定像你的看法,说这个是分别,这个不相应的,那个就是智慧了,所以,你的行跟那个见,换句话你的福德跟那个智慧两样东西啊!两样东西啊却却相违,你有了这个了,这个增长了,哦!因为你增长这个,所以法我执,对不起,你那个法我执既然增长了,你又不行,去掉了法,要为了增长法我执,那么这些行持又不要了,所以这两样东西啊!像寒热一样,有了寒,一定没有热,有了热,一定没有寒,有了亮,一定没有暗,有了暗,一定没有亮,这个行品跟见品啊!完全相违背,而经上面正式告诉我们的,不但不能违背,而且互相摄持,要行摄见,见摄行,对不对,唉!你那个行持啊!一定要用那个真智慧来把他摄持,把他惑除,反过亦是如此,像你现在这么说的话,这两个不但不能互相摄持,互相保护,反而是互相损坏,请问你怎么办?故于二品全无发生猛利恒常定解之处啊!这两样东西,你根本没办法,啊!到这个地方,注意喔!这个两样东西,因地当中是一个是行,换句话说方便,一个是见,是智慧,因地当中这个两样东西啊!互相配合圆满的时候,在果位上面是什么?一个是法身果,就是见智慧的,一个呢?是报身果,就是行,所以说,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

【“于如是道时二我相执所缘之事.虽微尘许戏论永离.引发定解.及于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失.引发定解.二须无违。”】

  所以你在果位上面,你要得到什么?法身跟色身,这个色身通常我们说起来,叫报身、叫应身、叫化身,对不对?这个法报二身,必定要互相配合,不能相违背,你要在这个果位上面不违背的时候,修道的时候,如道未始,这个两样东西啊!也绝对不能违背,虽微尘许戏论永离喔!绝对不能有一点点错误喔!如果说道未修到信当中,要这样的话呢?就是前面那个解,这个境啊!信解的认识,就要一点点不错喔!你能够这个两样东西不错,然后呢?引发决定的定解─胜解,这个两样东西,有了正确的认识,照著这样去做,最后感得的这个果位才能圆满喔!所以他说,哦!这个在道未始,与如是道时,就是这个在道位,我们通常啊!华严上面说的时候啊!叫信解行证,这四个大家还清楚吧!哦!这个宏灿法师,请你帮忙在这个上面写一下,因为我一站起来了,这个就啊!信解行证四个位次,在西藏平常一般在,在印度平常叫境行果,境行果,就是刚开始因道果,换句话说,你要得到那个果,一定要修那个道,要修那个道呢?因地当中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个因地当中正确的认识,所观的对象,或者叫,换一个名字不用因字,用境,那就是我们应该信,应该解的,根据所信所解,然后呢?去修,修的话另外一个名叫道,啊!然后呢?这个相应了,感得了那个果,嘿!信解行证,另外一个名字叫因道果,所以说道位上头,才那个修道的时候,这个两样东西啊!绝对不能违背,那怕一点点的违背,这不可以,就像我们眼睛裹面,那怕一点点灰尘沾进去的话,对不起,这个眼睛不行,现在修学佛法是这么个圆满的,难道可以插一点进去吗?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啊!这个道理啊!也引发定解啊,要晓得这个功德是这样生的,这功德是这么来的,啊!这个两样东西啊!绝对不可以相违背喔!清楚不清楚这一段,这个概念很重要哟!如果你们不清楚,这两天一定要弄清楚,明天正好礼拜天,好好的努力。

【“此复依赖因位正见。”】

  那就说了,那道位当中的时候,你不错,那么道怎么呢?先要因位嘛?这个因位啊!在我们华严上面啊!开为信解,你开始信的时候,听的时候,就听这个,所以要想在这个了解的善知识第一重要,要不然你一开始弄错的话,啊!那就注定你是一盲引众盲啊!好可怜啊!说。

【“决择二谛之理。”】

  所以在因位当中啊!这个正见哪!很明白的把这个真俗二谛啊!分辨得很清楚。

【“故以教理决择生死涅槃一切诸法.于自本性无少自性立胜义量.与因果法各各决定无少紊乱.安立因果名言之量.此二互相.况为能损所损.实互为伴。”】

  啊!这一段话,真是好极了,这个太重要了,我来解释一下,那么既然是说我们要果位上面感得这个佛,必定要法报二身相应,啊!这样,那么道位上面呢?一定要对这两样东西一定不错,所以这个靠什么?因位当中的正知见啊!弄!弄清楚,那么正知见什么呢?决择二谛,真俗二谛,这个真正的智慧,这个地方才叫智慧,所以我们前面说,闻相应慧,思相应慧,修相应慧,就是说来,在这个地方才是,我前面所说的,这个都方便所说,这个大家要了解的,但是呢?现在因为我们条件不够,讲那个东西啊!又不晓得讲到那裹去了,这个给给给大家特别说明,第三学年,最早第二学年下半期那时才讲,也就是本论的最后的那个奢摩他那一部分,他这个裹边决择得非常仔细,非常仔细,所谓智慧的特质是什么?不是我们普通的聪明,啊!这是智慧的特质破烦恼,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烦恼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啊!就我们眼前的你所能了解的这个,拿我们眼前的烦恼,这都是方便说法,这个要了解的啊!所以正今天正讲到这里,那么我特别的提醒一下,特别提醒一下,讲起那个提醒还有一个特别的好的同学当中,有一个同学,真是,我非常赞叹,嗯!他就说,法师这地方好像有一点问题,是的,是有问题的,啊!所以我特别今天告诉你们啊!就是前面这个,就是啊!跟我们现在相应的那一部分说些什么,我们有了这个,把我们的粗猛的烦恼拿掉了,然后进入深细的地方,才能够正确的了解,否则我们脑筋一天到晚啊!为那个事情苦苦恼恼,关于稍微深细一点的理论,你就辨别,不可能辨别,不可能辨别,注定我们永远在门外空转,陷在这地方啊!下去,他这个真俗二谛,怎么个决择,所谓真谛是什么?就是胜义谛当中,这个是真实的,这个一点都不假的,在这个裹边啊!不管是生死也好,涅槃也好,所以涅槃是最后的境界,生死是最低的境界,从最低到最高,你要去找真实的自性啊!对不起!一点都找不到,微尘许也找不到,所以这个时候,立的叫胜义量,或者呢?叫真谛,但是虽然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因为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的因缘都现既然因缘现起的,有如此因,有感如此的果,所以啊!这个因果的法则,彼此间啊!各各决定无少紊乱,从这个因,感这个果是一点都不错,一点都不乱,是啊!所以从真谛当中讲,好像一样东西都没有,我们如果不了解的,一样东西都没有了,什么都不要了,拨无因果,就这毛病就来了,乃至于啊!讲空,空吗?好了,哎呀!这个自在呀持戒也不要,布施也不要,什么都不要,要睡觉就睡觉,要什么就什么,毛病都来了,不,正因为是空,所以他不是天生来,不是实执心,就是你什么因,感什么果,既然你要得到佛的果,那么你因地当中,一定要照如法行持,所以持戒也是非常谨慎,布施等等,每一样东西,没有一点点可以乱,没有一点点可以欠,所以在因果缘起这个过程当中啊,各各决定,如此因,决定如此的果,没有一点点差别。而这个是安立什么?安立叫名言量,名言量就是俗谛,这样一来真俗啊!这个互相啊!正好你也我,我也你,因为真谛空的,所以必定是缘起,因为他,必定是缘起,他不是天生来的,所以必定是性空,恰恰这两个东西啊!是分不开的啊!怎么会两样东西啊!互相啊!损害呢?我们现在讲空,好了,讲空什么都没有了,讲有,好像又跟空不相应,这个是绝大的错误啊!所以关于这一点啊!我们要正确的了解的,这地方,这是简单的说一下,啊!到后面正式的进到奢摩他,毗钵舍那,那个时候会正确,可是我们真正要了解这个毗钵舍那的时候,单单我们嘴巴讲讲,还不行,嘴巴讲讲,这是初基本的概念,你没有一点点真正的相应的,宁静的,契机的心啊!不要说修慧,连它思慧都得不到,这个我们要了解到,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闻思修等等的话,那是始终记住,这是方便所说,将来我会一一如理如量的介绍给大家。

【“获此定解,其后乃为证二谛义,始得坠入获得诸佛密意数中。此理于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

  说,对于上面这个东西啊!嘿,你有了确定认识的胜解了,那个时候,你然后进一步去证,修证这个,修证的结果是得到圆满的法报,圆满的佛果,这样做法,才是真正是诸佛的深密的正确的了解。啊!这个道理在最后毗钵舍那的时候再说,眼前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说这个地方,有一个茶杯摆在这里啊,是的,你们大家看见这个桌上有一个茶杯,或者是一个东西,又这地方,假定我们譬如说,随便说空啊!空不空啊!有一个茶杯,那当然不空,现在我把那个茶杯从这地方拿掉了,这地方还还有没有茶杯?没有了,这地方空不空啊?大家说空了,啊!然后呢?这大家说空,我又把那个茶杯搬回来,请问这地方空不空啊?你们说说看,空不空啊?你们说说看,空不空啊?啊!不空,好像是不空,错了,这个色法,你讲的不空,没错色法,就是实际上呢,还是色法,假定他的真的空的话,你东西摆进去,拿掉他,有没有关系啊!请问啊!他是如果是空的话,你摆在那里,他也是空,不摆在那儿也是空,并不影响你摆不摆,对不对,这个了解不了解?哦!如果说这个拿掉了,这个是色,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上面他是空掉了,可是他本身啊!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要空性,他空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尽管你茶杯摆在那里,他还是空的啊!正因为是空的,所以你摆进去没关系,你拿掉也没关系嘛,他总归总是空啊!这个道理,理念有没有,大家想想看,这是个非常浅近的比喻喔!所以我们现在都错了,结果喔!这个叫空,然后呢?这个叫不空,这个色法颜色的色,这是你看得见的,可以触摸得到的,对不对?真正的空性,是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得到,我们触摸得到,假定我们的眼睛看见到的,触摸得到的话,那佛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他还要忙著半天,我们晓得空,拿掉嘛,就空了嘛,还要你说个半天啊!清楚不清楚?啊!所以这个概念啊!但是这个算不算啊?这是比喻喔,始终这个浅近的比喻,你们千不要把那个浅近的比喻当做真的,一层一层的深入,啊!这个单单这个道理的话,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啊!这个倒千真万确,啊!我们一定要什么,一定要持戒,把业障慢慢消除,然后呢,心要宁静深细,那时候啊!你能够由闻而思,把握住真正。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八卷A面

  即要宁静深细,那时候你能够由闻而思,把握住真正这个思相应慧,我们不妨拿现在我们平常说的,这个法相跟那个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点差别,但是大致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天台智者大师说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实际上这个境界才是真的思相应的慧哦,这真正很不简单,很不简单的哦,那么这个思相应慧究竟是什么呢,因为后面毗钵舍那再讲,现在讲了也没有用,因为刚才有一位同学曾经提起啊,刚才就来问,说他希望呀在这个地方了解一下,我告诉你现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的去好好的行持,前面那个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后面绝无可能,前面那些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说自己反省一下,从亲近善知识开始,在亲近善知识之前,一定要懂得怎么去闻,听闻的道理,如果这个次第建立不起来的话,你根本爬不上去,随便哪讲一点道理,种一点种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的爬上去,这个绝无可能,这一点呢在这地方特别说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现在到这里为止,这个上面哪应了,应了这个三种经,那么现在呢,第一,第二啊,它都已经说清楚了,现在我们再继续说下去。

【“第三经义。”】

  第三经义就是前面说的,说其尽所有一切观者,都是分别,无分别才是菩提,所以它现在解释这个:

【“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哦这个文字,现在这里大家不一定能够清楚,那么,但是我也要解释一下,是的,没有错,这个经文里边告诉我们啊,这个分别都不对,无分别才是,菩提是什么?就是当你正观的时候,观生的时候,这个是怎么个观法呢,说观后面所说八不,八不,这个八不啊就是中论上面说的,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等到你去观察的时候找到耶,原来这个里面没有你以前一想依谓的,有一个生有一个灭,有一个一有一个异,有一个常有一个断,有一个去有一个来,其实一样东西,一样东西现出来不同的面,现出来八个相,原来你找不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以前的这个呢它都是虚妄分别,你证实了,了解了真实的内涵,原来没有这个东西,那个时候,才对了,才觉,这样的,所以说见到了这个施等啊,不管你作任何东西,就真实的胜义谛来说,它找不到,真实的找不到,所以说你只有在这个状态当中,它是相应,说: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那么分别是什么呢?分别是什么?是所谓它讲的分别啊,就是分别假立,名言当中,名言当中,如是因感如是果,这是由于我们分别而产生的,这样,在胜义谛中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它并不是叫我们不修习要弃舍,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应该了解的,这个道理呀,这个道理呀!现在我们暂时不一定能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记住你只要照著次第去学的话,后面会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大的错误,本论的真正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最后,所以再进一步说这个之前啊,大家再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师,这个应化因缘集,大家都有一本,你们不妨看一看他年轻的时候,这么绝顶聪明,然后呢,还没有这么真正修学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课的时候,他就能够进入无分别定,在这个定当中,人家都动不了他,他跑到那里他生了病叫医生看,结果医生看了以后,一谈了医理,这个医生发现啊,原来他对医理最通达的还是那个病人,不是那个医生,你看这样的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一学学了几十年,广学当年所传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没有一个不学,没有一个不修,没有一个不证,你仔细的看,到了那个时候啊,他就才写那个本论,菩提道次第论,先写广论,就是详细抉择所有的那些内涵,结果写了前面以后,他想唉呀!现在众生啊,末法了都颠倒了,你真正每一样东西仔细讲,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啊,他最后那个毗钵舍那,止观部份有关部份,他想不写了,那个时候的本尊,换句话说,譬如说我们念佛,他已经亲见了阿弥陀佛了,不管他念了什么,那就亲见告诉他,某人啊你现在啊写这个论的时候,你如果写到这里为止的话,一般人连它下等的利益都没有,换句话说,种点善根那是可以的,绝对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话,这个修持的利益一点都得不到,如果说你现在,反过来把那个毗钵舍那真正的抉择胜义的这个道理写出来的话,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还可以得到中等利益,这段话你们好好的看一看,可是这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们种种子跟证真实是二件事情,在种种子来说不要说毗钵舍那,前面的那怕你跑到庙堂中,这个叫佛啊,这也种了一个种子了,这不是就这一点来说,而是说我们如理如量的一步一步上去,亲自证得,证得什么,证得见道乃至于更上去,所以宗大师的很多弟子当中啊,那个这个不要说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见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个人曾经问他一个道理啊,问他一个道理的时候宗喀巴大师说,这样子他想不对啊,我以前所修的跟宗喀巴大师所修的不一样,那么他那时候已经见到本尊,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念佛已经见到佛了,所以定中见了他的本尊,耶某人告诉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么不一样啊,说那个时候那个本尊就告诉他,你以前学的是前方便,现在告诉你才正确的,就这样,然后呢,就改过来照著宗喀巴大师告诉他,他没多久,登地了,见了道了,这样,以后宗喀巴大师去的时候不但他看见,他的弟子,他对他的弟子说恭喜你师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晓得这个他讲的毗钵舍那的的确确是如理如量证得,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说条件不具足,可是记住哦,假定我们要想得到圆满果位的时候,道位不能错,道位不能错,因位不能错,所以我们现在目前下脚第一步就是什么,因位对不对,这个概念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你能够辨别得清楚,将来走上去这一条是直路,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五十五页,那么上面把我们容易误解的,这个经文啊,来辨明,来辨明,经过前面这个说明以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正确的了解,正确的了解,前面一开头的时候曾经提到,这个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什么,然后呢共因是什么,种子就是因,这个理路以及这个概念,前面已经提出来,但是呢到现在这地方,才把它的内涵呀慢慢的慢慢的来加进去,使我们认识,所以到现在我们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这个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个时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换句话说其他的因缘配合了,那么那个时候啊就要真正的戒空慧,就是这样,它次第一定是先发世俗菩提心,发了这个心以后,随学六度,然后呢集聚资粮,这个叫资粮位,更进一步有了资粮了,然后呢正式修习的话,那时候叫加行位,那个时候呀才成能够真正的见道,见道那时候,那个叫胜义菩提心,那么见道这个时候,发了胜义菩提心那个时候才算是修相应慧,对了,说到这里,前面哪,好像是二百四十五到前面二百四十六页,我解释的时候啊,曾经说过,什么是闻思修,这个是修相应慧,结果啊这个我说过的时候,把那个最后那修字说成闻字,那么这个今天特别的说一下,我想顺著这次第来听的话,大概不会误解,就这样,我也晓得年纪大了,有的时候这个自己有一点错误,就像人家写字的时候有点笔误,年纪大了,有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这种现象,那时候要请大家注意,如果当你感觉了,随时提醒我,现在我们说这样的次第,这必须要认识,必须要了解,这个两者当中的关系,前后等等一点都不能错,错了以后就会走著迂曲的路,走著迂曲的路,会冤枉,浪费很多时间,结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么我们常常说的,事倍功半啊,那就是说很小的,实际这个地方是浪费的时间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头是不晓得多长,这个前后那段文,都在很明确的辨明这一点,这一点啊,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么照著这个正确的概念去行持的话,才不会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的去走,这个习性养成功了,很难改,很难改,很难改,这个前面一再说明,现在我们继续说看第三经义,大家还记得第三经义是什么,第三经义就是二百五十三页上面,说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这个意思从表面看,实际上意义也是如此,说无分别才是菩提,才是觉,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别当中,可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真义的话,就把我们现在的前面的必须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实际上前面这个如理思惟,是达到后面无分别智,必须要的方便,必须要的基础,因为我们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刚开头的听见了,说哎呀你不要分别,结果呢因为你的方法没有,所以怎么弄啊,都在门外空转,现在这解释这个道理,请看文。

【“第三经义,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要晓得这段的经文里边所说的,说到什么地方,就是说这个前后正在抉择这个胜义谛,说胜义谛当中啊,关于详细的道理,在后面那个本论的最后那部份,毗钵舍那会讲。上次我们曾经讲到,说宗喀巴大师造论的时候,想不造这部份,后来本尊就告诉他,你造了这么长一段如果最后那部份不造的话,下等利益,正确的利益一点都没有,所以这个关于观择生等详细的道理,后面在这里后面会说,这里呢就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眼前一切的境界,我们看起来都是啊,唉千真万确的,然后呢,就在这个里边流转,学了佛法以后正确的了解,原来这是生死的根本,所谓二我执,我执,法执,就因为无明,不了解真实相起了执著,所以造业感果,流转生死,那么这些东西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呢,找到它的真实的内涵啊,原来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没有生起,这样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这个这个,原来都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个时候说它,真实,换句话说,在它的究竟意义上面,就他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们叫性空,性空所以缘起,缘起的这个法则,缘起的前后的因果行相,这个俗谛,这个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实的特质内函,却是没有,那么这种道理啊后面详细讲,眼前我们随便举一个比喻,眼前随便举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讲我们这国家,我们说我们这个什么一样东西,你任何一样东西,当我们讲的时候,对呀,这是国家就是国家,可是你仔细找找看,国家这样东西,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国家啊,你发现这个这是说,啊有那个地方,然后有那些人,然后那些人啊,共同互相配合成功这样,就是这如此而已,照真实的实质上,实质上那个国家那个东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因为眼前我们正在看那本书,是的,你说这是一本书,这本书真实的是什么呢,它不是天生来有这么一本书,这个我们很清楚,原来这是纸张,然后呢上面写了字,然后呢把线钉起来,如果你把那个东西,这个组成功这本书的,种种因缘,因缘就是它组成它的条件,拿掉的话,书这个东西并没有天生来就是这个,实质上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找它天生来这个东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并不表示它没有,就是找它的实在的、确实的、真实的这个本体啊找不到,这是说因缘条件所现起来的这个现象而
这种现象,又有这种功效,这个是没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说我们现在讲的,这是名词,由这名词而去执著这个东西,都是错误,所以这个地方啊,所谓分别的话是指什么呢,由于这个叫做分别所假立的,什么叫假立呢,就是刚才这本书,那这些纸,这些字配合起来,然后你给它一个名字,叫作书,假定你给它一个另外一个名字,它就叫别的,对不对,它实质上,并没有个实质上的东西吧,外国人不叫它书,另外取个名字,比如说英文叫Book,嘿那不影响啊,印度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没关系,它取的名字不一样,它并不影响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是啊原来是分别,就是说我们个人去辨别它,由于这种概念,因为它有这样的形象,然后呢给我们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给它一个定义,所谓言词,这样的假安立的所谓,这样的情况,所以说它,它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不认得这个特质,而去执著的话,那就错了,那就错了,不是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它并不是叫你不要修,这样,叫你修而不要执著,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说应无所住,然后呢要行于布施,下面当然持戒,忍辱,精进。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等等,以及一开头就说度一切众生,到最后叫实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是什么,就是你啊,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你不要去执著,这个才是它的真实的意义。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诸行无不学时,故须学习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个前面的所有的东西啊,无时无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学,所以纲领来说六度,整个的细致的来说万行包含了一切,这是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由于无明起执,然后就造生死轮回杂染世界,现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的去这样去作,那么将来感得的就是报身报土之果,这个我们不能弄错。

【“此复现在当由至心励力修行,诸能修者策励而修,暂未能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

  那么前面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了,所以下者紧跟著告诉我们这种道理不是说说罢了,而是我们眼前当下马上要努力去修的,这个努力的程度,他就说至心励力,这四个字,第一个,心里边哪不是说啊浮浮泛泛,你要认得了正正确确,然后呢切切实实,这样的一点没有错,一点不浮泛的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学的时候呢用的力量同样的就是要策大精进力,所以我们一直要记得,凡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这些道理,不至心励力的话,没有多大功效,原因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在这种习气的现行当中,这个现行的力量非常强,如果你不作意对治的话,他一定没有用,要想作意对治的话,那个时候必须要至心励力,必定要至心励力,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么修的时候呢,就看我们个人相应的那一部份,我们就努力去做,所以说诸能修者策励而修,就各人有我们各人相应的部份,努力策励我们去修,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别人比自己,不必把别人的东西,把作自己的,说人家不如我,自己觉得很骄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后呢自己就觉得很好啊,这个增长慢心,完全错了,反过来啊唷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里面觉得这样一就,这个也不必,每个人有每个人他相应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应的地方努力去做,这就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佛法里面特别告诉我们啊,你不是要得到圆满的果吗?对,那么从那里开始呢,哪!你只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作对了,那自然而然那个果就在这里,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个果,事先没有作的时候,他先一定让我们对业感缘起的这个道理,产生一个决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普通凡夫,的的确确都是忙著从果上面,看见这个好的,哎呀羡慕大家要啊,这样,现在呢,我们对业感缘起这个道理如实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一看到那个果,立刻想到耶这个果是好的,那么这个果那来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说你当看见果的时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样的当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话,你立刻觉得我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啊,你会勤勤恳恳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们说,只问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没有收获的话谁愿意作,啊一点都没错,所以破除这个难关,就在这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这是汉朝的大儒董仲舒传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这个,说你跑到河边看见那么多鱼或者人家在网鱼,唉呀!这个好啊,耶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鱼我怎么没有啊,耶你赶快回去结网,正好啊,你现在要想捞到这个佛果的大鱼的话,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这样,下面这一段暂未能者当为愿境啊,这个太重要了,前面说的有很多人自己觉得,比别人强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份人说碰到那时候,觉得哎呀这个道理现在听懂了觉得好难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么办啊,耶,现在就告诉我们这个正确的办法,前面一再说的,我们修学的第一步,绝对不是马上叫你去作,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马上叫我们去作是走远路,我们第一个概念一定是对整个的纲要有个认识,既然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对那个纲要的内容,我们只是认识而不是做到,所以实际上呢,这段话确是对我们可以说最主要的教诫就在这里,哪!我们对没有作的,不能作的怎么办呢,那这个就是我所希望的愿境,愿境,所以我们平常说,境行果,这个境就是我们所愿的,对境界,我们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们了解怎么样改善理想的佛的果,这个样是我们哪所愿的这个境界,现在世间充满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啊,耶这个就是我愿望所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八卷B面

  那么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帮一切人解决啊,如何解决啊,这些道理,那个时候听见了以后,就是前面所说的,那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说,哎呀,这么难啊,我不行啊,耶,它告诉我们非常巧妙的办法,是的啊,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既然你要这样的结果的话,所以它下面说,嘿!你就努力啊,做下面这件事情,什么啊,修习这个因,你只要这个因一步一步作上去是自然而然得到,那么因是什么呢?集聚资粮、净治罪障、广发大愿,这个前面是一再说过了,你能够这样作的话,因为因你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所以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的不久啊,都能够作到,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关键,一而再,再而三,这个地方的提,那么,所以在这里的话也停下来我们说一下,那么像我们现在这个状态该怎么办呢?就是这样三件事情,简单极了,净治罪障、集聚资粮、广发大愿。忏悔就是这个,然后呢,忙所有的这些现在我们出家以后为三宝的事情,无非都是在这地方,集聚资粮。可是我们要记得这个都是什么,一切回向无上菩提,否则就成为三世怨。不管三者当中作那一个,它必须要有一样东西,正知见,没有正知见你作起来的话总归是呀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于啊空转,你能够作到了,慢慢的自然相应,我想有很多同修,现在已经能够感觉到,你那怕一念相应,耶,那个时候,相应的时候,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应了,所以前面说的这千真万确的这个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呀讲了这个道理以后要把了凡四训这一类书,拿出来温习的道理,仅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浅的世间的,我们求的是最圆满的,但是我们用的心都是一样,他也用这个心,我们也用这个心,这样,这个用的心行相是一样,可是所见的深远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这个配合,然后来演习照著去作的话,的的确确无往不利,无往不利,那么假定下面紧跟著说,我们不能这样作。

【“若不如是行,执自不知及不能行,谓于此等不须学者,自害害他,亦是隐灭圣教因缘,故不应尔。”】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行,作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个执字这就麻烦了,自己不知道呀自己还很执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还很执著,你不知道,说哎呀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后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的改善,这个是我们现在应该的,万一你弄得不对,怎么辨呢,我们就不知道就说,哎呀,这个不要去学了,这是一种,还有因为自己不能行啊,然后就不要去学这个是什么,自害害他,最严重的是莫过于此,莫过于此,下面举了一个特别的说圣教隐没的因缘,我们现在每每大家都是叹啊!现在末法了,大家就感得了,为什么末法?就是圣教隐没,为什么隐没?为什么隐没?请问,这是果啊,这是我们的共业啊,换句话说因地当中啊,就不重视那个,乃至于忽视这个,乃至于反过来说哎呀这个不要啦!不要去执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么既然我们都不要它的话,在因地当中有这样的因感得的果报。当然,说到这里这地方要特别提醒,现在我们见到了这个圆满的教法,有很多人说哎呀看见了欢喜得不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因地当中啊看见了这个教法以后啊,唉呀,好啊!要肯努力学,还有一种呢,虽然见到了这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觉得难啊,那因地当中什么?当初的时候就这是心理,乃至于就觉得不要的,无非都是这种原因,我们已经清楚了,所以说眼前这个果,现起的时候你很容易检查的出来,当时因地当中我们是下的什么因,由于这样的异熟,所以感得现在的圣教慢慢的隐没,由于当时的这个等流,所以感得现在对这个境界的心里的这个状态,现在我们幸运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须应该作的什么?就是啊告诉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办法去知道,千万不要说唉呀,这个好难呀!我现在不行呀,应该这么说,唉呀这个的确难啊,是原来这个里面还有这么多,但是它的好处有这么大啊,我以前没能好好作呀,所以啊,感得现在还在苦恼,现在晓得了,赶快努力还来得及,虽然我宿生造了这个圣教隐没的这个业,今天感得末法,但是总算还有一点点善根,在末法当中居然还能听见这样的圆满的教法,就凭这么一点点最好的那个宝贝,如果这一生再不努力的话,如果自己还是唉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没机会了,所以大家常常记著一个比喻,比如说现在我们这考学校,哎呀这个考学校真千难万难啊,要考一个好学校啊,考一个好学校,当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状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啊,这个第一名跟最后一名当中,我觉得最后一名比第一名来得幸运,你们相信不相信这个话,第一名没关系,得第二名,第三名不管它那一名,总归进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话,那差一点就完了,对不对,想想看,现在我们什么状态,记住,就是最末一名哦,所以前面没有好好的努力啊,但是我们总算努力的赶到最后一名啊,你只要进到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话,将来这个地方毕业的时候,你可以赶上第一名,这个很明白嘛!所以这几个概念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说,跟大家打气的原因就在这里,我所以跟大家打气真正说起来,是给我自己打气,因为我自己深深的感觉到了,我跟你们打十分气,我自己胀足一百分,耶就有这个力量,你们不妨自己试试看,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当你还没有作,心里想了退缩那一面,你就完了,始终记住,事情还没作,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条路失败,打仗绝对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的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准了一枪打不到,还有第二枪,第二枪打不到,第三枪,一直把你打死为止,这个不是很明白吗,对不对?所以不要说自己能够逃得了,这个动物当中,我常常有一句话,这个是我们的方言,那个,我小的时候呀看见人家那个老法,捕捉那个雉,叫山鸡,晓得吧,长得很漂亮那个,那个捕捉,他用特别的方法,用什么,用那个老鹰,那个老鹰他先要养的,养出来了以后那个眼睛非常尖,然后就放出去,它在天上转,耶一下看见了就追下来,追下来那个山鸡一看见上面老鹰追呀,它就逃,当然这个凡是打猎的人不但有鹰还有狗,然后叽呤诓啷就追,然后这个山鸡啊,能飞但是飞不快它又飞又走,最后实在逃不走了,它怎么办啊,看见前面一个草堆,就把那个头啊缩在草堆里,头缩在草堆里,那个屁股就翘在外面,它觉得很安全,它觉得很安全,你们想想看了解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在这地方就是这样,哎呀看见这么难啊,没办法,怎么办呀,就把那个头蒙起,不要看哦,这个不行,这个不行,然后你自己觉得安全了,结果呢你看不见他,他看得清清楚楚啊,这个狗也来了,鹰也来了,注定你被他抓到,所以这个畜生特质是什么--愚痴相,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大家记住,想想看,对不对,这个道理不要说今天听过了就完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经常思惟这种道理,你不断的能够心里去思惟的话,这个力量就强了,强了以后,你就自己策发自己,要晓得你一念这个策发,这个念头是什么,现在说修行、修行,没别的就是这个耶,这不是说你落下去的因吗,对不对,那很清楚了,前面是无明然后行,行必定在识心当中熏习下一个识种子,换句话说呢,现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见,正知见的行,行在那里?就是那个起心动念嘛,前面跟无明相应的,因为你不知道说,哎呀这个难啊,我不能作啊,然后熏习下去是什么,注定你失败的这个因,现在呢说,对呀,啊我无论如何要去作,这个是跟正知见相应了,把成功的因就放下去了,那么这个因怎么能够感果呢,现在我们懂得了,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们仍旧跟无明相应的时候,哎呀我不行呀,我不对呀,我什么,我不知,不行,还执著它的话,那就完了,现在,不,那有不行的,佛陀,每一个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来的,我当然也是这样来的,当然也是来,一切法都是是什么,说性空缘起,没有天生来就是佛,没有天生来固定就是众生,你什么因缘感什么果,现在你那个种子下下去第一个先呀,哎呀我不行啊,好,这个因就是个不行的因,然后呢完了既然不行,哎这个不要作,那个不要作,这个要退,这个也退,那个缘这样,好了,结果呢,你这个事情不作,那个事情不作,你忙些什么,嘿偏偏你啊,在世俗当中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张三跑著来要麻烦你,李四要跑得来麻烦你,亲戚要麻烦你,朋友要麻烦你,这个也麻烦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对不对?你说你现在不努力,忙些什么,你就算不作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睡觉,要不要那个,结果呢二者当中,你同样的把一生辛辛苦苦过去了,二条路是完全不一样啊,是这个我们一开头是务必要辨别得清楚啊,现在大家都是稍一点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说前面这个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没有用,听清楚听明白了,不深思熟虑的话,听完了以后等一下还是老习气在转,这个还是没有用,所以记得啊,因下对了以后,怎么样把那个因继续策发它滋长它,所以说到这地方,我前面那个共道的时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时候都是,所以一一取来修习,在原则上面我们现在了解,啊原来这个十二因缘当中,这个一个能引的因,怎么样经过这个后面这个生,一个是引支,一个生支,能生支来引发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间错误的概念引发的什么?生死轮回,结果呢,这个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呀?一句话拿我们世俗常常讲的叫“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之为小人,。”这个小人不是说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么凭空得来的一样,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为你不修行并不真正的省力耶,你还是这么忙耶,这千真万确的事实耶,那假定说啊你不修行,在那儿吃大饭一天到晚快乐,快乐完了以后升天,到那时候佛天上掉下来了,那谁都不愿去忙这些
个事情,对不对,但是天下的事情确确相反耶,这个概念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多说它,虽然是很浅近的话,可是这个道理确是千真万确,千真万确。这是自害害他,同时你这样去作的话,圣教隐没,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唉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话,他说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作的话,圣教隐没,法不弘则已,是越弘是越坏,所以你真正要弘法的话,从这里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确的了解,然后呢如理的行持,否则的话你说什么那都在那地方啊说空话,说空话,所以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啊。

【“集经论云:‘观察无为厌有为善是为魔业,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蜜多道,是为魔业。’”】

  现在呢,进一步说,是的啊,我们现在要学跳出这个生死轮回,所以啊懂得生死轮回说些什么,这个啊叫无为,要学的这个东西这个!然后因为你观察的这个东西,世间一切的有为啊,唉呀这个不要啊,去厌患的话,这个是魔业,错了,真实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这里不会误解,前面说了些什么,要方便所摄的慧,是观察无为这是慧,这个慧一定要拿什么,一定要拿方便摄持,因为你方便摄持,所以你虽然在智慧行,但是呢他不会厌患这个有为,这是所以菩萨在生死当中,在生死当中,虽然在生死当中,因为这个生死当中行的方便行,这是福德资粮,但是同样的,他这个方便有智慧摄持,所以他不会沉沦在这个有为当中。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一段的辨别,对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太重要了,而实际上呢,大乘佛法是我们最后必须走的,不管你眼前走的那一个,只是说这一条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这个的话,虽然你想讨一点便宜,结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认识了这个道理晓得啊,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这个,那么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密多道,是为魔业,是的啊,你现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话,对不起,那从什么地方作啊,那就是六度万行当中啊,假定你不从上面作的话,是为魔业,这个印证,同样的印证经,所以假定前面说那个经上面对的话,像前面那种解释,前面的经是什么,说这些都是分别,这无分别才是菩提,所以你这个也不要思惟,那个也不要思惟,这个也不要作,假定这些对的话,那后面这不都错了嘛,这不是都矛盾了嘛,实际上不矛盾,所以经过现在这样一解释,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真正的学一定要经论配合,必然的一个问题,佛说的大小性相显密,决不会有冲突,这我们要了解,如果有冲突了,那一定是我们这个里边的知见有问题,而这个知见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开头的知见错了以后,对不起,那个总归错,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再推回到说现在我们不急,正知见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后,但是这个也不是说不要行哦,如果没有行的话,正知见根本谈不到哦,然后呢在我们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为我们的希望,最高的愿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够越高、越高、越高,最后圆满。

【“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来说了,真正要走这一条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萨啊,如果说他没有善巧方便的话,对不起,那个时候啊不应该也不可以努力求这个甚深法性,这是什么?空性,换句话说,所以在这地方了解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哪对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彻大悟,这个时候就要检点一下了,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发了大菩提心,有了这个方便作为它不共的种子,是不是有了这个集聚资粮,有了进一步的的确确,你非要修习这个甚深空性,否则的话你虽然有这个大心呀,对不起,你自己是沉沦生死啊,何况救人?反之如果说你这个没有的话,不共因没有的话,那么求这个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彻大悟等等啊,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共因,这个是共因,这样的话呢,你已经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这个一段。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

  引经上面证明哦,下面这个经,证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

  这个文字看看很容易懂,这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就像火啊!要烧那个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凭空不会升起火来,比如说烧木材,木材的火,烧汽油,汽油的火,电灯,电炉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够烧起火来,没有因的话这个火不会,现在我们这个心里边啊,也要有一种猛利的行相去修学,这个心的猛利的行相怎么起来的,从所缘的境,就是说你心里面的确缘一个对象,那么有了这个所缘的对象,策发你内心的好乐心,那种好乐心,很强烈的叫作炽然,拿我们世间的来说,唉呀你欢喜这个东西,这个贪心炽燃,如果说这个东西你可怕的嗔,嗔心炽燃,再不然的话呢痴心也是炽燃,不过这个痴心的炽然我们感觉不到。若无所缘心当息灭,如果没有所缘的对象的话,那个心生不起来的,所以当我们一个境相,如果这个境况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唉呀坐在那儿打哈欠,那怕早晨刚起来,看见那个东西啊,就这样,你没味道了,你看见,唉呀这个很有味道那怕你晚上要睡觉了,唉忙了一天了,到了那个时,这个电视节目唉呀好的不得了,叫你是呀早一点休息,哎呀,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对不对,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那么这个说什么呀,重要了,重要了,所以前头我曾经跟大家说过,为什么声闻、缘觉,他存在这个空性当中生不起来的原因什么,因为他第一个发心的目的是的确一定是先见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形象,那个痛苦的不得了,那么他就找到那个苦的因,去解决他,为了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后呢啊去如理修持,把这个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没有了,结果发现那个苦的因在什么,在烦恼最后,而烦恼的最终的这个生起的原因,原来在什么?执--执,我执,这样,所以到那个时候啊,修了结果发现我没有了,所以那个心所缘的,它本来一直忙的说: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为什么,为了我嘛,这个很明白,现在我既然没有了,你还有什么东西,心当然跟著也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为什么前面说,没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但证了空性,好了,你心所缘的对象,没有了,那个心,息灭了生不起来,就生不起来,没有一点好乐心,这是二乘所以必然会沈空持寂的原因,所以我们现在尽管说说要修大乘,修大乘忙著把自己的问题解决,这实在是一条很糟糕的路,那么现在怎么辨呢,那只有二个方法说你要究竟圆满解决问题,不是单单把这个问题找到可以,你要得到无上菩提,但是要得到无上菩提,你先寻求空性的话,到那个时候,耶,推动你的力量还是什么,还是你的心形相,那个心形相推动你什么--欲,不是,世间的欲,是三毒,然后呢?佛法的欲是善法欲,欲为勤依,你有了这个善法欲,才是精进而有了精进才能够圆满一切资粮,现在你善法欲没有了,换句话说再好的东西,人家说哎呀这个天上卫星多好,多好,天上卫星跟我有什么关系啊,肚子饿得要命,吃饱了哇!好舒服,躺在那里睡觉要紧,管他天上卫不卫星,这不是很简单一个道理嘛,就是这样,所以他现在呢,在没有修得之前啊,要第一个要把大菩提心提起来,对不起,前面告诉我们,而这个发大菩提心的因虽然很多,就是这里面最殊胜的是什么--大慈悲,那么这又为什么呢,就是在你还没有证空性、证胜义菩提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学先发世俗菩提心?也在此,是那时候啊你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啊,哎呀看见一切众生都苦,你要解决一切众生的忙,所以等到发心发到这个时候,那个够量的这个大慈悲心是什么呢?,他全不看见自己,他说全无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没有一点点的是他都弃舍,都要去接起来,为什么,帮助别人,全无乐受世俗不舍,所有任何一点点的快乐都舍掉了,也给别人去,所有的苦受他来受,所有的乐受给别人去,为什么他能这样作呢,那时候他已经心目当中,全部的自己心里所缘救一切人,那时候他就一直忙这个东西,忙这个事情然后去证得空性,他见到没有我,也没关系啊,我虽然没有,我要救的对象都在这个地方啊,对不对,那时候就好了,所以平常啊他要救人啊,因为这个有实执,所以痛苦不堪,那个时候他现在要救人啊,发现那个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愿力,就是实实足足的在这里,对不对,所以我们不能帮助人家,因为这个我没空掉。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九卷A面

  所以我们不能帮助人家,因为这个我没空掉,现在你啊,如果没有修这个方便的话,我一空掉,推动我们的力量就没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现在你还没有修的之前啊先要帮助别人,所以你心里面所有的想法都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然后进一步去修,结果到那个时候发现啊,前面你没有修的之前帮助别人的时候,哎呀,我这个东西给了别人哪我就不得苦,啊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时候发现原来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帮助别人那个心,因为这个别人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啊,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啊你越正深意是自然而然那个行持力量是越来越大,那个跟声闻二乘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这里,了解了没有,那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你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说发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种,但是最最结实最最坚固的,就是这个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记得吗?初重要推动你,终重要呢?然后你救人去了,那到后来的时候啊,他等到你自己证得了空性以后,耶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缘的众生就在这里,因为你以前修的心缘的对象,是这些苦众生,所以心缘的对象,既然啊自然在苦海当中,那你这个大慈悲心啊,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自然,前面的烧不旺是为什么?因为你去救人的时候还有一个苦,现在那个苦拿掉了,换句话说那个烧,不能烧旺他那个障碍拿掉了,像那个烧柴火一样,刚开始烧的时候那个柴火里面都是水,现在那个烧烧水烧干掉了哇那个火是越来越旺,嗯就这个道理。所以这几句话的关键啊!非常重要啊,了解吗?啊!所以现在我们不必啊说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些概念,能够心里面能够经常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大乘的根性啊是无有不坚固,无有不生长。又生长又坚固的话,然后呢?你自然而然啊要照这条路去走,照这条路去走的话,你不要忧愁,啊!你不要求,祈佛,佛啊要来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为什么?很简单,佛的目的干什么?要接引你们嘛,可是你自己退缩啊,这你没辨法,所以佛一再说啊,我无量劫以来,目的无非为这个啊,偏偏你们啊,自己啊心里面就这么缩了小,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这样,哎啊!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么?大树,那我们现在就是个大树,你是大树的话佛高兴的不得了,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助长你嘛?那有不救你的道理嘛,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这样所以前面这个告诉我们啊,说我们皈依的时候啊外支已成,缺乏了内支,现在我们了解了喔所说的内支原来在这里啊,那前后是不是互相呼应的,你越学到后来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后你修的时候越起劲,然后呢?前面因为修了,有了认识了,障碍净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来越增加,就是这样啊,现在看,

【“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密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

  嗯!对了!

【“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密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现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关于上面这一些殊胜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个修菩萨,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对于这个道理啊遍清净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确的认识,普遍的清净故,那个时候啊,他了能够了解什么?息灭所缘,那一些东西他应该息灭的,清净为什么清净啊?息灭了烦恼,跟他不相应的他息灭了,但是呢于诸善根也是不灭所缘喔,那策发他善根那个他就不灭喔,所以啊,因为他息灭烦恼所缘,所以在生死当中啊不为生死所缠,因为他对那善根不灭所缘,所以他尽管息灭了烦恼绝不会乘空持见,因为他由于善根所缘的对象,救一切众生,这个愿力非常炽燃,就这个道理嘛,是啊!所以他下面说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啊,他晓得这个不对的把他息掉,安立波罗密多所缘,对于这个我们要修的这些东西啊,他就能够善巧的安立,也能够善巧的观察空性,还有呢?对一切有情大悲啊,也善巧的观缘,所以那个时候他心里面啊!始终所观所缘的善法,结果呢?对善法是越来越炽燃,越来越猛,所以菩萨的智慧火啊能烧一切,的的确确的,就靠什么?就靠这个啊,就靠这个,所以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虽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许多啊空性等等,也谈不到,但是拿我们现在的同样的,你以正知见不是叫你闭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么?诺你善巧的了解了以后看你该看的一面,喔!平常这个境界啊,引发你贪的啊,啊你晓得哎呀这个是原来是大冤家,引发你嗔的啊,啊你了解啊,是大冤家,但是这个冤家,不在外面这个,而在你里面的嗔心,嗯!原来这个才是啊,所以啊他外面来,来引发我的嗔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灭的是内心这个境相,同样的引,去掉贪的是不是外面那个状态,而是内心的这个境相,这个我们分的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说,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前面说的很清楚,那一个是不要去缘他的,那一个是应该缘的,那两个分别的很清楚,我们应该善巧分别,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缓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所以这个烦恼跟执著这一种缚著,这一种东西的话我们啊要慢慢的放掉他,放掉他,他这个不是一口气耶,不是的,你了解这个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的练习,否则你懂得了道理没有用,所以真正的懂得了道理以后啊,这个境界啊,同样的不但对你不损害,反而有帮助你,反过来你如果没有这个境界来帮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话,如果说睡觉.睡在那里就能解决烦恼的话,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啊而修行不应该是轮到我们,就是那种啊猪啊,吃饱了睡在那里,一天到晚睡,啊他那个烦恼一点都没有啊,那,那有这样事情,当然没有啊,所以只要你懂得了道理,境相现起的时候,耶,好好好,以前啊碰见这个情况啊你就嗔心现起来了,现在应啊,他引发我,不是他啊,而是我内心当中不如理的这种分别啊,现在呢?这个时候啊你只要把他拿掉,前面关于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啊所以啊,你在这地方认得了以后,那么你要想净化这个靠什么啊,靠正确的认识,所以呢学处之索则当束紧啊!反过来你该学的要努力,因为你要灭烦恼,唯有的什么?靠你学嘛!现在我们啊觉得很难啊,觉得啊该放的不放,不该放的放掉了,觉得难啊,唉啊!那不要去学了,这个恰恰相反,学处之索啊放掉了,放掉了结果呢?为什么,为烦恼所缚,他为什么不能学,就是在烦恼当中嘛,前面一再讲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了解,你能够这样如理去做的话,当坏二罪,这是你应该,应该对治的,你也能够破坏那一个呢?这有两种,说性罪啊!遮罪啊!通常我们说,啊学了这个戒以后,戒告诉我们不要做的这个叫做遮罪,本性是罪的这一种,不当坏灭诸善所作啊,应该好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诉我们,好了不要分别,只要安住在这里什么都不要作了,他不是的,他这地方分得很清楚,啊绝对要这样作,广学六度当中,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

  这个地方辨别的清楚吧,我们啊,学处跟这个执相,换句话说执著跟这个,这个两样东西的绑不一样的喔,不一样喔,啊这个两件事情不是一样喔,现在我们啊像在海当中啊,把我们人家拉起来一样,人家拉著救命圈,套著我们身上要牢牢的绑在身上,然后呢靠这个救命圈爬上来,是拉著你也许很紧,很痛,你这个东西千万不要放掉他,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学处啊要绑的越紧越好,啊然后呢,烦恼的话渐渐的要把他拿掉他,这两件事情喔,要分的很清楚,在我们心里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里形相,一样的说哎呀忙不过来透不过气来,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过气来,忙不过来是忙什么?忙修学佛法,咬紧牙关不要放,忙世俗烦恼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赶快丢,这两个东西所以说力反过来呢,要把这个放掉的东西啊也是一样啊,护律我们要认真保护律,这个不要缓,啊对我执,我的这个东西烦恼执著要慢慢的放,刚才我们说到,持戒或著护律缓放,就是说对这个持律的放松,以及我执的放松啊,这两个不同的就要辨别的清楚啊,我们不要混为一谈,啊这两者当中一定要辨别的清楚,不要该放的没有放,不该放的放,所以这两者当中的话差别要弄清楚,现在紧跟著告诉我们,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啊真正要成无上佛道,一切种智啊要有很多原因,啊这个单单一部份,不具足的异因绝对不够的,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

  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美妙的暇满的人生啊,我们真正重要的,主要在那里啊,从各方面去啊去坚实啊,这是一开头我们要知道的,现在我们啊很难得的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生,忙这个不相干的事情太可惜啊,太可惜啊,所以刚才我一开始的时候,特别说明啊,大家常常说哎呀现在末法了,不行啦,记住喔,末法了我们居然还能够得到暇满的人生啊!反过来说得到了暇满的人生,末法当中这个暇满的人生,比啊什么时候都可贵啊!就像你考学校考了最末一名一样啊!居然最后被你考上了,那时候你又一件事情要做啊,别的事情是千万不可以再忙,如果说你得到了暇满的人生,尤其是出了家了,还忙不相应的事情的话,那太对不起自己啊,然后要是去救人的话,不从这个地方救起的话,那都是开玩笑,你唯一的得到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后还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话,那叫救人吗?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啊!不管是自利,利他啊,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这个什么是坚,什么是实的,这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所以古德们固然是如此,现在的人,我们看看现在的人虚云老和尚,啊第一个例子,印光大师第一也是一个例子,不管是那一个,虚云老和尚,他自己父亲是做官吧,然后呢两房啊,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的儿子,耶,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实际上,真的是这个自利利他啊,印光大师虽然没有他这样,他有一个哥哥,对不起他抓回来,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对不对,弘一大师中年出家,这样的才华,然后家里人不管怎么去找他,对不起,他一出了家,家里人啊你在任何情况下就是不理,第一个跳了出去,你当他死掉了,就是这样,我们就要下这个决心,要下这个决心啊,不是什么乱来啊,你先要了解,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对你自己有利,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帮人家忙,啊这个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啊,我们应该看得远大,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看远大地方看了以后啊,眼前的小事情挡不住你,要不然的话我们总归为眼前的那个啊,小小的利益只看见眼前的,大的害处就不看见了,所以世间东西都是什么?糖衣毒药,吃进去是甜的,但是呢?把你毒死了,啊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啊,得到了暇满人生应该忙些什么?那么现在当然从下士中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忙什么,一切智智圆满佛因,所以要学种种方便善巧,而不是啊随便学一样东西可以的,啊不是说叫我们样样作,我们只有两个手,只有两个眼睛,作是确是眼前该作的,是了解应该了解,这个始终分别也分别的很清楚喔,

【“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啊有的人就说啊,你做了一样,样样有了,就等于说一个石头一丢啊一百只鸟统统惊飞掉了,现在你同样的修这个道啊,啊这个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了,这也是个大错误,这两个譬喻不相应的啊,如果说你这种概念去看的话,那个是一个什么,是不善恶友,我们现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两种资粮,这个要广学多闻,啊居然说你只要这个是什么都不要的话,那个是恶友.所以恶友善友啊前面已经再一再的说明了,一再说明了,真的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啊说到这里一个证明,证明完了以后啊,我们不妨现在引佛经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经上面譬如说,舍身啊喂鸽前面舍身啊喂虎,大家都晓得这个公案了,啊所以佛出世了以后在金光明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啊佛带了一些人啊到一个地方去,然后呢停下来,然后呢叫这个舍利弗尊者啊大家安住,然后呢他指那个地,那个地就裂开放光,然后加持这个地就裂开涌出一个宝塔,涌出那个宝塔佛就绕著这个宝塔,对他礼敬,在当年这个围,围绕,绕塔是最恭敬的礼,佛成了佛了,居然对那个塔这么恭敬的围绕,大家非常惊讶,说佛陀啊,你老人家怎么礼这个,啊他说这个里面有大因缘,最后叫舍利弗尊者说你把那个塔开开来看,里面有舍利,一看所谓舍利就是遗骨啦,遗下来的骨头,那个地方雪白的骨头,那么这个舍利弗就说,这个应有什么大因缘,一点都没有错,那就是这个菩萨当年啊精勤修学,然后呢?他现在证了果,证了果嘛就是我,啊当年修学的因缘就是,舍身喂虎那段因缘,假定说佛陀说他不要修波罗密多,只要在定当中这样想想的话,他那个在因地当中,应该做错了,就算做错了在结了种了证了果以后,他一定指出给人家说耶诺我因地当中做错了,你们不要做这种傻事啊,他不会这样说,一再的赞叹!我之所以能够成就为什么?就是这样,当年啊所以有那些人一同发心的,可是我因为这样的精进勇猛广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证果,说得很清楚啊!他那个超越多少劫早证果,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啊!而是说广行六度,这么舍身,难行能行啊,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多看经教,那个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慧通,要不然很容易误解的,啊那个分别都没有用啊,你只要那个到那时候大彻大悟了然后在空当中啊,那就好了就完了,错了,啊在那一个阶段非修这个不可,那是千真万确,没有这个是不成就,但是单单靠这个也不成功,啊所以大智度论上面,引那个经上面有这么一段,那个贤愚因缘经上面也有啊,啊那就是说一个大愚人,那部贤愚因缘经,杂譬喻经,我记忆不清楚了,反正经论上面都引这段公案,说有一个乡下的人啊,跑到城里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这个味道非常好吃,耶奇怪,同样东西为什么他这么好吃,我这么不好吃,城里人这么告诉他,我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盐,喔原来这个盐这么好吃啊,什么是盐啊,啊那个城里人的啊,就拿给他盐看一看,他想哎呀这个盐这么好吃啊,啊别的不要了,抓了一把盐就吃,一吃啊,啊又苦又咸,现在我们就这个样的,你把那个盐加在那个菜里的话,哇那好的很,这说明什么了,就是智慧所摄的方便,妙极了,但是你现在说,啊那个方便那个菜就不要了,单吃盐那就完了,啊所以,前面啊,为什么我这么详细的跟大家说,这两者当中的关系啊,一定要弄清楚,继续下去现在,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

  大乘小乘的差别,发心固然是,发了心以后修的时候也是一样,大乘是集无边资粮,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学,一点点,这个两个名字是不同,内涵是一个,

【“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说你眼前啊一点小小的事情,还要很多因缘才能够成功,啊大家都晓得烧饭,那简单极了好像是,还要忙这么多,啊作任何事情,造房子,我们衣食诸因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居然啊,成就最无上的这个大果啊,反而以为是一点就够了,那是绝不合理的啊!要晓得这个果一定跟因相应的,这个是缘起法性如此啊,啊所以现在千万注意啊,说哎喔,现在就这个算了,就这个满足了,绝对不可以,注意一再的辨别,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一门深入把握住了,现在从这个地方步步上进,这每一个时候一定是跨一步,绝对不是说我一跨,跨个一百步,又要做那个,又要做这个,这个绝对不可以,但是呢你的心里面啊,千万注意我的目标又一定要是究竟的,啊这两点同样的,前面说这个那两者要辨别的清楚,现在我们同样的这两者也要辨别的清楚喔,啊你辨别的不清楚,一下含糊的话,那自己就完全走错了,

【“悲华经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不是一个简单的,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

  佛要这样多十亿无量的唯正因喔,这个因还不能错喔,

【“何等为十,那个十亿啊谓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

  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两样东西啊要正确,还要圆满,

【“乃至广说。”】

  那经上面说得非常详细。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所有的经都说,啊说诸位友伴啊,诸位各位啊菩萨,各位朋友啊,要晓得这个如来的身啊,报身啊是百福,这个百福啊不是一百样喔,啊凡指一切,所有的福没有一样不圆满的,所以说一切善法从无量善道,要想得到那个善果一定要修无量的善道,

【“如是广说。”】

  经下面是菩萨。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无量,尚且要无量无边的世间法,法身是无量的无量,怎么可以拿我们眼前的一点点来衡量,那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果既然是这样,因怎么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密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密多二所共同。”】

  现在我们了解了啊,修学佛法这样的无量无边,一一收缩起来最后归纳成二样东西,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那么这个方便智慧呢?来大纲提起来就是所谓六波罗密,所以叫六度万行,这个内容就把我们所要学的,统统包含在里头了,啊这是什么,这个是不管显教密教两者啊都要共同学的,这个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密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密多道故。”】

  那么显教当然没没话说绝对是这样,密教当中啊这个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经典当中啊,他密教的修法有什么呢?修曼陀罗曼达拉,这个地方就是宫殿,换句话说这个佛的净土,那个里面有如何的美法,中诸尊以及里边的种种的本尊,然后呢眷属说眷属等等,佛菩萨护法等等,啊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啊内心德时,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作内明嘛,就是的的确确你如理的生起来,所以这个内心德时,就是我们刚才说,外面的境界啊,你没有办法转变过来的,啊就是说当著外面的境界的时候,你内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他所动,进一步才能够是去转化他,所以实际上那些东西啊,也可以说,都是心唯心所现,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嘛,啊这个所有的三世一切,我们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时候,第一个这个句子就是这样,啊第一个句子就是这样,都是啊,无不是我们啊,那个心如工画师啊,也都是这样,无不是我们从内心上面,啊修学而安立的,那么修学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波罗密多,啊然后呢下面又广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那把这些圆满啊那个大乘道,那个大乘道,那个波罗密多就是渡彼岸,啊从生死的苦海渡到这个,那边去了,这是原则,下面还有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密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玖卷B面

【“知诸余唯是共学。”】

  这里边有一个,密乘里边,密法里边啊有一些特别善巧的殊胜的法门,啊它那个殊胜的法门啊,是以烦恼为道的,比如说现个贪相,现了嗔相,现了痴相,都有它的特别的道理,特别的道理,这一个,在这里状态当中啊,跟我们显教的如理这样走上去稍为有一点不一样,这个其它的都是共同要学的,其它都是要共同要学的,而尤其是这个基础,所以大菩提心的那个基础,是绝对共同的,绝对不能少的。

【“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

  像上面所说的这个因啊,这个不共的因种啊,啊那么你能够认识善巧思惟,这个善思惟那这里修行的特别重要了,不但认识,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决定胜解,否则的话,听的时候有的,书本一合也就没有了,啊这个东西啊始终啊把我们啊走到远路上去,吃冤枉苦头,那么这个时候了解了所以说,啊是的,绝对不是啊一分道,啊绝对不是一分道.假定对这个整个的圆满的道体,没有获得定解的话,那么的的确确对这个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则纲要不懂得,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么修呢?啊现在我们啊始终记了这一句话,哎呀在末法了啊,既然我们有幸运得到啊,最近啊有两位同学来跟我说啊,哎呀他觉得啊,觉得啊上去很艰苦,哎但是他心里一转过来啊,就自己策励自己,不管他再怎么艰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结果啊,刚开始的是一点辛苦,到后来啊发现啊,克服了这个困难心里非常快乐,实际上一点都没错呀,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心里面烦恼障碍的自己呀,哟就是还没有作啊,心里已经是委委缩缩,你一但说我什么都不怕,真的心里面这个心提起来的话,的的确确没什么好怕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怕鬼一样,哎呀到了晚上哎呀鬼来了就害怕的要命,其实外面真的有没有鬼呀?没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实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有什么好怕呢?啊就像我们现在看见人一样,他也是六道众生之一呀,一看见了有什么好怕呀,就是世间啊,不但是鬼啊,我们平常这样的,我自己影响很深,小的时候啊,看见那个什么啊,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见就害怕,就这样,现在想起来真好有意思,哪它也怕你哟,你心里面不怕的话,你站起来瞪它向前走,它就逃了,你看那个狗就这个样,啊它站的远远的在那儿嚘啦的叫,你不敢走过去,它就逼上来了,你向前走,它就逃,夹了尾巴逃走掉了,我们呢?就这个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说啊世间的敌人啊!你把他打退了,他还会来,这烦恼这个敌人你如理的一旦降伏了它绝对不会来的,现在我们自己就太差,就自己太差,而好在我们现在幸运的懂得了,一定要想办法去克服,所以说:

【“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啊,要发坚固的定解,啊第一个要正确的认识,然后呢?这个不断的思惟,要确定不移,确定不移了然后坚固,这几个次第喔,啊没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坚固,啊那么要想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多门中各方面啊渐渐的增长种性,使得这个力量啊堪能,现在我们啊很明白说,我们不堪能,乃至于不认识,这几句话就说明了,是的我们凡夫的的确确这是个事实,正因为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力量,所以要来学,
你有这个力量的话,你还来学它干什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哎呀我不行呀,啊应该这么说,啊我还不行啊,所以要努力啊,那就对了,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行,啊然后呢?因为了解了不行好好去学,学了以后好好的去照著去作,所以他说渐增,所有的修学都这样来的,绝不可能啊说一口气啊一步登天,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么上面呢有说啊发了心以后,那么应该怎么个学啊,发了心以后啊就告诉我们啊,说要修学处,为什么?然后第二个呢?学的内容当中啊福德智慧啊两分同时,单单一分啊不能成佛,关于这一点啊讲完了,关于这一点也是特别重要,真正每一个理路辨清楚了,那个时候才开始谈修,清楚吗?所以这个次第始终很清楚,那时候你修的不走冤枉路,平常我们忙著哎呀要去修去了,啊然后呢自己修固然处,然后呢要去帮忙别人去了,那都是颠倒,你根本次第都没摸清楚,你修了一点用场都没有,自己都没有还要帮助别人,那更是啊,不晓得糟到那里去了,所以现在呢?每一部份辨清楚了,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学。

【“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

  喔然后呢?要学该学的,分成两部份,

【“一于总大乘道学习道理,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那么现在这个大乘一共分成共二个,一个是普通的显教,一个是密教,那么现在呢?先讲这个大乘道,啊所以就实说来本论啊,那金刚乘根本没谈到,厚厚的好几百页,后面啊真正讲金刚乘的几句话,就是说啊你那个基础啊,有了,如果你愿意啊学什么的话,那是决定要走这个特别的路子,这个才是真正牵涉到,现在前面告诉我们完完全全都是大乘的根本,而这个大乘从什么,我们下脚第一步,下士开始,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间的好处也好,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脱也好,禅净律密没有一个例外,他这个主要的根本观念,基础都在这里,那么现在这地方大乘这地方,分三部份:

【“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然后呢?

【“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第一个发了这个心以后啊不是马上啊要去广行六度,要怎么样啊在学菩萨应该学的,啊学处,等到对这个,这个菩萨学处就是戒啊,发了心以后那时候去学那个菩萨戒,了解了菩萨戒以后然后呢,受这个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以后,然后呢学广行六度,分三部份:

【“今初: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

  说基本的律,律就是啊别解脱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这个两个它都有戒,这个两部的戒你没有受的话,比如不受比丘戒,对不起比丘戒不能听不能学,然后呢没有受密宗的灌顶,是密宗的戒不能听,啊现在这里的菩萨戒不同。

【“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

  所以菩萨戒跟前面不一样,在你没有受戒之前先应该啊好好的了解,了解了以后呢认真去修习,拿这个了解道理啊去净化修习你的身心相续,等到你有了把握,或
者是内心上生起绝大的好乐,

【“次乐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乐心,觉得哎呀现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学,

【“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那个时候才给我们菩萨戒,于正规的受菩萨戒啊,不是说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这个地方规矩不是那样的,啊他一定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以前啊,比如出了家沙弥先要学然后呢学了解了,然后呢再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然后呢有了根本再菩萨戒,这么一层一层来的。

【“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

  那个菩萨地上面告诉我们,要想受菩萨戒的人啊,先应该啊好好的开导给他说,什么啊?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论藏,就是详细的说明啊,这个啊菩萨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法?

