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刚经深义

 

    金刚经深义

                                空海(惟传)法师  主讲

    前言

  各位同修,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在高雄见面,能够促成如此的一个重要因缘,非常感恩佛卫电视慈悲台的大力支持赞助,我们才能够有这样的因缘,在此跟大家讲述一系列解脱道的课程讲座,以后我们会陆陆续续介绍。今天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金刚经深义》。

   如果以实际的闻思修证的过程来讲,《金刚经》算是大学、研究所层次的内容,体证方面也是一样相当高的内容。这只是一个比喻,因为现在国内的大学并没有在 修习这方面的课程,国内的大学研究所都还是偏重在观念、知识、知见,以及一些理工、科学、生物这方面的传授,而心灵智慧、成长、净化方面,现在的教育还是 非常的欠缺。但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过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是偏重在头脑知识、知见,以及一些谋生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心灵成长方面的课程,变成是交由 宗教界人士来承担,我们的教育界对这方面却是很疏忽。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是不承认宗教学分,当然这是有利有弊,本来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是心灵智慧的成长跟成熟,但是目前的教育是偏重在如同我们 以前所受的那种教育方式,大部分还是偏重在填鸭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很容易压抑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所以读到大学之后,很多人还是不懂得孝顺、不懂得慈 悲,不懂得体谅别人、不懂得互相包容,这方面真的有待整个教育界的整合。

  在此有很殊胜的因缘,今天也是第三次,三年前就已经到学校来讲述过【阿含解脱道】方面的课程,今天又有因缘在这里获得前后两任校长的支持,能够让我们这个心灵的课程继续推广,因为他们也体会到这些真的对社会,是很重要的辅助。而且心灵的净化对社会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刚经》在整个修行的次第来讲,算是属于大学、研究所层次所要探讨的。《阿含经》是告诉你怎么样来到这么高的层次?怎么样证悟到?所以《金刚经》会告 诉你很多很高的境界,但是在方法、次第方面却是比较欠缺,就如同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有读过《金刚 经》,都会念到这一句话。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六祖,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感受到非常大的震撼而开悟,然后他继续再深入。这一句话很多人也在听、 在讲,但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呢?不容易啊!

   大家都知道要“无所住”,我也“无所住”啊!你也会讲啊!问题是你讲得出来,但是你做不到。很多在讲 经说法的人,他们也会解析,问题是处处在黏著、处处在住、在执著,都不知道。能够来到“无所住”又能够“生其心 ”,谈何容易!但这真的是可修、可证,可以做到的境界,只是我们在大乘佛教地区,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这种次第功夫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变成 我们有很多、很好、很高深的经典。所以出现了学佛一、二十年,还是一样看得到却吃不到啊!讲得到却做不到啊!

  包括六祖讲“心平何劳持戒”,很多人就误认为说《所以我们不用持戒,心平何劳持戒》。如果有人在讲持戒的话,就贬低别人,认为那些还是Low Class。 但是我们要静下来问自己,我们做到“心平”了吗?要做到“心平”真的不容易。如果真的做到 “心平”,那真的是“心平何劳持戒”。这是证悟到的人所来到的世界,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 “心平”呢?“心平”是代表一个人的贪、嗔、痴、我慢的止息,不管任何境界他都是没有我慢、没有自卑, 但是这个谈何容易啊!

   所以方法、次第很重要,如果以讲经说法的层次来讲,《金刚经》跟《心经》所讲的境界都很高,尤其是心经所讲述的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而《金刚经》讲的是 二果、三果要迈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很多人认为《金刚经》里面讲的是菩萨,四果不是阿罗汉吗?菩萨跟阿罗汉不同,怎么会说是《金刚经》所讲的世界呢?以 后慢慢解析,大家就会知道《金刚经》里面一样有讲: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境界、层次。里面讲述的这些希望勉励大家的,都是二果、三果要迈向四果的一个 高标准要求。

   《金刚经》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所以如果以讲经说法的次序来讲,是应该要先讲述《阿含经》-阿含解脱道次第,后面再讲《金刚 经》。我们三年前在中鼎那边讲述,就是这样一个次第、闻思修证上来,要体会就很快。不过今天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先讲述《金刚经》,而不是从《阿含经》开始讲 呢?主要是在我们北传地区、汉传地区,大家比较熟悉、重视的是《金刚经》,以后这一系列会在电视台播出,收看的层面会比较广泛,如果我们从《阿含经》开始 讲的话,具有吸引力的人数会比较少,却是比较多人熟悉《金刚经》,所以为了适应我们汉传、大乘佛法地区,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一方面因为在汉传地区, 很多人都把《金刚经》的地位认为是“经王”-经中之经,地位确实非常的高,里面所叙述的境界也真的是非常高。

   《心经》跟《金刚经》这两部经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属于证果的人,尤其是《心经》,虽然文字内容相当简短,但是他们所体悟到的境界,都是描述解脱者所证悟 到的世界。很多人会背诵《金刚经》,也会背诵《心经》,问题是你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做到?我们今天开这一系列解脱道的课程,不只是告诉大家 一些观念知见而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有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就像《金刚经》、《心经》所叙述的这些世界、境界,但是我们更重视的是协助大家、告诉大家 一条又安全又快速,而且很清楚的解脱之路,你只要按部就班逐步的去做,一样很快就可以证悟到,这个方法方面就非常重要,以后我们会陆陆续续的来跟大家分 享,我们现在就开始来讲述《金刚经》。

   大多数人讲经说法都是在摄影棚里面,然后端坐著讲经说法,当慈悲台的陈总经理跟我商论时,我就跟他表示空海是比较喜欢站著讲课,如果在摄影棚讲的话,没 办法容纳学员来听,会变成是单向式的讲述,如果是真的要讲经说法,那是要双向的。如果我面对摄影机来讲,跟面对群众、面对学员讲,气氛情况是不一样的,面 对摄影机的话,那就变成只是单向式的讲,摄影机跟我之间不容易产生互动,产生磁场的交流,各位学员是活生生的,你们的磁场会回向给我,你们的精进用功会回 向给我,我讲出来的也会是活生生的。

   如果我是坐著讲比较轻松、比较不会累,但是效果比较不好,观看的人也会觉得好像都只是单向式的在讲述,如果我们以现场这样来讲,以后收看电视的人,在家 里就像实际在上课一样,实际在听讲一样,而且我也鼓励大家有问题要问,你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你们问的问题,也可以问出很多人的问题,因为你们有问 题,也代表很多人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鼓励大家,欢迎你们提出问题。

   在此,先跟大家做一个心理建设,因为空海讲经说法不是按照传统式的依文解字,或是以文字解释文字,我的讲经说法是:如果我没有体证的,我不讲;我做不到 的,不讲;所讲出来的一定是有做到、有体证到。所以我们不是在讲述一些观念知见,而是讲事实的描述,然后再告诉大家方法去做。但也希望大家,不管是现场, 以及将来你在电视机前面观赏的学员,我都希望大家能够“归零”,让我们自己保持一个赤子之心,重新来过。让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无 限的空间,能够接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

   如果你的看法、你的观念、你的体会正确的话,你早就法喜充满,甚至早就解脱自在。如果我们到今天还有苦、还有不安,或是觉得学佛还使不上力,那可能要重 新检讨、重新反省,我们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不是所研读的经典比较不切实际呢?还是学佛修行是在支流末节上面下工夫呢?还是我们被很多的观念知见把自 己卡死而没有去突破呢?像这些大家都要静下来去分析。

  如果你走在正确的解脱路上,按照佛陀所跟我们讲的修行次第逐步上来的话,三个月下来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半年的闻思就会感受到很实用,而且当你又闻思修证结合起来,那种脱胎换骨都会很明显的,到时候那种喜悦,压都压不住。我们在座有不少学员已经有看过我们所制作出来的VCD跟录音带,所以他们都可以作见证,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也给自己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空间。

   佛陀讲过,人在迈向解脱之路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真的!不是外面的种种干扰或是什么什么魔、种种逆境,都不是!不是那些!真正修行路 上,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知见,所以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知见。在四十二章经里面佛陀也讲过:“切莫信汝意,汝意不 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这句话含意很深。因为在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之前,你在前面的凡夫位,或是初果、二果、三果,因为还有很 多、或多或少的贪嗔痴,只要我们还有贪嗔痴、还有我慢,我们的心就不够宁静,我们的心就不够清、不够明,也就是明心的基础都还不够,不够的时候呢?我们对 事情的看法、判断还有很多是错误的,我们不知道。

   我们被错误的观念知见所误导,然后误判、误下结论,我们都不知道,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的头脑就好像一部电脑,电脑里面有不少的毒素,里面有很多错误 的方程式,但我们检验不到或是没有检查到,所以累积了不少错误的观念知见。我们在看事情、判断事情,然后做错误的判断、做不如实的论断,但是我们多很难觉 察,导致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种善因、在做善事,但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错误的成分,所以这个善里面却是含有恶的种子,而不知道。

   就好像你很洋洋得意于一项创作发明,但是这一项发明出来之后,带给人类的祸患,你却是不容易看到,今天大家要来追求解脱之路、心灵净化之路,最需要净化 的就是我们的心念。佛法的总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不要提到 “诸佛教”就变成是佛教所专有,不是啦!佛教本来不是宗教,它只是探讨人类所共有的这些毛病、问题,不管任何宗教的人都有这些问 题,而佛陀他只是一个觉悟者、觉醒者,他把这些真理讲出来,让我们去觉察到、让我们去净化而已。

   所以,修行一个很重要的重点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来到自净其意?“意”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知见,不管你学问多高、你是大学 生、硕士、博士,或是得诺贝尔奖,一样这些学术上的成就、社会上的成就都是属于世间法,你的意念里面还是有很多的错误,你不知道喔!所以不要以为说 “自净其意”很容易,非常不容易啊!

  整个修行解脱之路,重点要来扣住到这里,什么时候能够来到净化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我慢、污垢,把那些净化掉的话,就能够从无明转为明。

   我们现在把“自净其意”作一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解析就是:把我们内心里面的那些贪嗔痴、我慢、污垢,把它净化、清除掉,让我 们的内心来到一个很纯净、没有污染的心,它里面没有贪、没有嗔。一个没有贪、没有嗔的人,他本身是很祥和,对家人、对亲戚朋友、对众生都会慈悲善待。不管 任何人、不管任何境界,他就是不会起嗔恚,我们学佛不是学那些知见,不是学了一些观念知见之后,要来跟人家争辩,把别人打倒,把别人比下去而显现我的厉 害,那不是啦!那样就走偏了。

   学佛的重点是要净化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偏差错误的观念、知见,不管你是任何宗派、何宗教,或是任何党派,或是任何国家的人,只要你还有苦、烦恼、嗔 心、我慢,你这些结缚、这些无明、污垢都有,所以这一部《金刚经》主要就是要扭转大家很多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要扭转、要颠覆人类习以为常的认知跟判断, 不管你是大学生或是博士,或是什么大科学家都一样,人类的展现出来的那种文凭、学历、成就,这些都是属于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世间的聪明,但这还不是佛 教所讲的智慧。

   佛教所讲的这些智慧真的是具有透视力,而且里面没有我慢,真的没有任何的我慢,内心祥和、没有嗔心,所以跟众生的冲突就大大的减少,甚至不会有什么冲 突,能够包容一切众生。如果走在正确解脱道上,有开发智慧出来的话,你的人生是会很祥和、很慈悲,而且你的心境会慢慢的提升,来到超越党派、超越国界,也 超越宗派,更深的你会来到超越任何宗教,如果你还在派系里面,或是说还在宗派里面,标榜我这个“宗”才是最好,我这个 “派”才是最好,那表示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广,我们的心胸、心境还不够宽大,我们的包容心还不够。这个不够,主要是代表我们心里面 还有嗔心,符合我这个宗派的人我才对他慈悲,符合我这个理念的人才对他慈悲,如果他不符合我们这个理念的话,你就把别人定为邪魔外道。

   要知道你把别人界定为邪魔外道的当下,这里面有没有嗔心?很微细的心态要去看到,把不符合你所认同的教理教义的时候,你就把别人界定为邪魔外道,你要去 看到我们当下有没有在展现我慢?有没有在展现嗔心?那是很微细的。所以一个人真的嗔心止息的话,了悟真理实相、明辨是非,但他能够包容一切的众生,能够包 容一切的宗派宗教,会来到无诤的世界,这就是大乘佛教常常提出来的一句话-“入空戏论灭”。

   “入空”是体证到最高,而且是贪嗔痴、我慢的止息,这时候你真的不会跟众生有任何的见诤。在你还没有来到究竟之前,很多错误的 观念、知见,你都不容易觉察,所以就是要透过四念处的修行方法,让你的身心慢慢宁静,沉淀下来,你就能够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处处可以看到我们有没有在展现 我慢?有没有在展现嗔心?我们的心量有没有狭窄?这就是“心念处”的开发。

   “心念处”的开发就是禅宗所讲的“明”的阶段,“明心”的阶段如果你没有做 出来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见性”,所以要“见性”之前,一定要有“明心”的基 础,告诉大家最好的“明心”方法就是“四念处”的一步一脚印的深入,这是非常稳定又快速的方法,所以 《金刚经》是要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判断,这个不是要你把他套上一个佛教徒才研究这个,不是佛教徒,学这些就没用,认为我们是学者、科学家、超越宗教 的,你这个是属于佛教的,你们有你们的思想信仰框框…。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都是超越宗派宗教,除非你是个解脱者,不然一般众生你都会有著这些毛病,佛陀把它讲出来,让我们去看到、去照见,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原 来我过去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当你觉醒过来之后,你做的事情就会充满著慈悲、也充满著善意,所有的二元对立都会消失,是一个祥和的社会、祥和的家庭、祥 和的世界。所以你要促进世界和平、促进社会祥和,真的就是要从我们个人开始净化起,如果我们个人没有净化的话,我们带著贪嗔痴、我慢的心来看别人,一样你 为你的正义在奋斗,别人也为别人的正义在奋斗,这个世间的冲突就不断。

   所以真的要促进社会的祥和以及家庭的祥和,都是要从个人开始,个人开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错误的观念知见要扭转过来,而《金刚经》正是这个非常重要的启 示,我们再用一句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金刚经》事实上也是训练大家脑筋急转弯,它后面很多都是这样: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世界,你会用我 理解佛陀所讲的世界,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以为你知道,但是佛陀马上来一个脑筋急转弯告诉你“说世界即非世界”,不是啦!不 是你现在所体会的那样,你这样的体会、知见不对,让你马上煞住,让你有所警惕,我以为我体会这样是正确的,佛陀说不是啊!

   “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后面有很多的叙述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要知道《金刚经》就是要破除我们的错误观念,而且一方面让 我们错误的知见都能够净化,当你真的净化之后,你的智慧就会打开。《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意思就是说:“金刚”是代表至高无上, 我们现在从经文开始来解释,“般若”是代表智慧,“波罗密”是代表到彼岸。所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意 思就是说:这是至高的智慧,能够协助你、引导你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这一部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至高无上,“金刚”:以我 们现在大家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讲,它的硬度很高、很坚固,而且价值很高,以我们现在世间所认定的硬度高、价值又高的是什么?是钻石。所以这里写的 “金刚”,事实上就是钻石的意思,它形容就是,因为你真的有所体证到之后,真的得到这样的智慧,你的内心所有的疑结都破除,你很 有信心,所以不管任何人来考验、来挑战,都信心满满不会受动摇,这就是你有金刚的智慧、不动摇的智慧,这样知道吗?如果你没有亲证,你只是信仰,别人三五 句话就把你吹得东倒西歪,一个比较有名的大师来,你就这样跟著屁股走了,你没有信心、你没有定力,你那一种金刚智慧不会产生出来,所以这个金刚智慧代表的 就是:不管任何境界、任何什么天下最有名的大和尚来搅乱你、来考验你,你都不为所动,因为你是亲证确证,就好像说我亲自看到,我有十个手指头,天下哪一个 大和尚可以吹动我这个信心,明明就是十个手指头,你信心很坚固,这样知道吗?

  金刚就是代表一个至高的智慧,然后这一种智慧能够协助你到彼岸,也就是这一部经是协助你迈向究竟解脱很重要的经典、很重要的地图、很重要的指标,我们现在逐步的来解开。

    法会因由 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是佛经里面任何经典最前面都会冠上的一句话,“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就变成是佛经的 “官印”,只要是盖上“如是我闻”这个官印上去,一般佛教徒就认为这就是佛陀所讲的。阿难亲自听闻佛陀 这样讲,他是如实的记下来,所以这四个字就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我们现在要抛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让大家思维,这一点大家没有去警觉到的话,会产生很严重的 问题而我们不知道,因为这个观念既然代表权威,在中国也很盛行官印、个人的印章,你的这个印章越是重要,则被伪造、盗刻的机率越大。如果这个官印被盗用, 所做出来的后果谁要承担?我们现在没有指射任何经典,我们现在没有批判什么,而是因为“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在大乘佛经的所有经典 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四个字,但是如果这个观念被盗用的话,若是放在利益众生上面的话还好,如果是用来巩固自己的宗派,巩固自己的利益,这样误用下去之后, 整个受害的是佛教徒、佛教界。

   我现在举个例子来让大家参考,在我六岁的时候,因为当时年纪还很小,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什么原因,我们家刚盖好的一栋房子,没多久就听到有政府官员要来 查封我们的房子,所以那时候就满担忧、害怕的。不晓得什么时候会没有房子可以住,都过著一种满恐慌、满担忧的生活,但是小孩子不知道原因,大人也不会告诉 我们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时候不知道也常到田里去,因为那时候我还不会工作,但是去凑热闹啦!多少去拔拔草这样,但是没几年那些田地都没有了,我都不 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因为我又离开妈妈身边到我大姊那边住,所以原因不知道。

   几年后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我祖父没有把家产分割,祖父有个女儿也长得满漂亮、聪明伶俐,她喜欢做生意,结果做生意需要一些本钱投资,结果就拿祖父的印章 去做保人,不晓得当时有没有经过祖父的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就因为祖父他不认识字,结果做了担保,到底后果副作用怎么样,他也不知道。结果几年后,那个亲 戚做生意失败了,但这些钱要怎么还?大家都很清楚嘛!人家一定是要来查封这个保人,结果祖父名下的这些财产都被冻结、查封。因为父亲他们兄弟的财产都还没 有划分,结果全部都被查封,到后来房子是有保留下来,但是父亲他们几个兄弟的那些田地大部分都被拍卖掉。你看祖父的印章被拿去用了之后,后果谁在承担?

