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五)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五)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释第八十二卷A面

  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我的业障很重,既然你业障很重,为什么你不求尽障的方便呢?为什么你不积聚资粮呢?这种东西都是最好的积聚资粮,前面说的很清楚,供养三宝,然后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济众生,所以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许你说这个人没有病,这个人身没有病,这个人心可有病,你也不妨随顺随顺他。你能够真的这样去做的话,那是最好的净除罪障,最好的积聚资粮,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欢喜,资粮也积聚、也成就。修行的快乐,真快乐!真快乐!所以大家这样去做的话,人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这个寺院里,这个寺院弄得非常兴旺,就是这样,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间互相的策励。佛法哪有不兴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要顺便一提,详细的在上士道当中,会一条一条说明它。这个才是我们该欢喜处。反过来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

  反过来,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根本一点都谈不到,这是由于自己愚痴、无明、惑业,这个力量而漂流生死,在这个情况下众苦逼迫,连他自己都不能解决,还要说帮别人。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

  所有的一切的坏事情的根本,就在这里。这一种心情,

【“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

  你不是自命为大乘吗?是啊!小乘尚且在这个地方,看起来自管自己,你现在要帮一切人解决,你能这样吗?所以他说如果我们自命为大乘者应该了解,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们要了解,怎么样把我们的善愿要圆满。

【“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现在了解这个道理了,前面已经说过了,然后推己及人策发大悲。然后那个时候说:我不怕,明明这是苦得要命,你愿意代他们,要有这样的心力,所以必定不是说碰见一点小苦,就受不了。怎么样的大苦,代别人都可以,所以这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这种心情。那么这样的情况,帮助别人,则应欢喜。

【“此二不同。”】

  这二种我们要分别的清楚。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这二个当中,你一定要分别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别不清楚,像前面所说的这一种,前面怎么说?这个生死修出离心,是声闻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错了!这样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萨戒的人,有这一种心理的话,你犯了菩萨戒,这个地方不谈,不详细说它。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见三有当中,没有一点好的,一无是处,那是极端的厌离,所以你有了这个厌离而不离开是因为什么?因为大悲牵引!说我虽然可以跳出来,但是一切的母亲都在这个里边,你不忍心,所以不忍心断除,这个才是正确的、才稀有难得的。反过来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

  三有当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

【“爱未减少,”】

  那个贪爱之心是一点都没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我在利他,所以我不舍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的。

【“中观心论亦云:”】

  那么然后引经论上面证明。

【“‘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为你见到三有当中的种种过患,见到了,不是见不到,是见到了以后,你一定是产生大厌患。所以实际上你的心里面不是“有”,这个“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么?跟爱染无明相应的,他不会有。但是他为什么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他因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个时候他为了利他具禁行,因为要利益别人,所以有这样的禁行。什么叫禁行?为了你自利这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这样。这个就是也可以说,对小乘不应该做的事情,菩萨开许,也就是这个禁行就是菩萨戒应该有的行为,在这种状态下安住三有。所以瑜伽师地上菩萨戒说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声闻乘人,少事少欲少希望住。菩萨一样的厌离,大厌离,而且远超过他,但是要为了利益别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见这个东西可怕、厌恶,但是为了别人起见,他也担起来了,所以这个菩萨基于这种心情,少事少欲少希望住,不名为妙,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

  菩萨地,这完全讲菩萨不是不讲苦,他恰恰相反,我们前面只讲八苦、三苦等等、六苦,菩萨地居然说百一十种苦,不晓得有多多少苦。然后自己看见那个苦,产生绝大的恐怖,绝大的厌离,他从这个厌离上面推己及人,变成他的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见,不是不厌离。

【“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看啊!看见这样的无边的众苦,所以他心里边发生什么?恒常而且猛利,对于这个苦的厌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恒是什么?从不断绝的,就这样,这样对这生死厌患。为了自己尚且厌患,觉得这个东西又这么可怕又这么难断,可想而知,厌患到极点!现在你要帮一切人的话,那更是厌患到无比的厌患,这个是我们可想而知的。现在说对于生死不厌患,这个完全错了,完全错了,所以极相违背。菩萨绝对不是这个样的。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他真正的状态是什么?你已经见到生死的过患,而且善巧了,已经能够出离,但是你所以不出离的原因为什么?因为看见一切有情,无非都是自己的父母亲属,所以那时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们,是为了利益别人,这
个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所有的大经大论都是这么说的。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

  那么月称菩萨解释这个,也详细的下面这么说。

【“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下面引,说现在了解生死当中一无是处,种种的过患,然后呢?我们产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脱,但是为了策发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脱,完了,只解决你
自己,所以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啊!各位啊!在这个有情当中,你要想找到极少数乃至一个两个,说没有做过你父亲、母亲、亲属的,你找不到,整个的在这法界有情当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亲属等等,不是你父母亲属等等,找一个两个都找不到。当你想到这样,对啊!既然这样的话,我要报答他们、要救他们,那个时候不能单单求自利,所以这个是策发大乘之因,现在这个概念很清楚了。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就是这样。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佛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以后,学佛的那个菩萨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大乘的这一个道。这个像一个船一样,要把所有的父母,无依无靠的沉沦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来,所以安心忍受这个众苦,跳到这个生死大海当中。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

  显教大乘是这样,密教大乘也是这样,大乘共通的,在本论一开头已经说过了,显密两个根本绝对没有一点差别,一定是这个。意乐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萨戒万行等。

【“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是前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很清楚。第一个对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后呢推己及人,就这样,这个是次第。那么现在呢?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后,应当趣入,真正的开始走进去的话,极无戏论行。这个戏论两个字要解释一下,就是跟这个法义不相应的一切都是戏论。尽管你今天嘴巴里面讲法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如果讲完了以后,心里面不相应,这个叫戏论,所以它叫极无戏论行,一点都不能差的。那么现在这个次第是什么?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当念无始生死所有的大苦,这是我们应该的。无始生死以来,不得了的苦,这唯一的要求的是涅槃乐,要求的求涅槃乐,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遍舍一切猥杂;于是在世间所有一切的杂染的;猥是猥秽,就是下劣的,当然现在叫我们做乞丐,这个是下劣的,那我要做一个上等的人。现在拿佛法来看,那个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杂染的,乃至于到天上面也是,当修苦想!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当年我自己出家的时候,有人就这么说我,当时我不容易回答,现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么问?很可能人家会问你,你们不是说学大乘行什么等等吗?可是你们总觉得要厌患、厌离,离开这个东西,好像太消极了。对!从表面上来看,的的确确是这样,的的确确是这样,但是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的话,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没有这个远大的目标的话,对不起!你眼前的透不过去。反过来你有了远大的目标,眼前就动摇不了你。所以我们拿一个最简单的譬喻,这个譬喻是常常说的,今天再说一遍。我们如果要能赚钱,小孩子十几岁,现这个地方到处缺工人,你跑得去马上就可以赚钱了,但是一般的家长稍微有能力、有头脑的,绝对不让这个小孩子马上去赚钱,不但不让他赚钱,还要贴钱,干什么?送到学校里去念书,对不对?拿我们的眼睛观察你这个人真颠倒!别人要赚钱,你怎么不要钱的?结果呢他却是真的赚了大钱。所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的的确确,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求苦的脱离,求乐的圆满。换句话说,把苦一切,彻底的净除,不像世间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人短视无明!所以对这种人看起来,他的确看不见你的究竟的意趣。所以我们古代,不要说佛法里边的,世间的那些一般的贤人,他都是这么说。这个庄子上面就有一段话,这个凡立志趣那像普通人,那个小麻雀,它不知道鸿鸪之志,就是那个大鹏鸟,那个大鹏鸟一破扶遥直升几万里,这样的心力,那个小麻雀飞了个半天一点点,他不了解这个心情的。的的确确我们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视,这一点我们的确要了解的。从世间而进入佛法,然后进入佛法要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深,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知道。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说,没关系,我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一开头最重要的,正知见最重要的。你能够把那个正知见认得了,然后你这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最后人家还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还可以把人家救出来。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们常常有的时候说,好像人家做得很热闹,没关系!人家热闹他们的,我也很热闹。我怎么热闹法?我关起门来做,下我的因,因种当中极无戏论行,这是绝对重要、绝对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吗?法从那里弘起?你是要认得法,如法去做,那个时候才能够弘,现在这个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因地当中只要真正做对的话,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真正的极无戏论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对台戏,这个一点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我们必然要知道的事情。但是我处处地方要提醒,处处要提醒,我们这一个概念,主要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回观我们自己,也晓得我们自己就是个初心行人,外面的这些人,你怎么晓得他不是菩萨来的?这个千真万确,对不对?又我们看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菩萨,寒山寺的这么二位了不起的人,他现个乞丐相,这乞丐都是菩萨,何况那些人?他能够做出这么大的事业来,那真是菩萨。前天我向老和尚请教那个事情,他就谈起当年慈航菩萨的一段因缘,我听了真是感动的不得了,以前我还没听说过,这地方我来跟你们说一下。你晓得当代慈航菩萨,那是人人晓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萨,那这个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时候那个净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几天,都已经晓得了,然后临走的时候,那个吉相,早上还在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后他说不去了,为什么?说他的弟子当中,老么还没有来还要等,然后呢等到中午来了,来了,下午可以走了,然后洗完了澡,说说笑笑告诉大家,你看你就照这样子做,生无病苦什么的,说完了眼睛一闭走了,这个这是他老人家亲证的,那些人看的周围,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觉得净土好,他劝他的师父,他一心要劝他的师父,慈航菩萨,劝他要修净土。慈航菩萨说,你修你的净土,我可不要,这个是真实的再来菩萨。他见生死当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后他那个弟子一直劝他,好好,你要劝我去,我就去!好好的两腿一盘,一坐没气了,就走了,有这个本事!然后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你现在怎么样,结果这个律老就害怕起来,就在那嗑头,求呀、哭呀、闹呀,师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确现在大家都要依靠你,他也不理,就是没气、就是死了,搞了半天再张开眼睛来了。是嘛!你们有这个本事吗?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千万不要看别人,菩萨的的确确在世间上面,你看不见他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看见别人都是菩萨,那个时候有什么好处?我自己赶快努力跟他学,所以关于前面这个道理,务必正确知道,有百利无一害。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九十页,共中士道分四个部份,第一个正修意乐,是中士的内涵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内涵,就是讲它的质要正确。第二个要达到什么样的量?量要足够。第三个除遣此邪执分别。有很多人对于这个道理不清楚,乃至于错误的执著,产生种种流弊,这个把它清除。关于第三点对我们是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把错误的拿掉了以后,那个时候才能够把正确的树立起来。这个本论上面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很多人把厌离心误解以为单独小乘的,说大乘不应该,这个概念是绝大的错误的,根本上就错误了。因为它本论究竟目标,实际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导我们走上究竟这条道路。那么同时也顺便一提的话,反过来我们也不要停在单单这个厌离心。策发了厌离心,还要进一步怎么样升华这个厌离心,由于自已的厌离心,进一步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实际上呢,却同样地也真正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是留在下面讲。所以在我们初心行人最后有一段话,就是一百九十页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们务必要了解,无始生死以来的这个痛苦,然后呢一心要求这个解脱大苦的涅槃之乐。要了解世间一切无非是苦。不要说世间一钱不值,乃至于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们留连,不但不值得而且这是痛苦的根本,这个我们初心行人应该第一步认识的。有了这个,那么整个的佛法才能建立起来。那么上面有了这个条件,我们进一步就问了,是的,现在我们对于解脱的内容晓得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也了解了,错误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么现在呢?说一心要想修应该修什么的方法。所以

【“第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那么这个地方就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我们该走的路,走这条路达到最后解脱这个目的。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说现在提醒我们一下,说我们现在是怎么个状态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个水当中、大海当中。那个大海什么?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但是欲界一无可取,人间、天上乃至于色界、无色界天这么大快乐,实际上这个还在轮回当中,这个还是苦海。既无边也无底=,说明它的深跟广,都是无法测量的。换句话,这个苦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大苦的无穷无尽的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不了解、不厌恶,居然还去欢喜它,“掉”通常说是掉举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现在学习了,心里面还是散散懒懒,不认真的努力,对于这一个世间真相无非是苦,不认识,也不怕也不厌,是什么东西在我心里面把我蒙蔽了?这样第一说明这个。下面呢告诉我们,这个三有当中贫乏,实在是要求的都难得到,所以难求。你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来保护你,处处地方、样样东西来失坏。“离”就是最后,它三有一切的根本体性,就是别离自性,最后总归要死,死了之前病呀、老呀、衰呀,无非是这种大苦,这个大苦说从来不停的,所以炽然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居然觉得快乐,这个岂不是我们颠倒了、疯了,我们真是这个样。

【“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世间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是我们像瞎子,我们是开眼瞎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说上面这种大苦的道理,眼前经常出现,事实明明摆在这里,但是我们居然不去用功的思惟观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释第八十二卷B面

  去用功的思惟观察,乃至于少少的思惟观察都不能做到,我们的心里是什么?我们的心里,我们常常说这个心里像个畜生,像个木头,木头表示默默粗粗的。我们现在呢像金刚,啊这么大的痛苦,居然了不动心,这个实在是我们的愚痴,所以要有这种心情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现在我们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不断的去思惟观察这生死当中,一切没有一点点好的地方,种种的祸害、过失。下面,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看见那个世间情况动摇,这个就是指无常虚幻,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它本来就是虚假的,水里边的月影,看看像有,实际上没有,而且是动摇不定,一直在那无常变化当中,我们要认识这个,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见解上面,我们要认识我们目前的状态,然后呢我们贪著难舍这个,这个是什么?关于欲,我们一切的欲望像嗔蛇,盘身举头影,这个毒蛇身体盘了、头举了,这是什么状态?攻击的状态,蛇在那游的时候,正在那游的时候它不危险,盘起了身、头举起来的时候,你不小心跑过去它叭一下窜上来,就把你一口咬死,这个欲就这么个厉害法,随时待机而动,你一念欲心起来了,就完了,就害了它。我们刚刚讲过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个能引位当中,因位识怎么会感果的?就因为爱取,爱取什么?就是欲好、贪欲、就是这样,所以你一起这个爱取、这个欲贪的话,马上就把这个恶因就引发,所以这个生死这样可怕法。

【“见此诸众生,苦火偏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然后呢自己也见到,然后也见到众生,真正一切的众生,都在这一个状态当中,就在这一个惑业苦,这个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保忍,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逃避。这样在炽然无常大火当中。所以说我、我们现在看见了这一点,真是一无可取,深深厌患,要到哪里去?出离,求出离,一心跳出来,那么到哪里去?往尸林,尸林就是尸陀林、坟场,这个佛一再赞叹那个地方。我们现在人真是颠倒,大家都说进步、进步,当年我也一直觉得进步,后来看见那个善知识,他告诉我,这个人真是颠倒,这邪见增上的时候,前面说,明明是颠倒的事情,他还觉得进步。本来我们以前,譬如说住家,很多东西不大方便,现在大家觉得方便了,把这个世间的真正的丑相掩盖住。以前我们中国有一个故事,好像出在儒林外史上面什么,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病,生了个疮,那么请一个大夫,那这个大夫是个蒙古大夫,他看见生了个疮以后,他好好好,这个简单,然后呢是调一点面粉水,把那个疮涂著敷敷看看,蛮好看,好好好,这个病治好了,现在我们都犯这个毛病,把这个表面把它瞒住自己说病治好了,有这种事情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现在我们都在这个上面形象上面转。譬如说,我们这个厕所,现在感觉好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那样样东西都方便,让你明明不理想的地方,种种的方式来骗你,让你觉得是安乐。乃至于人死了,跑到殡仪馆里面去的话,你觉得那个地方简直是,在这地方我倒还没注意到过,但是美国那个殡仪馆,你一进去,那个肃静、那个场面,你简直感觉好像到一个什么地方去享受去一样,假定你不是那个死人的亲人,你没有这个悲切的心情的话,你还觉得赴一场宴会一样,就这样,所以没有一点点地方来引发我们,说世间明明苦的还骗我们。真正修行人不是的,干什么?到尸陀林。古人的尸陀林,人死了就丢在那个地方,你看看,又可怕、又脏、又臭、又烂,然后你看觉得人死原来是这样,到头我也这个样,忙了个半天呢,是一无意思,那时候心里面就策发了,当然修行之前已经策发了,可是刚开始必定这种心念不强,一股劲,等一下过了一下,你也许忘记掉了,一看觉得,不可以,策发我们的努力。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千万不要弄错,这是为什么我们前面一再说,我们来了以后,还要讲究那个、讲究这个,你完全错了,愈是跑到这里愈苦,那么实是很多地方来策励你们。所以说你要学佛,还是学你自己,学你自己用不著到这个地方来,你尽可以赚了大钱去享受,要学佛的话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我们千万要注意。

【“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下面就是说明这个,不管我们的身体也好,这是正报,以及我们所住的世间,依报也好,这个刹那刹那在变坏当中,就像水当中的月一样,它本来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何况还在那儿动摇。空的假的也许你还一下看不清楚,明明动摇这个事实摆在这个地方,你居然还看不见,所以我们说虽然是具眼,虽然有眼睛,跟瞎子一样。然后呢,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这个诸欲这个尘劳,眼前看看一点点小的好处,实际上害处不得了,就像那个毒蛇这样的样,你一碰它马上就丧失身命。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再进一步,我们眼前如此,而且看见整个的五趣,就算你恶道当中生到善道,生到天道,对不起,没有用,仍旧在这个三苦的大火当中,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非常猛利的,所以真正修行对这个应该厌舍。由于了解他的可患,产生厌离舍离这个,要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呢?前面已经说过了,下面举个譬喻,说北方那个就是,大概我想指宗喀巴大师,或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他怎么一个状态呢?就是叫我们凡是任何世间的欲乐,不管用什么形式出现,我们都不要,一心只求这个解脱,地狱畜生饿鬼固然不要,人也不要、天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要、钱也不要,什么样都不要,只有一样东西,要求解脱。那么这个

【“北方孩童者,”】

  是怎么呢?

【“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就是这个,传说当中那一个地方,那个炒面比较好,不但好,贵是好而且稀有,平常吃的都是蔓菁,这个蔓菁,那么小孩子饿了总想吃一点好的,跟他母亲说要那个炒面,那个母亲没有这个好的东西,就给他生的蔓菁,他这个不要,那不要的话,那这个骗骗他,给他干的,干的不要,那么再给他新煮的,新煮的也不要,煮好的冷的也不要,不管他用什么出现,我总归不要,总归都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也应该如此。

【“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的,不管是我们看见听见,然后心当中起心动念,所有世间所求的这个,都要这样说,这个是世间法生死流转,这个也是,那个也是,,,,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苦,这个苦是一无可取,又无可治疗,一碰到发呕吐心。实际上呢这是什么状态?一看到厌恶到绝端的这种心情,就是呕吐心。实际上那个地方讲呕吐心,它不是用一个好像很粗俗的,或者我们容易感受得到的,而是什么?在我们真正修行第一步,五停心观,对治这个贪欲的方法,大家还记得?用什么?不净观,这个不净观当中有好几种,白骨观,大不净等等,你修这个不净的时候,等到你修起来的时候,就会这样。你一看见那个食物,你就会觉得又脏又烂又臭又会发呕,硬是会呕,这样。所以你看见,凡是看见可爱的东西这个心情起来了,你还会不会执著?这个所以为什么叫我们要修修修,就这个道理。不过到了这里大家听见了,那我们赶快去修吧!对不起,你前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不相应,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它前面每一个地方,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我们第一个修什么?修归依,归依的时候如果你罪障未净,资粮未聚,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管怎么修,修不起来,你一定要怎么样去净除罪障,积聚资粮,那时候就可以了。而且这个里边又说明了几样东西,净障积资,以戒为根本,广发正愿,这是我们下脚的第一步。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唯空言。”】

  就像这个样的如理去思惟,思惟什么?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飘流在生死苦海当中,对这个有种种的过患,现在认识了解了,产生无比的厌恶,一心要跳出来,假定你不跳出来,以后一直还在飘流在这里,一定要到什么程度?发生畏惧之心,真的对这个产生绝大的恐怖,一想到就恐怖,让你坐立不安,那就对了。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好几个公案,不管是老的也好,不管是小的也好,像难陀,佛的这个弟弟他是王族出生,家庭又这么富有,那个太太又这么好,叫我们怎么舍得?他当然一样的舍不得,不过他比较幸运,遇见佛,然后带他真正地一看这个因果缘起的事情,这些东西他都不要了。更进一步了解了说,你虽然能够升了天,最后还是要去,那害怕的,还记得吧!如果他吃饭之前,先想一想所见到的这三有当中的真实状态的话,那这个饭根本吃不下,吃下了去马上吐出来,这个实际上那个三有这么可怕。所以我们现在睁开了眼睛,开眼瞎子,
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还往往还说要帮别人,你自己都帮不上忙,你还帮别人,不是颠倒到极点吗?这个地方我们要痛切的反省,这一点不单单是空话。那么到这个地方要提一下,是的,现在尤其在座的大家都非常精进,那是一个好现象,不过有几位还是马虎哦!这个不要说,好好好,我也马虎了,你几位的的确确也不必说他,要像他们看齐,大部分同学都非常精进,一精进了以后,就发生了一个现象,说自己看看一无是处,那个时候心里面很慌张,你自己能够感觉到一无是处,那个时候你进步了,而且我们进步的第一步就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因地上面。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经论上都告诉我们了,大家记得集法句上面那段话吗?愚痴的人晓得自己是愚痴的话,这个就智者,就是我们现在愚痴的确没有错,但是我们见到的我们愚痴的话,那个就是智者。你为什么见到愚痴?因为你已经见到了正确的,然后一比较、一观照,而且这比较一定自己回过头来反照自己,发现我内心一无是处,那个时候就有一个力量推动你了,修行从这个地方开始的。所以碰见这种情况的话,有的时候著急的,不晓得怎么是好,有的人说那我赶快关到山里去修行去,有的时候我赶快念到一心不乱,赶快做什么,实际上呢这个是欲速不达,它有它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前面告诉我们,我们对那个次第要认识,那么现在呢?就是照著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次第的走上来。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么这个书上面也告诉我,这是龙树菩萨说的,说生死的真实的行相,真实的体相就是这个样,你应该知道,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不管这生死当中你生在哪里,六道当中天、人、地狱等等,没有一个地方好的,你只要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就是非一苦害器,种种的痛苦就从这个上头来的,种种的一切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在前面,修那个八苦、六苦、三苦当中啊,曾经说到五取蕴,说只要这个取蕴的重担一天没有放掉,一天执持,那么这个时候苦永远随著的你,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现在呢我们担著那个东西,真正的厌患厌患,厌患这个。所以不要说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那个都很理想,不理想就是你执著这个东西,那个是真正不理想,你根本把握不住,你不管怎么想怎么说,都是空话,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重点你把握得住的话,那么进一步慢慢慢慢的顺著那个根本摸上去,就很快的可以达到目的,否则你在枝末上面转,虽然最后必定是会碰到的,但是这个毕竟是走的冤枉路。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要晓得,这个杂染相应的这个结生在生死当中,那就是根本,这个根本要断除。现在这个根本的因,经过前面的,不管是用四谛、十二因缘来解释,我们己经了解了,一定要断除它。那么要断除这个呢?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

  你要想断除那个生死的根本,怎么办呢?要它的原因中,原因是什么?二样东西,烦恼跟业。

【“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

  这个我们已经了解了。

【“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

  反过来如果是你有烦恼的话,就算你没有业,他率尔就是紧跟著,只要你有烦恼,烦恼的下面马上就造业,造了业还是要感果。所以

【“故应摧坏烦恼,”】

  所以我们真正现在的修行是干什么?摧坏那个烦恼,所以这个最后,从前面这个苦,而最后推到要脱苦到哪那里去,摧坏那个烦恼。要坏、摧坏那个烦恼,要破那个因,

【“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所以我们要修,但是你要修的话,要修对哦!这个很重要,要修圆满无谬,这个里边有二项,第一个不错,不错就是质要对,还要呢?圆满,量要够,最圆满的是佛,次圆满的就是声闻缘觉。如果是你弄错了以后,对不起,尽管你在修行,你还在轮回当中,就是弄得不好乃至于还要受恶报,所以这个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公案,他自己还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善事,做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好报反有恶报?他真的做了好事吗?他没有!他没有!这是什么?错谬之道,他完全走错了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真正修学佛法的话,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好!所以现在呢我们了解了,真正的世间真象这么个苦,要想去除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解决,而这个一步一步的追溯上去,最后找到根本的因是烦恼,那么要修烦恼,要这样不错,现在我们要修了,那么怎么修法呢?说这个里边要两个,第一个你以什么身去修,然后呢修什么样的道能够除掉它。所以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现在看一看。这个要修行,的的确确要所依靠的一样东西,属于资粮,我们平常说,这个就是我们的暇满的人身,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正讲到又特别提一下。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

  前面已经讲过了,你生在这个八难当中的话,随便一个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可以真正的修行,所以只有能够离开这个八难,不受这个八难的遮止,那个时候才有机会修行。所以你真正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这个是好难得好难得的宝贝,意义是这么大,得到了以后要好好的努力。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假定我们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生不修行,还是忙世间的一样,这是不如畜生!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现在忙什么?我们也忙将跟畜生一样的,但知水草,只管个肚子,只贪个舒服,这个畜生也有,实际上还不如畜生,它要想飞,一下就飞掉了,我们不会飞。它如果跟你打架,它牙齿比你利,它的爪子比你厉害,它跳的比你高,一个跳蚤蹦一跳,比它的身体要跳上几十倍,我跳了个半天,跳不到我自己人那么长,我们人生是真正珍贵的地方是什么?就在三界当中,生死轮回当中,最初唯一可以跳出生死轮回的就是这个,而这个人身的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我们说听闻佛法,然后还要如理思惟。注意哦!这个每一个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因缘,现在我们得到了要好好的利用它,要好好的利用它。第一个一定要去找善知识,然后呢要如理的听闻,千万不要盲修瞎炼,然后呢还要如理的思惟,哦现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在一开始的去掉虚妄分别的,我们常常说,我们不要分别,这个不要分别有他特别的意义,可是我们不了解,往往说大糊涂一片,脑筋里面什么都不管,完了,修行绝对不是这样,你一定要如理思惟分别,哪一个是错的去掉它,那一个是对的抉择它。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修行,愈修愈迟钝,愈修愈愚痴,明明已经走上错路了,所以我们真正修道,一定要走上无谬,就是不错的,还要圆满。

【“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

  这个前面已说了。

【“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那么这个大瑜伽师就告诉你,这个大祖师告诉我们,要记住啊,现在是我们真正从畜生当中跳出来,他不讲从三界,而讲从畜生道当中跳出来,他有个道理的,这个出就是出三界,因为平常我们所以跳不出来的原因就是愚痴,这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智慧,换句话说,你不能再像那个愚痴,你得到了人身而你不善巧利用你的智慧的话,这个说实在是不如畜生,刚才说不如畜生是消极方面的,现在积极方面的,更是不如畜生。畜生受它的业力支配,它就是这样,还不会造极大的大恶,我们人如果你不得善巧的话,造大恶的都是在人道当中,这是我们务必应该了解的。现在我们得到了,利害之间一比的话,那差的实在太利害太利害,所以只要我们随便的恳心一比较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大家一定会全部精神打起精神来说修行,一定要跳出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说我们以前无始以来一直流转生死,没有能够跳出,跳出是还灭,以后呢?对不起,这个跳出生死轮回还灭这件事情,它不会自然掉下来的,你不修对治绝无可能,所以你一定要修对治来断除它,那么要断除学对治,就是现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这个人身上面所以称它为暇满,大家回忆一下,所以如果诸位同修,前面没有听的话,回过头去,好好的补听补看一下,来策励自己。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三卷A面

  回忆一下,所以如果诸位同修前面没有听的话,回过头去好好的补听、补看一下来策励自己。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我现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这个在家身对修法是难哪,不晓得有多难!不但是要正修难,反过来呢?在家身要造罪过失,实在容易的不得了,家里边的处处地方,一天到晚,家里面觉得应该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恶,出家却却相反,出家却相反,所以他有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所以断生死身出家是最殊胜,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欣乐出家,必定要出家。记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说,说几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呢?业力门当中他特别告诉我们,说你同样的修行,同样的一个菩萨,一个在家菩萨跟一个出家菩萨,那个在家菩萨供养,把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最圆满的东西去供养,结果一个出家的菩萨点一个小小的灯烛,这个功德,那个出家的菩萨,不晓得要大多少倍。然后他就说,就意乐两个人发的心是一样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为什么?一个是出了家,一个是在家,所以不仅仅是前面说的,是家里边留难很多,难以修行,实际上你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样的做,就因为你披了这件袈裟,代表了这个清净梵幢,做一点事情就产生无比的功效。
  这我们前后举了多少例子,这个地方再说一下。就像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一样,用交通工具,说我有两只脚走,可以,但是这两只脚不如脚踏车,脚踏车不如汽车,汽车不如飞机,现在又有火箭,请问你用哪一个?有很多地方脚还可以走得到,有些地方脚根本走不到的,你说到美国去,你的脚倒走走看?这个我们务必要了解,所以特别说明出家的殊胜。然后呢后面又告诉我们,真正我们要想修到,近程得到普通的暇满,不理想,要最圆满的这样的一个工具。那么这个圆满的工具是干什么?要出家,他不是说近事,换句话说,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也不是沙弥,而是圆满的比丘。他又特别分析,如果说你出了家以后,只是得到证得一个阿罗汉果的话,那没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没有意思,有意思,没有太大的意思,说这个阿罗汉,这么个难证法,实际上呢,你只要做一个近事,八关斋戒,这样的断淫的话,也可以做得到,沙弥也可以做得到,然后呢沙弥只要持十条戒,你现在要持两百多条戒,结果是一样的,你何必呢?不是,这个是什么?要修圆满的教法,他处处地方赞叹那个出家,这个出家僧之殊胜是不得了的,前面我们也说过多少功德,所以我们常常应该忆念观察。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

  我们不断的这样思惟的话,那有什么好处?好啦,在家是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不理想,出家是无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经出了家了,意志坚固,欢喜、高兴啊!你不要说,就是这个欢喜高兴,一方面把我们出家的意志坚固,一方面欢喜高兴本身又在随喜功德,又再增长你的福德。你同样的欢喜,在家今天欢喜,欢喜一下对不起,你这个随喜这个染污,注定你在轮回当中愈陷愈深,我同样坐在这地方,出了家,我欢喜真高兴啊!这个随喜功德就无量无边;所以这是为什么出家有这样的殊胜意义,在任何情况之下,两者是绝对不能比的,这个我们了解得愈多,你思惟的愈多,那个时候意志愈坚固,又特别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思惟这件事情本身又是个最大的功德。比如说我们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么事情?说现在这个股票又涨又跌了,房子又涨了跌了,生意又什么了,那我们这个在家人事情,这种事情在世间顺理成章,养家活口等等,无非是染污之业,所以多有留难,而且多是过失。现在我们出家人呢?即便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一生都错,还做不到,你那个心念本身已跟法相应了,你看看!所以他在家人觉得百分之百想对的时候,都是错到底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一无是处的时候已经开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么能比二者当中,这两者当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所以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的。所以说,未出家者由于这样的思惟观察安立觉醒,如果说自己还没有觉醒的话,要想办法透过这个,使得自己觉醒这个妙善的习气,现在先种下这个种子,总有一天这个初发种子,很快的,最好是这一生,万一不行的话,愈早愈好,你只要什么时候这个种子起现行,你就有成就。

【“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还是说一说。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有钱的人要去守护,这的确千辛万苦,要保险箱,保险箱不行,还要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行,还是要被人家抢掉,然后要打官司,然后要弄这个,又要忙这个,没有一件事情,实际上这毫无意思,无非是痛苦。那么穷人呢?穷人没有了,要追求的痛苦,这个里边是无量无边。不但如此,明明是痛苦的,还愚痴的执为安乐,所以这三件东西当中,无一不是增长我们生死轮回的染业,要晓得这是恶业之果,以前的因,感得现在的果,现在这样去做,又要将来感得将来的果,是一无是处。

【“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

  像监牢一样的这个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快乐,颠倒呀!这个家字这妙极了,上面一个宝盖头,说一个房子,这个是一点,表示你就被牵在这里,或者说你自己觉得这一个是你的主,下面呢一个猪,这些愚痴的人,就把这个觉得可安乐处,这就是家,所以我们千万要认识,古来的圣人,真了不起!我们现在看看,现在我们这一点要千万要注意,不要说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么家?要心里认得这个出家的相,不要说剃光了头,我跑到这安享其成了,那个完了,比在家人还不如。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质何在。

【“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

  不管你穷、有钱,这个在家这是大毛病。

【“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

  上面说过了。

【“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

  明明这个是错误的、颠倒的,你居然不知道,还要欢喜,为什么?那就是你恶业的果报成熟,一个是异熟果,一个是等流果,一个是增上果,三者。你别以为现在有钱人,这个有钱,这个异熟果报。等到你有了钱,更继续的要有钱,这是等流因果,然后眼前的世间,觉得净化啦,这个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恶业所产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千万要注意。

【“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下面来了。好了我们要出家,出了家以后,还要执持众多资具,这个还不够,那个不够,这个多,这个多,愈好愈多,还要求无喜足,这个是不知出家的事情,这个跟在家人一样。在家人凭他自己的劳力换饭吃,应该的;出家人,披了个清净幢相的话,你凭什么受人家,单单这个,就够你要做畜生了。然后你披了清净幢像,坏了法的话,那非下地岳不可,所以这一点要特别知道。我记得虚云老和尚那个公案当中,他在云居复兴的时候,住一个牛棚,到后来弄好了以后,大家要请他到里面去,我蛮好,我蛮好,我还住在这里,那这都是古德的榜样!现在我们这里住了这么个舒服的地方,还嫌这个不够、那个不够,到了夏天,电风扇不够还要冷气,所以这一点,大家千万注意!大陆上面那个苦的,吃饭的都是一点汤,然后偶然什么捞到一块豆腐,大家高兴,现在我们天天这么丰富的菜,等一下还要这个营养不够,那个营养不够,这个水果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不晓得我们忙些什么,这是我们千万要注意。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

  前面告诉我们出家人,居家的人要了解这个。

【“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语,现在尤其是明显,现在这个世界的的确确的,西方人有一句话,这个话叫WHITELIE,LIE就是妄语,白的,本来这个说谎是不应该的,现在说这个说谎是应该的,应该说的谎言,这个现在大家公开,我想我们这个事情也是如此吧!这个居家典型的例子,对不起你要说了这个,那一定堕落,就是他逼的,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罚,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话,如佛法去做的话,家就顾全不到,你顾全了家的话,这个法一定不成功。

【“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

  要晓得修学佛法是非常寂静的事情,注意这个寂静两个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恶,所以两个完全相违背的,所以真正自爱的人,他绝不贪恋这个家。

【“又云:‘憍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这我们要了解,家里面就是这样的,憍、慢、痴,蛇的窟,这个蛇是嗔、痴、贪一切的最糟糕恶毒的地方,在家就是这个样,样总觉的每个人,现在我们平常不要说高高在上,普通人总是面子,总觉得这个要一个门面,这个门面是什么?无非是憍慢,下面这最起码的应该做的尚且如此,体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他的不谈啦,这些事情坏寂静喜乐,真正的喜乐,只有在这个什么?寂静当中,寂灭之乐才真正的。家里面都猛苦,不但苦,而且猛的不得了,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样,谁能够住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思惟它的过患,然后呢?已经出了家,坚固,没有出家的,要发愿出家,那个出家功德之殊胜!是,刚开始走的时候是有一点,因为你不习惯,你换了一个新环境是不习惯,但是假定你有正确的认识的话,这个意志力引导我们,克服这个困难正是进步,等到你慢慢的相应了,那时候你会体会到这个出家之美!所以我也听见好几个人这么,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说假定说眼前要选一条路让你走的话,你走什么路?出家,假定说没有路选择的,我还是出家,这个在家的的确确是一无是处,你真正的能够体会到了,自然里面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实际上呢,我们还是最粗浅的,他深入的内涵我们还没体会到,假定我们也体会到,像那个毗卢剑怒那样的话,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后七返二十一劫这样升天,然后最后下来证果,这一天一夜这个功德我们都看不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多去思惟观察,这个出家真是殊胜,这个在家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怎么弄也绝不可能产生这样效果的。那么出了家,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来了。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这是我们该做到,要什么?粗的、劣的,不管是穿的、吃的、是用的,乞食,还要去讨饭,知足,这个心理的状态这句话,这是我们哪,必学的标榜的,我很想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我们厨房里面,要粗劣的衣钵,这个衣是指什么?就是我们的粗受!我们住在这地方,现在我们已经很好了,有一个板凳了,还要觉得坐著过了一下,不大舒服,找一个软垫子来铺他一铺。我记得我到印度去那个时候的话,他们哪有什么,大家蹦蹦出去了,重要的上了课,然后到外面有一些,那个论辩的课到外面,随便跑到哪里,跑到哪里就坐到哪里,看到地下脏,弄点树叶子,好好把那个脏的弄好了,然后这样。我们大家觉得这地方蛮苦的,校长跑得来就把大家喝斥一顿,那个校长真了不起。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整整学了十几年,我袜子都没穿过,然后他那个地方是什么地方?你们晓得西藏那个高山,不要说冬天,夏天我们都受不了,我们现在一点点,我自己现在想一想,真是觉得惭愧!刚开始的是冷,他外面也没有像我们现在,哪里说是地板,哪里是水泥就是那个石头,高一块低一块,然后这样的。这个老师讲完了,下面就啪马上出去,跑到后来那个脚底下那个冷热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样,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那个脚冻的红红的、黑黑的乃至于::那没关系,这个不是问题,所以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成就,就在这个上头。说我们现在的心,一天到晚不晓得忙些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深深警惕的,于远离处净自烦恼,那么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实际上我们这种心里面都是烦恼,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出家的好处。出家的目的干什么?净除我们的烦恼,你能够净除烦恼,那个时候为他供处。所以我当年出家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误解,现在我一直在懊悔当中,我总觉得出了家了,该受人家礼拜,该受人家供养,人家跑得来的话,好像要该他端饭给你,端水给你吃,你做一点事情好像委屈,还要指挥他们,现在我深深为这个事情感到痛苦而忏悔,我净除了烦恼,那个时候为他的供处,我现在满身烦恼,所以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如果说你跟这个不相应的话,那个不行。不过这里有一点,不是叫我们马上一下相应,我们应该了解了努力,向这个相应走的路上去做,这就对了,所以我们初机走的路子,要有了正知见,你晓得现在错了,走上去这是我们现在该走的,这个概念要弄清楚,不是说一下要做到它。我所以强调的话,就是我们对这个实际上并不了解,只以为剃了个头,就跑得去的话,就俨然是一个比丘自居,然后在家人跑著来,你应该向我嗑头,应该供养我,这个观念就错了。这个当下本身就是跟烦恼相应之法,这我们始终要了解。前面一步一步过来,他有一个特质,他有一个特点,指出来什么?到这里,你真正要做的破烦恼。你为什么要出家?为了破烦恼而出家,所以你那个出家的宗旨在哪里,现在你出了家以后还在烦恼上转,相应吗?这个才是。所以你把握住了这一点,就算你烦恼还没有除掉,那没关系,假定我烦恼已经除掉了,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了,我所以出家的是要除烦恼,这很明白,所以他真正的是有烦恼的,这是我认得了,正除烦恼,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出家人该做的事情。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就是知见上头,了解吗?这个知见不是讲一个道理就是拿这个道理来衡准自心。所以常常想,我错了,是,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必著急,这个错的心就推动我们向上,这就对啦!
  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九十二页,第二段,昨天我们已经讲到,现在要修什么道,晓得要修道的时候,具要什么呢?要修道须要具要条件,要暇满的人身,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而这个暇满的人身当中,单单得到人身还不够,还要具足种种圆满的德相,而这个德相唯有出家才有,所以出家殊胜的功德,处处地方赞叹。如果你平常了解,这个随时思惟,随时观察,一方面固然体会到出家的特别的好处,就那个思惟观察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功德,这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呢?业,主要的是什么?思,业的最主要的主体就是思,你那个思惟观察本身就是在增长功德。然后你想想这个出家功德有这么好,你就欢喜,那随喜功德,这本身的的确确有他不得了的功德在里头。我们有很多人说怕,是!出家出的不好是非常可怕,千真万确的事实,那是什么呢?不得善巧,尤其重要的善巧当中─正知见,如果你得到正知见的话,那个事情是方便极了,你就坐在这地方想想的话,那就增长功德,就这样。平常在家,又要忙这,又要忙那,这不要你忙的,你就坐在那地方,能够如理的思惟,这个地方就增长功德,然后你如法去做的话,你真是吃住统统不要忧愁,这是千真万确。可是反过来,假定你说出了家以后,反正样样人家供养的,你就贪现成,那就完了,这个不是从行相上面著眼的,这我们绝对应该了解的一个事实。出家目的干什么呢?就是要得到究竟圆满的快乐,澈底解决一切痛苦,所以眼前本身做要一点点努力,要一点代价。就是说这样的一点代价,得到的这个回报,那世间任何情况,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办法比的,这一点才是我们事先要了解的。所以刚开始出家的时候,的的确确你对这个概念认识了以后,还要如法行持,所以他说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食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这样才为他供处。在外面的行相上面这样,不管是衣食住行,粗劣,那是最粗糙的,最下劣的,却感觉的非常满足。然后内心呢?离寂静处,是净自烦恼,这就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你如果了解了、得到了正知见的话,那你的的确确是愈想愈欢喜,就不要说我们怎么样的正知见,就眼前我们常常说的太多事实来比喻、来说的话,现在那个闹市上面的种种东西,的的确确是一无是处,好像一点点小小的快乐,这都欺狂之处。你看现在我们坐在这地方,多舒服多安乐,那真好,我们从来用不著,说我这件衣服要值多少钱,我这件衣服要怎么样,脏了嘛,洗,破了嘛,补,就这么简单,你丢在这里,小偷都不要你,既不要忙著去守护,又不要为了追求而痛苦,这事情对我们都不要,我们一样穿得暖,吃得饱,是多好,你看!而且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说这个地方眼前好像是小小的苦,只要你仔细观察起来,这个不是苦,这是快乐。那些人把黄金做的枷锁套在脖子上,重的喘不过气来,我们现在把它拿掉了,轻松无比,哪有痛苦的事情?,这一点,主要的都在我们的知见上头。因为你在世间要求名利,所以看见别人打恭作揖,固然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你打躬作揖,反过来,你看你现在是民主时代,你要想竞选一官半职,你也看见任何人,要跑得去跟他说好话,对他笑面孔,要不然他不投你票,你拿他没办法,就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在这里谁都不求,这个就不是我要的,你看多自在多安乐,所以凡是这种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当你邪见增上,前面还记得不记得?讲业时候,这邪见增上的时候,就是我们错误的见解当中,就会把痛苦的事情看为快乐,而快乐的真相就会看不见,这个叫可怜中的可怜,这真是无明。那么现在呢?虽然我们道理是了解了,习惯还在,所以的的确确克服这个习惯,是要一点努力的,所以我们不要单想快乐的一面,真正出家,那我们一定要了解,出家是要下功夫的。在没有出家的事情,我们用种种出家的殊胜,跟在家的过患来对比,策发我们那个出家的心,正出家的时候我们了解,正出家的时候,你要得到这个好处的话,你要努力,这个努力才有功德,天下没有一件事情,是坐在那里掉下来的,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生活的内涵,前面先把它指出来,下面就引那个经论上面来说明这件事情。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三卷B面译文

【“为村供施处。’”】

  我愿,一心一意愿求,干什么啊?“剃除发已”,这个发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世间的庄严,那个头发一下长一下短,一下烫一下披头,一下这个一下那个,不晓得是为些什么,现在连这个剃的光溜溜的,头上什么都没有,我们头上一摸,好了,这个问题这所以烦恼,这都不是我们要的,是这样。然后呢?“守持粪扫衣”,我们穿的衣服呢?人家不要的,人家不要的我捡的来。这个里面两个意义,世间要的,因为他颠倒所以要那些事情,真是该要的他不要,丢掉了我们要,这个世间要的是无明,我们要的是明,这个两样东西,我们要了解他的特质。“乐住阿兰若”,那么平常世间都是戏论、杂染当中,我们内心真正好乐的指这个地方,阿兰若处,寂静处,真正的寺院,应该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到了寺院里面,还大家吵吵闹闹,欢欢乐乐,那完全不是,我们真正要得到的是内在的寂静之乐。不要说得到寂灭乐,你就是能够心稍微宁静一点,这种快乐都世间无比的,这个禅定之乐,这还是世间的,一旦得到禅定之乐的话,世间什么乐,你感觉上面味同嚼腊,一心希望说什么时候能够做到这里,那时对没有做到的人,心里面心心念念这样去做,因为你心心念念,一有机会你就碰到了。实际上我们出了家,还是要这样去做,因为我们出的不是个行相,要他真实内容,换句话说,你一心一意,由这种力量推求你努力向上,这样。那么,那个时候呢?“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平常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悠哉悠哉,那个现在没有了,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学我们该学的戒定慧,他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就是这样,所以走有走相,坐有坐相,所以行住坐卧,没有一个地方是能够让我们随便放逸杂染的,眼睛就是看著这样。当然学定的时候固然如此,学戒的时候,亦是如此。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前面四种资粮?第一个是密护根门,你有了这个然后第二个正知而行,对于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刹那,都要抱持著,我们现在该做的,因地当中这样的努力法,所以这个地方说目不仅仅是目,举手投足之间,一定有他自己的一个分寸在,那么这个是行为。那么饮食呢?那就是这个。换句话说,我们不再为任何现世那种事情而忙碌,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牢牢的坚守,在世间上面,真正的把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能够如法如理的撑起来,那时候大家称赞,赞美、仰望而没有讥毁,在这种状态之下,才是真正出家的内容,“于家家行乞”。要不然我们跑到那里,人家一看,,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个样子。现在不,一看哪,大家就欢喜,原来是如此。
  所以你看,大智舍利弗尊者,那个时候,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一个印度所谓的大哲学家,在佛法来说是大外道,实际上那个时候是最了不起的大学问家,结果看到马胜比丘,一个佛弟子,一看到佛弟子的行持,他想:居然有这样的庄严威仪的,他跑上去问他,一问,这个马胜比丘说,我不算什么,那完全是我的老师教的,他一看那个弟子已经这么了不起了,老师更了不起,一问,马上就跟著也走上这条路了,所以比丘的这个清净幢相,就有他特别的意义。我们现在不要说要出家了,好像这种东西都不管了,好像由你怎么办;不要这样做。所以印光大师,为什么一直强调一点,念佛,念佛好啊,当然末法的时候,只有念佛,但是你不要出家,他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说出家有无比的功德,但是你做到它的话,的的确确提起点精神来,要这个样,这个才是教人家能够真正的见到了这个清净幢相,种下善根,你就把这个幢相能够撑起来,哪怕是一天一夜,就得到这样大的功德,这我们所了解的。哪怕是一天一夜,现在我们都是出了很多年家了吧,以后不一定如理,可是从今以后我们人人努力,打起精神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一样事情,不会不成功的,一定样样都成功。“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外面是讲形,里面是心,那个时候从行相上的远离,然后从粗浅上面的步步深入,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个时候,对于世间的这种名闻利养,统统放掉了,有形的利养等等,无形的精神上的恭敬等等,这种东西都是烦恼,这个东西像刺一样,刺痛我们;泥一样,肮脏的杂染,都把他净化掉了,那个时候你真是福田,那个时候为那些附近的村落上面,真正可以所谓供养种福田,应供之处,这个才是真正的应供。所以真正的福田僧是什么?指胜义僧如理证得的,这样,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点。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

  那我们心里面真正应该愿求的是什么?这个就是从外面的形象上面,我们住的地方,就是随便找一点草,如果这个地方干净了,草都不用,不过草的话软一点,坐的时候可以坐的安稳,这样如此。睡的地方呢,那里有睡的地方就睡,所以连他覆处卧处都没有,到了晚上就被霜露湿衣,当然这是指印度地方,印度地方天气比较暖和、温暖,所以这个霜露,那我们这个地方严寒的话,那个要遮止一点。换句话说,根本不在乎,所有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须要的,现实的一切五欲之乐,你能够放的多干净,你就可以得到多少好处;你有多少杂染,对不起,你就被他死死的堵死,好处得到一点点,这个好处带来的副作用,痛苦是无量无边,饮食尤其是重要,对粗的饮食要能知足。我这是树下柔软草上,那是干什么?他目的是以法喜乐,寝卧,存活寝卧,不管是白天晚上,若坐若卧,若醒若睡,以法自己自娱,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那么,我们现在忙的什么呢?就是如理的了解,如理的思惟,你只要能够了解、思惟的话,这个法喜马上现起,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想在座的已经有不少同学,渐渐渐渐的就会感觉得到。比如说以刚才这个例子来说,就是讲我们一个同修,平常那个知见很多,他原意无非讲他的道理,结果他讲完了道理以后,他那个道理讲到哪里就被人家讨厌到那里;现在他不讲道理了,懂得了道理,他忏悔,人人赞叹,所以昨天老和尚也赞叹,前几天谈起又赞叹,我心里也赞叹,这个人就是这么颠倒,你的确如法了解了以后,然后,你把你那个见拿掉了以后,你以为拿掉了,结果就反而被人家尊重,反而被人家赞叹。我们要的什么?本来我们所以要跟人家谈理无非希望,不必讲出家,不必讲出世,就世间来说,你无非是表示你这个道理站得住脚,让人家听信服你,结果你愈讲是人家愈讨厌,最多好了让你去讲,就是不理你,就是这样。结果呢?你能够拿掉了以后,人家就反而尊重赞叹你,这个佛法之妙就妙在这里;这个还谈不到佛法,这个是世间最浅近的事情。如果你步步从这地方深入的话,那把我们的见思两种烦恼,那这个快乐何止于如此,如果是如此的话,那个烦恼一点用场都没有了。这是说,我们浅近的,随便你可以体会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的确确你只要如理如法的深入的话,马上这个快乐就会现起。再说以我们最近来说,最近大家都很精进,都很努力,现在请问你们忙完了以后,比以前坐在那里懒惰的时候,什么时候快乐?我相信现在大家感觉得快乐吧,其实你做完了以后,以前坐在那里,现在难道做完了你不动,快乐了吗?没有快乐,跑出去满地是脏,然后呢?我也不愿意,你也不愿意,现在大家都努力,结果大家快乐。这个是谈不到佛法,这么浅近的事情,所以我把这个浅近的事惰,做为一个比喻,然后我们内心上面,从这个浅近的比喻上体会,你一步一步的深入,你就会有一步一步不同的感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喜乐,拿这个东西来过我们日子,不管是白天、晚上,不管是若睡,是若醒。

【“‘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

  妙极了,是妙极了!我什么时候,最好,问我现在也是的确的,那些什么桌子、床、沙发丢得干干净净,哪里有草,哪里有什么就可以了,这地方就可以了。白天嘛坐,晚上嘛睡,第二天如果说天气太冷,什么躲一躲风,躲一躲雨就得,这样。什么东西有一点吃饱了,跑著去随便讨一点什么东西吃饱了好,内心上面既一点没有挂碍,然后呢也绝对不为这个杂染之身去做他的奴隶,现在我们都在做这东西的奴隶,而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又偏偏以前恶业所感得的,这个你辗转这样忙著,真是颠倒极了,所以那个时候这样,起来是这样的,然后呢睡的地方就是树下,随便软一点的草,看看绿颜色,想那么好,然后在这种地方干嘛?受现法的喜乐,你如法去做的话,不但是将来究竟决定胜,眼前增上生,不但是这样而且当下内心当中,跟法相应都升起来了。

【“房上降雪,”】

  在这种状态之下,不管外面怎么,我们不管,我们这么样的快乐。

【“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祖师典型的,昨天想起来,这个昨天不一定昨天晚上,就是每一次想到前面修行的,想到前面我的修的,就像那个七童因缘论上面说的,照他这样做,真的欢喜,我现在希望的除了这以外,其他都不是我要的。为什么?他把那些所有的过错都丢掉了,你看!多痛快,以前那个绑是绑的,钞票也绑,股票又绑,房地产又绑,这个又绑,那个又绑,这地方绑的不晓得死死的,现在那个丢掉,丢掉什么都没有,连他衣服,衣服也丢掉了,这人家的丢掉,我捡过来,穿在身上面,这件衣服绝不愁人家来偷,也不怕人家来笑你怎么样,这样好法!这何等的快乐!所以我也常常想起,心里面一桩很有趣的事情。说以前,那是刚在这里的时候,那是因为忙世间的事情,忙世间大家都是这样,念书、成家立业、留学什么,这样,到后来出了家,虽然出了家,但是这心还是有的,以后到了美国去,有了这个车子了,心里觉得现在有了汽车,好像蛮得意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又看看这个汽车还不如人家,居然,虽然出了家,这心里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但是,我所幸的,就是有善知识在旁边,常常点醒,慢慢慢慢的对呀!忙这个事情干什么?后来心里面放下了,于是感觉车子是累赘无比,但是大众场合你又不能没有车,那以后,后来我换了一个地方,跑到洛杉矶去了,就不要车。有的时候偶然重要的事情,都是人家那个信士他会来,偶然我出去买点小东西,散散步,跑出去。那个美国车水马龙,不像我们马路上面还有人走,在那种地方你找不到人走的,他除非今天出来散步,牵了个狗溜达溜达,最后只是走附近一圈,邻居,除此以外,你马路上根本看不见人,如果你在走的话,大家这个车子看见很多,我心里面忽然起了一个念头,现在真快乐。要我以前如果碰见这种情况的话,我一定觉得我怎么寒酸没有车子,那些人都有车子。我现在就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人都颠倒,被这个捆的死死的捆在这里,我一个人何等悠哉悠哉。他养那部车子要多少钱,要争那部车子,要养那部车子,然后忙那部车子,一天到晚忙那个事情,说起来好像都必不能少,去上班要多少路,我现在这个根本都不要了,车子要他干什么你说。所以那时我感觉到,一点都没错,这个冤家对头还容易,这个真正的什么呢?就这个才是最难破除的,看起来好像你最好的好朋友一样,实际上是个大骗子,千真万确是个大骗子,所以我自己觉得,像我一点点,根本谈不到修行,你只要心里面肯照著它去思惟观察的,那个心里面就欢喜了,于是我每次出去一看见,我就同情、怜愍、可怜,心里面是愈想愈欢喜。我就想到以前刚要想学佛或者出家的话,吃素,人家说你吃素就笑你,觉得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可以,跑到公共场上就不好意思,人家说你信佛,更不好意思,做了和尚又好像见不得人的样子,到那个时候,完全相反,他不管任何人来,我在这地方就这个样,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就这么可怜。那个疯子本身,他绝对不觉得自己疯子,疯子只看见别人疯了,他看不见自己疯的,那个时候我就心里不管怎么样,那结果呢?当人家彼此间大家忙的时候,我就在那用我的功,反过来他忙完了,又觉得感到不如意,跑著来找你,然后你告诉他,他觉得你有道理,那个时候不管他来找你乞丐也好,然后大老板也好,小公务员也好,大总统也好,他的问题不能解决,跑到你这里来,解决了。他朝你嗑头、跪拜,当然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在乎这些,可是那个时候你很明白的说得出来,,佛法的真正的尊贵,世间比起他来是一无是处!所以博朵瓦那个大祖师,他也,当然他做的远来的深,你只要去做,一想啊,真欢喜,的的确确到那个时候,你除了这个其他的都是多余的,丢都来不及。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

  那么,再进一步,一步一步的,不但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多方面的策发我们正确的认识,策发我们精进好乐之心,总是处处希望愿求,住在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所谓药草地,就是那个草,就是那个普通一般的地方,流水岸边,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一者,还有呢?水浪起灭无常,那个正好策励你,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让你从这个地方引发什么?引发原来是无常苦空,我们这本质,然后以这样的妙观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我执是什么?我执是三有根本,所以在轮回当中轮回的是因为什么?烦恼,然后起业、感果,而这个烦恼,是种种的因,从哪里?从这里开始的,找到这个我,原来根本没有真实的,是无常苦空,所以无我,于是你了解了以后,那不再执著。

【“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

  这就是我们出家真正殊胜的好处,你在家人,怎么可能你说。在家人忙的是没有钱要忙钱,忙了钱,更忙钱,你永远不得停止。做伙计反正看七点钟还早,反正没关系等一下,到了七点三十分正好;做老板的可不是,八点钟要开门,样样东西都在那忙,人就是这么颠倒。所以这个地方,还记得吧?十二因缘这个流转图当中,那个爱,爱是什么?这个图一个酒鬼,旁边一个女人,醇酒美人,这个东西,那的的确确心里的行相,你永远贪著了,再多也不嫌多的,永远反而增长你的东西,这就是这么个严重法,而他的根本在什么上面呢?在这个我,他现在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在这个世间专门忙他,根本就牢牢的捆死在厚重恶作无明当中,你绝不可能认识这个,只有出了家以后,把粗重的拿掉了,然后把你的脑筋能够空下来,那个时候才有智慧步步深入,才能够真正认得他的真相,加以对治灭除。所以真正修行是必须要出家,原因在此。而这个出家,还不包括他特别的功德在里头,就是出家的本身就有这样的殊胜好处,而所以说出家的还有他特别好处,因为这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我们随便举一个比喻吧,比如说一块布,那个布本身的话就是一块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多大意思,是的,你可以做衣服,可以擦脸,可以做什么,这代表这一块布,所以这个就是出家上面上的功德。现在呢?这个出家又代表了清净幢相,清净幢相是三世诸佛的标志,像一个国家一样,那个国旗,这一下这个国旗珍贵无比,代表整个的国家。现在他这个出家相代表整个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啊,所以为什么这件衣服的如此珍贵法,如此了不起,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乱,真不容易,可是你只要穿了这身衣服,如法如理的去学,哪怕一天一夜,你能够做到回向的话,往生保证,而且中品。何在呢?那就是这件衣服的功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出家的功德,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的,所以佛、法、僧这个三宝,我们明明说有菩萨,他却不讲菩萨也是一宝,却僧是一宝,为什么?这个懂不懂?就是这样。这个清净幢相,你如法行持,才能够把佛的圆满的教相维持在世间,不是菩萨,不是个人,这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这一点的这个功德,在这个上面并没有讲,但是我们要得到功德的话,要怎么得到呢?就是照,你只要照这前面的这样的去做,你思惟观察,欢喜了这个你内心有了这个欢喜,你才能够舍得掉世间的这种贪著;舍掉世间贪著,那个时候你如理去做;如理去做,内心上面升起这样好的喜乐,而内在得到的功德,却是无量无边,所以你看世间哪有一样事情可以能跟他相比,所以在这地方处处劝勉各位,已经出家的同修。是,没出家的,要想办法觉醒这个好的习气;已经出了家的,要感到庆幸,如果一点小小的不如意,总觉得停起来,哪怕这生命丢掉,生命丢掉有什么关系?我只要把那清净幢相撑起来了,你撑起来了,到极乐世界去,难道还不好吗?这个世界是一无是处,如果你真的想到的话,的的确确你什么都舍得掉了,你真的能舍得掉的话,你要的东西没有一样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眼前第一步应该把握得住的─知见。注意!我前面说过很多次,这个知见不是叫你马上做到,有了这个知见,要去做到他还有一定的次第,不是有了这个知见,硬来,那个不是佛法,佛法有他的善巧,但是做任何事情,第一个就是什么?建立正知见,我们世间所谓的心理建设,这个最重要,这个所以重要。我们继续看下去。

【“‘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


  他处处地方说,我什么时候能这样?他真正了解了,一心追求的绝对不是说我什么时候要发财?我什么时候,他拼命丢都丢不开,逃都来不及,忙这个忙,他真正要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这个?像这个,住嘛,住的地方这个,然后所对的对象是这个,观察观察这些事情,看那个生命像浪一样,那是一无是处,你能这样的生活,然后配合这么简单的生活,如理观察,然后破除这个恶见的根本,这个恶见就是三有的根本--萨迦耶见,是一切恶见之母,母就是根本。到那个时候,你彻底的从根拔起,所以那个时候,我就通达动不动的世间,真像梦一样,就像阳焰一样,那幻云寻香城,都无非如幻如梦,如泡如电,就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有的,实际上虚假的,真实的再不被他所骗。

【“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那个就是我所希望的,要想得到只有出家,而出家的目的,也就是做这个。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四卷A面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

  能够照著大仙,大仙就是我们佛陀,就是圣者,真正的住在山当中行苦行。我们刚才不是说了这么多快乐吗?要晓得这个快乐对世间人来说就是苦事情;实际上呢?也的的确确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因为要克服你的很多习惯。平常的时候你做的安安乐乐,吃的时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时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恶习,那个倒的确是苦的。但是它产生的结果,那是无比的乐。所以真正的出家,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要做这一种努力精进的去,你能这样做的话,那个才是我们佛陀的真正的儿子。

【“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你出了家以后,不但自己好,而且对于在家人忙的时候,你就披了这件衣服跑得去,让他看,看看,说:我在这儿忙,看看那出家人多好!让他种个习气。这个时候那怕你到在家人家里面去,这也是无量的功德。不过这个注意哟,你要如理的披起这件衣服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修都晓得的,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举一动都要有它的威仪。为什么呢?从这个形象上面,让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实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说,现在我们出家了,好像这不是我们的事情,完全错了,出家的事情就是这些,这千真万确的,你牢牢记住这句话。现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的强调,太多的人不认识这个出家的真正的真相,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这一个特质。
  刚才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遇见马胜比丘的公案,以前我们也一再提过,宋朝的大儒程颐、程颢,何等了不起,不但宋朝,宋明以后,始终执儒家的所谓牛耳的就是他们几个了不起的大儒,以这么样一个世间了
不起的德行修相的人,跑到庙里去一看一个普通的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我们所宗仰的圣人的风格全在这里。我们要有这样,你这样,然后呢你到人家,跑到人家家里去。所以我们在这里有一位同修,我真是欢喜,他有机会能把出家人的真实的形象,帮忙我们整理起来,慢慢、慢慢的我们都有这个机会的。
  我们再继续下去。那么他这样的看见了以后,他一眼看见了欢喜,就种下了未来出家的习气。平常我们看广告,你讨厌它都种下了一个习气,何况他看见了一个这么欢喜。他种下一个习气,对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长了,这个功德无时无地不在增长,一直在增长。你马路上面跑,人家看见你,咦?这个人样子不一样,这个人走出来很有威仪,那怕他这个人觉得很奇怪,你能够这样如理如法的话,代人家种下一个善根,人家只要种下一个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长了,有这样殊胜的好处。在家人可能吗?绝无可能!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但是要注意。始终要注意,不是说我今天剃了个头,穿了这件衣服就够了,如果你剃了个头,穿了这件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讨厌的话,是!人家种子是种下来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狱,这个事情是非常划不来的事情。然后人家看了你讨厌的话,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还要代他还,这个业感因果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你同样的像我们刚才说的,以前你做过的事情,苦也好乐也好,现在回想起来一个梦,可是眼前这个感受是真实的,向后的感受就是等在那个地方,既然如此的话为什么我不努力一点呢?过去的事情都像梦一样,所以你努力一点,到现在感觉不到什么坏,可是现在跟以后得到这样大的报酬,美不可言!我们想到这里,自然不知不觉心里面好乐、踊跃之心生起来了。
  所以最近有一个同修因为学了这个本论,觉得很欢喜、很高兴,但是心里很著急,说学是学了,做是做不到,那有做不到的?我们不要忙深的,就眼前这么简单的
,你懂得了以后,然后呢知见上面一转,说我今天扫一个地,高兴!以前忙那些世间杂染的事情,现在在这个地方维持三宝,做任何事情。实际上你说这个干什么?如果说你拿修行一定限在一个范围之内的话,那好像是苦事,实际上修行不是。在任何情况之下,扫一个地,然后呢点一根香,然后呢打一个板,乃至于吃饭,以前吃饭讲那个口味,现在晓得了,原来不是,尽管你还做不到,你心里能这样想的话,这功德在增长;那怕你睡觉,说以前睡觉的时候家里面这样,现在不是了,我睡的那个床是如法如理的,睡觉了以后干什么?明天起来还要用功。所以你只要真正善巧的话,你随时运用这个道理,功德随时增长,随时在修行嘛!尤其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假定说你业障重、智慧浅,那个时候最佳的办法是什么?供养,大家还记得吧?在皈依那个里边,供养当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们现在说,我出了家我来修行了,还要忙这些事情!那个时候停下想一想,我们深的,的确还没有学到,出家的目的已经把握住了,可是有一个基本概念认识的;什么?业感缘起,空,因果缘起。你为什么不能住在佛世?为什么不在,不在极乐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没有别的,业呀!既然想到业,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你以前积的业;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赶快在因上面努力,那就没什么好抱怨,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没有机会的话,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黄金俯拾皆是,那里啊?就是这个。你不就在庙宇里边、寺院里面、长老面前你供养嘛,很简单!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诚恭敬的上一根香,抹一个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干干净净,这样去做。所以我现在看见,我说实在的我都是沾了你们的光,赞叹、随喜,以致怜悯、同情。那怕打扫厕所,尽管我跟大家说马马虎虎算了,同学还是很用功的去做,我还是欢喜,他这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个毛巾,他把那个水里面沾一沾,他那么搅一搅,袖子也不舍得卷起来。要我以前的话我也会觉得干那个,我现在觉得怜悯,我想这人真可怜,那怎么办呢?我赶快努力,我要努力了以后想办法我总要帮助他,这样。因为我自己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见的话,就是你不做,我自己发现我的功德也在增长,这么大的好处,那里说不能修行的?你做,做也增长,你不做,不做也增长,请问除了出家,除了学会正知见以外,你还有别的地方也能得到吗?所以现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这个上头,到那时你自己脑筋清清楚楚,你就那么欢欢喜喜。随便谈起那件事情。
  比如说又讲起刚才那个同修,那个老和尚又说,赞叹那个他,这个人转过来,将来了不起,我真欢喜!我真欢喜啊!完了以后呢他又说,你不知道那个人多固执,他那个时候还跟我争,但是我当前没发脾气,我心里面只是可怜他,我觉得你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学了佛还这么固执,没得到正知见。当时我听完了心里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我们普通碰到这种地方的话,我们自己也发脾气,觉得这个大长老如理告诉你,你不听;现在呢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他不相应的境界,他不嗔,第一个成就他的忍辱;他还引发他的怜悯、启发他的慈悲,嗔境嘛,坏的境界增长功德,好的境界随喜也增长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实在好啊!这个是我们现在第一个应该了解的。了解了以后第二件应该什么?如法思惟,的的确确这个环境之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在这里,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现在慢慢慢慢的我觉得同学这么多,我就怕人少,愈多愈好嘛。你有一个人,我在旁边随喜,随喜功德只随喜到一个,你有十个人,我就有十个,你有一百个,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们同修不但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想真好啊!现在呢,他下面再引经上面告诉我们。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

  不管是前面讲的道理,然后呢?论─祖师说的,现在呢,经─佛亲口讲的:

【“‘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

  说我要什么时候能够从这个苦的地方跳出来啊!那一个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万要跳出来,出家人也要注意喔,你别以为我剃了头就出了家,这个家的定义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他相应了,这个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
知见是不是改过来,这个第一个,只要这个改过来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自然而然一步一步,就这样。

【“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

  美极了。

【“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

  那出了以后怎么办呢?像这样的做法,这个是如理的,能够得到作僧羯摩。羯摩,这个是梵语,像我们现在来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该做的事情。这个该做的事情内容只有什么呢?就是无非是增长我们的善净之业的,增长清净羯摩、解制羯摩,他这个种种有它的规矩,我们要立这个规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然后改变那个规矩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这个简单的内涵是如此,在讲到戒的时候,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说个清楚。总之真正那个僧团,任何一个地方有它的规矩、法则,所以戒、律,律就是这个仪则,我们的行持,一举一动都有它的特质的内涵在。那个时候,诸和敬业,所以这个僧团什么?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证、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证,证得法性,空,缘起,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这六和之首是什么?见,见解,大家共同的见解,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然后呢大家共同和敬,那真欢喜。这个在家,拿情来计的,这个情这个东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块的时候觉得好得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时候痛苦不堪,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偏偏又被那个染污之情困在那里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吵吵闹闹痛苦无比。出了家以后,你弄得不好的话,家世俗的这个情没有了,可是法没有建立起来,然后跑到这个地方去,我看你不对,你看我不对,就出了毛病。现在不,这个地方是净化我们这个染污的习气,等到你净化了以后,大家彼此间就好起来了。
  净化有一个标准的准则,准则就是我们共同遵守的,就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这个见解,见,原来我们大家趋向这个完整的目标,然后呢共同携手合作,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你自然会无比的和乐、无比的敬仰。世间的法,有这个东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没有了,必定会生起争论;佛法这个东西妙不可言,我给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过来你给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这么个好处。我们现在不必谈佛法上面说,佛他圆满这个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要舍那些东西。这世间的我们来看,像那个俞先生,像那个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给了一点东西,结果呢?,本来小官变大官,本来没有儿子有了儿子,本来短寿变成长寿,你看这不是很明白吗?结果那东西给了别人,他自己更多,那个佛法还是最下士,只求世间的,这佛法真美!所以你看在这情况之下怎么不和怎么不敬呢?所以现在大家有这个机会还要偷懒,有这个机会让你种福,真是!我代他可惜;反过来我是代他欢喜,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别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真正最好的功德还是自己。然后呢别人既欢喜,你也欢喜,在这个团体当中那有不欢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欢喜的,立刻感觉得到,来了来了来了,就是我无始以来这个恶习,你马上警觉到了,靠了个正法又把它净化,当下你又觉得清凉,好啊,好啊,那都靠什么?都靠这个同修当中,上面尊长的教导,同修互相规劝、策励,就是不开口,你看看别人,你看他这么用功,我赶快努力,就来了,所以这个是和敬之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我们要这样做。

【“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

  上面是告诉我们这个在家人应该这样,另外一方面,就说明这个出家人有这么多的好处。

【“此之主要为慕近圆,”】

  这个主要的什么?比丘,注意,这个才是圆满德相。

【“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

  我们必定要晓得,这个出家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这个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说过一再说过,所以你单单出家本身,就要远远地超过了在家菩萨,他同样的也是学,但他在家,而且什么?勤、胜两个字,非常精进,非常超胜,非常超胜的精进的在家的菩萨,可是你这个出家的菩萨,你只要稍微做一点,功德就远超过他,所以这个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们想到这里一定走这个路。所以你单单把这个幢相撑起来就这样的功德,再做一点点那更不得了,下面还有的讲,所以我们这里暂时打住。

【“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说修行解脱,这个解脱就是指只求解脱生死的,这种情况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妨想起那个老比丘被人欺骗那个故事。一个老比丘被人欺骗了,教他坐在角落里边,用一个球把他头上打一下证了初果了,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在家人平常忙的什么?他忙的不是羡慕这个,对不对?他在他的圈子里边,在家人在忙的圈子里,他发大财,我可没有,他要忙这个;他这个人等一下到了冬天来了以后,这个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这件不是,他一羡慕这个;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车又换新的,你羡慕这个,他一天到晚羡慕这个,他忙这个,然后呢愈忙下陷越深。出了家以后,他干什么?他的圈子就是这样,他自己尽管做不到,他去羡慕这个,你看这年轻人多认真的做,他一心的欣乐、好乐、羡慕,尽管他自己老的一点没有力量,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羡慕,就这个心,结果这个年轻人那怕骗骗他,用那个球在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证罗汉果了,就这样。
  这里面有两个状态,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再说一下。第一个,出家以后他本身的环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样,这点很重要,这是我们现在第一个要建立起来的。不要说看见那个出家人,反正一切是现成的,我也去,那你完全错了;反过来说,你不要说出家,找一个师父,那个寺院大有吃有住,你完全错了。这什么?这个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这是你要的,这个才是我们希望的,所以你跑到这个地方去的话,处处地方策发我,别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见那个小地方千万不可以偷懒,这是出家本身能策发我们的,而这个最主要的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见。第二点呢,刚才说的一再的要记住,这个东西,换句话说袈裟,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无量的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样,你一碰碰到的就是个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换句话说你对那个火箭的架射的技术,你只要一点都不出毛病,到美国什么,一起三两步,蹦,一下就去了,这么个快法。所以说这个地方,脱离生死赞叹出家身,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因为这两样的原因,尽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里面有好乐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这些功德帮助他,被打四下,就行了。我们现在乃至于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后,你说我现在如法去做,我要愿求极乐世界,你就中品,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地方。然后呢?即由波罗蜜多,然后大乘上面是说,这是自己只求解脱,进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过来说小乘尚且如此,何况你要更大的,当然你要更圆满,而所有的六道当中唯一真正圆满的,就是这个身。那么:

【“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这个出家不是单单出家,有它一定的内容,就是律仪,这个律仪就是我们现在的别解脱,就是比丘戒。现在我们继续下去,那个是说我们修道的时候要具什么条件,所依靠的身,现在了解了,这样的。那么有了这个能修的工具以后,要修什么样的道?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不管是你头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这个东西你可以放下来停一下。像我们说起来说你烧了房子还可以停一下,烧到你头上你还可以停一下,修学佛法的人就要这样。应该忙的什么?应该你真正更应该努力的要净除我们的后有,灭除我们的后有。为什么要这样忙法?因为再没有其他任何事情比这个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体上面著了火了,对不起,那个身体你不救它,它最后还是死,还是没有用,对吧?到最后还是一样在轮回当中;可是假定那个后有一天在的话,那个痛苦一天永远不了,你能够除灭掉了以后,你能够把后有除灭掉了以后,那这个身体根本没关系,尤其是现在佛大慈悲,开这个大方便法门,说念佛然后可以求生,丢掉了这个臭皮囊正好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求之不得,更是如此,所以现在真正这个地方千万注意,千万注意,强健的时候不要说我还早,趁强健赶快努力,到你病的时候来不及了。病的时候那又不必忧愁,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现在病了,快去了正好,好欢喜好快乐,赶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听见我的老师当中有一个人,就这么说,他听见他们一个修行人这么说:他们希望得肺病,我听了大为惊讶,干什么?别的病得了以后说不定三朝两朝就要送命的,那个现在,当然现在肺病并不是可怕的,以前那个肺病是很难弄的,得了个肺病的话,这个东西这是非常麻烦的,通常说起来慢慢拖拖拖死掉的,那个时候他想到病什么都不忙了,赶快拼命努力念佛,正好还有几年的念佛,念到后来他慢慢的,开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后来功夫来了,他不怕了,然后呢越早越好,越早越好。别人看起来他反正一个病人,是嘛!不要说在家人,就是出了家,这个病人的的确确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专心专意去做,我想想真有道理。平常你身体健在的时候,虽然道理是讲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现在当你一旦想到病的话,那反正病了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帮助我们放下,该放的是帮助我们放下,该提的又帮助我们提起,真好啊!所以这个地方的的确确的,是,拿世间法来说跟佛法来说,因为目标的深远不同,真正的目标究竟的目标是一样的,大家都要得到快乐去掉痛苦,可是世间人近视,说得更正确一点,颠倒;如果你能够正确的认识,这是必然结果,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忙的,那么忙这个灭后有是什么呢?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我们应该以这个三学,戒定慧三学去证得涅槃,这个为止,这个是一点没有杂染垢秽,这个是调伏寂静安乐,没有生老病死无穷无尽的,不受这个地水火风、明暗,这个世间有为相都不受这个困扰。所以: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八十四卷B面译文

  所以“应学宝贵三学之道”。这个才是我们要学的,所以我们真正的出家忙的内容就这个,戒定慧。

【“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然后呢他下面,为什么要讲三学呢?就是我们真正要学的内容确定就这个三样东西,关于这个数、次第等等前面已经讲过,凡是这个里边安立一定有它的绝对的标准在,这一点我们慢慢慢慢的要开始学。昨天我们曾经讲到那考试当中第一个关系,说切题,我们往往I问题没抓到本身,就文不对题的是乱搞一通,那么普通的世间文不对题没关系,你修行文不对题,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说修三学。为什么要修三学?三学的内容是什么?他一定要有一个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判断的绝对一点不错,然后你因地当中走上去一点不错,果位当中当然圆满,这个是必然的;否则你有了漏洞了,你以为碰到一点点,是,也没有错,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来象是最大的,你看起来这个象那么细的一点点,你说你没摸到吗?你摸到了;你说你摸到了吗?你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不是很明白吗?这是我们千真万确要注意的一点。所以这个地方,所以说明这个。现在我们看。

【“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要什么?调我们的心。以前是杂染错误的,现在要正确、清净。这个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内涵,根据这个内涵次第来说,这三样东西对了。


【“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

  使你散乱不散乱的是戒学。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戒的真正的内容是什么?看看,说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内容是这个,是它的根本、是它的重心。它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行相呢?这个行相就是帮助我们隔离这个环境,如果大家的环境是这样的话,譬如我们,据我所晓得的,以前在这个地方,正法、像法时代,大家很好的时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规格、风度,所以谁出家了以后,你跑得出去人家都晓得这样,你乱来不得。所以一披了以后你就不敢乱来,外面的环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里边策发,而现在这一点,他们南传是保留得非常完整,说这个出家人是一点都不能错,不像我们说,终究出了家,在家人看见应该向你磕头,应该供养你,那有这样的事情?是,他应该供养,为什么?因为你是应供处。什么叫应供处?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谓如法而行是心里的事情,但是呢举手投足之间一定有它的仪轨,这个仪轨就是帮助我们慢慢的慢慢的。我们在,尽管说你念书好,可是叫你跑到那个跳舞厅,跑到戏院里念书,念得进吗?念不进,离开它,在一个寂静的地方,用那个环境来保护,这是第一步。真正的内涵就是外面形相远离,然后呢自己内心要调伏它的散乱,戒的特质我们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的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这个地方,这个是戒。所以前面说四种资粮,你心里面一起来,觉得,错了错了,把它拉回来,心里一起来,错了错了,遗教经上面佛最后走的时候也告诉我们,四十二章经也告诉我们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说我要禁语,你问问你心里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乱,这个重要的,当你心里散乱了把它拉回来,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心未定者为令得定。”】

  它粗猛的散乱虽然去掉了,但是细微的这个还在,那个时候,这个力量,观慧的力量还不在,所以你有了这个戒基那个时候才可以学定。

【“谓三摩地或名心学。”】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住,那个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样的,那个是心学,那个从外面的心里。

【“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

  虽然得了定了,但是呢还没有真正的解脱,解脱要什么?业跟烦恼,这个是烦恼为主。那么进一步呢?有了定然后呢能够啊真正的深细的观察,找到这个事实的真相,原来发现这个烦恼是无明,那个时候你会什么?明,明是正对治,好,问题解决。


【“由此三学,诸瑜珈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这三样东西的话,真正修行的人都解决了,这第一个。所以从调心的这个内容以及次第来看的话,确实就这三样东西。在: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

  它说你前面修行调心的时候是这样,最后你要得到的果来看看,要什么条件,,说。

【“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

  持戒而不毁,持戒清净的话,得到什么?欲界的两种善趣,人天果报;毁了戒以后呢?恶趣。要得到了这个人天的果报才可以修行,然后呢?

【“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

  定的这个果是什么?色界无色界的。这样更重要的有了这个定心才可以观慧。

【“慧学之果即是解脱。”】

  从得到果来说,我们要求的果是什么?增上生、决定胜。现在由于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于定慧是得到决定胜,我们要求的果也只要这个三学,而且也不能少于这个三学。

【“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所以,总之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决定胜,那增上生呢?就是上下两界的善趣。换句话说这个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这个很清楚,所以能得到这个果的方法也是两种,那么这两个就是本地分当中所说的。戒是基础,定慧,然后得到这样的两个,或者说由于戒定得增上生,由于定慧得决定胜。究竟来说的话,决定胜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没有定的话,绝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说,如果没有戒的话,也绝对得不到定,这三者之间有这样的必然的次第关系在,从果上面去看。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那么以前的那个祖师们,换句话说那些已经成就的人,他另外一个观点,说我们现在所以轮回的原因,根本是什么?惑,就是烦恼。为断除这个烦恼来说也要三样东西,第一个“破坏烦脑”的现行,第二个“伏其现行”,第三个“断尽种子”,破坏烦恼是戒。所以这里看见了没有?戒的特质是什么?破坏烦恼从这个地方我们特别注意,现在我们讲戒,拿这个戒大家去争论,请问你这个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长烦恼,所以这个戒必定要了解的这个特质是在这个地方,但是呢的的确确不要说现在,佛在世的时候都已经有人争论,已经有人争论了。所以佛那时候告诉我们,说得很清楚,这个问题不是说戒本身有问题,佛所说的是法药,对治我们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样,药当然不同了,那么我们外行人看起来,说你吃这个药白的,我吃的这个药怎么黄的呢?你吃这个药是这个样,我吃这个药,当然嘛,你伤风吃伤风药,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药,这个怎么可以混在一块呢?就这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还没学透之前,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拿我们的眼光去看。昨天第二堂课是特别说明这件事情,那么在这个地方一句话就把根本点出来了,戒是破烦恼的,现在我们烦恼的行相也认识了,这个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学了戒以后增长了知见,我对,他不对,那完全错完全错。那么由于这个烦恼的粗猛的行相调伏了,进一步你能够学定,它的现行也不让它现行,虽然不现行了但是它种子在,那么还要观慧,最后是断尽种子,说也要三学。这是为什么一定要三学的,不管你站在那一个立场,多,不须要,少,不可能。所以这一点,就像刚才我们举的比喻当中,你绝对不是跑得去摸那个象,说摸这个毛,摸这个毛固然不对,摸个鼻子一样也不对,摸这个尾巴一样也不对,你现在不是,你张开眼睛来把象整个看见了,象就是这个样,你在象身上面加一个东西,对不起,这象身上涂的东西,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不可以的,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修学佛法的内容就是这个戒、定、慧。那么这个数量、次第呢?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

  那么这个是出在论上面,瑜伽师地论上面,他这个话还是引经,换句话说,经论都这么说的,这个次第,第一个,戒,是什么?善巧的住在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释的。其进一步一定要有了这个根本,然后呢得到定,是乐心寂静,最后是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跟圣见相应跟恶见不相应这个就是智慧,就解脱了。

【“此中尸罗是为根本,”】

  为什么?