【“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相处,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

  那么这个菩萨法藏里边啊说的菩萨学处,什么是该学,什么是不该,不该的就是犯了,那么自己学了,以智慧去观察,观察了思惟决择,然后到至心爱乐,觉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学啊,那一个心情,不是别人说,现在有人说哎呀这个菩萨戒很有功德啊,啊这样劝劝吗,大家就说啊没关系啦,这个无所谓啦,就受了,你也就去受去了,啊太多这种状态,再不然呢,还有啊就是说非为胜他,乃至于现在还有人这么说了,哎呀说啊那个白衣啊你要出去啊,作一件什么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萨戒不可以啊,说为了这个而去受菩萨戒,啊当然你要学菩萨非要学菩萨戒,那是对的,如果的其它的理由啊而去作的话,那个有问题,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啊但是呢,对种种子结缘来说都好,所以我们总是赞叹,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的去作的话,这样的自己正确的认识,至心好乐这样的叫做坚固菩萨,对的,这样才不失坏,啊那么这一种人啊真正啊可以受菩萨的净戒律仪,啊如法去受戒,啊那么然后呢?老师啊也应该啊去这样的如法的告诉他,这样的人吗,也应该学。

【“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

  啊所以啊,我们在受戒之前先应该把我们该学的内容啊了解,了解了以后怎么办啊?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观察思惟,啊所以我们平常现在真正要修的什么啊?就这个,经常把我们该
学的内容啊正确的认识,在心眼上面啊,经常的牢牢的绑住在这个上面,绑住在这个上面。

【“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

  哪,你先学好了,了解了,非常好乐,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个时候去受这个戒,这个戒就非常坚固,这个才是什么?正确的善巧的方法,对的,啊,

【“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啊后面还要讲,所以啊这里不讲了,那么啊这是说净修菩萨学处。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第二个受戒的那个仪轨,啊那个怎么受,受了以后怎么防护,啊万一犯了怎么办?这个在前面也讲过,到后面啊在这个讲那个戒品的时候啊,还会详细讲,啊这样,那么关于我们正式学的人啊在没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这个道理啊弄清楚,啊了解它,现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的去学,那个时候才是啊广学六度的时候,广学六度的时候。

【“第三分三,一、何所学处,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今初”】

  他还是这样的次第,那么这一个六度是学习什么内容呢?这一个东西呀,第二个能把我们应该学须要学的所有的内涵啊,都包含在这个六度当中,它也详细的辨明,一点都没有遗漏,遗漏了以后不圆满,也不多余,多余是浪费,多余是浪费,有的时候只是浪费,有的是多余了还不成事,所以这第二个辨别,我们了解了这些,那么正确圆满了,下面才开始怎么样去学,现在第一个。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处,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如果你详细的来说是啊,要学的内容是无量无边,啊然但是假定说你分类归纳起来,分成共这个六个项目的话,这可以把菩萨应该学的一切原则纲要统统包含在里头,乃至于说我们通常说六度四摄,四摄也包含在里头,四摄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以先简单的说一下。

【“摄施易知,”】

  因为六度第一个也是布施,然后呢四摄第一个也是布施,啊至于说这个里边有一点不一样,那是后面说,但是呢布施的行相确是一个,

【“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

  你这是爱语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所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就是这一个四摄也包含在六度当中。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

  两种资粮就是福智两种资粮,三学是戒定慧,也统统在这个菩萨戒,啊就是六度当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

  啊这个六度能够含摄其它的,其它东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内容统统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为这样的原因呀,

【“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真正的能够把所有的内涵包揽无余,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圆满的就是六度啊最好,那么这个是啊要学的内容是学些什么?换句话说,不管二种资粮啊然后呢四摄啊,然后呢?三学啊,总之是什么?就是六样东西,第二呢说第二是什么?就是能摄诸学,它怎么个摄法呢?摄包括:

【“正义数量决定、兼说次第决定。”】

  说这个内容当中啊数量,其次再说次第,啊数量是说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样东西,第二呢为什么按照著这样的次第上去,一点都不能欠缺,也不能混乱。

【“今初: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道理。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其中分六,”】

  佛陀啊,啊把这一个我们修行啊,啊说成功共这六个大纲,包含了所有的内容,那么现在呢?最胜绍尊,就是绍即如来这个教法最殊胜的,那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意趣来解释啊,解释,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实际上呢,就是佛说的什么?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圆满的内容,那么这个啊我们弥勒菩萨比如说造的现观庄严论,一词四字那些大论就是把这个内容啊详细的说明,引发定智让我们啊确定正确无误的了解啊,即此数量决定道理,哪就是说啊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个的内容就是这个,对这个啊决定无疑,那么假定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就是说你对这个道理啊,获得了殊胜的胜解的话,那你一定晓得,啊我们真正现在修行的就这个,就这个,这个是唯一的,也只有这个最殊胜的,啊我们一定啊学这个,既然
要学这个,一定要对它有确定的认识,现在下面分六个项目来说明它,它这个数量决定呀第一叫:

【“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

  我们看看这什么意思,啊第一个呢根据增上生来说,啊这个数量是一定确定的。

【“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是的呀,我们要想修行圆满无上菩提,这个要行广大行,这不是短短的时候可以成功的,要经过啊无量世无量生,不但如此,而且这个无量生无量世你在地狱里边,你在恶道当中,乃至于在天道当中,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这地方转,没有用啊,还要人道当中,人道当中还不行呀,还要修学佛法的是进道,要圆满的德相之身喔,现在的身啊,哎有了,但是啊还不圆满啊,说纵勤修行啊实难增进啊,这两句话是绝大绝重要的啊,千万记住喔,你如果说不圆满的,纵然努力呀,进步很少,其实眼前到处都是一样啊,啊不要说什么难的事情啊,我们每天早晨要烧饭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钝的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动,啊然后呢我们早晨起来啊,比如说要刮胡子,我今天就是那把胡子刀没注意,刮了个半天,怎么摸摸这个地方还有,就是没用啊,它就要这个圆满的德相,其实作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啊,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圆满,什么是圆满的身德,大家还记得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再重温习一下,单单得到人身啊还不算,暇满人生,暇满人生当中啊,乃至于受八关斋戒、沙弥戒不行,还要比丘身,大家记得不记得,所以呀,他前面的特别说明同样发了大菩提心的两个人,心是一样的,一个在家人啊,他把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灯作什么等等供养,一个出家人呀,点一个小小的灯烛啊,这个功德是超过了这一位在家菩萨以这么多,他发的心是一样的,但是供的内容是差这么多,结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为什么?因为他修行的这个工俱圆满的德相,这个就是绝大的差别,这一点啊我们务必要知道,不过注意喔,这个不是说,哎呀我剃了个头了喔,啊然后呢跑到戒坛上面啊,头上面烧了几个疤了就算了,不行啊,这是呢内心当中如理如量的相应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撑起来,因为你是代表的清净幢相,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圆满的功德了,这个清净的幢相啊主要的在那里,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业,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业是什么?一定是啊,是思,思已业也,这样啊,所以啊这一个道理啊,将来啊在在这个啊菩萨戒,在这个菩萨戒之前啊,说在家备览当中啊会特别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务必要辨的清楚,啊不但如此。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不但是这个,身相圆满,还要呢,能受用的财,所受用的身,啊还有呢受用的同伴,那么要办的事情啊统统成就,这个要圆满,这个要圆满。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

  所以前面这个圆满,比如说啊你拥有各色各样的受用,这个身体么又好又强壮,长的又好,然后呢又有钱,你周围的人吗又这样,要办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话,哟!耶这个样子,其实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呀,是增长烦恼,作坏事去了,讲享受,哎呀争名夺利,所以你有了这个东西呀,还要不被烦恼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

  这个还不够,喔!对于啊诸取舍,什么是我们该作什么是不该作的,要善分辨,分别的清清楚楚,然后呢怎么该作的,进,怎么不该作的,止,啊要一点不错,一点不错,然后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满的人生,有了最正确的认识,照著去作,不随烦恼转,而转烦恼为功德,转过犯为功德,那就行。

【“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假如你不了解这个的话,那害了,不结果啊还可以,得不到这样的东西还可以,得到了以后啊反而自己害,就像竹头啊然后呢芭蕉香蕉都是这样的,竹子一开花一结子这个竹子就完了,香蕉树也是一样,啊芭蕉也是一样,母骡子啊怀孕就死,你得到了这个好东西以后的话,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这个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后啊,耶那就不会了,为什么呀?因为你晓得,你所以现在感得这样的圆满的时候,往昔的妙业,啊既然是你觉得这个很好,而这个也必定要是啊,因地当中宿生这个妙业感得的果,所以呀现在啊更努力在因地当中去修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一十卷A面

  啊!现在啊!更努力在因地当中去修啊!让它增长啊!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自己觉得唉啊!现在很好啊!等到这样的作法的话,既然没有下因,就把以前这个果啊,浪费干净了,浪费干净了,下面什么呢?苦嘛,苦嘛,啊!所以碰到这个地方啊!自然而然哪,我们了解了正确.譬如说现在啊!冬天,哎呀!躺在这个棉被里面真舒服啊!你感觉了舒服吧?赶快起来,为什么会舒服啊!就因为你往业啊!所以这个因对了,这因是要勤修学啊!如果你觉得,哎唷!现在很舒服贪著的话,你就错了,所以得到有了智慧以后,自己处处地方啊!就不会为眼前的染著,喔!好东西摆起来,噫!你要贪,对啊!为什么有好东西啊?你因啊!那,那个时候啊!你觉得我赶快努力,处处地方,他不一定啊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导你啊!你有了智慧啊!也很容易啊!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

  所以啊!那么,我们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业,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末将来的余生的盛事啊!也同样的不是无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随顺因,这个随顺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既然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要这个,经过很多生,一生一生这样的话,那么怎么办呢?因地当中要努力嘛,

【“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

  所以啊!努力!努力啊!努力啊!要多努力啊!这个殊胜的因就是这个。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噢......噢看了,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六度这样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你这个圆满到最究竟的时候啊!就这个增上生就
是究竟决定胜,就是它嘛,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怕呀,怕就怕不懂,就怕懂了不修,你懂了去修的话,一生比一生好,好到最后成佛了,就这么嘛,就这么嘛!所以眼前,始终注意这件事情,修学佛法,的的确确,不是叫你凭空的啊,说观空中楼阁啊!所以抬起头来羡慕这个太空人造卫星啊,是那眼前就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跨上去啊!等到最后那一步跨到那一步的话,圆满了就是佛啊!如

【“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就是这个,我们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属,以及所作的事业,就是什么这个是都增上生,这最究竟,最圆满,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话,要以智慧引导,智慧不引导的话,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时处,恒常无间,一直增上到最后圆满就是佛,这样去做的话,一切正确,不错。啊这个是前面对增上生来说这个只有六样东西。

【“第二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

  现在我们拿这个暇满的人身啊来修学的是菩萨行,菩萨要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

【“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那么以这个自利利他,就是这两样东西,现在看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

  第一个是布施持戒,说你是要利他吗?要想利他的话,一定要先哪,所谓财施,先结个善缘啊!那么,所以啊!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损恼他的话,嗯,布施,譬如说我们送给别人家,“哪,拿去!”就这样,那人家不一定高兴,你布施了以后还要伤害他,他往往反而啊不听你的,啊还要善巧的遮止损他及所依事,那末这个利他对了,所以这个尸罗,戒的特质有一点哪,叫善护他义,你心里面处处地方要怎么样护,善护别人,所以现在我们啊,自己持戒了,总觉得我这个是戒,你这个不对,他那个不对.那不要说戒取见,拫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应噢,这样,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确确的是在我们僧团当中是互相规劝,而规劝的时候,一定是什么?善心,无记心。啊!说,你好好地这样做,要规劝他,到了在另外一种状态之下,绝不拿自己觉得持戒,看人家不对,这个不是,而是说他处处地方反而乃至于总以委曲婉转的要护持人家,说,啊,怎么样啊!不要伤害别人,这个是大乘戒的特质,其实小乘戒的真正内容也是这个样,详细说起来,自然你会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

  那么,你虽然想持戒啊,嗳!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话,这个不行,因为世间都是报恶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这个人做了,你又觉得不对啊,那个人做了不对啊,你要去报复他啊!那完了,那戒一定持不清净,所以那个时候啊你要想究竟持戒清净的话,需要能够忍辱。

【“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的利益他。”】

  你如果能够不报复,能够忍的话,那么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后呢,他就信赖你,也安乐快乐,那个时候你可进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这个,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譬如说彼此之间有了意见,有了意见了,我们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谈,其实假定我们这个忍耐一下的话,过一下,他自己往往我们会这样,自己还想“对啊!我错了,唉!对不起”,心里面终归会这样的,反之呢,我们两人吵了半天,他本来自己做错了已经有点懊悔了,结果你与他一吵的话,他心里面引发的都是嗔心种子,啊!自然而然哪,他那个就跟你两个人就完全排斥掉了,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说你不对,就是你对了,人家错了,忍耐一下,也有也是这个世间很浅近的,很浅近的一个道理,关于这些道理,后面会详细说,真正利他,这个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

  那么,二利当中一个自利,自利是什么?要智慧得到解脱,要想得到解脱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啊一定要静虑,心散乱不可以,所以啊,他需要静虑,这个静虑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够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要想得这个的话,一定要精进,这个精进要昼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那,这个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么,这个里边啊!,从这个上面你要利他来说,不管是自利,这个利他,两样东西圆满的话,那就对了,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个六样东西够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后呢,精进禅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为了利益有情呢,修舍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脱是观,及根本就是精进,啊!所以是这个六度之圆满没有精进的话,不行,啊!没有精进不行,所以啊,这个六样东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此中利他非一切种,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上面所说的,那个括弧里面引的那个东西啊!这是就利他方面来说的,呃,就自利方面来说,啊,就自利方面来说,那么,所以我们分开来说的话,六度是自利,四摄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你能够自己调了才能够调他,这是第一步,同样的你就把自己调的经验啊告诉别人就是利他,所以这地方虽然没有说利他,实际上利他也必定包含在这里头,那么下面,上面当中住脱及根本,就是住脱是什么呢?安住在一处,然后呢?有了这个,才能够解脱生死,所以这个住脱,应该说住及脱,所以心住所缘是静虑,换句话说,那就是啊!定,啊定,啊!然后呢,脱什么?解脱生死是慧,是观,这两样东西,若辨此二,对这两样东西你能够辨别得很清楚的话,那么你就不会把这个止当作观,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还要详细说,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们现在现在很多人啊,总是一开始修行啊,就忙著,哎呀,我要修学定,这个实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错误,很大很大的大错误,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见,然后呢,依次进入去学,定不是不要,必须要的,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么,尤其是啊,如果说你辨别不清楚,得了定以后,对不起,共外道的以为世间,这个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所以不要说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后啊!你能够得到很深的深定,对不起,这个仅是什么│止,六度当中的静虑,褝波罗密,还不是慧,真正解脱,自利都谈不到,何况其他的,所以我们必定要对于这个六度圆满的这个特质应该决定认识,确定不疑,那这样才可以。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五十九页,关于这个数量的决定,已经说了前面两样,啊!前面两样,第一个是增上生,呃,这样就是这是所依的,我们要修学所依的这个的身,暇满圆满的德相所依的,有了这个身,那么要做些什么呢?要利益啊苦海的众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个说应自他利,然后呢,下面今天讲第三个。第三,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而菩萨正所应作的,就是在圆满利他,而这圆满利他正所以自利,他那个利他啊,一切要圆满的利他,关于前面的那一条,他并没有强调这个圆满的利他,所以现在这地方就把利他的圆满的所有道理,啊!在这个地方我们来辨明一下,说这个六度也完全包含了,现在看文,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那么我们要帮
助别人,怎么办呢?第一个先以财舍帮助他能够啊生活圆满,啊!生活圆满,所以,啊,平常啊!我们可以看得见,如果一天到晚忙这个生活都忙不过来,你要谈修行,谈什么都不可能,现在大家忙得不得了啊!就这样,所以古人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啊!这衣食,就是平常的生活,你的生活有了,那才可以谈得到啊,所谓进德修道的事情,否则的话,忙这个都来不及,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财布施,实际上呢,这个布施啊,不但是财、法、无畏、啊他的缺乏你都帮忙他,使他得到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么其次呢?单单帮助不够,因为这个有情啊,的的确确的啊要想帮助他,一定要结一个善缘,不能损恼他,次于有情不为损恼,那么怎么样不损恼他呢?戒,所以戒的特质,尤其是大乘戒的特质在护持别人啊,这个不但不能损害,还要去保护他,心里面,在我们皈依的时候,刚皈依谈不到戒,他就说皈依了以后,就不能再伤害任何动物,让任何有情,亦是就是指从这个上面特质开出来的,第三呢,且忍怨害,你不但不能伤害他,而且要耐他来的怨害,要不然的话碰到一点事情耐不住啰,那自己的烦恼都没有办法降伏,何况是帮助人家呢,更是谈不到,那末进一步呢,你要帮助他,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进一步帮助别人的时候,那个时候要有大精进力量,要不然先啊!嗳呀!高高兴兴的帮助,做了一些时候啊就自己厌烦了,不要说帮助别人了,现在我们自己修学,自己做一点小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劲很大,做做做做等一下塌掉了,到那个时候,怎么叫你做啊!他也不愿意做了,这种事情绝不可能的啊!现在我们要救济法界一切有情,如果没有精进力量,绝不可能,啊!实际上呢,这个精进通于一切,通于一切,那么这里专讲,专讲利他,进一步,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那么下面是定,你真正要帮助别人,那个一定要有神通,实际上呢,定真正的主要的目的,不在神通上面,啊!是智慧,但是这个地方就纯粹是利他来说的话,乃是属于所谓神通,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题目,那么,最后,你前面的经过财施等等啊!因他没有种善根,种善根,种了善根让它成熟,所以若成法器,他成了法器,那么,最后依智慧啊善说断疑,把正确的方法告诉他,断除错误的,然后呢,使他得到解脱,所以呀这六样东西圆满了这个利他的事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那就是前面不贪呢,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那么就是忍,无厌就是精进,啊!然后呢?引说善说故,那这个就是啊,定慧,这样地圆满利他,这样地圆满利他,也就是圆满地自利。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那是第二第三,两个就说的很清楚,不管你自他二利也好,纯粹利他也好,都必须要六度,而且只要有这六样东西,那就圆满,可以达成这两个目标,

【“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现在你的目的不是要达到究竟圆满的自他两样的究竟利益圆满吗?究竟圆满的利益吗?那么,那你要想获得这个圆满的利益,就是这样东西,就是这六样东西,所以你对这个概念认识了很清楚,确定不疑了以后,那时候你就晓得,既然如此,那你全部精神自然就很认真得去修,这个广行六度,啊!前面一定要把这个该学的内容,有一个正确认识,且确定不疑的胜解,那么,再下面,

【“第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是啊,现在我们整个修学佛法说是自他利,那么,这个是不是还有遗漏呢?整个的佛法的内涵,大乘是圆满的包涵,所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说即于大乘来说,换句话说,整个圆满的佛法的内涵来说,它也能够通通包涵,一无遗漏,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那么现在我们大乘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对于
任何世间的一切的三有当中,任何一样东西啊,没有一点点的贪著,没有一点点的贪著,所以已得的财位,换句话说,有形的,无形的,财是有形的,位是无形的,是一种心里上的一种状态,说你位子,位子说不上来,但是就是这样,啊!所以不管是那一个世间的一切的三有之内的没有一点贪著,啊!那么,已有的不贪著,不得到的不希求,所以能够对于这些东西啊!毫不顾恋,你必须有这个不会被它所染著,有了这个,然后受戒的话,你就能持得住,所以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因为你啊要守这个戒,所以受了这个戒,敬重戒,了解这个戒的特质,真正要想彻底圆满解决一切问题啊!这个对世间的染污,固然是一点都沾不上,而你的行持本身啊!必定还要有正确的业,才能够感得圆满的果,而这一点哪非佛制的戒不可以,只有佛才彻底圆满的认识告诉你这样做得这样的果,那么这一个佛制的戒,就是正式告诉你得到圆满果报应学的学处,所以自然而然就受这个戒,而且恭敬这个戒,那么,你要去,这样去走的话,去做然后要行持,有了这个,可是啊,下面呢在生死大海当中,要经过无量生死的修习啊,要耐种种的苦,有情非情,譬如冷热寒暖,病痛饥寒,这是啊非情所生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话,彼此的互相的逼恼,有情所生起的,啊,那么,你一定要能够忍耐,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话,你一定会走错。哎呀!早求解脱就算啦!实在是不行,所以啊!你要善修忍耐,耐得住,不但耐得住,而且对修善法,除了外面来的加上你,还有其他的修行上的种种的辛苦,如果说没有大精进,勇猛强悍的力量的话,蒙蒙茫茫,哎哟!心里面疲厌起来了,这样的话也不可能,所以啊!它下面要忍跟精进,那么具足了这些条件以后,然后,继续修啊!止,观,这样的话呢,才能够把我们要学的一切圆满,这一个也包含了大乘所应学的全部内容,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珈,诸大乘唯此。”】

  不乐著受用就是啊,不贪,布施,极敬就是戒,二无厌的话就是忍辱跟精进,能够忍辱跟精进啊,才能够在生死苦海当中,长夜修习这个圆满的大乘佛法,不会厌患,不会退心,那么最后下面两样东西无分别瑜珈,这个大乘的内容也就这样啰,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舍弃六度,实为相违。”】

  所以我们晓得的,真正进入大乘的话,也只有这个,除了这个,那就不对,这是相违背的,既然相违背,就不能得成就。第五,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进一步说,我们大乘人要学的方法啊!所以这个就是叫一切种道,菩萨正所学的,广学一切,然后呢,这一点来论,用这一个观点去看,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是的,那我们要修学大乘的话,增上生一直在增上,然后呢!这样才能修,假定说你这一个舍心没有修的话,到那时候得到了境界受用啊,就不行了,你执著在上面,所以你就为它所绑,所以这一个就无贪欲道,啊,在这一个一切境界上面,你能够善巧地利用它,然后成就生生增上,达到究竟圆满,就是布施,啊!你能够修舍的话,舍就是贪的正对治,啊!这个就是第一个布施波罗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一十卷B面

  啊!这个就是第一个布施波罗密。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那么进一步呢?你要想啊!慢慢的自己增上,对于你没有得到的你要想进一步去努力的话,这个散乱当中不可以,那么要防止散乱呢?是什么?持戒,持戒,于平常我们啊!总是讲唉呀,我心很散啊!我学定啊!那根本错了,要晓得现在是,定,是的的确确降伏你的散乱的一个最好的一个办法,但是如果前面没有戒的话,你绝不可能学定,因为这个粗猛的现行当中,仅管你身体盘在那里,坐在那里,心里面东想西想,忙这个忙这个,平常的时候啊!在别的地方忙啊!是的,你手脚忙的不得了,还无所谓,等到你坐下来的时候,手脚不忙啊!正好,那时空下来,让你更加胡思乱想得厉害,胡思乱想想完了,待在那里呼呼大睡,打起瞌睡来,这是这个不行,真正的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持戒,所以它戒的特别什么?就是破这个烦恼的现行。喔!你晓得这个这些东西啊!东攀缘啊!西胡思乱想啊!这个都不行,所以啊!靠这个戒,所以说持戒不在行相上,而在主要的正知见上,你有了正知见,认识了,你这个行相自然跟它相应哪,所以就依体起行啦!有行了就有仪相,这样来的,这个相等到你内心相应了有这个行相,自然而然会达到这种状态,当然我们要了解,刚开始的时候,外面的环境会帮助我们,所以眼不见为净,这个是事实,所以它开始的时候啊!一直到后来,内外一定是同样的并重,同时我们也晓得我们的心,怎么起来的?对境而起,啊!没有境没有心,反过来,没有心也没有境,所以它两样东西并不忽视,但是它的重点是在内心,认识什么是如理?什么是非理?然后呢?在心里上面防犯,在境界上面防犯,这个主要的什么?是净戒,那么那个时候他能安住在这根本的戒律上面,能够安住在这样的话,所有的乱,散乱,做任何事情的散乱,都停止,止息了,所以我们这里可以想一想,四种资粮,密护根门,正知而行,这不是最好的持戒吗?实际上,你能够这样做的话,当然这个散乱都拿掉了,那这个东西,真正说起来啊!都是什么?都是属于戒学范围之内,你能够这样的很慎重,努力地防护自己心里的散乱,那个时候你才可以谈得到学定,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进一步呢?现在我们这里的目的,不是说持了戒,得了定要去解脱,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跟人来往的话,那个时候非要下面的忍辱,精进不可,这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因为你要跟人来往的话,那一定哪要受种种的烦,世间所有的这种的麻烦,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力量,忍波罗密的力量的话啊!你受不了,所以那个时候啊!要来忍波罗密才能够不舍有情,不弃舍他喔!啊但是从这个上面,你还要更进一层地精进行善的话,这个力量还不够,所以啊!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这个更从这个基础上不退这个基础,还要向前猛冲,才能够圆满一切菩萨所应做事,啊所以一切种智这个必定要这些条件│精进,那么最后呢?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

  净除一切障,烦恼所知种种障,根本这个就靠止观两样东西,止是伏,然后呢?慧是断,所以啊!

【“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这也有这六样东西就可以圆满包括,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第一个是贪,啊!这个第二个呢?防,余防为得散,这是戒;不舍有情这是忍,增就是增善方便精进的。下面余二就是止跟观。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下面又把这个再进一层的来说明一下,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要长时期的在生死轮回当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生比一生好的圆满,种种的财位等等,而得到了这个能够不被这个尘欲所转的话,靠什么?就是施,无贪,你虽然有种种的东西,你啊!自己一点都没贪著,所以自己不乱,然后呢?因为你不贪,能舍,所以能够利益别人,这个只有布施,啊!所以叫布施波罗密。那么进一步呢?在这个上面你要想真正的进一步增上的话,那个时候,单单这个布施不够啦!所以啊要能够断破现行,而进一步深入定慧,这个时候啊!所以要尸罗,说先未生预遮灭者,尸罗,那你心心念念晓得你该做些什么?然后呢?你又晓得你现在怎么样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个一定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佛告诉我们的。这个叫做戒,要这样做对的,你该去做,这样做不对的,你不可以这样做,做该做的,对的,那调伏你的内心,使得你的热恼,慢慢地调伏变成清凉,使得你的缚著,变成解脱,这样,这样把世间动乱,毫无意义的烦恼啊!能够一一降伏,都是啊!这个戒的功效,啊那么平常如果我们只学自律的话,有了戒,马上学定慧,定慧,现在不,我要广利一切有情,那个时候广利一切有情啊!单单这个你自己啊!虽然定了,可是跟人家来往过程当中,你如果不能忍受种种情,非情的苦的话,你没办法向上,你会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够对治这个恶有情而不退失的,自己要有忍力,就是这个忍辱波罗密多,单单在这个基础上面,这个基础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真正向前,还要另外一个向上面,这个吧增上勇悍的力量,这个是精进,那么所以啊!对这个精进啊!要有什么呢?思惟此之胜利,说这样的做有无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这点以后,所以虽然啊!做这件事情辛苦万分,但是你想到这个辛苦的代价啊!虽然大,可是得到的果报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报,那个殊胜的意义啊!才能够策发你的善法欲,才能够策发你的勤精进,你的任何艰难都不怕,这是精进。那么最后到了这个程度,那个时候,最后的要把烦恼彻底地净除,那个时候,要靠两样东西,定是伏,慧是灭,慧是灭,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晓得了啊!原来这也是要靠这样,所以关于所以要学六度,必须要学六度,同时也只要学这个六度,这个的内容啊,我们在这个地方啊也说明,而且决定有这样的认识,前面虽然是这么随随便便的,好像讲,实际上这个内涵我们在正式修学过程当中啊!必定要有相当正确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要发生坚固决定的信解,然后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啊!绝不动摇,这样才能够啊,得圆满的果,得圆满的果,最后,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真正说起来,我们整个真的要学的内容,也就这三样东西,戒、定、慧,啊!现在我们看,这个啊六度的内容跟三学的关系。说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

  当然戒波罗密本身就是戒,而

【“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

  在六度当中啊!在这个波罗戒波罗密的之前有一个布施波罗密,这是为什么啊!说你啊对一切的资财啊,要没有一点点贪著顾恋,这样你才能够啊圆满的受这个戒。所以前面这个布施,正是为了你圆满持戒的时候的基础│资粮,可以说。

【“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受了以后,平常你如果修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修大乘偏要在这生死苦海当中长时轮转,那个时候你要遇到种种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话,你这个戒啊就破了,所以啊!要由这个忍耐,忍波罗密来守护,这样,这个戒才能够圆满,所以这个忍啊,是戒的眷属,有了这个戒啊!然后呢?进一步啊!学定,定就是心学,静虑是心学,般若是慧学,啊!就是心暂伏一切烦恼,般若是连根尽除,这个五样东西,最后呢?精进是遍通三学所摄,要想把这个戒定慧能够彻底究竟圆满的做到,一定要精进,一定要精进,所以这个精进啊!遍通戒定慧三样,故六度决定,所以也有这个六样东西呀,能够确定的含摄,像前面一样,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下面这个道理是说:从三学,戒定慧三学来看,这个三学是简略的,然后呢?广义的,我们把它深广的来说,那么这个可以开支为六,开支为六,所以前面那个布施、持戒、忍辱啊!就是包含在戒里边,然后呢?后面那个静虑、般若是包含在后面,其中有一个第四精进波罗密啊,是通摄在这个整个的几样东西当中,所以戒定慧无不需要精进,好,那么这个是第三,啊!第六,以三学来看,经过了前面这个六种方法的分析以后,现在我们进一步看,为什么他要以这样的六个层次来说明这个六度的数量决定呢?因为我们整个修学佛法过程当中,需要这样的几个条件,这样的几个层次,看看那些层次?每一个层次须要什么条件,内容如何?

【“如是当以何等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学,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密”】

  现在呢?我们哪!整个的修学大乘过程当中,他说你要修学大乘,需要依靠什么?依靠身,单单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啊!要最圆满殊胜的身,所以这第一个以何等胜身,是殊胜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个要什么?要增上生。就是六度当中第一个决定,那么你有了这个身要作些什么事情呢?说啊!圆满自他二利,圆满自他二利,那么这个圆满自他二利,你修的这个在佛法里边属于什么呢?是安住大乘。那么这个里边用什么方法呢?就是修学的所谓一切种道这个方便,学的内容就是三学,所以这两个主要就是说,依这个身啊增上生,办这个圆满自他二利,啊这是属于大乘,然后修一切种的方便,修学这个,这个什么,就是这个六样东西,所以这个六样东西啊!

【“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关于这个道理,我们没有认识固然不行,有了认识以后啊!还要啊产生决定不疑的胜解,这个内容非常的深远,所以这个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广大定解,得到这个的方法是思惟,啊!那么前面呢大概已有说明,后面再补充的,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谓施及戒。”】

  平常我们所以不能超脱生死的原因有两样东西:一个呢?贪资财,二著家室,实际上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超脱生死,一个生死的根本│家室,就是淫欲,然后呢?这个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这个生命以后呢?继续保持滋长这个生命是什么?贪著资财,真正在生死当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第一增上缘,就是这个,就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么现在对于这个,能对治这个的话,是施及戒,真正对上面这个问题的正对治,对症下药的什么呢?一个是布施,舍掉它。还有一个戒,啊晓得你那一个该做,不该做,

【“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

  那么进一步说,现在你不贪著了,你能够跳出来,跳出来了以后,要长时这样的不使得自己退心啊!这个啊!有两个原因,反过来说,有两种原因哪,使得你啊!要退心,那两种啊!说尽管你想在生死当中啊!长时去济一切众生,圆满无边的福智资粮,但是你所要救济那个众生啊!无量无边的多,而他那个恶行啊!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的暴恶,这是第一个,你啊!忍不住,进一步呢?还要不但忍还要修种种的善品,这两样东西,这是你退堕的因,

【“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对于这两样东西能够正对治的药是什么呢?忍辱跟精进。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

  这个就是忍,就是忍,尽管非常长的时间,但是啊,因为你忍啊!轻轻也就过去了,轻轻也就过去了,所以虽然很长时候,你安忍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快就过去了,这个靠什么?忍辱的力量,下面精进呢?

【“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那这个就是我们在大乘道当中,所以不能上进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这个,所以啊!对于要学大乘而不退堕.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关键。

【“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

  好,我们不要看,说啊修这么样的无边难行的菩萨广大之心,啊不要说这个,就是眼前的那些啊!一般的修行的好事,并不太辛苦的事情,并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说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够的话,对不起,啊!这个啊动不动啊!一点点就耐不住了,唉啊!就不行,动不动,一点点就不行,所以啊!这个时候根本就谈不到,进一步就算你能够耐得住了以后,但是啊!你没有精进的力量啊!要向上去能够深入的这种力量又不够,就这样,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前冲要进,两样东西,因为策发这样,所以眼前做一点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况是要修菩萨的大行啊!因为这样,所以啊!虽然很多人发心来,但是啊!来了以后,慢慢慢慢的,愈来愈不行.愈来愈不行,中间退掉了,所以能够不退的人啊!实在啊!少之又少,原因在那里呢?就是对于这个忍辱、精进这两样东西啊!没有认识,没有认真的修习,没有认真的修习,所以我们现在这一点哪要有正确的认识,那么更进一步,好了,第一个呢?前面这两个东西,前面这两个布施、持戒啊!是说能够啊,不超出生死当中,能够超出来,然后呢?能够在生死当中不被他染污,靠第一个第二个,而长时候在这个地方修习靠第三第四,经过了忍辱、精进这个力量的策励的话,你能够不退,但是呢?说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

  这是根本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的话,它还要坏,那两样呢?

【“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

  如果你心散乱的话,这个不行,你心如果散乱,一方面不能专注做你的事情,还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别世间真正的法相,所以你的见解总归错误的,所以呢?更进一步还要了解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破坏一切恶根本的,那么对这两点能够正对治的是什么呢?

【“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

  所以你要想真正的产生大的功效,啊!那么散心是不够的,所以佛就告诉我们啊!说散心啊!不用说慧得不到,就普通的一般念诵等等啊!这个意义也不大,啊那么更进一步对于真实的内涵啊!你要有能够抉择,了解如理非理,然后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舍,这个东西一定要智慧来辨别,你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不要说深细的,连他普通的你都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个眼前我们就是这样,我们因为缺少正知见,所以啊!正、误之间哪实在呀不容易分辨得清楚啊!这个完全要靠智慧,下面说,

【“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上面这个解译,是说我们整个修学佛法,它的障碍,问题在那里,啊那么要想断除这些问题,断除这些障碍,诺!就像前面所讲的六样东西也就够了,也就够了。

【“依能成辨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

  最后说现在我们要修学一切佛法,圆满修学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么在下面,在下面,这个我们也来看一看,

【“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我们真的要学的一切,前面已经说过了,一切都是止观之果,啊世、出世间乃至于,当然,现在佛法包含了所有,所以前面那个布施、持戒、忍辱是定资粮,由于这个四样东西,能够成功达到最究竟圆满的静虑,那么由这个静虑,然后呢?才能够修妙观,那个由于这个妙观智慧的观察,才能够通达真实义,才能够把烦恼,所知二障作彻底解决。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一卷A面

  把烦恼、所知二障,是彻底解决。最后

【“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

  那么,整个的佛法,要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这就是世俗啊,就世俗,真正菩萨所行的目的,就成熟一切有情,那是前面六样当中第三,第三呢?就是什么?圆满利他,已经说了。

【“此是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所立而说。”】

  啊!这也特别说明后面这几样,那就是,那,这个相宗,无著菩萨所传的,这样解释法,不管怎样解释,总是这六样东西啊,不多不少,圆满的包含所有其它的,其它的法门,戒定慧呀!二资粮呀!都没有这个六度的广泛,那么圆满,能够包含一切,所以啊!这个。

【“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啊,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啊,对于这个六度啊,要策发决定不移的见解,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然后呢?我们去做,我们去做。前面,再提醒大家一下,我们正修的时候,不是说,碰到了那一个啊,就去修,这样做的话,不但没有益处,结果,常常是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在前面四十五页上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到现在,我们更了解了,这不但是一生,由于自己的这个业、习性所使啊!后面会生生世世的,就害这种毛病,所以有的人,习性就是这样,他就是,叫他做出来,做事情啊,他刚开始,非常起劲,啊!一股劲啊,比谁都大,噢,他又要这个,又要救苦众生,又要发悲心,又要这个,然后,这个要做,那个要做,过了三天啊!没劲了,最多,再长一点啊,维持一个月,蛮好啰。这样,到后来,塌在那边,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了,啊!都是这一种毛病。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不是急著去修,你先把你修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这认识了以后,晓得为什么你要去修?如何修法?正确的是如何?错误的怎么辨别的清楚,一切的违缘啊,也都事先啊了解,准备好了,然后一步一步上去,自然没问题,要不然的话,都是这个样,所以在这个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用种种不同的立场,用种种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一个要修学的内容。啊!现在我们了解了,前面是为什么?哪,我们要学的内容啊!就这个,六样东西啊,这样安立的。啊!这个内容,所以数量决定。第二呢,也顺便说一下,次第决定,它这个六样东西,不但圆满的包含所应学的一切,而且,这个六样东西呀,安立这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从浅到深,数量错了,固然不行,次第颠倒了也不成,所以,它进一步说这个次第,啊!

【“第二说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哪,这是第一个,依照我们修学的程序,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深入,能够把修学的内容如理如量的生起来,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确的次第,那个看,你能够布施一切你有的东西,没有一点贪著,没有一点顾怜,那个时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那个戒是没有用场,不但没有用场,反而受害,所以啊,第一个,先是能够施,能够施了以后,然后呢?持戒,然后呢?你能够这样的善巧的防护这个尸罗,种种的恶行不去犯它,那个时候啊,人家来伤害你的话,你就能够耐得住,能够耐得住啦,因为你能够耐得住了,所以啊,那个时候,困难啊,你就能够挡得住,从那个消极的挡住,更进一步啊,才能够策发精进,否则的话,自己连小小的苦啊,都挡不住,退下来了,你还能够进一步向前冲吗?所以坐在那里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说呀,我还向前啊!快步走,那个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进,能够精进的话,那个时候啊,才能够学大、深入的定,所以昼夜精进,才能发定,得了定以后啊,那个时候啊,这个心,能够如你所欲的,你要怎么,就怎么,不会像我们一样想,不是胡思乱想,就是昏沉瞌睡,这样的话,你那个心能够很凝聚,很深细,集中起来,才能够啊,深观一切世间的法相,那个时候,才能够如实通达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样,所以这个生起必然的次第。说到这里,随便提一下,一个小事情,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啊,会误解的,说学定,学定,这个定啊!现在,我们不必从理论上去讲,我们从另外一点,看看我们古代大祖师们,啊!那个禅宗大祖师们,你们看看那境界啊,哇!那真是,我现在有很多人学定了,为什么要学定?如何学定?定从那里学?都不知道,看见别人家两个腿一盘,坐在那里,他一个开头,也去学个不倒单,啊!真是啊!然后呢?人是不倒下来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睡,然后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后呢?白天嘛,提不起精神来,做那个,眼睛半开不闭,做那个,眼睛半开不闭,真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的的确确的,哦!你们看看那个祖师的传记上面,他这个真正精进的时候啊!他是有这个精神,然后到那个累得实在不得了啦,刚开始的时候,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去,睁睁眼睛,再不行了,下来,跑一转,再不行了,用冷水冲冲面孔,再不行了……他是这样的全部精神提起来,他不在形相上的两脚盘在这里,而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他有任何的艰苦,决定咬紧牙关,要坚持下去,所以,你没有大精进的力量,绝无可能啊!现在,我们说,啊!哎呀!要学个般舟三昧啊!那不简单啊!那很不简单,现在,我们常常这样的,我以前看见了以后说,哦,这个般舟三昧,我也想学啊!幸好没有去做,那个时候,我还准备好了以后,拿了关房里面去弄,结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诉我,我还是先不听,但是他虽然不听啊!他那个话,可落在我耳朵里面了,我这就忙了一天,忙好了,环境弄好了,第二天哪,就跑了一下,自己啊!发现啊!不行!不行!想想那个善知识的话,没有错啊!以后,我自己也遇见过这样事情,后来,那个时候,在纽约,那有一个同学,他也想学,他倒没有学般舟三昧啊!他来了以后啊!他先想学定,或者学什么,我告诉他,你不要在那边忙了,慢慢的来,他心里看看非常著急,我说,好吧!既然,你这样想,你试试看吧!那是在乡下,那个地方,很宽敞啊!哦!有一百英亩大,那一个大房子,几十间,总共两三个人住啊!那个!那个地方,有一个相当大的一个佛堂,那个佛堂比我们这个房间这么大,我说:那你这样,告诉你一个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么样,就是你告诉自己,今天除了吃饭以外,因为这里边,大小便都可以在里头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来,不要跟人家讲话,那怕你睡觉,你睡睡看,结果,在那里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来就不要了不要去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哦!他没有精进的力量的话,绝无可能,现在我们啊,一点都不懂,就想这样,想这样的话,那的的确确是很有趣的事情,也
可以说啊,这告诉我们哪,你要想这样的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质在里头,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那么这前面所生起的必然的情况,下面来讲

【“胜劣的次第者。”】

  那一个比较深细?那一个比较粗浅?

【“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啊,前面那个比起后面那个,有这样胜劣的差别。

【“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

  这个很明白,前面这个布施,那个比较容易,啊,定,这个东西的话,你看是看不出来,但是啊!这个东西啊!越向后面的话,越细、越难。

【“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它每一个向后的,每一个比前面的要来的深细,要来的难作,所以,一作的时候,一定是啊!容易的先做到了,粗浅的做了,你才能够一步一步的进入深细的、难作的,这个一定的次第。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哪,这一个六度,不但是它内容包含无遗,而且,这个次第的必然性,也是这样的,也是这样的,不管,从它的生起来说,不管它的胜劣来说,不管它的粗细来说,必然都是这样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诸佛,无不是这样说,这样行啊!这样修证,那么,前面那个,大概的说完了,说完了以后,我们再重新温习一下啊!在修学之前,不要先莽莽撞撞的,我要修什么?必定要先了解,你为什么要修学?啊!然后呢?为了这个原因,要修学些什么?修学的内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样东西,你如果说,并不了解,为什么修学,你根本后面没有,像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
,不晓得你自己为什么,糊涂蛋一个,世间的事情都做不成,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哦,确定把握得住,那么,为了你要这一个目的所以你来修,那么说啊,现在我说要脱苦,从那个时候啊,你进一步啊,才能够去找脱苦的内容,脱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么?这些观念哪,每一个地方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一步的增上,所以,关于这些东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论上面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把这个正确的认识啊,产生坚固的定解,然后呢?在那个时候,发猛利的誓愿,依次修行,对我们现在来说,都是由于宿生的善根,所以启发了,宿生的善根,虽然有,可是,前面所说的,这真实的内涵,却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著我们这个善根刚启发的时候,先把这个正确的内容,把握住了,然后呢?你有了这正确的认识,照著这个正确的认识走进去的话,那个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话,跑!跑!跑!跑!过了一些时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后呢?要想做的内容,也做不到,啊,彷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烂,这是非常可惜。那么,现在经过上面的一层一层,依著层次的说明,深入啊,前面发了心啊,发了心以后,然后呢?应该学习什么?学的内容当中又分成那几个?所谓普通一般的显教大乘,以及金刚乘,啊,那么金刚乘当中,应该学的内容等等啊,这每一个层次跟著这样的次第来,最后呢?归结到……到这里,我们才说啊,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学六度啊,这样,那么,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的开始,告诉我们六度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学法?看看,所以这个,本论真正的构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这样的严密法,有这样的严密法,我们能够,照著这个次第,每一步,无差缺的,能够这样上来的话,必然产生圆满的结果,因为,因地当中,啊,一点不遗漏,一点不错误,既正确,又圆满,根本因、圆满因都没有一点遗漏,然后,你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如理如量的去学,自然会达到圆满的结果,否则的话呢,你虽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的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啊,总归有问题,好的呢?忙了半天啊,叫功亏一篑,啊,做到最后了,乃至于耶,就差了一点点,差的啊,是挂一漏万,差的,你说啊!才摸到一点点,摸到一点边,啊!剩下来的什么都没有,他以为做的很得意,空忙一生。至于说,不得其门而入,在外面转的,那更不晓得是多多少少?到现在这里为止,我们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啊!差别何在?平常我们说,动不动说,发菩提心,动不动说六度万行,到现在为止,我们才晓得啊!文字上面了解,是菩提心的内容是什么?那个时候,才有个肤浅的认识,至于说,六度的正确的内容,到现在,才开始说,现在啊,才谈得到,说可以告诉你六度啦!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挂一漏万固然是必定避免,功亏一篑啊,也不会发生,自然而然哪,因圆,果满,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第三学此次第分二。”】

  这个时候,它下面还说。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二、特于后二波罗密多学习道理。”】

  那么我们正式开始学习这个六波罗密多了,那它还要分成二个部份,第一个呢,总的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后面禅定、智慧,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因为整个的佛法,最后的结果,也可以说,总括起来,无不都是止、观,两样东西所获得,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啊,那是后面两样的资粮,所以,它那个基础说明了,有了这个资粮,正式开始学的时候啊,最后的这个,最重要的内容,还要特别详细说明,所以,这是为什么,总学以及特别对以后两个波罗密多要深细讲的道理,所以,了解了这里啊,我们大概就不会再犯以前的毛病,动不动,哎呀,我啊,要学一个定啊,等等啊,这种毛病啊,就不会犯了,不要说学定啊!乃至于啊,至少,最起码的时候,哇随便皈一个依啊,都可能要,要慢慢的啊,了解了才好。咦!昨天有几位同修上来讨论,他已经啊,学了佛法很长一段时候,以他的学历,是在这里念最好的学校,啊!最完整的课程,结果呢?接触佛法,也很多年,结果,由于这一次,以前当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够努力的去做,说:哎呀!我现在啊,才知道啊,什么叫皈依啊,我现在啊,才知道啊,怎么要去皈依。呶,这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啊,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话,像经上告诉我们,皈依福有色,就是假定皈依了以后,那一个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见的话,拿三界容器来衡量,都没办法衡量,因为,经过这样的认真,圆满,次第、数量的学习,他正确了解内容,了解内容,照著去做,当然,他的果报,你可以圆满得到啊,这是一个很清楚明白的一个道理。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初中分二。”】

  啊,这个又分成共,总学道理。

【“一个是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自他二利嘛,啊,分两部份,那么先求自利部份。


【“初中分六。”】分六部份,学习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道理。”】

  那么,现在呢六样东西,一一的来说,先第一个讲布施,这个布施当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罗密。

【“一布施度性。”】

  啊!布施波罗密的特质。

【“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了解了这个特质,怎么样才能够啊!启发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这个,然后照著这个方法去修的话,那么就可以了,然后呢,就布施的时候,它还有不同,所以。

【“三布施的差别。”】.


  最后。

【“四此等略义。”】

  啊,把它纲要的说明一下,这样。

【“今初。”】

  换句话说,现在说,布施波罗密的特质,自性是什么?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布施是什么?它的自性,它的自体、特质是什么?这样,是说一切菩萨,学习大乘行者,能够啊,不顾自身一切资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财,乃至于自身,所有的内外一切,这些东西啊,无贪具生之思,说这个是一种思心所,最主要的啊,这个思心所跟什么无贪相应的,没有自己一点点顾恋,不为一点点自己,这一种,及此,能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就从这个上面,然后,把自己的内身,乃至于滋养这身体的一切的财物等等啊,透过身语而施舍给别人,这样,所以这个才是布施的自性。

【“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那就是说,施这个施是什么?以前,我们是处处地方爱、取相应的这一种行,现在呢?恰恰相反,是由于善法欲的策励啊,是送给别人、舍给别人,由于这样的思心所
而发起的身业、语业,以前,想尽办法,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现在呢?想种种办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给别人,使人家得到好处,这个啊,这一种业。

【“圆满布施波罗密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

  那么,下面特别说这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所谓布施波罗密多,波罗密多啊,就叫到彼岸,换句话说,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从生死苦海这边,到超越这个生死苦海的彼岸,安乐之处,什么是圆满呢?什么是布施波罗密的圆满呢?不是说,那些人哪,一个一个都由于你的布施而不贫穷,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于他舍所施物,不是说,看别人,别人怎么讲呀,耶,都是穷人,因为你去帮忙,帮了他啊,他啊,都富乐、安乐,不是从这个上面,不是从这个上面看的。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

  下面印证,为什么说?不从外面的这一些众生来看,假定是说,从外面的众生来看的话,过去的每一个佛,都行布施,都圆满,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众生都得到富乐,才圆满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时候,那个就应该没有不富乐的众生,啊,所有的众生,都绝不会再贫乏,但是现在还是有这么多贫乏的众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圆满了。所以,这个道理说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圆满,不从外面的境况来看的。

【“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

  身语本身啊,就是从行为上面,帮助别人,而这个布施的圆满指什么?指你的内心,不过,这个内心啊,我们到现在渐渐了解了,不是前面说的空话,啊,我心里好,就好了,绝对不是,有它一定的质,有它定的量,这个自己检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绝对啊,骗不了自己,骗不了人更骗不了因果,这我们了解的。

【“谓自所有身财善根,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是说,布施圆满的时候,是以内心为主的,那个内心怎么样呢?对于我们自己所有的任何东西,外面是一切财物,里边是我们身根,乃至于种种所修的善,任何一样东西,没有一点点舍不得,没有一点点执著之心,彻底的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的统统送给别人,统统送给别人,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不简单哦,啊,真不简单,我已经有好几,遇见好几位啊同修们,啊,说,这个大悲啊,不容易生起啊,咦,难得的这一些同修,居然他能够生起,所以,他的的确确心心念念啊,是为了帮别人,可是等到你这个心念,一生起来了以后啊,下面就问题来了,真正要你送给别人的时候啊,哦,那个时候有困难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一卷B面

  为什么呀?啊!你所执著的财物啊,到那时候,虽然你想呀,送给别人,心里觉得,嗯,有一点不大味道,乃至于你身上受点苦恼的话,哇!到那时候,要舍那个头目脑髓啊,这个又不行,是啊,平常比如说,我们做任何事情,拜佛,总觉得,为什么?供养,为什么?啊,说这样的有福报,事实上,你内心的深处还是有福报,所以平常说:唉哟!这很有修行哦!你就去供养他,为什么有修行才供养他啊?然后呢,这个是啊三宝,你才去供养他,一个穷人来要的话,我们不一定愿意给他,为什么?说穿了,也就是,你做了这个,你可以得到回报,所以,它现在布施的善根,换句话说,布施完了以后,得到那个福报,它也不是我要的,也送给别人,那既然这样的话,你管他那一个,只要对人家有利嘛,你样样都送,啊,固然是他这个佛,我也供养他,他这个穷人,我也一样供养他呀!这是为了他呀,所以,这个地方啊,要了解啊,说对自己所有的身、财、根、善,没有一样东西,有一点点舍不得的心,要至心彻底的破除悭贪,而且,从内心深处的,要送给人家。

【“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

  你布施以后,一定有功德,对不起,这个功德,也同样的布施,自己没有一点点贪著。

【“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到圆满的时候,那是圆满布施波罗密多的时候,那个才是真正的圆满,所以啊,所谓布施波罗密多,到那个时候,真是所以啊,三轮空了,不过,要这个三轮空,我们现在了解了,这是达到布施圆满的时候的境相,不是一句空话,现在,我们不了解这因果的必然性,刚开头下脚第一步,就说:哎呀!有相布施没有用啊,你要三轮空啊!结果啊,固然,这是句最好的话,可是你没有方便,不晓得因地上如何下手去努力的话,这句空,这句话,就变成一句空话,啊,我们因地当中,必定要怎么样,步步的走对,才能够达到真正三轮空的,圆满这个的境相,这前面已经一再说明,这地方也大家提醒自己一下。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入行论上面,就提出来了,说,假定说,你为了啊,要解救一切众生的苦恼、贫乏,所以要布施,这个叫布施圆满的话,请问,现在有这么多穷苦的众生,在那个世间,那以前那些佛,做些什么呀?他以前,那一些佛,不是要度他们吗?结果呢?这么多穷苦的众生,还在这里呀!嗯,下面告诉我们说,不是的呀!布施圆满是什么?是指一切有,你所有的一切啊,以及你所经过了布施的一切的果报,你那个心里边啊,没有一点贪著,都舍给一切有情,这个叫做布施波罗密,或叫施度,所以,这个地方说的布施波罗密,就是你的心相,达到这样的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个是我们要了解,说布施的自性是什么。

【“故修布施波罗密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现在就算我们没有东西,可以送给别人,那个时候啊,我们照样可修,为什么?修的心嘛,所以,你处处地方,使得自己的舍心增长,舍心增长,这个地方,我说一个小小的故事,平常啊,我们在家人,固然,在家人本身,就是只为自己忙,这个我们也不必谈,应该的,现在说了,出了家,乃至于说大乘说利人,请看,现在我们出了家,跑到庙宇来,不要说利人啊,我们说供佛,佛殿上面啊,大家肯舍弃自己时间啊,好好的,把那个佛,伺候一下的,有几个人,碰到嘛自己,自己的事情哦,弄得干干净净,啊,公家的事情啊,不一定,所以啊我当年哪,的的确确刚出家的时候啊我始终感念我的老师,他告诉我说,私财如土,公财如命,对自己的东西啊,像土一样,公家的东西啊,像命一样,这一句话,在别人嘴里也听见,虽然少,但是还听得见,可是从他嘴巴里听见了,产生了绝大的力量,咦,我发现,他是在那儿去做,所以,我们刚去的时候,他也人少,有的时候,自己也来忙,唉哟,他做常住的事情,做的很起劲,可是,他跑到他房间里面啊,他脏得不得了,我有的时候,去帮他忙,啊,不要!这个我自己来的,那个时候问他,你别的地方都弄得干净,这地方肮脏,哪有时间啊!一点都没错!他实在用功得不得了,他房间里面,弄得这得这么脏,他不管,可是外面的事情啊,哦,他做起来,是非常认真,这一种地方啊,所以,我真正觉得那个善知识的重要,他不是个道理,他处处地方,会使得你策发你,比如昨天来说啊,我在那儿啊,
在洗澡间里面哪,啊,正在洗脚,旁边有一个同学弄弄,哎呀!这煤气没有了,就这样,他就是讲话,马上有个同学出来,他正在忙啊,出来就问,没有了,啊,来帮忙,我听了真感动,这真善知识,跑到这里来,因为太多地方啊,反正,别人的事情,我自己要忙,我自己的看书要紧,管他,管他干什么!所以,我随便一提,提这种事情啊,说是,为什么要提呢?就是我们现在学这道理啊,不要把它看成一个道理,总要把这个道理啊,认识道理所指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心,心里的形相,总要不断的在那个内心当中,去改善它去,改善它去,所以,我们的晚自习啊,为什么要讲,讲了凡四训?这一类的书,这你们渐渐就了解了,昨天晚上,我们刚做到,哪,它的的确确,不管啊,事情大小,只要对人有利,他总归努力去做,就算做不到,心里也要圆满,哎呀!我也要去做,我怎么做不到,而这个东西必定要靠什么?靠如理的认识,然后呢?作意的对治,否则的话,你不知不觉的习惯,总觉得现在太多的人哪,都是这样,哦,来修行啰,所以,他自己啊,说不定很认真,早上几点钟起来,然后呢?要念多少卷经?要拜多少拜,唉别的事情,谁都不管,啊,然后呢?自己好像觉得修了行了,该人家送给你吃的,他为什么自己不修行,要送给你吃啊,就送给你吃了,你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不管了,这个就叫修行啊,我当年我也犯这个毛病啊,总觉得人家送给我吃是应该的那样,人家还要向你磕头,人家是好像求他的福,现在我了解,错了,不是这样,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的确确不是这样,这种道理啊,我们首先要认识,认识了以后,还要自己啊,作意辨别,那个时候,你才慢慢,慢慢的,真正的,能够碰得见大乘的边,然后呢?不要停在这里,步步上升,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随时这样的话,那才能够相应,不要说,哎哟!我在这儿修行,我一天拜几拜,拜多少佛,啊,我能够看多少经,所以,古德告诉我们,你呀!看了很多经啊,不解它的意思,解它的意思,不照著它去做的话,不对,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在这地方说,哪,现在我们修,前面是总说,啊,总说的时候,是你要学这个东西啊,就算你没财物,那时,内心当中,要告诉自己,对啊,我一定要去做到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任何一方面,都要策发这个心,千万不要打退堂鼓,下面。

【“第二者。”】

  第二是什么呢?转趣发起布施的方便,咦,现在我们晓得要布施,晓得布施的特质是什么?但是呢?策发我们布施,它还有一定的一个正确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才能够啊,有一种照著这个方法修学,会产生一种力量,所以,不断的会推动你,要这样去做,要这样去做,才能够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啊,自己停在那里,只管自己,啊,没有这个后面推动你做的力量的话,你这个习性改不过来,尽管说布施,要布施嘴巴上面讲,讲了半天,坐在这地方的话,哦,要忙轮到你的话,赶快缩在后头,然后呢?让人家找不到,这个心情,自然而然,你不一定想耶,它就会到那地方啊,毛病又现起来了,好事在这地方的话,哦,耳朵竖得很大,唉哟,不要人家来,不要人家来,通知你,你总归跑得第一个,所以,他在这个地方啊,进一步告诉我们,怎么样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来策发我们,推动我们,去做这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是进一步讲的。

【“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密多,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为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这个才是,不仅仅是你对自己本身,以及你所有的资财等等的舍不得、悭、吝,这两样东西啊,就说你自己有的东西舍不得,啊,说你能够把自己的这些东西舍不得,统统不在乎,啊,我根本不在乎,这个还不是,为什么呀?因为这个悭,自己舍不得啊,那个是啊,贪烦恼,贪分所摄,用不著大乘啊,大乘里边去讲,小乘这个阿罗汉啊,都能够把这个贪现行、种子都断除,都断除,所以,单单除掉这个悭吝,这一件事情啊,啊,这个障碍拿掉,不是布施波罗密多,还要什么?还要啊,至心发起,说你一心一意啊,要布施别人,一切所有,你自己所有的一切,要送给别人,这个才是,这个才是,所以,你先要认得,哪,内心的心里行相是什么,那么怎样才能够产生这样的一种力量呢?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

  那个地方啊,有一样方便啊,先要好好的学,说你呀,摄持,自己有了这么多东西啊,有多大的害处啊,平常啊,我们总是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自己有的舍不得,没有的,还要去贪著,想办法弄得来,现在他告诉我们,呀!这个东西呀,种种的祸患,不晓得有多少害处,不但是这个害处,还要进一步告诉你,现在送给别人,以后的话,唉,有多大的利,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心里上面,的的确确升起来之后,你有了这个东西的害处,送给别人的好处的话,那时候,你才肯努力去做,就像平常我们自己一向经验到的,好东西,哎呀,叫你舍啊,就舍不得,看见别人的羡慕,反过来,坏东西啊,叫你盛啊,你也不愿意盛,谁都不愿意,把那个脏东西,乃至于大粪摆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就有一点点,你忍不住,一定想尽办法,把它清除出去,为什么?因为这种东西摆在这里有种种的过失,种种的麻烦,然后把它清除出去了以后呀,啊,有大好处,他现在也是这样,方便善巧,的的确确是重要极了,他现在就告诉我们这个。

【“月灯经云.”】

  啊,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做得到,否则的话呢?尽管嘴巴上面讲,懂得了道理,可是心里面啊,始终背著无始的习气啊,就在那个地方,哎呀,这样,我们不要说这个布施吧,比如说,平常我们哪,小乘,不要说小乘,实际上呢?是三乘的共基,啊,三乘的共基,不过呢?小乘特别重视,真正说起来啊,要上去的话,这个基础一定要的,刚开始叫五停心观,为什么要修五停心观呢?就是因为我们一向无始以来的散乱、恶习,这心里边,随烦恼转的形相非常粗猛,如果说,你那个粗猛的烦恼,没有啊,把它降伏的话,没有办法深细的进入,那么,那个粗猛的烦恼,有不同的人哪,不同的根性哪,现出来的形相不一样,有很多人贪特别烦恼,贪特别重,有很多人,嗔特别重,所以,贪、嗔、痴、慢、疑,这力量非常强,那怎么办呢?他修贪的众生,修不净观,那个贪有几种,比如说,对身体的执著,那么,怎么修法?对于男女、饮食的执著怎么修法?它一定的,对于这个男女,饮食的执著,修不净观,平常你看见这个东西,好的不得了,美的不得了,哎呀,种种好处,修这个大不净观以后啊,那个你一向欢喜的东西啊,就变得丑恶不堪,他不是个道理,不是个道理,他有一套完整的修法,等到你如理如量修起来了以后啊,不管是你一向男女上面的,或者是饮食上面的,你一看见啊,那个时候啊,又臭又脏,不但是你心里上面的感受,乃至于你鼻子上面闻到,心里面反胃,你要吐啊,受不了,会这样啊,这千真万确的,所以啊,它就告诉我们哪,摄持的过患,你要干什么?要修习这个东西,这个要修的哦,不是空讲,然后呢?还要把它清除出去,你把它排开掉了以后,哎呀,浑身清凉,现在这个地方,胜利远超过前面所说的,同样的,过患是远比前面所说的来的大,你如果对这一个,先能够修习的话,它有一股非常强有的力量啊,自然而然,会叫您去布施,那个时候啊,那个无始以来的习性,悭贪等等挡不住你了,所以,在正修之前,又告诉我们哪,你怎么样能够发起布施,他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就这个经上面怎么说啊。

【“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洛迦。”】

  先引经上面,然后下面解说。

【“说此身不清净。”】

  哎呀,脏得啊,非常的脏啊,而且这个。

【“命动摇如悬岩水。”】

  啊,这个命无常迅速啊,刹那刹那在那里啊,而这个生命,都什么?