   所以这也是让大家去思维,希望以后学佛或是听经闻法,不要一听到这几个字就全部照单全收,然后就觉得说都不可怀疑、不可以求真、不可以求证,不能这样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很容易走上迷信之途而不知道,被误导了也不知道,经典流传的演变跟流传的过程,它是有增有减,有些是讲究竟法,有些 是讲方便法,我们当然没有讲说哪一部经典最好,或是哪一部经典的正确率多高,不是这样。而是不要因为看到这几个字,我们就全盘的照收,都没有去求证,对于 所有的经典,我是希望大家能够用“三法印”去检验。

   佛法的核心就在于“三法印”,不管任何经典,它所要扣住的就是“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你能够 体悟到无常、缘起、无我,就会来到涅槃寂静的世界,那是解脱自在的世界。“三法印”中,一个是无常,但一般都没有把 “缘起”列入里面,但是事实上“缘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是常常讲说-无常、苦、无我,但是真正的真理 实相是无常、缘起、无我。当你真的能够体悟到这些的时候,苦是消失、止息,然后会来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代表是解脱自在的世界,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那个死板板的,不是这样。所以我希望大家拿出求真、求证的精神。佛教本来就 是智慧型的宗教,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什么叫做佛?“佛”就是佛陀,佛陀只是一个音译,声音的翻译。“佛陀 ”这两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在中国大乘佛教地区却特别把它标出来神格化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本来就只是一个音译而已,真正的意思 就是一个觉者、觉醒者、觉悟者。佛陀的真正意思是一个觉醒者、觉悟者,觉醒什么呢?这是很重要的内容,如果你没有正确理解佛、佛陀是什么的话,你把它变得 很抽象、很玄,那糟糕了!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学佛十年,佛不见了。

   因为你没有正确理解佛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知道事实上“佛”只是一个音译,真正是一个觉醒者、觉悟者,觉悟什么呢?觉悟这个法 印,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看到真理实相。如果你认为你的学问高、学历高,或是你的各方面成就都很高,那你能不能真的去了悟这个真理实相呢?真理实相难道是 某个种族的人他们才有吗?某个宗派、某个国家他们才有吗?都不是的。真理实相是超越国界的,它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所以这个“ 法印”就是一个代表真理实相,真正的真理实相也就是宇宙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就是称为“法印”。

   佛陀透过祂的冷静智慧,深入的去观察之后,帮我们归纳出来大自然运转法则,一个是无常法印,第二是“缘起”,第三是 “无我”,当你体会到这些之后,你就契入涅槃寂静。所以觉醒者、觉悟者,具体的内容就是要觉悟到这些,你说学佛一、二十年,有没 有扣住这个核心呢?如果没有扣住这个核心的话,你什么时候能够醒过来呢?如果你没有扣住这个核心,还没有醒过来的话,那表示我们都还在方便法上面绕,或是 在一些支流末节上面绕,这样很可惜,学佛要扣住这个核心。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代表佛陀祂在印度讲经说法,有很多的学习者跟他一起学习,但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只是印度人他们习惯的一个用语,意思是说很多、很多人的那种意思啦!并不是真正一千两百五十人。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代表 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是来到返璞归真的境界,没有耍噱头,很实实在在,很朴实很淳朴的一位平常人。所以真正人间的佛陀都能够让我们看齐学习,他的作为我们 都可以看齐学习。

   这里我们来解析几个重点。当要吃饭的时候,时间到了,佛陀一样是要穿著袈裟,拿著钵到城里面去乞讨食物,这里讲的是乞食,有的人信佛、学佛之后,把佛陀 都变成神格化了,认为成佛之后就不用吃饭、不用吃东西了,认为佛陀成佛之后就不用吃东西,他吃东西只是意思示现一下给你们看而已,吃个意思让你们看而已, 意思就是佛陀不用吃饭,错了!我们要回到人间佛陀上面来。

   如果你把佛陀一直吹嘘,让他膨胀膨胀得很大很大的时候,众生跟那个被膨胀得很大的佛陀比较起来,自己就会觉得很渺小啊!当很渺小的时候,就会那种自卑, 就觉得我怎么有可能成佛呢?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没有啊!人家佛陀的手是长过膝,我也没有啊!难道我要天天用那个重的铅锤,然后一直拉一直拉,拉 到过膝这样才可以吗?佛陀头上有一个肉髻,我没有啊!没有怎么办?就拿个东西把它捶出一个肉髻出来吗?所以不要从外相上面判断,很多的佛教徒把佛陀贴上很 多的包装,把他吹嘘变成神格化,导致众生看不到真实的佛陀。

   但是我们如果回到《阿含经》或是《金刚经》上面来,我们一样可以看到真实佛陀、人间佛陀的实相,他的实相、他的足迹,你看到这些之后,你会很有信心。所 以你看佛陀吃饭,佛陀一样要吃饭,就算成佛,还是一样要吃饭,然后佛陀他吃饭的那种心态是怎么样呢,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注意这两个字‘ 乞食’,早期来讲,出家众称为什么?比丘,比丘尼,但是我们要知道,比丘,真正的原来的意思是什么?比丘,真正原来的意思是‘乞 士’,就是说以乞讨为生来修行的这些修行人,跟乞丐不一样的是乞丐他是用乞讨为生,然后他过著没有目标的、盲目的生活,那修行人他过的是用乞 讨为生,然后专心在修行。

   所以,原来的出家众并不是称为法师,而是称为比丘,原来的意思就是乞士。比丘尼就是以乞讨为生的女众,有了这样的正确心态,第一、你会专心修行、了悟真 理实相,有所体悟、体证解脱之后,就可以到处弘扬佛法、讲经说法,来回馈众生、利益人天。大家最初的本怀都有扣住目标是为解脱而来,大家就是专心修行,伙 食方面如果自己要去料理三餐,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神。

   用乞讨为生,有几个深义,第一可以减省、减少很多不必要时间的浪费,可以专心修行。另外,这些食物是来自于众生的供养,我们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会有感 恩的心,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慢会逐渐的减少,把自己降为是去跟人家乞讨,类似乞讨的那种心态来跟众生乞讨一些食物。当你是用乞讨的心态,跟众生乞讨一 些食物的时候,你会有我慢吗?会认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拿东西来供养我是理所当然,会有这种心态吗?没有。所以佛陀成佛之后也是一样去乞食。

  再来,乞食的心态可以一方面让我们大大减少我慢,也不会在享受口腹之欲,欲贪会大大减少,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专心修行、弘法,这是出家人的本务,不要本末颠倒了。所以要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本末颠倒?

   过乞讨的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佛陀或是修行者、解脱者去跟众生乞讨食物的时候,是会跟众生有面对面的接触,这时候众生布施食物给我,我就法布施给 你。这是双向的交流,一方面你布施食物给我,我当下没有我慢;我布施法给你,也没有我是、我能,这也是一种感恩回馈。以早期来讲,都是实行乞食的生活。

   今天南传地区还是一样维持这种乞食的作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的出家众都还是力行乞食的作风,这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学佛法,如果没有学到佛法的精 髓,光只是学到一些制度、戒条,学到一些外表、威仪,这样还都只是学到佛法的皮毛,重点不是在于我们去乞讨食物,我们就是依教奉行,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没 有扣住法的核心,还是一样在佛法外围。

   当我们了解乞食的作用,就算在大乘佛教地区,没有实际去乞讨食物,但是你在受用这些饮食的时候,一样会充满著感恩的心,一方面你也会生出感恩、回馈、布 施的心,不会有那一种自认修行很好,理所当然接受人家的供养。甚至还自认为修行很好,理所当然接受人家顶礼,这不是很正确的心态,而且里面很容易增长我慢 而不知道。早期修行人除了乞食之外,“著衣持钵”的衣,又称为袈裟,称为“粪扫衣”,把它翻成台语更贴 切、更传神,就是“垃圾衣”。修行人所穿的是粪扫衣、垃圾衣,他们珍惜世间的资源,尽量不浪费世间的资源,只要可以用的资源就充 分应用,人家丢弃不要的衣物,可以用的,他们就捡来用,所以修行人他们很惜福,不会浪费福报。穿著粪扫衣,一方面是惜福,一方面就是要破除我慢,破除讲究 豪华、怎么样穿著才比较体面。真正要修行,外相都是随缘就好。

   佛陀是“著衣持钵,然后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乞讨一些食物之后,然后回到精舍。“饭 食讫”,吃过饭之后,“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再来就准备要开始讲经说法了。但是这里的一个过程就是,当佛陀 吃饭之后,一样要“收衣钵、洗足已”,注意这“洗足已”。因为我是在大乘佛教地区出家,所以我的穿著是 依据大乘佛教的作风制度,还是穿著罗汉鞋、长筒袜子。

   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以及包括今天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出家众要出去扥钵或是日常生活没有穿鞋子的,原则上是尽量赤脚,所以他们出去托钵也是一样 赤脚。当要进来讲堂听经闻法,把鞋子脱在外面,赤脚才是一种礼貌。除非你脚有病痛才要穿鞋子。赤脚出去托钵,托钵回来之后,饭吃完了要进入讲堂,在门口有 个洗脚的池子,洗完脚然后到禅堂里面,大家可以在里面经行、打坐。

   赤脚有赤脚的好处,如果有因缘可以赤脚,你不妨多赤脚,一方面因为赤脚接近地面的时候,一个是脚底按摩作用,再来,因为赤脚皮肤是直接接触地面,你要开 发“身念住”的觉察也比较容易,你的每一个脚步、每一个步伐都可以觉察到。还有另外一个深义,赤脚踏在地上,体会到跟大地有一种 溶为一体的感觉,体会到跟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如果我们穿著厚厚的鞋子走路,中间会有一层隔膜隔阂,有因缘赤脚是不错的,以个人而言,如果在室中有因缘,我 就尽量赤脚,但是出门在外那就要入境随俗。

    善现起请 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 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在讲第二章之前,我们再补充前面一个满重要的启示,像前面的经文是这样叙述,但是里面含有很多很深的意义。佛陀修行成佛,但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么样 的平凡、平淡、平易近人,他也是一步一脚印的走去托钵,并不是用飞的去托钵,包括他要托钵、要穿衣、要持钵、托钵、经行、吃饭、洗脚,这整个过程都在告诉 我们,这是“身念住”的开发,不管你在行、住、坐、卧都要保持清醒明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真实佛陀的写实,一方面也在告诉我 们,修行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并不是到禅堂里面来打坐才叫做修行,不是这样的。

   托钵也是在修行,吃饭也是在修行,经行也是在修行。所以第一段已经告诉我们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在修 行,禅宗里面也有讲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这个意思。这必须要透过我们“身念住” 的开发,才有办法做到,以后会继续进一步比较详细的告诉大家,怎么样开发我们的身念住,让我们也能够来到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能够保持正知清 醒明觉。

   第二段须菩提他就在大众中,事实上须菩提的体悟、悟性各方面都很高,有时候他也是帮众生问问题,然后他就从座位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向佛 陀问问题:“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前面要补充的就是“偏袒右肩”,这是佛陀他们那时候,以及包括今天南传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那些比丘,他们穿著袈 裟的方式会露出右肩出来,那是为了方便于工作。我们汉传地区有不少人到南传去学佛法,重点精华未必有学到,但是很在意的就是认为要披南传的袈裟,然后一定 要将右肩露出来,这样才代表我是在学南传,人家看了之后才知道我在学南传。如果佛法的精髓没有学到,你还只是一样在学外表、外相而已。

   所以我们强调的就是,真的要学到佛法的精髓、真精神,这个外相在其次,难道我们北传没有露出右肩就不是在修行吗?而且北传因为有些地区天气很寒冷,所以 这个衣著,包括要不要穿袜子,那都是可以因地制宜,不要坚持在外表外相上面执著,因为有些人学了南传佛法之后,又很在意外表、外相是怎么样。所以鼓励大家 要学到佛法的真精髓,有没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贪、嗔、痴、我慢?有没有回来好好的宁静下来开发我们的四念处?有没有每天都在见法?脱胎换骨的改变才是最 重要。

   须菩提就问佛陀:希有世尊!这是赞叹佛陀实在太稀有了,在这世间真是少有的智慧者。“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 啊!你真的大慈大悲、念念都为众生啊!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一种大慈大悲的心,我们都可以从你的身上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果他们发出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出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这一种魄力跟决心,请问他们:云何应住?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应该怎么样去做呢?“云何降伏 其心”?这些有魄力、决心要迈向究竟解脱的人,他们怎么样才能够降伏他们的心呢?怎么样才能够让他们的不安、恐惧都能够消失?让他们凹凹凸 凸、有贪嗔痴的心能够来到平整、明净、没有污染呢?

   “降伏其心”的意思就是他们怎么样才能够来到真的没有我慢,也没有自卑。一句“降伏其心”,文字上好 像很简单,但是含意很深。佛陀就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佛陀就讲:你问得好!问得好!因为这个问题 很重要,而且也很切切实际,是很实在的一个问题。佛陀就说:如你所说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认为这一句话可能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因为以佛 陀本身来讲,人家称赞佛陀,佛陀应该不会说:不错!你说我很慈悲:我是真的很慈悲;我真的是很关怀众生,我真的很慈悲。一般通常是不会这样,但是这个没关 系,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就好。

   佛陀就讲:汝今谛听,你们大家各位请谛听!注意这个“谛听”,“谛听”是要用心灵专心来听,也就是你 要具有为道地定或是初禅的宁静品质来听,这个是要用心灵来听,不是用头脑在听、不是用耳朵在听。为什么不是用耳朵在听呢?因为你用耳朵在听的话,我们耳朵 有两个洞,你会从右边进然后左边出,听完回去你也忘掉了。所以这个“谛听”是要用你的心灵来听。你的身在这里,心也要放开、放 空,保持一个清醒明觉,很认真、很专心的听,如果你在这里听又打瞌睡,你就听不懂、听不到,如果你在这里听,但是你又想其他很多的事情,或是内心在那里拉 扯,放不下过去的很多观念知见,你没办法专心的聆听,这样很多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你就听不到啊!

   所以这个“谛听”就是请你归零、专心的听、用心灵来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 伏其心。不错!你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该是这样做,应该要如是去降伏你的内心、你的我慢、你的无明。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是讲个原则,告诉你说我 知道方法,你应该这样做,但是至于怎么样具体去做?还没有讲出来,所以须菩提就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世尊!我们都很喜欢听,都很想听怎么样去做到? 应该怎么样去做?

    大乘正宗 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 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即非菩 萨。”

   这一章已经开始进入很精采的部分了,前面告诉你应该要这样去做,就能够降伏你的内心种种贪嗔痴、我慢、无明,这里就开始讲怎么样去做。佛告须菩提:诸菩 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是要这样去降伏这个内心。这里讲一个“应”,注意喔!这时候这些菩萨摩诃萨,他们有没有实际做到 了?有没有真的做到降伏其心了?还没有!如果已经做到,佛陀就不用讲,就是因为还没有做到,也就是那十个结还没有完全断尽,还有那些种种结缚、贪嗔痴、我 慢、无明都还有,所以佛陀就告诉他们:你们应该要这样降伏其心的。

   怎么样降伏其心呢?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里所讲的众生不是只有人类而已,六道众生包括有情、无情,所以我们不要把众生只是界定在人类上面。就像人类把 树木认为是无情,事实上它并不是真正的无情,人类认为山河大地是无情,但事实上要更深入来讲的话,不是这样啊!所以这里所讲的无情,那是人类的认定,但未 必它本身是真的无情。

   这里讲的就是泛指所有的六道众生,我们都要有这一种大慈大悲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这种大愿力,我们都愿意去协助众 生来到究竟解脱,“入无余涅槃”就是来到究竟解脱,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 度者。你是要真的去度化众生,度化了很多的众生,然后你又没有那一种我度了很多众生的那一种我是、我能、我慢的心态。这个说起来容易,真的要做到的有几 人?真的不容易啊!

   一般包括把这个度众生都好像是老鼠会这样,我们赶快去度几个,比赛看谁的成绩比较好?把他们引进来就叫做度一个众生,看你这一个月度几个人,都会以有所 求的心在做,而且里面会有很微细的我是、我能、我慢,这样是“三轮不空”。这里所讲的是我们要做到三轮体空的度众生,你要真的去 度化众生,但是里面又没有任何的我慢,没有任何的我是、我能。

   我们修行人真的要做到三轮体空,不是一个口号。你要真的实际去度,不要坐在那里然后看到别人度众生的时候,你又在说风凉话,自己没有去做,然后还在数落 别人,你三轮不空、自己不去度众生,然后认为自己才三轮体空,这样不正确。我们是要实际去做,然后你又真的“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说你没有那些我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一句话很深啊!如果一个在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的人,有那些我相、人相、众生相,也就是三轮不空去做的话,这样你就不算是菩萨。你如果有人我相、有所求去度众生的话,那不叫做度众生,这样知道吗?