【“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

  定慧必定要从戒上面生起的,你内心上面烦烦恼恼的话,请问你怎么学定?所以现在大家忙著说我要学,学学定,心很散乱,这个时候他告诉我们很清楚,戒是调伏散乱的,大家不学戒说要学定,那真是错了,颠倒!所以这个我们应该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烦恼调伏了,那个时候你两腿一盘,如理去学,一定得到,但这个不是究竟的,它真正究竟的是什么?慧。

【“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罗,那么那个时候才能够得定,心乐静定。心得到了定以后,然后你观照能力才能够增强,如实的见到事实的真相,所以得到了圣见,远离恶见。关于这个圣见恶见,这里不详细解释,因为本论的最后是专门讲这个,这个是佛法的中心。现在我们这里随分随力的了解一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要了解前面的,业情况以及十二因缘,这个是我们能够把握住的话,目前已经绰绰有余,照著去如理行持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后面;如果眼前这个虽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话,尽管你到后面懂得一点文字的话,对不起,它真实意义不可能了解,这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

  那么这个数量也决定、次第也决定,那么三学的内涵本身的特质是什么?也引经上面说。

【“‘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

  第一个是戒,戒应该圆满六支,定的话呢有种四种四乐住,这个要成就,然后最后智慧的,有四,每一个这个内涵当中有四个行相,你对这个了解了,这个智慧就圆满了,就清净了。

【“此中戒学,圆满六支,”】

  下面说。

【“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

  第一支是具净尸罗,第二支是守护别解脱律仪。

【“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这两个说明了什么?要跳出这个三有,得到解脱的轨则,这个要清净,那么这个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详细的是出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当中。那么第一个就是具净尸罗,安住在这个清净的戒当中,这个是总的。还有呢?安住了以后要善巧的能够守护它,绝对不是说我现在剃了头了,登了三坛大戒,然后呢头上烧了几个洞,衣服领回来,不,这个是一个开始。有了这个开始我们要真正的努力,就像你现在考进了学校,报了名了,下面好好的念书了,那个时候你善巧的用功它,这是第二条。三: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

  第三是轨则,第四是所行。

【“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什么是轨则?什么是所行?这两样东西的特质是什么?没有讥毁,讥毁是什么?被别人讥笑毁谤,这个我们一定要做得好。那么这个地方所说的轨则就是你平常的威仪,一举一动,站有站相,平常我们说站的时候像个松,行的时候像风,就是这样,坐的时候像钟,是不是这样的?卧的时候像弓,它有一定的仪轨的。我曾经看见过,那个老一辈的出家人,现在我们的人根本看不见,你在那一坐,他,不要像我们这样,人家他在任何情况之下,他的一坐就是这样。然后呢站在这个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个时候一定什么?自然就摆在这个地方,披海青是一种,不披海青是一种,拿念珠是一种,走路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东张西望,那个步子就这么随便的稳。然后呢睡觉的时候,那是我倒没看见,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样东西这样的话,他睡一定好。为什么一定好?因为我们现在睡觉是一个人一个房间,那以前那里有房间,就是一个长连床,然后呢你看那个禅堂里边,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后,睡就是床连起来,大家就一个个棉被像方块的叠在那个地方,到了晚上你怎么可以说伸大了脚这样的来,不可以,每个人大家都这样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这个叫丛林,丛林。大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肯进去当然你不愿意落在人家后头了。这是为什么大家来了以后,平常的时候,我要总要提醒你们,因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处,当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们说吗?今年夏天我跑到净律寺,我这同修还告诉我,你这个东西忘了,你这个东西不对了,刚开始第一次,我就不大习惯,好在我以前的老师我提起,我就好高兴,我多少年来又难得的遇见这么一位诤友;我绝对不会说,我今天几十年的老上座,你怎么还跑得来说跟我学,怎么这样说我,我心里面没有这样,这所以我是愈来愈尊敬他,绝对不是别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时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你忘记了礼佛,对呀!对呀!感到好高兴,一直旁边有一个人提醒我,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我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你们,你们真的来了以后,千万注意,不要为随顺著自己习气,有时候这个人又这么告诉你,这个又告诉你,你赶快回家去,跑到这个地方一点意思都没有。人家吃饱了闲饭告诉你是帮你忙,你要千万记得。所以你要感激他都来不及。所以我想起我们古代人的风格,古代这里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现在日本人就保留著,他那禅堂里面那个香板打完了以后,他还合合掌表示感谢。结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个半天,我还要感谢他,我心里面真的发毛,后来想不错,我在那儿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儿不打坐,来帮忙你,你不感谢他,感谢谁?一点都没错。所以你们注意,这个靠什么,就是你得到正知见,说我现在跑得来干什么的?原来要净化我的习染。所以现在旁边的人告诉你,某人哪你错了,你赶快感激他。世间的圣人尚且说,“子路闻过则喜”,子路这个贤人,人家告诉他子路某人你错了,高兴,感激,你晓得了错你才能够改,这种地方,这个叫做什么?轨则。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时处,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轨则。
  这个轨则有两个,一个第一个随顺世间,不越世间,还要随顺出世间,毗奈耶告诉我们的有它的,一定要跟这个相应,这个就是我们的轨则。所以这个戒制戒的时候的的确确也随顺著世间的。也许你说你这个出世法为什么还要从这个地方讲起?这个就是因果缘起之法。很简单,因果缘起之法,法尔如是,因果就是讲那个相,相本来就是俗谛,世俗共同这个亲近流俗所承认的,正倒之间,正确的你从这个上面慢慢的增上,当然你不能离开这个,这个轨则是就这一点而言。不要说,我是出家人,我是三圣,你这世间的东西不管那一套,你可以,现什么?现那个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疯疯颠颠的,再疯疯颠颠没关系,可是人家把那个大粪,蹦,放在你头上的话,你毫不在乎,你照样的这么个顶那个大粪跑跑跑跑到大街上面,这样;然后呢他饿著肚子,没东西随便地捡到那个铁钉他也吃进去,你有这个本事,好啊,就怕你没这个本事。
  我还想起这么一个公案来,金山活佛那事情很有名了,然后呢上海一个很有名的人去请他,去请客,然后那个家庭当中就准备了很多东西,准备等师父来,厨房里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来不愿人家接,反正答应你来了嘛,他就来了,那天他就到了人家家里。他平常的时候就是那一身破烂,破破烂烂,他也不从大门进去,他从后门进来,那后门是厨房,大家正在忙,结果破和尚他来了,来了以后大家忙了个不得了,你这个破和尚干什么?走走走,咦?你们今天干什么,那我们今天那个主母要请大师父,咦?我就是,你是大什么师父,你在那儿一个穷和尚,就这样,他这个大家吵吵闹闹,喏喏喏喏,那对不起,我肚子饿,那你,他要一点点东西吃,他们也不是忙很多东西吗?所以那个菜根洗下来丢下来,那个大桶丢在那个地方,好,你拿去吃,就这样。你说我们能不能吃这个东西?要我们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两大桶拿起来咕咕咕通通吃下去。吃下去了以后那厨房里的人大惊,这个和尚怎么一回事情?你像我们那个馊水缸,这么大的两大桶,那整桶吃下去,大家就哇啦哇啦吵起来,他就惊讶起来了。结果那个主母在前面,说这时间快到了你们怎么还不好好的做还在吵?结果跑到厨房里一看,一个穷和尚,一看,那个师父来了,叭在地上就嗑头,赶快请他到前头去,师父你怎么这个地方来,那些厨工可呆掉了,然后呢就说我已经吃饱了,已经吃饱了,教他去把那个好菜都吃饱了。你可以颠倒,你有这个本事就怕你不颠倒,的的确确,所以出家人不管顺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这个我们要注意的。我们没有这个本事的话,那照著规矩来,然后呢教人家一看,对你肃然起敬,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这个叫什么?叫轨则所行,这是轨则,所行呢?就是我们前面那四种资粮当中说正知而行,我该怎么做,那里去,这地方特别讲我们出去的有很多的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说那个歌舞场所不可以,譬如说绿灯户不可以。昨天我还听那个同修告诉我,说如果你在泰国下午跑到市场里的话,人家都要看你,千真万确,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规定,你出去一定时候,到的地方一定时候,然后你这个出家人跑到戏院里那是算什么名堂?这绝对不可以,它一定有几个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达官贵人之家不应该去,那么杀猪宰羊非律仪家不应该去,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这个所行。这个二者什么呢?是显示无所讥,无所毁,这个很重要的。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

  这是第五。

【“显无穿缺尸罗清净。”】

  对这个小罪见大怖畏,这点很难,但是这一点非常好,我告诉你。说实在的叫你真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说实在的,我们说难道我们还会犯淫犯杀犯盗吗?境界不现前哪!大家记得不记得那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段公案,我们碰见了这个很难说哦,所以记得柳下惠跟鲁男子那个公案吧!这个鲁男子真正可贵的地方就是这样,这个柳下惠就有这个本事,坐怀不乱,一个美女坐在他怀里面,他一动都不动心,你要有这个本事,那么这个境界上面防止。那么我们在现在眼前的境界是什么呢?就起心动念当中,我是出家人,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你时时有了这个准备了以后,大的就防得住了。为什么?大家想想看,懂不懂这个道理?我现在告诉大家,你现在的心里什么心里?先想一想,你现在的心里是什么?无始的习染,就这么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飘飘荡荡,对不对?看见这个东西望它一眼,听见这个东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这个境在转,就这样。所以因为这样的习惯,所以等到那个时候听见几个人讲话,脚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啪一下就去了,就这个样;听见那个地方好吃的东西,如果你欢喜的话,少了你一份的话心里不晓得嘀咕几天,就这样。你说挡得住了吗?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这种无始相应的烦恼当中,你没有练习过,所以尽管听懂了道理没有用,那现在怎么办呢?很小的地方去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在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内心什么状态,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五卷A面

  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内心是什么状态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哦!而这个小地方,确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确确的,唉!像我们平常一样,这个饮食啊,无始生死以来;第一增上缘,说实在的话是不添、不贪,你们如果不知道,问我的话;我说告诉你不贪,我是骗你们,我看见好东西就是啊,十指大动,怎么办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处处地方起心动念,因为经常养成习惯了,所以这个心哪!经常不是说随著境界到处乱走,心经常啊,就自己在做主当中,所以因为你做主习惯了,所以当境界现起的时,你很容易唉!做主提起来,因为你提起来了,啊!想到这个饮食对你有这么大的害处啊,然后你防止了,遮止了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个时候你因为有过前面这个如理、思惟、观察,所以一提提起来了,唉!挡住了,这个小小就有这么大的好处啊,现在我们啊,修学佛法哪,嗳!这个小小戒可舍,结果啊,小小戒固然可舍,是大大戒啊!好的不谈,用两句话,好就好在什么?好在,幸好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寺院住在保护,如果没有寺院的保护的话呢?那么我就完了!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不要看那些大菩萨,那大菩萨合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们的哦!维摩诘大士,示现在尘劳当中,他能够做到,所以我们不要说,唉!人家怎么办?唉!这个狮子跳的路线,我们这个兔子不要去学它,这你要注意的,种种行持是这样,反过来说呢!假定你对小小戒,能够见怖畏敬重的话,因为这一个戒本身是什么?三世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你对它生起这一个念恭敬心的话,这个功德有不得了,不可思议,就算你做不到,你说啊!这是佛制的,你无比的恭敬它的话,这就有无限的功德在,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不管你从任何一个立场理解,了解了以后啊,这个做起来的确不难哪,难是不难,就功德确是这么个大法,眼前更好的啊,我们这里有环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们同修也好,啊!都有这样好的现成的教授摆在这里,所以啊,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可以从这地方学下去、学进去,啊!我真欢喜啊,再加上同修们这么精进,再下面这个叫无残无缺,哪!正因为你小的地方啊,补满了,啊!一点都不残,一点都不缺,哪!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啊,我们有一句话,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的时候你不补了的话,大的就来不及了,大的就来不及了。最后,第六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持了戒以后,还要什么?受学学处,要好好的学哦!那个时候怎么?无颠倒,你不努力的学,对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学戒,为什么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这个真正的内涵,你的的确确要好好的啊去学啊,啊我们现在世间随便学一样东西的话,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现在要修学佛法,居然剃了个头,跑著去啊,这样啊,登了一个坛,当然不可能,这个就是给你一个资格,说你从现在开始,既然你发这个心,你可以了,然后好好的努力去学,学了以后,你才晓得如何是对,如何是错;不颠倒,你有了这个不颠倒,然后哪!这个才能够圆满,这个是戒,这个六支具足的时候,这个戒就圆满了,这个是才真正圆满的时候,啊!那么懂得了这个,我们再回过去想一想啊,这个“海龙王经”上面,就是讲那个戒,这个业决定的时候,告诉我们啊,正见、轨则、尸罗、清净啊这个四条,也完全清,完全了解了,啊!这个正见就在这要善学,受学学处,你才能够啊!正确的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啊基本精神。
  第二个那个是定的自性,就是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

  就是四禅,

【“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就是指这个,啊!这四样东西--四禅,平常、通常我们也叫做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地,那么因为后面啊,奢摩他是特别说这个,所以这个内啊、内容啊我们不讲了,啊!最后

【“四谓四谛”】

  那就是慧学,

【“各四行者”,】

  四谛是苦、集、灭、道,那么每一个谛当中,啊!苦圣谛有四个行相,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是一样,那么苦当中哪,是

【“苦中无常苦空无我”】


  四个,,集当中哪,

【“集中因集生缘”】

  四个,灭当中,是

【“灭中灭静妙离”】

  四个,道当中

【“道中道如行出”】

  四个,啊

【“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对这个十六样东西,完全认识哪,那是智慧,这个认识从闻、思、修这么一步一步上去,到现在为止,苦、集两个简单的介绍了,关于灭道二谛,这里没有说,因为本论是经过下士、中士引导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里边啊,把这个灭、道二谛有更圆满彻底的说明,既然更圆满彻底的说明的话,这个浅近的暂时搁在那里,就像定也是一样,啊关于苦、集二谛只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前面的,啊共下士当中,特别讲的三恶道苦,以及共中士道当中,讲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们讲的念无常,这些道理,那么苦、无常两样东西啊,就有一个基本认识了,看了这个十二因缘,对这个空,无我也有一个基本概念了,所以说真正正的这个空、无我的特例,那是到后面啊,就是止观,观那一章的时候,会有很圆满的解释,啊!那么集谛当中哪,因集生缘啊,也就是十二因缘当中,以及四谛当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经交待清楚,啊!灭道二谛刚才说,留在后头。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

  下面就说,假定,我们这地方,只讲中士的话,那么我们会详细的讲,

【“然非如是”,】

  这里不是这个样的。

【“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所以啊心、慧二学,这个在止观后面会详细说明,那、那个时候再说,这里就不说它了,那么这里说什么呢?戒啊,特别的讲一讲,故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

  啊!还是略说,为什么略说呢?就是我们现在第一个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啊!把握住了以后,然后哪!如果受戒的话,戒相、然后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体,得到了戒体的话,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个时候,行了,所以这个特质这地方先说一下。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别要多思惟,说这一个戒啊,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利益,前面啊我们已经说过了,说过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进一步还要什么?要思惟,如理思惟,啊!我们人最好的法宝;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能思惟,这个脑筋,千万不要把那个思惟的这个脑筋啊,用在这个垃圾上头去啊,啊!东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这个宝贝啊,丢掉了太可惜啊,要照著这个地方去看,啊!戒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好处,那你思惟的时候啊,把现在的现行烦恼切断掉了,然后呢!你现在的增长的这个时候而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乐,将来得到好报,这么的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欢喜,越想越欢喜,令我们的心里面啊,是至心增长欢喜,这个就是增长业嘛!它现在增长的什么欢喜,嗳呀!这个戒这么好,这第一个,为什么要做这样呀!因为你对它产生了这样的功效,你就好乐之心,就好像现在说,嗳呀!美国多好,你听见了,了不动心,然后告诉你,嗨呀!这个告诉你,美国的好,越听越好、越听越好,想想,啊!这里是一无是处,美国简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时候啊,你就无法忍耐了,唉!那拼命只想求去了,那眼前无无不都是如此,啊所以啊,现在我们学任何东西,
同样的,不过世间的这个叫贪欲,现在我们叫“善法欲”,哦!这个真的好的啊!这个方法哦!得到种种的好处的啊!所以透过这一个引发你的强有力的善法欲,所以“欲为信依,信为勤依”啊,然后哪,精勤欲来了,你有了精进的话,什么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进的根本是什么?就在这里,啊!所以胜解嘛!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就靠如理思惟。
  经上面说

【‘如大涅乐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戒是险恶三有道粮,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戒是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故,戒是桥梁度罪河故”’。】

  啊,它用种种不同的比譬,世间、出世间,从浅到深,第一个向上爬像梯子一样,第二个戒律,任何东西像根本一样,然后呢?第三个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导,这个做生意人,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现在哪!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资讯,他把那个资讯调查得清清楚楚,他是个内行,他样样知道,你跟著他做没错,然后呢!戒是法幢,啊!撑起来,就是这样;帝释幢,它所建立之处,那代表了这个,我们哪!帝释幢怎么样?说我们没见过,可是过去我晓得,说起来哦!这个代表国家,这样的威德,戒是一切是、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要想断一切的恶,就从这个地方,然后哪!不但是如此而且啊是药树治罪恶病,平常的药是治身病,这个还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彻底解决啊,,这种种的好处啊,而这个根本在什么上面呢?根本;在这个恶道,险恶道当中啊,啊三,三有险恶道啊就靠这个资粮,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当中,主要的是烦恼,摧烦恼也是它,防烦恼是甲,摧烦恼是剑,所以不但是防止烦恼如盔甲,而且破坏烦恼是如剑唉!如明咒能除烦恼是毒蛇故,有的时候鬼神等等,耶你有这个,啊,度罪河这是容易了解的。

【“龙猛菩萨亦云”,】

  那么佛经,佛是这么说,而祖师、菩萨也这么说呢?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什么样都靠戒。

【‘妙臂请问经云:“一切稼穑依于地,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悲水灌浇而生长”。】

  那个,妙臂请问经上面说;任何一切的收获都从地上长出来的,而且哪,这个东西啊,长出来没有灾患,只有种种的好处,所以啊,这一个一切的白法,一切的胜法都是靠戒,靠戒,不过这个戒还要进一层,不但是啊,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这个就更深一层了,不但要自已解决,还要解决一切人,都从这地方。

【“应如是思惟”。】

  哦!戒有这么多的好处,反过来,

【“若受不护过患极重”,】

  啊你受了以后啊,不去守护的话!这个害处很重哦!这个前面说过了,这两面我们同样的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剑一样,它可以做各式各样的,啊!好处,摧毁敌人,但是你弄的不好的话,那非常严重,虽然说这个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会驾驶的话,你爬进去就弄得晕头脑胀,飞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这样,它有这么好处也弄的不好的话,也有这么多害处。

【‘如苾刍珍爱经云:“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此说受学通于胜利过患二品,是故亦应善思过患,敬重学处’。】

  那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啊,有的人啊有了戒而乐,有的人啊有了戒而苦,为什么呀!那你照著它去做的话,就安乐,如果啊你毁坏了就受苦,所以啊,这个我们受戒啊,它两方面我们都顾虑到哦!这个地方有的人想,嗳呀!想到就害怕了,他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会犯的恐怖,后面就推你啊,嗳呀!不可以后退,想到了胜利啊,前面的拉你啊,你拼命上前,后面又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又这么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这个是我们要懂得它的善巧,啊,懂得它的善巧。

【“如何修学之理者”,】

  那么戒怎么修哪!唉,它不讲正面先讲四样东西,

【“叫四犯因中”,】

  看见没有,它先发漏洞先防止,换句话说啊,你先把弄干净,弄干净了以后,再上面啊好的东西弄上去,现在我们看,为么我们在犯罪,它主要的有四样东西--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盛四样,那我们一样一样说

【“无知对治者”,】

  第一个是无知,对这个戒没有正确的了解,那么怎么对治它呢?对治就是正对著它能够治疗它的,

【“谓当听闻,了知学处”。】

  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受学学处啊,我们啊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对正确的了解,所以现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学的,我不晓得出家干什么?啊!所以大家常常记牢这个公案,你不要说嗳呀!这个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说那么六祖大师啊!就这么开悟,我己经一再说了,你们要学这些,你太没出息了,你们应该学佛,跑到那地方,抬头一看,啊!证了果了,假如你们从这个上面去看的话,那你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观察你的自心,如果说你现在就觉得剩下来的时候,你己经自己晓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的你这一些东西,可以不必,你有吗?啊!检查一下自己,不要说学这个,金山活佛那样,我们自己检查一下,所以我们第一个了解,我们内心认识的如何,如果现在自己不知道的话;不要害怕,好好的去学呀!学啊!对啊现在做世间一般的人,但是尚且努力,现在我们要得到这样殊胜的好处,说不学;有这个事情吗?啊!第一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应当学,学的话还要善知识,否则的话,他说他的,你说你的,万一啊,你学错了以后,你完了,万一你学错了你就完了,为什么呀!你晓得了是错的,因地当中你一直忙这个东西,请问你有好的结果吗?这,这个第一个重要,那么第二个呢?虽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认真去做没用,所以第二个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战战竞竞。

【“谓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以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若善若恶”,】

  那么你了解了,学了以后,了解了以后啊,那么说什么是该做的--要取,什么是不该做的--要舍对于你心里面应该舍的,应该取的,这种所缘就是说这个心理状态,以及你身、口的行为,要保持一样东西,什么?忆念正知。大家记得四种资粮当中,密护根门第一个,以委重什么?忆念正知,大家还记得吧!以何防护,换句话说,你拿什么东西防护,就说要很要很殷切的恒常的--正念正知,那就这个,现在你了解了,然后把那正念正知提起来,率尔、率尔;率尔、率尔就是啊,刹那,刹那观察我们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们的身、口、意啊,唉!现在怎么个动法,所以刚才说啊,当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经讲过了,我们现在不观察还觉得蛮好,一观察我们现、发现我们刹那,刹那在干什么?无记当中浪费生命,就一句话,而这个是什么?就是无始以来的染污习气,养成功的等流心识,如果是不作意对治的话,它永远没有希望解脱,注定这个就是行,这个就是啊真正我们要了解的五蕴,正对治的中心,所以现在要想学下去第一步--戒。第一个应该认识的,认识这个,认识了以后,努力的所以不要放逸,那个时候叫率尔,率尔,你起心动念,看见没有,其实这个学啊,的的确确这地方说得清清楚楚啊,啊!不,绝对不是浮浮泛泛啊,不要以为说嗳呀!我现在啊一天要拜几下拜,拜佛的时候啊,头也缩著脖子里边,这样然后哪!拜完了以后啊,嗳呀!觉得拜的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说你不要休息哦!当然要休息,唉!拜的时候,拿起精神来--全部,拜完了以后,你心里说嗳!好,我现在啊精进了,要休息,你心里这样做的话,你还在精进,这就对了,啊,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里边的行相,这个我们要把握的住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心里面啊,什么个状态?若善若
恶,它前面己经告诉我们的,我们一切事处使得我们的心啊,缘善、无记,只有两样东西,什么叫无记啊,是无覆无记,就是你走路的时候,规规矩矩,坐的时候端端正正,这个是无记状态,可以的,否则的话哪!你心里面就散心,啊!啊我要努力,那怕你要睡觉努力了半天哪,等一下这个后力不济啊,所以我要睡觉,你这个念头,那怕你想的睡觉,这也是善念,你睡在那还在善,还再善法增长,靠什么?就靠这个,哪,忆念正知,率尔、率尔是观察自己,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做,一定做得到,反之;你不能这样做的话,对不起;那一定犯,犯了以后啊,具了这个戒啊,就注定你倒霉,那么这种情况还要,这是内在的,还有呢?整个我们行持的时候啊,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耻作恶是为知惭,恐他讥毁羞耻为愧,及由怖畏恶行异熟,怀恐惧等,当如是学”。】

  那么你这个心里面啊,这个忆念正知观察,若善、若恶,那个时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来,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啊现在起心动念造业,造了善业嘛!是得到了好报,造了恶业嘛!得到了恶报,嗳呀!那个时候啊,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这个就是啊,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说我这样的一个人,啊居然还做这种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啊!然后哪!自己就惭愧,然后你看看别人,哦!别人这么好,我这么差!你也知愧,所以惭,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啊,由于自己内发而引起的,这个叫惭,同样的行相,由于外在的对境界,别人看见的引起的叫愧,所以啊,经上面说惭、愧两个啊,是最佳的白法,你时时怀著这个心念啊,处处觉得不对啊,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啊还怕恶行的,这个感得异熟的恐怖啊,那你这样的话,你努力学了,这个是第二。第三

【“不敬对治者”】

  啊,不恭敬。

【“谓于大师师所制立,同梵行所,应修恭敬”,】

  那么第三个,不恭敬的对治,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啊,对不恭敬啊,一定要制立这个恭敬这件事情,这个不恭敬啊,有很大的祸害,有很大的祸害,就是说不管是大师就是佛,佛所师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对于佛、法、僧三宝一定要恭敬,那么跟它相顺相应的,一切事处都是恭敬,所以我们在,我们同学当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修啊,进步特别快,我现在慢慢的晓得了,他就是说;他还没来的之前,以前啊,很早以前啊就听见人家说,而跑过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宝之所,他一定要敬礼瞌头,嗳!我心里就马上警惕,我自己觉得真惭愧啊,我讲了个道理,我就做不到,啊!所以我现在也是一样,其实论上面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所以这样,所以不但你对佛、对经、对僧也是如此,你真正的能够提起来了的话,啊,自己啊,是增长无比的功德,然后哪!那个团体啊,也是和乐无比,因为我们的同修都是僧,你不会看到嗳呀!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怎么会看到他呢?嗳呀!这个人把清净幢相披起来了,你对他无比的恭敬,然后哪!你晓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处,幸好他撑起来了,你对他感激无比啊,自然而然啊,你又恭敬又感激;得到好处,是的;他也许行为不好,他下了地狱,你更感激啊,他不幸下地狱的这样的代价,让你得到升天的果报,让你得到净土的果报,让你得到成佛的果报,你还要说他是非吗?你这个人有心、无心,你想到这地方呢!你说谈人家是非这个问题,还有吗?所以现在往往说嗳呀!不要说是非,这个道理是懂啊,做起来真难啊、哪、哪、哪、哪,这么个简单法呀!所以啊,你只要得到了正知见啊,妙极了、美极了,现在问题在哪里啊,你听见了这个法,要去如理思惟,啊,最后一个

【“烦恼炽盛对治者”,】

  如果烦恼盛怎么样呢?这第一个。

【“应观自心,何烦恼盛,励修对治”】

  的确有的人啊,因为无始以来习气非常厉害,那个时候应该观察自己的内心,哪一个盛,你要努力对治,所以我们初心修学的叫五停心观,为什么?就是说这一个特别强盛的烦恼在哪里?你只要把这个制伏了,下面的问题就根本解决了。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这句话,如果你不自己这样努力的策发、努力的修学,觉得嗳!没关系啦!这个呀一点点啦,那时候你心里面,一样的这样的一个轻微,把佛所制的放纵的话,对不起!你啊,只有一条路--纯苦,这个纯苦有两种解释,啊,可以说这个纯苦,只有苦没有好的,然后呢!只有一个地方纯苦呀,什么地方?地狱,人间不是纯苦,畜牲不是纯苦,饿鬼不是纯苦,啊,所以心里面,不要觉得嗳呀!浮浮泛泛,啊,觉得大概没关系,其实我们倒不会想,大概没关系,就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它不会提起这个警惕来的,这一点哪!我们必定要认识啊,那么今天就到这里。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五卷B面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九五页,哦!关于啊!这地方我们讲戒,就是修行最基本,哦!最基础,前面的啊准备工作,然后呢?有了这个准备工作,正式开始的是戒,而这个戒,不管是人天、声闻、缘觉,然后呢?大乘、显密啊,二教,这个是根本,就像大地什么东西都依他,十方一切诸佛,任何讲修行,这个必须要的,在这里呢?嗯!他首先告诉我们啊!修学的时候,我们所以不能,啊!如理相应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来,先指出来,那在这个地方,大家应该感到庆幸,应该难得,了解了以后啊!要怎么样去如理思惟,如理观察。戒的特质,在那里,破烦恼,啊!这个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呢?你要解脱生死,要了解,生死本质是什么,就是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有一个东西绑住了,谁在绑著你,绑住的什么,这样,绑住我们就是业跟烦恼,啊!而这个烦恼为主,假定把那个烦恼拿掉了,剩下来就是由业,他不会感得,那种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现在说对著这个病根,对症下药是什么--戒,所以啊!戒是破烦恼,注意哦!这是重要的,现在我们非常难得,大家都很重视了解,如果说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尽管一番的好心啊!这好心弄了半天了,结果往往转了个大圈子,吃了冤枉苦头,啊!所以这是我们首先要把握得住了。烦恼的行相是什么,啊!换句话烦恼的体相,然后呢?烦恼的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升起的次第是什么?他的过患是什么?这个都已经讲过了,这个要一而再的从文字上面,认识而观察到自己的内心上头去,你这个病相认识了,然后那地方才用得著药,要不然的话呢?你病根本不认识啊!那就是没什么大效果,啊!我们常常说,种一个种子,现在学了十二因缘了解了,这个种子,你没有善法欲去启发的话,他不会结善果,恶种子,没有贪爱,无明相应的贪爱,爱愚痴去启发,同样的不结果,一样的道理,这样,那么在你没结善果之前,已经结的恶果,换句话说你虽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那里,他也告诉你,最主要的四个,啊!那个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讲四个,有的地方讲五个,不管他讲四个讲五个,主要的就是这些,第一个是无知,第一个是无知,啊!所以啊!在我们事先一定要晓得,我们啊!是在无知当中,前面也说,我们明明无知,还觉得很聪明了,这个那就无药可救,无药可救,还有一种呢,叫世智聪辩,是八难中人,什么叫做世智聪辩,这世间上面啊!很聪明,不但脑筋灵活,啊!口才又好,讲的头头是道,结果呢?却是不能修学佛法,八难中人,为什么啊!他真正讲的道理,是要让你去认识,哪!你要认识的对象什么,就是你起心动念,如果你不认识这个的话,你懂的再多是没有用的,现在我们晓得,不但没有用啊!反而还伤害我们,所以,这地方所讲的无知,多听闻的话啊!应该从这个上头,那么想,讲到那个听闻的时候,前面那个听闻的轨理等等,我一定啊!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这个的话,啊!听的啊!不是当做耳边风吗!你听的以后啊!你还心里想著,这个家伙这样讲,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话,你不必来听,啊!往往这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听的时候,必定要具足听的条件,然后呢?要跟什么样的人,如何状态,那我们重新在脑筋里边啊!做个温习一下,关于这一方面不懂的人,赶快回过头去,再去检查,再去检查,要不然的话呢?你跑的去说,唉啊!这个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来学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是来学哦!往往觉得他怎么这样讲的,好像你是要这样的,他不是跟你们买东西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要了解,哪!这是我们学的之前,应该有什么条件,那个时候才能够用的上听闻这个,嗯!懂了以后呢?懂了,尽管懂了,听过了也又成了耳边风,啊!这个还是非常可惜,喔!讲起来啊!讲的好像很有道理,啊!这个这个第二个放逸不行,啊!那么这个里边还有一个,特别的有一点啊!叫不恭敬,就是我们心里面啊!升不起那个恭敬心来,这个有他的特别的意义在,特别的意义在,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进入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障碍重,资粮缺,啊!没有不够的资粮,譬如我们现在随便做一件事情,到那里去,你的路费不够,啊!你要上学,学费没有,要买东西,钱不够,这都是不够资粮啊!那么积聚资粮,最好的是什么呢?就是供养,而供养里边最重要的啊!法供养,那个恭敬心,你一恭敬虔诚的心,那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诚恭敬的供养,就积无边的福德,如果眼前没有东西,能够心里面,至诚相应的话,这个就有无边的功德,就这样,反过来呢?法沉没的因,就是不恭敬,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愚痴的因,啊!现在我们痴痴呆呆正是什么,正是不恭敬,如果说再加上,自己还以为很懂得很多的话,那么世智聪辩,那是八难中人,更可惜,一样一样,那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最后理由呢?就是他的烦恼,习性特别重,他这个每样都是告诉我们了,了解了这个,然后呢?要努力啊!修学,啊!那么,这昨天就讲到这里,这段话重说一遍,因为他有特别重要性,所以九十五页最后一行,最后一行,

【“若不如是策励修学,思违越此,许其罪轻微,于诸佛制放纵而转,当获纯苦”,】


  说啊!这个没什么关系呀!这点小事情啊!就啊放纵,这个放纵啊!不是说,怎么,好像轻视什么等等啊!就是马马虎虎,啊!这样的情况之下获纯苦,实际上呢?这种小地方,我们要从小地方开始,现在我们眼前啊!所以总觉得啊!这个小小戒可舍,这点昨天特别讲过,那么,对诸位譬如说,真正刚开始修学佛法的,譬如诸位近人,在家居士来说,有一个最好的机会,譬如我们这里啊!定立了随便的很多小小的规矩,你就把看成这么,这个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这地方,定那个规矩是原则就是根据这个的,是啊!所以说,那个重点你要把握住,这是个原则,这个原则是法,拿法来净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这个心情本身就在一直在积功德,一直在积功德,所以啊!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业从那里讲起,从那里开始,就是你的心里面。这样,是的啊!现在我们常常说要做啊!心理就提不起来,哪!这
个时候就警惕了,你为什么提不起,正是我们现在的烦恼重、业障重、资粮浅,这个地方,如果不警觉的话,你没有机会了,现在已经重到提不起来了,但是多少幸运还能够机会听见,请问你有机会听见,你不提起来,结果呢?马马虎虎,又每况愈下,等到那时候,连他听都听不见了,你就有机会提得起来了吗?对不对,这是个很重要的实际上的概念,实际上的概念,所以你为什么在这地方,我一再说一再提,这个以前的人经验,所以佛一直说:佛啊!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没有一个天生来的,没有一个佛例外的,都是刚开始的时候,一滴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现在就我们从很小的小地方,所以我看见啊!太多这种很小的小事情啊!我所接近过的很多善知识,他往往在这很多小的地方啊!很注意,啊!我当时觉得唉啊!那何必这种小地方呢!后来慢慢的了解了,就是你在那个小地方,慢慢注意的话,这是你做得到的地方,你能够这样啊!慢慢的,慢慢的注意的话,大地方就做到了,啊!这一点啊!特别注意,特别注意,否则大而化之的话,那永远只是嘴巴上面讲讲,下一生啊!多半是会是什么,如果没有做坏事,啊!人道还是瞒好的,投很可能压恶,唉呀!你看起来觉得你漂亮,叫起来,声
音也蛮好,但是就是个畜牲,啊!现在很多这种典型的例子,这个因果之间啊!你很明白的,可以看的很清楚,啊!所以当你了解了以后,我常常说,我跑的去看见鸽子,我就觉得,啊!我就觉得叫做和平鸽,哪!他前生啊!这种人就是你看见的了,啊!很好的,但是呢!它本身的引业,就是个畜牲业,就是愚愚痴痴的,这样我们眼前啊!所以千万随时随地注意,不是说表面上面,做的叫人家蛮欢喜,就行了,你内心当中,你的业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件事情啊,问我们自己内心最清楚,最明白不过,最清楚,最明白,啊!所以不要说啊!这个小地方啊!哦!反过来,真正我们下脚的地方,就是这个小地方,现在继续下去,

【‘如分别阿笈摩云:“若于大师大悲教,起轻微心少违犯,由是而获苦增上,折篱失坏庵没林。现或有于王重禁,违越而未受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医钵龙堕旁生”。故应励力,莫为罪染’。】

  那么这经上面啊,这么告诉我们啊!对于我们佛所制的这个教法,这个他完全是大悲大慈,啊!然后呢?大智慧所遗留下来,帮忙我们啊!解决真正问题的最圆满正确无误的方法,啊!你稍微起一个,轻微,轻就是不重视,啊!稍微一点不重视,觉得啊!这个马马虎虎了,稍微违犯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只有获得苦增上哦!不是说我们现在这里的,懂了,尤其懂了,不懂你根本无所谓轻,无所谓禁吗?这个你根本不懂吗?现在你懂了,又不摆在心里面,这个就是轻视,这个我们也很容易衡量得出来,啊!我们啊!平常的时候心里面重视的什么,唉呀!然后呢?这个世间的,普通一般事情我们都很重视他,然后呢?身体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视他,一点点小小的利养都很重视他,但是对佛法的东西,一比马上比的出来了,佛告诉我们怎么做的,然后我们自己的概念怎么做的,你一比啊!这个轻重就分出来了,啊!这个轻重就分出来了,所以这个轻微就从这地方,如果你要真的获得快乐去掉苦的话,注意那就要把佛法这东西啊!慢慢的把他这个份量提高,份量提高,你如果说不能这样做的话,那么,对不起就像什么啊!折篱失坏庵没林,庵没是种果,庵没是种果,到底这个果是什么,嗯!我不敢肯定,啊!我想像当中可能是像芒果一类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种水果,哦,那么这一个果啊!他有很好的保护,现在你把那个保护弄掉了以后啊!对不起那个果园就糟踏掉了,现在一样,所以我们现世啊,如果对世间的王法,有所违犯的话,可能啊!你会逃得掉,但是啊!对佛法这个制的戒,这个因果的道理啊!你违反了以后啊!一点一滴都会感得果报,就像那个医罗钵龙王那个公案,医罗钵龙王是什么一个人呢?他好像是迦叶佛时代的时候,这个那一个佛,我不能肯定,总是过去七佛当中的一佛,啊!这我的印象迦叶佛,因为这个公案看太久了,那他是个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啊!在这个禅关经行,啊!不像我们现在嗳唷!高楼大厦样样现成喔!他就那个尸陀林里面,坐在那树底下,那种树叶没有人去修饰,那个树叶啊!那垂下来,那经行的时候那个树枝老碰到他头,嗯!觉得这东西很讨厌啊!啊!后来想这个不对,这个佛啊!制那个戒律啊!说这东西啊!不能折那个东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是对的,那个佛制的那个戒没有意思啊!他就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嗯!心里直著这个,这个又不能碰他,佛制那个戒干什么?就这么一个念头,他是个很认真的修行人了!就这么一个念头,堕落了,堕落了以后,然后呢?幸好他那个正见增上,以后啊!后来又到了释迦世尊,乃至于一只毒龙,他那个龙头上有一个医罗钵罗树,这个树是臭的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虫啊!专门啊!龙的鳞的当中,那个小虫钻进去,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脱,就是对这个起了这么一念,不恭敬,是啊!所以我们要注意喔!你平常我们要心里面,心心念念啊!要啊!对小小戒啊!啊!像大戒一样的,恭敬珍重,那个时候你努力向上的话,虽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会啊!遭到这种恶果,这我们要了解的,为什么?因为你的业本身呢?心业起心动念之间,你一心恭敬,一心好乐,这千要不要啊!马马虎虎让他去啊!不管他啊!就这样,而现在的心里面一直跟那个烦恼相应的,这个是我们特别重要的,特别重要的,所以在我们寺院里面啊!为什么我们处处地方啊!要提醒,为什么要到寺院,那!就是随时随地喔!跑到佛堂看见,哎啊!佛在这地方,跑到教室,法在这地方,看见同修,僧在这地方,处处地方拿这个东西来提醒我们,这是有他的特别的原因的,那么你现在看,这一位医罗钵龙王啊!他是一个这么修行的人,可是他对佛的这个教法,他起了一念轻惑之心,然后觉得这种真是不对劲,佛制这个真是没道理,就这样害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现在在这样的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你如果是觉得,啊!这个讨厌这个,那遭到什么果报啊!喔!这个很严重喔!这样,所以说起来并不要你啊!费吹灰之力,啊!问题就在那里啊!起心动念之间,这个你说难是难极了,说容易是容易极了,因为你坐在这里闭上眼睛,躺在那里,乃至于就是你脑筋怎么去想他嘛?如果你恭敬珍重,随喜赞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睡大觉,也在增长无比的功德,哦!所以反过来,如果你这个脑筋是没有的话啊!就把你瞌头念佛,这个真对不起你还在那儿,堕落,因为你脑筋里想的不相应嘛!啊!这个地方真麻烦,要这么做这个课,要拜那个佛,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嗯!心里面啊!委委曲曲的拜,嗯!岂不是跟他相应,他是个典型的公案,千万注意,那碰到这种情况的话呢?是,说,现在啊!我听见了这个,唉呀!要我相应那,相应又做不到,那怎么办呢?不要怕,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啊!检查到你的不相应,然后呢?你说,现在我不相应啊!我要努力啊!真是我的罪障呀!这个对了,这个心本身就是跟法相应的心,大家还记得吧,前面告我们正修的时候,前行啊!第一个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资粮未积的话,虽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来,为什么不起来,你没有讲理由,现我们懂得了,原来啊!我们呀!烦恼的现行很重,啊!宿生的这个等流习性很重,所以现在我第一个认得他,认得他,对治他,对治他这不是在修行吗?所以尽管现在是不相应,可是你认得他不相应,然后你深深惭愧,说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这个就在修行了,这个本身呢?就是随顺正见了,
然后这个因,步步只要走的话,自而然你每天呀!一直在赚钱,赚什么,法财之钱,跑到这里来的目地就是这个嘛?这是个重要的概念喔!说他容易,所以容易极了,绝对容易,你有了这个概念,然后呢?你去做什么事情,啊!那自然而然处处体会,啊!叫你说念书固然好,拜佛固然好,做事也好,然后有人骂你,骂你也好,对,干什么,喂!净除我的罪障呀!成就我的忍辱啊!这不是行了吗?所以这第一个重要概念什么呢?,就是那个时候呀!这个正知见,啊!这个是前面告诉我们啊!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正知见,然后呢修学佛法第一步是戒,戒当中第一个是什么,啊!无知对治,我们不是没有能动脑筋的这个力量,而是以前这个脑筋,动到那里去了,动到错路上去叫它无明,啊!无明的特质,根据无著世亲菩萨的解释,对真实的意义是不了解,因为你不了解,尽管你去想,想的都是错的,哦!所以不是没有想的能力,不是不会想,而是想错了,所以现在呢?正知见,改过来,改过来呢?你还是用这个想,想对了就行了嘛,就像拿把宝剑,就像钞票一样,做坏事也是他,做好事还是他呀!所以不要把钞票丢掉呀!要把那个钞票善为利用,而这个东西啊!也只有人道才得啊!所以到这地方的话,我们感到庆幸,感到高兴,珍重的利,所以这个是我们啊!应该努力的地方呀!千千万万啊!不要啊!为罪染,但是啊!烦恼太重,有的时候啊!就是你稍微不注意呀,那么也要误失掉了,不要说我们呢!祖师都是这样,我这地方说一个公案,明末四大师啊!明朝末年啊!离开我们现在呢?四百多年,所以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莲池大师,藕益大师,两位禅宗的大师两位净土的大师,那真了不起,紫柏大师当年人,对他的尊重,不敢称他,称他尊者,哇!啊!那尊重到绝点!他已经大澈大悟了,他的习惯平常呀!吃饭之前一定先要礼佛,礼完了佛以后然后吃饭喔!嘿嘿!那一天喔!他不晓得有点什么事情呀!好像来了个信徒朋友啊!他谈的蛮起劲啊!吃饭呀!忘记掉了,哪!你看,以这么一个大澈大悟,己经成为一代大师,他居然还会忘记啊!可是他忘记了,做法跟我们不一样喔!我们忘记了,唉啊!今天怎么忘记了,我们最多这样已经好了,说不一定还是啊唉!这个是算了算了这么麻烦,后来也就不要拜了,那就更糟糕,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话,啊!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气,真如油入面,好好的痛切,然后呢?自己又趴到佛的面前,叫他的侍者来好好的打;先跟那个侍者说,今天有一个人犯了规了,你要代我去罚他,那个侍者说,喂!对呀!他那个师父告诉他罚,那师父命令他们去罚,结果带他到大殿,结果,他自己把衣服退下来,躺在那个地下,打!嘿!一看打的老师,嘿!这个怎么可以呀,然后呢!哪!不打又不行,轻轻拿著板不行,一定要打,打了还不行,还在打,然后这个侍者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最后他说打得两股尽黑,换句话打得屁股上面,那个血,通通打紫打黑,这样啊!那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他后来说了一句话,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如油入面啊!你把那油摆在面里啊!拿得出来吧!一点拿不出来,你不把他好好的,这样去的话,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呀!当时我看了好感动,所以我们现在啊!就是啊!不但不去对治,还处处地方宽!宽慰自己,啊呀!我为了什么呀!为了宏法呀!为了利益众生呀!你这样做的话,他们不来了,他们什么呀!唉……!这大菩萨境我自己晓得,我是个兔子不敢跟他们走啊!只是自己反省就得,这是以前的人啊!我想到我自己的老师,我也有一个公案,这是我们以前在仁法师,啊!那是在这个美国佛教会,耶!我们这个后面的那个禅堂啊!他因为要打坐的关系啊!所以平常呀!不要穿那鞋子进去,平常我们这里啊!到大殿都穿鞋,不管什么,在美国一般啊!大家没有脱鞋这个习惯,当然家庭都是地毯了,不过这个里边啊!是因为打坐穿了鞋子进去不好,那么后来大家决定了穿了鞋子进去,他,他老人家呀!这个到了冬天,看书坐在这个地方去,搬一个凳子进去了,搬一个凳子进去呀,那一天啊!这,决定了这个法则以后啊!他进去的时候,忘记了,把那鞋子穿进去,他只有一个人啊!要我们的话,赶快出来的了,我把那鞋脱掉了吗?就算了,然后呢?他大概想起来了,事先我不知道,我就看见他老人家,和走了,跑进去,然后呢?跑出来,跑出来,穿好鞋,穿好鞋,蹦蹦的,再跑去,跑到门口脱掉了鞋,然后再跑进去,再跑出来再做,蹦咚蹦咚干什么,我出来看,站在后头,他一个人做的非常起劲,老做,他也不理我,一直做了几十遍,然后做完了,以后了,瞌头,你晓得他干什么,因为我跟过他多少年,啊!我当时感动的不得了的感动,没有,没有一个人看见他喔!啊!所以我觉得啊!原来真正所谓修行人的榜样,就这样,修行人的榜样这样,后来,他大概也晓得我了,他也说,啊!习气难改,啊!不痛下决心啊!就这么一句话,告诉我这个,哦!他自己就觉得,这么轻微的一件事情,穿那个鞋子跑进去了,哦!发现了,马上起来,然后呢?跑到门口,把鞋子脱掉,再跑进去,啊!然后跑进来,再跑进去,跑这个而且他做起事情来,这里啊!有人曾经听说过他,做把拿出全部精神跑的去,就做这么一件事情,这个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是我们啊!心里面应该以存著什么方式,你能够这样子去对治的话,一定问题可以解决,所以说呀,如果有了毁犯了,

【“莫不思虑而便弃舍”。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六卷A面

【“假设已染”,】犯了,

【“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

  不要马马虎虎哦,要像佛讲的努力去悔除哦,努力去悔除哦,现在我们不但如此,我还常常听见,有的时候,比如说,那个师长也好,旁边同修也好,说,不配自己味口,人家说,那你不要去理他,他反正没辨法你嘛,啊!我听了这种话心里面啊胆战心惊啊,这样,说不定啊,我自已也想,要以前啊,我碰见这种情况,人家怎么,我还觉得啊,这个好朋友安慰我,这种人最可怕呀,啊他觉得啊,就人情来安慰你倒是没有错,如果我现在的话,不要说我决不劝人,我听见这种话连忙掩起耳朵走,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我们要注意的,这千万注意就是我们啊在概念上面第一个应该要认识。

【“梵问经云:“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引经证上面,应该啊,从这个地方去努力寻求彼学,对于这个,就是前面所学的学处,记住,这个学啊常常记住,我是来学佛,还是来学我,如果学我,对的,那我觉得这个事情,这样的,我觉得这个事情,这样的,你做对了,因为你本来就学我嘛,对吧!当然你觉得,你觉得没有错,现在呢不是要跟他学,如果要跟他学的话,当他这个概念跟你不相应的时候,你立刻检点了,对了,对了,那他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问题来了,然后呢,你仔细的要把他佛三宝说的话认识,他的内容什么,我为什么做不到!这个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呢,了解了以后啊,努力去修,绝不可以弃舍,乃至于啊,命难,乃至于有生命危险,有生命的困难啊,也绝不亏损,一直安住在这个如理相应的作,照著戒经上面的规律而作,因为命你可以失掉,其实你不守护,这命到后来,还是死啊,这个很简单的啊,但是你如理去行的以后啊,舍掉这个命啊,得到的结果呢,哎呀这个苦苦恼恼的娑婆为老病相续之身啊,你就到了安乐地方去了,那不是求之不得吗,所以我们经常把那个概念,摆在脑筋里转啊,这是最重要的,到那时候你自然做得到,所以

【“成就真实尸罗经云:“诸苾刍宁可离命而死,非可毁坏尸罗”】

  啊。所以诸位比丘啊,你宁愿啊为了守戒而送命呀,而不可以啊为了命而坏戒啊,为什么呀,这

【“离命而死,唯令此身寿量穷尽”。】

  最多送掉这一生啊。

【“毁坏尸罗,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

  你如果破了戒了以后啊,害了,害了,害到什么程度,第一个常离种性,不但你出家没有份,就是你永远就算投在人间,是永远是下贱,那个种姓有二个,一个呢!跟佛法相应的种姓,一个呢就是世俗上面哪,就是比较好的出身都是下贱,永失安乐,乃至于人天当中得不到,还要堕落,时间啊,百俱胝生啊,一生啊常常要近百年啊,百俱胝生的话不得了的长远啊,

【“此具因说,故当舍命而善守护”】

  啊。不管若因若果啊,我们这地方啊,应该了解啊,所以啊命可以不要,戒绝对珍贵,绝对珍贵,

【“若不能尔,则应审思,我剃须发披坏色衣,空无所义”。】

  否则的话想啊,我剃了头,披了这件衣服,我干什么啊,作这件事情,干什么啊,空无义意啊,这个前面暇满的人身啊,好好思惟。

【“如三摩地王经云:“于佛圣教出家已,仍极现行诸恶业,于财谷起坚实想,贪诸乘具及象车。诸不殷重持学处,此等何故而剃头。””】

  对佛,按照著佛的圣教而出了家,结果呢我们作了些什么,仍极现行诸恶业,哪现在我们了解了,现行,现行上面还讲个“极”,这个字我们可以检查一下,它有个道理的,就是啊,叫我们哪现行一下清净的确是慢慢的来,可是我们啊心心念念,至少那个时候你的正见本身己经建立起来了,然后呢这个由于这个正见未倒,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自己相应了,所以这个地方啊,现在这个情况啊,我觉得非常高兴,大家都战战竞竞,就是把握住这个东西,好我要努力做到,我要努力做到,这千万不要说,哎呀,没关系啦,然后别人说了以后,你又理他的,你又去管他的,这种念头是万万起不得,万万起不得,所以随时随地任何事情发起来了,嗯,怎么我又不相应,我又不相应,所以昨天晚上我讲,假定你真的相应的话,这个人没有道理跑的来骂你,也是你的善知识,这个蚊虫来咬你也是你的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你善知识,没有一个东西不增长你的功德,靠什么,就是你内心当中,那个正知见啊,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们了解,假定你仍旧在业现行当中,你忙的是什么,财壳啊,这些东西啊,忙这些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啊,贪著乘具象车啊,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哪都是世间那个而诸不殷重此学处啊,他不努力的,认真的努力持学处,就是戒,不好好的持戒,这个地方所讲学处的话,他不讲戒,一方面随顺这个文字,一方面这个学处,就是说这个不尊敬形相哦,你要懂得它的内在的意义哦,然后摆在心里边哪,认真的照著去作哦,如果你作不到,你何必剃头呢,何必剃头呢,是啊,所以说是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特质。

【“若欲逃出有为生死,趣解脱城,坏戒足者,非仅不能实行,反当流转生死,众苦逼恼,”】

  说我们现在干什么要来的啊,我们要跳出这个有为的三界轮回生死苦海。要想到解脱城,靠什么,靠二只脚,这两只脚是什么,戒,结果呢现在你要这样去做啊,把那个戒足啊把它弄断掉,弄坏掉了,请问你怎么辨啊,你要到那里去,脚切掉了,一点用场都没有啊,反而啊,更加流转啊,不但更加流转,还要众苦逼迫啊。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经云”。】

  还有譬喻等等,这个经上面也说,

【“若人为诸盗贼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为贼执而摧坏”。】

  就像遇见了强盗啊,要逃,结果啊那个脚弄坏了,对不起那逃不了,还是被抓到。

【“如是愚人毁净戒,而欲脱离诸有为,由戒坏故不能逃,为老病死所摧坏。”】

  就这个愚痴的人啊,毁坏了这个净戒以后啊,这种状态什么呢,哎呀,他虽然想脱离啊有为的生死,但是,对不起,他方便方法毁坏了,那没辨法,仍旧是为老病死所摧毁,是对我们现在来说的确的,有的是外缘难舍,有的是内缘难舍,不管是外缘内缘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常常说,哎呀,这个人情啊,也说不过去啊,那个人情也说不过去啊,你注意哦,你跑到这地方来,谈人情,还是谈佛法的,这地方并没有叫你舍弃人情哦,正因为你要顾全人情,所以你要修学佛法,请问你这个人情是骗人家,还你真是帮人家,假如骗人家,那我们不谈,本来你骗人家,假如你真的帮人家,拿什么东西帮人家,拿佛法真实的利益,是拿佛法对不对啊,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啊,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那个小孩子你的确对他好,然后那个小孩哭闹要吃那个毒药,请问你给他是不给他,这我们哪!真正要从这地方看哪!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要到这里来,准备好了,再来跑到了这地方的话,千万注意哦,至少心理上面一再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不是说现在叫你一下丢掉,是的,至少第一个始终注意,正见建立起来。

【“故此经又云:“为著居家服我所说学处,尔时诸苾刍,亦无此学处””。】

  到末法时就是这个现象,他说到了那个时候啊,我对在家人讲的那是简单的不得了,一共五样东西,到那时候出家人都作不到。

【“为近事说五种学处圆满守护,苾刍亦无。”】

  就是这个

【“若于此时精修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

  啊这句话我每次看到啊,眼睛张得特别大,特别兴奋,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是的,现在这个时候啊,真正要学是难学极了,但是正因为难学啊,你能够努力去作到,这功德的这个果是特别大,特别大,特别大,特别大,所以如果说啊你只要真正的能够把正知见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现在赚大钱的最好的好机会哦,的的确确是赚最好的好机会哦。我今年春天还听见这么一个事情,蔡居士,对了,那次在洛杉机,他就告诉我,他当初,他自己家里只有一个人信佛,噢他家里人人反对他,人人反对他,那么但是他学了佛以后,这个人倒真有善根,他处处地方,道理虽然不懂,作起来实在非常尽心尽力的作,深刻的道理不懂,他觉得佛慈悲为怀,要帮助别人,损害别人的不作,那他一个姑妈生病,那生什么生癌症,反正就是不治之症,而且痛苦无比,那么到后来啊因为这样,所以大小便失禁什么等等啊,这样,那么他总是经常侍候他,侍候他了,他家里人,不晓得什么原因总是处处地方反对他,就是这样反对他,他一心一意的求啊,这个样啊这样,那么后来啊,他去朝什么承天寺啊,这样的去拜,他有一趟说他一大早因为要侍候姑妈,所以天没亮就跑著去,跑著去啊,那个大概是什么有一个问题,好像问旁边一个人啊,那么正好旁边一个人机车从那里走过去,他就问,那个被问的那个人,说年轻人啊,这个好好的路不走啊,你走这个路啊,就告诉他这一句话。他这个话为什么,跟他莫名其妙地说这个话,他也奇奇怪怪的,就是这样然后呢,然后不管了,回过头来一看啊,这个人不晓得那里去了,他心里还是疑神疑鬼的,哎不管了她就拜,然后呢他还是就拜啊拜到那个时候那个天又下雨,台北那个天气啊!他拜得混身是泥混身是,跑到那个山门当中去啊,那个时候还早唉!他就累的不得了,进去休息一下,敲敲门,开门出来一看啊,这个人混身泥鬼,这么一大早人家还没起来,你来干什么,他说对啊,他也没辨法休息,他就回去了,哎呀那是拖了一身疲惫不堪,本来想休息一下,那个他回去的时候,那个姑妈啊,那个痛苦不堪,他后来想了半天,那不管怎么样,我还比较好的,我既然我要学佛,我先把我姑妈弄好了再说,然后他辛辛苦苦啊,那个眼睛睁不开那个样子,他姑妈说,你干什么,我去朝山,这个山有什么好朝,姑妈你就是这个病啊,我就代你祈求啊,就这样啊,然后那个姑妈,听了很感动,居然啊被他所感动,从此以后他家里也感动了,后来他那个姑妈啊,因为他的影向啊,也是再痛苦,他也拜佛,居然拜拜拜拜啊,妙了,后来那个医生也莫名奇妙的,不晓得他的那个病人,怎么居然就好掉了,那这个人还在,可惜啊,当时也就随便说过去就算了,所以我以后有太多地方想起来,这心力本身非常重要,平常的时候就是我们啦,没辨法真正提得起来,如果,你真正能够有这样的猛力提起来,他是有他的,可是这里我并不鼓励大家这样来作哦,我们大家不可能的,说你提著太猛,第一天可以,第二天塌掉了,倒不如不提,不如不提,我这个地方的故事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大家,你只要真正的把它转过来,他一定会见效果,那么现在呢,在这地方啊,有完整的次第,告诉我们,你照著这个完整的次第,这样的走上去的话,这个前面我们说的困扰,一一都会解决,一一都会解决,这地方我特别是说精勤学处,其果犹大,故应励策,我看见太多这种事情。

【“即此经云:“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伞盖幢幡及灯鬘,承事百亿俱胝佛。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你经过恒河沙劫数,恒河沙已经是不得了的数字,恒河沙的劫数去供养,不但供养而是尽心供养,拿什么供养,最好的妙饮食等等,不但供养一个,百忆俱胝佛,你想像得到这个功德吧,不得了,不得了的大啊,啊,下面说啊正法极失坏,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佛法,快灭的时候,你能够昼夜持一个学处,他这个佛啊,不是生前一倍、二倍哦,生前俱胝倍,所以我想到这里啊,我觉得哎呀,我们现在忙的这个东西啊,忙著大造庙,那天老和尚还说就实说来,造庙不是我们的事情啊。造大庙不是我们的事情,造庙是护法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我们干什么呢,我们持法,啊这样我们是盖庙呀,供养朝圣呀,我的感觉不是,不是这样,我的感觉什么呢,那盖什么庙盖心庙,供养供心法,朝圣朝心圣,你在心里面去朝,你在心里面去供,在心里去盖,这个最重要的,就是内心上面干什么啊,持这个学处,学处的特质是什么,破烦恼,就这么三个字,就是这样,现在心里面啊,被境风所飘,哎呀飘飘摇摇,那么为这个所转,看见这个东西以后呀,看见别人盖了庙,你心里羡慕我也盖个大庙,对不起这个功德还是有的噢,但是呢,毕竟啊,这个我们重点不在上头,假定你发了真正的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噢,那不得了,那个是赞叹,那是赞叹,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问题不在形象上面问题在内心上面,这个自己检查一下最清楚不过,最清楚不过。

【“又若念云:毁犯可悔,无后不犯防护之心,放逸转者,说可还出,如食毒药”。】

  前面曾经说哦,然后你犯了以后,然后你可以忏悔啊,忏悔可以弄干净啊,是的这个没错,但是啊,虽然这样说,后面要防护,再不再犯哦,你以为说反正忏悔可以的,然后呢,后面马马虎虎这个是吃毒药哦,这样所以在这地方,不是说呀我们哪!反正忏一个悔到那时候你就行了,不行,不行,你心里面如果放逸转的话,这个实在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场,是,它会感果的,这个是能引因感所引的果,中间要经过无量劫以后,才能够生出你这个来,所以你只要出家,那怕你犯了戒,那怕你堕地狱,将来这个出家的功德还是有的,可是我们愿意啊,在地狱里面等了无量劫以后,再来感集那个果吗,而结果的时候还是要这么辛苦,认真的作,那又何必呢,所以这是我们平常要策励的。

【“如弥勒狮子吼经云:“慈氏,末世末劫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出现于世。彼作是云:悔除恶业能无余尽,造作众罪造已当悔,增上毁犯而不防护,我说彼等是作死业。””】

  那经上面就是这样,这个佛呀对弥勒菩萨说呀,到末世的时候,末劫后五百岁,有在家,出家的这种菩萨,这种人在世间,他会说嗳你犯了以后可以忏除嘛,通通可以忏干净的,然后呢,造了以后啊,怎么办啊,增上毁犯而不防护,他忏悔了以后要防护啊以后不能再犯啊,如果你说忏悔了后面再不防护的话,我说彼等是作死业,那是作死业,不过有一种地方,我们要注意到哦,就是这个地方的,说犯,犯通常有什么,事相大家记得吧,事、意乐、加行、究竟,这个犯主要的,不仅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乐,就是你内心是什么意乐,说我想持,但是那时候就有很多因缘;比如说啊我们随便讲吧,说现在我们持午,今天有一点事情你到大街上去买,匆匆忙忙买回来,赶回来了以后,哎呀时间这么差了,正在吃的时候,这样所以那个心里面还是怀著这个防护忏悔的心情,这个是可忏的,如果说你反正可以忏悔了,好了,今天本来我们就是公事,正好公事嘛,马路上去闲闲荡荡,对不起那忏也没有用,你心里面根本已经完全走错了,还有一种就是说到那时候反正是到那时忏一忏,不就行了,然后呢!照样的随顺著那个烦恼转,这种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作死业,

【“云何为死,谓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终之后,颠倒堕落”,】

  所以这个死业就是吃了毒,眼前贪一点小便宜,颠倒、堕落,前面说过了,到那里去,地狱里面去。

【“又云:“慈氏,于此圣法毗奈耶说为毒者,谓诸违越所制学处,故说汝等莫自食毒。””】

  他下面又说啊对这个我所制的法令圣法毗奈耶,他上面所说的毒是指什么呀,就是啊你毁犯那个所制的学处,告诉你应该这样作的,你违犯它,这个道理你们千万不要违犯啊,这是毒啊。

【“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

  从根本的比丘戒开始,要这样去守护它的,具足六支,尤其是要得到正知见,那么一个一个上去。密咒,密咒是最高的,所以啊比丘也好,大乘的菩萨也好,乃至于密乘的行者也好,必须要的!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罗真正的密教的成就,还在戒上面。

【“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这个妙臂请问经,纯粹是密教的,特别讲这个密宗--咒,就是密宗的根本是什么,第一个戒,然后呢忍辱跟精进,要信佛的菩提心,净信心要发大菩提心,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不可以懈怠,就像轮王的七宝一样,那个这样的努力啊,能够精进无厌的调一切众生,这个王是调众生,我们是调烦恼,能够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密咒才有成就,这个上面这样这几样东西啊,才能够调伏我们的罪犯,现在我们常常说哎呀密教啊是最高的啊,然后呢上面这些根本都不要,这样,高嘛是最高,根本嘛都不要,所以它正法坏的时候就是这个现象,就这个现象。你都没有根本,高有什么用呢,他讲越说的高,是越是空话,这样因为大家高嘛,下面的就不要了,所以啊至少它不讲高,它下面的根本上面还作了,根本还没坏,还有机会爬得上,像你这样说了高,根本也坏了,那什么都没有了,那这是好遗憾。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

  说念诵任何东西,不管是念经,念咒这个地方主要的还是在讲什么,讲密教里头的东西,不管你在前面的加行开始下三部,不管那一部,前面我们不是说嘛,净罪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殊胜百字明等念诵,但是这一定要什么,戒风吹燃呀,要拿戒作为根本的,如果你没有戒的话,没有,殊胜的成就固然没有,中等也没有,你那最起码的成就都不可能,一毁了戒,根本连根铲除了,还谈什么,所以什么东西都谈不到,单单作那个表面工作没有用,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佛从来没有说过,犯了戒你能够有什么任何成就的,因为这一条路不是真正去涅槃城,那个正确的方向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像这样一个大愚痴人啊,怎么可能在这个密法当中有什么成就呀,这个破戒的这个人啊,连他善趣都不能生啊,人都得不到,人天都得不到啊,岂可以得到殊胜的安乐,何况是佛所说最殊胜的法门,诸咒,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所以现在不是说,哎呀这个法大啊,不是呀,法是大一点都没有错啊,然后你是不是如理的从根本一步一步爬上去,这个是重要的呀,所以现在这个果是好啊,现在你因地当中是不是每一步下对了,这个是重要的呀。

【“康珑巴亦云:“若年饥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

  那个祖师说就像荒年一样,什么都不管了,最重要的是什么,粮食嘛,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最重要的啊,要学这个戒。

【“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啊如果要你要想得到戒清净的话,他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你必定要了解这个业果的道理,所以如果是你要想持戒,你必定要懂得为什么持戒,戒的因感戒的果,所以你一定要思惟从业感果这个道理,反过来说,如果说你不努力如理思惟业果的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你要持戒持不清净的,所以思业果是最重要的教授,这地方也说明了什么,这个戒不仅仅是个形相哦,这个戒真正重要的还在这地方哦,你一定要懂得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啊在这个戒当中最重要的增长啊是什么,就是你的意乐,就是你的意念的正确与否,正确与否,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你才了解,大乘的戒跟小乘戒表面上看哪是开合相违背的,是内情上面来说完全不违背,小乘的意乐只求自己,所以你只忙自己,大乘的意乐为忙的别人,所以你同样的为了利益,所姒在这个情况之下要这样作,那个情况之下却要那样作,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同样那个庙,当我们在自已清修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不让人家来,目的干什么,还是增长善法,到那时候说哦现在要为利益一切众生啊,你打开门来唯恐人少,前者是唯恐人多,后者是唯恐人少,内涵一样的嘛,无非是把佛法的种子,让他传布,让它生根发芽,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啊,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贯通一切诸部开合,大小不同,自然没问题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六卷B面

  大小不同,自然没问题了。这样乃至于我们下脚第一步就应该走这地方努力去。

【“霞惹瓦亦云:“总有福祸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他也这么说,所有的一切的祸福都是什么?依法,如法不如法,那么依这个戒说,实际上呢你不要怎么改意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你只要,你只要内心观察一下,这个清净与否,如果清净了,那你自己观察就了解了啊,对对对,这个对,然后呢,你觉得你观察了以后对的,能够忍受的,换句话说你应该安忍在这个上头,如果观察的不对,你就不能忍受,哎呀,错了,错了,错了,那个时候啊,你如果你内心的清净,经过你观察是对的,那么那时候,唉!你心里安泰是边际妙善,眼前是非常的快乐,将来是究竟妙善,这样的好处啊。

【“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那么敦巴尊者也说有一种人哪依戒毁密或者依密毁戒,这是指西藏,现在我们呢,啊!依这个戒毁净,依净哪毁禅,依禅毁教,依教毁他,就是总说我的好,你的不好,这个都错,都错,都错,都错了完全错了,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师,谁,阿底峡尊者,所以这个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当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耶我老师这个圆满的教授,可是不是噢,无余,所有的都统统包涵在里头没有一个余剩的,什么啊,是这个调伏,换句话,这个咒啊,这个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晓得了啊,不但彼此间不矛盾啊,不应该毁谤,是彼此间相辅相成啊,相辅相成啊,这个我们要了解,及令密咒为调伏伴,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帮你忙,你帮我忙,固然戒是这个密乘的根本,那么密乘怎么又是戒的伴呢,因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于是你对这个戒的内涵啊,不仅仅是形相上面,内容的意义上面,而且你确正这个东西,当然确正了,你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它最究竟目的解脱,解脱了以后,那时候你才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只是破现行,但是种子还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够把种子完全摧毁了,回过头去,这个戒岂不是更圆满吗?所以戒的真正圆满,还要靠后面的深入的修持,但是后面的深入的修持,必须靠戒作为根本,所以二者之间是必然有这样的,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一层关系在这里啊,所以现在我们就了解了哦,原来这个戒不但跟那个密啊不违背啊,而且必须是二者相配合,那么同样的道理,这个戒跟我们念佛啊,跟我们参禅啊,跟我们学教啊,乃至于学任何一样东西,不但哪不矛盾啊确确是互相配合,是在你专门,每一个特别的状态当中,有所偏重,那个不是说不要它,比如说我们现在随便来造房子吧,你先造那个基础,然后你再造上去的时候,你好像觉得跟基础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啊,实际上你在造上面的时候一直在那个基础上面建立起来,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烧饭的时候,一定先把前面洗的干干净净,好像到后面的时候,你不再洗再烧,但是对不起,它一直在洗的干干净净那个基础上面啊,就是这样,正因为你烧好了,那个时候味道出来,那个也显出来啊,原来你洗干净有这么多的好处在哦,否则的话,如果不烧好的话,你洗了半天白洗的嘛,所以它彼此间任何一件事情,有它这样的必然相配合的,所以这上面就说明了这个戒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互助的,反过来呢!这个密是戒的助伴,也是这样,你作任何一件事情你从这个上面去体会,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确确是,那个次第过程当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样,当你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的话,自然在这个上面就了无挂碍,否则的话我们必然会产生种种障碍,结果你学那一样东西都学不好,学那一样东西都学不好。

【“觉瓦亦云:”】

  看看这个大善知识阿底峡尊者,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

  说我们印度,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大家一下,这个印度平常一般人讲的,这是佛陀宗主的国家,他学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学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式各的,可是大家看过阿底峡尊者传吗?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显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换句话说,任何一部当中碰见主要的事情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头,所以他没有一个例外的,整个的佛法都是如此换句话说,凡是碰见大事,这是第一种或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这件事情到以前没想到过该怎么辨啊,啊那时候啊皆受持三藏法师,这句话,不是说把大家起集起来,大家一起来,大部份人是刚出家,拿我们现在的话乌合之众,世间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应,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个三藏不是通文字哦,哦经律论的的确确有它的内涵,所以我们西方称三藏法师,那这个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识,一定集那些人,然后问三藏中不曾遮耶,啊妙,他不但啊说问律还要问三藏经、律、论,换句话说这个经论本身啊就是明细,深细的说明,戒的特质以及戒的内涵,开合种种的原因以及最后所指向的,所以从那个根本到圆满的形相,圆圆满满必定要包含在三藏当中,说现在这样去作,违背不违背,佛告诉我们的这个法则呢,这意思就是这样遮止的话,就是违背,违背的话,就不允许的,经过这样的决择以后于此安住哦,大家照著去作,照著去作。

【“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

  就是迦室密罗,这个是佛法后世非常兴旺的一个地方,

【“则于其上,更须问云”,】

  那个地方更要严格一点,因为这上座部的,就是说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别严,

【“菩萨行中不曾遮耶”,】

  哦它不但是这个戒还要菩萨戒,所以说一切有部,哪说明了这地方也是什么?大乘、大小乘,说小乘的根本戒有没有问题,然后呢菩萨行,对不对,

【“不违彼耶”,】

  啊有没有违背,违背都不可以。

【“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都是希望从根本上面任何一个地方,一定要照著这个律去转,照著这个戒,戒相不能错,戒体不能误,然后呢说依法得体,有体起行,有行成相,这圆满一点不能错,一点都不能错,所以三藏当中的话,他要了解佛法的特征是什么?彻底从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从根到底的,究竟圆满,哪这是它根本的道理,这是我们将来要真正深学的,如果我们要开口的话,至少到那个时候,有个大概的形相,那时候开口大概不会错,太错到那里去了,否则的话,的的确确的我们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个根本重点,你看见这个就执著那个,看见这个就执著那个,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

  噢像上面我们指的这个净戒啊应该怎么个持法呢?前面这个道理己经说了,先是业果,当然是业果吗,是烦恼等等,这个都了解了,那么现在呢,要净修这个戒的时候,就像祖师告诉我们,目前我们忙著什么?在里面,所以这个内法内法就是换句话说,你看看跟烦恼斗,就这一件事情,就唯是,就这一件事情,这真正重要的,现在不要说唉啊!那个地方不理想,我们要理想啊,你不必说这个地方理想不理想,我问自己我内心理想不理想,这个才真正重要的,这样所以它境界现起的时
候啊,我们常常说的,哎呀,你看看他对不对,实际上呢是你看到他没有错,可是现在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什么,不是外面的对不对,而是你看见了外面那个状态,你内心当中启发你的现行啊。你应该真正了解你现在这个现行对不对,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佛法里面有一个标准,烦恼相应的不管你说多大道理都不对,烦恼嘛,见解上头是见惑,其他的习性上头思惑没有用,这个才是对不对的标准,这个非常重要,戒干什么,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戒干什么?破烦恼,现在你拿这个东西觉得心里面升起了很多烦恼,在见烦恼当中转,在思烦恼当中转,不管你讲多少道理是了不相应,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

【“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啊!是我们要作的,所以啊,三十五佛当中有一个叫斗战胜佛,你们看看斗战胜佛净的什么,净烦恼障,一点都没有错,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也拿这个加持我们,这个才是我们不能忍的,不要看见人家啊!觉得无法忍,这个人家跟人家,人家引发你内心的这个心里的状态,这个事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发你了,觉得你的欢喜,哎呀,这个人成就我的忍辱,你应该安住在这个上头上面告诉我们,否则的话你觉得人家没道理,你要给他讲道理的话,这个你就错了,这个才是我们哪现在我们真正要作的,叫内,就是讲这一点,内明反过来说你对内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这个内心要跟明相应,不要跟无明相应,佛法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动不动说哎呀,现在那些不合理,这句话本身哪,初看很好,细看有问题,为什么,就是你有没有在内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内心对这个境界上面所产生的这个反应,什么?这是什么?识,我们认识的识心的这个识,然后这个识心本身现起来的是善、是恶、是净,这个就是我们应该检查的,检查它是无明相应的还是明相应的,我们修学佛法要说和明相应,这叫内明,所以我昨天晚上随便讲一个小故事,比如说你平常看见蚊子,普通人吗!把它打死,噢!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把它赶走,实际上当然每一个人不同的,啊乃至于有人啊,觉得哎呀觉得它是个善知识,这蚊子,同样的蚊子啊,你打死它顺理成章觉得这个东西传染细菌,你怎么可以不打死它,啊他有道理,现在觉得我修学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它赶走,也有道理,这个一个比一个进步了,这是没有错但他更进一步的话说啊!好,好,好,它是我的善知识,那么非常明显,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断,在那里呢?在那里呢?就是你的内心,注意喔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现在于内要斗烦恼,不斗烦恼是戒不能净,你如果不跟这个东西跟他努力的话,讲戒那不行,

【“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戒既然不清净的话,没有根本,没有根本定生不起来,由于戒所以能够得定,定是什么?伏烦恼,有了定得慧,慧是什么,断烦恼,所以啊,断烦恼伏烦恼就生不起来,因为这个不能伏,不能断啊,于是你永远注定漂流生死,就是这样。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

  那么我们怎么样斗法呢,你要斗你要认得他呀,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要认识烦恼,不但认识,单单认识了没有用晓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祸害,以及离开了以后把它净化了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要不然你说唉呀这个好东西好吃得很,啊,叫你不吃你舍不得,现在告诉你,哎呀这个没有意思啊,眼前哪给你一点小的甜头,像个小骗子啊,然后把你害啊,啊,你了解,离开了以后,仅管现在小小的损失将来得到大大的快乐,这个是胜利,嗯!然后你把这个概念啊,摆在脑筋里,以正念正知啊,然后呢,慬慎防护,就是我们现在要了解的这个特则,至于作法呢,啊下面这句话,

【“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己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

  这句话,这个烦恼一出来,这个稍字大有意义哦,刚刚一出来你马上就要跟他斗,啊这个茅是换句话说你针对的要杀这个烦恼,我们要杀;杀无明覆,就是这个意思。啊,这个真正我们决对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刚一出的时候,就要斗,不管里边内心当中,任何烦恼一生起来,马上生己无间就是这个视如怨敌,我们真正的怨家不是别的,是这个,这个才是我们的大怨家,所以善知识告诉我们,别人啊不能害你啊真正害你的是自己啊,因为我们看见旁人啊总觉得唉唷,这个家伙,怎么这个家伙,怎么对你不起,对你什么他怎么能对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你是跟著烦恼转,你有什么用呢,你如果不跟烦恼转的话哦,他,真的来消除你的业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进,好的不得了耶,所以啊,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而且刚一出马上跟他斗,这样,绝对不停止。

【“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

  下面这句话看看,假定你不这样的话,刚刚起来的时候,你让他去,让他去,这个是什么,这是非理作意,他小的一点点你都挡不住,等到他慢慢的滋长长大了,你能敌得过了吗,那时候你一定挡不住,那时候你只有跟著它,完了,那你就完了,这个很重要哦,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们看不见,比如说我们这个车子刚刚一个小洞,你看不见,让他去让它漏气,漏漏漏漏到爆爆一下那个胎破掉了,那时候你一点辨法都没有,啊现在那个小洞,你随便一下挡住了,想起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那个造的那锅,不像现在那铝锅、铁锅,那个造的铁锅,有的时候那铁锅是翻砂的生铁,翻砂那个砂眼很小一点点,那个乡下人补那个砂眼真有意思,他怎么辨呢,就是用那个糯米团啊,揉了以后然后用那泥巴糊糊,然后不晓得怎么烧烧唉呀弄弄外面涂层油,好好,所以现在有一句话叫,泥补,泥补,用点泥补补它,居然就解决了,那么一个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后,那是一点辨法都没有,再也没有用了,这个整个锅子丢掉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哦,所以说这地方说我们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谨慎起啊,现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总觉得现在这个没关系,那个没关系,那个有关系,这个有关系,你能够在这地方努力,你才有一点希望啊,所以从这地方,我们千千万万拼命斗都来不及还要找借口,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千万不要找借口,啊还有呢!外境而这个借口什么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外境的引诱,第二个是自己的宿习没有正知见说起来很动听哦,哎呀要弘法噢要什么,要什么,是自己因为啊,第一个知见不正,第二个呢没有能够如理的检查他中心概念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错路了不晓得,这是最可怜的,所以人最糟糕的还是愚痴,所以对治烦恼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啊,无知要对治要得到正知见然后呢,下面的话不要放逸得到了这个不放逸,从那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一开始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所以我说我这个早晨起来这个习惯,当年就是这样,后来我看那个祖师,很多一些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他很有道理啊,他说啊,你在无明的长夜当中啊,当你偶然觉醒的时候,你马上想办法清醒,醒了就有机会醒来了,否则的话你就睡的很浓说啊,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后睡著了,一睡又不晓得什么时候起来,实际上这个例子啊,经论上面,我们平常习惯也是这样,你早晨听见铃响,你趴坐起来,坐起来,那个时候也就过去了,否则的话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话,说实在的假如没有第二个板打的话,你一下说不定就一个、二个钟头就睡过去了,对不对?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是说一个二个钟头啊,再一沉沦没有出头机会了,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增长恶业当中嘛,你有无量无边的这个染污之因,一直把那个恶缘去滋润它,你怎么有机会,现在觉醒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把它挡住,现在觉醒的机会都没有了,你就能够爬得起来了吗?这不是简单的道理吗?所以他告诉我们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这样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可以,你慢慢的,慢慢的这样的净化,净化的,啊,这个障碍慢慢的减除了,所以你作起来容易了,还有呢你力量慢慢的增强了,当然更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你都能够作,现在力量增强了,障碍减除了,当然你能够更好嘛,就是这样能够增长嘛,所以了解了这一点,特别我们现在晓得,原来真正这样的啊,所以说看事情是大处著眼,但是呢是小处著手啊,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学这个也是这样,所以它前面告诉我们哪啊,我们学上上啊这个大处著眼启发我们好学之心,然后我们下脚是从下下,从基本的小处著手,然后呢自然而然啊,你对上上增欲得心,同样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

  说就是这样的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话,也赶快把它断除,不要把它相续下去,这个意思怎么讲呢,比如说烦恼起来了,你要遮但是偏偏还没辨法挡得住,但是呢你这个念头呀不要让它继续下去。有一个同修曾经跟我谈,说,哎呀是的,我们现在的确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还有呢客观环境也重要,选择环境当然在家、出家,然后这个出家不仅仅这个形式哦,还要这个内容,然后出了家以后呢,同修之中这样,然后我辨别善恶知识,在家也是如此说这种情况之下,你在家你没辨法不做生意,没办法跟人家,那怎么办呢?那这个时候就是说的确有很多情况之下,你虽然努力但是那必不能少的,那个时候什么,就告诉我们啊,莫令相续我心里面真的很清楚,哎呀这个是怨家啊,平常像刚才说的时候!啊!,如果这个地方寺院也好,这个上座也好,告诉你不要这样作,要告诉你要这样作,你心里面总不大对劲,旁边安慰你啊,对啊这个莫名奇妙,本来这里好好的,他就是这样,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觉得啊很好对啊,我就是大家,是啊,他也莫奈何,那时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应该怎么样策励我自己啊,那时候你晓得一方面努力,然后那时候你警觉到,哦这个人哪原来不是真正的帮我们忙的,他也在烦恼当中,他倒不一定是恶心哦,那时候心里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说一定说好,从此以后我们叭,一刀两断,大家还在这里,心里但是要警惕著,然后完了以后呢,不要让那个错误的念头继续下去。

【“应如画水莫如画石”,】


  什么叫画水啊,什么叫画石啊,它下面,看!