【“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灭除贪著。”】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主宰他啊,我们总觉得,我!我!我!完全错了啊,完全被业啊,说你了解了这个,深入的观察,晓得他完全是虚妄的欺诳啊,就像梦当中啊,就像如幻如化的啊,你了解了这个业,无主的,根本没有你在,而这个东西又这么无常迅速,而第三又这么不清净,肮脏啊,又造种种的恶业,这样的你了解了,你就对他没有什么贪著了,啊,没有什么贪著了,反过来,如果说。

【“贪若未除则随贪转。”】

  你不能把这个贪除掉的话,你就跟著他转,这个贪,这个东西前面说过,实际上呢,我们自己也了解,永无满足之时,不但没有满足,而且是越贪越烈,越贪越厉害,平常,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很多小事情,第一次,你看见了,也不觉得什么啊,随便一下,比如说,吃一点随便东西吧,平常,我们咖啡啊,乃至于普通的酒啊,很多嗜好,刚开始的时候,不觉得非吃不可耶,你随便吃吃,到后来,觉得慢
慢的上了瘾,到后来越吃,你越吃,到后来是越厉害,如果,它没副作用,产生痛苦的话,你,我们根本挡不住它,这个贪的特别的,所以啊,由于这样,不但永远没满足,反而不断地加深,而加深的结果啊!造极大的恶行,造了恶行啊,得到一点眼前的小好处啊,将来受绝大的苦果啊!所以啊。

【“造大恶行,而往恶趣。”】


  啊,这样的严重法,我们对这个道理啊,要努力的了解,认真的修习,如果说了解,修习了,那个时候,才能够说对治,下面另外一个经。

【“修无边陀罗尼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于境断爱,断爱得总持。”】

  我们三界之内,一切有情的真正的争吵的根本,在什么地方?就是贪著,舍不得,所以啊,你对于所贪爱的境界啊,了解了真实状态,知道它的过患,断除的殊胜利益,照著它如法的修习,断除它的这个无明相应的贪爱的话,那么,那个时候得总持,总持就是啊,持一切法,对了。

【“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啊。’”】

  平常我们啊,对那个身心不了解啊,所以,贪著,难舍啊?现在,我正确的了解,这个东西啊,是一无可取,既是不净,又是动摇无常,而且也作不了主,反而是为贪它而造种种恶业啊,这样,这个是一切罪垢脏垢啊,聚集之处,依止在这地方啊,流转当中,这它有一个好处啊,唯一的好处是什么?耶,修习佛法,还要非此莫属,就这样,非此莫属,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啊,那好啊,就把这个身心,以前一直颠倒的身心,转过来了以后,修学的话,耶,也就可以得到无常消灭,不仅消灭,最主要的原因,与愚痴、迷惑解决,所以啊,常净菩提,常净菩提,所以啊,苦、空、无常啊,变成常、乐、我、净,岂不是获得无价之宝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大大的认识,深刻的策励自己啊,猛省回头。

【“本生论云,无我易坏无坚身,众苦无恩恒不净,此身若能饶利他,不生欢喜非聪睿。”】

  耶,本生论上面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说这个我,说这个身体啊,什么?这个身体什么?叫做坏聚见,或者叫有身见,啊,或者叫我身见,我见等等,我所见等等,有,真的有吗?没有啊,没有啊,这个是不坚实的,容易坏的,无常迅速,刹那刹那消灭,不但如此啊,而且是众苦的根本,众苦所依,不但是众苦的根本,众苦所依,而且造种种苦,而且永远在苦海当中轮转,都是这个,这种东西,实在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而且是这么脏,为什么原因哪?你把它看错了,看错了,假定我现在正确的了解,觉悟了,能够利用他来帮忙别人的话,咦,自他俱利啊,所以,居然把上面这样一无可取的这一个虚假的东西,能够透过正确的方法,利益别人,结果,自他俱利的话,啊,这个何等好的事情啊!所以啊,聪明有智慧的人啊,都非常高兴欢喜的做这个事情,反之,愚痴的人,对这个事情,就不了解了,所以说不生欢喜啊,这个非聪睿。

【“虽勤守护无坚实身,然定须舍。”】

  哪,这个很明白,啊,不管你怎么努力,实际上,我们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天到晚,忙的就是忙这个东西,哎哟!这个身体啊!要钱财积聚,衣食住行,无非忙这个东西,现在,我们讲种种的饮食,种种的口味,种种的什么啊,然后呢?衣、食、住、行、安乐啊,无非是为这个,但是啊,对不起!不管你怎么努力啊,这个身体,本身啊,并不坚实啊,它最后啊,一定还要舍掉它,你忙了它半天,它到那时候不理你,反倒是,你忙了半天啊,它就是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真划不来啊,现在,我们了解了。

【“若思施他能办众多自他义利。”】

  假定,你现在反过来,不为自己忙,趁现在这个,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努力,像佛所说的,把一切啊,能够帮助他们,送给他们的话,一切的好处,自己的、别人的,都得到了。

【“未能如是净修其心,当自思择我诚愚痴,故当发心施他身等。”】

  而现在,我们对于这个道理啊,居然不懂,或者懂得了以后,居然不能好好的修,修习了,而居然没有产生清净的形相,什么叫清净的形相,换句话说,经过这样修习以后啊,你心里面,再也找不到一点点为自利的,一天到晚,只为别人忙,那个时候,利他自性,清净了,而现在假定说,我没有做到这样的话,想想看,唉,我这个人真是愚痴,真是愚痴极了,这个才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应该策励的,就像一个大粪一样,明明是这么脏,这么臭啊,又拼命拿出去,不可以啊,你还宝贝的要命,唉哟,把它保护起来,放在你这个房间里面,这样去弄,沾到那里啊,就害到那里啊,所以啊,故当发心施他身,所以啊,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就策发了,要送给别人,要送给别人,这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你有了这个,然后呢?慢慢慢慢去做,这才是。

【“入行论云.‘舍一切涅槃,我心修灭度,一切终等舍,施诸有为胜。’”】

  说,上面这些东西啊,对不起,无坚实,你本来怎么弄它,它都没有用,都要舍你而去,现在呢?我懂得了,啊把那些东西啊,一切统统舍掉,然后呢?我能安住在这个上面,这何等好呀!这何等好啊!所以啊,一切终等舍,你了解了,样样东西,一股脑儿的,唉!心里面什么都排开它,所有的世间的,这些一切有为的,都送出去,这个才是真正对的,才是真正殊胜的,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哪,我们要修学布施的殊胜的利益,了解了。

【“摄波罗密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

  这上面啊,经、论多方面的,告诉我们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二卷A面

  上面那经论多方面的告诉我们的道理,啊我们也多方面的每一个地方去听闻思惟,你如果能够抓到一个跟你相应的,马上从这个地方深入,把它坚固起来,然后呢其他的地方也从多门的多门的,以这个已经产生坚固形相的或者升起形相的为主,其他的一一紧跟著来思惟,观察,产生哪这个有力的如理的布施之心,所以它前面用这么多经论来说,下面又引这个啊论上面说,说我们眼前那些周围很多东西啊这是无常的啊!难可保住的!不要讲道理,很明白很清楚就摆在这地方,太清楚,太明白了,啊你谁晓得有什么变化?啊不要说三年五年以后不知道,今天突然之间一个小小的风暴,一下股票涨跌,啊!昨天这个百万富豪,明天啊身无立锥之地,欠了一屁股债,反过来也是如此,天下有的是这种情形啊!眼前很明白可以啊!所以啊你了解了这个,啊!那绝对不会自己呀去摄持啊!那怎么办呢?照著如理的正法呀,趁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时候好好的努力啊!由于前面的那个次第啊!然后呢生起这个大菩提心,那个时后啊大悲帮助别人啊是任运,任运就是自然而然起心动念,要嘛不起,起来就是帮助别人,这个时候啊晓得唉!这个布施啊太正确了,太对了,你不布施,忙了半天结果两脚一伸,身体不是你的,却造了业,这个业就送你下地狱去,现在呢,你努力帮助别人啊,最后啊这个身本来要舍的,他还是舍,你却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太正确了,所以我们记得前面那个啊,所以一个是饿鬼鞭尸记,还有天人礼尸记,饿鬼啊来打那个尸体,大家还记得吗?旁人说它已经死了这个很臭很烂的死尸你还打它干什么?啊!这就是我的前身,我一天到晚为它忙,忙了半天啊把它养的胖胖好好肥肥的,却它现在把我送到地狱里,我想到它呀!切齿咬牙,今天又有空,还不要休息要来打它,那就这个样;这个天人啊,尤其生到天人美妙不得了的喔!跑著去看见绕著一个骨瘦如柴的骷髅在礼敬它,人家说这个骨瘦如柴的骷髅你礼它干什么?唉正因为它骨瘦如柴啊!它在生前的时候一天到晚忙别人啊所以弄的骨瘦如柴,结果啊我却是靠了它呀!它就是我的前身,我生天!前天我们讲我们本师释迦世尊的舍身故事,记得吗?所以我们多读经典就有这个好处,啊但我们想,唉哟这个事情很难做吧?不要怕!记得吗?不要说修大乘行者,乃至于不要说修小乘行者,像俞净意公他是一个世间的凡夫,他刚开始的做的时候啊怎么也做不到,而且一恶习,前面从十几岁开始到四十几岁养成功这么严重的恶习,经过这一番警策以后啊,啊行之三年,他下面怎么说啊?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记得吗?唉心定下来,一念不起,他能够啊不胡思乱想,只要一动念,随便一动,万善相随,心里面任运都是起的善,这说明什么?我们那不修,啊!所以前面啊自他换的时候就告诉我们那,啊这个困难不应退啊!皆于修力成啊!不要说困难,没有一个事情例外了,都是你修行了以后啊才能够成功的,现在我们那修么不修,唉哟!觉得难的不得了啊!这个真正的毛病就在这里,所以还没有修,心里上的障碍陷在这里,唉哟!我不行啊!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做什么?所以这个地方啊我处处地方,用前面的这种概念来提醒我们,或者是无上的出世大法乃至于世间的没有一个例外;那个时候啊你布施什么?

【“犹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啊无恐怖,置于自家生怖畏,无足共他恒须护,若施无此诸过失,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嗯妙极了,这布施这个东西啊就像什么?本来就是别人的嘛!这个就是啊他寄在我这里啊!他要来拿耶,那来拿嘛正好嘛!送给你嘛,啊为什么就是本来是别人寄在我那里?请问这个东西是我的吗?本来不是我耶!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耶!这是业啊!啊这个,这身体本身是什么?自己的业加上父母的液体,本来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我们不了解,啊然后忙了半天,忙了半天是别人的啊,现在我了解了,这本来就是别人的吗,就这样它寄在我家里,好好,好好好那么你拿去,你拿去,本来我还代你保管耶,现在啊你拿去了,我就好了嘛!所以由是啊若施由此无恐怖,啊不要,平常我们世间人忙守护,忙争取,现在这个都不要了,啊你摆在自己家里面啊生种种的恐怖,第一个无足,这个贪著这东西永远不得满足,还有呢说五家所共,我们的财物是五家所共的,水,火,子孙,兵难等等,对不对?啊你尽管有保险柜摆在这里,一把火来了以后,保险柜没有用,等一下你保险柜你拿开来看看啊也是灰,水来了也没有用,强盗,盗贼,子孙都能够把你败的干干净净,所以啊共他呀!还要摆在这里一天到晚要去忙著守护呀!哎呀种种过患,你送的送出去了,哎!好了,这种问题都没有了,而且送出去结果呢?嘿!眼前送一点小小的,他世得到大果报,现在我们眼前想要赚一点点呀,噢哟花了一个十万八万,哦赚它个三千五千觉得很高兴,你能够布施的话,布施一点点呀!赚回来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呀?不要说呀他世,眼前不施啊也生苦啊!这很明白啊!你要去守护他,就是你守护的好好的还是把握不住啊!这个人间的财产像流星啊!啊无定的,快速的不得了呀!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啊绝对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保得稳啊!能够不舍弃的,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这个哦你没送给人家,对不起,无常很迅速,或者这个东西坏掉,或者啊东西虽然不坏,你死掉了!对不起不舍也要舍,反过来呢,你布施了以后啊,反正有财库,它变成你的库藏,藏在那里真坚固,是啊,所以啊你真正的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众生的话,那个时候啊,这个不坚实的财物啊倒真正变成功坚实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若能惠施智者赞,此诸愚夫乐集财,摄持终无不离散,由施恒感诸盛事。”】

  你真的布施,啊那智者称赞,实际上呢?真正有智慧呀才能够布施,同时呢智者也称赞,换句话说凡是有智慧的人都这样做的,而只有愚夫,愚痴的人啊乐集财物,为什么呀?哪,你不管你怎么,最后一定是离散,所以忙了半天还是离散,你忙它干什么呢?这是愚痴到极点呀!你布施了以后呀嘿妙了!种种的好事由此而来。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那么进一步啊这个说你由于布施的关系,心里面啊不会染污,不会执著,而不布施是什么呢?悭贪啊,这个不是圣者应走的正道,是生起的烦恼,而这个实际上悭执,贪著无非是烦恼,如果能够布施的话,那个是修行这条路当中最殊胜,最珍贵的,这个执著,这个烦恼这是圣者所呵,其他的呢对不起,你因为这样的关系呀走恶道当中轮转,哦想想看,下面这样的详细的一再说明啊,这个啊执持的过患,布施的殊胜的利益,所以,

【“随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迥向成办有情,眼前究竟广大利乐而行布施,则由依于一一有情得尔许福,速当圆满福德资粮。”】

  不但是前面的说外面的外财,里面的身财,外财是资财啦,什么等等啊!那是身体一切东西啊布施,布施了以后啊所有的善根,这个善根啊也啊回向,说我这个布施的这个善根也回向给有情,为了利益别人,这样,那么你能够这样的眼前,究竟广大利乐,不管是眼前的,是究竟的,能够这样的利乐一切有情而行那个布施,啊这样的做法因为你布施的时候一定先发菩提心,由于菩提心以后,然后呢到那个时候了解布施的特质,然后呢修这个布施的方便,然后呢那个时候去布施,你布施的对象是什么?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你能够这样做的话,很快的把你自己的福德资粮圆满了,很快的把我们的福德资粮圆满了,前面哪,到这个地方我们不妨再停一下,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生,你只要去修,啊一点都不困难,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以前一再说的吃辣椒的公案,哎哟第一次尝到辣得不得了,吐啊吐了个半天,啊哭啊闹啊弄了水啊,哦到后来啊非辣不可,哎呀没有辣啊今天没有味道了,耶事情就这么就这么,啊所以现在我们哪往往觉得哎呀这个难啊!你不要想到难,要从另一个方向去看,是,你难如果退,结果什么呢?如果你这样一想的话,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你了,所以你为了一点小难而退的结果啊是大难无穷的大苦等在后面,反过来呢你向前的话呢克服了以后啊,耶虽然眼前一点小难小苦啊!无边的大利益等在那地方,这个是他非常殊胜的善巧。

【“如宝鬘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说有色相,尽殑伽沙数,世界难容纳。此是世尊说,正因亦现成,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

  那么这个把论上面告诉我们说前面所说的布施的福德啦假定有行相可以看得见、可以衡量的话,啊尽恒河沙数的世界,我们前面说皈依是什么?三千大千世界,现在尽恒河沙数的这个世界都容、都容不下啊!不得了!那是无法想像的大,你看看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利益,啊这个是世尊亲口说的啊!啊亲口说的,这个是什么呢?就是啊成就利乐一切自利利他的正因,啊这个是正因,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啊不但是自利利他无不在这个上头,无不在这个上头。又能障碍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属及诸资财,先已有者不应摄持,若他施与亦不应受。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以外,这个是从正面来说,另外呢还有一方面防止,在万一我们现在要修的是舍心啊,万一有一些事情啊能够障碍你这个舍心的话,啊这种障碍能够使你的舍心啊,啊退失,而能够增长你悭贪这种情况,如果说有的话你要怎么办呢?啊不要接受他,所以说障碍舍心增长的,而反过来增长你悭贪的,能够使你的舍心没有生、生不起来,一生就退失的所有的这些啊事情,譬如你眼前啊放不下的哎呀这些啊、这些啊那个东西啊赶快把它送掉,摆著摆在这个地方的话增长你的过患,你已经有的啊都不可以,如果说别人来送你的啊更不应受,啊这个一方面这个理论了解,一方面事实上面也在策励我们,处处地方啊我们先把那个布施的心把它策发起来。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六十五页,那么关于怎么样启发那个啊布施,这个布施的方法啊,换句话说我们一步一步已经进入正式进到开始学习六度,那么在正式行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了解所谓的六度当中这个布施度的特质是什么?这个布施度跟我们平常的布施有绝大的差别,同样的布施,你同样的把你的东西送给别人,形相上是一样的,但是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布施不但使我们能够度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且可以帮助别人,凡是受者都得到这个好处,辗转的影响,功德是无量无边,如果这一点没有、不认识的话,那么你虽然布施,啊钱、财乃至于身体送给别人,为别人而忙,结果呢他得到的是什么?三世怨!这个第一个我们必定要认得很清楚的,这个里边的差别就是认识正知见,你想你同样的花了好大的努力送了别人东西却得到这个果报,那根本完全不能比啊!啊我们现在世间常常说那个比喻,那个是无法比喻的说,一个人做了半天啊赚一点,好像赚一点啊,小赚大亏!一个人赚了个百千万,这个是总归可以比的,实际上呢现在这个地方根本不能比!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说你啊这个小赚大亏,就是赚到了不亏都无法比啊!何况是你还要亏,所以这一点啊这个布施度这个字指的特质啊波罗蜜多的这个特点我们第一个认识。然后呢晓得这个好处,怎么样策发我们布施的这个内心动力这个第二现在我们正讲这一部分,第二行、这一页的第二行我们继说下去,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吝过,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

  说现在既然你要布施,而布施的障碍啊、它根本障碍是自己的悭吝,有的东西舍不得,啊这个是第一个,样样东西啊不但啊自己啊没有一点的舍不得还要至心的舍给别人,所以凡是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增长你那个悭吝心的,这个东西啊要破除它,你这个东西啊把我们的舍心啊会损害,消极的是损害我的舍心,积极的是不能增长我的舍,舍就是布施,这种东西由于我们不了解它的真相,为无明所覆,所以明明是虚假的来欺诳我们,由于这种虚诳的这个概念,换句话说无明哪,有这个的关系啊,而我们牢牢的不舍、把它摄持著这种障碍、这种障碍啊我们修学菩萨的人一定要彻底的断除、彻底的断除。哦在这个地方啊对我们来说我们平常啊有太多的机会随时随地可以体验这个东西,我好欢喜的东西把它藏起来,人家来要的啊!觉得心里面啊真是、你立刻就感受到你的心里的行相就是这个,啊这个是一种财,然后呢更另外一种就是说我们的内身这个是更难舍,其实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见,我们的见解,当我们跟人家谈论问题的时候啊,我们每个人都根据我们的知见啊作为出发衡量的标准,外面的财固然是难舍,这个无量无边以来无量劫来的习气、无始以来的习气,而这个根本还在什么见上面,你这个里的正知见从根本拔除的下面就可以做的到,这顺便一提。那么像这种事情啊我们修学菩萨的人要破除,怎么破除?第一个重要的要认得,要认得必定要把以前遮盖我们,我们的这个错误的无明要拿掉,拿掉了以后你才晓得这个是虚假的、这是欺诳的。

【“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

  嗯任何一样东西啊能够障碍我们这个布施心的,这个东西啊一定就是障碍我们真正的菩提道,凡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财宝地位名誉等等啊,都不是修学菩萨的人所应该的,那么这个地方要注意啊!我们要修学菩萨一定要增上生,要增上生哪这些东西都要的,前面讲要圆满的身的这个东西啊,不但是自己要有种种的暇满的人身,跟他相应的财位眷属等等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但是要那些东西的目的干什么?目的是求无上菩提,现在你以这个东西障碍你的菩提对不对?错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必定要把握住一个原则、目的,这个就是正知见,你有了这个正知见那就对,反过来我们往往啊在这个地方又要产生种种诤论,有人说啊这个都不要的,啊不要对不对?不可以,修学小乘只求解脱的话赶快解决问题是不要,大乘行者需要,少了还不行,但是要了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这样所以这个时候正式的彻底的了解我这个东西啊什么?我们无始以来第一生死大冤家就这个,耶绝对不是为了我,这个对他有一个彻底的了解、认识,这叫─觉;而现在这个觉不仅仅是觉现在的小范围之内,要大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要求这样的一个果位,所以在因地当中要行这样的布施,所以假定你要这样去做的话一定要有这些圆满,财宝、王位,所以这个辨别的很清楚,但是我们必需要了解这个东西目的干什么?是为了要成就这个果所以要布施,结果你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啊障碍你的布施心啊,那万万不可以,啊这个就是菩萨戒的根本所在,所以小乘戒绝对不可以碰的,那么在这个、这个大乘戒当中说的很清楚,你要受,可是要受的时候注意喔,这个菩萨戒的真正难持的地方,行相骗人家、骗自己都容易,但是业这个一点都不能错、一点都不能错。继说下去:

【“如是行时,若由悭心贪著资具,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我亦誓愿随佛学习。”】

  啊当我们布施的时候,照前面这样去做的时候如果说生起了这个悭贪之心,对自己的哎呀心里舍不得,好的也放不下,啊然后呢对于种种的这种啊资生之具啊,如果心里面生起这样的障碍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随时应该努力提起正念,说我们佛陀他怎么做的?他舍一切,外舍财,内舍心,然后呢把舍的果位也一切舍掉,舍的硬是一点都不剩、一点都不剩,这个才是圆满的果位,那么现在我既然了解了、发愿而且立誓守这个菩萨戒,学这个菩萨行,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啊我现在怎么样呢?

【“我将身财一切善根,于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如同诸象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干岸已,于地滚倒,见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复如前,如是思已当修无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二卷B面

  我现在的状态是早已发了这个誓愿,是什么誓愿,菩萨戒嘛。啊我一定要学菩萨、菩萨戒是什么?将我一切自己的内身外面所聚的财、以及布施所得的善根,没有一点余遗的都施舍给一切有情早就先起誓,而我现在既然仍旧贪著这些东西的话,那不是颠倒了吗,那颠倒了吗?下面举一个比喻,就譬如那大象一样啊,唉呀在这个夏天啊被那太阳晒的热恼得不得了,然后、幸运而找到一个清凉甘露之池,跑下去啊、把身上的泥巴脏垢洗的干干净净,就像我们无始以来被这个烦恼这个烦恼是贪染等等啊种种的脏垢沾得不得了啊,现在了解了以后修学佛法靠著三宝的威德得到了这个戒,就是解除了所有的脏垢那么所以在这个情况洗干净以后再爬出来,爬到那个干岸,那个干净的地方去,结果啊,哎你爬出来了以后,又滚在地上又沾了一身,那么再下去,那你如果这样的话呢,完了,你一直在那儿滚,滚来滚去仍旧啊,跳不出这个轮回,啊!白费气力,所以啊,要这样的认识这样的了解,然后呢根据这个了解思惟观察,策励自己啊!生起真实的对治,如理去行持,那么那个时候的悭贪啊,自然而然就可以舍掉,如所以说,万一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应该修的,前面这个论又说:

【“即前论云:‘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著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

  那个时候我们啊,应该忆念十方一切诸佛之所以为成佛的原因,他就有这种啊殊胜的功德、殊胜的行持,啊想想这么个好法,他之所以好,因为这样做,所以啊我也发誓要去跟他学,所以,把所有的这种为贪著而摄持的这种统统舍掉,现在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就是懂得了这种道理,把这种道理非常善巧的融会贯通,各方面了解的非常透彻,理、量、次第,整个内容根本何在?如何圆满?把握住了,不断的去深入思惟,把这个道理啊,拿来运用在自己内心上面,观察自心,有则劝勉增上,啊好的方面,坏的方面,马上把他净除,这样子步步上升,

【“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像这个比喻,那我自己的身体啊,所有的东西以及布施身体感得的果报,凡是这东西,统统已经舍掉,身都舍当然财物也包括在里面身受用也舍,乃至于布施以后所感得的这个善果也统统舍掉,既然这样我还反而贪著外面这东西的话,那真是颠倒极了啦!颠倒极了啦,

【“如是多思能舍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及多思惟摄持过患,若能引发极大怖畏,则能任运生惠施心。”】

  这个下面三项,就是总结起来,怎么样策发我们布施的最善巧最殊胜的方法,如果你能够啊多思惟观察布施的这个殊胜利益,这个地方的胜利,不是打仗的普通的胜利喔!这个殊胜也不是普通的殊胜喔!一开头就说这个殊胜简直你没办法比的,昨天晚上有位同学来问我说华严经上面啊这个普贤菩萨赞叹诸佛的功德,说假始这个十方无量无边的佛赞叹不可说不可说的时间,这个佛的功德啊说不完,他就无法想像这个佛的功德这样吗?千真万确,不要说我们凡夫不可能,佛他这么了不起,他佛来赞叹佛的功德,都赞说不尽,原因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多是限在一个量当中,这个这个量你再怎么样大你没有办法超脱这个范围,所以这个无量无限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法界,那是个究竟的,我们无法想像你能够想多大,他总归比你大,还不晓得大多少,这个殊胜是这样的殊胜的利益,这个眼前哪我们要经常思惟观察,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好处,你把你沾住了那个时候啊,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把那个好处啊,把它扩大加深加远,千万不要眼前这个小的地方被它沾住了,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我们的利益,确确相反的告诉你啊,正因为要得到利益所以你要认得利益的真假,你眼前那些利益啊,是假的啊,一点点啊害了你得到大利益,深远的利益,而且这个深远利益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的利益,这才是我们应该了解认识的,然后呢?根据这个认识多思惟观察,否则的话宿世的这个业力,随时随地它会跑得来掩盖著你,你跟著这个老脾气就又跑掉了,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个时候你觉得,哎呀好啊!好啊你对眼前一点小的事情都这么放不下,反过来说,多这么喜好贪著,现在有这么大殊胜的利益,当然会启发我们的大欢喜,有这样的大欢喜的话,作起事情来就起劲啦,眼前为这么一点点的小好处,哎呀忙得不得了,人家作了一个障碍啊,要跟人家吵架乃至于拼命,现在得到了这么大的利益的话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啊,你都会去拼命,所以要发那个精进啊就很容易啦,这是第一个道理,反过来呢?你不舍,你把它摄持啦,结果啊,哈,对不起啦,这里有绝大的过患,确确相反,也不晓得多大的害处,以及过患后患无穷,眼前有不晓得有多少,而这个东西不管眼前,将来啊,啊那个是产生大恐怖的,你两者一比较以后自然而然你那个心里面啊,不要人家来劝你,自然啊,你一定升起这个心,乃至于人家劝你不要布施,你也绝对做不到,所以,我们看佛经上面很多典型的公案,啊当佛陀在因地当中舍头目脑髓的时候,有一次他是一个国王,是一个大国非常了不起的大国,这样,那么人家要来侵略他侵略他就这样结果啊,他就送给别人了!啊乃至于有人啊要拿头要拿眼睛,他那个施千头王的那个公案啊,就是有人要头,那个国王把那个头啊送给人家,那么他是个国王耶,很多人啊大家都劝他呀,然后呢?种种的理由,他就说我多生多劫得到了这个东西一直为了自己啊,害了自己,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太多了,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忙自己,结果啊,你拼命保护这个东西,他就偏偏把你送下地狱去,现在我了解了绝对不做这个事,现在把这个东西把你送给别人了,你千万不要为自己打算,我已经努力这么多生了,现在这个时候,岂可以停止?不可以不可以,我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这样,啊,然后呢?不管人家怎么劝,怎么阻碍,啊,他就到后来把那个头送给别人,就这样啊,当然这个叫我们刚开始第一步做不到,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后面说的很清楚,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上面二个多思惟观察这样的布施度,注意这个度字喔,殊胜的利益,以及你不布施贪著摄持这个的祸害,你对这个道理确定有了认识以后的话,你那个布施的心里面自然就任运升起来了,那么讲到这里啊,昨天晚上那位同修啊,也来跟我谈起这个事情,他现在因为最近啊!我看见到他很用功,我也非常欢喜非常赞叹,那么啊他就说啊!好的时候的确很好,啊但是呢坏的时候啊,就很难抵挡,他也熬住啦,就这样,熬住了,这、这努力的冲,结果呢?嗨!实在感觉得很辛苦。我想我们在座很多同修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啊,这样高兴的时候,固然高兴,有的时候等到低潮的时候,你要想突破的话,啊,尽管这个环境大家带著,然后呢上面是师长,周围是同学再加上头也剃的光光的你也没办法跑出去啊,放肆一下,啊,逼在那个地方啊,觉得很辛苦,这个地方啊,就告诉我们非常的善巧它真正的重要是外面的行相可以帮助我们,譬如说你现在在这个环境当中,你要想放松放纵一点啊,上面的师长、周围的同学,这个环境乃至于你跑出去人家马路上一看,你头剃得光光的穿那个和尚衣服,你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了,这是外面是有帮助我们的力量,而且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初机修学,但是,最主要的什么,就是你内心上头那个正知见,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我自己啊,苦了一二十年啊,现在才多多少少体会到一点,哎呀这个味道真美,甜极了,可以说,尝到那个甜头,你尝到这个甜头,别的什
么东西你都不要啦,你问我现在这样情况嘛,你们也得看得出来,哎呀我这个身体啊,实在是有气无力,啊,这两天我为什么早晨要去自愿寺,的确早晨如果说,这个早课我用一点声的话,上课就没气,然后呢?很多地方那个肠胃也不好,少吃了吗,等一下到了傍晚就冷的要命,气力就没有了,多吃了吗,肚子又胀,又难过,经常都在这个上面,唉呀这个背脊骨又受了伤了,一直在痛一直在酸,如果在以前的话我自己晓得不要说挺挺不起来,躺在床啊哼哈呀到处找医生啊,到处找这个求这个,哼好处从那里呢,佛陀、那的的确确,凡是碰到这种情况越是来这个精进的心越强,马上感觉得到这个什么啊?业感缘起,唉呀我宿生啊,多生多劫呀就为这个东西忙了半天忙了得半天不但没有保护你,没有对你一点好处反而让你造了很多恶业,结果呢?到了这一生啊!我现在已经懂得了佛法这个还在这边感得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多可怕,它现在又来了,告诉你,这个善知识喔,告诉你赶快精进喔,赶快精进,是的呀,它现在这个地方肚子一下胀、一下饱,气也没有,头也痛,我是莫奈何你,啊我的确,莫奈何你,但是我今天啊,我谈不到学菩萨,我认得了你啊,我这个心就不屈服不再为你做奴隶,不再忙你的事情,你也莫奈何我,宿生造了这个恶业,今天这样的话,什么时候要走,那莫可奈何的事情,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啊,但是呢趁这口气还没有断的时候,我要尽量的利用他,今天多拜一拜佛,啊!多跟同学讲一点,那好,这个至少下一世我可以啊,少一点啊这种痛苦吧,你想对不对,佛陀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这个知见本身太重要了,平常撑我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所以我想到这里唉呀真啊欢喜啊,啊欢喜欢喜过了,一下头又不痛啦,气也来了,当然啦,实际上因为这个身体虚吗?完了以后等一下又痛,痛也没有关系,我就躺在那里也要去想他,所以尽管啊,身上是苦的,心理却是快乐的,这样,而对这个身上的苦,你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以后的话,那个苦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当然这种小苦啊,大苦我也老老实实说还挡不住,还是挡不住,那个时候怎么办呢?你能够真的这样的努力不断的去做的话,生生增上,那个大苦慢慢减轻了,这是第一个,第二呢?我想我们大家啊!这个经验大家都有的,你本来一点小小的没有什么,小小的不如意,然后心里面想,唉呀越想越难过越想越气,小小一点事情,你越想越气,想到后来,把你自己缠在这里面几天几夜睡不著觉,其实呢你想开了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啊!你从这个地去了解了,我们可以处处体会,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在这个地方,如果你能够小处真的能够了解了这个法的这种殊胜利益的话,这种地方啊,你就一碰见啊对了对了,你就随时能够善巧的利用,善巧的利用,你在这种情况有一种特别的好处,这是什么好处呢?刚才说你同样布施吧,啊世间的人布施了以后对不起三世怨,你能够了解了这种心理进一层的话,现在你在这地方做的话,不要说你有病的时候开心,啊不不应该这样说的,啊有病的时候,有病的时候固然开心,没有病更开心啊,本来你身强力壮跑来这个地方做吗?做并不辛苦吗,所以你看最近为什么我们这里这样的改善这样的好法,的确大家同修啊,这是我也看的出来,我以前经过那么多地方,很少看到几十个人在那里大家怎么全部精神啊努力这样做得很有精神,为什么他心理上了解了,我在那个地方忙,这个才是真正为了我自己,要不然以前的话好像我等一下多扫了一个地,我等一下多做一点事情,看看这个家伙在那儿偷懒,心里面啊就是放不下人家,这个心情啊,自然而然就减少,乃至于自然而然就消失掉了,乃至于你多做了你觉得啊对了,我多赚了,我多赚了,所以你越做是越欢喜,不是吗?还有烦恼吗?没有啦!这个佛法真正的巧妙啊,真正的巧妙啊,你不是要度众生吗?不是要自己救吗,至少乃至于最起码我们现在要求往生吗,这个功德,俯拾皆是啊!俯拾皆是啊!你的的确确的平常我们常常说唉呀我想念一心不乱可是偏偏心理乱糟糟的,你不能集中起来,为什么?你要忙这么多事情,现在你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你去忙这些事情,你随时增长功德,拿这个功德要回向往生啊!一定往生品位还不低啦,这不是很简单吗?然后呢?即使你能够不回向,你在这个生死当中你也行菩萨道更好,到净土修一百年不如这里修一天,整个的关键不在那些行相方法上面,就在你知见上面,如何运用知见,怎么去转过来,你能够转的,善法是任运而生,现在这个地方讲惠施心,这自然而然升起了,可是如果你在这个概念上面不认识的话,尽管啊你在那苦苦的在那个弄的话是有一点效果的,但是不大,不大,所以眼前我们啊要两方面双管齐下,双管齐下,啊我们也不要说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好了,其他的行相不管啦,刚刚我们初机开始这是大话说起来没有用喔,坐在这个地方讲可以不要说这个你们如何,就是我我讲的头头是道,好的时候是这样,不是一切时,经常情况之下在坏的环境当中还是把这个善法忘得干干净净,何况是诸位,诸位当中有好的固然好,但是不太理想的同学大家有这个经验,听的时候很来劲,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得直直的听得很来劲,书本一阖,不行,然后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性跟著流转啦,那个靠什么?靠这个环境,所以说一定是双管齐下,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顺便一提。

【“如是修习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后,亦当引发能舍之心。”】

  啊那我们照著前面这么一步一步来的话,当然必定会引发这个心,

【“发起道理者,”】

  下面说哪发起什么样的这个心情呀?

【“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

  身体以及身体所受用的一切的财物就是所有,然后呢?一切的善,自己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好处,只有一件事情利有情,所以,统统把这些好的东西,毫无顾惜的布施出去送出去,

【“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

  这个三样东西为所缘境,那就是我们啊把这个做为啊这个东西,

【“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把这三样东西啊!都送给别人去,

【“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

  这样的做法,对我们一切所有的,不再自己啊,顾惜执著,不断的去修习,布施利他,这个就是菩萨。这个就是菩萨,那么这个数数两个字你们要记著哦,这两个字是形容词,意思不是说一下做一下做,这样,一直做,不停的做是这个意思,啊这是最重要的,数数数数就是一直,在那行相上面可能在不同,但是呢心里的行为一直保持不断,有东西的时候你用身口相应的思来送,没有东西的时候身口尽管不动,我这个心还是缘念在这个上头。然后呢?就算它不现行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这个种子还在这里,这个种子唯识上特别的名字,叫种子。我们另外一个名字叫习性,这强烈的习性,一直潜伏在那里,如果说你这个习性是受了菩萨戒,这个叫菩萨戒的戒体,你证得了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只要不破他,如果要求往生的回向是上品,最小上品下生,这么有力哦,所以你要了解啊!这个这个真正佛法的玄妙精彩,殊胜实在我们无法想像的好,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希有,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

  啊,说现在这些东西统统送给你们啦,都是你们的啦,在这个地方我再没有我所,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因为有了我,所以有我所,有了我所,所以就跟我相应的慢,不断的去观察,这个真是啊,希有难得啊,前面我们一开始修,修的时候啊,这个告诉我们自己具六想,然后呢对于这个说法的知识具五想,五想当中有个什么啊,希有罕有,哎呀,这个法珍贵无比而又那么难能可贵啊,这又难能可贵,又这么希有啊,啊好啊,得到了以后,再也不肯放掉,没有一样事情啊有这么重要,乃至于根本不能相比,所以呀,由于这样的思惟,认识正确的养成我们的习性,或者说种子,或者作戒体,然后呢?跟著这个随行,这个随行啊普遍一般啦跟著来的行为来啦,实际上戒上面啊,然后呢?受了以后要随行,就是这个,这个才是戒的法体行相的行,你有了这个行持以后啊,那么,这个行相自然就表露在外头啦,这个行相我们就是仪则啊行为,正偏觉的功德,我们随时随地的跟著这一个啊,做什么?哎呀,集佛的因,集佛果的因,增长这个功德,那么谁啊,在这上面去真实的行持,这个德行叫做菩萨,啊,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殊胜大事啊,这个是佛告诉我们的啊,好,前面告诉我们这种道理啊,了不起,下面告诉我们如何去正行持?这个话怎么讲呢?我们想哎呀!这个佛陀这么了不起啊,我也跑过去送人家头,我也这样送眼睛,不是,不是,下面正式开始行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方便善巧,

【“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

  哪,这句话,这个很重要的,这个道理是这么讲的,然后你根据这个道理,他所以告诉我们数数观察,善巧分别,思惟修习,他并没有叫你马上去舍喔,为什么呀?现在啊这个力量还弱,乃至于啊,连他这个习性本身啊还没有养成,乃至于这个正确的知见都没有建立,那个时候我们不忙这个,要一步一步的来,第一个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个正确的知见思惟观察,养成功这个习性,使得这个习性坚固,非常强有力,那个才可以,现在力量不够,这个殊胜的见解还没有成熟,那怎么办呢?我们啊,就要这样想照前面,我这个身体送给别人,我这个身体送给别人,所以这是意乐,意乐就是啊,心意所好要的,我所愿望,现在我们心意所好要的,一天到晚忙这个,执取哎呀,这个我、这个我,好的总归我,坏的送出去,现在不,坏的我来替代人家,好的送给别人,就这样,所以是心里面要这样,不应该,不但是说不必要喔,不应该真的就把自己的肉舍给别人,不要,现在我们真的要修的,修这个,这一点非常重要喔,他下面一句话,

【“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三卷A面

【“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说,那么既然现在我们不要舍的话,那么好了算了,我们忙别的吧!嘿不。我们现在正要忙的就是啊实际上的行动还不要,可是啊,修心要努力哦!这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这样。所以假定说,你目前不照著上面这样在你的观念、意乐当中这样的修习,这个修习叫净修,这个净修就是如理如法,一点都不错的。因为你没有修,于是无始的习性,一厢的知见都老是在这个地方,老是在这个地方。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随著这种啊以前无明知见而转,随著老习气而转,你永远啊,不可能。所以集学论中作如是说,那个论当中告诉我们啊故从现在当修意乐。哪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修的。看见没有?所以我们现在,正是什么?关起门来好好的正确认识。等到你有一天,认识了、生起了、坚固了,然后慢慢的开始去行持。这样,这个是它必定的次第。

【“集学论说,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

  那么论上面又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既然照著上面,至心,那个心里的的确确不说,不说一个空话,以及确确实实如实的一心一意的,把所有的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那送给别人的时候,结果是别人的你还自己去受用它,那怎么办呢?他现在告诉我们,为利他故受用此等。哦!我现在这个东西都送给别人,都是别人的,别人的,却我去受用它。这下面还有个道理在哦。所以这句话说,因为你已经想成别人的。那个时候,你去受用它的时候,你就想,嗳!我为什么受用啊?为利他故。我这个身体送给别人,既然送给别人要别人帮忙的话,要怎么办?希望这个身体产生最大的功效去利益他。所以这样的关系,把那个身体,不妨养得肥肥胖胖,啊!不妨养得非常健壮。不但不妨,而且需要。前面告诉我们,所以你不圆满的身体是不可能啊!因为你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的,为什么啊?你要做最伟大的利他事业。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一点。所以,一再本论提醒我们,你先不要在枝叶四周转,根本因把握住了,你怎么做就对。就这个原因。不但世间世间的东西啊,我们做的还嫌少耶。世间做的现在那一个人能够比得上,而现在我们说死了以后,把眼睛送给别人,佛陀啊活生生的就把眼睛送给别人,头送给别人,没有一样东西不送给别人。嗯!对我们现在来说。不要说啊,活的不应该送,依我的话,我死了我也不送,这是老实话。这个为什么原因?就是啊,你这个次第弄得很清楚,假定说我今天内心当中已经确实晓得生起了,那没有关系,我会写遗嘱,死的时候送。如果身心里面更强了,我眼前就送,巴不得就送出去。这个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所以本论的真正的好处地方,如是理,如是量,如是次第。它每一个地方,这么明确,而这种道理啊。都是在我们自己内心上面,你只要如理观察的话,一一像天平上面秤出来,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忘此心,爱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违犯。”】

  对不起,你已经送给别人,你之所以啊,受用这个东西啊,要帮别人忙,现在呢?你受用了,而既然忘记掉了利别人的话,你为了自己的话,那个时候啊,什么?犯了。犯了菩萨戒了。而且是有染污的。

【“若无爱著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益余一有情,非染违犯。”】

  这个都是戒上面告诉我们的哦。等到真正讲到瑜伽戒的时候,有很详细说明。那么!这个地方就是简单的说,说你啊!受用是受用。但是呢?那个时候,你忘记掉了,你为什么受用。所以我们记得吧!前面说过,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就是这个。你前面这个忘失了以后,为了自己,那完全错了。后面一种呢?你忘记了,安住利益一切有情,但是呢?你不是为了自己贪著。这是一时的忘念。或者你现在虽然利益,不是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于一个。譬如说嘿!这是我的亲戚朋友,那我就去帮忙他去。是帮忙他,对不起,那个时候跟菩提心不相应,啊!利益一部份。菩提心它后面告诉我们,广缘一切,广利一切。虽然你送的时候,送一样东西,送给一个人。可是你的心始终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心一切时候,遍缘的。所以为什么?发了菩提心以后,作这个功德会这么大。就是你这个心啊,是无比的大。因地当中有这样清净的心,所以自然而然感的果会大,这个原因在此。那么在这种情况呢,虽然犯了,但是呢?非染违。这个染污就是心里的染污。这个染污相就是什么?自利,爱著。啊这个心拿掉的话,那么这种无记性,无记性的话,实际上是犯。但是呢?并不染。这个我们要分得很清楚。

【“于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若价满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

  嗯!要注意哦!这个地方有人说,对啊!你实际上已经犯这个戒。说你实际上已经送给别人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你也是想,这个已经送给他了,结果你自己去受用。那不是变成用了别人的东西了吗?照著戒上的规定,规则,你拿别人的东西,满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你就犯了他胜处。他胜处是最重的重罪,这个就是破坏了菩萨戒体的,那么关于这个论典啊,下面有几种说法,这个要辨别得清楚的。

【“此中有说,以回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价不能满,故无他胜。”】

  有人说,你现在要送给的,送给所有的一切众生,这样的,现在你单单送给他。啊!要送给一切有情,譬如说,我从一切有情方面盗了,譬如我们现在随便说啦,现在国家的法律,盗了五块钱没关系,盗了十块钱要关起来,盗了十五块钱要杀头,假定这么样说啦。这样,那么现在呢?我这个地方的布施,说送给一切人。然后单单从一个人上面算的话,不算。嗯!因为我现在好像说,啊送给你们,每个人你们都有。可是呢?我现在单单取了他,其他的我没有犯你们了。第一点是这个,所以他说,不算。

【“有余师说,于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说非理。”】

  啊!另外一派呢?说不是全部的。说你对任何一个有情,任何一个人,你把你的全部的东西都送给他。不是说总的,而是每一个人来说,所以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面用满了这个钱的话,就犯了。又有人说。

【“虽已施他他未摄受,故无他胜。”】

  另外一种说呢?你虽然想送给他,但他并没有接受啊。啊!所以并没有犯。那么种种的说法,现在呢?大师告诉我们。其密意者。说上面这个真实的意趣,是指什么?

【“谓于人趣至心回施,他亦了知执我有时,作他物想为自利取,若价满足可成他胜。”】

  就是说,你布施的对象是人。然后呢?你的的确确要送给他了,他也晓得说是这个东西是你送给他,觉得这是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拿它用,而满这个犯罪的这个数量的话,那是犯了,那是犯了。譬如刚才说,偷了别人五块钱,那么就处罚一下。盗了十块钱,就关起来。盗了十五块钱,要怎么,就是你偷满了这个,盗满了,那么成这个罪。那是说,不但你自己送给他,他也晓得这个东西,你已经送给他,属于他的,那才是。

【“故说是为他部之义,亦不应理。”】

  所以说,这个他这个前面所说的不合理的,我们要了解。这个才是正理的说明,前面说施别人的东西他物想的这个正义。

【“若谓受用他有情物作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

  那么?假定说你啊,这个东西都送给别人,然后你受用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你所以这样的话,是为了什么?为了利益别人。是的啊。你把这个东西,也送给别人,然后呢,你用这个东西利益别人,这个并不犯。下面,论上面,说明这件事情。而且举个比喻,这个比喻一看就很明白了。

【“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

  说这个现在那个东西啊,我这个财物啊,送给别人,所以这个财物啊是有主的,不是我的。然后呢?我现在这个身体也是送给别人。对吧!我这个身体也是送给别人,同样的是啊。同样的。那么现在呢?接纳别人的财,来保护,来维持这个别人的这个身,这样。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去受用,没有罪过。就像下面说,做别人的佣人一样,这个佣人啊!是的啊!我这个身体是属于那个主人的。然后呢?所有的事情是忙主人的事情。结果呢?我受用,吃、住、穿都是主人的,对不起,没关系,没关系,应该的嘛,就是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学菩萨的人,也是这样。这个心通通送给别人了,但是你还去受用它,因为为什么?同样的,你这个身体,送给别人了所以啊。为了要帮别人,所以你去受用它,还是为了他啊!那就对了。

【“设作是念,此诸资具已施有情,他未听许用当有罪。”】

  无如是故。那么有人这么说啦。嗳!你送给别人了,但是他没有允许,或者你没有跟他说明,这个不对啊!这个是没有过错的。他下面说就像仆使一样。

【“譬如有仆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乱,虽未听许受用无罪。”】

  是的现在呢,我们哪待人家做仆人,那么一心一意的努力,而且善巧的不是做坏事,好的,为主人而忙。结果这个主人啊,就是病,病的什么?病得神经错乱,神经失常,他可不知道,所以我尽管这样做,嗳那个世间的人,就不同意我这样做。你既然说你送给人家了,你这样去做,那么人家不同意,那你不是错了吗?那个没关系啊!他下面,为什么啊?那个人家就是你的主人那个心狂乱,他却在迷糊当中,只要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你现在这样做,对你那个主人是正确的话,那没错。所以虽然不要他听许,你受用它,没有罪过的。就个道理很清楚,这是我们世间来说。所以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要听自命,不要听乱命。这话怎么讲呢?说古人哪有的人哪,生前就是遗言,遗嘱啊,相当于现在的。将来啊我啊身后啊,这件事情该怎么办?那是他正常状态当中,所说下来的遗命。到后来或者是临终,或者受了特别的影响,神经错乱的时候啊,他改变了他的原来正确的想法,这个叫做乱命。大家晓得不晓得?所以啊!他不听呀!他不听。这个中国古代有一个结草衔环的故事,不晓得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在春秋战国时代啊,有一个好像是魏文侯啊,是那一个,我忘记掉了。那么他自己啊有一个非常得宠的一个,这个宫妃,那么换句话说,诸侯天子多有很多女的啦,非常得宠,那么他很欢喜她。所以平常的时候,都立下遗嘱了,将来他身后吗?就是怎么排遣,怎么安排那些,这样。后来他到以后老了,生病了,他自己心里面,放不下,他就又重新订立一个,怎么说啊?他说我死了以后,我很欢喜的那个要她殉葬,就是我死了以后,把那个活的,我欢喜的,活活的把她葬到我的坟墓当中去,后来没多久死了。死了以后,他当然真正的这种大官,那个春秋的魏文侯,实际上就是诸侯了,那个时候,各小国的国君。那么这个后来他那个儿子,嗣位的时候,看他的父亲说临终的遗命是如此,但是以前他父亲立下的遗嘱,告诉他,他身后如何安排。所以这个叫自命。自是自己的自。还有一个乱命,虽然是同样的。一个是自命,一个是乱命。虽然同样的命令,可是他这个儿子脑筋很清楚,说嘿,他后来他这个乱命不要听,所以把他父亲的那个后宫把她如理安排。以后他跟人家打战,打战了以后,打败了。唉呀非常紧难的状态当中,那个敌人啊,追他的时候,嘿忽然之间看见那个敌人的马前,有一个老人在那个地上啊,那个荒野当中打嘛,那个马前面啊,有一个老人在那个敌人的马前面,把那个草打了个结,所以啊,把那个马蹄绑著了,那个那个马啊,那个敌人的马就跌了跟斗,所以那个敌人就没有追上来,他就救了他一命,救了他一命,到后来,这个老人在梦当中我告诉他,我啊!就是某人的父亲。这个就是女的。因为你啊生前听从你父亲的自命,没有乱命,所以救了我女儿一命,这是非常正确的,你有这个德行,然后我也来报你这个答。世间的事情尚且如此。所以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没关系,现在世间人都是发了神经了,不是发神经啊,无始以来,为无明所缚,我现在觉醒了,你现在呢?的的确确觉醒了以后,你去侍候他们,虽然他们不听,你做对了,没错。未继续下去。

【“现于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实为欺诳,故如此修全无坚实,莫生不信。”】

  嗯!上面曾经告诉我们说,布施的自性,特质是指什么啊?是指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里面。结果呢?也有人这样说,我这个心好就好了,我心施就好了,实际的行为上面也就不管它了,拿这个心施做为一个借口,那对不起,那倒是自欺欺人之谈,都是自欺欺人之谈。所以啊!假定你真正有了至心要送给别人这种心里的话,那一天到晚就想著要送,一有人来,马上送都来不及,不可能说,啊心里面说我要送的东西摆在那里舍不得啊。所以说这个地方要辨别一下。眼前啊!对于有情啊什么东西都舍不得,而说唉啊!这心惠施。啊!这个是什么?这是欺诳。欺骗,欺诳,所以这样的做法啊,全无坚实,都是假的,都是空的,这个道理要正确的认识啊。要生起净信心来啊。不要嘴巴上面啦自己说说。

【“即前论云:‘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当知舍心最希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上面就广辩这一类啊,说,因为第一个说真正的学菩萨的行者,他并不是一开头的时候啊,就舍头目脑髓的,所以在这种状态他觉得嗯菩萨是应该舍头目脑髓,实际上他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懂得道理,总觉得应该舍头目脑髓,现在看见那些人啊,没有真实的去做啊,他不相信,这个不合理啊!这个是辩前面一半。所以眼前啊,我最近啊偶然听见人家说,现在有人大家在辩论啊,说死了以后啊,这个眼睛等等啊要不要送,这个道理。各说各的,说得很多,大家来问我。那么我没回答,所以不回答,现在这个地方最好的说明,问题不在舍不舍,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内容知是如何?量是如何?次第是如何?你刚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不但发了这个愿心,而且受了这菩萨戒的行心。所以这个时候,你要修的是什么?内心的意乐,在这种状态当中,你不舍不算犯。反过来,等到你那个意乐修了坚固了,当然舍,不但是啊,死了以后舍,眼前都要舍,何况死了。所以它的问题,不在形相上面。而在这个特质上面,因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不能从那个形相上面看了就说他不是。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懂得道理,判断别人是错。反过来我们自己说,哎唷,我们现在也学菩萨行了,那么这个时候,也要衡量衡量自己。如果说没有达到足够的量,那个时候啊,你,不实际上的行动,对的。反过来,你如果说,自己心里拿这个做为借口,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修这个舍心,这个说,耶,菩萨吗?主要修心里的意乐,我心可舍了,而那个时候啊,而实际上东西舍不得,乃至于根本没有修这个心,那就错了。这个辩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本论从开头到现在,一直下去,一直说,到那个时候,你只要观察自心啊,非常清楚。更说,假定你听懂了这个道理,不在实际的形相上去努力的话,那都是空话,没有意思。当知舍心最希有啊,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前面就说了,所以这个地方再说,这舍心真正希有的在这里。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舍心呢?所以为什么?紧跟著前面,说单单说心思,而实际上行为舍不得,这是欺诳,说完了这个,下面就告诉我们舍心最希有。那个地方我们辨别的出来,这个心是什么样的心?如理如量,相应的心。而不是嘴巴上面讲讲的,浮在嘴巴上面的空话。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呢已经懂得了。怎么来启发布施的心念,这个善巧的方法,有了以后呢?下面就是布施。要去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它又有不同的方法。所以。

【“第三布施差别。”】

  那个布施的真正开始送的时候,它还有不同吧!那不同分三样。

【“一一切总依当如何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布施自性所有差别。”】

  那么,嗯!那么我们布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它的一个原因。你根据什么原因,依据什么而去做这个。整个的原则是如何?然后呢?观待别依,等到你去布施的时候啊,由于你所布施所依制的这个特质,比如说,出家在家等等也有差别。最后就谈到布施本身又有什么不同。我们看一下下面就了解。三个项目当中,各别所指的是什么?初中总一切依。换句话说,我去布施的时候,整个的大原则,根据这个,依据这个,是来布施的。那么这个根据是什么?分六点。这是我们布施的时候,应该有的正确的认识。换句话说,我们布施的时候,以这种心理,基于这种心理去布施的。这个心,就是我们所依的。有六样东西,这六样东西都是最殊胜的。第一个呢?

【“依殊胜者,依菩提心。”】

  我们这个布施是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嗯!有这样的心,平常我们送人家一点东西的话啊,都是什么啊?都是为了自己。送礼,你为什么送礼啊。哦,要有所求。或者是他给你东西啊,你感恩。而且都陷在那一个圈子里面了。绕来绕去绕我,然后呢?进一步啊,你把我放掉了。那个悭贪的执著之心没有了,但是没有去想舍。他现在呢?要舍,而是什么啊?要为利益一切有情,不但利益一切有情,得到世间的快乐。要共同圆成无上菩提。这个所依殊胜啊!这个叫菩提心。嗯!叫为利有情愿成佛。以这个心,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跟它比的。第二物殊胜,你送的,所要用来送的东西,这个东西也是非常殊胜。耶,同样的东西,拿到了菩萨手上的话,这个东西就变得非常殊胜了。为什么呀?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现在菩萨的布施啊,就说我发心那个时候开始,所有我的东西通通送给别人了。就是这样,这样的。所以他这个所依的物本身特别。尽管我今天送给你一个铜板,任何一样东西,但是呢它整个的说起来,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啊!它就是以这样的心情,我的一切送给你们的,你要用多少,就给你多少,反正这个都是你们的。所以任何时候,他所施的内容,尽管是个别的一样东西,一块钱,一样什么东西,但是他内心当中,总是根据这个内心,所有的东西送给你们的。你要,来,拿去。就这样。这第二个。还有第三个呢?所为殊胜。你为什么要去施。你的目的。为利一切有情眼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三卷B面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分两方面,以同样的是眼前是增上生,究竟决定
胜,我们要求的是这个,当然别人也是如此,别的刚才说私的是,你目的干什么?弄了半天还是为你自己,现在他是利别人,而且是利一切有情,眼前我们普通一般的送,这是对他眼前有好处,将来也没有好处,现在我们这个布施不但眼前有好处,将来永远都有好处,这个无出其右的,所以这个三样。第四,

【“善巧方便殊胜者。”】

  哎!送的这个方法是美极了,好极了,善极了,巧极了,为什么啊?

【“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

  嗯他以无分别所以施的时候啊三轮空,这不著这个事相,不会受染污,那么初发业的呢?教我们刚才初心行人呢当以空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虽然我们并没有真实的证得,但是啊已经了解了法无自性,这个智慧,这种心理去送,我们前面讲闻思修闻思修,这个真正的无分别智是修慧相应的,而我们现在刚开始的时候呢,闻思相应,前面我说过几次啊,前面都是方便说,真实的闻思慧的特质是什么呢?慧的特质就是没有错,破烦恼,可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啊枝叶上头,他那个破烦恼啊后面告诉我们的,一定有他的重心,从根本上面破了枝叶自然破,但是呢?一下要找到根本找不到,譬如说我们现在烦恼的不得了,你说一下啊要谈一下细的题目你没办法,所以把粗的地方慢慢的弄,所以广义的来说啊,整个的广义的来说,是的,对治烦恼,可是这个我们通常讲毗钵舍那,那个慧的特质并不是讲我们普通的,哪眼前啊小小的吵一个架啊,说啊,这个破除了这个叫智慧啊,这个这个如果说这个讲是智慧的话,应该这样说,就像说这个是不是麦,麦是谷类,没错,但是谷不一定是麦,啊这个辨别我们要清楚,好像说我是人,也没错啊,但是呢人?就是我了,除了我以外不是人,这个是错的,啊这个地方我们顺便讲一下,因为避免啊,大家对这个闻思修的这个定义弄含糊,那么这个已经说过,真实的这个严密的定义,一直到最后那个毗钵舍那部份,他会说得很清楚,闻相应是什么?思相应是什么?修相应是什么?那个地方说无分别智摄持,那是修相应的,而我们现在前面初发业的人呢?就是闻思相应的,记得吧!前头说八因三缘的时候,那个三缘,就是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心理是什么状态,那就是我们现在下脚第一步开始的时候,那么这个是第四殊胜,所以我们送别人东西时候啊,心里面要怀著这个念头,现在我送,是的这个都是回向无上菩提,就这样,那个菩提的翻成中文就是觉,觉些什么?当然,这有两样东西,啊!一个呢了解实际上的胜义谛,真实的状态,一个了解世俗谛,那么唯识法相上面叫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两个,对于这两个的特质,你有了这个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这个叫智慧,嗯,下面,五、

【“回向殊胜者,回向施善于大菩提。”】

  平常我们做了一定有功德的,啊,然后呢!我现在这些功德啊目的为什么?为了这个求这个,不求别的,第六

【“清净殊胜者,摄大乘论说,灭烦恼障及所知障。”】

  前面东西都是染污的,现在我这样的做这个事情的话,能够把这个烦恼障跟所知障彻底弄干净,所以啊,他的清净,别的是染污,这个六点是他的殊胜的地方,哦!所以这个总一切事,换句话说布施的时候,哪,这个布施之所以成为波罗蜜,所以能够渡这个生死大海到达彼岸的原因,根据这样的特质,嗯,进一步,布施一度当中是具足六种波罗蜜,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名为持戒,布施本生当然是就是布施度,那么,然后呢?你行法施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就是讲说佛法修持等等,防止这个声闻独觉二乘作意,这个就是持的菩萨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那么对于这个无上的大菩提一切种子这个法,能够信、能够行、能够忍,安住在这个上头,我们这一点啊说起来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昨天有一个同修啊,曾经问起我来,说现在有很多人啊,对这个啊大小乘之间啊有种种的不同的论点啊,啊就这样,那么我就跟他说,这个概念啊是呀,你说他重要是重要极了,但是啊你要真的帮助别人啊,是也难极了,所以我们至少现在我们不必深谈,对我们自己眼前修行第一步这个最重要的,建立这个正知见真难啊,我为什么说帮助别人很难呢?我们不必从理论上,这个理论啊长篇大论不晓得说到那一天,佛在世的时候啊,耶他就是啊,处处地方希望把最圆满的教法带到世间来,但是真正接受他的人却不多,“知”,至少是有人接受了,还有一些人,佛的这个公案当中有十四无记,大家晓得什么叫十四无记啊,这个十四种情况佛不回答,佛为什么不回答,佛说明一个理由,就是啊,佛虽然啊具有不可思议的无穷妙辩,四无所畏,十力四无所畏,他没有一点畏,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了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见这种事情啊他就不开口,对这种事情啊,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都莫奈何他,所以凭我们现在就有力量能够说服人家了吗?所以在这个地方我随便一说,啊真正重要的这个地方,我们眼前对我们真正重要,真要帮别人啊,还非自己啊对这个东西有正确的了解,绝不动摇,信得过,然后照著去做,能够堪忍,要不然的话自己啊弄得心动摇,怀怀疑疑哪动动摇摇,那你自己都站不稳脚跟,你怎么能帮别人呢?啊所以这个对法的,然后呢?你要行布施的时候啊,对不起,你虽然去帮别人的忙,可是有的时候啊,别人就不一定领情啊,我想这件事情我们大家都感受的到的,哎呀,你不做嘛,躲在后头,但也没关系,你去忙了半天啊,这个人觉得要你这样做,那个人觉得要你这样做,哎呀,你觉得我不做,没关系,做了以后啊,这个人这样,那个人这样,你弄个啊晕天脑胀,这样,忍恕他骂,啊他们现在人家还没骂我啊,嘀咕几下我们就受不了了,这个什么啊,忍啊,所以布施啊,你真正的要想做到的话,一定里边具足了忍辱波罗蜜,还有呢?你要这样去做,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啊尽管这样我还努力去做,这个就是精进啊。

【“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

  你专心一致不为其他的动摇,不夹杂其他的这是静虑。

【“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

  这个布施所以成波罗蜜的,就是由于这个前面所说的了解,你送给人家不是为了你
自己,啊为什么为了别人,平常我们做不到的,哎现在了解了原来这个本身就是虚假的啊,哦!对这个正确的了解,这个智慧的特质了解一切世间的万事万物的真实的特质是什么,性空所显的缘起的相,所以他是如幻如化的相,他正代表没有他的特质,你了解了这样,然后呢行为上面尽管去自然行施,心情上面是了无执著,那个就是啊,慧所摄持的方便,方便所摄持的慧,所以说,应无所住了行于布施,那个就是布施度当中所含摄的般若,六度具足,啊具足六种力最强大。那么这个是八千颂广释所说。八千颂的广释就是般若,大般若的解释的,说得很清楚,嗯这个是总一切啊总括的来说,第二呢?第一这个第一就是说,我们所依的僧,修菩萨道的初逆行者,都是我们人,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布施。个别的来说,那么因为你所依的修行的这个身不一样,所以布施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家人应修的是财施,出家人应该用的法施,所以菩萨戒上面说。

【“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

  如果修菩萨的人在家人,那么以七珍宝充满克伽沙,克伽沙就是恒河沙,恒河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啊那么这个是出家菩萨所应该的,他上面所供养恒河沙佛,实际上呢,广利一切,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那么出家人怎么办呢?开示宣说一四句偈,此所生福极多于彼。

【“舍利子,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嗯这个里边啊,是讲戒,特别的是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修行,圆满的僧相出家人,刚开始的尤其是,所以这个戒上面真正说,说这个菩萨戒,在家人是这样的,然后呢?他这个地方是鼓励强调法布施,那么所以出家人的法布施的功德,这么个殊胜,在家菩萨有这么大的供养啊,不如出家菩萨说一四句偈,他的福多,下面一句话很重要啊,说出家人啊,如来并没有教我们修财施哦,所以我们现在出了家以后,哎呀忙这么多事情啊,对不起,这不一定是我们该做的,不是不要做哦,不一定,那么什么东西来判断呢?在下面,下面啊集学论说了,此中密意,这个里面有一个内涵的,什么内涵啊,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因为你真正修学的内涵啊,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知见,那个东西一定要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现在我们真正努要的要忙就是忙这个东西,啊,假定说你现在说哎呀修布施一天到晚忙别的事情,这个不管的话,那么对我们正确的修行的这一条路是个大障碍,所以这个不可以,遮止的,这个遮止的,说,所以说你特别忙了去弄了财,然后自己去布施,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而另外一种状态。

【“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所多所获得,当行财施。”】

  你自己并没有忙这个,啊但是因为那是宿生的福德因缘,自然而然那个财就来了,来了以后这个东西你要送出去啊送出去的,譬如像我们老和尚一样,他,我最佩服他的,他从来不忙这个事情,那个时候在这里啊办学,没得饭吃,没得饭吃嘛,我们出家人该干什么,讨饭嘛,拿了钵到马路上去讨,这样啊,这真了不起耶,但是现在哎唷现在那个财源滚滚而来,这是他什么,他的修持,他从来没求过,从来没求过,这个好了不起,然后呢他一点都没错嘛,他只要看见什么人家,哦,那个财拼命的送出去,对,就这样,我们出家人要做的这样的做,那就对了,这个有两点啊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啊,所以说我们不要说哎呀我们哪!那好像做了很多功德啊,要晓得那个功德的特质在什么地方。根本因一定要把握得住,不要在那个差别因,其他的上面啊弄,这一点分清楚啊,好重要好重要。

【“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

  嘿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这一点,耶避免,他们都是出家人啊,避免他们忙这些事情啊,要告诉你啊,摄持的过患,你了解了去除他。

【“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啊,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

  这个里,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就是说你出了家以后,你出家人的真正特质要弘法嘛,要弘法你先要去了解,了解去如法,这个才是,结果你忙了半天你自己都不如法了,请问你还谈什么,不管行财施行法施,都是如此,财施固然不可以,法施也是如此啊,现在我们很多人啊,大家去弘法,我常常感觉的,哎呀,这个实在是也有一点啊,我不晓得怎么说,所以很多人劝我,哎呀说你老人家怎么不出来啊,哎呀,说种种道理好像你不去法施啊,我自己晓得我当然愿意法施,可是我自己对佛法没有懂耶,我不去施至少啊我没有害人家,我自己对佛法没有弄错了,根本已经弄错了,然后你告诉别人家,人家觉得,如果是个在家人,如果是个天主教徒,我宁可跟人家讲佛法,那没关系啊,人家说起来,他根本就是天主教徒乱讲,不听他的,那在家人他信仰了佛法就觉得那些法师们了解的道理,结果我一开口说错了,结果呢?他们听了把那个错的当做对的,当这种情况产生了,他自己觉得这个就是法,先入为主的概念,正确的办法倒是听不进了,法就这样衰了,我自己深深的感觉到这件事,所以我非常害怕,这真正讲起来啊,我真惭愧啊,财施固然做不到啊,法施也做不到,所以你说我不做嘛,耶我正在做,因为我为了要帮忙别人,我至少自己要弄清楚耶,然后弄清楚了你才有机会帮忙耶,这不是很清楚吗?所以不但佛法如此啊,世间没有一个如此啊,世间所有的人说,哦!小孩子长大了以后,将来希望他发大财有高的名位,那个时候啊,不但是他没有赚到钱,还送到学校里边去,还要在身上赔钱,对不对?耶,你说你养了这个儿子,希望他将来赚钱,你怎么还赔他钱啊?正因为将来要赚钱,所以你得培养他,这道理不很明白吗?然后你送到小学,这个叫小学一年级最低,正因为你将来希望他爬的很高嘛!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弄得清楚,弄得明白,我们谈佛法,佛法靠什么啊?如理如量的正确内容,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辨别的清楚啊,是在家的忙些什么?出家的该做得如何,这个一定要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嗯!施性差别,施性差别第三样,那个布施自性他有不同的,那一个?财、法、无畏,那么这个法施跟无畏施简单,所以先说财施比较内容广泛,所以摆在最后,平常我们说的时候,是财施摆在前头的,所以现在看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诺第一句话就说得清楚的,你那个法施是什么啊无颠倒啊,要没有一点点错误的,把正确的方法开示,说,刚才我说的我为什么我不敢出去,因为啊我出了家以后啊,啊听见的五花八门各说各的啊,啊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啊然后呢?这个是净土这个禅,这个什么,唉!各说各的你不晓得怎么办?很清楚很明白,这个里边是有了问题了,如果说你听见了随便拿一点,拿出去的话,这是在这个混乱当中增加混乱,现在他告诉我们的法施是无颠倒,正确如理的,结果你不施还好,为什么,垃圾少一点,你越施的是垃圾是越多,叫人家是根本没办法解决,所以一句话说得这么清楚,前面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对那个大乘应该信,应该解,还要堪忍,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动摇,那个忍两个字不容易哟!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如理的认识,然后呢?如理的思惟,一切得到了正解,胜解以后,譬如说在天台讲,大开圆解,到那个时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动摇了,那个时候,对了,不管人家怎么说,天塌下来你心里边了不动摇,这样哦,现在这个是谈不到,我自己本人来说,由于啊得到善知识的摄持指示,啊,至少有一点啊我自己觉得蛮高兴的,不管外面啊说得天花乱坠,哎呀大家怀疑,我也没有力量帮助人家解答,说服人家,可是我至少我内心当中的的确确没有,再没有什么疑问,不是说我开了圆解,不是,是因为啊,碰见这种问题,这善知识都告诉我了,我这个只是说,起码的、有一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开圆解的,我已经可以出去弘法了,现在没有没有,所以我把握得住这一点啊,所以自己安住在里边,自己修行,把稳了不敢动,否则的话,连他修行不敢动这点做不到,哎唷,你要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哎呀又要去动啊荡啊西啊弄啊一生空过,所以这个地方啊,尤其是做为我们同修们,出家的同修,准备出家的同修啊,这点很重要,啊那么菩萨不但是对于这个法,菩萨是要广通五明,还要对世间其他的,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哪、广学五明,凡是世间所有东西啊,都要相应的,这世间法也要无罪的喔,要正确的喔,嗯所有的事情,那么特别是受该菩萨所学的,这个是法施。