   如果你三轮不空去做很多事情,是在展现我慢而不是真正在弘法。以度众生这一件事情来讲,“三轮”讲的就是我、他、还有度化这件 事情,“三轮不空”是有一个我,我学问很饱、我佛学智慧知见很高很深、我很行、我能够度众生,所以我现在要去度他,让大家比较容 易了解,这个我是代表有一个很厉害的我、很慈悲的我要去度他,所以有我、有他,这就是“两轮”,还有度化这一件事情,你的内心在 那里洋洋得意我去度一个人,我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在度众生的事情,这叫做“三轮不空”。

   什么叫“三轮体空”呢?三轮体空并不是说不去做,你不去做的话,根本是落入断灭空,不是三轮体空,是大慈大悲积极的去度化众 生,但是你在度化众生的当下,你是无我、无私的去做,觉得度化的这一件事情对众生有益助,能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能够帮助众生出离苦海,对世间有意义的事 情,我就默默的去做,无条件无所求的去做,不为个人名利、不为建立山头、不抓个人的信徒,我们就是做对世间有益的事情。这个众生他有苦、他想解脱,我们就 无条件的跟他来分享解脱道,协助他出离苦海,只要他好就好,只要他能够成长就好,只要对他有益助我们就去做,在做的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要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益助,或是要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利益,或是什么名利,没有那些私心,我是无我无私的去做,这件对世间有益的事情就默默的去做,在这做的过程没有我是、我能、 我慢,这个叫做“三轮体空”的做,这样知道吗?

   如果你能够三轮体空的去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寿者相是你会超越时空,不会被时间观念、概念所拘束,如果你不能够做到三轮体空的 话,你就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包括做这一件事情,你都会很洋洋得意,这样叫做“三轮不空”。佛陀就讲说:如果你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像这样就不叫做真正的菩萨。如果以这个高标准来定义菩萨的话,能够称为菩萨的不多啊!能够称为菩萨的,要真正要做到三 轮体空的布施、三轮体空的做,一定要来到无我无私。

   无我无私是要四果阿罗汉,我慢断尽、贪嗔痴断尽,你才能够真正做到,所以佛陀是鼓励大家用高标准那一种心行去做,现在目前你还不能够来到三轮体空,没关 系!但是你要学习用这样的心态去做,这样知道吗?所以说应该这样去做,慢慢这样去做之后,你的心量会不断的打开,我慢会大大的降伏,而且一方面也累积善根 福德因缘,这样你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来到究竟解脱就会很快。

    妙行无住 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所教住”就是如所教而住。各位发大菩萨心、大慈悲心相当好,但我就告诉大家怎么样去做?就是要“三轮体空 ”的去做,应该如我所告诉大家的这种方法去做,如果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个福德、功德是非常大,大到怎么大呢?就像虚空这么样的无边无际无 限量。

   这里我们顺便一提:佛教的宇宙观,今天的天文学家是在最近这几十年来,才把宇宙天文的观念慢慢的厘清、建立起来,尤其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帮助人类打开狭 窄的视野。佛教早就对这宇宙方面,描述的虚空无边无际无量,这是在叙述透露佛教的天文观,不是一个狭窄的星球,不是一个狭小的太阳系,讲的是整个宇宙。所 以很佩服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当时根本没有天文望远镜,但是他们却能够透视、看到整个法界无边无际。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不管你要讲经说法或是要做什么事情,这个“法”不只是 讲经说法而已,而是说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习那一种无所住,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色布施 ”就是你不要执著在外表的形象外相,不要黏著在外相。

   举例来讲,如果你要布施一件衣服给出家众,你认为这件衣服穿起来会非常的庄严,师父如果穿这一件衣服讲经说法,很具有说服力,会吸引更多的众生,所以你 一定要穿,下次我来听你演讲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穿,我就很失望…。你很在意那个外相、形象,包括你个人也都很在意外相的话,这个叫做你住于 相,外相的这一种布施是不正确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不住色布施,这个“色”是代表外相有形象。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代表我们的心灵感受,前面讲的是身相,比较偏于物质方面的,后面讲的是偏于心灵的感 受,你不要很在乎你的心灵感受,认为他一定要怎么样做才符合你的标准,要怎么样做才符合你的框框,如果这样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所以这里意思就是我们不要执著外相,也不要执著个人的心灵感受,你要做布施的时候,那是要去看这件事情对众生有没有益助?如果真的有益助我们就去做,不 要在乎个人的形象,也不要在乎个人的那种心灵感受,而是对众生有没有益助?然后学习著无我无私的去做,三轮体空的去做。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的福德就非 常大,跟虚空一样大。

   如果你做善事或是弘法,是有相去做的话,那是有条件、有所求去做,反而功德更小啊!你不在乎功德的那一种无相布施,那功德反而更大。如果你越想要求有所 功德,会有那种计较的心,你反而得的越少,所以这个观念要厘清,你越想有所求、越有所得,你得到的越少;你越是能够无所得、无所求的那一种无相布施去做, 你所得的功德反而越大。你不要想说无相布施功德很大、大如虚空,这样我就要强调我是无相布施、我是无相的做,这样又是在标新立异,而且你是住于色声香味触 法,你不知道啊!

  所以做事情不要贪求什么功德,我们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我们就去做。

    如理实见 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希有 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 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当说,如等比丘,知我 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两章都非常的精采,我们现在来看第五章。第五章虽然短短的几行,但是里面的含意却是很深,刚才是第五章第六章一起念了,现在回来看第五章。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佛陀就问须菩提:你觉得可以从身相来衡量如来吗?可以从外相来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吗?可以从外相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 修行、有智慧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世尊!不可以以身相得见如来。须菩提就很肯定的回答:不可以的!不可以从身相(就是外相)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佛、得道, 是否为解脱者。

   何以故呢?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因为据我所听佛陀所讲的,身相就不是身相。这个含意都很深,等一下我们再来解析。“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什么不可以用身相来衡量一个人?因为一般人都习以为常的会从你的知见、从你的观念来判断、衡量一个人, 要了解如果一个人很重视亮丽的外表、庄严的外表,如果很重视外表外相的话,这个人通常是欠缺内涵。一个真正有内涵、有实修实证的人,是大安心大自在的人, 他不会著重亮丽的外表,外表、外相方面随缘就好,不邋遢就好。

   有一位学员以前在还没有听闻解脱道之前,每个月要花五千块以上买化妆品、装饰品,不是说家里欠缺,家里服装已经一大堆,但是每个月就是要不断的在买,而 且出去打扮都是很时髦的,但是当她听闻我们解脱道之后,不到半年就大大的改变。她觉得那好像浪费很多钱,一方面又浪费很多时间,她现在因为内心过得很快乐 很安祥,所以她觉得可以不需要那些外在的装饰,以前认为要这样打扮才漂亮,要这样打扮人家才会肯定,要这样打扮人家才会重视,现在觉得那是累赘,也浪费时 间、浪费钱,她觉得要把这些钱节省下来,可以帮助师父来制作VCD或 是印书,来跟更多的众生结缘,这样子更有意义。没有别人劝阻她,她先生以前劝她不要买那么多也没效,但是她听闻解脱道之后,就自动把钱节省下来,然后去做 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回馈这个世间,再来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以前要花很多时间打扮,现在不用了。她现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来闻法,或是承担法务,帮助法务 的推动,又可以回馈世间更多,她现在既省钱、又快乐安祥。

   但是如果你从外相来衡量一个人的话,你觉得奇怪这个人以前那么时髦,都很会打扮,我以前蛮欣赏这样的人,现在看起来就是没什么打扮,看起来就好像没什 么,但是如果你停下来看、静下来看,你可以看出她内心充满著安祥、充满著法喜。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衡量一个人,真的不要光从外表上面来衡量。

  为什么说不能够从身相来见如来?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再让大家来参考,空海出来弘法三年多,我们也印制出版不少VCD跟 书,有学员听了之后很法喜,然后会去跟人家介绍这个解脱道很好、这个资料很好,别人常常第一句话就问你们老师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现 出家相,我们学员就跟他讲说是在家众,有的人就认为说没有现出家相,所讲的那些内容就不值得看。就以一个在家相或出家相来衡量一个人所讲的内容,这样损失 的到底是谁?你光从在家相或是有没有现出家相这个外相就来衡量一个人,你被外相卡住了然后你不知道,损失的是自己啊!

  解脱道明明送到你身边来了,因为你被这个相卡住,结果一道墙隔住,结果这个解脱道进不了大门、进不了你的内心、进不了你的心灵世界,所以就擦身而过。

   我们有学员又跟人家介绍,有的人就因为学员跟人家介绍说这个很好、很珍贵,我们很法喜,他们就问你师父叫什么名字?他说空海啊!空海?是日本那个吗?不 是啦!台湾?奇怪!在台湾我没有听过空海这个名字啊!电视上也没有见过啊!其他地方我没见过啊!这个没没无闻的、没什么名气,认为这个资料大概不会好到哪 里!所以他就觉得要那些大牌的、大明星、国际知名度高的那些啊!只要贴上这个名称的话,就觉得他讲的比较有说服力,所以你看从知名度上面衡量,这个知名度 也是一个外相,从知名度来衡量一个人,那这一样啊!因为空海这个人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结果你又跟这个解脱道错失掉了。

   所以身相方面包括:你用在家相或出家相来衡量,这个不是很理想。再来你用他的知名度方面来衡量,这个也不是正确的。还有男相、女相这方面,很多学佛者又 很容易卡在这个男女相上面,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男女的地位是越平等,所以在空海的心目中男女众是平等的,但是有的人就认为一定要男众讲经说法才有力,要 比丘法师、男众法师讲经说法才正确、才有力,如果女众就认为是业障深重、少修几百年,像这样的话,你又是从一个男相女相来划分一个人的修行、修证智慧,这 样是不够客观、不够如实的。

   我们很容易被这个外相卡住,就划分开来,这样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划分,损失的是谁?还是自己啊!我们能不能客观的静下来,不管这个人有没有现出家相,知 名度高不高都无所谓,或是男女相不在乎,我们静下来客观的聆听,来参考看看他所讲的是真是假?是方便法?还是究竟法?他所讲的这些实不实用?能不能真的帮 助我们越来越安祥、越来越自在、迈向解脱?如果你能够从这些角度去衡量、去看这些资料的话,你很快就可以发现,真的所讲的不一样,所讲的很实用。

   所以这里佛陀叮咛我们要放下过去从外表外相衡量一个人的内涵、证量、智慧的错误知见,因为是错误的判断,损失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今天如果大家听闻了这一 堂课之后,能够把你过去的观念放下的话,你要进步就很快,而且你真的会处处得到很多的无价之宝,这里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很多修行人、越有智慧的人,他的外表外相看起来都是越朴实无华,有时候我们用台湾一句话就是说‘一元锤锤’(台语)。很多真正 修行很好的修行人,他就是朴实无华,看起来就是这样一元锤锤、憨厚老实、没有虚伪、没有伪诈、没有伪装,你能不能看出实实在在的人?他不会从外表去装饰、 伪装、打扮。所以我们真的要学习看到实实在在的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 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 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 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当说,如等比丘,知我 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里须菩提很惊叹也很震撼的跟佛陀提到:佛陀!世尊!你讲这么深奥的经典法理,以后众生他们能够了解、能够听得懂吗?能够信以为真吗?就是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就是说:因为这个都很深奥,众生他们可以了解吗?众生他们可以体会到吗?佛陀 就跟须菩提讲,“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 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佛陀告诉须菩提,你不用担心,以后会有持戒修福的人,他们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之后,不但能够听到这些无上甚深微妙法,而且他们还能够理解,不只是五 百年后,两千五百年后一样,那时候的众生可以理解到的,像这些能够听闻又能够理解的人,你要知道他们是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之后才形成,就是这里所讲 的,像能够听懂金刚经深义的人,“不只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当然这是个比喻, 意思就是他真的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当因缘俱足的时候,他不但能够到现场来听闻金刚经的解释,而且能够在听闻之后又能够理解,要知道这样就是累积很多 的善根福德因缘。

   有一点跟大家提出来就是,这个人如果已经接近过那么多的佛,为什么这么多的佛都还没有令他开悟?可能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懈怠呢?如果你真的在找寻, 真的在求道、觅道、修道,当你亲近那些开悟者、有智慧者,跟我们讲真理实相之后,你要见法、要解脱很快,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归零的心、柔软 的心,这样你很快就能够闻法,花开见佛悟无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只要听到《金刚经》里面几句很重要的话,他 就能够一念生净信者,也就是听到之后,马上就能够很快相应,而且体悟到、开悟了,像这样有没有真的见法?我佛陀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来悉知悉 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真的要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能够听到《金刚经》,然后又能够很快开悟,而远离颠 倒梦想,像这样的人他很快,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金刚经》就是在破除众生对所有相的执取,众生因为看不透实相、看不清实相,所以被境界 牵引著走而不知道,看到一条草绳的黑影,就以为是毒蛇,就被吓得半死,就算你看到真正的毒蛇,只要不去攻击它、不去糟蹋它,毒蛇它也不会攻击你,那些猛兽 动物如果能够感受到你的慈悲、感受到你的祥和,它们不会攻击你的。往往是人类去惊吓、去怕它,包括看到一只蟑螂、看到一只老鼠,你都如此的惊吓,那是因为 人类被灌输了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

   如果你能够慢慢静下来,去看清实相、透视,所以不是看破世间,不是看破,是要看透,你要看透世间,看透实相、看透真理,如果你真的能够看透之后,就不会 被那些相所欺骗,不会被那些相耍得团团转。所以你心里面的一些担心、操劳的,或是嗔恨、生气的,回去好好净化一下,你静下来好好去体会,是不是都是我们去 捕抓来,放在我们心里的那些陈年老旧照片,你已经抓取了很久的那些相,都一直累积在你的心里面,然后常常拿出来那些相,把你又牵引著走,很难归零,你就很 难很轻松的活在当下。

  如果你能够听闻到金刚经之后,了悟到原来所有相都是虚妄,原来诸相非相啊!这样你就很快就会开悟。当你开悟之后,那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会消失。什么叫做我相?这四个相我们来解析一下。

   “寿者相”就是时间相,一个没有了悟真理的人,会被时间相把你逼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你见到法、开悟之后,时间相、寿者相会破 除,如果以宇宙大自然实际存在来讲,是没有时间相,这个很深。时间相,时间是人类所设定出来的,就好像货币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时间也是人类所虚 构出来的,设定出来的。一个便于沟通的时间相,一个计算,但是人类发明时间之后,却被这个时间相紧紧的逼著,在《事事本无碍》课程中有讲到超越时间、超越 空间,真正的解脱者是来到超越时空的世界,你只要被这个时间相逼住,就会落入在生、老、病、死的世界里面,如果你突破了时间相,会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问 题是那个不生不死是很深,我们会再进一步解析。

   “我相”就是这个自我,对“自我”的这个形象,你紧抓著不放,很在乎这个“我 ”消失,你一直要让这个“自我”更加巩固、被肯定,想要得到种种的掌声,这都是属于“我相 ”。为什么会有“我相”产生?因为你体悟不到“无我”,如果能够体悟到“无我 ”,“自我”的这个“相”就会消失,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上一节所讲的:X是由非X组合而成,你能够去深观无常、深观缘起,就可以体悟到无我。

   《金刚经》从前面到现在,虽然讲了短短几个小时,如果你能够好好去听的话,你真的会开悟,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当你体 悟到“无我”的时候,这个“我相”就会破除。但是现在大家听好像可以理解,问题是,你现在只是头脑知见 的理解,至于要来到实证,你必须要有相当深厚的闻思修证,逐步的累积各种因缘,你才能够真正体证到、真正做到,只要你有“我相 ”,就会有“人相”,这个人相、我相是一个对称的,有我、就有我所,有“自我”、就会有我 所,有“我相”、就会有“人相”,当你来到“无我相”的时候,人相也消失,这 样知道吗?你有自我的时候,这个我跟他,我跟众生是对立的、是分开的,所以有“自我”就会有人相,也会有众生相,包括你还会用我 慢的心态来看一只猫、看一只狗,那就是“众生相”,你瞧不起其他道的众生,瞧不起其他种族的人民,看不起跟你肤色不同的人,那都 是众生相,也就是人我相。

   为什么你会有那些心态?因为我们没有如实去看到,这些相事实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不到。所以前面的第五章,如果你能够真的去看,真的好好去体会、 去消化之后,这些相会破除,到后来会体会到,真的是没有时间相。虽然年纪老了,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了,但是他的心一样保持一个赤子之心,保持一个新鲜活泼 的生命,所以虽然他六七十岁,外相上面是有老,但是他的心有没有老?他的心是没有老化的,佛教讲来到没有老、病、死的境界。记得喔!不是身体的没有老病 死,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很多人认为佛教讲说我们要修到出离六道,没有老病死那些,所以变成一直在修练这个身体,但修练这个身体只是一个修身,但是你的心 如果没有了悟真理实相的话,你的心还是怕死啊!你还在贪生怕死的心态。

   有没有时间相?是落入在时间相里面的,因为你觉得人类平均的年龄是七十八岁或是八十岁,我现在已经七十岁,再没几年就即将寿终正寝了,糟糕!一想到这个 死神在后面逼,就越恐慌、越不安,那就是落入时间相,因为你没有体会到,真理实相的存在是没有时间相的,当你透视这个时间是个幻象的时候,你会很轻松的活 在每一个当下。

   虽然我年纪大了,已经六七十岁,但是他还是保持童心未泯,还是一个赤子之心,过得很快乐,他的脸上还是充满著安祥,像你看这样的人虽然年纪老,年纪、外 形上是老了,但是心不老,我们要看看喔!很多人是身体还没有老,而心早就很老化了,早就很僵化了,你一学佛或是一谈到修行,就紧抱一个法门,然后就一直坚 持著不放,一直巩固你的观念、思想、信仰。当别人要告诉你一些更好的讯息,你都听不进,像这样我们很容易躲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你生命的成长就会停滞不前, 停滞不前你就渐渐的老化,就像那个水没有流动,很快就渐渐变成一湖死水。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赤子之心,流通的心境、畅通的心境,活在每一个当下,当然你要来到这些,要慢慢的去体会,为什么所有相都是虚幻?什么叫做诸相非相? 你真的能够去透视之后,很快你就能够开悟。你就能够来到,“是诸众生”就不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前面是讲解四个相,后面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做“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法相”就是来到没有法执,没 有宗派门户之见,不会有那些见诤。你会跟人家有见诤,是代表你执著一个法门不放,你执著一个坚固的信仰不放,才会引起见诤,这就是“法相 ”,这样知道吗?你只坚持我的这个法门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别人法门不好,遇到跟你的法门不相符合的时候,你就在那里起见诤,那就是法 相、法执,亦无非法相。

   有的人认为佛教是迷信的,那些不好啦!我们不要落入宗教信仰,人死了之后就一死百了,这就是落入断灭空,就是落入非法相,他认为别人修行不对,他变成不 去修行,认为别人听闻佛法是迷信而排斥这些,所以他不想听闻佛法,众生总是在中道的两边、两端跑来跑去,很少走在正确的中道上。如果你有正确的理解,会来 到没有法执,也不会落入断灭空,这样知道吗?