【“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我们哪要检查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形相什么,像画水画土画石,这个烦恼,当烦恼来的时候像画水,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哦,画了水以后,你画一下,一下找不到了,这影子对不对?画在土上的话呢,土上画了一下的话那个影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画在石头上面画了以后啊,对不起,你怎么弄也弄不掉。就是这个,对烦恼的话,就算让它升起,像画在水上一样,很快不要再留痕迹,乐法这件事情啊,那么要像石头一样,这个法的这个落在心里面就像画在石头上面,一但有了永远不去,现在我们乐法如画空,连它找都找不到,好一点的如画水,啊!总算还有一点影子起来,起过来了以后等一下就没有了,这是我们为什么,凡夫是凡夫,现在我们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从这地方去开始,就是对这个烦恼,就算它现起来了,不像空一样,画水一样,但是一下没有了,靠什么?靠法来净化,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烦恼斗,啊,现在懂得了很高兴,同样的记得吧,我们为什么前前是后后的基础要跟烦恼斗,跟前面这种都相关的对不对,啊所以啊,那个我们啊,的的确确从下脚第一步,这个次第啊,你一定要慢慢慢慢的了解,你能够了解多少,你就能够真正的开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可以得到相应多少。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这个就是入菩萨行论真正的修学的菩萨应该这样做,说,啊我们哪平常发脾气要发的,跟谁发,跟这个发与此共战争,像这样形象的这个烦恼,那就是我要跟它战的,要记在心里面,要大嗔就是这样,所以你看那个密宗愤怒相,跟经上面完全相应,菩萨要什么大嗔,嗔什么,就嗔这个,要大嗔干什么,杀无明覆,就这个,所以他有特别的意义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这个东西嗔,而不是嗔别的东西,然后我们要贪,贪什么,贪法,菩萨要大贪,贪什么,贪法,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说啊这个只有一样东西,坏烦恼,只有一件事情,除了这个以外我别的是没有别的事情了,我宁愿被杀,乃至于断头,不管遭到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绝不屈服,这所以断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啊我们现在甘愿沉浮在烦恼的石榴裙下,还恭敬的不得了,哎呀这个是好东西啊,错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七卷A面

  呀!啊恭敬的不得了,喔!这个是好东西呀!嗯错了,这个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努力做对的,

【“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然我从下而为切齿。’”】

  这个祖师这种行持都是值得我们啊!做为榜样的,我们看见祖师这样我们就心里面啊不会气馁,不会气馁,我们就勇气百倍,像这么一个大善知识,朴穷瓦嘿!那他有的时候也被烦恼压伏喔,啊换句话说,它又现行了,它要犯,但是他怎么办呢?从下而为切齿,什么叫做切齿呀!咬牙,我虽然被你压,压压住了对不起,我就是不服气,我就是不服气,我就是要跟你斗,你有这个心嘿你就斗得过他,现在啊我们还没有斗啊,已经臣服在他的脚底下,你一点用场都没有,现在我们还常常说啊,唉呀这个事情啊不行啊,这个事情少不了啊,这个事情这样啊!不是,这个事情我也不服气,那个事情我也不服气,我的目的就在这里,他眼前虽然还在现行当中,但是我全部精神就要跟他斗,是的,我现在被他压住了,但是我不服气的就是这一个,好了这就对了,这就对了,所以那善知识就是这样来的,

【“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说你真的这样的话,耶对不起,他马上就退了,别的敌人啊,他压在你身上虽然你咬牙紧啊,咬紧了牙关,对不起你力气不如他,你没有办法,啊烦恼这个东西妙极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话,他就没有了,原因为什么?简单的很啊!所以是内法,所以说他难啊是难极了,说他容易是容易极了,当你一念觉醒的时候,请问你的决心是什么?觉相嘛,已经不是烦恼相了嘛,所以说他的的确确非常容易耶,的的确确学别的东西啊,的的确确有的时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够学啊,但是学佛的话,你真正会了以后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时刻,没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学的,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简单嘛,只要你的心提起来就对了嘛,你说你现在做任何事情,啊你要去买一样东西唉呀对不起天气不好,唉呀等一下没有钱,啊跑出去又不方便,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大堆不行,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扫一个地找不到扫把,你要弄个半天啊!但是烦恼这个东西的话,你一念觉醒,所以你只要切齿当下即退,对吗?这个理路很清楚耶?然后呢?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经验,当你真正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听的时候,耶没错没错,真正重要的,前面你啊!是不是在忍受这个烦恼,最严重,最可怕的,我们非理作意,他还觉得他唉这个有道理的,所以记得这个生烦恼的六因吗?你前面这些东西你必须要弄得很清楚,啊固然烦恼最主要是他的随眠,他的种子,他遇见那个境界啊!耶那就生起来了,那遇见了境界有几种,有一种由人尔而引起的,有一种由法尔而引起的,有一种呢习惯而兴起的,还有呢非理作意,现在你心里面一天到晚在那个烦恼上面转,非理作意,尽管听见了法,你会话是啊,法师你说的很好啊,但是我就是听不进啊!为什么听不进啊?你现在这就是非理作意,你并没有真的跟他切齿,这个就是迁涉到对前面所说的道理,或者对法的真实的行相你没有清楚,如果你真实的清楚了以后啊,你就会感觉到,耶对啊,我现在这个脑筋起心动念是非理作意,但是他又偏偏不能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这一件事情的真相--无明,所以他明明是啊如非亲,然后呢非实,记得这个无明的特质吗?他明明不是实在的,是明明不是亲的,就是你偏偏以为这个是实在宝贝的,由于这个无明,所以你执著,这个是第一个不认识他的行相--总的,然后呢?一样一样,然后呢?你也不要晓得它的害处,你不晓得它的净化它了以后的好处,假定你这些东西都了解了的话,那个非理作意就生不起来了,你认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次第大家现在我要重新说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啊第一个,当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们在座的,啊我经验到的,也应该这么说啦,这不但我,在座的好几位同学,大家都有这个经验过了,已经,有的人啊,唉啊觉得怎么弄啊就是弄不起来,有的人觉得耶一转转过来,原来这么简单法,是嘛的的确确,就是你啊是不是照著刚才这个办法去做,说你没作的事情啊,唉啊总觉得难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个次第摸对了以后当那个心相一转过来,觉得啊,原来这么个现成法,这么个现成法,嗯就这个,所以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

  就是这样,说世间的这种怨家仇人啊耶尽管你一次把他赶走了,现在暂时的安乐了,等到过两天啊,他慢慢的,哈等他恢复了力量他又来了。耶这个麻烦,烦恼这个东西啊不是,烦恼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的能够从根本拔掉了以后啊,他绝对没再力量来报复你的,绝对没办法来再报复你的,但是问题在那里呢?由于我们不能精勤破坏烦恼所致。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我们啊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这里啊,真正要努力的这里啊!啊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精进的,入行论,

【“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

  就是这个,前面解释这个,

【“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

  这个烦恼之所以能够迷惑我们啊,因为我们不认识它,你现在认识它了,有了智慧啊,有了明,有了正知见啊!被这个慧眼一断,断除掉了以后啊!从我们的心意当中啊!把它赶出去了,它能到那里去啊,它没地方可去了,它岂能住在别地方再来回报我们,不可能的,这是问题在那里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进啊,第一个是意志薄弱不精进,这已经是非常糟糕了,我们还找种种借口,唉呀这个也少不了,唉耶那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理本来就没准备嘛,那当然嘛,就完了,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

  这个一个祖师说的,说烦恼起的时候不要懈怠,这是我们真正的时候,啊当下就应该去对治,这样的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话应该怎么办呢?站起来,啊这个第一个对治就你是当下一念,说认得它,万一做不到站起来设曼陀罗,曼陀罗就是供养,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说曼陀罗啊,这个曼陀罗就是我们这个现在,真正的曼陀罗就是坛城,叫做周界,换句话说这个曼陀罗虽然是我们现在手上的行相,这个就是表示把我们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养,是啊!所以这个现在西藏还保留著,这个三种供养法,第一个供养的话,就是把我们那个南阎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生就是佛的圆满报身报土就是你观想供养一切诸佛,为什么要供养?我们上、上面说那个四力对治当中说过的,这个对治烦恼当中因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养,靠佛的力量,你靠那个金刚山耶,这个力量就很大了啊然后呢?因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养了以后祈祷尊长本尊,尊长就是师长,本尊的话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弥陀佛,然后呢?你念本师释迦就是我们世尊,释迦世尊,乃至于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念了以后然后他的力量,缘烦恼,忿怒念诵,对著烦恼,以大忿怒,这个真是大嗔相,来折伏它,来折伏它,所以这个地方注意啊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对治遮止。你们了解了这一个,渐渐就了解了,为什么我告诉你们,说我要尊重时间,为什么要这个,就是你心理当中啊,平常是什么,一天到晚随顺著烦恼,现在渐渐了解了没有,啊所以这个地方你心理面晓得耶,我现在这个是跑到这个寺院里来订立一个规矩,他的规矩目的干什么,就是依法止情,依法尽情,依法化情,还记得这三句话吗?不是说斤斤计较在这个上头,是这个时间本身是的确有一它特别的原因,可是他每一个地方有它,各色各样的原因在,喔早晨一听见板,啪马上起来,就是这样,固然一方面对治烦恼,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这样,他有种种这种好处,如果你了解了这一个你就不会说,耶别的地方这样,那地方,那有他什么关系嘛,别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环境当中用这种法制他的烦恼,就是如此嘛,这样这个法本身那个是不管它,法法圆融,然后呢?适应你的缘用这样的法,所以这个叫做缘起之法嘛,你把握住这一点,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是我们要根本上面认识的啊,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那么另外一个人说,他又说啊,就是还是那个女绒巴,他只是说,别人又告诉他,他不但如此啊,而且啊他本来住在那个地方站起来换一个地方,啊劲举项颈,用力咬尽牙关就这么来几一下,是这样来,他也能制伏,这个实际上真正的说明什么?说明说明他的心理的状态,全部精神摆在那个地方,啊所以啊从这个地方可以看见他跟烦恼斗的样子,跟烦恼斗的样子,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说一个笑话,还有人晓得这个事情啊,我以前曾经跟你们常常说的,说啊我们啊这个不认识,如果不认识菜啊,叫你拔草啊,结果啊你草没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有它的原因的,啊那我常常说的,就是我老师,喔这个人是非
常努力非常精进,大家去出坡了,干什么?去到菜园院子里拔草,他一定第一个,把袖子卷起来蹦蹦蹦,人家还没有准备好,他跑得去那个菜园已经拔好了,一看啊,菜固然是没有了,啊草固然是没有了菜也没有了,就是这样,然后呢?大草是没有了,小草在这个地方,这常常人家拿来笑话,刚才开始也是这样,到后来我越到后来越尊敬越佩服,啊!我一点都没有错,矫枉过正你一开始就十全十美绝无可能的,所以你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精进,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拿全部的精神去做,然后一做,一听见,碰,马上站起来,一副嘎拉!别的人在那拖拖拉拉慢慢吞吞这么弄了个半天,你跑著去看他已经拔得干干净净,尽管这个本身是有问题,可是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说明什么?我那个时候才了解是的,他的的确确任何地方他就拿起精神来做,所以表示他心里面啊,绝不协妥的态度,这个是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眼前我们第一件要学的所谓正知见,现在我们不但是协妥而且还要去保护,还去保护它,用种种借口,你如果用世间的借口来保护还好,我们还可怜是用佛法来保护,总觉得啊,我是行大乘为了利人,这个啊,啊这种地方啊,千万自己要检点啊,千万自己要检点啊!你拼命去对治都不一定能够解决,你还保护,不但保护,用佛法来保护,完了,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佛法本来就是拿来对治这个东西的,结果你用佛法来保护烦恼,请问怎么办,你修学佛法的人都用烦恼来保护烦恼,还靠谁来弘法,然后说唉呀大家要弘法啊!你们不努力啊,这个话怎么说起啊!啊我所以现在啊,想想以前我也这样做啊真是惭愧,到现在啊还改不过来,所以我特别把我的错误处处地方提出来,但愿大家把我啊做为一个殷鉴啊,不要走这个覆辙啊,不要走这个覆辙啊!所以我告诉你们我对佛法的的确确啊实在谈不到,只是我把我自己的痛苦经验,错误的告诉你们啊,再说一遍,啊拿世俗的借口来宽容已经不可以,还有佛法来救他,现在你拿佛法来宽容,你也没有救,佛法也完了,这个道理是我们啊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摆在心里面警惕自己,观察自己内心最清楚不过,观察自己内心最清楚不过,最后一句话,这是观察我们内心喔,不要看别人,啊如果你拿刚才这句话一看别人那就完了,的的确确现在有太多的大菩萨,他宁愿自己下地狱救别人,这种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要和光混熟的所以我们不必看别人,佛世以及佛的前世有多方面的,这一种人,最主要的我们看自己,这个一点特别重要。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

  嗯现在我们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实际上呢?不管你醒著也好,不管你睡著也好,你说你睡著你怎
么办啊,耶他有个方便善巧的,你在睡了之前你只要努力把持这个概念的话,对不起睡著了以后这个他还在转,这个道理你们先听著,将来有一天我们真正有机会的时候,开始行的时候我告诉你们,妙不可言,如果是你临睡之前啊你说唉呀伸一个懒腰,啊今天忙了一天,好高兴睡在那个地方,然后呢?今天晚上啊乱梦颠倒,然后你睡了之前先缘那个正法对没错,然后你想想想,尽管你想完了以后一定睡不著,耶你不要怕,慢慢的睡著了,今天晚上这个梦当中这个梦境中一定是好境,就算这烦恼起来了你很容易觉得哎,为什么,你这个细的现行啊还在跟烦恼斗,就这么妙法啊,这个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著去做的话耶他就生起来了,也只有照著这个办法,你才能够生得起来,

【“又传说大觉窝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啊这个是阿底峡尊者说的,到了宗喀巴大师已经三百多年了,所以他传说,那听见,说这个这样说不管你碰到几次,他总会问你的善心生吗?注意喔,这个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教诫哦,我们现在碰见了,干什么,啊一碰见啊,啊那也不晓得多少这种闲话,一串啊怎么弄也弄不断,大善知识碰见了,他就问你,耶!你那善心生吗?我想所以记得云谷法会禅师这段公案,碰见了凡四训,随去他丢个蒲团给你,啊然后呢问你的时候,别来功夫如何啊?那个祖师的典型,佛是更高,我们现在要学佛的话,就从这个地方学起,自己问自己也问这个,大家遇见了也应该这个,那个时候慢慢慢的烦恼就减少了,啊互相策励的时候也是策励这个,啊那么前面啊,啊就是由把应学的,学的戒关于戒的这个特质,重要的,以及降服烦恼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

  在这个断烦恼当中啊,他也有一个深浅次第等等,最难断的是痴烦恼,同时他不但难而且是一切烦恼所依,这个我前面特别跟大家说过,不要说哎呀我现在没烦恼,现在在无记在痴相当中,啊这个贪啊嗔啊说实在的我们就算不能断掉它还认得它,你只要认得它都有机会,这个痴我们还不认得它,我们还觉得很好,啊现在常常有人说哎呀,六祖大师不是说心平何劳持戒,我现在心很平啊,持什么戒啊,现在实际上的心平了没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对不起在痴烦恼当中,心平什么情况呢?就是六祖大师,他是这样说的,然后他的示现怎么样,到后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啪抹过去那这么刀在脖子上抹过去头还在,第二次再来一下以为眼睛花了,对著他再来一下,他的头还在,他这个心平的现象,你有这个本事吗?那的的确确你可以不要持戒了,这样喔,这个心平这样的不是说你现在的心里平平,心平平心平气和,人家打你一个耳光不要用那个刀子来喔,哇你就跟他吵得面红耳赤,不打架才怪呢!说心平这个不是平,啊人家呢少给你一样东西,啊那时候你心里面觉得怎么没有我的份啊,啊那个不是平,那是痴,这我们要认识的,


【“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

  怎么对治它呢,多修缘起,十二因缘,啊你对这个生死流转的行相,以及怎么样使它还灭,你能够很善巧的了解了以后那就对了,上次那个考题的这个答案啊,我没给你们,啊我告诉你们喔,下次还要考,所以啊你们在这个上面啊好好的要认真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等到你们考对了我才告诉你们,你考不对我不会告诉你们,但是我在旁边啊会慢慢的指引你们啊如何认识他,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的的确确的目前对治这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学到现在为止这个,实际上将来还是这个,不过他的内涵啊一步一步的更深
入更细致,只是如此而已,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够修这个的话,我们现在的五见,一切恶见,统统不得生,这个见烦恼啊,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东西,见解一定是在前面的,啊你有了这个见解就这样,啊觉得这个事情要这样的办,要就那个事情那样办,我说了这个见解,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来了,啊如果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啊,说给你一个苹果啊,叫你连皮吃,你绝对不愿意,我们以前也是一样,那个苹果很好吃的为什么连皮吃啊,结果到了美国人,你削皮他绝对笑你,怎么你怎么皮削掉的,好像这个苹果皮很不好吃为什么要吃掉,你问他好不好吃,当然不好吃,为什么营养嘛,他就是什么,见解,他那个概念在前头,实际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妙不可言,我们的习惯啊,是已经养成了我们不知不觉就会这样的,但是最初一个新的习惯的建立,有两种可能,有一个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啊,培养成功了,还有一种新的习惯往往是先那个见解,你觉得要这样的,你觉得,当你有了这个见解以后你就会,譬如我们现在很多情况都是这样,啊人家说啊,现在的科学知识告诉你怎么,想想没错,然后你照著去做,所以他一切的根本恶见,你不认识这个事情的产生,所以总总恶见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现在如果你要想对治的话,把根本把他拔除了一切都解决,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还灭缘起,这样所以他第一个特别把最难治的根本说出来,实际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烦恼有三样东西,啊除了这个痴以外还有嗔贪,

【“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

  啊嗔容易了解,但是呢,我们往往容易发,所以他特别告诉我们啊,嗔现在啊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然后呢将来啊也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但没有好处是大苦,善根由此而断,真正害我们的是这个,

【“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

  天下没有比嗔更糟糕的坏事情了

【“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

  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生这个,要修忍辱,

【“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

  这个啊说要去对治嗔,啊

【“如入行论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

  眼前心平气和,将来的得到美善果报,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

  这个贪爱这个东西啊真糟糕,啊能够啊把以前先造的善业不善业啊,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当我们把十二因缘这个关系了解了,现在了解这个贪爱的可怕,然后呢你了解了真正对治的生死就从这个地方下手,对不对,啊是这个,这样,所以啊,把以前所积下去的种种的业,所以把这个业这是一个因种,啊这是一个因种,引发他增长生死起发现行的就是这个贪爱,爱、取、有嘛,所以它引发了这个势力啊能够生、生死,

【“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这个地方讲,对我们这个欲界啊,最啊!最难最难了解的是痴,但是我们修行的下手第一步从这个地方开始啊,种种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啊受用的圆满有两样东西,触跟受,触缘就生了受,受缘,受为因缘而生爱,那怎么对治它呢?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这个告诉我们,啊你怎么对治法呢?就是这样修习,这个修习包含了,亲近善知识,而不要拿喔人家对你好,哎哟你现在啊,这样啊,这个人讲的这么严,都没有道理啊!都说什么:你不要,这个晓得,所以善知识第一,第二呢听闻如理的正法,然后呢第三个,啊这个正正正正听闻,最后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么啊,你晓得这个东西的害处,啊不清净,啊以及种种的过患,如果是你真正的了解他的害处,知见上面就排斥他,不像以前,然后呢?你修习了不净观以后的习性上面整个扭过来,那个时候啊,这个贪爱啊再怎么也沾不上你了,再怎么也沾不上你,啊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讲这个,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拿佛法作为借口,哎呀我在这里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这样作的话,啊那些信徒啊,啊那那那断了他们善根啊!嗯不是这样,啊如果是你不得善巧,如果说不了解这一点,这样去做的话,不是断了信徒的善根,是我们断了佛法的慧命啊,佛无量阿僧祇劫所积的法宝,到我们手上就被你一刀杀死,这个我们要认得清楚的啊,所以啊拿这个佛法用来这样对了怎么用啊?啊,你思惟它的过患,啊然后呢修不净观,到那个时候啊,再有好的名闻利养,你一看见啊,哎呀害怕的逃都来不及,沾都沾不上,那个时候啊遮止掉了,这个是下手,于是贪嗔痴啊,一一对治耶,这个主要的都对治了其他的当然没问题了啊粗的对治了细的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深入了,

【“世亲大阿阇黎云:‘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这个五样东西啊!就是指我们的五毒,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七卷B面

  这个五样东西啊就是指我们的五毒,任何一样东西的话,啊这就受一样害,任何一样的害处啊已经不得了了,现在你五样具全啊,怎么办啊。

【“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

  啊这个东西啊,要想离是难极了,生起是容易极了,那些呀,

【“利誉称乐”,】

  利啊利养啊,誉是名誉啊,称是称赞,乐是快乐,所以说八风就这个,啊反过来呢,利是衰啊誉是讥,啊不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就是这个,固然,好的固然不要动,坏的也不要动,现在我们对治贪那方面来说的话,就这个四样,为什么?这个是特别难除,此相违品啊,即此等相违品,此等相违品的话,就是变成八风了,在这个利誉称乐这是引我们的贪,然后呢?衰毁讥苦是引我们嗔,总之根本是痴,啊这个我们要排斥它,排斥它,意不欢喜就晓得它的过患,不要为它所污,当修对治。

【“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真正的方法还是什么啊修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

  啊那么除了贪嗔痴以外,慢呢?


【“慢是现在最能障碍当生之道”,】

  这个的确是,慢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你有这个慢心在的话,你就没办法,啊就是讲那个东西啊,觉得这个佛法就是这样,好像它也并不并不强,啊这个不值得听,把我啊总是看的比别人强,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之前为什么一定要晓得自己病,一定要恭敬的原因就这个,你这个生不起来的话,听佛法根本没用,如果你这个有了以后就算他比你差一样的对你有受用,这我们已经了解了太多的理论,就现在就认真去做,啊如果你真的生起来的话,啊一个蚊虫对你是个善知识,骂人也是个善知识,何况是普通真正的一个善知识,所以这一个地方就是讲慢,眼前是障碍,当来呢?下贱,啊所以要断除。断除道理,

【“如亲友书云:‘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

  还是思惟啊,啊生死之间啊你把我看的这么大,结果我啊是老,生老病死的根本,然后呢爱别离呀,什么等等啊,八苦交煎啊,啊在任何情况之下,对不起,你就跳不出啊,那个染污之业所感果,必然的这条死路啊,所以啊了解了这个去对治的话,这个憍慢就生不起来。

【“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决定,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最后这个疑,哪如果是你对这个四谛三宝等等,以及业这个道理啊能够产生决定的定解胜解的话,那么所有的疑惑的随眠都生不起来了,所以现在最主要的恶见,啊换句话说见烦恼能够去除,然后呢?这个痴烦恼,贪嗔痴慢疑除掉,这就是啊我们目前真正应该努力的,前面是告诉我们,现在总的来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干什么?要斗烦恼,而且斗的方式呢随它什么时候行相一生,生于无间是马上去斗,这样,要想斗它,还要了解这烦恼的相,啊然后呢,他的过患断除的胜利等等,这一段告诉我们的就是别,各别的说,那么这个烦恼是那一些,那这个烦恼那一些烦恼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啊对治的简单的方法,是,到现在这里为止我们晓得了,啊原来中士真正告诉我们的特质,我们能够从这个地方下功夫的话,无有不成者,啊如果以这一个念佛为正行,这一个为助行的话,那一定往生啊,而且这个品位一定不小,因为眼前你烦恼没有了,你所以斗烦恼是为什么?怕生死,所以斗烦恼是要求极乐,所以一心一意,本身你不念佛,本身就是最好的念佛,已经。何况佛还有这样的愿力在,所以同样的道理,你参禅学教等等呢,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在这个上头,所以我们晓得,啊所以这个地方叫共中士道,这个就是走上去的整个的基础,啊这个是它的大要,我们上面这样的次第呢,所以现在啊,我们啊就讲那个持戒的这个内容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啊继续下去。

【“又睡眠昏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啊那么除了上面特别的告诉我们啊戒的重要,以及如何持法以外,如何防犯以外,那么这个地方提出几样东西来,啊是这几样东西啊,这个平常啊虽然是很小呀,但是修行善法当中啊,这个障碍是最大,啊那几样呢?睡眠昏沉这是向下沉的时候,向下沉的时候,然后呢还有向上昂的时候,掉举,平常是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这个行相简单的说一下,啊这个睡眠就是我们平常睡眠,睡眠倒的确的忙了一天呢你去睡,前面已经告诉完了,说我们睡一定要睡,后面也会告诉我们睡是一定要睡,可是那个时候睡的心情啊我们要注意,身体需要休息,但是呢心不是,心不是,心要保持著怎么精进,啊那么在白天呢,平常的时候啊,你坐啊或者什么等等啊这个昏沉,这昏沉往往啊比如尤其是当我们啊,在学定的时候,自己还觉得哎呀很好,实际上呢,一直在昏沉当中,不但学定喔,在我们很多情况之下,比如说念佛,有很多啊念佛念的好像哎呀那个念的很好,实际上呢,他就是在轻昏状态当中,轻昏状态当中啊,这个像养神那样的,他还觉得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大的大障碍,我们不知不觉就想能够这样的话,自己已觉得对,这个是一个问题,啊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实际呢就是主要的就是你心里面啊,下面告诉我们的要把正知正念提起来,还有呢?就是心里面举起来的时候啊变成掉举,掉举就是跟贪相应的东缘西缘,心里面老是想那些事情,啊放逸,放逸就是心里面啊不在善法欲上面努力的去精进的,所以心里面放宽了以后啊觉得这样,无惭无愧自己啊对于错误啊不晓得惭愧,惭愧的两个,心里的行相是一样的,一个呢是由于自己啊反省关照而引发的,哎呀我怎么自己这么差呀,啊还有一个呢,由于比之人家而感觉出来的,这个不同,那么我们真正重要的呢,平常呢一定要保持啊正念跟正知,反之你正知正念一失去的话,那个问题都来了,“所以啊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啊这一种,平常的时候最容易生起的,而这个呢,因为生起了跟烦恼相应,当然你不在修行当中,所以我们正规的修行啊就要这样,那么持戒第一步呢主要呢就是这个,所以持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什么?要正知见,而这个正知见要靠那个正念去护持它,那么像前面这样东西的话,那最容易呀把你的正知见正念啊损害的失去的,所以这个一失去的时候,那什么都谈不到了,他就说这一个虽然看起来很小呀,但是啊它为害甚大,为害甚大,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啊这个真正对治它始终是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我们要晓得它对我们有什么害处,你晓得了害处以后,才心里想吗,每次把它看成功这个是我们的真正啊要对治痛切的冤家,那么那个时候就是要去对治它,下面这一句话啊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啊,率尔率尔就是心里面啊刹那刹那,实际上呢这个就是真正用功的时候,现在我们了解这个文字,你们真正修行的时候啊,这个很重要的,自己你一观察就晓得,如果不观察的时候呢?它自己呀就流失掉了,就在妄念当中,然后就在放逸当中,所以真正修行的是一定是这样,一定这样,真正用功的时候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是念念自己啊,哎觉得是的我现在在正念正知当中,那个时候你不要去管它,啊到后面还有详细的告诉我们,怎么样在这上面用功的方法,那么说那个过患,那就是前面讲那些过患它一一说明,

【“如亲友书云:‘掉悔、嗔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

  哪就是我们通常所学定的所五盖,五盖啊,贪嗔啊然后呢掉悔啊,然后啊昏沉啊,疑惑啊,这个修定的时候啊最严重的,会障盖善法的。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阴风病及胆疾,其人身中多增长,令彼诸界极扰乱。”】

  啊这个就是啊,如果一个人啊,好欢喜多睡觉,然后呢经常昏沉的话,这有这样的情况,这个人身身体里边啊,就有这一种东西啊的增长,啊因为这个东西增长的话,它诸界就是四大,四大界地水火风,那么这个它就啊不能啊很平稳的在维持著,这样一来的话呢,那身心就动乱。

【“若乐睡眠与昏沉,集饮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颜不和美,所发言语不清晰。”】

  啊好昏沉睡眠的这些人啊,他有种种毛病,还有一个呢,饮食多了以后啊,通常啊吃的多的人啊,都会犯这个毛病,啊饭吃多了以后啊昏昏沉沉的,就这样,而这种状态啊,那所以啊结果呢?产生啊身体嘛沉重的不得了,做事情啊力
就提不起来,啊然后呢?下面紧跟著都这样,因为这样,所以啊,他这神志也就不清了,神志也不清。

【“又云:‘若乐睡眠与昏沉,其人愚痴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啊他好欢喜睡眠昏沉的话,这一种人属于愚痴的人,真正的用功努力的人,那全部精神啊提起来在这个上面,他如果说走了这个昏沉睡眠这一条路的话,那恰恰相反,啊愚痴,就这个,我们修学第一个善法欲,其实这个道理啊我们随便一体会就体会的到,比如说你对有一样东西特别起劲的时候啊,那时你精神好的不得了,啊他叫你啊这个睡觉去啊,你做不到,我们常常说的晚上啊大家啊看电视看的很起劲啊,哎是早一点睡觉啊,哎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为什么?就是你那个时候的心里面的好乐之心很强,好乐之心很强,啊那么反过来的话呢?你对它没劲的话,叫你就提不起来,现在我们修善法也是如此,啊所以平常有很多人是懒懒瘫瘫啊,这个真正修行啊不行,绝对不行的,修行一定要提起大精进的力量来,这是必须要的,啊这是必须要的,啊在这种状态当中啊,那个就是啊真是最愚痴的最幼稚的凡夫啊,他什么样的修行啊都谈不到,修行都谈不到,已有的还要退失,已有的退失,就这样,所以是退失白法趣黑闇啊。

【“念住经云:‘诸烦恼所依,独一谓懈怠,谁有一懈怠,彼便无诸法。’”】

  那么这个念住经上面有这一段话,大智度论上面龙树菩萨又特别引这个话,好多经论上面啊都说这个话,一切烦恼所依的依处,什么呢?懈怠,懈怠,不管是那一个人,他懈怠一在的话,对不起那佛法就根本谈不上,懈怠是什么呢?无不是只零零碎碎的,马马虎虎这个,就是精进的相违的所对治品,反过来说,懈怠相违背的对治就是精进,就这样,凡是你不精进的这种状态这个叫懈怠,刚开始的这个心里叫放逸,啊那么后面就是懈怠,就唯一的对治就是精进,而修学佛法必须要的资粮善当中第一个是精进,啊不过这精进注意喔,这个精进啊是指在善法上面精进啊,有很多人忙的,一天到晚忙这忙这个,这个也放不了,那个也放不了,什么事情也去忙,这个不叫精进,这个是大懈怠,啊一想哎呀这个人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这个事情也少不了的,等一下又要请假,又要这个,这是大懈怠,这个是跟善法是完全不相应的,啊什么都舍掉了,就一件事情全部精神的摆在这个善法上面,跟烦恼斗,啊眼前我们真的要做的,然后呢由这个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向上,所以注意啊这一句话特别的摆在心里面,啊一切烦恼所依什么?懈怠,你一有了懈怠,好了,那谈佛法就谈不到了。

【“集法句云:‘若行于放逸,即坏凡夫心,如商护财货,智当不放逸。’”】

  这个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开始的行相啊就是哎呀你好像无所谓的样子啊,那么下面紧跟著这个,善法就松弛了,松弛了以后啊,烦恼都跟著来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后啊,那不要说佛法了,就是我们修学的人啊,这世间法都不行,哟很简单啦,就像我们做生意的人啊,你要想去认真的去做马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间的事情都做不好,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学佛法的人啊,绝对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啊一切时处提起来,心念上面提起来,哎呀观察我现在在干什么呀,一点,稍微马虎一点就不可以,这个是所以你了解为什么古人啊他会这样,那怕坐在这里他端端正正,啊做任何事情这样,而我现在渐渐在了解为什么以前的人啊说磨墨啊,这个墨歪了也不行,啊乃至于孔老夫子说,肉,啊吃肉的时候啊,他那个肉如果切的不方正的话,他不吃,这表示他任何一个事情心念啊就保持的啊,啊我们常常说一点一划是规规矩矩的,稍微若错了,哎他就觉得哎这个路走错了不可以,这样,就这样的心里面啊他这种警惕的心情啊在任何情况之下,看见一点不对都不可以,换句话这个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典型的精进不放逸的,反过来放逸是什么呢?什么事情啊都是悠悠散散,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心里面觉得轻轻松松,蛮好过的日子,啊这个都是啊愚痴畜生相,啊畜生相,然后呢?佛法上面的是这样,哎跑出去忙别的事情啊,忙的起劲啊,那不相应,所以我们要了解的。

【“本生论云:‘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

  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通常我们碰见这种情况啊,要啊认识,哎呀自己错了啊,不可以呀,时时提醒自己,啊要感到惭愧,反过来如果我们啊不检查自心,不了解这个内心,而没有惭愧心,舍掉了这个惭愧心,那怕让你做天王,喔那世间的啊,这世间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啊不要说有钱的大老板,不要说有势力做一个什么小小的官,做总统那个比起天王,怎么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啊如果不,做了这个天王不能修学佛法意违背正法,这个事情不要。所以呀在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啊,他宁愿跑到最苦的地狱里边,如果这个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虽然上天堂那地方有佛法他不去,这里也是如此,啊他说啊你如果是不能内心当中维持正念,没有惭愧心提起来,违反正法的就怕,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宁愿干什么啊,宁愿瓦钵蔽衣,穷的像乞丐一样,下面叫观敌家盛事,穷的什么都没有啊,看见的冤家对头就在那里耀武扬威,没有关系啊,啊我宁愿做个乞丐,看见冤家对头的盛就是啊,啊非常好的耀武扬威的样子,那没关系,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啊内心当中要怎么样?要修学佛法,而这个世间的事情绝对不是我所要的事情,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所谓啊,啊放逸,懈怠,精进,他所指的质跟法,尤其是正法,相应不相应而说,本生论。

【“亲友书云:‘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唯一过,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

  那么下面论上面告诉我们,说呀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么呢?念,念身住,啊所以佛一开头的时候善逝集道品,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第一个重要叫四念住,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啊,要把我们的正念啊,安住在这个地方,这个才是我们真的重要的,啊这个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是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害了,所以啊佛陀说啊唯一的过失是什么啊?就是你不能啊维持这个正念的时候,啊当那个正念失去的时候就害了,所以啊故当励力勤守念,失念则坏一切法,所以我们眼前正是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应该干什么呢?努力的去守护这个正念,守护这个正念实际上还要一样东西,正知,耶!你晓得现在对了,然后呢就安住在这个正念上头,那时候你保持这个正念,保持那个正念,所以这个时候的念提啊是安住在这个正念上头,提也可说是念生,啊我们要晓得呢把我们这个心念的念提念生啊安住在这个善法上头,这个叫正念,一但这个失去了,那么什么过失都来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最大的一个过失,前面说的懈怠是最大的过失,这个地方说啊这个失去正念是个最大的过失,好像是两个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他精进的什么?精进的就是把那个正念提起来,懈怠就是没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啊一个是教他提起这个正念的这一种力量来说,策发那个正念,念念向上,啊一个呢是正对著你所提的内容来说,所以说的是两样东西,指的是一个行为,假定说你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什么好事都做不成,什么坏事都来了。

【“入行论云:‘虽诸具多闻,正信乐精进,由无正知过,而令有犯染。’”】

  那么这个论上面这么说,虽然啊你具足了啊很多佛法上头的认识多闻,还有呢不但多闻而且啊你启发了正信啊,还有啊你一心好乐的能肯精进,下面还有一样东西什么啊,正知,因为你不能正确的了知的话,你不知不觉当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说,所以这个正知跟正念啊,它像个左右手一样,当这个正知啊随时检查,啊随时的检查,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念佛打坐,自己觉得坐的蛮好,实际上呢已经啊掉入轻昏状态,尤其是这个毛病,或者是轻微的这种妄念,啊想的不知到那里去了,自己坐在那里不知道,坐了半天,还觉得蛮好,实际上不晓得错到那里,那么这个毛病在那里呢?就是没有正知,喔这个详细的行相啊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后面的奢摩他一章说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个时候你们才去学定啊,那就千稳百当了,啊那么现在呢到这里为止把前面所说的睡眠、昏沉、掉举、然后呢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每一个项目它的过失祸患等啊,引种种的经论啊在这个地方详细说明一下,所以我们了解正式开始修行的时候下脚第一步做那个戒基础的时候啊,这个地方要特别的努力,特别的认识,然后呢?精进的去行持。

【“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

  啊是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说生死是痛苦的,而这个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后追踪到根本上的是烦恼,这我们所有的现在的努力就是要断除这个烦恼,但是它不是一口气一下就能够把它断除的,诸烦恼及随烦恼就是大大小小各色各样,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啊,啊不随烦恼,这个地方,这一句话千万注意啊,是我们目前的的确确不可能一下把它断除干净,乃至于经常要跟著它,但是呢?这个时候要什么不要随顺它,前面那个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啊?啊有的时候啊被它压倒了,哎但是压倒了他不并服气,在下面咬著牙,切齿,换句话说对不起,我今天啊虽然啊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绝不服气,我一定要跟你斗,这是现在我们就要的心情,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以前啊一再的啊说什么叫持戒,引那个瑜伽戒本上面菩萨戒,不是说你呀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萨一样,这个不可能的,绝不,绝无可能,我们因地上面是混身烦恼的一个凡夫,怎么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净的,天下绝无此事,佛法尤其不会这样,而是怎么办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时候,像前面说第一个你要懂得,要怎么样去呀正确的了解,要学,要学,所以啊对治这个不正知这是我们第一啊,无知对治,然后呢?了解了以后还要不放逸,虽然,否则的话虽然你多闻啊,前面说啊你也晓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悠散这个悠悠散散啊不行,所以不放逸,啊然后呢?对他起大恭敬,虽然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烦恼还是盛哟,还是很强盛,不过,下面就告诉我们啊,你不要随顺它,不执彼品,视为怨敌,啊这是重要的,这是重要的,尽管你还是不知不觉被它拉了去,常常被拉了去心里面要怎么办呢?不要说哎这个好的,我们要内心当中说这个真是我生死大冤家,不管你贪心重,嗔心重,痴心重,啊平常比如说啊嗔心重的人啊,他往往啊,自己啊看什么事情都看不顺眼,看不顺眼啊,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是完了以后啊他立刻就感觉到,哎呀我这个嗔,心里面怎么又嗔起来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八卷A面

  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是完了以后啊,他立刻就感觉到,唉呀!我这个心里面怎么又嗔起来了啊?平常我们世间的人啊平常的一般的状态啊,他完了以后,尽管人家劝下来或者事过境迁了,他心里还是觉得这个家伙没有道理,我有道理,这是什么--那就是执彼品,啊,他自己觉得这样对的,他不了解这个嗔的害处。同样的贪也是如此,是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挡得住,尽管嘴巴上面讲不要贪,但是呢人人有这个经验啊,理论上面又知道,嘴巴上面也讲,境界现前又跟著它跑了,但是境界现前可以跟著跑,平常事前跟事后你心里随时要告诉自己,哎呀这个不对啊,这个不好啊,我们平常如果说我们还在想唉呀这个好,那么这个就错了,这就错了,当然对我们现在一般来说,像这种世间的事情我们不会,世间的事情我们不会,我们比较容易犯的那个地方自己注意,自已注意,凡是我们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时候要了解,这是我真正跑到这个地方,要对治它的就是这个,不要把它看成功这个对我们有帮助的,观念上面第一个要认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们在这方面最难对治的是什么呢?倒还是饮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缘,的的确确的这个平常的时候不会,一跑到那个地方去看见了,心里面就来了,来了以后怎么办呢?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回来的时候想:唉呀这个是生死大冤家,我总用什么方法把它对治它,千万不要完了以后,还说哎呀这个营养重要,这个重要,那个重要,那个重要,那个重要,那就完全错了,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不执彼品,就是这个啊,他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没详细说,他千万不要把这个东西再看成功好的,清净的,美好的然内心上面去执著它,应该怎么办呢?把它看成功这个才是我们的对治的生死大冤家,啊那么这个贪嗔痴其他的都是如此,其他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说随你个人自己的哪一个烦恼重,不是说我们现在一口气要把这个东西把它拿掉它,我们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骤,这个次第步骤现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这个上头,所以这两句话大家注意,这个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讲修行这是第一件事情,这是第一件事情。所以啊,我们啊,励力摄对治品啊,破除烦恼,我们要努力把这个对治这些烦恼的各方面的正确的方法,现在啊努力的学习,然后呢,好好的把持住,然后呢?对治这个烦恼,能够这样去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够清净,所以啊才能够清净自内所受尸罗这很有意思,看见没有,他那个所受的戒,不是在行相上头的,而是在内心上头的,就是你内心上头,所受的戒经过这样的话,清净了你能够内心清净了,这个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的就相应了,相应了,这个地方我们并不是忽视这个行相,行相非常重要,刚开始的时候啊,单单的说那个内心那个是说空话,刚开始,的的确确的我们要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去严加防范,防范了以后,把自己保护在最好的地方,然后呢,努力学习,从内心上面根本上面认得它,于是里外夹攻,到那时候,你就自然相应,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你偏掉那一方面都不行,啊现在听说哎呀对净治烦恼好像行相不管了啊,那是说空话,反过来说,你在那地方行相上执得很牢,自己觉得做对了,里面一蹋糊涂,那也没有什么用场--绣花枕头,这两点我们要都清楚,下面

【“大觉窝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

  那个就是个大祖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说,

【“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

  看看他为什么这个地方特别提这个人,这地方有一个原因哟!这个正教的圆满的教授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看看行持这个圆满教授的真正的行持的行者是怎么个做法的?他们是这样做的,说啊某人啊后面有人问,你的徒弟啊,说啊包括说你在里头了,你们现在学主要的学习些什么啊?大家一定会说喔哟,我现在发了神通,见了本尊了,那个是说到了定,如果就是我们现在这样唉呀学定啊,乃至于念佛的赶快得一心不乱啦。持戒的嘛,哇这个这个各方面好像三衣瓦钵,每一方面一举一动啊就这样。乃至啊打坐的话,他会我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说我这个一盘腿可以盘几个钟头,我也可盘双盘,都是搞这个,讲这些看看,这个地方的,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啊,嘿妙了实实在在啊,应该说啊,是业因果啊渐渐决定。
  啊说经过了正确的认识啊,现在对业因感得业果的这个道理啊,由于认真如理的修习内心上面产生决定不移的见解,这样的这个才是,因为你对这个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确的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乱来,然后呢,努力行持,这个时候的戒啊,拚命的护持,于是就能够啊持戒清净,这个是大祖师的典型的榜样,下面这个解释说明,

【“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说我现在呀!能够盘多少腿啊,能够磕几个头,念几声佛啊!这个是的,可是我们必定要晓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那里,说断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烦恼,所以成就是成就什么,就是你能够把烦恼慢慢减轻这个才是嘛!所以他说要晓得修行的真正的成就是指什么,嘿你的无明这些惑,啊,渐渐轻微喔,这个关键很重要喔,现在很多人修了个半天以后,哎呀讲得道理是讲得天花乱坠真动听啊,然后呢,功夫的话,讲起来的话,一天一定哪,一定啊可以定啊几个钟头,一下是怎么样,结果烦恼如何啊?一动都没有动,说不定还比别人还要厉害,这个,这个不是,这个不是,所以他告诉我们这个是根本喔,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从一开头时,认得修行的目的,那么达到这个目的,然后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那里,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这个上头,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这里为什么呀?因为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苦乐的因,如果说你这个净除掉了,那么增上生,否则的话呢!堕落,这个惑,这个无明啊是能感得现后二世的纯大罪苦。现在我们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就是修这个,当你修的时候,然后渐渐增上生,由于这个增上生,最后获得决定胜,由于这个理由,然后你去念佛,嘿,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对!学教,对!这个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谓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

  啊这个就告诉我们说,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对治这个东西,要斗,怎么修呢?就是要跟他斗,要跟他斗,在真正斗的时候,那个时候啊的的确确要忍种种的苦,种种的苦,什么苦啊?就是你无始以来的习性就是这样,现在要把整个的习性扭过来,这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就是修行,这个就是苦。你能够把这个习性扭过来了,那就问题解决了,那就解决了,这样,所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舍命强忍,这个真正真的要现在努力的时候就是那个,命尚且舍得要努力,何况是眼前小小的事情,这个地方要注意呀!

【“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

  平常啊,我们哪上面这个话这样,就平常假定有的时候,我们跟人家打架,那么为了打架,吵的时候,那个时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伤了,等到以后啊呀!自己觉得,你看我这个受了伤以后啊,自己啊能够忍下来,能够啊把人家打倒,自己就觉得呀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强悍的民族,譬如现在的那个德国人啊很有意思,啊以前遇见看见德国人哪,他来的时候刮胡子,刮得满脸都是血,我们就觉得,他怎么老是刮了个满脸都是血,弄不清楚,哦后来晓得了,他们从小就这个训谏,叫我们现在碰到一点出了血了,哎哟害怕得要命,他这个就非常强悍,做任何一件事情,拿起精神,如果说你平常的时候割得马马虎虎,割不出血来的话,表示这个人很懦弱。他从小养成功这个习惯了,所以他一点小苦绝不怕,养成功这种非常强悍精进的精神,所以德国人在欧洲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世间尚且如此,现在我们小小的一点点,唉哟一点点受不了了,受了一点风寒就这样在缩在那个地方,头就伸不起来,然后,小小的伤风就趴在床上爬不起来,然后呢稍微一点点东西啊就觉得唉呀这个受不了,那个受不了,这个不行。所以他告诉我们世间这样,就表示我们的勇敢啊,现在我们断烦恼的时候,发勤精进啊,要忍忍耐这个苦,这是绝对合理的,绝对应该的,绝对应该的。

【‘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

  那么这个经论上面就告诉我们哪,现在嘛以世间的情况来说,我们哪随便跟人家为了一点小事情哪争吵,争吵了以后哪跟敌人啊,当然,两个人啊互相打、争,然后哪受了伤,受了伤了以后,自己觉得勇敢,嗯你看我这那个时候打得这个上面这个伤痕,自己觉得这个一个庄严,这个庄严表示他的勇敢。世间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哪,你觉得勇敢,现在为了无比的大义而精进啊,那个时候你更应该勇敢,那个勇敢才是你真正的庄严啊,你能够这样的话那小小的苦,对我们根本哪一点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个地方啊,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特别要策励的喔,所以诸位务必要精进的,固然啊,这个地方更加强警惕,否则的话呢,真正我们下脚的第一步,这个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来心理建设,这个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这样的一个决心,然后呢事情来的时候,你慢慢的有,否则的话,你还没做啊,已经啊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保护在那里啊,保护在烦恼当中,你有什么用?

【“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

  你能够这样啊!那才是勇士啊,

【“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亦当死”。】

  啊,你战胜别的人,那没有用啊,平常我们哪,常常夸耀自己,自己觉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这个没有用啊,为什么你夸耀,你就是不去杀他,他最后自己也要死耶,对不对?就是这样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你要斗烦恼才行,不管对方多强大的力量,多强盛的敌国,你不去伤害他,他最后还是要死的呀,所以啊你虽然战胜他没有什么多大意思,烦恼这个东西,你能战胜他,这个才对耶,论上面告诉我们

【‘入行论云:“轻蔑一切苦,摧伏嗔等敌,胜此名勇士,余者如斩尸”’。】

  那就是引那个论上面,我们事先对这个苦轻蔑,有意思,平常我们哪,自己傲慢,他后面告诉我们哪,修那个精进时用三种傲慢,对别人傲慢不可以,对烦恼傲慢应该的,说我就看不起你,我不要看不起别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烦恼,不管你多大的烦恼,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贪,多大的嗔,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这种心情,这个才是,这个才是勇士,其他的人哪,对不起,那你生其他的像割那个死尸一样,为什么?他本来要死嘛,所以你虽然伤害他有什么用?

【‘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如果你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能够真正这样做的话,你能够轻蔑烦恼战胜烦恼,虽然那,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到处都是烦恼,嗳你啊,在这个地方泰然无事,所以啊这个大乘的行者,菩萨啊,他就不到净土就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什么,他有这个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啊是一种狐狸类,不管你再多,这个狮王在那里一站,他只敢围在周围喔,狮王大吼一声的话,哈不逃也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要这样那么这个对,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就是说修那个中士道,所对治的那些啊,这个是烦恼,关于这些烦恼啊,我们一定要去战胜他,而千千万万不要被那个烦恼所损害,这个到现在这个地方是我们应该学的,应该学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重新提醒我们自己一下,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戒,注意喔,这个最重要的--戒,那么戒从那里开始做起,戒从那里开始做起--正知见,这个最重要,然后把你正确的认识,在念头上面提出这个护持的正念,把这个正知正念率尔率尔,那个率尔率尔就是刹那刹那心底面在警惕,嗳对不对?对不对?对不对一直这个样,如果说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后还要那个正知观察,你时时看一下,对,现在对不对,现在对不对,如果说这个对了,你就安住在上头,如果不对了,随时把它提起来,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的第一步,那么用功的方式哪,他采一个字很有意思--斗,斗,在别的地方斗是不好,那个地方斗就对了,啊我们不要跟别人斗,真正要斗的是斗烦恼,要去斗烦恼应该采取什么呢--轻蔑,轻蔑一切苦,是斗烦恼是蛮苦啊,啊叫你平常的时候啊,要好吃的,要什么,到那时候呢,偏偏吃的嘴巴里不舒服,没有关系,这个苦我不在乎,饿,饿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斗胜它,现在这个情况,这个就是我们能够这样去做,你真的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无有不胜者,是我们重新不妨啊再仔细的,这个细细的把前面那一段话,在脑筋当中好好的仔细一再反覆,一再反覆,从开头第一步,啊,注意一步一步上来,一步一步上来,你如果能够把那个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到这个地方哪,自然哪,一点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记得啊前面有一句话,有人哪这个如果来问你啊,说你啊现在修行,修得怎么样啊,要晓得,要晓得,你修行修行什么,不是说啊我现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么了,嗯不是!而是什么?对于业果烦恼啊渐渐决定,是的,这样的业因感得这样的业果,现在内心当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胜的见解,啊,以前啊虽然听人家这么说唉,是是是,但是哪听人家讲可以,乃至于你讲给别人听,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头,你做的事情总不相应,啊乃至于现在说,哎呀佛虽然这样讲啊,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行耶,或者说现在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不好嗳,不是,你心里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发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晓得这样去要堕落的,我为了救他们,我也堕落,了不起,否则的话,你找什么样的借口那个都是开玩笑,开玩笑还只是开开玩笑蛮开心的,你这样去做的话,只有一条路--自己堕落,为什么原因啊,因为我们了解得很清楚,我们来修行的目的是干什么?修行的目的是要澈底解决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你为什么要念佛,你说唉呀这个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轮回,而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又种种条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藉著佛的大慈悲开这个方便法门,所以啊你要去,这个原则很清楚明白摆在这里,你要跳出这个痛苦,那么现在的修持?痛苦的根本在那里--在烦恼,所以假定说你修行了半天,烦恼不能渐渐的减轻,请问你修行有什么用啊?道理讲了一大堆,然后呢跟人家大家谈的时候啊,喔谈完了以后,或者啊自己,愈谈自己觉得哎呀很得意,这个得意是什么?我见,我慢,我爱,我痴在增长,因为你觉得懂得一大堆道理,却是这个烦恼的根本在那增长,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所以古来人告诉我们哪,这怎么办啊?但置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啊内心当中把那个烦恼的垢啊,把它慢慢,,,的把它减轻啊,谁能向外夸精进。这句话我一下记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没有关系,这是你里边啊,把这个烦恼垢啊渐渐的净除,而不是跟人家去夸,我如何精进,夸精进是什么--增长烦恼,增长烦恼,这个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从这地方了解,也不单单从这个地方,从戒,所以啊,你一定要从前面那个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来,现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进,尚且不能夸口,而还忙世间的时候啊,我啊这个人以前如何如何,那你根本就错得不晓得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啊所以像这种地方啊,说讲到这里,现在呢关于中士方面哪,已经讲完了,是呀下面马上要紧跟著进入上士去,紧跟著上士去,所以如果说我们自己有力的同学,正式在那里,依著次第上进的时候啊,一定要连贯著从头至尾都把握住,其他另外一部分同学,是的,眼前也许一下子跟不上,那没关系,那么怎么办呢,至少在那个知见上面,就是见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这个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修行从那里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这个,了解了这个,然后你参禅、念佛、持戒、学教,无往不利,好我们现在休息几分钟。
  啊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经讲圆满,中士道讲圆满了,那么再这个下面的基础上面,第一个下士的最下士的前面有一个还有一个道前的基础,修道之前先要有个准备,准备了以后然后呢,基础,基础上面呢,然后建立。在这一个层一层上来,所以这个彼此间有他必然的层次性的,你前面这个没有,后面的这个不可能建立得起来,这个概念,我们要弄清楚,所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呢,也是一样,一步一步上去的时候啊,都踩在前面那个基础上面,踩在这个基础上面,现在我们啊进入上士。
  啊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那个,现在每一个地方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一定归敬,归敬不但是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还有菩萨等等,这个地方是成就大悲诸善士,特别是指菩萨,大乘僧众,为什么原因?因为,这是要为了进入那个上士道,进入上士道求他们的加持,这个原因我们已经了解了,那就看文,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

  啊经过前面的这个次第,啊这个次第当中,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这个简单的几句话也把前面那个纲要也说明,也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个原则指导啊,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质,原来这不是可爱,可乐的,而是由种种祸害过失的这个,那么了解了以后呢,还要经过啊思惟观察,这个思惟观察不是马马虎虎,而要恒长的练习,那时候内心上面生起相应的如理如量的正确的认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否则的话呢?会变成什么呢?嘴巴上面说说空话,再不然的话,他是说就酸酒上面啊洒一点面粉没有用,现在你能够如理如量的,能够生起了相应的正知见以后,那时候我们的见解是什么,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这些就像火坑一样地可怕,这个一个量只是修行的到现在这里为止的所有成就,我们可以拿这个东西检查一下,当眼前我们看见什么样子,我们看见是不是看见像火坑,如果你看见火坑的话嘿逃都来不及,对了;如果我们现在看见了说,唉呀这很欢喜,错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一个检查的标准,是检查标准,不管我们的见解也好,或者是我们的习性也好,嗯这个地方觉得舒服,这地方快乐,这地方蛮好,这地方什么,那错了,在三有当中,任何一样东西,那你看见像毒蛇一样,看见火坑一样逃都来不及,这个是到前面共中士,我们应该修习的内容,那么怎么办呢晓得它这些东西正是策发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乐,实际上呢,无边大苦就在这个糖衣毒药下面哪,藏在那里,一心要求解脱,从这种错误的无明当中救脱出来,才不会沦落这生死感大痛苦,为了要得到这个,那么就一样对治,一个正对治,什么呢?三学,所以啊努力地策励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学这个--戒、定、慧,那么学了这个就能够啊从生死的苦海当中解脱出来了,解脱出来了,这是前面所说的。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

    菩提道次广论第八十八卷B面

  前面所说的解脱,中士所说的解脱跟下士不一样,下士虽然眼前啊!增上生,说这个眼前增上生不是讲现世,一定是后世的,而现世在整个的佛法当中,绝没有这个求现世快乐,这绝没有,那怕下世,所以说真正的讲佛法里的下士道指什么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贪这一世的话那完全不是修学佛法,完全不是修学佛法,连它下士道都谈不到,那么下世虽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对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后又下去,又完了,这个会退失的,那么中士里边所讲的这个解脱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尽管它不退失啊!他所断的过失以及所证的功德不圆满,这是很少的一点点,所以对于自利来说,不要说利他,连他自利都不圆满,而利人呢?也有的,还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来说,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圆满的,不管是自他二利,这个分不开的,而佛到那个时候劝发应该走这个路,究竟圆满的路,这个大就是指究竟圆满的,前面那个不圆满的。

【“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够明白事理,辨别的清楚的呢?一开头就应该走这个大乘,那么说耶!你得到了解脱,然后回过头来,不也蛮好的吗?是的,回到头来一定还可以走得回来,可是这条路很迂曲、很远,啊!既然你最后要这样去走上的,你何必走这个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说,我们很简单说到正觉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结果你这正觉寺怎么走呀!你从那边转了个大圈子,跑了个三天跑到了正觉寺,那你不颠倒吗?你干什么吗你,那不需要,呀!这不需要,这是所以我们真正有智慧的话,事情看得清楚的话,一开头就走这。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啊这个,啊二乘人他虽然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啊,但是啊!对于别人啊,他没办法,他没有能力引发其他的人的好处,这是他在自利过程当中,他可以兼让人家得到一点好处,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为他证了圣果,所以送给他的人,可以得到一点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并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个,这种都不好,毕竟引起,这毕竟两个字,一定应该弃舍,那么怎么办呢?你真的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啊!都是利益别人,所以一味利他,这个才是大乘,这个大乘,这个大乘才是我们该走的,而入大乘之门,这是什么呢?悲心,现在我们哪要讲的就是这个。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啊!我们现在了解了世间一切的行相,快乐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么?就像梦当中一样,啊!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痴,因为愚痴产生种种的祸害,然后呢?遭到种种的苦恼逼迫。现在呢?见到了,见到了,所以啊!不再走这个路,不再走这个路,一心只求自利,但是他并不修这个殊胜的利他的这个这一条路,专门忙这个自利,他很努力,这个不好,这个不好。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

  那么就像前面我们修学过来,说见到一切众生,这个见到一切众生,就是从自己身上深深体验,体验到了以后,推己及人,这原来我是这样,我们周围的人啊!大家都是这样,都在这个三有的苦海当中,就正像我一样,为什么呀!啊!原来盲无慧目,这是根本啊!那是无明不了解的事实的真相,不晓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所以在这个里边呀!一天到晚啊!跌跟斗啊,跑起路来,不能正规的走该走的路啊!因为这样啊,所以一直在这个生死的险恶道当中啊,现在我们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圆满成就的,所谓有这种大乘种性的这种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我们自己在这个生死苦海当中看见,哎呀!这个这么不理想啊!由于这样见到这个痛苦,所以啊!自己既然要出离,那么当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间的这么多的人,对我有这么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话都是靠他们,结果呢你看见了苦了,自己一个人解决了,不去管别人,这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啊!说不过去啊!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间的人尚且不可以啊!何况现在修学佛法的人,自然而然我们从这上面会策发我们的大乘种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种性的人,不想救别人啊!这是不合理,不过在这个地方啊!要特别的说明一下,这个利他什么?你懂得怎么利他呀!这个时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后自害害人,这个不是佛法唷!这是我们把握得住的,这后面会详细谈论这件事情。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这个论上面的摄波罗蜜多论又说呀,由于我们啊!缺乏慧眼,在无明当中,所以一直在困顿当中啊!现在我们真正要想由于这一个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间啊!这一种种性的这种人啊,任何一个人有了这种情况,他一定会引发这个大慈悲心,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一个人例外的,那换句话说,那一个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的要把世间一切人的这个愚痴,把它净除干净,那么一起解决这个生死轮回的这个痛苦。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

  前面说的这些道理,这些道理说,这个地方前面是指这一段话,摄波罗蜜多论,换句话说,这个士夫就是上士士夫,这个上士他的安乐,他内心当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后,他的功德威力,与他殊胜的能力等等,在什么地方呀担负利他的重担,他能够帮别人忙,这个才是上士,这个才是上士,譬如我们现在随便一般人吧!一个人自己觉得唉呀!很神气,为什么你很神气,你比别人强,对!现在你比别人强在那里,哪你见到别人作不到,你能作到,可是如果说别人作不到的事是坏事,你做到了,这有什么稀奇,不,这个是好事,而且好事当中最究竟、最圆满的你能够作,那个真是好汉,这个才是上士,所以这个地方所指的,他的内心当中,因为作到了这个,所以他感到欢喜,然后呢?因为这样呢,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胜的力量,都是从这个上面讲起的。

【“唯缘自利共旁生故”,】

  啊!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话,对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样呀!不要说得到人哪,普通的一个畜生啊,它也晓得只是忙它自己的利益,这样,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岂不是白得了这个人身了吗?这个话我们要常常啊摆在心里边策励自己?常常策励自己。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利他乐。”】

  啊!那个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专心一意的为了利益别人,这个才是他真正的好乐,他的意乐所在。

【‘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

  啊!要晓得,说假定我们单单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稍微吃饱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点点可以啦!那很容易,这样的作法,那个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点,嗯!实际上谈不到什么辛苦啦,那到底你稍微吃饱了就好了!然后呢?嘴巴渴的时候喝一点水,那么就好了,这个,这个不行,这个不行,啊!这个不行,我们得到这个殊胜的人身,而居然只求这么一点点的话啊,那个不对,所以我们现这个地方真正的所谓作为一个士夫,像我们说,喔!我们是一个像样的一个人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努力作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点小小的自己的吃饱、穿暖,那就算,现在地方的是什么呢?就是啊!所谓得这个涅槃城,法华上面的那个譬喻,不要自己得到快乐了,不是这个。

【“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

  平常我们这个,这个走路的时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时最快的是马,现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的走,乘了这个马一样这样的快,而平常我们自己的一点点的温暖光明,只管自己;现在不是,像太阳一样,普遍照一切世间,普遍照一切世间,这样的利人,那么为了要帮忙别人起见啊要负担起一切利人的重担,这个负担的方式像什么,像大地一样,这个大地呀!担任何喔,你这高楼大厦它也担,你大如须弥山它也担,小草它也担,干净的东西它也担,最脏东西它也担,不管任何东西,我都一肩担起,那真正那个大丈夫,真正的算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办呢?大士无私性亦然,嘿!他这个本性这样的,你所以作不到为什么?还是为了这个私啊!我啊!所以实际上你真正把这个拿掉,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

【“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聪睿”。】

  哪像这样,因为见到众生啊,众苦逼迫,所以为了利益别人,然后这样子的精勤,这个对了,这个就对了,这个才算是一个人,这个才算是有智慧者。

【‘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

  上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啊!能这样去作的话,那么你呀!利益别人,结果呢?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一切的利乐的根本根源从这个地方,从这地方作起,所以能够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圆满的好的事情,这个是什么?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个所有有智慧的人,该走的这个这条大路,这个大路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管你做什么,起心动念,见闻念触,在任何情况之下,无非是什么,能够长养一切众生,能够啊增长这个世间,尽世间一切人的利乐,你能够这样作的话,耶!由行利他的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从这个上面来的,反过来说你要真正的自利啊!还非从这个上面做不可,所以说,你真正的完全利他,却是结果利了自己,同样的,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还必须从这个地方开始作起,那个时候啊圆满了,一点也没有缺少,具足了,你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那个成就的时候才是佛。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

  既然现在有这样的一条路,啊!而可以走的话,我们想哎呀这希有难得,是嘛!本来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就见到痛苦的不可爱,就见到啊!安乐的可爱,现在居然有这样的圆满的一条路,把所有的痛苦彻底解决,把所有的安乐圆满得到,而居然这一条路就这么眼前哪,而当然殊胜啊!当然我们要走啊!而且你不走,还真冤枉呢!结果呢?你总归还是要走,这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开头如果了解的话,一定从一开头就走这个路啊!

【“我今所得诚为善得”】

  哎呀!现在想到了,好啊!欢喜啊!这个别人求的无价之宝怎么找也找不到,哎喔!我现在得到了,真高兴啊!

【“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个时候,我们尽心尽力没有别的,一心一意作这个。


【‘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那么还是引这个摄波罗蜜多论,这个就是大乘的,特别的,特别的法门,那个由于这个智慧,而这个智慧才是清净的,才究竟的,能够引发这个最殊胜的这一条大路,而一切诸佛的一切种智,从也从这个地方出生的,这个才是一切世间的眼目,一切世间的眼目能够破尽一切无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痴,把它解决,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灯,乃至于像月,像什么,那个一碰到日光通通都隐蔽住了,这个才是我们该走的,所以一开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有种种门,有各同,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观察,思惟大乘的殊胜的好处,大乘的种种的功德,干什么?引发我们的欲乐,使得我们对这个爱乐,然后呢?策发大恭敬心,一心求它,哎呀,这本论真妙,从一开头到这理,它处处地方一定拿这个主题,来开这个头,什么说这样作不好,那样作好,先把这个利害摆在这上头,然后呢?策发我们的心意,有了这个心意,然后呢?真正的进入,实际上呢?正规的说起来这个是啊一切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经上面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哪!在这个地方看见没有,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的喔!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这样的,处处都要善巧,当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那一个是正确的路子,这样步步上去的话,就没问题,否则的话你虽然见到了,你觉得啊这个好,但是因为内心当中这种强有力的推动的力量没有,所以啊!说呀好好呀!你要去跑,跑了两步啊觉得,哎呀!这个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强烈的推动的力量,再辛苦,啊!他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话呢,当然嘛当然你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呀!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话,哎呀!虽然一点点小小的啊,你就在那儿挡不住,那么你就完了,所以这个两句话,我们时时啊!摆在脑筋里面,多对自己呀反覆反覆的策励,如果我们自己眼前己经提起来了,那当然很容易善巧的来策励自己,万一不行的话,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便,实际上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提不起劲来的,就是陷在现在这种安乐当中,还有就是怕这个苦,当你能够如理的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乐的内容了以后,那个时候啊,你一定会把追求正法的这个心意提起来了,所以这一点啊,的的确确是我们修行人,最佳的正对治,这个是所以讲到那里他总归会以这个来提醒我们,同时呢?我也时时把这个真正重要的内涵,意义啊!重说一遍,继续说下去。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么既然啊!我们现啊在已经策发了,这个了解了我们该走的这个上士,那么这个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么样呢?分这样的几部份,

【“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第一个呢先说明,那告诉我们现在你要进入大乘,那么大乘进入之门,大乘的根本他的基础在那里呢?是发心,就发大菩提心,换句话说,喔!晓得了,那么怎么样去发呢?所以第二个如何发此心,发那个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发心已发了这个心以后,心是发了,你要去做啊!才能够圆满啊!那个时候,讲那个修学的,修学的这个道理。现在次第说下去,

【“今初,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

  哦我们现在晓得了,现在要学大乘,那么进入大乘的门从那里进去呢?

【“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

  在这个地方呀!佛讲的大乘啊!一共有两条路,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常说显教的,一条就是密教的,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大乘了,它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样说一下,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前面已经说过好几次,这是圆满的教法,它交待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一无遗漏,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因地当中没有一点遗漏,那么你果位上面,才能够究竟圆满,要不然你刚开始的时候你觉得摸到了,实际上不圆满,摸摸摸,摸到最后的话,得出来的结果是残缺的,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要特别点点,现在你要进入大乘,整个的大乘包含内的内容就这个,换句话说,不管是显教、密教,再没有了,如果有的话,你在这讲了半天还有遗漏,那这讲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吗?就这样。

【“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两个,一个是显教、密教,但不管你走显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的能够进入的时候,这个进入之门却是一样的,什么?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这样,由于这样的一个抉择,所以我们就晓得了,不管你将来走的方便是那一个,只要你是大乘,对不起,那个真正的进入的门它的根本在这里,这个抉择非常重要的,这个抉择是非常重要的,啊!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去讲它,不再提它了。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

  你有了这个认识,然后呢?照著这个修学,在什么时候,在你的身心相续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够生起这个就大菩提心生起来了,其他的还没有,其他的都没生起来,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没生起来,只要你这个大菩提心生起来的话,你这个就大乘行人,大乘行人。

【“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

  反过来,你什么时候一旦离开这个,所以换句话说,即使你发了这个心离开了尚且如此,何况你没有发呢?所以什么时候你那个心里面把那个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离开了那个大菩提心了,那个时候,尽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么程度啊!通达空性,喔!你就算大澈大悟了,对不起,这个还不是,你还堕落在声闻地当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心了。

【“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这个,很多的大乘经典上面都说的清楚,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说,这个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谈到这地方关于这一点有的时候,南传的人容或跟我们彼此意见不同,这个我们不必多提,因为他们的观念当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个人的认识不一样,那个没什么好谈地,千万不要争论,这一点注意,这是我们自己今天有这样的殊胜机会了解了,一定要把他这两个内涵,差别在那里,当然你一样的可以选小乘的路子,绝对这是个人的方便。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九卷A面

  当然你一样的可以选小乘的路子,绝对这是个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后你还是走得上的,啊!但是一定要把这个内涵啊分别了得清楚以后那才对!那才对!同样的你分别了清楚以后呢,如果对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谈,就像一个大学生跟幼稚园的学生,你没有什么好讲的,幼稚园的学生,拿了这个啊说,就告诉他这个啊扇像个什么?像个耳朵他说扇像个耳朵。你不必告诉他耳朵不是扇啊,这个话用不著跟他讲,唉!他就是让他这样,然后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这个条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争论的话,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谈不到大学,是你的无知,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啊!这顺便一提,以前啊不会有这种问题,以后我想我们可能啊会遭遇到,啊!那么不但是啊经教上面这么说,还有呢,就是你理论上面正确无误的理论上面啊!你也能够圆满的说明这件事情。啊!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

  所以说真正进入大乘第一步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起的,啊!你一旦发了这个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么还是指这心,所以在后面很多地方会告诉我们,同样的在这里一开始我们要了解到,不要说唉呀这个法大喔,你求就大喔,尤其是现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说哎呀这个法了不起喔!对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应的话,没有用!一点用场都没有,啊!是,结个缘哪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喔,这个强调的,这特别要说明的。啊!真正进入大乘的话一定从这个上面,所以你看密教的仪轨的上面,一开头的时候一定有发菩提心,它那个菩提心啊!不是嘴巴上面讲讲喔!如果说我们没有照这个本论的次第学上去还不懂,在本论的次第学的时候,它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任何一个地方,你要把正确的量认识,然后呢,啊!正确的质认识,然后衡准内心的量相应不相应喔,它不是嘴巴上面讲讲喔,嘴巴上面讲讲念一句的话啊!这个不算的喔,这是我们这地方要了解的。

【“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


  啊!这个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话,完全看你有没有这个大菩提心。

【‘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发了,那怕才发心了一刹那,那个时候的确心虽然发了,我是个凡夫,就还系缚在这个生死的牢狱当中,但是这个真正的佛子喔!这个是佛的真的法子喔!所以佛法当中啊!二乘声闻,他不算,证了声闻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么?耶!大菩萨。所谓菩萨什么?就是发那个大菩提心的,虽然你还是个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这一点而言!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么时候发这个心,那你就是真正进到佛的家族里面去了。那个不但是这个佛,而且一切诸佛的真正的佛子。

【“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这经上面说,特别说,经上说善男子啊,举个比喻,像金刚宝石一样,啊!虽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他的任何金庄严具,它比它强,这个第一个,而且呢?它,虽然破碎了,它还是金刚宝石,名字一定是金刚宝石,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譬如我们随便举个比喻,这个金子的东西,虽然破掉了,破掉了这个金子的东西,还是很值钱耶!对吧!你比起外面那个砂土,比起什么东西来,哎!这个价钱还是贵得不得了,而且它还是金子耶!那么现在那个菩提心,就像那个金刚宝石,那世界最珍贵,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毁的,就这个。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

  那现在佛进一步说,善男子啊!这一切智心啊,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够发起来这个心,就像相当于世间的金刚宝石一样,纵然你才发,你发,是发了,还没有修行,而那个时候发这个心啊!已经超过了一切声闻独觉,声闻独觉是有了修习,而且证了果的喔!啊!这样喔!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也可以想起那个小沙弥跟那个罗汉那个公案,说实在的那个小沙弥啊!只是因地上面种子上面种,他的真的菩提心还没发起喔!喔这个罗汉马上喔喔……你的东西我来担,请得你走前面去走,他没正式的发菩提心喔!这个我们现在并不了解,真实菩提心的心相的内容,下面很快的就告诉我们,这是他发那个心的种子已经有了,啊!说我要学佛,只能说由这个菩提心的种子,那一个罗汉证了果的,马上对他尊重,这千真万确的事实,还在这地方啊,所以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这个比喻,这说明跟上面一样的。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是,你发了心以后,还没有修行,那个时候就叫著菩萨了,不过这个地方发心的内容啊!我们有待后面学会了以后才能那个时候正式的了解,啊!现在我们说我要发大菩提心,那个只是一个因的种子,那个因的种子啊!推动我们努力去学习,到那时候我们会走到发起正发此心的果来,所以我们对这个心还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发这个心,目前对我们来说,这个是很重要的。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那啊我们的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啊!啊!耶你不是要解决一切世间吗,啊对啊那么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见到生死的痛苦要解决,而且要帮一切人解决,要证得什么,究竟圆满的这个才是无上正觉,那根本什么呢?菩提心,把这个东西啊!要建立起来,不但建立起来,要坚固,坚固像什么?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强。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

  这第一个,那么这个是密教的经典,说,大菩萨啊这个里边啊最最大最最胜,难可测量最秘密当中最秘密,一切陀罗尼当中最殊胜最奥妙的,这样的殊胜奥妙的东西啊!这个是我们现在真正啊!学习进步的,诸恶有情,连他给他讲都不用讲,啊,连给他讲都不用讲。

【“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

  这个密续,密续里边,密教的经典上边哪!告诉我们这句话,啊这个话对我们现在啊!学密教的同修特别有用有用,这个啊在我们普通一般的显教里边啊!文殊师利,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啊!金刚手,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密教里边,不,文殊师利代表一
切诸佛之智,啊然后呢金刚手代表一切诸佛之力,所以金刚手叫秘密主,这一部的主,那么现在他们两个对白,说,说这个、这一个你现在说的这个什么,汝说此为最极希有,希有当中最希有的,以前啊从来没听说过的,现在呢?这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应该跟谁说啊,换句话说,这个道理要开示啊教诫谁啊,那么金刚手怎么回答啊!说文殊师利啊,这是他们两个回答说,假定有这样的人那么可以了,什么样的人呢?正修菩提心,啊他是的的确确的如理地修这个大菩提心,啊!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修了以后成就了,那么到了这个情况之下,他行菩萨行,行秘密行,他不,这个,行菩萨行前面,可以说包括了波罗密多,啊!这样的,行的人他也可以或者说他还没有真正进入之前的前面的准备,啊前面说过嘛,就是密教的行者啊!他的发心还是大菩提心,然后呢,他的前面的基础还是啊所谓六波罗密,然后啊这样的层次一步一步的,所以行菩萨行这是共乘,然后呢?最后进入密教,当令入此大智灌顶曼陀罗咒最大曼陀罗,要这种人那么就应该让他进到这里来,若菩提心未圆满者,如果说发菩提心不圆满的,这个不当入,现在这个地方注意喔!不圆满的都不当入喔!他已经有了只是不圆满喔!如果说你没有的话,那当然更谈都谈不到喔,不但不当入,乃至于不使彼见,也不让他看见这个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啊!就这样,这印就是结的手印,以及种种的行相,咒就是那个咒,乃至于告诉他都不告诉,所以密教里边真正的密教,的确的它是密传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见,啊,它现在普传的那只是种一点种子啊!那是末法的时候啊!大家结一点种子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哪!一方面固然说啊我们末法了,还能结一点最殊胜的这个善根种子啊应该庆幸,但千万不要说啊!我是个大乘的行者,好像密教了不起,对不起!如果说你这个没有发菩提心,根本谈不到,发了不圆满也不行,就是你有了圆满的,就是发的这个心够了,如果说六波罗密的行不相应,还不够!真正的密教要这么高的条件啊!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哪!现在不管那一个,因为这一个经,这一个论是在西藏来的,所以特别举这个啊,如果在我们国内的话,我们不管是禅,不管是什么,不是说你这个方法是如何的珍贵,如何的大,而是要看你的发的心是不是,啊!真正进入大乘的中心,是什么,菩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说,法虽然是大乘,这个不满足,根本的主因是什么,大菩提心,有了这个大菩提心,那么进入大乘然后才能够修这个相应的大法。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

  来了,是的呀!现在我们了解了,说啊!大乘是以什么建立的,以菩提心,但是假定这个菩提心只是了解或者听见一个名词,对不起,那么你的的大乘啊!也是听见一个大乘的名词,或是解了,了解这个大乘这个名字,心里面跟它不相应。

【“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

  所以进一步你对于这个心,这个相应了,所以这个德相的话就是你如此知如此行,真正的相应了而且圆满了,那么那个时候,你这个大乘啊也是真实而且清净的,所以我们既然现在要学这个,求这个的话,那个是应该努力学的,学这个。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

  那么现在就引华严经,引那个华严经,实际上不但是中国;西藏与印度,也的的确确这是最圆满的大乘的教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引这个,说善男子啊!要晓得菩提心是什么是一切佛法的种子,作任何东西,这个种子是根本,你有了这个种子,然后加上土啊水啊土啊肥料啊!什么这些东西啊!那些东西长出来啊!那种子没有,其他的不行,其他的不行。所以啊!关于这一点啊!我们要获定解,这个定解二字前面已解释过很多次了!啊否则的话,你现在听懂了一点,因为啊你没有获得殊胜的定解,听的时候蛮好,等一下啊心动摇了,又跑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策发定解,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所以他下面详细的来,再说明一下,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

  他举一个比喻,譬如水啊肥料、土地啊然后呢天气的暖和太阳啊,其他种种啊!把那些东西啊把这个稻的种子合起来就长出稻的芽,然后把这些东西,如果麦或者豆或其他任何一个种子合起来的话,那么跟麦芽合摆在一块就长出麦的芽来啊!如果把豆长出来是豆的芽,豆的这个因啊!豆的这个芽长出来了,所以故是共因,这是什么叫共因啊?哪这是共同的,啊

【“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

  这个里边只有一样东西不共的,什么啊!麦,如果你要麦芽的话,只有麦种子,这个麦种子不管你碰到什么,它长出来只是麦芽,它不会长出来稻的芽,所以在这个里边尽管啊你要长出这个麦来要很多东西,要很多东西,可是这个里边只有一样东西最主要的这个叫不共因,这个我们要把握得住,啊,所以,

【“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

  因为在这个地方呀你啊有了这个麦的种子,那么再加上面其他的共因,共同必需要的条件,水啊!肥料,那么这个麦的芽就长出来了,所以啊这个

【“无上菩提之心”】

  啊在增长启发佛芽当中是像种子一样,这

【“是不共因,”】

  不共之因。最主要的,由于这个不共的因,然后呢你再加上智慧,

【“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解了空性,拿一句话说,我们现在说啊大澈大悟。不过这个大澈大悟有深有浅喔!我们不要误解,暂时我们不去管它,换句话说,你见到空性,所以详细的这个空性的内涵,一直到最后啊昆钵舍那,那一章再会啊深入的仔细的说明它,啊,其他的解空之慧等等啊!就像啊长那个稻芽、麦芽一样,这个里边的水啊肥料啊等等啊,是什么三种菩提的共同之因,不管你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无上菩提,耶!共同的,啊!在这个里边,所以说明了,你要真正啊!要求佛无上菩提,它最主要的,主要的主因在那里,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修学佛法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忙说解了空性啊!要这个,啊!不要说现在要求忙这个开悟啊!要,不要忙这个事这些东西啊,先检点检点你因在那里;你先不要忙说学密啊,学什么……学显啊;不是。是要你走的路是大乘、是小乘。那么大乘的主因在那里,这个先要把握得住,找到了这一点,然后呢使得这个主因启发的其他的缘再去找,然后你配合上的话,那个大乘的芽发起来,果就能够得到。

【‘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啊上面就是解释啊,这个我们哪要了解,第一个要认识,要内心当中建立正确的这个认识以后,启发信心,启发了信心了然后呢认识了解,了解这个大乘的种子,大乘的种子是大菩提心,啊,然后呢这个大菩提心有了以后啊,大菩提心怎么的圆满呢?那个时候才讲到智慧。所以慧是能生佛法的母。平常为什么要说这个母呢?这个大有道理喔!看下面,

【“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

  嗯!这个里边就差,这个差别不同在这个上,所以这个菩提心啊就像父亲一样,然后呢?证得空性的智慧像母亲一样,我这个姓是根据谁,是根据父亲而决定的,

【“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耶!在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啦这一点,我们最主要的他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一定要抉择,换句话说,选择认识了解他真正的主因在那里,如果说你父亲是西藏人,那么你生的儿子啊!一定是西藏人,不会是别的啊!所以这个决定这个儿子的姓氏,是父,那母亲没有关系,那母亲尽管是西藏人,如果这个父亲是,不是西藏人的话,那生的儿子不一定是西藏人,所以他说是共因。今天请翻到广论二百零六页,我们昨天已经把真正大乘的根本在那里指出来,然后他又说举个简单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指植物一般的,比如说随便一样东西,稻啊,麦啊,然后拿眼前我们任何一样东西,你要想把那个稻也好,麦也好长出来,须要很多条件,啊!很多条件,很多条件就是很多的因缘,可是很多的因缘当中啊!有很多是共因,啊这个里边最主要的有一样东西不共因,这个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然后呢他又说人,父亲母亲除了父亲母亲,还要其他太多东西耶!还要吃,还要穿还要很多东西,少掉一样东西都不行,可是这个人的种姓只有他父亲来决定,比如说我们眼前随便一件衣服,我们身上穿的那个衣服,啊!那个除了这个棉纱以外,还要呢很多人工啊!还要很多这个那个。这个人工没有一个地方用、用不上的,但是呢?你用在这个衣服上面,就这个裁成布,作成衣服,你作在这个上去作成抬子,作在这个上面就作成这个,都是共因。啊!那么这件衣服的不共因是什么地方呢?衣服的不共因就是那个纱、棉花,就这样。没有一个例外的,你必定要找到。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所以转大圈子的原因就在这个上面,为什么平常说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必定要把根本把握得住,你有了根本然后在根本上面慢慢慢慢的扩张,一定有,否则你枝末上面摸的话,是的你最后还是摸得到,是不晓得多辛苦,这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现在我们啊往往想求捷径,然后呢碰到一点就来,一直在枝末上面转,最后虽然转得进去啊,这个冤枉苦头实在吃得太多,这个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观念第一个要了解。第二个呢要加深这个认识,这是现在的第一步,加深的这个认识,然后你谈修行的话,你根据你的认识去修行就对,那么现在我们今天继续下去啊!继续下去,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啊这个一点,所以上面是用几个比喻啊,来说,现在呢,合法。这个龙树菩萨说佛那就是大乘的,辟支佛是缘觉,声闻,他不管是那一乘的人,他最后一定要依这个啊来解脱。他的解脱道只有你,除了你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了,换句话说,这一个是确定的三乘彼此。此赞般若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也必定要依这个,所以说这个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啊!这个是,是什么,大小二乘的母,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见分,当以行分’。】

  耶!以证得空性的智慧啊!不能用这个智慧来判别那个大乘跟小乘;大乘、小乘不是说你有证得空性的智慧,不是;而是以菩提心,由于这个菩提心,所以你行广大行,拿这个来辨别的,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问题啊!平常我们现在说中观、唯识;这个两家对于这个概念上面有一点差别,有一点差别,在我们目前并没有彻底认识之前哪!这个争论哪我们也无法能够很彻底圆满的去了解它,啊,乃至于他究竟争论些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呢?至少有一点,一般大家我们说中观是究竟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现在,那么换句话说,哪,根据那些历来的祖师大德,已经经过了千百年的详细的辨别以后,说最究竟圆满的道理,那个就是叫作中观。中观里边告诉我们最后也会说,我们现在哪证得的空,空性,了解的空性譬如说在禅宗里说大澈大悟,所见的那个内容等等的话,这个就是这地方说的真空的这个慧啊!这个不是判别大乘小乘的关键,而判别的关键在那里,菩提心及广大行。注意喔!注意喔!所以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看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上面,在印度当年,阿底峡尊者见过这么多的大善知识,他第三位大善知识--阿赙都帝,阿赙都帝就是什么?是对中观有认识的,正确认识的一个人,而且跟他学了以后啊,他就能够见到了阿赙都帝以后,还见到大明杜鹃论师,就真实彻了那个空性,那个当时他的老师就告诉他,“对!你现在在加行位上的。”实际上这种情况啊,以前我们说过很多遍,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达到这种位次的没有几个,啊!但是后面的人告诉他,“你单单学这个啊!不行啊!不行啊!”耶!而以后遇见金洲大师,他把金洲大师看成老师当中最珍贵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金洲大师把大乘的主因传给他,那个完整的教授,平常书本上,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完整的教授却是从金洲大师得到的。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辨别这一点。

【“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十九卷B面

  啊!从这地方就可以看见证得空性,换句话说到大澈大悟这件事情啊!这,这样达到这样高的程度啊,我们现在不必说大澈大悟,因为往往有的人不了解我们哪就是啊就算是这样吧!就是说哪你证得空性了,因为关于大澈大悟这个境界啊!我自己也没大澈大悟,所以啊并不究竟了解,不过我所了解就是这样,你真正的发了心以后,要想上去的时候,那个时候第一件事情啊!的的确确要大澈大悟,那是千真万确绝对不可少,像母一样,但是呢它并不是啊这个种姓决定的因,这一点啊并不是忽视这个大澈大悟,绝对重要,必不可少,这一点这个地方说明。啊那么当然这个见解是以中观来别,而其他的别的宗派见解不同,这个地方啊我们暂时不太讨论它,就是达到这种状态,这个还不算是大乘不共之道,这句话是说这些是大乘道,但是并不是说它的不共道,现在大家分得清楚吗?就好像我们前面比喻当中,你要长一个东西的话,是要种在土里,要灌了水,又加肥料,还要太阳晒啊,还要种种的培植才长得起来的,但是所以长得起来,你要的东西,长得起来是要这个种子种对。如果你要苹果,结果你种个麦子种下去,长了半天长出来个麦,你那苹果啊不行,就这样,你把那苹果的种子种下去了,有了这个种子以后,不是说就能够长出苹果来喔,你还是要其他的,哪!水啊土啊太阳、肥料,这些东西叫共因。啊!所以这个共不共我们要分别得清楚。不是忽视其他的,而是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要了解把握住根本的主因,然后呢?跟这个相应的其他的辅助的,怎么使得这个能够圆满成就的辅助的缘,一一加上去。啊!现在我们是辨别这个主因跟其他的余,所余的助因。啊那么证空慧尚且不是,何况其他的呢?何况其他的呢?所以这一个何况其他的这句话啊!值得我们深一层啊深一层啊。啊!现在连他证空慧,拿我们现在说,达到这样的情况,尚且不是大乘的余道,现在我们连他这个其他的,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所以更应该注意啊!更应该注意啊!啊!所以我们第一个首先啊在见解上面要,一定要认识这个。

【“故若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哪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应该把菩提心作为我们修学的中心哪!努力去作啊!不是说,啊刚开头的时候啊,略忆文句,像平常我们一开始念的时候啊都是念嘛几下,我们早晚课也是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四句,啊,然后呢在我们修密宗的仪轨当中,开头的时候也这么念几下,啊很多地方啊就这样,就是啊,还算好哩还略略知道一些文句咧,耶这个不对!这个不对!而我们真正主要的修习是这个才对。啊,所以说你略略把这个文句念一遍,而其他的余道;这个余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呢他是什么?微细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这些东西啊!那个很明白的你对佛法认识得太不够,认识得太浅,认识得太差。我们一定先要把那个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后呢,尽你的力量,随分随力,你作那一个都可以,啊,你念佛,念佛好;参禅,参禅好;学教,学教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后呢,你在这儿坐禅以外,不管我们说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禅、读诵诵经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结其他的因缘啊!这一点啊是这个地方特别需要了解的。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

  啊。就是这个比喻当中告诉我们哪!我们一个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两样,那么现在你圆满这个道的道体,一定还要什么呢?也要两样,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这个两个啊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首通达空性”。】

  那么我们一般说起来两样东西,那么这个两样东西的两个呢,有两个主要的,方便的这个,这个这个主要的啊上首是发菩提心,智慧的上首达空性慧。这个说明了,那这两样东西啊,还有其他的眷属各方面的配合,譬如我们现在说钢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钢筋,好像说起来要两样东西。其实呢这个混凝土,哎!还牵涉到
很多啊,还要模板还要这个还要一大堆,是啊,都不能少啊,啊,当然同样的,这个我们要把这个根本认识了,然后呢,慢慢慢慢的,从那根本上面哪探索进一步去修习。

【“设修一分而未全修”】

  啊,这个假定你单单这个修里边一部份而并不全部修的话,对不起你要求的这个圆满的结果一定得不到,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啊从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可以返回头去,为什么它本论一开头并不直接告诉你怎么修,一定把那个次第让你认得了清清楚楚,然后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当中啊必定要把你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本末在那里,次第如何,一点没有错了,然后你做下去的话,耶!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是看起来比别人比较慢,也许是慢的时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于三生五生,可是最后的结果啊!比别人快,快到什么?快无量阿僧胝劫,这个里边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啊,所以诸位如果说大家对这个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后呀,你们呀有时间的时候呀,譬如说今年或者等广论完了,或者假期里边你们可以把,好好的法华、华严这种大经大论约略的看一看,那时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取办,为什么大智如舍利弗、乃至于这么多的大了不起的大圣者,没有一个例外的,都要转无量阿僧胝劫,啊在这个里佛一再说,哎呀我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啊,就把佛的圆满的这一个教法给你啊,啊我的目的就这一个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诉你们啊!但是你们偏偏啊就没办法听我的啊!拿我们平常常常说的,我们不是来这里学佛;来学我啊!哪哪你怎么用呢?所以佛尽管给他讲了,但是他只选他自己愿意的,其他的听不进。那就害了,拿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我们眼前就可以看得见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见的,啊,平常我们在圆圆满满的讲那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果正规的学的话,我们一定哪把自己心里那些东西拿掉了以后,然后一步一步要了解说,它论上告诉我们的什么?就这样!这个是正规的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告诉我们什么,要啊除了我们自己内心的三过,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样,除了三过还够不够?不够。耶下面还啊学的时候还具三相那个三过,第一个覆盖固然不行;第二个呢?内心的等起有问题,现在这地方又可以重新温习一下,覆盖不管你什么,你没有真正的能够听。第二种情况呢?你心里面你有你这种相应的这个东西,听见了这个觉得欢喜。啊!其他东西啊,就算你不排斥,你听了以后当耳边风听过了,所以他那个整个的全貌啊,你把握不住。乃至于弄得不好的,你听了其他的,你心里面以你的概念排除掉了,结果不行。这个圆满的教授你就得不到,所以今天早晨,还有一位同修跑得来问我,他听了这个以后啊,说其中有一段啊!我以前用过功,一天啊这个用多少功,他要问这个方法。我可以说用两种心情。一个,很欢喜他来问一个我自己觉得,就像刚才提这问题一样,啊!他就完全弄错了。欢喜是什么呢?欢喜他肯来问,肯来问肯来问才能够把问题指出来。他好的是他听过以后,他好高兴,他觉得,啊!现在了解了。如果他不问的话,他就是执著在他这个问题上,他问什么问题啊!说哎呀你以前哪一天念几万声佛,怎么个念法。这那时候我就了解了,他心里面哪!他真正的心里面就是什么?他的等起啊!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这里只想念佛,听见你说喔!你一天念两万声佛,他学到了,好了,其他的脑筋里面,耳边风,就这样,所以尽管有圆满的教法摆在那里,不行。眼前的事实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引到经证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华严经上说得清清楚楚,佛无量劫来就告诉我们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哪,心里就只听见欢喜这种种东西,如果你要参禅的话,你只听见这个,然后你去参,别的就听不见。不但是法华,华严上面怎么说,华严也这么说嘛!说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里如聋如哑,为什么如聋如哑?大家我们说,我们相信他;这个不够的呀!他后来又说得清楚,因为你因地当中啊!你没有学这个东西,心里跟它不相应,我们好像看那文字信得过,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现在马上把眼前的状态指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的学那个广论,但是因为我们心里呢?真正的心里面所执著的什么?你好参禅的你听见禅听得很来劲,别的东西你不排斥已经算蛮好的,或者你在这里想念佛,你又想念佛,听到念佛的时候蛮来劲。如果有地方不对劲的话,你听不进,乃至于你排斥它,或者你心里面更忙你的事情,哎哟!你真正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儿听个这东西啊,你越听越烦。对不对?所以说,这个不但法华,华严上面也说,说你本来的因地当中,你在这一方面你就没有啊在下那个种啊!你种子没有的话,虽然啊那个土很肥沃,水、太阳摆在那里,长出来的没有用,长不出这东西来,就是你以前下的东西长出来了,对不对?所以到这地方,我们不但那个经文了解,而且内心的行相,啊原来这样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这地方的,大家特别说一下,记住大家跑到这地方来啊!你们一定要把以前那个内心的垃圾啊!拿掉它,说我现在跑到这地方来的,先自己啊抽空,啊自己抽空,所以,那个过失一样,你不要把它这样放,倒盖不行,要仰上,然后里边啊我们心里这种东西啊,把它拿掉,啊,然后记住它,那你就有用,那个时候有用,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将来是毕竟能够快速的成就,完全靠在这里,诸位啊欲速,好啊我赞叹啊!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结果下面什么?欲速而不达。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这地方啊,要告诉我们啊,单单哪修其他的一部分啊,这个不行的,

【“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须莫误为毗钵舍那,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就是啊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哪他不要求圆满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脱生死,要求解脱生死,要学两样东西,什么,定、慧,戒是定、慧的根,是啊,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脱生死,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内容是有两样,定跟慧。你绝对不能把定啊误会以为是慧,啊,这个慧的特质是什么呢?是了解啊无我空性之义,这个才是慧,定是作这个的根本,这个差别啊,到后面详细的讲,眼前有个实际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诉你们了,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见这样,以后又遇见,遇见好几个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啊玩一点文字游戏,有的人真的倒下一点功夫,得了一点定功,然后呢坐,打坐的时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几个钟点,然后在坐当中啊!心念一念不起,然后呢他觉得定当中啊,好像刚开始的时候啊,如云如雾,现在实际上呢,这种实质的东西啊,他慢慢的微薄、轻微了,到后来啊觉得空空洞洞。啊他觉得啊证了空了,以前我的确不懂,现在我完全了解了,我这个了解啊不是修证的了解,将来你们只要如法的去学的话,你就指得很清楚,像这种啊连他的根本定都没得到,啊我们真的学定的时候啊,有几个次第,第一个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细,心住,然后呢,住了安住平常我们的心散乱的,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你要念佛,它就不听你招呼,你要数息,它就胡思乱想,就这样,所以不听你招呼的话,不是胡思乱想就是昏沉,到那时候啊,耶那内心安住在这个上头,那时候有种种的相应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现,更进一步他心慢慢的越来越宁静了,到后来他得到所谓欲界定,这个欲界定的状态啊,他那时候啊已经心里觉得,就刚才那种状态,实际上只是欲界定喔!再进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啊,觉得眼前的这种啊,身体的珍爱东西都不见了,好像空掉了,实际上呢?连他根本都没得到,然后呢从这地方还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这样耶!这个完全是共凡夫的耶,他说啊他已经见到空性了,实际上他不是说平白的说空话,因为平常我们在这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个心里的烦恼,身上的粗重,他那时候在定当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后连那身体的形相不见了,对嘛!空嘛!实际上呢这个啊定的境界都没有啊,所以啊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识在旁边,他过来,经验人告诉你这错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圆满的教授,你没有这东西,你自己觉得很对啊!走上了错路都不晓得,啊走上了错路都不晓得,好可惜好可惜,这个地方啊我们千万不能误解。啊所以,“然”,继续下去,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

  所以说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话,那么也两样东西千万不要误会,一分是不够的,而这个主要的刚开始是菩提心,那么

【“如慈尊云”,】

  这个就是引,我们的,这个慈尊就是慈氏菩萨,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

  实际上呢?所有的大乘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圆满两样东西,一个是悲,一个智。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因为你有智慧,所以能够不住三有,三有我们生死轮回,所以你不被生死轮回所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的智慧,了解这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后啊,没有大悲方便的话,你就安住在这空性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广行利他事业,那么这一个用什么东西提起来呢?这个要悲,悲所以不住寂灭。下面的解释,

【“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

  因为你有智慧,所以啊你能够从生死苦海当中跳出来,所以悲啊,把你堕落在生死当中的缺陷啊!遮止了,啊能够消除了。还有呢?你虽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这个寂灭当中,不能广行一切利他,有大益的事情,这个靠什么,靠悲,又

【“慧不能遮堕寂灭故”,】

  单单那个智慧呢,没办法遮止,没办法防止这个毛病,什么毛病啊!你啊乘空持寂,你见到那个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见到了空你还有什么,没什么好动的了,就这样,所以你自然不愿意啊,这原因。

【“不堕有边小乘有故”】

  啊,要晓得你不堕在三有苦海当中,不单单是菩萨啊,二乘他也有这个本事,也有这个能力,所以啊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这个上头啊,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说你能够跳出生死输回苦海,而是说你有跳出来的本事啊,而还能够进去救他们,耶这个才是。

【“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真正修菩萨行者他最主要的一点哪,这个主要的一点哪不是共凡夫的喔!是共三乘圣者的喔,这个我们要了解喔,啊他这个每一个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错一点点就出毛病的,啊所以他正所断除的,是不堕在这个寂灭边,不会安住在这个寂灭边,他会在三有当中,这样,啊这个意思是说啊,他有这个证寂灭的能力,但是呢不堕在这个地方,这句话特别说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凡夫也说对啊,那么菩萨道他不堕在这个里边,我们凡夫我们也讲救人,我们说起来,我们学菩萨,我们不堕寂灭边,你谈得到堕寂灭吗?你有本事堕寂灭吗?耶他是能够证得寂灭,但是他不堕在里边,你真的有本事堕在里边啊,我还佩服你咧,你还成个圣者咧,现在我那个寂灭是什么?知道都不知道,然后呢拿这个菩萨呢作一个借口,自己骗自己还是哄别人哪?这一个要分别得清楚,啊这个顺便一提,针对著有一些人的误解,所以啊特别加上末下末后一段话。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妙道”,】

  这个对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内在的意趣,啊能够不错的,啊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这个才是真正什么?佛子,佛子啊。如果说,这个有了这样的生起了,这个是最最宝贝的菩提心宝,那个时候,应该执为希有啊,这个才赞叹啊!这个才好啊!这个才是啊真正的无上深妙的大法啊!所以前面是告诉我们啊,现在我们真正修学的根本在那里?指出来。指出来了以后啊告诉我们,我们哪全部精神应该努力在这个上头,这个才是对的,如果说我们对这一点不认识呢,就犯了一个毛病,什么毛病?下头说,

【“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一般人是怎么呢?他也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啊马上见效,但是这个什么啊!微分功德。这种微分功德啊是愚夫所爱,愚夫所爱,这个愚夫是对了这个会执的,但真正啊,能够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这些称得上佛子的人哪,对这些微分功德,他不会觉得啊希奇,不会觉得希有,不会的。这个平常啊,所以我们现在要了解一个道理,譬如说,我们不要说,哎呀那个开悟了,不要说念佛得到三昧了,不要说这些吧,现在我们随便啊,做一点小小的小事情啊,这么一点点,啊,哎呀觉得很欢喜,就这样。今天拜了一下佛,平常的时候啊,哎呀我就是要妄想啊,就是昏沉,今天拜了一下佛啊,哎,觉得心里面啊很宁静,大家就哎呀欢喜得不得了,觉得哎哟这个拜佛啊,那个实在是啊连他功德都谈不到,啊或者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啊,哎呀那就欢喜啊,这个都是什么啊?愚夫所执的微分功德,啊微分功德,但有没有?有的。所以它还是叫它功德啊,所以现在这个圆满的教授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在这个地方,啊乃至于我们外面去看看,哎呀看见的这个,看见那个就觉得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这个也要做,不晓得有多少事情要做,但是你在这些事情当中,你一定要分辨得出来本末,本末最重要,啊还有呢就是啊不要停在这里,就算是正确的这个得到了以后,还要从这个上面步步上升,千万不能停在这里。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又云:“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又云:“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那么把这个入行论上面一段一段,它这个地方特别,就是说这个论本身叫入菩萨行论,你要修学菩萨,就从这个地方进去的,啊它前面一开头就特别强调,那其他的那些单单求自利的、只管自己的人哪,他生不起这样的这个利益有情之心,啊广利一切有情,前面已经说过了,真正要自利啊必定要从利他起,反过来你真正利他啊是真正是利你自己,这个才是什么?稀有的、才是殊胜的,我们啊心学之宝。现在啊由于修学了如理如量的佛法,了解了修行啊,耶以前没有啊,现在得到了,欢喜啊!高兴啊!啊觉得那有比这个更好的啊!岂有等此善。啊的的确确这个才是好的啊,以前那种微分的功德,是愚夫所爱啊,这个实在是错啦,天底下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跟它相比的,所以说岂有等此善啊!你怎么得到的呢?哎呀这个要真实靠善知识,大善知识啊!没有大善知识的引导,是绝无可能啊!岂有如此福,得到了这个东西,这一个东西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啊!不可称量啊!下面会详细的说,这个的确是菩提心宝啊!所以我们哪经常要思惟,那怕一个很小的小地方,你心念一动,哎呀那个证果的罗汉果上把你啊恭恭敬敬的,那个时候这个种子才有一念这么落下去喔!这样殊胜喔!就因为什么,就因为这个东西真正宝贝啊,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一点上面,才是修学佛法第一步,如果你只求解脱或只求自了,那不必忙这个,你要想谈佛法的话,这个才是它的真正的中心,最重要的啊!啊所以说下面又说,谁发,不管是那一个人哪,他一旦发起了这个殊胜的心宝的话,那就是我们真正应该恭敬的,即礼彼士身啊!耶这个才是真正尊贵的,耶这个才是真正尊贵的,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嘛!华严经上面叫“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九十卷A面

  叫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当你发菩提心,以及证到究竟佛果的时候啊,这个两个的内心,这个心里的特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两者当中啊,嘿!这个初心啊!初发心还难唉!不是我们现在要敬礼诸佛吗?佛那来的,就这个因哪!所以呀我们真正最珍贵的是这个,所以你看哪的的确确有他的根据,佛亲口说的,那一个人发了这个心,我们最真正要,那个才真正我们礼敬之处,那来的呀!嘿!不是马马虎虎来的呀!