【“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布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这个容易啊,这个无畏施,使人家能够得到啊不恐怖,啊这样,我们就是分这几部份,那么现在那个布施本身三项当中,法施,无畏施以及第三个,财施,因为财施要详细的说,所以现在呢?紧跟著下面说财施,这个财施部份,分两部份,第一个,实舍财施,啊实际上东西送,第二个唯意乐施,单单心里。下面这个广辨啊真妙,我们看初中分三,舍财道理,若不能舍当如何行,习近对治布施障碍,第一个就是布施,他有布施的正确方法的哦,还有呢?如果我们不能舍的时候,那么应该怎么办?嘿他有,因为实际上的要舍嘛,有的时候碰见一些事情,的的确确你不能做,那么再怎么办?他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还有呢?万一有障碍的时候,你怎么对治这个布施的障碍,一项一项,第一个呢?就是舍财道理,这个送实际上的布施财物的时候分,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施何等物,你布施的对象是什么,布施的时候心里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里去布施,以及,然后呢?以这一种心里拿了这个东西送给别人的时候怎么个送法?以及送所送的东西,什么东西可送不可送,他每一个地方都有很明确的说明,如理不如理,嘿这样,现在看第一个惠施何田略有十种,这个比较容易。

【“一诸亲友于自有恩。”】

  这个。

【“于诸怨敌谓作损害。”】

  第二个。

【“三中庸者俱无恩怨。”】

  平常我们送啊,自己好的啊就送,冤家不但不送啊,还是啊我们害他,中庸的无关紧要,他现在真正布施的,三者一律平等。

【“四有德者谓具戒。”】

  五。犯戒的反过来,哦,你看,六是劣于己。

【“七是自相等。八是胜于己。”】

  不管任何。

【“九是富乐。十是贫苦。”】

  从这个里边看,他是包含了一切对象,不管是从你的感情上面来说,从他德行上来说,从他的富乐来说,从他的地位名闻来说,嗯一切这样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这个就是田,这个就是我们啊成佛的资粮田,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说啊我们恭敬佛是为什么,因为佛能够使得我们究竟离苦得乐,但是真正究竟离苦得乐,你要广行六度万行,现在那些人就是能够成就你究竟离苦得乐,你为什么不敬他呢?正是我们要恭敬的呀,所以眼前我们平常要多观察多思惟这个道理,尤其是我们出家的同修,啊,这个地方我也说,眼前我们这个团体真正和乐的原因,是任何一个团体啊,一定是龙蛇混杂,在普通世间上面啊,三个人在一块的话,大家就不行了,所以人家说,一个嘛去担水吃,两个嘛是扛水吃,三个啦就没得吃了,嘿,现在我们不,人就是越多越好,啊我自己有力帮助别人,他没有力,嘿这是我的资粮田啊,他懒惰啊成就我成佛的功德啊!我是越做越高兴啊!就这样,就是我现在力量不足的时候,心里边我们跑到这里来学什么?学这个嘛!就算你做了辛苦了,回头想想,哎呀,好的兴,好的是他呀,啊他现在啊,就是我虽然啊,多做一点点,可是至少我从他身上面,晓得我,我啊以前的心里啊是如何的颠倒,看见他了使大家嫉妒障碍,啊他现在提醒我,你看,我这个心里面啊,就什么?悭贪啊!这么厉害呀!是不会放人家不下的,第一个,这里啊,说明了,万一碰见这种情况,自己放不下人家的时候,那是自己学,我跑得来这里来干什么呀?你去问他一下,问题就解决了,问题就马上解决,如果不解决赶快到佛堂里面多多,好好的多磕几个头,啊,说真正我们为什么要忏悔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啊这样一来的话,自然而然啊嘿就算是不会做得很好,至少这个里边啊,大家没有什么争论,对吧,从这个基础上面,所以一定消极的防范,才有积极的增上。根本的意趣就在这里,那么现在呢?这个我们了解了,进一步啊说,施的时候心是什么样?意乐分二。这个意乐就是,你实际上面把那个东西财物送给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状态,刚才那个大科里边是啊,没有东西的时候如何修心,这个两个的不同啊这个我们要辨别的清楚,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四卷A面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当你布施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啊就这么想,我现在把那个东西送给别人,啊对我们出家人来说我现在说那个法,我现在做那个事情,啊我现在做那个事情或者是供养三宝的,庄严这个佛殿,或者我处理这件事情施人也具无畏,我忙了让他省力,这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念头怎么念的?耶我因为这样啊所以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啊!所以越做越高兴啊,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啊,会不会说就唉好像自己多做了一点,看见别人在那儿摸鱼,心里面就是嘀咕,你这个就没有了,啊这样,所以这个概念哪我们要了解的,处处地方提醒我们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样做了,结果呢?唉对不起啊!这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记得:“君子是乐得为君子,小人是枉自为小人哪!”结果你还是白白辛苦了,结果心里呢却偏偏又再增长那种杂染,所以当你感果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在这个世界上面?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这个受用,当初你因地当中一定种了这因,就是说你也布施了,但是我们得到的果报的时候,为什么心里面啊还是呀要,要去动脑筋,要去什么?就是你当初布施的时候心里面就这么没有清清净净,如果说你一心一意的欢喜送给别人,到那时候人家来,财物回来的时候啊还是一样的要不了一点点,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哪是妙极了,他就有这种宝藏,不晓得怎么来的他自己也不晓得来,来了就欢欢喜喜很省力啊!我们现在帮助别人的也是这样,你能够欢欢喜喜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心里不要这样想,将来那个果报还是你的,这是就世间来说喔!现在我们要求得无上菩提,那更是不晓得要比它超胜的多少,那个是不能比的呀!所以这个心我们一定要认识,把它建立起来,把它建立起来,不过这个地方不是说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懒的,对啦,让他去享福吧!对不起我自己偷懒了以后啊,然后在这个地方穿了这身衣服的话,眼前贪了一点小便宜呀,将来这个后果的可怕不得了啊!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同修必定应该了解的,这个小便宜是绝对贪不得,这一个地方讲布施,我们不讲这个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讲小便宜就是悭啊!对自己的放不下,财物放不下固然,心里放不下,这个偷懒等等都是从这地方,这两面都应该认识。

【“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啊那么对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么对我们送的东西呢?把这个东西送出去呢?平常就觉得这是我自己的,现在不是,说这个东西啊本来就是他的,已经送给别人,这是他暂时寄存在我这里,这样,如果已经送给别人了,所以啊财物嘛送给别人,然后我那个身体,我这个气力也送给别人啊!对啊!既然是别人的话呢,就像前面说,耶这个现在啊他要我做嘛我当然高高兴兴做啊!这样前面就是说那个仆为那个主而忙,现在我们就是如此啊!这个身体是什么?仆人,这个主是什么?无上圆满佛果等著你啊!你只要这样去做呀!你就为著这个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心里面要了解这一点啊,我们人人在那个地方必然会精进努力,啊尽我最大的力对啊我做,啊这个身体啊千万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后养了肥肥胖胖来打它,到那时候来不及了,啊,耶至少吗要怎么办呢?要瘦瘦枯枯的跑著来礼它,最好的像佛一样,啊!到那时成了佛啊还要向他还要礼敬,让天人赞仰,所以说对于物作他物解,耶这样想,啊是为了这个主,平常那个主人的话是这样的主,现在我们这个主就是无上圆满菩提果位。第三:

【“缘行施田,为善知识。”】

  现在呢你拿这个东西要做这样的事情,要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这受者就是啊你的资粮田,那个啊是什么?善知识。

【“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那么有的人跑的来向你要的什么?你的资粮田嘛!他如果不来要的话还不能满足你的菩提资粮耶!这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气力,对不起你没有地方去施气,跑到了净土,对不起!你还要扫什么?你还要忙什么?那个地方这么干净啊,所以你没有集聚资粮的地方啊!所以为什么在这地方修了个百年啊不如在这里修一天,你没资粮可集吗!这个不清楚明白吗?有人来跟你要东西,以前则舍不得,喔现在好极了,喔,送给他,我圆满菩提资粮,我摆在这个地方的话,对不起啊这是虚诳的,反而还害我,送给他了,耶,安全而且坚实,你有的气力也是一样啊!一样有啊!耶所以我们这里同修当中啊有一位啊他因为伺候老和尚,我晓得他是,你们不了解他实在是辛苦啊!啊,不但是白天,整天的忙,嗯到了晚上啊,晚上还要起来几次,嗯睡的时候呀睡垫上面冷的要命,我一直跟他说你这样不行啊,嗯他也没关系,哦不是为你啊,这个老和尚是我们这里的精神哪,灵魂啊你无论如何要保护他啊,你要好好的努力,啊他晚上还睡的冷的要命,睡的时间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别人多,有的时候人家还这么跟他这么说,唉他心里觉得还忙了个半天,后来想唉没关系,我在这里修学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这种心理,啊所以我赞叹啊,我真欢喜啊,这里都是我的善知识,为什么?他了解这个,哦他就这样去做的话,他资粮田嘛,就是越做越高兴越做越快乐,现在我们在这地方啊佛在这地方,啊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资粮的,当然是越做越开心呀!耶所以不管啊你对于所施的东西也怎么样,就是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对象是如何?三轮清净,因地当中闻思相应,果位当中的话修证相应,有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啊!所以现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是马上叫你舍头目脑髓,而是说我们第一步重要的把这个道理啊听懂,然后呢思惟观察,所以当这些人来的时候呢你觉得嗳,来来来来他成就我,啊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财,他成就你这方面的财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让你做,啊我们不必说这样,他在偷懒,耶在成就你的无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无畏施,让你多做了以后这个地方啊这个功德你占了,这个都是你的功德田哪,资粮田哪,你感激都来不及这是你的大善知识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么能不恭敬他呢?这不但欢喜而且恭敬呀,所以现在啊我心里面经常就这样想,啊说实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这样想!我就刚才告诉你了,因为做不到所以难免痛苦,这样想所以快乐,所以啊身上面虽然哪受一点苦啊,心里却是越来越快乐,啊我晓得我只要这样就快乐下去的话是增上生,这样的增上生到最后的圆满佛果就等在那里,诸位啊,天下那有这样好的事情,那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你不在这里忙,请问你世间忙些什么?哎呀世间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一开头曾经给你们说过,哦我当初出家的时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后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见了,啊那老朋友都说:“某人啊算来算去还是你最好。”那当初我们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么啊?每一个人有伟大的志愿,要成家立业,现在呢每一个人都五子登科,啊所谓五子登科啊?嗯什么?房子、什么?车子、妻子、金子、还有什么子啊?儿子,哦每个人都五子登科了,结果他忙了半天问他干什么?哎呀还不是图这个家,还不是为为了这些孩子!你说忙了半天,结果呢?哎他就是这个样,现在我们有幸把这个呢呢脱出来了,在这个地方集聚资粮,所以啊千万要把这个正知见建立起来啊!正知见建立起来啊!当刚才这种心里现起的时候你就说:“诺诺诺诺这个无始以来无明相应的习气又来了,这个真是我的冤家,我现在跑到这里真正要跟它斗的什么?就跟它斗嘛!不是说已经成功了,前面告诉我们,耶!我就是被它冤家压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大家还记得这段话吧?这什么意思啊?不是我是时时战胜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败,人家说常胜将军,我自己觉得我是个常败将军,这话怎么讲呀?普通一般人哪败了一次就完了,啊那个就不行,我败,败了以后我还再打,又败,败了再打,又败,再打,所以啊叫做常败,真正了不起的就是这个常字,你能够这样的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记著,我但愿诸位能学这个,我现在就学这个常败将军,我在这里只是把我的败的经验告诉诸位,啊虽然败啊,快乐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啊下面就是引那个论上面。

【“摄波罗密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诺!就是刚才这个道理,啊这个乞者现在我们前面,我们是学菩萨的人啊,啊这是会增长我的菩提资粮呀!哎呀!高兴呀他是我的善知识呀!这个东西本来啊就是他的呀,现在是满足我的这个菩提资粮啦。

【“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密多论,应行了知。”】

  不管你所送任何东西的时候要像这样,这样子做法,啊要这样的做法,所以啊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那个内心啊,那就是这样,详细的内涵啊就在这个经论上面,这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个地方提个纲要,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教我们啊不断的多读多阅无垢经论,这个原因在什么呢?这我们有这个经验说,在这个地方啊我们大部份同修听的时候,听得真起劲,书本一合没有了,现在不!哦听的时候听的很起劲、很高兴,然后呢出去的时候啊休息几分钟,这个高兴的这个概念还在,然后呢这个正知见的余势还在,休息了几分钟马上再回来,不在这地方听论,就是看那个经啊,然后继续的,噢刚才这论上面怎么讲的?现在经上面怎么著?噢你看,啊然后呢这个内心当中啊不断地薰习薰习,累了,然后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时候在这个跟法相应的这种快乐的心情,余势未尽之前休息一下,让眼睛休息休息,使身体松弛一下再进来,所以你这么这样不断地做的话一定成功,这个道理后面的精进波罗密多当中会告诉我们,所以你所以得到了如理的正确的方法是无有不成功者。继续下去:

【“如前所说缘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

  像前面这个意乐啊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这样,这个是啊整个的纲要;

【“别意乐者。”】

  那么有不同的境界,它还有不同的方法,啊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

  哪,他这个心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对我有怨害的话,我慈,啊慈!这不但行的布施啊而且还对治了你的嗔心,不但对治了你的嗔心啊,而且啊增长了你那个无量慈悲,你看多苦多好啊!于这苦有情以悲意乐,啊然后呢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哪种种不管你那一个,我说到这个地方啊!有特别的讲一下,于诸有苦以悲意乐这一点,我们现在说,在家那固然是啊布施,那你这个出家人他现在的重点是法施,那么你怎么个悲法啊?哎!要晓得苦有两种,身心二苦,现在我们哪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啊大部份都很苦,我不敢说你们如何?我自己晓得我很苦,为什么?我是个凡夫啊!虽然晓得佛果这么美妙,啊!远得很,我在努力,虽然我在追求,还是大部份心情啊都是跟凡夫的杂染相应,因为我了解了这个杂染相应,这个杂染相应啊自然而然什么?贪著难舍、偷懒茍且偷安,因为我自己很体会到这种心情,所以我看见别人的时候啊有的时候是,我啊拿世间的量去衡量,这个家伙又偷懒了!回头一想,错了、错了、错了、错了,他在苦恼当中,他在苦恼,什么?被无明大苦所陷,这是一个真是苦恼众生啊我现在不是修学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我那么我自己觉得我修学佛法的,我都做不到,还谈他吗?啊!一方面策励自己,一方面说这个人真可怜啊!好啊!好啊!我正好趁这个机会然后帮忙他,你这样一来的话,那这个意乐不是离开前面的总意乐哦!刚才前面我们总意乐当中说:唉!人家偷懒啊你觉得啊怎么去做?人家偷懒,他为什么偷懒,他偷懒有种种理由,也许他今天生了病,也许他心里面是偷懒,他为什么偷懒啊?啊!他还是心病苦啊!所以这个是可悲众生哪!咦!正好我不但增长我的菩提资粮,而且啊!增长我的大悲心啊!修学菩萨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吗?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长资粮,一面又增长这个悲心,好在对面有这个人哪!到那个时候你越想越欢喜、是越做越高兴,因为你做了功德,你又欢喜了,做的当下是,这个欢喜的心情是个随喜心情,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哪,你思惟思惟,坐在这里思惟还思惟不起来,境界现起的时候啊你思惟是特别有力,这我们大家了解的,对不对?所以你看,这么好的环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现在我们这里啊说来说去就是讲这个,啊!所以我在这里赞叹,大师真了不起,多少传承的祖师、译经大师,乃至于啊印这个书,那些邮差把那个送进来,都是感谢他们,我们才有这个机会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

  啊!那么所有这些做了以后啊,最后的心都是舍,啊!那么乃至于啊布施的果啊也都回向给他们,咦靠他成就了,当然你还是回向,本来你要回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吗?当然这样,而这个地方特别是苦田当作悲愍喔!这个有他的道理,刚才已经说过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众生,这个

【“如月称云。”】

  月称大论师,一个大菩萨。

【“施谓离悭贪,于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啊!施是什么?离悭贪,这种情况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说十种那种田你布施的时候啊!平等心,这个布施的施者是清净的,这个是清净的,所以你布施的时候啊以悲心去布施,还有呢!布施所得的果报,这两样东西呀都布施给人家,这个布施啊才是真正圆满的,这个才是善士所称赞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最后念一下。

【“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看看现在有的人啊!哎呀!说唉!布施有功德,唉!怎么怎么,要供养什么?但是有穷人跑得来呀耶来求你啊!他却没有悲心,啊为什么呀就觉得这些穷人啊!布施啊!说供养什么人有德,这个穷人没有功德,不行,他把那个钱集在那里啊要布施有德者,这个时候啊他意坏,他的意乐已经不清净了,虽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样,啊就像乞丐一样,而真正珍贵的世尊是什么?有大悲。有大悲心,正因为看见他苦、贫穷所以布施,刚才这个苦是我特别说过啊,身心两方面,对我们现在来说是特别注意对方心苦而行布施,这个话再说一遍,当他是贫穷的时候,固然,然后呢他如果说啊有种种不如理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啊不要说哎哟这个老和尚之功德了不起,我处处地方去伺候讨好他,想办法,这个家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哦不是这样!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人啊心里面要了解,嗯不对不对!不是由于他要不要,而是说我该不该,那个时候你很清楚地明白,这个境界现起了,不对不对,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内心的这种不如理的悭吝的状态,这个拿掉,这就对了,这个是布施的时候的意乐。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九十六页,上一次这个那一段啊最后一句,啊最后括弧里这个念一遍,有意思再说一下。

【“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那么它下面说啊意虽坏行施,等同诸乞丐,他虽然布施了,但是呢这布施的意乐啊他的心里状态错了,所以啊像乞丐一样,啊像乞丐一样,那么这个乞丐是比什么呢?比啊珍贵的意思,是世间名位来讲最尊重的是王者,最下贱的是乞丐,现在你虽
然布施了,这布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呢?那么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一个道理,它这个根本因在那里?哦是以大菩提心行六度万行,啊所以如果你那个大菩提心,悲心没有了,那就错了,啊!所以它前面说,有的有的穷人来求,那个正是我们大悲所缘的为了救济,你现在不救而求果报的话,根本错了,这个意思?就是它的特别意思,我们应该要了解的,那么现在呢继续下去,前面是说怎么因地的行法?下面是违理的我们不应该做。

【“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

  其次那一类概念啊那一类心理状态这个不对的应该把它去掉?

【“无恶见取意乐者。”】

  第一个那是一定要有正知见,啊正知见,那么这个相反的呢就是啊恶见取,这是就是见烦恼当中的狭义来说,广义来说跟不正知相应的都是。

【“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出世离欲,莫如是施。”】

  啊这种我们了解的,以为布施没有果报的,啊这个世间啊不了解因果法则的人是断灭见的人的是,还有呢由杀害而行惠施,这个也不可以,本来布施是除了除自己的悭以外,还有啊要满人家愿,现在你杀害当然不对,还,虽然布施了可是你伤害了这样的,这个不对啊这个正法不相应,乃至于要求啊种种的吉祥啊等等,那么这个我们容易了解,或者以为有了布施啊就可以得到圆满的世间,出世间的种种离欲等等,这种不正知见,这应该断除。

【“第二当无高举意乐者,谓不毁求者。”】

  是平常我们哪凡夫总是随著我慢转,我能够有东西送给别人,自己心里面总有一种啊高高在上的高慢之心,把那个啊高慢之心啊要拿掉,那么来求的人也不轻视他,乃至于啊毁谤他,还有呢。

【“不为胜他。”】

  啊这个胜他啊也是一种慢的心里面,憍慢的心里,他好像这样做了我要比他做的更好。

【“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

  还有呢,布施了以后啊心里不憍慢,自觉得唉!我能布施,那些人哪都不行,啊这个道理,下面经上面告诉我们,引经这段文。

【“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于诸悭吝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于布施而为障碍。’”】

  那么这段话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在平常啊对于世间的一般人来说,假定你布施的时候,而是像前面这些啊这个啊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后你自己觉得我行别人不行,或者虽然你布施了以后啊然后呢这个毁谤别人,啊所以毁,毁不是毁谤啦,就是对来,来向你求东西的时候啊你给了他你还呵斥他,譬如说一个年轻人,你说那个年轻人好好的啊这个事情不去做,嗯啦啦啦送给你,你这种人真没出息!送完,他虽然受了你,他心里还在那里嘀咕,啊这个不好,还有呢,胜他,为看见别人这样做,他超胜于他,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啊,啊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于你送了别人不送,那么由于这个理由使得人家啊对于这个正法生起不信的不信的念头,乃至于由此而引发啊嗔恚之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四卷B面

  乃至于由此而引发嗔恚之心,这样的话呢,他就受到害处,那就堕地狱。所以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时候不如理,也就是高举意乐,而影响到的。你原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别人,结果因为你不如法,意乐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伤害,这个是布施的一种障碍。

【“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那么除了这个布施以外啊!还有持戒、忍辱等,都是这样。我们自己持戒,那么说别人啊!不持戒。那个时候,就使得很多人哪,起不信心。这个很多人哪!含意很广,比如说,我持戒,那么另外一个人不持戒,我说他不好,结果说他不好,你可能对著他说,可能对著旁人而说,乃至告诉别人,那么如果对著他说!他不持戒他固然是由于这样而跟你心里边彼此之间有嘀咕,或者你说给别人听,那别人说了,喔!原来戒是这样的,那么他就对你一时恭敬了,对那个毁戒的人就轻视了。要晓得这个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很清楚,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策励我们自己,可是对旁人来说的话,我们并没有责斥旁人的理由。啊!这个是一个特别,所以内明总说,处处地方来净化自己的。那么现在你自己持戒,毁犯别人,这个本身错了,而同时因为毁犯了别人,而那么随著我们现在目前这个状态,常有的,那些信佛的居士们来了以后啊!然后呢?自己很认真的持,然后呢啊自己说,他不一定是自己赞叹啦!但是他自己会毁谤说别人啊不持戒的。那居士听了喔!原来这样的。他就对这个不持戒的人哪!生起轻毁之心,因为生起轻毁之心的话,对他的信心受了损害。因为有这样的关系的话,乃至由此而远离佛法,这样。经上面告诉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说末法的时候,他披了这件衣服,那怕会犯种种戒律,你还是不能轻视他。本来他并不了解,那么而是你持戒的人说了这个话,他了解了去随便的毁谤不信的话,他会堕恶趣,这个持戒是这样,忍辱也是这样。不过在这里要说一下啊!我们出家的同修不要以为啊人家不能骂我,天经地义的,唷,这个那是人家的事情喔!我们穿了这件衣服的话,那一定要持啊!你如果做不好的话,非堕落不可啊,处处地方记住,处处地方记住。佛法讲内明,每一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哪,我们自己啊,自己来反省观照,怎么净化自己,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内涵。所以不管站在那一个立场上来说,我们必定要分别得清楚,要不然,这个地方从在家人那边,说他不应该毁谤出家人,那么然后呢?自己犯了戒,还自己觉得好唷!你不可以责备我,好像天经地义的样子。那他下一层地狱,你就要下十八层地狱。他要下十八层地狱,你就要下三十六层地狱,不得了啊。喔!这个事情我们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注意。那么反过来说,在家人的话,也千千万万不要这样说,啊!那个出了家应该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的,不!那是他个人的事情,这件衣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他毁戒犯戒,那是他的事情。你能够恭敬的话,你就得到无比的这个功德。这个精进就你自修来说,到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说要行菩萨道,要帮助别人,那个时候更进一步,正因为看见这种不相应可怜的众生,你种种方式怎么样去同情怜悯帮助他,你看见他做错了,不但不责备,你还得反过来反省,说我的目的干什么,就要救他们出来。现在那些人做错了,那不是我的责任吗?这个才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有的特质。所以我们必定要在任何一个地方,把握住这个原则,所以说当我们一启发了大菩提心、行大乘行的话,你在世间就找不到一个恶人。你在内心上面就生不起一点啊!贪嗔等烦恼相,他就有这么好处,这个道理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学习大乘的行者在这地方啊!应该特别认识的一点。那么下面同样的呢,对忍辱的时候也是一样。像凡是这种东西的话,那都是对这个持戒的障碍。啊!

【“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如云。”】

  那应该怎么作呢,应该做下面。

【“如云:‘汝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

  那个夫字错了,未尝,没有,唉。

【“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取自微恶行。”】

  说,不错。你现在啊!能够如理啊如法的跟善知识修学佛法,是这个叫闻慧大时,唷这个地方啊!它慧上面加一个闻慧,要晓得到现在这地方,我们所学的是什么?发了愿心,然后受戒行心,那个是资粮位上的行者。那个资粮位上的行者,相应的慧,这是闻慧,那个闻慧如果不大的话还做不到,所以那个地方的慧的特质,假定你真的有智慧,那个智慧虽然是最起码是闻的,如果说,你有思修相应的话,那自己就不会自己赞叹,那很清楚,那种烦恼都会对治掉了。啊那么在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啊!自己赞叹自己的,啊!原因是下面,余少德众生,那其他比较差的人,每一个人都很重视,被恭敬。这样,这世间人的形相如此。所以我们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话,千万要自卑谦下,这样,恭敬别人不要自高,所以啊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自己努力去修行啊!自住功德时,要不把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得少为足,拿出来夸耀别人的更是错了了,啊所以要取自己的微恶行,啊!这样,真正说起来呢?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说真实的如理的能够走上去的时候,他心目当中具足的一个心相是什么?大菩提心,一心仰望无上菩提。因为有了这个心,所以行那个布施。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那个行持是有功德,可是比起他的目标来的话,事实上确是差得天差地远,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说你把握住这个根本目标的话,它自然而然不会出问题。那个时候自己看看嘛!你自己看起来,还是觉得,唉呀差了一大截啊!虽然现在发了个心啊!那个资粮位刚刚离开凡夫啊,一步两步,离开那佛地还差得很远很远啊!所以它教我们一切时处,不要离开这个皈依跟菩提心。就有这样的特点在,虽然理论是如此,但是因为我们哪!无始以来的积习很重,所以刚开始初发业者,自然难免哪!仍旧被这个惑业现行哪!在处处地方啊!来影响我们,那么,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啊你自己是有功德,千万不要哪!拿这个东西啊!来自高骄人。啊而是处处地方啊!拿坏的地方拿出来,那么我也听见,我的善知识常常比喻给我听,你要晓得你现在这样去做,是干什么呢?我们哪也是赚什么法财。世间的人哪,赚世间有漏三世怨之财,我们现在增长要赚的是无漏的佛法如理之财,那个时候啊!同样的跟世间一样,喔在这个五浊恶世就相当于在这个贫民窟里面啊!你居然赚了钱哪!那个时候,这个钱哪!万万不能露。啊!喔!在这个上面,钱财啊!在这地方千万不能露,你啊外面哪也是装著一付穷酸相,那个很安全。要不然的话,这个会出毛病,这是千真万确的,千真万确的。这个障碍啊!如果说你不善巧的这样做啊就都来了。所以啊!最近我们晚上那个温习这个谦德之益这个效,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把这一部份哪,像四训上面的故事啊!作为我们的辅助,都好好的看一看,好好的看一看,你会处处体会,然后呢?从这一事实,从世间的浅近的这种状态,这个故事里边,以及他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他的立命、改过、积德、原因何在。把这个原因哪,运用在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道理上面的话,你马上相应了。现在我们讲一个非常深刻圆满的道理,但是下脚的起步却是跟普通一样,因为我们还是个凡夫啊,不同的呢?他同样的起步,他的目标,却是很近,很短,我们同样的起步目标却是很高很远。他有这样的好处在。那么我们继续下去。第三个是。

【“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

  它这个地方前面告诉我们依止。换句话说,我们要依止正确的意乐,而不应该依止这个不相应的这种意乐。内心好乐,这个志趣所在。忘了名,忘了什么?这些内心,不应该的,都应该断除,再下面。

【“当无怯弱意乐者,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后无悔。”】

  那么布施的时候,心里边哪要这样,怯弱不可以。反过来,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坚强,应该坚强,这个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个心里边哪,分三个层次,布施的时候啊!前面欢喜,平常啊!我们哪!有一点好东西摆在那地方,自己啊舍不得。要舍给人家唉啊,心里面啊!就先已经缩起来了,缩起来了,皱起来了,皱起来了,那这个不要。唉呀!现在有这个因缘好啊!喔很欢喜的,送给别人。啊这样那么这个欢喜呢?一定是跟正法相应的。这种欢喜啊,这是所谓法喜,这个在布施之前。布施的时候呢?心净,这个净是注意喔!这个是如理如法的,啊布施的时候如理如法的,像前面所说的,送给别人,那是不。布施以后呢?心里面还无悔,不但无悔,而且继续的啊很欢喜,这个布施才正确。否则的话,我们到那个时候,哎哟!心里面觉得啊,哎呀怎么懊悔起来了,觉得自己送给人家自己没有了,等等。

【“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蔑恐怖退弱,增长勇悍。”】

  对于自己是如此,然后呢?对于别人呢,听见哪!这个诸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那种了不起的伟大的布施啊!那个时候自己觉得,唉呀!这个大菩萨境界啊!我可不行啊!千万不要生起这种心理。这个心里面一生啊!注定你只有向后退,因为你看见别人害怕,既然害怕的话,轮到你自己的话,你绝对啊闯不过去,闯不过去,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增长勇悍,勇,那个勇气,跟前面那个怯弱却却相反,悍是强悍,很强大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呀回想一下,这个了凡四训,后面所附的那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那一个公案。他就说自己有力量可行时啊!尽量去做。万一力量不够怎么办?一定要使得这个施心圆满。比如他今天哪!要我来帮忙几万块钱,偏偏我是一个穷光蛋,心里面没有,平常我们说我没有,我没办法,那时候,我想,唉呀!我怎么这没有,我总要想办法帮忙他,我总要想办法帮忙他,乃至于我自己没办法,给他怎么打算,给他怎么弄。就算你没有实际上的行动,心里面也是这样。好,我想我是有了,就要想。乃至于,好,我变卖了财物,想办法去帮忙他,尽管你没有行为,可是你心里面要这样,啊要这样。所以现在我们哪常常听见一句话,唉呀!这个善门难开啊这句话。这句话啊对眼前事实上来说,那是千真万确的。啊!你开了那个善门啊!大家都来有求于你。但是呢?对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个话不应该这样说。怎么应该呢?唉哟!善门易开。而且其乐无穷,其利无比。就这样,要用这种心识啊来策励自己。

【“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

  那么对于你布施的这个心意啊!一视平等啊。不可以说,啊!这个人跟你亲,你就施,这个人跟你怨,你不施啊,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的一些人哪!跟你无关紧要的,中庸就是没有关系的,你不施。那个就是啊,这现在你的朋党,党就是同,就是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里的。那就是违背了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弃了来求者,这个不相应,你布施只有一个原因--大菩提心。为什么?要救人家。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亲、怨、中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这个是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下面。

【“当无望报意乐者,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苦力本性苦故。”】

  你布施,不希望得到什么果报,啊。我们真的不希望得到果报吗?希望的。得什么?无上菩提之果。这个无上菩提之果,拿我们凡夫来说,好像有一样东西,实际上是归无所得。啊!不过在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不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是这样说,就是我们把那个要求的目标放得最高最远,这个东西才是究竟圆满的,就这样。为了这个,所以才去行那个布施。不是像世间的这种,那么这种情况,你去布施的时候,一定基于这个悲心。唉呀!说,那个众生啊!是都在痛苦当中啊!为贪欲之火所烧啊!没有力量啊!去净除自己,所以你帮忙他,这个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全部在里头。

【“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

  那么在下面呢?就是我布施的时候,并不希望得到异熟果报,说这一世我好好的努力,下一世升天,然后呢?得什么的大圆满。这个注意,这个地方啊!他下面有解释说,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不是要下一世、下一世,就是异熟的,异熟的身财圆满。因为这个,所以这些东西啊!都不实在的。我们要的什么,只求无上菩提,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利益,这个才是真正殊胜的利益。这个注意喔!这个前面啊曾经说过,前面曾经说过,我们真正要求的是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那个眼前增上生,我们还是要的。那么这个地方说,他不希望。注意,这个不希望是什么?那我们布施的目的啊,是为了无上菩提,所以这个眼前增上生,要。但是呢?我们目的不在这眼前增上生,这眼前增上生,还是个工具,它现在这里所破的,就是你目的,不在获得无上菩提果,而只是求这个,这样。所以它这个地方所破的是,这是布施以后,希望得到三界之内这个异熟的殊胜之身。所以说唯破这个,这个才是它所破的,这个我们要分别的很清楚。像这个地方,现在以后啊!除了特别重要,我不详细说了,因为前面说的很清楚,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它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的地方啊!它都会分辨得非常仔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或者是说不经过这种薰陶的话,往往啊是非莫辨,啊是非莫辨。这往往差不多,总像差不多,世间尚且做不好,何况是要求圆满无上菩提。一点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点大家要了解的。啊!所以以后在这个概念上面,如果已经有这个能力,固然应该庆幸增长。没有这个能力,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自己策发自己说,唉呀!我好幸运喔!跑到这里来,现在居然了解认识了,可以从这地方层层深入。这同样的,不要跑到那地方的时候,耶!因为自己不相应就怯弱,唉呀!说,这个这么麻烦啊!你退怯了。那这一点,这种心理对学佛是完全不相应,完全不相应。我们常常记住,事情真正的难易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你对这件事情的本身的心里状态。再容易的事情,你心里面先已经萎缩了唉啊,那是一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啊!这个地方,我再特别提醒一下。下面,我们哪!继续说下去。

【“复次当无邪命意乐。”】

  那么下面说,不要这种邪命,什么邪命呢?

【“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

  啊!这种是邪命。哎呀自己布施啦!那么这个国王或者上面的人晓得,唉呀!这个人啊!能够布施,啊!然后敬重恭敬他,这个不要,这个都是错的。

【“不应虑贫而不行施。”】

  还有呢?说送给别人,我自己没有啦,不要去想。

【“又于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乱。”】

  那么对于来求的人哪!心里面不要欺诳他。对于求的人啊!不要不喜、不要忿恚、不要散乱,这个欺诳、不喜、忿恚,那么我们要了解,什么心行散乱,这个什么意思?在这一点啊在我们眼前不大容易体会得到的,要注意哟,这个地方是什么?已经是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的行者,所以他那个时候心里状态只有一样东西,缘大菩提心,对不对,这是必须要的。平常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心里呢!浮浮泛泛一直在那个散乱行当中,所以他说好像布施心不散乱,心行散乱的,这一个,两个标准,不一样,这我们要了解,所以他一心一意呀!做这个事情,下面。

【“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虽见乞者欺诳等过,无宣布心。”】.


  哪!这一点啊,这一点的的确确是菩萨真了不起。啊不要说像前面所讲,乞的人啊!我们啊!不能轻慢他,乃至于往往说他不是,就是那个来乞的人自己本身种种欺诈,什么等等啊!耶那没关系那是他的事情。啊!我总是依非常欢喜的,大菩提心相应的大慈悲心,去布施帮助他,依大菩提心相应的恭敬心去布施他,为什么要恭敬啊?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是我成佛的资粮,你恭敬佛,你怎能不恭敬他呢?前面说的很清楚啊!所以他如何,他的事情,这个是,这地方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就算看见他欺诈,嗯!我们不去管他,他来,我总是帮他忙。那么下面这两句话看。

【“从别别施生别别果,深忍而施不为他动。”】

  你布施的时候,个别个别不同的方式的布施,你就生不同个别个别的果报,你拿这个手给他一块钱,将来你从他手上就还得你送他的钱,你拿这样的心理,做这个行为,将来你圆满你的意乐也是什么,对象什么等等,你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呢?一方面身口行施,意乐呀!也跟菩提心相应的行施。所以当这样的行施获得果报的时候啊,你受用的什么,外面是报身报土,里边是法身圆满、报身圆满。嗯!就是这样。所以,关于这个概念,如果弄清楚了以后,啊!那你就不为被他所动。所以深忍而施是不为他动啊!前面告诉我们叫我们这样不要做,那样不要做。唉唷!现在在我们看起来,这个事情真难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五卷A面

  看起来这个事情真难呀。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然后呢如理思惟观察修习,到最后的话,自然而然你晓得呀,啊!那个东西就是这样,哩你因地上面是什么样做,果位上面得什么样的报,所以你只注意现在你的心行相,这个事情再清楚不过,再明白不过,它既然是与法相应的你都做了,不相应的你都断除了,自然而然你深深的安忍在这个上面,不管在外面的境界呀是天翻地覆,好的也好,坏的也好,诈的也好,欺的也好,什么也好,你都不为它动,呀这样,呀那么,这个是第二点,呀第二点引伸布施的时后呀,什么样的意乐,说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在下面呢,

【“如何行施,”】

  第三点,那么你布施的时候这个行为、加行,换句话说,

【“分二,”】

  它也是什么是不应该的应该断除,什么是应该的要去做,分二,先

【“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谓不速与稽留乃与”,】

  不快的,呀等了个半天,人家跟你要恩,好好好,好了半天,拖了半天还是好好好,就是这样。呀他要干快去跟他做,把它先做好,呀施,那么

【“令起烦恼而后乃与,”】

  呀你呀要布施给他,尽量地使他得到安乐,结果你送了半天,呀使他生烦恼,不相应。呀

【“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

  这个不可以,呀你送了他东西呀,叫他去做不合理的事情,乃至于这个做世间不顺世间理的那种都不可以,因为佛法一定随顺世间。

【“先誓与此后减少给,或给下劣,”】

  这个不以,呀先你决定一定要给他,后来嘛给他减少了,呀或者是好的变坏了。

【“数思而与,一时能与而渐次少少相给。”】

  这个给了他以后,说自己的,唉呀有怎么样的好处,唉喔这个东西好得不得了,怎么怎么呀,呀我自己省吃俭用,然后呢帮了你忙,诸如此类的事情啊这样,数恩,说它有种种的好处。我们一下可以给的慢慢的给,少少的给。呀还有下面

【“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

  嘿或者自己身居高位,呀古代是国王,现在是高位呀就把,以前的国王呀他可以任意所为的,呀来抢夺别人的东西,然后送给另外不可以。或者呢自己在下位

【“逼取父母奴婢等财而与余者,”】

  上面这个普通一般的人不是国王的普通一般人呢,上面嘛取父母的,下面嘛取你奴婢等等,然后呢你把它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取来了,去送这个不可以。

【“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

  这个也不可以,呀你为了损害别人而去布施,这个不可以。

【“自懒惰住教他行施,”】

  呀你虽然想布施自己懒惰,叫人去做。

【“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

  那么来求的人呀你呵责他嗤笑他,呀真是这是,这种现象我们平常呀容易见到,乃至于轻于轻视他啦,呀这种种的不如理的,不是软语相慰,不是针对著问题,呀所谓旁言是就是不是针对著问题,轻弄的话就是戏弄他轻视他。那么

【“违越佛制学处而施,”】.


  这个就是我们出家人的要特别注意的,修学佛法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呀所以前面一定一再告诉我们,出家人是法师,呀出家人的财施只有一个条件,这只是你自己宿生的福报,呀或者是自己不自求而得到的,这个求二个字大有学问哦,求要如法如理完全如律的,这一点呐很重要,很重要,在座的诸位同学特别注意,呀就是在家人呀也是一样,你信佛了一定由佛法告诉我们赚钱的原则,你违背了这个原则而去弄来的布施,不对!

【“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

  呀这样,这个下面这一种也不可以,说你有钱呀就应该去布施,不要说有钱呀,积在那个地方,积了很久呀,然后啊一下去布施,不要!应该怎么办呢?随有呀随施,就是这样,嘿它有有有!他要,要、要!送啊,这样。

【“故当舍离此等加行”,】

  关于这种情况都要放弃,都应该舍弃。

【“又诸菩萨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

  这个真正修学菩萨的人呀,看得很清楚,呀他所以要布施,对自己来说呀除悭贪,呀就是这样,现在呢,既然你把那个财物积聚起来的话,对不起,这个东西呀增长悭贪的,所以看见了积聚了财物布施,这个有罪。呀你随得随施,呀得到了马上就送出去,得到了马上送出去,呀

【“谓若积集然后顿施,福并无多,及于集时退怯众多求资具者,令生嫌恨后施诸余未求者故。”】

  因为你有了财,摆在这地方藏积的话,这个是积集了顿施,你的福并不见得多,因为你真就不要说别的,那个心呀对不对先不管,布施当中所谓你自己的舍心,布施的对象,就是以布施的财物等,单单三轮当中的一轮来说,你慢慢的布施跟一口气积了很多布施,结果的数量是一样的。说我现在的慢慢先不急一块一块一块积了一百块,变作一百块,一百,一百块钱布施,以前你一块一块送出去,积的数字总是那么多,那么所以这福一样的,但是呀你聚积的时候呀,糟糕了有的人来求你的,呀没有布施给他,所以呀使得很多来求的人呀,你把他呀排除掉了,结果呢他心裹面觉得求不到,生了嫌恨心,生了嫌恨心,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

【“菩萨地所中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防等劬劳障多善行,多于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在菩萨地当中特别强调,所以这一点很重要的,呀前面所说的只是说,先来求的人呀,你把他拒绝掉了,让他心裹面呀生起了不如理的这种心相,呀然后你布施后者,单单说这个,现在这个地方呢,实际上还是,你聚积这个东西的时候,增长了悭等,不单单是悭喔,还有其它的烦恼,我们把那个钱摆这裹嘛,要守护它,等一下防小偷,或者我摆在银行裹生利息,或者要怎么样,那都是呀烦恼,都是麻烦,所以增长劬劳,会障碍很多善行,时间又浪费掉了,又增长烦恼,那么何况中间还要有种种的损失,而不能呀毕竟惠施事故,对这个究竟圆满的布施不相应,呀究竟圆满的,任何情况,任何时候,一切时处,都是增长功德自他的,这个不相应的,所以关于这种的加行呀不可以,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当以何等加行而行舍者,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

  舒颜呀,这个叫人家看起来呀看得很舒畅,很欢喜,你自己也欢喜呀,使别人呐也欢喜,呀所以这个大丈夫论上面告诉我们,说这个行菩萨道的人呀!他看见别人来向他要任何东西,结果他送给别人呀,实际上呢,他送给别人的,他内心上的欢喜呀比之这个受你布施的这个人呀,不晓得要超过多少倍,他那个内心的欢喜是无比的欢喜,这个道理在我们普通人的确无法体会的,但是你了解了这个地方所说的菩提心,学菩萨道者,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为现在你心裹所希望的祈求的什么呀?无上菩提,你为什么希求这个呀?因为你深深的了解,唉呀这个无上菩提果的殊胜的利益是不得了的,在世间任何情况之下绝对不能跟它相比,呀你没有一点办法可以得的到,除了修学佛法以外,那么现在呢你正在修学,所以我们为了容易体会这个心情,就像做生意一样啊现在只有一条路,可以使你这个赚大钱,那个钱赚得不得了的大呀,现在你正忙这个事情呀,当然欢喜得不得了,偏偏别人不知道,就你知道呀,那个时候心裹欢喜呀,就这个状态。所以他这个人来求你,你送给他的时候,他这个人得到的最多只是一点眼前的钱财,他跟本不了得不到你想象当中你心目当中所求的无上菩提果报,他怎么有你这样快乐呢,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这样,所以这一点呀,虽然是在讲布施,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如此。呀修学佛法除了这个,这个六度上五度一,每一度都是一样。以外特别讲精进,精进是告诉我们什么呀,我们做这种善事呀,有一种强悍的这种心理状态,唉呀我们现在叫我们做一点点呀,事情还未做,唉呀我心里害怕,唉呀我不行,唉呀我头痛,唉呀我这个我那个,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呀,你不但精进一点都没有,怯弱得不得了,为什么?呀就是他不能分辨那个是非好坏,他现前就是难舍贪著这一点小小的利害,对不对?或者是知见上的,或者习性上头的,所以你正确的了解了佛法,嘿!正因为你要快乐,正因为你要这样,你要不要嘛?要!这个大快乐呀大好处都在这裹呀,那有破不了的。这样,所以处处地方,要注意一件事情,修学佛法真正的中心是什么呀?正知见,你有了这个,自然样样破得了,你既然能够破除了障碍,那个果报是一样一样的得到,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所以用这个道理去的话,你做起事情来,没有一点事情会障碍得住你,无往不利,无往不利。那么,这个情况,这种精进的先是心理上面的认识,然后呢,行持上面呀去表现出来,这个地方用在,第一个布施上头,所以他会说唉呀看见了来求的人呀,好欢喜呀,先言含笑,唉呀他来成就我无上苦提呀,真好呀,你是大善知识呀,所以说当然对于上面的敬田等等,现在对那个悲田下面的穷人等等,也一样的欢喜而且恭敬。嘿他像佛一样呀,佛使得我们成就佛,他也使得我们成就佛,我当然恭敬他,你布施的时候,你能够这样恭敬呀,嘿所以等到你成佛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呀不恭敬你,这个道理就这么单纯呀,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就是说,呀别别施生,别别果呀,呀这个别别不单是在事相上面,而且布施的当下呀外面是这个事相,裹面是这个心裹呀,以及你的加行啊,那每一样东西当你怎么做的,果报上面呀就感得什么样的一个回报。继续下去

【“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布施的时候要亲自去做,还有送的时候呀要适时,这个很重要呀,呀他今天有求于你啊,到那个时候你不送,过两天呀他已经没有求了,你就送他了,这个不行,呀所以我们说我们送什么呀,应该雪中送炭呀,不要锦上添花,这是应时。那么布施别人于他无损,还有布施的时候要忍耐种种难行苦,然后这个布施,呀这样。凡是前面这个道理呀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呀,我们就要自己的深加观察思惟,然后呢你能够把这个了解的道理去做的话,那就是功德无量无边,呀功德无量无边。所以我这个地方处处地方呀,总是一看到这个地方呀,啊我就想起来了,像德育古鉴呀,呀像什么感应篇汇编呀,安士全书呀,呀古德们的种种语录呀,乃至于最常提的了凡四训等等呀,呢呢呢就这个样,就这个样,他也这么说呀?他说呀不管是任何情况之下,他总归呀能够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呀不管外面怎么样的难,怨他总归委曲求全,就这样。

【“此等果者,如谛者品云:‘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

  你能够如上面这样做的话,这个因感得什么果呢?这个经上这么说,你布施的时候能够恭敬求者,哪到那个时候你的亲友也来恭敬你,这是增上生当中的亲友,乃至于究竟决定生的时候亲友,他们都是恭敬你,所以他成佛的时候,任何情况之下,任何人一看佛呀,就无比的欢喜,无比的恭敬,这样。乃至于佛在世的时候,你看不要说有情呀,他坐在那个地方,嘿结果那个树自然也盖过来遮在他头上,那个太阳移过去了,那别的地方的影子呀跟著它移,他佛坐在那个树底下的影子还不移,还遮在那裹呀,呀这样不可思议的。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说这是布施的时候恭敬。由舒手施感得承事,你亲手呀好好的去帮忙人家,到那个时候啊,人家也会来呀帮忙你所以现在我们常常怨,唉呀现在这个时候呀好像人情呀,很狡薄呀,嘿这是没有错,为什么你会感得狡薄呀?就是你宿生因地当中呀,你没有这样做呀,呀真正懂得这因果的必然关系的话,当你看见眼前这种不如理的事情呀,你没有一点抱怨,不但没有一点抱怨呀,只有反躬自省,然后呢检点自己,然后呢精进力行,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呀那么要应时施,你能够应时而施呀,你办起事情来,嘿也应时成办。

【“又云:‘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

  你能够布施别人,不损害于他的话,那么得到坚固的资财,坚固资财下面会解释的,又耐苦能够能难行,这个而去送给别人的话,那个时候你赶得的眷属他会也知心,刻心刻意,尽心尽命的来为你。

【“俱舍论说:‘舒手惠施得广大财。’”】

  引那个论上面,那么下面解释坚固财是什么呢?

【“如俱舍释说:‘他于资财不能障难,火等无毁。’”】

  平常我们说我们感得的财物五家所共,这个都是不坚固的,或者是水漂,或者火烧,或者盗贼,或者王难,盗贼容易懂,王难是国家,呀古代的王帝跑到来,像我们现在譬如说我们的财物好好的等一下政府里边说嘿这个地方呀有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呀然后把你把你的东西拿掉了,呀诸如此类的,乃至于世间的属于资生,呀这个是不坚固的,这是世间来说。你布施的时候,如果能够这样的就感得这个坚固之财。

【“又助他施加行者,”】

  嘿这个很了不起,要帮助别人布施这样的加行法。

【“谓若自有可施财物,见有悭恪,曾未少施,应往其家,欢喜安慰如是告言,”】

  那你看见呀这个有人啊很悭贪,他很少布施,也没有布施过,而你自己呢有很多钱财可以布施,想布施,要布施,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嘿先不要忙著自己,直接就到那个小气悭恪那个人家去,呀给他很欢喜安慰告诉他,说

【“我家现在广大资财,我为圆满布施波罗密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与汝会过,莫令空返,可取我财惠施彼等,或是将彼引到我所,我行惠施当生随喜。”】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跑到那个小气不舍得的人家去告诉他呀,说我现在呀家裹有好多钱,好多钱,嘿这个东西我呀要送给人家,为什么呀?圆满这个布施波罗密多,唉这个东西有多少好处,所以我现在布施要求财呀,我是求人家来跟我要财的人呀,但是呢我又找不到,所以假定是有的人要来求财呀,唔跟你碰到了,你不要让他空返呀,你就告诉他呀到我这个地方来,或者你不到这个地方来,把我的这个钱送给他,就是这样。结果啊他自己是不肯送,也不想送,嘿结果有人到他家裹去要的时候呀,他自己不损失,嘿嘿嘿好了你要钱到某人家裹面去,或者他自己到那人家裹去布施,他自己虽然钱没有损失,他还是行那个布施,他看见了这个心裹也欢喜了。为什么呀?譬如说有人来来找我,呀我自己舍不得,然后呢把这个人拒绝去了,自己又觉得过不去,好好好来来来没关系我正好带你去,呀那隔壁那个人家,结果那个讨的人也欢喜,然后呢隔壁的人家拜托我说帮他,他也欢喜,我也欢喜了嘛,对不对?唉所以呀那个时候,唔你布施呀,这个悭贪的人随喜。说

【“彼财无减,即便欢喜,”】

  他又没有损失呀却也得到了欢喜。

【“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

  你能够这样做的话,慢慢的帮助他呀能够除掉他那个小气的种子。

【“由渐修习自施少财,依下无贪进得中品,依中无贪进得上品。”】

  因为他能够呀,由你这样领导,本来这个呀悭垢,垢就是脏,就是烦恼相,呀杂染相,呀悭贪的这种杂染的那个种子呀,自己不能住,因为被你这么一来的话欢喜了,渐渐地对自己呀能够稍稍的能够布施一点,这样的话呢,他能够呀下无贪,这个无贪是跟贪相反的,慢慢的进入中无贪,那这个无贪是对治贪的,慢慢的升高了,又再由中无贪进入上品的无贪,进步了嘛,呀这个好了不起。

【“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或虽非悭,然无资财与彼资财,令于三宝树修布施自己不得,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

  所以你像这样去做,那么不管是你自己的周围的什么人,或者你的尊长,或者你的同伴,或者你的弟子等等,由于他们这个呀心裹面呀为悭贪所逼而不能布施,或者虽然不能布施,但是呢他缺少资财,缺少资财,上面譬如说,那个亲教轨范,通常他既然能亲教轨范的话,他不会有悭贪,万一有,可能,就是通常这种情况呀,他是说没有财,呀由于像前面呀他能够呀使助他加行,呀这个真了不起呀,你不但自己布施,而且使这个悭恪难舍的人呀,因为你这样的行为呀也成就了他,从不肯施,然后呢到少少施到中施大施,所以破除呀他的贪从下无贪进到中无贪,乃至于进到上品无贪,上品无贪就舍了,这样。能够这样做的话,说把这个原则用来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呀或者是他因为呀向来这样的小气悭贪呀不能布施,或者呢他虽然不小气,但是呀没有钱,呀那个时候呀,经过你这么一来呀,呀他就能够呀去布施供养,这样他自己虽然不做而由此因,这样一来的话,呀他也就得到了好处了,他得到了好处了,或者是布施的时候你自己虽然没有施,而让他帮你去施,不管自他,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呀弥更弘多呀,呀因为这样的,得到的这个福德,比单单前面的得到呀还要多,还要多。

【“令余一类调伏烦恼,圆满一类善法乐欲,摄受有情成熟有情。”】

  这样,说这个这样一来的话呢,你呀令余一类调伏烦恼,令余一类是圆满善法,他本来呀苦恼的呀没有钱,或者什么的话,你帮助他了,唉帮助他调伏了他的困扰,还有一类呢,另外一方面呢,他本来悭贪什么等等的话,从这个悭贪的烦恼呀,反成了变成布施的意乐,就是这样,呀所以两方面又能够调伏烦恼,那个是一类,又能够增长善法一类,这么个好法,又能摄受有情又能成熟有情,摄受是教他调伏了烦恼,帮助了他摄受他,使他增长善法欲乐,是成就他,这样好呀,所以呀前面这个加行布施当中,嘿别人不能布施,你能够这样帮助他,那个真了不起。

【“如是若自现无资助,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或于他所宣正法语,令诸贫者及悭吝者悉乐惠施,或诸求者教往俱信富饶之家,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又于施物择胜妙施,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

  下面嘛其它的等等,这都是我们呀应该做的,呀上面是自己有钱,假定是你自己没有呢,没没有关系呀。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五卷B面呀上面是自己有钱,假定是你自己没有呢没没关系呀,那么应该你的工巧事业处,说二样就是你的技术啦,你的了解啦,当你所了解的想办法去赚了钱,然后去送,或者你不必透过这个,只是说呀宣说正法─法施,呀那么因为你这样的法施的关系呀,使得那些本来不能施,本来不能施有二种,或者他穷而不能施,或者是他有钱吝啬而不能施,那种人使他呀也能施而且很乐意的去施,很乐意的去施。那么还有呢,唔是有的人呀不是施,反过来求,那么如果有人缺少呀,虽然你自己没有,但是你告诉他嘿某家什么地方啊他有呀!那个教他去求的那些人家,他又什么俱信富饶之家。呀这个人虽然很有钱,但是呢他不具足佛法的信心,然后他跑得去的话,嘿你呀教他跑去,他跑到去没有求到呀,挨骂一顿,呀这个不是法施呀,或者呢你亲自跑到那一个晓得他有钱又俱信又肯送,那么随自己的力量能够帮助他,种种的方法,使得这个布施这件事情能够圆满,你帮助人的话,你自己帮助了想施的人也施无畏施,然后呢你助成其施是随喜施呀,所以这个无非都由施上面增长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种种这一方面,这个举几个例子,真正我们行持的时候,你就把握这个原则善巧行之是无往不利。那么布施的时候呢要把好的东西,不要说自己用不到了送给别人,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所以说到这裹我又想到我这个善知识,呀那时候刚出家不久,我们这里东西呀很多呀,有的时候呀用不完,有的时候呀吃不完,我就说呀这个吃不完送给别人去,或者用不完,呀用不完把差的送给别人去。我的老师说这什么话,你用不完,你最多你只能说,对不起呀,我实在用不完了,请你们帮我忙呀,人家收的人呀也感激你。你明明是用不完,你真的想送人,你舍不得有好的东西你送人,那个对呀,呀我一直到现在为止呀受用不尽,一直到现在为止受用不尽。所以我们现在往往自己都买了新的,这个旧的没用,好了送给别人,还要说这个好的送给你呀,呀这个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有的布施的态度。呀那么对于下面贫穷人尚且如此,呀我们呀对三宝的话,更应该注意,更应该注意呀。那么把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呀下面圆满这两个字注意呀,这个裹面包含了三样东西,你布施的心,以及你布施的加行,以及布施的对象,呀这个布施的对象呀,下面会告诉我们。啊,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看卷第十一卷,

【“第四施何等物,”】

  前面是已经讲了施何等田,布施什么样的田,呀那么布施的时候以什么心,第三呢行为,做那个布施的行为加行的时候如何?现在呢应该所送的东西,怎么个?那些东西可送不可送,它说

【“分二,”】

  第一个

【“略示应舍不应舍物,第二个广释。”】

  简单的说明那一个是可以送的,那一个是不应该送的,原则这个地方说,第二呢详细的说明根据这个原则来一项一项的应用这个原则。

【“今初:谓由施此物,能令现前离恶趣因,引生乐受究竟利益,能令断恶或立善处。又于眼前虽无安乐,然于究意能生义利,是则菩萨当施于他。”】

  这个原则,它说,说呀经过你布施这样东西以后,那个时候呀,嘿能令眼前离恶趣因,现在你造的因呀,这样布施了以后造了善业你能够离开恶趣的,是眼前而且呢将来呀得到究竟利益的,所以眼前也对,将来也对,这个是第一个,能令断恶或离善处,总之不管是现后,这个坏的经过这个行为布施了东西以后,能够呀断除他的坏的,能够使他得到好的,这是前面说的,其次眼前虽然不一定得到安乐,但是呢他究竟能够得到利益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呀,这一点我们往往凡夫呀只看眼前呀,不能看得远,不能看得远,要从大处著眼,大处著眼。所以这个利害要分得很清楚,这样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呀送给别人,这样的东西就应该送给别人。

【“若由施此,现生逼恼后亦无义,或虽现乐于后有害,不应施他。”】

  如果你送给他的东西呀,眼前也没有好处,后来呀更没有好处,那个不要送,或者呢眼前虽然有一点好处,后来有害的,这个不可以,这个原则,现在下面呢详细的把这个原则去应用。

【“第二”】

  这是详细的说明,

【“分二,一广释内物可舍不可舍,二广释外物可舍不可舍。”】

  第一个呢详细的说明,内物呢,呀就是我们自己的内物,内身这个叫内物,外面是呀外财。

【“若知不舍内物道理与此相违知是应舍,故当先说不舍道理。”】

  所以你晓得了什么时候,这个不可以舍这个道理了解了,那么反过来那就是应该舍的,所以把不应该舍的道理先说一下。

【“此中分三,初就时门不应舍者”,】

  第一呢就时间来说,这个怎么讲?

【“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不厌乞求肉等难行,纵有求者亦不应舍。”】

  现在第一步就时间来说,那个时候不可以,说我们修学菩萨的人呀,那个身体,就是内物呀,嘿虽然一开头的时候已经至心发了这个心,发了愿心,当你修行心的时候的的确确这个愿已经是够了,我不管若内若外一切东西都送给别人,心是对了,但是呀你这个大悲的这个意乐呀,大悲的心量呀,还没有广大,还没有广大,你还没有广大这个大悲的心量的时候,就有人来求你的肉,而你不厌呀,对这个祈求人不厌,你就送给他的话,这个不要。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虽然你自己不厌人家来要你,要你的身要你的肉,就算有人来求你,你也不厌,愿意求,那时候不要舍,为什么呀?下面解释了,

【“集学论云:‘由何能令精进厌患,谓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长夜而发精进,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如施肉等,此虽将身己施有情,然于非时,唯应遮止不令现行。”】

  这里解释,先就论上面的文字,下面是解释这个,说你虽然要这样去做,可是眼前为什么要遮止你呢?因为不是说做了这件事就算完了。你要行无量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积无边资粮,这种情况之下,不是一件小事情,要想完成这件事情必定要发大精进,大精进呀,绝对不是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个不可以,像昨天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说呀,一时一兴尔,就是一时呀,他与趣来了呀好好好,呀没有正确真实的充实的内内在的志向,呀兴趣来了,就把它忙一顿,忙过了以后,好了蹋在那裹。呀这个不是,精进这个东西呀是要有原则,要有远大的目标,从微近的地方,慢慢做越做越来,越做越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现在一开头的时候呀,是你有,然后人家来求你,那时候人家求的时候你心裹也不厌,然后送给,送给别人呀,完了以后呀,唉呀你痛得要命,这样也不行,唉呀想想到的时候呀,就懊悔起来了,一懊悔呀,对不起你怯弱了,一怯弱那个精进就受了影响了。所以使得你精进退损的,呀这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厌患,这个情况下使不得,使不得呀就像什么呀,你的力量很少,而你要拿重的东西,呀说呀你自己只能扛他十斤,你呀要超过了力量扛他十五斤乃至二十斤,就算你有十斤扛的话,你不要扛他十斤,扛它七斤,这样才可以呀,呀为什么呀?因为你真正要努力的是长夜发精进呀,你现在还是什么?还在异生凡夫当中呀,还在无明长夜当中呀。你克服这个东西要经过长时期的去发这个精进。当然你证得了大觉世尊以外,无精进无见,那时候已经智慧明见的话,这个精进是绝对不难,而且绝对会行,现在你在长夜当中呀,要发这个精进的话,这个弄得不好的话,对你的精进会损害,这是第一种。或者由胜解尚未成熟,呀那个时候虽然你一时呀,意气很高,但是你的意志本身呀,并没有很坚强,原因是因为胜解,就是殊胜的见解,没有建立起来,那个时候所行超过你能力,这个不可以。呀所以这个时候呀,虽然你呀心裹觉得愿意施呀,把我的什么东西都送给别人,那时不是时候,所以这个要遮止的,现在不要做,呀为什么呀?

【“若不尔者,能使菩萨厌诸有情,由此失坏菩提心种,故即失坏极大果聚。”】

  那下面就解释了,因为你时候不到,过分而去做的话,唉你就觉得,唉呀这个真是难弄呀,这个众生真是难度呀,这个心一起来的话,那个菩提心种就坏了,这个种一坏的话,那个果当然就失坏了。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的人,这个智慧,他决定是看得非常深远。那么下面关于这一点呀,再引经上面。

【“是故圣虚空库经云:‘非时欲行,是名魔业。’”,】

  那以前告诉我们呀,如果心裹面呀又不相应是名魔业,就算是你心裹面己经到了这个认识了,有了这个心,但是时间不对,还是不行呀,经是这么说,论呢?说

【“悲心未清净,不应舍其身,”】

  你虽然想舍,可是那个时候你的悲心呀没有清净,这个清净呢作何解释?什么是悲心清净?呀清净有几种相,说闻相应的,思相应的,修相应的。就是说你的的确确产生了殊胜的胜解以后,你送完了以后虽然痛,呀但是你绝对不动,这种状态当中,那你可以送了,否则的话,你送完了以后呀那个心裹面又动摇了,那个就是不清净,所以前面那个悲心是什么呀?是世俗的,所以叫做世俗菩提心,这个清净的?一定是跟什么?跟智慧相应的。那个时候呀,你才可以舍,没有到那个时候不可以,呀这是第一点,指你内心的状态,这个标准。其次呢?