   因为《金刚经》很深,所以你要打开心灵来听,如果你真的能够归零,用宁静的心灵品质来听,我告诉各位:你随时每一章,都有开悟的可能,你会很震撼,有时 候光是一堂课的讲解,胜过你十年二十年闭门造车的用功,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这些讲解,不要小看这些盛会,只要你能够归零,以赤子之心来听闻,然后去体会、去 思惟,去消化、去咀嚼,你随时都有可能开悟见法。你看佛陀光是讲这样没几章,如果你真的听懂的话,就会来到破除种种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心取相,只要你有我见,其它的种种相就会 跟著出来,所以众生若心取相,你有取我见、我相这些,其它的种种相就会存在,佛陀跟我们讲宇宙的真理是“无我”,这是佛陀的体 悟、佛陀的发现,证悟到的人可以来到跟佛陀相同的境界,但是一般众生因为体悟不到、做不到,所以你没有真正做到“无我”的境界。 你在“我相”的世界里面,你会取各种相,而这各种相呢?又是从“自我”去界定、去出发─“ 顺我则是,逆我则非”。

   你会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从“自我”去界定、去出发,所以种种的相就出来,你会被这些幻象把你耍得团团转,这就是苦海。只要你 有“我相”,其它的各种相就没办法破除,“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你看前面是我见、我相,,这 里讲的是“法相”,如果你还执著某个法门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如果你还一直执著自己的法门才是最好,然后很喜欢跟人家见诤、很 喜欢去打压别人,或是瞧不起别人,这叫做落入在法相的世界。只要你执取法相、法门、法执的话,你一样都是在人我众生寿者四相里面转,这样可以了解吗?所以 《金刚经》讲的都很深入,直接切入那个核心。

   前面取法相,不对!后面继续再解释:何以故呢?若取非法相,取法相不对,取非法相呢?一样,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个众生就不容易理解。好!你说取法相会著 我人众生寿者相、种种相,那我不著相,就不取相啊!但你不知道你落入取、执著那个非法相,也就是你是从一端跑到另外一端,这个取非法相就是你落入顽空,落 入断灭论。

   有人讲因果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因果的人,就容易落入宿命论、被因果卡住,被宿命论的包袱捆住了,结果他修得很苦,那是他个人没有正确的理解。但是 在旁边的人呢?看那个人常常强调因果,所以才修得这么苦,然后就认为或断定没有什么因果啦!你就会变成又跑到另外一端,认为反正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只要 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你变成落入没有因果的那一端,这就是跑到取非法相。你以为你的境界比那位朋友高,佛陀就讲是一样啦!半斤八两啦!你只是跑到另一种执 著、执取,你在那种执著、执取里面一样,是有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你还是有那一种比较,认为我比我那个笨笨呆呆的朋友高尚多了,我是盖高尚!你以为你的智慧比别人高,但是你不知道你在人我是非里面比较,还是一样落入我相、人相、众生相里面,这样可以理解吗?众生都是在两端跑来跑去。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句话又是很深,佛陀跟我们说,各位有心修行的善知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修行就好像从这一岸, 然后你要渡这个生死河,到另外对岸、彼岸,你在渡河的过程,我们需要这个船来协助我们渡河,以前是竹筏啦!这个竹筏、这个船就是协助我们渡河的方便法,佛 陀跟我们讲经说法,告诉我们种种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这些竹筏,是要协助我们渡过这个生死河,让我们了悟真理实相,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理 解,糟糕了!你又执著在竹筏上面的话,你能够上得了岸吗?还是上不了岸。

   所以来到岸边的时候,你要把渡河的工具舍掉、放下,才能够上岸,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何况非法 ”就是何况那些很多的世间法、种种法,把你牵引在苦海里轮回的那些法,例如赌博、是吃喝玩乐、吸毒或是种种,包括玩金钱游戏啦!因为这些很多 都会把你牵引住,让你没办法渡这个生死河,所以佛陀跟我们讲“”法尚要舍何况非法”,就是这样的意思。

   为什么法要舍呢?这含意很深,你不要听到“法尚应舍”,各种法门就都不用了,如此当你一跳下水里面就淹死了。很多在展现我慢的 人,就认为不必需要什么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当有很多不正确的观念,要展现我慢的时候,就连那些法都要抛弃掉,是不正确的。我们要看什么因缘,这些法 就是治病的药物,什么时候该用正确的药物来治疗,什么时候要把药物放下,我们要有智慧去判断。

   佛陀劝大家“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叫做法?这里面所讲的法,就是法门、方法,渡河的工具、治病的药 物,也就是说,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对治病的有益助的这些药物,我们把它称做“正法”,但是有很多的药物,无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有很多的药对我们的身体,不但是无益而且还有害,那个叫做“非”,这样知道吗?例如安非他命、毒品或是大麻,这些是属于 “非法”。

   合法的这些法都要舍除了、都要舍离了,何况那些非法呢?为什么合法的这些法要舍离呢?法、正法是一种治病的药物,我们为什么要吃药?因为有疾病、有病痛 才要吃药,佛陀是大医王,是医疗众生的心病,在我们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众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病,所有这些方法就是帮助众生,怎么样让我们能够把无明转变 为明,让我们大彻大悟,让我们的颠倒梦想,以及让我们的忧悲苦恼,能够得到治疗、能够得到止息,所以佛陀就讲出对众生心病有益的这些药物,我们把它称做正 法、法门,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你一直执著在这个法门的话,就好像一个人得了感冒,你吃一种药,感冒治好了,或是你得了偏头痛好几年,结果你吃了某种药, 好了之后呢?你竟然一直都放不下那些药物,连续一直吃一直吃,像这样的话,你慢慢的就会成为一种叫做药瘾,吃药吃了上瘾。

   上瘾就是这样,你就没有把那些法、没有把那些药物放下,这样你药物吃了过量、过多、过久,会产生怎么样?会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出来,所以药把病治好了,就 要放下那些药物,不是要养成药瘾,不是要养成依赖性,佛法、法门也是一样,就像那个竹筏,从生死此岸渡向彼岸究竟涅槃彼岸的一个渡河工具,这是生死河流、 是苦海,这是个比喻,如果你没有这些渡河的这些工具,你一跳下去很快就淹死、被洪水冲走,因为有这些适当的方法、竹筏,帮助我们超越过这个生死河,这个就 是正法,八万四千法门是有助于我们超越生死河的那些工具。

   但是我们要知道到了一个阶段,就是要把这些放下,如果你没有放下,还一直恋恋不舍不上岸的话,你还是在河流之中,还是有被漂走、冲走的危机,所以这就是 告诉我们,为什么说法尚应舍?如果一开始,你就没有用依著某一种方便法契入的话,一开始就要无为、无为法,一开始我就从果地起修,就要什么又快速又快速! 如果你不按照次第逐步过来,你还是一样在这边喊,但是你喊的再久,你还是在生死苦海的此岸,所以我们透过有为法,逐步这样过来,到后来你这些又要放下,这 个叫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非法”就是那些不正确的方法,还有那一些药物、一些毒药,对身体有害的那些药,无助于渡河的工具,好像这一艘船、竹筏可以帮 助我们渡河,如果你是拿著一个网球拍,或是拿著球棒,认为说反正我抱著一个东西,但是你一跳下去,那些不是救生圈、不是渡河的工具,虽然你手中有拿著一种 东西、一种工具,但是那却没办法帮助你渡过,或是认为别人抱著木头可以浮过去,那我也抱著一小块的木块,或是说抱著铁条,你抱著铁条你跳下去,很快你就沉 下去了,这个就是非法、不正确的方法,这样知道吗?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要有择法觉支,要有智慧去选择、分辨什么叫做正法?什么叫做非法?什么是有益于我们身体疾病的药物?什么是对我们身体疾病没有帮 助的药物?我们都要有智慧去分辨,然后透过这些有为法,协助我们上到彼岸,所以这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有的人是一直执著在实际的实有上面,紧紧抱守著一个法门,然后一直坚持不放,这是错误,如果认为这个法很好、这个工具很 好、这个药物很好,你一直紧紧抱著不放,这个是错误。但是有的人他就跑到另一端,跑到断灭空,否定种种、否定那些工具,就是治病才吃那些药啊!你吃到身体 又罹患更大的疾病、产生更多的疾病,所以就排斥很多的那些药物、排斥很多的那些方法,他认为那些都不能用,于是又落入断灭空。

  所以佛教讲的,过与不及都不正确,要走在中道的智慧上面,这一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有中道的智慧,什么时候该用有为法、方便法帮助我们渡河?什么时候你应该要放下?这都要有智慧去分辨,当然在这个过程,善知识协助我们是满重要的一个阶段。

    【幻灯片】

  现在我们透过一些幻灯片,来协助大家进一步的了悟,什么叫做“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包括要去体会,X是由非X组 合而成,这个含意都很深,我们尽量深入浅出用幻灯片来跟大家来解析,让大家处处可以看到,可以体会到活生生的佛法。这一张风光明媚,湖光山色、有别墅,住 在这个地方多好、好享受,有吃有穿、样样都有,这样无忧无虑啊!住在风光明媚的地方多好,一般众生取的相是不是觉得风景好好?现在请你溶入那个鸭子里面, 大家在看幻灯片要记得一个要领,要把自己溶入里面,里面的那些鸭子就代表你、我、他,你把自己溶入里面,我们住在一个湖光山色很漂亮的地方,环境样样都很 好、都很惬意,多舒服!你就在那里享受、享受啦!因为我不愁吃不愁穿,要吃饭的时候就有人拿过来,住的地方也都有啊!如果房屋破损,主人他们就会去盖,不 用我去操心什么,这里多好,我吃饱就到处去玩、游山玩水,多棒!我们现在取的相、一般众生取的相都是到这样。

   所以你就贪著在乐这方面,快乐啊!但是后面的这些就不容易看到,你能不能看到当你一直在吃吃吃的时候,过得很安祥很快乐,忘了我是谁,你能不能看到背后 的危机?背后的危机是什么?北平烤鸭、烤鸭三吃,你知道吗?如果你对事情只是看到片段,只有看到前面的湖光山色,你看不到整体,看不到下场,如果你能够看 到整体,你还会执著在那个小小的角色里面吗?所以佛陀《金刚经》处处都在唤醒我们,前面你看的相、非相啊!你要看到全相啊!要看到总相啊!这样知道吗?

  这都是在告诉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个忧患就是佛陀所跟我们讲,你处处要去见苦谛,要处处去体悟法,你要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啊!对自己的生命要好好的交代,不要浪费了生命。

   以前大家都有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很吸引人,大家都赞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赞叹莲花的高洁、漂亮,而对那个污泥呢?我们却觉得它是污垢、不好的,但是我 是觉得这样不够客观、不够公平,为什么呢?我们透过几张幻灯片跟大家分享,莲花多漂亮,人人喜欢看、人人在赞叹,但是莲花脚下的污泥,大家却嫌它脏、嫌它 不好,但是空海发现,如果没有那些污泥的长养、养育,怎么开出莲花?这个莲花你可以想像、可以推想到,当你做种种事情觉得很有成就、得意忘形的时候,你有 没有看到那些帮助你成就的种种助缘?包括我们今天这些幻灯片,我们上课这一系列,将来能够在世界各国播放,你要知道不是空海一个人能、一个人行,是要具足 好多好多的因缘。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能够体会到这个X的 一个现象,是由很多的因缘组合起来,你内心会充满著感恩。我们现在看看这个莲花,一方面诸相非相,除了看到缘起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莲花本身也在变,现象本 身也一样在变,你看莲花现在是这样的形状,它也会变、会不断的变,这是无常变化。你三天前去看的那一朵莲花是小小的,在你脑海中看的是含苞待放的莲花,三 天后来看它变成这样了,所以你三天前取的那个相,三天后的相就不一样了,这叫做诸相非相的一种解释,可以了解吗?

   各种相是不断的在变化、变化、变化,不要把它固定不变,众生常常是当有喜欢的境界,就要抓取一个恒常固定不变,那是错误、是颠倒梦想的。你看莲花它不断 的在变、在变,所以渐渐开出美丽的花朵出来,但是当美丽的花朵这样盛开的时候,它一样继续在变、继续在变,渐渐的它慢慢会凋落。如果你来的时候看到这一朵 花,就认为这个过时了,就好像一个人老了、没用了,就觉得这个花没有什么可看、快凋谢了,你要知道如果花没有凋谢的话,后面的果实怎么出来?

   所以很多人把“无常”解读是负面的,但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无常是中性的,这个含意很深,以后我们还会再深入解析。你看如果那个 花是固定不变在那里的话,果实没办法生长出来,莲子怎么跑出来呢?就是因为有无常在流动、在变化,我们才能够吃到这些果实。所以不要想到无常,就都是往负 面的想,无常是中性的。再来它一样会继续再变化,这就是莲子比较久之后,就结出深褐色的种子,所以这一张就是前面几张的一个结论,这个莲花代表说,包括我 做各种事情有成,或是修行有成,各位都是有心要修行、要迈向解脱的人,很多人当他修行有成之后,就忘了我是谁,然后他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厉害,我 接受人家供养是理所当然,这个我相、人相出来,我慢又出来,像这样是不正确。

   这个莲花代表就是说,一个人就算今天修行有所成就,要体会到不是我这个莲花本身可以,必须要具足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还有农民的辛苦耕耘、播种,要 具足很多的因缘,才能够开出美丽的莲花。佛教讲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修行有成是要具足背后很多的因缘,当你能够体会这样的 时候,你处处会感恩啊!

   刚才是莲花系列的幻灯片,我们现在再用几张介绍芒花的幻灯片,来让大家去体会,这些都是有启发性的,引领出大家更深度的思维,让大家思维的深度更深、广 度更广。以前大家在看这些芒花的时候,很少人多看它一眼,大部分的人都很讨厌它,对不对?都认为这个不起眼、这没什么嘛!很讨厌;很惹人厌。但是对空海而 言,我后来看到一个相,让我很震撼,我又重新来评估,重新来面对它们。

   今天我们也从另一个也许你平常很少看到的一个角度,来跟大家介绍,什么叫做无用之用?平常大家不觉得芒花的重要,但是我现在来跟大家介绍,刚才这芒花, 当我几天之后再去拍,它跟前面的又不一样了,本身也在变、在变,慢慢的它再来又渐渐的成熟,开花然后结很多的种子,这些种子仔细看的话,请你以后如果路过 有开芒花的地方,请你停下来仔细去分析、去看看它,一棵芒花可以结出好几千个、甚至几万个种子,请你仔细去看这个种子,每一个种子都带有螺旋桨,也就是种 子本身带有翅膀,芒花会飞是透过大自然的风力来传播,所以你说它没智慧吗?要知道你上不去的高山,芒花可以上去,芒花的脚是什么?风就是芒花的脚,风到哪 里芒花就可以走到哪里,人类攀爬不到的悬崖,芒花可以爬上去,靠的是大自然风的脚。

   我爬上去做什么?人类爬到哪里之后,就到那里破坏大自然,或是丢下垃圾,这个芒花爬上去之后不一样喔!我们来看看它的作用,这就是越成熟的,你看它就慢 慢的脱落,而且每一个种子都带有一些毛绒,那个毛绒就是它的翅膀、螺旋桨,然后风一吹的时候,它就透过像翅膀的这个,然后随风飘、随风飘,如果你仔细看的 话,它这样飘得很悠扬,它飘到一个地方,如果著地之后,因缘具足就在那里安住下来,就在那里把种子落下来,种子落下来之后,它的那个翅膀、绒毛会脱落掉。

   我们来看看芒花的效果,人类常常在破坏大自然,本来这是茂密的森林,但是人类把它砍伐、把它破坏,形成一片光秃秃的一片,本来这里都没有草,因为被人类 把它破坏之后,就变成光秃秃的一片,但是那些芒花怎么样呢?很快随著风飘过去,把这些受伤害的大地皮肤缝补起来,做水土保养,要知道人类常常是在破坏大自 然,那这些芒花呢?平常你们不重视我、看不起我,但是它们却默默的在做这个地球的修补工作,大地这个母亲的皮肤常常受伤,被人类滥垦、破坏,而这些芒花赶 快跑去将它修补起来,做些水土保养,这一点人类很少去看到。我们再把镜头拉近,有没有?第 一道去把它补起来的就是芒花,所以各位如果你以后到户外去看看,那个被人类滥垦滥建之后,修补起来的、复原最快的功臣是芒花,很快就去把水土再做一些环 保,我们要想想自己,我们对这个地球、大地,到底尽了多少的保护责任,我们瞧不起的芒花,它竟然默默的在为人类保护这一块绿色大地,所以这也是从另一个角 度去看。