【“从摇正法乳”。】

  我们听到了正法以后,为什么叫摇正法乳,不是说你听一听就算了,的的确确是要努力的在这个上头的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啊得到这个妙醍醐啊!这个提醐,我们就是说,从这个里边那出生酥酥酥然后醍醐,从那牛奶当中提炼那个醍醐的时候,要经过很多手续啊!把它最后啊!要摇啊要弄啊!这个我也不大清楚,不过我简单的晓得的,不是说拿这个牛奶随便一来就可以的哦!要经过很多努力,最后才提炼得出来。所以不但你要得到正法,而且还要对那个正法啊,真正的下一番很切实的功夫,那个时候啊,才能够得到这个菩提心宝啊,

【“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

  哦!这个地方啊!再把什么佛语的心藏,那个佛整个告诉我们的中心教授宝藏,这个最殊胜的,所以在这个法华上面,佛处处地方说明哪!说啊!以前哪!那些人哪!做了一点功德啊,佛就要像一个皇帝一样赐给他什么,有一样东西啊!平常不赐,什么啊!顶髻当中的这个明珠,到最后才能够决定拿出来,给最了不起的人,现在这个菩提心宝,就是佛的真正的宗要,所以他一直说了多少四十九年以后,最后才说出来!哪哪哪这个才是啊十方一切诸佛啊究竟根本意趣所在,这样所以你看,别的经一开头的时候,放光现瑞,人家问了佛就把那道理说说完了就算了,法华可不是哦!放光现瑞,然后呢?三止,三请,三止,然后呢?说十方一切诸佛证,没有一个例外的,真正的十方一切诸佛的中心教授就在这里,现在这个地方呢!告诉我们,所以这是我们特别应该了解的。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师中恩最重者”。】

  哪刚才说过了,现在这个地方出来,阿底峡尊者,吉祥啊,就是最通常呢印度人哪!称呼人最尊贵的,譬如我们现在念佛的时候,南无薄伽梵,这个有含有这个意思,凡是对这个尊、圣的那个人哪,我们称呼他,我们通常中国人称呼把那个啊!尊贵的这个头衔摆在后头,他们西洋人、印度人摆在前头,喔这个阿底峡尊者啊,他自己呀持中观见,而他的老师就是谁啊?金洲大师啊持唯识见,他那个真正见解的实相之见哪,阿底峡尊者高过他的老师,妙哩仅管啊他的见解比老师还要高,结果啊,他拜他做老师,不但拜他做老师,而且他有几十员大善知识,这个大善知识,最起码的都是加行位上的菩萨,他不把那些老师作为最珍贵的,而把金洲大师啊!作为恩师,师恩当中最珍贵的,为什么呀!哪因为这个菩提心哪,是啊从金洲大师传来的,换句话说,成佛与否的中心根本是这个,现在我们不是要学佛吗?哪哪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从这个地方我们也看,为什么阿底峡尊者有这样了不起的成就,对佛法有这么了不起的贡献,种种理由在这里,所以诸位,你们不想学佛则已,想学佛就从这地方,这个才是我们哪,真正应该注意的,我们不妨再退一步说,学佛为什么要学佛啊,简单的很,就把你一切的痛苦澈底图满的解决,把你所要得到的一切的安乐最究竟图满的成就,所以我们最后退到这样,假定你想澈底图满解决你的痛苦,从那里学,这里学,假定你想究竟圆满得到你的安乐,从那里找,这里找这个,就是这个,就这么简单法,说它简单呢!也真简单,说它重要,却是那么重要。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啊,如果说有人对这个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点了解的话,只要这个地方看一看的话,他就了解了啊!只要看看阿底峡尊者传记,所以呀!这本传记发给你们啊,希望你们好好看,如果说将来有因缘的话,我心里面现在一直,心里想有因缘,我一定要想讲这个,讲这个,他为什么这个传记当中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那个简单的传当中啊,有他很重要的特别的内涵在,这个意趣啊!如果你能够分辨得清楚,然后你照著去做的话,那个殊胜的利益是我们人人可得,人人可得。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

  如果说你努力的修,了解了以后,当然认真去修了,只要这个真实的菩提心生起来了这个真实的菩提心啊!是,对比于上面说仅于起首略忆文句,前面啊这是刚开始的时候,照著文章念一遍,啊!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此,啊这个,现在这里呢,真实生起来了,乃至于你不念,可是你心里面,真实的状态生了这个心以后,那怕你呀,布施乌鸦,乌鸦就是鸟类的。通常我们施鸟类什么,唉呀!自己吃剩或者不要的,随便啊!给它们吃,那么一点的糖给蚂蚁,再小的任可一点,你由于这个心,真实心生起了,那个时候啊,你就啊是菩萨了,他并没有这个功德,功德在后面会讲的,那个功德是大的不得了。

【“若无此心”。】

  反过来,你如果没有这个大菩提心,这个真实的心,如果没有真实,比要明白哦!啊,我们现在啊供养人家一点点,唉啊,你帮了他忙,我帮他几仟块钱,几万块钱,唉啊

【“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

  噢!这个对,好像了不起,我就做了那个!做了这个,对不起,就把你三千大千世界整个的都是珍宝,都是布施,对不起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是什么呢!啊升天福,修二乘用不著这些福,升天的福是三世怨,经上处处地方的,在你做多少布施,因为这个是啊有限的,你跟那个无限的永远不能比,

【“如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不但是布施哦!然后呢?布施持戒,换句话说,你尽管啊,这个内容是六度,啊这个六度没有用,如果说你没有菩提心的话,这个是显教的,进一步密教的是什么呢?密教的说你修本尊气脉明点,也没有用,你有了菩提心,然后呢!这个完全就成就了,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换句话说,你没有这个真实的菩提心的话,然后修这些东西的话,不能算是菩萨,也不能成就你这个菩萨的果,成就菩萨的果嘛!就是佛果啦!

【“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

  就像我们世间来说啊!要割草的时候啊!先要弄个镰刀把那个刀磨磨快,现在呢!你这把刀是什么,就这个磨这个,就像这个啊,这这菩提心一样,假定说你这个菩提心啊!没有达到如理如量的正确的内涵,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管你呀经过多长的时候,不管是多少努力,修多少好事啊!进趣甚少,真正的进步很少,很少,就像什么,

【“如以钝镰刈诸草木”。】


  就像拿那个钝的刀啊!嘎答嘎答割了个半天啊!怎么割也割不下,现在我们啊不必先忙割草,先干什么,先忙磨刀,现在这把刀就是什么呢?我们练那个菩提心。

【“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多”。】

  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修行的重点哦!现在我们第一步啊,干什么呀!哪!啊!努力的把这个心哪,能够做到啊!所以令这个心啊至于扼要,使真正的根本上面把握住了,把菩提心先生起来了,不必忙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不必修啊,什么啊观本尊哪,什么学定啊!学这个、学那个,一大堆啊,这个暂时先不必忙,要忙的什么,对于这个菩提心的正确的认识,认识如理如量的去修习,就像那个割草一样,你不要忙著去割草,先磨刀,磨的这把刀快了以后,然后你去割,一下就割了很多了,说,

【“一一刹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尽者能无尽故”。】

  前面这个比喻,现在我们修行,修行本身要做的几件事情啊第一个净除罪障,第二个积集资粮,第三个呢,增广无尽,现在我们如果把握住重点,说,不忙著做这些,先把那个菩提心的教授认识了,你如果这个能够做到了,那么你很短的时候之内啊!依这个菩提心的动力,推动你去净除罪障,或者积集资粮,很快一刹那,乃至于很快的时间之内啊!把所有的罪障统统净除,你要集的资粮很快的就积集起来,而且任何一个微少的善哪,便能够增广到无穷无尽啊!它这个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你要净除罪障,做一点点小事情,因为跟菩提心相应,所以呀这个力量大的不得了的大,大的不得了的大,譬如说你欠人家钱,十块钱也好,一百块钱、一万块、一千万也好,但现在呢,一旦如果啊!你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那怕做一点点,那就无量无边的价值,譬如我们现在常常说你赚钱,唉呀!你就拼命去赚钱,啊然后譬如说我们到山上去打柴,打了一百斤,换了十块钱,啊你拼命的打,把那个山上的柴统统弄下来了,哇,赚它嘛几千块钱,只是如此,现在我不忙,啊换另外一条路去寻宝,这个宝很难寻,你要打柴遍地都是啊!所以你眼前到处都是柴的拼命去忙,忙的一天到晚你也觉得忙的满头是汗、可是忙了完了半天,你换下来的,换到一百块钱,现在我不忙这个,我去找宝,啊然后呢吃尽了千辛万苦,你看佛陀因地当中,结果找到了如意宝,唉!把那个宝一来的话,那整个啊三千大千世界那七宝啊!就充满了,你打柴呀!你怎么打也打不到,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经上面很多,譬如说像那个牛头栴檀,这个牛头栴檀啊乃至于很少的一点点,它那个价值啊,超过我们全部的南阎浮提,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真正中心在什么地方,你把握住,那怕一点点,对不起,你要净罪,什么罪都净除掉了,要集资,什么资粮都很快就集起来了,就像治病一样,这个牛头栴檀有很多这种妙药啊,一拿到,什么样的病啊,啊一下子就完全拔除掉了,现在你找了好多的药,弄了个半天,这个药啊就是不生效,所以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一个例外的,要有方便善巧,啊现在有太多人大家都说,哎呀这个要忙,这个忙啊,这个要忙啊,是的啊!啊,是要忙,但是啊,你要了解怎么个忙法呀?怎么个忙法呀,啊这个一点在这个地方啊大家值得我们再三啊,多学习思惟观察。

【‘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

  啊!以你极大的量造的极重的恶业啊!这一个恶业之大不得了,除非是大菩提心,其他的善啊,不大容易啊净除。所以啊在小乘当中,犯了五无间罪不通忏悔,为什么大乘能忏悔呢?就因为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这个力量大得不得了,所以你再重的罪只要跟那个心相应的话,它很快就净除掉了,原因就在这里,原因就在这地方

【‘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罪恶。”’】

  就像火一样,那火本身就够厉害了,嘿,但是啊,对不起这个火虽然厉害的话,你比如说那火烧树木干的固然烧,如果火旺的话,那个湿的也一样的烧,但是啊它虽然能够烧树木啊,那树木烧干净了以后啊,这个其他的烧不了,劫火来的时候啊,它把须弥山烧成灰尘了,大海水没有一样东西不烧光的,就这么个厉害法,所以啊这个说明了我们净罪也好,集资也好,作任何事情也好,大乘菩提心的真正珍贵,所以你了解了这个,第一件事情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那怕是一点点小东西,施给乌鸦吃,啊,这个力量大得不得了,功德大得不得了,啊否则的话,你尽管现在说哎呀忙法,哎呀弘法,哎呀这个要弘法,要弘法你先问问心里面,说现在你拿什么心去弘法,你拿菩提心吧!啊那我赞叹,哇,虽然我没有力量去,我在后面啊,为了你啊,日日夜夜睡在那里啊,我也笑,要欢喜,啊否则的话,如果心里面不相应的话,暂时不必忙,如果你染污心的话,那种心里更不可以啊,骗人容易啊!骗自己啊骗不了,这一点啊务必要知道,到现在说实在的话,我们骗是不会骗,真正的重要的还是什么?就是啊我们的内心啊烦恼,并不认识真正心里的行相,乃至于有的虽然认得一点啊,但是认得是认得了,就是它烦恼的现行的力量很强盛,挡不住,这个才是我们目前真正应该注意,应该对治的

【‘又云:“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况欲除一一,有情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又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那么这个上】

  头又说啦,假定说啊你发一个心啊,要想把一切有情的头痛的毛病都治好的话,哇!这个心哪就无量无边的福德吧!你有这样利益旁人的心啊这个福德就大得不得了吧,何况现在你发了菩提心哪!不但是除头痛啊,所有有情的一切的苦啊,你都要把它净除,这个功德,怎么能衡量呢?怎么能衡量呢?啊,现在我们不是正在温习那个了凡四训吗?记得了凡四训立命篇最后有一段话,他前面啊作这个功德啊,立了一个心,作了十几年才成功,后面哪反正发了心啦,作了很久,到后来慢慢慢慢的啊,心里面慢慢的越来越成熟了,最后求那个进士的时候啊,他才发了一个善念,功德就圆满了,他在怀疑,哎?我还没作啊,怎么会功德圆满呢?啊这个梦里边啊,就那个金甲神梦告诉他嘛,啊你那个要求那个功行就圆满了,他怀疑,他就问那个五台山的幻余禅师,幻余禅师说那当然了,你发了这个心,他发了什么心啊,他作了那个地方的县长,他就想,哎呀那个今年啊年成不好,老百姓这么个苦啊!怎么样想办法把他们收的,那个收的税啊,减轻一点,就这么发了这么一个念头喔,他是只注意到一个县喔,一县能有几个人喔,啊要我们现在算的话,一县的话,那最多啊几万个人,我们现在人口密度是世界最高的几万个人,何况是一切有情的心,那不得了啊,所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你从这地方可想的,的的确确这个菩提心,菩提心是普缘一切众生,法界一切有情,我们不要说法界,这个法界是无法想像的多大,我们现在说,哎唷现在这南普陀这地方的一切有情,你看看白天出来的蚂蚁,晚上的飞蛾,啊都是数以万计啊,你现在帮了一个人的忙,哎呀这个人感激不尽,的的确确啊,如一家之主,喔你外面赚了个钱啊是养太太生儿子,啊那家里面以为你中心,就这样啊,所以你可想而知从这地方啊,我们哪从事实上面啊去体会到为什么这个菩提心的力量这么强,这我再说一遍,我们不要把那个文字啊,听过了就说啊懂了懂了,不,不要这样,这样你虽然懂了,力量不强的,你务必在很多事情上面去想,对,没错,没错,譬如说有一个人啊,对你好啊,你总归感激他,常常不忘记,为什么?他对你帮你一点忙嘛,啊你有病痛,他帮你一点忙啊,你就对他这么好。这样,然后呢不但是病痛的帮你忙,你吃的用的他都给你,你一生是啊感激不尽,假定说现在你能够帮助对方的话,那个对方这样帮助,你能够帮助两个人,两个人,帮助三个人,现在你能够帮助一切人,请问是不是这个功德是无法想像的大,从那里开始,发心开始,发心开始!然后呢我们又了解了业,业是什么?业的真正重要的意业,当你心里面一动,就来了,所以它下面又说啦,其他的善像芭蕉,作的善事,但是啊,一结了果就完了,芭蕉啊外面看起来实的,不到里边没有中心的,这个菩提心,不,这个是啊,不但是有这么大的好处,而且无尽增长,无尽增长,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真实的菩提心没有发,但是我们每一次完了以后我们要回无上菩提,就算嘴巴上面念一下,这个种子落下去也是好的,看看这有多大的意义,多大的功德。现在啊我们前面啊已经了解了啊,前面了解了啊,这个道理,道理,这个真正入大乘的门是什么?发心,这个务必要了解的,这个概念,前面讲的只是一个很粗浅的一个概念,我们目前第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务必要对这件事情很重要,啊!所以这个注意,样样东西啊,都是啊正知见最重要,什么事情啊都是正确的认识最重要,啊那么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小乘最重要的什么,所谓共中士的,那么世间求共下士的什么,然后呢?不共他们的,是真正的上士的真正重要的什么,这个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的,就是发这个大菩提心,那么第二呢,进一步我们现在认识了,既然认识了,说这个这样重要,那么这个心怎么个发呢?看见没有,那个次第有没有,很清楚很明白,你因为了解了重要,所以那时候一心好要的去求,要去求它,那时候进一步,怎么个弄法,然后呢你有了这样的强烈的推动的心,了解了怎么发,那时候作起来就没问题了,所以现在我们作事情,所以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啊内心当中对那个东西本身啊,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听人家好,好也跟著好,后面缺乏那个动力,就这样,所以啊这个作起来也没有劲,其次呢?因为你没有正确的了解,又没有强烈推动的心啊,碰到了一点点困难了,唉啊呀觉得这个不行了,好,完了,所以这个十之八九啊就因为这个圆满的认识不够啊,结果啊白白浪费掉了,这样的难得的暇满的人身啊!所以这地方再说一遍,你必定要首先啊了解它所以安立这样次第的必然的原因,所以这个必然的原因就是所以能够感果的正确圆满之因,你只要照著去作的话,一定能够得到正确圆满之果,现在我们说,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哪进一步说一心一意要了解了去求,那么请问怎么发呢?它分成四部分。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对,你要去发,因为什么原因,一切都是这样,如此因哪如是果,反过来说,你要求这个果,那么这个果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你一定要把握得住,这个是怎么生起来的呢?你有了这个,那么好,啊,然后呢?照著去修。次第又是如何呢?所以那么内涵也了解,修学的次第又有了,去修行的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所以

【“第三哪发起之量”。】

  了解了,然后受的时候受的方法,所以

【“仪轨受法”。】

  啊那时候才讲,一一了解了,然后如理去行持的话,以最快速的方法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初中有三”。】

  是啊这个初就是以什么原因,怎么生起的,分三部份,第一个有

【“四缘”。】

  有四种原因发心,其中第一个,

【“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这第一个亲自看见诸佛诸大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啊,叫你啊心里面不得了的欢喜,我们眼前也是一样,随便看见一个一看见了,哎呀这个好啊,你心里面就痒痒的就想跟著去了,其实说起来的的确确我们人人都有这个力量,人人都有这个本能,其实何只我们一个人呢?一个小孩子、一个狗,任何一个动物,啊,说起来啊,乃至于一个蚊虫,哎呀它要来吃你的血,这个地方热了,在那个地方叮著你,你赶它,它明明晓得拍上去要打死的,平常你远远的一动它就飞掉了,那时候这么好吃的,你赶它挥之不去也!啊所以的的确确这个能力是十方一切众生都具足的,什么呢?就有他的好处啊,现在这个好处不得了的伟大啊!哎啊我们现在看见这个人哪,哎呀稍微有头有脸,我们羡慕他,我们真没出息,这个佛是这么了不起啊,这个我们才要啊真正的啊去仰望的,所以常常提起告诉自己,我要作一个了不起的人,是我要羡慕,当然要羡慕,当然要学,要学,要学什么,你要跟人家学了半天,学了乞丐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啊乞丐有他的好处的喔,你到处去讨,很省事就讨到了,对不起,这个不是我们要学的,啊,现在作个大老板都不愿意,要作作个帝王,这样,真正有志趣的人要这样,所以我们现在说我们要撑诸佛清净幢相,人天导师,当然我们应该有这样,所以看见,啊!这个才是,这个是第一个亲眼看见。再不然呢,听见,听见呢?可信的,有很多人乱扯一气,这个不相信,那的确是这个很可信的听见了,然后呢,啊说对了,根据你所听见看见的发这个心,然后呢一心一意啊觉得啊这个有这样的不得了的好处啊,然后你修这个菩提心,

    菩提道次广论第九十卷B面

  有这样的不得了的好处啊,然后你修这个菩提心,第一。第二

【“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第二个呢,你既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但是啊我们听闻了无上的菩提法藏,就是大乘教法,因为听见了大乘教法,所以信得过,所以由于信得过啊,所以进一步去追求了解说,哎呀这个佛啊有这么样的了不起的功德,他为什么有这么了不起的功德,因为他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啊,啊所以这个才是我要学的,那时候啊发他的心,这是为什么说,他前面哪、这忏悔的时候,对治当中有一个,读诵甚深、大乘甚深经典,你单单念一遍,为什么有这样的大的功德啊,啊因为当你读了以后啊,你一定把那个,这个读的内容啊,落在你的心识当中,只要落在心识当中,它将来一定产生那个影响力量,因为它本身的这个内涵是无量无边,所以你只要是任何沾到一点边,它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现在呢?你根据了这个能够启发啊,啊所以第二个呢,就是听见了以后呢启发这个心,启发这个心。这个就是我们目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平常啊,为什么应该多读诵大乘经典,你读诵大乘经典啊,自然而然啊有不可思议的,内心当中策发你这种好乐之心,啊!真叫你啊觉得欢喜啊!赞叹啊!羡慕啊!对了,就这个,你有了这个心,然后呢进一步你要怎么去学它,这个眼前重要的。第三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

  那么第三个呢说,虽然你没有像第二个那样,啊,而是看见了现在这个大乘的正法快要灭了,菩萨正法将灭,那么心里上面想,哎呀不行啊,现在的法灭了,啊

【“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这是第三个,看见了法灭,所以啊发心,说啊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啊,怎么样使得那个菩萨的正法啊能够安住,啊这个眼前,这个是眼前我们证得的,所以前面告诉我们的,你呀如果在正法将灭的时候,你任意持一个学处的话,功德无量无边,啊现在这个地方啊,它不但是指这个事相,而且出这个理由,因为它法灭的时候啊,你能够发这个心能够持,啊那这个法就有希望了,法就有希望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特别注意,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不过注意喔,发这个心不是说,啊我单单发那个心喔,哪发那个心要跟发那个心的内涵相应喔,你不要弄错喔,前面所以的一路上面来都抉择这个什么?正误是非之间,你弄错一点点,那就最好的东西啊,就受到了大损害。那么下面是啊第四个,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垢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见难发心而发其心,共为四种”。】

  最后一个,啊看见哪现在法灭的时候啊,这个恶世啊,哎呀这一般的人啊太愚痴了,他不说,现在这个地方啊贪嗔而说愚痴,为什么?愚痴是根本因,,有了愚痴,样样都有了,一有愚痴,什么毛病都来了,所以这个末法的时候,真正最严重的,就是这个愚痴,啊因为愚痴啊,所以不晓得自己错误啊,于是无惭无愧啊,悭贪等等啊,样样跟著而来啊,所以说啊,哎呀这些人都愚痴到极点啊,啊真正要觉醒自己啊,不要走那个错误的路子啊,啊那个时候就要发心,啊就是啊这个时候发这个正确认识了解事相的心,说啊发菩提心有三种,菩提的觉啊,声闻也是觉得世间啊颠倒啊,然后呢发缘觉也是觉得这个不对啊,现在呢发这种心都是难得啊,啊何况是无上大菩提心,但是我要发,我要发,所以啊他就发这个心,发了心啊其他的慢慢的随份随力的去学,它越是难我越是要发,嗯这个是第四种,它越是难,我越是要发,这个第四种。这个里边啊有两点,第一个呢我们哪见到世间的行相的错误颠倒,啊,然后呢所以要改正它,还有一个呢,也看见它难发而发,这个两个心,我为什么要这样辨呢?你们了解了这个以后,然后可以检查自己的内心,然后学的时候,就可以啊根据正误,然后呢拿正的,来净除自己内心的错误的,那我们就有希望呢学上去,关于这一点哪,我们往往发现我们很多同学啊,来,未尝不想学,但是,你要学学些什么,正是把你所不知道的,你所不会的学会啊!这个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结果他要学,学了以后呢!他对他不知道的事情啊!哎呀萎缩,对他不会作的事啊,又不肯,请问你来学,原来是要学你不知道的把它学会,把你不会的要作会,结果来了以后告诉你,耶,你又不想学。叫你去作,你又不想作,你跑来干什么,这个概念我这地方特别指出来喔!针对著毛病,啊!这个很正确的,所以啊我们现在要每一个地方找到的病里的行相,说暂时不一定马上找医,可是你必定要先晓得你的病,晓得了病你才肯找医生啊,对不对?想想看对不对,再说一遍,说你跑得来干什么,说这个学院,是来学的,好,你学些什么,对你不知道的,你要知道,对你不会的要会,是不是这样。所以现在看,哎呀学了我不懂啊,这个所以你要来嘛!你懂了你来干什么,想到这地方的话,那对了,是的,正因为这个地方能够让我懂啊,所以这个关键所在找到了,所以进一步不是说,哎呀能退缩,进一步,啊,对,然后我找到了以后,总有什么地方在细节上面,这个总相找到了,细节上面找对了,你就会了嘛,你之所以处处地方不如人,就因为你不会嘛,现在这个地方让你了解会的话,岂不是最好的机会嘛,你放弃了你完了,不要说佛法啊,要解救一切众生哪,小乘要自己解决尚且如此,不要说佛法,这世间哪你要作一件事情都要懂得,现在碰见了这关键了,最好解决了问题了,你反而退缩了,你岂不是颠倒了吗?啊这个顺便一提啊,所以尽管我们眼前说大菩提心一时还谈不到,但是呢就这个关键,你能够把这个克服了,到那个时候的话啊,像碰见这种事情啊,自然啊迎刃而解,它所以,我们本论哪,下士、中士、上士那个次第真正妙的就是妙在这个地方,就在你眼前生活当中,每一个关结所在,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只要了解跟走上去,就拿这个东西,你能够一直走到最究竟的地方去,对不对,啊好啊!大家注意,啊所以这件事你真正把握住了的的确确不难呀,反过来啊,你觉得难而不走的话,那个才真正痛苦啊,因为并不是你作不到,就在那里躺在床上睡觉啊,你却是在地狱当中煎熬啊!到那时候来不及,现在眼前一点点的小苦都受不了、冲不过,到那时候啊,对不起,你逃也逃不走啊!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必定应该认识的呀!好,下面,啊!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啊!那么这个发的心是发什么心呢?啊这个前面的依什么原因,啊这么是说,哎呀看见了这个啊,所以要求,要求的什么,原来他所以能够这样的话,他是什么啊,发了大菩提心,所以啊你要求的东西啊!就看见了羡慕他,所以你要求的就是这个,你发这个心,所以发心啊欲证菩提,你要证得。那么为什么缘?就是见到了这东西以后,内涵,它下面就是啊,刚才说的这个,啊我们进一步看见了诸佛的难思神力而发心。怎么一回事情啊,

【“初由见闻希有神变生希有想,念我当得如是菩提”。】

  就这样,前面告诉我们啊,论上面说就是对这个所盼望的,所景仰的,所羡慕的这个,发欲证得之心,就是这个,是啊,因为你亲自看见,或者亲自听见,诸佛、诸大菩萨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说啊,我也要得到它,第一个就是这个。第二个呢?

【“谓从说法师所,闻佛功德先生净信,次于此德发欲证心”。】

  第二个是听见了人讲了,因为为什么?听见人讲了以后啊,那个时候说啊,这个佛的功德有这样啊!下面有一句话,

【“先生净信”。】

  这很有意思,什么叫先生净信啊,清净的信心,我们说,哎我们相信,这个相信,信心啊不清净的,不清净的。实际上你对这个真正所听见的,看见的这个内涵你了解都不了解,你怎么发清净心,不可能。啊所以我们必定要对这个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啊说你现在羡慕他,你为什么羡慕他?这个你一定要把握的很清楚,啊说原来啊,这个佛啊有这样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你能够心里上面真正相应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清净心就生起来了,以我们现在来说,譬如说啊你听见了佛觉得好,好是好,对不起好他的,你心里上面没有这个感受,然后人家告诉你念佛,到念佛以后啊,你就得到这念佛的殊胜的功德,或者有什么感应,或者什么啊,居然啊一个病啊,怎么弄也弄不好,医生说你那个绝症,结果你念佛念好了,啊!自己觉得这个信心,就是这样。或者啊你听懂了这个道理,觉得它能净除你的烦恼,你照著去作,啊这个烦恼居然抵消把它净除掉了,啊那时候啊,你对这个道理啊,能够净化你内心烦恼,跟这个法相应的,这种叫净信心,这样那个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的功德,在你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正碓的,不可动摇的力量,那个时候你才说,对,对,对,这个才是我要的,这个才是我要的,要不然你眼前始终啊,跟眼前那种小名小利啊,莫不相干的世间的染污,挡在那里,挡在那里进不去,啊,

【“第三谓由不忍大乘圣教迁灭,于佛妙智发欲得心”。】

  这个第三个,因为你对大乘的圣教,了解它的真正的殊胜的内涵,啊然后呢一心要修学弘扬,结果发现啊这样很快啊要消失掉了,你惟有的一个办法,也只有发那个心,学这个行,你才能够把它振兴,那个时候才发这个心,啊这前面说,由这个念这个正法久住能够利益大乘,能够利益一切有情啊,这个是啊由于悲,啊,那么所以这一条当中啊,有两种可能,有一个呢,就是啊说看见佛的法消灭而发心;还有一个呢因为看见佛法安住世间哪,能够利益有情,分两样,现在这地方,特别指第一样,不是指第二样,第二样啊在最后一项当中,所以它这地方辨别。

【“此中由见圣教不灭则能灭除有情大苦,亦缘除苦而发其心,然其发心主要因缘,是由不忍圣教寝灭,若不尔者,则与下说依悲发心有重复过”。】

  说现在这个第三条的发心,主要的就是指出,不忍心看见这个佛的圣教有这么好的好处,现在眼看著它快要消失掉了,我不忍心,就好像我们说,哎呀!看见啊这个大庙这么好啊,前人那么辛苦啊,眼看著支离破碎啊,啊那我们发心,这是一种。还有呢,你觉得啊,然后把那个大庙,修起来了以后,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啊,在这地方得到利益。是的,你只要作到了,后面的一一都跟著来了,对不对?但是当时你那个发的心,你只看见,哎呀这个大庙这么好啊,你怎么让它毁灭掉了,这个不可以,这个。至于说这个庙存在了以后,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在下面一条。它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这样辨别呢?这个,所有的这个,前面一再说过的,它这个像圆满的教典,它处处地方啊,把事情都分的有条有理,一点都不含糊。谈论任何一个问题,说这个关于这一点,这个问题的症结在那里,不是牵丝盘的一扯扯到不晓得那里去,这样永远扯不清楚,啊它每一条有每一条的特质,就这样,然后呢你每一样东西,每一样作得到那时候兜起来,行了,这个概念哪,我这里不详细讲,所以,平常我们,我常常说,说我们哪,对这个理论的方法,所谓理则啊不了解,是犯了太多的错误,比如像切题两个字就是这样,它这个题目明明在这个地方,可是啊,你看见了,也不晓得扯到什么地方去了,啊,像它那个地方啊,虽然很小一个小范围,它确定了就这么这样,就这么严密,其实这个道理啊,我们作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看现在的科学,所以发达的这样的原因的地方,它任何一个地方,它一点都不能马虎,这个尺寸,绝对不能说我们现在大而化之,你们想如果是大而化之的话,像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行吗?短一点点不行,长一点点不行,凡是精密的任何东西,都这样的,这样这个地方,所以它如此,哪我现在这一条是说的什么,啊这样。所以这一条是不忍那个圣教隐没,啊,所以圣教存在世间有什么大利益,这是第四条,

【“第四由见此心大利极为希贵,正由此缘之所激动,便于佛所发欲得心”。】

  由于见这个此心,这个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啊唯有这个心,才能够救济一切众生离一切痛苦,就这样这一个大利益。而前面第三条当中圣教的真正的功德,也是利益一切众生,也能够救济一切众生,所以第三条当中的这个辨就是应该,关于第三条当中,也兼具利益一切众生的功能,实际上在这个第四条当中,由于这样的心情,啊说这个真是啊难能可贵,而且稀有极了,由于这样的因缘哪,“激动”!,策发了他的心里了,那么那个时候啊,就发欲得心,发欲得心。这个激动两个字很美,很美。所以这个地方的文字本身哪,不一定雅,但是意义本身啊非常的信达,平常我们看见这东西啊,蛮好,心动了,但是呢心动一动也就算了,“激”的话就是这强烈的推动你的心,啊你是非动不可,啊看到了这一点的话,强烈的推,策励你的心,啊一定要去作,就这个,就是由于前面这四样东西,策发你内心这样的行相,那么发这个心,发这个心,啊,下面更进一步辨发心的内涵,这一个辩,不要小小的看它喔,它这个辨一个地方有它绝对重要的理由在,你弄错一点点的话,将来发起心来的话,就因为小小的漏洞,对不起这个心就不圆满,不圆满,因为不圆满哪!所以出了大毛病,这话怎么讲啊,啊你常常记得,像那个引擎哪,这个汽缸一样,引擎的那个汽缸的--PISTON--的活塞啊,你不能错一点点,错一点点哪,对不起,一漏气的话,这个引擎就没用,现在啊它这个是什么啊,要解、救济法界一切有情的一个大船,我们像一个飞机,最大的一个大飞机,一载载个几百万人摆在上头,你那个引擎出了一点小小毛病的话,对不起几百万人,岂不是送命怎么得了呢?啊所以它这个地方啊,每一个地方的细节辨得这么严密,也可以说,反过来说呢?正因为它辨得这么严明,所以你啊走上去的时候没有一点漏洞,所以才是千稳百当,它现在成佛都是千稳百当,何况你只是要想求生西方啊,要想生天啊,要想得到现世啊,那更是啊一万个人哪,保证一万个人没有一个遗漏。就在这种地方,这细的地方它就辨别这么清楚,下面看哪,说

【“又此发心”。】

  哪,这个发心是什么?

【“由于菩提发欲得心而为建立,非就所为而为安立”。】


  一步一步来说,现在发的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说你心里面想,啊你要得到这个,我要得到这个,得到什么,要得到佛圆满的果位,就这么一个心,我要得到佛圆满的果位,非就所为,不是就菩提所为,菩提的所为是什么?就是哎呀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功德,能够救济这么多的众生,是的推动你所以去发这个心的是因为他有这么大的功德,因为他能够救济这么多众生,因为它有这么多威神。所以你羡慕他,羡慕他了以后,如果你心里那个时候想的心是什么,啊我也要得到这个,就这个心,就这个心。然后把这个心建立起来了以后,你说这个佛,哎这么了不起,啊我羡慕他,那么他为什么得到?他是因为啊,这样,然后呢就他所作的内涵,来去,来进一步去找,所以下面就他所为,那是发了心以后的这个次第步骤是井然不紊。一点都不错,一点都不错。平常我们现在讨论问题啊,一口气把那些问题啊,像杂碎一大堆在那地方,啊,有一天想起来很有意思,有一位同学呀,跑得来问我一个问题,他一口气问了很多问题,啊!最后啊我叫他停止啊,他谈到那个问题他又牵扯到那里,谈到那里牵到那里,我没办法,我就问他,说,也你假定烧饭的时候啊,你一股脑儿烧一个,烧一个大锅菜行不行,我想我先代他回答,我说当然可以,可是我要首先说明啊,你就算烧大锅菜,你第一步什么啊!拿来分的清楚,洗洗干净,次第一步一步来,对不对?说,对。假定你不能这样作,一股脑儿菜啊、油啊、盐啊、、米啊,那个菜上面的根哪!什么泥啊!
什么农药啊,什么,然后乒拎乓啦一起摆在那个锅子里,行吗?他笑起来了,我想我们谁碰到了这个问题,都会这样,它现在这地方就是啊,就算你炒大锅菜,对不起你还是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对吧!这地方的主要意思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现在在这里第一步进来的时候啊,就是每一个地方,它有非常明细的界限,齐此为止,到这个地方你作了,然后呢进一步这样,再进一步这样,我们走路也是一样嘛,你作任何一件事情你就这么一步一跨一步一跨,这样你别看那个非常复杂的机器喔,那个非常复杂的机器,每一样东西它就担负一个功能,然后呢,他因为彼此之间哪,有最严密的组合,所以把无量无边的东西啊,摆在一块,一个地方一动,下面紧跟著嘎……一下子,整个解决了,现在我们也学这个法门,啊!否则的话,你在开头的时候你忙这个,忙完了,下面一步怎么办呢?你又不知道,啊然后啊再去弄,等到你忙完了这个又不知道,发现到弄错了又重来,永远在这个地方乱,乱、乱了半天,一团糟!我想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在二十年以前,有过一次这个经验,那时候啊出家未久,有一次啊有一点事情啊,就大概要,要出门一趟,出门一趟啊,时间很逼急,很逼切,有很多东西啊,待著整理,啊我就觉得,那个要整理,这个要整理,哎一大堆东西,然后呢?要带些什么书,又要带些什么衣服,我就先想,把那些书啊衣服啊就搬在那个地方,哎呀结果啊时间一共三天,我弄了一天啊是越弄越慌,越弄越慌,饭也吃不下,那个东西摆在那里,不晓得怎么是好,啊这个书,这个书一下要那样,一下又要那个,啊然后呢这个有一个人哪,跑得来,你在干什么,等了你半天;哎呀我实在忙得不得了。哎呀我来帮你忙。哎约你帮不上忙。为什么?我就告诉他这个事情,他进来一看啊,这个满屋子摊得乱,啊!这个人非常精彩。他说某人哪,你这样作不行啊!哎我说你还来打我闲岔;我正在帮忙你解决你的闲岔,怎么样呢?说你安下心来,坐下来,你啊先啊计画一下,你要作些什么事情,在没有去之前,什么东西留在这里,怎么准备;去应该带些什么东西,虽然我心里面啊,心里实在是宁静不下来,后来他用种种方法告诉我,想了半天,没道理,没错啊,那我就他坐下来,他也帮著我忙,画了以后,然后呢第二天哪,我想啊慢慢的宁缓的,心一乱,宁愿不作,啊,结果第二天哪,半天就理出一个头目来了,到了晚上,就弄好了,哎呀我后来一想啊,真是一点都没有错,一点都没错,以后我到了美国了,我看那个,看见好几个人,那个时候啊,在美国佛教会,我看那个沈居士,那个人作事情真有脑筋哪,啊平常我我们出门哪,往往出门啊出去再说,很多不会想得很周到的,啊那时候我们去见那个印顺导师,印老啊到美国去,这样,然后呢我们平常呢去了就去了。到达飞机场啊!他事前跑得来说,哎,我们哪现在有几个人要去,那么开几部车,你们法师们派什么人来接,从什么地方,居士们如何去法,然后他怎么走法,然后到那个地方,迎接的时候如何,他也派一个人哪,因为他老人家身体不好啊,从飞机上接下,用一个什么车,到飞机下面,进来的时候如何,我想这么一件小事情,那个次第安排的这么好啊,那个时候我心里想,哎啊原来他所以成就的原因在这个地方,这样,几次经验以后,以后我在纽约,这样,凡是出门,没有出门之前哪一定哪先坐在那里想一想,今天我到那里去,走什么路,这样然后呢因为这个公路网啊,不像我们这里一条高速公路,那个高速公路啊,很多啊,你走那一条,那一个出口出去;那一个出口出去,不但如此,万一这个出口有了问题了怎么办,我每次事前都想好了,都作好了,那到的时候就蛮好,有一次我发现啊这个重要真是重要,在美国绝对不是你先认得了路,然后去开车的,你晓得要到那里去,然后呢你买了地图,照著那个地图去摸索,都是这个样。啊,那一天我也是从,从那个长岛的菩提精舍到城里面去,这条熟路,但是尽管熟路啊,我这个计画图啊,老早已经计画好了,万一这个出口有问题怎么办,跑了几趟向来一直没问题,那天居然跑到那个出口,那个出口在修理,不行,你从下面一个出口,然后呢下面还有几个出口,那么旁边一个,再有一个很小出口,我那个图上都注意的很明白,如果事先我那一天不写这个出口的话,你就没办法过那个大桥,啊你们没去过不知道;过那个华盛顿大桥,一走啊,要在这个高速公路上面,一个出口错掉了以后,跑出去跑得很远哪,过那个华盛顿大桥还要付钱,还要转回来,还要来,至少要跑掉两个钟头,钱丢掉不算,可是我因为事前已经有准备了,晓得那个地方还有个什么小关口,所以那地方不行的话,我不急著走,我马上停下来,把那个图一看,对,跑出去。啊那时候我才想到,原来啊他们为什么作事情能够这样的,所以诸葛亮成功,人家赞叹他,他怎么说啊,诸葛一生为谨慎,看喔,谨慎两个字,然后呢人家赞叹爱迪生,爱迪生说,我啊聪明是成功的因素,但是只有一分,努力是九十九分。为什么要这样说,你们懂吗?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作样样事情都大而化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一卷A面

  这样,所以说我们现在做样样事都大而化之,他们做世间小小事情成功都有这种理由在,我们现在要求无上菩提就大而化之,好了好了,就拜几下佛,好了好了念几声佛,好了好了出了家,然后坐在这个地方,喔哟,畏畏缩缩,这个事情也不要做,那个事情也不要做,说起来我要修行,成吗?这个是所以啊大家务必在因地当中啊要注意的,假定就这样成的话,那我觉得这些佛菩萨那跑得来给你作佣人是都没用场,他要学无量阿僧祇劫,我们就坐这个地方,好了好了笼起袖子来反正是要吃东西,人家送给你,这个策励我们自己啊!虽然这种小地方,“虽然这种小地方”,这个话实在说起来,是不应该说,但是我特别这样强调的原因就是我以前一直犯这个毛病,我刚出家也是这个样的,啊!总觉得啊这个出家很好,总觉得啊……忙这些东西干什么?结果我总算还幸运由于善知识的提示把我救起来。所以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毛病摆在这地方告诉大家,那现在经论上他任何地方都从这个地方很细致告诉我们,所以这虽然是一个闲话,但对我们有大的指示。

【“若不于佛功德修信,则于佛位不希证得。”】

  喏,这二句话,他前面是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发心是发什么心?喏对菩提,换句话说,这个是大菩提,由于求这个心,就发求这个心,那么你要发这个心怎么办呢?一定要看见为什么你要欲得这个啊,原来说你要得到的有这样大的功德,所以说你要想求这个的话,要得到这个,一定是什么对佛的功德了解,了解以后发起净信心,因为发起净信心,由于这种心理策发你,所以你一心希求证得,这个才是我要的,这个才是我要的,真正大菩提心的主因就是这个,真正主因就是这个,所以说你不对佛的功德没有净信,对于佛位不希证得,在这种情况之下。

【“不能灭除于办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

  所以你没有这个求佛位这个的心的话,啊你觉得这个痛苦你要除掉,对嘛!你自己除掉就行了嘛!所以啊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决问题了,安住在这个息灭,这个就行了,你不会想到还要帮忙别人,说这一点不能灭除,不能灭除什么?只求自利,自己解决问题就算了,这个不能灭除,这种情况的话呢!就是声闻乘性,二乘之心。说到这里关于念佛的同修们,我特别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说念佛是最好法门,的的确确末法的时候要想解决是唯一的法门,但是千万不要说“唉啊!我念佛自己去了就算了。”要怎么办呢?我念佛一定要学佛这样,因为要学佛这样,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佛做为老师,所以我拚命念佛就去,你同样的念佛,这个心情完全不一样,对不对?你拿前者这种心情去了以后啊,去了以后,你自己这个地方我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这种心情到了那边,你尽管说是大乘法门,但是呢在佛所演的教法当中,你只听到苦空无常,然后证了二乘之果,经上说得很清楚,明明说这个地方二乘种不生,为什么很多人证这个果呢?就是因地当中这个,所以你对教法了解了,很清楚,这个因不在别的,就在你心里上面。现在我不,我念佛当然要念的,为什么?我要学这个--要学佛。要学佛靠那个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一心一意要去念佛,结果你跑得去,听人家讲这个东西。对不起,这个不是我要学的,我是要学那个,结果你这样走下去,走的是华严的路子,到那时候你一生取办,关键很细微,但是也很重要。你同样的念佛,前面一种念,说老实话,还不一定念得去,而后面你发这个心去念的话,去的可能是远来的增大,而且位次是一定的高,最后成佛是这么近,有这么好的不走,哎!说来说去啊!愚痴。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要辨别得非常清楚。念佛是如此,参禅,然后是学教,学密没有一个例外,而根本在那里─持戒,所以这是我们要把握得住的。那么另外呢?

【“若由修习慈悲门中,见于利他须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于利他中执唯寂灭为足之心,不能遮前满足执故,又无余法能遮彼故。”】

  说嗳!前面你不是讲说有一类人啊!只求自利,自利寂灭了就以此满足啊!现在呢!我不一定要修学说要求佛啊!我修慈悲要慈悲去济别人,你能够以启发了大慈悲心要去救济别人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说的,只管自己,不救别人的心,不就能够清除掉了吗?对的,这话没错。但是嗳!还有问题,所以他说,由于能够修习慈悲,啊为什么慈啊悲啊?就看到利他须要这个大菩提,这个是没错,你能够以策发大悲心,把这个大慈悲心策发了以后,就不会陷于只求自利为足的这个心,但是啊!你没有求佛位,所以对于这个不求佛位的这个心不行啊,还没有满足,而且除了前面第一条所说的,没有其他任何法门能够在这地方补救,是的你现在是要大慈悲,是啊你大慈悲,由于你慈悲心是起来了,然后你要去救别人去了,因为你有这个慈悲的心,推动你去救人去了,你人能救得起来吗?救不起来。天下没有一个母亲例外的,对自己的子女都是慈悲心,可是啊偏偏啊那个母亲管那个子女啊,是一万个当中,几乎一万个都管不好,所以单单那个慈悲心是不够的,由于慈悲心还要另外转一个弯叫策发,所以它真正重要的,归结到这个地方来说,我们所谓的发心,不管你那一个理由,它最后真正重要的话,是对于佛这个位次,佛这个果位啊,要求证得,这个才是发菩提心最重要的发心的中心。这样平常我们常常说,嗳啊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真实内容,真正能够如理如量完整认识的是少之又少,既然了解都不了解,你怎么个发法?这是所以嘴巴上面是到处都是,真实内容是希见,有如凤毛麟角,现在这个地方,一一把它辨别清楚。

【“又于自利执唯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以于小乘唯脱生死,唯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

  再说只求自利为满足这个的心,这种心也同样地也要遮止的,不是不要遮止,要遮止的,不过呢,这个小乘啊脱生死啊,就算对自利啊,自利还只有得到很小的一分功德,就是自利本身都不圆满,自利的本身都不圆满。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况云利他即办自利。”】

  现在我们退一步,就说那个自利来说吧!对不对?小乘不是不要自利啊!但是小乘的自利,本身都并没有真的利啊!因为不圆满嘛!对于三有,就是沦落在生死当中的这个种种过患,虽然小乘解决了,但是跳出了三有以外,你成空持戒你不能动弹的,在这个地方,这个缺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所以你实际上你还并不圆满啊,所以真正就自利来说要想圆满啊,还只有佛的法身,而不是声闻缘觉所证的,所以你经过这样,不管是求自利求利他,单独求自利,单独求利他,一定要证佛的功德,求自利,利他也要佛的功德,现在这里说,单单求自利,对不起三有虽然跳出来,但是呢?在寂灭当中,你不能动,所以自利不圆满,你要求利他,虽然你有大慈悲心,你慈悲心是有,但是呢?你没有能力把他们救出来,单单发那个心,没有用,所以有了这个大慈悲心要救他们起来,还一定要有佛的智慧跟威神,所以你为了
利他,你一定还要成佛,这个很明白,所以不管从两方面来说,你要了解。“故于佛德净修信已。”你一定要努力的修,净修,然后启发净信,那个时候才能够真实的见到,喔!没错!没错!不管是你自利,利他单独的。“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进一步更说这个利他就是你自利,这个自利就是利他,嗳所以就这样的微妙不可思议啊!

【“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最后说出来了是不管是利他自利,兼办二利,不得佛绝不可能圆满,这一点你看见了以后,自然你不会退堕小乘,现在看见没有,所以真正了解这个教法,不管你目的为什么,你要求利他,对不起要成佛,你要求自利一定要成佛,你要自利利他一定要成佛,要利他自利一定要成佛,不管你怎么讲,有一个例外─无知,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说我们来了以后,千万注意喔!不要把学我看成学佛,这个话是容易讲,但是你们务必要内心上深深地体会,你把学我看成学佛你就完了,然后自己看了佛经,觉得懂了,然后懂些什么,根据你自己的解释认识的然后从这条路上去走的话,那走上错路去了,就是这样,所以你,为什么他这么重视那个传承,有了这个传承,还要经过像印度当年这个辩论是为什么,他还要在这个里面你仔细明辨,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现在晚上,我听了几堂课,我愈来愈欢喜,以后你们不要担心啊,唉呀我讲得支离破碎,我欢喜的就是这个支离破碎,就在这个支离破碎当中,我们能够慢慢地进步嘛,因为这是一个现况啊,如果你这个现况把它抹刹了,闭上眼睛不看,请问你学的什么呀?对不对?我们都是学想像当中,想像当中不要学,最好想像人造卫星,都没有用,人造嘛自然地多好嘛,你就想这个,所以我一直举这个公案,啊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老公公,老婆婆,六祖都不要学他,要学要学佛,说实在的,佛前面的那个六年苦行我也不愿意学,学他干什么?我只学他最后坐在那个尼连禅河边,抬头一看,我这么一学就会了嘛,这个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清楚,我们一定要把眼前实际的状态,认得的清清楚楚,拿什么东西去衡量?就是拿正法,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呢学圆满的教法,一方面把我们现在实际上,内在的状态是什么?摆在这个地方一一衡准,那时候你就有机会净化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教法你学得再好的话,那就变成什么?那这些人讲讲道理的,修行没有用,千真万确,因为这样的关系,既然是讲讲道理没用,那好好好!不要学了,去修行了,结果盲修瞎练,不管走那两条路子,愈修愈远,教法是愈来愈衰,自己呢?每况愈下,啊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把握住了,喔!原来这个重点在这里,原来这个重点在这里,现在续继下去。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

  再说前面二样东西,前面是第一个是什么呢?看见诸佛菩萨的威神或者听见,第二个呢?虽然没有听见看见而听见那个教法上面,这二种发心呀,他并没有说慈悲所引呀,不但是这个地方,而且其他的经论上很多地方看见很多佛的色身,法身,啊然后呢,要引发这个菩提心,他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喔,说二句话喔,后面尽管说你发了这个心,怎么样去修的时候,一定要经过那个慈悲,可是引发那个心却不一定,所以他每个地方分得非常细,非常细,看你了解了没有,眼前容或你们不太了解,所以要好好学下去,学下去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呢就是你对这个学的方式,理则方面,非常清楚,第二个次第是一点都不会乱,而且绝对的正确,所以我们啊有了这样完整的认识,才不会把事情混淆,像刚才的譬喻当中我们才不致于烧起大锅菜来,连根带泥,农药通通塞到锅子里面去,我们才可以避免这个毛病。继续

【“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

  啊说!第一种的发心,他只是看见佛色身法身的功德,并不由于悲心,下面呢?由于发誓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这个是为利一切有情,他这二种都是发心,而且都是正确的。

【“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发心之数”】

  这个二种,不管那一个都是在发心这个范围之内,你正式的发心是这样的,但是,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这个地方说明这个,说真正圆满的德相,是这个样的,引发的因,可能是单单单独这一个,由于这个引发,可是这个引发进来了以后,单单靠这个的话,不圆满的,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这样的,没有一个例外的。譬如我们来念书,绝对不是说把所念的书的内容样样知道,样样知道,你还念什么书?你这是总有一个原因,觉得这个好然后进来,进来了以后,然后再引导你,使得你要学的内容圆满,现在这地方也是一样,说圆满的德相是什么呢?单单量质以二者当中任何一个都不够,一定要把二者都圆满,不但要利他还要自利,也必不可少。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这个就是最后的结论,这是说不管你自利也好,利他也好,自利啊还要利他,利他啊还要自利,所以这个现观庄严论上面,现观庄严论就是大般若经的蓝图,说啊,喏我发心为了利他,为了利他啊!那个时候要求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就是你自己证得,所以一定包括自他二样东西都圆满,这个才是发菩提心圆满相,引我们进来的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是几个,可是究竟圆满的时候达到这样的状态,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了是第一个。那么第二个

【“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
而发其心。”】

  第二个解释一下,种姓圆满,种就是宿种,平常啊,我们这个啊种姓族,换句话说这个人善根够,这个人大乘种姓,这个小乘种姓,这个因种他圆满,不但因种圆满,然后他现生啊,还有善友摄受,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各式各样种子,这个种子,要想圆满的话,还要其他的各式各样条件,这个条件当中最主要的,里边是里边的宿生的种姓,就是你的种子,外面外缘是善友摄受,这个善友包括了二样,上面的善知识,中间同行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所以这个僧团真正重要就是在这里,这个僧以什么正胜义为主,现在我们学习随顺于他的,然后呢?悲愍有情,而这个心一定是什么自利利他,所以这个心所缘的,宿生为什么有种姓呢?增长一定要靠这个悲愍有情,所以滋长那个心,以及宿生培植这个心是这个,你要想悲愍有情,圆满这个功德的话,一定要在生死当中,所以不厌患生死难行,这个四因发他的心,说这个不厌患啊!就从文字上面看,就从表面上看是很难,唉呀现在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这么麻烦,叫你不厌烦呀!真做不到,是的,从表面看是难,所以他处处地方把这个道理说,让你看到里边真实的意义,你了解真实利益,有这么无边的大利益,你这个心就提起来了,更深一步,你再深一步探索的话,你发现,嘿!只有这一条路,你怕难而不走这条路啊!这个痛苦是无量无边永不解决,你走这一条路虽然难一点的话,一点小难啊!把大问题都解决,所以你得到正确的正见,愈深入最后愈发现,唯此一条路最佳最好最容易而且,哪这详细的内容,后面会一一,所有的大经大论每个一个地方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三呢

【“从四力发心者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叫做自力,自己的功力。第二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第三


【“昔修习大乘,今暂得闻诸佛菩萨称扬赞美而能发心是名因力,”】

  第四

【“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修善法,名加行力”】

  四个力是,

【“依此四力而发其心,菩萨地说依上总别八种因缘,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发心者是名坚固,又由依止此诸因缘,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发心者名不坚固。”】

  这就是差别。

【“如是善知总诸圣教及大乘教,将近隐灭,较诸浊世最为恶浊,现于此世应当了知至诚发心极为希少。”】

  像我们上面正确的了解了整个佛法,以及特别是大乘佛法,现在是将近隐没的时候,目前这个状态是恶浊世当中,最恶浊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去至诚发心更是难能可贵,不但难能可贵,更是功德无边啊!我们要了解,不但是功德无边,而且难能可贵,为什么难能可贵?你想啊,在这样难的情况之下,得到这样无上的宝贝,试想你们诸位如果说在绝端困难之下,譬如说你生一个必死之病,居然人人去找,被你找到了,你是什么!你会宝贝得不得了,一心一意拿这个药来治你的病,现在我们就是这个状态,所以我们现在得到了,

【“当依善士听大乘藏。”】

  应该依大善知识听闻这个真正的圆满的教授,

【“谛思惟等,勤修加行。”】

  啊要认真地思惟观察努力去修啊,

【“非唯他劝非随他转,”】

  不是由于别人,

【“非为仿效其规式等。”】

  不是仿效规式,在这个仿效规式很容易,我们啊!唉呀!乃至唱念这个人唱念啊!这个样的,那个人唱念那个样的。好一点的持戒,喔他们的规矩怎么好,我们这个规矩,这个是外表形式;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内涵,小乘制戒的心意尚且需要内涵,何况大乘根本在此,这一点是特别重要。

【“当由自力至诚发心树立根本,以其菩萨一切诸行皆依此故。”】

  我们必定要有自力至诚发心把那个根本建立起来,为什么啊?这是菩萨的根本,这是菩萨的根本,关于这个道理,譬如自力他力,好像自力是宿生的,宿生怎么来的?还是努力积累的结果啊,所以有了固然好,没有!你只要这一生努力肯,不要听别人那就对了,听别人什么,人家讲有的,书本一合,好了!啊,在那里啊?或在书本里或在人家嘴巴里,这个不算,现在我听见了,牢牢得记在耳朵里,摆在脑筋里,从他的嘴巴里,到了我的脑筋里,我看了这个书,从书本上,经过我的眼根进入我的脑筋,你一心一意能够这样深入的话,这就变成自己的了,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这样,这个才是坚固的,要不然啊!听得时候有,等下就没有了,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样的方式去把根本建立起来,现在我们已经讲到了啊,不共的部分,上士道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么,他一开头啊,一开头啊,说啊在二百零六页,你们注意一下,这个概念一开头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地方的,他那个主要的题目,是说明入大乘的门啊是发心,入大乘门啊是发心,那么在这个时候他就特别说明一点在二百零六页上面,第一行说“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说关于这件事情啊,一定要获得确定的见解,这个确定的见解分二部分,一部份这个内涵本身你绝对不能弄错啊!绝对不能弄错,然后呢?对这个正确无误的这个概念要产生确定不移的信念,那么就第一点来说,解释下面他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现在要种稻子,那么种稻子的时候啊,他要把那个稻种出来啊,有几个条件,譬如说稻的种子啊,然后呢?要种在这个田里边啦,而且种的时间,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时候啦,那么还要有水啦,还要有肥料啦,那么这些东西加在一块儿,那么稻与芽长起来,乃至于稻的种子就可以收获,这样,这个里边有一个事情是特别重要,什么是稻种!稻种!因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你这个问题,不能把握得住的话,你尽管这个地方,有水有土天气暖和,有肥料可是他长出来的东西,长不出稻的芽,也结不出稻的果,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特别辨别这件事情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一卷B面

  在这地方,今天我特别要说明一下,特别说明一下,不但是发大乘,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啊,做任何一件事,事无大小,那么为了针对我们目前的一般的修行来说,是究竟我们圆满达成的是佛果没错,晓得要发菩提心,乃至于要行六度万行,可是我们常常有一个感觉,现在啊末法的时候不容易做,不要说在家人啊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确确很难,所以通常我们啊会走佛陀给我们的一条方便的法门--说念佛,是这是个方便法门,它尽管是个方便法门,这个法门你还是要把握得很正确,这个前面的辨别也要很正确,你了解他往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在那里,换句话说根本的原因在那里,就像前面这个譬喻当中,像前面这个譬喻说要种稻,你要稻种出来,是他一定田里一定要水啊、土啊、阳光啊,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这个水土、阳光,放在这个地方是,没有他的的确确长不出,但是单单他,因为没有他长不出来,所以你也可以确定的说,要得到那个稻种是一定要的东西,这个是没错!但是单单有这个东西的话,去掉一样东西的话,其他的再怎么弄都不行,对不对?这个概念我们要弄得清楚,万一你虽然有了水土阳光肥料等等,放进去的是草,长出来是草,放进去是麦子,长出来是麦子,放进去的是花,长出来是花,所以这个叫共因,不是不共因,他的特质。那么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这个根本原因在那里?有了根本原因以后呢?然后使得这个根本原因圆满;在我们业当中,有一个叫引业,有一个叫满业,这个引业是确定,你这一生到那里去的根本原因,满业是然后把这个你所要的这个内涵把他加圆满,所以如果说,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求往生,你一定要把握住往生的根本因在那里,然后你进一步,求他的圆满因,往生的根本因把握住了,那么去一定去,问题只是高下问题,那怕只挤到一个边地,挤到边地也好啊,当然啊,我们希望挤上品上生,乃至有人提出不但是上品上生,还希望成佛哩,对啊!这个是圆满因,就这样那么他的根本因在什么地方?你首先要把握住,如果你这个把握不住的话,他会产生什么流弊呢?产生流弊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业里边,它有引业有满业,你引业根本把握不住,如果你满业虽然做得很圆满,产生什么效果啊,佛经也有这个公案的,修慧不修福,象身带璎珞,喔他做的这个因,圆满但是不是根本,修了很多慧啊,结果人道得不到,跑到畜生道当中去,虽然那个畜生很享受,这个不是我们要的,换句话说,你虽然念佛,你念了半天嗳不能往生啊,结果说不定你生天了,说不定你在人间,结果弄了半天弄个三世怨,这个是为什么我们要辨别的,这一点很重要喔,那么究竟往生什么根本因,现在我们这里先不深一层谈,同样的持戒,持戒我们要把握住持戒的根本因是什么,然后从这个根本上面再讲圆满,这点我们一样的道理,所以你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去做的话,那问题自然解决,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讲大乘,前面每一个地方讲辨的时候,我一定把那个概念说清楚,那譬如说他本论前面辨很多,我已经举很多譬喻,你们只要重新温习一下,我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事前先要把那个事情弄得这么清楚?因为你的的确确是要学这个方法,然后能够得到你所要的结果,而我们现在
学的这个方法是什么?从生死轮回的苦海当中,照著这个办法,所以乘不管是大小,不管是羊车鹿车乃至于什么,到大乘的大白牛车,都是想办法,度脱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拿我们现在来说,不管你用什么交通工具,用汽车、轮船,飞机要度脱,这个不能弄错,有很多地方,汽车可以去,有很多地方汽车不一定去,然后你同样地说汽车或者飞机,那么什么是汽车,什么是飞机,你要把握得准,不是说讲一个道理,讲一个道理固然不行,你看见这个样子,样子也不行啊,你照那个样子做一个,那这部汽车不会开,就算是他会开了,但是如果出了毛病也不行,所以我说一个这个上头的譬喻,不是说汽车,我晓得,汽车最重要的是内面来说是什么它的引擎、然后呢?这个轮胎、然后呢?车身、然后呢?上面圆圆满满的车篷,里面讲沙发舒服等等,这个里面你要抉择最重要的根本因是什么,根本因啊这个引擎最重要,这个不能出毛病,对不对?第二个这个轮胎车身,一定不能出毛病,这二样东西出了毛病的话,你如果弄得不正确的话,摆在那个地方可以,你玩玩可以,开出去的话,马上出毛病,至于车身本身不圆满一点,不舒服一点,那没关系,这个概念我己经说过很多次,啊!这样,那么所以这在个地方要进入上士道,万一对这个概念弄不清楚的时候,这地方请大家注意一下,千万你们不要说,唉呀,我只要学念佛,学这么多,干什么?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晓得这句佛号怎么念,所以信愿,信些什么?愿,愿些什么?所以信愿,信应该信些什么?应该愿些什么?不是说我信过了就算了,我愿意就算了,那么在以前容或我们不懂,但现在,从道前基础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那么整个佛法跳出生死轮回都是讲这个事情,因为生死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我们世间人不认识他,那么现在特别指出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如果不认识这一点的话,尽管你念佛,念佛也没有用,因为念佛的目的,告诉你清清楚楚什么,这个世间是苦啊,一无是处啊!所以你现在只有修学佛法,修学佛法要这么多条件,哪,现在在五浊恶世,这个条件不具足,所以那个时候你只有用这个方法啊!条件不具足告诉你,修学佛法的条件不具足,所以给你最简单的方法,给你在最简单的方法当中,你不要忘记,这圆满因不具足,不是说那根本因没有喔,如果你根本因也没有的话,刚才说的,啊这个就像那个种田一样,啊这个土地比较瘦,然后呢,这个水份不大够,然后肥料不大够,那多多少少还可以长一个稻子喔,根本因没有的话,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种下去的是草,对不起,那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概念我们要弄得清楚呀,所以他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说生死就这一件事情,那么生死的根本在那里呢?这我们要把握得清楚,就这样,同时为了策励你解脱生死之前,应该有些什么准备,这些概念都要清楚,所以你前面愈清楚不要急,你能够顺著这个次第来做的话,将来这个结果愈圆满,这点原则特别说,当然最起码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后最圆满的佛果还是如此,再退一步说啊,我现在只希望想学袁了凡先生一样,怎么改善自己命运,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达到,但是你同样在这里面,一定要把握得住二样东西,根本因是什么?然后圆满因是什么?这个就辩就辩在这里,不要弄错,不要弄错,那么为了使得我们得到正确的认识起见,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找圆满的教授,现在我们己经了解圆满的教授,有的,绝对有的,因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条件是什么,他要帮助一切人解决这个问题,他有这个大慈悲心,他不但有这个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晓得怎么解决,不但晓得怎么解决,彻底圆满晓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这个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所以不是没有善知识,不是没有圆满教授,问题在那里,还是在我们自己,这个概念你一开头一定要认识,如果关于这个概念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下本论第三个大科,如何听闻相应正法的轨则,这个概念请大家特别注意,为了这一点请翻到第十七页,他第一个十七页之前面先告诉我们啊说听闻正法的时候,应该怎么个去听,事先嘛,要先思惟他的殊胜的利益,然后呢法师发起承事,然后正听轨理,前面二个我们都不在这里温习,特别是十七页上面说正听的这个,正式听闻时候,你一定要具足断器三过,依六种想,那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已经概念清楚了哦!那三样过错?这个自己好好温习一下,在这个过错当中,如果说你不能把他净化的话,尽管佛是彻底圆满成了佛,他的的确确要救我们,不幸的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有这个问题啊,这个佛法就是进不来,就像一个盆,倒过来摆在那里,不管他那个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进去,就是这种,你不愿听你不想听,这个就没有用,为了策发我们听,所以他前面要告诉我们思惟听法的殊胜利益啊,你想著他这么好的好处,那个时候能够把第一个毛病拿掉他,然后呢你听的时候,你内心啊,所谓啊,等起心啊,他有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心里面自己啊有我们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一点大家千万记住,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来学佛,这个学佛这二个字有二个内涵,一个是学就是我自己的态度是什么?第二呢要学的对象是什么?千万不要忘记我跑到这来学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个庙,总觉得我要这样,我要这样,你不是来学哎,这种心情是什么,心情好像跑到店里去买东西一样,我以前小的时候看见人家店家吵架,那个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在吵架,那个人跑到店里面就跟那店里面吵起来,那个买的人怎么说:“老子有的是钱
,我要什么就要什么,”就这样不配我的胃口的话,我就……这样,就这样跟他吵起来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这种味道,老子有的是钱,跑到这个来我要这个东西,那不是学的态度,这个你们要记住喔,学是表示什么,就是我不知道,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万尤其是出家,不要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个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这里来,或者说,我付了学费,当然我们这里不付学费,乃至有人说我放弃了一切跑到这个地方来,自己好像……正因为你放弃了一切,跑到这来,你更应该认真的学啊,你放弃了一切跑到这个地方来享受,那何必跑到这个地方来呢?你大可在外面赚了大钱,然后你去享受去啊,所以这个态度你要了解喔,你是来学的,是不懂,第二个你学的内容是什么?你学的是佛,佛的特质是什么?觉。你所以要学佛,因为你迷啊,这个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在内心当中说明了一个什么?你在迷的当中,这个你一定是要认得很清楚啊,所以你的起心动念,如果说你在这种心念当中,你觉得你要这样,你要这样的话,这个就像那个容器,虽然朝了天,有毒的,没有用,那么第三个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去细讲了。
  下面呢?依六种想,前面则告诉我们如病,啊!那个病是什么三毒啊!什么啊当初的时候晓得名词,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学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诉我们暇满人身难得啊,这个暇满人身的意义,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然后无常这件事情应该牢牢记住,由无常怎么引发皈依?皈依的特质内容如何?那么再更进一步的话,进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讲是的特别讲那个苦,为什么讲苦?这个我们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加深这个认识,一定要了解眼前我们贪著难舍的真正内涵是苦,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个苦,所以要策励我们跳出来,要跳出来,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结果找到,是的由他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因拿掉,这个苦的果就可以解决,所以由苦谛由苦推动我们去修行,然后由集谛找到我们从那里去下手,从这个上头的话,我们进一步就认识到烦恼,那是系缚我们的生死的根本,实际上我们现在在什么?在什么病当中?就在那个烦恼病,这个就跟前面说具六想当中那个第一个概念就有了,当初告诉我们具六想,怎么说?假如说第一个想不起的话,下面都是空话。第一个想认识了以后,下面都有了,现在从中士道这个上面就让我们认识,哎呀!说我们现在千真万确啊,真是在那个大病当中,所以在这点,大家请翻到一百七十页,一百七十页,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诉我们啊,他生死轮回当中的主要的因啊,所以集谛正因就是这个惑跟业二样东西,那个时候是会把我们绑在生死当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烦恼,那么这里它告诉我们─正明烦恼生起次第,烦恼之因,烦恼过患,那么烦恼的过患,大家要好好的观察去思惟,因为了解了过患,所以要去断除他,烦恼是什么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说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总相那个不讲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样东西生起来的时候,那个心里不寂静,不寂静,我们体会不到,但是那个生起来的时候,你跟著他在转就是这样,实际上眼前我们一切时处,我们现在的心相就是这个烦恼相,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好好的,这个烦恼是什么呢,可以说在痴相当中,还在集谛,虽然我们啊认真听什么等等啊,是随顺出生死的,但是呢,仍旧是,如果一般状态当中,今天没有什么特殊状态的话,那个是具足了痴相,实际上不只一个相,我一个一个分析的话,你们了解,在我们平常状态当中,我们是什么心里相,第一个贪,贪这个相是我们容易感受得到的,贪这个相我们容易感受到的,但是这个贪的细微相,我们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实际上呢,我们一切时处,譬如说我们坐得累了,唉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觉得今天什么不好了什么,这个里头就有贪相在里头,第一个呢,你要求一个舒服,喔你贪那个舒服,第二个呢,你觉得累了,或者你有种种理由啊,什么,或者要睡一下,保护那个身体啊,或者什么啊,那个还是个贪相,但是这个是细微,在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世间人本来应该是这样,修学佛法的人,这个是我们要去对治的,要精进去对治的,所以这个贪相,若粗若细我们都应该认得,那么这个嗔相也容易了解,这个痴相本身不说不知道,现在说了慢慢就知道了,我们别以为我们平常当中觉得不起烦恼,在痴相当中,那么这个慢相,这个就是在实际上这个慢相也就是随时随地都在生起,但是这个慢相我们不太容易发现它,总之当人我之间产生任何问题的话,这个慢相一定存在的,因为他这个慢的根本是随著我来转。那么这个疑本身,平常我们觉得我们没有怀疑嘛,要晓得这个怀疑,这个烦恼当中的怀疑是他有他一个特质,平常你对事情不能肯定是怀疑,是!可是呢?这个地方特别是指什么?对于我们对业感缘起的这个道理,四谛啊三宝啊,这些东西,所以这个疑,对净信心来说的,对净信心来说的,我们平常所以啊,要想修学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疑,对于正确的道理没有清净的净信心,所以常常说啊呀这明晓得为什么做不到啊,不检查不晓得,仔细检查的话,那个时候就会发现啊,那是原来是什么?原来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净信心,那么要怎么产生净信心呢?那东西的的确确,关于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下面这个见啊我们称做利使,因为啊,这个使啊实际上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东西非常利,一下就起来了,一下就起来了,而且我们一直在这个地方转,关于这个利使在这个地方今天重新说一下,第一个叫坏聚见,平常我们坏聚见就是身见,或者叫有身见,实际上就是我,这个东西根本,这个东西一切烦恼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况之下,如果我们不要说佛法了,我们能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话,你的问题,就自然而然会减轻很多,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学上士道当中,尤其到后面毗钵舍那部分,我们对于这个我见的根本不认识他,我们只能这样说,平常起来的时候,你经常都是总归觉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为什么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场是如何?我觉得什么什么道理,我如何如何,那都是在以我为主的生起种种概念来,这个一切的根本,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退一步想,或者代别人想一想,那么同样的,好像念佛法门当中并没有强调这个东西唉!你不懂了,你会感觉到没有强调,你懂了以后,念佛法门当中也强调这个,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心里面啊自然而然转起来的,一天到晚缘著我在转,念佛法门强调的是什么,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心皈投阿弥陀佛,当这个念头念起来的时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弥陀佛,那个皈投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个我啊就不再重视他了,所以说当死的时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后,唉喔!生了病了,赶快保护它,可是前面啊,唉你晓得很清楚这个东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现在一心皈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我救去了,这个正是我不要的,生病了死了,死了正好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时候,你不会去求医生去治那个病,只说唉呀!赶快阿弥陀佛你早些来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话,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会去想,找医生了吧对不对?这是我们平常真正讲的,所以它尽管道理没有讲的道理,可是告诉你这个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过照著去做的话,就暗暗地吻合了这个道理,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们有机会认识那个的话,从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后你去念佛的话,那事半功倍,所以说这个第二个什么叫边执见?这个边执见平常总是说啊这个常啊、断啊、常啊、要注意啊,这不是普通常断,这是由于什么由于计著这个我,所以计著这个我以后的话,它自然而然产生两种概念,有一种概念说这恒常不变的,平常我们讲灵魂讲灵魂就是这个样的,好像一个人啊从这个房子里面,搬到那一个房子里面,这样,那么有人会问喂有人会问了,不是讲那十二因缘图当中是这样吗,他只是个譬喻真正佛法里面,并没说像灵魂有这么一个东西,跑到那里,这个道理,我们慢慢以后再去说,如果有这种情况叫常见,这个到后面我们再深一步去说它啊,那么,至于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的话呢,如果不了解你关于这个常见,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总之你只要把握住念佛的根本因,厌恶这个生死,厌恶这个东西,我这个的东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以断见就是断灭见,现在世间一般的,只讲究所谓科学上大部份持的态度,就是断灭见,人嘛就是这样,死了以后就完了,晓得这个断不是指这个以外的事情这个特别的下面啊,二样东西,见,见解的见,见取跟禁戒取,在我们平常啊一般犯的毛病都在这个上头,最容易,看看它的定义是什么?谓

【“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这个叫见取。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二卷A面

  “见取”的定义是“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这是特别针对解脱果位的见解而言,指外道对究竟目标的认识错误,执著这些见解以为是最殊胜的,所以又称“非果计果”。实际上要达到什么果位才是正确、殊胜的呢?至少要阿罗汉果位以上。
  “戒禁取”是“谓缘坏戒、可舍之戒(指外道的牛、狗戒这一类),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戒禁取特别是针对中士道中究竟解脱烦恼的特质来说的。戒一定要是佛戒,除了佛制定的戒以外,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佛戒的内容我们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哦!佛制戒的目的是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这个才是戒的根本。不要因为自己受了戒了,就执著戒当中是这样说的,因此和别人起争执,认为“我持戒,你不持戒!”本来持戒的目的是净化烦恼,结果你因为戒而增长烦恼,请问这样“持戒”到底是在烦恼当中,还是真的在出烦恼当中?这些概念要清楚。
  刚才说到先掌握根本因,然后才是圆满因。一开始持戒就想持清净是不大容易的,究竟来说,大乘要到二地菩萨才能够持戒清净,那是何等不容易啊!所以对于圆满因的确我们心里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这个因要正确不误。不要说:“唉!要到二地菩萨才可以啦!当然我现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经错了。基于这个理由我们现在要一心恭敬去学,可是学的时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这是个重要的概念。
  戒主要的功效是破烦恼现行,所以假定持了戒,烦恼却在增长当中,那就走错了,因为根本因没把握住,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暂时不在形相上面太在意,将来条件够了,形相上也是要一一圆满的。可是现在第一个是掌握根本因,就是所谓“智”这个特质||要认识烦恼,净除烦恼。
  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就晓得念佛就是在这一个法则当中,参禅也还在这法则当中,都是以戒为根本。以念佛而言,真正根本因把握住的时候,一定是一心皈投阿弥陀佛,其他的是一无是处,这个心就是真实净化烦恼的心,这就是真正在持戒,所以这一句佛号包括了持戒、念佛。参禅的人不管参的是“什么是你本来面目?”、“什么是无?”、“念佛的是谁?”一定要找到它,当找到了那根本,要把它连根挖除。实际上这根本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起心动念之中。所以参禅就是用这个方法,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一念上,把所有的杂念统统挡掉,最后找到了执著的根本而破除掉,这正是在持戒当中,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如果把握净化烦恼这一个原则︵根本因︶去做就对,如果把握不住,那都是在戏论。平常我们说戒禁取是非因计因,见取是非果计果,说了半天,根本的观念在这里,所以特别跟大家说明。
  当把烦恼的行相认识清楚了,就晓得平常我们都在病当中,自己不晓得病,还跟人家讲道理,愈讲道理是愈错,病是愈弄愈深啊!学了佛法,还在这上面转,转些什么呀?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烦恼的行相。了解了烦恼相,就能真正很清楚地感受到:没错,我在无明大病中。有了前面这个力量,自然而然能够推动我们去认识、净化烦恼之因。
  现在把烦恼的生因也重新温习一下。一百七十二页第一行:能生烦恼的因有六个,“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这个就是烦恼的种子。前面讲业果时提到异熟果、等流果,现在就可以融贯起来了:当异熟感果之时,等流一定同时现起;境界现起的时候,为什么心里有这种状态?那就是从以前串习来的,所以烦恼的随眠就是一种等流因果。这在十二因缘中,触受是第一重因果,当受现起的时候,一定又有爱跟它相应。“爱”支共有三种:对欢喜的叫“不离爱”,这个是贪相应的;对不欢喜的是“乖离爱”,嗔相应的;对于不喜欢也不讨厌的,这个就是跟痴相应的。爱支就是烦恼的随眠,用哪一个定义来解释它都没关系,你一定要认识这个心里的行相。
  随眠生起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所缘,所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十二因缘当中说得很清楚叫触受,然后下面就是跟著爱。触的特质是根、境、识三种和合生触,所以烦恼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来的。猥杂是指引生烦恼的那些人,也就是恶知识、非善友。善知识和恶知识的判别就在这里,当境界现起的时候,譬如看见喜欢的东西,假定当时有你很尊敬的人(譬如师父或老法师)在,你的心就不会跟它去。反过来,若在场的是平常的人,也许他就会鼓励你:“这个东西好!”你就随著烦恼转了,所以对善、恶友要辨别得清楚。
  猥杂(恶知识)、言教实际上就是从顺生烦恼所缘本身(总相)所别开出来的几个内容。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修学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大家注意,恶友不是跟你吵架、打架的对头,而是跟佛法不相应的人。平常你和他在一起,大家很好,他告诉你:“这里的师父老逼著你!”然后两个人偷一点巧,聊聊天,偶尔也给你一点好处,那完了,这是恶知识!这个要了解得很清楚,现在我们真正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概念就在这里。恶知识会宽慰你:“某人哪!你现在怎么样啊?我们是凡夫,他要求的条件太高……。”你听了就想:“对啊!我就是个凡夫!他要求我这么高的条件,对我是不行啊!”这是最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该了解: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要赶快努力!菩萨都那么精进,我这个凡夫再不精进那就完了!并不是叫我们现在就学菩萨一样舍头目脑髓,菩萨有菩萨的精进,我们有我们的精进,精进的内容不同,这要分别得很清楚。菩萨的精进是舍头目脑髓,现在我们做得到的精进,是见了面就互相提策。阿底峡尊者就是这样,不管看见什么人,见了面他一定问你:“你现在生善心否?”换句话说,碰见了以后他会说:“你功夫怎么样啊?是不是正在缘念善法?是不是拿精进来策励自己啊?”这样就对了。或者我们还摸不清楚师长教诫的内容,想了解那时候的心相是怎么样的,这样去和同行切磋就对了,我们要从这地方去体验,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
  言教指“听闻邪法”,这个就包括很广了,现在的人极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听闻邪法中,邪知见实在是好可怕!不管是报纸、电视,乃至于很多的杂志等等,处处都是。虽然说大乘要广学一切,等到我们慢慢摸著根本因了,以后才忙圆满因,这个大家千万注意,否则本末弄错那就害了。还有串习、非理作意,这两个对我们眼前的修行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下手处。
  以上就是生起烦恼的几个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把烦恼的行相,跟生起烦恼的原因认识了,平常心里面多去观察、认得它的话,要修行就比较容易了。此处是从烦恼的生因讲,后面是从十二因缘讲,现在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一块。
  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随著无明,由无明而行,行而识,已经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因位识,我们目前的状态,它既没有感异熟也没有对治,所以本来一定会感生死的果。但是感生死还要有个条件──俱有缘(就是一个圆满因 ),那就是爱取,爱取就是烦恼。以前由于烦恼而造业留下识种,但识种不一定感果。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你以原来这个烦恼跟它相应、滋长,那么到时候就会感果了。既然我们修学佛法,要跳出生死,所以面对境界之时,心里就要很清楚,勿再以爱取滋润它。
  这里讲烦恼的生因,是从烦恼的所依跟所缘境界现起来说明;这在十二因缘当中就说得更清楚。当一个境界现起了以后就生触,触了以后就会有感受。我们一切时处都在感受当中,下面紧跟著爱就来了,烦恼就是在这时候生起来的。我们要认识烦恼的话,烦恼的行相不外乎前面说的五钝使、五利使,通常一定有见解或者习性在里头,或者两样都有。这里千万注意,不要说:“我现在烦恼还很重啊!做不到啊!”就因为烦恼很重,所以才要修学佛法去认得它,这个是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认识烦恼的话,不管做任何修行都是浪费时间。如果你觉得现在种了一个种子下去,将来它就会感果。能够这样我还是非常赞叹,有很多人眼前能力不够,就是没办法,所以佛也只能给他种一个善根,我们当然不愿意只是种种善根,所以要认得烦恼。
  认得了以后下一步应该跟它斗!如果不斗烦恼的话,持戒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所以要修行就必须要斗烦恼。本论第一九八页有一句话:“现在于内与烦恼斗”,这个“内”字就是要往内心看,不要老看别人不对,我们的烦恼都是这么来的。当境界现起,以前无始相应而转的等流因果就现起来了,所以相应的你就爱,不相应的就嗔,这个都在痴相当中。现在懂得了烦恼以后,当境界现起时,看看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出离烦恼相应的。当你觉得别人不合理时,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觉得他不合理,那就是你的烦恼。如果你要修学佛法,就从对境当下把烦恼降伏,所以叫“现在于内与烦恼斗”,“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这是戒的真正特质。戒的真正的目的就在调伏烦恼,如果进一层要想学定慧,那更非从这地方下手不可,如果烦恼不能清净的话,“毕竟漂流生死”。
  至于怎么持戒,下面说“以念正知而为防慎”,我们现在要练习保持正知正念,烦恼只要一出来,马上就用正念知的矛来刺它。所以说菩萨要大嗔,他所嗔的就是烦恼。所以论上说:烦恼生起来,应该不能忍受啊!我们现在却是“忍非所应”,不应该忍贪等烦恼一大堆,我们都忍了,还欢欢喜喜;应该忍的修行,却偏偏做不到,这就是我们现在真正应该要努力的。
  我们现在还不一定完全懂得如何跟烦恼斗,正因为不懂更要努力,所以此处说明如何学戒时,先不讲怎么持,而是先告诉我们破戒的四个原因。在一九五页,四个犯因当中第一个是无知,要对治无知的话,要多听闻多了知。可是我们在无明大病当中,就是不知道啊!如果碰见这种情况,自己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该怎么办,不论忏悔、皈依等等,整个都绕著这个中心转。
  听了道理以后注意,千万不要拿道理去衡量别人,这样就完全错了。那是无价之宝,你却把它丢在水里。古人有一句话叫“买椟还珠”,有一个无价之宝,用一个非常美的木匣装著,有人跑去看,觉得这个装饰用的木匣很好,就买了。买了以后打开来,看见里面有一粒珠,不认得,就说:“我要买的是漂亮的木匣!”就把珠还给人家。那是个笑话,但是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以上复习)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二卷B面