【“若能成现后,大利因应舍。”】

  假定说你现在这样的布施呀,不但眼前而且以后也有绝大的利益,眼前是眼前增上生,究竟是究竟决定生,那个时候才应该舍,所以前面这个事情呀,眼前好像很对,完了以后呀,后面这个东西不对了,这个就不应舍。这是第一个,以时间来说,

【“就所为门不应舍,”】

  那么其次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呀,那么什么情况之下不应该舍的。

【“若为小事不应舍身,”】

  为了小事不可以舍身。

【“即前论云:”】

  这个入行论上面说

【“‘能行正法身,为小不应损,如果能速满,诸有情意乐。’”】

  说你现在这个身体呀,要行正法,把圆满的佛法在世间呀深广的弘展,结果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把身体送掉了,这个圆满的教法呀是个莫大的损失呀,呀这个不要去送给他,嘿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虽然你没有送,确是在圆满的正法上面有了绝大的意义,这样做的话,嘿很多人呀得到好处,呀所以呀如是能速满诸有情意乐,而不是在一件小事情上面呀得到一点少好处。

【“若就自分已离悭等布施障碍,而就他分若不舍身,能办众多有情利义大事之时,有求肢等亦不应施。”】

  下面就说那你自己呀内心当中呀,己经离开了这个见,呀前面就是说时间还没有到,因为什么呀?你的施心没有清净,现在呢你的施心己经清净了,是啊这个布施的障碍啊已经去掉了,但这种情况之下还不一定舍,为什么呢?不是就你自己方面来看,而就别人的方面,而就他分,为什么就他分呀?利益别人,因为你拿了你现在这个身体呀,能够承办很多很多利益有情的大事情,所以少数一个人跑到来要你一个手,要你一个眼睛,说不不不!我呀要承办众多有情的大利益,不为这个小小的小事而舍身。这是这个地方所做的事情的第一项。

【“若为令作杀生等事,俱害自他诸恶行故来乞求者,则自不应暂施于他。”



  还有一种呢?他是来求你,但是他求你你帮了他以后,所做的事情呀,就像什么?你帮了他去杀生,结果呢害自害他,关于这一类的恶行,呀这个来求的人呀,你可不要给他,呀你给了他以后呀,他去做坏事,结果他自己也损害,然后呢别人也损害,那不要给他。

【“说第二个又求就求者门不应舍者,”】

  这第三个就是来求的人呀,在这种状能当中不合理的,这个不要舍。

【“若魔众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怀恼乱心来求肢等,不应舍与。”】

  这个魔来求的时候,或者虽然不是魔,或为魔所使的这个有情,呀这个有情被魔恼乱心,或者失坏了自己的本心,那个时候他跑到来跟你求的时候呀,不要给他,为什么呀?

【“勿令于彼有损害故。”】

  你给了他呀这反而对他有害。

【“若诸疯狂心乱有情来乞求者,亦不应与,”】

  这个不是文字呀,

【“若诸疯狂心乱的有情呀,”】
  这样,这些人呀疯狂了,心乱了,那这种人来求的时候啊,你不要给。

【“此等非是实心来求,”】

  那因为他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他己经是呀,心裹面乱掉了。

【“唯于众多浮妄言故。”】

  这个情况,

【“非但不施此等无罪,施则成犯。”】

  不但不施没有罪呀,反而施了以后还有罪的,

【“除此等时来求身者,则应施与。”】

  上面所说那些不应,不应该的去掉了,换句话说就应该的,应该的,你就应该送给他。

【“此复有二,谓割身支等毕究施与,及为办他如法事故,为作仆等暂施自在。”】

  那么施这个内身又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把你的身体呀,呀比喻说给他一个送他一个眼睛,送他一个什么,乃至于像佛陀因地当中呀,舍身饲虎,然后身上割肉喂鹰,他自己的身体送给他,或者帮别人忙呀身体还是你的,那么暂时帮他解决一下问题,这个都是舍内财的,就是指我们身体。

【“第二广释外财舍不舍”,】

  那么身体以外,外面的财物什么应该舍,什么不该舍,

【“第一不舍外物道理,第二惠施外物道理。”】

  什么情况之下不送,什么情况之下该送。今初

【“初中有五,一就时门不应舍者。如于出家及诸近住,施午后食。”】

  第一个就时间来说,呀那个时间不合适不应该,出家人午后不可以,近住守八关齐戒,凡是这种人,过午了以后,他不再吃东西,所以过了午以后,你再送他这个不合理的这第一个,第二就施境门不应舍,你所施的对象,那一些不可以。

【“于持戒者,施残饮食,或与便秽涕唾变吐脓血所染饮食,”】

  这个若真正持戒,这个这种人呀都是有功德的人,这种人呀你应该恭敬他,现在呢你残食的东西,那等于好像是乞丐一样,这个不可以,呀或者这个东西呢当中为那个脏东西呀所染污了,这个
不可以。其次

【“于诸不食葱蒜者,不饮酒者,纵欲饮食,然具律仪不当授彼,施与蒜等及所杂染。”】

  那么那一类人呀他或者葱,蒜、肉、酒呀,嘿不吃的人,就算他想吃,来求你不可以,嘿还有呢具律仪的人不可以,具律仪就是具戒,因为这个戒都是戒绝的不可以,你如果把这个东西送给他的话,那个就是犯了杂染。

【“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于施生欢喜心,然于怨家药叉罗叉凶暴所覆,不知报恩,诸忘恩惠来乞求者,”】

  那么这个还有一类呢,就是呀你已经呀说呀如法去说明了他布施,然后呢愿意布施,心里也欢喜,但是有一类人的呀,这个怨家药叉罗叉等等呀,这种人是在什么状态当中啊凶暴所覆,他们那个心情呀,是跟这个心相应的,跟这个心相应不知报恩,忘恩负义,而在为那种暴恶心裹面所使之下,如果这个情况之下来求的话,不要给,

【“与子仆等,病人来求非宜饮食,或虽相宜,然不知量而与饮食,若已饱满性极馋嗜,来求妙食惠施妙食。”】

  那这个或者不是冤家对头等等,或者指儿子,子女或者是亲人呀,仆人呀,别人呀来求不相宜的,这个不相宜的东西呀,不要给,或者是虽然相宜的不知量的不要给,譬如说什么是不相宜的,嘿那个小孩子呀,现在的那个小孩子呀,唉呀看见呀那个不应该吃的,唉呀人家现在呀,嘿嘿普通一般讲那个叫什么呀,大麻烟是吧!就是那一类,那一类东西很清楚很明白不相宜的,那个不可以,哦或者呢虽然正餐饮食等等,但是他吃得不知量,呀这个不可以,或者呢已经饱了,这个性极馋嗜,唉那个呀贪心非常强呀,呀来求妙好的东西,这个不要给,不要给。

【“若诸外道为求过端及非求知经典之义,以财货想而来乞求,舍彼经典,”】

  那么还有呢,他求的东西,是求得经典,求得经典,但是他的目的呀,他不是要来了解这个经意,他要看你这个东西,他要找你的麻烦,嘿看看它这个经,看看这个经裹面,挑剔它,呀如果这种情况之下,这个经不要给他,或者呢他来求那个经不是挑剔,也不要了解,觉得你这本经是古装古版绝版很值钱,嘿这种情况来求你,那你不要给他。这个菩萨地中那么大概这么说,大概这么说,嘿菩萨地它这个本地分当中,下面这个决择分当中。

【“广如菩萨地摄决择分应当了知。”】

  那么详细的要分辨这个内涵呢,这个决择分,呀前面是本地分,后面是决择分,就是说,遇见一个情况,你如何如理如何不如理,详细分辨的,这就在决择分当中。

【“如云:‘若是已写完善经典,有婴儿慧众生来乞,若施与之当知有罪,’】

  就是洗这个完好的经典,己经写好了,现在来说的话,现在不用写了,现在印刷很方便,古代这个经典啊唉呦!好难呀,要硬是手一个字一个字抄起来的,在我们国内已经不见了,不过我在印度看见他们写在那个贝叶上面,唉呀有的人呀,那个工楷写得真漂亮呀,唉整天是写的,硬是一一写出来的,真至写好了,然后呢当然写好了以后呀,是专门供养别人呀,呀让人家读诵思惟观察的,可是来求这个人呀,他不懂事,婴儿慧是小孩子,他根本跟它不相应,嘿这个不要送给他,你送给他反而有罪的,呀乃至你自己

【“若为施彼转向余求,亦是有罪。”】

  你自己没有别人求也是不对,这个经典的目的是增长人家的智慧,他没有智慧,你送给他,不是白白浪费吗,呀不要说像前面的来求你过什么等等,就是他智慧不够都不要送。

【“若我令他持诸深法及观彼能如实信解,唯以是思而惠施者,是为无罪。”】

  说这样的经典呀,是送了他以后嗯觉得他能够照著它这个经裹面深入法义,这样应该送,或者你觉得嘿他能够如实信解,这个时候,你就送给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六卷A面

  觉得他能够如是信解,这个时候你就送给他,这是无罪,这里面有一点要注意啊,就是容或他像你所想的,他能够深入,或者他虽然不能而你觉得他能够这样,那个时候啊,你自己的意乐当中是正确的,说你现在送给他了以后啊他能够如实的真正的深入信、解,那个时候你送给他,那个时候那是没罪。

【“若令诸具正信有情,书写相似正法典籍,或外道论,或先已写现在手中而行施者,或从他乞而施与者,是名有罪。”】

  下面这个注意一下,或者我们哪,令那个具正信的有情哪,写,写什么啊,写相似正法典籍,相似正法典籍,喔,也是正法喔,但是呢这是个相似法,或外道论,外道论嘛当然不可以啰,就是我们现在布施啊,布施那种外道,外道正是啊对内道,对佛法有损害的,不可以,不但外道而且佛法当中相似典籍喔,现在把那个经送给别人都不可以,这个是财施喔,如果我们讲给别人家听,法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喔,这一点我们现在啊往往很容易犯,啊,现在我们看见各式各样的经典,然后呢有很多啊什么那种伪造的经典哪,不谈,还有呢就是不伪造的经典,有很多人现在知见不成熟,啊说了一大堆道理,这个都是相似见解,这种不可以,送那个书固然不可以,说那个道理同样的不可以,佛经里面尤其告诉我们破坏佛法,谁?不是那些外道,有两种人,第一个说相似语,他,你说他不对嘛,嘿,他好像他也讲得对啊,说他对嘛,实际上似是而非,这个一点哪说起来容易辨好像很容易,说难辨是真难辨哪,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弟子啊要想开口,要想乃至于不开口,辩论如法与否的话,自己的的确确须要一点努力啊,能够辨别出如理以及非理,尤其是中间的似是而非的那种,那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这种情况之下,你送给别人那是有罪的。

【“手中现有已写似典,菩萨应令改拭彼典书佛圣教,自亦应知彼无坚实亦应为他说其非善。”】

  哪,不要说叫他写不可以,就是现在已经有了那种似是而非的那种,那怎么办?把他改掉,啊改写别的东西,改写什么,改写佛圣教正法相应的,自己晓得他错误的不坚实的,晓得了以后还要告诉他,这个不对的,这个不对的。那么关于这一点哪首先应该有一个能力,什么,自己能够辨别得出来事、证之间,事、证之间,对于目前有太多这种情况,常常有人说,嗳呀,某人啊,老法师啊!你该怎么,怎么办哪?啊,我自己衡量衡量,我始终晓得的很清楚,所以我告诉你们哪,我只是个常败将军,我只是把我的失败经验告诉你们,真正的正法我实在谈不到正确的认识,在座的诸位啊,如果说有这个经验的话,我们互相共同勉励,要想得到正确的知见是不容易啊,所以呀我们说动不动说,嗳呀我去弘法啊,我常常有一个感觉,你法不弘啊,啊,这金字招牌固然人说藏之深山,然后呢等到一旦有时候的话,传之其人,他那个金字招牌不会坏,古来人就是这样啊,那怕世间做生意的人,呃,他愿意把那东西藏起来,等到真正相应的人出来,拿出来这个金字招牌还在,现在我们忙著要想去传哪,你不传不坏,被你一传,完了,为什么?因为人家来学的人,他总觉得呃你是一个法师来传那个法,他自己没有能力,所以跟你学,他把你看成法师,所以结果你所传的是相似之法,他以为这个就是佛法,以后他就拿著这个做为佛法,这个相似的跟正确之间一定互相影响的。真的好的东西来了,他就听不进了,然后呢他就拿这个相似的来判断、来行持,好了,完了,佛法的真正衰就衰在这个地方啊,所以现在有太多人哪心是好啊,了凡四训上面一再说啊,好心而行坏事啊,这是我们哪无论如何应该避免的,绝对不因为你好心而得到的好报,好报究竟是会有的,但是这个外面的坏影响,你先要往往要先受这个果报,啊,乃至于你虽然一番好心,传了个相似法害了人家,你把别人家先送下地狱去,这个是真的好心吗?说到这地方这“相似”两个字,我们应该特别认识,本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不要说我们现在自己做,就是要求善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这个善知识,什么是真善知识形象摆在那里,而不是那些他略有知解,稍微碰到一点什么,嗳唷,好像乃至于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是千万不可以,啊,继续下去。

【“若诸纸叶犹未书写,有来乞者,尔时菩萨应问彼言,汝今以此欲何所为,若云转卖以充食用。”】

  那么假定那个纸叶,这个纸叶就是以前印度书写那个佛经哪,是一种树叶,啊,一种树叶,就是这个树叶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纸张一样,空白的还没有写,那么有人要来求,好!你本来是写经的,那就,这个菩萨就问他了,说你啊来求这东西干什么啊?哦如果他说,嗳呀我没得吃啊,现在看见你有纸啊,我来向你求的这个纸啊,去卖掉了,然后呢去吃饱肚子的,这种情况之下。

【“菩萨若是将此纸叶预书正法,则不应施。”】

  你本来你这个,这个纸张啊准备写正法的,那不要送给他,不要送给他,不要送给他,那怎么办呢?

【“若有财者应施价值,若无价值,二俱不施亦无有罪。”】

  你有钱,他本来的目的就是要钱不是要纸,那么你把那个纸相当的价值给他,如果说你没有钱的话呢?你根本不施,不施也没有罪,这是第一种情况。换句话说,你那个纸是准备有大利益的用场的,那个时候为了小小的,这个前面原则就说得很清楚,对吧,为了小小的这个,不送,这没有罪。

【“若非预为写正法者,即应施与,令彼随意受用安乐。”】

  假定你原来这个纸不是为了正法的,哦那么好了你就送给他了,送给他了,让随他的意,使他得到快乐。

【“如是若乞欲书最极下劣典籍,不施无罪。”】

  他拿去了这个纸,如果来求的人拿到了那个纸以后,干什么啊?写那种很下等的、恶劣的这个书,那个时候不要送给他,不要帮忙他造坏事。

【“如欲书写极恶典籍,如是欲修中典亦尔,若欲书写最胜经典,不施求者,当知有罪。”】

  那就是说,下劣的不可以,罪恶的不可以,就算是中等的也是这样,他总要有好处的,而反过来他如果说,拿了这个纸张是写殊胜的经典的,那个时候你不送给他,你有罪了,前面那个原则告诉我们很清楚,你送给人家的时候啊,看他的现在,看他的究竟,两个都有利益,这个一定要有详细的比较,那个时候再送,比如像前面那种,啊这个他拿了去以后做坏事不可以,然后呢你送给人家,送给人家说相似法、写相似法,不可以,这是害人的,眼前好像很动听,究竟的话不可以,这个是第二,对于你所布施的对象来说。

【“三、就自身门不应舍者。”】

  那么反过来,不是这个对象,所受你东西的你布施的对象,而是说你布施的自身,在什么情况之下,不应该呢?

【“若自了知,于经卷等意义未辨,又于经卷亦无悭垢而将经卷惠施求者。”


  你自己晓得啊,他要来求的这个经书,你自己还并未了解,有一本书你自己还没有了解,他要来求,那个时候啊,下面加上一个条件,说你对这个经典本身啊,倒并没有小气,舍不得这个心,那时候你不要求给他,不要送给他,不要送给他,这个条件注意哟,就是说第一个你自己心里面并没有舍不得,然后呢你自己并不了解,你要求了解他要来求你的时候,你可以不要送给他。

【“此不应施之理者,谓行如是法施,为成三种随一所须,若不施者,尚有后二殊胜所须,施则无故。”】

  你为什么不送给他呀,因为呀你现在要想研究这个经典的深刻的内涵,了解了以后你才能够如法行持,菩萨的如法行持什么?广利一切有情,然后呢把佛法能够流传世间,他有这样的殊胜的好处,你现在送给他了呢?最多满了他的一点的愿,以及舍了你自己悭,所以这样的做法的话,他虽然不舍,可是后面还有两种殊胜的利益在,你一旦送给他了,后面这两个殊胜的利益就没有了,所以他下面解释。

【“初一所须已辨讫故,谓我自心都无悭垢,故悭烦恼不须更除。”】

  他这个布施有三种利益,第一个呢就是除掉我的悭贪之心,而像上面这个情况,我自己心里面啊并没有悭垢,既然既没有悭垢的话,嘿这事情不要更办,所以并不违背,而同时如果你不施,不把那个经布施,能够干什么呀。

【“若不施者,见增众多妙智资粮,施则无之。”】

  所以你把这本经摆在这地方,自己研究的话增加的妙智资粮,送给别人就没有了,如果反过来不施呢?

【“若不者,便能修集妙智资粮,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即为爱念此一有情及余一切,若施唯是爱此一故。”】

  这个就辨别了,现在你不送给他的话,你就研读深入这本经典的那个集聚胜妙智慧资粮,由于这样的胜妙智慧资粮,能够安乐利益一切有情,这样的,现在呢你如果送给他了,只是为了他一个有情,即为爱念此一有情及余一切,若施唯是爱此一故。你这样的一比较的话,那就不舍了,那就不舍了,因为你不舍那是顾及一切有情,如果舍只是他一个,这个比较,所以不舍。

【“菩萨地中所须轻重如是宣说。”】

  哪菩萨地中就把这个轻重分别了,像上面这样说清楚了。

【“入行论亦云:‘为小勿舍大。’”】

  不但菩萨地,入行论也这么说。

【“故不施此非仅无罪。”】

  所以呀不送给他有大利益,不但是没有罪还有大利益哟,但是不施虽然不施哦,他还有个善巧的方法。

【“不施方法者。”】

  不是说随随便便的,他有一个善巧方便。

【“不应直言此不施汝,要当施设方便善巧,晓喻遣发。”】

  你要善巧方便的说明哪,打发他,打发他,那么什么是:

【“方便善巧者,谓诸菩萨先于所有一切资具,以净意乐回向十方诸佛菩萨。”】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用的方便是这样的方便哟,不是为我们自己的烦恼啊,找一个借口而开的方便哟,这个善巧的怎么说,这菩萨啊修学菩萨的人,把我所有的一切啊以及清净意乐,统统送给回向给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下面这个比喻。

【“譬如苾刍于法衣等为作净故,舍与亲教轨范师等而守持之。”】

  出家人持那个三衣的时候啊有作净法,就是我把这件衣服啊舍给某人,然后呢我代某人啊来持受这个,这个戒律上面平常我们不大注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说你这样做得清净了,你如法受持,实际这个道理是为什么?实际上你了解这个大乘,了解的千真万确,这个大乘行者你的一切受用为什么?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因为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以你要利用这个暇满的人身,内是自己的身,外面这个身所受用的资财,的的确确你要那些东西,那么现在呢这个东西,不管是你舍给上面的尊长,不管是舍给别人,就像前面所说的为有主财呀!为以有主身,护有主财,哪,这个是有主的我已经舍给了,然后呢你拿这个身哪保护他们那些,所以呀这个苾刍的这个作净,有他这么特别的意义在,有他这么特别的意义在,所以说已经舍给那些人哪,你代他来持守而行如法事。

【“由如是舍,虽复贮蓄众多资具,亦名安住圣种菩萨,增无量福。”】

  哪哪哪,这个对了,你像这样的舍法,虽然你呀储蓄了很多东西,但是的的确确这个是啊安住相应的圣种菩萨,不是个败坏菩萨,是一个菩萨而是如法如理的可以增无量福,这地方注意喔特别前面说明,就是说菩萨自己在增上生当中,所以受用这些东西,他绝对不是增长自己的烦恼,绝对不是的,他把持这个东西,他要帮助别人,他要钱他要财,他要身体,他要种种这个东西,所以为了这样而去受持这个,所以他要作一个法,啊,实际上啊说现在我送给某人了,现在是为某人而持,这个比丘戒当中羯摩当中的这个真实的意义,在这地方简单的说明了了,所以。

【“此于如是一切资具,如佛菩萨所寄护持。”】

  现在你所有的一切资具啊,的的确确都是什么啊,诸佛菩萨寄在那里,寄在你那里的,你是帮忙他而护持著。

【“见来乞者,若施与彼此诸资具,称正理者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不施有情,思已而施。”】

  你有了这个上面的这个认识,有了这个了解以后,那么有人来,向你讨啦,讨了以后啊,是的啊,没错,你是代诸佛菩萨看守的,那时你就想,嘿,佛菩萨的目的干什么,佛菩萨的目的啊是无非利益有情,没有一点点东西啊舍不得的,那么既然如此,他来要了,我代佛菩萨看,好好,他来我送给他,就是这样,那个是说他来要的这个人是合理的,如果他来要的不称理,他来要你的人是不合理的,那么怎么办呢?

【“若不称理,即当念先作净施法。由已舍故,告言贤首,此是他物不许施汝。”】

  如果他在求的人,或者你这样送了以后不合理的话,那怎么办呢?你就想了,嘿,我这东西送给别人啊,那已经舍给送给别人了,那当不是我了,所以对于来求
的人就告诉他,唉啊,贤首,现在我们说善知识啊、菩萨啊、仁者啊,你这位先生你大德等等,我现在这个东西啊,我已,这是别人的啊,这个别人哪,既然是别人的,我没办法送给你,所以。

【“●言晓喻。”】

  这个就是布施的方便,上面假定说他,来求那个书写正法的纸等等,怎么办呢?那个纸不送给他,另外。

【“或以纸价二倍三倍施与遣发。”】

  这样。

【“令他了知菩萨于此非贪爱故不施于我,定于此经不自在故,不能施我。如是行者是巧慧施。”】

  那么所以他要来求那个,这个经典的话,你不送给他,而把这个经典相应的纸的价更超过几倍的价钱来送给他,让他了解你呀的的确确不是贪爱难舍而不舍,而的的确确你没有权力,所以对这个经哪不自在,自在就是说,那我可以做得了主,是作不了主,所以既然做不了主,别人的,他怎么可以把别人的东西送给我呢?这样的作法那就是我们行者的善巧,对的,所以他不送也有不送的方法哟。现在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两百七十六页,第二段,第二段上面这个关于外物舍不舍的道理,舍不舍的道理分两个大段,一个呢外物不舍,第二个舍,那么这个不舍当中又分五个小段,前面三个已经讲过,今天讲第四。

【“四、就施物门不应舍者。”】

  这个第四点啊,就是你所送的东西,说我是能送者,送给一个受者以及所施的东西,所施的东西有一类不应该送的,下面说明他。

【“若自父母,有虫饮食,妻子,奴等未正晓喻,虽正晓喻若不信解。若自妻子形容●弱,族姓之人,虽说此等不施为奴。然亦即是物之重者,故堕物数。”】

  有些东西不应该舍的,尽管菩萨一切,已经是发心的时候,受戒的时候,送给别人,但是他所以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增长自他善法,所以凡是这一类不舍的就是说,他不能增长而反而有相反效果的,前面说的很清楚,所以他重点哪在舍的原因、舍的目的,所以这样去舍,当舍了以后对他的目的相反的话,那就是不舍的,第一个总则已经说明,那么现在这里呢,细则所以自己的父母,父母当然不能送给别人,有虫的饮食,你送给别人是利人的,这个不但不利人,而且有损,那么平辈乃至于最亲近的妻、子,自己的夫妇、子女,那么以及下面的佣人等,虽然这也可以送人,但是你一定要如理的告诉他,如果不告诉他,或者虽然你如理的告诉他,他绝不能了解也信赖不过,这种情况之下结果他固然是不服气,受的人哪到那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不合和的现象,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不送,还有呢就是不管妻也是子,他很差形容软弱,这有病哪,这样如果送给别人的话,人家要派上种种用场啊,结果他身体又差啊有病,乃至心力又差,这个不行,这个不行,还有呢族姓之人,就是他出身很高贵,这个很高贵的出身的人哪你送给别人,送给别人由人家支配啦,印度当年的习惯,那是就是奴隶一样的,送给别人就是奴隶一样的,他出身高贵的人做不来这个事情,他虽然你送给他了以后,跟你的原来的原意达不到,产生了反效果,这个不送,那么原则上呢?上面这一类就是物之重者,故堕物数故,前面曾经哪讲过,就是平常啊轻微的东西,稍微有一点损益,这个影响不大,现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一点点弄得不好的话,就产生绝大的反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避免,避免。

【“菩萨地摄决择分说,若是三衣及余长物佛所听许,无悭意乐于修善品极所须者,虽不施与亦无有罪。”】

  那么除了上面这个以外,在菩萨地摄决择分当中,摄决择分就是瑜伽师地论上面,讲菩萨地修学菩萨的人,根本意趣说明了以后,本地分就是说明根本意趣,然后呢决择就是这个里边细辨,细辨,讨论一些问题,那是说我们出家人的三衣,这个是自己啊修学佛法必须要的东西,那么除了三衣以外呢?跟我们日常生活必须要的其他的长物,就是多余出来的东西,这个佛所听许的,那么我自己本身哪修学是很用得上,所以呀能够增长我们自己的善法的,所以呀修善品哪非常须要的,而自己也并没有对他,放不下“悭贪”的这种心情,这种情况之下不施也没有罪,没有罪。

【“如云。”】

  下面就引哪:

【“出家菩萨除三衣外,所余长物佛所听许,身所受用顺安乐住,若故思择施来求者当知无罪。若顾善品非堕欲贪,虽不施与亦唯无罪。”】

  说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那么在家菩萨当然没有这个,没有这个不须要,出家人那么三衣就是我们这三衣,以及其他的出家人,佛所听许的那个,这个在我们出家修行的人,不要说菩萨就是声闻也是如此,他受用的目的,不在乎长养世间的若身若心的这一个哦生命以及染污,而是由于利用自己的暇满人身,以及暇满人身所必须要的外面的受用啊,修学佛法,修学佛法,所以这个必须要的,如果你对这个有了认识,那么说这个是我必须要的,所以故思择施来求者当知无罪啊。这个如果说你在这种状态当中,是你觉得可以送。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六卷B面

  所以他不是冒冒然的像别的东西,人家来要我就送给别人,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这样子送了以后,是不是对人家有利,对你自己也有利,对现在有利,对将来也有利,反过来说你是需要的,但是呢你并没有悭贪的意思,我们布施的真正最重要的,第一个在悭贪上面哪决定要去除,而且要至心与无贪的心去布施,现在,在这个悭上面我没有,而修学善品当中这是需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呢?这个不施也没有罪,不施也没罪,换句话说我们在这地方要辨别得清楚。

【“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若诸菩萨重来求者,舍与三衣,此非修习少欲。’故出家菩萨施自三衣,即是有犯。”】

  乃至于菩萨戒经上面说,特别说明说关于自己的三衣,就是人家怎么来求你呀,这个不要舍,因为这是你自己必须要的,我们少欲其他东西可以舍掉,这个三衣是出家人根本需要的,这个不算少欲,所以你把你自己必须要的三衣舍掉了,那个反而有罪的,那上面就辨别有一些东西,东西来说那个不应该舍。最后第。

【“五就所为门不应舍者。”】

  就他为什么要来乞这个东西,乞了这个东西去干什么?我们要了解,如果说他拿了这个东西做不合理的事情,那个就不要送给他,所以下面就解释。

【“若有来乞毒火刀酒,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便施与。”】

  那么这些东西呀,来有毒的火、刀啊、酒啊那些东西啊,不管他自己伤害或者伤害别人,这个不可以送给别人。

【“若有来乞戏乐等具,能令增长堕恶趣因,是应呵止,反施彼物。”】

  这个还有一种呢虽然不是伤害,眼前伤害,而是将来能够堕落的、戏乐,这个没有义理的事情,没有义理的事情,眼前虽然不伤害,但是将来就是堕落恶趣的,这种事情啊是应该呵斥,不应该做的,那个不可以呀布施,不可以布施。

【“若有来求或来学习罩罗罝弶为害有情,教施彼等。由此显示,凡害众生身命资财,皆不应学彼等教授。”】

  还有呢有的人来求,求这些东西,或者来学这些东西,求什么?罩罗罝弶,那个就是捕捉鸟兽的东西,罩通常就是竹子做的一种竹笼,摆在河里面捕鱼用的,罗就是罗网捕鸟的,罝也是种罗网,他不是捕天上飞的鸟捕走兽,通常捕兔子什么这些,弶就是种弓箭,那个弓箭上面有雕刻的特别的就是这样,这个东西或者直接来求,或者是学这个东西,他的目的干什么?这些东西都是伤害有情哪,你有不能送给别人,然后你知道了也不能教给别人,所以啊更从这个地方说明了,凡是伤害众生的生命哪资财的话,哪皆不应学也不可以教。


【“若为杀害或陆或水所住众生,来乞水陆即施此等,若为损害此国人民或为害他,来求王位而行惠施,若有怨家来求仇隙,施彼仇敌。”】

  这些都不应该的,他不管是水上或者陆上,那么有众生所以他来求这些,比如这一段我们现在说这个土地是你的,像我们目前在这里呀,我觉得我们对这种概念不大清楚,比如说一个田荒在那里,我们任何人就可以跑得去踩上去好像无关紧要的,哦在西方在美国,我就看见就不是,仅管一块荒地在那个地方,荒地在那个地方,你不能证明他这是公家的,我们随便决不踩上去,有的地方他那个边界上面就写一个,比如说那个公路旁边哪,他那个标一个他自己的姓名或者写一个private这是私有的,那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不会站到那地方去,万一有的时候不小心踩过去了,没有人那当然无所谓啦,有人一定再跟他打个招呼:“对不起不方便”,“好好好”,不像我们现在这地方随随便便,哎呀进来了,怎么妨碍你呀?就是这样,随便这么都不可以,何况你要,所以在那种地方,譬如说到了春天啦或者什么人家去打猎呀,打猎呀他们一定有一个区域,有一个范围,凡是那个地方标了一个"private",那个因为他那个地方的地方很多啦,那个很多林野很多,那个我们跑过去看见那地方一标,那就不进去,打猎人都不会进去,所以像这个上面就说明如果这个地方有水、陆等等的东西,那么人家要来为了伤害这东西,譬如说捕鱼啊,那条河是你的,人家来要求,你不要让给他,不要让给他,不要伤害那有情,这个是对畜生来说,那么同样地对国家来说有人求王位,求了王位而要伤害你这个国民,那不要,还有呢这冤家,这个冤家跑得来,不是为了目的,比如我们,现在有人呀说舍什么身上的什么东西呀,他可不是为了救命哪,他是来伤害你,那不可以给他,这个是,这些东西我们容易了解,那么上面说的五项是不应该,下面呢什么是应该施的?

【“第二应施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师所遮之时,于彼补特伽罗舍所施物,非不称理,于彼相宜即应施与。”】

  他还是照著这个次第,上面第一个嘛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呢虽然你发了大心啊,样样东西送给别人哪,但是你那个悲心还没坚固,舍心还没培养,做的时候那个佛不让你随随便便送的,说,如果说他不是佛所遮止的,这种情况之下,所以说这个,就是对我们自己身体来说,你够了这个条件,然后呢佛不遮止的时候,那么那个时候啊是合理的,合理的你能够做得到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要,对人家有用
你就送给人家。

【“又若自身与前相违,于诸经卷有悭吝心,虽未已辨经典之义,应施来求乐胜智者。”】

  那么前面曾经说过,说有的人哪来求那个经典,可是你自己对那个经典的道理还没弄通,还没弄通,所以你修学这个经典哪,有后面的大利益在,有大利益在,你现在送给了别人了以后啊,是的,你啊第一点哪对于悭贪舍那一点做到了,可是后面的大利益却不行,所以你可以不必送,但是现在呢情况不是一样,说你是的你对这个经典的道理你没弄清楚,你应该去弄,可是你的这个悭贪心在,在修学布施的时候最重要的目的干什么?破除你的悭贪,结果你的悭贪心,在这个地方的话,对不起,在这种状态当中啊!那你就应该送给别人,要破除你的悭贪。

【“此复若有二书即应施与,若无二者应与书价,价亦无者应作是念,我行此施,纵于现法而成痴呆,不忍悭贪,如是思已定当惠施。”】

  下面就说这个道理,说这个时候假定你有两本书的话,那就送给他哦,你自己还留著一本,假定是没有两本的时候,因为你要想办法了解这个,所以你尽可能的想办法,给他跟书相等的价值,如果说连这个也没有的话,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就想是的呀,我送给了他了以后,那我自己呀没办法深入了解啊,就痴呆,但是呢我现在的目的是什么?破除悭贪,破除悭贪,我拿了这个借口,结果啊增长自己悭贪,我宁愿痴呆,我不可以悭贪,这样,结果还是把它送出去,这个地方啊有一点我们很值得注意的,他在这个两者取舍之间啊,碰到这种问题关键所在的话,他宁愿送出去不愿意忍受自己的悭贪,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平常做很多事情的话,就是实际上呢自己烦恼,他现在的是悭贪,我们哪什么不一定,或者好戏论,或者好悭贪,或者好什么,实际上呢内心真正的重点放不下,然后找借口,说唉呀修行哪要这个身体呀,然后呢所以你要讲营养啊,要好好的睡呀,要好好的弄呀,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呀,哪就是这个悭贪,看看菩萨怎么做的,菩萨怎么做的?换句话说我们真正想修行的话,你要自己内心检点,如果说你那个悭贪心在的话,在这个地方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宁愿把命送掉,不要让那个悭贪长养它,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往往拿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做一个借口,保护自己的烦恼,修学佛法的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要全部精神去对治烦恼,本来这个最好的借口,不是借口,是最好的方法,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的,结果却是保护了你的烦恼,变成功保护烦恼的借口,这个是修学佛法吗?这一点哪,我们务必要自己好好的反省,务必要好好的反省,不过前面已经一再说过了,我们做有一个渐次,至少第一个理论上面要清楚,清楚了以后自己做不到,那个时候应该什么呢?怀著惭愧的心情,第一个,唉我怎么做不到啊?我要好好的努力,单单这个惭愧的心情不够,更应该了解,长养这个烦恼的结果是什么?对自己的伤害,对自己的伤害,为烦恼所使贪一点小便宜,结果受到绝大的大痛苦,受到绝大的大痛苦,你所以放不下是为了贪一点快乐,结果呢伤害了你自己,就是这样,所以你觉得啊这个是不能忍耐,不能忍耐,然后呢你要找种种方法去对治他,所以在这地方就特别把这个道理说出来,所以我特别欣赏了凡四训的原因,了凡四训的改过之方当中起出三个办法来,耻,然后呢畏,第三个勇。耻,耻些什么,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觉得唉呀我怎么这么差啊,这个佛法里面说惭愧呀,惭愧两个字啊一切百法的根本,又惭耻之服,遗教经上面,那就行了,如果你没有惭愧,那你就完了,什么叫惭愧呢?就是说一个恶行的人,当他辨别清楚是非以后,一看,唉呀自己觉得我怎么这么糟糕,嗳,拿我们中国人来说,耻呀,自己呀,不如,不对,所以你一定要如理的辨明邪正是非,然后自己觉得唉不好呀,自己不好呀,单单这个够不够?不够,我们更要进一步,他这说“畏”,畏什么呢?就是刚才这个,你了解你的根本原因所以贪,为什么呀?还是求快乐,结果你贪了半天的话,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大大的伤害你,嗳唷,那个时候啊就不但有耻而且有畏,前面哪旁边哪都策励你的力量,后面推动你的力量,那个时候啊,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啊,这个正确的认识叫正信,所以信为欲依,你那个善法欲就升起来,有了这善法欲,那勤精进就跟著来了,所以就有一种精进的力量,世间圣人说知耻近乎勇,不是就是勇哟,近乎勇,这一点我们在这地方要特别说一下,他现在这地方,对法是如此,对其他的亦复如是,所以关于这一点哪,尤其是一心向上的出家同修们,在这一点务必要三思而行。我们继续下去。

【“若所施物除前所说,又自作王时,终不抑夺余妻子等,令离其主而转惠施,唯持村等可施求者,如是不为堕恶趣因。”】

  那么这个,还有呢在上面所说的除前面所说的这一些东西,前面说的不应该送给别人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如果说自己是王者,古代的王者对于他属下的一切东西,他有主权,他虽然有主权,但是呢不抢夺夺取人家的妻子,然后转送给别人,这个不做,还有呢他可以任意的比如说,国王封下面的臣下,有功的或者什么人哪,那些地嗳呀这个给你,有人来求他给他,不过跟上面相违背的,你送了他以后,他不会做坏事,因此他不会堕落,这种情况之下,你可以,下面。

【“诸戏乐具及罩罗等,不损于他众生所居水陆之处,不伤众生无虫饮食应施求者。”】

  这个容易懂,就是跟上面所说的恰恰相反。

【“若有来求毒火刀酒,为自饶益或饶益他,即当施与。”】

  前面说过的毒火刀酒这些东西,它不舍的道理,不在这几样东西本身,而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够伤人的,也能够致害的,他现在拿了这些东西,能够自己饶益能够利益他人,那就送给别人,那个送给别人。比如说毒,嗳!毒这个东西妙不可言,人家以毒攻毒,如果你身上面有了不好的东西,或者外面的疮,或者里面的病,往往啊要那个毒药来攻,就把他弄好了,那个时候对啦,这样,那么下面的火呀、刀刀呀、酒呀,亦复如是。

【“若如是行财施之时,来二求者,一贫一富应如何施。”】

  嘿,你在布施的时候,两个同时来求,那么一个穷人,一个有钱的,那怎么办呢?

【“先作是念,设二求者来至我所,若堪于二充足满愿,即当俱施满愿充足。”】

  事先你心里面哪先要有这个认识,说,假定说有两个人同时到我那里,我能够同样满,满他们的愿,那最好,不能呢?

【“若不堪者,则当圆满贫者所愿。”】

  这个是不行的时候,那个取舍,先满穷人之愿。

【“由其先作如是念故,若不能满二所欲时,即当满足贫者所愿。”】

  那么因为他以前,先已经有了这样的心念,所以到两者不能满的时候,先贫者所愿。

【“应以●语晓喻富者,告曰贤首,我此资具于此贫者先已舍讫,切莫思为特不施汝。”】

  这个既然你只送给一个人,另外的人得不到,那个时候他始终有一个原则,你不能让他啊过分失望,那时候啊你呀轻言善巧的来给他这么说,说嗳呀这个大德呀,我这个东西呀先已经哪对这个穷人哪,已经送给他了,已经准备送给他了,所以你来呀实在太对不起,太对不起,我倒不是不送给你。要这样去做法,那么他为什么要先这样想呢?这个我们要了解,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他固然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大菩提愿,这大菩提愿的最中心、最坚固的什么啊?大慈悲,大慈悲是看见人家苦,他要帮助人家拔除,要使得人家得到快乐,现在贫富两者当中,当然是对这个贫者来说更需要,他的痛苦更大,给他一点点利益更大,所以他这个取舍是这样,但是他为什么先想呢?因为先想了,他心里的的确确他存著这样,如果先不想临时这样说的话,那他这个欺诳或者分配不公平,不好,所以这种小地方特别说明了一个什么事实呢?即便是菩萨,他平时的时候用一点方便,所以这个善巧方便哪,我们常常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实际上他不是妄语,他是方便而不妄语,因为他的的确确事先也已经想好了,我这个东西这样分配的,他的确有这个概念,所以他来的时候,哪,这个是真正叫做方便,我们现在常常讲方便,方便,人家方便的结果是什么?善法增长,善法增长,增上生到决定胜,我们现在也说方便,说了方便以后开恶趣门,忍非说因,就是这样,该忍的就不忍,这个是烦恼,然后呢不该忍的去忍他,长养这个烦恼,还找种种的借口,这个地方我们务必要辨别得很清楚,这个文字很容易懂,这个文字一看就懂,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这个这样安立法的这个特则,你必定要把握得住,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学佛法应该了解的这个基本概念。

【“受菩萨律初发业者,如是学施极为紧要,故特录出,凡无别义者,皆如菩萨地意趣而释。”】

  上面这些道理啊,这个对于刚开始学菩萨的人,受了菩萨戒以后,那么第一件事情就学布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特别从菩萨地,菩萨地就是广说这个的,把他摘录出来,如果你们要详细的了解深刻的个别的意义,那可以到这地方去,我们这里也有这个书,你们愿意好好的看,那么上面说这个外财应舍的这个呃道理,那么下面呢我们紧跟著说明,当不能舍的时候该怎么办?在不能舍的时候。

【“第二不能舍时当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来求时,为悭覆者,应作是思,此可施物定当离我,此亦弃我我亦舍此,故应舍此令意喜悦,摄取坚实以为命终,若舍此者,则临终时不贪财物,无所忧悔发生喜乐。”】

  那么这是第一个,我们虽然学了大乘的佛法,乃至发了这个愿,可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性所使,愿是发了,真正境界上的时候,心里面就会唉呀舍不得,那怎么办啊?这样告诉我们,说假定说境界当前人家来向你要东西,那个时候啊你呀为这个悭贪心所覆盖,换句话说那个时候悭贪现行当中舍不得,舍不得,那么这个该怎么办呢?他下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样思惟观察这件事情。注意哦这个思惟观察,一定在事先学习的时候啊,先哪如理的思惟观察,假定前面没有善巧的话,你到临时的时候,你脑筋里面这个道理的影子都没有,这时候唉哟这个心里面觉得唉哟给人家怎么可以呀?他只想到那一方面,这个如理的思惟,这种正念绝不可能提起来的,所以境界现前所以能提起来,还必须要我们平常的时候啊多学习思惟观察,
然后呢在很多小小的境界上面哪,有了对治这个工夫,那么到那时候境界现起的大一点的时候,你这个如理如法的这个力量才能升的起来,那么现在是说碰见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想呢?说那个东西呀我现在舍不得那个东西,尽管你怎么个舍不得,对不起,到最后你一定要离开他的,没有一个人哪可以保得住。所以我们古人有一句话,“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啊哟,这个秦始皇的雄心大略不得了,以那个时候这样的一点工具都没有的,造了万里长城,一直到今天这样科技发达,算起来世界的几个大奇观当中,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摊他一份吧,这么了不起,结果请问你保得住吗?这万里长城都保不住,现在我们这些东西你保得住吗?千真万确没有一样东西例外的,所以不管你怎么个舍不得,对不起,到时候一定舍离掉,反过来呢此亦弃我我亦舍此,彼此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你何必牢牢执守呢?啊,早点送掉,送掉了以后欢喜啊,啊,好啊,这圆满了布施波罗密,以前由于这个悭贪难舍,一天到晚忙这个我,结果呢你忙著我啊,他这个我啊就偏偏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唉,一直在轮回生死当中受尽了痛苦,现在呢我舍掉了,结果呢唉把这个不坚牢的物啊,换得了坚牢的这个法财,呃,好啊,好啊,最后呢送掉了以后,嗯!到最后,这样你的一生这样的努力,岂不是好吗?所以说若舍此时那么你一直舍舍舍,舍到后来的时候啊,生前已经养成功了舍,到临终的时候你心里面是了无挂碍,是了无挂碍,不但没有挂碍,因为你没有挂碍啊,同时因为你一生都集了那个善法,所以你一直觉得哎呀!好啊,好啊,否则临终的时候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现在样样送掉了,我集的是法财,那个财呀集在极乐世界,或者集在天上,啊,现在我正好啊,到时候了,去享受了,欢喜啊,欢喜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七卷A面

  到时候了,去享受了,欢喜啊,欢喜啊,所以,平常我们到临终的时候,唉呀,这个也不行啊,那个也不行啊,那个也不行啊,这样,于是呢,就因为这种贪著,这种力量啊,就把我们牢牢的绑在这里,所以关于这点啊,我们可以把前面那个十二因缘当中那有支的力量啊,你们多多的去反省观察,那时候你们就晓得了,嗯为什么朴穷瓦那个大善知识啊,在有支上面下功夫的,道理就在这里,就在这个地方。

【“如是思已仍不能舍。”】

  像上面这样你思惟了以后啊,还不舍那怎么办啊?咦,他妙啰,这个佛菩萨啊真了不起啊,啊他倒不一定强迫你,啊他强不强迫你,还有一个更退一步的善巧。

【“如勇利经说:‘应以三事晓喻求者。’”】

  以这样的三件事情来好好的给求的人说。

【“谓我现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于大乘中是初发业,随不舍心自在而转,住于取见我我所执,唯愿善士忍许,不生忧恼。如何能满汝及一切有情意乐,我当如是渐次而为。”】

  第一个呢?是的,说我呀,虽然啊想修菩萨道,然后呢要学菩萨行,可是对布施这件事情啊,啊力量还不足,善根还没有成熟,在修学大乘当中啊,是刚刚开始,是刚刚开始,譬如说,我目的将来做一个什么啊,医生利人的。或者做一个什么利人利国的,乃至于做一个工程师,尽管你有这个目的,可是现在你在小学乃至于幼稚园,对不起,那是将来的事情,我将来要做到的,啊所以这个同样的这样道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目的是如此,咦,因为没有如理的修习,所以我在目前的状态呀,还是呀被烦恼所捆住,是呀,所以啊这个烦恼就舍不得,被它所捆住。谓不舍心自在而转啊,这种情况之下,为什么舍不得啊,住于取见,就是啊这个恶见当中的见取见,见取见大家还记得吧!对于不是真实的殊胜的东西啊,他自己的见解觉得啊这个好的,这个重要的,这样,所以他把那些啊,该舍的东西由于世间一般无明相应的染污知见哪,他觉得这个对他很好,啊舍不得,至于这种见解啊被他自在,换句话说这种心里笼罩之下,以及我、我所这些概念,所以啊祈求你原谅啊,那你不要生忧恼啊,啊不要生忧恼啊,虽然如此,但是这个布施的这件事情,要满一切众生,利乐的这件事情啊,这是我的志愿,现在眼前我不能做,但是我正在努力做啊,将来我一定要这样认真去好好、好好,做到,圆满了,然后帮助你们的,这样的啊去自己努力,去对这个呀对治这个自己不能舍,以及来求的人。此是断除。

【“此是断余不信过失,非无悭过。”】

  不过这地方要注意喔,这样做,不是你没有过失喔,你这个悭贪的过失是有的喔,不是没有喔,只是说经过了这样的善巧的做法以后的话,免得人家啊在你的地方失去信心,这一点避免,所以你看这个地方啊,辩得实在好呀,在一步一步,那个次第是一点不染,然后呢崇高,万一你这个做不到,退一步该怎么办?这个做不到,退一步该怎么办?再退一步该怎么办?这样,把我们做的这个次第啊,层层说明,还有呢?他做了以后,你的内涵啊也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最后这两句话就是这样子,你这样去做的话,至少有一个好处,人家来向你求乞的那个人啊,他不会失去他的信心,啊,乃至于啊他不会啊生嗔心等等,这个至少做到了,但是你应该破除的这个悭贪那个过失,对不起,这个过失是有的,你还得努力。

【“集学论说,菩萨悭吝是应呵责。”】

  关于你没有破除的这个悭吝啊,这个是应该大大努力啊,呵责,你眼前虽然做不到,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之下你肯努力呵责这个悭吝的话,将来你渐渐渐渐就,就能做到了。

【“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悭不施财法他胜。’”】

  除了上面这个道理以外,还有一点,菩萨戒当中啊,有一条啊,这个悭贪财,悭贪自己的财法,犯那个他胜,他胜是根本罪喔,你如果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把这个根本罪能够遮止,噢,所以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这点。如果那个根本罪不能遮止的话,对不起!你破了戒你就完了。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有求者现在前,力极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应以软语慰其意。’”】

  那么这个啊,摄波罗蜜多论上面啊也这么说,若有人哪跑到你跟前来啊,来向你乞讨,那个时候你的布施心啊还,还差,所以不能送他,那个时候啊你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温言软语来安慰他,不要让求的人啊失望。不要让求的人失望,为什么这地方要说这一点,我们重新再想一下,我们现在所以要布施的原因是为什么?不是世间一般的,我们是要求无上菩提果,无上菩提果的特质是什么?为利益一切有情,今天他来向你求,即使你没有直接的当下的圆满他的欲望,至少你不要使他失望,对不对,哪,所以这个层次很清楚,所以虽然我今天没有圆满他的意,但是那个时候啊至少保护他,这点啊我们在修学菩萨道上面,多多少少也向前了一步,结下了一个下次见面的善缘,等他的好好好,那等到你呀,慢慢、慢慢的修习,啊然后呢?到那时候你力量强了再来,这个缘结下了,实际上呢我自己也是想,我怎么自己这么悭吝的,呵斥自己,努力修学,心里面也强了,下一次来了,那东西也会送出去了,自他俩啊都得到利益啦!

【“以后若再来前乞,必定不应令失悔,当除悭吝诸过失,为断爱故应勤修。”】

  下面就说,若以后再来的话,那一定啊不可以呀再使他失悔、懊悔,也绝不可以再让自己失掉这个机会,所以等到他走了以后,努力的把悭贪那个过失啊,把它去掉,对治掉,然后呢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啊努力勤修,把这个贪爱难舍啊断除掉,这个是说万一我们真正碰到境况,做不到的时候应该这个样。在这里布施是一个,其他的所有东西都是这样喔,所以凡是我们目前该学的东西,啊,做不到的时候该怎么办?注意哦这个地方,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认识的那一点啊,我们常常说,唉呀!我还差啊,是一种回答,还有一种呢,唉呀!这个是佛菩萨境界呀!这话倒是没错,是佛菩萨境界,现在的问题,不在这个境界是不是佛菩萨,在那里?请问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如果说你忙的是忙世间那个,是,那是应该的,你本来应该忙世间的嘛,不必到这里来,如果你到这里来,你要学佛菩萨的,你应该怎么做,这个地方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时时告诉自己我来干什么的,我努力学这个,来对治我的烦恼,而且前面那个也是一样,不是等到境界来,而是说事先要学习,事先要认识,所以我刚才说昨天晚上,我们羯磨的时候有个同学,在那地方啊忏悔,唉唉,我非常赞叹、非常高兴,是啊,我觉得我也是这样,我的确是个凡夫,但正因为我凡夫绝不宽恕凡夫,啊我说我是个凡夫就这个样,那你跑来干什么,我因为是凡夫所以跑得来,所以要努力地学,这个时候就分得很清楚,因为我是凡夫啊,所以啊还没学的之前一个不小心就犯了,但是呢?因为我是凡夫来学,来学所以犯了以后,假定你保护你,说我该如此的,你赶快回去,唉,那时候心里啊呵责自己呀,我一定要改过,一定要改过,在我的经验当中,我自己觉得自己学的以及看见佛菩萨,这是我们目前真正该做的就是如此,我们能够这样的努力,不断的策励的话,自然而然将来会做到的,我们更进一步看看佛菩萨怎么?佛菩萨说得清清楚楚耶,没有一个天生弥勒、自然释迦,绝不是天生生下来的啊,祂,没有一个佛菩萨例外的,最初的时候都是什么?唉都是三恶道当中众生啊,祂然后呢也是如理如法的,所以啊勤勤恳恳努力多少阿僧祇劫,就这个样嘛,照这件事情说,啊,一听就会了,那这无量阿僧祇劫算什么啊,那些人真是笨得实在不能再笨了,当然不是,天下唯一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他们,祂们这样呢,那我现在所以要学祂们,哪我们也是这个状态,所以,这个概念啊!我们要特别注意,啊,再说一遍,我们真正学本论的时候,这个才是我们跟著应该学的,这个是文字里边的真正的意思,你能够把握住这一点,一定学得成功,一定学得成功。实际上呢,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学的也就是这么一点,再下面。

【“第三习近对治布施障。”】

  唉!妙极了,不能舍是为什么啊?由于障碍嘛,由于障碍嘛,所以呢,现在你好好的修习,怎么样对治这个障碍,怎么样对治那个障碍,呀,这地方虽然单说布施啊,实际上呢。所有一切的障碍同样的,啊我们应该推而广之,闻一知十。

【“障者如摄决择分略说四种。”】

  这个障碍有四种,这个障碍就是不能送,那四样。

【“谓未串习,匮乏,耽著,未见大果。”】

  这四样东西,第一个没有习惯,这通一切毛病的,就是你还没有好好的练习,修习这个障碍,老毛病嘛!习气嘛!我们所谓堕性嘛!第二呢你匮乏,就是你自己没有东西。第三个呢?虽然你有啊,但是对你自己的东西呀耽著难舍,最后是啊未见大果,没有了解,没有正确的知道这样做的殊胜,伟大的果报,现在一样一样来说,一样一样来说,这个事件对我们很重要喔,我们要想修学就在这地方,啊,所以前面制戒的时候啊,讲那个中士道的时候啊,他讲戒之前,他不说这个戒的体性特质,而是说犯戒四因,现在一样的,所以要修布施之前的布施的时候啊,那个障碍的原因,你能把那个障碍的原因找到了,能够对治去掉它,那布施就行了,其他的亦复如是,第一个是什么?

【“其中初者,谓虽现有可施财物,然于求者不乐惠施,能治此者应速了知如此过患,是我于施先未串习,今若不施,则于后世亦不乐施,强思择已而行惠施,不随未习过失而转。”】

  这一点非常重要喔,嗯说眼前啊我有可以送的东西,但是呢?人家来求啊你就啊不愿意送给别人,那这个毛病呢,什么方法去对治它?对症下药,什么呢?要了解啊,不送的这个过失,不送的祸患,说,因为我以前啊没有啊习惯,啊没有练习,这个串呢就是继续的,啊一串,继续不断的练习,因为没有修习啊,所以不习惯,假定我现在还不开始去做的话,对不起!这个布施的这个习惯啊,始终生不起来,这是第一个,倒是什么,不送的这个习惯啊老在长养,所以注定你永远堕在这个里边,害了,于是经过这样的思惟观察了,勉强自己、坚强自己,然后呢提起勇悍的心来,说,啊!我一定要去做,绝对啊不跟著这个老毛病,这个老毛病有祸害的,嗯,不要让它这样做,布施是如此,其它一切都是如此,啊!所以我们前面经过了一段修学以后,以后啊现在有很多同学有好现象,他心里就坚强起来,一点都没错。啊,先心里坚强起来,然后呢碰见小事上面去做,眼前我们看得见,处处地方都是如此,我想在座的各位,这是我最欢喜的一件事情,啊最赞叹的,大家这么努力啊,做了这么多功德啊,我沾了大家的光,可以说啊非常感谢大家,沾什么光啊?随喜功德。尽管啊我啊坐在这地方,可是你们这么努力啊,我真是感激不尽,我想啊,你们自然也是更欢喜无穷,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啊,慢慢、慢慢一点啊,一点的积累起来,把我们啊,十足是的生死凡夫,渐次渐次啊,转向于超脱生死的圣贤,乃至于帮一切人解决都好,这是第一个,第二呢?

【“第二者,由其财物极●阙故不生舍心。”】

  因为自己匮乏嘛,自己很少呀!啊自己都很少你怎么送给别人呢?

【“能治此者应作是念。”】

  咦!妙了,要平常我们自己都穷的要命怎么送给别人呢?他自己很穷啊,他有对治的方法,他说,他就应该这样想啊。

【“我于生死流转之时,或由宿业或系属他,于他人所未能饶益。令我具受众多难忍饥渴等苦,设由利他,于现法中发生众苦乃至殒殁,此施于我犹为善哉。”】

  嗯!对呀,说,就是你没有东西啊,对不起,他还有一个正确的对治的方法,说:我啊,一向在无始生死当中流转啊,因为啊宿业,啊宿业所感啊,所以系属于他,系属于他通常指什么?就是啊,被啊业力所绑,这是大原则,啊,那个别的来说呢?因为啊我宿业啊没有造好事,做了坏事,所以啊被人家做庸工等等,就其自己啊乃至于做做不了主啊,啊这样,所以呢?总不能真正的帮别人的忙,不但不能帮忙,自己呀受尽了种种痛苦、饥渴等苦。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宿生啊一直悭贪、一直不舍啊,假定我以前啊了解了不忙自利,能够利他的话,啊,一定不会这样的,一定不会这样的,所以眼前啊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能够转一向这种无知的自利,而去利他的话,这样,就算啊眼前啊受种种的苦,乃至于命都送掉,好呀,还是好的呀,为什么?因为所以眼前这样不行的是宿业,假定这个宿业,你还不努力转的话是每况愈下,现在虽然穷啊,还把这个穷人啊再穷下去的话,你就是畜生再下去是饿鬼、地狱了,啊,所以想到了这点啊,就要拼命了,啊不要说拼命,想到这地方啊,就算是再苦啊这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的那个譬喻,平常啊躺在那里,哼呀,哈呀站不起来,一下那个地震的时候,塌下来的话,哇逃出去,还是有气力啊,他这一身累啊,逃出去把命救出来了,就是的的确确我们应该这样想,啊这个对治的方法之善巧啊,真是赞叹、无限的赞叹。

【“非空发遣诸来求者,纵无彼财尚有菜叶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匮乏苦而行惠施。”】

  嗯,既然这么好的话,他今天来求了,不成就我的布施吗。唉!绝对不让他空手而返,我虽然少一点,啊他比我更穷送给他,送给他了以后啊,那怕没有米物,我还有一点菜叶子啊,唉呀还可以多多少少啊,啊自己活下来,这样的啊,忍受了自己的匮乏而行惠施。说实在啊现在我们远比他好啊,啊远比他好啊,所以刚才我们常常说到,唉呀,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啊,实在是我们没有如理的去思惟啊,没有如理的思惟啊,你真正如理思惟的话,我们现在太多的事情啊,绝对不会说,唉呀,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啊,我们会样样都行几乎,啊这个就是啊,得、未得正知见,以及是不是照著这个正知见去如理思惟,如理思惟。二百七十九页,啊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七十九页,嗯上一次已经讲到,第三习近对治布施障,说讲那个六度布施的时候啊,他如果有障碍,那么这个障碍啊,用什么方法去对治。说这个障碍一共有四种,前面二种没有习惯,那么我们晓得怎么办?还有呢?缺乏怎么办?上次特别说:没有习惯的不但是布施,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啊,我们怎么样想办法,现在最主要的啊要努力,如果现在放弃了不努力,那以后永远没希望了,那么呢第二,现在下面是第三,第三耽著过失。

【“第三者贪可施物极为悦意最上胜妙,于来求者不能生起舍与之心,能治此者应速了达耽著过失。”】

  啊就是对自己有的东西,啊这个本来应该舍的,居然耽著难舍,那么对于这个自己难舍耽著的这个过失啊,我们要了解,了解了以后啊,你就不会再耽著难舍了。

【“我今于苦倒执乐想,由此能生当来众苦,如是知已断除耽著,即将此物而行惠施。”】

  说,对于这个对治的方法这样,你啊,先要看见他这个的过失,啊这是错的,这是错的,有种种的患害的,明明这个是苦的因,我现在要除苦,却不在苦因当中除,反而还增长那个苦因,请问这个苦除到那一年呀,岂不是愈除愈多,愈弄愈错唉,所以他说:明明这是苦的因哪,我现在颠倒了,而不但颠倒,而执著这个颠倒以为这是快乐的,这是错误的妄想当中,如果说我对这个不能认识,以及虽然认识了还做不到,这样的话,仍旧是为这个烦恼贪所使,造了这个烦恼贪相应的恶业,是啊将来啊会感得啊众苦,啊既然我现在怕苦而来的话,一点小苦都忍受不住,将来感得这个大苦,而且辗转的增长这怎么可以忍受啊,唉呀!不可以,不可以,无
论如何啊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现在苦还小,第一个,而且知道的时候断,到那个时候,又大,苦又大,又不知道,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到那个时候就完了,所以你对这个概念啊努力观察,然后呢思惟,这样一定能够断除得了,于是就把那个东西舍掉了,它不但如此啊,实际上呢,你舍掉了以后还应该怎么办呢?还应该啊随喜,这应该高兴啊,唉呀高兴啊,你看,你们只要去做,那个时候你内心当中一定会有相应的觉受,那个时候你会产生跟法相应的快乐,这美不可言,所以不管你前面对于这过失的认识、思惟、观察,断除它也好,以及断除掉了以后,对于这个功德的思惟庆喜也好,这两方面,一个是忏悔业障的功德,一个是随喜功德的功德,假定说你能够由此而引伸出去的话,那十大愿王都在里头,而这个本身就是什么啊?随佛学嘛,又是法供养嘛,都不是这些道理都在这个地方吗?尤其是你在行布施波罗密,这个又是啊几乎十大愿王每一个包含在里头啦,所以你必定要了解他的啊,这样的一个过失,啊那么第三。第四呢?