   你以前对芒花取的相,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讨厌的,但是现在空海从另一个角度来协助大家,去看到芒花发挥出来的无用之用,如果你能够看懂芒花,它对法界大 自然的爱护跟重要性之后,你可以看到什么?这有点像孔雀开屏,有没有?你从这个芒花里面又可以看到孔雀开屏,你会赞叹它们、感恩它们。真的会见法的时候, 你处处会感恩,而且处处你都可以法喜充满,你对事情的看法角度真的会跟过去不一样。

   人类常常一直忙著自己所要的,追逐自己的各种欲望,你一直忙忙碌碌、忙忙碌碌,不然就是开著车,然后一直在压马路、南奔北跑,但是为了个人的欲望在奔 波,而不断的吃、不断的吃。你看像那个大恐龙,一直张著嘴巴,然后一直吃、吃、吃,这是欲望无穷,一直啃食各种资源,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人类跟这整个大自然 的密切关系,如果你能够去看到我们跟整个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你真的会见到“见诸相非相”,而且各种执著都会破除,你能不能去看到 能够在这里快快乐乐唱歌跳舞,背后要有具足多少的因缘?不是人类我是、我能、我慢,大家都希望有个好菜头、好彩头嘛对不对?但是你的好彩头来自哪里?法界 大自然的养育啊!你能够看到各种因缘,慢慢的形成具足之后,我才能够长养出这个好彩头出来。

  所以你所有那些的吉祥如意,背后都要有很多的因缘,包括你很想旺旺来,凤梨、旺旺来,你的各种事业有成,真的要去看到背后很多很多的因缘。再来,你要去体会到农人种稻米、五榖下去,以及这些稻谷要成长、成熟,真的背后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

   你种稻米之后,没多久可以收获,但是众生都只看到是人类的厉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人类只看到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而看不到大自然的贡献,看不到 大自然的重要,所以我们对大自然、对这个环境,我们就很少去保护它,如果你能够体会大自然对我们的养育,对我们的重要的时候,这也是一样去看到 “诸相非相”,我能够有这些稻米可以吃,背后是有很多的元素所组合而成啊!如果你能够去体会到背后的种种因缘,你那个自我、我慢 就会消失。

   当你在吃五榖、吃稻米、吃水果、吃青菜的时候,请你慢慢静下来去分析、去体会,这些背后要凝聚多少因缘,我才能够吃到这些东西?如果你能够好好去体会, 你看得越深、懂得越多,就会越谦虚,身心会越柔软,到后来你的我慢会断除,当我慢断除、自我消失的时候,你就会来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来到跟佛陀相同“无我”的世界。所以一个懂得越多的人,他真的会越来越懂得感恩,我慢真的很快会消失。

    无得无说 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陀就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你认为我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 来有所说法耶”?我讲经说法几十年,你认为我有所说法吗?一般人的理解都认为有啊!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果位,有啊!或是明明有在讲经说 法,一般人都会认为有啊!你有得到、你有在说法。

   但是看看须菩提怎么回答?须菩提就回答说:如我解佛陀所说的深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依我所理解的, 事实上你并没有得到一个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名号。“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如 来你可以宣说的,为什么呢?佛陀、如来你所说的法“皆不可以取”:不可以抓取,不可以执著;“不可说 ”,很多方面真的不是用世间的语言、名相,所能够说出来的,很多不是用世间的语言、名相所能够理解的。“非法、非非法 ”,你所讲的那些不是真的实有,但也不是断灭空。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大彻大悟的人、智慧者,皆以无为法 而有差别,他们都同样体悟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但是他们个人所展现出来,所宣说、所讲的、所诠释的角度,却有所不一样,会有些区 别、差别,大同但是有小异的地方。以上只是从经文最简洁的来讲,如果你各方面的理解力够的话,刚才讲这样,你就可以相当的震撼,但是因为这要透过实修实 证,你才有办法了解。

   现在再进一步解析,为什么佛陀成道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在这里却问大家,也问须菩提:你们认为我有所得吗?事实上这里就是要问大家:你认为我有得 道吗?有证到果?我有得到什么吗?须菩提从第一义谛方面来回答:没有!你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是这并不是说佛陀没有成道、没有成佛,不是这样。

   因为众生所理解的得与失,跟佛陀他们所讲的得与失,是不一样的。众生一般人从二元对立的立场来看,什么叫做得?什么叫做失?就好像你上个月很辛苦工作, 老板上司发给我们五万块的薪水,我得到了五万块的薪水,或是说你很努力打拼,结果业绩很好;或是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上司把你升官,得到了一个高官,得到 了厚位;你很努力的用功、打拼,得到了博士学位,得到了博士的文凭;我很努力的写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出来,受到肯定…。

   世间的“得”,是用这种“有为”之后,得到实质的东西,众生认为这叫做“得 ”。如果今天很倒楣,遗失了五万块,你就会认为是失去了多少钱。众生是从有形的这些得失,金银财宝的增减、名位的增减,来衡量一个人的得失。 如果你从一个课长级的,升为主任级的,就认为是升官了;如果上司不赏识你,从课长把你降为组长,你就认为我被贬低了,所以众生的得失,是从这方面立场来 看,但是众生不知道说,你认为的“得”,在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并未必是真正的“得”,为什么呢?

   就好像你会认为这几十年来,一直在打拼、赚了很多钱,但是你有没有评估生命牺牲了多少?是你赚到钱?还是你的生命被钱赚走?某方面你有所得,但是某方面 你失去了很多,而那方面却不是用金钱所能够换回来的。再来,你认为我金玉满堂,当你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在那些智慧者的眼光看来,你是危机四伏啊!知道吗? 你在炫耀金玉满堂、在炫耀手上带著一百万的名表,在炫耀你开的是五百万的轿车,你在炫耀身分地位的时候,但是在有智慧者的眼光看来,那是代表你内心还有很 多的苦、还有很多不安,你需要透过很多外物来弥补内心的不足。

   你不知道当你在炫耀你的“得”的时候,你的危机已经在酝酿了,所以智慧者他们眼光中的得失,不是一般众生心中的那种得失,包括 有的人认为我们要百子千孙,当然现在是节育计画之后,生育的比较少,但是像以前我在当医生的时候,有的人生不出小孩子,然后就是百般设法到处求名医,设法 看能不能帮忙生个小孩子,生不出来就是百般设法要生个小孩子。好啦!有的人带著小孩子来,就是很头痛说:哎呀!当初就是没想到那么多,有了小孩子之后,被 这个小孩子吵的实在…,气得要命,她以前很高雅的气质,不晓得现在那些气质跑到哪里去了!以前是绅士,现在变成粗鲁的凡夫,所以你为生一个 孩子在高兴,但是另一边呢?很多人却被这个小孩子吵得忧悲苦恼,你有没有看到你得到什么?然后你失去什么?当小孩子两三个生下来之后,不错啦!你一方面养 育小孩子,有一些成就感,但是另一方面,你也失去很多自由了,而且这一承担是二三十年的责任,并不是说生小孩不好,而是你世间的那一种得,你要跟失、利 弊,做一个中和的考量,不要只单纯的考量。

   智慧者、解脱者他们对世间的那一种得失,看得很清楚、很透彻,所以对于得失方面所衡量的角度,不是一般人所衡量有限、二元对立的那一种得失。以历史上的 佛陀释迦牟尼佛来讲,他本身是个皇太子,如果只要继续“混”下去,可以当未来的国王,是皇位的继承人。以世间方面来讲,你将来可 以当国王,头壳坏掉了,为什么不准备当国王?竟然舍弃皇宫、出家去了,然后去过著苦行的生活,过著穿著粪扫衣,去托钵,过著像乞丐的那一种生活,这就是佛 陀他们看到了世间的得失,不是他们所要的,他们要看的是了悟整个宇宙人生真理实相,了悟生命的实相,来到大安心大自在。

   因为他看透世间实相,就算得到了高官厚位,当到了王子、当到了国王,又怎么样!他也是看到他的父亲还是一样,当国王还是有很多的忧悲苦恼、很多的不安, 所以佛陀会将心比心,如果以后我当国王之后,还是一样有很多的忧悲苦恼,不是当国王就能够解决那些事情,他要的是更深层的那一种安心自在。佛陀这样不断的 去修行、修行之后,他这样慢慢净化身心,慢慢净化到后来,他大彻大悟了,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来到安心自在,没有官位也没有什么金钱,世间的金银财宝他 都没有,佛陀只有孓然一身。

   如果以世间的角度来衡量的话,他是很可怜的一级贫民,但是他内心所得的,却不是那些世界最富有的人,所能够拥有的。你说佛陀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 么?如果你用世间的思维角度来衡量佛陀,真的你想不透、想不通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但是你看,佛陀所过的是国王所比不上、潇洒自在快乐的生活,世界上最富有 的人所比不上的那一种安祥。还有,那一种智慧看得之深,就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国王,没有人对后代的影响力能够超越过佛陀。如果以基督教来讲,他们把耶稣称 为“王中之王”,有没有?佛陀没有当国王,但是事实上,历史上哪一个国王对人类的影响超越过他?他能不能称为人中之王?

   这也是让大家好好的去体会,学佛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悲观,很多人认为那只是信仰、只是迷信,我不如意的时候,才躲到里面,不是这样的啦!学佛真的是 非常的积极、非常的正面,而且可以提升你的视野,可以让你的智慧不断的开展,可以让你看得更高、更宽、更深、更远,所以这里的得跟失,我们不要用世间的角 度来衡量。

   佛陀就讲说:你看我佛陀有得到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我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事实上,以世间法的角度来看,佛陀是无所得,什么也没得。但是从出世 间法来讲的话,他所得的就是内心的安祥自在、快乐解脱、大慈大悲,所得的是一般国王、一般高官厚位的人或是最有钱的人,他们所得不到的。佛陀不走世间人思 维的那种脚步,佛陀走的是出世间法,这里就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说无所得?但是这个无所得,又不是真正那种断灭空的毫无所得。有的人认为既然无所得,我为什 么要修行?我头壳坏掉才去修行,认为“无所得”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得不到。这一种得失,不是用有形的来衡量。

   我们再跟大家讲一个例子让大家参考,前几天我们在基隆月眉山灵泉禅寺禅修,很多学员到后来很法喜、很喜悦,很多方面都进步很多,他们的法喜、喜悦写在脸 上,以他们来讲,会觉得真的这一次很有收获、有所得,但是当他回到家里跟他太太报告,这一次禅修非常好,我得到很多,太太很火大、很生气说:你得到什么? 来!拿出来!你算算看,这八、九天来,你到底得到了什么?拿算盘出来算算看,如果算不出来,那你就…,。为什么呢?现在假设他太太没有学 佛,她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衡量,你看请假一个礼拜,是不是要扣薪水?很多事情你都没有做,家务事你也没有承担,人家这一个礼拜,有的人他业绩一冲,还赚个 几十万呢!你不但没有赚钱还亏钱,你参加禅修还拿一些钱去赞助、捐助、还付出,你还得到什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的他是付出,当太太认为说:好!你说 你有得到什么?你拿出来啊!人家有赚些钱、有得到金银财宝,你拿出来,但是当要我拿出来,你拿得出来吗?你又拿不出来。

   所以这一种得失,不是用世间法那一种来衡量,至于当事人他本身,他觉得我这八九天放下工作、放下家庭、放下事业,然后到山上去禅修几天,值不值得呢?真 正有闻思修证、一步一脚印上来的人,他们就会觉得很值得,因为他的生命逐渐的在脱胎换骨,他的生命一直在成长,得到了很多的法喜、很多的快乐,所以他内心 里面的那一种“得”,不是没有学佛的家属所能够体会,所能够了解的,这样知道吗?为了让大家了解得跟失,我们讲这些例子让大家参 考。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为什么说无有定法?佛陀你得到这个无上正等正觉, 就好像我们修行,这个人证到初果,证到二果、三果、四果,证到阿罗汉果,要知道就算你证到阿罗汉果,这也是世间语言名相的一个权说、方便说,就好像一样东 西,你用国语来讲苹果,用台湾话来讲苹果,一样都可以,你用不同的名相,或用是英文名称,或是日语或是阿拉伯语,用其他语言来形容都可以,但是众生很容易 被这不同的语言、名相划分开来了。

   释迦牟尼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也可以讲得道了,证到了阿罗汉,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虽然名词不同,但是所指的那一种内涵、实质上是相同。为什 么说“无有定法”?没有固定的名词名相,这样知道吗?就像你要称它为什么,都可以,用大家比较容易方便沟通的一个名词。例如麦克 风,如果你跟那些听不懂华语的人,跟他讲麦克风是什么,他不知道。同样一个名词,不同语言体系的人,他们没办法了解,所以一样可以用台语讲,同样一个东 西,它本身是没有名称的,这个叫做“无有定法”,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它,它所指的就是相同,这就是“无 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是说我列出这几条、几条,只要你完完全全符合这几条,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结果就变成:好啊!用考试的。考一百分的人就 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可以这样吗?世间法可以用考试来衡量,但是考试也只能够当个参考,因为一个人孝不孝顺、慈不慈悲?不是用一些你会做,你这一个问卷调查 或是这份考试考一百分的人,他的孝顺、他的慈悲就是一百分,没有背这些题目的人,没有背这些内容的人,考试没有达到一百分,他就不孝顺、就不慈悲,你怎么 知道别人家在利用这些时间,背诵那些考题的时候,他却用这些时间在照顾他的父母亲,到底那一则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出世间法方面,是没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方式、固定的模式,来评断说你得到了什么,这样发给你一个证明,像以前也有学员建议,是不是也可以参考日本那一 种做法,说你修了什么、学了什么之后,然后颁发给一个证书,证明你证到初果,可以这样吗?这个证书一颁,你的我慢就会大增,所以这就是“无有 定法”。

  为什么“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就好像这个苹果,如果遇到不懂国语的人,你就会跟他讲苹果,如果你遇到外国人、讲英文的话,你就要跟他讲apple, 你遇到不同语言体系的人,如果你会讲,就用他们能够沟通、能够听得懂那一种语言来讲,如果不懂的话,你就跟他讲那个、那个,语言未必能够完全表达,但是实 相本身可以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说“无有定法?因为实相本身没有固定的名相,实相本身就是没有名称的、没有名相,要知道所有的名相都是人类贴上 去的,这一点很重要,所有的名相都是人类贴上去的,这个叫做“无有定法”。

   那些解脱者、智慧者,他们体会到,实相无相、实相不可说,当他们体会到不可说的那些言语道断的境界时候,问题是我不说,众生不了解、又不知道,我说了之 后,众生以为他这样就知道,但是佛陀知道你还不知道,你以为你知道,所以他又会提醒你不要用那个固定式的一种理解角度,来理解佛陀他们所诠释的那个内容, 这一句话要仔细听:你不要用那个固定式的理解角度,来理解佛陀他们所要诠释的那个内容。

   刚才讲的是一个总则,现在再举例来讲,佛陀讲无常,那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无常,就变成又落入断灭空,人死了之后就一死百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或是一提到 无常,就是往坏的方面去想,都只有想坏的,但是你没办法体会到,无常中它却是不断,但是它是不常,无常它是告诉你不常,但是也不断,“不断 ”就是要否定你的断灭论、断灭空,但是有的人一听到这个不断,就认为这样就恒常,你又从那个断灭论、断灭空那里,跑到恒常的那一端去了。一讲 到不断,你又想到这样就是恒常,而众生理解的那个恒常,都是固定不变化的,所以一般众生,都是在恒常或是在断灭里面,两边跑来跑去。

   所以你所理解的常,跟所理解的那个断,跟佛陀所讲的不一样,这样知道吗?有时候为了破斥你的执著,告诉你无常,不要抓取,一抓就会有苦,因此告诉你说无 常就是苦,是要破斥你的执著,这是要对治众生偏差的心病、病态,问题是:有的人就一直强调这一句话,无常就是苦,现象界一切都是无常,所以现象界、这个世 间一切都是苦,就把苦变成真理了。

  所以一讲到无常,什么都是苦,你一直在无常这个世界里面就是苦,无常就是苦,结果到后来,你修行越修之后,你的生命会越来越萎缩、越来越僵化,你不敢快乐起来,你认为快乐的话,我就违背了佛陀所说的那些真理。

   你不知道那个无常就是苦,是在破除众生的执著,那是一种对治、一种方便,但是你只从一个片面的角度,结果越修之后,你就否定生命的存在,认为凡是生命都 是苦啊!到最后变成你的生命就是负面的导向,后来空海所体会到的,不是一般人所讲:无常就是苦,不是这样,无常到苦之间,是要看你有没有在抓取?那个苦是 来自于众生的抓取,苦是来自于众生的觉受,而无常本身呢?真理实相、真理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都是中性的,真理实相都是中性的。

   你从不喜欢的角度就认为它是苦、它是负面的,但是如果有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同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从他不喜欢的角度来看,他就认为那是苦的。但是有 的人从他所喜爱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那一件事情就是好的,包括说,要不要兴建核能电厂?支持兴建核能电厂的人,他们认为兴建核能电厂,这是美好的事情,他认 为这是乐的;但是不喜欢核电厂的人,一提到要兴建核电厂这个方案,他认为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是苦的,如果你落入派系之争的话,你很难站在一个超越的立场 来看,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能站在超越党派、超越个人利益,真的以客观的立场来评估,为我们的千千万万的百姓,也为后代的子孙,做个很客观的评估,提出利弊 得失,这样的话,我们对得起自已,也对得起下一代,也对得起所有的众生。