  今天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一十页,上次我们已经把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前面以什么因而发,以什么因、那么四因四缘四力等,然后呢?其次有了这个因,我们要发,那么发的时候这个因策励我们要发这心、策励我们推动的力量有了,进一步怎么修啊?虽然有了这个力量,你不晓得方法去修的话,我们虽然很著急,但是不能如理的生超,现在我们平常有很多人啊,是宿生善根所使,他对佛法或者修行,或者出家非常好乐,然后一番的好心出了家,但是不了解出家怎么修法,所以往往把宿生的善根
平白的浪费掉了,现在这里大菩提心是佛法的整个的中心,所以我们现在幸运而这样的次第来,有推动我们发的心,进一步呢?我们想修这个菩提心怎么样,它下面告诉我们,俸承,那这个修法有这样的完整的俸承、这个俸承是从我们世尊啊!代代相俸,中间没有断过,两样东西没断。一个完整的教授,说明这个道理,以及各位祖师修证的内容,这样所以这个完整的俸承,如果我们只要如理如量的去做一定可以做到,做到的结果,就是圆满佛果,这是我们确定信得过,要了解的,在这地方这个传承先说明,这个传承又分两方面,这个两种实际上不是绝然不同的,而是说两者各有它的特别的功效,通常我学的时候,我老师就告诉我,这两种彼此间你属于那一种类型的人,先学那一个,学了这个做为右手,左手来辅助它,先学这个,另外一种,然后呢另外那一来辅助它,这样的互助帮助的话,产生的功效,以及达到内容坚固等等啊,是可以达到最完整的程度,那么下面这两种说一下,第一个,修七种因果教授,第二个依寂天佛著述所出而修。就把这两个俸承再说一下,这地方七种因果啊,我们通常说的叫六因一果总共加起来一共七个,现在我们看第一种,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忆念因心者从知毋生,是为七种。那么,它这个果是什么。就是大菩提心,所以大正等觉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生起,这是要求的果,那么这个心从那里生起呢?就是这个心的因在那里呢?这个分上下面,这个心从增上意乐,那么这个意乐从什么,从悲,悲从慈,这个是一个个次第,换句话说,你要这个果,那么得到这个果的因,那就是下面这样,所以到最后推到从知毋,从这个第一步一直最后因─果,因─果一步一步上去而产生大菩提心,平常我们说的大菩提心,大菩提心,这是个名词,我们有这个认识,现在这个地方大菩提心,他告诉我们哪,你怎么样的次第从这个因必然的上去,走对了感得这样的果,现在把这个分两个子目来说明它,(一)于其渐次另发定解,这个七个有它的修学的必然的次第,这应样一步一步的来,你对这个先要产生决定的见解,很多地方我们平常,常常说产生决定见解,产生决定见解,这个决定见解实在很重要,我们修学佛法常常是听见了,唉呀!急急忙忙的去修,就想得到这个果,却不知这个果,一定有他必然的因,如果是你不了解这个正确的因那绝无可能,你了解了照著做才有可能,所以平常啊,是我们因为对这个不了解,所以才把自己宿生的善根,一生的好心啊,也可以说啊都平白的浪费掉,非常大的可惜,所以,欲速而不达,毛病都犯在这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因果的必然啊产生决定的认识,那时就没有一点教训,心里没有一点疑惑,心里这样的勤勤恳恳真真实实的做去,那么你走一步就有一步的结果,这个次第所以我们一定事先先认识,否则你急急忙忙的话不行,在一开头的时候就说了,正修的时候,随遇什么缘你就去忙忙撞撞去做的话,一生善行终成过失,这句话,我这里又特别提一下,在座不乏很多久修上座,或者虽然出家不久,但是早在出家之前早就已经接触了佛法,请问弄了多少年有什么结果,我想大部份人都感觉忙了半天总觉得嗳!你好像没有吧!在这个里边,在这里边嘛!忙了半天,没结果就算时间不太久的话,你仔细想想看,往往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为什么根本的原因都在这个上头,就是你一开头碰见了,你觉得好的呀!马上去修,就它正确的内容如何,不知道,整个的特则─什么,不知道,知道了以后它的本末摸不清,本末之间,彼此之间如何配合不清楚,然后呢?就算你弄清楚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量也不了解,就这样,所以啊!东碰西碰,你说他没有嘛!好像有一点,放又放不下到那个时候!嗳呀!自己又觉得很好,但是呢跨跨不上,换句话提又提不起,这个处处地方是这个情况,所以在这地方特别提醒一下,我们务必要把这个弄清楚,然后你了解了这个次第,然后照著这个次第呀!正确去修,是第二步,现在下面说(二)示大乘道之根即是大悲,前面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这个地方说根本是大悲,请间这个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样这是两样,如果是两样的话,那么有冲突,如果是一样的话,它为什么要重复又讲,大家有没有想起,如果看过的话,对不对,前面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现在这地方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到底这个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样或两样,那么下面第二个,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这个下面哪说其因果是此因果的道理,这个题目讲到那里的时候再来解释它,先把第一个说一下,第一个说大乘道的根本呀!是对著整个佛法的总纲来说,佛法的中心就是大菩提心,没有错而是进入大乘的根本内是大菩提心。这是总的没有错,那应大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发那个大菩提心是前面那四个因,发那个大菩提心前面的四因不一定要大悲,所以你因为看见圣教衰退了所以呀!
  你启发,所以这个大菩提心跟那个大悲,不同样的,不同样的,然后呢?前面由于这个几种原因而策发你那个大菩提心以后可是策发的是什么,你觉得你啊要学佛啊!你要成佛啊!就是这个愿望,这个希望,但,这个希望呢!是不是具体了,没有具体,这个心本身还是个凡夫心,进一步怎么样,,达到你所愿望的一样的内容,那个时候啊!它不仅仅是前面我想,比如说,假定我想就等于成就的话,那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都想成佛或者说我们都想把一切痛苦去掉一切快乐成就,想了半天行不行啊!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单单想不行,因为你想所以啊!你要找怎么样才够达到这个目的,我对了这个方法如理去做了,那个时候,你的目的达到了,若去掉快乐得到,那么现在这里也是一样,你由于前面这个原因又想我要成佛,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达到你要成佛的这个心,要成佛那就是大菩提心,现在啊!那个要成佛,大菩提心的那个根本啊!换句话这个因主要的根本原因在那里,大悲,大悲所以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彼此之间并不衡突,而是必然的层次的关系,必然层次的关系,譬如说我们远远的看见啊!这个山,而我们啊目的是要跑到那个山然后呢!一跑到那个山脚下,上去的时候啊!你不觉得好像那个山不见掉了,实际上你正在那儿往上面一步一步爬上去,在爬那个山,现在就是这样啊!前面你整个的目的,像看见那个房子,然后呢?你动作那个房子下面楼梯上面一阶一阶上去啊,正是你到那个子里边去的时候,现在这个大悲啊就是启发大菩提心的根本而大菩提心,也是大乘道的根本,所以说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那么现在这个分几个道理来说一下,为什么说这个根本是大悲呢!分三部份,初、中、后,那个大乘道整个内容啊分几个步骤你来看,不管那一个部份来说,那个大悲都是最重要的,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一开始这个悲心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大菩提心是什么,你了利乐一切有情,包括你自己在里头,你真正要意乐他,一定要把他从生死苦海当中救出来,那个时候那叫大菩提心,所以假定你有了这个大悲心,所以大悲的话,要把一切人的痛苦解决,一切人的快乐给他,所以如果你个悲下劣,啊!我这是给几个人其他人不给,那对不起!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心,所以它说要想发这个,把一切有情从生死这个决定的誓愿啊!一定要圆满的大悲,如果这个悲不足的话,或者差的话,那不行,所以啊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这个所以说呀!要把度众生的这个重担一肩担起啊!这个一定要有大悲心,一定要靠这个大悲心,反之如果说你不能担起这个担子来的话,那不算大乘,这个道理,然后呢?我们引经证说,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这个是引无尽慧经上面,佛说得清清楚楚菩萨大悲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啊!它是根本的引导,就像人的呼吸一样,那这个是根本,那呼吸停止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这样。下面另外一个经伽耶经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曼殊室利告白,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这个经上面啊!这个天子跟文殊师利菩萨的问答当中也这应说,这天子问菩萨,这个菩萨心怎么发起,发起了以后呢!何所依,这个心啊!依什么地方来继续的增长来成就,说:“天子啊!菩萨心行啊!是从大悲发起,大悲的新行相什么呢!就是一定啊!说缘苦恼有情,它悲的特是啊要把人家的痛苦除掉,假定没有痛苦的话,那你这个悲就没有生起的地方,所以啊他这个悲一定是缘就是看见苦恼有情,所以这苦恼有情是悲心所依的,说到这地方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啊!是的看见平常一般的人啊!他或者身上的病,或者心上的病,我们就晓得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如何对他,是心理病、生理病,怎么讲呢!身上病,譬如说他有了病了,这样有了病了我们应该,至少应该先眼前第一步大悲不一定做得到应该啊怜悯他,唉呀!这个人很可怜啊!如果我们有这个心就对了,千万不要拿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想法,无非啊!昨天说过,都是啊烦恼之法萨迦耶贝然后呢!戒取见,境戒取见,邪见。还有一种呢!也许啊,他倒不一定身上的病,他觉得他骗你的,乃至于这种状态,其实他为什么要骗你,他心里病啊!他心里烦恼,你还是要怜悯他,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特的话,不管他用什么方式,你了解他这个人啊,身心都在烦恼当中,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了悲心的话。哪你至少啊这个烦恼都解决掉了,你只有有同情怜悯,你只有同情怜悯,你只有同情怜悯,所以呀说过大悲于有情,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料,终不能满如是誓愿。然后呢?我们晓得发大菩提心要成熟一切众生,他必须要圆满两样东西,福智这个福智啊!是要究竟圆满一点都不能差,所以至极广大,如果你不能学这个圆满这个的话决不可能满誓愿。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料,故为转入诸行所依。你了解了你发大菩提心为什么呀!要救一切众生,要救一切众生,不管是你自利也好,乃至于你自利利他也好,自利也好都必定要成佛,成佛的因一定要这个,要这个的话,怎么办呢?哪一定呀!要救众生,反过来,你看见这个成佛的无边的大利益,为了达到无边的大利益,当然你要努力的集聚资料,为了集聚资料所以你觉得啊,这非要大悲不可,那时你的心里面呀,就不怕难,你觉得不是难耶!所以克服那个难关啊!你要承办无量无边的功德,有了这个心,那么然后呢?你为了满这个愿哪,种种的难行呀,你跟著而去做,要不然点点的事呀,你总觉得嗳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心里面啊,就提不起来,这个大悲心是第一个重要,你有了大悲心以后呀,什么东西都挡不住你,否则的话啊稍微作一点点事情啊,唉唷就觉得自己辛苦了,嘴巴上面的面啊!讲的大乘讲的菩提心,实际上心里面啊一点影子都没有,最可怜的,就是连他这个大菩提心的根本在那里都不知道,然后呢说是说大悲,这个大悲的真实内容如何又不知道,所以说我们现在啊,很幸运的,啊晓得了,原来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它是根本重要的,第一个,根本,初,中间呢!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功无量,见已怯畏退角不乘,嗯就说!进一步是说我们前面一开头就是了解大悲的重要,如法修持发起了这个心,然后呢!发了这个心以后啊!就要紧跟著行那个菩萨,大菩提心相应的行为叫菩萨行,要去行的时候啊!行种种难行,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而每一个人的行为是啊!非常的可恶啊,然后呢?你要学的也是非常的难学,多得不得了,论数量是多得不得了论时间是长得不得了,看见了以后啊,就心里面害怕嗳呀!这个不行啊,慢慢的就退下来了,所以这个时候能够保持你不退的什么呢?这是原来这个心,所以不是说开头有了就可以,这要继续的策发,所以啊,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说推动你的心既然是大悲,有了这个大悲乃起行,一行持时一碰到啊,你就唉啊!觉得好辛苦啊,就退下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啊还要有一样东西,什么?还是这个心。你继续不断的把那个心啊策发、策发、又策发,因为在这个心现起,所以在这个情境当前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对呀,这正是我要做的,这正是是我要克服的,你有这个心力,去破这个难关了,所以中间正式发了心,行这个菩提心行,或者是菩萨行的时候啊,还要这个大悲,所以啊,初发了以后后面啊!要恒修习,一直修,不是说前面修一下就算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压舍,故易圆满一切切资料。你能够发了这个心以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管,啊!能够这样,然后对别人的事情啊一点都不压舍,你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那样的心里啊!你才能够啊推动你去做种种难行苦行而经无量始数,因为有这样的力量啊!所以这资料很快圆满哪!喏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啊我们现在啊说嗳呀!我要求大乘,这个心是好的,但是呢!内容不了解!实际上呢这个心!根本还没有发起,就是觉得看见那个果啊!很好啊!觉得要那个果稍微一点点困难啊!就头缩在那个地方啊!就不成样子了,那所以呀!根本没有用的原因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我们现在不忙著说那些空话,现在要先紧要的认识这个渐次,必然的次第因果层层的怎么上去的这个次第,你然后在这个里边找,说我缺那一个,在这个地方补满了,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问题都解决,所以我们啊,眼前不是急著去忙,唉呀!我要宏法啊!我要度众生啊!法是什么?先要知道如何度众生。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如修次初篇云,这告诉我们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料,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嗯!是现在是下面说这个菩萨己经发了大慈悲心了,由于这个大慈悲心的推动啊,大慈悲是一心只有帮忙别人,对自己的利益啊,完全不管,啊一心一意只求利益别人,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利益别人的话,帮忙别人的话,别人的种种的事情正是他要做的,他就不会怕难啊!然后呢?时间也不会怕长啊,就像做生意的人一样。说克服种种困难,他觉得这下赚到钱了于是啊!他愈做愈起劲,愈做愈高兴,这个叫见取,就是说他主要的中心啊,一定有一个原因,平常我们无缘无故啊!不会有什么事情,当你又起来的时候,一定是为什么啊?一定是为了这个我啊!这个我是根本,然后呢?这个我的常或者断,所以这个边见本身啊,也一定是离不开这个我,就是邪见,是邪见本身哪,好像跟那个这个萨迦耶见哪不太一样,细来说一定跟著它相应的,粗的来说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那,那没关系,总之这什么呢,就是由于我们不正确的见解,然后呢?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很执著,平常我们跟人家的争论问题什么等等啊,都在这上头引起的,对不对啊?这个是个烦恼所以大家不要讲道理啊!真正的讲佛法上的道理啊!你要看看这个道理所的内容是什么,佛法上的根本因,它所以讲那个道理,告诉你哪,你这样的话,是生死痛苦的因哦,这个道理指给你看这个,结果你学会了那道理没有把那生死的痛苦的因认得,然后呢!跟人家吵,那完全是走上这一条路去,这一条死路,这我们要清楚,很明白的,啊!佛法的特则─智慧。智慧是什么?就是见到事实的真像,那么到现在为止,见到事实的真像是什么呢?就是你之所以沈轮在生死苦海的当中的原因啊!就由于这个烦恼的主因把你绑住了,烦恼的原因就是前面那个总相,这理的别相,就这个别相当中见取你的见解,所以它叫染慧为性,同样的你认得清楚的话呢!那个正智慧现起的话这个烦恼就拿掉了,所以不是跟人家讲道理,内明就是你懂得了道理,返照自己,说噢!现在我懂得道理了,你要讲的这个道理,是原来我现在起心动念,只是懂得烦恼,那不管你所讲的佛法,那一点用处都没有,那都是骗自己的,骗人用语,骗自己那骗不了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见取的这个特则,除了这个以外,这所依见者之蕴,所依见者之蕴就是我们五蕴体嘛!啊把它执为最胜染慧为性,啊把它这个看得最重要,把它看得最重要,那么五蕴当中也许,你可以把五蕴的和合那就是我们所谓的补特伽罗我,五蕴分开来的话呢?色、受、想、行、识,就你把那个身体看得很重要,这个是色那部份颜色的色,然后呢?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啊,以及最后的心识,你的心里,执它的总相也好,执它的别相也好,在这个上头,如果你不认得,说这个东西本身哪是烦恼的根本的话,那你讲的道理啊!那都是空话,世间的人哪,本来都是啊!戏论当中,佛法而在这一点认不识的话那你就错了,所以这一个见取这一点哪,这是我们平常最容易犯的,起心动念,在这种状态当中,如果说没有不起心动念,就是最前面的痴相,当中一起心来的时候落在这个里头,而这个根本的话还是第一个,前面的说坯聚见,就这样那么另外一种呢!禁戒取,禁戒取的话,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缘坯戒可舍之戒,平常我们说这种啊,指外道的牛狗戒啊,生狗戒啊这一类东西,也看看它的必定啊,说及诸行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见者之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这地方啊!我们它的特别的来讲的话还是指究竟于中道上,究竟解脱恼烦的特则来说,那么这个戒一定是佛戒,除了佛的制定的戒以外,那都错的,可是就算是佛戒哦,它的内容我们有的时候还不真正的了解哦!他佛戒制的目的,干什么啊!能解烦恼、能出生死道,这个才是戒的根本噢,所以大家不要说啊!我现在啊!受了这个戒啊,然后呢?这个戒当中啊!是这样的,这个戒当中是那样的,大家起争执,我是持戒啊,你啊不持戒啊!那时你又犯了前面这个毛病了,啊!所以它本来这个戒的目的是净烦恼,结果你因为弄了这东西而增长烦恼,请问你这个到底是在烦恼当中啊!还是真的在出烦恼当中啊!这些概念要清楚,啊所以眼前啊!我们从前面刚才说根本因然后圆满因,持戒我们一开头就想持清净,这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究竟来说的话大乘要到二地菩萨才能够持清净啊,那何等不容易啊!所以这个圆满因啊,的的确确我们心里面只有一心一意说追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错,不要说,唉!二地菩萨才可以啦!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到啦!那你这个因已经弄错了不管,那么基于这个理由我们现在要一心恭敬去学,可是学的时候那个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把握得住,啊!这个大家重要的概念,大家记一记烦恼它的主要的功效是干什么,戒的主要的功效是干什么,破烦恼现行对不对,所以假定你现在讲戒,而在烦恼增长当中的话你就错了,根本因,根本没把握得住,这样,这个所以在这一点哪请大家特别注意,请大家特别注意,所以这个后面的几位将来你们都会出家的,那么这一点要注意,不要我们说,唉看见哪,比如随便来讲吧,尤其现在啊!怎么这个人也是那个样,这个人也是这样呢?乃至于我们的唱念各式各样什么等等的话,这个不在行相上面,暂时不在这上面注意,圆满的时候我们一一要圆满的,可是现在第一个根本因,就是当这一个所谓智这个特则,我们要认识烦恼,净除我们烦恼,你如果是把握住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就晓得了,念佛它还在这一个法则当中,参禅还在这法则当中,我根本当然是这个,为什么呢?念佛,请问念佛的时候他的心里现在是什么状态,真正的把那个念佛的根本因把握得住的时候,他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一心皈头阿弥陀佛,这个其他的是一无是处,这个心哪,就是啊,真实净化烦恼的心,对了,他在持戒当中,所以这一句话包括了持戒念佛,这样,参禅的呢!参什么啊,什么是你明上面本来面目?什么是个无,啊念佛的是谁,一定要找到它,当你找到了那根本,就换句话说,这根在那里我要把它连根挖除,实际上呢!这根本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起心动念,所以他这东西妙极了,就用这个方法全部精哪,以一念哪把所有的杂念统统挡掉,然后呢?最后的话,这一念本身呢!就是啊!把它自己的本身,嗳找到了破除的,所以这一念一直摆在这地方,它是正在,正在持弁当中,这一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人家说啊,有的人家乘成戒,有的人解戒,你如果把握得这一个原则,根本因去做的话,乘成我也好、解戒也好,都行,如果你把握不住住的话,那都在那儿戏论,所以这一点哪,注意哦,这个文字啊,平常我们都说非因即因,非果即果,说了个半天,但是呢!根本的关念在这里,所以我在这地方呢,今天特别根大家说明一下,当你们把这个烦恼的这个行相认识了清楚啊,那时候就晓得了。唉呀!一点都没有错啊!现在我们平常都在病当中,自己不晓得病,还跟人家谈谈你有什么呢,啊还跟人家讲道理,那个道理是愈讲愈错啊,那个病是愈弄愈深哪,如果那不学佛法,那本来就是在乱搞一通,你那个学了那个佛法,你还在这上面转哪,转些什么呀?所以这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烦恼的相。了解了烦恼相,那么前面哪,所告诉我们想当中第一想你就对了,啊!没错、没错、没错啊,这概念就很清楚了,所以至于他烦恼生起的因哪等哪!那么我们有了这前面这个力量啊,自然而然啊,你能够推动,那么竹们进一步把那个烦恼的生因啊,在这地方也重新的温习一下,那烦恼的生因,烦恼的生因啊,在那里烦恼的生因,噢!这在一百七十二页,不在别的地方,一百七十二页的这个第一行就说能生烦恼的生因哪个所依者谓烦恼的随眠,我们晓得,这个就是烦恼的种子,啊!前面当我们讲业的时候啊,业感果的时候啊,就异熟果,等流果,现在我们可以融贯起来了,当那个异熟感的时候,现起的时候那个等流同时一定现起的,等流现起的时候你为什么心里有这种状态,那就是以前跟著来的,所以啊!这个前面所说的异熟因果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什么?烦恼的随眠,然后呢?在十二因缘这里讲的什么呢!十二因缘当中就是啊!前面的触、受,然后呢:当那个受现起的时候啊!你一定哪!有爱跟它相应这个爱不是单单你欢喜的噢!三种爱,对你欢喜的东西啊!叫不舍,这个是贪相应的,对你不欢喜的是乘离─嗔相应的,对于另外一种东西的话,你舍这个就是跟痴相应法,这个什么呢?就是烦恼的随眠,所以不管是你那一个,用那一个定必来解释它,这个没关系,你一定要认识这个心里的行相,那么这个随眠生起的时候还要于所缘,所缘者谓顺生,烦恼的境界现前,那么十二因缘当中说的,所以它说得很清楚叫触受,然后呢?下面就是跟著爱,这个触的特则是什么,三世和合生触,根、境、识,那个地方我们就认得很清楚,所以它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当然,前面说猥杂言教,那个是指说对方那个人,所以生烦恼的那些人的就是恶知识非善友,善知识的恶知识的判别就在这个地方,当那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说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假定说你有很尊敬的情况,你平常看见有好看东西在那里,你看见,嗳这个师在这里老法师在那里?心里面就没有跟它去啊,反过来这个平常的人哪,鼓励你,大家唉呀!这个好的,什么东西,大家觉得好朋友,酒肉朋友跑在一块的话就对,所以你们要辨别的清楚哦,这个地方的善恶知识的,实际上呢!就是前面这个顺生烦恼的现起啊!哦不顺生烦恼所缘本身哪将它的总相,那个总相里边哪,别开出来几个内容,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修学第一步最重要的这一个,大家注意这个恶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一天到晚跟你打架的对头,这个恶友就是如果说这个人跟佛法不相应的平常两个人碰在一块,唉呀!大家很好,嗳唷,说这个跑到这个地方来啊,哦!这个地方的这个老师啊!这个老法师,这个师啊,逼著你然后跑到这地方啊!两个可以偷一点巧,然后聊聊天跑到你这地方,他也我也给你暗示一点,你也给我暗示一点,完了,完了这个是恶知识噢!这个要了解的很清楚的,啊!这样反过来是善知识噢!所以,现在
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这个概念就在这个地方,啊!就在这个地方,然后呢!他也宽念你说唉呀!某人哪!你啊,现在怎么样啊,对啊我们刚是个凡夫啊他要求的条件太高啊!什么、什么啊,你还听得蛮对啊对啊!我就是个凡夫啊!他要求我这么高的条件,对我是不行啊嗯!这个是一个最危险的事情,我们应该了解,是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要赶快努力啊!他那个菩萨都那么精进,我这个凡夫,再不精进,那就完了啊!是的,精进的内容,它不是叫我们现在像学菩萨一样的要叫你舍头目脑髓,这个不是,啊,菩萨有菩萨的精进,我们有我们的精进,这个是内容里面要分别很清楚,菩萨的精进是舍头目脑髓,现在我们的精进呢?见了面就提起来,记不记得后面那个阿底峡尊者,不管什么人看见了他,见了面一定向你说你现在生善心否,啊它是文字是这样触,换句话说我们碰见了以后啊!啊他会说唉呀你你功夫怎么样啊,是不是现在在,缘念善法啊,是不是拿精进哪来策励自己啊!对了,啊这样,或者说啊,唉啊刚才啊,这个老师啊告诉我们哪,叫我们努力啊,这个话是对啊,可是我现在觉得摸不清楚啊,那时候心里面怎么样啊!,你问他他就告诉你,这个就对了,这个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验,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那么言教呢?听闻学邪法,这个就包括很广了,现在我们极大部份的就在这个地方,唉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可怕,好可怕的东西啊!这是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拿报纸、电视一样东西都没有,不要说那些报纸、电视都没有,乃至于有很多那个佛教的杂志啊等等,对我来说的,我也实在觉得啊这个不是根本因啊!到我们慢慢的根本因摸著了,就是圆满因,就是这样啊!这个大家千万注意一下,否则你弄错了那就那就害了,那么还有串习,非理作意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大家持别注意,啊!这个就是啊生起烦恼的几个主要的原因,啊!你如果能够把这个两样东西认得了,这个烦恼的行相跟那个生起烦恼的原因你能够认识了,然后呢?把这个平常的心里面哪,多去观察,多去认得它的话,那我们修行那就比较好了,所以它这地方是从生因讲,后面呢?是从十二因缘讲,现在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一块,十二因缘当中告诉我们怎么说,说我们无始以来啊!一直随著无明,由无明行,行而识然后呢这个识,因位识啊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目前的状态,它既没有感异熟也没有对治,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它一定会感生死的,但是呢!感生死,它有个条件,俱有缘,换句话说我们后面说的,它一个圆满因,啊!那是什么呢?就是啊耶爱取,这个爱取什么,就是烦恼,以前还,由于烦恼而留下这个识种,但这个识种不一定感果,而你眼前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啊你把这个原来这个烦恼跟它相应的话,那么到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它会感果的,现在我们既然修学佛法要跳出来的话,那时候就注意,当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境界的时候,你就心里很清楚很明白,现在这个地方讲烦恼的生因的是说烦恼的所依跟我们所缘境界现起的时候,在十二因缘当中就告诉我们更清楚,当一个境界现起了以后啊,触,触了以后呢,就受,你会感受,然后在这个你的感受境界当中啊,你要注意噢!啊这是十二因缘真正好的地方,就是眼前我们一切时处,这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下面紧跟著爱就来了,那么然后呢,这一个时候生起来的烦恼,所以我们要晓得那个烦恼相的话,不外乎前面的什么啊!就是五顿使五利使,通常这个里面哪,一定有这个见解在这个里头,或者这个习性在里头,或者两样东西一定有,那,那个时候你就千万注意,所以平常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唉呀!现在这个烦恼很重啊!是的啊!就因为烦恼很重啊,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啊,然后呢?怎么办啊就要认得它,啊这个是最重要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你要认得这个烦恼,如果这一个不认识的话,那么说修学佛法那都是浪费时间,都是浪费时间,当然你说我现在种了一个种子下去啊,然后呢什么时候感果的时候,你能够这样的话也好,我还是非常赞叹,佛也是这样的,所以有很多人就是没办法,他不只能这样,所以佛也只能给他种一个善根,就是我们当然不愿意这样做啦,这样,所以认得,认得了以后再下面一步应该怎么办呢!就晓得啊!啊!要跟它斗!要跟它斗!所以告诉我们我们各方面去观察,如果你不斗那个烦恼的话,那对不起,这个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所以我们现在所谓修行,修行不是别的,主要的就是这一点,关于斗烦恼这一点哪,现在大家就请翻到下面哪第一九八页这个今天晚上温习的最后的两句话,我们把它看一下,那个九八页上面哪,告诉我们哪现在我们真正要修学的时候呢!到这里为止要讲戒,戒的原则我们已经了解了。啊!所以看第二段呢,它有一句话现在于内,这字内容啊,这个地方我们重新温习一下,是的,是的这个不要看别人,嚷我们的烦恼都是看别人看出来的,啊!现在当这个境界现起以后,你不要说他不合理,他怎么样,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啊!尤其说因为以前无始相应而转的等流因果现起来了,所以你看见的时候,你愈看它或者顺眼你就爱,不顺眼你就嗔,这个都在痴相当中,啊!现在呢!我们懂得了烦恼以后,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上的的状态啊!看看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什么?是烦恼相应的还是粗烦恼相应的,你觉得他不合理,他是不合理啊!上次讲过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觉得他不合理的,对不起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烦恼,如果你要修学佛法的话,就从这个地方要把它降伏,所以叫现在于在内,在里边要斗这个烦恼,不斗烦恼是戒不能净,这样,这个我的真正的特,所以说,你只要真正能够持戒,戒持好了一定往生的原因,也就在这里,现在我们了解了,戒的真正的主因就在这个上头,如果我们进一层要想学定慧的话,那更非从这地方不可,所以这一个不能清净的话,必竟漂流生死,至于说怎么持戒法呢?下面一行以念正知而为防慎说我们现在真的重要的一定要保持这个正知正念,这个现在我们才是真的重要的,然后呢?因为我们烦恼已经认识了,所以它只要一出来啊!你马上啊我们就用矛来刺它,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修的啊!就是这个样,所以说真正的菩萨菩萨要大嗔,为什么要大嗔呢?他嗔的就嗔这东西,所以他前面也说后面也说,这烦恼生起来我们不能忍受啊!我们现在忍非所应,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我们忍耐啊!不应该忍的我们都忍了,贪啊!这种烦恼一大堆,我们都忍了,还欢欢喜喜,我们不应该忍的这个烦恼啊,我们也偏偏做不到,那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真正应该要做的地方啊,而且当那个烦恼当下起的时候啊都是这样,目前是我们现在还不一定哪完全懂得了能够跟它斗,但是呢!正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我们努力,去努力这件事情,所以后面告诉我们哪!这个正式的持戒,先不讲怎么持,他告诉我们哪我们破戒的四个原因,大家还记得吧,破戒的四个原因哪!在什么地方呢?破戒的这个四个原因哪,我们要好像在前嘛,翻过来看前;面对不对!在一九五页,啊四个犯因当中第一个是无知对治,你无知的话要多闻都了知,说这地方的话,我们想刚才又想起了,说想当中啊我们现在在啊大病当中,我们就是不知道啊!所以如果说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啊!你自己心平气和的想一想看怎么办啊!所以了解了这些心里啊经忏啊,整个的我们绕著这个中心转,都在绕著这个中心转,这样,所以目前哪,目前哪!如果大家对这个概念不清楚的话要把它弄清楚,要把它弄清楚啊!这是目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啊,好在现在有那个这个录音带出来了,录音带出来那么我们哪,照著那个书本哪,啊,经常的配合著去闻这个道理,闻的道理以后注意,千万不要把那个道理去衡量别人,你一衡量别人,你就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完全错了。那是无价之宝,啊你把那个无价之宝啊,去啊丢在冰里了,那像古人有一句话叫买多还珠啊,他有一个无价之宝,然后呢!这个无价之宝啊!用一个非常美的装饰的东西啊装在这个里边,结果你跑的去看,唉呀说这一个装饰的这个东西很好,你买了,买了以后呢?你打开来看,看见里面有一粒珠,你只得它,说,唉呀我要买那这,这个珠还给人家,那是个笑话,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今天晚上啊,主要的温习呢,就讲到这地方为止。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三卷A面

  于是啊!他越做越起劲,越做越高兴。那么现在我们赚那个佛法无量无边的法财,亦复如此。做的时候固然高兴,时间哪还怕它短哪!啊!都是积聚资粮啊!就像那个经上面说的:


【“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个大悲心是什么呢?它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这种状态当中,而任何苦没有一点点苦啊是例外的,它绝对不推辞任何一点苦,所以我们现在稍为受了一点苦了,哎哟!觉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觉得怎么样。啊!这个苦包括两方面,身心两方面。这样,总之我们身心两样东西没有别的,都是在什么啊?都是在烦恼当中,我们要了解,我们只求自利都要净化它。不过呢自利净化它,你净化了以后停在那里不能动了,被别人一碰啊!他那个毛病又起来了。所以实际上没有弄干净,实际上别人碰了你发现你心裹不对劲,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呀你真正要想圆满解决自己。在任何人来碰你的时候,如果你那个“我”啊彻底净除干净的话,什么样的碰,没有我了,还有什么问题。所以当人家说了一个话,昨天我们曾讨论,人家说了你一个话,或者你就慢心,或者嗔心,或者懊恼正是说明了,哪哪哪你这个无始的冤家都在那里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认得了净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还得非靠这种暴恶有情哎。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了。所以它说现在呀!是要为了成熟一切有情,咦结果呢?你努力帮别人啊,结果第一个得到好处的是你。还妙了!世间上面的事情,你帮了别人啊!就害了自己。这个地方,你帮了别人家利了自己。反过来,你真的为了利了自己,你却又帮著别人。这佛法之美,天下无出其右,也无上无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乐都舍给别人,如果能够趣向这样的难行,这个最难的难行。那么,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圆满资粮。因为这个必须要的,你要成佛,必需要的满足这个条件。你越畏缩越怕,怕的结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会掉下来的。所以你唯一的办法─要做。要做的话,一定要有后面推动你的心。所以现在啊注意这地方,第一点重要的─正知见。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一点自己最清楚不过。所以说一定要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从前面这个地方观察起,从细微的地方观察。不要一开头的时候要大悲。哎哟,这内容太复杂,太大了。你呀!不要说观起来做不到。就是观啊!也是那么多东西,无法观啊!这是必然的次第。那么这里已经到了上士,所以我们也同样要了解这个。你能够这样,很快?圆满资粮,圆满资粮就能成就佛果。所以决定得到这个一切智位。所以说哦!原来推动我们的力量,中间保持继续深进根本原因─这是大悲。所以说中重要。
  后重要呢?

【“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利义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这个容易了解。这个二乘人解脱了以后,就住在寂灭裹边,所以啊它无为坑。佛不是的,证了果了以后,尽虚空论空间是无限,论时间是无限,干什么?一直利益众生。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那就是大悲的威力。所以呀!后面也同样的靠这个。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今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佛虽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圆满了,但是啊!他一直不停的,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维持多久,他就跟他相应的恒常不断的一直在这个有情界当中济渡这个众生。这个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是大悲。’”】

  他为什么能得无住呢?哪!这个主因就是,就是这个。譬如下面举个譬喻,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重要。”】

  啊!那么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要种任何的收成,那个收成开始的时候啊!这个种子种下去,然后种子种下去了以后,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后呢后面的最后呢成熟结出果来,这个三个次第,现在呢?成佛的这个结果啊!呀开头啊种子是悲,中间滋润的这个也是悲,最后成熟的是受用的时候又是这个悲,噢所以这个悲啊是最重要。那么下面就是月称论师,吉祥月称,就是月称论师,那个下面的那个颂是在入中论颂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这个论上面一开头时一个赞,平常它造论前面都有个赞或者是什么,那个平常的赞,赞佛啊或者什么,这个论上面先赞大悲心,为什么呀?是说因为这个悲这个东西,开头的时候,像苗芽的种子啊!中间增长的时候像水,到后面受用的时候呢就成熟。它都要靠这个大悲。啊!所以现在那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论的时候,先赞那个大悲。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

  嗯!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要学别的,只要学一样大悲。这里我们不要误解喔!那不要学别的,学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学会了,那是千真万确不要别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这个大悲学会了前面的那个次第每一样东西都学喔!就像我们现在说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对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啊挖基础清除这个杂障,然后呢钢筋水泥瓦木头砖头啊一大堆东西,没有一样东西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栋房子。这个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平常往往很笼统的,根本不晓得大悲是什么?说起来,唉啊!你发个大菩提心,实际上呢影子都没得。哪这一点啊顺便一说。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啊!那么它下面说你有了这个大悲,一切的佛法自己就来了,就像转轮圣王那个轮宝,这个轮宝一到下面的跟著来了。那么现在菩萨也是一样,一个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来了。我们不要从文字上面看喔,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内容,你晓得那个内容自然而然晓得这个说什么?啊所以平常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个内容的话,说空话那好容易哟!唉啊你只要大悲心,别的都不要了,实际上真的大悲心是什么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没有那当然更谈不到。这样,什么东西也不要了,结果哪大悲即没有,什么也没有,唉!这些好多东西是一样都没有,但是啊坏的东西,样样有啊!这一点啊!我们必定要分辨的很清楚。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

  就如同样的道理。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因为你有了大悲心,那个大悲不是空洞的东西,是种强烈的推动的念头,自然而然在这种推动的念头当中,你一心一意的追求
,就好像我们啊!强烈的贪心,到那个时候,叫你坐在那儿,你就坐不住,啊我们那个掉举心很重,叫你在那里安稳的坐一下,蹩的你坐在那里啊,啊你心裹面啊胡思乱想就那里弄弄就是这样,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猴子那样的状态。所以我们了解大悲的特质以后,自然而然的你起心动念,然后呢由于这个起心动念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来了。这一点再三的策励诸位同修啊!要认真的体验到。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假定你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个无上胜妙之道的宗要的这个道理啊,有各式各样的,所有的圆满的胜教,这个道理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整个的佛法的重要中心哪就是这个,关于这个道理,你如果认识了,而且发生确定见解的话,你一定会把这个大悲心做为我们修学的中心,做为修学的最殊胜的教授啊!决定会。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啊,对这个道理发决定胜解,然后你努去修行。对我们这个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啊我们一再平常啊说明辨别无非在这里,如果你这个不清楚的话,总归在枝末上面转,唉啊等一点小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啊,又去忙去了。无关紧要的说起来是修行,实际上呢人家是枝末在转,枝末在转啊!你从枝末如果从枝末慢慢的从根本上面去寻啊!你还可以一步一步寻到那个根本上面去。现在如果不认识的话,你把住了枝末就以为那个根本的话,那你就永远停在那个地方就颠倒了。枉受种种的辛苦,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这个一点没有别的,我们以前的温习,一句话提醒,怎么样去观照自己内心啊!了解我现在修学真实的内涵是什么。从净除自己烦恼下手,然后这么一步步的深入。所以最后呢这样的深入结果自然而然的会了解,啊整个的中心是什么?唉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个时候我们全部的精神就缘著它,从这个地方做为我们第一步目标,然后呢照著次第应该走的路线一步一步上升。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窝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这个善知识说了,说如果你呀从觉窝那个地方是指阿底峡尊者,如果你有人请问他,重要的教授,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啊!他说来说去一句话,舍世间心修菩提心。这个前面那句话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就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重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这个前面已经了解了,他只教你这个,如果你没有厌离心的话,佛法的根本边都没碰到,然后你碰到了了解真正要掌握得住圆满的话,必然进入菩提心,所以这个才是佛法的中心。记得前面说吗?有人啊后面啊来问你啊,说啊:你现在修习什么大家说?唉呀说我啊见到本尊了,气脉明点了那我们现在说,我一天磕几个头,哎哟我早晚几点钟起来,我能够盘几个钟头的腿,乃至于我持的戒律怎么样怎么样,唉,善知识怎么告诉我,现在最重要的对于这个业果的道理要产生决定的见解,决定的认识就是这样。有这个上面然后一步一步的来,那么这个是前面说的舍世间心出离心进入菩提心。那么下面的善知识敦巴讥笑云,这个讥笑不是普通的讥笑,就是好像开玩笑,实际上呢正式依很轻松的态度出很严肃的内容来,

【“此是掘出觉窝所有教授中心。”】

  因为前面一个人说了这个话,所以啊我们那个敦巴尊者就说的是啊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准是阿底峡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重心。看看!看看!这样的一位当代印度几百年来所有的这个印度佛教界的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德,在当时他们称为是能仁第二,换句话说释迦世尊再来所说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会有比这个更圆满得了,那么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所以说知法扼要,获决定解,唯此最难啊。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纲要。了解了以后,对这个纲要要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这个最难,这个也是最重要。平常我们修行大家都是哎哟你要忙这个,我要忙这个,忙这个,就是在根本上面转,就难以在这个重点上面把握住,所以他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啊!为了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决定解啊。”我们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么罪障未除,所以要净除罪障,资粮未聚所以要积聚资粮,啊那么万一见解还不够的话呢,就应该看这种大经大论,先有确定的认识,然后照著这个认识努力的行持啊,下面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正等菩提心,唯尊佑坚实,余凡莫能晓。”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宝贝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正等菩提种,就是大菩提心,而这个东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实在的,坚牢的,其他的人啊,因凡夫愚痴所以不了解啊,现在我们既然学佛,很幸运地经过祖师菩萨,经过大经大论开示我们,我们何等幸运呀,一定要从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么这个呢说喔现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
  下面说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道理。”】

  啊我们学每一样东西啊都是从因这么感果,那么现在这个所有的后面的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哪要发大悲,这些从每一个,前一个层次推到后一个层次,前面这个是因,到后面这个是果,然后再深一步的话呢!上面刚才说的那个果,又变成下一步更深进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这些一步一步各式各样的这些的道理,这余因果是什么啊?他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这里,是此因果,是这个因的果,那个因啊,下面就告诉我们就说,说现在啊,我们要求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么大悲从那里来的呢,这个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说: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这个根本的因,从知母,一步一步的升上来,这个是它根本的因,下面就说明,说明为什么从知母亲开始,说这个是因,而从这个知母,然后呢这个念恩,要报恩,因为晓得是母亲,所以晓得母亲的恩,所以晓得母亲是因,要报那个母亲恩是果,为了要报她的恩,所以你要给她的快乐去掉她痛苦,这样一层一层的因果上去,来现在,说明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我们从这个果上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那里,找到了基本的因,从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对了,果当然决定不错,然后呢这个不错的因做圆满了,这个圆满的结果你完全得到。
  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

  所以大悲啊,就是要帮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说总之你的目的无非要帮一切众生解决这个痛苦,你只要多观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话,觉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然而然能够生起帮他解决痛苦的,就像我们平常人。说心肠很硬的人,忽然看见一个可怜人,他心里觉得唉呀!啊这个人好可怜哟!哎这样,那我们平常都是有,你只要能够观察有情的苦,思惟他的话,就能够生起这个心,但是这个心啊,就是这种状态当中,他不坚固的,也不猛利的,现在我们要想修行的时候啊,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没有用,所以他一定要产生一个非常猛利而坚固的,为了要达到这个,为令易生猛利及坚固的话,

【“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先要把你所缘的有情啊,那个是非常可爱的,你非常亲近的,非常怜惜的,这个亲近面的人啊愈苦得话,你这个怜愍不能忍受的心啊愈强,这个心就猛利而且坚固,所以说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

  反过来呢,

【“怨敌有苦,心生欢善。”】

  如果他是怨家的话,怨家有苦的话你还说,活该这个家伙,我才高兴咧,他有苦啊你不但不会生悲心,你反而生欢善,所以为了这个真正要生的话,我们先要了解这一点,其次另外一类呢

【“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还有一种人呢?这个人他跟你无关紧要的,他虽然痛苦,无关紧要的,你根本心里面啊,生不起来,那么为什么第一种是这样的呢,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

  啊!因为你觉得他可爱啊,所以啊,你心本来就对他有难舍难分这种,啊当他受苦的时候就像你自已受苦一样,这种感受就来了,既然现在你悲心要缘别人,所以为了使得这个悲心生起的话,你不能缘自己的苦,啊推己及人看别人,那么这个别人的话,跟你愈密切,愈爱惜,这个心愈强,所以他从这个地方也辨别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诉我们怎么

【“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这个你不忍的心,换句话说─怜惜,要想帮他去苦的这个心,就看你跟他之间的关系,你愈是亲密嘛,这个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愈是强烈,假定你跟他这个亲密的关系,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么这种心情也同样的降低,假定说这个下面的苦写错了,

【“若极亲爱。”】

  不是苦极亲爱的,若非常亲爱的,那么虽然是一点点小苦啊你看亲爱的人生起一点点小苦啊,你心里面是绝大的不能忍受,而看见敌人啊有苦的话,你不但不会啊帮他拔掉,反而希望他,啊这个啊这个家伙这……就希望他更大一点,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不是缘一个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了,这个要生起坚固猛利,下面还要详细的说,他第一个为什么要先哪取这个可爱之相,这个是他的道理。

【“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这个我们了解,啊你对对方的,是不是引起这个,他不是因为对方不是因为你单单,是跟你跟对方的亲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内心的反应的不同,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真应该观察到这一点,你看这一个地方,他每一个地方把我们心里的形相啊,辨别得这么仔细,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你修的时候才不会有一点遗漏,否则冒冒然修了以后啊,你虽然修了,看见了个怨家,到了你看见了怨家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家伙,我才不会怎么样,你前面完全白修了嘛!现在了解了没有?所以以前为什么处处地方要辨别清楚的原因就是这样,万一辨别不清楚,到底是修了半天,这个漏洞在,所以你们常记得这个比喻:啊!你造了个飞机,在地上觉得造得蛮好,飞到天空当中,这个漏洞一出来的话,对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还把你命送掉了,所以现在不要大家忙著去修行啊!这是千万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一点啊,我们自己应该再三反省,然后呢?步步如理如量的深入,现在我们看下去,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

  那么,所以我们晓得喔!所以啊我们开始修的时候,不是一下说马上缘著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对象看成是可爱的,而这个可爱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

【“亲之究竟为慈母,故修知母啊,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啊!”】

  从这样的辨别以后,我们了解:既然你要引发这种心情的话,最亲密的人。而最亲密的人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是母亲,是母亲。所以啊!第一个要晓知母,而母而讲知母,这个详细,这个知字在下头,然后晓得这个母亲的话,那么进一步你想,母亲对我们有什么恩?你想到了这个恩,那就由不得你不报报恩三了,因为你要报恩的话,所以啊!下面那个与他的乐,拔他的苦都生起来;所以这个东西啊是根本因。所以这三样东西主要的目的为什么呢?是引发悦意可爱。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是何等的清楚何等的清楚,所以平常我们总觉得,哎呀!我们赶快修,现在到了这里赶快修,这个概念是千万使不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三卷B面

  千万使不得,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比如说:你现在老了,眼看著岁月无多,而眼前的环境又不行,条件又不够,你说等到你忙完了不行,那么,你把握住一句佛号,这个是对的,但那个注意喔!你不要说:喔!别的都放掉了,你把握一句佛号,结果真实的内容呢!佛号也没提起来,这些东西也放掉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所以每一个地方的这个层次,我们一定要辨别地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呢?照著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一步一步地深入。

【“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

  因为你呀!由于前面这个知母,念恩,报恩策发了你这个可爱之相,这可爱到什么情形啊?就像自己的一个儿子一样,也许我们说,前面是母,怎么一下子,这无关紧要的,这个重点不在母跟子上面,这是说把一切的有情啊!从念母然后引发你内在对于他的心情,这是你所要的,如果这种情况,由母来引发这个最强烈,就用这个。如果用子引发你最强烈,就用这个,这个是他真正重要的内涵,所以这里我们要分别的每一个地方的形象,要分别得清清楚楚,所以当你由前面这三样东西真的主要悦意慈是前三果,因为你有前面这三样,看他这么可爱一心一意要报恩,所以要把种种的好处给他。好处是什么─慈嘛。慈是与乐。与乐是慈,这个心理就产生了,这个注意啊!对于前面三个结果产生与乐慈,这是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由于前面三样东西引发的,所以这个悦意慈啊是前面三样东西的果,那么由此即能引发悲心,因为你要把他,帮助他,一切快乐给他,你要快乐给他,当然你不忍心他痛苦啊,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啊!那么,你要去掉痛苦的这个心叫悲心。是啊!所以由于慈悲也生起来了,反过来呢,由于悲,慈也生起来了,欲与乐慈,与拔苦悲的因果无定,这个慈悲之间,那一个是因,那一个果没有一定,这个话很容易懂,但是啊!我还要解释,因为容或有的同学一时转不过来,现在到这里为止,它每一个地方,一定有这个因,前面这个因引
发后面这个果,现在前面说的什么因啊!说那,你把一切众生看见得像你的母亲一样,了解她是你母亲,然后进一步呢?既然是母亲的想像,他母亲对你有多少的恩,哎呀?你
想到这个恩啊!觉得你要报他的恩,要报他的恩啊!所有的好处通通要给他通通要给他,这种心情,实际上世间最好的给她快乐的心情,不是说给母亲,而是像母亲给儿子一样,所以他下面说“犹如一子。”那时候你的心意啊!一心一意我把所有的好处都要给他,与乐这个叫慈心。因为你要把好处给她啊!所以你不忍心看见她的痛苦,你同样地要把她的痛苦拿掉它,这个是说由于慈而引发悲。反过来呢?由于悲,你看见他痛苦要拿掉,要他拿掉痛苦的话,所以,同样的你啊!看见他痛苦要给他快乐。所以这个悲也可以引发慈,所以,悲跟慈之间不一定那一个在先,但是前面这个知母,然后呢念恩报念,这个一定是前面的这个因引发这个与乐慈的这个果。这个次第是一定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当我们把因果之间的次第弄清楚了,那个时候才晓得我们修学必然次第是如何。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说由知母念恩报恩而引发那个慈跟悲,所以晓得这个,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啊!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两者根本。好现在找到了,说,由此我们晓得知母念恩以及报恩三样东西就是慈悲的根本,你慈悲一旦发起来了,其他所有要的都来了。所以说,所以因果啊!它是此因之果,是此因,那个因啊是知母这个。由于这个而引发的慈悲,慈悲为因,其他的一切都起来了,所以记得上面,经上面,论上面以及宗大师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菩萨只要一发,在手当中其他一切都来了,一发是什么?大悲。以大悲为因,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来了,所以所有其余的果都是这个大悲为因,所以其余因果从那里来的呢?从这个地方的因感得的果。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知母,故于此中当勤修学啊!所以既然一切根本的原因在这里的话,当然我们真正应该努力修学的在这里。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他不但前面这个传承喔!还有其他的那些大有名的大德祖师们也这么说,所以啊!现在我们有几样东西,第一个知母,第二个念恩,由于晓得母亲,所以感念他的恩,由于感念他的恩第三个是报他的恩,要报他的恩所以要给他快乐,要给他快乐,当然不忍她的痛苦第五那么就第五了以后下面增上意乐以发心为果之理者。这个六,七因果当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样,再来增上意乐以及发菩提心,为什么要这样呢?下面说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他有问一问,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辨别我们处处地方现在了解了说,为什么本论处处辨别,也就是说,本论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圆满地传承圆满地教授,必然应该指出具足的重点,在这个地方说,像你前面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修,如果你的这个悲心生起来了,悲心什么?要利一切有情啊!那么既然你要利一切有情,那你要为利一切有情成佛啦?为什么这个地方还要加上增上意乐呢?那么增上意乐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他就说啊!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啊,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

  这个增上意乐有他特别的意义的,啊!你说我们欲于有情乐,然后拔有情苦,这个心情啊声闻缘觉也有的,很多南传小乘的,不,南传我们不去管他,现在我们不必说南传。小乘行者佛世的时候,他都要修什么?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什么?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所以无量慈,无量悲,声闻缘觉也有的,但是啊?这个不是增上意乐,什么叫增上意乐啊?就是说要自己去做,给他快乐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这个无量,四无量当中啊!这个无量慈心跟悲心,这是一个心,而不是自己亲自要去做,所以说

【“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盛增上意乐。”】

  那这个地方点出来了,所以我们平常不了解,这个大菩提心的真实内涵,往往把这个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这里?现在看清楚,所以要亲自去拔,是的!我要一切有情乐,我要拔一切有情苦,这个不是拔一个两个喔!要一切没有一个余剩的,不但你要有这个心,而且要亲自去做,这个心情啊!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发这个心,而发这个心是什么?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有慈无量,悲无量,从这个心上面,进一步说,你虽然有这个无量的心,但这个心不派用场吧!你亲自要去做,那个叫增上意乐。

【“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啊,”】

  下面两个字看看

【“须自至诚荷此重担啊!”】

  所以单单念说,哎呀一切有情啊!怎么样要得到快乐,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乐,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离苦,这个无量心,这个无量心了不起喔!但是这个不够,还要进一步,要什么?自己去负担,要自己负担这个心啊“至诚”从内心深深的、一点不假,实实在在没有一点余剩的,要这样。是

【“故当分辨此等差别”】

  这个地方差别要分的清清楚楚,所以处处地方注意喔!这本论真正殊胜的地方,你们如果从这个地方认识了,然后你去看,我们往往说哎呀!看看这个跟这个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细辨的话是差不多,如果你细辨的话,这个里边差的天差地远呀!本论他每一个地方辨别的这么清楚。了解了,辨别清楚。你绝对不会,啊!这样也好,那样也好,绝对不可能。你要这样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点不行,很多地方,别的地方虽然指出来了,对不起这个因果之间混淆不清,让你懂一个概念,种一个善根,好像一样,要如法修持的话,完全两件事情。这个差别在这个地方,我们渐渐了解了。这个是它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所以现在乃至有的人说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劝人为善,你不能使它这句话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都是差不多先生,样样都是差不多,就这样差不多到最后的话,地狱天堂也差不多,然后呢地狱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佛嘛也是菩萨,就这样。这个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要分别得清楚明白,下面就引经上面证明,前面这个道理说清楚了以后,马上说,说这个是经上说的明明白白地喔!“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唯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这么好法

【“见无违逆”】

  你任何这个告诉他的话,他一定听从你,又这么好,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娱乐,堕不净坑。”】

  你年纪小啊随便去玩啊!一下子掉进粪坑裹了。

【“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啊,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亲啊,其他的亲人看见了就叫啊,跳啊但是没有办法跳下去救出来。

【“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惜,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说那个时候啊!他那个孩子的父亲跑出来看见这么好唯一的独生子啊!掉了不净坑当中啊!心里面毫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张张的呀一心只要救出他的爱子啊!跳下去,一点不怕那个粪坑的脏,把他的独生爱子救出来,那么经上面是说明这个道理。举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当中我们不必为了这个比喻当中这个母啊!父啊!亲啊这种争论,特别说明这个心情是这样的心情,这个的心情就是前面说的增上意乐,不是说单单有这个心啊!站那边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来。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啊”】

  而我们整个三界就像那个粪坑,所以我们平常啊!了解这三界之内,佛菩萨看见了就是这样多于爱子啊

【“独爱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亲,就像声闻独觉,虽然他见诸有情堕不净坑,也是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喻合说。”】

  那么上面这个例子当中是说母亲或者亲戚,也看见这个孩子掉下去这地方,叫呀!忧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这个长者,长者表示有力大人,那个人看见了以后,就跳下去。那么在三界这个不净坑当中,把我们救出来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个具有强力的这个,这个人是什么呢?是菩萨。前面这个比喻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

  所以特别这地方说明,这个比喻当中说的这个掉在粪坑里的这个儿子,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比喻当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内沦落的众生,要救我们出来的这种悲心声闻缘觉也有的,所以单单这个是不算,要怎么办呢?要从这个无量的慈悲心当中,

【“当发荷负度众生担的增上意乐。”】

  还要根据这一点,发增上意乐。现在我们了解这里所谓增上意乐的话,就是把那个慈悲之心还要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呢?增加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亲自把那些人从粪坑里救出来。解除他的痛苦亲自把一切的快乐给他,这个叫做增上意乐,这个是七因果当中的最后一个因。第六个。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唯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后这个结果就出来了。就因为我们发了说要自己亲自至诚跳下这个三界的不净坑,把它一切痛苦解决,把一切快乐圆满给他。虽然我发了这个心,但是我现在帮一个人的忙,都不行哎!连我自己都不行哎!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脱,虽然你自己可以解脱!证罗汉证了罗汉以后或者声闻或者缘觉,这两样东西,虽然还可以多多少少帮助别人,但是要想帮一切人解决问题,而且使一切人达到一切种智的地位的话!这个不行!这个不行!那么谁能够做到呢?谁能够没有一点无余。所有无边有情都救,而且达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圆满,谁有这个力量呢?只有佛。声闻跟缘觉他能够解脱,连他自己都解脱了一点点,这是质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够帮一点忙,但也就这么一点点所以不管。若质若量不够啊!那么要想真正解决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胜的利义,只有佛。所以说,啊!由于你这个增上意乐心,所以发现只有成佛,必然得到最后这个果,所以这个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这个就是因果这个教授这方面传来的,这是第一个。这个次第为什么要这样的从因到果,了解了这个,然后照著这个次第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那么正式修的时候分三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修习希求菩提之心,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现在这个地方告诉了我们,怎么样修这个利他。怎么样从这个上面而求菩提,然后最后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这地方要修的,修的是什么?就修发菩提心。现在又说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

  你要引发生起这个心所依,就是换句话说依什么条件?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是因缘当中说,所依就是我们这个心情,譬如说,你看到这个人苦啊!这个苦是你所依,引发你啊拔苦,等等。然后你有了这个,因为普通我们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内心,根据这个缘对像的时候产生的效果,现在我们要这个效果的话,看看你所依的是什么?当然这里还有正知见的道理。那么第二个发心,现在我们说,这个

【“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对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第二,进一步修成悦意相。哩!妙了,前面吗?先告诉我们先要使一切的有情先产生一个悦意可爱的,结果正修的时候啊,这个地方又叫我们令心平等。好像这里边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吗?我们看下去,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停一下,这个有它大原因在哦!大原因在哦!去到这里,我们渐渐发现本论殊胜的什么地方,它就是每一个地方,它每一个地方的形相都指的清清楚楚,而这个每一个形相彼此间必然的因果关系点的明明白白,是个形相说清楚。让你了解它真实所指的是什么?啊!这个形相,譬如说随便说,啊我现在要讲一个录音机,把录音机讲的清清楚楚,那个开关那里,让你弄的一点也不含糊,否则我们讲修行讲了半天,那个道理啊!是动听极了!但是所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觉,结果你学了半天是越学越糊涂,脑筋里面是堆了一大堆文字垃圾,这个文字所指的内容是一无所知,仍就是一片大无明,自己还觉得懂的很多道理,这个叫知见稠林。哎现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实内涵指给你看,到时候你看,哦!晓得这是什么?这是第一个。你了解这个东西以后,然后这个东西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的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定是不紊乱,有了这个,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万确。从这个地方我们才晓得,平常啊我们修行,总觉得唉呀唉呀修行修行。看看!为什么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那里?就是一片糊涂,那么世间一件小事情,我们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认得草是什么?你跑著去劈哩啪啦拔,结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这么简单的事情啊,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眼前我们处处地方,在点醒我们自己不要一片糊涂啊!所以我们常常有一个大误解,常常说:哎呀!你不要去分别啦!嗯、这句话对不对?是有它的特别的道理在,这个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别,一定要了解,什么是错的妄分别?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的清楚啊!要不然你说你不要分别,那好了!好了,糊里糊涂的住在那个地方,那是无比的大愚痴,完全是畜生相。如果这样的学佛的话,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如果是这样佛的话,那螺蛳蚌壳睡在那里,打瞌睡,它就是佛吗?那打瞌睡不分别的,就在那里睡著了,那岂不是最好,这个我们要清楚。所以本论一开头就把这个形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后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这样的来,所以它下面就告诉我们,哎为什么啊!前面先说悦意,这个地方又要先啊,于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啊!现在我们看下去,这个地方一点都不能放空喔!放掉一点,然后你修上去的时候,对不起,你就漏掉那一点,等到真正的现起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因为这个漏洞还在,又跑上去的时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们常常有个比喻,不要说飞机,就骑个脚踏车吧!哎那个脚踏车,那个轮胎当中,有一个砂孔在那里,就是打气打得满好,没用力,等到你一骑上去,一用力,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子爆掉了,你站在马路上,一个跟斗摔下去,完了,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啊!特别注意,所以我们平常这个心里边一厢以来,总觉得哎呀,马马虎虎,马马虎虎,这个是无始以来的恶习所在。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便我们说自己,唉呀!这个东西,还有这么深的道理啊!那时候也许你会委委曲曲,那个时候要了解喔!是,这是我们以前善根不够,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你前面一定要什么,净除罪障,集聚资粮。有罪障,障在那里?固然学不进去;你资粮不够也学不上来!啊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所以他前面为什么要用三士引导的次第,现在大家清楚吧!哪!对于这个上士来说,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来必不可少的步骤,这第一个。你没有这一个的话,你虽然说上士是空话;而对这条件不够的人,你给他上士不行,所以哪,哎,没关系,那么你既然不够的话,你可以从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啊!处处地方说明这个圆满教授的珍贵难得,正确无比啊!我们看文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那么第一句话就说出来了,对啊!这是我们次第这么上来的啊!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这个次第拿来,在这个地方增上,继续下去。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从前面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现在跑到我们这里是什么?正修这个,啊!大菩提心啦!那么修大菩提心,我们晓得这个,心然的因果是这样的次第,所以先要啊─知母,引发慈悲。那么,但是,他不是说先知母引发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么?要最开始的时候遮止分党。什么叫分党啊?党就是党同阀异,跟你好的你就欢喜。哎唷!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样的,你就排斥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四卷A面

  跟你不一样的就排斥它,自己心里边啊!耶!不平等啊!不平等,这个一开始的时候,你啊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让这个心相影向你。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把这个心里的状态拿掉它,假定这个心里面的没有净除,在这种心情当中,于是什么呢?对于有一些人啊!你看见了起贪欢喜他,有一些人啊你起嗔,在这一个情况之下,所以呢当你在这种状态之下,修了以后你的慈悲啊,你的慈悲也有差别的,哦!你看见他,啊那么你好的这个慈悲心啊强一点,看见那个讨厌的人哪,慈悲心就不灵光。这样,要想重生不分彼此的,这个不可能。所以这个无量慈、无量悲啊!它不但数量上面无量,而且啊这个无量的话,缘一切有情,没有任何一点例外。你的内涵本身也是无量,所以缘的对象也是无量,在无量的有情当中哟!有一些人欢喜的,有一些人讨厌的,结果你凡是欢喜的话,你偏他那一边心就偏,对于不欢喜的人的话,你就这样的话,你那个慈悲就完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啊!他一定要避免这个你的平等的、没有偏心的这个基础,先要建立起来。这个基础是什么呢?修舍心,修舍心,所以呢先要修舍,那么舍有三种,看看哦!他每一个地方的行相辩得很清础,那三种啊!

【“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此是最后。”】

  这个三个名词所指的三个行相说一下,这个里边受舍我们最容易懂,一个感受啊!一个感受啊!坐在这个地方的话啊你觉得很舒服,或者看著对方让他赞叹你几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欢喜,这个感受上头的受。感受上有三种,就叫做乐受、苦受、舍受,这是一种舍的行相。还有什么叫行舍呢?五蕴当中啊受、想、行,行蕴当,行蕴当中的舍。行就是我们心理状态,那个心理状态啊平等而住没有执著。平常我们的心里什么状态啊?我们心里面啊不是掉举嘛就是昏沉,胡思乱想,耶!他现在呢?行舍这个心相里边啊!平等正直无功用住,那这个要用了功跟定相应的境界才有哟!要这样啊!所以啊他心里边没有一点掉举相,而这个已经很高明,唉!这个地方还不是,这个地方舍叫无量舍,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你的心里边不管缘任何有情,没有一点点讨厌,没有一点点执著,没有一点点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心情,这个才是我们第一步要修的。所以这个是最后的。

【“此复有二。”】

  哦!就是这个里边啊还有什么两样东西哦!啊!那个细致又细,换句话说他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丝毫不差,看看哦!这个因地当中这样的没有一点点差别,质量上面不能有一点点杂质,假定有一点点杂质,请问能成彻底圆满无垢的佛位吗?不可能。尤其是最开始的因地当中,所以说我们常常记著你造一个,譬如说摩天大厦,我说造到最后顶端发现一点点小小的毛病,啊!没有关系啊!你把顶端拆掉了重来,现在我们最开始那个的基础出了这个这毛病啊!你造了一百零八层乃至造了一千层,发现那个基础啊不行的话,对不起一千层那怕一万层统统垮掉,对不对!这个很清础很明白,像你烧饭一样,等到你烧好拿出饭来,那个时候装出来的,一个苍蝇,叭!掉下来,你只要把苍蝇掉的地方,把它拿掉就行了,如果说这个苍蝇带著细菌的话,拿掉了以后,那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刚开始的时候,那个苍蝇叭一下掉进了水里,那个苍蝇身上带著那个霍乱菌,然后呢整个的水里都是。所以他一定从一开头的时候,就是这么细辨。同时呢开头的地方,也是我们能力所及,他有种种的这个特别在这个地方,我们所以现在修学佛法,那么糊涂一片糊涂帐的话,道理就在这个上面。唉呀!都是讲那个大道理啊!讲得来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见别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么所以现在啊!为什么我们弘不起来?及至于有人这么说呀!你这个法不弘呀!藏之深山,传之其人啊!你宁愿不弘摆在山里边,真正一旦有条件出来的人,他又把他撑起来了,结果被你这一来的话,那金字招牌一旦砸跨了以后,完了,人家对金字招牌,从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还好,弘了反而把法损掉了,有人这么说,道理就在这里。这样,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个幸运,了解了以后要感到高兴啊!不是忙著去弘啊!忙著要去认识、去做到,那个是真弘法。现在我们看,又辩,这个地方哦!就是这个无量舍啊!这个还有两样东西。

【“谓修有情无贪嗔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嗔念心平等,此是后者。”】

  说,当你缘这个有情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可能有两种,你看见这个有情本身啊每一个有情啊!他都是和和平平啊!这个是一种,因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没有贪也没有嗔,当然你看了以后,你的心里面也引不起贪跟嗔来,对吧!这个是一种,还有一个呢?不是的,他这个有情本身啊!是有贪、嗔相啊!或者说你对这个有情是可爱的,你对这个有情是并不可爱的,但是尽管这个人,对你啊一个是怨一个亲,可是你对这个怨跟亲的人心里的反应啊!却是在无量舍当中。这个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没关系,我心里不为要好所动。这个是你的冤家,你的冤家也不动我的心,我的心始终在那个在舍相应当中,现在是真正重要的在这里,他这为什么这样?这很明白,你要有情离开这个贪嗔这是不可能的,对不对?在我们张开眼睛来,这个是跟你好朋友,这个跟你不好,以前这个人哪他要发脾气,这个人哪很快乐,如果你跟著外面转的话,你这个修什么?根本修不起来,这个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转,你不动,他跟你的关系有亲疏,你不动。那个时候你不为外面一切所动,站在这个上头,你才能够修啊!这个地方就辨是辨这一点,所以我们正式下脚的第一步要这一个,有了这一个,那么令我们的心离于平等,这个是指这点。

【“修此渐次为易生故。”】

  那么我们正修的时候,他又说了,耶!你要想修的话,必需要这样的一种心里的状态,而要修这个心理状态,这个心本身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心是心识的识,心识的心啊!那么这个心识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触。你的根对了境,然后升起了这个心理来,既然是因为对了境的话,由借重这个外境的这个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里头,所以呀他一定呀藉重那一种外境啊!中庸境,因为这个中庸境界就是既没有利又没有害,你看见他自然而然心平等,先啊把那个平等的心升起来,坚固了以后,然后呢进一步呀,看别人的时候不为它所动,不为它动了,然后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来动的都拿掉,于是你心里面一步比一步稳固。你看,他那个次第这么个完整法,所以平常我们修行,我们往往说,哎呀!看见这个好呀就忙著去修,像我们现在说忏悔,哎呀说一百零八拜,好呀!我也跑得去忏悔去,听的很好,结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没拜完,拜的当中就腰酸背痛,第二次就想一个办法,哎哟!所以它每一个地方,这么小地方,大地方也是如此。所以你们千万注意呀,我们真正的毛病始终在这个地方,一听见这个好乐,是,你要把这个好的乐,但是呢你必定要晓得,他这个好的是怎么样的次第上去,你要晓得这个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这个因是一点都不能错,你从这个上面了解了,然后你必然退到什么,啊!这个第一步--亲近善知识,然后呢--如理听闻,看起来好像慢一点,实际上呢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后面这句话在刚开始我们不懂的,现在我们学了十二因缘以后就懂得了,大家记得不记得十二因缘当中说,这个从因感果最快的二世,最慢的三世,大家还记得吗?为什么最慢的三世呀!它有一句话说从前经过的无量世感果呀,这个无量世是其他因果在这里面转,不是这个因感果的,这句话容或有的人还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们好好的看一下。换句话说这个因下去了以后感果的话,最快的是二世,最慢是三世,中间虽然经过无量世不感果的因,因为这个因呀,他没有遇到缘啊!没有结果,所以如果这个因要结果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必定还要跟那个因缘相顺的,他才能够感果,坏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这样的圆满的果的话,你必定要有圆满的因,所以不是说啊!唉呀!现在你啊害怕觉得不行啊!你停在那里,停在那里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引发你要求这个善果的这个因不下去的话,请向这个善果会不会自己掉下来,不会,到什么时候会呢?一直等到有其他的因缘,你到那个时候又想啊!哎呀!我要去做,然后你还得照著他如理如量的去做,那个时候当初你一念想求圆满这个果的这个心啊!不断的以善法欲,然后努力勤精进去策发,然后再感果,对不对,中间啊可能隔无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无量世都是你在恶法当中,既然是在恶法当中也说明了什么?你要嘛不让他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确的善法欲,把这个因做对了,去做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这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假定你了解了以后,现在这样做的话,耶!不会中间隔无量世,所以结果是什么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条路,现在懂了吗?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的话,我们才不会偷懒说唉啊!马马虎虎不行啊!因为你现在怕苦,马虎的结果是什么啊!堕地狱。现在这么一点点小苦啊!你还有机会啊!稍为撑起来就行了克服了,到了堕了地狱的话,不但没有机会,而且大苦是无量无边就行了吗?所以这也是我们啊要了解的啊!所以我在处处地方听见这种,我的师长常常告诉我,你平常的时候尽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发那个愿,说我决心一定克服这个,克服这个什么呢?不但现行一定要破,然后呢这个种子习气一定要彻底拔除绝不余剩。不要单单发那个心哦!发了那个心,然后呢你找种种的方法,怎么样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万不要一点宽恕,不要一点借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所以才了解到,是平常的时候有很多人跑得来说唉呀!法师啊!你现在不舒服啊,休息休息啊!你该休息休息啊!我一听了就觉得这是毒药,尽管他是好心,尽管他是好心,那我真是怜愍他,我现在没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办法把他赶出去。如果说他是我尊长的话,我恭敬下次不敢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怎么办呢?这反而过来这个人跑得来告诉你某人啊!生病啦!你赶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话,那个两脚一伸那就完了,哦!我感谢他,这个心情我们千万要了解的。前天我才跟老和尚讲,呀啊!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他就告诉我这么一个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这边的门口啊!在这个地方啊!我每次一看见他,我就欢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赞叹,所以我有机会总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是没办法了,我一定跑过去随便啊!也可以说是谈谈也可以说是请安。但是你只要跟他随便聊的话,你一定啊你得到好处,他就跟我讲讲啊!这我就请示他一点小事情,他就告诉我一个公案,唉呀!我听了真感动,他说这里不晓得是圣印法师或是那个地方请他到他佛院当教务主任,他一定不答应,唉呀!闹了很久啊!有一次啊!终于闹了很久,他就答应了。答应了一去了以后,可是那个地方是个女众佛学院,那他之所以不答应,他痔疮非常厉害,那个痔核你们不晓得这个痔核之严重呀!经常流了很多血,那么那一次开学典礼,那开学典礼是很慎重庄重的,还请了什么市长啊!什么一大堆的长啦!结果他那坐也不能坐,那两条腿伸直坐在那里,那么完了以后,就休息的时候啊!他休息完了以后,他觉得下面湿湿的站起来一看,哦!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里觉得不得了,唉!虽然这个是痔疮,但是这是一个女众地方,人家不了解的,尤其他老人家持戒,万一起一念的这个误解不可以,佛本来很多戒是讥嫌戒,唉!一定要想办法拿掉他
,但是那个医生是没有办法可想的,但是信佛的人晓得我只有求佛菩萨、求观世音菩萨,你一定要帮忙我,我一定要下那个决心,要把它拿掉它,那天晚上回来做了晚课后,他就跟同学说:你们先休息不要管我,不要管,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管我,即便如果我死掉了今天晚上不要动,明天再把他抬出去。就这样,哦!大家同学们很尊敬他不管他,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也跟你们说啊!你们不要说唉呀!老法师啊!你好!这种话你自己害自己可以,在这个地方我绝不愿意,我不能帮你忙,我已经很惭愧。那个老和尚就这样,所以他说完了,果然那些同学听他讲,然后他就去拜,不了晚殿,一心请求观世音菩萨,你一定要帮我忙啊!一定要求啊!然后啊!拜呀!拜!拜到后来拜到精疲力尽,实在拜不动,头啊昏得一塌糊涂,我现在站不起来,但是呢?站是站不起来了,我还可以动,然后呢那个地啊,那个头就那个在地呀磕向头,更蹬更蹬更蹬撞,这样,磕到后来,那个头呀实在动不了了,趴在那个地方,一点动不来了,但是我的身体动不来了,可是我嘴巴可以,那就嘴巴里念,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到后来这个舌头也干掉了,念也念不动了,念不动了我心还在呀!他心里边就念,一直在那儿求,一直在那儿求,这样哦!这种心情哦!现在我们啊稍为一点点就觉得,唉呀!不行啊!等一下要是那个地方不对呀!早一点去休息,拜了二拜啊!叫你早两分钟起来,又觉得哎呀明天还要这样,后天还要这样,啊!那真是一无是处啊!结果他就这样拜,耶!你真正的舍命而来的话,他就肯,可是这个地方,我不鼓励大家这样去做哦!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记著哦!大师告诉我们,你们不要硬来,硬来不可以的,哦!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这个次第很清楚哦!始终记著哦!大师告诉我们的次第,我这个地方这是特别呀让我们心里边啊!建设那个心力。我再说下去,然后呀!耶,他那天马上就有感应,耶!这人简直就进入昏迷状态,耶!看见看见观世音菩萨,结果,然后呢观世音菩萨,他就发现观世音菩萨,膝盖上面啊!在右膝盖上面有两个人跪在那里,他看见了觉得很欢喜,一欢喜那两个人没有了,这一欢喜他就想,这对呀!这两个是记善恶的嘛!他想呀!我这一生呀!虽然是啊坏事啊是的的确确做了,但是我毕竟还是做了好事多呀!看见这些东西呀!一定是菩萨加持,他说呀!“菩萨我告一个假,而让我看看耶!”觉得那个蛮好的嘛!我在佛堂里边不行啊!菩萨,我告一个假,检查一下。然后呢那时候精神一来,他不知不觉,本来已经是这样了,他不知不觉告了一个假,跑到房里一摸,整个的几十年没有好的没有了,完全没有了,到现在没有了。嗯!看了哦!这样,所以我们现在大家学佛法,精进是资粮善当中,精进是第一,现在不要大家去学这个哦!你要说哦!耶!我今天也来一下,不要不要,这个地方的本论的每一个地方的次第,你这个次第没有弄清楚之前,你摸进去,前面老记著这个话哦!你一摸一定错。所以现在我只是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说还没有做又先畏缩,现在觉得我有这个机会学这个圆满次第,而目前我们排这个课本身是非常好的,你只要照著这个来,建设起这个心力,然后照著这个建设去做的话,没有一样得不到。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说修持渐次为易生故,他有他的渐次,现在要他这个渐次是告诉我呀!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来,就是我这个地方现在谈这个渐次的话,每一个地方分析啊!万一你们心里觉得啊!唉呀!怎么这样来的话,这就是你们的障碍,这是我告诉你们的,所以我刚才讲老和尚那个故事策励我们啊!现在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啊样样现成,啊!样样现成啊!怕你记不住还要用录音带,怕你不清楚还要用留声机,不是这个什么什么哦!扩音机啊!你怎么可以跟他相比呢?哦!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在这一点上面一定要注意,继续下去。说修此渐次为易生故。

【“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嗔令心平等。”】

  那么那先看这个,这个哦对象,这个对象啊本身跟你没有冤亲的,没有冤亲的人,然后呢在这个上头除掉贪嗔之心,这样因为这个冤亲的人本身啊并没有贪嗔,然后在这个身上本身的现象就是舍。然后在这个时候他前面已经告诉我们的,他不是对方使你亲爱或者冤家,而是说缘对方的时候你拿你的内心啊!这个贪嗔之心啊拿掉。所以对方第一个是引发你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呢真正重要的还是从这个身上面,你回过头来检查你自己的内心,这个在这个上头使得不被这个冤亲的心而动他,在这个上头你得到了这个舍平等了,然后呢缘亲友的心,因为亲友的心啊!虽然有这个耽著,但是这个耽著本身力量比较弱,所以啊在这个上头你啊!再进一步推展。

【“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于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嗔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于怨敌修平等心,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嗔恚。”】

  这些都不可以哦!假定说看见这个亲友心以后的话呢?那个时候啊你会发觉到耶!看见这个欢喜的人,那么自然而然,虽然你看见中庸的人,你心里边不动,看见欢喜的人,心里边跟著欢喜而去了,那时候把他拿掉,把他拿掉,就是这样。然后再进一步对有怨的人再把他拿掉,假定说有亲的人,而有亲爱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话,看见亲爱的人,你就耽著跟著这个而去。如果看对这个怨的人,你没有拿掉的话,由于怨的人你就跟怨而去。这个舍心就升不起来,如果这个舍心升不起来,然后在这个心里不平等的情况之下,你修这个慈悲的话,那这个慈悲始终是像爬山一样,一脚高低,那个慈悲根本大不起来,所以啊当这些都平了。

【“若此亦平,次当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个时候你的质完全对了,然后呢把他的量扩大,扩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时候你看见任何人,不管这个人亲、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见了心里面了不动心,跟你再怨你心里面了不动心,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动你不为外面所动,然后你运用你的心,你要他什么样,你就成什么样,否则你这个心,一直跟著外境转,你虽然觉得,耶!要怎么样,可是境风一动,你又跟著他被他动掉了,那是不行,那个不行,譬如说我们以写字来说,你写字那个笔啊!那个笔写在那个纸上面,是现在蛮好,但是万一那个纸,碰见那个水的话,啊!那个笔啊!就化掉了,那纸也就没有了,对吧!那现在呢?我现在用的纸是不怕水,现在那个笔啊是油质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后你写的子摆在上面那个水尽管来了,对不起,动不了他,是不是这样,那个字还在上面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你事先必定要先准备好了,了解清楚不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事先那个心里边啊!先要不为他不动,就像刚才说那个纸啦!不是说摆在这个地方,摆在这个地方可以,但是你现在要缘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换句话说这张纸啊,不但要摆在房间里,还要摆出去哦!还要风吹雨打哦!所以你在室内虽然是啊蛮好,被水一泡完了,那个不行啊!所以这个纸本身啊经得起风吹雨打,然后你在那个上面写字,写字的时候啊!你现在写得干干的蛮好,但水一来的话,那个墨水一冲掉这个不行,这个墨水也要经得过风吹雨打,现在我们的心里也是这样,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写字,换句话说你不要忙著,在心里上面呢先把那个慈悲放下来修成功,不要,因为你那个慈啊!在这个不平等的心,心里没有摆平之前,摆在这里温室当中,就好像摆在这里,那可以,万一碰到境风上面那一动的话,好碰见水被水掉,碰见风被吹掉,那没有用,这个道理懂不懂,这个地方所以要我们说这个,就这样。若尔,我们翻过来。

【“若尔于彼由修何事能断贪嗔,谓修二事。”】

  那么进一步我们说,对呀!这明明是啊!他是亲爱的人,亲爱的人嘛!难免啊喜好了、贪著了哦!明明是你的冤家啊!冤家嘛当然我们发嗔恙了,你怎么办能够对他舍掉呢?耶!他告诉我们啊!这里进一步,前面先说道理,道理告诉我们来就告诉我们怎么个修法,修两件事情。

【“就有情者,谓念一切欣乐厌苦,皆悉同故,缘于一类执为亲近而兴饶益,于他一类计为疏远,或作损恼或不饶益,不应道理。”】

  说第一个你求两类为对方来说,有情对方来说,就他来说你不是要利益于他吗?那么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乐,大家都厌恶痛苦,就他来说没有一点差别,人是这样,畜生是这样,不管是那一个,现在你对他说有一类啊给他好处,有一类啊要疏远啊!给他好处或者疏远,这个不合理、不合理,这个是就他那方面,这个很明白啊!那么另外呢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么办呢?我自己说明明是这里有情的人我欢喜啊!这嗔恙的人我讨厌啊!他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就自己者,当作是恩,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于谁应贪,于谁当嗔。”】

  嗯!你如果能这样的观察,我们眼前啊虽然凡夫,现在眼前境界明当中,实际上啊我们无始生死当中,现在凡夫当中已经转了不晓得多少趟了,转了多少趟当中,大家没有一种关系没有发生过,各式各样的关系都有过,所以你随便要想找一个说,这个人啊跟你没有作何关系的找不出来,任何一个人都跟你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关系。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四卷B面

  找不出来,任何人都跟你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是你的最亲爱的人,有你的大对头,也有你的毫不相干的人。既然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话,你然后的分他,这样分得有什么好分的呢?就像我们平常相处的,今天好得要命,明天吵得要命,到后天又是如此,后天又是,那天天都是这样,你还何必天天忙著这些事情,这不是毫无意思吗?就是这样,所以啊如果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放远了眼光去看的话,那问题都没有了。

【“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那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这个是啊性宗的修行的方法,特别的告诉我们的有次第,这个初中后三篇。

【“又于亲属起贪爱时。”】

  那么亲属起贪爱时在引经上面,这个经上面。

【“如月上童女请向经云:‘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

  如果说你起贪心了,起贪心的最好的对治啊!就想唉以前啊我也杀过你,你也杀过我,这样的大家互相杀,有什么好贪著的。

【“及如前说无定过时,一切亲怨速族变改所有道理。”】

  在前面我们想的六苦当中我们说过了,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定我,一下亲的要命,一下怨的要命,所以当你想到亲的时候,你想想怨,想到怨的时候,想到亲,你这样一想的话,就正好把他扳平;好了,好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心里面就行了吗?这样,很快的就把你心弄平了。

【“当善思惟,由此俱遣贪嗔二心。”】

  你这样善巧的思惟这个的话,这两样心里边啊!就把他净除掉了。】

【“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嗔分党之心。”】

  他每一个地方,他又来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是什么?起怨亲的差别,就是说你在这个,是这个人本身一定的,我们人在世间当中,自然这个人比你亲近一点,这个人比你疏远一点,乃至这个人是怨家,这个是事实摆在这里,你这点不去管他,而真正重要的就是说,当这种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亲人的呀!你对他哎呀贪著之心要遣除掉这一个,怨的人你排斥之心要拿掉这个,刚才说过了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能够做好了,一切往何的境风,你的心里边啊就在舍当中,不为他所动,我们不要以为如如不动哦!离开如如不动还天差地远哦!现在我们心里面一天到晚跟境风在转,我们说不分别如如不动,那真是颠倒不易,所以这个次第我们,我所以这样提的话,千万要注意每一个地方的行相,你必定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的话呢?你随便一开口也错了,一听哪也不知道弄到那里去啦!嗯!下面继续说。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

  那么有了这个平等的心,进一步就告诉我们怎样办呢?那个时候引发悦意相了,要慈水能够润泽内心的相续,当你内心经过了那个慈悲润泽了以后啊!像那个的田啊!先滋润了,然后啊!滋润了以后,下了悲的种子,他易于增广。

【“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

  哦!那个时候啊!我们哪在这个上头啊,就可以引发悦意先修悲心。
  

【“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

  这个慈的内容,就是这一切有情啊!就像可爱这个独生儿子那样的可爱法。
  

【“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嗔不平恶涩,如调善田。”】

  那么修这个悦意相之前,先要什么,这所以为什么先要修内心的等舍,先把这个内心当中不平的这个恶念啊!粗涩就是啊不平那个贪嗔之念弄干净,就像先把那个田先把田弄干净,弄干净了以后,弄平了然后呢加慈水,然后呢灌那个悲种,那他这个下面说明:

【“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

  你能够照著这样的次第去一步一步欲修的话,那个大悲心啊!很快升起来,应当了知极为切要,这个话,这样子最快速的,这样子最快速的,所以现在我们这里呀!修行尽管还没有行,但是啊马上用得上刚才说的那个道理,哪这个是最快的啊也是唯一的,现在大家都懂了吧!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先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了以后啊!你自己晓得这个是没有退路,不是没有退路啊!我们所以要退的原因是什么?求安乐,结果你发现退下去的结果是只有苦,一条路,而且大苦,进前虽然是苦,小苦却是大乐,现在我们处处地方为求一点点快乐,那个时候你了解了正确的行相,正知见得到了以后,为什么说到最后一定会走上这条路的原因,现在大家了解了没有,哪就是这个地方,所以如果说这个概念还不懂的话,你不必忙,只要这个概念建立起来,这修行是一定成功的。而且是最快速的、最圆满、最好的。念天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十六页,二百十六页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是正修啊!正修修习菩提心,正修菩提心,那么正修菩提心当中呢,前面已经说了引发这个心要什么条件?然后呢根据这个条件正式的策发这个心里面,前面所有的这个辨,这个地方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说真正圆满教授,真正无垢正确的这个指导和每一个地方辨得这么细致,然后你把这个,两个跟以前一比的话,立刻就有这个感觉,以前我们听见的这个佛法,唉呀!怠到非常吹喜啊!好得不得了啊!人人想求啊!这个是非常好的现象,种一下一个种子,当你真正想努力深入契入的时候啊,就不得其门而入,感受上好的说起来是圆融无碍的,但是呢做起来的话,却像什么呢?像这个摸著一个人家水上葫芦一样,你碰上它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碰上就跑掉了,你怎么抓也抓不住,怎么抓也抓不住,所以弄了半天啊!就莫可奈何,幸好还有一个法门,那么我们也只有这一个法门说啊,念佛啦!所以这个叫做末法的善方便,现在你正确的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的话,你由这个次第的步步深入,同样的你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念佛,这个方法来念佛就上品上生,如果你学其他的法门,照样的任何那一个法门,你都可以啊如理如量的达到要达到的量,所以达到多少,那是看你自己的认识跟精进,现在呢我们哪继续的把他那个每一个部份,一步一步的顺著次第来了解他,上次讲到说啊!我们啊正式要修的慈的时候啊!先要慈水来滋润我们的这个内心身心相续,身心相续,有了这一个,然就呢像种田一样,把那个田啊!先把他不平的硬块什么等等啊!把他弄干净了,然后呢再以慈水来滋润,他这样做的话,那么这个悲的种子就很快升起,所以两句话,应当了知极为切要,哪这个是最最重要的部份,这个才是我们应当了解的,所以我们刚才说,前面这所以听的欢喜,感觉的又觉得圆融无碍又这么好,而所以无从下手的话,那望洋兴叹的话,实际上就是你没有抓到这个根本,所以现在我们哪!了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进一认识的,有了进一步认识了以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以前这个是种了一点点的善根,现在却是结的善果,我们立刻可以回想一下,在讲十二因缘的时候,说感果快则两生,慢则三生,实际上那个三生啊!真正说起来时限是无量阿僧祇劫,那么这个三生就是说,你种下了这个种子,要快的话两生,慢的话第三生,第三生靠什么呢?就是那个种子啊经过如理如法滋润它,那么以前呢我们虽然听懂了,虽然欢喜,可是你没有方法不晓得怎么去滋润它,不晓得怎么滋润它,说好啊!大家说好,说了好了半天就像天上的人造卫星一样,好是好你只能望望他,只能望望他,其他的就不行了,现在不但的好,你晓得怎么登堂入室,他就可以把你送到天外,超出我们现在这个生死轮回的苦海,那么这里边分三部份。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

  这个第一个知母,晓得这是母亲。

【“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我们这个生死啊!无始以来这个时间你根本无法想像的,所以啊因为生死无始,所以一生一生的受生啊!也不晓得多长多远,从这样的生死当中,不断的来说,那一个身体没有受过的,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一个地方没有去过的,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一个人没有做过你母亲的,没有样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哪在生死当中,什么样的生都生过,从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到十八层地狱当中的这个阿鼻地狱种子,这个是六道,然后每一道当中啊!唉呀!猿飞等等,蚂蚁国王,最大的到最小的最穷的到最富的,最苦的到最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都去过,然后呢所有的地方也都去过,还有呢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曾经彼此做过父母,所以在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的,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母亲。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

  他下面特别说论经,下面就是证成这件事情。

【“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哦,这个经上面还是说,看这个大地上面哪没有一个地方,你们没有去过的。

【“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

  上面讲次数,这个上面讲人,在这整个生死轮回当中,找不到一个人是没有做过你的父亲、母亲、兄弟、亲戚、朋友,找不到。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

  过去是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就这样。

【“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

  你这样的,这样的了解了思惟以后啊!那么要所有的有情都曾经为自己的母亲啊!这件事情应该求得决定的了解,决定是决定不移,这个决定不移的信念还要坚固,那么这里说,他为什么别的东西啊不讲那个地方,不讲别的人,讲母亲呢?这个道理啊一层一层的说下去,说到下面我们自然容易了解。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

  当这个了解到为自己母亲的这个了解坚固了、生起了,那么念恩也容易生起。

【“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就是你如果是这个概念没有的话,你为什么念恩,现在这个地方,你很清楚这是次第,必然的次第,说念晓得了你的母亲,然后你在母亲身上可以念他的恩。昨天有位同学,他先看了以后,他说:“耶!三宝不是对我们很有恩吗?其他很多为什么不念佛恩而念母恩呢?”对呀!你们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原因啊!所以这个地方,他每一个地方都有特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我们凡夫啊尽管信得过佛,可是对佛法的真正的内涵啊!净信心不一定人人有,不一定人人有,而大部份所以为凡夫的,就正因为一步一步的上去,肤浅的净信心是有的,净信心可是没有,这个净信心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反过来说,你自己思惟观察的这个经验,对我们产生最大的力量,这三宝啊!虽然人家说恩大恩大,可是你没有经验过,无从从你的经验当中引发他深刻的这种感受,引发不出来。所以这个不念佛尽管佛的恩再大,是念母亲,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眼前尚且如此,在以前那对你亦复如此,他现在真正的重要的话,要引发我们的大菩提心,要普缘一切众生去救济它,为什么要这样呢?还是要从这个知母感恩要报恩上去,要报恩那么你想到母亲,然后呢每一个人都是你母亲,你要报每一个人的母亲的恩,所以你这个大悲心啊!就能够偏缘一切一无遗漏。所以这一点啊!产生这样的力量的世间、出世间对我们初机来说,在我们的感受上面,正式要想找到这个只有母亲,这是他的原因,所以他每一个地方啊!就那个关键在什么地方,我们必定要把握得准,而且呢我们要晓得真正初机修学佛法,一定在人道当中,那个畜生的话,尽管你告诉他母亲,那母亲什么它谁也不知道,谁晓得谁是母亲啊!那个卵生畜生他根本不晓得,就是那个胎生的畜生,他也不认知母亲啊!人是不一样,而且你看同样的动物当中,这个人间这个母亲啊!对这个子女的养护啊!那六道当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道可以堪与相比的,再加上只有我们人道当中啊!才有思惟的力量,而要想跳出轮回,要想摆脱那个,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什么呢?就是那个思惟,这一点啊我们要了解,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说有了这个,下面的根据有了依了,依止著这个上头这个因,晓得了母亲,下面怎么办呢?念恩啊!