【“第四者未见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胜利,观见广大资财胜利而发施心。”】

  这个话应该这样念的,啊若,未见行施能成,能生正等菩提而发施心,是观见广大资财胜利。或者应该这样念,但见广大资财胜利,而未见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啊,所以啊,不能发那个布施之心,这个意思就是这样。你因为对法没有正知见,不如是的了解,所以你呀只看见啊,这个财物的好处,而你没有看见啊,把这个财物送给人家,行布施波罗蜜多,而得到这个殊胜菩提果的伟大的利益,所以你不能发心,这个道理。

【“能治此者当速见其过。”】

  要对治他的办法呢?还是啊见到这个过失,啊上面是见到对于自己财物耽著的过失,现在是见到什么啊,见到看不见这个大利益的这个过失。平常我们只看见眼前的小利益,只看见眼前的小利益,是这个人的真正的可怜愚痴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来学啊,来学就是说我们不知道,偏偏我们学了半天啊,真正他好的地方却学不到,还始终在这地方,缠著最可怜的一个地方,最可怜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真的晓得了以后啊,我们这个罪啊叫你犯也不肯去犯,通常很多事情啊我们啊譬如说,常容易见到啊,这个语言上的过错,乃至于利害上的,都是啊不见他的真正的殊胜的大利益,始终被自己的烦恼所捆,颠倒的眼前的啊只似是而非的小利益上面在转,结果造了大罪还不知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七卷B面

  结果造了大罪还不知道,啊这个真是好可怕啊,所以在这地方啊,我们特别要说明,我们要见到发无上菩提以及信,跟这个广行六度,所以跟菩提相应的行持这个伟大的鼓励,对于这个道理,见不到这个过失,过错啊是应该呀改过来,怎么改法呢?以最快的方式,想办法观察思惟看见它、认得它,我们看见有一个远大的,好的果报在这地方的话,那我们啊眼前这种小,很小的啊就挡不住了,挡不住了,这样,所以平常我们总是唉唷,怕人家笑呀,怕人家什么呀,这个世间的人啊,因为你怕人家笑怕人家什么啊,一天到晚就缠死在这个里边,你们看古来这种大德是属于那他们这种啊,那属于用的这种真正了不起的大手段,都是啊超乎常情的,都是啊有绝远大的眼光,这样才谈得上说啊出家呢大丈夫事啊,非将相所能为啊,这是很明白的啊,我们眼前啊是目光如豆,唉呀,那只是看见一点点,唉呀总觉得,喔唷这个也这么说,那个人也这么说,你在这里学佛啊,还是学那些人,如果你学那些人,是嘛,你本来就不必到这里来嘛,你就跟他们去混在一块儿去算了嘛,啊。如果说你要学佛的话,那一定要看,佛是怎么做的,啊佛是王帝喔,王子喔,啊他这个王位都舍呀,这样,为什么啊,他是见到这个啊绝大的鼓励啊,啊唷,这样,他哪眼前事情都挡不住啦,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总应观察一切诸行,皆念念灭,特观资财速灭速离,一切所施皆当回向广大菩提。”】

  那么他观察的时候怎么办呢?哪,就是啊从两方面,整个的来说,诸行无常啊,这没有一样东西啊能够啊保,保得住的,这个无常这东西啊,有粗有细,现在我们这里始终讲的只是讲粗相,那个细相我们这里根本谈不到,啊就是一念一念,念念在灭当中,啊这样,而特别是那个资财啊,更是啊很快的去舍离,所以,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啊,样样东西趁他还可以利用的时候啊,赶快用来布施,赶快用来种下无上菩提大果的这个因,这样就可以啊,把不坚固的,毫无意义的这种事情啊耶换来,坚固的、广大的大胜利。

【“若唯顾视财等异熟,则唯能得广大财位,不得解脱。”】

  假定你只看眼前的异熟的话,你呀,就算你得到,得到了广大的财位的话,这还是不能解脱啊。啊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啊特别看这点,固然这地方是讲那个财物,其实世间,那一样东西不是如此啊,啊那一样东西不是如此啊,所以我前几天啊到台北去的时候啊,我那天啊我们这里有个同学离开了,咦他虽然离开了,那离开那天他还说,唉呀,我听了这个广论是很欢喜啊,就是这样,但是呢他说他家里头啊为了一些事情,啊结果我到台北去,事实这个同学非常好,到台北去看见他的一切的行为也是,他去干什么啊,去请广论这个带子,他的的确确相应的,啊,实在他听了欢喜,他不只请一套咧,啊他要去送给别人去,那时候我心里有个很大的感慨,唉,所以我觉得人哪,总是看不见远大的地方,是,他只看见眼前的这些东西,乃至于我们常常有人说啊哎唷要顾虑到那个,有人要顾虑到那个,这样啊,所以古来那些那些出家人啊他的确是一样,啊我们常常说一句话,这个很有意思的,壮士断臂,就好像被毒蛇咬了以后,那个毒啊很快的啊循著心脏来,唉唷,我们痛惜,唉唷这个不行啊,对不起,你痛惜一个手指头啊,最后那条命就舍掉了,所以这个壮士最唯一的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人,那时候晓得唯一的办法拿起剑来叭一下,连手臂切断,是啊,是要一点损失的啊,佛陀绝对没有说天上掉下来的,你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啊,你要它好,啊那个食量很大,你要它不吃草对不起,这匹马注定啊跑都跑不动,你要背它都背不动,噢你还要骑它吗?这样,所以我们啊一定要了解这个,不要为眼前这些啊小事情所捆住。

【“如诸商贾为与价故,一切资财悉无●惜舍与于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要晓得,假定你不了解这个菩提的无上的广大的功德,啊那个时候啊,你呀所注意的只是啊异熟的财位,那就像什么?做生意人也是一样,做生意人也是一样,尽管你也布施,就像做生意人一样那个东西也送给别人啊,但是他为什么啊,咦他把那个东西卖出去,又是毫不顾惜,喔,噢卖给人家,啊东西送给人家来得人高兴喔,他也晓得什么,他赚到钱嘛,他得到了什么,他那是得到的利益,世间的利益,不是得到福。

【“四百颂曰:‘云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

  说我们现在这地方呢?行的这个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啊,要晓得它有无上大果,啊什么果啊?菩提大果,就这样,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报,如果为了报而做的话,那就像做生意人也是一样,那个呀应呵斥的,啊那个要呵斥的,所以我们眼前啊千万注意喔,啊,不要说求将来人天这种不要,眼前的不要,人天的不要,乃至于声闻的小果都不要,要求无上菩提大果,这是我们必须应该了解的,这个四点。第二,啊那么下面继续。

【“第二唯意乐布施者。”】

  上面这一段啊,就是说啊将财施,财施当中的话呢,啊说,分辨这几个项目。现在呢这个属于第二的话,针对著布施当中有二项,一个呢,实际上的东西来,第二个呢?单单我们观念当中,所以这个是叫唯意乐布施,说。

【“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是菩萨地说。”】

  那时候啊,我们不是在外面,以实际上的财物,自己送给别人,而这是啊自己啊,静静的安居在这个里头,而依什么啊?依净意乐,啊这是内心清净的淳厚的这个心情,啊还有啊净信心,关于这个净信心,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了啊,这里特别说明,我现在这个布施是为求无上大果利,所以这个财物是无条件的送给别人,还有呢,送给别人了以后,绝对不望报,平常我们啊送给别人哪,总是觉得,唉唷,我帮了你的忙啊,好像啊就是做了一个好人一样,这个千万要不得,不要求回报的,就是这样,然后呢?不但不要求回报,而且呀这个布施了以后得到的一个善根也是啊一起舍给一切众生,一定是根据前面的这个大菩提心相应的一种心情,这个才是啊淳厚的净信心,清净信心,那么以这种信心,我们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物,就是观念当中啊去想有无量无边的这种财物,啊,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这样的殊胜的正确的认识,运用自己的思惟,来布施给一切有情,你这样去做的话,不要花太大的气力,不像我们啊身口实际上的行为,辛苦得很,但是他也有无量的福德,啊这个地方的福啊,要注意啊我们往往啊把它看,在这个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这个公案,一个说福报,一个叫功德,把这个福看做福报,不是在本论上面啊,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个利,世间的这个利益,现在这个地方的福的话,就是福智二资粮的福资粮,这个福资粮是一定有慧来摄持的,啊所以这个,这地方的福资粮,就是将来圆满报身宝土的资粮,这是慧摄持的,是成佛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啊。亦名菩萨巧慧布施,哪这个就是啊最善巧的,真正有智慧的布施方法,这是菩萨立场说的。

【“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

  这个说法上面那个经典上面,虽然只是说你没有资财的时候啊,要这样修,但是呢不是说有财的人就不要喔,有财的也要,这个意思是说,有财的人啊不但要实际上的财物施,还要拿意乐来施,如果说你没有财物的时候,你就单单意乐施,尤其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如果是个出家人的话,我们真正应该的千万不要以财施,啊现在有很多人啊,出家人啊还要去忙财,那完全错了,啊如果说你是已经说过了,如理如法以及你的宿业所感得的,那个时候啊你要毫不顾惜的去布施,求来的布施那完全错了,这个绝对不是佛法里边的事情。那么继续下去,继续下去。

【“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

  上面这些啊,是没有资财的善巧的布施的方法,是说只要在你还没有证得初地,这个初地特别的说明叫增上清净意乐初欢喜地,这,这地方不详细的说明它,换句话说这是见道以后,啊这个之前是这样的,为什么呀?说当你真的修菩萨道,一旦真的证得了那个初地的话,这个初地的果报不得了的大,他的那个财位啊是一定不会缺乏的,一定不会缺乏的,所以在这地方啊,这地方文上面并没明确的说明啊,特别,但是旁边有一点啊,证明一个事实,证明一个什么事实呢?就是现在,哦我们哪常常尤其是在我们,譬如说啊国内我们是禅宗很盛的地方,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这个大法,这是千真万确,但禅这个法呀,很妙,从凡夫地一直通到佛地,都可以用的上,都可以用得上,所以它是没有渐次的渐次,所以是种最殊胜善巧的方法,所以单单用这个方法是不能判断你的位置的,前面曾经说过了,大小乘的判断不在这个般若慧,而在你发心的方便,这个我们要了解。当菩萨证得初地的时候,他一定也见道,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他一定也是个开悟的状态,这样,但是呢他开悟了是不是算初地,还是二地啊,佛地啊乃至于还是个凡夫呀,加行啊,那个不在他见,而在他的行,前面记得吧,见是行,行是见,所以如果说,真正的地上菩萨的话,从初地开始,这个十地经论上面有很多乃至于像那个入中论等等它都说,那个初地菩萨的福德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大,他绝对不会说啊证得了初地啰,还是穷光蛋一个,绝不可能的,这个我们要了解,啊但是,二乘果那是没错,见到的时候啊,他见到的空性固然是可以,但是对不起,他如果说没有修福的话,他可以穷的饭都吃不到,那这地方也是顺便提一下,继续下去。

【“如菩萨地云:‘如是菩萨现无财宝,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说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若诸菩萨已证增上清净意乐,如已获得超诸恶趣,如是生生必当获得无尽财宝。’”】


  他下面就引那个论上的文,那个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上面的,这个我们要学菩萨行的人,譬如说在资粮位啊,加行位啊,那是容或现在我们资粮不具足嘛,那个时候,用上面这个意乐来布施,这是啊非常好的方法,假定你一但真正的证得了这个初地以后的话,那绝定不会啊再穷,一定有啊无尽的财宝,那么上面关于啊,布施的几个特质都说明了以后,最后。

【“第四此等略义者。”】

  这个啊,值得我们这地方啊很认真的研讨一下,啊是上面大要都说完了以后,还有一个重点哪,这个地方重新,也可以说是一个结论,也可以说,在布施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把握得住的,说。

【“正受菩萨律仪已,学习大地布施道理,发愿修学。”】

  说是当我们啊发了愿心,然后呢,正受了菩萨这个戒以后,开始学,学什么?要学像地上菩萨那样的,这个道理,我们啊虽然现在是凡夫,但是一定要发愿去学,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一定这个追根究底要把握得住,反过来,我应该问一下自己说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到这里来是要求无上菩提之果,我们不妨更平铺直摆,更确实的说要彻底解决一切痛苦,要究竟圆满啊一切福德,对,如果是你要求这个果,请问你因地应该做些什么,因地当中第一个是:正知见,然后呢根据这个发这个广大的愿力,说我一心一意要求这个,一心一意要求这个,你有这样的这个心愿力的话,自然而然不断的增长,逢缘触发,耶它就来啰,要不然你没有这个心的话,你处处地方畏缩,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我马马虎虎,算了,你平常一天到晚想著这个心的话,一个退缘来的话,你就退了,然后呢?真正那个进的上缘,上来的时候啊,你又上不上,唉,总是反正我没有份的,我就这个样啊,因为为什么啊?因为你因地当中啊,播下去的那个种子,就是失败的,退缩的这个因啊,所以遇到这个缘啊,长起来这个失败退缩的那个种子啊,都在这个地方啊,所以他这个地方尽管啊,我今天啊身体这么衰,年纪也比较大,可是我自己一直告诉我,噢唷这个只要有一天命在,啊我一,真正能够做到的就是这个,我一定要做到,一定做到,啊,绝对不是说等到下一生,下一生,下一生,当下这一念,我牢牢把握住这一念,我绝对不放过,这一念“果”那我就不去管它,应该这么说,我正因为要得到这个果,所以我必须在当下一念上面这个因当中要把握的牢牢的,我发愿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就这样,就这么简单哪。这个佛法你说它啊,深奥是深奥,但是呢它就这么,这么个踏实法,就这么个踏实法,然后你拿你这个心愿你去念佛,念佛一定上品,你一去持戒,持戒一定上品,你去参禅,参禅一定上品,不管你学那一个,所以我们千千万万啊,不要说唉呀我不行啊,我不行啊,啊前面一再告诉我们,乃至戏笑,你乃至于笑,说笑话,你千万不要说我不行,不,要忏悔的时候,同样的是,忏悔的时候啊,不要说,唉呀,我这个样啊,我一定要是连根把它拔起,是不是现在能够连根拔起,那没关系,但是我这个因本身啊,要没有一点点漏洞摆进去,唉,一直加强这个因,所以外面的任何一个缘碰到的时候啊,一直碰到了,助长你那个连根拔起的,把恶业连根彻底断除的,反过来说呢,你一直发这个圆满的圆成这个因,所以外面任何外缘碰到了时候啊,触发的啊都增长你那个圆满得到这个,那个就是个直路,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平常的最重要的是心里建设,千千万万不要把那个失败主义摆在心里。譬如我们上一堂课那个检点等等啊,没有别的无非说来说去,就是共同的目标,所以你一定要把这个什么,大的,殊胜的大利益摆在这里,啊你有了这个的话,什么小事情都挡不了你,你如果没有的话,唉呀,那风吹草动啊,就跟著人家,人家这个眼睛看你一眼呀,你心里面又那么嘀咕的半天,人家要跟你说一下,噢唷,你又在那里转,那个弄了半天,你搞什么呀,你要解决进入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之苦,现在一点小事情你就缠在这地方,就转不过来,唉,所以啊我这写在黑板上面,所以这么讲啊,嗯,我来干什么啊,嗯记得这个话,你时时记到,我要尽苦,乃至于要尽法界一切有情,虚空一切有情的苦,那苦的根源在那里啊?惑业,所以呢要发这个愿,而且这个心啊你一定要非常强有力,要猛力,如果你能够啊,正确而且是个猛力的话,哇这个力量不得了的大,我告诉你,就是这么不得了的大。

【“如前所说布施之理,当先了知现在进修开遮之处而勤学习。”】

  那么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些对于第一步,这个地方特别讲布施,那么你真实发了这个愿以后,这个愿子能不能成满,还要如法行持,你要去如法行持啊,必定要了解正确的方法,所以什么是该做的是开,什么是不该做的是遮,了解了以后啊精勤努力,照著去学这个原则,而在这个原则当中特别是什么啊。

【“特于悭吝身财善根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

  对于坏的那一面,对自己的身财善根啊,这个舍不得的地方啊,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如理如法的去针对的这个毛病去治疗它,要努力增广能舍之心,正面的要把那个能舍的心啊,要把它增广,这地方妙了,他叫我们是啊能舍之心噢,你心真的能够能舍的话物就能舍了,反过来呀,我们不了解这个特质,唉,这个什么特质啊,我们把那个心跟物啊,往往啊分开来看,在这点啊让你们体会一下,这个心跟物呀,世间说是两样,佛法里面说分不开的,看起来是两样东西,但是那个彼此间啊,这么个密切,譬如说,现在,我有一样好东西,摆在那个地方,平常摆在那里你不觉得什么,那有人啊要你的时候,你是最欢喜的东西,唉呀到那时候啊,你就心里面啊什么感受啊,那个感受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体会,所以那个心啊,难舍这个心啊,是从物上产生的,但是绝不是物,耶所以这个心,这个时候主要的,假如说你真的了有了这个心以后,当人家来要你这东西的话,你就是平常以为你这,针对这个去想这个要是,一旦有人来了哎唷很欢喜的送给别人,这样,所以他前面一直告诉我们啊,说布施的特质在心,但是啊你不要误解了,说啊,既然心的话由心送就可以了,实际上那财物积了一大堆,真是要送的时候又舍不得送,那个是骗自己,那没有这样的事情,啊这个我们要分得清清楚楚,布施是这样,讲其它的都是这个道理,都是道理,下面两句话。

【“能如是修应自庆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应生忧恼。”】

  咦妙了,这两句话,你能够这样做啊,他不仅仅是教我们做了就算,还有什么,应生庆喜这四个字噢,这是个大学问噢,前面我们一直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要晓得真正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最善巧,最有帮助的就是随喜一支,啊真是美不可言啊,实在好啊,啊你自己的功德啊,也要随喜,别人的功德啊也要随喜,说,总之一句话,你一切事处随喜功德的话,那个本身的功德固然在无限的增长,而随喜本身也就是无比的功德,而这功德又绝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还是帮助你下面行持这件事情啊,会产生绝大的力量,布施如此,像我们刚才说改过等等也是如此,你一旦改过了呀,你对自己改过还要随喜,能做了,啊欢喜啊,唉呀,我居然做到了,你自己也欢喜呀,功德也增长啊,下次你做的时候能力也增强,还有呢万一不能做怎么办呢?咦他有一个巧妙的办法,唉,应生忧恼,如果不能做的话,那个时候要应生忧恼,平常我们现在啊,做的恰恰相反,不能做还欢喜,还找一个借口,唉呀,我这个东西为什么啊,我本来要舍给你,应该这样做的呀,可是如何如何呀,唉呀,他自己呀保护烦恼,就这样,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我们跟烦恼斗的时候啊,要什么啊,要对这个烦恼啊不能忍耐,如果说这个烦恼留在你心里啊应该生忧恼,应该总要想办法去除它,你能够这样做尽管眼前一时做不到,可是你这个心理状态,你这样的行持本身却是在忏悔业障,对不对,当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慢慢慢慢的,自然而然这个障碍减小的话,那个时候啊你就能够改善了。所以啊我们在整个的修行过程当中,无非三件事情,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增长广大回向无尽这三件事情,哪哪这个里面就告诉我们,就是这样,而且如果你能够善巧运用的话,所以它不管是好事也好,是坏事也好,没关系,那事情是有好坏不同,可是对我来说是一直增长功德,或者是用第三支的忏悔业障,或者是用第四支的随喜业障,你那一支做对的话是常随佛学,那一支做对的话是以法供养,对不对,而且这个里边,一定是啊有回向无上菩提,这个事情实在好啊,因为你这样做,处处地方都是如法,处处地方都是增上,不管是好,是坏,实际上你能施,那么是庆幸啊,是不能施,那么是忧恼忏悔啊!

【“若如是者,则如妙手请问经说。”】

  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

【“于当来世,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蜜多。”】

  这句话最重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八卷A面

【“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密多。”】

  这句话最重要,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耶!眼前先不管,将来啊你不要用太大的努力啊,就能够满布施波罗密多,这个话哪里啊,在经上面佛亲口讲的,那这地方很清楚,所以前面先告诉我们,先发愿有了这个愿,然后哪!正行持,正行持的时候,如果说你能做到了,那么庆幸,如果你不能做的话,那么忧恼而忏悔,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都是在这个上面,愿一定有信解在里头,一定有正知见,下面这个行,既然是有见有行,修学佛法没别的,见道然后修道,见、行俱足,嗯!圆满的果就出来了,所以既然你这一世下的这个因,这么的正确,这么的圆满,所以当来世自然嘛少用功力,那个自然而然那个果报就现起来了,你那个波罗密多就满了,说到这里我们同样的马上要看看,如果我们这一世不行的话,说明我们宿生没有努力,既然如此的话,现在赶快努力,布施如此,其它的也是如此哦!任何一件事情,凡是眼前不理想的境界,现起来的时候,千万这地方要有一个认识,所以眼前为什么不理想啊!就是我们啊,宿生因地当中没有如理的认识,发正愿,然后呢!得正见、行正行,所以现在赶快努力还来得及,将来自然有这一天,如果你没有这个认识,然后就抱怨,然后呢!在其它的次要的,乃至非理的事项去忙的话,越走越远啊!是不晓得错到那里去啦!所以它下面紧跟著反显,前面是正面告诉我们怎么做,反显就是另外一方面。

【“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现法亦当恒为重过所染,于当来世心不趣入,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假定我们不能这样做的话,啊,把那些所说的道理啊,皆悉舍置,就摆在那里就不去管它了,前面所说的分几个部分,第一个哪,发这个愿,发了这个愿以后哪!然后呢!努力去学,怎么个做法,做了、学了以后呢!对治这个毛病,增长那个功德,对治的时候是如此,增长的时候如此,假定这些道理我们摆在那里不管的话,结果呢?现法也啊一定会;恒、恒是一直啊,一直为什么?重过,很大的过患所染污,这个是最严重的事情,实际上的的确确的,我们碰见太多的情况,唉呀!我不行啊,那是不行啊!那不行,好了,结果呢?你就不要去做,请问不做的结果,你在做什么啊?这个马上检点一下就行了,啊,我们不做的结果呢嗳呀在染污当中啊,真是阿弥陀佛啊!我现在所以、虽然今天到了这个年龄,常常有人说,唉呀!某人啊,你啊这个年纪大了啊,然后呢!身体不好啊,我常常反过来想,正因为我年纪大了啊,老了啊,身体不好啊,我再不努力的话,完了!啊,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的努力啊,现在年纪大了,如果还在那里嗳哟!这养老的话,那我这一生就完了,然后正因为身体不好啊,随时随地都有两脚一伸就走了啊,我赶快趁著身体还可用的时候,还要用它,啊,我觉得佛在因地当中都是这样的啊,的的确确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千万不要说嗳呀!现在什么原因而放在这里,当然身上固然说,心上也是如此,啊我们常常说嗳呀!我是凡夫啊,我自己现在想到这地方,自己觉得啊,嗨!我这个常败将军的经验啊,我就告诉你了,我以前一直在这上面败,可是啊;我正因为败了,还肯站起来肯斗,所以我自己啊!美其名曰将军,我还再斗,我斗的经验,我今天告诉你们,当年我一直这样的,我总觉得嗳呀!我是凡夫啊,嗳!现在我完全反过来,对啊!我是凡夫我赶快努力啊,你们记到这个话,我总算今年斗到五、六十岁了,这个经验有了,唉!是啊,仅管今天老了,身体差了,没关系我要斗下去,以前年轻的时候,已经浪费掉了,我还是凡夫,你看嘛!我跟你们凡夫是一样的,可是你们年轻力壮,原比我来得好啊,对不对!啊你看看我这么老了,身体这么差我还要斗,何况你们现在年轻力壮啊,所以啊年轻力壮一点小病啊,我但愿你们啊不要去管它,你趁著一口气还在又斗,好、这一生啊,成就与否啊,就靠我们现在的这个情况,这一生的一切、一切都是宿生的这个宿业所感的,如果说你保护了这一生的话,对不起!你就完了,身体保护的好好的啊,结果它耽搁了你,啊、你能够这样去努力下去的话,到那个时候啊,你会啊、去对那个上了天到了极乐世界,然后对那个骷髅头啊;啊、去感谢它,我常常告诉自己,哦!千万不要到地狱里面啊去拜那个;那个养得胖胖的那个,绝对划不来、绝对划不来,在这地方我们必定要注意的,所以说要注意,假定我们现在不理的话,产生这么大的毛病,而这是我们最大的大毛病,通常我们的大毛病就在这里,听是听见了,嗨呀!懂得了很多大道理,懂得了就摆在那里,唉啊!好可惜啊,不懂嘛!还不信;不懂了,懂得了还摆在那里,结果呢?又养成功了什么毛病?平常我们为什么提不起来的原因就是这样,不懂嘛!固然不懂了又不行,懂得了嘛!懂得了还是摆在那里不动,结果这个串习了以后,就难改得过来,所以你没有旁的办法,修习佛法绝对没有一点点,可以讨巧的地方,咬紧牙关就提起来,咬紧牙关就提起来,所以譬如说在这个地方,而我为什么会很欢喜这个地方呢?因为我回台北去两天,啊那天回去啊,实在累,我想第二天啊要做这么多的事情,我平常的时候,到了个早晨几点钟一定起来了,然后呢?我想唉!今天还做那么多事情,完了回去还要讲课,好了,好了,然后把那个闹钟啊,就把它这样,结果就睡著了,我回来想想,我真懊悔,结果我睡过了以后,又、又回来并没有多长几斤肉唉!到那时也并不见得怎么样唉!如果说这一个靠这个东西,而延长生命的话,那个业感缘起的道理,就没有用了,我们也不必来学佛法,越想越懊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这一点我特别说明啊,如果你不去真的当下去努力的话,对不起!眼前是什么?恒为重过所染啊,不管生理啊、心理啊,所以这一点啊,我们必定要注意,如果你心里面真正提起来的话,就算你不做你正念摆在这地方,你刹那、刹那什么?增长善法。刹那、刹那尽除恶法,没有一刻在那儿浪费掉的,只要你这样去做的话,自然嘛!你那个因地当中都是这样的,到下一次来生的时候,结出来的果就这样耶!所以这个当来世啊自然行,因为现在你反过来,既然不做的话,当来世你养成了习惯什么?就是这个,到那个时候啊,你就没办法趣入了,眼前有了这个机会,你都放弃了,将来这个恶习,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就有力量了吗?眼前叫你拿个三斤,你说拿不动啊、摆在那里,摆著五斤,变成十斤、五十斤,你就拿得动了吗?我们常常有这个事情,嗳呀!摆在明天,今天嘛!拖一点事情摆在明天,明天嘛!又拖一点事情摆在明天,越拖越多,眼前这么一点点事情,都解决不了啦!你能解决得掉了吗?天下任何一件都是如此啊,到那时候啊,绝难趣入啊,你就越来越难啊,天下没有一点点投机取巧的办法,就在这地方,注意!就在这地方,所以咬紧牙关来,咬紧牙关来。

【“又如摄波罗密多论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弃如此能施欲,世间具此能施欲,佛说此为施中尊。’”】

  布施的根本什么?这个地方的布施是布施波罗密度,他的根本在菩提心,这个、这个布施的根本在菩提心,这个心啊、千千万万不要轻轻的弃舍,这个心就是什么?能布施的这个好乐之心,如果说你能够有这个好乐之心的话,这个是啊布施当中最珍贵的,世间做任何事情,拿这个菩提心相应的话,就是任何事情当中最珍贵的,实际上呢?也是唯一珍贵的。

【“此说应当忆念修习菩提心,为诸行所依。”】

  那么总括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啊,忆念,这个我们现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么?菩提心。而菩提心是啊,是我们现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据,所以这地方就用得上这句话:“妄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现在了解得清清楚楚,一切时处,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啊,实际上哪!现在你们慢慢的、慢慢的会注意,你只要肯去,只要肯去做,你会发现真正得到好处的啊,就是、还是为你自己,还是为你自己,一旦啊你忘掉了以后啊,嗳呀!那时候烦恼丛生,你还自己觉得很有道理的,真是颠倒啊,真是颠倒啊,啊表示、下面:

【“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为一切能舍之尊。”】

  因为你依止的这个菩提心啊,所以这个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说为利有情愿成佛,乃至于不管是自他二利,究竟圆满之处是唯有这个,所以你发这个心,一心要这样,为了你要满这个愿,那个就是啊策动你,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现在这地方是布施,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么这个啊也就是啊,最珍贵的。

【“故于此心应励力学,此即总摄妙手问经胜扼要义。”】

  这个是啊把妙手请问经上面,最殊胜的重要的经义啊,总括的来说。前面这地方是此等略义,所以这个略义是好重要、好重要的一点。啊前面大概的以及仔细的总略的说明了以后,最后、啊,又、这纲要提起来,这么重要,布施如此;其他的一切都是如此,总之这一句话,大家千万注意,发愿,然后呢?如实的正学习,努力的行持,行持的时候,正面的应该怎么做;反面的应该怎么做,这样、正面的时候说,啊、能修庆幸,不能修应该如何?这个是所以这一方面的,然后呢?如果说我们不能做的时候,要了解他的大的祸患,两个这样的一对比的话,那自然而然,这样平常我们真正空闲的时候啊,如果要自己坐在那里思惟,就应该思惟这个,开起口来讨论,就应该讨论这个,然后呢!站起来的行为、行为就要这个,你能够这样做就好了,否则的话!仅管你讲的太多的道理,等到真正行持的时候,他总在那地方为自己的烦恼找借口,总在那找烦恼找借口,啊、所以啊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嗳呀!你做什么事情啊,做的很起劲,但是呢!对不起,就是那个修行的时候啊,他有种种的理由的,种种的理由的,这个就是跟法不相应,如果说你能够把上面所说的这种道理,建立起正知见以后啊,然后呢!这个正知见不是说建立起一下就算了哦!你要不断的把它坚固,不断的薰习,随时随地让那个正知见引导你的话,你那个行持的一点不会有难关,什么东西都冲破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平常的时候啊,你没有养成功这个薰习,所以它起心动念一定都什么?无始的妄习、颠倒的错误概念,你还没动心,觉得嗳呀!嗨今天这个不行啊、这样,今天那个不行啊,今天又这个不行啊!哈!哈!所以那个菩萨八进八退之法,上面那一段话,我现在想起来,觉得!也可以说很好笑;也可以说很有意思,它说啊、吃饱了啊就觉得嗳呀!吃得太饱了,身体觉得疲倦,然后呢!肚子饿了啊,一直直肚子饿了太虚,就这样,啊、这个吃饱又不好啊,这肚子饿又不好,反过来的话,吃饱了、哦!吃饱了那么正好努力啊,就这样;然后呢!然后呢!肚子空了,空了嘛!正好嘛!现在呢?轻力啊,就这样,啊他又说等下跑完了以后呢!跑完了以后觉得累了也不行,就这样啊,就这样他总是处处地方,反过来他是这样讲,嗳哟!我今天跑了一天啦!耽搁了这个事情啊,赶快停下来努力去做啊,啊生病了嘛!生病了又不好,老了嘛!老了又不行,他反过来又说,嗨哟!病是死因啊!赶快正因为生病啊,赶快努力啊,老了啊,时日无多啊赶快努力啊,那个进退之间啊,就差这么一点点,啊、所以绝对不再这个事项上头,处处地方注意啊!处处地方能够注意,就是你怎么样自己去心理建设,处处地方注意心理建设,所以我始终记得这一句话,当知善知识如宝不可舍,这个善知识啊,是最宝贝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能舍弃,这个善知识有两种:人跟法。当然实际上呢!都是人,就是这个佛我们最大的善知识,他现在把这个他告、教诫的给我们,现在我们旁边的人也是这样,反过来就是恶知识,所以这个真正的世间的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彼此间在这个团体当中,应该以法共同策励,怎么样使得彼此之间,互相成为善知识,从心理建设开始,到行持上面的步步增上,千万不要被这个颠倒的错误,这种走这个八退之法,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走那个八进之法,那么上面这一点呢!就是关于这个布施,啊、关于这个布施,在下面嘛!啊,尸罗就是持戒,唉!在这个地方啊,啊它持戒那一点啊,它并没有说的很多,并没有说的很多,不过这地方要特别了解一点;一点特质,这个戒,我们平常啊,用四个啊,概念去了解它,所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说法、体、行、相,所以这地方它不详细的说明的话,它有一个最大的理由,这地方我们啊!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问题所在,根本问题所在,那么这个根本问题什么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够把握住这一个;认识了这一个,然后呢!能够跟这个相应的话,那个时候我们所谓得到的这个叫戒体,这个概念是我们第一重要的那一点,所以在正式讲那个文的之前啊,我希望诸位啊,把它事先把它好好的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的看一遍,尤其是啊在这个环境之下,我们现在啊是以出家为主的,戒是我们的根本,实际上整个的修学佛法过程当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这个戒,我之所以在这地方,特别说的话,现在大部份人,是啊,很难得的难能可贵,了解这个戒的重要,大家总是说嗳呀!这个戒是最重要啊!然后呢!说出家五年啊一定要通戒啊,这已经是好难得、好难得;好难能可贵的,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制、真正的精神在什么地方?他始终啊!这一个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够自己晓得说我是个凡夫,我无条件的尊
敬这戒法,那个你这个尊敬心,将来迟早它会很快的结果,这个还好。又有、又有目前尤其是这有一类,常常这样学说,嗳呀!这个佛啊、当初啊、制戒的原因是这样啊,现在时代不同啦!他觉得要怎么、怎么样啦!这个话里边啊,就有两种不同了,他假定说真正的了解了戒法;得到戒体,像古代我们中国的大祖师;那样做,那的的确确适应时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时一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平何劳持戒,那心平两个字已经说过了,他平到什么程度啊!像六祖那样;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过去,他头没动,嗯!就这个样,然后呢!人家骂你一句,啊、乃至于人家呢!砍你一刀,你心里面是了不动心--对了、对了,或者你还没达到那个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的参个念佛是谁,或者一句阿弥陀佛;天塌下来你不管,那、不错;是因为你现在全部精神这样做啊,如果是你没有这个,拿了这个做为借口的话,那你就完全错误、完全错了;完全错、完全错了,所以说我们正规学戒的人啊,一定应该了解,它戒的特质为什么?从那里戒起?为什么制戒?这个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要修学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学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烦恼,而破烦恼的根本在这地方,所以戒是从烦恼上面说起的,这一点你们要把握得住,那个时候啊、下面的都对了,如果说这一点认不清楚的话,对不起!你都错了,所以如果这一点弄不清楚的话,我们拿这个戒相,大家去争论你说这样;我说那样结果是越争啊,这个烦恼越大,嗨!大家还觉得讲这持戒。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贰百捌拾壹页,那么上面讲完了布施一度,这个布施一度最后,第四此等略义。啊,这一点啊、我特别的强调啊,所以你们啊关于这个概念啊,啊、要很认真的体会一下,在,我们不妨温习一下,在我们前面讲到业的时候,大家还注意到没有,还回忆起来没有,讲业的四种现象的时候,业决定一切、业会增长广大,曾经有这么几句话,它说、很多人啊诸人由修善、不善诸业,这个修就是我们平常的行持啦,这个所谓修行、修行,善业是修行,恶业不要修行的,那么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的心里的行为啊,就是这个样,你们、不、不写啊,在前面壹百壹拾玖页上面,我可以指给你们看,那一段话在哪里,你们重新温习啊,所以要温故知新就晓得了,壹佰壹拾玖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个字,它前面所告诉我们啊,不管啊大小啊、小的善也好;小的恶也好,一点、一点点,集到最后集的大的不得了,这个地方是最后一个字,由修善不善诸业,这个修就是我们的行持,啊、善当然要修,就是不善还要修吗?换句话说那不管你的行为是做些什么?诸人即成惯习性,他养成功了习惯,养成功了习惯以后呢?这一世固然习惯,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他这样的话,虽然不特别的去努力什么,到下一世生起那个现行啊,就像梦中一样,那么你到这个地方,跟现在我们这一对比就晓得了,它这地方告诉我们啊,说假定我们布施这一度;不马上修的话,将来啊,你没有机会!而你现在虽然做
不到,努力这样去做的话,你能够这样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够圆满,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了解了,你以前啊,养成功了这个习惯;善业也是这样,不善业也是这样,那么到这一生啊,自然而然现行了,这一点以外;然后呢!我们啊,还记得不记得;前面讲那个因果的时候啊,讲业感就是说,在壹佰壹拾壹页,唉!壹佰壹拾玖页那地方;不是讲业吗?讲业啊然后你再向后翻几页,啊、翻到壹佰参拾伍页,壹佰参拾伍页啊,它那地方讲的是异熟、等流、增上诸果,昨天晚上我们温习也是温习这个,讲等流果的时候啊,这个等流果当中,有一种叫造作等流;这个造作等流什么呢?叫爱乐、杀生等事。换句话说他碰见这种情况之下,它又来了;它遇境逢缘啊,它自然而然起心动念;就是这种念头,很自然而然来了,那么前面的,从、从这个啊,这个整个的前后的因果关系说,现在那个等流因果的话,就是从果上面说,当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起心动念为什么起这种心念呢?换句话说它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到那时它就现起来就是这个,大家注意到没有,就这样;所以他平常啊、如果一向这样的话,他起心动念碰见事情;想的就是这个样、就这样,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的去思惟观察,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儿讲很多道理,为什么?我平常特别强调;说这个单单道理没有用啊,单单道理没有用啊,这个道理是帮助我们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谓单单道理两个字,注意哦!你不能把这个道理;所指出来的内涵,真实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这里告诉我们,就是心里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认识这一个话所指的心里的行相是什么的话,你不晓得真正的心性在怎么转?都在文字上面转啊,这个都不相应,而你心里的养成功的,还是这种习惯性,这个习惯性的确没有什么用场、没什么用场,就是这地方啊,我们了解,所以啊、我们不谈修行则已;啊谈修行的话,我们必定要把它所说的内涵指出来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啊,找到它的特质什么?找到它的一个特质什么?所以说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我们常用的这个几个祖师的比喻啊,那有很多人啊,他一小看见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们常讲的这个密勒日巴尊者那个故事,唉!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见这么大的处置,人家对他这么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动念之间什么?他只是总觉得嗳呀!我这个业障很重啊!我这个业障很重啊!这个地方已说明一个什么?他宿生哪、修这个善;修这个净信心,所以不管这个老师怎么处置他,他有没有一点点、点,这一种啊说跟法不相应的,有没有?为什么原因它没有,啊、我们大家看过那个传记,一点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他为什么能够一点都没有呢?他就是以前已经修行过了,他假定有一点的话,他一定是觉得唉!第一个受不了,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会走,就算不走在这地方,它一天到晚大家,这个啊、你说的我不相信,我说的你不对头,那这个东西就跟法不相应,结果造成的损害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讲净信心、净信心,就是这个,净信心、净信心就是这个,而且这种地方啊,你一定啊还非自己亲身体验不可,否则的话你看别人看不见,譬如佛陀来说,佛陀他任何情况之下,他看见人家,人家怎么伤害他,他只有悲悯、怜悯心,是说当然我们现在信得过佛的人,啊、信得过佛,但是他究竟什么样的怜悯心呢?那我们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应了,反过来说啊,像提婆达多、还有善心比丘还有好几个,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于,唉!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边,佛明明说遇见碰见这种事情啊,他就是怜悯什么东西,但是那一些人啊,他听不进他总觉得佛在那儿哄人,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八卷B面

  他总觉得佛在那儿哄人,为什么原因呢?耶因为啊,那些人一向心里状态啊!他一向是用这种心里状态,想这件事情去的。所以他的等流心识,自然而然啊!他想的是他的那一面,我的话,你们清楚不清楚,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譬喻,我们常常说的,当我们心里面,被一种强烈的现行心识笼罩之下,你不管什么境况现起的时候,他自然触发的就是这个,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譬如一个欢喜吃的人,他随便一动,嘿!他就听见了,嘿哟!这地方呢?今天有什么好东西,厨房里吃的,啊!欢喜什么的,他心里面就这种状态的现起了,这样,所以我们啊!讲到这地方,我们可以温习一下前面太多的东西,哦!那么前面讲到业的时候,还有讲到苦的时候,还有一段话,哦!这个我不必翻了,叫热逼,当他这个被热逼的时候啊!热的不得了的时候,这个雪飞也这个,这个雪啊!是最冷的东西,打的他身上啊!他也像火烧一样,寒逼,他被这个寒苦所逼的时候啊!虽然火烧的时候,他身上,他也觉得很冷,这个实在苦啊!三恶道苦当中的,说这是为什么呢?他有他的猛业成熟的时候,他强烈的这个业成熟的时候啊!他就这个现象,大家还记得这段公案没有,前面那就是说我们这地方可以体会的,所以他前面啊!我们为什么要温习的很熟呢?前面有一个地方,要告诉我们,说,他假定说将来啊!他到地狱里面受苦的那个时候,很苦的话,那你现在只要看他身心上面陷在这恶浊火,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心里面啊!就是或者贪心,猛力的这个啊!你一心一意的就求这个,或者是猛力的嗔心,或者猛力的痴心,陷在这种猛力的心相当中,我们刚才说的,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一碰,喂!他总是以这个他的这种观念去想,他触发会这东西,所以我们常举个譬喻,譬如说啊!我们啊!每个人都有这个感觉,比家里边,啊!如果说这个家庭是非常和睦的家庭啊!父母非常欢喜,今天很高兴啊!那个子女稍微犯点小毛病的话,平常要责罚他的,嗨,他也觉得好没关系啦!好好就过去了,高高兴兴,反过来啊!今天两个大人,如果正式啊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外面受了什么事情啊!正在很难过的时候,发大脾气的时候,也许那个小孩今天很乖,一看见了啊,一个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啊!说不定那个父母就大发一顿脾气。不是说这个小孩,换句话说不是外境什么,而是他那个时候内心的心里行相这样的,现在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个事实对不对,我们人人感受到的,这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主要的就在这个上头,那个,你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啊!先来讲讲那个尸罗,那个尸罗就大有意义了,那个尸罗就大有意义了啊!现在我们啊!是说从前面温习布施开始,而谈到这里,紧跟著下面讲尸罗,喂!怎么用法啊!

【“第二尸罗波罗密多分五。”】

  先说波罗密多是什么?到彼岸,什么叫到彼岸啊!就是说现在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尽种种痛苦,喂!要想超越过去的一个方法,啊!小乘那是狭义的戒,大乘是大乘的戒,你有了这个戒啊!就可以超脱这些困扰,这个叫尸罗,那么尸罗是梵文,翻成功我们中国话,他那个正翻叫什么叫清凉,清凉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啊!我们身口意三业一直为无明所缚,无始始来造种种罪恶,啊!黑业,造了这个黑业以后啊!是焚烧我们,啊!就像是热一样啊!那个烧吗!就这样,所以当我们啊!心里面有这种强烈的这种情况会坐立不安,强烈的贪嗔,换句话说这个烦恼向上仰的时候,坐立不安,痴重的时候呢?这个向上滴的时候,你又提不起,塌掉了时候,眼睛又张不开,又睡著,就这个样,就是这种状态,那时这个心里边啊!是被这个三业所焚烧,那么现在呢?这样东西啊!他能够使他清凉,这个叫做尸罗,尸罗的真正意义就这样,所以从这地方,也说明了这个戒是从里边开始的,但是呢?凡夫修学的时候,的的确确他这个里边,里边就是内心,他这个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生起的,而是从外境而引发的,所以啊!的的确确我们防的时候啊!防,因为外境引发的嘛!但是重点就在内内内在啊!所以他一定是啊!从内外具防,而他的主宰的中心在里边,那么譬如我们现在说,我晓得我要努力这样去做,因为外面会引发我这个东西,所以我有种种方式防止,啊!我们出家人啊!是住在阿兰若处,离开那种愦闹的地方,引发这个烦恼的,我们总啊!不可以,就这样,心里面要主宰著,否则的话,尽管关在山里面,你心里面乱糟糟啊!那没有用,啊!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剃了头,穿了袈裟,不但我们自己晓得说喔!我摸摸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要人家一看说,嘿!你这个和尚干什么的,啊!所以他们泰国人这个出家的比丘,假定你下午出去跑到市场里,人人瞪大了眼睛看你,你到那时一看啊!喔!赶快走赶快走,所以养成这个,他有这么好处在,啊!可是这地方我们主要晓得,啊!原来这样的,那么这个戒!为什么称为戒呢?戒的意思,因为他能够啊!防非止恶,又防犯作用,又防犯你禁止你造恶,所以啊!又称为戒,所以大乘一章上面来说,旁业叫戒,证明应该叫清凉,这个现在呢说明分五点。

【“第一个尸罗自性。”】

  他本质是什么?

【“第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我们怎么样去修,啊!先不是马上叫我们去修,他一定有一个方法来告诉你,你怎么样去做的话,你可以好好的修了,啊!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说的,我们呢背后缺乏一个推动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你有了这个推动的力量,然后你要去做的时候,那么你晓得做的时候,他这个里边啊!还有不同的行相,所以:

【“三尸罗差别。”】

  那么再下面呢?

【“四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啊!正修的时候怎么办?这个尸罗有这几种,每一种不同的,这个里边应该如何做法,最后还有。

【“五此等摄义。”】

  就像前面的,最后的,总略的把重要的地方提一下,现在一个一个来。

【“今初,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这个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握住啊!这个戒是什么呢?平常我们说戒,啊!现在虽然说,这个正翻则清凉,可是我们现在概念已经有了,而且我们习惯上用的都是戒,所以以后啊!说到这里,都说戒,这个戒的特质,是损害别人,啊!平常我们的损害别人都是指什么啊!都是身口所业,对啊!打人啊!骂人啊!然后呢?这样的话呢!乃至于瞪人一眼啊!乃至于种种行为啊!根本是什么呢?他的根本就是你的起心动念啊!意乐,你先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呢?这个意乐的种子,这个就是损害他的根本,啊!平常我们容或啊!行为上面没有,可是心里边啊!却一天到晚啊!怀著这种啊!自利利他的事情,这个都是啊!损害别人的,固然我们啊!伤害别人是戒,啊!那嗔相应的,还有呢?贪相应的,你为了你自己的利益,用种种方式啊!则不顾别人,这个也是,对不对,也就是这个就是根本,然后呢?你心里面有这样想,不管你的行为,做的多好,那个总归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及其根本,那个事情怎么办?令意厌舍,我们一定要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因为这个内心主宰啊!厌离,啊!说这个错了,这个这么错了,怎么不对啊!然后呢?要去舍弃他,要去舍弃他,就是这样的这个意念,是能断心,要断除损害他,以及损害他那个根本啊!这个心里,这种意念,乃至于要从根拔除,习气一点不保留的那个决心,这个就是尸罗,看见没有,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戒的真正的特质在那里,在
这里,就是你能断除这个决心,我一定要断除他,因为你有了这个东西,然后呢?你啊!进一步去的行持,这个,所以正受戒的时候,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我先学这个,得到了戒体,所谓戒体什么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一个心意。所以将来在南山律的这个里边,尤其弘一大师所集的在家备览当中,解释那个戒体的时候,它就特别说,譬如说,说一切有部的,说,他们讲戒体怎么解释,乃至于下面,譬如经部的那么他们怎么解释,等到南山道宣律祖他怎么解释,这个是南山的精华,我看的实在真是赞叹不已,这次回来,跟老和尚谈起,想不到,老和尚真了不起所以我的确佩服他,他也告诉我同样的话,的的确确!千真万确,你不懂得这个的话,你这个要想对戒有正确的认识,那很难,很难,是!并不是说你认识了这个,你戒圆满了,意思是说,你了解这个以后你就懂得戒的根本从那里开始,你根本因抓住了,即算是不圆满,你走上去,一定能够走到圆满的地方,反之,你把握不住根本因,在枝末上面转。以前说过了,你如果了解从枝末上面,再追根究底的话,一样你还是可以追到那根本上面,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这个抉择的能力,始终在那个行相上面转的话,那你不晓得要转到那一年?吃多少冤枉苦头,所以关于戒的自性,我们一定要特别认识清楚。

【“由修此心增进圆满,即是尸罗波罗密多。”】

  耶!把这个心啊!增长进步,达到圆满的程度,那就是戒波罗密多,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圆满的把这一个部份作圆满了,所以这个必须要对自己的身心,心里的行相认识清楚,你们懂得了这一点,那么才了解平常我们研讨的时候,一直说一定
要自己反省,观察自己的身心相续,乃至于说为什么,世间讲的大家讲的道理,讲讲的百分之百有理的时候啊!在佛法上面已经百分之百的错了,根本意趣在那里,那么那时候,我们才有一个了解,你有了了解了,去行持修持的话,才有进步,才得到真正的功德,有了这个功德的话,那个苦啊!就可以离,乐就可以得,否则的话,不管你怎么样,说好!好!好了半天的话,你始终在文字上面转,所以这个叫作作戏论!那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为满尸罗波罗密多。”】

  这个解释,蛮重要的,说,你要晓得啊!这个布施的这个自性,是从你内心当中圆满这个心,而不是从外面安立的,他外面什么?就是损恼他,不损恼他,所以不是从外面这个地方来看的,假定从外面来看的话,既然说你不损恼他的话,应该所有外面的那些一切有情都没有一点点烦恼了,因为每一个佛都发这个愿,要圆满这个戒波罗密多,假定这个戒波罗密多从外面来判断的话,那么,只要有一个佛成就的话,所有外面的众生都应该没有损恼,离开损恼了!这个很明白,但是现在呢?佛啊!不但一个佛成就了,个个佛都成就了,可是外面的众生他照样的烦恼无比,这个说明什么?它不是说防止不损恼他,这个懂得了,我们就看下面的文很容易,说:

【“若不尔者,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尸罗波罗密多应未圆满,亦不能导此诸有情,往离损害诸方所故。”】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一定是里边安立的,里边安立的不在外边安立的,所以那一天,我就曾经跟我们老和尚谈起,这是我们也是其中一位同学啦!这个同学他规劝那个同学,我想大家知道这件事情这个,现在我们都了解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喔!那个同学说得振振有词,当时老和尚就跟我说,唉啊!我心里面一点都不生气,只同情他怜愍他,以前我不大会懂得,以前不大会懂得,这样,要我以前听见这个话,我也许还会想,这老和尚他在那儿说得好听话,我现在慢慢体会到了,千真万确,那就是老和尚的功夫,那是真正为老和尚的地方,他的的确确,他遇见这个境界,他自心调伏了,这样,然后呢?他自己因为调伏了以后,他不随这个烦恼在转,当别人给他说这个很多似是而非,他能劝得醒,固然劝,劝不醒的时候,他自己内心却是一动都不动,他不但是如此,而且他还说我越来越怜愍他,晓得他这样去做的话,他这样的话是会堕落的,但是啊!我真是很同情他,就是这样,所以以后这位同学跑得去改过了,他也很高兴,因为那一次因缘,他就特别跟我讲,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你们要了解这个行相以后,那么晓得从什么地方下手,等到你自己能够调伏了,然后呢!你才能够引导别人,说喔!原来这个方法是这样的,假定你这个做不到的话,他就说不能导此诸有情,你就没办法引导别人,这个话,你们也很清楚了,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了前面刚才说的,一个人猛业成熟的状态是怎么样,然后呢,你戒是如何戒法,自己怎么防,紧跟著怎么帮助别人,乃至于圆满的状态等等,那彼此间没矛盾了,如果从外面行相判断的话,那人家说起来,嘿那个佛不是要布施?那个佛不是要持戒?结果佛说,如果他不满愿的话,他不能成佛,结果他成了佛了,穷的人还这么多,哟!那个佛的布施,布施到那里去了,不是的,持戒呢!也是一样,这个概念,我们第一要认识,一方面固然是对这个不矛盾,另外一方面,对自己是最好的鼓励,啊!原来这样啊!那真正主要的,我只要内心上面认得了这个行相以后,努力去改善的话,那就对了嘛!更进一步,因为我自己真正找到了问题中心,改善!才可以帮助别人,那才是真正帮助别人,离穷苦!离热恼啊!哦佛法原来是这个样啊!你也就真懂了,继续: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与诸损害随离不离,自相续上有离损他能断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罗。”】

  所以说外面的一切有情,他对于这个损害被损害,或则离或则不离,那个不是主要的,只是主要的真正的特质在那里,就是你自己的身心相续上头,不但是行为啊!这个开口也好,行为也好,以及起心动念等等,没有一点点损恼别人,这个心里面状态,彻底的把它拔除掉了,这个就是圆满,现在呢?你了解了要去修,这个要想断除这个的心,那个,我们就是啊修受行尸罗。受行,受戒随行,就是从这个上开始的,所以:

【“入行论云。”】

  那么下面呢,就引经论证明。

【“鱼等有何处,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

  说这个鱼等那是表示一切畜生,那些畜生当然是被人杀害的,你在什么地方,你那一个地方能找到这个鱼不被捕,不被杀的,不可能对不对,说实在的,我居然看见人家跑到放生池里面还去抓鱼哩,嘿嘿嘿!这个,那个放生的地方,他都要抓了,你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好想吗?是的,就是这样,所以那何况其他的,其他的地方,你没有地方能够是叫别人家不被杀,所以说外面的境界,这个是外面的,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是由得能断心,你能得到这个了,圆满成就了,那就是布施波罗密圆满的时候,那么:

【“戒虽有三,此约律仪尸罗增上。”】

  现在讲的那个戒,这个是什么呢?是就这个律仪尸罗,律仪尸罗是三种律仪,主要的是别解脱什么等等根本,换句话说,戒有三种,那三种?下面会一一介绍,在这个戒的差别里边。

【“说为断心,此复若具等起增上,断十不善是十能断,若就自性增上,断七不善是七能断,身语业性。”】

  那么这个戒,就是能断的心,我们从两个角度去看它,从它的等起增上,我先不要说等起增上,从自性增上,他说戒的特质、本质,反过来就是说,你犯的那些事情,你现在不犯,要去断除它,就它的本质来说,就这一点来特别的说明,增上的,就是啊!认真的确定,严格的确定,那么这是七样东西,这七样东西能够断除的七个,七样东西,这个就是戒,反过来你不能断除的就是恶,戒是防非止恶嘛!那就是身三口四,那么由于这个等起,跟这个相应而生起的,相应而生起的,还有什么意业,这个意业是看不见的,实际上不是一个什么外面的行为,但是也是跟它相应的由此而起,那么,所以在这个上面么就加上那个贪嗔痴,所以断十不善是为十能断,所以或者我们讲,防身口七支,或者是加意理三个,就它的自性的特质来说,也就是讲尸罗,所以的的确确的,我们刚才说这个三种,有有部跟经部,以及进入大乘的以后的三家判那个戒体不同的时候,有的是从身口上面说起,有的时候乃至于防心说起,这个都有它的根据的,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求自性增上的话,它本质说,的的确确,哪外面现出来的行相,戒是一种行为嘛!那是身口,这样从它的整个的内涵来说,它的等起来说,就是跟它相应的由此而引生,那么这个贪嗔痴意业也在里头。

【“入中论疏云:‘此由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故,名为尸罗。’”】

  这一个戒这个东西,是什么?是不忍诸烦恼故,这句话大大的重要,我们现在啊!动不动啊就不能忍耐啊!唉啊!乃至于会发脾气,唉啊!觉得难忍,我们现在叫做忍非所应,忍不应忍的,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忍什么?应该不忍什么?应该分得很清楚,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不能忍耐的自己的烦恼,这个是很重要的啊,所以你要不能忍耐自己的烦恼,首先要,首先必定要认得什么是烦恼,假定你对烦恼不认识的话,那个就无从谈起,对不对,所以平常我们常常说的,嗳啊!我们讲道理,你不管你讲得多大的道理,你已完全已经错了,为什么?这个在烦恼当中增长你的见惑,增长你的思惑,不管你有多大的道理,没有用!这个我们不应该忍受的,这个才是这个,所以我们必定首先要认得烦恼的行相,认得了烦恼的行相说:嗳啊!我现在的大冤家就是这个东西,这一个才是我绝对不能忍耐的,嗯要断除它,那你能够对这个有的认识,你能够不忍耐这个东西,我绝对不受它的骗,一点生气我要跟它斗到底,就是这样!能够这样的话!耶!你就不会造罪了,所以不生恶故,由于不生恶的话,心中的忧、悔、火都调伏了!啊!又由心中息,息是息灭,息忧悔火,平常我们啊忧心纷纷唉啊!懊悔,然后呢?火,这种东西!由于了解了自己的烦恼,经过戒的修习,把它调伏了以后啊!这种东西就没有了,这个热恼相啊,所以平常啊!唉啊!坐立不安我们往往有一点小事情,心里面就这样想,那样想这是什么东西啊!忧恼火,就这个东西啊!那个火在那里烧啊!所以这个是啊得到了清凉心了,这个是什么?安乐的因,现在你能够清凉造了善业,将来的果报比现在是更好,反过来,现在尽管是啊!讲道理说什么,现在是又忧!又恼!又火啊,等到这一生坏了以后,将来去的地方,嗳呀!那不得了的可怕啊!好一点的畜生,所以我很早以前曾经跟大家提过,嗳呀!自从我懂得这个业以后,我就随便一看,看见那蚂蚁,一看就晓得了,哦!你看那蚂蚁一天到晚嘟嘟嘟嘟嘟的爬,一碰到什么就斗起来要跟你斗,其实人家还不一定要跟它斗哟!但是它心里面,就是这个行相,就是这个心里行相,另外一种呢可爱的东西,的的确确,譬如说你,我们现在随便说哦!嗯!不晓得大家有没有这个,你们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是你们这西方人啊!有很多人,养那个小动物叫宠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九卷A面

  这西方人有很多养了小东西,叫宠物或者小猫,小狗,可是你一向跟它弄的很好的话,它一看见你啊,唉啊它就上跑来,什么,就来跟你亲热,就是这样,换句话说,这是什么呢,就是他当初的时候,不同的一个是啊,由于贪相应法,由于一个嗔相应法,都是愚痴的结果,我这随举一例,随举一例,就是最下品的恶业,如果是严重一点的话,那决对不是那个样,哦就是这样,是这个上面所说的你能够把这些调伏的话,那就得到安乐的果报,这是我们真正善士所习,所近的这叫尸罗,

【“此以七种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法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业道。’”】

  上面解释过了,这个是从形象上面看,戒是清净幢相,那是七种,那么无贪无嗔正见就是痴的反面,所以这个最重要的就是正见,这个三样东西他的等起,那么具足这样的等起的尸罗增上叫作十业道,前面已经说那个就是根本,啊,根本,这是他的自性,我们了解了,那么现在了解了以后呢,要去修的时候,它一定有方法,你怎么样正确的方法,你能够策视你修习这个。

【“如是发心受学诸行,此即誓办一切有情,令具正觉尸罗妙庄,应修其义。”】

  像这样的发,这样的大菩提心,然后呢学这个,去行,照著去作,这个誓愿为了使得一切有情要具足最圆满的正确尸罗,这个真正最殊胜,微妙的庄严,那么我们必定必要这样去修习,要修习这个

【“此复自须先生清净戒力,以自未能清净尸罗及有损当堕恶趣,况云利他,即自利义莫能办故。”】

  现在你既然发这个心,要帮别人的话,对不起,你自己先要有啊,你自己都不能清净,还有堕落恶道当中,你怎么谈得到利他呢,这很清楚很明白,你要利他,你自己先要有利他的本事嘛,本钱嘛你现在还自己都要到地狱里边去,都要叫人家来救你,你怎么可以救别人,你自己在烦恼当中,这莫可奈何了,而且堕落了更谈不到,

【“故勤利他,当爱尸罗不应缓慢,必须力励守护防范。”】

  所以真正努力讲利他的人啊,他必定最抱爱这个东西啊,不可以慢啊,必须要努力去守护防范,啊,那从这地方我们就看得见了,诸佛菩萨,祖师,讲利他有没有说,哎呀现在我要为利他啊,这个戒马马虎虎啊,佛经上面有没有这样讲啊,我是没看见,论上面我也没看见,现在这地方说得很清楚,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要说这小乘的,小乘为了自利,尚且这么认真你现在要利人,你倒反而可以马虎,天下有这种事情吗,可怜的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说利他实际上乃至于戒的真正内涵都不知道,说的更正确一点,他那个心里的形象到底是在造罪,还是自己在这如法行持他不知道,自己还觉得我在利人,那毛病出在这里,假如他真正了解这个尸罗调伏的自性了以后呢那看得很清楚,所以最近经常有人,其实以前我也犯这这个毛病,那时候我跟著我法师的时候,我常常说,法师啊!现在这个时候你老人家不出来啊,你怎么可以啊,他当年回答我的话,我一直不同意,现在我觉得很遗憾啊,我当年不同意的话,现在也用来回答别的同学,这个道理是什么呢,他就是有的时候笑一笑,有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啊,你慢慢的,好好的学啦,学了一段时候再讲啦,我觉得我一番好心去劝他啊,大家这么争论,你说这个我说这个,我现在慢慢的真正感觉到了,这一点都没有错,不是说,你就凭著认得几个文字跟人家争辩,就算你百分有道理,你说对了,对方说我就是不理你,就是不听你,你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世间状态如此哦,对不对,必定要什么呢,你自己的内心当中,你能够调伏了,那个时候看看这个情况,如果在适当的因缘,你还能帮助别人去,所以决对不是认得了一点文字以后,那么既然如此这地方就很明白说,你要想帮助别人,你能够把戒这样事情放在一边吗?所以他说勤利他当爱尸罗,决对不可以缓慢啊,第一重要,从这地方说,不管你自利,利他,这个总是第一个,谈佛法戒一定是第一,不管是大乘,小乘如果你在这地方不谈,那我们不谈,当然了这地方要注意,如果他播一点种子,他是一个菩萨心肠,他安住在菩萨律仪上头,他自己心里面非常清净,那种人这是第一等了不起的人,我们不要从形象上面看人哦,我们不要听了这个东西以后,那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我们就完全错了,反过来我们懂得了以后,这个也尊重,那个也尊重,只有一个不尊重,我自己呀,我觉得我没调伏,说实在的我现在只好关在这地方,因为我没调伏嘛,再说进一步说,就是那些人,他不一定真正的调伏,就算不是真正的调伏,何况他真正调伏,就算不是真正调伏,他也把佛法的种子传播出去啊,现在我关在这里我不能作,而他把佛法种子传播出去,那不是正好,作了你不能作的事情了嘛,所以我还是很尊重,还是很感激,还是很佩服他,而我唯一应该作的只有什么,看看我自己内心哦,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对不对,所以不管你站在那一个立场上来说,你那个时候所应该注意的是要调伏自己,要努力的守护防范,不过这里有一点就是,我们要真正要开口谈戒的时候,这个要原则把握住,这个在任何情况之下,这没的话说的,这个原则要把握住。

【“摄波罗密多论云,若具正觉戒庄严,勤修一切众生利,先当善净自尸罗,发起清净尸罗力。”】

  假定你要拿这个圆满正确的戒来庄严,由于这个努力,去利益一切众生的话,那么那个时候要怎么办?呀要善净这个自己的戒,修习然后呢产生清净戒的力量,清净尸罗力这个力是大得不得了哦,这个力真是大,

【“又云:‘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是不应理。’”】

  所以你一旦毁了戒自己都保持不住,那里还有力量利他啊,所以要好好的劝那些说讲利他的人,你要不利他则已,要利他的话,这个地方马虎是不合理的啊,决对不合理的啊,说到这里我就想起这清净尸罗力的一则公案,这个佛世的时候,有五百个罗汉证了罗汉果了都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那个地方有个毒龙,在那地方,大家以神通力,怎么也莫奈何那条龙就是在那里不动,最后来了一个比丘,那个比丘是很认真持戒的,他没有具三明六通哦,也不是大阿罗汉哦,就跑著来对那条龙说,说对不起菩萨你让一让啊,耶,那条毒龙就走掉了,哎呀,这五百个大阿罗汉是大为惊讶,以我们的这个神力都赶不走,那跑来一句话赶走了,问他说你大德修些什么啊,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不可能,最后他检查了半天,只有一样东西以小小戒啊,最细微的戒,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哦,只要是佛制,那怕一点,那么认真持,那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说明了这个自利尚且如此,何况利他,所以现在说我即便说作不到,但至少应该了解这个根本在那里,这一点我们在这地方我们应该认识的,

【“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于诸进止之处,如制行持。”】

  现在我们要想净我们的戒的话,要靠什么,这不是你想一想就算了,你要去行持的啊,所以要看,你的行为,该作的是进,不该作的是止,这个不管是进止,或者是说,或者是说作持,止持戒当中,作持就是该作的去作,止持就是不该作的要止住它,一定要什么,如制行持,这个佛的教法以戒来分的话,叫制教,大家晓得,这就是佛制定的规则,其他的这个教法,化教这东西啊,其他的菩萨,乃至于化人啊,罗汉啊都可以讲的,制教,除了佛以后,没有第二个人,没有任何人能够讲,这么个严重法,所以他像国家的宪法一样你要想如制行持的话,对不起,你还必须要什么啊,如力应学啊,照著这个学的不是说文字认识,还要认得这个文字所指的月亮,它现在所指的,这个月亮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心月,指的我们的身心相续,所以前面在共中士的时候告诉我们学戒的时候,说你先不要谈戒,先谈犯因,换句话,什么是错的,大家还记得吧,第一条是什么,无知,不知道,那个时候真正的学是要学这个,这是我们必定应该正确认识的,就是这样,但是下面所以刚才特别说这个话,就这个知道不是知道文字,如果你学了半天只知道文字的话,那你完全错了,不知道文字,他还少一点口是是非争辩,知道了文字以后,那个争辩是越来越多,是越来越错,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注意,

【“又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

  那么前面就是现在我们了解说,这个戒的特则是这样,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如制,如佛所说的去作呢,这个要看我们有没有强烈的去持戒的这个,你有他就作的到,没有就不行,所以这个跟著,随逐就是跟著你猛力而且坚固的防护的心,不但坚固而且猛力,就这样坚固是别人都冲不破,猛力的话,你还有一股力量有了这个你就能够持戒,所以这个是推动我们的,守护的心嘛,所以我们要久修,要经过长时候的修习,那么修些什么呢,就说不护那个戒的种种的,害处以及保护戒的殊胜的利益,你对这个了解了以后,你内心当中说我一心一意要发起,一心一意要去保住这个事情去了,所以我们在前面布施波罗密,讲完了以后,四义的时候,为什么要引伸前面那些道理,就刚才说的这无非是让我们真正认识我们自己的心里行相,到现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讲的很多道理迷迷糊糊,现在我们经过了道前基楚,下士,中士,以后,再讲他所指的心里行相就很清楚了,比如我们刚才说,这个猛业成熟的状态,然后宿生造了以后,他世现行像梦,以及眼前当下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这个等流的心识等等,你处处地方就了解,那业的中心在那里,然后要去防护如何防法,所以他那个次第从这里我们晓得,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反过来说当你学到以后的话,了解了更多,然后你回过来防以前简单的时候,那就是轻而易举,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初者如前论云:‘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初是什么呢,就是先不护的,不护戒的种种的过失犯害,这个前面这个摄波罗密多论上面就说啊,说,你应该见到,这个的祸害,换句话说,你不持戒的,这个可怕的地方,哎呀,这个是利害极了,大怖畏,因为这样的话,所以你见到了决大的怖畏,那怕一点点,可断虽小亦应断,是啊,我们现在小小的,少作一点点,将来受决大的大苦报,反过来呢,你努力的作作一点点的好事是大安乐,现在先说那个可怕的那一部份,