  所以这里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说“没有定法如来可说”,因为佛陀很多的讲经说法,都是针对众生的,你有什么的病,我提出什么的药来对治,但是不要把那些药,变成吃上瘾了,然后一直在那里执著,这样是不对的。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佛陀讲经说法这么多,为什么还说不可以取呢?并不是要你全盘否定,而是要你知道,说了这么多 法就好像是开了一间大的药店、药铺,里面有很多的药,当医生的不是希望你常常来看病、来吃药,不要执著这些药物、法门,真正有良心的医生是希望你有病的时 候才吃药,希望你早日健康,没病的时候,不要常常往医院诊所来跑,不要执著药物,这个叫做“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这样可以了解 吗?但是不是要全盘否定,不要落入法执。

   “不可说”,因为很多方面就是来到“入空戏论灭”,真理实相不可说,真正很高的那个境界,我只能够设 法让大家去理解,但是请你不要一直执著在语言名相上面,而且真正最深的精华核心、精髓核心,不是用语言、名相所能够理解的,你要真的去体会到真正的精髓, 不是用语言所能够讲,拈花微笑,我们要知道里面含意很深。

   举个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就像说荷花、莲花有香味,或是玫瑰花一样有它的香味,玉兰花都有香味,我们现在在这里拈一朵花,要知道是在告诉你这个花是缘起 甚深,而且也要告诉你,这一朵玉兰花的香味,是没办法用语言用文字,能够叙述得淋漓致尽,如果你没有闻过玉兰花的香味,不管我怎么讲、怎么说,你还是很抽 象,没办法真正了解玉兰花的香味是什么,这个叫做“不可说”。那个香味没办法用说的,最好的方式是怎么样呢?我概略的讲一下,它 很芳香、很清香、很高雅,但是这是个“指月的工具”协助你,最重要、你真正要去理解的话,是亲自去闻闻看就知道嘛!这个叫做 “亲证”。

   真的佛法精髓核心,是不可说的,所以大家不要一直光是在语言文字上较量谁高谁低,看谁看的多,谁的学问渊博,不是这样的。那个都是参考、都是地图,都是 指月的工具,都是协助我们去体悟到那个“不可说”的核心,所以为什么“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你不要把它执著在一个实有、固定不变,也请你不要落入断灭空,不要否定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贤圣讲的就是那些世间的智慧 者,他们真正的来到大彻大悟的人,我们称为贤圣、大彻大悟的人。

   在还没有到达最高顶位的人,还没有到达那个金字塔顶端的人,你才会有见诤不断,就像你从金字塔不同的角度,如果只是一只蚂蚁或是一只小虫,你是在一面那 里爬啊!爬!然后你看这边的颜色,跟那边颜色不一样,这边的国度跟那边的国度,不一样。这边的语言、文化背景,跟那边不一样,你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执著一个 角度,然后排斥其他的,那是因为你没有来到透视全盘,如果你一直上到金字塔的最高顶端,你会来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无为法的世界。

   但是这必须要你用生命去修,才能够来到无为法的世界,当你大彻大悟之后,佛陀有佛陀成长的环境背景,佛陀用当时众生能够了解的语言来讲,来跟众生沟通那 个真理实相是什么?怎么样到达那个世界?老子处在中国的世界、东方的世界,老子有他的环境背景语言,所以老子用他的语言,以及他所能够诠释的角度来讲,相 同的,耶稣祂处在中东的地区,用那时候的人类所能够了解的语言名相来讲,这个叫做祂们都同样体会到无为法,但是所展现出来的,所说的角度,却是有所差别, 这个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体会。

    依法出生 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个人如果用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珍宝去布施,这样的福德多不多呢?当然很多啊!不要说用三千大千世界,你用你家里金玉满堂的珠宝去布施,就已经很多很 多了,这里是形容说,你用很多的财布施,财力、各方面去布施,把你的家当全部都去布施,这样多不多呢?很多!很多!这里强调的就是说,如果有人能够对《金 刚经》受持全部,或是至少你把里面的重点,扼要的精华核心背下来,乃至四句偈,如果你本身能够受持,而且又能够为他人演说、讲解、讲经说法的话,是胜过你 用所有的金银财宝去布施,比那些福德都还要更大。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什么《金刚经》这么重要、这么好呢?你能够受持或 是跟别人宣说,福德、福报是相当大,因为所有的佛,跟所有的佛所宣说的那些法,都是从这一部经出来。“皆从此经出”,就是强调这 一部经是非常高、非常重要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告诉你们说,这一部经很重要,告诉你们佛法很重要,但是“所 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的提醒,很多人又“雾煞煞”,为什么你讲说佛法即非佛法?很多人也是会课诵、会背,你一样会很会 背啊!但是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重点,我们先从后面这里讲起。

   为什么说“佛法即非佛法”,第一个我们要了解,“佛”就是觉悟者、觉醒者,“佛 ”只是一个觉悟者、觉醒者的代表。“佛法”就是觉醒者他所体悟到的宇宙真理实相,然后把它宣说出来,佛陀所宣说出来 的这些法,并不是佛陀所创造的,不是我所发明的,所以你不可以把称为:这是释迦牟尼的法,这个叫做“所谓佛法即非佛法”,因为我 把它称为佛法,那也只是一个权说,你不要变成说,记在佛经里面的这个才叫做佛法,那其他经典他们所讲的就不是佛法,其他人宗教他们所信仰的那些都不是,你 这样很容易落入在金字塔的一边来看事情。

   佛陀觉悟这些真理实相,不是只有佛陀能够创造,不是佛陀他所创造的,它本来就是客观的事实的存在,佛陀也不能够申请专利说:只有我释迦牟尼佛可以发现, 其他人、你们都不可以发现,我申请专利、申请智慧财产权,其他人都不可以宣说,不能够这样啊!所以其他人一样,只要他们好好去闻思修,好好去了悟真理实相 之后,他们大彻大悟,一样会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但不要因为不称为佛教,不称为佛经,然后你就认为那些都是邪魔外道,那些都不正确。这样很容易就是落入在 个语言名相里面,说出这个是佛法,你就认为没有冠上佛法的就不是法,这样又错了,所以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我称为佛法,但是请你不要用狭窄的眼光把它套 上,这就是“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佛法也不是我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这本来只是个觉悟者讲出来的宇宙的真理实相而已,真理实相虽 然没有套上佛经,没有套上佛教的这个术语,但是只要他讲出来的是符合宇宙的真理实相,他一样是在叙述真理。

   这一段里面有提到“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就是所有那些佛法、觉悟者,“诸佛 ”就是那些觉悟者、大彻大悟的人,以及那些大彻大悟的人所讲出来的法,我们简称为“佛法”,都是从这一经出来,都是 从这一经流露出来。这里是要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又让众生执著在“指月的手指”上面,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个 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出在佛陀,而是因为这所有的经典,不是佛陀自己编写的,所有的经典都是后代的弟子所结集、编辑出来的,有些经典 距离佛陀大般涅槃之后是比较早结集出来,有些是比较慢结集出来,所以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经典都不是佛陀亲自写、亲自编辑,是后来的人编辑的,在这个编辑的 过程,加上一些时空的演变,多多少少有一些增减,这是很自然、很正常。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段事实上是后来的人,在编辑这一部《金刚经》的时候,为了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而把它写出来的,写出来是强调这一部《金刚经》的重 要,但是很容易让众生变成来到执著在《金刚经》上面,一直执著在这个地图上面,执著在这个“指月的手指”上面,《金刚经》再怎么 重要,它都是一个指月的手指、是个地图,协助我们去寻宝,协助我们开发智慧的宝藏图。这样大家就容易了解,先后次序是怎么样,我们怎么透过指月的手指,去 看到真理实相?而不要迷执在那个手指上面。

   现在请大家看黑板这里所写的,像这个它现在漆成绿色,但是我讲黑板即非黑板,这样知道吗?因为以前习惯沟通的就是把它称为黑板,事实上它颜色已经不同 了,这是因为改良,后来的人觉得说用绿色,对大家眼睛比较有保护,但这只是个名相的沟通,所以大家不要提到黑板,你就去搬一个黑色的过来,用这个比较理 想。

   经典是怎么样出来的?包括说经典跟智慧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如果你没有正确理解的话,你会本末颠倒,那些修行者、大彻大悟的大智慧者,我们把他称为大 智慧者,他们体悟的真理实相,到底是来自哪里呢?先问大家:是先有释迦牟尼佛,还是先有《金刚经》?是先有释迦牟尼佛,然后才有《金刚经》。不是佛陀以前 看了《金刚经》之后才开悟的,然后是透过这个《金刚经》大彻大悟,不是这样。

   在佛陀还没有宣说佛法之前,是没有《金刚经》。没有《金刚经》,那佛陀到底是怎么样开悟的呢?他怎么大彻大悟的呢?佛陀所阅读的以及佛陀所宣说的,不是 拿著《阿含经》在看,不是拿著《阿含经》在讲,不是这样啊!佛陀所讲的就是依据大地风云经,也就是整个大自然所呈现出来的真理实相。

   我们现在回到两千五百年,再加上五十年,也就是在佛陀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这些真理实相有没有存在?佛陀二十九岁之前,当他还是当王太子,还是有苦、还 是有不安的时候,这些真理实相有没有存在?有啊!早就存在啊!还是一样有生老病死,存在啊!佛陀因为当王太子的时候,还不了解,所以他还是在那里颠倒梦 想,还在那里苦、不安。

   他为了了悟真理实相,结果用六年去修行、修道,然后当他身心宁静下来之后,用宁静的心灵品质,去观察大自然的真理实相,也观察我们身心内外的这些实相, 从最微细的到最大的,从这个很近的五蕴身心,包括到身外的一切,所能够看到的、所能够触及到的,都一一的去检验,佛陀发现原来整个法界大自然,包括我们的 身心都不例外,每一个众生都不例外,所以他观察了大自然的这些实相之后,归纳出来一些法则,现象界的一切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的存在,这不是抽象,真实存在 的一切,你眼前所看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切的人事物,实际的存在的叫做实相。

   这些实相的存在,没有一样能够超越这个无常,没有一样不是在无常法印的法流里面运转,哪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哪一朵花能够永远开著?哪一样汽车不会折 旧?当你慢慢去体会、一一的去检验,原来无常遍贯一切,加上现象界的一切,佛陀慢慢的去分析,原来这个背后不是有个大力神在操控、在操纵,而是缘起,因缘 具足就会产生,像我们要吃的那个稻米、五榖、蔬菜,要有农人拿种子去播种,农人的因缘,加上这个种子的因缘,加上有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因缘具足之 后,这些稻米、蔬菜、水果就会长出来。

  如果你把它拿到冰天雪地去种植,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有办法生长吗?没办法,所以这个蔬菜、水果的产生,不是我在那里念念有词之后,我躲在禅堂里面修修修,然后稻米就无中生有跑出来,不是我很厉害,不用透过各种因缘,它就会跑出来,不是这样。

   现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具足就会产生,再来“无我”是非常深啊!以后有因缘我们再解析,“无我”都是 实相,佛陀是发现说,众生不了解大自然运转法则,所以跟自然实相背道而驰,结果自讨苦吃、苦海无边,就在苦海里面。因为你构筑了很多的想要,跟这个实相是 不相符合的,所以在苦海无边里面,如果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就会来到涅槃,这个涅槃是在告诉我们苦海的消失、止息,也就是来到快乐、安祥自在的世界、解 脱的彼岸。

   你看大智慧者他们现观大自然的一切,现观一切的人、事、物、真理实相,发现了这些真理之后,把它宣说出来,如果他们不讲的话,变成只是他们自己自利而 已,我不讲出来的话,你们也没有办法了解,受益的只是我个人,我解脱只是我个人,如果我不讲出来,众生没有办法了解,所以大慈大悲悯众生,然后就宣说出 来。

  佛陀所宣说出来的这些法,我们就把它称为佛法,如果我们详细称呼的话,就是大智慧者所讲的法,因为大智慧者是觉悟者,觉悟者所讲的真理实相法则,我们把它称为佛法,。

   佛陀当时在世时引导众生去了悟真理实相,然后透过实修实证,这样很快你就可以来到亲证,亲证之后,你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出离苦海,等佛陀大般涅槃之 后,后来的人再把它结集下来,最初没有文字,大家只是靠背诵,所以最初也没有一本一本的经典,没有那些经典,都只有靠大家背诵,背在脑海里面,经过佛陀大 般涅槃几百年之后,才有经典出来,才有形成那个文字,所以最初已经有结集出大家公认的那些法义、法要,这就成为《四部阿含》,尤其是《杂阿含》最早出来, 但是最初还没有一本一本的经书,只有经过大家公认之后,一样都是靠背诵、背在脑海里面,等到后来有文字的时候,才把它形成文字,这时候才有藏经的存在,才 有一部一部、一本一本的经典出来。

   所以后来才产生经典,到有正式的经典的产生,距离佛陀已经是两、三百年后了,历史上事实的存在就是这样,不管哪一部经典,都是后来的人编辑出来,加上这 些经典都是在记录著智慧者他们宣说的真理实相,所以经典是让我们仅供参考,是参考的地图、参考的指标。因为《金刚经》是要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的执著,甚 至你真的来到体悟真理实相之后,这些经典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超越。“法上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也是一个法,到有一天你真的看懂实相之后,这些一样都要放下的,不可以执著,如果你真的看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大自然实相、活生生的佛法之 后,你要看懂《金刚经》就容易了,因为《金刚经》里面所叙述的,都是大自然实相,很多方面都是要破除众生的语言名相,那一种狭小的框框、狭小的理解角度, 来看到实相。

    一相无相 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就问须菩提:你能够说某个人证到初果、我得须陀洹果,或我已经证到须陀洹,可以这样说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里讲得很深,如果没有实修,只是从语言名相上面是很难正确的理 解。

   为什么“须陀洹名为入流”?要知道整个自然界的存在,它就是一个波动、一个流体在流动,现在的物理学家都发现所有物质的存在, 不管是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以一种波动在存在。原子、电子都是一种波动在存在,包括夸克也都是一种波动在存在。我们从比较容易了解的,风从来没有停止过,从 你还没有出生以前,风就一直在流动、流动而没有停止过。水也是一样,在你还没有出生以前,就一直在流动、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只是从比较明显的角 度,来看大自然现象界一切都在流动。

   例如你现在看到的桌子、白板、绿板,或是你所看到的一切,有些你认为它好像固定不动,但如果你再作深度的解析,找出它的分子、再找出它的原子,有没有在 动?都在动啊!一栋房子、一栋高楼大厦落成的时候,它有没有开始在折旧了?开始在折旧了,一辆新车刚出厂,你刚过户、买过来,隔天你跟他讲说这辆我不喜 欢,要改换购其他的车辆,但是对不起!车辆只要出门再回来就折旧,不会是原价的,你会认为说我又没有碰撞到、没有受损什么,但是他就是要估算折旧。

   不要以为你看不到的,就觉得没有什么变动、没有什么变化,包括这一张桌子,最初刚完成到现在,它有没有在变化?都有在变化、都有在折旧,机器也是一样, 有它使用的寿命,铁、钢铁都一样,有它使用的寿命,都会衰退、会变化。所以我们要了解现象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一个人如果身心不柔软,没办 法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身心不柔软就没办法见法、没办法证果。

   所以慈悲心很重要,证到初果一定要有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你的身心不会柔软,就不会证到初果的,要知道没有不慈悲的阿罗汉,因为你没有慈悲心,连证 初果都不可能,不要说证到四果阿罗汉。为什么要有慈悲心才能够有办法证法呢?如果你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那一种魄力决心,你 的身心不会柔软,你是用我慢、僵化的身心去修,你只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不会跟“出世间法”相应。

   你要跟“出世间法”相应,因为它是个流体、流动,你的身心一定要来到柔软、慈悲。当你能够慢慢调整你的频率,清醒明觉的活在每 一个当下,如果你身心僵硬、僵化的时候,你没办法活在当下。当你是僵化的时候,一定就是活在过去,或是活在未来的世界、活在一个梦幻世界,你真的清醒明觉 活在当下,会是很柔软的。

   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身心是很柔软,你才能够去见法,见法、体悟无常法印,溶入无常法流里面,这时候“见法入流”,才称为你是 来到证悟初果的阶段。“入”,一方面入无常法流,一方面入四双八辈的圣者之流,这叫做“入流”。

   但是你“入流”而无所入,这里是个形容,你真的得道、证到初果,你不会洋洋得意说:我已经证到初果了、我已经怎么样了 …,不会这样的,你会更加谦虚、更加柔软、慈悲心,而且会越来越精进用功,会继续努力用功。“入流无所入”的意思 就是:因为你本来就在法流里面,就好像一条鱼本来就在大海里面游来游去,不是说发现自己跟大海是一体。大海是流动,这时候海是在流动,我这个鱼才溶入大海 里面,以前你是不知道,因为纵使你在大海中,一直在游在游、寻寻觅觅,你要找一个理想的大海,所以你的身心是僵化的,你跟大海没有一起在脉动,你觉得这不 是你所要的,那是很苦的世界。

   但是有一天当你发现原来大海就是我的家,原来大海有波动、有脉动,我生命才能够存在,这时候你的生命,会来到很安祥、溶入当下的一切,我是体会到我跟大 海是一体,一起脉动、溶为一体,但你能够说我这时候才溶入大海里面吗?我这时候才在大海里面吗?你本来就在大海里面,这叫做“无所入 ”。因为你本来就在里面,你只是发现到自己本来就在无常法流里面,所以这只是“入流”,也是一个权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往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是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这里快乐的乐是念ㄧㄠˋ,喜好的意思)。

   以上是对证果的叙述,提到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佛教认为证初果或是阿罗汉是属于小乘、自了汉的,但是来到包括《金刚经》广为流传的时代,也就 是般若智慧的大乘佛教展开的时代,《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在批判阿罗汉不好,也没有大、小乘之争,这里一样是肯定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并不是否定,然 后还更深入解析。