【“二修念恩者,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

【“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

  先从眼前的母亲来修起。
  

【“如博朵瓦所许而修。”】

  那个祖师怎么告诉我们的,博朵瓦呢就是拿那个敦巴尊者,阿底峡尊者,就是完整教授,阿底峡尊著从金洲大师,那最圆满的教授传承,就表示这个最圆满的教授传承的祖师们,从佛以来没有断过如理如量的,他们都是这样修。

【“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

  先想面前母亲现起,母亲啊现起。说到这个地方,当然我们从道理上懂得了,如果要真正要修的话,觉得哦!这个母亲怎么现得起来啊!大家记得吧!在本论刚一开始的时候,叫我们要修行的时候,先修行什么啊!修皈依,他修皈依的时候,几个条件,第四个条件,坐下了,然后你就坐到这个地方啊!皈依观想资粮田,那就是我们的三宝,他一定要明显跟你的身心相续和合,因为你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然后你了解得明明白白你现在是苦,所以啊我现在的苦一心皈投这个佛,那个下脚的第一步就已经有了,万一没有那么你呀怎么样,忏悔孽障、积聚资粮,然后等等,所以前面次第的第一步,就是共下士的事情,他到那个时候要观想什么?就观起来了,所以到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上士了,观想母当然很容易,所以至于说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所以为什么眼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忏悔,就是那个忏悔,还有呢就是积聚资粮,所以说目前啊要想积聚资粮,我们诸位是最佳的地方,你在这个寺院当中,一个出家僧一举一动啊无处不是,而且以出家僧去做的话,你随便做一点点,那所积聚的功德资粮啊!那个在家人不晓得要做多少,大家还记得吧!要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东西拿出来供奉三宝,供奉到多少时候,不如出家人跑去点一个灯,有这么大的好处啊!所以当你想到这个时候啊!那你叫你不出家也办不到,就这样哦!我们处处的地方要了解这个地方,你这些做到了以后啊!然后你坐下来观啊!很容易生起来,然后呢你观啊生起来了以后,你说等到这个生起来了以后,那个大慈悲心生起来了,大菩提心生起来了,你回向往生--上品,就是这样了,
他也不要你念,拚命的念多少佛,所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后你回过头去,看观经也好,看无量寿经也好,这个道理你能够完全明白,能够完全贯通,现在我们归说回到本论上面,说把母亲看得清楚,那么然后呢其次啊!不但修现在的母亲,还要想,对啊!现在的母亲啊!这一世,可是我们生死无始以来啊!唉呀!曾经为自己的母亲的数量无法想像啊!

【“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

  所以所有的这些母亲啊!当他生育我的时候,当他做母亲的时候啊!所有我的一切的不相应的损害,他样样地方救护我们,所有的快乐都给了我们,这我想啊!这两点,我们人人都能体会得到。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奉。”】

  啊!那个时候我们就从一开头先哪!这个肚子里怀著那真是样样东西靠母亲,然后呢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啊那母亲抱著我,全部精神灌注在这个身心上面,啊!这种状态,然后呢喂奶吃食,脏的东西跟你擦,那怕是大便、小便没有有一样东西不做得千妥万当,所有脏的东西,唉唷!我们现在平常看的一点东西,不要说叫你去擦去摸,人家跑得去随便吐一口痰,你看了心里面唉!可是呀这母亲啊!对于自己的话,不管是这一个乃至于大便、小便,他跟你弄得干干净净啊!我们想到这里啊!是母亲之恩无法想像啊!而且做这种事情心里是没有一点点的厌烦啊!而用种种方法资养。而现在我们做一点事情啊!唉呀!心里边啊哎呀!滴咕的不得了。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肚子饿了马上给吃,冷了给你衣服,少了,什么少了就给你,都是自己父母不肯用的,不肯用的。我自己是出了家没体验到,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学们,后来见了面了,大家谈起来,大家有个共同的一句话,有意思极了,唉!忙了半天还不是为孩子,这句话。当年自己的的确确不晓得父母的心血,我想将来你们诸位啊!大部份人也是如此,也就是幼年出家也可以最幸运,就是有机会的时候,如果你们要回家,这是唯一的事情,将来应该体会的,其他的事情,看见那个家是一无是处,这个家这下字一窝猪,表示啊!唉呀!这么的愚痴,这么的脏垢,一无是处,但从这个地方,我们要感受得到的,在这样的一个父母对你的恩,你能够从这个地方感受到了,然后你这个大菩提心生起来了,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所以平常我们不要轻轻易易啊!这个人家世间的人说忘恩负义,世间第一等大罪人,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居然也是啊!说讲仁义道德,都觉得唉呀!这世间佛法的仁义道德最高的,却做了最忘恩负义的人,这怎么可以啊!所以这个地方啊!我们千万要深刻的认知,正式修的时候,他每一个地方,必须要他很深细的你去思惟观察,所以啊我刚开始的时候也随便看过,后来善知识告诉我了,我就在那个地方想啊!我现在我不太愿意想,我一想啊我实在忍不住,我每一想忍我实在忍不住,这的的确确的,你们要的确好想,好好的想想它,对你们有绝对的好处,母亲的恩德你的的确确无法想像的,那怕你老了,唉!我自己记得了,前年我回去了,我母亲八十几岁,我母亲出门啊!我母亲就跟我说,唉!要这个!唉!要这个,那我就弟弟就说,哎呀妈你就不要去管了,难道还不知道嘛!然后我弟弟就跟我说啊!他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就跟我弟弟说,唉!你错了,你不要这样想啊,你想天底下有除了母亲以外,有那一个人一生这样关心你的有没有,你们仔细想想看,以后如果在家人总觉得父母啰嗦,你从他那一方面去看是啰嗦,可是他为什么啰嗦,不啰嗦旁人啊!他心中始终把你看成他的孩子,他一心一意从你在她肚子里结生那段开始,一直到他两脚一伸,他心里没有别的就是关心你,就是这样。我四十年没有回去了,回去了啊!我母亲又不能跑了,门口一听,听见声音,她还缠著那个小脚,叮叮的就出来,然后我当然看了很欢喜,然后出了门,他一定叮嘱著我这个叮嘱著那个,是啊!他那个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现在怎么完全不相应,但是我看见的,绝不是看见她的啰嗦,看见她始终把你看成是一个小孩子一样,他全部精神贯注在那上头,然后一再的跟我弟弟们讲,到后来,所以他们整个的改变过来了,不管母亲怎么的啰嗦,她越是这样,我心里面感到越是温暖啊!天底下的的确确你们仔细这样想的话,你没有一个人不会孝顺,你绝对想不到一点点要违背父母的地方,你找不到的,这样,然后呢你说,你有没有听她,说实在我没有听她,当然你跑出去,你不可能照著你母亲这样去做,不可能的,我做的完全跟我母亲不一样,有的时候她回来啦!她叮嘱的她忘记掉,她回来又看见,唉唷!你回来她很高兴啊!有的时候他问你啊!今天怎么样啊!然后呢你告诉她啊,所以啊!尽管你告诉她的事情跟事实完全完全不一样,她叮嘱你要你向东你肩向西,她也没关系,母亲是真伟大,所以你只要体会这个心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五卷A面

  所以你只要体会到这个心情,不管她怎么弄,不管她怎么说,你只有一个,那个时侯你只有一个念头:“哦!你总怎么方式去报答她的恩?”我现在能够做到,别的做不到,唉!他这样告诉我,总是好欢喜地接受,啊!对她这么欢喜,因为我心里很高兴,这人这个感情就是这个样子,你欢喜呀,她不用你讲她,她也欢欢喜喜。所以在我家里面,我觉得短短地,我小的时侯就这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啊!别的人呢?讲他的母亲,那母亲总觉得我这个几十年的经验,在我父母的心里你总觉得:“孩子”;他觉得你不懂事,所以你告诉她怎么她也听不进去,唉!可我母亲,我告诉她什么,她总归听得进。后来我了解了,因为什么?因为她告诉你什么?你无条件接受她,她也了解,唉!的的确确,你对她的心情就是这样,所以你不管怎么告诉她,她也会感受到:你全部精神对她。所以尽管几十岁的人改不过来,可是我告诉我母亲教她改的话,她就改了,那个时侯啊!大陆上面很流行的一贯道,她也信一贯道,怎么人跟她讲也没有用?我就告诉我母亲说:“这个一贯道骗人的!”“唉!真的啊!”“啊!当然!”她这句话不是怀疑我,她听见我讲就这么凭一句话,然后我就告诉她只要念“阿弥陀怫”“那好!那好!”那说什么她这个东西就不念了。唉!所以有这种力量,就这个样子,以后我离开了,我当然不晓得啊!,可是,哦!立刻反应就来了,那个时侯,那个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啊,因为我有一个重要的亲戚,是这个里边哪影响很大的一个人也住在那个地方,他们就从此以后的多少年没办法疏远的,我进去就给他打开了。所以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就是这个样子!我只是随便一说啊!顺便谈到。这个地方啊,大家尽量地你好好从这个上面去看!啊!你一定要把他那个因呀!慢慢地找到,这样,你不要在那个外面的形象上转,那自然而然就能深入这个里面地去。继续下去,

【“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

  啊!这些东西啊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呀!在我们眼前最清楚了。唉呀!赚一点点钱是千辛万苦呀!都是啊做了种种的罪苦和恶名啊等等,求来了以后自己不用就给你。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

  这个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严重的啊,如果说有病苦了啊,宁愿她自己死,宁愿她自己病,宁愿她自己苦,她总是甘心情愿地啊,用种种的方式来帮你忙啊,所有的利乐没有一样东西哪不办的。容或现在大家有感觉说:“咦?我这个父母好像不这样的?”这个倒是事实,眼前的,千真万确的,这个两代之间的代沟呀非常大!其实,像刚才一样,原因哪,为什么?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对同样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的话,当然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然后见解不一样,这个问题就来了。所以呀!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叫什么?缘起空,任何东西都是因缘而起,他这个概念所以这样,因为他有产生他这个概念的因缘,我这个概念所以这样,因为我现在所面对的接触的客观环境如此,既然接触的环境因缘条件不一样,我的见解感受,自然跟父亲的跟母亲的见解感受自然不一样。这个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更进一步,当然,你也可以说:“唉!那么她也不应该用她的标准来衡量你呀!”这个是对。问题现在是:她学佛?你学佛。你学佛呀!不是她学佛呀!你学佛的话,很简单吗!就是你应该了解,否则的话,轮到她学佛,她成了佛来救你。我们现在学佛的话很明白,这懂得佛法以后的必然现象。啊世间人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只有能够自己说:“啊!现在我了解了”你了解了,你就不会在这形象上面转啊;而在这个原则上面,只了解到她真正的动机,你了解的清清楚楚,不会被眼前她不同的见解上面,那个代沟啊!对你来说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个时侯,行了!那个时侯行了。所以呀!这个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之所以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不懂得道理,于是觉得“唉呀!这个老朽这个人的脑筋怎么糊涂想这种事情莫名奇妙!”你把她当初对你的这些恩你忘得干干净净,等同畜生。既然造了这个业,对不起,等到这一生一失去的话,连他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啊!现在这个时侯啊,如果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这样想。反过来,我们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没学佛!既然没学佛,他现在这个概念是自然这样的。啊不要希望他这个子女来孝顺你,不要希望。但愿我能够孝顺我父母,将来成了佛啊,把父母救起来,把子女也救起来,那个才是对的,嗯!那个才是对的,那么关于这一点啊!要干什么?了解。了解了呢?专一精纯地思惟。哪,眼前我们真正修的就是这个。啊!所以眼前真正修的啊!都要如理思惟。如理思惟这是最重要的。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

  当这样的念恩的心里边哪,真实的生起来了,这个不是空话噢,这个不是空话噢,不是讲一个道理哦!这一点呀!在这个地方是特别强调哦!所以大家啊不要忙著懂得很多道理,我们往往看见,唉呀!他懂得很多道理了。啊!然后呢!自己觉得很懂,看别人哪!觉得:“啊!这个还差得很远,这个不懂!”实际上呢?对不起,这个文字上面啊!这个文字上面!这做世间学问是有用的,做佛法深入,没有用呀!世间的学问跟佛法的深入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尽管是佛法,你辨别的很清楚,讲得头头是道,如果说内心当中不能如实生起的量,你转了一世啊!变成很会动脑筋的人,啊!然后呢!啊呀这个做起学问来念起书来念得很好,但是对佛法深入没有你的份,这个是它最大的差别,就是这样。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后,也许你文字都忘记掉了,但是你起心动念的话就会有这种念头。啊!一个念起来了,你这个母亲,你只会感激她的恩,你不会感觉其他的不是,当然其他的也是如此啊!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如此。那么,对母亲这样啦,次于父等其余的亲友啊,也这个样去修。因为,哦!那些人呀!以往多生以来都是自己的父母。

【“次于中人知母而修,”】

  那么更进一步呢?啊!跟你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也是这样想那前生啊!那些都是母呀


【“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

  那个时侯啊!在怨敌上面再开始修,前面哪,第一个告诉我们修“无量舍”,有一个原因的,无量舍就是,但并不是教我们舍这怨亲,他怨跟亲没关系,但是不管若怨若亲,到你现前的时侯,你自己心里面不会有他亲疏之感,这是调柔这个心。那么,进一步你修了这慈心以后修了那个念恩心以后呀!你第一个看见那个怨家的时侯,你不会呀怨的这个概念,你脑筋当中已经拿掉了,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你要念他的恩就很容易。所以,

【“若于怨敌起同母心,”】

  这个时侯,“质”对了,“质”对了。就是自己的母亲固然是母亲,其余的亲友母亲,完全不认识的事情,也是母亲,乃至于怨家对头都是母亲,这个时侯啊!任何一个人,没有一个例外的,你都能够从他身上:缘想、思惟、感恩。其次呢!把这个量扩大,

【“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质对了,慢慢的推广,所以,这个质跟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呢质跟量之间的关系啊,那个次第完整圆满的都在里头。啊!念了恩,念了恩,第三呢,进一步那就要报恩了,进一步要报恩了。

【“三修报恩者。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

  啊!这么一来呀!这时候我们就了解啦!只因为啊!大家在生死轮回当中啊!一直在转,所以不认识啊!不认识是不认识啊,但是确实是母亲啊!所以这是千真万确的啊,而他们受苦啊!一无依靠啊!这种我们就不去管呀!只求自己解脱啊!那个啊!这种人哪是薄,啊!这是太苛,不要说苛薄吧那实在这个谈不到呀!对这点不感到惭愧吗?啊!如果说“无惭无愧”是莫甚于此呀!我们不要说转了一世,你小的时侯离开了父母,你长大了,不知道;不要说小的离开父母,我们现在没有离开父母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恩唉。这样!那你们看,为什么畜生感得畜生的原因?就是它主要的最大的原因,它并没有造严重的恶业,但是不懂得父母恩,这世间来说,感得畜生相,它多多少少还晓得一点,它这个畜生愈高,这个胎生的畜生就比较高,这母亲还会带一点它,因为这个母子的关系,这个就是它的业!你有多少感恩的这个心,感恩的业相应,你多少感得多少的果报。愈是下等的,愈是没有。所以这因果之间的法则你了解了,随便一看,就这么清楚,就这样明白,就这么清楚,就这么明白。那鸡生了那个蛋,就算完了,它还要孵它一下,小鸡出来也不晓得,就这样,那个湿生更是糟糕,也就是说有一次,我说:我们啊!人是,所以为什么“五伦”呀!这个这个仁义礼智信,跟那个啊,这个什么“五戒”呀,这人的根本等等,都有他的必然的这样的因果关系,就是这个!啊!所以呀.实实在在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呀!实实在在我们应该要了解,这我们真正应该为此而感到惭愧呀!那么这个道理说明了,下面就引论,

【“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所有的这个亲人呀,母亲呀!在生死大海当中啊,就像沈在这个大水当中,生死苦海当中,又转了一个生呀!大家不认识呀!而抛弃不管哪!只求自己解脱,那天下那有这个,比这个事情更糟糕的呀?更应该自己感到惭愧的啊!啊!现在我们居然是修学佛法讲道德仁义的人啊,连他自己最亲的人都不管呀!还讲什么个道德仁义?我们骂人说“这个人苛薄得不得了!”就这样,那苛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现在对你自己的母亲都不管,还说修学佛法?天下还有这样的苛薄的人吗?唉!想到这地方啊!所以我们真正懂得了佛法,你一天到晚都是啊只有反省改过啊!

【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

  这下贱的人都不合理呀!啊!如果有恩不报而弃舍的话?何况我佛法当中?岂是我佛法当中相应相顺的。所以呀!这个证二乘的,对我们凡夫来说,圣者好了不起!因为我们不能解决的,他解决了,所以我们是绝对的尊重。但是佛为什么要呵斥?为什么呵斥他焦芽败种的原因,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不是我们呵斥呀!我们可不能呵斥,我们呵斥的话,都要堕落的呀!我们呵斥不是呵斥外面是呵斥我们自己内心。啊!所以想想看!我是不是这样的人呀?啊!不啊!不但不,还要感激呀!说那些大阿罗汉都是菩萨示现啊!他是菩萨,他示现这个身,然后呢佛呵斥他,然后呢,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唉!就好像两个人扮了个戏给我们看,我们要感激他。这个是我们现在应该了解的用心之处。

【“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

  又说了,小孩子啊!刚下地呀!你是的的确确的,天下没有一个人例外,没有母亲的话,没有一个人生活得下来,没有母亲,人类啊!畜生当然例外,所以啊!我们
要想不要说升人天成佛做祖啊!你要保持人身,这点都要记得千真万确,是谁的慈悲的心力啊?这样去做啊?啊!这样的啊!由于这样的慈悲心,多少辛苦的这样的母亲啊,最下等最下贱的人啊!他也绝对不会啊!弃舍不顾啊!

【“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

  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

  那个无边功德赞上面这赞佛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要修学的,一切的有情啊,为这个无明所遮盖的,盲无慧目,有了眼睛是开眼瞎子!啊!所以他不认识啊!他这个心念当中啊没有智慧,啊!都是想错的,这个必定要前面这个样子一步一步来呀!都是要这个亲子的慈悲,啊!才能够我们啊!得到这样。可是我们不认识由于无明覆盖,居然不管那个无上的大恩只求自己解脱,这可不是我应有之法哦!可不是我应有之法哦!所以呀!你们应该发愿呀!度所有那些曾经做过你母亲的众生。现在他们那些众生啊!无依无靠。轮回在生死苦海当中。这里有人问:“唉!既然这样的话,佛就应该一次说大乘法啊!他为什么要说三乘法呀?”大家有没有这个疑问呢?对呀!佛就应该一开始就不要说三乘呀!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正因为佛之成了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为什么成佛的呀?他就是因地当中要了解了这一点,感一切人的恩,报一切人的恩,惟一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救度出来。所以,他由于这样的心,行这样的行,成了这样的佛。成了佛果以后仍旧有大悲心策动他,绝对不会安住,说“无住涅槃。”尽未来际,有悲心策动,以他的大智大威神力,一直度众生,那时侯他只有一个目标:度你,只是如此。那么,用什么方法相应呢?就用这个方法度你。这是他的悲愿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更进一步来说,有很多人就这样,譬如说拿我们现在来说吧!教你学佛呀!现在大家好了,听见了本论了,听了相应了。大部份人一听,哎呀!这么难学啊!好了好了,打退堂鼓回去了。我还是在那里关在那里念念佛就算了,啊肯念佛的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很明白的事实,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那么那个时侯你对这里边啊!就一点不会有问题了。啊!因为没有问题,所以你走上去的时侯啊步步平实,步步平正。好,现在我们念了,了解了,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

  那么现在我们说,对啊!这个最下贱都不可以,何况是我们学佛啊!我们要报!那么怎么报法呢?要晓得在生死轮回当中这种富有快乐,就是我们眼前的世间的这个名利恩爱,这些呀!不要我们,他自己会得到的。但问题呢,这些东西啊!都是欺诳的啊!都是欺诳的啊,以前啊!由于我们烦恼,烦恼就是惑,迷惑,无明,被这个烦恼魔所伤呀!明明是苦不知道,就像已经受了重伤,重伤了还加那个硝盐,硝盐平常不伤的时候加上去痛得个要命,弄伤了这痛上加痛呀!这性苦这上面,他本来这个身就是轮回,本质就是苦的,你还要加恩恩爱爱,贪嗔痴在那儿,这苦上加苦啊!所以啊,你现在真正的以慈悲心肠要救济帮助他们,应该怎么办呢?要把他们哪安立解脱涅槃之乐啊!那个才是报他们的恩啊,所以现在我们大家说:“哎呀你要度众生呀!你要慈悲呀!”是一点都没有错。你慈悲要救他们怎么救?要把他们从烦恼当中救出来,要使他们得到涅槃之乐,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也是跟他们这样一想的话,那个不是佛法,这个地方很清楚呀!所以我们必定要知道啊,不要说哎呀那我在救众生呀!你如果说不了解的话,我们一定也是会忙什么?忙这种世间的慈善事业,大家都说:“你看别人都做你怎么不做呀?”再加上别人在说:“啊!你们佛教讲大慈悲?”对不起,我不一定。不是不做噢!“不一定”!看你怎么做法?是你已经发了这样的大菩提心,那时侯你救济他,你明明晓得这个啊这是苦的,你也产生绝大厌患之心,可是对他来说,你晓得唯一的方法结他这个缘,只有这样子做,那是绝对了不起,因为你自己明明白白对它产生绝大的厌患。反过来,你心里面哪!对这东西乃至于又不了解,又舍不得。哎呀就像什么?就像蚂蚁碰见糖,蚂蚁碰见蜜一样,就像苍蝇碰见那个大粪一样马上沾在上面呀!赶都赶不走。然后自己就说:“哎呀我是大慈悲”那是完全错!完全是自欺欺人,这个事情呀!自己衡量心里很容易明白。啊!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那么这样了解了,我们才晓得啊我们要帮人家的是帮些什么啊?绝对呀!不是啊!在那里火上加油呀!他在生死轮回炽燃当中,你再给他来这个恩恩爱爱,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啊!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啊,就像那个论上面说,由于烦恼魔所伤害,伤害了已经成了疮了,那个时侯我在上面反而加一点灰水,这石灰水,哦那个东西痛得很,等于苦上加苦啊,啊,这个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检查,如果我们现在心里边呀不检查,你乃至于不晓得自己在烦恼当中,那时候谈佛法,那都是开玩笑,都是空话,啊,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一定要从下士,中士一步一步上来,而这个不是讲一个空话,硬是你了解了道理,内心当中去观照,唉看见了事实了,把这个量加大,从这个上面,才进入到上士来,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那么,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说现在呢,由于我们哪,辗转的这样,了解了。这个状态感恩、念恩,然后要去报他的真正的恩的话啊,只有一件事情,不是用世间这种啊,恩恩爱爱跟三毒相应的方法。而是要告诉他世间的真相:苦。然后呢?从苦集灭道当中啊,不是走流转,而是走还灭,使他得到涅槃啊,除了这个,其他没有,除了这个,没有了!这一句话,这是唯一的,所以现在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哪,还觉得这个放不下,唉呀还有这个事情,你完全错了,修学佛法的事情,你正因为要帮他忙所以眼前必须先放下,你必须自己做到了,你才能报他的恩。自己都做不到,然后呢,把他缠在一块的话,那完全是说空话,这一点是最重要。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啊,不能报恩的这个真正负的担子最大的就是这个,那个重的比大海还要重,比须弥还要重,世间最大最重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换句话说,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还超过这个。若能报恩的话,那个才是真正哪智者,这个智者就是圣者佛菩萨。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

  呵!拿他来说,大海虽然大,虽然重,跟须弥,但是啊嘿嘿,我不在乎,我现在如果不能报父母的恩,那个才是我真正的重担呀!这我们要了解的,

【“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假定我们心里面,真实的不散掉,胡思乱想,正确的了解,那么,要了解了恩,报答这个恩,使得这个恩哪,不会走上错路,那个才是真正智慧者所称赞,所应该行的。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

  总之一句话,自己的母亲,在生死轮回当中,她没有正知正念,所以呀!当然,没有正知,就不能有正念啦,啊心是狂的,眼是盲的,换句话说,愚痴无明当中,又没有人去引导她,走路一脚高低呀!像这个正在黑夜走在险处一样,这个悬崖上面啊,在这种状态当中,做母亲的,不期望她的儿子望谁呢?

【“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

  做儿子的人哪,那个时候不从那个恐布的地方把母亲救出来,那么靠谁来救她呢?

【“故应从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

  那么,这个时侯,我们看见哪像自己母亲一样的所有的这些众生哪,由于自己的烦恼魔啊!换句话说这就是无明,心里面一天到晚在这个里面,自己做不了主啊,那是狂乱当中啊,啊却偏偏也没有正知见:慧眼哪,不管是增上生也好,是决定胜也好,这个都不了解,看不到。自己既不了解也没有别的人哪,真实的善知识去引导他。因为没有人引导,自己又不了解,所以任何时候都在啊造恶,就像啊一脚高
低的这样地啊,在这险路上面啊!总之,

【“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五卷B面

  那么总共的来说,不管怎么样,都在生死痛苦当中,天、人、修罗,恶道等等,而特别在恶道当中更是可怕!所以在这个时候啊!母亲只有希望儿子,而儿子呢?应该做的就是啊救度母亲。

【“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

  嗯!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是的,我们为烦恼所缚啊!所以啊!心是痴的!眼睛是盲的,都在这个啊!悬崖险路上面哪!一脚高低地走啊!所以这个时候啊,不管为自已,不管为他人哪,也不管是那一个人,真正自己跟别人哪,种种的忧愁苦恼事都是一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上面说了这个道理,还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启发菩提心,小一点嘛,能够啊!少一点至少吗,能够把我们得到上品去!更好一点啊,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啊,还有特别好处,下面说不应于他寻求过失,你就不会跟他找过失了,只见一切功德觉为希有,觉得殊胜希有,刚才我曾经讲过的,那我自己觉得我对我母亲一样,不管她怎么讲,唉!我只看见她,她对我这么好!然后呢?因为我由于这样心理,我也欢喜,我不管她怎么讲,我总是就是欢喜,就是感激!然后呢?我回过头去也是如此,当你想到任何一个人都是你母亲的话,你也这样的话,请问: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问题啊?一点问题都没有啦!所以这个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点问题都没有了,这不是马上增上生嘛?所以我们要想改善,你想尽千辛万苦,你怎么弄都改不过来,唉!这个地方,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把你完全改过来了,人真正的啊,穷,不穷在物质上面,苦,不苦在物质上面,就是这样,那怕你再穷再苦,大家一起来唉呀!过得真开心,真快乐!我记得我那年到乡下去的时候啊!唉呀!看看大陆上那个,的的确确啊,比起我们这里来,那真的是差的不晓得差到那里去了!看见了我回来了,连忙啊!去买一点菜,我心里想:唉,是这样啊!他那个自己啊,有一点小小的一块田,他可以种一点,我就告诉他,唉啊,自己种的特别好,那怕一点点,他也蛮欢喜,但的的确确的那谈物质,什么都谈不到,但是我自己啊,立刻就感觉到的,一生的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自己跟母亲的时候!小的时候,现在回想,回想小的时候固然如此,眼前还是如此啊!这千真万确的,你只要能够如理的观察,你们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没有一个人例外,想想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小的时候嘛!无忧无虑!唉,所以小的时候啊,你看,那怕那个父母亲打了你,那个孩子啊,一定抱著母亲的腿在哭的!唉,你看看,对不对?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这个关系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完善,现在你把一切众生看成这样的话,还有什么过失啊?找不到啦!就这么找不到了!唉!所以这个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所以说,你啊!多闻!了解的愈多,然后呢?你思惟的愈多!除过增德,除那过失的方法,增长功德的资粮的方法是愈多,不管你那一个想,你用因感业感缘起的来想也好,现在又告诉我们这个办法也好,不管你那一个办法,想到那里啊,嘿,功德就增长到那里,苦恼就净化到那里,当下是增上生,别的这个增上生啊,对不起啊,还慢慢地要出毛病,这个增上生到最后一定是决定胜,这样的殊胜啊!所以啊!对这一点啊!应觉为希有啊!的的确确,啊!这个除了佛以外,真正佛法的真正不共的地方就这个!然后呢?此亦合苦恼道理,耶,它还是从这个,概念还是从什么上面啊?不要忘记掉噢:苦集灭道,它的根本教法并没有离开,始终是绕著这个中心在转。好了,那么这时候啊,我们发依这个心哪,然后呢?一步一步上来,啊,依了这个心,下面的正发什么?正发大慈悲心!因为大慈悲心有了,其它的一一也来了,

【“第二正发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那个地方啊,分三部份来说第一个呢?修慈!慈是什么?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啊你要把快乐给人家,所以一定有一个对象受你快乐的,所以这个慈心所缘的是什么?是不具足安乐有情,说那些有情啊,他没有快乐,那是你所缘的,行相呢?那个时候你的心理状态呢?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

  你怎么样使他得到快乐?

【“惟愿令其获得安乐,”】

  你一心一愿,一心一意只有想,怎么使他快乐,还有重要的,这个快乐,

【“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这三样,第一个:怎么样使他快乐?第二个:你心里面一心一意只有想使他快乐!进一步:我要使他快乐!现在,讲到这地方,我们又停一下,现在我们平常啊!人与人之间,是种种毛病,无非是为什么啊?你希望快乐,不希望他快乐?现在你有了这个心,你只希望人家快乐的话,眼前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找不到了,对不对?结果呢?这个时候,你却增长什么?增长了无上大菩提的功德!啊!那个是佛法之美啊!前面已经告诉我们,那么好!所以,你看这愈向后啊,这个愈好,然后呢?你的烦恼啊,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净化掉,净化掉了,如果你能够把现在这个东西跟前面的再配合起来的话,哇,那运用的天衣无缝!那个是真的叫圆融无碍啊!你跑到那里,处处体会,就问题解决!跟以前的圆融无碍有个绝不一样的地方,前面的圆融无碍啊!那是个大杂烩,反正啊!那就像说那个笑话一样,唉呀,那个脏垢不分,统统混在一块,现在不,每一个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该怎么就怎么!处处体会,处处圆融,没有一样东西用不上,这个是真的美呀!继续,继续,胜利者,它有什么好处呀?说这个修慈心有什么好处呀?唉,实际上,我刚才说那个,是最起码的唷!还是最起码的,不过呢,我说的是我们眼前感受得到的,经上面可说的,那不得了啊!

【“胜利者,三摩地王经云:“偏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下面有解释,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经上面告诉我们,普偏是一无遗漏的,与无边俱胝刹,唉呀!不得了啊!这不仅是说我们现在,这南普陀,下面加上个正觉寺,等下还有个慈善寺,那台中、台湾,整个的我们这个地球,整个的银河系,整个的无边刹海当中,所有的最好的供养,你拿来供养一切佛,这个功德多大,不得了得,耶!不及慈心一分数,你呀产生了那个慈心,那怕那很小一点点啊,唉!远超过它!上面哪,啊!引那个三摩地王经说,啊!引那个三摩地王经说,你看,这么大的供养,那不得了的啊,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啊,嘿!不如慈心的一分数啊,你修那慈心很少一点点,你看看这功德多大,他一再处处地方告诉我们啊!殊胜的利益,殊胜的利益,所以我们现在,从两方面,一方面嘛,像我刚才说的,眼前马上让你感受到,让你感受到的话,你会觉得,哎呀!这个的确这么好,心里面哪就愿意,乐意地推动,然后呢?再引佛经上面,所以原来实际上这个东西这么个好法啊!这是双重的力量!这我们平常啊!你只要肯这样如理去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大菩提心无有生不起的道理,因为这个,这么眼前的,这样的一个好,而又这么现实的一个问题,继续下去,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这么一个佛国,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这个安乐像什么,苾刍入灭定乐,这个灭定乐是快乐啊,是不晓得多快乐!在我们世间哪,三世间最快乐的是什么..色界第三禅,啊!第三禅,这个第三禅真是快乐啊!不要说第三禅,你得到一旦得到了色界的这个快乐的话,人间哪最快乐东西,你对他味同嚼蜡,是一点味道都没有,闻起来臭不可言,人间呢,最快乐的是男女,那时候,你对它啊!那简直是呀!你们还记得不记得阿难那个公案啊?他的太太美成这个样,一看这个天女,他就觉得自己太太啊,哎呀!像一个瞎眼的老母猴一样,那个还只是欲界天噢!色界还要比它深噢,一层比一层,然后呢?灭定乐的话,那又更不晓得快乐多少倍,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快乐,就都得到这样大的灭定乐,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在这个地方,修这么长,哎呀,无量无边的年数,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呀,一弹指顷,就这么“答”一来,换句话说,一秒钟的很短的时候,你能够缘一切有情,修那个慈悲心,那个福啊,比其它前面还要来得大,所以这个千真万确的,真正的菩萨,如果如理如量的学了以后啊,他会产生那个心量,那个时候,我们才会晓得,为什么慈航菩萨,人家叫他到净土去,他不愿意去,这个很明白呀!啊,到那净土去,对不起,你要赚那个法财赚不到,赚不到。在那个世间,你只要一刹那,修这个,不得了的功德,因为慈心,一定什么?一定要缘苦众生,跑到那地方,快乐的不得了啊!啊!你是最起码的,你那个慈心从何缘起呢?你只有羡慕人家的心情,那里有慈悲心呢?跑到那个地方去的话啊,你懂得了道理这个,哎呀,那些人多苦啊!你只要看见他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来了,那个时候,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真正的观念就在一个上头,正知见!你如果没正知见的话,自然哎呀!这地方怕的不得了呀!就这样,这个是必然的道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说你每天三时..早、中、晚,每次啊!送这么多东西,不及须臾,一刹那的时候修慈福,前面这个是,是缘一切有情,现在呢,这这一句话呢?它并不一定是,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啊!就这么大功德呀!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啊!你能够这样的话,所有的天人哪,天人是保护人间最好的,他也是这样无比慈悲的心情、爱念、观护于你,一切时处来守护,啊你在这,快乐的东西愈来愈多,愈来愈快乐,而一切的毒害、一切的这个伤害,不能害你,你不要多大的辛苦啊,你要做的事情都成就,现世如此,将来呢?当来呢?你能够生到梵世间,你就是不能得到解脱的话,你都可以得到这个慈相应的八德,那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功德。那慈法的八德,我也不清楚,不过没关系,总之,包含了上面的这些东西,可能就是上面的,可能什么?这个我还没找到这个正确的根据,

【“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

  啊!如果有了慈心的话,天人自然而然以这样的慈心来爱护照顾你,自然他样样东西都来了,不但我们凡夫,佛,战胜魔军哪,不是别的噢!他以慈力战胜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真正最佳的守护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那我们仍旧像刚才谈论的,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当你因对任何一个人,能像自己母亲的时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会得到最佳守护,是每一个人都会像你母亲这样看顾你,请问:你还有何所求呀?自然而然无往不利啊!现在我们动不动看那个,哎呀!烦恼啊,就因为我们不得善巧,不了解这个道理啊!有它有这么多的好处啊,所以虽然难生哪,要努力!虽然是难生,你只要去努力,得到这个功德是不得了的,世间那有一样东西能够跟它相比?现在,你再富,富为世界第一富翁啊,你周围的冤家,不晓得有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啊,时时刻刻啊,要在那儿刮你的肉,抢你的钱,不管你有多大的地位啊,人家那个正的背后啊,想尽办法把你拖下来。要是现在,你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啊,你把人家看成母亲的话,他全部的精神就贯注在你身上,请问,天下那有一样东西能够跟她相比的?但是呢,对不起,你要想世间啊!得到一个,竞选一个什么啊,那是不晓得千辛万苦啊!赚一点财富,更是啊,无比的困恼、困难,那么你修这个法门哪,嘿!却容易的不得了啊!真正比起那些来,所以你只要把忙世间的这个东西的啊,一部份力量移过来这里,结果得到的果报的话,那世间是完全不能比啊!这个利害关系,我们一定要知道,要知道了以后,自然而然,你对眼前哪,绝对不会感到的苦,绝对不会感到的苦,同样地,你要不求快乐则已,现在我们总是要求快乐,这都是颠倒了啦,求快乐这样求法的啊?这个快乐才是无比的,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

  那个论上面那引说,我们任何情况之下,集中心力要思惟,金光明是经啊,就是三十五佛忏当中啊,嗯,不是三十五佛忏,前面我们讲四力忏悔当中,它举了两个,金光明忏,那实际上呢?他是金光明经上面,他是特别说明了这个偈文,那怕嘴巴上面念念,唉,我们要一面去念啊,一面缘想这个文。

【“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

  就是念他的文,跟它相应的,修这个慈法,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偏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前面已经说过了,照著这个次第,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

  嗯!那么,修的道理呢?怎么修法呢?你只要不断的去思惟观察世间上面种种苦啊,你一看到那个苦啊,你这个悲愍心就生起来了,因为你已经晓得这些都是你的母亲呀!然后你看见那母亲受这么多苦啊,你的不忍的心就生起来,你要救济她的心呀,就生起来了,所以啊这样的修,这样的修。在世间哪,不管什么快乐,啊,无漏的固然不谈哪,根本谈都谈不到,有漏的,就是有漏的快乐也是啊!那个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快乐,你能够这样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欲与乐,就这个慈心,自然生起来了,看见她这么苦,然后你要报她的恩,当然你用种种方法,就给她快乐嘛!这个自然而然哪,你看见她的苦嘛,你就生起来,就像母亲看见那个儿子苦啊,不要想唉,我要不要把那儿子怎么弄啊,她完全自然而然反应的,叫任运,当我们能如理去修学的话,也一定能够啊!任运自然产生,

【“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那么,进一步,最好的快乐来啊布施、来供养、来给一切有情啊!这个就是:“慈”所缘的,慈所缘的。那么在这个地方啊,有一件事情,我们容或有的时候啊,就像唉呀眼前我们哪,总觉得这个事情啊,觉得千辛万苦,好像很难,往往这个概念,会把我们修行会障碍住了,会障碍住。听了道理呀!容易。做起来?哎呀!觉得很难!现在呢?你换个方法想想看,比如说,我们现在眼前哪,有的人哪有各种不同的嗜好,就吃辣椒你刚开始吃辣的时候,天生下来就好吃啊?不会呀,一吃哎呀!辣了个要命,哟,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吐啊,弄了个半天,不晓得怎么样是好,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就看见,我自己也没这个经验,我自己的事情,总是忘得干干净净,啊!看见那弟弟妹妹啊,或是别的人哪,那个小孩子断奶的时候啊,就是断不了,那么怎么办呢?唉,那个母亲啊,就用点辣的东西涂在奶头上,那他一吃,哎呀!从此以后看见那就不要吃了,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等到有一段哪,你上了这个,这个嗜好养成功了,叫你没辣的,你就没胃口了,对不对?啊!那这人人有这个经验啊!所以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你就不断地薰习,所以叫习啊!修习修习,然后你吃,没有一个例外的,比如说茶,现在我也蛮欢喜喝茶,可是我现在因为啊,这个不好,所以不喝茶,刚开始的时候啊,喝一口,苦苦的,有什么好吃?到后来,就是觉得,到那时候,你没这个茶下肚子啊,觉也睡不著,那个味道就来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人,然后呢?抽烟什么,眼前所有,没有一个例外的,你只要这样想到的话啊!你就晓得不难,一点都不难。这个概念不是难不难,要你克服你的心理,所以我们往往啊,一再告诉大家,不是这个事情本身难,就是你自己的执著障碍啊!这无始以来的习气,你还没有做就心里哎,对不起,你啊就没有机会啦。所以第一个要把知见转过来,知见转过来,你只要去努力去做,练习的话,耶,养成习惯了,到那时候啊,叫你不做还做不到,这个概念,你第一个要养成功,第一个要认识。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举世间的几个比喻,像佛陀啊,像爱迪生啊,像这种啊,这明明世间大家觉得不可能,他都做到了,现在呢?佛法,以前你不懂的时候啊,听了这样,现在那个次第这么明白,而且每个次第所讲的内涵,在我们心底的心相上面,马上让你感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终只是一样东西,什么呢?就是自己的业障,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要忏悔啊!听的时候蛮来劲的,听过了以后,等下你回去,又那么一躺,好了,我说这个心理状态啊,你那个时候,心里面提起来,对啊!你只要把持这个概念,你只要冲过去,所以那天,我告诉你们这个老和尚的公案,你们记著:不是叫你们要去做,那表示呢,他这样的状态当中,他只要肯那个克服的话,没有一样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况,这件事情有这么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之高,是不得了的利益啊!你时时记得一句话,你之所以不能做的话啊,为什么不做啊?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你能够如理如量的观察的话,结果发现:你贪了一点点小便宜,受无边大苦啊!你大亏本哪!我们人就这么愚痴啊,明明赚大钱就偏偏不要,偏偏要做那亏本生意,这个人的愚痴到极点哪,所以这个概念,你第一个摆在脑筋里头,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呢?到那时候,我们眼前哪,就好好的去忏悔,这个时候,这个次第等等啊,记著啊,不是说,噢!那我也学学
老和尚这样,今天晚上好了,你们不要管我,那怕死明天抬出去!不是啊!不是,不是!不是,唉,他告诉我们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啊,现在我们啊!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把这个次第啊学好了,然后呢?安排自己相应的量,总一直逼著你自己,要逼三分,啊!最大逼七分,绝对不能再超过,超过了不行的,在后面讲精进的时候,他有非常完整的说明,一直要逼,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心里面哪,还没有做事情,已经是啊,瘫掉在那里的话,没有一样事情做得成功的。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二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慈是给他快乐,悲呢?是把他痛苦拿掉,是拔苦,那么所以呢?是要看他的苦,苦嘛!就是三苦啦:坏苦啦、苦苦啦、行苦啦。苦恼有情,就像上面所说的,在三苦当中受种种苦恼的一切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同样地,三个次第,啊!怎么样想办法使他离开苦,希望他离开苦,还有我要亲自帮忙他离开苦,

【“修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

  这个次第也是必然的,

【“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这个像前面一样,次第如此,此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

  这句话重要噢!不要随便看过噢!就像上面告诉我们修习的次第,第一个:修等舍,就是无量舍,令心调柔;然后呢?再修慈,慈是依什么?依知母、念恩报恩开始,然后呢?慈、悲,各别各别分开来对境而修,要这样的次第,一步一步来,这个次第是谁讲的?是莲华戒论师说的,他不是没有根据,他是随顺著阿毗达磨论藏极扼要。下面说啦,

【“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如果你各别这样不分开来,一下开始啊总共的来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你各别思惟的时候啊,没有了!这点非常重要噢,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常常这样,叫你一步一步来,哎呀,就麻烦得要命,你就坐下来想一个佛这不就行了吗?你想慈悲,对啊!你想,哎呀!苦啊,好像有了耶!这个事情似生起似,你缘个总相去修啊!好像生起,但是你各别各别去思的时候啊,没有!

【“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反过来,你各别各别的照著前面这个次第而修,然后呢?变意,这个什么意思啊?本来你没有修这之前,你的心是什么啊?这种状态,一直跟烦恼相应的,看见别人家快乐,羡慕他、嫉妒他,看见别人的痛苦,活该的!现在不是,噢,看见人家痛苦啊,你要拔掉它,看见人家快乐,正是我要给他啊!就是这样,心情转变过来了,就像以前哪,对辣的东西,哎哟,一碰到就害怕的要命,现在呀,哎呀!就少不了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六卷A面

  现在啊!唉呀!就少不了他,就这样,所以一定要内心当中如理如量生起,不是一个空话啊!然后呢?有了这个质,渐渐增多,你达到了这个时候,然后呢?若总若别啊清净生故,不过你缘总缘修,你总共的修或者各别的生起来了,这个生起来了,正确的不会坏的,所以清净的,清净的。其实我们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说那有一样例外,那有一样例外,我们常常说那个譬喻烧菜烧饭,你绝对是这样啊!先把那个菜拿来把他弄干净捡干净,泥土嘛抖掉,然后呢脏嘛洗掉,那个毒嘛还要泡,样样切好,然后呢?把这个菜那一样东西弄好,最后放进去烧,绝对不可能一股脑儿拿来碰往里面一塞,你一塞塞进去蛮好的,弄到后来啊!对不起你要的东西完全没有,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啊!这我们平常常常犯的毛病,总是啊!觉得唉呀!快一点啊!这个就是我们自己的什么啊?自己的无明障碍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啊!

【“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

  前这一句话容易,最重要的这个地方呢?上面啊!上面啊!这个莲华戒论师的这个,莲华戒论师他是寂静论师的弟子,他就是啊!把佛法带到西藏去的一个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刚才那句话,你从头至尾一直用到尾,用一直用下去,你能够用这句话你就有成就,你不照著这个次第修的话,对不起,你始终在那里瞎摸,始终在那里瞎摸,始终这是种一点种子,你要想真正把那个种子成熟的话,这个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讲的就是这个,后面将来也讲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两句话,一直要摆在心里,从我们现在闻开始,思中间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著急说,唉呀!你赶快告诉我,怎么个得定啊!啊!你赶快告诉我怎么个弄法呀?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个,如果你只想种个善根的话,反正你到那里去,你只要听他们讲,那一定善根一定种下去,那已经够了,跑到这地方来真正重要的,就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绝大部份啊!都已经体会到了!

【“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


  这个若字不是苦字哦!那么假定呀!你修前面中士道当中,这个道理已经生起了,中士道是修习什么呀!苦嘛!苦谛嘛!就是这样啊!啊!苦的当然是苦,快乐的也是苦,不苦不乐的尤其是苦,而根本还在行苦上面,所以当你看见行都是苦的话,那个是啊三世之间,三有当中无不是苦,然后以这个生起的这个道理。

【“比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

  然后呢?你呀!这要你自己内心当中去照著去如法去做的话,那很容易就生起来了,照著前面的,如果说这个苦只想著自己的苦的话,哇!那一心一意要跳出来,出离心就生起来了。

【“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

  哪!那更进一步,然后呢!再推己及人的话,唉呀!他也是一样的跟我受苦啊!而我要帮忙他,就那个悲心就生起来了啊!下面又看到。

【“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

  假定你自己没有自己思惟的话,对不起,要想推己及人做不到,做不到,他一定要懂得了苦才要拔苦,现在你苦都不懂,请问你拔什么苦啊!像拔草一样,你晓得了草才去拔草,草在那里呢?去拔草,草又不知道,草在那里也不知道你要拔草,拔什么草?所以这个大乘,大乘啊!我们现在晓得了哦!那还必定从出离心上面讲起的,要不然的话,那个都是嘴巴上面啊!所以啊有一位同学常常唉唷!我看见那里有苦啊!我就心里上要救他们去啊!我非常赞叹他,好啊,可是呢我常常建议他,你自己看看你自己啊对那苦的行相认识了吗?对不起,他并没有认识,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他就是啊根本上面没有把握住,一定要自己策发这个厌离心,唉呀!平常的时候啊!自己呀想看见一点小事情,像苍蝇碰见大粪一样,沾在上面离都离不开的时候啊!那时暂时啊!不要说唉唷!我看见有情的苦啊!就大悲心生起来了,不可能的这个事情啊,那是一定要正式的了解,他的的确确是苦,你看见的东西啊!啊你就害怕的不得了,那自己的出离心,那个时候你推己及人的话,这个时候真正生起来了,所以说如果自己没有生起来的话,你要想生悲心缘别人!你不行,因为这个质是同样一个东西,对吧!同样一个内涵嘛!就像你赚钱一样,你不认得那一个钱,然后呢叫你去赚,你不认得怎么个赚法,你赚些什么哦!你赚回来的啊!都是莫明其妙的东西。

【“此乃略说。”】

  简单把那个纲要,可是这个略是个最重要的原则说出来了。

【“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强心力应当修学。”】


  如果详细的那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他讲总总的苦,一共是一百一十样,那就是我们啊修悲心的时候所去观察的,如果你心力强的话,那就照这一个。

【“此说较诸声闻现证究意苦谛,以厌患心所见诸苦,菩萨修悲思苦众多。”】

  嗯!现在这个地方根据来了,哪哪经论上面说得明明白白的,这个声闻啊!为了怕苦,所以现证究竟了解,了解这个苦认识了,然后厌患求出离,那个时候他就推动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脱,所以啊!声闻的的确确对这个苦谛啊!认识得很清楚,厌离心很强,嘿!但是菩萨啊!修悲啊!思苦众多,菩萨啊!真正讲起来这个菩萨的厌离心,要比声闻的远来的超过,远来的大哦!所以现在说唉呀!我是大乘行者,哦!这个厌离心是小乘的不要管苦的话,这个有问题的哦!经论上面不是这样说的哦!经论上面不是这样说的哦!

【“若无量门思惟无乐苦恼道理,慈悲亦多。”】

  你啊!能够观察的越多,那么然后因为苦恼越多,所以啊!你啊!这个慈悲之心也越多哦,所以声闻只要救一个人--自己,你只要把自己一个人的苦观出来就够了,菩萨要救一切人,必定要广缘一切啊!这样的一个慈悲心才能广啊!所以这个啊概念要非常清楚哦!

【“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

  啊!所以呀!你经常,恒是经常的不断的思惟,那么这样的话,这个上面的这个慈悲之心啊,发生而且猛利而且坚固,你不去想的话生不起来,然后生起来了以后,继续的话才猛利,继续下去的话才坚固,而这个都要靠什么?要了解的多、思惟的切,愈多愈切愈好,反过来如果是你不了解,请问你根本不了解,你做些什么?不能做啊!所以。

【“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所以现在我们哪!稍微听见一点点觉得唉够了,够了啊!然后哪!很多这个大经大论告诉我们啊!我们放弃不照著他去说啊!这个时候啊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那至少他还有一点少教授啰,多多少少有一点点教授哦!现在我们可怜的很多人连他一点起码的教授都没,没有,乃至于说唉呀!那这个都不要啦!这个都不要啦!要讲修行这个不要的,那这一点连根把他切除掉了,请问你这个大乘大悲心那里生起啊!当然你宿生已经有了,那个我们不谈了,所以这一点哪很重要,就这样,就是你宿生有了,你现在要教别人的话,你还要引经据典哦!这所以为什么祖师们示现,乃至于像文殊大士他是诸佛之师哪,可是啊!他如果现一个寒山拾得,他这个乞丐他不认得这个字,他这种道理也讲不出来,只能把自己见的境界,所以如果说你要教人的话,还是要照著这个次第,因此宗喀巴大师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示现的,他跑到青海那个地方去,示现了什么?广学一切,然后呢?教授的时候,一定是经怎么说?论怎么说?祖师怎么讲?有根有据,他自己也如量如理的去修,然后呢教我们,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哦!所以说自许为大乘者,就算你宿生带来我们尚且要认真去修,何况是我们现在实际上还是初步哦!所以呀千千万万这一点要注意要了解哦!不要说,唉呀!懂了一点点啦!就够啦!这样啊!乃至于要去弘法啦!乃至于自己都不懂啊!那个时候啊!这个地方啊!要痛下决心好好努力。

【“此如前说趣大乘门,是发心理及以大悲为根本理,善别此等以观察智,思择修习后生证悟。”】

  那么像前面所说的,进入大乘门啊!是什么?是发菩提心,而这个菩提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他其他的种种原因,而这个发了这个大菩提心以后,这个大菩提心的根本在什么?在大慈悲,那么这个道理啊!现在非常善巧的了解了,然后哪!以观察智,思惟观察,分别抉择,如理如量的听到思惟、修学、悟证达到了。

【“若其知解未善分别,唯专策勤略生感触,全无所至。”】

  哦!在这里,假定你的认识这了解啊!不懂不谈,就算你懂了,你不能把内涵分别得非常清楚,觉得善是善巧,就像我们前面,他一定抉择得很细,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他每一个地方啊!毫不含糊,是非之间一点都不遗漏,所以这个是啊善分别,假定你没有这样的善巧的分别,只是专门自己策励,啊!自己觉得我就去做去了,然后呢?我那定定了啊!所以很多人说嗳喔法师啊!我这个人心不定你教我一个定啊!呀!我觉得啊!世间事对,没有错,佛法可不是这样,尤其是大乘的教法更不是这样,就算你得到了一点点啊!你这样去略生感触,是的,你要么不做,做下来一定有感受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啊全无所知,真正的大乘佛法,你影子都没有碰到,就把我们最圆满的暇满人身一生浪费,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故事,有两个名人苏秦、张仪,两个人都挂六国相印,哦!好了不起哦!他们当初用功的时候,所谓火锤掌锥刺骨,悬梁刺骨那个公案啊!到了这个晚上念书念得累的不得了,实在打瞌睡了,啊!怎么办呢?有一个人拿了很快的棰子啊!一往大腿上一棒,痛得不得了,唉呀!咬紧牙关!然后回来坐就是这样,然后呢?还有一个啊!啊那点一个灯啊!把那个掌摆在那个上面烤,唉呀!痛得这样了,那就是世间的义理哦!他们还要尚且这么努力哦!他最后有一句话,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努力啊!因为穷无立椎之地,太穷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说假定我呀!有一点点富国之田,这句话很有意思,假定我有几亩田的话,那自己觉得日子过得蛮好的,就不会这么策励的,我为什么说这个话,就是你们千万不要现在忙修那些,修了一点点啊!你自己觉得有一点点感受了,啊你还自己觉得很得意哦!或者你看懂了一点什么,或者嘛!你做了学定得到了什么,那个时候啊!会执著得不得了,啊!这个人呢无始以来的习性就是养成功无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么不要说世间的,不要出世间的,乃至于出世间的一点点啊!你得到了一点啊!唉呀!觉得这个这个沾沾自喜,总觉得这个好的不得了,我们看了一点报纸上的常识就讲营养,唉呀!这个营养,那个营养,又放不下,懂得了这么一点点啊!又讲那一个,然后修学了一点佛法,又讲那一个,都是富国之田,你要想再进步啊!进不了,所以这一个地方啊!我特别注意哦!这几句话,你千千万万不要自己觉得你有了一点东西了,然后呢?我们常常有人说,唉唷!这个道场,这个样好,嗯!现在认识了这个教法,什么都放下来,你先把他那个圆满的教法认识,然后呢把前面那个圾圾啊!抛得越干净越好,不要让他沾到一点边,那些垃圾啊!沾到一点点边,就把他拖了你呀!你就上不去了,我告诉你,那这个概念很重要,很重要,这样所以我们呀!眼前要正归走这条完整的路子的话,第一件事情你必定要把那整个圆满的构架,认识的很清楚,然后在那个地方,找到你自己眼前下脚的那一步,这么上去的话,那是一条大路,你这个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然后呢你一生的精力就是如此,这个地方沾掉一点点,那个地方去掉一点点,那个地方去掉一点,七折八扣拿掉零头,剩下了没有了。

【“至修余事时皆如是知。”】

  那整个的讲修行都是这样的,我们要懂得的,我们要懂得的,那么现在呢说到这个地方来,我们再回忆一下,次第如何:依善知识,我们好幸运,从佛经过两个系统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然后呢?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最后到阿底峡尊者,然后呢?经过宗喀巴大师传进来,这么完整的教授、善知识在这里,我们要听闻、思惟,这是眼前我们真正要重要的,把这个构架把握住了,把前面那些垃垃圾圾东西啊!现在正确认识的一概抛到东洋大海,然后照这个去做,好,问题就解决,继续说下去。

【“其悲生量者。”】

  好,现在修了慈悲了,质对了,量呢?

【“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这个量要到什么程度呢?那时候就像前面这个最可意的爱子,啊!身体不舒服了,那个时候你对一切有情啊!就看起来像自己的最可意的儿子一样,要想把他的不舒服拿掉,这个心情啊就是悲心,去掉苦嘛!而这个心情啊任运,自然的一碰到,唷!一看见你任运自然就生起来了,绝对不像看见了他好像跟你莫不相关,乃至于如果是冤家的话,你这心里就想这活该这个家伙,完全不是,你看见了之后,你觉得唉呀!他在受苦你要帮忙这个还不够,看见了一点点小苦,你自己就无法忍受那一种,这个时候对了。这个性,你这个那个这个性,本性就是你的心体啊!跟这种状态相应而转,现在我们跟什么相应呢?我们现在心里跟什么相应的,跟烦恼相应的,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任运起来的都是这一个,所以讲修修修,真的要修就是修这个,这种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悲心圆满,得到大悲名,这个名字没错,那个时候相应的叫大悲心,这个世俗的,还不是菩提心哦!记得吧!这个悲啊!是在七因果当中,六因果当中第六位,然后呢?大悲以后上面还有一个增上意乐,增上意乐以后,最后的一个果才是大菩提心。

【“此说心中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许而为心量。”】

  哦!这个道理。

【“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说为圆满大悲体相。”】

  这个很容易懂,就是上面说的。

【“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当了知。”】

  悲是就除掉他痛苦来说,慈是给他快乐,这个量是一样的。

【“又彼论绪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济一切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以为自性菩提之心,不须策励而得生起。’”】

  由于你像上面的修这个大悲的力量,那么这个大慈悲生起来呢?还要自己什么立誓,誓拔要我自己亲自去救他们,这个就是增上意乐,然后呢?你要救他们的话,怎么办呢?那时候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啊!你要救他们,要救他们的认识就是智慧,也就是救他们力量,所以那个时候啊!要求佛的智慧,求佛的力量,那个时候啊!才是说啊!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就是大菩提心,这个大菩提心是无上的,所以这一个自性啊!心里边,这种心里边生起来,不须策励,你到了那个时候啊!你不要努力自然生起,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啊!你只要个别的次第,但是一步一步的上来,到那个时候啊!你不知不觉心里边起心动念,无非都是这个,就像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哦!刚才说那个譬喻笑话当中,开始的时候你看见辣椒啊就害怕,到后来你啊看见辣椒啊,你就口水直流啊,然后不看见辣椒啊,那顿饭就吃不下,就是这样啊!我们现在修行一定要这个概念认识,那时候你的功德就无比增长了。

【“此说能生愿心之因,须前所说如是大慈。”】

  这个是愿心哦!愿菩提心,还不是行菩提心。

【“由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


  这一种情况你就晓得啊,那么大菩提心也晓得了,不但是质是什么?发生的量也晓得了。

【“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这个不是说得到这个圣道很高的发心哦!只是我们初修行的人哪是这个样哦!所以平常我们总觉得唉呀!我是个凡夫呀!初机啊!对嘛!正是因为你凡夫初机啊!才修这个嘛!这样啊!

【“摄大乘论亦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这个是正式的相应的清净的增上力,前面我们所集增上意乐,这个意乐是一种力量,换句话说,这样的相应的才是清净的,否则的话,你看你的这个亲爱的人啊!你对他有慈有悲,其他的人啊就没有了,冤家的话不但没有慈悲,而且还要伤害他,而且一点都不清净的,还有呢?就是你缘啊一小范围可以,大范围又不可以,上面说这个则是彻底圆满的、清净的,然后呢?这个力量坚固,坚固了还要升进,这个是什么啊!这个就是啊菩萨,这个菩萨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那个是三大阿僧祗劫刚开始的时候,修修这个,所以说:

【“三无数劫起首菩萨,亦须发起如是之心。”】

  这个就是我们要修的,所以说真正修学菩萨,他有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然后呢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最后一个,就是下品资粮发心,第一刹那开始到这个心圆满叫做下品资粮位,譬如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唉!我一定要学这个,乃至于像那个小沙弥一样,对!我不要像我师父证一个罗汉果,我想学这个,你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这个是啊进入下品资粮位开始,但是下品资粮位什么时候圆满的,就是你任运遇见任何一个有情的话啊!你说唉呀!我要救他,我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任运生起,这个就是下品资粮位圆满,那个下品资粮位圆满,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话是上品,保证上品,你去翻看,净土三经、小本阿弥陀经没有讲,其他的二本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昨天还有位同学来问我,说那个我们做得到吗?对我们做得到,我第一次遇见我一个老师的时候,那是在纽约,遇见了后来啊!这个故事我跟你们讲过的,刚开始的时候啊!唉唷我还觉得好像看不起他的样子,唉唷!到后来越看越不对,越看越不对,以后他就告诉我这个,告诉我这个以后,他最后给我一份解释,这个次第纲要,从亲近善知识每一个地方,一直到圆满这个东西,当初很多同学学,有人怀疑说,唉呀!这个要修多少时候,他说他自己的老师亲口告诉他的,他修成功,从下脚第一步开始修成功达到这样的时间,经过两年,就这样,啊!我们就说我们不可能啊!只要我现在估算起来,你如果认真肯学的话五年,再加上二年嘛七年,这个有根据的哦!这个有根据的哦!譬如我们现在是罪障很重,这个地藏三经啊!有一本占察善恶业报经,他说,你再重的罪去忏悔的话,不出千日一定见效,再严重的罪一千天,不到三年吧!然后呢你这个忏悔干净了以后,然后你去修的话要二年,所以五年就行了,那我们现在不行七年,再加二年吧!九年,实际上呢现在我们有太多人忙了半天,忙了十年了无消息,为什么呢?那就是自己啊刚开始的时候啊!唉呀!好像是在修,实际上呢?就是看见天上的人造卫星,唉呀!好的不得了,张开了以后,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啊!我们就说他说什么,就像我们啊看戏一样,啊!赞叹,唉呀!这一台连台好戏大家拍掌鼓叫了半天,对不起他好他的你还坐在这个地方,现在不是,了解这个道理,你只要这个如理的去走,你去翻看,翻翻那个经典上看,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们现在辛辛苦苦说唉呀!这个念佛是省事啊省力啊好像只要七天啊,阿弥陀佛!有几个七天啊!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乱啊!我看到处都是打七,我也不晓得打过多少七,那还说那个精进七啊!那时候是讲的笑话,这不千真万确的事实哦!那个煮老当年真的了不起,我不是说笑话,我实际上我还是很佩服这种善根的确好了不起哦!精进佛七不准讲话,啊!结果啊!弄了个六天到第七天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干什么啊!因为闭了六天到了第七天晚上不睡觉了,大家讲了一晚,请问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怎么个念法,你真的相应了以后,到那个时候你看那个世界啊!一无可取啊!念完啊!在这个地方你回去了最后一夜,你还是拚命啦!那你还有什么闲功夫呢?这个是处处地方说明啊!这样,所以我们有太多的人弄了多少年还在那里,大家还偏偏还要这样说,唉呀!你不要去管了哦!我赶快弄了个七天就可以了,这个概念要清楚哦!这个概念要清楚,所以处处地方我们说唉!是,现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很清楚,并不是叫我们哦我们要完全学他,不!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看自己的量,看你自己的量,你有了这个圆满的教法,然后你处处体会,处处地方积聚资粮,然后你把那个资粮再去回向的话,那无有不成功者,念佛是的的确确万修万人去,这地方就告诉我们了,喏你只要这样做,上品那么简单,那就是愿心哦!他下面告诉我们,有了这个愿心再加行心的话,那就是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这一生的的确确这不是说空话,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继续下去。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仅作是念,为欲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此义故我行此善。发此意乐便大误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六卷B面

【“发此意乐便大误会。”】

  哪!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所以啊!假定我们哪根本就不晓得上面所说的这个内涵,这个方便善巧,这个境界行相,我们这是啊听见了一点名字,然后说唉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哦!我要发愿成佛啊!这个就是说啊!唉呀!我们发了大菩提心念佛了,然后呢?这样啊!哦!我要这样去做呀!对不起,这种情况啊!是大误会啊!完全错了。

【“未得谓得,坚固所有增上之慢。”】

  你根本懂都没有懂啊!还自以为得到了,所以啊!未得谓得这个都是增上慢,还自己还牢不可拔,觉得自己啊对了,这是坚固了增上慢,既然你坚固了增上慢,得到的是什么?到那时候我们大家了解了啊!所以当年我的老师啊,对我说某人啊!你一来是学佛,还是学我呀!嗯!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我了解了,哪哪哪这个地方就是这样,我们是要学佛啊!我们不要学我呀!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自己以为懂的话,坚固了增上慢哪!我的特别行相就是这个慢,啊这个贪嗔痴慢疑啊,这些东西毛病都来了,所以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以菩提心教授中心而善修习,反之如果你:

【“不以菩提心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

  而好好的修习。

【“追求余事励力欲想超迈多级,了知大乘扼要观之,实可笑处。”】

  这地方就告诉我们,真正修学的重心在修菩提心,如果这个不了解,不好好的善巧修学啊!就忙别的事情,就想唉呀!这样去做的话就可以很快的得到了,超迈多级啊!在这种状态当中,真正了解大乘纲要的人看起来那可笑啊!那可笑啊!当然我们现在啊!小乘的这里根本不谈,他不谈的!所以由小乘自己也觉得大乘,我们以前说过,不必跟他谈,然后呢学大乘的人哪!这个地方就应该有一个衡准的标准了,尤其是学密乘的人看看,看见的,所以啊!这个密乘一开头任何的仪轨啊!他一定是念死无常等等,然后发菩提心哦!请问这个时候菩提心是不是说,啊!尽做是念这嘴巴里了解说为利有情,有情愿成佛,就算我发了菩提心,就算我有了大根性,就算我灌了一个顶,不会有这种增上慢了,这个了解了以后啊!我们就脚踏实地的,你能够脚踏实地去做的话,你的成就马上就行。

【“多经宣说诸胜佛子,于多劫中尚须执为修持中心,而正修学,况诸唯能了知名者。”】

  所以很多经论上面啊!胜佛子,换句话说,他已经啊进入菩萨位的了,他多劫当中还要拿这个做为中心而去修啊!何况我们现在啊!只晓得这个名字啊!就不去管他了,记得吧,前面告诉我们哪!悲啊!初重要、中重要、后重要对不对?而初固然是他,中间还是他啊!所以真正的大菩萨中间修的时候,他还随时随地在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以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人,他这么年轻这么绝顶聪明,见到了明了杜梋论师以后,跟他一讲,他马上证得这个加行位上的最高的位次,然后上去也给见到了,唉!但是后来遇见了金洲大师告诉他的什么,那就是告诉他这个方法,啊!然后他觉得这个最了不起,说明什么呢?说明啊!真正这种大乘的菩萨,他还要努力的修啊!这个是告诉我们啊!我们千万不要增上慢啊!觉得唉呀!现在够了,那是我们的业障。

【“又此非说不修余道,是说须将修菩提心,而为教授中心修习。”】

  这个一点很重要,如果说我们什么都不管了,我们了解这是我们的教授的中心,就像我们的眼前的一样,不是说我们现在只是讲这个事情了,什么东西都不要了,饭也不吃了,不是,样样都要,上殿、过堂、扫地样样都做,这中心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这个东西。

【“总未能生前说领感,若善了知大乘学处,坚信大乘亦可先为发心正受律仪,次乃修习菩提之心。”】.