【“谓由过患深生怖畏,虽于小罪励力断除。”】

  这个概念我们说的很多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要靠什么,平常我们多思惟,如果你不思惟的话,听的时候蛮好,听过了以后呢我们还在什么,还在一相的现行当中,这个地方我们马上就可以温习一下,这个现行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一相无始以来的习性,就宿生就是这样,前生就是这样一直这样,所以它这个力量非常,对不对,到了这里呢,尤其是我们领会,这个戒法,如果到这种事情况之下,你不拼命努力,再也没有机会,这很明白摆在这里,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不努力,还让它再一增长的话,那完了,你没有增长,这个恶的力量你都防不住,再把那恶的力量一增长,你还有什么希望,对吧,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现在我们一般的情况之下,就像前面说叫你拿那个东西你说拿不动,拿不动你总想办法去怎么样增加你的力量,减少你要拿的东西的那才可以,现在我拿不动啊,就把你这力量就浪费掉了,叫你搬那个石头你搬不动,然后呢别地方再搬几个石头来压上去,现在我们作这个事情的话,你要那天搬的动啊,你只有被他压死在那地方,永远不动,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清楚,这样所以从前面而来到这地方的任何一句话,这句话对我们的内涵,对我们内心上的策励应该产生的功效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深,不过这地方不是叫我们,哎呀,感觉得害怕为止,这个地方是要我们害怕的,害怕了,什么呢?耶它确有一个很善巧的方法,你不要怕啊,既然你怕你努力啊,努力你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对对对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就能够如理如法的行持,慢慢的减轻它了,所以这是告诉我们说啊,先要见到这个过患,然后呢,努力思惟观察,当你最小起心动念一点点的时候啊,马上就把他一下断掉除,一下断除掉它,这我现在慢慢的有经验,慢慢的有经验,有的时候我经常到老和尚那里讨教他,他老人家的确了不起,就这像如果你慢慢的好好的努力的话,你会发现,当真正的这种这个烦恼现起的时候,比如说你慢慢心平气和的时候,有一个境界引动你的时候啊,你不观察,他刚开始引动时候,你完全看不见的,你完全看不见,但是如果说经过了思惟观察的话,到那时候,你很清楚很明白的,比如说一个嗔相现起了耶,你自己觉得心里面就哦一股所谓火要冒起来了,耶那个时候你只要有过观察,他一起来你立刻察觉到它,它马上就拿你莫奈何,耶这个东西用功真妙啊,你立刻就保持你的平静,贪亦复如是,通常说起来我的经验,嗔容易要压伏那个嗔原比压伏贪来的容易,这个贪的这个力量,猛是没有嗔来的猛,但是那个劲是非常大,非常大,所以你那个贪必定要有很努力的这样,它少微一点点起来的时候,嗯来了,但是那个习惯难断啊,我可以告诉你们的经验,比如说很多这种嗔的境界来的时候,看见的时候,当时一下,然后心里面自然而然就很宁静,对于事情的观察处理等等,自己会把持的很稳,如果觉得不对了,哦,离开一点,那时候自然很好,那个贪我自己的调伏就不是这样,我一定要事先准备的很努力,比如说我欢喜吃一点什么东西,假定这么说啦,比如说饮食上面,习惯的东西,事前先想好,到了眼前了然后堆在那里,看见它起来了,不要让它动,仅管自己觉得心里面,满平静,对不起,口水咕噜咕噜就在那流,哎所以我觉得这习气啊,这个潜意识里呢,粗猛的是没有啊,细的啊,那一点都没有动,这千真万确的,现在这地方我们根本动都没动,自己还说大话,说懂得很多佛法,我自己实在所以我跟你们说,我常常讲心里头我的眼睛为什么,长到这里,理由就在这里,等到你自己内心当中一观察的话,你就看的清清楚楚你骗别人是非常容易,可是骗自己啊,就这么难法,但是你不认得他的话对不起,你自己一天到晚被他骗你根本不晓得自己还觉得很有道理,这佛法这东西啊,就这么千真万确,而就这么现实摆在这地方,所以下面说尸罗障品其粗显者,谓十不善所有过患,如前已说当思惟之。那个你不是要尸罗,观察那个尸罗的害处吗,那前面已经说过了,你好好的去思惟,那么有这个过患推动嗳唷千万不能害,下面呢就是他的胜利,说你犯了以后有这么大的害处,然后你守了以后有这么大的好处其胜利者前亦略说。前面已经简单的说过了,总之我们真正开始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要认得它的特则是什么,然后呢认得这个特则以后一定把它那个好处坏处对比的非常强烈,你一定要想办法把那个强烈的状态在眼前现起,就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的话,你去持这个戒也好,布施也好很容易,很容易,所以我上面一堂课特别的提出来,实在到这地方我不愿像我这样一点点的穷人啊,发了一点小财啊,我以前常常跟你们说不是发小财,那个钱藏起来都来不及啊,拿出来啊,实在是大不智,所以常常这样多多少少说因为我唯一的经验也就有这个,所以我这是告诉你们,你们真正的肯去体验的话,它这个力量的的确确就会这么大,你有了这个力量平常你就持戒,或者作不到的事情,啊作起来自然就会那么轻而易举,不但轻而易举,而且作完了以后你内心当中,那个快乐啊,所谓这个清凉解脱,那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没有一点点我们想像当中的,然后你有了这个经验,然后你看人家的话,你就看得很清楚,其实看人家,我们不要说戒,别的事情也是一样,比如说你今天我们大人了,然后回过头来看那个小孩子,他那个小孩子,仅管他想掩饰什么东西,可是你看的很清楚,对不对,耶所以那个世间的圣人啊,曾经说过这个话,说观其所义,察其所有,你只要观察,观察他这个起心行为,开口然后呢,这方面的话,你就晓得他脑筋里动些什么了,所以人也所在,人也所在,他怎么瞒就瞒不了啊,瞒不了的,这样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在这个下一次温习的时候谈到了凡四训、改过的时候,你们不是现在在看吗,他一开头就说,春秋诸大夫,看人家的行为,然后预策他的话,他就能够晓得他未来的祸福,为什么呀就是这样你心里上面如果说如法行持跟戒相应,他得到的一定好的,反过来理一定坏的,就这么现实也,当你这个看到的话,那我们要去持戒啊,那的的确确是轻而易举,不过这时候还不够哦,还要怎么办啊?还要坚固,还要猛力,那时候无有不成者,现在我们看那个胜利,

【“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

  那个祖师啊,那个应用的就是论上面

【“‘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此生。’”】

  样样可爱的东西从人间的种种之财到天上的那些,微妙的各式各样的好东西,种种的事情无非都由戒而出生的,这有什么奇怪啊,要晓得整个的佛法都从戒,所以戒如大利啊,没有戒什么都谈不到,什么都谈不到,不管你说什么,

【“又由依此,能令相续辗转胜进,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

  由于依于这个戒,然后呢,修学以后,使的我们的身心,这个相续就是身心,不断的辗转胜进,这个辗转二个字,反过来如果在坏事情上头就变成什么呢,恶性循还,这一点大家注意,平常的时候我们处处地方都是这样,好的事是辗转的增长,坏的事恶性循还,的的确确的有太多事情它都会产生那个连环效果的,连环效果的,那么现在这个戒,你能够辗转胜进增上的话,再跟什么,跟那个菩萨的大悲心一起学啊,是永断一切恶行种子而得到最微妙的净智,这是根本换句话说从这个根本上面再增上的话,才能够圆满你的大菩提心,乃至于大菩提果,这个才是我们真正最好的庄严,所以庄严的话就是我们普通事先来说,打扮,打扮啊,修饰,修饰啦就这样,

【“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尸罗庄饰,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十九卷B面

  其他的庄严的东西比如说打扮打扮我们说这个老年人打扮我们看起这个老妖精,哦的的确确年轻的人当然,这个小孩子怎么作的这样,那么我们出家人更谈不到了,对不对,头剃的光光的,乃至于香肥皂,你都不能用,就这样,一点都沾不上,所以这种东西如果说你不相应的话,你带在身上的话,被人家看了讥笑的,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好的,只有尸罗这样的庄严,是不管那一个,老,老好,小,小好,如果这个老年人庄严觉得,哎呀,这个,这个是了不起的这是一位老法师,哎呀,我们尊敬无比,如果是很小的时候,我们觉得,哎呀这个宿生大有善根,是了不起的再来人,耶,所以不管那一个呀,谁都自己也欢喜人家也欢喜啊,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庄严而且庄严当中最好,最好的,

【“诸余香者,能薰顺风非薰逆风是有方限,戒名称香薰一切方。”】

  别的东西啊,它比如说香,顺风可以,逆风的话闻不到戒香的话,普通十方

【“能除炎热檀香涂香有违出家,能除烦恼炎热涂香,于出家者随顺无违。。”】

  这个平常我们夏天在印度的习惯身上要涂一种油,涂一种香的油能够除炎热,实际上呢我们在这地方,不太热不会注意,不会注意,这个太阳太大的时候我们这个烧伤皮肤的,那时候有一种油涂了以后,保护它,保护它这样,我们出家人就不可以,那个涂香不可以所以啊只有一样东西那个烦恼香啊保护啊那个热恼就对了,不但是可以啊而且是随顺的,

【“虽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财者胜出余人,”】

  这样,就算我们现在进一步,大家你出了家了,行相是一样的,耶,仅管你形相一样,但是你有具足这个戒财的话,你比别人要超胜,这地方说明什么,耶那我们不要说我是这个比丘,耶要说我持这个比丘戒持的如何,清净与否,这个才是真正判断这个是否出家人的根本原则,

【“及前论云:‘尸罗能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

  由于这个尸罗戒,才能够得到什么,殊胜道,殊胜道就是你要修殊胜道这地方就大乘道,还从这上头去的,由从这个然后呢跟这个大悲心啊平等修,以这个为根本然后呢,其他的一切清净胜自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这个戒不但是我们这样,它那个最后跟智慧相应的彻底清净,这个是他的特则,戒的自性本身跟智慧的本身到最后是究竟圆满的状态,一样的,那时候离一切过失,那个时候是真正的庄严,最微妙第一

【“遍薰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是人中最超胜。”】

  这个香遍薰三界,这个香涂在我们出家人身上,不违背的,同样的就算同样的出了家了,但是你能够严持这个戒的话,这个是最最超胜,就是上面解释的,又说

【“又虽未说虚赞邪语,未以勤勇功力积集,所须资财任运而得,不以暴业而令怖畏,然诸众生悉皆礼敬,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然诸众生自然慈爱,足迹之尘亦为天人恭敬顶戴,得者持去供为福田,此诸胜利悉由戒生。”】

  下面又说种种戒的好处,平常我们现在这地方由其是要想得到名文,得到名称的话,种种怎么办,用种种办法作宣传,作广告这个宣传广告本身啦,这个虚赞,就是加油加酱加油加酱,说知名度现在拿世间的话来说,打知名度,就是这样,耶现在不要用种种的宣传虚头的这种夸,然后因这虚头的夸,啊,所以啊说不正当的这种事情你不要你就可以得到大名称,还有呢,不勤勇的积集这个努力,平常我们要得资财的话要好大的努力去赚钱,现在你不要很努力的话,你任运可以得到,这样,另外呢,就是如果在世间上面来说的话,要以暴力啊那么叫人家来怕你,这个暴力有二种,一种呢,违背世间常规的,就是世间坏蛋,唉,他处处地方穷穷即恶的样子,你见了就怕顺著世间的状态话那就是威武的那种,这个将军,他不管是顺违世间是这样,种种这是报恶之业,有了这个你就害怕他现在呢,我们出家人不用这个,但是人人都恭敬礼拜,这我们看的见的,哦世间的恶人,你看见他躲的远远的,然后呢,世间的这种好人,你恭敬他,他最多站在你面前恭恭敬敬,可是一个出家的法师,就像我们老和尚一样,他向来都那么慈悲,人人看见他不但欢喜亲近,不但恭恭敬敬趴这个地上就给他老人家叩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耶就这个道理,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但是啊,众生自然会慈爱,乃至于你足迹站的地方那个灰尘啊,天人跑过去恭敬顶戴,反过来我们也晓得一个破戒的人如果你站在那里的话,那个天人跑过去啊,就把他扫掉它,破戒的人站在这个地方,虽然他走掉了,那个足迹都不引许,很多这种类似的公案,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那个持戒,破戒之形,二个差别差得太多太多,你破了戒他站在那里,他固然是,他莫奈何你等到你一跑,他马上把你足迹,都扫的干干净净,就是这样,然后呢,你持戒的话,他站在那里,他就绕著你,赞叹恭敬礼拜,你跑掉以后,他把你站过的灰尘,他还请著去作供养,这是他的福田哦,你看看啊,这个持戒的胜利是不得了啊,即前论云,那么上面说明,后面就引那个论证,我们就念一遍就算了,

【“未曾出言未力集,”】

  未曾出言就是讲那个虚赞等等,未力集就是忙这个,

【“能摄所须诸资具,”】

  这个资具的话,有的是名文,有的是利养,

【“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你不要以威猛,这样去作,耶人家都来恭敬你,人家都自然慈爱,都不要的,所以都不要用什么很大的努力,去集聚,你都得到了,

【“非可说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无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

  的的确确现在我们有太多人,啊听见了,这个大法师比如我们老和尚,乃至于没见过,哎呀他老远跑著来,就看见了一定,要到那地方给老和尚,顶一下礼,就是这样,

【“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你看,你看那怕你地上,站在那地方的灰尘,人家,哎呀你在那里人家来恭敬,顶礼然后还拿去把那灰尘,还去受持,所以这个戒是最殊胜的根本啊,

【“如是智者善为思惟,功德过失应善守护。”】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善巧的思惟,他的好处,所以真正说来说去,我们这地方,才真正应该体会得到的,我现在发现我们有的时候的确很愚痴,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觉得大人,大人了,我现在想想这个很有意思,那个对世间来说是大人,对佛法来说那真是幼稚,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很有趣的,我有一个亲戚,应该说是一个表侄儿,那个时候,他这个家里面的人啊,当然啦一个独
生子嘛,哎唷要求他总是,我这个表哥,他自己的地位什么等等,都很不错,所以自然希望他那个儿子克少家业,他那个妈妈也是一样的,对那个子女逼的很利害,结果有一天啊,他这个子女弄到后来,怎么说,我不念书了,就是这样,那么我到他家里谈起来了以后,对啊,他固然在他的感受当中啊,他觉得这个妈妈,处处逼著他,好像为了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偏不念最近他自己长大了,哎呀自己在懊悔,现在在外国,哎呀他自己啊一天要劳碌奔波一天忙这个,我现在深深的感觉到,我到了我这年龄也是一样,出了家也是一样,哎呀往往感觉得,等到你真正一但,体会到的话,已经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嘛,来得及他佛法就这么妙,因为就世间来说只看一世的,佛法来说无限的,对不对,所以常常记著,为什么,我讲前面那个布施一度最后这个略意特别强调,你啊那怕再晚,只要你一但觉醒了以后,你那个时候心里面那个,种子说我一定要作一定要作,一定要作,咬紧牙关,那怕开玩笑,你千万不要说,相反的话,那个种子种的越强烈,耶将来方便我自己觉得为什么,我不如你们,你们这个从小就出家人了,这么努力,我中年那就是我宿生没有努力,就这样,既然我说我宿生没有努力,我现在老了,觉醒了,我现在拼命努力,那怕我体力上面不如你们但是心力上面啊,我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决对不放松,决对不马虎,我到那个时候,从小的时候心里面现行就生起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这也告诉我们只有一个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第一个认识了正确了以后,心里面所谓这个心里建设最重要,加强它,加强它,时时刻刻决对这个把握著这个根本正确的因,我要作到它,我要作到它,力量是什么呢,就在这里,你先把这个心里建设的很坚固的心,猛力了,然后你去行持,再慢慢慢慢,这就对了,这我们现在目前所能作的到的,应该作以及要求的也就些了,这个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说是故智者善思惟功德及过失,然后呢,好好守护,下面

【“即如此论云:‘菩萨应护诸尸罗;莫耽自乐而破坏。’”】

  这是我们学菩萨的人了,菩萨什么,学觉者,要觉一切人的,这个是我们现在正要作的事情,他一定是努力的,作这件事情,因为什么,有了前面的认识嘛,所以他决对不会什么,耽自乐,他破坏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在这个难舍,为了自己求快乐,实际上呢他真正找到快乐了嘛,真的为了自己了嘛,错了,错了,所以叫作颠倒,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你真正学了以后你才发现真正为你自己,真正为你求快乐,是要什么,要去守护它,不要让那个烦恼增长啊,这个才是哦,所以乘我们现在得到那个人身的时候,赶快努力哦,你不仿让它少微辛苦一点,他仅管弄得骨瘦如材,将来你要感谢他呀,反过来你现在给他养的白白胖胖啊,到那时你要鞭打它是来不及了,所以说啊!莫耽自乐而破坏了尸罗,这个尸罗才是快乐的真正的因啊,又说,

【“‘得自在故恒受乐,智赞护戒妙庄严,圆满具足诸学处,极圆无慢依尸罗。’”】

  你能够得到种种自在,而一直永远不断的受快乐,这个因在那里,就在这个上头,这个上头那么同样的呢,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可以自由自在努力的要赶快作这个事情,这个是真正有智慧,这个智慧说不颠倒,不把事情弄错的,这个,称赞这个,然后行为的时候,行持这个,保护这个,这个才是真正我们的庄严啊,不管我们吃的穿用的,名文利养这个才是啊,我们一切时处努力,赞是嘴巴上面,护是行持上面,而根本上面就是我们对内在的认识,要把这个圆满,它下面有一个妙极了,极圆无慢是依尸罗,要作到决对的圆满,千万不要一点点的马虎,这个慢就是怠慢,慢,它有几种意思在这个里面,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说明的,什么,就是这个慢的形象,永远是随著我转的,这第一个,还有呢特别的有一个当我们去行持的时候,作到了一点点就觉得我很得意,那个时候叫做增上慢,错了,所以凡是我们修行的时候,得到了一点点得少为足同时又一个形象就增上慢起来了,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不能使一点点的得少为足,得到了一点更进,更进,越得到是越上进,反之我们现在有了一点的话,自己觉得了不起看看别人不如的话,那就错了,所以啊,无慢,你能够无慢,就不得少为足,能够不得少为足就能够圆满,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能够这样去作的话,根本依处是尸罗,同时我们行持也是这个。

【“又护尸罗非唯为自怖畏恶趣,又唯希望人天盛事,当为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

  现在我们这地方的行持的根本是什么,大菩提心,所以啊,不是为了单单怖畏恶趣啊,也不是单单是希望得到三界之内人天啊,乃至于不单单要求自己解脱啊,要求一切有情都得到圆满的解脱,所以一切有情,都要得到这个妙尸罗,

【“即前论云:‘若欲安立无边世一切有情于净戒,为利世故修尸罗,说为尸罗到彼岸。”】

  就这个了,为了使无量无边一切世间有情都安住于净戒,然后这个样利益世间修习这个,这个叫作布施,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波罗密多,梵文翻成我们中文就是这个意思,

【“非畏恶趣希王位,乃愿善趣诸圆满,唯愿善护净尸罗,为利世间而护戒。’”】

  不是怕恶趣,不是求什么好的果报,乃至于种种其他善趣的圆满,其他善趣圆满,就是三界之内的,我们真正唯一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好,这个是趣入,修戒的方法,翻过来,

【“第三戒差别分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今初。”】

  那么现在这里说了,刚才说戒有三种,这个地方特别讲尸罗而说,律仪而说,现在解释了,第一个叫律仪,第二叫摄善法,第三叫饶益有情,所以这个戒的三类是这种,那么现在我们这里说的话呢,第一个就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第二个叫摄善法戒,第三个饶益有情利益别人的,现在把它分开来说一下,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那么所以这个第一律仪戒的内容是什么,七众弟子,七众是什么,就是在家的五戒,男女二种,然后呢,比丘,比丘尼,然后呢,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以及在家的二众,这样,这个就是七众,以这个具足七众的别解脱戒,各有各的特则,那么安住在由于这个而安住于菩萨戒的,不管他是在家,出家,这个根本就是真实的别解脱,除了这个以外,还要一个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所以这个菩萨戒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哦,这个我们要注意哦,这个以前我不懂,到现在最近才了解,这个菩萨的戒经上面,说是共同的,比如说我们仅管这个受了戒,乃至于世间法他那个威仪等等。一定要随顺世间,如果这个世间认为不合理的话,虽然你这个戒条当中没有订,你也要去遵守,这样嗯,乃至于比如经上面,这个经上这个地方没有说的,可是那个地方有说的,你菩萨戒你要圆满的话你也要守,你说这样的话戒里面好像有了漏洞啊,不,戒没有漏洞的,这个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戒的最一句话,随方毗尼,你们在家人是容或不了解,出家人都晓得的这个佛的确了不起,他说的很清楚,随方毗尼,我现在那个制那个戒,它有它的实地法的,你用的在别的地方去,在这个环境之下的话,如果在这种状态的话,你适应它,我想诸位出家的同学一定了解这一点,对不对,这个佛真了不起啊,所以我们现在制那个戒以后啊,跑到这地方大家执著,那是决大的错误,所以我那一天谈起那个,我赞叹啊,那个泰国人,那个泰国比丘,而且他是什么,我希望你们有机会,到台北去遇见这个人,的确我们值得请教他,他跑到中国来以后,耶却穿我们中国的衣服,穿中国和尚的这个袈裟,然后很多行持什么等等,他不是个初学,他是跟不晓得跟僧团最高的一个什么学校里面最精彩的来了三个人,那戒的特色,所以他一定是,刚才这个叫共同能断律仪的律仪戒,这样。

【“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它有一类戒啊,这个戒有特色,如果是别解脱,像比丘戒的话,非人不可,但是呢,菩萨戒,不,龙,天啊,乃至于很多其他的,他只要有什么的具足条件的他能受,但是这个却,不一定能受解脱律仪的。不一定能受的,所以这地方所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这个就是指这一些,那么他同样的具菩萨戒,那么这个时候他要上面呢共别解脱断除的性罪及诸遮罪,那是共同相共的地方,他还要,他还要比如说他虽然啊,不是比丘他也不受比丘戒,但是在这个地方共同的那一部份,这个性罪固然不可以,这个遮罪本身啊,就是刚才说共同的那一部份,他还是应该断除,这个就是律仪戒。这个范围是菩萨戒的,在菩萨地上面详细说明,这是第一个。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这个就是善法。这是善法,换句话说我们通常说作持,该作的好事样样东西都要作,而现在经过前面的决择我们现在晓得,我们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所要作的内容在六度当中,已经能够圆满含摄,所以说在自相续上面学这个,还没生起令它生起来,已经生起不要令它失去,还要令它倍倍增长,这就是善法戒,

【“饶益有情者。”】

  什么是饶益有情戒

【“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

  什么是饶益有情,是帮别人的,这缘十一种,这个地方菩萨地上面告诉我们的详细分别利益有情的事情,就像他缩所说的这样去作,这样去作能够引发,说现在、后在的种种好处,这个好处啊,下面二个字很有意思,无罪,无罪,现在我们作很多好事啊,作了个好事啊都跟那个杂染啊混在一块的,现在这个地方谈到饶益有情,你更进一步的话,对不起,这个好处不能杂染的,不能杂染的。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决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详细的道理在戒品释,这个戒品释就是菩提正道菩萨解论,大师在这地方详细的说明,所以正式修的时候,一定要在这里边去努力,我们这里将来讲完了,这个在家备览,南山律的这个精华以后,紧跟著共同讲的就是这个,这本书现在正在酬印当中,本来已经有了,这次印的内容当中有补充了,把我们这个菩萨戒的这个条文等等,而且以最精致的方式,那一次我到台北去大家谈起有的人随便贴一贴,哎呀这样的庄严的东西,别的地方花钱不在乎,那地方往往省钱啊,我们大家都不赞成,所以
啊,这本书现在印的非常庄严,你们看我们还专门排版的,专门排版的,大家好好的努力去学。故别解脱所制诸戒,是诸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一分,非离菩萨学处别有。这地方特别说明,所以这个别解脱所制的戒,就是什么,那我们出家菩萨应该学的,不是离开,这个地方也特别说明,由其我们现在很多误解,说我是学大乘的,大乘行者菩萨戒啊,所以这个别解脱戒就不要它了,错了,错了,错了,错了,我们真正行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耶,你这个是根本,你这个律仪戒没有而是讲菩萨的话那根本都是开玩笑,是,为了你每一种方便,你可以显在家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二十卷A面

  这开玩笑,是为了你每一种方便,你可以选在家身绝对可以,那个时候你必定要把在家身的七种别解脱戒持的圆圆满满,如果你学出家身,那么就应该把出家身的这个别解脱戒持的圆圆满满,这华严经上面很清楚嘛,所以善财童子参的大善知识一位一位,这是最彻底圆满的所谓圆教经典,第一个德云比丘出家人,头上两个还是参个我忘记了,头上两个出家人,第三个也是出家人,然后呢中间有一个比丘尼,最后一个是出家人,下面这个四、五十位都在家人喔,很明白喔,这样,啊所以啊,说你要嘛不出家,要出了家这个形相一定是要护持的很好,再不然你可以的,怎么呢?现那个逆相,像金山活佛一样,人家说这个人疯掉了,你要有这个本事喔,你要有这个本事喔,啊!啊那个金山活佛真了不起啊,人家把那个马桶,啊啪一下摆在他头上,他毫不在乎,他老人家嘻哈哈这样,就这样,他跑到那边去的时候没得东西吃,肚子然后呢地上面的什么花生壳、铁钉,捡起来往嘴巴里塞,人家送给他好东西他送给别人,然后喂那个狗,嗯你有这个本事喔,那你可以乱来了,啊这个是千真万确,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密教里面讲这个明禁行,叫做疯沾行,啊这个密法一定是密传的,那时候高人也是一样,到了他那个每一个境界以后啊,他行那个明禁行,疯沾行,就是说本来这个是禁止的,但是到那个时候啊嘿对你来说的话那不错,那么怎么办呢?你现出来啊疯啊疯子一样啊,啊那个疯疯颠颠那个样子,换句话说拿我们现在刚才说的这个逆形相,这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一点,啊不过处处地方注意啊,眼前啊我们啊拿这个戒是衡量自己,看别人的刚才这个原则说了,别人都是菩萨啊!这是我们必定要把握住的一个原则。

【“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

  在那三聚净戒当中,这个律仪戒,就是刚才说就是啊别解脱戒,而这下面,上面加上两个字--真实,妙极了,我想这个不必解释,大家有书,大家了解,啊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说的共,就是共同的基础,二要正、正一点都不能错,一点都不能含糊喔,如法的禁、如法的制,该作的要作,不该作的不可以,啊这是什么,诺我们修习菩萨的初要、基础,要学。

【“摄决择菩萨地云。”】

  在瑜伽师地论上面,摄决择分当中说。


【“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

  这个三样戒,摄律仪戒,然后呢善法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啊这个是什么,耶说耶,由律仪戒之所摄持喔,一定要靠这个律仪戒啊作为根本,然后呢,把这个和合起来一起做,所以啊你在这个上面,这个摄律仪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比丘根本戒,或者如果在家居士的话,不管是你们是五戒是八戒也好,在这个上面啊以这个为根本去摄持他,能够精勤守护,那么你也就能够啊守护其他两个。

【“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

  那说得清清楚楚,是!所以对这个东西,你如果不能守护的话,这个比丘根本戒不能守护的话,别的就不谈了,其他的也不行,在家居士的话五戒守不住,这个菩萨戒也不行,所以这个一毁了,什么都毁了,这个一毁什么都毁,这个是基础,啊这个很清楚很明白,你屋顶上面屋顶吹掉一张瓦补起来就行了嘛,然后呢那个基础下面的这个断掉了,整个的大楼就塌倒,天下的事情都这个样,啊。

【“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说律仪戒,是后二戒所依根本及依处故。”】

  所以啊如果有人执著,有人说啊,这个别解脱戒这个是小乘声闻的啊,啊说不要这些东西啊,弃舍说关于这些东西啊不要他了啦,啊说我现在修学菩萨,是另外有学菩萨的东西啊,那是根本不了解学菩萨戒的真正的重要中心啊,因为在很多地方啊,很多地方啊特别说啊,这个律仪戒换句话说是声闻的根本戒啊,是后面的菩萨戒的根本依处啊!说的很清楚是根本依喔,这简单极了,这是根本喔,你别的东西可以少那根本就是说,说少掉了以后什么都谈不到喔,啊。

【“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

  哪来了,说这个律仪戒当中最主要的断,断什么?性罪喔!然后呢性罪现在我们了解了,不在形相上头喔,对不对,犯罪当中,圆满的时候一定是意乐,事、意乐、加行、究竟,大家记得吗?事是所做的这件事情,譬如我杀--所杀的对象,啊盗--所偷的钱,意乐呢--你的心里,加行你作的行为然后呢做成功了,这个里面我们仔细的看,如果说你没有意乐,这个意乐没有的话,啊往往这个都是下品的,乃至于根本无犯,根本无犯,譬如盗,盗者在印度啊,那个时候戒喔要杀头的,然后呢在这个根本的戒当中啊,这个是犯了这个盗是不可忏悔的,但是他不知道,他又不晓得,把那个拿走了耶没犯,不但是大乘、小乘戒当中,处处地方说明这个,这样所以尽管是遮罪,遮罪的根本还是什么?还是性罪,性罪指什么?那就是那个本性,而这个本性的根本就在你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主要断的是断性罪,性罪意思指什么?就是,就是不制他本身是有罪的,同样的制过了以后,你形相虽然作好了,你心里如果那个也不对,啊这个地方虽然说是说性罪,啊性罪这个地方性罪主要的是对性遮两样辨的,没有制的之前跟制了以后,如果说没有制的之前不犯,制了以后才犯的,这个叫做遮罪,譬如说饮酒,佛没有制的时候可以,那么制了以后就不可以犯,这个叫作遮罪,但偷盗这样东西的话,佛制了以后啊那固然是犯,佛没有制之前他也犯,那么这个东西就有了性罪而且还有遮罪,这我们要辨别得清楚。

【“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

  啊现在对了,说那么现在既然是最重要的是性罪,那么性罪当中,最严重的什么呢?不管大乘小乘,都说这些样东西,这些样东西我们再清楚不过了,啊杀盗淫这个是身,然后妄语离间啊恶口绮语这是语,意三的贪嗔痴,所以啊要好好努力的保护这个东西,乃至于起心动念也不要让他生起。

【“摄波罗密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

  那个论什么就告诉我们啊,这个十业道啊千万不要失坏啊,千万不要马虎啊,这个是生到善趣当中的,乃至于得到解脱以及究竟圆满的这一个道路,啊要安住在这个上头,然后呢就不断的去加深认识,思惟观察利益一切众生。啊你能够这样的思惟观察利益一切众生,生起这个殊胜的意乐,这种意乐是最殊胜的,啊能够生起这橏的殊胜意乐,就是心里的好乐志愿的话,那一定有他圆满的大果。

【“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

  啊所以啊佛说的尸罗啊,那个这个地方包括了一切根本,啊戒的根本啊都啊包含在里头了,我们要好好的努力。

【“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密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十地等经多如是说,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

  那么不但是这个论、这个祖师、这个菩萨,也是这么说啦,关于这个月称论师,谈到这个戒波罗密的时候啊也说那,那个十种就是前面,从前面引伸过来的,十地经也这么说,换句话说祖师、菩萨、论、经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啊努力修这个,这个是什么?能静息心,啊处处地方点醒我们,真正讲的戒在什么,就是我们的能断之心,要去断除跟这个烦恼,其他的就容易办了,啊所以不管我们说什么啊?总之一句话,自己只要观察、观察自己的自心,在痴心当中吗?在贪心当中吗?在嗔心当中吗?那个痴里面又开出,就是见烦恼吗?是思烦恼吗?就这样,啊这些东西啊,你辨别得清楚以后,然后呢自心对治他,我们啊不应忍的,这个才是我们不应忍的,我们要斗的,就是斗的,所以我们天天在那里拜这个斗战胜佛,大有道理,斗战胜佛降服的是什么,对治的什么?大家记得吗?烦恼嘛!一点都没错耶,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第一件事情啊,要斗的是斗这一个,那你就对了,如果你不斗这个的话,你跟别人斗啊,你伤害不了别人,伤害了是你自己,千真万确,我们了解了这个,别人要跟你斗的时候,你了解了这点让他去,你只有同情、只有怜悯他,你帮忙他固然好,你心里面啊自然你就不会跟他一样的,万一你跟他一样,你随时检点喂错了错了,马上你心里平静,你忏悔,啊至少你不会跟著他一起,你不会跟著他转,然后你要发心,啊你要帮忙别人,这我们才谈得到啊修习大乘,啊。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密多而正修习。具六波罗密多修时,自住尸罗,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余如前说。”】

  啊那么修的时候怎么呢?这个跟前面一样,这不详细解释了,就像前面布施的时候完全一样,啊这个里面也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像前面说的,我们只要重新温习一下。

【“第五此等摄义者。”】

  啊那么这个要特别的再说一下。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

  喔我们时时要提起,这个时时不是说啊提了一下,过了一下,提了一下,过了一下,这样,我们要想办法念念提起,所以你们必定要记住,这个正念本身是什么个状态,这个念力本身当下,这当下而且必定是当下一念,你们一定要记住的,啊这是我们要修,一定要修,所以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我们平常一天到晚啊,啊说起来这个当下两个字实在美不可言,我们很多烦恼啊都是莫明其妙,都在什么?都在想,哎呀这想某人什么想某事怎么样?以前怎么样,这个跟我们真是了不相干,这个都是以前无始烦恼继续的相应,跑到这个地方还忙这个东西;那错的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啊你真正重要的就是当下一念,看看他现在念头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这个,前头为什么有这个呢?很简单啊,前头就是啊因果,因缘所生法,这个源源而来,自然而然啊这个色、名色、触、受、爱,从一生说是如此,从一念说也是如此,那么现在当下一念怎么办呢?就是保持正念,嗯现在可不被他骗了,你能够提起来的话不管是什么境界如何,那个贪嗔痴当下就断掉,你也没什么道理好讲了,你认得了很清楚那个道理都在害你的,都在害我的,所以这个东西--觉,没有别的就是“觉”这个东西,现在你要更进一步把这个心要觉,帮助一切人觉,所以当你一觉的话心里就平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啊真正的这个修相应的平我们是谈不到的,啊也不是我们现在要谈的,我们现在要谈的是闻思相应的,你有了这个因的话,修相应的自然一定得到,那么闻思怎么办呢?就听懂了这个道理啊!他所指的形相啊?然后摆在心里上面去缘啊,去观察啊、去思惟啊!就是这样,那么把当下一念提起来嗯他来了,我不认输,要跟他斗,就是这样,啊就是这样当下一念,所以当下一念如果跟无明相应的、爱染相应的那么错了,爱染什么呢?你欢喜什么就贪著难舍,你不欢喜嘛你就排斥,然后用你的道理啊讲那些种种的,再不然的话呢迷迷糊糊呆在那里,这个都是不对的,现在懂得了佛法了,哼现在我认得了你,哼!你原来就是我生死第一大冤家,啊无始以来一直跟著你,我也莫奈何你了,因为这样现在眼前感得种种不如理的这种环境什么等等啊,那不管他了,那以前造的嘛,我也莫奈何他,那尽管我莫奈何你,但是我现在我了解了那个决心提起来了,对不起,你也莫奈何我,就这么妙法,啊心里面就太平无事。这是我们啊闻思相应的这个正念,还要有正知见喔,喔这个正念正见啊永远是两个难兄难弟,啊不要说难兄难弟,难兄难弟是坏的喔,两个好的好搭档的,啊这样,你保持这个没问题了。

【“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

  这个不可以失坏,不但不可以失去,不可以坏掉还要把他增长。

【“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

  啊我们一切行持的根本在这里。

【“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

  啊这是一切损害有情,你损害了,对不起,反过来都是损害你自己的,所以你能够遮止损害一切有情的话,你对一切的损害你也遮止掉了,这个是啊,真正是啊大菩萨所学的,啊这个是大地以上菩萨所持的,这个是我们真正所愿的,我们现在平常啊,我常常鼓励我自己,我也但愿啊诸位同学也一样,在这地方学的话就要学这个鼓励自己,啊我算什么,出家大丈夫事,人天这个将相根本算不了什么,三界法王这个才是真正我愿的地方,这样,所以人家说你真正见到了大的地方,啊小的地方根本不在乎,前面不是作生意吗?作生意的还比我们强的多啊,这个话怎么讲呢?啊我们现在东西啊难舍,作生意人啊就那个好东西,包装的好的就怕人家不要,对不对,是不是这个样啊,他想尽办法把那个东西啊叫人送给人家,他为什么要送给人家,赚钱啊简单极了!所以我们真正说起来的话,我们还不如一个世间的作生意人,为什么呢?他就看得比较远,他把那个东西送给别人了以后,喔他钱赚回来了,现在我们就这么差,那一点都看不见,喔!这这为我,这为了我把我害了,就这样,所以并没有叫我们啊说损害我们啊!恰恰相反的,佛是真正为了我们说,啊某人啊为了你好要这样作啊,我们现所以伤害,说来说去还是两个字颠倒,啊自己以为作对了,结果完全伤害了自己,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晓得哦我这个不管怎么都是错的,啊要听的佛说,耶结果啊就对啦,那么这个正确的好的才是啊我们真正所愿之处、所愿之境,我们要求这个,所谓大地菩萨所持的尸罗,这个就是圆满的尸罗,这个是我们应该要的,所以我们先千万一开头的时候不要说,哎呀我是凡夫啊,啊然后呢下面一句话这是我们才是不应该的,说我现在一直说,啊我是凡夫啊,我要赶快努力啊,他已经成了菩萨了尚且这么努力,我是凡夫怎么可以不努力啊,我要是凡夫啊,所以我在因地上面,绝对不让一点点那个错误的种子放下去,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因地上面啊,绝对说我一定要圆满,一定要圆满,要达到的境界一定要圆满,要断除的这个坏处啊要彻底拔除,我一天到晚就为我自己打那个气,你别看我老了,我就这么打气,将来啊等到我再转世出头的时候啊,我那时候作的时候就比你们走的前了,人人应该有这个志气,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啊,说大地上所持的尸罗是愿境。

【“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

  对的,这是我们凡夫嘛,这我们初发业啊,初发业的该作、该遮的地方,就从现在开始,这个现在从那里开始啊,当下一念喔,然后当下一念怎么做法,至心修学喔,啊那绝对不是马虎,不是骗别人,骗别人那是骗自己啊,啊的的确确至就到,意思要到我的心里深处,啊不让他有一点点漏洞在。

【“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那么上面所说的这是个原则,这是个原则,啊这样,那么这个原则当中,眼前我们真正行持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关于前面的四样东西啊叫性、遮诸罪,为什么叫做性遮呢?就是说这四样东西本身都是性罪,然后你受了戒以后的话,这个又是性罪而是遮罪,啊所以我们现在出了家以后,有很多人说哎哟出了家了,好像该受人家供养,人家来供养来的时候总是说,耶你没有受戒你没有得你的份,我现在啊恰恰相反,啊我现在受了我的戒了,啊我以前可以贪这个东西,现在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啊,这个心里面的的确确啊我尽管做不到,但是我心里面很清
楚很明白,这样所以为什么譬如说随便一件小事情,乃至于在斋堂里面,这个道理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就是这样嘛,我只晓得我心里面没没有摆得平啊,那怎么办呢?学他,要这样去作,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啊所以啊这个性罪下面还加一个遮罪喔,我们千万不要看错喔,不是说啊好像我们现在啊穿了这件衣服,该人家顶礼喔,啊我以前还犯了一个错误,哎呀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穿,从前人家跟我磕头,我也磕还他,现在发现不是,绝对不是,磕还也没有用,啊在磕的时候你心里这样想,我一定要把这清净幢相撑起来,一定要撑起来,不是我的啊,这是佛的啊,让他磕,然后呢我全部精神贯注的话,我也得到好处,他也得到好处,啊我这是战战兢兢啊他磕了我个头啊我心里面告诉我善知识,他随时提醒我,我那地方啊不可以,我最早以前啊,穿了这一件衣服人家磕了一个头我很得意,觉得啊自己好像那个,啊后来过了一些时候啊,啊不可以不可以,哦他磕了一个头我觉得没有这功德,我磕还他,现在发现这两个都错了,两个都错了,啊这是我随便啊把我常败将军,那个败的情况来告诉大家,总之一句话你们要记住,性罪固然不可犯,遮罪犹不可以犯,啊遮罪啊这个里面啊我们现在不必去讲啊,到那个将来这个在家备览上面会告诉我们,会告诉我们,佛不出世性罪也在,可是呢?遮罪这个制戒的话一定要到佛出世,啊佛出世真是难得啊,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一件事情,啊然后怎么办呢?有了这个认识啊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其时这个日日啊时时刻刻,啊没有一分一秒的这样,你真正能够做到的对,尤其是对自己的根本罪,因为别的罪啊我们烦恼生一个不小心还可以忏悔啊,那个根本罪一来的话就坏掉了,这要努力防护,那么在谈到这个地方我大家要了解,所以这个里面啊一再记住啊,这个贪心还勉强,那个嗔心是万万不可以,啊那个东西真是利害啊,我自己也晓得这个是最难断,我花了这么大的努力,到现在才发现,啊才多多少少啊自己稍微有一点点,啊现在我还是啊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一旦粗猛的现行来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平常的时候处处地方小心,耶效果很好,你只要稍微一起来感觉到了把他摆平,等到你一起来了以后啊你要想摆平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一旦起来了以后啊,他那个业你要忏悔干净很难喔,啊现在尤其是我们出了家,这个圈子里头,不要说不出家呀,就这样,你这个大宝积经上面告诉我们,那一个菩萨你又不知道,所以你一个不小心,把一念嗔心起来了以后啊,啊那这个将来这个,这个恶报之可怕啊,可怕的不得了,你现在要自度、要度人,你连这个都做不到,你还谈什么啊!所以关于这些事情啊,这个最好的办法,我是鼓励你们为什么要多看那个德育古鉴,你就看,哪哪哪这世间的人,他起心动念之间一下,啊马上那个果报就现起来了,所以你把这个配合了
,现在这个理论我们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知道了,然后呢再加上那种果报摆在这个地方,你只要多思惟、多观察的话,没有做不到的道理。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两百捌拾伍页,上面关于戒啊波罗密多讲完了,那么这个我们要好好的回忆一下啊,从虽然他这个很简单、很扼要,但是把这个戒的基本精神就告诉我们,啊告诉我们,啊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啊,大家非常难得啊都是精进了解戒的重要,可是呢戒的基本精神在什么地方呢?啊所以在前面就简单扼要的介绍,所以在戒波罗蜜多没讲之前,我就跟你们说先看一遍,原因在此,尽管他的主要的内涵没有讲,可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特点你啊一定要把握得住,啊换句话说我们出家,从小乘的厌离心开始出离,解脱,求解脱乃至于大乘的求无上菩提,根本原因你一定要把握的住,那个时候才谈得到所谓戒定慧,如果你这个把握不住的话,那其他的我们做的事情,都在那里啊在支末上面走远路,在支末上面走远路,那么前面一再说过了,刚开始我们接触一定接触那个支末,这是没错,但是我们必定从支末的地方,要摸到那根本上去,这是一般状态、一般的正规路线,特别的呢?他一开头就找,从那个根本的地方找到,那是非常特别的,而大部份现在我们错的,摸到了支末就停在那个支末,啊觉得这个很对,你别看那个支末喔,那个支末有他非常殊胜的意义的喔,我不要听那个文字上面来说啊,啊那个支末有他非常殊胜的意义的,但是呢这个支末的话,就是要转到那个根本上去的话,经过的时限是天文数字的长,这是我们啊说过很多次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呢?我们重新再提一下,跟前面这个自己回忆一下,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忍波罗密多那就是六度当中的第三,一度--忍辱波罗密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二十卷B面

  那就是六度当中的第三--一度。

【“忍辱波罗密多分五。”】

  他内涵分成功五个项目。

【“一、忍之自性。”】

  第一个忍的特质,啊是什么?就是忍自己本身这个特质,所以自性、体性是一样,第二个呢。

【“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我们了解了这个特质以后,他每一个地方都告诉我们,你要学这个方法的时候,不是马上教我们去学,一定还告诉我们,你用什么一种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会推动我们,会引诱我们,策发我们全心全力去作这件事情,那么有了前面这一个条件,第一个了解忍的特质是什么?以及有了推动我们学这一个啊忍的主要的力量以后,那个时候我们要去学,正学的时候才告诉我们,说那么忍的内涵有些什么?所以。

【“第三忍之差别。”】

  这个不同的状态当中使用不同的方式,啊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啊。

【“第四修忍时如何行。”】

  那么正式修的时候那时候再谈到修,还没有包涵在里头的主要的意义在第五最后一个项目。

【“五此等摄义。”】

  现在一个一个项目来看,翻过来,第一个就是忍的自性。

【“今初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这个忍啊,忍辱波罗密多包涵了三个内容,包涵了三个内容,所以它不单单是世间的所谓忍耐,啊或者说这个人脾气很好,或者很有修养,叫做忍波罗密多,啊那么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三个内,三个方面的特质是什么?

【“此等违品亦有三种。”】

  哟他先从反面来反显,然后呢才正面的烘云托月的撑出来忍的特质,如跟他相反的,这违品的是相反的,那么这个违品两个字啊,现在大家了解啊,始终要记住在决择这个法的时候,他并没有一点漏洞在里边,换句话说不是明就是暗,绝对不是说啊你赞成第一案、赞成第二案,有很多人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在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必定要了解的一点,就是一点漏洞都没有的,啊这件事情当中就这么的体体相环的,你能够认识了那个错的那一面,怎么针对那个错的那一面去把它对治,彻底的解决就是对的那一面,这样,所以现在从反显来说明正确的那一面,那么反显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他正面是什么?你成就了以后的状态,既然对我们学的人来说,我们是一个凡夫,所以成就的状态,就算你说的很清楚,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而是说他成就以后的违品,相违的就是要对治的这些毛病,确是我们现在眼前所有的,所以他从违品上面说,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体会得到,就这样,那么你从这个上面遮止了这个所产生的功效,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正面的体验,可是从我们已经感受到犯的那个违品的那个上头啊,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了他的状态,这个是理由之一,当然还有更深远的理由,这里我们先不去说它,那么这个上面有三句话,现在呢同样的这个三句话是针对著三件事情,那三件事情啊。

【“初谓嗔恚。”】

  第一个,这是啊嗔恚,平常我们说三毒当中贪嗔痴,这个内涵蛮广泛的,第二个呢。

【“次谓嗔恚及怯弱心。”】

  第二个呢就是啊嗔心跟自己的啊怯弱这两个字,就是说委曲自己啊不够坚强这个心理。

【“三谓不解无其乐欲。”】

  啊这不了解,不了解什么?不了解这个发善净之法的特质,因为你不了解的,所以对这个真正的善法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啊,你体会不到,既然体会不到的话,就生不起跟法相应的这种乐趣来,既然没有这个乐趣,你也不了解的话,自然你不会有追求这一个法的啊一种力量,这好乐心,这样,那么这讲完了以后呀,再把它详细的说明一下,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第一句叫耐他怨害,啊能够啊忍耐别人啊来伤害你,啊别人啊来埋怨你,换句话说这二个字,不管是心里上面、生理上面啊,别人对你有损害的时候啊,你能够忍耐,反之你不能忍耐呢,就什么?你就发脾气呀,注意嗔火、无明火,所以说他二个确确是相反的,那么平常我们一般人碰见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我们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生理上面心里上面啊,我们啊就自己无法忍耐的这种心里的烦恼相,我们晓得这个叫嗔,啊叫嗔恚,现在呢经过了这一个善巧的方法能够针对他,能够平息他,这个就是啊耐他怨害,这个是忍辱当中的一个特质,其次呢不是,是外来的,是对自身所生的种种痛苦,那么自身所生的痛苦,我们会产生那二种反应呢?第一个还是嗔心,哎呀自己呀对自己的身心上的东西呀会有嗔恼,下面还有一个呢叫怯弱心,为什么讲怯弱心呀?实际上呢就是这个特别是当我们要作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作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啊,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呀产生很多苦恼,那个时候啊心里面啊就畏缩退怯,啊不够坚强,特别是在修行这件事情上头,我们现在先不必说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佛因地当中这种舍头目脑髓,啊我们退一步然后看菩萨作事嘛这种精神,再退一步一直退个一百步,看看我们现在眼前的状态,我们自己就了解,坐在这里讲起来啊讲的头头是道,真正开始作起来了以后啊,那虽不能说一无是处啊,但是啊的的确确是啊问题丛生,啊到了冬天啊天气冷的时候啊,啊这个打板响了以后啊,哎呀起来觉得还舍他不得,啊这样,哪就是这个状态,啊但是你反过来是情况,到这里天气暖和热的时候啊,他又是反过来一种状态,我们从起床开始,然后呢上殿、过堂,任何一件事情上面,叫我们如法如理去作,这个如法如理去作,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算是出了家,理路上面已经了解了,说哎呀这个贪是不好呀,要去掉它呀,尽管你理路了解说的头头是道,对不起,这个境界摆在上头的话,你就是拿它没的办法,啊好一点的时候,我要跟它斗,实际上呢?有没有斗的过呀,还没斗的过,斗败了,也就说这么一句,而经常状态就碰到那种情况,哎呀!啧,所以我自己的感受,啊我自己现在深深的感觉这个,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师长们啊常常策励,策励了以后我心里总说我还是个凡夫嘛,要求我这么认真啊,这样,那个时候的心里啊总算自己并没有太差,啊是太差那就完了,所以的的确确是可以说够差的啦,但是并没有太差,幸好的啊还有个太字在那里啊,自己啊慢慢慢慢的现在体会到,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啊自己就怯,心里胆怯,啊然后呢自己感觉得不够坚强,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要想修行的话,这一关冲不破的话,你绝不可能,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怎么去作?怎么去作?这样所以前面所讲的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在这心理上面建设起来,而这个心理建设,大家还回忆一下,绝对不是说碰见强大的事情,你来那时候来不及了,而是很小的细微的地方,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你能够细微的地方,慢慢慢慢把握住了,你才大的地方才有可能,要不然呀道理是永远讲的啊,那个讲的头头是道,讲的是人造卫星,对我们来说啊在天上,我们总归就在地下,啊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啊就会特别告诉我们,说啊我们真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在什么呢?是人造卫星,那么高的在天上,可是啊哟它确是啊我们步步踏实了正在走上去,所以我们必定要把我们了解的道理,在我们形式上面每一步就踏实了去作,你认得了这个道理,然后呢作到了,这样走上去的话,那个才是真正针对的,要不然的话呢?这种作学问的事情的话,对我们啊是一个大戏论,本来这个是对我们最好的引导必经的次第步骤,所以祖师们常常说哎呀这个无价之宝摩尼宝,你拿来跑的去换糖吃啊,那是糟蹋了啦,啊这一点。所以对是自身所受的众苦啊,那个时候或者你没办法忍受而生嗔恚,或者你没办法担得起来而啊退怯,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呢他说善安住法思胜解,我们现在在颠倒当中、在错误当中、在非法当中,我们现在所以要修学佛法的原因是为什么?虽然我们并没有如理如量的感到法的真实的内涵,可是我们确确实实眼前的状态,这种痛苦多多少少体会到了,我们有幸而找到佛门当中说,哪这个真象是如此啊,啊这个苦趣是何止这么一点点啊,还多的多啊,大的厉害啊,喔原因在那里呀?原因在你颠倒,你对于所对的境相,我们眼前的一切没有正确的如理认识,啊乃至于如量的能够啊把这个所认识的产生圆满的啊这个了知,既然不了解那当然不行啊,所以呀在颠倒当中,自然会产生这种问题的,那么现在呢,既然来了以后要想解决这问题的话,一定要对这个法如理如量的了解它,了解了够不够,不够,那是人家的,那是人家的,所以前面这一段叫做闻,然后呢你正确了把握得住这个内容了以后,上去的时候是思,经过了这样的善知识的如法的听闻,然后你如理思惟得到了跟法相应的一种胜解,这个特质前面一再说过了,他法的特质我们要把握得住--破除烦恼的,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把握住这根本,那个时候当解决了这个烦恼以后,你内心当中得到那种清凉感,那个是跟法相应的,啊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好呀,这么美啊,那个叫法味,那个叫法乐,所以叫,昨前两天谈起那个事情的时候,我想你们还记得,在我们不了解佛法之前,尽管说哎呀我看了很多经、念了很多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呢文字上面转,如果你能够进一步从他所指的内涵,上面了解了他要指出来的形相的时候,那时候你体会到烦恼的特质,以及破除烦恼的方法,你能够运用上了以后啊,哟,人家来骂你、人家骗你,结果呢对你内心上产生了什么?欢喜,在以前的话哎呀你碰见了这种情况之下,人家来骂你、人家来骗你,你心里面啊会无法忍受,这样现在呢你一比较的欢喜,结果你发现啊真正受用的是你呀,你当下是清凉,然后呢不再造业,以前的业是到此为止得到解脱,那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摆在这个地方,这种啊实际上还没有到根本喔,根本,真正的根本问题还在后头喔,这样,所以我就是说,就我们眼前能够体会得到的这一种地方来告诉你,于是那个时候你对的这个法呀,如法的思惟得到了胜解,啊能够安住在上头,这个法都是善法,这样,这个法你能够善巧的安住上面,否则的话呢?尽管啊我们啊文字很通,你无法安住,讲的时候可以,碰见事情呀完了,所以这一个地方第三啊叫不解,不了解这一个佛法的特质,啊那么不了解当然有几个,第一个呢,你根本连他碰到了解的人这个机会都没有,然后呢碰到了以后你如理的听闻,听闻了够不够,不行,这个我想我们现在都有这个概念,听得觉得有道理,啊自己又用不上,为什么?他所以告诉我们叫法思,哟你的的确确非要如理思惟不可的,啊这个从前面一路上面,每一个地方都都决择,都告诉我们关键就在这里,然后呢到那个时候啊你不要说等到修相应,修相应那是境界非常高了,绝对动摇不了你,你就安住在这一个跟法相应的这种乐当中,或者是定相应的乐,或者是慧相应的乐,而佛法上面真正讲起来的,是偏重是真正主要的在这个慧相应的乐,啊当然一定要透过定,那个以后再说呀,所以说这一个真正重要的啊叫不解无其乐欲,无其乐欲。就是这个忍呀也有一层一层的深,当第三层的究竟的时候,这个叫做无生法忍,啊无生法忍,在这个前面也可以说平常我们叫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个三句话所代表的这个内涵,大概也是如此,继续下去。

【“圆满忍辱波罗密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

  那么啊这一个波罗密多到什么情况之下成就了呢?是说我们自己的内心把这个嗔忿,嗔恚的忿等,等字包涵了所有跟嗔相应的以及它的根本,啊嗔相应的那也许表露在外面的形相上的,也许只是心里的这种嗔恚之心,乃至于它那个根本,啊根本什么啊,那个种子习气彻底的解决的时候,那个是啊这个忍辱波罗密多圆满的时候。

【“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

  啊这个不是说使得外面一切的有情,观待一切,就是说啊像对待而说明这件事情,不是由于外面一切有情啊,他都没有暴恶了,啊因为我们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这么说,我们所以呀起嗔心是为什么?因为外面有那一种啊,啊暴恶众生,啊非常恶劣,行为非常粗暴,哎呀碰见这种情况呀,然后呢使得我们啊发嗔心,这样,它不是从这个上面著眼、看的。而是说我们内心来看的,因为你真正能够调的,只能调这些,外面那些众生可不是我们能力,啊所以说非能办故,这不可能,你可以一个二个可以,要想法界一切有情把他调伏,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你能够把自心,自己心里面啊,把这个嗔恚,不但现行而且种子习气彻底尽除的时候,那么这个忍辱就行了。

【“入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这个暴恶的有情啊,哎呀那是无量无边,就像空一样,那个空就是的的确确那是无量无边的,你绝对没有办法可以呀彻底的调伏,就像前面讲这个布施,持戒的时候是一样,那时怎么办呢?你只要把自己内心当中,这个嗔恚呀能够摧破的话,那就等于破了一切敌人,啊一切敌人,那个嗔心就是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啊,产生这个对立状态,如果是你能够忍的话,那对不起这个敌对状态在任何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啊就不会产生,我们看看佛陀因地当中,那很典型的例子都摆在那个地方,就是这样,所以他下面这个比喻啊,妙极了。

【“以皮覆此地,岂有尔许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

  这就像啊我们跑在走路的时候啊,在那个沙石子充满著荆棘的地上去走一样,你想要那个皮或者用那个地毯铺起来的话,那不可能,这大地这么多,哟现在有一个很妙的办法,用不著这么大铺那么多,你只要啊作一个鞋子,把那个厚厚的啊一双鞋子穿在你脚上面,对不起,你穿了这双很厚的这双皮鞋啊,跑到那里都没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学忍辱也是一样,你能够这样作到了,就等于把所有地都履盖住了。

【“如是诸外物,我不能尽遮,应遮我自心,何须遮诸余。”】

  啊,所以外面东西啊我不可能,应该遮的遮住我内心,而不是遮外头,哪从前面一路上面来告诉我们,佛法是内明,内明,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啊,特别要注意,我们如果是听了这个道理以后,不在自己内心上用功夫那完全冤枉,完全冤枉掉了,冤枉掉了自己,啊也对不起我们穿这件衣服,所以这个地方的特别,我们啊每一个人应该警惕一下,佛、菩萨、祖师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再提醒一下,哪我自己的当年的痛苦的经验,啊不要说我是凡夫啊,我是凡夫赶快努力呀!要这样说,喔佛菩萨圣人已经成就了啊,他尚且还这么精进啊,我是凡夫啊再不努力更待何时啊,这个是我们应该讲的话,注意,啊平常我们如果说第一句话前者的话,我是个凡夫啊,叫我怎么怎么怎么作得到,这是佛菩萨的事情啊,那个等于说讲刚才那个举的比喻当中,哎这个人造卫星美不可言啊,可是你永远哪仰起头来,坐在那个地上,然后呢趴在地上去看它,不是,完全不是,修学佛法绝对不是这样的,啊何况现在诸位大家有个心里说,我要学佛,什么学佛啊?你要解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痛苦,现在连他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碰到了以后你都不能解决,是不能解决,当然我们是凡夫,可是最主要的不能解决,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说我赶快努力呀,然后呢?现在学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了,处处地方总是在自己内心上面对没错,如果说你碰到这种地方说,你责怪别人的话,你第一步已经走错了,下面根本完全不谈,这个是它的一个根本问题,啊所以他前面比喻,一方面是告诉我们修忍辱是这样修,一方面也特别的这个方向已经很明白指出来了,很明白指出来了,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上面下功夫,这个叫做内明,啊所以这个忍字啊,妙极了,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摆在别的地方还可以马马虎虎,摆在这个地方,你向前一点就刺破一点皮就算,再过再过再过去的话刺穿,摆在这个地方,一把刀摆上去,你向前一步的话啊送你命,现在送的什么命呀?法身慧命,这个肉身的命固然送掉了,法身的慧命的命是更可怕、更严重喔,喔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这个是忍的特质,啊那么下面呢。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

  在我们没有修之前先告诉我们,耶,有一个善巧的方法,你怎么在这个方法上面啊能够善巧了以后,然后呢哟你呀再去修,再去修,他下面告诉我们这个。

【“虽有多门。”】

  这个修忍的方法是很多呀,这一个地方。

【“且当宣说修忍胜利不忍过患。”】

  啊修了这个的殊胜利益,不修这个的啊大的过失以及患害,对我们的害处,处处地方都是这样,因为这两样东西在这个策发我们修行的方便当中可以说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力的,我们目前只要把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根本把握住了,然后推动你去向上,自然而然啊那个支末根本都来了,都来了。

【“其中胜利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

  那么先引菩萨地,这是啊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这一段文,说这个菩萨呀,先看喔,哟他在修这个忍辱之前,他为什么要去修啊,先看到这个忍辱波罗密多这一件事情啊种种的殊胜的利益,啊这个利益是什么呀?啊说谓那就是指下面啊,分别的说明,他凡是能够修忍辱的那一些人,补特伽罗就是那些人,啊于当来世是无多怨敌,无多乖离啊,这一种人啊将来啊很少冤家对头,这是最恶劣的,啊其次呢没有乖离,他周围的人啊,啊都跟他呀非常亲厚,不会啊相乖背,不会离开他的,不会离开他的,而且这个反面啊有多喜乐,这个冤家对头啊,那是给你的无非痛苦,啊无非痛苦,然后呢第二种人的话,你周围的人的话,啊虽然是蛮好的,可是一但啊离你而去,而跟你呀不相应的时候啊,你心里面啊,前面的乐反而生苦,现在呢这些呢都没有,而且啊有种种的喜乐,“时间没到!”有种种的喜乐,所以,所以说无多喜乐,啊这个详细的下面会解释啊,那么还有呢?这是将来的,将来的。眼前呢?是临终无悔,啊我们这一生啊,到临终的时候呀没有悔,为什么没有悔呀?这个地方倒可以简单的说明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一卷A面

  到临终的时候,没有悔,为什么没有悔啊?这个地方倒可以简单地说明一下,简单地说明一下。平常我们一生忙完了以后,到你临终的时候,什么境相?这个我们啊!没有感受得到,因为谁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耶!但是啊!我们却有一个经验,什么经验啊?当你或者病,或者一个突然的突变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啊!我们心里面有一种状态产生了,这个当年轻的时候,病了以后赶快要求好,如果说年纪大一点的病的话,噢,就怕死!然后呢?担心嗳呀这个事情还没有成,这个事情还没有,那个事情还没有,心里一大堆事情摆在这地方,都现起来了对不对?这个经验我们有。还有什么叫突变呢?譬如说现在我们这里觉得蛮好的,安安稳稳,忽然之间有一个突然的变故产生了,要我们被迫要改变一个环境,迁离一个环境,于是哎哟,这个事情不晓得怎么办?那个事情也不晓得怎么办?是不是这样来啦?然后呢?这一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不如理的事情,如果以前做的不恰当,不如理的话,唉!到那个时候你就不晓得怎么办?这个就是前面我们说过了--业,业就是这样来的,嗯!业就是这样来的。现在呢?嗯,你如果说照了佛法去做,这个忍辱波罗蜜一定跟佛法相应。所以到那时候啊!你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感觉的是什么?唉!你感觉的啊!我一生忙就忙这些,现在忙完了以后啊,要等待这个安乐果来啦!你会不会感觉到后悔啊?不后悔啊,不但不后悔,我们现在就拿刚才这比喻来说,生病也好,或者被迫迁离也好,生病是就我们的身体来说;啊!被迫迁离,对我们外面的器世间受用来说,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之前,一天到晚为这个人忙,忙了半天万一生了病的话,哎哟,失去了,该怎么办?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真相以后,就发现了,唉!原来这个生死根本,就在这个上面,什么?坏聚见。这是根本的,本来就没有我在,这是五蕴,这个五样东西,它是无常、要坏的,因为你颠倒而执著,所以你认识了这个一直在修行当中,安住在这个善法当中,所以你经过每一个步骤,在修行过程当中,种下每一步的善净之业,然后呢,到这一生快走的时候,你觉得现在我啊等在那儿啊!结果了,等在那儿结果了。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一生祈求念佛往生,然后呢,到那个时候啊,自己觉得是啊,这个娑婆世界是够了苦,我本来一直求它,现在病了,快要死了,啊!那,美不可言!你会忧吗?会悔吗?嗯,自己的身体是如此,外面我们所受用的器世间同样的道理,平常我们不了解啊!嗳哟!忙这个,忙这个,忙那个,这样,现在我们了解以后怎么办呢?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要修行啊,还非借它不可,所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啊,有得住就好了嘛!这样,吃、用、嗳!只要能够维持就好了嘛!所以我当年刚出家的时候,老师就说,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啊,一个小茅蓬啊,遮遮风啊!遮遮雨啊!我现在越想越美,越想越好。你看,我们古代的大德│莲池大师,他跑到那地方,他并没有先跑去,噢唷!造一个大庙,然后这样,没有耶,他先跑去那地方,住在那里,有人来了,好,好,好,有人送东西来,那么我们就造一个,就这样,始终这种状态。所以,如果到那个时候啊,现在这个环境说要变化了、要被迁离了,假定你不了解这一点的话,你会若有所失,因为你所认识的只是这个,你了解以后,要你迁,迁到那里去,迁到极乐世界去,嗨!欢喜得不得了,求之不得嘛,哎,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你对于这个法有了认识,能够有了法施胜解以后,一生当中,我们前面的能够修这个,感得这个果报是将来的,那末眼前呢?唉!当然不会忧悔,因为这样,所以你身坏命终以后,当生善趣天世界当中,一定到好的地方去,一定到好的地方去,这个善趣,包括整个的从人以上,然后呢,这个天有二种,这个天有二种,一般的世间的来说,就是我们的所谓欲天、色天、乃至于无色天,实际上这里边还包括第一义天,第一义天。通常在教理的正规讲起来,这个第一义天当中,那是说的是平常说方便有余土开始,就像这个里面特别的我们目前学净土法门的,这个的的确确是,这个都是在前面说的是善趣,天世界当中,你想嘛!刚才说的损坏以后,到那个地方去唷,那多好啊!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是说,噢!原来啊!】