   证到果位的人不会有我慢,而自我炫耀证到什么果,是不会有我慢。一般众生是从实质上得到什么东西?赚了多少钱?累积多少金银财宝?买了多少房子?获得多 少高官厚位?…从这些来衡量一个人得到什么,累积了越多的金银财宝,就会标榜说财富越来越多、得到越多。

   但修行上的“得”,刚好是跟世间法的“得”是相反的。修行上的“得”是依据 什么衡量呢?第一、依据见法,对真理实相体悟的深浅度而定。第二、对贪、嗔、痴、烦恼,断了多少结缚而定。证初果、二果、三果是见法的力道越来越深,所断 除的结缚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有真正实质得到一个有形的东西吗?你手上是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反过来是放下的越多。

   以前不知道的时候,一直在抓、一直在抓取,世间的思维是抓得越多,就认为得到越多。但是当你抓到越多,认为得越多的时候,有很多的苦、很多的逆境在磨练 你、考验你、冲击你的时候,你才会重新反省,到底以前得到的“得”,带给自己是快乐还是痛苦?还是不安?当你重新思维之后,你才 会走上修行之路。

   佛陀外相看起来像是两袖清风的乞丐,但却是那么的安祥快乐,他们到处随遇而安,处处无家处处家。我拥有这么多的房子,真的快乐吗?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 宝,我快乐吗?我这样的获得,到底是失去更多?还是得到更多呢?所以这时候你重新思维、反覆咀嚼之后,才会体会到还是要认真的追求“出世间法 ”。

   当追求“出世间法”,有的人不了解,还是一样想越修越厉害,希望越得越多,如果你带著错误的观念知见在佛门里修行,是会越修越 厉害,会一直要求神通、求感应,求没多久之后就能够具足三头六臂,没多久之后就能够用飞的,很多修行是想越修越厉害,这跟“世间法 ”的抓取没有两样。

   但是请大家回到原始佛法,看看佛陀怎么讲述解脱之路?什么叫做真正的证果?什么叫做真正的开悟?证果的次第跟步骤为何?一般世间人是你得到有形的越多, 就认为有所得,但是“出世间法”完全是相反的思考取向,以佛陀所制定的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有讲出具体的内容,就是每一 个人内心都有层层的结缚,叫做十个结。不要认为没有学佛、不信教就没有这些。不会因为没有学佛、不是佛教徒,或是你不信教就没有这些结缚,就像是不因为不 懂得法律而犯罪就无罪。不因为不了解内心有这些结缚,就认为没有,那是因为你自己不了解,不是没有,还是有的。

  你处处在展现种种的结缚,只是佛陀把它具体的归纳出来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迈向解脱,方法、次第就是把种种结缚一一照见到,然后解开、断除,解开了多少结,就是依此来划分证果的次第步骤。

   佛陀所归纳出来的十个结,如果你能够见法、体悟到三法印、四圣谛,身心柔软,当见法开悟之后,因为渐渐远离颠梦想,以前的各种结取--我见、我慢、身见 结,渐渐地都会破除掉。当你能够见法,然后把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这三个结破除掉,叫做证到初果,也就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须陀洹果 ”。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这些结缚,都有啦!你只是不知道而已!再者,就算你已经很有修行,认为自己的修养各方面都很好,也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差,除非你是解脱者。如果你是解脱者,我这么一讲你会就很震憾,也早就相应了,不会怀疑的。

   如果你继续用功、继续深入,能够把第四结贪欲和第五个结嗔恚这两个结,慢慢地淡薄、慢慢淡薄,这叫做来到证到二果的世界,也就是斯陀含果的世界。如果你 继续再用功,继续再深入闻思修,把我们内心的结缚,又一一的把它断除,贪、嗔…贪结断了,也断除嗔恚结,来到没有嗔心的世界,这时候你就证 到三果的世界,也就是来到阿那含果的世界。

   证到三果的人,在这人间已经算是相当不容易,可以算是人间的一些圣者、圣贤了,他已经慢慢具有大慈大悲悯众生这一种心,已经来到超人格的层次层面,但是 要知道后面还有更微细的,也就是我们心灵深层潜伏的心态,潜意识里面的那些执取、抓取,那些结缚还没有解开,不要得少为足,后面还有色界贪、无色界贪、掉 举、我慢、无明,尤其是我慢跟无明最不容易断除,要继续用功把后面深层、很微细的这些结缚一一的照见到,而且也下决心断除之后,这时候算是来到证到四果阿 罗汉的世界。

   所以得到什么果、证到什么果,不是因为用钱的多少来衡量,也不是你有多少官位、多少什么名利权势来衡量,都不是的。是因为你多么神通广大,或是你有几个 头、有几只手,不是用那些来衡量的,是看你断多少结缚,来衡量一个人的证量的高低。证果是一步一步这样上来,这样的人他是身心越来越柔软,我慢越来越少。

   世间法一般众生、欲界的世间法,如果说柔道、剑道、跆拳道啦,它是二段的比初段的要厉害,对不对?四段的比二段的更厉害。如果你修行认为说:我证到二 果,比你证初果要厉害、要更高,这样就很糟糕,你是我慢在增大,走偏了你不知道。你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你证果越深,是会越谦虚、越柔软、越慈悲、越有惭 愧心,而且慈悲心自然的在流露,绝对不会说我证果越高,然后我看不起别人、瞧不起别人,不会这样的。所以这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

   《金刚经》里面有提到说,一来果这些,如果他界定说,到底是七次往返一来果或是不来?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修行,修到你在往生的那一刹那,以证到几果 来界定你要迈向到究竟解脱还有多久?这样知道吗?如果说某甲他证到初果,在他要往生的那一刹那,他是来到初果的证量,像他这样的人要来到究竟解脱,也就是 成佛成道、究竟解脱的境界,大概还要多久呢?佛陀就讲:像这种人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之后,会来到究竟解脱。如果这个人在往生的时候,他是证到二果这种证 量,然后没因缘再继续突破而往生了,像这样的人他会一来果,也就是一次的往返,他会往生到天界之后,然后下一次来到人间,就会来究竟解脱,这叫做一来果, 也就是他会往返一次,这样知道吗?这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

   再来,什么叫不来果?就是三果的阿那含,证到三果的人,他在活著的时候,还没有因缘证到阿罗汉果,还没有因缘来到究竟解脱,但是当他要死亡、要大般涅槃 的时候,他因为机缘、因缘具足了,包括黑洞死神的逼临,让他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让他彻证无我,以前虽然对“无我”了解,但是还 没办法真正彻证“无我”,因为只要你还有我慢,你就还没有真正来到、做到“无我”,你只是理解而已, 我、我所那些抓取是渐渐淡薄、渐渐淡薄,但是深层的那个“自我”还是没有放开,所以还有无明、还有我慢的情况之下,当他要往生的 时候,被死神黑洞把他的我慢、自我那些都粉碎掉,让他彻底的体会什么叫做“无我”?这时候他溶入法界,所以在他往生的那一刹那, 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这样知道吗?但是他已经证悟到的那时候,因为刚好就是在断气前后,他也没办法再站起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四果阿罗汉的世界?没办法 再讲,所以叫做不来果。

   现在大家有概略的观念印象,以后当你真正证悟到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那就是什么了。但是佛陀从来不会鼓励大家,你只要证到初果、二果就好了,不是这样 的,都是鼓励大家有因缘要好好迈向究竟解脱,非达目的绝不终止。因为只要你后面这些结缚还没完全解开的话,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会存在,所以鼓励大 家继续深入,继续把深层的那些结缚打开、解开。当你继续用功把深层的这些我慢、无明都破除掉之后,这时来到阿罗汉果的世界,你活著的时候就证悟到阿罗汉 果。

   三果的人是在死亡往生的那一刹那,证悟到阿罗汉果,如果你活著的时候就能够把这些深层的结缚都去除掉,你就称为活著的阿罗汉,阿罗汉他是来到无生。因为 这是不可言说的世界,问题是“不言说”,你又没办法真正的理解,所以,好吧!勉强讲出来。但是众生就从文字上面去推理,解读说: 证到三果的人他就不来了,所以这个人修行、修到后来死掉之后,他就不来人间度化众生了,这样他就没有慈悲心,他不会倒驾慈航啦!

   这是错误的解读,《金刚经》里面有讲到一句话,一个人“若实不来,而实无不来”,含意很深。如果是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一般众 生看到这个“无生”,就认为他这样生命就了无生趣呀!就没有什么意义啊!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就骂阿罗汉是焦芽败种, 这根本是完全错误的解读,完全错误!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做“无生”?不了解什么叫做阿罗汉?佛陀本身都是自称自己是阿罗汉,阿罗汉 他就是贪嗔痴、我慢、烦恼全部止息的人,苦海消失、止息的人,苦海不会再生出来,他是来到超越六道、跳脱六道。

   这个“无生”,不是从文字上面去解读说,这个人就是断灭、灰心灭志啦,然后他死的时候全部就消失掉了,不是这样的啦!众生是从 很肤浅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无生”,《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一句话非常好─“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含意 很深,所以绝对不是你从文字上面所能够理解,你一定要实际的去体悟、体证,包括什么叫做涅槃寂静?什么叫做解脱者他们所体悟到那种“常乐我净 ”的世界?那不是众生用语言名相所能够理解的常,不是恒常不变的常。

   证到初果有讲到说是“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什么叫做入流?什么叫做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不了解的 话,很多人修行修到后来,我们一直要收摄六根,所以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什么都不可以做,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去咀嚼那个味道,要食不知味,你这样一直 修、修到后来,会变成木头人,真的是有这样的人。

   证果之后还会不会退失?一般来讲,你证到初果之后就是来到不退转位了,这样知道吗?佛经里面所讲的不退转位,就是来到证初果,只要你有证到初果之后,你 就不会退转,到你证到初果之后,要来到阿罗汉、究竟解脱的世界,大概还要多久呢?顶多、最多七次的人天往返。玩久了之后,你也会不好意思,还是会迈向解脱 的,因为当还没究竟解脱的时候,你还是会有苦、还是会有不安。

   每个人都在找究竟的解脱,每个人都在找安心之路,每个人都在找出离苦海的方法,所以一般来讲,当他证到初果之后就不会退转,只是勇猛心有没有继续?如果 他继续持续再深入的话,会二果、三果这样一路一直上来,如果你真的来到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就没有所谓退不退转的问题。

   何谓“身见结”?如果你是个当父亲的人,你就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当太太的你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我这个姓杨的,你就要随 杨,你希望太太所做出来的要符合自己的意思,如果没有的话你就生气,认为她没有柔软、她没有随顺,认为我是个男人、我是一家之主,那个“身见 ”就出来。或是说:我是一家之主,小孩子是我养育长大的,所以小孩子要听父母亲的话,这样才乖;小孩子要顺从父母亲的话,这样才是正确的,但 是父母亲看不到,你很可能用很多的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导你的小孩子符合你的意思去做,你看不到,你套上我是父亲、我是为人母亲,小孩子是我的,你要听话 …。

   现在刻意再把它讲鲜明一点,因为你在做的时候,你不会说小孩子是我生的,你是我的,你不会这样,但是你的作为里面是有那些心态的,所以这就是一种 “身见”。再者,如果说你的小孩子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通常你马上会站在一个立场,认为这是我的小孩子,你在审判是非、好坏、对 错的时候,很难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因为你会有所偏袒。如果你是个法官,如果你的至亲好友犯法,跟别人起冲突,你在审判这个案件的时候,很难不偏心。

   所以这就是我们被我们的“身见”所束缚住,如果你有这个身见结的话,你做事情很难公平、公正,很难大公无私,很难做到无我、无 私的境界。只要你不公平、不公正,会结下仇怨、结下不满,这就是在你不公平、不公正之下,会结下的恶因、恶缘,但是你不知道你用命令式的、权威式的,希望 你太太要符合你的意思的时候,这个当下表面上太太是顺从你的意思,但是她私下心里面是极为不满,夫妻之间的感情,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你用权威式来命令你的 小孩,不知道小孩的自尊受损,小孩子的尊严被压榨,小孩子的内心又会有不满,你的无明就是小孩子犯些错,然后你用一种暴力来教育他、打他巴掌,你可以打 他,但是你打在他的身上,痛在他的心里,如果不是他明显的错,他会怀恨的。

   这就是你在“身见结”的情况之下,做很多的事情,你不知道当下在种恶因,你不知道、不清楚,这就是在惑业苦的世界,这样可以了 解吗?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来到把无明转为明,为什么我们要禅修?禅修就是开发明心的阶段,让你在各种结缚展现的当下,让你能够清楚的看到。

  当你清楚看到之后,就好办了,你就会去净化,因为你知道如果我去种恶因的话,我会得到恶的果报;如果我多种善因,就会得到善果,所以你真的要把各种结缚一一的破除,你才能够来到阿罗汉的世界,无我无私、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慈悲善待家人。

   我们现在来讲述六根跟六尘。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我们可称为主体。我们的这个身心,依它的功能器官分为眼睛,眼 根就眼睛,耳根、舌根、鼻、身、意。我们这个主体有这个器官功能,它可以做什么作用呢?它可以看、可以听,它相对应的那些对象,我们称为六尘。

   六根对六尘,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睛看这个物质界的色尘,就是物质界的一切─你可以看得到的一切都是。耳朵就是听这个“声 ”尘,鼻子闻“香”,舌头尝这个“味”道,身体皮肤它是透过接触来觉受,“意 ”就是透过法尘。

   当你的眼睛,你有这个主体跟这个客体接触之后,它会产生“眼识”。如果耳朵,耳根跟外面的声尘接触之后,你会产生 “耳识”,这个识不是很抽象,是我们的心理变化。譬如你的耳朵听到一句别人在骂你的声音,耳朵这是主体,骂你的这个声音是客体, 这是声尘,从外面进来,耳朵听到骂你的声音之后,内心里面就产生了不可意境,内心就开始要蕴酿生气,要反击、要骂人,这个就是你的耳识在运转,你的心的这 个主体,被外面的声尘把你牵引著鼻子走。

   外面的声尘、外面的六尘,常常都牵引著你在走,一句好听的话让你很爽、很高兴、很快乐,一句骂你的声音就让你下地狱,就让你嗔恨、生气,一句好听的话让 你上天堂,一句不好听的话就让你下地狱。所以不要以为六道是外面的六道,六道讲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你每天是在天堂的世界、还是在地狱的世界?你每天心情 的起伏就是在六道里面轮转,常常不由自主被境界所牵,这就叫做在六道里面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每天都在展现,不是死后,如果你没有修行的话,你的六根六 尘,你的身心就是成为境界的奴隶,都在六道里面浮浮沉沈,当你真的透过闻思修证、有修行之后,你了悟六尘的实相,也了悟身心的实相,这时候当你透视之后, 就不会被这些六尘把你牵著鼻子走,这时候就体悟到什么叫做跳脱六道轮回?这个很深,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

   这里讲到证到初果的人,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入”,我们就好好去体会,一般人提到 “不入”就想说:我是眼睛不能看,我们修行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我才叫做证到初果。所以我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或是要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吃饭菜的时候,明明是很好吃,但是我要证明我是修行人,我要能够食不知味,我要修到食不知味,问你这个好不好吃?不知道!如果告诉你 说:我觉得这个很好吃,就判定你是贪、欲贪,你的舌根被骗走,你还会以为那种修的麻木不知,才是对的。

   事实上,这是没有正确的理解什么叫做不入。“不入”并不是说,我们的六根跟六尘都不可接触,你六根跟六尘都不接触的话,你不是 变成一个死人?活死人,变成一个麻木不仁,不管怎么修,你的六根跟六尘不可能不接触,你每天一定是眼、耳、鼻、舌、身、意,跟色、声、香、味、触、法都不 断在接触的,所以这个“不入”并不是说不要去接触,不可以去接触,而是说一般众生,是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了之后就黏著了,被黏住 了,一句好话就让你在那里乐个半天,一句不喜欢听的话,就让你在生气个好几天,这就是你的心被境界牵引著走,你的心被境界黏住了,这样知道吗?

   境界就像穿牛鼻这样,穿著你的鼻孔、牵著你的鼻子走,这就叫你不但“入”里面,而且还被牵引著走、牵著走。“不入 ”并不是我都不看,不是这样子,你都不看、不听、不接触,你的生命是死的、是僵化的,真正的正确“不入”是说,我的 眼睛一样在看色尘,耳朵一样可以听声音,但是我会来到:不管你讲我好话,我也清楚知道,但是我内心没有那些我慢,当你在批评我、批判我的时候,我也清楚的 知道,但是我的内心不会被你那些批判而牵引著走,这个叫做“不入”。

   当然你要来到这种境界,必须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这不是用压抑的,不是说我现在要生气,但是把它压下来不可以生气,不是这样子。“不入 ”它是来自于你的身心是来到空明觉的世界,你让这个声尘穿流而过,让色尘穿流而过。舌头,在吃这些饮食的时候,我也知道酸甜苦辣,我也清楚的 知道、有接触,但是我不会去黏著那些美味,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触而无触、入而无入,这样知道吗?这个满深的。而且这是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如果错误的理 解,你没办法来到正确的“不入”。所以证到初果的人就名为须陀洹,他是入流而无所入,它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实无 往来,是名斯陀含。”为什么“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呢?你从文字上面去解读,没办法正确理解里面的深义,斯陀含就是证 到二果的人,称为一来果。证到二果的人,当他往生之后,就会升到天界,哪一个天界?不一定,看个人的因缘,如果以佛经来讲,像弥勒佛在兜率天,他下一世来 人间的时候,会来人间成佛,就是说,现在他是证到二果的情况,然后下次来人间的时候,他会迈向究竟解脱,不是等到几十亿年之后才会有一个弥勒佛来,那时候 才可以成佛,在他还没有成佛之前,我们都要排排队,不可以超前,不是这样啦!