  总之,总纲来说,假如前面说的这个道理,还没有如理如量的生起,你已经把大乘整个的要学的了解了,然后呢?产生了坚定的信心,这个坚信是净信心哦!不是我们虚浮的哦!那个时候啊!同样的可以啊!先受菩萨戒,进一步再修菩提心,这个可以的。

【“如入行论,先受律仪及菩提心,次于彼学六度之中,修静虑时乃广宣说修菩提心。”】

  那个是入行论上次第的,也可以的。

【“然为成就此法器故,于先亦须修众多心。”】

  但是呢?虽然你不照著前面所说的先发愿心,后受戒,而是你先了解了大乘的好处先受菩萨戒,可以,但是你啊!为了真正成就你法器啊!也同样的要修众多心,前面所说的,譬如:

【“谓思惟胜利,七支归依,修治身心,了知学处,发心欲护。”】

  这个啊!我们一定要照著次第来,一定要照著次第来。

【“故进道中,修空性解,须渐增进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须善修上上转胜,令道升进名亦弗存。”】

  所以啊!我们真正在修学佛法当中,主要的有两样东西,一个呢?是智资粮,一个福资粮,智慧资粮就是像母一样,这是空解,然后呢?福德资粮方便,那个就是什么呢?就是啊大悲为上首的菩提心就像父,这两样东西啊!同样的所以进道过程当中,关于那个智资粮修空性解啊!他渐次这样上来尚有名在,这那个宗喀巴大师说他那个告诉你的道理还有,但是呢?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大菩提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啊!同样的也要好好的修,而且修了以后不断的向上增胜啊!这样才可以,而目前啊这个重要的东西啊!连他名字都没有,实际上呢我们现在就这个状态,唉呀!我们讲啊!唉呀!要求啊大彻大悟啊!这个的的确确,但是那修真正的佛道的大菩提心的内容啊!我们啊!唉!真正的内容都没有,这是好可惜的一件事情,反过来说我们现在啊!高兴啊!现在我们有了,懂了。

【“此于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罗蜜多教授论中,宣说二十二种发心,从诸论师解释此等进道之理,应当了知。”】

  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佛子,这是唯一的正确圆满的波罗蜜多教授论,就是现观庄严论,他实际上这个是大般若经,乃至于像华严等等,广略的不同,发那个菩提心啊!又分成功二十二个层次,这个不在这里说他,啊!那么还有呢?这个是唯一的真正的许多的论师,就是祖师菩萨们啊!都解说怎么样层次上去,这个正修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关于这一个,今天讲到这里。上面有一个题目,照样的大家看一下啊!就是前面啊!在这个一百八十六页上头,前面曾经说,说了十二因缘当中就告诉我们,啊这个十二因缘当中告诉我们啊!这个从无明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然后哪!爱下面是第二重因果,我们正修的时候从受境现前的时候断爱开始,十二因缘这样讲的,但是呢?妙咧!一百八十六页上第二行,它说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这是一个正式修行的祖师哦!专于十二缘起的有支净修其心!耶妙咧!他真正修的时候不从受境上面啊断那个爱,他从有支净修其心,然后呢思惟缘起流转还灭而著道次第,他告诉我们这样修,那我现在这是一个考题哦!大家想想看,这为什么不从有,不从这个受支上面断爱开始,从有支开始。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二十三页,关于这个修习希求利他之心,这个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这个已经有了,怎么样从知母、念恩、报恩,然后呢?慈悲,那么到了这个情况之下,紧跟著说,虽然已经有了这样的大的慈悲心,无量的慈悲心,但是单单这个心啊!还不够,前面已经说过,声闻缘觉也有,还要一样东西要亲自来负担,啊!亲自给一切有情乐,亲自负担起拔除一切众生苦,这增上意乐,现在讲这个。

【“第三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

  那么就像上面这样,一步一步过来,把大慈悲心把那个无量的慈悲之心引发之后,应该进一步这样的思惟,啊!不仅仅是说有这个慈跟悲,还应该这样想,对呀!这些有情啊!快乐嘛没有,痛苦嘛这样的多,怎么样能够使他得到快乐呢?怎么样解脱众苦呢?啊!这样,所以上面告诉我们啊!怎么样使他快乐,然后乃至于要我亲自去给他快乐,上面每一个地方都这么说,所以到了现在这里呢?由于这个慈悲心的策励。

【“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

  到那个时候啊!就一心愿说我亲自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担负起解救一切众生苦恼,给他快乐的这个重担,这个起来了以后,就是行持方面呢?什么叫下至语言,换句话说既然有了这个心,他一切时处无不为了这个而努力啊!只要能够引发策励他的心,随便讲话一开口,平常举心动念,开口什么,他一直呀!策发这个心里面,修持这个心里,把这个心哪要能够生起坚固。

【“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

  是前面的报恩的时候,也说为了要报恩,所以啊!你要还报他,那个时候这个还报的心,既然就晓得一切有情皆是母,当然你针对的一切有情啊也生起,这样,那么前面所说的就是单单这种心里边啊!还不够还不够,这个是说你单单还报啊!单单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这个慈心跟悲心啊!是主要的有了这个慈悲要还报他,才进一步能够引发现在这个增上意乐,既然你要还报他,要解决他的痛苦,要给他的快乐,那么当然你要究竟圆满的要完成这一件事情,所以由于知道这个恩,要报这个恩,而策发这个慈悲心,因为这个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乐,这个一步一步这个前面的因,感得后面的这个果,而达到眼前这个增上意乐。

【“又此非唯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

  那前面所说的,整个的彼此前一重引发后一层的这个次第步骤,到了引发了以后,这样的修习,这一个修行不但是说你正修的时候,他那个正修就是前面说的,我们正归修的时候每天是四座,实际上初学的时候还不只四座,有的时候是六座,乃至于更多,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后,在其他的一切状态当中,一切威仪就是说行住坐卧,除了这个正修以外啊!你继续的还要相续修习,那么这样的话呢?这个力量就大,就大,在前面啊!大家还记得吧?这个讲那个真正修行的时候,修完了以后,应该如何去回向,回向完了以后啊!那么就起座了,那下一座还没有开始之前,那个中间应该怎么办啊!也说得清楚,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妨回忆一下,说你前一座修完了,回向完了站起来到下一座中间,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话,那
么修的势力啊!就非常的微弱,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继续的把你所修的这个内容,或者保持正念继续下去,或者看经论、闻、思,用种种的方法来助成他,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这个心理状态啊!就是非常强烈的、非常猛利的,在杂染这种现行当中,实际上就是我们修的时候啊!还是在这种状态当中,就算是你修的时候,能够把杂染的这种现行啊能够切断,能够把要所修的内容提起来了,但是那个时候他并不坚固,你稍为一放的话啊!他那个非常强有力的这个恶劣的现行又来了,又来了,所以说这个中间如果说你不提持的话啊!他结果呢?大部份的时间啊!还在中间那个上面啊!又继续的增长这个染污之业,而在前面中士道的时候讲十二缘起支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任何一个因位识,这个因位识在凡夫生死流转当中,就是无明相应的行,这个因位识,现在呢?在我们要想跳出生死轮回,乃至于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话,这个是跟明慧、智慧相应的行啊!前面这个行啊!就是染污杂染之业,现在这个智慧相应的这个就是净业,你这个净业跟明慧相应的净业,所生的因位识,这个识也是因位,同样的两个因位识,那一个识先感果,主要的靠什么?靠这个因位识,你完了以后,以什么方式而使他增长、增长、增长而感生将来的结果,所以前面的因位识是能引,然后呢?要经过能生一支的滋润才能够感得下面这个果,所以我们做的时候,虽然修行把这个善法相应的善净之法的因位识则修,可是呢?你停下来了以后,你又不再努力了,于是这个时候啊!仍旧在染法当中,滋长这个染污之业,对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现在就非常清楚了,所以啊!结果呢?你忙了半天,停在那里,好像烧水一样,啊!烧了半天,努力烧,烧完了,好好放在那里,然后呢?忙了半天啊!你忙别的事情,忙别的,冷下来已经不好,现在实际上呢?这个两样东西,这个善恶两种法是一体相反的,先呢?你把他烧烧!烧!烧!等到你停下来了以后啊!不但不烧然后你把那个冰啊!把他加进去,加了个半天,然后你再来烧,烧完了以后把冰又加进去,你说你烧到那一年啊!懂不懂这个道理,或者我们说洗衣服一样,是你坐在那里啊努力地往往洗,等到洗完了以后啊!然后你一停下来啊!对不起那个脏水啊!ㄍㄥㄍㄥㄍㄥ啊又过来了,或者脏东西又把你的稍微洗干净的,那个脏又弄上去了,所以说这个不行,所以他前面为什么告诉我们,就是说除了正修以外,如果你停下来让他放逸的话,这个力量很少,刚才说这个,让他放逸是说只是说喏!停在那里,不烧了,实际上你既然善恶两样一体相反的话啊!当你不烧的时候这个恶法又来了,这个是他一个绝端重要的原则,啊!那么再进一步我们了解了十二因缘,由因感果这个道理以后,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说我昨天特别讲的要考的题目,你们注意这个不是考,让大家努力的深入的思惟,想办法把这个概念啊!很清楚,然后这个概念所指的这里心里的形相啊,看得很透,那个时候你修行的话,那就有把握了,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

  哪!到处都是这样讲,那个正式告诉我们的修行的这个教授当中啊!就是说啦!现在你学的、修的这个大悲,在定当中就是正修的时候是如此,剩下来其他的一切威仪当中也是这样,这个包括了什么呢?一切时,对时间,中间是绝不断,然后呢?大悲所缘的是一切有情,是没有一个例外,你一直在修他,就这样,所以说:

【“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

  这几句话记一下,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必然是如此,那么反过来呢?我们现在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如此,昨天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大家记得不记得,这个袁先生是真正改变命运,固然有他的很多必要的条件在,可是等到那些条件一一具足了,最后他正式行持的时候,他那时候心里上有一个感觉,那个感觉就是怎么呢?说从此以后他改了名字叫了凡,这个改不是改一个名字哦!他心里面的的确确晓得,说以前啊这是凡夫做法,以后啊不可以再这样做,了解了他做的时候的心里状态呢!很明白的,他说的清楚,从前这是悠游放任,这是以前的,现在呢?因为照了这个办法做啊!内心当中有个战兢惕励现象,他随时随地就是战战兢兢,就这样,那就说明了我们平常啊!在无始相应的一直随顺著这个转,那么修行呢!反方向,所以随著无明走流转生死,反方向的逆生死,这个道理我们必定要知道,必定要知道,然后呢你修行的时候,必定要如法如理的去做,这是为什么我们啊!特别把那个教法,这么认真的来说明他,如果说你这一点做不到,听见了完了以后,你心里什么状态呢?很清楚仍旧是以前无始以来,这个无明相应的这种行业流转,根据这个你说要除苦,可能吗?不可能,明明白白的摆在这里,因摆在这个地方,那么这种因必然感这个果,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说明一下,我们必须应该认识的,所谓修
行修行根本原因知道了,然后呢?根本的方法也在这个地方,根本的方法也在这个地方,然后呢?你拿著这一点随便做什么事情,一切时处,无非是借著这个外境来帮助你来策励你,帮助、策励不外几样东西,第一个净除罪障,第二个积聚资粮,第三个呢回向增长无尽,就这三样东西,譬如说我们做早、晚殿啊!供养啊!洒扫啊!以前是也一样的忙,可是忙这些事情啊!造罪,所以同样的,现在在这种事情上面啊!反方向,事情还是做,以前做了是亏本,现在同样的是赚钱,所以这一点上面不管说忏罪、积资等等一样,还要回向增长无尽,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懂了得了这个原则,现在这个地方修悲那么也用他,将来当然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还是要用这个原则的。

【“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我们的心里啊!这个像跟大树一样,从无始以来一直灌的是烦恼苦汁,就是为无明行啊!这个痛苦的这个事情啊!在滋润,那你啊!要想改变过来的话,稍为加一点点的德水,加一滴啦!那了不相干,了不相应哦!就好像一个大海一样,这里边整个的都是盐巴,然后呢?你想稍为加一滴糖进去,把那个盐味拿掉绝不可能。

【“谓如极苦,‘滴哒’大树。”】

  像这一种非常苦极的这种树,一两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令他甜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七卷A面

  那一两滴糖汁啊!就加上去要想那令它甜啊!这不可能,所以我们的内心啊!无始烦恼苦味,所薰的这个相续啊!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少少修习一点不行。是故应须相续修习,所以你要继续不断的修习,继续不断的修习。凡是这种道理啊,这个你把十二因缘这个前后的观念弄清楚了,四谛、十二因缘的观念弄清楚了,你把这个道理用到那里,这那里这个概念就非常具体,非常完整的现起来了。不同的,这是你如果只管自己叫小乘,如果说你用这个方法帮忙别人,是大乘;方法本身无所谓大小,这是你的发心。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所在,那么讲到这里,这上面啊!也就是说我们正修的三样当中啊,这个正修希求菩提心当中,第一点希求利他之心,那么从这个上面已经有了,希求利他之心,在下面的话呢?为了要利他,所以你必然归集到现在啊!要利他,就要有这样的心。
  第二个呢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

  那么这个欲得心啊!还不满足,这讲一下,就像我们照著前面这个次第哦!怎么样想办法策发这个利他的心,说既然你要利他啊!对不起,你虽然有这个帮助别人的心,但是呢?你必定要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你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的话,虽然你想利他,不行,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看见的苦啊!我们呢?想脱苦,但是你必定要有脱苦的方法啊!这一点非常重要哦!非常重要用在别人身上就要利他,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利,同时你如果没有自利的话,毕竟没有利他,这个话,再怎么随便,是的,我们现在看见的啊!一切的苦,不管你这个苦,来由什么样,或者是自己自身亲身感受,或者是身上感受,或者心里上的逼迫,身上感受啊!自己呀!种种的残缺病痛,然后呢?自己病痛呀!固然苦恼,残缺不全啊!被人讥笑,心里上的呢?譬如说啊!遭到种种心里上的逼恼,从小的时候家庭的失去温暖,然后呢?长大了,看见社会
的情况,唉呀!这个实在不理想啊!所以呀!我们感觉这痛苦无比啊!要求。那么我们现在修行的人呢?主要得靠我们宿生的善根,然后呢?了解了这世间的痛苦,然后就策发我们要跳出痛苦,虽然有了这个心,跳得出跳不出啊?跳不出来,跳不出来,还必定要什么?还必定要跳出了这个正确的方法,对不对?那一个人不想快乐,那一个人不想离苦,但是你没有正确的方法,得得到快乐吗?得不到。没有正确的方法,你能解决得了痛苦吗?解决不了。进一步为了帮助别人,要同样的道理,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说啊!你要真正的利他,单单这个心还不够啊!还要发这个心。啊!所以单单这个,这一点呢是不够的,下面告诉我们,一定要说这个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满他的愿,你要帮助一切人的心,怎么样才能够满帮助人的愿,这个时候,叫做菩提心,

【“如皈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

  这个道理,前面说过了,皈依,你为什么要皈依啊?现在我们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啊!感觉得哎呀!生死无常,然后呢?又一切都是痛苦,一无依靠,唯一这个时候可以啊!要救我们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一个对象,他也解决一切问题等等。既然你现在要帮忙人家解决,你当然也必须要具足这个条件,对吧!只求自己是皈依,也要帮助别人。你不但要皈依,你要学你所皈依的对象,这个是必然的道理嘛!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啊!那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么那个时候,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仅仅是皈依他,你还要说我一定还要学他呀!然后能够帮助一切人解决这个问题呀!所以这个时候,你对所学的这个对象,又更进一步的要产生净信心,了解他的殊胜的地方,增长你自己的净信心,效学他大乘这个目标,所以先应建立增长净心,在这一个随念三宝功德经啊!所以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天天念,你天天念啊!你随时随地啊!把这个目标悬在那里,不要说你要发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为什么要皈依他啊!原来他有这样殊胜的功德,这样圆满的利益,你
把这个大目标,摆在前面的话,那个时候,就把世间看得清清楚楚,你不会为眼前的这种小小的一点迷惑,所迷惑住了,小小的稍微一点的小甜头啊!哎呀你就跟著他去了啊!所以我们常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远大的目标,完整的摆在这个地方,眼前的小的东西动不了你了,平常我们只看见小钱一点点小的好处,就这样,所以像一个小孩子,我们说一个比喻啊!他看见了糖啊!他就不肯走路,你怎么骗怎么哄也不行,然后呢你另外一个地方啊!他那个地方啊摆一块糖,他也不一定很好吃,另外一个地方摆一大堆最好吃的,啊!他那一块糖他就不要了,哦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情况,由于佛法真是了不起,他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哪!来责备我们,而是说有完整的一个道理啊!引发我们,这是为什么?我们啊一直要经常思惟、观察这个圆满的好处,这样的,然后,你才能够把这个要期望的这个心推向这个高的目标去,高的目标去,等到你啊!对这个佛的种种的事业功德了解得愈深愈透澈,那你的这个净信心愈增长,认识也越清楚。所以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你了解了产生了净信心以后啊!你才晓得,哎呀!对啊!这个才是我要的啊!我要帮助别人也必须要这个东西啊!你这个净信心一增长,你的好乐心也就起来了,我们现在的对什么呢?我们有我们欢喜的东西,然后呢?是的,对你真实应该欢喜的东西啊!应该有个深入的了解,你愈了解的多,愈了解的透澈啊!你的向往之心就增长了,增长了以后啊!你一心一意要去求他了,所以呀这个好乐之心以前这个贪爱是坏的,因为无明相应的,现在呢?不是别的,就把那个贪爱之心转一转,以智慧相应的,说,不怕你不贪爱,怕只怕你弄错了,贪爱的结果害了你自己,也害了别人,现在你就把那个贪爱的心转一转,结果啊你不但自己得到好处也利益了别人,那个时候这个贪爱是愈大愈好啊!所以这个叫做善法欲,你有了这个善法欲啊!那一心一意说我一定要做到它,那个时候你就了解啊!不但是利他呀!就是自利啊!也一定要得到这个,这个就是佛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啊!才能够真正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帮助那些人的这个目标才可以达到,所以这一点啊!是

【“能为引生发心之心虽有多种,然悲为胜。”】

  那这一点告诉我们了,是的啊!引发你发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种,前面说过了,前面主要的具了四因四缘四力等等,可是这个里边啊!最坚强最有力最殊胜的是什么?前面告诉我们这个悲,

【“自力所发极为殊胜,”】

  大家还记得吧!四力是那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这个里边啊!由于自力和因力发的是坚固,由于他力和加行力发的就是不坚固,那么?这个是什么的?修次初篇引经上面所说的,我在黑板上写了这个华严经上的偈子-鱼子安树果菩萨发大心,三世因众多,结果则胜少。这个鱼啊那个产卵的时候啊!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万的,但是最后那些能够长出来的很少;安树也是另外一种;还有菩萨发心,发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当中啊!就是发那个菩萨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结果的时候啊!非常少非常少,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在这个地方啊!告诉了我们一部份,当然理由很多,所以前面说,四因四缘四力等等,是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说法,现在这个地方啊!告诉我们最殊胜的是什么呢?悲心。而且这个悲心还要什么呢?初、中、后一直,不是说你一趟发了就可以的,因为啊!众生无边,而且呢?刚强难调,所以如果你不继续增长那个悲心的话,虽然你有了这个心,开始很猛利,磨磨磨磨磨磨磨慢慢的就要磨掉了,我想我们啊!一般都有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发一个很猛利心,唉呀!我想做这个,大家都有这个,唉呀!一听修行好,马上要去修行,一听出家好,马上要出家,一听这个好,就要这个,然后呢跑得去呀!慢慢慢弄弄弄越弄越糟,越弄越糟,弄到后来就塌掉了,太多的事情这个样,为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理路不清楚,这个次第不明白,乃至于明白了以后呢?也没有如量如理如量的修正,去增上它,现在这一个地方,每一个地方它那个必然的关系啊,抉择的鉴别的丝毫无差,所以在因地当中没有一点点遗漏,要不然你因地当中稍微一点遗漏,将来你一旦开始走了以后啊!到那个时候漏洞没有发现,跑到半路上就来不及了,那只有抛锚,像车子一样。所以我们平常啊,急急忙忙的开始,结果呢?半途而废啊,多多少少还走了一半呢?不管是半途不半途啦,反正你总归是白走,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本论的前面每一个地方的细辩,真正重要的就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那么在这个地方啊!自、他、因、加行四力,在前面啊!二百一十一上面如果你们要看的话,你们自己可以看,我在这里说一下,什么自力?就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这个地方啊!那就以我们的悲心说我啊!晓得这是我母亲啊!念他的恩啊!要还报,不报真是不行啊!然后呢?这个完全是由你自己内心发出来的,你一心一意只想,哎呀!要做这个要做这个,不是别人别人告诉你,唉呀!这个好啊!或者什么你听了蛮来劲,但是你内心心里面啊!总是被人家,这个两个不一样。那么因力呢?就是由于你这样的这一生修行到下一生,那个心里面就有很强有的力量,那个加行力是这一生努力的,但是加行跟因力有直接的关系哦!就是你这一生不断的加行到下一生变成因力了,所以你生生把那个加行你只要做对的话,每向上去每向后去这个力量就越来越增长,所以你眼前是以自力,然后呢那个因力不断的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来配合的话,你四力具足的话,那更是坚固啊!这个里边最主要的,你把持著这个根本因,然后呢有了根本因以后啊!再辅助于这个圆满因的话自然一定成功,所以这个地方啊!我们既然了解了,说这个大菩提心有这么个殊胜法,而经论上面告诉我们,实际上也的的确确如此,这么个难得,现在我们非常幸运,也可以说我们宿生大善根所使,能够得到这样圆满的教法,自己要无比的珍惜啊!唉呀!这个无价之宝啊!好好的努力啊!好好的努力啊!所以昨天晚上温习的时候,大家记得不记得,如果我们善根不够,力量不足的时候,他告诉我们种种不同的方法,来加强他,这里面最好的一样东西,记住,随喜,啊真妙不可言,妙不可言,你在任何时候少用功力还有一个供养,这样,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就可以啊!能够积聚无比的圆满的广大资粮。这个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的的确确不大容易,可是呢?这个关键在那里?就是你知道不知道,就这样,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啊!自己还觉得很对了。所以,第一个你正确的如理的了解了,你只要去做,我们总是看见什么呀,总是马上反应到,看见的事情是外面的,然后呢?你现在修的是修你自己的,怎么样把外面看见的情况啊!经过你的正知见啊变成功你的功德,他不对,你了解了他不对啊!你呀!要策发你的悲悯心;他对了,你了解了这个,然后啊!你这个随喜心。所以不管他对啊!不对啊!对你来说,总是增长功德。否则你看见不对,你就轻视他;看见他对了,你嫉妒他,结果同样的不管对啊!是不对啊!你总归自己伤害自己。然后呢?你做对了呢?更进一步你还要随喜,别人你也随喜,自己也随喜,所以不管遇见任何环境一切时处,你一直在增长。当然我这是随举一例,因为已经讲过了,所以你们只要能够这样善巧的步步的不放松这样来,那个时候你自己内心上面也会感觉的到,跟以前这种悠悠放任就让他去,啊!就这样,心里面不一样了,你会战兢惕厉,为什么?你了解了很清楚,所以以前那种恶劣的现行啊!唉!不可以不可以,现在你随时用那个正知见,因为那个正知见的力量很微弱,你保护那个正知见的力量,那就是啊!内心当中必然产生的这种战兢惕厉,所以有很多大而化之的那种人啊!总是觉得唉呀!希望跑得来呀!那么念佛嘛念他几声佛,然后呢?学禅的话呢?最好嘛!两腿一盘呀就希望开悟了,那种的的确确实在不晓得差得天差地远,真的说起来,这种都是懒骨头,所以这个,所以这个,明朝末年的四大师,紫柏大师就特别的说,这现在人啊!动不动呀说这样啊!那样啊!这变成什么?那些懒骨头的府?逃术,唉呀!他找到最后的借口,总觉得这个叫修行,然后呢?躲在这个里边,说起来什么都不知道,说是唉呀!老僧啊!我在修行关在山里,就这样。那真是非常可怜,真正的修行人他可以关在山里面,身虽然啊在隐在那个地方,但他心啊,一直是战兢惕厉这样的努力法,所以这个禅宗,那个禅宗何等的精神啊!他任何一切时候咬紧了牙关,就这样的,你不妨看看他看,所以同样的念佛也是咬紧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硬是要像金钢王宝剑一样,抵得过那个生死,所以不管是若净若禅乃至于持戒也是。虽小小戒啊!看的像大戒一样,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啊!就看见呀!凡是正确修行绝对没有说,唉呀!马马虎虎、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绝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个是发心的第二增上意乐。最后显所修果即是发心,这一段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发这个心,就是发发这个菩提心。既然我现在要自己附合增上意乐,那么要想自己去承担这个事情的话,对不起,非佛不可。为什么呀?哪一定要懂得怎么方法去做,而这个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所以你必然说为利益有情是愿成佛啊!否则的话,你尽管发了这个心啊!空发浪费啊!所以第三说明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那么这个原则呢?是现观庄严论上面说得非常清楚,

【“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

  那么仔细来说呢?华严经义是这样说,所以不管是那一个,大经大论上面说的都是,不过现观庄严论是纲领,最重要的核心;华严经呢详细的说明他的内涵,整个的广泛的说明,所以从最大的纲要最仔细的内涵啊!都是这样说的。那么下面是论,

【“入行论云:‘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

  此说分为愿行两种。那这个发的这个大菩提心啊!这个菩提心有两种,一种叫愿菩提心,一种叫行菩提心。那么这两个什么差别呢?这个就像你还没有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要想去,这个叫愿菩提心,你想去嘛!所以应知如欲往,你想去,你因为要想去啊!所以就准备啊!唉呀!去嘛怎么个走法,要了解走的路线找到地图,然后呢?去的时候用什么交通工具,要多少钱,路上怎么资粮,所以叫资粮位,然后呢?正往的话呢?就是正式开始去做啦!这是正往之差别,那是正行菩萨行。就是这一个。这个大菩提啊!有愿行两种就是,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所以那我们要晓得的,这两个的差别就是这样。

【“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

  下面就解释这个愿心跟行心的差别,所以愿菩提心是什么?行菩提心是什么?说他是是的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总结起来,当你心里边如理如量的生起这个念头,说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想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成佛。那么,在这一种情况之下你发了这个愿,但是呢?你还没有认识去做,这种时候,因为你还没有正式去受,或者虽然正式去受,还没有受这个仪轨,受这个菩萨戒,这个叫愿菩提心;受律仪已,受了这个菩萨戒以后,那么叫行心,这是开始行菩萨道了。行菩萨道一定有一个轨则可寻,就像我们说,跑到南普陀来,那么我们这个寺院里面做了个僧伽,一定有僧相、僧仪、僧行,乃至于穿衣吃饭一切一切不一样。否则虽然你想出家还是个在家人的行持等等,总是以在家人为标准,那现在我们菩萨也是如此。所以受戒以后叫做行菩提心,正规的来说这个受菩萨戒不是我们现在说,唉呀!我现在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有多大的功德,我去受一下,就算菩萨了。不,种一个善根、种一点种子,名字是的,内涵一定要先发了这个愿,为了这个愿,满愿那时候就照著这个轨则去做,那个就叫行心。那么这个两点啊!在这个位次上面从你初发心开始到发了那个愿心圆满啊!叫下品资粮位,
下品资粮位忙的,所积聚就是这一个,所以你一定要利益一切有情,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那时候你要找说,是的啊!那么你怎么样走法呢?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使得你发那个心,现在前面告诉我们,这一种次第以这个悲心一步一步上来,这是最殊胜的,也最坚固。然后呢?最后就策发那个大菩提心,而这个大菩提心的心量呢?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大慈悲心,那个大慈悲心这样的状态,而且大慈悲心进一步要增上意乐,然后呢?要发这个,所以这个时候,可是你没有受菩萨戒,所以就叫下品资粮位。然后呢?你进一步说对了,我发了这个心现在要正式做到它,那不是发了心够了哦!要如理如量的去做,那是照著轨则去做的话呢?开始呀就受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啊!开始呀就开始进入中品资粮位,那资粮位就是这样判别的。所以下品资粮位往生的时候啊!是上品的下生乃至于高一点的可以上品的中生,如果进入中品资粮位的时候,上品的中生,乃至于它可以到上品上生就是这样。那个还是在世俗的哦!还没有到胜义菩提心,如果你胜义菩提心的初地菩萨,那十方净土你要那里去?就是到那里去?这样的好耶!

【“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也是这么说,此中虽有多种征难,兹不广说。别的地方的的确确有个人的说法,那么原则告诉你,详细的这个这里没有详细说,这个是前面啊!这是七因果或者六因一果的这个发心的方法。下面第二个另外一种叫自他换,现在我们看第九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七卷B面

  现在我们看第九卷,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寂天是一位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再传弟子,那个也是在性宗当中是绝对重要的一位大菩萨、一位大祖师,他所写的入菩萨行论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行持菩萨的根本原则,那个是本论啊!很多地方引的入行论入行论就是他写的。自他换啊!分几部份分三,

【“一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的过患,”】

  那第一点啊我们要思惟,自己跟别人啊!能够对换的殊胜的利益,是什么?不换有什么特别的祸害,这样。要去换。但是呢?这个换这个自他怎么怎么换呀,这东西好像很难呀!耶!这他下面告诉我们啊!是的,平常我们一般人啊!自己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是很难。但是呢?你要有了正确的办法照他去做的话,是一定换得过来。所以第二呀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你不修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只要你肯修,如理的修,这样的心量是一定能发起的。这个两个概念有了,才下面告诉我们啊修的方法。为什么有这个次第?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由于第一个这样才会推动我们啊,努力你去做,啊否则的话,为什么你不忙自己的,而忙别人呢?每一个人都只忙自己的,耶!现在晓得了,啊,这个忙自己啊没有好处啊,忙别人才有好处啊!你晓得了殊胜的好处,以及反过来不做的害处,推动我们的力量产生了,虽然有了推动的力量,但是你怀疑你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你怎么转得过来呀!耶!那个时候这个心理障碍如果不除掉的话,你没办法,像我们平常一样,唉呀!又要修行啊!还没有修行,总觉得这个事情不行啊!你还没有做已经打了退堂鼓了,现在告诉你耶,你只要这个心理障碍除掉了以后,那个时候才告诉你,要不然虽然你听到这个办法,没有用。所以他那个次第所以这样安立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那这个次第就是我们的的确确要想如理如量走上去必然按照的,你按照这个次第是必然走得上的。否则的话,你必然会产生像黑板上所说的结果,啊!就是啊!发了一个心,发了一个心啊就完了,利他固然是如此,自利也是如此,虽然你想啊跳出苦,但是你怎么样想啊!苦就是跳不出,还在痛苦当中。所以现在我们啊!看看。第一个思惟自他能换胜利,不换过患者。

【“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

  啊说你要想很快的救护自己,救护他人的话,那你必定要用这个方法,这一个自己别人换一换,这个办法呀非常的奥妙
,非常的深密,非常的殊胜,这个是啊我们应该了解应该去照著去做的。

【“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耶下面这个哦!哪他说的非常清楚哦!所有世间的一切快乐啊!你不是要求快乐吗?嘿!这个快乐都是从利他生起来的,反过来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来的,这个不必多讲啊。下面马上举一个例子,那凡夫啊!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结果呢?你怎么管是愈管愈苦,是愈管愈糟,佛之所以能成佛,像这样的恭敬呀!没有一个地方不恭敬他,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呀!嘿!就是没有别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细的看看这两个差别我们就了解了,就这样。所以他这个真正殊胜的利益啊!你看看平常我们为什么要看念佛的功德,唉呀!他这个好处说不可尽,让你羡慕然后你看佛为什么成佛的,他只有一个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么利他,就这样。说来说去只有一样事情。而我们呢?就是这样,而且不妨你随时处处体会,你愈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话,越是不行;我们自己容或看不见,但是在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如果这个人自私心非常强,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话,我们任何人一看他就讨厌,这个家伙。唉!是不是?对不对?我想我们人人有这个感觉,结果呀!你尽管想自利,周围的人每一个人看的你,就是把你看成你这个家伙,你说你快乐吗?唉!你一点快乐都没有;你能够帮助别人,因为你能够帮助别人呀!别人啊!自然而然啊!唉呀!处处地方呀!就是以你为中心。世间尚且如此啊!这不是很明白吗?就这样。所以他那个殊胜的利益啊!所以假定你不能真的换,那么不但不成佛呀!生死当中说实在也没有快乐呀!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忙著自己半天啊!结果啊下地狱,是愈忙愈苦啊!啊这样的呀!这个是我们眼前的事实摆在这里,就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样,耶!他自己啊只是稍微帮一点人家别人的忙,但是像俞净意公这样的做事情帮一点忙,他马上感得这么好的果报,没有别的,就是他肯帮别人的忙啊!反过来你周围的自利,利自己的话,你跑到那一个不要说成佛,以小团体当中,人家一看见,这家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就是这样,哦!就是这样呀!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所以呀!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切圆满的根本。”】

  哦!这是我们第一点应该了解的,所以说这个是啊!能换的殊胜的利益,以及不换的种种的祸害等等。那么进一步呢说哎呀!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呢?自己是自己呀别人是别人啊!耶!他就告诉我们。

【“若修自他换意乐,定能生起,”】

  耶!你呀!这个概念你只要肯修,懂得如理如法的修,这个心一定能生起来的,下面举个譬喻,

【“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

  就像我们啊!开头的是敌人冤家一样,看见听见就讨厌,说不定有一天啊!你呀跟他两个人好起来了,两个好朋友,那个时候啊!你一天不见啊!唉呀!你就想念他啊!真正说起来这个都是随心而转。所以我们昨天那个比喻啊!这个辣椒,唉呀!这个辣椒呀你一吃辣的要命,等到你有一天啊!你欢喜了以后啊!那一天啊!没辣椒呀!你真没有味道。就是我们就是这样的状态啊,主要的靠什么呢?就是你怎么个修习,修习就是多练吗!多试吗!这样。所以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啊跟著你心里面转。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啊!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下跟这个人好起来,好的要命,明天吵了个架,两个人啊!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耶再过了一天,大家又好的不得了了,就这样。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做。在我们现在呢?世间也是如此,你仔细想想啊!千真万确。现在不是要我们这样,就是这个地方呢?告诉我们呢?你不要怕,你只要真正照著去做的话,一定可以换的过来的,然后换过来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利益啊!即此论云:

【“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自如亦能生起”!】

  所以你只要能够修,能够照著如法的,把别人跟自己呀!互相应该怎么个换法,你能够照著去做一定能够生起来。这个论上面说,

【“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这四句话,常常记在心里边,不要遇见困难就退心。不可以,要晓得一切事情啊!都是啊!由于修行才成功的。后面是举这个例子,对人也可以说冤家呀!对东西比如说辣椒,唉!你先一听见啊!你今天对我来说我这个印象最深啊!一方面我怕吃辣,一方面又这个胃,不在这里也没什么,我在印度的时候啊!常常有的时候啊!他们啊!他们那些人都非常欢喜吃辣椒的,但是呀!今天有辣椒,他们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一听到辣椒啊!唉呀!我心里面,心里面又、又害怕起来了,真是一点都没错,那时候我是因为有了胃病,所以心里边这样。假如我是一个小孩子的话,说不定弄到后来,我想他们绝对不是天生来,在母胎里就欢喜吃辣椒的对不对?一定这个样子的啊!千真万确的,这个都靠什么?皆由修力生啊!你千万不要退啊!这一点千万注意、千万注意,现在我们太多的大毛病都在这个上头,所以记住哦!所以记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励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有很多同学常常说,唉呀!我太笨啊!我太差啊!那我程度太低啊!这样,这一点我一点都不在乎,因为我自己晓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个,佛又告诉我们,他呀乃至于以前啊!堕落畜生,堕落地狱,只有一样东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说,因为我差所以我努力,这个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没有一件事情转不过来,而且,唯一的只有这个靠这个力量,否则的话,就算你绝顶聪明也没有用。所以,任何困难当中,心里面不要退。那一天我们讲那个老和尚的公案,固然是如此,他到那个时候嘴巴都开不动了,心里还要念呀!我看我们的佛世那个公案也是如此,佛世的那个公案,他路上面碰见一个大鬼,要挡住他,然后呢?他就要被拳打,耶!结果一拳打上去,那个拳被那个大鬼的那个身体吸住了,右拳打上去,左拳打又吸住了,右脚又吸住了,左脚又吸住了,五样东西都吸住了,大鬼说你还有什么本事呢?他那个头又顶上去,顶上去又吸住了,你还有什么?耶,我的心永远不退啊!那个大鬼一想,唉!没办法好了好了放你。是这种公案那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啊!然后呢乃至于他要求那个宝珠的时候啊!他就舀水,你想想看,以我们的人拿著这个杯,你能舀得了这个海水吗?耶!但是他要舀啊!所以啊!我们世俗也有一句话说经卫填海之至,这个经卫是个小鸟啊!他要往死了以后,一个小鸟衔著泥巴要去填海可能吗?但他有这个志向,耶!对不起,他有这个志向,就有这个成就。所以这个地方啊!我们这一点要特别的警策,在这一个地方啊!注意啊!这个困难不应退;反过来,遇到困难的时候啊!正是我们真正得到功德的时候,这个我们要概念清楚,概念要很清楚啊!所以啊!为什么他前面啊!在正讲修行的时候他特别告诉我们,你不要匆匆忙忙的一碰到了马上就修,不是,你先要了解你修行内容以后,然后你去做,这个他有特别的重要的关键。这下面讲到精进的时候啊!特别提到那一点,这样,所以大家还记得吧!我们要脱苦而去皈依,所以在这种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对象是佛陀,但是,因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而发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宝,这是唯一的帮忙我们真正脱苦的,而想脱苦的必定要这一条路,要分分断证,过失断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够做到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既然现在你要求的话,然后你要去做的话,当然,就在克服这个困难哪,所以,当困难现起的时候啊!不但不应该退,而且咬紧牙关去做,不但咬紧牙关而且要感到高兴,对呀!我现在在进步啊!这时候我忙了半天,那个结果就从这个地方来的啊!所以这心理建设最重要的,你能从这个上面认得了然后下去的话,无有不成功者。所以这个基本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如理如量的建立起来,那么,本论的处处地方就告诉我们,他每一个地方而且又非常善巧的方法在。我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来,我当年跟我的老师的时候,他常常跟我说一些话,说了话,我总是不大懂,但是呢?尽管我不懂啊!他还是常常讲,结果现在发现啊!唉呀!受用不尽,这一生当中就是因为你说多了记在那脑筋里面,现在我才发现,你如果说离开了这个环境那你就完了,你一跑到世间去的话,那这种话一点用场都没有,你只会想到,唉!这个人一天到晚这么啰嗦,你只会这样,结果呢?唯一的种子啊!不但长不出白法之芽,而且因为你脑筋里起了这个念头的话,你把自己啊!排拒了这个法,送到地狱里面去,耶!你只要不离开这个圈子,那我的感觉现在这样,因为你一天到晚在接触啊!慢慢慢慢的呀!触类旁通,现在我渐渐的他的话都懂了,觉得呀!唉呀!美不可言,所以内心当中升起这种无比的感激,实际上这种感激由什么来的?就是因为我现在体会到了得到了好处嘛!你由不得不感激他呀!这个因就在这里呀!所以你现在,你们呀!读本论的时候我要了解的,大部份同修对它觉得很辛苦,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你这一念善念还在,所以你常常呀!用两方面去想,一方面已经懂的地方你要了解他好在那里,策发自己的好乐之心,保持自己继续下去;难的地方嘛!你不管怎么样嘛!多多少少啊!囫囵吞枣也把他吞下去,你只要这个次第照著他慢慢慢来的话,到那个时候,他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的,好的结果现出来了。哦!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

【”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他下面又说,你呀!你只要修,他一定成功的,在这种状态当中啊!你把自己的身体啊!看的别的,啊!这个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你只要去修。假定说我们想,对啊!这是我,就是我;他是他,你怎么可以把他看成我呢?耶!他下面就告诉我们啊!开始告诉我们这个理论了。

【“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体分,”】

  又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你吗?不是耶!这是父母的精血耶!就是这样的,这是别人的东西耶!但是呢?

【“然由往昔串习力故而起我执,”】

  那因为你无始的什么?无明习惯的力量,执著以为我的,

【“若于他身修习爱执,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假定你呀!修习别人,爱执执著别人啊!你也可以把他别人看成是像自己一样,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即彼论云啊:‘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余。’”】

  就是前面所说的哦!说别人的一滴精血,就是父母的精血,你因为虚妄的执著以为是你,所以你就把他看成我了,所以对别的任何一件事情,啊这个虚妄的尚且会帮你执著,最正式认真去思惟的话,当然力量更强一定可以生得起来的,一定可以生得起来的。所以平常的时候啊!我们眼前的一切的东西,都是说随便一样东西摆在那里,你会觉得好像根本无所谓,耶!你假定说这个东西啊!你把他自己不管是任何理由,或者是别人没有的,然后呢?你觉得耶!这个既然别人没有的,你把他自己自己占为己有,你就宝贝的不得了,其实这个东西,跟你了不相干啊!你就会这样生起来了,所以,你只要对这一个东西生起这个念头,然后策发这个念头的话,你自己呀!会那个,就现在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样,虽然这个身体到底什么东西啊!啊!说起来,真是莫名其妙的很呢?你说真的是你吗?那个头发剪掉了,对不起,摆在这个地方,跟你了不相干,哦!那当然了,那个手断掉了,你摆在马路上耶送给你也不要,对不对?现在的医生这个心脏可以换一个,你说到底是你吗?耶!但是他换了一个叫你了不相干哦!哪!但是你就是会这么执著法,所以呀!从这个地方啊!我们就了解啊!这个事情是你概念问题,以及照著这个概念的串习问题。

【“如是善思胜利过患,则能至心爱乐修习,又见修习便能生起。”】

  你只要能够如理的善巧思惟这个,自他相换的殊胜利益,以及不换的这个大的祸害的话,你一定啊!愿意去修的,那么进一步你要去修,有明明白白摆在这里,你只要修的话,一定能够生得起来的。好了,这样的两个条件有了以后啊!你就开始,那要去修了,所以呀!他啊!下面告诉我们修的方法。那在正式说这个修的方法之前啊!我要说一下,如果说我们对性空缘起的这个道理,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修那个方法很容易,为什么?一切法本来没有天生如此的,都是啊!从因缘而生的,从因缘而现,就是这样。就是如此而已,天下那有一个东西例外的呢?你说,这个东西是你的,当你觉得你的时候,你觉得爱著的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给别人的话,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给别人拿去了,这个就了不相干啊!天底下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啊!包括我的身体也是如此啊!其实,我这个身体跟那个东西也是一样啊!等到你一死的时候,这个东西变一坏了,你再怎么宝爱他,一坏了一坏了就一点用场都没有,那个身体也是一样,两脚一伸,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啊!啊又臭又烂啊!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啊!所以,你了解了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啊!修起来就很容易了。

【“彼修自他换易之理、次第云何。”】

  那么他下面正修的时候又把那个次第说,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

  他所谓自他换啊!是指什么呢?他这个分别并不是说,硬把他看成我,我看成他,由于这个时候,本来是爱著我的身体,现在爱著他的身体,这不是要你这个东西,把他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看成你自己的而宝贝的要命,不是这个。

【“乃是改换爱执自己,舍弃他人二心地位,”】

  就这样,平常的时候把自己呀看得重的不得了,把别人都不管,这个两个的心里边啊换掉,所以把自己啊!不要去管他,一天到晚管他人,怎么样使他人快乐,怎么样使他人离苦,就是这个。

【“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

  这个才是。

【“故说改换自乐他苦,”】

  这个才是自他换的这个重要的原则,下面,

【“应知亦是于我爱执视如怨敌,灭除爱重我之安乐,于他爱执见为功德,灭除弃舍他人痛苦,于除他苦殷重修习,总当不顾自乐而除他苦。”】

  除了这个上面所说的以外,要晓得平常啊!我们生死的根本就是我爱执,现在你能够一换的话,耶!对不起他不但是启发了菩提心,而且还是什么?对我爱执,你要换偏偏换不过来,为什么?就有个爱我执嘛?现在你要换才晓得啊!唉!原来这个一切的快乐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但是你偏偏把自利看得这么重要,所以换句话说,爱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那个时候啊!你了解了这个,就把这个我爱执,看成真正的生死大冤家就是爱自己,这个心生起来了,这个生起来了,所以他还不是讲很深刻的道理,仍就是从现象上面,那个时候啊!你这样的信心生起来了以后啊!对于爱我,只求我的快乐的这个心里面啊!就除掉了哦!就除掉了。然后呢?帮助别人这个心情就生起来了,因为,看见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从帮助别人而来,所以,上面说这些东西啊!就都做到了,平常啊!别人啊!都不管啊!你就不会了,那个时候,你一心一意的就是忙啊!怎么样帮人家解决他的痛苦,帮人家得到快乐,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大慈悲心,他方法是不一样,但是内涵所生的心相特质却是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现在这个修行分成两部份,第一个呢?障碍先要除掉,然后呢?除掉了障碍以后呢?正式学那个修法。

【“修习此心有二障碍。一谓执自乐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

  第一个说是那个自己快乐,他人痛苦要想换的话,因为这个所依的身体啊!这是两个,他是他,我是我啊!个是个呀!你怎么个换法呢?!

【“其次于依此所生苦乐,亦便念云,此是我者应除应修,此是他者应弃应舍。”】

  其次呢?这个快乐本身啊!对呀!这我的快乐,嗯!怎么我的快乐去掉他,他的快乐我管他干什么呢?这一般人的心里面,就是这样,这个就是指著我们平常的特质就是这样,现在你要改过来的这个困难在这个地方,你怎么样拿掉他,针对这个问题,所以,它处处地方先认得你要净除的内涵是什么?然后呢?针对这个内涵,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他现在说,

【“能治此者,”】

  能够对治他的,对这个病下的药怎么样,

【“谓观自他非有自性各各类别,唯互观待,”】

  你要晓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别人呀!不是天生来就是这个样的,只是呀!互相关待,什么叫互相关待呢?就是啊两个人摆在一块儿的才对比出来的,两个人摆在一块儿对比出来的,你如果说能够换一个方式去观的话,

【“于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自觉心,”】

  你把这个对比啊!换一换就可以,就可以,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虽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定发起此山之觉,”】

  举一个譬喻,就像两个山,我们现在站这个山头上,耶!我说,喔这个山你看看对面那个山,但是这个山本身绝对不是我这个山就是我这个山,等到你跑到那个山上的话,你又会觉得那个山就是我这个山,现在你原来觉得我这个山变成那个山了对不对?就是这样。譬如说我现在坐在这个椅子上面,我说我坐著,等到我坐到那个椅子上面去的时候,本来我说这个是那个地方,现在呢对换了就完全换过来了,是不是这样,又平常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现在我们这个身体本身啊!这很明白啊!这个身体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为你现在这个识心啊所执著摄持的,就是你那个识心所摄持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这个椅子,那个椅子本来不是你的呀!你坐的觉得你坐的,你换到那里去的话,你又觉得耶!不是现在你坐的是那个椅子耶!同样的那个识心,你现在这个识心,你能够摄持对方的话,他马上又要改变过来了呀!这个清楚不清楚,这个很明白的一件事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八卷A面

  啊这个很明白的一件事情,就这样现在我们或者说眼前任何一样东西,啊这是笔,这是我的,假定是换一换的话,换给你的话,到那时候你就会把原来觉得不是他的那只笔,你就宝贝得不得了,耶这是我的,啊假如我现在跟你换一换,本来如果说你用的话,你根本不管它,你只管你自己的,换了一换,原来你觉得他那枝笔,到那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宝贝它了,对不对?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外面的东西也是如此,里面的身体也是如此耶,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认得,这个我这个东西啊,他不是天生来的,所以就无自性,这个缘起这个道理,而这个缘起呢是因缘,这因缘本身啊!一定是啊互相对比出来的,所以他说这个比譬就是如此。

【“故不同青色,任待于谁唯起青觉,不起余色之觉。”】

  他前面说啊,就如青黄各各类别,这个比喻深的地方我不讲了,实际上这个里面有很深的含意,他举一个例子,青是青,黄是黄,不对,那青是青,黄是黄,这是两样东西颜色的确不同,但是呢,这个青颜色,不管谁去看它就是青,你换一个地方去看看还是青,黄颜色还是这样,现在那个此山彼山不是,你换一个方向去看的就不一样了,对不对?啊就是这样,像那枝笔一样,啊那枝笔说我的笔你的笔,我们对换的话,你的笔变成我的,我的笔变成你的了,然后不但是我看起来,别人看起来也是一样,都换都换都换就换了,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等到你两脚一伸,那个是谁是谁的呀!嘿!根本也就不晓得是谁的,烧成一堆灰,没有什么了,所以啊!佛经上面有这个故事啊,叫这个一个饿鬼啊鞭尸记,以及一个天人礼尸记,啊有一个饿鬼啊在那里打一个死尸,耶有人看见了说:“哎呀!这个已经死尸了,你还打他干什么?”啊你不知道,这就是我的前身,啊我前身一直为他忙,忙了个半天结果我,我忙了忙了半天啊把我送下地狱去了,我现在是越想越恨,痛苦不堪都是为了他,耶那他躺在那里,躺在那里我还是饶不过他,这样,啊那个尸体啊是又肥又胖又好,这样啊,另外呢瘦瘦垮垮的,一个天人在那里向他磕头呀!奇怪,那个骷髅怎么长得枯枯瘦瘦的,你这样磕头磕头干什么?啊那个前身就是我,他啊辛苦了半天啊,然后让我升了天堂,我想想我所以升天堂啊,就是亏了他啊!所以现在来感谢他。你看看,就是这样的,对不对?所以我们趁早啊,嗯赶快你早一点换啊,早一点换你能够帮助别人的话,少一点嘛升到天堂,好一点嘛到极乐世界,最好一点成佛。所以啊,现在趁这个机会早一点换啊,你一换啊,就好啰!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唯观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


  他还是说这个,不要啊只看自己啊,先啊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实际上他那换的话,原因就是这样的,不要执著自己。啊就像执著别人像自己一样的这个心里面,扩大它,你用这个方法来坚固你的大菩提心,你平常所以不能作到的原因啊,因为啊你妄执了这个自己,实际上你也晓得,你这个自己跟他人啊都是互相对比出来的,因为你啊虚妄分别,所以看起来就像那个山一样,是啊我这个我这个,啊他这个,他这个自他之间啊,并不是天生就是的啊,只是互相对比出来的啊,这个你要了解啊!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自己根本谈不到自己,那他也一样的道理啊!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此说唯由观所待处而假安立,全无自性。”】

  啊这个自他啊,就是看你所处的地位而假名安立,这个假名安立就是啊你的妄识所分别出来的,啊我站在这里觉得这个是我的,啊你站在那里的话也觉得你是我的,那到底那一个是你的啊,那就是你那个虚妄心识所安立的,譬如我站在这里,我说你们在我东边,我跑到老和尚那里,那我说啊你们在我西边,那东边、西边不是两个完全相反吗?不是颠倒了吗?那说来说去,就是啊你内心虚妄执著是假安立的啊,本来就没有这个所谓东啊西啊,啊因为你妄执著啊,所以现在这个自他是这样的,而这个是第一个就是啊,我们自他所依两个身啊,从前面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啊,他不是天生来旳,原来就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话,你只要把那目标换一换的话,认识清楚的话,不就解决了吗?使进一步说自己的快乐跟别人的痛苦这个怎么弄法呢?

【“二谓又念他之痛苦,无害于我,为除彼故不须励力。”】

  这个,喏第二个觉得别人痛苦是别人痛苦跟我没有害嘛,我为什么要忙这个呢?好像这个是平常我们的,耶他有一个方法。

【“除此碍者,谓若如是,则恐老时受诸苦恼,不应少年积集财物,以老时苦无害于少故。”


  啊这个比喻美极了,说就像你老的时候要受受苦啊!那么我们要防老啊,少年的时候就积了很多财物,其实老的是老的时候,少旳是少旳时候,你忙他干什么,跟你没相关嘛,耶对不起!我们偏偏要去忙啊,这样所以啊不是说啊现在这样,跟他跟你不相关啊!不是的啊!

【“如是其手亦不应除足之痛苦以是他故。”】

  啊手对足来说,这个手跟足,这个脚对那个手来说别人嘛,脚上痛你忙它干什么,你这个手不会去忙,耶但是脚上痛了我们这个手要去摸摸它,啊对不对,耶是要的,是说他同样的。

【“老时幼年前生后生仅是一例。”】

  啊同样的这个情况啊,手对脚,老跟幼,前生跟后世就是一个例子,进一步说。

【“即前日后日,上午下午等皆如是知。”】

  啊都是这样,那么有人说了不对呀,老跟幼是你一个相续,只是不断的在你自己身上,手跟脚虽然是手对脚是分开来旳,但是同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身体这是没错啊。

【“若谓老幼是一相续,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与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说自己跟他人是两件事情啊。

【“相续与身聚,是于多刹那多支分而假施设无独立性,自我他我亦皆于假聚相续而安立。”】

  是的,相续就是啊前后老小,身聚啊就是手跟脚,它这个东西怎么来的,它也不是天生有他的自性,这是时间一刹那一刹那积聚起来的,这个从小到老,还有呢?手跟脚这是肢体啊不同的啊安立起来旳,然后呢?自己跟别人啊,他还是什么,不同的几样东西,时间是刹那积累的,然后呢身体是支分积累的,自他是什么,不同的蕴出积累的对不对?还是这个这些东西积累旳,其他的东西积累。啊有的东西木头作的,有的东西铁作的,有的东西啊木头铁都混起来的,只是如此不同嘛,反正说来说去都是这样的这些东西混在一块,撮成,因缘撮成功的,所以你那个自他,跟那个老小,跟那个手足都是一样的,混成功的材料是不一样,但是啊,都是由其他的几样东西兜起来的,这有什么不一样的。

【“故言自他皆观待立全无自性。”】

  所以我们要了解啊自己跟他人啊,都是相待的而安立起来的,他并不是天生有这样的东西,只是。

【“然由无始串习爱执增上力故。”】

  啊,这是无始以来的这个无明执著啊,这个力量啊产生的啊。

【“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能于他修习爱执,则于他苦亦能发生不忍之心。”】

  啊,这因为无始的习惯,所以自己的身体就不忍受,别人旳啊就不管,假定你能够修习的话,不断的照著如理的修,你对别人一样的也可以啊发生这个无法忍受的心情,其实这个道理啊!说起来简单极了,就是前面讲的七因果的时候说得很清楚嘛,假定这个自他一定是完全不能辨别的话,那么对不起,七因果也无法建立起来了,实际上七因果是建立得起来的,啊虽然我们不一定,乃至于还根本没有照著七因果修成功,可是七因果当中所说的那个道理,我们人人体会得到的,我们自己的亲人,他也是个他啊,跟你了不相关啊!可是他有苦的话,哎唷!你就很担心了,哎呀!自己的父母啊,心里就担心了,这样,这个他你就担心他,是冤家,你看见了你就开心了,同样的他,为什么一个你就不忍心,一个你会让他这样呢?为什么?就是你自己的什么,你自己的爱执自性对不对?很明白摆在这地方啊,而这个爱执无始的无明相应的,现在我们要修学没有别的嘛,就是了解这个无明,然后你把那个无明转成功跟智慧相应的话,那不是转过来了吗?所以当下证明我们确确实实这个能力是具足的,主要的原因在那里啊?就是我们无知,还偏偏执著这个无知不肯放,那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现在了解了这个,哎呀原来不是别的啊,真是害我们的不是别的,就是我这个无知啊!那个挡前面的那个障碍都去掉了,说理论上去掉了,这个习性啊就好办了,修,为什么要修啊!就是理论了解了,错误的你才不采取它,照正确的理论,然后呢把那习性修改过来,这个结果就出来了嘛,对不对,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所以每一个地方啊,这个形相让你认得清清楚楚,这个是他最特殊的一点,然后你去修行的时候啊,你只要肯做,你做到那里就成功到那里,障碍断掉了,功德生起来,所以尽管啊,经上面对现象界来说,说明这个是发菩提心啊,发的心,发心的人多,成就的少,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就是他不了解这个真正的内涵,没有得到正确的教授,没有如理行持,现在我们真幸运啊,原来哪哪哪哪这个教授,这么清楚明白,而这个教授绝对不是说,说一个高深的理论,像人造卫星。是的,这是一个高深的理论,可是却是什么?就像我们啊到摩天大厦一样,他的下脚的第一步,就已站在这个地方呢,你已经站在这这里,只要你肯跑,就这么。为什么脚你已经站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刚才说的心里,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吗?对不对?想想看对不对?喔你的父亲然后你的儿子,你的亲戚朋友,哎唷你心里面,这明明是他啊,但是你心里面会觉得啊这个放不下,为什么?喏就是你无始的习性啊!所以我们是有这个本来的本能啊!只是问题在那里啊?无明两句话,两字不是两句话,好现在我们啊可以啊继续下去。

【“如是除自他换诸障碍已,正修习者。”】

  好了障碍拿掉了,现在呢耶正式去修习了。

【“谓由于自贪著力故,起我爱执,由此执故无始生死乃至于现在,发生种种不可爱乐。”】

  耶这个地方就正式修习的时候修什么呢?由于前面这个无知,啊人最可怕的就是这个,然后呢?明明是虚假东西啊,贪爱执著,起了我爱执,无始以来啊!唉结果啊,你贪爱它啊一直在生死当中,不但在生死当中,而且啊发生了一切这种不可爱乐,前面修的那个八苦、三苦、六苦当中说得清清楚楚的,哎呀那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越是你增长它的话,痛苦是越多,再进一步我们从十二因缘去看的话,这个真正的痛苦所以这么来就是这个原因,这样,我所以要出那个题目考考你们的原因,主要的就是让你们好好的温习一下,然后呢一点的话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哎呀真正的痛苦都在这里,现在不求快乐吗?喏喏喏,现在指出来告诉你了,这个痛苦快乐的根本在这里,现在我们所以很高兴的啊!晓得了从这地方学进去。

【“欲修自利作自圆满,行非方便经无数劫,自他二利悉无所成,非但无成,且唯受其众苦逼恼。”】

  是的啊!是你未尝不想啊,求自己的利益啊,要想使得自己样样圆满啊,可是不幸的你啊所做的方法做错了,所行的不是正确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啊不没有正确的了解啊!所以是经过无始以来啊,结果自己既没有利益啊,啊别人也没有利益啊!没有利益还好啊,还要受无边的众苦啊!这是苦颠倒极了,这不是很明白吗?
所以这个道理现在听懂了,不断的摆在心里想对啊对啊,你能够想多少于是推动你改变的力量就生起来了。而这一件事情再容易不过,为什么眼前就是一个苦恼,再说眼前你就是求快乐嘛,这个心里我们有的啊,你只要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的追下去,不叫你放弃你自己快乐啊,却却相反的正要给你快乐啊,他不叫你啊不管你的痛苦啊,他正是要告诉你怎么除掉你的痛苦的,而主要的关链在那里,他说的行非方便啊,对不起你做错了,现在所以我们高兴,啊现在做对了,做对了我的快乐就可以得到了,我的痛苦就可以去掉了,怎么做呢?换一换。


【“若自利心移于利他,则早定成佛。”】

  啊我们如果能够换一换的话,早就成了佛了,成了佛以后啊!

【“圆满自他一切利益。”】

  啊这个很清楚这个很,太清楚太清楚,佛陀因地当中就是这样,所以感得这个果啊。

【“由未如是,故经长时劳而无益。”】

  啊因为没有这样作啊所以啊无始以来啊,劳苦嘛劳苦的不得了,一点好处都没
有。

【“今乃了知第一怨敌即我爱执。”】

  啊现在好高兴啊,了解了,喔!原来我真正的大冤家是什么?就是这一个东西啊─我爱执。


【“应后依止念及正知,坚固决定励力灭除。”】

  所以啊以后啊,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要,要靠这个依止于念知,依止这个正念跟正知,这个才是我们归依之处,所以这归跟依有二个。归就是反过来,没有别的,然后呢依止在什么上面,依止在正念正知,以前我们依止在什么?无明无知上面,然后呢把这一个力量啊,加强它一定要努力去除掉它。

【“其未生者当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啊对于自利这个啊,还没有生的不要让它生起来,它已生者不要让它继续下去。

【“入行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以此大疲劳,汝唯引生苦。’”】

  啊论上面告诉我们,在那个生死当中,这个百啊就是,就是一个泛字,泛字它不是一百啊,平常我们说百样东西泛百样东西,一切一切,一直在这个生死当中损害我们,说你这个意,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念啊!你啊要求自利,结果呢?经过无始劫来因为这个念头啊,啊疲劳的不得了,结果只是苦啊。

【“又云:‘若汝从往昔,能作如是业,除佛圆满乐,定无如斯时。’”】

  假定你早一点觉醒,能够作现在这样的话那么早就成了佛了,而得到的除了这个佛的圆满的快乐以外啊,啊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现在这样的受种种的苦,绝对没有了。

【“如是不执自言,不护自品,当数修心,将自身财及诸善根,悉无顾虑惠施有情。”】

  好了这么一来就行了,也不执著自己的,不保护自己的种种,拿这个东西来修行,把自己的身财乃至修的善根啊,毫无余虑的惠施有情,这样所以这个啊现在我们讲布施,布施,不要先讲布施,你这一点作到了叫你不布施也不行,因为你晓得的很清楚嘛,你这个东西就是你的生死大冤家,有了唯恐不送出去,送出去了啊那就对了,你自己得到利益了嘛,啊所以这一个自然有他的必然的次第,必然的道理在。

【“又施彼已即应利彼,不应于彼而行邪行,故于身等应当灭除自利之心。”】

  是的现在你啊,布施给别人送给别人,当送给别人以后啊,不要于彼行邪行,这个行就是心理行为,啊这个邪行指什么呢?就是啊平常我们送给别人啊,好像哎呀,结了个好朋友,然后我送给别人啊,要有求于他,现在世间的人都是这样的,贿赂固然不谈,送他一份礼物,嗯!有求于他,都都是这个样的,然后呢处处地方是为了讨好别人,自己越有所求而这个都是啊错误的,完全错误的,所以布施,结果没有一点点遗余的目地在那里,利他就是这个,没有一点点遗余要消除这个我爱执,那这样的话呢,你这个菩提的果就可以得到,因为因地当中作对了。

【“如云:‘意汝定应知,自为他自在,除利诸有情,汝今莫想余。’”】

  说啊意这个是现在我们以正知见告诉我们自己,说某人啊,你应该知道啊,现在这个我啊是一定送给别人了,是完全是它看,跟它转的啊,现在要做的,除了利益别人以外,你千万不要莫名其妙的想打妄想啊,除了利益别人以外不要想到你自己。

【“他自在眼等,不应作自利,眼等于利他,不应作邪行。”】

  意思他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哎呀!为了你自己,所以我们现在说哎呀,心里面啊越有求于他了,然后呢就讨好他,这种事情万万作不得,有求于他了,布施送给他,万万做不得,凡是他的,他的就是他的,啊我的,我的也是他的,现在世间的人啊,我的固然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就因为这样啊所以是越弄越苦啊!永远在这个轮回当中,看见好的是越多越好,看见坏的就把他推出去,啊结果注定你将来啊,你长的肥肥胖胖,等到你作了鬼啊来打他,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早一点啊,早一点那个时候就对了,是。


【“若见身等弃舍利他攀缘自利,或身语意而反于他作损害缘,应作是念而正遮止。”】

  啊喏假定你一旦发现,啊弃舍利他,不帮人家忙,只想到自利,而你的身语的行为,以及起心动念作的都是啊这个损害别人的时候,不利于人的时候啊,你马上起正念,耶,遮止它,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此于往昔,亦曾令受无边众苦,现今若于相似利益而生错误,随彼转者当生大苦。”】

  下面这个就是我们应该正念的,要晓得我们无始以来啊!一直做这种事情,啊做这种事情。得到的一点好像相似的利益,所以眼前自利,不是没有利益喔,但这个利益相似的,好像是有一点利益,但是真正说起来啊这是个错误啊!这是个错误啊!所以他叫相似的利益。对这个利益不认识,所以错误了才去忙这个东西,啊如果说你现在还是跟著它转,忙这个相似的利益的话,将来一定啊生大苦啊,这个念头啊经常保持著。

【“如云:‘汝昔伤害我,已往可不谏,我见汝何逃,应摧汝憍慢。”】

  啊你以前一直伤害我,那以前的事情不管了,我们啊不去管它,但是我现在认得了,耶,你还逃到那里去啊,一定要摧你的憍慢,什么叫憍慢?憍就对自己好的东西啊沾沾自喜,这个叫做憍,慢呢对比他,总归比别人高,换句话说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今天一定要摧毁你。

【“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

  啊这样,现在你要晓得啊,你啊要弃舍啊这个,这是自利之心,我已经把你卖,卖给别人了,你现在啊要努力做这个事情,啊不要厌烦,那文字蛮有趣,但是意义本身啊,就是用很有趣味的策励我们内心,这个正法相应的认识。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与诸狱卒。”】

  啊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啊摆在心里牢牢记住啊,说我们尽管懂得了道理了,但是呢如果你不努力,去放逸的话,那懂得了道理也没有用,所以啊尽管你懂得了道理啊,你还不努力去做的话,不把我们啊努力去啊这个惠施有情,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一定有把握送到地狱里面,啊狱卒就是地狱狱卒,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如果我们现在趁得到暇满的人身啊,你放逸马马虎虎的话,对不起,它这个东西啊,“我”这个东西啊一定把我也送到地狱去啊。

【“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

  啊,所以经过长时啊,你呀让我啊受大苦啊!啊现在想到就恨,所以一定摧毁
这个,摧毁这个,所以这个密教当中,画那个画大嗔相,他有道理的,前面记得吗?当烦恼一起来,要把他斗,斗什么?敌人嘛,所以你咬紧牙关,那个烦恼一点都
不容许,再轻微旳地方,我一定要把你咬紧牙关,要把你啊彻底的消灭掉,这样。

【“如是数思爱他胜利,当由至心发生勇悍,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于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

  就这样的不断的数数的思惟,这个数思两个字现在始终都是关键问题,我们懂得了道理,能不能转就靠这个,啊当然你不懂道理数思也没有用啊,懂得了道理啊,如果你不数思那就放逸当中。如果你精进的话一定是思这个东西,啊你不断的思惟的话,那么到那时候内心当中啊,发起那个至心这个心里面的的确确的,啊勇悍,这不是浮浮泛泛哎呀帮忙一点,就是这样。非常强有力的,啊这个勇、悍的话一切都不顾,什么困难都挡不住你,啊如果说平常以前啊,这一种心真正能够改过来的话,那么自然整个就不一样了,平常啊只管自已不管别人,现在呢不是啰,啊所以你能够这样做到的话,弃他之心─不管别人的心,如果还没有生不要让它生起,已经生起来的把它到此为止,不要继续下去,总归处处地方发心,啊令他可爱可乐可意之相,实际上也不是别的,就是要现在求快乐。你想到你的快乐那来的,那一听都是靠他啊,啊就是这个样,平常我们世间人常常说拍马屁,为什么要拍马屁啊?然后呢处处地方奉承人家,实际上那还不是为了别人,为什么?还是为了你自己嘛,对不对?哎呀这个上司啊,有钱提拔你,然后呢这个老板可以多给你钱,哎呀你拼命的在那奉承他,为什么?为了我快乐嘛,现在不叫你做别的还是为了这个啊,啊这个上司就是什么?一切有情,你只要能够奉承他,你所有的快乐都来了,你想到这地方的话,你用种种的方法帮忙他,结果呢?耶你的好处也得到了,不过这个地方我们所以不用世间的,因为世间是染污的,他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善法,叫善净之法。而我们心里是喏随顺一看,很清楚,确实这个能力是有的,只是方向弄错,方向弄错,像一把宝刀一样,本来这一把宝刀啊,去杀敌人的,结果你弄错了,伤了自己了,现在我懂得了呢把敌人伤害,自己啊就得到安乐了。

【“如昔于自爱乐执著,今于他所应令发起爱执之心,如云:‘应执余如我。’能发如是爱执有情,其因谓当念彼恩德,或见于自所作饶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八卷B面

【“或见于自所作饶益。”】

  哪那么,像前面经过了这个修习以后,啊以前呢只是爱执自己的,修习了以后啊,现在啊这爱执的心还在,爱执谁呀,爱执别人了,啊这样,那么要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嗨!妙了!是念彼恩德,啊因为看见他有我们大恩呀,看见他对我们有的好处呀,所以他并没有叫你放弃好处呀,他却却相反啊正要完成真正给你好处呀,所以你记住啊,啊真正给我们好处是这里呀,并不是叫你不要好处呀。

【“此复犹如见诸沃田善植种子,能结众多上妙果实便极珍爱。”】

  就像看见一个肥沃的田啊,哎呀肥得不得了,你只要能够好好的把这个你要的种子种下去的话,那结出来的果啊,是啊众多上妙,啊!好极了!你自然而然啊会很珍惜很宝爱。

【“如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种,亦能出现时究竟一切利乐。”】

  对于这个有情这个福田啊,你能够好好的种下这个种子的话,就能够得到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以及中间一切的好处。

【“若获定解,亦起爱执,故于是等应当思惟。”】

  假定这个概念你认识了,修习了,产生决定的胜解的话,决定你呀会改过来的,一心一意的爱执他品而不是自己,自他就换过来了,关键在那里呢?就是思惟,所以在这一点上面呀,对于这一个道理应该思惟。

【“入行论云:”】

  啊又说了。

【“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对呀,你要成佛,有情跟佛是同样的生起佛法来的啊,既然你敬信佛,为什么不敬有情,我们现在只晓得敬有情,不晓得喔,只晓得敬佛,不晓得敬有情,佛之所以成佛的话,他不但晓得敬佛而且晓得敬有情,所以他一切东西都布施,一切东西都为有情,然后呢?看常不轻菩萨品啊,他就说我不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心里面是这样想,行为上面这样行,结果他成了佛,我现在不是在学佛吗?哪佛就是这个样,所以很清楚呀,你想到了这个呀,啊眼前这个问题啊都解决了,同时也了解,哎呀!我爱执什么东西啊,一天到晚心里面啊,缠在那个地方,哎呀!痛苦啊!说起来没别的,就是这一个啊,真正害我们的就是它呀,偏偏我们现在不认识,还老想缠在这个上面,真是可怜啊!啊所以啊佛也奈何不了我们,嗯现在懂得了,好啊。

【“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

  嗯就像有情欢喜颂上面说,你杀了人家,那么你就堕三恶道,救了人家不但得到善趣而且长寿。

【“若于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嗔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

  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帮别人好处是你的,得到善趣去,害别人那么到恶趣,嗔悲都是如此啊。

【“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当审思惟。”】

  这特别是啊,从发心开始一直到成佛,你一定要缘有情啊才能够发这个心,啊有情苦啊,然后呢,从这个上面看见他的苦啊发那个心,然后发了这个心以后啊,你呀进一步啊行种种的利益有情的行啊,才能够满你的愿啊,所以啊成佛也是靠有情啊,要这一个概念要深思惟,好好的思惟。

【“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哪上面,菩提心论上面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的可爱的以及非可爱的没有别的,都是啊看你对有情作的利益,或者是作的损害,乃至于达到佛,所以成佛还要这个,啊下面这个不解释了,很清楚,很清楚,啊将来引生的固然是,眼前的也是,啊你帮了别人,啊别人就感激你呀,你损害了别人,别人要还报你呀,一切的都从这个上头来啊。

【“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

  不但世间的,进一步圣人,圣人当中分三乘,为什么分三乘呀?就是哪,声闻啊,他为什么果报下劣,因为不能广利有情,声闻还是可以有力能帮人家忙的呀,但是他不管,不管嘛对不起他也不行,佛之所以究竟的话,因为广利一切有情啊,啊这个道理啊要思惟,不要刹那贪著自利,当你一刹那贪自利的时候,你就那个一刹那你就伤害了自己了,谁愿意伤害自己,哪所以呀,你要想不伤害自己,唯一的办法就在这地方,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了。

【“即前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现在我们要贪的是贪什么?贪著怎么利益有情,当你呀对有情呀不去利益他,所以对利益有情这一件事情啊,你不管了,离贪了,那一种是毒的,应该弃舍,声闻之所以声闻的话,他就只管自己,没有执著这个利,所以这个贪也不坏啊,看你贪对了,啊所以啊,因为声闻呀不贪著这个利人啊,所以啊他虽然证得菩提呀,这个菩提呀是下菩提,啊反过来佛呢,佛是贪著,因为贪著所以不弃舍有情啊,所以证得大菩提啊。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你了解了,那自然一刹那也不会只管自己。

【“是则专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见是从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见为大悲。”】

  哪这样的话啊,啊晓得了,啊利他呀,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呀在利他上面啊,以及喔从那个果位上面,为什么从果位上面?这是我们要的嘛,快乐嘛,你要得快乐,就是推到他,利他的因上面,就这样,所以这个上面啊,你从这里呀也晓得,啊没有错呀,这个菩提心苗从这里,前面的是大悲的根本在这里,道理是一模一样呀。

【“故诸佛子爱乐修习,若多修习令其坚固,则能任运趣极难行诸广大行。”】

  啊所以真正的佛子啊,啊他对这个了解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啊爱乐修习的,啊真正爱乐修习的这一个呀,你要多修的话就一定坚固,这个坚固了以后,再难行的事情啊,你就难不倒你了,所以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呢,真正我们修行的现在中心是什么?一定是大菩提心,而不是旁的,旁的是什么?不是不修,而是坚固,所以真正修学佛法,必定要知道你这小乘嘛,厌离心这个最重要,不必忙别的。大乘嘛是菩提心这个最重要,你有了这个,这一个生起来,然后呢做什么事情啊,一切自然而然都感果,你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说呀哎要忙这个,要打坐、念佛啊,对不起啊这个都是啊事倍功半啊,他能够生的还不错了呀,都是走的远路啊。

【“即前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啊这个大悲心,坚固的大悲心这个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哪这个菩提心苗生起来了,所以专门利他得到的大觉世尊的这个最高圆满的果位啊,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佛子啊,这才是应该修的中心。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

  你只要这个把这个前面的努力修习生起而坚固的话,于是你呀自己就不管了,只管别人,哎呀看见别人痛苦啊,你就自己啊,是啊,要救他,要救他,你所怕的,是怕他人受苦,不怕自己受苦,因为你看见别人受苦,你就是再快乐你就放掉,而快乐当中最快乐的就是静,啊静虑啊,就是色界定当中的快乐,最快乐,最快乐能够舍掉,达到最苦的地方去作,这个时候啊,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啊这一个才是啊真正最难得的、最希奇的,这个应该称赞的,这个才是什么?胜士法--哪这个殊胜大士的方法。

【“今于此义,亦应用诸先贤言论而发定解。”】

  把前面祖师的告诉我们。

【“如觉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萨,唯藏人能知。’”】

  最后引这么一个,这个这个阿底峡尊者有这么一句话,啊他到这个西藏去的时候啊,西藏就有人啊,就问他:“说修那个法的很麻烦,”他就有人问他:“有没有一个修方便的法门呀,这么啰唆啊,他不行啊!”哈这个阿底峡尊者怎么说啊:“假定有的话,哈我第一个啊就不愿意这么麻烦,我早就修了还何必你来问啊,啊何必你来问啊,不用你来问啊。”说,再下,他下面又说啊:“不晓得修菩提心的那个大乘啊,只有你们西藏人知道,我啊在印度这个佛根本的地方可没有的。”所以我常常说啊,假定真的有这个方法的话,那十方的一切诸佛菩萨那都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了,因为十方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都从这条路上走来的,你居然有这个法门,你不是强过佛吗?你还要跑来学佛,你赶来学什么?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的,是清楚明白不过的事情啊。就是说:

【“若尔当如何修。”】

  啊那么要怎么修呢?

【“须从最初次第学习。”】

  耶对了,现在我们了解了,他讲重新又告诉我们,前面一再说,一定要从这个次第修,啊特别强调,你只要次第向上来无有不成功者,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啊,你呀先要学的是学上上,学了上上啊你呀喜欢要修,修的时候啊,从下下修起的,反过来,你从下下修了以后呀,你自己呀经验嘛也增长了,净信嘛也增长了,于是啊你向上慢慢的爬上去就对了,这是必然的道理,必然的次第,下面一个祖师说:

【“朗日塘巴云:‘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

  哈哈,实际上呢这个人方便,就是你怎么做了人,我们现在是暇满的人身唯一该做的事情,马就是畜生,要做人啊,就方便极了,啊。


“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

  你看啊,真正要做人的方便,十八种这么多,畜生啊简单极了一种。

【“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我爱执,故特于彼尽力违害,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什么是马方便,换句话什么是畜生,什么愚痴相就什么呢?是啊菩提心没有生旳不让它生起来,已生的啊不让它住,就这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啊?我爱执啊,所以这个我爱执真实说起来什么啊?畜生相啊,啊我们现在人家常常说你这个畜生都不如,啊现在我们真的啊,现在才了解的原来这样啊,是特别啊对这个,这个我爱执尽力的违害,凡是一切有情利益都作。

【“大瑜伽师谓善知识敦巴云:”】

  他们师兄弟两个人啊,大瑜伽师就说了:

【“我有风息平等转等,如此如此三摩地。”】

  他修定了得到了定了,得到了定了,啊结果呢?要我们现在得到了定还得了,哎呀!如果你念的稍微一点相应了,就欢喜的不得了,啊得到一心不乱了就不得了,何况得了定了,结果他怎么回答呀?

【“答云:‘汝修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于画夜应悔之地。’”】

  对不起,啊就算是啊,你耳朵上耳朵旁边敲大鼓啊你不能动,那是很深的定啊,假定你没有啊依照在这个次第修菩提心的话,你早晚还要懊悔的,这千真万确的事实,郁头蓝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结果完了以后达到,堕到畜生道当中去,早晚要懊悔的。

【“此中意趣似说,当成能生无暇无色等处,异生之因。”】

  啊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个根本一定要保握得住,千万不要说哎呀你要学定呀。要学什么啊?要学厌离心,菩提心,然后把其它的辅助,其它的你这样做的话,学什么都对。

【“康巴云:“我等于觉有情颠倒行事,有情于我等亦当如是行。”】

  换句话说,我们啊对那些一切有情呀,这个觉并不是指指阿底峡尊者,就是平常我们所对人家说菩萨啊菩萨,我们对那些呀佛菩萨颠倒行事,为什么叫他菩萨,他是使我成佛的嘛!对不对,所以呀他们也对我颠倒,怎么颠倒啊,我只管我自己,他们也只管自己,我们彼此间如此,都作错了,我们要改过来,我们要改过来。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三十页,关于如何发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重要,那么已经啊,啊大概讲过了,大概讲过了,所以到这里我们晓得整个佛法的中心是大菩提心,啊所以他昨天讲的最后一段,以大瑜伽师这么了不起的人,这么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说啊我现在啊学定啊,学到这个样啊,啊要我们现在看起来的话,哇!那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啊!我们总是学定,结果呢?敦巴尊者怎么说呀!说你呀就算修到这样的话,啊如果是你呀不以大慈悲跟大菩提心,作为中心修学的话,虽然你得到这个定啊,你早晚你要懊悔的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要说欲界的天子啊,升了天下地狱,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天还要堕落,啊而拿这个无常相来看的话,实际上啊,啊门那一位去关一下,实际上呀,这个情形啊千真万确,啊你得到了定,连他小,连他小乘啊都不如呀,啊所以真正佛法的中心的话,那是大菩提心,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啊必定要知道的,那么学大菩提心不是说别的不要,而是说以这一个大菩提心为根本因,然后呢?我们在这个上面啊,再具足这个圆满因,那就对了,现在我们把握住这一点,本末倒置,忙了个半天啊,所以不一定乃至于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都在这个上头,啊自修自修得不到好处,利人也同样的啊,带给人家啊是一盲引众盲啊,这一点我们特别要了解,所以这个地方一开头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说,哪你只要看看阿底峡尊者那个传记的故事嘛,你就很清楚很了解了,以他啊这样的老人家的这一个成就,遇见这么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识,那些大善知识啊,也可以说都是这么高明的人,都是这么高明的人,啊其中不乏地上菩萨,至少的都是加行位以上的菩萨,结果呢?他却把金洲大师做为老师当中最尊重的。他每次说到金洲大师,听见金洲大师,他马上啊手掌摆在顶上面,就像我们现在这样,那是最恭敬的,啊感念恭敬他的老师,别的老师他没有这样的,为什么呢?这因为金洲大师传了他完整的大菩提心的教授,而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大菩提心是启发的因缘有很多种,可是这个里边,悲啊就是前面所说的七因果的,策发那个悲心,这一个是最殊胜、最有力、最坚固的,因为这样,啊所以这个是从金洲大师传来,那么所以,以阿底峡尊者这样的人,很明显的啊,他是一个高位的菩萨,是高位的再来人,却也这么尊重,那么再说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这个悲,在大菩提,这个整个的修道的过程当中,第一步要它,中间要它,后来要它,不是说啊你开头懂得一点名字呀,懂得一点名字,连他碰都没碰到边,不晓得真正内容,就算你照著这个次第如理如量的生起来了以后,正式行的时候,又因为呀众生数量无边,而要行的又那么难行呀,往往又中间退却,那个时候,最好的保持你上进的,仍旧是须要大悲心。由于这样的从初到中,继续不断才能够达到圆满的佛果,所以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一开始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然后呢?我们自然而把握住这个中心作,如果一开始就建立不起来,你先摸别的支末,养成功了习惯啊,这个习性之难改是难改极了,不要说世间的习性难改,修学佛法的习性一样的难改,就实说起来,世间的习性比修学佛法的习性容易改,为什么?因为世间的习性当你接触了佛法以后,你就了解,啊!原来这个东西啊,就是把我们啊,死死的绑在生死当中跳不出来的可怕的冤家对头,那么现在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佛法。所以你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但碰到了佛法,你肯啊全心全力的去对治它,策励你自己啊来去掉这个根本,尽除这个习性。可是现在呢?你就碰到了佛法,偏偏这个佛法又不是它的根本,而是它的支末周围,你自己觉得,哎呀!对了!我已经遇到了佛法了,这个就是拿来对治我的习性,然后你在这个上面执著了以后啊,你别旳佛法听不进,总觉得我自己懂了,对了没有?对!但是走了远路,走了远路,所以本论一开头的时候,特别提出来,说成佛究竟来说旳话没有一个众生例外的,但是其中的快慢以及走的路线的迂曲与否,那完全不能比,这个概念就在这里,这个概念就在这里,所以呀,在我现在来说啊,我宁愿一开头没有碰到佛法,要一碰到就碰见这一条路,否则一旦在佛法上面养成这种习惯,自己觉得很满意走这个路的话,你要改的话那是改不过来,这个道理很清楚,事实呢?哪我们不妨拿事实来看,佛─那是最究竟圆满的人,他那有不想把最完整的佛法来教给别人的,绝不会,他有这个悲心,也有这个力量,结果教出来的绝大部份的人,却不是只走菩萨道,而是走声闻乘,为什么?正因为佛是佛,他看得很清楚,养成功了那个习性以后,佛也奈何不了你,哪只好啊让你啊走这条远路去了,对不对,你看看佛出世以后,度的那个声闻种子多,不晓得多少,但是真正能够走菩萨之路的人没有几个,所以华严上面会这么说,华严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最圆满的佛法。“鱼子安士果,菩萨发大心。”这三样东西啊,“三世因中多”,因地当中很多,“结果则生少”,真正能够得到果的很少,道理在那里?就这个。啊所以理论是如此,实际也是如此,种种经上的证明,所以我现在感觉到我自己,同时因为我自己的经验啊,我也啊策励,建议诸位,如果诸位的习性已生,那你走你的路子,那扭不过来了,啊你注定你只有走这一条远路,如果现在觉得啊这个习性还不深,换句话说你还提得起来的话,一定要把以前的那个老习惯啊,真正重要的忏悔呀,不仅仅世俗的要忏悔,就是以前我们觉得这个老习惯一定要把它净除掉,不要留一点点,所以昨天晚上谈那个改过之方啊,实际上啊,真正讲起来这个内容对我们太重要,太重要了,啊你对这个毒啊,绝对不能留一点点留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以最迅速的态度,以最大的决心一刀斩断,你别看那个毒蛇咬你一口咬的手指头上你让它去,哎呀!觉得怎么样啊,没有多久,钻到你心脏,钻到你脑子,你就无药可救,现在我们呢容许这个毒,都是这样的,哎呀!总觉得马马虎虎啊,啊什么懒懒瘫瘫啊,一直跟著它走不知道,这一生就这么轻轻一过去了,然后呢习惯下一生又这样,再下一生又是这样,这是所以为什么?虽然有这么多旳人听佛说最完整的教法,是这个走不上去的根本原因,那一步步等到这个讲完了以后,我才会告诉他,每一个重点在什么地方,你们对这个认识了,然后呢?要痛下决心努力去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可以改得过来,啊这一点啊,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说一下,所以修学佛法自始至终一句话“正知见”最重要,不是说随便碰到了一点点啊,大概就对了,那昨天晚上谈那个问题,哎呀!我听了以后,我真是觉得心里面真难难过极了,这个,那个同学非常好,他能够提出来,其实这个话,我当年我也在怀疑,后来听多少人也这么怀疑,现在有很多人又提出这个问题,那不是一般的在家人喔,那是跟真正肯修行旳人,他同样的说,对呀!那么你现在这样的话,念了佛到了极乐世界去的话,那么这个因果这笔帐怎么算呢?大家都说,好了你去了以后啊,你直到成佛,你就不用怕了,大家现在的想法去了以后那好了,这这这个因果就不要了,那有这样的事情啊,那这样的话,这个因果佛说的这个地方的这个因果就,就是问题,佛说的千真万确的,这个如是因感如是果,是绝对逃不了的,现在你既然念了几声佛到了极乐世界,好了!好了!一切的就不要感果了,那这话怎么讲呢?如果说是前面讲对了,那么后面错了,后面对了前面错了,佛讲出这种矛盾的话来的,那还算佛吗?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九卷A面

  那还算佛吗?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而且佛亲自说金枪马麦之报,他成了佛了,当年造的恶因,还要感果,而你现在到了净土,就不要感果了,那这句话,怎么讲呢?所以现在我们哪,大家就这么糊里糊涂,你说是一个乡下的老公公老婆婆,他没有条件,“的确的,哎!哎!你现这个最好,你其他的不要干!”但是,如果说,身为一位法师,就拿这个话去劝人,人家来问你的时候,你把这个糊里糊涂的一笔帐告诉别人,人家所看的佛法都是这样的话,请问:这个佛法还靠谁来弘啊?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清楚啊!一定要清楚啊!这你懂得了这一点,你们就晓得印光大师的确了不起。哎!他就是劝你:“我,我只会念佛。”他是个大通家啊!哎我其他的啊,我不懂。”他实际上不是不懂,那有不懂的道理?他就告诉我们:以他这样了不起的人,他绝不随意开口。佛法是无限高明。我现在只懂一点点,到那个时候,有什么好处啊?你肯听了他的话,老老实实念嘛,你就去了。佛法完整性保持在那里也没有动,没有损害佛法。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今天假定:将来要认真的学,要弘法的话,这个道理要通;如果你祗想修行的话,那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三藏十二部无所不通,他尚且这么说!那我们能够比得上他吗?所以也学他老人家:“哎对不起,我什么都不懂,我晓得只有这个念佛最好,我只会念佛,你就念佛就好了,佛法很了不起,这个等到到了极乐世界再说。”你这样,对了!这个概念,我们在这地方要弄得很清楚那么说,完整的佛法,真正的中心,现在我们了解了。什么?菩提心。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接下去。

【“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相值于此。”】

  这个大乘的根本在这个地方,就是大菩提心,你是不是算大乘人,基本问题在这里。大家也回想一下,大乘跟小乘之别,是在行分,不在见分。什么是行分?就是大菩提心方便。什么是见分?见空性。不是说你今天大彻大悟了,这个法是大法。不!不是说今天的密教之灌顶是大法?不!而是什么?这两样东西,所以禅宗,那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大法,密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大法,但他是共因噢!像水、土、肥料....等等。大菩提心才是这个的不共因,大乘的不共因是在大菩提心,你有了这个大菩提心,然后呢?你学禅也得,学密也得,都对。念佛也得,什么都对。持戒也得;你没有这东西的话,不管你那个法多大,对不起,跟大乘是了不相应!这我们要了解的。

【“故一切时应观于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

  所以在任何时候,要自己反省观察内心啊!说,哎!我是不是向这条路上走?啊?想办法把这个大菩提心启发出来。如果生起了,好极了!就是这样地继续努力。还没有生起来,不要停在这里啊!应该怎么办啊?下面这个三件事情,就是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下面几句话,应该怎么办呢?

【“应常亲近开示此法大善知识,常与如是修心伴侣共同居住。”】

  亲近善知识,没有第二条路好走,没有第二路好走,这个善知识分两部份,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尊长善知识。还有呢?同修的、共同的,这个就是僧伽团体。这个僧伽,不是单指这个形相,而指这个内容。这个太重要的!以我们现在眼前的情况来说,我们听那个教法,大家听得唉呀非常起劲,非常高兴,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我己经感受得到,只要在座听的,人人对这教法,这么欢喜。但是尽管欢喜是欢喜,极大部份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听的时候是好啊!唉呀,这个做起来啊,就这么不容易做,要改习惯啊,更是难得很!反过来呢?往往我们啊看见了行相,看见了这个,噢!就觉得这个好,看见那个,就很容易跟著他转,那怕他跑到别的地方去住了一晚,听见人家的早晚课,唉!他觉得这个早晚课很好,看见人家走路行相,觉得他这个行相很好,然后呢,看见他那个穿衣服,他那个衣服很好,那很容易跟著他转啊,但是这个圆满的教法,我们听得这么个来劲,却是没有办法内心上面策励我们啊马上起步,原因何在?那就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就是什么?无明相应的所谓无明尘沙,见思等等。平常我们一向都是散乱心当中,对我们真实的内容啊,都是外门转,它那个六根所对啊,都是缘著这个尘境而所转,眼睛看见了,耳朵听见了,很容易被它转去,可是一个法,你要产生坚固的力量的话,一定要你深入的思惟,这样产生决定的见解,那个时候才产生功效,所以尽管你懂得了道理以后,如果说你没有能够深入思惟,产生定解之前的话,他本身啊不稳,如果再加上环境什么轻轻的一动一转的话,不晓得跑到那里去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单单告诉你的尊长善知识还不够,还要得环境,所以这个叫同行,同修,共同
的团体,所以真正修行最佳的地方─僧团,而这个僧团首要的见,见解要共同,同修。那个时候,你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一举一动,都在帮助你增长,那个时候就如虎添翼,这是我们了解的。你不是说,唉呀!我听懂了一点道理啦!我自己可以啦!没有用!现在,乃至于懂都不懂,他就要关起来,说闭关去了,我不晓得他闭些什么关啊?啊!自己我就有这个经验,我以前啊,但是以前经常,常常闭,我幸好我倒没有闭长期三年的关,我第一次闭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啊,就有人劝我,最早是印导师,说:“这个某人啊!闭关不简单啊!讲讲道理可以啊!大陆上面,真正修行的啊,老禅和子,你有了问题,非靠他指导不可。当然,他老人家对佛法上的认识,当然这句话,绝对有份量。可是那时候啊我年轻,还是不能听他。虽然不能听他,他这话对我有绝大的恩德。所以我并没有长期,一闭闭几年。那好,好,短期的来试试看。从此以后,我经常的试,最短的一个礼拜,最长的三个月,就这样试,自己晓得。尽管我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本书,我每次开始闭的时候,一定事先看一遍,啊,啊,应该说,一定是也没有一定。平常总是先把它温习一下,然后呢,摆在这个地方,到有问题的时候去翻。自己发现啊:唉!这样,关起来的话,实在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太多!你得不到善巧。所以这个地方啊,千万大家注意啊!你真正要修行的话,没有啊最完整的指导,而且这个指导,必定要有完整的传承,这个太重要了!这太重要了!那么第一个,这一点记住噢!第一点。第二个呢?单单这个够不够,还要,

【“观阅显示此法经论。”】

  一定还要拿大经大论,这个大经大论前面一再说过的,要无垢经论。现在我们有太多的这种各式各样的书籍,啊!这种书籍对初机介绍,种善根是非常好!因为文字浅显,我们容易接受。可是你要想真正深入,凭这个东西的话,不大可能,不大可能!古人的写的书都是根据他的经验报导出来的,就这样。所以你照著他去做的话,你可以啊跟他一样的体会到他所经验到的事实,他经验到的事实是什么?“证果”两个字。我们现在是大部份做的是文字上的解释,你看懂了以后,你可写出很美的文章来,不一定在证果上面有太大的帮助。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但是,彼此之间,各有各的长处噢!可是初机,那么解释文字;修行,是又一个次第。这地方说显阅此法经论是无垢经论,通常菩萨祖师造的这种论跟书等等。

【“勤修此因积聚资粮,净此障碍。”】

  说,哪,假定还你还没有生起来的话,那么,要想生起来的因在那里?就这个│净障集资。实际上这个三个事情啊。我们一直一直努力的就是这三样东西,这个三样东西分不开的。就是我们在理念上面,平常行持的时候是三样,可是呢在同时,同时,譬如说,我们现在来说吧!我们在这个地方,大家啊在上课,那么大家跟那个善知识学,然后呢,共同啊住在一块儿同修,然后呢,学的是经论,平常的时候啊,忏悔等等啊是净障。然后呢?三宝,维持这个地方种种的还是积资,一切时处要什么?勤修。而且恒常无间,这个不能间断,那一个时候你一间断的时候,那个就是啊生死的因,漏进来的时候。现在我们唯一该做,应做的事情,尽量不要把那个生死的因,漏一点进来,漏一点进来,你就损害你自己那一部份。

【“自能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诚非小事,理应欢喜。”】

  祗要你能够这样的话,一定能够种下圆满的种子,这个是大事情啊!应该欢喜啊!