  修忍辱啊!有这么大的殊胜利益啊!所以眼前吃一点小苦啊,你得到这么大的大利益啊!啊,那美不堪言,这是为什么我们必定要正确的认识,如理的思惟,要不然大家没有正确的这个认识,总把修行看成个什么,好像现修现买现卖一样,对这个因果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个就错了,那完全错了,因为你因果概念弄不清楚,所以总觉得修行好像跑得来,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跑得来要坐享其成,天下哪有这样事情,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啊!你就不可能,小苦都忍不住,何况是大苦啊,前面这个是整个的谈不到啦!所以不但自己做,还要“劝他行忍”,

【“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

  不但是劝他,然后呢,往内心深处深深得体会到,一开口一行为,啊,开口啊就赞叹,然后呢,行持啊,就跟它相应,自然而然,然后呢,不但自己如此,看见别人能够行忍补特伽罗啊!“慰意庆喜”,好啊,欢喜啊!赞叹啊!这个是菩萨地说的,下面,摄波罗密多论云,

【“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又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

  这个是摄波罗密多论上面的,这不管是前面的菩萨地也好,这个论也好,都是说学大乘行者的内容,那末这部份讲的是忍辱,这个括弧里面印的下面解释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亦要看下面的文啊,那么就会了解上面引的那段话的意义,

【“谓有情邪行不退利他,从能摧坏众多善根忿恚怨敌而为救护,下劣为害亦能堪忍,是极悦意庄严之具,诸难行者破烦恼逼恼最胜之力,能灭害心大火之水,诸暴恶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铠,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夺诸众生眼观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师,以如此等众多胜利而为赞叹。”】

  我们仍旧在括弧里边摄波罗密多论这地方看,这个一段话前面是引论,下面是解释,是说我们不是要学菩萨乘吗?学佛乘吗?然后呢学佛乘是行菩萨行吗?那时候要利广利,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吗?但是现在啊,那个有情啊,都在颠倒、愚痴、大邪见当中,他的行为是非常的暴恶啊!你现在要去帮他忙救度他啊,嗳呀!困难无比啊,那个时候就感觉到了,不行啊!不行啊!所以啊,就自己啊,就觉得,嗳哟!我不行啊!这力量就怯弱了,啊!力量自己觉得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利他的事业,就产生了退却了,啊!所以说弃舍利他意,那时候怎么办呢?嗳!他有一个非常善巧的方法,什么,忍,所以说佛啊,说忍啊!这个是最最殊胜的方法,能够使得学大乘的行者,不退菩萨行最殊胜的方法是忍,是忍,是这样,是第一句,第二句。,啊,因为你能够忍,啊,然后呢你就能够不退你的菩萨行,不退你的菩萨行,于是呢,你能够步步向上,反之你能够退,如果说不能忍耐而退心的话,那个时候怎么办呢?于是你的善根啊,所以就到此为止,万一你还发了脾气什么等等的话,那整个的善根被它摧毁掉了,所以说能摧坏众多善根的忿恨怨敌,这个真正的善根最大的大怨家是嗔恚,后面会告诉我们。啊!这一个憎恚这个严重,这嗔恚的过患之大不得了,只有一个方法--忍,能够从这一个摧毁善根的这个怨敌当中救护出来的,就是它。所以佛说这是殊胜方便,不但如此噢,那世间圆满诸善事啊!也都是由忍救护的噢!都是由忍辱救护的噢,实际上呢,这个地方说世间圆满啊,我们要了解啊!不是指我们轮回世间的这个,应该这么说,不是单单指,所以前面讲共下士,这个共字有他的特别意义的,对下士来说,他要求的是世间圆满,对中士对上士来说,我们求的是共世间圆满,这个话怎么讲,你世间圆满是增上生,到最后圆满的是什么--决定胜,就是佛的报身报土,这个靠什么呢?靠忍来救护的,所以大家还记得吗?前面啊,在
还没有开始讲大乘真正的内涵之前,他就抉择,换句话来说,来辨明啊!大乘应该学的内容,说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方便,随缺一种不成,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所以他引了很多经论,所以菩萨啊!如果厌恶有为的话,不行,但是呢,你要在有为当中转,你要有真实的本事噢!要不然你在有为当中转,转转你又转掉了,是要慧来摄持,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所行的,从布施持戒忍辱开始,这种时候啊,这都是方便所摄的,就是世间圆满。啊!这个都靠这个忍辱救护,你不能做这个事情的话,处处地方怯弱,嗳哟!碰到一点事情啊!不行啊
!现在你有了这个,就能够勇往直前,真正能够圆满无上大菩提,佛陀世尊我们称他为大雄大力,一点都没有错,靠什么?靠这个,所以说具力者妙庄严啊!真正的大雄大力,什么地方开始?就在这里,这个才是真正菩萨乘最殊胜最奥妙的庄严。能够使种种难行的,能够行的,最殊胜的力量就靠这个。实际上呢要两样东西│忍、进,忍是消极的防范,然后呢,从这个上面你有了这个本事,能够挡得住一切,才能够谈向前啊!猛进,挡都挡不住,那还谈什么进呢?所以这个是最殊胜的力量,最殊胜的力量,那末能熄害心野火雨啊!这样,这啊!平常啊!最真正的损害我们身心的这个野火,这个野火,为什么叫野火呢?平常室内的火小小的,小小的,这一个野火是原野一片,嗳哟,这个火是不得了,嗯!不得了,这个大火也靠这个忍辱之雨来熄灭,来熄灭。那末,现后众害由忍除,不管眼前的,不管后来的,一切的这种大祸害,都靠这个东西,都靠这一个东西,这一个是殊胜的忍啊。噢!最妙的所以堪忍铠,不管你任何情况之下,嗳!我可以挡得住,因为挡住了,所以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他多难,都能够行,这个才是真正的力,啊!平常我们啊!碰到一点小事情啊!自己暴跳如雷,这是最差劲,一点用场都没有的,真正的大丈夫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他能够啊克服自己的烦恼,不为一切任何境界所转,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有力量转那个境界啊!这才是真正的力量,这叫做大雄大力,否则的话,自己都是烦恼的奴隶,碰到一点情况啊!被它啊!弄得团团转,哎哟!自己啊!缠在那个烦恼当中多少时候转不出来,所以前面啊,它特别的说,说这个世间的敌人再大的勇士没有用,因为你别以为战胜了很多的敌人,你不去杀他,所有的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例外的,到最后都是死,你不杀他也是死啊!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什么--烦恼,嗳!对不起,唉,这东西,它永远存在的,你真正有本事的,要把这个克服,对了,所以这个殊胜,殊胜,那末你有了这种力量的话,不管外面的境界也好,人也好,这个恶人啊!粗语啊!换句话说种种的不如理想的这种伤害你的事情啊!为什么叫箭呢?平常啊!我们晓得啊!我们说这个嘴巴,啊!那个嘴巴像利刃一样,那个最容易伤人的,而且一句话出来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可想的,这样平常我们常常彼此之间谈话也是一样的,所以说舌锋,舌锋,那个舌头像一把利剑一样,一出来就把他伤人,嗳!你有忍辱的话,对不起,它没有办法你,莫奈何你,莫奈何你,不但是啊!你没有办法伤害他啊!嗳,妙了,反成赞叹微妙华噢!这个我们就不大懂了,明明人家来骂你,怎么是变成了赞叹的微妙华呢?现在我们哪,心平气和进一层来看看,我们眼前马上举一个例子,两个人对面对吵起架来了,啊!吵起架来了,啊!两个人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乃至于打了个半天,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你有多大的道理,平常我们情况之下都是这样的,自己总觉得有道理,就算自己输掉了,不服气,你有道理,我也不服气你,就这个样,人家看起来啊!这个人啊!反正是啊!不说他是个畜生啊也是个蛮子,好了好了,好了,就让你,人人怕你,你说你真的胜了没有,你发了半天脾气,这是人人厌恶你,表面看起来,这个家伙,你给他笑面孔,最好如此,心里面摆得远远的,对不对,是不是这个样,大家想想看哪,我想我们应该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验吧!嗳!然后呢,两个人啊,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能够忍,尽管对方面骂你,旁边的人,看起来的话,这个是非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就是不要说深的,世间的常理一看尽管这种人啊,好了,好了,但是人家看起来,这个人有功夫这个人有修养,这个人懂道理,如果修学佛法的话,嗳哟,这个是真功夫,这个真本事,结果啊!他骂你啊!平常我们暴跳如雷,你发现啊!你能够不暴跳如雷得到的啊!结果他骂你,就一点伤不了你,不但伤不了你,倒反而变成功你的最佳的赞叹,对不对?乃至于对方骂你的人,弄完了以后半天他想一想,如果你跟他吵了,往往啊!不一定大家都不一定有道理,如果你跟他对吵的话,他就算有一点理亏,他吵完了以后他一定想我没有错,如果你能够忍的话,他完了以后,他想想,哎呀!这!终归反省的时候,觉得我理亏了,哎呀真对不起,哎,,,你哟!不要说旁观者在赞叹你,这个对方跟你吵架的人,他都会赞叹你,对不对?所以我们人啊!都是近视极了,我们都被烦恼啊!自己捆死了,自己还觉得啊得我对,那实在是愚痴颠倒莫甚于此啊,这是浅近的,深的我们不谈。已经说过了,你能够真正体会到浅近的,如果深入的话,你才有机会谈得到深的,现在如果浅的地方都谈不到,你讲深的有什么用啊!这个地方我特别说明一下,大家了解了,说你真能这样的话,能够坏人啊来伤害你,他不但不能伤害你,反而变成功最妙的赞叹,这个微妙华,这不是普通世间的噢,是千真万确的。庄严我们的报身报土,啊!名称花鬘极悦意,啊!美极了!下面有一句话,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下面的解释当中,这解释在二百八十七页,第一行的下面说,微妙色身具金色,佛三十二相的根本因是什么?你们知道不知道?“忍”这一个字,不过佛的这个忍,不是像我们普通的说,哎哟!这个人很有功夫,这个人老成持重,不从这个地方忍起的啊!他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从外面的生忍法忍,可是根本的无生法忍,他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一切法,原来根本真象是如此,这样,所以圆满色身的根本因是个忍字,这我们要了解的。反过来说,我们世间的人长相的美好等等,嗳!有几种原因,根本因还是忍字,平常我们常常说,如果你供佛啊!什么花、什么等等啊!会长得美,没错,我们现在不妨去看人家的面孔,有很多的人啊!美、秀、雅,这个不太一样噢!嗳!你看他长得非常美,但是呢,他虽然美啊!你看起来,你不一定欢喜他,有很多人的话,不一定太美,但是你教你看起来你就会欢喜,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经验,对不对,长得很美,你不一定欢喜的话,他那个时候根本因是在什么呢?就是他是供养这种美丽的花啊什么,这样而来的。这个,嗳!你看了使你欢喜的,那是忍辱功夫当中来的,这个不一样噢,其实如果你们真正了解了以后,你们也可以判断了。前面呢,讲业的时候,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异熟、等流、受用、增上,这几个因,这几个果,记得不记得?异熟是什么?那你供花啊!这些东西,当然忍辱也包括在里头,但是同样还有什么?等流,这个等流当中一个叫领受,一个叫造作,对不对?嗳!你看见了他你为什么欢喜啊?你这个地方仔细地想一想,你就晓得我刚才讲那句话的意思,所以现在佛啊学的这个忍,却不是我们普通的噢,哇!那最究竟、最圆满的,所以他得到的也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实际上仔细说起来是啊!嗳哟!无量无边,这佛的功德,要我们去赞叹的话,不要说我们凡夫没办法赞叹,啊!那个佛都没有办法赞叹了,不是没有办法,就是要说给我们听,我们根本要经过无量无边的时间来说,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听圆满它,这样,哎,,,这地方我们不必广说。下面一句话,

【“夺诸众生眼观意思”,】

  他这个佛生的相好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一看,啊,,,自然而然就把我们全部的人的精神给吸引去了,我们世间的人啊,哪几种状态,有种人一个丑八怪,你一看,噢哟!噢哟!你不要再去看他了,对不对?还一种刚才才说有很多人你看了以后,不但美啊,而且看了你欢喜的,那是什么?佛呢,不管任何人,你只要一看见他的话,你就不知不觉就好像看见最美的东西啊,你的意识就完全被他吸引去,根本因在这里,当然注意噢!根本因,还要圆满因噢!啊!这么个好法,当我们想到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内心当中,不知不觉之间,油然生起,我要学,我要学,这个就是他所以说告诉,告诉我们啊!趣入修忍的方便,现在还没有正式讲修忍噢,这个赞叹忍的功德,说明这个忍的殊胜的利益,

【“是能造此黠慧巧思”】

  啊,噢,说,你所以啊,有这样的微妙的身相,啊!所以啊!能够产生这样的功效,就是刚才说,什么功效?什么样的人,一看见啊!啊!被他全部吸引去了,这个结果,怎么来的?哪,就是这个东西造成功的,是能够造出这样的微妙色身金色相的,这个最了不起的这个技师啊,就是他啊,谁啊?忍辱,是以如此等,这些这些,那实际上下面无量无边的殊胜的利益赞叹,假定我们现在修学的时候,对这一点觉得特别需要的话,你就用多方面的找种种的殊胜的利益,眼前哪注意一件事情,我也常常特别说明,我们所以发脾气为什么?还是为了利害,嗳!所以啊!贪著难舍,为什么还是为了利害,假定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后,他不教教你说,嗳哟,你这个利害放掉了,那的确教我们说了,不要说你们不愿意学,我第一个就不愿意学,而佛法恰恰相反呢,而说这个利害,这个利益不但不教你放掉,还教你认识真正得到这利益噢,不过不同的是我们见到的是用愚痴、颠倒,只看见眼前小小的利益,啊!结果忙了半天,辛苦了半天,哎哟!要想赚到那个,苦不堪言,忙完了半天啊!把我们送到地狱边里去,啊!受无量苦,现在佛法告诉我们,你真正要得到利益嘛!嗳!你不要被他骗啊!然后你眼前稍微一点努力的话,得到这么大的好处啊,现在不必说要一点辛苦,他反过来先告诉你,你要得到的利益,嗳!这些是小的,没有意思啊!有这么大的好的好处啊!就策发我们,所以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我们特别应该深入思惟观察,你能够了解了这一点啊!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人人都只有一条路好走,干什么,学佛,干什么,出家,干什么,不但是形出家,而且啊会精进努力,忍耐种种的痛苦,嗳!得到这个大利益,所以这地方就告诉我们啊,怎么样的,用种种的殊胜的利益来赞叹他,策发我们自己的好乐之心,把这个力量提得非常强烈,那个时候不是忙著去修噢!你还不晓得怎么去修,只是把我们要修的心提起来,然后呢,那个时候好好地去学啊,好好地去学,时间到了,让我们休息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一卷B面

  我们翻到二百八十七页,我们开始讲趣入方便的最后一段,我们说唉呀!这个忍啊!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反过来的话呢?就是不能忍啊!能让嗔恚的现行,造这个恶业的过患,现在继续下去看第二行,最后,

【“入行论云:‘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若能恒常修习堪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故于现后悉皆安乐,此等胜利皆由忍生。”】

  那么这个引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我们啊!现在真正应该作的事情,什么呢?努力第一个啊!干什么,要摧毁那个嗔恨之心,啊!嗔恚这个恶业,勃啊!那就是啊!说突然之间,突然之间一种变色,平常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勃然大怒,形容这个怒的这种状态,这个我们现在应该摧毁的,这个摧毁不是说浮浮泛泛、马马虎虎,应该努力地!应该励心克己,啊!应该励心克己,应该励心克己,那么关于这个励字后面有一个精进一度,到那个时候详细说明,详细说明。,总之,这个在一切善法当中,啊!包括把恶法的消除,把善法的增长,它这个精进是资粮善当中第一善都需要的地,至少我们现在心里上面应该有这种认识,然后呢?把那个心里建设起来,我要做这件事情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努力,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这样子去做,你能够这样的话,现在也好,后来也好。所以说,能够恒常不断的修习这个事情的话,哪一个事情?忍辱波罗密多,因为你能够努力精进,励心克己,当然是一切时处都在这个地方,那你就不舍欢喜。哟!平常说起来,这个怒,一定要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啊!才会发怒,你说境界没有现起,没有你发怒的地方,你怎么个修法啊?这个地方是怎么一回事情?是说要了解,你啊!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所以能够挡得住的原因,必定是在境界没有现起的时候,你已经有了思惟、观察的力量,而且升起这个力量了,对不对?啊!前面一再说,我们也都能够体会到,虽然善法上面不一定体会的很强,但是平常一般的事情上面啊!我们都体会得多,当我们不断地习惯串习了以后,那么那个时候境界现起的时候,不知不觉那个习惯就起来了。我们以前习惯的都是恶法,所以境界现起的时候不知不觉这个恶法现起,那么现在呢?你要修忍辱啊,一定要事先修对治,而事先修对治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什么状态呢?要努力,所以说励,那么这个励是这样讲的,那个努力针对著什么情况呢?就是平常我们心里浮浮泛泛那个心,所以任何地方,你现在要注意到唷!这个当你平常一般状态之中,你一观察自己的内心就晓得了,啊!这个心是什么心啊?无记相应的,所以我一直好用了凡四训的这几句话,平常是悠悠放任,你真正提起来的时候,内心上面有一种战竞惕厉现象,譬如说我们在这里拜三十五佛,啊!那么平常的时候,你就是说嗳哟人家念你就跟人家念一遍,刚开始你没念会的时候,你要注意的去背呀,弄呀!是念会了以后啊!就不对了,念会了就随口溜过。对了,我想起来、那天晚上讲熟、溜两个字就是这样子,刚开始你不熟,啊!你要去背啊,要去记啊!熟了以后啊!就是随口溜过,溜字晓得不晓得,三点水,一个留下的留,心里面有没有?心里面啊!意思一下,浮在,浮在那个水面上一点点面粉的样子,这个本论上面,前面上面说浮在上面一点酸酒啊!那个没有什么味道,就是这个意思。啊!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啊!真正的一定要提起来,努力的提起来,恒常地思惟观察跟法相应的这种状态,那么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啊!那个跟法相应的如理如量的这个力量现起来了,现起来了以后,境界现起的时候啊!你能够摆得很平。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喔!所以恒常修习,是这样恒常修习法的,了解了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真正平常的修行在什么?就在思惟观察,所以很不幸地是我们往往说现在修行,修行了,总觉得好像修行什么?去拜佛叫做修行,做早晚殿叫修行,打坐叫修行,结果呢?等到我们去上早晚殿啊!做这也没味道,拜佛也没味道,做这个也没味道,做那个也没味道,实际上呢?根本问题,前面一再说,后面呢?到这地方真正用的时候,所以我在这里再提醒大家一下,你能够经常这样去做的话,就是不失欢喜,眼前虽然境界没现起,你在思惟这个佛法,唉啊!你愈想愈欢喜,愈想愈对,平常心里面啊!就浮浮泛泛,看见一个人啦跑过来大家就聊聊天,今天天气好好好,就是这个样,这种状态,这毫无意思,然后你思惟法的时候,里边觉得,唉啊!这个里边啊!趣味无穷,当境界现起的时候,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啊!以前随烦恼起的这个热恼之火,被善业,在恶业当中燃烧相,现在呢?确是啊!以净法净化了以后啊!得到了那个调伏清凉相,就这样啊!所以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啊!恒常修习这个的话,你不失欢喜,因为你能这样呢?现在呢?常得安乐,喔!这个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样。上午我们刚才讲得,乃至于人家骂你啊!不但你没有受伤,反而变成功赞叹你的最好的微妙花,不但如此啊!而且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啊!喔!当然啦!现在你不嗔,无贪无嗔无痴,你能够如法相应的话,不但无嗔,而且无痴唷,所以在这个里边,能够无嗔无痴的原因,你进一步说的话,一定还有一个无贪在,所以,唉!在这个地方你不发脾气怎么还有无贪,你为什么发脾气?你有什么地方被伤害了,对不对,就是说你对你伤害这个东西贪著难舍,然后那个地方觉得被人家伤害了,譬如你有个好的东西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的名气被人家损害了,于是你自然发嗔了,当你不嗔的时候,嗳,同样的你所对你顾惜的这个东西啊!它就有不再执著它的力量在,你所以能够做到这个的话,又是有个无痴在,多美啊!所以这个地方的修习,我们要了解啊!前面对这个法的认识,这世间上的人家说,这个人老成持重,啊!这个人是不动声色,是这个有修养的,是有修养的,可是万一弄得不好的话,他虽然不动声色,他下面一句话,他不一定是代表了跟法相应的修养,世间的,说不定人家说,这个人啦,府城甚深喔!下面他不一定讲,但是如果讲的话,说不定是说老奸巨滑,或者说笑里藏刀,现在呢?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是跟法相应的,这个情况,我们要了解,所以啊!当然你眼前安乐,将来修了这个善法,一定感生善趣,然后呢?这样得生生增上啊!哈哈!必定,毕竟从决定的胜乐,到最后圆满的是究竟胜,眼前增上生,他是最后是究竟决定胜,都在这上面,故于现后都安乐,这种殊胜的利益啊,都在这上面啊!生起啦!那么前面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了,告诉了我们以后,下面有一句话,再点醒我们一下,

【“于此因果关系乃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当勤修学。”】

  那前面这样一个必然的关系,他处处地方提醒我们因果,我们现在要求的注意喔!目的是求的果,你要求果的时候,你因地上面就应该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这样,这个彼此间的关系,你啊!经过了啊!听闻以后,如理思惟产生正确的认识以后,使它坚固,使它猛利,在你还没有得到之前,所以说乃至未得之前啊!要努力去,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所以我们刚才特别解释那个“勤”字喔!而这个勤字,你们现在慢慢体会啦,你们务必要去体会到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平常真正的修习,就在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固然你坐下来的时候,你在早晚课的时候,你在拜佛的时候固然是,而更重要的,在我现在的感觉,尤其是初机,确是离开了佛堂以后,所以你这个前面这个加行没有准备的话,换句话说,你前面没有准备工作,你匆匆忙忙跑到这地方的话,你心里什么状态?请问,心里什么状态,跟烦恼相应的,本来那边你没有准备,这种烦恼相应的,他就觉得悠哉悠哉满欢喜地,今天叫你跑到那个佛堂里去,你心里还唉啊!真是麻烦,虽然这个心里面没有明确的概念,可是这个习性带在这里喔!所以乃至于现在啊!有人说,这个早晚课徒具于形式啊,是不如不要,我一听这个话,我就晓得这个原因何在?为什么啊!因为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这个,多少年来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讲修行,讲道理,讲了个半天啊!大部份人都是这样说的,那么是徒具形式,内容呢?好,没有了,内容就没有了,大家如果说不了解这个特质,然后呢?这个文章作了一大堆,啊!什么样的三藏十二部都看过,请问这是内容吗?这一点我们啊!在这个地方务必要知道,那个是讲道理固然如此,现在你念佛呢?现在你持戒呢?难道就是这个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喔呀,这个条子,他那个怎么样?他那个怎么样?然后一点细节的地方,我们争论不休,可是真正地关键在那里呢?等到争论完了以后,剩下来心里面懒懒瘫瘫,所以争论的时候在增长嗔心,懒懒瘫瘫,增长痴心,请问修行吗?持戒吗?念佛亦复如此,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才是、才是。现在我们继续讲下去。那前面呢?是他殊胜的利益,现在呢?如果你不能忍,随著这个嗔毒而转,那个害处分两部份,一个是现在看得见的;一个是现在看不见,所以不现见之过患者,现引论上面说明,

【“嗔恚过患中,不现见之过患者,“入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经过一千劫布施等等,积聚的那些啊!啊!供养善逝等,啊!那是不得了的,亲自供养佛,我们呢晓得佛法当中,我们佛教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人物,阿育王,阿育王唉呀很了不起,在印度啊!那是真是了不起,阿育王这个人家,在印度啊什么地方,最有名,最好的东西拿这个,印度那个钞票上面,印得那个东西就是阿育王那个标志,三只狮子,所以他们在他们的感受当中,这阿育王在印度是无出其右的,无出其右的一个人物,在我们中国还很难找到这么一个人啦,为什么呀?他的武功、文吏、武功、德行三方面,都是做一位千古的人啦所景仰的,喔!我们现在譬如说,汉武帝、唐太宗,武功很盛,但是他的德行也不一定特别怎么样,当然这种人有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这是我,实际上呢?我也并没有研究历史,不敢啦,随便的衡量,可是我的感觉,的的确确,喔!在印度的地位是无出其右的,他为什么感得这个果报,佛在世的时候,供他什么!什么!一个沙对不对?啊!在那个地方看见佛来了,造了那个什么东西,好像?我记不住了,好像是捧了一捧沙不晓得怎么样,去供了这个佛一下,就感得这么大的果报,现在呢?不是什么开玩笑,不是捧一下喔!经过一千劫的时间,然后呢?你所集的供养善逝等?供养佛陀等等,此一切善行啊!这么大的功德啊!你只要发一次脾气摧坏掉了,啊!这么严重法。

【“此是如其圣勇所说录于入行,曼殊室利游戏经说,摧坏百劫所积众善。”】

  哪,这样,那个是上面啦这一位啊祖师啊!说了录在里边的,还有下面的这个是论,论下面还一个经,经上面怎么说呀哪!你这么一发一次嗔心,就这么百劫所积众善,这个里边所以集的各式各样的善,就是发一次脾气那就摧毁掉了,经论上面都这么说,又引

【“入中论亦说:‘由起刹那忿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

  啊!刹那还是一下喔,升起这样的这个嗔念来,就把百劫当中所修习的,看喔!下面这个非常严重喔!施、戒、波罗蜜多喔!不是说普通的布施喔!他是修习的布施波罗蜜多喔!换句话说,他这个百劫当中修的是什么?是菩萨行喔!我们请问现在我们这种布施,我们这持戒有没有跟菩提心相应?跟大菩提心相应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哦,他经过了一百劫这样去修学,所集的诸善喔!这么发刹那的嗔恚竟破坏掉,啊!这点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文字念过喔!一定要把它深刻地记在心里面,当你了解了这个概念了以后,现在我们不但应该注意不要发脾气,而且应该注意到嗔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喔!所以啊!平常啊!我们见解特别强的人啊!动不动好欢喜跟人家争论的人,千万注意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是发脾气嗔的,但是就因为那个见解摆在那一个地方,梗在那里,动不动积在那里,等一下一下就发起来了,一发害了,这么个严重法唷!所以我们必定要深深的找到这个因所在,深深的找到这个因所在,那么这个是啊!讲这么坏善根这么个厉害法,不过这下面有个特别说明,这么严重的摧毁的这个善根,啊!这个嗔,是要嗔什么样的对象呢?所以说,

【“须嗔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

  说那么这样的严重的坏善根,发起这个脾气,是不是一般发一个脾气就算呢?还是发这个脾气的对象有特定的呢?所以说,他嗔什么样的对象,那个境啦,就是所嗔的这个境界。啊!有的嘛,说所嗔的这个对象一定是个菩萨,有的是说,不管你只要发了脾气对任何人这样,那么这两者当中,说前者所嗔恚菩萨那个是跟入中论说的符合的,

【“如云:‘由嗔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

  因为在这个入中论上面有这么一个说明,由于你嗔恚诸佛子、佛子的话一定是指菩萨,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啊!百劫所修的这个施戒之善啊!那么,一刹那,一刹那嗔恚一个菩萨的话就害了,就害了,实际上面呢?我们最近在读大宝积经啊!大宝积经上面也特别指出这件事情来,所以最后啊!那个迦叶尊者这么说啊!对啊!这个事情这么严重啊!但是谁是菩萨我也不知道,啊!那么为了这样的起见啊!那么不管是哪一个,我是绝对啊!不能发脾气,后面等一下还说,这个境界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下面马上就有了,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以,同时我们了解,他嗔恚波罗蜜的圆满啊!他在调伏什么?在调伏我们自心,既然调伏我们自心的,我们管他对方是菩萨不是菩萨!对不对,修学佛法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把握得住,这个地方所以强调这一点是说,万一是个菩萨的话,唉!这么个严重法,所以真正重要的话,不是在乎你避免那个过失啊!你一定要圆满这个波罗蜜,所以我们必定要在这一点认识了以后,这个境界不管是哪一个,不管是哪一个都不能嗔,那么继续说下去,

【“生恚之身者啊!”】

  那个刚才说你嗔的对象,现在呢?你自己本身是什么个状态,就是说发脾气的这个人啦。

【“入中论释说:‘菩萨生嗔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

  对象是这个,然后呢?发脾气这个人的话呢?它入中论上面的解释,说这个菩萨啊!生了这个嗔,尚且如此,何况是不是菩萨,前面已经说过了,百劫修学了什么,施戒波罗蜜多等喔!这个修施戒波罗蜜多一定是个菩萨喔!不是普通人!一个菩萨积了百劫,然后嗔恚一个菩萨的话,都坏掉,何况我们现在呢?对这一点是特别注意喔!特别注意,如果说我们不在这里,不住在这里,那我们不谈这个,本来是凡夫,本来我们就是忙,忙下地狱的事情,本来就忙著六道轮回的事情,现在我们有了个觉醒,跑到这个地方来,然后一观照啊,菩萨都在那边拼命地努力,我还是个凡夫,更要不晓得努力多少倍啊!这是我们平常经常应该策励地,就算你没有正式的修,你这个心当时提起来的话,那个就对了,那个就对了,然后呢?把这颗心继续不断,时时刻刻的把它增长、扩大它。

【“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嗔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

  这个它就说明了,这个对象啊!是菩萨,不管你知道是不知道,你知道固然不可以,不知道不行,一样的,实际上呢?我们拿一个眼前说一个譬喻吧!譬如说,我丢掉一个东西,把那个东西丢掉了,或者是烧掉了,烧掉了就是烧掉了,就是不会说,啊!我不知道,不知道了,火里边还会这烧掉了又现起来,会不会,当然不会,假定随便烧掉一样东西,没关系,烧掉这张钞票或是一百万磅的英磅,对不起,你虽然不知道了,就是没有,那就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譬如说就这个菩萨,是不是菩萨你知不知,不管,还有呢?见可嗔相随实不实,你看见他,可嗔之相,不管他是实在地、不实在地,这话怎么讲?这话怎么讲,这个地方要特别地说一下,啊?我们眼前常常有这种事情,有的时候啊!自己心里面的不对,看见了这个境界是莫名其妙地自己就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可嗔之相,实际上并不实在,啊!并不实在,这是我们刚才前面引的内容,喔!有一位同修啊!他自己心里边啊!自己啊他又自己不高兴,随随便便就怪别人,啊!怪这个,嗔这个,所以说是不实在的。啊反过来,就是他真实状态,他也不可以,因为菩萨要修的什么?要修忍嘛!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实的都不可以嗔,何况是不实的呢?所以不管实不实,你只要嗔,那个时候的内心现起这个状态,害了,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坏善根。

【“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嗔恚菩萨。”集学论云:’”】

  那么上面说菩萨,实际上的总整个的来说,不一定啦!一定要嗔菩萨,他也有根据的,下面这个论上面,

【“圣说一切有教中亦云,诸苾刍,见此苾刍以一切支礼发爪塔,发净心否。如是,大德。诸苾刍,随此覆地下过八万四千逾缮那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

  乃至

【“具寿邬波离来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说此苾刍善根如是广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我则不见有如是福,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

  下面就印证这么一段,在那个戒经上面有这么一段事情。而这个佛啊!带著大家,说诸位苾刍啊!诸苾刍啊!你们啊!看见没有啊!那个时候,有一个苾刍啊!在礼这个塔,礼这个塔,所以他以一切支礼,那换句话说,那不是普通的一个小小的合掌、低头,是五体投地的这样,啊!而是以清净心这个礼法礼,你们看见吗?那么说,看见了,看见了,于是啊世尊就说啊!诸位啊!你看啊!他这样的清净心礼这个塔啊!他随他所礼的这个,譬如说我们现在拜下去,拜下去的这么一块地,你拜的面积有多大,从你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向下,一直向下八万四千深度,表示这么深,一直到金轮,啊!这个经上面
告诉我们啊!我们这个地什么,下面是,下面是一个什么风轮、水轮、地轮、金轮,有一个衬托起来,说从我们这里下去,一直深到那个地方去,有这么大的一块土,唉啊!这个不得了啊!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么大的一块面积,我们的身体啊!有大礼拜那种啊!那个像金山活佛的那大礼拜,整个的趴下去,五体的趴在地下的,那多大?我们不要说这么大大拜礼,就像平常我们五体投地的拜的话,也这么方方的几尺!然后那几尺的深度啊!哇?那八万四千缮逾那的话,我们算算看,它有三种,对吧!就以四十哩来算的话,八万乘以一个四十,那么八万,八十万,四、八,三百二十万。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二卷A面

  万,三百二十万哦!这么三百二十万里深的,这么一块,然后呢把它磨成功啊沙子,那么由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个什么?转轮圣王的这个位子,哦!就这么,这样的大的功德啊,不得了的功德,这功德之大啊,不得了的咦,下面乃至,下面一个具寿啊,这个具字啊,你们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写一个且,具寿,平常我们说长老、长老就是这个,啊,那个邬波离尊者,跑到世尊面前啊,请问世尊啊!说这一个比丘啊!他这么样的礼这个,他啊这么大的善根啊,啊,是不是有可能这个善根啊,做了一点不好的事情啊,统统能够损坏掉了呢?那么,佛就告诉他,是的,什么状态啊,于同梵行,那就是我们哪同道当中,而做了什么犯了这个过患,疮患,那么它这个地方的疮患,指什么?就是指嗔心,所以,它下面说啊,他只要一犯了这个疮患,一害了这个嗔心啊!我就再不看见他那些福报了,没有了,就这样大的善根,由于这么一点点的这个毛病过失,就澈底的摧毁掉了,所以啊,世尊就警告说,邬波离啊,所以啊,乃至于枯树,为什么叫枯树?那个树啊,还有派上用场,枯掉了以后,我们就摧枯拉朽,那简直是,不要说啊,用,用不上,烧火都没办法的,那个枯掉的树,你烧起火来都没有的,乃至于这样一点用场,都,东西都,没有用场东西,你都不能啊,起一个损恼之心,何况是对于一般人哪,啊,有识之身,他那个地方,并没有说菩萨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哪,这样,特别说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你呀,不要发脾气,不要让那个嗔恚啊,生起现行。下面特别解释一下,坏善根,啊,坏善根,这个坏善根的解释之前,我先要说明啊,平常我们哪,读经等等,往往就囫囵吞枣,喃喃……,念过去了,这个论字真正好的地方啊,它把每一个地方啊,它有一个认真的说明,不但说明,而且还很深细的抉择,抉择的话,就是辨别的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们往往读经,觉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读论的话,你发现啊,原来你在门外,根本它到底说些什么,完全不知道,所以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请问,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吗?当然不能,所以说种善根则可啊,真修行的话,那是非要学它的原因在这里,所以它下面辨别,这个断善根是什么?坏善根前面已经讲过了,曾经讲过,讲到四力忏悔的时候,记得不记得,那么现在这地方呢,又辨明一下。

【“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嗔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他为什么要这么辨呢?就是有些人哪,会这样说,而且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喔,诸智者,这个情况啊,在当年这个印度、西藏,乃至于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张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见,不要说眼前一般的人哪,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们看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的的确确有的人哪,对这个经的文义这么解释,有的人对这个经的文义这么解释,我们这一些祖师大德,的的确确我们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认为祖师大德,这个什么?智者!那么,这个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说确定不移的话,那么彼此之间那些祖师大德所说的话,一定没有什么争议,既然彼此间有争议,他说他,你说你,这个里边有问题,这样,所以说这个本论啊,它每一个地方,辨别的非常深细,让你啊,对于真实的内涵是了无余遗,那个时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话,你不会出毛病,啊,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知道的,所以这个智者两个意思,这样,所以有的这些啊,这个祖师们啊,他这么说什么叫摧坏善根啊,就是说把你很快感果的功能啊,暂时不能感果,实际上呢造了这个以前的这个善业,这个业还在,只是说眼前哪,先感得什么?先感得那个嗔恚之果,所以说先当出生嗔等之果,这个先出生,而善根那个果呢?原来那个善根果啊只是令果久远,不是说后面哪不生,所以他说非后面遇了缘哪,它还是会生的,不是后面遇了这个善缘啊不生果,它有理由的哦,下面说,以世间道,因为普通的世间道,是不能断这个,这个一切的有漏种子,所以啊这个有漏的这个烦恼种啊,它不能断除,不能断除,他是根据这个,既然世间有漏之法不能断除那个种子,那个种子的话相当于现在我们说,造了一个善业有一个善种子,造了恶业有恶种子,所以这个嗔恚是个世间道,世间道是不能断那个种子的,可是因为你嗔恚了以后,所以你那个嗔的果先生起,而本来所积的这个善根,这个种子啊,是暂时生不起来,只是使得这个果报啊,久远以后才起,这种说法,咦,现在呢?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

【“然此理不定。”】

  他倒不一定啊马上否定它,啊说不对或者对,而说不一定,不一定,啊,我们看看哦!他一定呀,要辨别的很深细以后,然后啊如理的抉择,那一个才是。

【“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

  根据什么?根据这个,就好像我们凡夫一样,说反过来说吧,我们修啊,善行、忏悔,忏悔的时候啊,以所谓说四力去对治它,用四个对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积的种种的不善之业啊,都忏悔干净,净治了,那个时候获得了清净了,清净是清净了,对不起,这个种没有断哦,如果说断了种的话,你就证圣果了,对不对?咦,所以没有,没有证圣果,只是说你净治了罪障以后,然后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从集资、加行,而证道,然后呢?先证的话是渐修,然后呢到佛果,是这样的哦!所以它那个种的确没有断哦,但是它虽然种没有断,因为啊,你经过了四力对治以后,以后虽然遇缘的话,咦,那个时候虽然遇到缘啊,你那个恶法它不会感果的,既然恶法不一定感果的话,请问善法当然也不一定感果,至于说到底感不感,它没有说啊!这个啊,这个啊,这地方已经说明了,前面在这地方,四力对治当中,已经很明白的说明,假如你的四力圆满的,能够对治它的话,一定不感果,对不对?所以这地方说,你如果说能够以四力对治获得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哦,获得清净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的恶业啊,将来虽然遇缘的话,其异熟果定不生故,确定不会再生起的。

【“又已感异熟善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们造了这个业以后啊,造完了业以后,一定感果的,那么等到你再感完,感了那个果以后,善业感善果,不善业感恶果,那个时候感了这个业以后,这个种还在哦,虽非断种,然后再遇缘的话,它也不一定生。第三个。

【“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

  哦!他一层一层深入,除了上面这个情况以外,还有修行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个,所谓暖、顶、忍、世第一谛,世第一谛后面的话,那就见道了,见道了,当然哪,把那不善的种子啊,整个的就断除掉了,所以在这个顶位跟忍位的时候啊,他那个邪见、恶趣因的种子啊,对不起,他没断掉,虽然没断掉,但是你只要得到这个位,他以后虽然遇缘啊,他也不会生起邪见以及去到恶趣,他也不会的,从这地方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前面他,那个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师们说这个话不对,前面祖师们说的根据是什么?他根据说因为世间道不能断种子,那么现在呢?就告诉你了,咦,这个种子还在,对不起,他不感果,不感果,就是这个道理啊!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分别的清楚。

【“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

  嗯,这地方进一层的再说,我们除了这个以外,另外就是业感果的这一个,啊!原则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业生死,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业以往造的业,感果的次第是怎么样呢?我们晓得随重、近、串习,然后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对不对啊?所以说,他,当一个业感果的时候,其他的业啊,好,停在那里,所以他只要感一个,而感的次第是随重、近、串习先后,这样来的,当这个感了果,其他都是暂遮余业成熟之位,其他的造的业啊,暂时被遮止了,他就停在那里不动,所以单单说这一个,如果说就这样叫做坏善根的话,那是不合理的,他并没有说,那以后这样,因为前面那诸智者怎么讲,他说那眼前哪,先让那个嗔的恶果先生起,说这个善根啊以后,结果呢?我们造了种种的业,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下一生啊,嘿跟著来啊,他并没有说,因为这一个果,这一个业,先成熟了,下面那些业断掉啊,坏掉啊,并没有啊,同样的道理,我们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这个前面,这些人说的这个话不合理。

【“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

  要晓得这个异熟是暂时不感果啊,这个绝对不能在从这一个概念上面来说,这个叫做坏善根,这个不可以的。

【“若不尔者。”】

  假定是,不是这样,反过来说,假定说这个异熟暂时不感果,就叫做坏善根的话,那下面这个毛病就来了,下面什么毛病?

【“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

  应该说不管你做什么,凡是造的恶业的话都会坏善根,为什么?你造了这个恶业以后,他一定感恶果嘛,假定说这个令那个善业啊暂时不感果,先让那个恶业感果,这一点上面,就算做坏善根的话,那岂不是所有的这个有力的恶业,他一定先感果,那么,这个善根,都不都坏掉了吗?实际上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坏善根,是特别指说,你一旦造了这个业以后,尽管将来遇见那个善缘的话,他就再起不来了,这么个严重法哦,这么个严重法啊,平常我们造了一点恶业,如果善根没有坏的话,我们也有善业,也有恶业,如果恶业重的话,你先堕落,堕落完了以后啊,他这个善根又来了,又成就了,是啊,比如说我们说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正见、轨则、尸罗、净命,啊,万一你不能做得圆满,那么那个时候你只要正见未坏,然后呢?其他的地方做得稍微一点不大对的话呢,那个时候啊你第一个,你可以不堕落恶道,不堕落这个地狱等等,堕龙当中,等到下一世,那么贤劫千佛当中,看你的这个业的轻重,起来的时候,耶,他那个善根,还在啊,遇见那个缘他就成就了,就这样,就成就了,这一种情况是什么,就是恶业先成熟,恶业先成熟,他那个善业啊,等到前面的恶业成熟了以后,那个善业的力量还在,他会感果的,现在这地方坏善根,是,不是,尽管这个恶业成熟了,等到恶业完了以后,他那个外面的外缘再来的时候,你那个善根没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
?这个概念,你们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哦,所以啊了解了这个的严重性,那个时候才会策励我们,这是我们所以在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修行都是始终马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说,法师啊,他们都是这样做的嘛,所以在这一点,我为什么要特别说明,我们往往看见好像别人他这样做,我也不致于这么坏吧,我也跟著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么做,他是智者,还是愚者,你跟著智者,他怎么做的话,你大概错也错不到那里去,如果你跟著愚者,那个时候你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圣教的真正的内涵,辨别得非常清楚,辨别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不要管他怎么做,你自己晓得的怎么是如理如法的,这样才对,我们继续下去。

【“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

  那么,前面这个里边啊,清辩论师特别把这一件事情,说坏善根的意义,反显,就像拿四力净治不善以后,那么这个恶业就不会再感得恶果了,反过来说你种了善根,虽然种了善根,由邪见的损害之心,摧坏了善根。那么,那个时候这个善业,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他是恶也好,是坏也好,那个种子就像什么,就像败种,那个种已经损坏掉了,就像一个稻子一样,你把那个稻子火里面烤一烤,然后呢把那个稻子水里面泡了,发发霉,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啊,虽然到了春天来了以后啊,摆在土里边,然后呢?晒了太阳加了肥料,这种助缘加上去啊,他不会发芽的,啊,所以我们种的善根也好,或者恶业也好,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摧坏了以后,那就不能生果的,这个才是啊,对断善根的真义。

【“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

  啊,这个是,除了这个以外又顺便说明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我们四力忏悔了以后,得到清净了以后,是的,这个恶果是不感了,啊,恶果是不会感的,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恶业没有影响哦,什么影响啊?是影响这样,你去修行的时候,要想很快证果啊,对不起,那慢了,那要慢很久很久,啊,这样,所以它下面特别说明这个差别。

【“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

  他那个破坏,就是我们的善业,这个善业,有很多人哪造了恶业以后,就把布施持戒这种感得圆满身财的这个果报,异熟果啊断掉了,异熟是断掉了,但是呢,它那个等流啊,耶,妙呢,下一次遇缘的时候,他不一定啊,会啊,很有钱,为什么啊?他布施那个异熟的因,当时造了坏事啊,破坏掉了,啊,这个异熟因,但是呢,他破坏的时候,这个因是破坏了,异熟的因是破坏了,这个等流因没有破坏,所以他第二世啊穷得要命,穷得要命,穷虽然穷,耶,他这个布施心却犹在,所以他不能断修习能舍,这个就布施来说,能断的就是持戒,他那个持戒心还在,所以这个我们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种情况之下,他对于布施持戒的善根啊,还是啊,容易生起来的,另外一类呢。

【“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

  耶,反过来有一种,妙呢,他做了坏事,破坏了这个善的事情以后啊,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坏是怎么个破坏法,有一类啊,他作用等流,那个等流心破坏了,以前是布施的,可是这一生啊,耶,碰见这个因缘的话,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却是感得圆满的财位,乃至于啊,这个身,身相什么,我们持戒能够得到人天的果报,也许这里大家就奇怪了,这怎么可能,对呀,哪,现在我们啊眼前的仔细观察一下,就对了,眼前观察一下就对了,比如说我们哪现在啊布施啊、持戒啊,这样到那个时候啊,你啊,心里面啊生起了邪见了,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思,生起了大邪见,但是呢,你这个行为本身啊,并没有做特别的恶的行为,所以那个时候因地当中啊,什么,就是你把你那个心因破坏掉了,因为你没有啊行为上面造很大的恶迹,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为上面的没破坏,这个异熟还感果,可是你心里上面不对,以及眼前我们布施等等,也是这样,所以他为什么讲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啊,以意乐为先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眼前也看得见很多人,啊,喔,他那个钱啊,多得不得了,但是啊,他那个心啊,啊,那缩成一团,不要说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啊,都舍不得用,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啊我们每一个地方,辨别得很清楚了以后,自然对这一种行相,我们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嗔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嗔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还有一类,像前面所说的,发了嗔心以后,他下面特别有一句话,若不嗔恚授记菩萨,你发了这个嗔心以后,假定你所嗔的对象,是一个已授记的菩萨的话,那这个罪过就完了,那你想忏悔,忏得干净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简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个证据的,说万一这是个菩萨,而且是授记的菩萨,通常这个授记有一个标准啊,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萨,说你一旦对这个授记的菩萨嗔恚的话,对不起,你要想忏干净啊,很难,那么现在呢?他倒嗔恚并不是嗔恚这个啊授记的菩萨,是普通的,那么那个时候,这种嗔心啊,你可以啊净除的,虽然经过四力忏悔了,净除了,但是啊,净除是净除了,你要想在这一个短的时候之内啊,能够修行证道的话,对不起,不行,为什么呀?因为啊,由自相续当中,前面已经积累的这一个善根,被这一下的嗔心破坏掉了,破坏掉了,所以这个感果的这个,是不会有了,忏悔了,这个嗔心,这个恶业啊经过忏悔以后,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积累的这个资粮本身啊,就被这一个嗔念,统统摧毁掉了,啊,这个有这么的严重法。

【“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啊,这个地方是特别辨明,啊,特别辨明,对善的事情做了以后坏善根,以及做了坏的事情,经过如理的忏悔修持以后,净除这个,啊,这个坏的,我们一定要辨别得很,辨别得清楚,啊,作用的话,就是感果的异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别的,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前面,所以他引啊,有很多啊,有很多啊,这个布施、持戒这个果在,当然等流没有了,还有一种呢,他果虽然没有了,布施持戒的果虽然没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穷,但是耶,他就是布施的施心还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辨别得非常清楚。
  “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

  这一个地方,他特别下一个结论,因为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啊,他为什么要这样辨?因为有的那些智者,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有的那些祖师们这样说,啊,那个就牵涉到我们现在目前真正实用的啊,说这个祖师这么说,那个祖师这么说,大家的概念啊,莫衷一是,更进一步,现在我们眼前啊,更是不要说祖师,啊那更是百家竞鸣,各说各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依止佛陀的圣教,啊然后呢?佛陀的圣教,还要经过细辨正理而善思择,所以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那么本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什么好处啊,你就是个大经大论啊,各家各派的说法又有不同,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了,经过他这样的抉择以后,你晓得,哦!原来啊!龙树菩萨性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那里,然后无著菩萨相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那里,彼此之间绝对没有矛盾冲突,只有什么?只有深浅程度的不一样,乃至于针对的对象差别,这一个,你对这一个完全了解了以后的话,那就对了,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善思择,既然你要这样的话,你要善阅经教,这个阅这个经教,不是单单读看哦,我们现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阅,这很重要,这很重要,要善阅这是善闻,善思择要善思,那个要把握住这个真正的正义,那就对了。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二卷B面

  啊!那么上面啊就说,这个过患就是不忍的过患。不忍的过患当中分二部分,一个是眼前可以看得见,一个是眼前看不见的。现在呢?上面已经说明了了,说明了了,眼前看不见的种种的严重的患害,不忍有这么个厉害法。那么我们了解了以后啊!就一定想办法把它去除掉,想办法把它去除掉。再下面呢?

【“现法过患者。”】

  眼睛看得见的,这个比较容易,我们容易体会得到。

【“意不调柔心不静寂。”】

  对啊,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哎呀!心里边啊,简直是不调柔不寂静,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而且还有一点,当那个嗔心现行的时候啊,那简直是什么理智都失去了,什么理智都失去了,我们这个下面先不必深一层谈,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前面讲苦的那个啊恶道苦的时候,记得不记得,说当这个业所逼的时候,业所逼的时候,那个雪啊下在我们身上嘛,我们像被火烧一样,啊那个是什么?那个是寒业。反过来呢,业逼的时候,那怕那个火烧的时候,你觉得像冰库里边一样,所以它下面的结论是猛业成熟,猛厉的、强大的业力成熟的时候啊!你呀!都在这种颠倒状态当中,这个跟外面的境没有关系。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我们马上可以体验一下,当你这个嗔火非常大的时候啊,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我们或者是自己,或者看别人,当这个人哪暴跳如雷的时候,你怎么劝他,理由是一点没有用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碰到自己的时候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呢?这个因,就是这样的因,所以当这个因感果成熟的时候啊!耶!尽管啊!在太阳晒的时候,乃至于火上烤的时候,你觉得冷得受不了。反过来啊!耶尽管雪冰摆在冰箱里,你觉得热得受不了。是什么状态啊?就是刚才这种说法,就是当你这个嗔火非常猛利的时候,你什么理由都没有用。同样地贪心很炽然的时候,炽烈的时候,外面的什么境界都完全啊!挡不住。就一直跟著这个如是因感如是果,再清楚不过,你把这个因果概念认识了,然后在事相上面去观察的话,那个时候,你就晓得哇,原来这事情是这么的严重、这么的可怕法啊,我们了解了这个,然后啊要去修行,要去断除什么等等啊,都办得到!否则的话,那都是空话,讲讲道理可以,所以这个概念呢,今天简单地说一下。好,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八十九页。昨天已经把不忍这个缺陷,不忍的种种害处,当中不现见的,眼前看不见的那部份已经讲过了。啊那么这个后面呢?尤其是辨,辨这个断善根,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指善根断不断?我们很多地方要了解,它这个辨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啊这样,换句话说,要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要想把握住正确的这个根本因,乃至于把那根本如何圆满,一开头的时候,这个根本理路不能偏差,不能偏差。平常我们学的时候啊,总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覆,由于自己的执著,陷在这个里边,碰到什么先入为主的概念,往往这种概念会对我们产生非常深远的,绝大的祸害,这个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指出来,所以我凡是碰到这个地方都指出来。我自己当年就犯了这个毛病,现在在座看见诸位同修几乎没有例外的。啊尤其是我们好学,刚开始学了一点,个人的知见渐渐这个样,渐渐地这个样,而实际上呢都陷在这个同样的一个啊这个稠樊里边。都是刚才说的。所以凡是这种地方,你们不要轻轻地放过。那么上面一段当中曾经说过了,说辨别了以后,它又告诉我们应该依止佛陀的圣教及依教的正理啊去善巧的思惟、观察、分辨,这个话本身一听就懂,做到非常难,做到它非常难,这个因为现在我们是依止的圣教,不是圣人亲口对著我们讲的,这个有绝大的差别,这个圣人也必须是什么?佛陀!他是一个彻底圆满的,他能够具足十力四无所畏,所以我们的根性的原原本本,他了解得非常清楚,应该针对著我们个人的个性,说这个理智也一样地没有一点点缺陷。那么等到佛说了以后,弟子记下来,这个经典这叫圣教。这个圣教用到我们身上来却没有刚才说的能力。啊那么那个时候呢?就是我们判断的时候啊,还是陷在我们自己个人的见解当中,我们的认识当中,只能见到这个里边的局部,而这个局部就是我们自己相应的那部份。所以说,是的我们应该依止圣教,但是我们对圣教能够理解得像佛陀告诉我们那样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
们必定要啊还要依论,这个论还是无垢的经论哪,善加抉择。这个论就是仔细的,简巧的,彼此之间,它为什么要说这个话,理趣何在?啊一定在这种辨别当中跟经里边的意旨绝不违背,啊绝不违背啊!在这一点上面的话,那个就不是那么简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它,本论也告诉我们“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我们必定要,它这个上面不说广学而说善阅。换句话说,你要对这个经教里面所讲的真正的内涵啊,要能够如理的抉择,不要走错,这个才是善的。这一点在这个地方再提一下、再提一下。那么下面呢?我们今天说“现法过患”啊,就是眼前看得见的啊,昨天提了个头,今天我们解释那个内涵。“意不调柔心不寂静”,那个是它的总纲。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

  种种的好的事情啊,快乐的事情,喜跟乐也可以指一样。平常我们喜的?讲心里状态,乐的?生理的感受,细分是这样,粗分的话呢?总是好的那一方面,那种感受。由于嗔的关系啊,然后呢?已经有的这种好的快乐啊,不管是心里的、生理的就会失掉,以后呢就得不到啊,乃至于不要说白天,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睡不好,这样。这是一般状态。然后呢?我们的心情呢?平常的时候,希求要平稳、平等啊做不到,啊这个一直在粗猛的这种啊烦恼当中,困扰当中,啊一直的这样的,啊这个,这个我想我们人人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大的缺陷,更进一步。

【“若嗔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

  乃至于更进一步,如果嗔心大的话,有恩于你的人,乃至于忘恩,不但是负义,反而产生非常激烈的反杀、反杀。像我们看看,有很多这种凶杀案啊,那个凶杀案的刚开始,固然有很多是由于窃盗等等,有很多它不是。先啊大家恩恩爱爱的,啊这样由于一点点小事情看不透、认不清,产生了嗔恚。结果呢?反目成仇,乃至于家里边亲属亲子之间,这好可怕好可怕!那么乃至于亲属等等,因为这样的话,人人厌恶,人人害怕,舍你而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就算是你用种种布施、帮忙他,你也没有办法能够跟他相处,摄受他;也没有能够共同好好的安处。嗔有这么大的祸害,这是我们很容易感受得到的。下面引论上面也特别说明。

【“入行论云:‘若持嗔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嗔恚,恩主行弑害。由嗔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嗔恚,全无安乐住。’”】

  上面这个解释,就是解释这个入行论当中的。所以前面解释过了,最后论当中,最后一句话,总之一有了这个东西,嗔恚的话,你啊!绝没有安乐啊,这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

【“本生论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嗯,当这个忿怒之火烧的时候啊!就算你很美的啊!那也再美的美人一发脾气,喔再好的人,你一发脾气,你就见了非常可怕,这是本身的。同样的外面用种种的庄饰也是一样,这是对外面的容貌上来说嗔。下面呢?就是对你自己的心里上面的,乃至于安乐的时候,你种种舒服的睡在那个地方,但是啊因为啊,这个恚像箭一样啊,你心里面还是痛苦无比,我想这个是我们人人有这个经验,坐立不安就是这种状态。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

  这个东西能够啊一旦嗔心引发了以后啊,你平常想到的种种的自利这个东西啊,通通忘失掉了,这我们人人都有这种经验啊,等到一旦嗔火发的时候,啊你什么也都忘得干干净净,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我曾经碰见过这么一个人,不是看见是听见,但是确实有这个人。这一家人家啊,那么彼此间都是嗔心很大,然后呢等到一旦吵起架来的时候,家里的东西啊,碰碰乓乓地摔。结果啊,他平时辛苦了半天,哎呀!这个东西,等到一发脾气,把辛苦的东西啊,通通把它打破,然后打破了回头再去买。啊那是很典型的例子,那是这外头的东西。现在实际上呢?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积的财物啊不是外财而是内的法财。同样的道理!这辛辛苦苦积集的法财,你一念嗔心一来的话,统统毁坏无遗啊。我们平常是为了自己,实际上呢?这个地方所以处处地方,要把那个自己的利益要看透,要看得深远。他发脾气未尝不是为了自己,结果呢?因为不了解如理如法的这个意义,所以反而大大了伤害了自己。啊这一点为了自己利益,忘得干干净净啊,那么而且呢,在由于忿怒所烧,这个烦恼啊,把我们送到啊这个恶途。走到坏、现在也坏、将来也坏,啊然后呢?名闻也坏、利养也坏。一切都是这个像什么,总是这是坏的黑月失吉祥。这是坏事情,碰到了,谁碰到了谁就倒霉,谁碰到了谁就倒霉,就是这样。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啊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虽然自己最亲近的人,啊非常好的,因为啊一旦被这个嗔恚之心所遮障,啊那都坏了,都坏了。彼此间都做出极不合理的事情,造成功非常恶劣的状态,那个时候心里面为粗猛的烦恼所使,根本理智完全失去掉了,根本不可能正确的了解到利害。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作的事情啊统统都是跟正道是背道而驰的。啊这是可以说愚痴迷惑到极点。

【“由忿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如极损他来复仇,怨敌何有过于此。此忿为内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谁能忍,令此张势力。”】

  啊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哪对这个嗔恚之心被它所使,养成功了习惯,造种种为嗔所使的恶业呀,啊!那将来啊!永远啊这个你的一生啊!就是受苦,受苦。就是在人间当中,实际上这个过的都是恶道,将来啊一定啊还是走到这条路上去,走到这条路上去啊。平常啊如果对世间的、外面的仇人来说,外面的仇人来说,你怎么样对它有绝大的冤仇,再大的冤仇,没有一个能够抵得上这个内心的嗔恚,这么严重的。外面再大的冤仇,他来伤害我们的这个严重性,绝对没有办法跟里边的嗔恚这个伤害来得比。所以这个要晓得了解了这一点啊,说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个内在的大冤家呀,这个嗔恚心啊,要这样认识它。你真正认识它了,谁也不能忍受啊,绝对不让这个嗔恚的势力啊把它伸张扩大呀!这妙咧!这个地方教我们对治忍。但是呢?我们要怎么办呢?要用不忍去对治这个忍。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所以你们有没有看见密教的这个图当中,有大嗔相。它有它的道理,它就善巧的利用人的那个大嗔啊,来对治这种东西,嗯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平常啊忍非因处,不是忍啊,忍不应该忍的就这样,然后呢?我们不忍呢也做错了,它现在啊假定你看对了你能够不忍的话,那好在这种状态之中,你不忍的什么?不忍你的烦恼,不忍你的贪嗔痴,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怕你忍,你能不忍才好。所以我们啊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一切法,问题不在这个法本身的,就是你认得这个法的法相这个种种的关键,你善巧的运用,贪,贪也是最好的。嗔!嗔也是最好的!怎么呢?你要贪,贪什么?善法欲嘛!嗔!嗔什么?嗔你的烦恼种嘛!凡夫就用这一个方面,所以才能够提起一个人的勇猛精进之心。所以是真正的这个地方说的士夫啊,这个士夫他有个特别的,这个士夫就像佛家说的“儒”。啊呀那个儒家中的那个儒者啊,那绝对不是普通一般世间我们想像的普通人,那个人就是的的确确是一个大丈夫。现在我们啊三界当中人天师范啊,也要做这样的一个人。那么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起心动念应该如理的行持是什么?就对这个东西,不忍,不能忍。

【“此等过患皆从忿起乃至未得决定了解应当修习。”】

  这一个过失患害啊都从什么地方?都从这个地方来的,现见的,不现见的。那么我们现在啊在还没有得到决定胜解之前啊,要努力的修习,要努力的修习。他每一次讲完了,总要把这一句话来叮咛我们一下。再三叮咛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三覆斯言,再三的反覆思惟!啊然后呢?那个时候你能够运用它,能运用它,就得到这个好处。

【“如入行论云:‘无如嗔之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

  啊那么这个论上面,菩萨有特别的告诉我们这个,看看啊这个嗔这样东西的可恶、可怕,以及它的恶劣的严重性。那么怎么办呢?只有忍耐去对治,但是忍耐这个东西又非常的难做,不是那么简单的,却有它无比的大胜利。反过来你不能忍耐,让嗔的话,却有这么严重的过患。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必须怎么办呢?要种种理啊多方面努力的、认真的,殷重是殷重的认真的去修习它。假定说这个忍很容易的话,说过了,我们就好了,这样。另外一方面,若说假如这个嗔没这么严重的话,你说不定也可以马马虎虎。现在呢,恰恰不是那样。啊嗔有这么个严重法。对治它的忍,又这么样个难做法。所以我们啊只有一个办法,要从多方面的认识,深广的认识。然后呢?把这个如理的认识啊!还要认真殷重地去修习、去对治它。


【“由见胜利过患为先,应以多门勤修堪忍。”】

  啊就是这样,结论就是这个样子。啊!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所以说多方面的努力修这个。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论释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异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爱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无余恶最为强盛。’”】

  这个里边特别又强调一下,正因为这个嗔心之害,实在太严重了,所以啊这个菩萨、祖师种种方面,乃至于论上面一再、再三来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就像大海水一样,不是我们普通的那个秤啊,那个容器啊能够量的。那么现在这个情况之下,那个嗔心所感得的那个异熟的果报啊,那也啊,哎大得不得了,非常可怕、非常可怕。所以说这一个非可爱的、这种恶劣的、这种伤害我们的这个力量啊,除了这个不忍,换句话说除了嗔心以外的话,更没有其他的任何一样东西有这么强盛法啊。这是特别地告诉我们啊这个过患,前面任何一个地方,一定告诉我们的过患。然后呢?我们避免过患呢?推动我们,策励我们去修。说现在这个过患,他一再特别强调、特别说明,我们现在了解最强盛的就是这个。所以平常啊如果我们嗔心大的人,在这一点上特别注意。还有呢?更重要的,嗔心大的人要特别找到我这个嗔心的引发,通常从什么地方要注意,有很多从“见”上面,有很多从“情”上面,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根由,然后从这个地方除去的话,就很容易、很容易。

【“若仅生最大非爱异熟而不坏善根,则非如此最大恶故。”】

  下面又说,说它上面又说因非爱果即能害善,就是啊能够破坏善根。它假定这个嗔仅仅引申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单单引发你恶报的话,啊还情有可原,现在呢不但如此,而且还要坏善根。啊是两样东西,这个任何一样东西都已经可怕极了,这两样兼具说它这东西啊。

【“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

  而关于这一点。

【“除嗔而外余尚众多,谓诽谤因果所有邪见,及谤正法,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那么提到这个地方,他也顺便一提,实际上呢,就是我们普通一般容易犯的猛利的嗔以外,关于引起大的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堕落的、堕落的、可怕的堕落,以及坏善根的这个罪恶之行。除了嗔以外,还有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诽
谤因果,这个我想我们普通不会犯的很粗,但是细的地方,对不起,我们啊实在很难避免,很难避免。你们说那我们信了佛难道还不信因果,不懂因果吗?这个说你不信不懂啊,不能这么说,但是啊说你真的懂了信了的话,也很难说。大家仔细想想看,假定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因果的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