【“如大觉窝云:‘欲趣大乘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这个尊者就告诉我们,你要想进入大乘的门,那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觉心。觉,
翻成我们中文,它的印度的原文,就是大菩提心,这个心就像日一样,像月一样,日是指它的光明,没有比这个更光明的,然后呢?月是指它的清凉,能够息热恼的,又明,光明啊,又能够息热恼,这一件事情啊,那怕再长,不要说一年、两年不在乎,一生、两生,就是一长劫,也应该努力去做,因为他的功德实在太大太大了!所以你无法想像的大!说到这个地方,它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说,不退小乘的因是什么?你们还记不记得?前面已经讲过了。有人记得不记得,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记得不记得?有人记得请举手。现在我告诉你们噢!你们自己去找,不退小乘的因是见到真正求自利也非佛莫属,这个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你们好好自己去努力,将来我温习的时候,我会每一个重点会告诉你们哪。譬如说以发心,虽然有多种,最胜的是悲,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见到自利也非这个,那么那个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修起净信心来,要对佛修起净信心,一定要看佛的功德,说佛的身功德,佛的语功德,佛的意功德,啊!然后呢?佛的意功德当中,又分为悲智,以及佛的事业的功德种种。这地方我随便来说一下,我们通常总是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等,这个法界一切有情的,一切有情的功德,啊,这个功德要十倍,才抵得上佛一根毫毛的功德,你无法想像啊!所以功德,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祗能说,拿功德当中一部份来比,财富,财富这是一部份噢!啊,有财富的人不一定人家尊敬他噢!要尊敬他的话,他不但要有财富,要有道德,对不对?还有各式各样的道理,所以你现在我们台湾来说王永庆,哎唷!王永庆还得了,啊!不得了的,尽管你王永庆再有钱,我们台中市的全部比起来的话,财产我想应该比他多吧,得不要说台中市,台中县,台湾省,中国,你....怎么算的话,王永庆怎么能比,然后呢,对不起,唉这个,不要说你中国,就算你整个的地球,整个你太阳系,整个太阳系啊,在整个的宇宙中间,那沧海一粟,这个很明白,然后呢整个的法界一切有情的这这个全部的功德,然后呢?要加,还加这功德的十倍噢,不是单单全部十倍,这个十倍的法界一切有情的功德,只抵得上佛的毫毛,一根毫毛,他一根毫毛的功德可以抵得上这么大,你想想看,佛、大乘,然后呢?这样的百倍,要一百倍这个毫毛功德,那么具足一个随形好,然后呢?一千倍这个随形好的这个功德,才是一个三十二相的,前面二十九相的这一个相好的功德,有三个相好的不在里边,一个是眉间白毫相,一个是无见顶相,一个是,这个叫什么?梵螺相。这个梵螺相啊,因为这个传过来是从西藏传过来的,这个文是世亲菩萨著的,是印度过来的。这个经直接没有传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从印度传过来,我并不了解这个,这个梵螺相是什么,我想可能是梵声音相,这个我们现在存疑暂时,然后呢?三十二相当中的万倍,要万倍三十二那个二十九相的才算起来一个白毫相,然后呢?是多少在上面啊,不晓得是,这个倍倍是越倍在上面,就是那
个....是无见顶相,最后那个倍数是那个不得了的倍数,才是最后那一相的功德,你想想看,佛的功德多大,所以我们现在的的确确啊,那个小乘人你根本没有办法跟他讲那个事情,在我们小乘人看起来,那个我也是罗汉,也是应供,佛也是罗汉,也是应供,啊....你了解了这个佛的功德以后,你才会晓得了,所有的人成了罗汉了,你去供养他,这个不如法供养的什么,什么,乃至于百千万分之一。原因就在这上头,原因就在这上头,说,所以你必定要把佛的真正的功德,有这样的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你才会对于这个佛产生无比的羡慕欣仰之心,然后呢?把种种其他的道理相辅助,那个时候你才了解佛陀的真正的伟大。啊!那个时候,你看起来不要说是人天啊!即使罗汉,不要,不要,不要,不是不要它,因为你弄了半天,最后还是转过去,还是要走这路嘛,种种理由,不管你那一个理由,你想得越多,了解得越圆满,那么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必然帮助你走这条路,结果发现有趣了,这条路还最快,最直,而且最省事啊!这么个好法啊!所以这里一再告诉我们不要忙,我们事前啊,你了解的越透彻,然后你去起步开始走啊,对你是越好啊!越好啊,好!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啊了解了,下面呢,量,所以这个质对了,量呢?

【“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他只是说这样,那么下面加一个注解,这个量,就是前面啊讲那个大悲心那个地方啊,已经告诉我们了,在二百廿一页跟二百廿二页上头,啊,二百廿一页跟二百廿二页上头,这个二百廿二页它曾经,啊对!没错,就是二百廿一页最后叫,告诉我们啊。

【“其悲生量。”】

  二百廿一页的最后一段,说这个是悲生的量,到二百廿二页开头的时候,告诉我们啊由这个悲进一步增上意乐才发起这个大菩提心,要这样的大慈悲心,还要进一步发增上意乐,然后策发这个大菩提心,这个不是最高的噢,这个却是我们初修行的人的噢心哪!这样。所以我们还记得当你发了这个心的时候,你拿这个回向的话─上品。这样了不起噢!那个时候,你了解了前面这些道理的话,对这个一点都不怀疑,一点都不怀疑,啊!它就有这么大了不起的功德在。噢,现在呢?这个质也知道,量也知道,乃至如此上去的步步次第,整个关键,了解了,那么发了这个愿心了,下面呢?就开始要起步了,起步了,就要从受戒开始,所以。

【“第四仪轨正受者。”


  啊!正式讲受戒,那个时候才正受菩萨戒的时候。

【“如大觉窝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恒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

  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你要修这个大菩提心啊!一直要努力,而且这个努力要恒常,不是说啊今天啊拼命地用功一下,明天塌在这里不行啊,要保持恒常有力的这样修,这样,慈等四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就是修习上去的一步一步的次第,前面已经都告诉我们了,啊,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等到有了这个四无量当中的慈无量,悲无量,然后呢?再增上意乐,然后呢,才是发大菩提心。而把世间的其他贪嫉,这个当然烦恼一切净除,然后呢?发了这个心以后正以仪轨噢,不是,有了这个,然后呢,正发,发那个,那个时候还从皈依,这个是不共皈依。

【“若修此心已,于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照著前面这个修发了这个,对发心的这道理确定了解了,那个时候要受仪轨了,受仪轨了。那么,现在我们看,受菩提心的仪轨。

【“此中分三。未得令得。”】


  第一个还没得的,使他得到。

【“二已得守护不坏。”】

  怎么去守护?

【“第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万一有了坏了,像我们戒一样,万一有小小的地方不对了,那么怎样忏除干净?从净障当中再回过来。

【“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

  这个三部分,那么第一个就是,你受从什么地方?对象从那里?从谁去受?

【“觉窝于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更未说明。”】

  阿底峡尊者在那个特别讲明白,那个尊长就是师长,就是我们现在的和尚阿阇黎啊!就是说说明求阿阇黎,找阿阇黎的次第当中,关于发菩提心那件事情啊,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具相的阿阇黎就是具足相的,什么相?他那个没有详细说明。那么其他的那些祖师们啊怎么说呢?

【“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

  这个具相,不单单是要具足愿心,他一定啊!还要什么呢?要具足行心。那,你有了这个大菩提愿以后,然后呢?因为要满这个愿所以你要学很多,该学的东西,那个单单这个不够,一定还要什么?要具行心。具行心一定要受菩萨戒,律仪就是菩萨戒。关于这个愿心跟行心啊!下面会详细告诉我们。这个跟胜敌论师讲的,胜敌论师是怎么讲的?说你要受菩萨戒啊!你一定要到具有菩萨戒那个善知识那里去哎,这两个是完全符合的。那么,这是祖师说的。下面有经上面曾经说。

【“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

  在这个经当中啊!说你要受菩萨戒的时候啊!好像啊谈起声闻行者在里头,要晓得这个指的是声闻乘。

【“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就是说是声闻人,他来劝你的,叫你发心,不是说你在声闻乘人前面受菩萨戒,这个道理很清楚。譬如说般若,很多般若经都是啊声闻乘启发。然后呢?声闻乘说这金刚经,主要的当机的是须菩提。然后大般若经很多地方,譬如说,我们心经,那个是舍利佛尊者,对啊!他是劝我们启发,但是你要正式受戒的时候,不是声闻乘,一定是菩萨行者。所以菩萨行者是发了这个愿心以后,还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不是一个样子哦,有他真实内涵在。我们继续看下去,那么这个是所受的境,就是求的这个尊长。那么受的人。


【“能受之依者。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

  不管男的女的,他只要有这两样东西,一个圆满的身相。一个呢?圆满的意乐,就是说身心两样东西都相应了,就对。所以真正的受菩萨戒啊!这个残缺不全不行。因为修行这个东西不是说啊普通的一般的条件,不够的人能办的。尤其是声闻比丘,再是声闻比丘上面的升上去,进入菩萨戒,菩萨比丘,他要作太了不起,太多的事情。所以这个戒幢,本身是有著无比的功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九卷B面

  身是无比的功德,但是啊不是说任何人啊可以去做的,这个是绝大的圆满的身相,要想详细了解那么就看下士道当中,这个异熟的八种功德,哪,这个才是圆满的,意乐呢?就是发的大菩提心。

【“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

  啊!不但是这个人世间的、天、龙,龙也可以啊!所以上面告诉我们呀!只要你啊修行正见没有坏的话呀!不怕,不怕,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学大乘的行者,尤其是学大乘的行者,因为他并不是急著马上急求了脱的,他发现在那个生死当中,有这么多的大好处,所以他全部的精神,一心不是急求了脱,而是要圆满无上菩提,啊!那么刚开始时,他的重点一定是摆在这个中心教授上面,有了这个根本因,再求圆满因,那个时候,难免有的时候有点不大小心的地方,但这个并不是绝对不是说,唉呀!我只要正见就行了,其他马马虎虎。你有这个念头,注定堕落,这个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见,啊!这个本身就是最大的大邪见;就是你要战战竞竞,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还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因为我们初机修行,这个要辨别的很清楚啊!你自己检查最清楚不过,骗人容易,啊!这个骗自己不好骗,骗因果更是绝不可能,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那么这种人都可以发愿。

【“一切皆可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于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那个道炬论,这个解释那个道炬论上告诉我们,一定什么啊!第一个厌离生死喔!哪,次第很明白,啊!第一个一定是对三有产生大厌离,然后呢?又念到无常迅速,进而由于自己了解三有之苦,再推己及人呀!然后把这个厌离心啊!再帮助别人求得到解脱,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啊!然后呢?有智慧来了解走这个大乘路线,那个时候晓得走大乘路线啊!就要由从大慈悲来策发大菩提心,不管由大悲而转发大智,或者由智慧而策发悲心,这是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必须要的条件,这是说,你照著前面这个必然的次第,已经修行,那么那个时候,对这个大菩提心啊,已经略为转变意者,这个话很有意思,不是说,你仅仅懂得了一个道理就算了,懂得了道理,书本一合也就没有了,乃至于啊,就是听的时候也听的迷迷糊糊,就是觉得“唉唷!这个菩萨戒有好处哦!你就受菩萨戒啊!这是种点善根,就这样。是说你啊了解了个道理,一心一意去修行,修行了以后,由心里边相应的心升起来了,那个时候就可以了。那个时候的是愿心,不是行心喔,愿心跟行心的差别,下面会告诉我们。

【“如何受之仪轨”】

  那么怎么受法呢?这个规则

【“分三:一、加行。”】

  先加行,事前的准备;

【“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

  正式完结以后如何。

【“初加行分三:一受胜皈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那么初中又分三:一庄严安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皈依、三说皈依学处。”】

  那一个一个来说,这个道理比较容易,我们呀就这么随便平铺直白的念过去就算了。第一个就把你这个道场庄严起来。

【“远离罪恶众生之处。”】

  当然啦,如果这个地方啊是闹市区、菜市场,这种歌舞娼妓之处,绝对不可以,所以一定要像寺院、阿兰若处,远离这种市嚣的地方、干净的地方。

【“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牛五物涂洒其地。”】

  这个印度当年,他们有一个习惯的,就是那个大白牛呀,那不是普通牛啊!那吃的这个呀是属于雪山肥腻的这种特别的好的草,这不是脏的东西,然后呢?这个牛粪用来涂地,说这个干净地,不是普普通通的牛喔!还有其他的相应的几样东西,在这个这个尤其是布置坛场的那个仪轨当中,他说的每个地方都说的很清楚,要那些东西,各式各样的香啊等等!配合起来,地上洒。然后

【“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谓铸塑等。”】

  三宝的像,或者铸塑等,等的画像换句话说画像等等也可以。那么诸典籍者。

【“诸典籍等。”】

  就是佛像、经像。

【“诸菩萨像。”】

  现在这个地方的僧是大乘的菩萨。

【“安置床坐或妙桌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

  这个地方,也就是小乘跟大乘稍有开合不同,在小乘的话,那种作法都不要的,香花鬘等等啊都丢得远远的,因为他急求得解脱,大乘是要庄严的,这个是它的差别,在瑜伽的戒本上面,它也对这种地方有说明,所以藕益大师也特别说明这一点,这我们要了解的。但是绝对不是自己的贪著,这是供养三宝的。然后我们看大乘经典啊,很多各式各样的人天,乃至于菩萨,他以种种上妙的香花等等供养佛陀,现在既然我们要修学这个大乘,所以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供养,来准备。

【“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

  哪,除了这个以外啊!这上面嘛!供一切的三宝,下面的还要说,施普施一切有情。除了这个以外,还要供养僧伽啊!施食啊!集聚资粮啊等等。

【“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心难容纳。”】

  假定说你的确没有的话,那么就经上说:那怕是碎布,你都成供养,你观想。如果有的话,你一定要以最努力的心情,这个上面告诉我们谄曲,这个谄曲什么,你明明有啊!心里说是说没有。这个绝对不可以!啊!心里面的的确确尽了你最大的努力;求不到,那个才算。不是马马虎虎。“唉呀!好啦!就这样就可以了”,那个根本不算!然后又说了,“唉呀!我已经啊找了找不到啊!”那都是骗自己的,这个绝不可以,要到什么程度啊!你供养的东西,多的叫人家一看,喔!大为惊讶!这样的多法,叫所有周围的人看见了,唉呀!觉得这个了不起,要这样的感觉。

【“传说西藏诸知识在莽宇境及桑耶等处,于觉窝前请发心时,觉窝教曰:‘供养太恶不生。’”】

  那么传说当中有这个一段事情,说阿底峡尊者,被西藏的藏王祖孙两代,以这么大的全国的精力请了去,请了去传了教法,后来呢?要向他求菩萨戒,那么要供养了,那个普通的人啊,就像呀,唉呀!也办得蛮认真办啊。阿底峡尊者跑著去,一看,说:“你这个供养这么差,没有用,没有用。”所以我们现在啊说是跑著去,唉呀!来了,跑的来求学,唉呀!然后呢?叫你稍微作一点事情,好像委屈!唉哟!我是来修行的,怎么叫我来作那个事情啊?”唉!你只求自利,只求自了啊,也不必到这里来!拿这个佛,到街上去讨饭啊!如果你真的想学大乘的话,跑到这个地方啊!作一点小事,觉得多委屈的话,不相应啊!这样。所以那个阿底峡尊者,那个印度当年的大德,然后呢?印度啊!我一看,你们看那个阿底峡尊者传记看看就晓得了,后来那个敦巴尊者有一次供养的话,他一次,单单那个黄金就几百两喔!然后马,最好的马几百匹,唉呀!拿出来这种财富!拿我们现在看看不稀奇啊!以前的西藏,这么荒僻的地方,你要供养人家一匹马,那就像几十年以前,供养人家一条牛一样啊!这样啊!那个黄金更是他们看起来,记得那个传记上面嘛,他一共供了一百两黄金,那个国王说,我们全国几年的精华全部拿出来了。这样啊!全国的精华,几年积出来就这样。然后呢?他那个弟子供养他老师,求的时候,拿出来一次黄金纯的一百零八两,这样啊!这表示他真正的心。你想想看,你要求的是什么?这样,所以这一点啊我们要了解啊!所以我们现在说,“集聚资粮,集聚资粮”,稍微作了一点事情啊!就觉得委屈的很啊!啊!那实在是啊差的不晓得那里啊!这个要我们内心当中深深策励自己的啊!所以不要觉得难,就坐在这个地方。是,是我们现在这个凡夫,正因为凡夫啊,所以种种都从很小的小地方作起。而我能做到的,尽我最大的努力,如果今天轮到我擦佛堂,那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以前呢?我常常记得我这个老师,现在呢?愈想愈感激他,他要嘛不做,做的时候,拿起全部精神来做。那个桌子,我常常说:“法师这个桌子蛮干净的嘛!桌子蛮干净,干净不干净是它的事情啊!那我现在问题是你自己什么心在做?当初我不太懂那个话,噫!后来我忽然想起了!对啊!我以前不是看印光大师的文钞吗?印光大师你们都晓得,对不对?近代了不起的大德,有的人家说,“你这个老和尚,这个木头你拜它干什么?”老和尚怎么讲?“它是木头,我是人耶!”懂得这个话吗?现在你们自己问啊!你们是木头?是人?我是人。所以我不能骗我自己,我当做供佛那样,啊!这个地方再怎么我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啊!所以他叫我们处处地方叫我们无谄曲,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这样,有人看见,没人看见,没关系,我尽力去做,啊!我们现在有人看见了,啊!努力做,没人看见了,马马虎虎做一下,那是骗自己啊!这不可以啊!千万不可以啊!这个地方所以在这一点啊!注意!虽然小地方,你别看那小地方喔!就是我们能够这样一个小地方,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努力地做上去,那自然而然啊!你心慢慢地集,所以资粮从那里集聚起啊!就从这里嘛,罪障从那里净除起啊?就从这个地方做起,你能够这样一步一步地上去的话,对,所以始终记得这一句话喔!修学整个的佛道,你只要跨一步,但是必须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跨一步。你,我们现在的力量是跨这样大的一步,将来你的力量愈来愈大,愈来愈大,等到你等觉菩萨跨到佛的时候,还是跨它那一步,记住喔!就这么简单法,!前面后面都是告诉我们这道理。现在这一步你不跨,停在那里,你没用啊!所以谈到我们这个温习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啊“没有积善,先要改过”,所以不能改过,这是为什么?因循苟且,苟且偷安,就是得过且过,唉呀!今天也马马虎虎,明天也马马虎虎,听是听见了,“好是好,好是好”,就是“好是好”,就这样。哎!这个,但是对我们现在来说,就算这样,我还是赞叹!只要你“好是好”,这个“好”字落在下面的话,那这个种子下去了。真正有力的人要记住喔!你要怎么样把这个“好”的种子用善法欲把它薰发,使它结果,这个是我们真正讲修行应该作的事情,啊!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说到这个地方,这个供养是这样。而这件事情啊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目前任何一位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要这样走上去,你一定可以走得到佛地,而且是条直路。那么其次。

【“所供像中,须善开光大师之像,必不可少。”】

  哦,要大师的像,而且善开光,这个开光有它的道理的,真正的如法如理地请有成就的人开光的佛像,佛安住在这上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它前面加了善开光,所以啊有些人听见了这个教法以后,跑得来请我开光。啊!对不起,我自己晓得,这个看看书,照著书上念一遍啊!像那个录音带一样,你们一按,那个录音带哇啦哇啦唱出来了,这个会唱一遍;叫我开光,我没这个本事,这千真万确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开光的话,那个就佛可请到像上来,实际上呢也就是说,你真正开过光就像亲自对著佛一样,这是必不可少的。

【“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那么这个经也是大乘法宝。“次如尊长事次第说迎请圣众,诵念三遍供养云陀罗尼,应赞诵之。”】

  啊!就是我们平常的。

【“其次弟子沐浴著鲜净衣,合掌而听,尊长开示福田海会所有功德,令其至心发生净信。”】

  是真正皈依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就说了,这个尊长啊要好好告诉他这个福田,这个海会大众的功德,刚才我们谈那个佛一点点的,啊!使他至心发生净信,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然后呢?了解了

【“教彼自想。”】

  教他自己去想,他自己想就有功德嘛!平常我们啊说你念啊跟著我念一遍啊!念些什么还不知道,啊!那个就是不同的,一个是如法的发,一个就是初机的接引,这个差别我们要了解。

【“住于一一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支供养。”】

  七支供养嘛!就是前面啊!这个讲正修行的前行当中已经讲过了,也就是十大愿王。

【“先觉多云:‘龙猛寂天所传来者俱修七支,慈氏无著所传来者唯修礼拜供养二支。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踊跃欢喜方生。’不应道理。”】

  那么这个仪轨当中,有人这么说,说:念那个十大愿王或者这里叫做七支供养的时候,龙树胜天,龙树寂天所传来的啊,这全部修,然后呢?这相宗,这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上所传来的单修这个两支,为什么啊?他说这个忏罪的时候,因为心里面觉得唉呀自己懊悔,心里面不喜,发菩提心的则具足踊跃的,这个他说有问题,这个有问题,有什么问题?我们下一堂再来讲。他这个啊先念那个七支供养,所以这地方看喔,我们下脚第一步就修这个,换句话说,就是十大愿王,每一个地方都用得上,一直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等觉境界还是这个,还是这个。这一点啊在这地方我们又可以提一下,不,这个不同的呢?如我们刚开始的,嘴巴上念一念,多多少少口业嘛,跟他善净的也相应,到后来嘛你文字上的认识,但是实际上你心里面跟它相应,那个才是正确的生起来的时候,啊!所以现在这前面告诉我们,至心发生净信,那么关于这个两派不同的说法,啊!两派不同的说法,说龙猛菩萨传的是这样,那么这个无著菩萨所传的是这样,这个不合道理的。

【“大觉窝师于发心及律仪仪轨说:‘礼敬供养等’,以等字摄略,尊长事次第中,于发心前明说七支。”】

  他下面就印证,啊!这印证都是有完整传承的,说:喏!阿底峡尊者自己说的这个发心的仪轨当中,这样讲的,然后这个地方是用等字来说明包含,然后呢?他就讲那个归敬尊长那些上面,就侍候善知识,供养善知识呢?明说要七支,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

  假定固然是临要忏悔了,使得你的心意不好的话,难道龙树菩萨他会用吗?所以既然会用的话,他不会,实际上这个状态要晓得,忏悔令心不喜的话,是不喜你坏的,然后把坏的拿掉了以后,才把好的放下去,是更增长好的这个功能啊!这个概念是这样。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

  那么供养好了以后,对自己的老师当作佛。所以啊这个当做佛不是这么想一想,要把佛看作佛的胜解,决定看作他就是佛,老师就是佛。绝没有一点含糊的,绝对不
是“唉啊!你当做他嘛!”不是,心里面是如实的觉得他就是佛。

【“礼敬供养,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

  那么在前面请求。

【“‘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

  这个就是平常我们啊受皈依的时候,那就是皈依。然后呢?现在呢?发大菩提心的时候,实际上,同样地就是把那个内容把它加增广。

【“次应为授殊胜皈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

  那么,这个要晓得这个地方啊正式他请完了以后,然后呢这个他的尊长啊,就要把授把这个皈依授给他的时候,要说明你现在皈依的境啊,不是以前的,跟以前有个不同,所以这个叫殊胜皈依,这个殊胜皈依,是什么?佛、世尊。当然我们刚开始时候,佛也是世尊,可是刚开始佛的世尊,我们也随随便便,佛嘛!就是世尊嘛!就是世尊。这个地方你必定要了解的,大乘的佛的特征是什么?刚才所以说:十倍一切有情的功德,这是佛的一个毛孔的,这个说明就在这里,这个概念啊我们在正学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啊!然后呢法那是的确是大乘佛法,不过这个地方注意喔!这个大乘灭道二谛不离小乘哦!这是在那个小乘的基础上面深广不同,千万不要误会,没有前面那个基础的扩大,没有后面这高楼大厦,然后呢?僧!同样的,由于这个基础上面要进入广学一切法、学一切智智的这种圣位菩萨,那是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以为其境。

【“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

  我们平常的皈依是尽形寿,他现在不是,啊!皈依是从今时乃至菩提,换句话说,尽未来际,一直归依。到时候你就是佛了。

【“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

  这个道理,前面皈依的时侯说过了。

【“具此总意乐。”】

  这个总共的内涵。

【“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猛利欲乐。”】

  始终注意“猛利”这两个字啊,不是浮浮泛泛的,要至心发生定解,至心发生定解,所以我说到这个地方我也想起了:刚开始我出了家没多久,因为也是师长的关系,通常地传统的习惯,总觉得啊这学佛啊就好像就是这个非常文雅,动作的时候,非常轻巧,很慢。后来,我跟了我老师,老师就是个急性子的人,他做什么事情,非常轻快,看见你这么慢慢吞吞啊,他经常在这个地方,我现在才了解,了解了,的的确确的,他有每一个有他每一个特征,假如说你心里面的确是非常安祥,然后呢?自然行为。这个可以,还有一种,当你心里非常猛利的时候啊,你这个自然而然能够表达出来,这个也好。总之,你要把握住这个原则,这样。这个一步一步的上去。那么,尤其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他从一开头,出离心,菩提心,任何一个地方,必定是什么啊?心里边是很深切地产生决定不移的认识,然后内心当中啊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跟法相应的心情,不是这个浮浮泛泛、马马虎虎,坐在那里有气无力的样子,那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啊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下面。

【“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

  发了这个心以后,这个最重要的喔!就是这个愿心,在任何情况下不要退转。

【“威仪如前所说而受皈依。”】

  照著前面的威仪然后呢受。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皈依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

  他虽然同样的佛,可是前面加了诸佛、薄伽梵,这个佛是通十方法界,平常我们一般的这个小乘当中,佛就是我们释迦世尊,限于这里,所以我们皈依也是这个,薄伽梵是佛的真号,是佛的真正殊胜的这种地方,不仅仅是他一个,像普通一样比别人长一点,丈六老比丘相,这有他的特别意义在。那么,他这个是福慧两样俱足的。

【“‘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皈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窝所造仪轨。”】

  就照著前面,他这个文句跟其他地方不同,不同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不共之法,这个不共之法,深、广都不一样,平常是尽形寿,他是尽未来际,乃至菩提等等,那个就是阿底峡尊者根据圆满的教授,圆满的传承,所告诉我们的最完整的正确的仪轨,那么这是皈依。

【“皈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卷A面

【“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那么,然后呢,皈依了以后,应该学的呢?哪,从前面那个基础,下士道当中说的,这地方也要说,还要重说一遍,所以,处处地方说明哪,这个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时,也一定从下面那个基础上面呢.更深更广而这么上来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

  啊,这样,那么,这个啊,就是供养。供养啊,在这个七支供养,换句话这十大愿王当中,十大愿王当中不管以往的,现在的,这个在前面己经说过了,这里我不详细讲。

【“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啊,这个地方都有,实际上,它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了,七支就是普贤我们传统当中叫十大愿王,十大愿王。

【“修净心者。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那么,这个真正启发的心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这个是我们净修我们的心识,那前面已经说过了。观苦有情正因为苦有情哪,所以,你发心。从苦,从自己身上,那是策发的厌离。推己及人的话,那就是啊,策发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变成大菩提心。那个时候啊,一定要明显啊,这个道理,前面说过了。这个道理,就是最一开头的时候啊,讲正修行的时候,讲正修行的时候,就说过了,正修行的时候,还是这样,先哪,清净那个坛场,然后呢.供养那个佛像,哪,然后呢,供养佛像跟那种种供养,承事供养,然后呢?在前面哪,怎么做?威仪。最后的皈依,皈依的时候哪,要观想明显。现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发心,发心要济度一切众生,所以啊,这个还要啊,看苦的众生,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忏悔的时候,那个仪轨当中,也是一样,啊,“父亲,母亲,我们众生,都在苦海当中”。这样,这个原因在此。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这样。

【“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

  那么,这个正行的话,就是照著前面啊,这个仪轨啊这前面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道理弄懂了,到那个时候,照著仪轨正式的,跟你心里相应的,不仅仅是念一遍,啊,当这个仪轨过程当中,心里面就跟它相应,心里面跟它相应。从前面一路过来,现在我们了解了,啊,一定是啊,六根所缘的境界,都跟它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圆满,这样,必定是如此。所以,这个仪轨,固然是,一个是眼根见,耳根是听,身在这地方,意所缘,然后要观想,如实的一一现起。啊,那么,发的心啊,就是照前面说的,要不退转的,发了菩提心,绝不退转。啊,这个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远照著这样下去,而这个里边啊,不是单单是利他,就是自利等等,为了自他二利,愿当成佛,而发其心,是缘所发心,啊,这个在没有证得圆满的佛果之前,绝不停止,绝不弃舍。照著这个仪轨,所告诉我们的,这样去发。

【“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

  这个还是愿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现在要愿,要学了。如果是对于这个愿心不能学的话,不必发这个心,不要发。啊,所以,我们现在啊,平常说,学,“菩提心”“菩提心”,连那菩提心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实在是啊,这个真正讲修行啊,还差了一大截呀!啊,所以,常常说,种点善根啊,种点种子啦,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

  那么,它是这个说明,虽然前面说愿心学处,你不能学不要发。可是,假定说,你用了这个仪轨啊,就是啊,这么,心里先那么念一下:唉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啊!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能不能学,都没关系。哪实际上我们就包涵在这一类当中。但是这个里边说:愿心容有如是二类,这个讲是愿心,你能学固然要照著这个仪轨去发,不能学,还可以。但是进一步,

【“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这个仪轨,受行心。什么叫行心哪?就是受菩萨戒。受菩萨戒说:你发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这叫行心。这个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可以,决不可以,这个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后,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堕落。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个要了解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的确确也是说,真是种点善根哪!

【“故有说云龙猛与无著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

  啊,有人说啊,这个两派,一个是性宗的龙树菩萨;一个是相宗的无著菩萨。对很多人,有的是可以受,有的是不可以受,这是弄不清楚。啊,实际上呢?它说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愿心,那么,你随便,啊,你只要念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话,那一定要心里相应,才可以。所谓的行心,就是受菩萨戒。啊,弄清楚了,自然对两派,那一派,这个内涵都是一样的。

【“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啊。”】

  又有一,又有一种人。哪,说刚开始的初机啊,这些人啊,就,就叫他去受菩萨仪轨啊,让他多受啊,啊就是这样啊,就这样。实际上,这个情况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本就不晓得这个菩萨的内容,以及应该学习什么,以及受了这个戒以后,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说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这样的说的话,啊,那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

  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是的!你如果不能学布施等,就是啊,行六波罗密,换句话说,这个菩萨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别好的地方,啊,它就是啊,照著这个次第来的,那个时候啊,虽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发那个心,发这个心也有很多的,大的无比的福报,无比的福报。关于这本菩萨,瑜伽菩萨戒本哪,现在正在印,现在正在印。我心里面准备啊下个学期不开,再下个学期一定会在这里讲完了,将来那个,什么,在家备览以后下面的,就是讲的这个,啊呀,这个论,实在精彩极了,它把这个受戒抉择的非常清楚,抉择的非常清楚,一点都不含糊。平常,我们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们现在一样的,糊里糊涂的,它那个上面,就分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们就晓得了,啊,它这个每一个层次内涵,啊,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那这个以后,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去研究它。

【“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那么!上面是经上面这么说。然后呢,根据这个,而根据这个经哪,说在做的这个,修次第的初篇,就修行的这个仪轨、轨则上面,告诉我们,啊,在任何情况之下,啊,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实在的去学,行这个六度万行,它照样可以得到广大的好处,啊,广大的好处。那么,这个情况是指什么呢?就是方便摄受。啊,在这种人哪,你的确,我们讲方便,这个可以的,使他发这个心,这个发这个心哪,是发的愿心。所以啊,它下面容可发心啊,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这个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

  那么,就是受的这个仪轨,现在这个完整的仪轨这样的,如是三说。

【“皈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

  这个它虽然仪轨上面没有说要跟著老师,实际上,应该的。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窝所造发心轨云。”】

  哪,是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啊,梵王经上面啊,以及有些地方,告诉我们,有师应该从师去受,没有老师,怎么办?它也有个办法。那么,这个阿底峡尊者,照著这个仪轨上面。

【“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如果没有老师的话,那么,只要把那个请白,因为你要请老师啊,求老师来传给你呀,这个,当然不要了,还有呢,阿阇黎也不要了,因为就是佛嘛,除了这个其他的一样。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正式完了,那么,受好了以后啊,那个时候,它那个,阿阇黎啊尊长啊,就应该为那个弟子说:好了啊现在你啊发了这个愿啊,应该学些什么?那个时候要详细教他,那个时候应该详细教他啊,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我们现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那怕是给人家受个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应该了解,为什么要皈依?为这种原因,皈依的对象是什么?然后,皈依的时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后,应该学习什么?这个在前面哪,共下士当中都说明。然后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后,共上士又有皈依。这个下士的皈依只是见到世间无常,然后呢,死了以后啊,要下地狱啊,唉呀!这个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见到,就算你照著前面这样去做啦,能够啊,不堕恶道,能够保持人天,但是啊,对不起,它又不究竟,啊,行苦还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脱,这样。那么,上士呢,由于自己啊,见到这个世间的真相,是苦啊!所以啊觉得,唉呀!做一个世间的好人,尚且要报人家的恩啊,现在,我修学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这个可以吗?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发无上大菩提心,这是个内涵,从前面这个开始,一层一层的加深加广,所以,它皈依的对象,啊,也有深广的不同,差别在此,那么
,这个原则是一样。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

  啊,那么前面是未得令得,这个得什么?得皈依之体。所谓皈依之体是什么呀?就是哪,你那个心种,然后呢,这个心种啊,要正式皈依了以后,这个种生起现行,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说,从我们平常三皈依开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愿心,为什么事前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了解,那个不仅仅是落下那个种子是完整的,而那个种子,一定是对著这个殊胜的境界,策发了现行,然后呢,一直保护,使那个现行,不断的继续向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只要把这个东西,保持恒长相续的话,那怕你睡觉,功德一直在增长,功德一直在增长。啊,所以说,你只要保持这个不坏不失的话,拿这个回向,哪,就是这样。啊,为求解脱,持比丘戒,保持的这一个不破坏的话,回向往生-中品,现在到了上士,你保持这个不失,你回向往生净土的话,上品。啊,这个是愿心哦,还不是行心哦,这样。那么,以前我们容或不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啊,经过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缘,这个概念,有了以后,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么时候是一个种子?如何是现行?现行需要什么条件?使得这个种子能够策发它。所以啊,跟你们考试的那个题目的原因就在这里,你们自己好好的去想,我晓得在座的有几位了解,有几位不通,等到你们想完了以后,我告诉你的话,你就很容易通了。恶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这个得到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啊,这样。那么,得到了以后呢?守护啊,不让它坏掉啊,不要让它坏掉,如果坏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还要重受才行。

【“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

  那时候,你要宣说了,前面告诉我们啊,持戒的时候,它并没有把讲戒的内容,叫告诉犯戒四因,大家记得吧!第一个就是什么?无知。你一定要好好的学啊,所以,现在处处地方,让我们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说:“唉呀:我修行了!”,就关在山里面自己要修行了,这个你一个人在家,是,你就可以这样。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青人,这绝对不是修行之道。因为是年青人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呢?深入经藏。再不然的话呢?你像禅宗祖师,跟著一个大彻大悟的,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他随时告诉你,你总归听著他,你这样才是真正学啊!这样的话,你晓得学些什么,了解了,你才能够把那个戒得到了,可以呀,持得住;反过来说,得不到,可以得的到,否则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后,一定也会坏掉,因为你根本不晓得嘛!学习什么嘛!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是啊!怎么守护啊?第一个,要晓得学处。那么,所以,老师要讲,学生要好好认真的学啊!

【“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这又分为两方面。现在我们怎么办,才不退转,不但现在哦,还要其余尽未来际,因为这个菩提是尽未来际的。那么,分两部份,现生怎么办呢?初一,

【“初中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哦!第一个一定是这样啊!发心的殊胜利益。

【“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那么,现在,一个一个来讲: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

  或者是自己阅读,或者从老师,最好的两样一起来。

【“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哪,华严经讲得最详细,应该好好的看。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

  就像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这个殊胜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种子。什么东西,你有了这个菩提心,什么都有了。记得前面吧!这个菩萨,你只要得到一样东西,那一样东西?菩提心。得到了这个东西呀,一切来了,就像那个转轮圣王,
轮宝所至什么都来了。

【“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

  因为这个是啊,总共包含,就像那纲领一样,你把那个头拿到,其他样样都有了。

【“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就是说为什么要讲那个总示啊!就是说,你真正的详细说它的内涵,是无量无边,但是你把持著这个纲领的话,一个纲领提起来的话,耶!全部都在里头了。

【“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大纲。这个大纲里边,包含所有的东西,就和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你有多少财产啊?“我有一个契约”,虽然这个契约是一张纸,耶,对不起,这张纸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东西。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无恼害福,哪,菩萨地当中,告诉我们的殊胜的利益,这个胜利,还是愿心的胜利哦,愿心的胜利就已经不得了了,已经不得了啦,啊,这个最初啊,发坚固心就是当你一开始发这个心的时候,只要这个心坚固,就有两种殊胜的利益。第一个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这个心,一发,你就是福田,而就这个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现在,我们看见一个,唉哟这个人,哦,有修行;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啊,这我平常感觉得到的。所以,祖师们说,啊,我们现在啊,都晓得尊重啊,有德性的人,不晓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这就是你自己耶,我们只晓得尊重别人,不晓尊重自己,人是真颠倒。你照著去做的话,那个你自己,成,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哪,发了坚固心,就能够成就,实际上,这个被尊重的话,不仅是我们凡夫哦!所以?这地方我们又可以提一下,回忆一下,这个阿罗汉,一看见那个小沙弥,发了一个心,那根本谈不到坚固哦,只心里面才这么一念一动,哦!我要学菩萨。那个证了果的阿罗汉,马上,啊!你请前面!然后呢?恭恭敬敬把那个包袱那个担子在后面,那千真万确的事实哦,而这种事情,只有圣者才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也说明什么?事情的千真万确,哦,正因为我们凡夫啊,我们都是愚痴,蒙得眼睛里看不见啊!这菩提心的殊胜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况,你现在,正确发的心,而且啊,坚固,一动都不动,这样啊,然后呢?你发了心呢,对福田来说,变成最值得尊重的福田,还有呢,到那个时候啊,摄受无恼害福,那个时候,你就积极了。平常啊,对不起,这个福啊对不起,这个福都是有问题的。人家说唉气大,福气,福气,有福就有气,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气够你受,这个褔是有恼害的。现在这个地方呢?无恼害福,千真万确,千真万确。所以,我们世间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这个事情啊,嘿!叫做庄严法宝以及报土的,最好的庄严,法身,报身。法身,无相的;这个报身,报土的最好庄严。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谓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养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发心无间,就是才一发心,因为你那个种性,就是你那个,你这个出身高贵啊,所以,这个时候,身为佛子啊,能够超过阿罗汉,千真万确,是最珍贵的。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

  啊,实在了不起,所以这个大菩提心,我们的的确确,无法想像的,在这点啊,我们生在这个地方,应该自己感到深深庆幸啊,深深庆幸啊,这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胜,你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慢慢地能够体会得到,才能够慢慢的体会得到,的的确确实在它殊胜,实在殊胜。所以,因为这样的特质,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它既然有这么殊胜,又晓得学这个必然这样的次第,所以你如果枝末上面,样样顾全到的时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啊,往往把握不住,这个根本哪,就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它重视根本哪,那个枝末,难免有的时候,不能顾全到,就这样,是这个是的的确确,跟平常啊,特别重视解脱的这个为声闻、罗汉,乃至于戒上面啊,少有开合,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你辨别这个清楚以后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分得清楚啊。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质在什么地方。那时候,你就懂得阿底峡尊者,当年啊,要出家的时候,他的老师就问他:“喂!你的密行,舍不舍?”阿底峡尊者说:“不舍!不舍!”,“那你要受大众部。舍那一部都可以”。这个道理,那时候,你可以慢慢的可以了解了,就这样。所以我们哪,的的确确,千万不要任意,拿我们哪,幼稚的眼光,随意的是此非彼,到那时候啊,对我们有大损害,对我们有大损害。任何情况下,第一件事情,要什么?了解应该学习内容,所以,无知是第一个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个时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开口,正好。

【“谓如一切众生父母。”】

  啊,不得了,一切众生的父母啊,这一个是啊,

【“第二者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狂或于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啊其次第二个,就是能够摄受种种的福,那他那个福啊,倍轮王所护,转轮圣王,金轮圣王,镇伏一四天啊,自然的力量,对不起,你才一发心啊,你已经超过了他,远远的超过了他,啊!那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又想做一个县长,做一个总统,已经了不起了,那个总统啊,竞选个半天,对不起,你这一个国的总统,那一个大国
,还不行啊,他现在转轮圣王,根本什么都不要的,天下自然成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卷B面

  他的天下自然成佛,没有一个例外;这是比起刚刚发心的,哎,那转轮圣王算得什么,根本不算什么,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哩,若寝若狂或放逸时,那怕你睡觉,那怕你身心损恼,发了失神经失了常了,乃至你放逸的时候,你心里面没有提起来的时候;但是注意哦,这个时候什么,这个心的心种的现行已经提起来了,只是那个时候并没有精进哦;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乃至边都没碰到哦,还在烦恼现行当中,不是喔!这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们一定要把十二因缘当中啊,这个有支啊!啊这次考试题目就这个上头,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在一切时处修行当中,就没问题了。现在呢?我们继续下去。哦,说药叉呀等等啊非人,都没办法来恼害你;啊还有,妙哩,其他的咒啊,乃至于没什么用场的,碰到你手上的话,就会有用。啊真不可思议,真不可思议。为什么呀?我们做任何一个业,记得吧!造业的时候啊,它有几个条件:第一个心清净,换句话,心的力量;第二个加行的力量;第三个田清净,田的力量。而现在,这个里边哪,心,你那个心,那就是跟法界相应的,最了不起心,是一个无限大;所以你碰到什么东西碰到它,就什么就产生无限的功效。这一点哪,我们一定要经常摆在脑筋里面哪,去思惟观察,加深认识,产生净心。再继续下去。哪,不灵验的都灵验,何况灵验的;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

  哪,所以呀,你发坚固心的话则容易成就。了解了这个,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大乘经典当中啊,这个菩萨,这我们的佛在因地当中,乃至于其他的很多那种啊大乘经典哪那种菩萨,他发心,啊说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地应震动,应该怎么样?他讲完了,这个大地震动了。乃至于说把那身体的肉,割给别人以后,如果说我发心正确的话,这个肉就恢复如常了,千真万确,都是事实。因为什么呢?哪,就这个地方,他这个心,产生了坚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愿力在这个里头,就这样。所以我们平常啊,注意呀,我们开始学的时候,为什么我一直鼓励你们;尽管现在,是我条件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是什么?宿生的业力所感哪,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你现在的心千千万万不要被它牵去呀!唉呀我不行啊!你就完了。所以,以前不行,所以已经现在不灵光到这种程度;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个故事当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脚踢上去,二个脚踢上去,头上去,你还有什么办法?噫我的心!我们就要这个。现在我们就像这样的,哎呀!我们这个头啊,被病绑住了;这个脚啊又被这个苦绑住了,那宿生的业力,没关系;这我的心你绑不住我呀!这点注意哦,所以我们处处地方注意,我这个心。就是我今天睡在那里头痛,头痛是你的事情,这是以前的业,哦我现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这个地方去做;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没错,到了时候你自然而然这条直路,哪,你就向著这条路来走了。固然啦我们被这个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更重要的,还不要不要被烦恼所捆著。不要说人家说了你一句话,瞪了你一眼,发了一点事情啊,嘀咕得半天,唔,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这个佛法的时候烦恼;现在不,把它一脚踢开,踢得东洋大海里边,就是这样。他来骂我,耶!这个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说佛法呀,不要说佛法呀,昨天我们讲那个改过之方当中,以世间人尚且说,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后啊,人家来骂你呀,岂不成就,成就你吗?来悦成你吗?这样,所以我们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后,不管身、心两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烦恼,不要为它所动,不要为它所动。唔!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哪,你能够这样的时候,啊那就行了;是发心坚固,样样容易成办。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这样,平常我们三人同心齐力断金,嗨那个三个人同样的这个心能够,能够啊合作的话,这个无往不利;所以这僧团为什么有这么坚固的力量,你想佛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大菩萨,佛把那个法不交给那些人,他交给僧团,为什么?就是这个意思,你能够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有几十个人哪,真难得啊;所以我是欢喜的不得了,我是越来越欢喜。所以呀真正修行的话,他的的确确要靠这个力量啊,那个地方啊,大家注意呀,你每一个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个人呢,在那个地方哪退一步,乃至还扯后腿,还要后退,那就完了。千万不要说:啊!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个人跑到去跨一步,这个事情就成功了;这个就是共业。现在所以我们动不动啊责备说:唉呀这个不理想,为什么不理想啊?你的共业,非常简单;你只要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为它尽一份心力,将来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份在里头。所以呀我们以前不懂得道理呀总觉得:哎呀退在后面,占了便宜了,现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亏了,你吃了大亏了。耶,在那个时候,你能够那怕多走一步,那个一步啊,你赚回来的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啊,就这么个好法呀。说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你看,这么多好处,这么多好处。在我们现在的环境当中,随便那里呀这种事情都慢慢的在减少,我们为什么有这个,一则我们自己烦恼,一则我们共业。所以现在我们不是要求快乐吗?那就从这个地方转呀,所以尤其这个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里的烦恼也好,真正的要想解除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都在这里。这个是莫可奈何,以前积累的,啊!我们呢?还是要多多少少要保护它,因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万不要被它骗过,被它骗过了以后,到那时候哪,你到了地狱里边,有机会出来你还来打它一下,这千万不要做这个事情。那我们要做什么呢?天人呢?赞尸偈啊就算,就算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啊,然后呢短命而死,耶!但是生了天了,到那时候,你来赞叹它,向它磕头:哎呀,当年辛苦了你啦;我现在呀到了极乐世界呀:升了天啦!这才是我们该学的;何况现在你到了极乐世界不是个下品,还是上品哪,何况你还成佛啊,救一切众生哪!注意呀都从这个地方学起。再下去。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

  那么,由于像前面这样来呀,菩萨安住种性之时,这个种性哪就是我们说出身,现在我们是,不是凡夫了,是什么?出生在佛家庭当中;当你正发愿心的那个时候开始,你就是佛子了。那么这种性详细分起来的时候啊,我们传统有说,说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也就是说,所谓住、行、向、地、啊、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这个没关系。这个只是说你慢慢的修行,哦以后,而我们刚才开始发愿心的是什么,在这个这个习种性之前,所以信位菩萨。因为你信得过这个三宝,净化,所以那个自性的粗重啊慢慢的慢慢的微薄了;一发了心以后啊,它这个就转复微薄;因为这样的,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这一段简单的说一下。因为你粗重慢慢的慢慢的会,啊轻了,说“粗重”就是烦恼嘛,烦恼慢慢慢慢的,轻了,那个时候心就调柔了、就调柔;于是你那么调和啦、就是呀能够啊忍他恼。耶!别人来恼你,你能够安忍,而你能够不恼于他;反过来他来恼的时候,平常的时候啊,别人恼我的话,我要恼他,两个人就对起来了,到那时候你不但不恼,还要耶,悲悯他,啊悲悯他。因为你以前是跟烦恼相应的,现在呢不是;跟觉心、菩提心相应的。你心里还是有忧恼,你的忧恼是啊为了悲悯,哎呀,这个人多可怜哪。耶!你能这样想的话,你的善法欲增长,然后呢这个忿恨嗔心当然没有了,嫉妒当然没有了。为什么嗔心啊?耶他来恼你,现在他来恼你的话,你觉得耶他是可怜,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不嗔恨了;为什么嫉妒啊?你看见别人好了以后啊,你觉得他好了。现在呢?你要处处地方为别人好,看见别人好正高兴嘛;本来你要给别人的,现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气力了,那不是更高兴吗?那嫉妒也就没有了。然后呢谄覆等等,谄是处处地方为了自己呀!唉呀!心里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弯弯曲曲的,这种心都不要了;因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怨敌是“我”啊,你绝对不会忙这个东西去啦;所以在根本已拔除那个谄,那里开始啊,覆没有了,所以这种的都没有了,多不现行。就算已有习性,习性在的暂时现起来的话,它力量也不会强的、不会呀老是停在这个烦恼当中,很快就啊远离这个种种。因为你一直造的这个善净之业、当然哪你不会生到恶趣去;就是由于往业,不的关系,有时会生到那里来、很快的就脱离;那么就在受那个小小的苦受的时候啊,苦趣的时候啊,就因为这个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厌患生死,而同时呢对这个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这个种种的好处。实际上你好好的体验,你真正的将来对那个菩提心哪、不要说发、就是你理解到领解到了以后啊、你拿这个领,理解的菩提心对眼前的、眼前一切任何事情的话、那个烦恼就是会一点都找不到、你绝不可能找到任何烦恼,妙极了!这个还是个理论;你只要把那个理论不断的在心里转的话,境界现起的时候、因为你正在,在这个理论上转哪,这个烦恼就生不起来,千真万确的事实,就是生起来了以后啊、你一下就悟到。耶、哪哪哪哪!原来以前就是这个东西;啊正好用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对治那个烦恼,把你那个烦恼就对治掉了,他有这么了不起的力量啊。现在我们一切时候啊,哎呀!苦苦恼恼啊!那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就在这里,还说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说啊,修些什么呀,真可怜;他这么好的办法摆在这里,大家就不学,然后呢就就学修,这越修越苦啊!你正确得到了这个东西呀,修行是真快乐极了,所以越修越快乐。不要说已经发了坚固的愿心乃至于心都没发,只是个道理正确的认识,你用在心里面的话,啊他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啊,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个快乐啊,真是啊,而且这个快乐啊,法乐,不会坏的。平常那种快乐哦,有快乐了以后啊,乐就生悲;这个东西呀是,越来越乐。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

  哎!那这个不得了,假定他有可以衡量的话,那太虚空没办法容纳。前面说皈依的佛如果有色的话,三界,这是我们的三界哦;这个三界比这个太虚空的话,那又是啊九牛一毛;拿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摆在那个太虚空当中哪,哦找都找不到,小小的一点点。所以你看,那发菩提心的,单单发这个心哦。

【“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经太多地方举那个比喻:你呀把不管呀无量无边的供养一切诸佛,对不起,这个啊!根本就没办法与发菩提心相比。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哪!马上引那个经上面证明,说明。说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啊,可以衡量的话,拿那个太虚空啊,都没办法容纳,还要超过。假定那个财宝,以恒河沙数的佛刹当中去供养,供养世间,依就是供养世尊、啊这个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礼那个菩提,说哎呀这个大菩提这样啊!你一心恭敬哪,耶!这个福德啊,要超过供养恒河沙数一切诸佛的供养,这种较量都绝对不是比喻,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传说觉窝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

  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说得很清楚,哪!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金刚座就是菩提加耶佛证,证道那地方啊,这个金刚座有特别的意义的,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个金刚座上的;啊这个是无比庄严的这一个地方、所以它有无比的功德,绕然后他就想:哎要快点成佛。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吗?快点得到最好的好处;换句话说,要怎么样得到最好的好处最快呢?噫!绕佛的时候那小像啊,因为感应哪就问那个大的佛像,怎么回答?“修菩提心。”你们好好的去看它,处处地方都是这样所以它前面哪这个,本论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诉我们、这个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从十方一切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传承,都是告诉我们决定不移的道理。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这个少女、老妇啊都是佛菩萨化现。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因为他听见了这个以后啊、心里面就决定了、说:啊!原来是如此,原来是如此。现在呢?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像他那样的能够完整的修学,可是啊我们确确实实信得过这样的完整传承,高成就的大祖师们,这种大祖师大菩萨告诉我们的,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纲要就在这里;

【“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啊。总结起来就在这个地方、总结起来就在这个地方。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啊那么这一个文我不详细解释,留到下一堂,因为这个文哪是值得我们深细的探讨;至少我们已经加深这个印象、那么将来呀这个成就也比较快速。哦!上一次啊我有一个题目,啊说就是讲到十二因缘当中啊,哦本来这个十二因缘哪,从这个能生支啊!切断,所谓受缘爱,因为受啊是前面一重因果;那么能引到所引,这个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经过爱取有三支引发以后才会结生,才会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从一般来说起来,从爱断起。那么,而现在那个第一百八十六页上面说: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以十二缘起的有支净修其心,耶他就妙了,他修的时候啊从有支上面修,而不从爱、取上面断。哦什么原因?而且他照著这个思惟缘起流转的道理,还灭的道理呀写了一个道的次第;换句话说,这位大善知识这样做的。那么现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师引它来这个地方,实际上呢?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做的。啊以这么两位大善知识,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说,你们想想看什么原因?当然照我了解的话,这个的的确确不要说你们,就我现在来说,我也并不能够啊很了解;不过把我所体会到的告诉你们一下,那么你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后我们真正整个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从前面一直到现在共上士,虽然说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它发的菩提心,但是修习的内容啊,真正关于灭除生死的方便来说,重点还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知道的,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关,关于这个道理补充说明一下。哦!在说明这个道理以前,请你们翻到一百八十五页。一百八十五页前次也曾经说过,也考过;那么今天呢,我不妨在这地方啊,就一起说明了,一起说明了。因为你们认真看过了以后啊,那个时候就对概念更清楚,这个一百八十五页倒数第六行,看啊!倒数第六行,它前面是说,哦这个,从因感果,快的是两世圆满,慢的呢三世;换句话说,最快两世,最慢三世。那么实际上呢?快两世我们已经懂得了,那最慢怎会三世呢?实际上一个因摆在这地方,经过无量无边劫才感果。怎么会三世呢?这个道理今天重说一下。哦是由于无明而行;当你有这个行的时候,任何一个行,行就是业,它这个业一定什么,薰那个识,一定会薰那个识。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啊这个影响力量啊会落在我们的识田当中,啊落在我们识田当中,这个专门名字叫薰;比如说你看一样东西,你看过了,你就唔看了一样东西,你就有个认识,这样。虽然事情过去掉了,或者随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这个专门名叫“薰”。就好像我们在这个地方点了一根香,然后呢上面一个东西,纸在那里呢?哪哪那自然而然哪,噫这一个纸上面哪,就这香的烟薰在那里一样,这样。那么我们做任何一个身口意的,或者你脑筋里,动了脑筋想了一下什么,脑筋里面就有个影响力落在这识田当中,看见的也好,讲话也好,身口意任何一个,可是影响了以后,它这个是不是下面紧跟著,会感不感果,还要看什么?有了这个影响以后,是不是不断的把这个影响力量啊再加强它,这个以前讲过的。啊现在再简单的说一下:这下一生怎么样那我们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们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间的差别在那里呢?每一念哪是刹那的生灭;前一念灭,后一念生,前一念灭,后面一念生,就是这个是啊刹那的生灭。我们现在一期的生灭呢把那个刹那的生灭总结起来,到那时候结一个总帐,就一期的生灭;你把这个同样的从前到后,能够扩大就变刹那的扩大到一期的生灭。那现在这个道理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眼前哪,在这里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课、听课;所以自然而然哪,在这个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做这个事情,这是没有错;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说我们哪是现在进行当中。等到课上完了、然后呢听完了下了课,你继续下面一步要做什么事情啊?下面有的人听完了,做完了以后啊,出去了还是把这个脑筋摆在这个地方记。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后啊,就说:现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那下面一步事情,怎么会让你做下面一步事情?这,前面一件事情结束了以后,下面一件事情要继续做的原因,我们很容易找得到。噫假定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摆在那个地方,啊绝对重要的事情对你来说;你呀,做完了这件事情以后,放下来,一定马上去忙这个事情,对不对?譬如说,啊!明天啊对你有一个非常绝端重要的一件什么事情,假如世间的人来说啦,做一笔交易;而这个里边哪或者要赚大钱,或者要亏大本,啊乃至于呀性命交关的事情,而眼前却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课以后,马上忙那个事情去。还有一种呢?就是倒没这个事情,没有这个事情;那么,下了课以后;到临下课的时候啊、你就想,噫,下面一件事情,要该什么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哪,在临下课的时候,那个概念如果先现起来,你想起了:哎呀,对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干什么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课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个条件也没有的话,下了课以后干什么?习惯性的下了课你干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去。然后呢?最后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照著一般的次第,啊以前一向的习惯,一向一般次第,就照著去做。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诸业于生死,这个业呀,前面这个业在生死当中感发的次第叫随重、近、串习,记得不记得这个?俱舍论上面,在这个业在生死当中,那一个先引发?第一个重业啊!一定最先发;第二呢?近,什么叫近呢?就是说你前面一生临终的时候啊,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先现起来,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一卷A面

  第二呢境,什么叫境啊?就是说,你前面的一生临终的时候啊,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心识当中先现起来,哎,那个时候啊起先引发你,还有呢如果这个都没有的话,就看你的习惯性,你的习惯愈强的,这个东西先起来,如果这个没有的,先造的业来先感发,对不对?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我们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很清楚的,虽然我们还没有死,对现在来说,同时我们要忘记掉了,前一生怎么到这里来,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样的这个道理,完全同样这个道理,所以说,他真正的感得我们的那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力量,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种业的力量。那么这第一个了解了,第一个了解了以后呢,进一步我们说,嗯为什么是三生?他上面告诉我们的,当前面一个因位识,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后,然后呢?这个因位识,譬如说我们现在,啊,呃做得很多事情,下了课以后,你也许忙这个,也许忙那个,也许忙这个,可以做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样,对不对?只有做一样事情,那么这一样事情,是什么啊?就是你在前面啊,在前面啊因位识当中,就是你这个我们这个之前,或者就是上课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课以前,啊,如果上完了课以后,你对这个课的印象力很深的话,上完了课以后你继续的在想著这一个上课的事情,所以课虽然完了,哎这个东西在继续,所以前面落下去的这个识,是你上课的时候落下去的,下面马上又继续下去,这个第二生,就结了果了。还有一种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们上课当中听的或者讲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课以前哪,已经落在那个识田当中了,那个是因位识,可是摆在那个地方,你没有紧跟著去做,没有紧跟著去做,那么,这在前面啊,他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啊,使得他在这个地方啊,这个落下去的因位识,总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的,就像前面说的,你觉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后呢?留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堂课一完了,马上就做这一件事情,所以其他的次要的这一种事情啊,他并没有东西去引发他,啊,并没有东西引发他,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啊,虽然中间有无量世的间隔,虽然有无量世的间隔,但是呢?是余重因果,什么叫余重因果啊?哪,你原来这个因位识啊,他并没有薰发落在那里,他没有动,这一个因位识要感果的时候,一定还要什么啊?要爱取滋润,他并没有动,这个因位识之感果的话,是一定有一样东西薰发,薰发了以后他现起,你一旦那个所生能生这一个关系当中,能生之薰发了以后,他下一期一定要感果的,啊这次,这一次所以没有感果之原因是,被其他的东西占有了,所以对这个原来因位识的所以感果来说,来说他这个并没有动他,其他的这一个啊,呃因位识被其他的爱取来滋润,他感得果,所以真正说起来的话,这个不算,在这个理由当中说三世圆满,我这么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说你们对这个概念很清楚的话,就可以了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话,就算我这么解释了,你们还不一定清楚,那么就把今天现在的话,听了很清楚了以后,仔细的看一下,这么两次三次啊,就很清楚,啊就很清楚。而这个刚才说,虽然前一生到后一生,我们不一定啊把握得住,但是从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后面一件事情啊,我们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么这个明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呃平常我们啊,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继续下去,或者我们下面要做什么事情,这个力量从那里来的?就是从这前面怎么样使得这个因,使得他感果,这完全是同样一个道理,呃完全同样一个道理,那么下面的是书本上面看哦,这个: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不管他是两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个的生死流转过程当中,他只是什么?前面这个如是因,然后呢感得如是果,他整个的从因到果的话,分十二支,三世两重因果这样辗转,而这个三世两重因果的话,快者两世圆满,慢者三世,但是呢时间分段来说,他一定是从那个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样,所以三个时段两重因果,就是这样的,有这样的因支,有这样的原因,然后呢?必然感得这样的果,必然感得这样的果,这个里边啊,他并没有实际上谁来做他,没有,你当你你无明没有消灭之前,换句话说有无明的时候,你一定会啊无明相应了,就会有行,无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话,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啊,你就得会啊造作种种的身口意的业,你要嘛不造,造了业以后啊,那个识田当中就把那个薰染在那个地方,有了这个识以后啊,下面就一支一支来了,就这样,那么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啊我们啊感受到痛苦,啊然后呢?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个触,什么触呢?就是根、境、识三识和合生触,我们眼睛看见颜色,然后呢有一个认识作用,耳朵听见也是如此,身体碰到也是如此,那么当感果的时候,啊我们要晓得,这个感果啊有两种,有一个呢内因果叫异熟,有一个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内因果就是纯粹我们自己内身上面来说,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间,造业的时候也是一定这样去造的,啊,外当然包括了这个器世间跟跟我相应的其他的外面的你们这些,啊有情器世间都是这样,那么内因果的话纯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时候,这一定是这个因缘啊又重新配合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顺著这个无明流转生死这个次第,这样过来的话,那么当受先触现起的时候,第一个触,就是你又是这样,内外的因缘又碰起来了,因为无明缘生的触,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后呢?如果你造的是善业的话,感受是乐受你欢喜的,那个时候生贪爱,如果说你造的恶业的话,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么你生的这个贪爱,还是爱支当中的叫乖离,你不愿意的,啊如果说,不是善不是恶的中庸性质的话,叫舍受,那个时候说不上来快乐不快乐,那么你这个爱也是一样的,啊不是强烈的贪或者强烈的嗔,而是痴相应的这种,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会说,是啊,这个事情要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的话,我们必然啊什么啊,这些事情啊碰在你身上啊就是痛苦嘛,你觉得受不了啊,啊受不了的话那怎么办呢?你就发脾气啊,你就不能忍耐啊,而然后呢看见好的东西嘛你就欢喜啊,自然贪著,我们好的人人欢喜啊,对啊没有错啊,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是这个是一点都没有错,这个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对不起这个感受谁在感受啊?这是说由于这样的无明行识而来的名色六入触受,而受完了以后呢,他一定啊爱、取、有,继续的流转生死,他所以有这个受的话,不是说你啊是受者,他是来给你,受就是这个受,所以他叫,下面告诉我们啊。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话就主要的就在这个上头,只是啊,前面啊有这样的一个法,啊这个法是因,因地当中你造了这个无明行识等等,然后呢?感得的这个名色、六入、触、受,现在呢?这个因啊感得这个果,这个果也是个法,呃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你,痛,痛就是痛,然后呢就是如此而已,这个地方并没有你这个东西,有没有你他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唉碰他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他,痛就是痛嘛,快乐就是快乐,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常我们真正造业的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就是当你感受到以后,如果你了解到了这个道理以后,是的,你不愿意痛,那怎么办呢?不愿意痛嘛就把这个因哪痛的因啊现在是果,已经结了果是你无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哪,能够把他净除的话,那个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这个果的话,那一个办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当中能够净除,自然没有,所以当这个乐受现起的时候,你晓得噢,这是前面有他的因,感这样的果,然后呢?当这个乐受眼前,你对他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因,感得将来的果,苦受亦复如是,苦受亦复如是,所以他从前面的情况来告诉我们呢!说所有的这个一切的受,都是苦,这个乐受眼前虽然是乐的,但他究竟来说是什么啊?还是苦的,啊苦的当然是苦的,所以当你认识了这一点以后的话,呃苦受你就不会引发嗔,乐受是不会引发贪,舍受就不再像以前痴当中,从这个时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会啊为了这个我啊而去忙,否则你碰到这种情况的话,而人家打你一下,你这个家伙为什么打我啊?你发脾气了,处处地方啊绕著这个我在转,对不对?所以我们造一切业的真正问题,都在这个我上转,现在你了解了所有的这些东西,无非是这样的前面的法,没有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而这个法之所以必然产生眼前这个情况,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对这个法本身,现在的你如理的听闻以后,然后呢如理的思惟,如理的作意,还是照著这个法,然后呢?找到他根源的话,正知见啊就生起来了,正知见生起来进一步照著他去修持的话,那个正智啊,那时候智慧啊生起来了,智慧生起来这个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的话,结果呢?无明既然灭了,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下面整个的一套东西统统灭掉了,好了,没有了,这个生死的流转就切断了。上一次那个考题,就是这个意思,今天说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啊,这个时候我可以很详细的说明,啊,但是呢我希望大家还用心的体验一下,今天晚上的这个话,非常重要的,你能够在这个上面深入的观察一下的话呢,你就了解了,啊原来这样,但是呢假定我们不了解,这个生死流转的必然现象,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就
不了解这是前面的这个法,啊,这样的法,在因地当中有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么必然感得果上面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个我们不了解,不了解,于是啊妄执一个我,你就妄执处理我的这种事情,说我所等等,于是你做的事情啊都是不合理的,这个叫无明啊,你把握不住因果的本质,自然而然啊跟著他一直在转,永远跳不出来。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个十二有支的这个道理以后的话,那么你的烦恼啊就没有烦恼了,眼前之所以一切的感受,叫你乐,叫你苦,乃至于不苦不乐,无非说明了一个事情,就是前面这样的因果流转,而且这个流转永远这样下去,永远这样下去,假定说你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你没有停止的时候,苦的当然是苦的,快乐的本身会坏的也是苦的,最糟糕的是不管他是快乐也好,啊苦嘛当然不要了,就是,就算是快乐,但是呢他把持不住的,他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所以策发了你啊切断他的这个决心,同时你也了解了,所以有这个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不了解他必然的因果关系,妄执一个错误的概念,而这个错误的概念,就是什么呢?烦恼,我们已经晓得了,真正系缚生死,是的,主力是业,可是业跟烦恼两样东西,可是这个里边啊烦恼上首。如果说没有烦恼惑的话,虽然有业,他不会感果,反之你有惑有烦恼,虽然没有业的话,他因为这个惑的关系,无明的关系,随时就要造业,造了业马上要感果,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啊,进一步啊,切断那个惑,那个烦恼,前面也告诉我们,这个烦恼生起的次第,最后推究的结果啊,原来这个烦恼生起的中心在什么啊?在无明。我们不了解事情的真象,然后在那个五取蕴,明明没有我的地方,执著了一个我,就这样,所以最根本在这个地方,于是你就找到了,啊,原来在这个地方拿掉了,那就问题解决了,同时十二因缘当中也告诉我们,本来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只有这样的前面的这样的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这个地方没有这个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唉,所以你只要把这一个流转次第了解了以后啊,你前面所妄执的那个我啊,找了半天原来找不到啊,偏偏确实是生起烦恼的中心就在这个上头,所以你对这一个能够如理了解的话,我找不到,我找不到,好了,烦恼没有生的根,换句话说,烦恼的根没有了,拔掉了,生死当然到此为止,呃这个概念啊清楚,这个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呢?我们谈到这个有支这一件事情,是,平常啊修学佛法的时候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大乘,就是说真正正断生死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讲声闻、缘觉,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声闻乘的断法是一定什么啊,听别人的言教,就是佛陀给他开示以后,那就叫声闻,然后呢照著去做,那么通常这个教法一定是苦、集、灭、道,而这是苦啊,你应该了解啊,是这样。所以啊在我们修学这个佛法的时候啊,所谓这个三十七道品,一开头的时候观什么,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观从这个上面观的。他先强烈的感受到,啊这个眼前的一切啊,都是痛苦,都是痛苦,然后呢?你一心一意啊,对于眼前的所有的东西啊,啊你都要排除掉,唉这个痛苦那来的,从那个感受上面来的,那么他为什么啊这个这个会这样呢?告诉你,哪就是啊,这真正的重要的啊,佛陀为总总开示我们啊,就是让我们贪爱去除,所以凡是贪爱强的人啊,他就给他弄一个不净观,啊正对治你的贪爱,反正你嗔心强的人啊,他就给你个慈悲观,正对治那个,让你先那个粗猛的烦恼拿掉,然后呢进一步,他总是直接从断那个贪爱下手,是直接从贪爱下手,平常我们讲道理的时候就是讲完了半天啊,讲是讲的那个贪爱拿不掉,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用过功,假定说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唉一心一意要求解脱,什么东西他不管了,啊那个时候他不会想走大乘的路,只想自己解决,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呢?因为感受到那个痛苦的非常强烈啊,猛烈,那就告诉你,哪哪哪,这地方就告诉你一个方法,然后呢?你照著这个方法努力去做的话,好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一定告诉我们啊,就是这个四念处,第一个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他为什么要这样,这最难断的是贪爱,然后呢这个中心在什么啊?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我执、有身见,或者叫坏聚见,对不对?现在你既然啊对于这个生死感到这么可怕,强烈的厌恶,而佛陀那个时候就让你啊,照他正确的办法啊,去深入的观照,找你那个身体是什么啊,啊原来是一无是处,这样的可厌啊,等到你对这个东西产生强烈的可厌的心情已啊,那个贪就对治掉了,当这个东西彻底的拿掉了,这个惑就没有了,这个爱这支就断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但是利根的,耶他不是用这个方法,他用十二缘起,这样的方法,不一定经过啊佛陀的教示,他自己能够观察世间的现象,那个时候他可以断。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说朴穷瓦善知识,根据的就是从这个,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谈谈那个有支的情况。有啊,呃,经过爱、取,然后有,第一个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要把每一个定义弄清楚,请你们看一百八十三页,一百八十三页啊第四行。

【“有者,谓昔行于识,薰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们要确定认识有是什么,有是业,主要的哦,记住,有就是业,就是这个。啊,实际上呢这个十二支当中啊,有两支是业,无明行识的行是业,然后呢?爱取有的有是业,凡是你任何一个行为,任何一个业,当有了这个业以后的话,这个识田当中啊一定会落下一个影子,所以他就说行于识薰业习气,这个行了以后啊,然后呢?由于这个业的薰发,在识田当中啊就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力量。可是最早的这个影响力量啊,是薰在这地方,影响虽然影响啊,他不一定感果,啊所以前面这个无明行,这是产生一个因,啊,摆在这个地方了,那么这个因是不是要感果呢?还要看你啊,下面有没有继续不断的去薰,薰习他,这个薰习就相当于滋润一样,啊那么所以下面由爱取啊不断的去滋润,然后呢去滋润的话,于是这个业的力量是愈来愈强愈来愈强,力量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愈来愈大,到那时候啊,他会感那个果,而这个果换句话说下面就要来了,所以叫后有,他为什么这一个同样的行哪,不叫行而叫有呢?是因为由于眼前的以爱取相应的这个业,同样的也是业啊,他这样的不断的去造了这种业的话,将来必然会感得后面紧跟著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业的感果不感果啊,要怎么样啊,要增长广大,什么是增长啊?造作已增长业,这种业啊叫会....将来一定要,定要会受的,一定会感果的,这样,所以当开始造作的时候,唉,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么什么情况才感果呢?你再增长,增长什么啊?同样的业,不断的就把他啊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他扩大啊。就是这个意思。什么东西扩大呢?就是爱取两样东西,这个如果我们这个地方不明白的话,你们只要把前面哪,业增长决定这个道理啊,再温习一下你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啊,譬如说有几样东西啊,他不会感果的,梦里边做的啦,然后你做的时候无心所做的啦,然后呢不利不数所做啦,这一类事情,乃至于虽然你增长啦,假定说你经过悔,啊,或者对治损坏了以后,他不会感果的,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啊,除了这个十种以外,那么这个十种不增长,其他的都增长,反过来说,前面这个所以感果的是什么啊,增长了,那么这个增长在这个地方啊,不叫增长,他用另外一个名词,次由爱取之所润发,润是滋润他,啊让他再发作起来,这个就是增长了,现在清楚不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一卷B面

  所以实际上呢,这个有啊还是业,不过经过了这个爱取滋润也好,或者前面所说的增长也好,造了这个力量以后,这个力量就很强有力,很强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他现在还没感果哦,现在还在因位当中,所以叫做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个定义下得非常严密,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感果呢?他一定还要,你前面的一生,当前面的一生结束的时候,当前面的一生死了,那么下面这一生来了一定是他,这个地方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讲流转生死的是用这样的次第,那么在四谛苦集灭道当中怎么讲啊,我们也讲的集谛,集谛就是流转生死的道理,集谛当中怎么讲啊,集谛一共有四个形相,因、集、缘、生,平常我们说因集缘生,因集缘生,讲些什么啊?现在这个地方解释一下。你们把这个概念弄清楚了,整个的生死流转相就非常清楚。
  因哪,就是我们前面说得无明行识,这个因位识,单单这个因位识,就这个因,它不会,不一定感果,还要看什么?还要看集,集是什么,集是增长,所以集一定是惑、业,这些东西,总之它继续不断的把这个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么有了这个集以后它是不是马上就要来?不,下面还有个缘,这个缘是什么,就是呢你前面这一生舍掉前面一生的时候,下面一生就生了,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行识,由于无明行而感得这个因位识,整个的三支,所以这个因位当中,所以这个集谛当中,因,那么然后呢?你呀、爱取滋润到有啊,这个就是集谛,集谛当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么集了以后他下面一定要来了,这个力量很大了,可是你这一生,那个命还没终的时候,他不会来,所以还要一个缘哪,什么缘哪?就是说前面一生的命舍掉了,死掉了,这个缘哪,这个缘哪,然后呢,他就感得生,就感得那个生,同时细说起来,这里还有的,所以比如说,啊当那生命舍掉的时候,那么,然后呢这个,再继续下面执取的这个是什么,然后呢这个心、识两方面,说我们现在一生,无非在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心一个是识,或者说名色两样东西,名就是有色部份,就是四大,啊不是,色,色就是颜色的色,我在黑板写一下大家比较清楚,那这个名的话比较容易清楚,那么这个颜色的色就是四大这一部份,前面这个四大没有舍,后面那个四大没有来的机会,名的部份呢?就是我们哪这个四缘当中,有个叫等无间缘,大家还了解吧,大家还记得吧,等无间缘,就是或者叫无间灭,前面的一个心识消失的时候,那个位置让开了,那后面那个识就生起来了,就这样,所以前面的那个四大舍掉的时候,后面那新的四大哪跟著来,前面的这个识前面一生的识舍掉的时候,后面那个识来了,那么前面舍掉的识叫等无间缘,无间灭已后面跟著来,这个,这地方我这是随便提一下,诸位真正肯深入的时候,他每个地方非常细致的行相,关于现在讲的那一点,你不懂也没关系,实际上大部份的同学也不必去懂他,只是说,有因缘想真正深入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前后细致的关系,那么这么一来,所以我们了解了,现在这里真正了解,是了解了什么呢?了解说这个有支这样东西是什么东西,就是说凡是前面落在识田当中的,这个因位识经过了爱取滋润它增长以后,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等到前面这件事过去了,前面这一生过去了,他一定会引发下面一生,然后呢会引发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生死当中,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感觉不到,但是眼前从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们却人人体会得到,现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刚才举那个的譬喻,说我们下了这堂课以后,你下面要做的什么事情啊,那个决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谁来决定的?就是那个有对不对?刚才讲的清楚不清楚?刚才讲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对吧,所以呢晓得呢既然你现在想修行,当然你选择你下面要向那里去,要想选择你要到那里去的话,你看看决定你到那里去的,是什么力量,所以你那个时在注意这件事情的话喔,原来你这件事情舍掉了,或者这一生舍掉了,下面要到下一生去这个关键问题在那里,在这个上头,嗯你现在认得他了,你既然能够认得了,这个把握就在你手上,对不对,所以他在这个上头啊,去观察,这个理路清楚了,然后呢我们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比如说我们常常说在这境界眼前,眼前的明晓得不要贪,就挡不住,明晓得不要嗔又不灵光,为什么原因,因为你前面已经造了这个,这个识田当中已经经过爱取滋润的这个业,强有力的业,已经积在这地方,积在这地方的话,当然这个前面这件事情舍掉的时候,必然这件事情跟著来,你无可奈何,所以我们如果在平常很多事情观察的话,你就发现,啊!这个有的力量,决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他上面,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能够思惟观察的话,你晓得啊问题就在这个有,就是这样,我们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更深细的说明一下,假定说我们现在这个时间上完课,要睡觉了,或者今晚自习了,中午上完课也就吃饭去了,譬如这么说啊,到时间他说要睡觉了,偏偏下面还有事情,不让你睡,唉呀觉得苦恼不堪,或者到那时候不让你吃饭的话,啊你就真受不了,啊到了那时候到了那时间他怎么还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后,居然今天那个饭还没烧好,啊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啊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啊今天哪这个东西啊非常好吃的东西,啊那你是非常高兴那贪、嗔这种东西就跟著都一定来了,跟著都一定来了,那么这个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是这样呢?现在我们哪也不妨来从我们的心识上面,不要讲那理论哦,这理论的真正主要的在举出我们心里的行相。所以我们学这理论原因就是认得心里的行相,你认得了,然后才告诉你这心里的行相怎么去拿掉它,这就是我们的修行了,所以说我们现在不要讲吃饭,因为饭是人人要吃,修行人还是要吃,假定我们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来拿什么东西来,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后,也许你一吃,觉得蛮好吃,吃过就吃过了,也许你还觉得苦苦的你还不一定想去吃它,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说你觉得吃的蛮好吃的,那么不管,不管他蛮好吃的也好,不好吃也好,吃过总是吃过就吃过了,你忙别的事情去了,那么前面是什么?就是无明行识,那个识田当中落下去这种子识,他是不是下次再来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结果呢?他如果你有以后不断的用爱取来滋润他的话,它会增长的,那么下面怎么办呢?今天到那时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时候,你觉得,嗯,蛮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缘又让你吃,那么其它的什么因缘呢?在这个上头也告诉我们,烦恼的生因有六种,大家记得吧,第一个就是烦恼的随眠,就是你内心当中的这个,第二个所对的境界,这是总的,所对的境界当中分成功四部份,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围的朋友杂染,啊大家这个属恶知识就是这个道理,他还对你蛮好的,你见到很高兴,他第二天某人啊到时间来来来,我们再吃一下,本来你吃过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让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话呢,由于言教,你看了说吃咖啡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什么等等,或者你想睡觉的时候让你清醒一下脑筋,你由于这个概念的支配,或者是两者都有,那么,当然了这个串习,如果你串习了到那时候你一定要去吃,还非理作意,总之这个不管外面什么因缘也不外乎这个几种,你又碰上了,又去弄,第一次吃的时候你只是认得它,啊这是咖啡而已,然后呢这样经过不断的做,不管用什么理由,那么一连做了多少天以后,到那时候对不起你不吃那咖啡就不行,抽香烟也是如此,我想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你要你们嗜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啊,就这样建立起来对不对?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断的,慢慢去做,慢慢去做的话,慢慢到那时候啊它来了,这是什么,做这件事情,业,第二次再做这件事情的话,就增长了前面那个因位识,然后呢这个是什么在增长它之前的一定有些条件,你欢喜它嘛,嗯,这蛮不错,而所以策发你这个还是什么,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所以在这个里边啊,那我们就了解了啊是的,把,把我们,把我们带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个是有,可是这个有前面一定还有什么,还有这些事情的过程,既然你现在要想切断它,而你又没办法把握得住的话,你一定在这地方找,所以它从这个上面找,倒推回来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后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话,他就把那个十二因缘当中每一支的关系认得清清楚楚,认清楚了以后啊,啊就告诉我们哪你要修道嘛,哪这个道就是这样的,我自己修道就是这样修,告诉你们也就这样告诉你,你要修就照著这个次第去做,问题就解决了,这样,所以这种方式来解脱那个生死的话,比起前面的声闻来的话,要比较利,因为这个原原本本的找得清清楚楚,这个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啊所以这两者当中的差别,有人回答说,照理啊应该在爱取上面断,他为什么在有支上面断。什么照理不照理,说爱上面,爱取上面断是一种断法,在有支上面哪修行又是一种修行,这两样同样可以的,那么这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说明白。真正断的时候,还是在什么?还是在爱支上面,不过前面那个爱的话呢,是由于说啊你晓得这个东西啊,爱的结果是苦啊,所以在这个上面,你现在在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后,了解了这个事实以后,啊经过了这样的思惟观察,因为他比较利,现在呢我们把这个两支,把这个两种方法,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都能够完整的认识,完整的了解,然后处处体会的话,自然而然哪,我们就很容易的不造恶业,所以不造恶业什么呢?还是因为我们听闻了如理的言教,啊正确的言教,然后呢如理思惟,晓得他前后的必然的次第,从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是无明你不了解的话,那么必然要感得这样的果,所以啊引发这个生死的流转。现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后你就有了正确的知见,所以正知见产生,所以那个时候啊,你所努力把这个事情深入,然后呢这个智慧生起,智慧是无明的正对治,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就是这样,所以听闻了正法,然后呢能够如理思惟,正知见产生,然后次第修习,正智现前的时候,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下面整个就没有了,生死就断了。现在这个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许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还不清楚。把今天晚上的好好的温习,这个不必参考很多书,不必参考很多书,就在这个上面,如果你们真的想看的话,我告诉你们,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面就讲了很清楚,不过我了解,以我的经验来说,我没有经过这个老师指点以前,我看那个瑜伽师地论啊天书,怎么看也看不懂,啊几次翻,翻了半天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又因为我的老师跟我讲了一下,那么,我自己前面也看过,嗳,把握住这个重点,然后回过头去看哪,一点都没错,他说的清清楚楚,流转是怎样的流转,还灭是如何还灭,今天我也把这个我所听见的,告诉你们一下,以我的经验,单单听过了以后如果不认真的思惟观察的话,你重点还是把握不住,然后呢你一定要认真的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还要把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刚才讲的,这种心里行相你用在事相上面,到那时候你就会处处地方感觉就是你心里起一个念,然后呢这种所有的习惯所有的来,无不一一都跟这个相应的。关于这个简单的解释,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你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可能大部分同学啊,对这个概念还不大清楚,那没关系,没关系,你们哪好好的自己再把这东西回过头去把他看一遍,当然有很多同修的条件比较更差,那不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啊,不妨先退回来,力量够的话,在这里乃至于深入,力量不够的嘛先退回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个教法,照那个次第啊,一步一步的上来,凡是前面的东西都是后面的基础。你跟著这个次第,一步步上来的话,自然每一步每一步都有正确的认识。

  那这个同修就问,这个爱啊好像平常就这样,你怎么个断法啊?你断不了啊,对啊。所以啊,记住喔,佛陀告诉我们的教诫,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啊,就是四念处,所以藕益大师说“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别”。如果是那个念处慧,这个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这个不明白啊,木叉变什么?戒,你讲持戒那没有用,那没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这个!它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我们现在看一看,四念处是什么?观受是苦,观身不净。现在你所以放不下,因为你觉得快乐嘛,所以你贪著啊,因为你怕苦嘛,所以你嗔啊,都是乐,现在你观那个受都是苦,那你这个贪著就自然就生不起来,对这个眼前的一切感受你会厌恶他,然后呢,最主要的还是什么?有身见,这个东西,最难弄最难弄,你看它一无是处,观身不净,你们并不晓得这个观身不净,也许有人已经晓得了,他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观什么叫白骨观,大不净观,真正观起来的话,哎呀你对这个身体的厌恶感到无比的厌恶,这个里面还有非常善巧的方法的,佛世的时候的公案,
还记得吧?大家,佛啊叫大家修不净观,大不净观观起来的话,哎啊那不但对身体饮食等等啊一看见就无比的讨厌,乃至于男女所有的东西都讨厌,他都受不了,那么怎么办呢?就说啊我实在受不了了,佛也说不能杀,那怎么办呢,那时候还没制啊,所以那时大家就帮助你杀我,我杀你,大家还记得这段公案吧?这样啊,所以策发大厌离心啊,那个时候请问爱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这样那么它单单这一个还不够,然后它一层一层的深细,一层一层的深细,跟他有特别相应的一个办法在。这个地方啊,说明了什么?正断的时候,正断的时候,从这地方断,这是对声闻来说。更进一步呢我们刚才说对啊,当那个境界生起来的时候,硬是叫你贪。苦来的时候所以这个或者是这个不离爱或者乖离爱,这个都是,都是叫你感觉不对嘛。假定说你不懂的事,现在你懂得了以后,那时你感觉什么?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对不对?这个就是前面的法,必然感得后面的果,既然现在这个情况是你不欢喜的话,那么你唯一要断的话,你一定要在因地当中去断掉它,那么因地,然后你追求到因地的结果的话,你发现那原来这个里边关键在那里呢?你所以放不掉的时候,你总觉得为了一个我对不对。因为我在嘛你就放不掉,现在你了解了十二因缘当中有没有我啊?原来没有个我啊!所以你如果真正的正观了,一下我找不到了,你所以去贪爱,所以去那个,是因为我,比如说人家骂你,人家打你骂你你就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你觉得在骂我,我没有了,骂由他骂,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听见路上几个人在骂人,他骂他的,你最多觉得吵人啊,你不会发脾气对不对,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这样啊。那么何况呢现在不尽是如此,更进一步的话你是了解问题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时候你从十二因缘当中,正确的找到了没有我的话,那根拿掉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对不对?这样,所以他真正的断还是从这地方断起的,找不到我,那么什么问题呢,就是平常你所以要爱的话,就因为你,你在,所以要嗔的话因为你受到伤害。现在既然找不到你这个的话,那你要去拿掉他,找不到,找不到你,第一个你没有了,第二个当然对这个眼前的境界啊,你不欢喜,哪!既然你不欢喜,你要晓得想办法,这个是这样的法,感得必然这样的果。那么你要拿掉它的话,这个就容易了。你只要因地当中拿掉嘛就可以了,你所以拿不掉是因为有一个我。既然你我找不到了,那问题就解决了嘛。对不对?以他那个根本问题还在这个地方。当那个这个所以整个的问题现起的话,都因为是由于这个因感果的必然关系,而这个因感果的必然关系就是这个我,到那个我没有的话,所以你所以说无明见不到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产生了这个,因为这个东西在,所以啊就这些东西都来了。这个东西,所以真正感得的是什么?十二因缘所感得的,我们也可以说前一支感得后一支,实际上,这是一支一支的关系,而整个的就是五蕴嘛。只要这个东西拿掉了,这个蕴就断掉了,这个蕴断掉了,这个舍就也就也没有了,对吧?嗳,好。
  昨天二三七页最后一段念了一下,那么,嗯,今天这个地方再把它讲一下,再把它讲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峡尊者这个典故,来告诉我们,来告诉我们,前面已经一再的说,很多菩萨都是多生多劫的拿这个做为重心来修学,多生多劫的拿这个做为修学的中心,实际上呢?他有他的特别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个他是佛法的中心,换句话说我们凡夫,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圆满一切功德,这个重心所在就在这个上头,重心所在这个上头,如果说你这个把握住了以后,然后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他相应,你任何的行为都在集聚资粮。圆满你的无上之大菩提。否则这个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话,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头,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头,就这样,所以昨天我们正谈到那个有啊,就是当你在前面由于无明所使而产生了这个“因位识”,而这个因位识无量劫来是无量无边,你根本是没办法数,实际上也不必去数,那么现在我们幸运而了解了以后,应该怎么办?说以前既然是无明,也无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他,这以后应该如何?哪从这个上面我们晓得,那个因位识之所以将来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这个上头,就在这个上头,当然真正感果的是爱取有三支,爱取有三支,所以说如果积极的要求解脱的话,他赶快去忙著然后呢?从这上面断起,再不然的话另外一种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