   这是一个形容、一个叙述,如果你证到二果的人,这世你一样好好精进努力用功,在你往生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你顶多往生天界之后,下一世再来 到人间的时候,因为你八识田、意识田里面,都种有正知正见的种子,所以下一世你来的时候,从小你就会很自动自发的要找寻解脱道,不用人家推、不用人家劝, 都不用!在你的成长过程,慢慢智慧开发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在寻找解脱道,所以修行之路都是自动自发的,不用任何的勉强,那一世他就迈向究竟解脱,叫做一 往来,也就是一来果。

   为什么说一往来的人,证到二果的人,他实无往来呢?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当真正深入闻思,然后又有实际修证体悟之后,你会来到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 下,而且你会体会到每一个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如果以我们商业场合来讲,每一天我的帐册都很清楚,收支都算得清楚,每一天都结帐,这样知道吗?我 每一天做什么事情之后,就是谁也没欠谁,我要做什么事情也是心甘情愿的去做,他是每一个点就是一个句点,这一点要好好的听清楚。

   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他的每一个点就是一个句点,做了这件事情,就是大家彼此没有恩怨,没有谁欠谁,如果觉得我有欠你,该还的我马上补偿、马上清还,如果 别人欠我的还不还,那是对方的事,对我而言,我内心里面了无牵挂,所以他是每一个点就是个终点,是起点也是终点。到哪里,那里就是他的境界、他的世界、他 的净土,所以对证到二果证量的人,他的内心没有我要往往返返那些─“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因为他每一个点都是句点,没有我现在要 往生了,跟大家说拜拜,然后几十万年之后,我会再来到这个地球出生,那个时候才算,我往生到他方世界的时候,那个不算,不会这样子。

   他的每一个过程、每个点都是个句点,至于他要迈向究竟解脱时间有多久,那是法界的因缘,所以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面,假名称为一往来,权称一往来,但是他内 心世界里面“实无往来”,这样可以了解喔?这个含意很深,包括你要慢慢去体会,如果你的目标跟起点有很大的距离的话,你整个过程 是苦的,如果你的起点跟目标是合一的,你每一个点都能安心,而且都是珍惜当下的因缘,随时走、了无遗憾,这样知道吗?但是有因缘,他不会浪费生命、不会消 极悲观,珍惜当下的因缘,所以每一个点都是个句点。

   各位要静下来反观,我有没有什么牵挂?有没有什么不安?有没有什么放不下?要把那些整理出来然后清除,能够来到:我每一天所有的是非、恩怨都了结,没有 任何人欠我什么,没有牵挂,要做到我没有亏欠别人什么,要做什么事情我们欢喜做,欢喜做、甘愿受,这样你的生命都是很生龙活虎、很洒脱、很自在的,能够来 到这样境界的人,会没有因果观念吗?因果观念都是很清楚的。

  怎么样能够做到当下安心自在呢?每一点每一个当下,都做到没有嗔心,不去亏待众生,每一个当下,都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来到了无牵挂。只要还有嗔心的展现,都会有嗔心的回向,内心的苦、不安会存在,没办法是个句点,所以这个含意都很深。

   佛陀就继续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证到三果的阿那含,可以把权称为“名为不来”,很多人就认为他已 经是不来;不来人间是没有慈悲,没有像我们发愿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我们比他伟大,我们发愿生生世世要怎么样…,证到三果就 不来、不慈悲,修这样不好、不要修这个…,真的都是错误,错误的很离谱。

   所以《金刚经》里面就讲的很好,真正证到三果的人,是来到不来的世界,不是一般众生所体会那种单行道的不回来。《金刚经》讲述证到三果的人,虽然名为不 来而实无不来,在这一生这一世,因为是在证到三果的时候往生,当要大般涅槃、往生的时候,才证悟到四果阿罗汉,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为、无学、无修、无 证的世界,但是因为因缘不具足,没办法活起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无学位的世界?什么叫做无修无证的世界?所以这一生一世跟大家无缘介绍四果阿罗汉的世界,没 办法回来告诉大家,叫做“不来”。

   但是对当事人而言,他的生命因为是回归到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对他的生命而言,没有所谓来或不来的这回事,整个生命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至于下一世是会 用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那不是我的因缘,是法界的因缘,是整个大自然的因缘,至于下一世我要到哪个星球诞生?那是整个法界的因缘,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这 个星球的众生是长什么样的形态,来这里就是入境随俗。所以,证到三果的人是很潇洒的,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称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

   佛陀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呢?依你的理解,你认为一个证到阿罗汉的人,会宣说自己已经得到阿罗汉吗?须菩提说:不!不会的!为什么呢?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真正证悟到阿罗汉的人,体悟到无所得,包括佛陀也一样告诉大家,他成道、成佛不是用世间的语言去理解,事实 上是无所得。但是“无所得”,很多人又会认为这样干嘛还要修行?我头壳坏掉,还在那边修行干嘛!其实你的无所得与佛陀所讲的无所 得不一样。跟你讲述“有所得”,但是你却用你的“有所得”来理解,佛陀所讲的“无所得 ”,又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你真的要透过有次第的闻思修证逐步上来,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从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无所得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你是要有所得的,从有所得逐步迈向无所得,从有为法来到四果阿罗汉,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世界。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的非常好,起文开始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但是你如果没有下功夫,没有用生命去修行、去找法,没有认真 修行,你的绝学无为就是用我慢在撑。你是用我慢在展现你的绝学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的绝学,你一定要用很多的功夫去修、去证,去闻思修证之后,你才 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绝学无为。

   四果阿罗汉的世界,要实修实证之后才能够体会到,一般众生不了解,都从语言文字名相上面理解,结果就认为阿罗汉是没所得,没有得到什么、阿罗汉是无生 啊!对阿罗汉有很多错误的解读。为了让大家对阿罗汉有比较深层的理解,现在稍为解析阿罗汉。佛陀一样有讲:为什么佛陀说祂在然灯佛所?事实上那时候世尊本 身对法并没有所得,大家不要把“然灯佛”想得太抽象,“然灯佛”就像是燃起一个世界的明亮之灯、光明之 灯。

   如果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角度来讲,“然灯佛所”就是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法界、整个宇宙、大地风云经的启示,这就是 然灯佛的启示。有的人不了解,有的人不以为然,没关系!你暂时保留、慢慢去求证,就会知道空海所讲的是真、是假?当佛陀大彻大悟之后,一样告诉大家,事实 上大彻大悟来到的是无所得的境界。

   我们现在跟大家讲述:阿罗汉。事实上,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你要把他称为什么名称,重不重要?不重要啦!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你要用什么名称来称呼 他?那不重要啦!你要称他为阿罗汉也好,称他为大彻大悟的人也好,称他是真人也好,称他是大菩萨也好,称他为佛、佛陀也都可以。所以佛陀释迦牟尼就有十个 名号,这十个名号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一个解脱者所展现的一些特征,所以你用什么名称都可以。大家不要在那里分辨阿罗汉跟菩萨不一样,跟那些大菩萨不 一样,这都是在名相上面比较,会浪费我们很多的生命。

   真的要解脱的话,放下那些语言名相的争执,直接契入实修实证,会很快证悟到阿罗汉,你才会体会到什么叫解脱者的世界?证悟到阿罗汉的人呢?祂是断除十个 结缚,就算证到三果的人,后面的几个结、五上分结都还没有断,要继续用功,努力用功之后,后面的五上分结,包括无明跟我慢断除之后,你才能够来到阿罗汉的 世界。

  如果你在批判阿罗汉的话,那问我们自己,这些结缚断除了吗?如果你真的断除,绝对不会批判阿罗汉,因为你跟他是心心相印,完全来到心灵相交流的世界,完全心心相印,你的频率跟他完全是相通的,如果你真的已经断除十个结。

   如果我们没有断除那些结缚的话,那你后面的结缚都没有断,我慢、我见、无明都没有破除,只要还有我慢、还有自卑、还有无明的话,严格的讲,那都还在颠倒 梦想的世界。你处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却在批评这个醒过来的人,这样是不客观的。很多方面,我们没有如实的了解,包括佛陀都自称自己是阿罗汉。

  什么叫阿罗汉?就是断除十个结缚,而祂也说是贪嗔痴、我慢都止息的人,而这个止息不是一时的解脱,不是一下子而已,祂是断除净尽的。在还没有断除净尽之前,这叫做证初果、二果、三果,在这个过程就是看你断了多少?他是还没有完全断除净尽。

   但是要是真的来到四果阿罗汉,那是完全断除净尽,你看一个真正的阿罗汉,祂本身对世间没有贪染、没有黏著、没有抓取,对别人没有主宰欲,充分的尊重每一 个人,这样的人有什么不好?再来,嗔心完全断除,这样的解脱者,他对任何众生都不会有任何的嗔心,众生不了解他、骂他、批评他,他一样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这样的人有不好吗?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能够做到吗?

   所以我们要见贤思齐,贪嗔痴就是无明,把那些无明都破除,把无明行、无明冲动转为明行,我慢也都完全的止息,没有自卑也没有我慢,体悟到的是无上正等正 觉。阿罗汉、佛陀跟一切众生都完全平等,这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他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众生,这样有什么不好?充分的尊重每一个众生,包括六道的所有众生,他 都以平等心来尊重。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有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真的觉醒之后,你没有那些分别说这个不好,这个很卑微、瞧 不起他,他出生为狗,我们看到他的时候就踢他一脚,或是向他吐痰,或是以不屑的眼光看他,不会这样的,那是我们人类不平等的心。如果你能够以平等心,当你 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真的会来到用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这个叫做“醒后空空无大千”。

   但不是说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进入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不是这样子!正是从梦幻世界里面醒过来,了悟了真理实相之后,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像 这样有什么不好呢?再来,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是来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但是这含意都很深。

   能够来到无为的人,老子有讲:“无为而无不为”,但不会为非做歹。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有道共戒,做什么事情是从他的良心 为出发、没有嗔心,所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会有拿捏,而且他能够知道说,做这件事对众生有益,他就会去做,如果做这件事情对众生无益,他就不会去 做,所以这是“无为而无不为”。

   透过有修来到无修的世界,透过有证来到无证的世界,透过有所得来到无所得的世界。为什么他会来到无所得呢?因为他是彻证真理实相之后,远离颠倒梦想,在 这个过程大彻大悟,他体悟的是“三法印”,体悟到大自然存在的真理实相,所以他的悟道是体悟真理,然后醒过来,远离颠倒梦想,在 这个过程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他只是醒过来,了解已经存在的事实,对他来讲真的没有增加什么。

   可是一般人、一般众生,没有体悟到的时候,你是活在背道而驰的世界,当他了解之后,他是体道悟道而行道,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因为这些真理实相本来就存 在,法尔如斯的在运转,所以悟道,事实上就是体悟到真理,他并没有得到什么,所以就是无所得。再来,在这个过程,因为悟道的深入、越深之后,他断的种种结 缚越来越深,把种种结缚都断除掉。

   所以证果的过程是断除种种结缚,把以前我们内心里面捆绑的种种结,错误的偏见、我见,错误的种种见解照见到之后,把那些结缚打开、打开,当打开一个结 缚,你就会解脱一分。你打开多少结,你就解开多少,那只是打开、打开,打开我们心里面那些结缚。事实上,他并没有说真正得到什么,但是当他打开之后,内心 却是充满著安祥、充满著快乐。所以外表有形的物质上面,他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得到的是内心的安祥、内心的法喜快乐,这样知道吗?所以说“无 所得”。

   再来,证到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是来到无生的世界,但是请你不要光从文字上面去解读,认为“无生”就是断灭空,错误了!不是这样 子。为什么一个人他能够来到无生的世界呢?因为他彻证到无我,真的要体悟到无生,就一定要彻证无我。无我,是佛陀所讲“三法印” 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法印,是宇宙存在的真理实相。

   很多人认为说“无我”?这我知道啊!我会啊!这个我早就知道啊!这没有什么神奇啊?众生很容易被这个“自我 ”所欺骗,你错把知见当证量,以为你会讲“无我”、会解析“无我”,就是做到 “无我”,不是这样的啦!不是的啦!你要真的做到“无我”,真的证悟到、真做到“无我 ”,才算是真的懂“无我”,不是用嘴巴讲。

   如果你很会宣说“无我”,但是你展现出来却是有自私的心态、有我慢的心态,只要你还有一点点的自私、我慢心,你就不算真正了解 “无我”。所以初果、二果到证到三果证量的人,都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他是理解“无 我”,也慢慢地趋向“无我”的境界在做,但是还没有真正完全做到,真正完全做到的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够来到真正“无我”境界的人,他做事情就是没有私心,无我、无私,所以他是秉公处理,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众生,他 跟普天下的众生,来到大家就是一家人,以爱己之心来爱护一切众生,真正体悟“无我”的人,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嗔心,你还有嗔心,就 是因为你跟众生还有距离,这样知道吗?

   一个真正“无我”的人,他绝对不会有嗔心,所以真正体悟“无我”的人,因为他那个“自我 ”粉粹了,“自我”消失了,所以用世间的语言来讲,就是他跳脱了六道轮回,不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轮回,因为他没有 贪生怕死、他彻证,已经彻底的了解生死大事,来到大安心大自在。

   “自我”消失之后,他不会贪生怕死了,至于我以后的生命会是怎么样的形式,将来会是怎么样的变化,那不是我的事了。生不是我的 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是整个法界、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的因缘,那是整个世间、整个众生的事情。就像说空海要来到高雄这里上课,跟大家讲经说法,也不是我 单一在决定,那是要很多的因缘,你们如果不来听,我勉强你们来听,那也没意思呀!你们在这里也会像坐在针毡一样。包括说,空海要到大陆去弘法,也不是我在 决定我个人要去,或是我选择哪个地方,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众生有需要,他们希望空海过去,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我们要好好去体会,一个真正来到“自我”消失的人,那个“我”放掉了,所以不在六道里面轮回,但是生 命不是断灭空,真正体悟“无生”的人,他是来到“无不生”。《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的那一句话非常 好,若实无生无不生。若真的体悟到无为,你可以来到无不为,证悟到阿罗汉的人一样,有需要扫厕所,我就去扫厕所,而不是包装个很好的金身,然后在那里被人 抬轿,不是这样的。

   哪里有需要?我就到那里,需要做什么?对世间有益我就去做,就这样。所以跟大家简单的叙述阿罗汉的世界,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佛陀讲说:成佛事实上我无所 得?大家慢慢去理解,因为我所体悟到的真理实相,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我佛陀去创造的,不是我去发明的,我只是发现而已,发现了之后,然后我醒过来,远 离颠倒梦想。这对佛陀、对那些解脱者而言,不增一分啊!因为这些你本来都存在啊!只是你有没有发现而已,你有没有了解而已,所以说“本自具足 ”。问题是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就是在背道而驰。

   “而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固定的一个名称,可以称为阿罗汉,不是用世间人的绝对标准,是来到无所得的世界,有这样证量 的人,我们权称为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相”,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已经证 悟到阿罗汉,佛陀说这样的人还是落入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里面。如果你自认为证悟到最高境界,来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心态表示还在人我相的世 界里面,因为这其中是含有我慢、我见、身见的,含有我是、我能。

   一个真正走在解脱道上面的人,我慢是越来越少,错误的修行方法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越修越厉害,才会自认为自己证悟到什么、得到什么。“我 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相”,有的人自认为证悟到阿罗汉,然后一直到处强调,要别人证明他、肯定他,但是如果你是真的阿罗汉,还需要 别人肯定吗?就如同本来肚子很饥饿,我现在肚子吃饱了,难道我肚子吃饱之后,还要你来跟我证明、要肯定,我已经吃饱了?你要相信我已经把肚子填饱了,你要 证明我、你要肯定我,难道还需要这样吗?

   因为你还不是,所以才需要别人的肯定,如果真的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所有这些痛苦、忧悲苦恼消失止息之后,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你还需要去跟别人讲:你 要相信我喔!我的内心忧悲苦恼已经止息了,还需要吗?你只要如实展现出来就好嘛!展现出你的安祥、展现出你的慈悲,这样就好了。

   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太阳,难道你还要去跟月亮、或是去跟地球讲:你们要相信我哦!我是太阳喔!你还要去跟其他星球或是其他众生讲:你要相 信我哦!我是太阳!还需要这样吗?如果你真的是太阳是不需要去强调、讲那些,就只要把你的光芒散发出来,把你的生命意义散发出来,众生自然感受得到,不必 用太多的言辞去强调我得到什么、证悟到什么,你只要把它的实质发挥出来。因为你还不是、信心不够,所以你才需要更多的肯定。

   “若阿罗汉作是念”,一个真正证悟阿罗汉的人,然后说自己得到阿罗汉,会这样强调就表示还不是,因为你还是在人我相里面分别, 还是在我慢的世界里面。“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须菩提讲:佛陀您说过我得到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意思就是你肯定我这 个菩提,已经来到无诤三昧,是在所有群众之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佛陀肯定须菩提的证量,但是须菩提就讲:我不做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不错!因为须菩提是佛陀的学生,佛陀肯定他,但是对须菩提而言,他没有那些我慢, 不会说佛陀颁发证书给我,就赶快拿个证书到处去向人炫耀,他反而是更加的谦虚。所以须菩提就说:世尊!如果我有已经得到阿罗汉的念头,世尊就不会帮须菩提 来印证了。

   不会说:须菩提啊!你是很喜欢清净梵行的、很喜欢修行的、是离欲阿罗汉,你的修行境界很高…。佛陀就不会跟须菩提做这些肯定,因为 “须菩提而实无所行”,他真的来到没有我慢、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所以佛陀才肯定须菩提的修行证量。

    【幻灯片】

   幻灯片是为了协助大家再理解《金刚经》里面的深义,我们现场讲经,然后配合幻灯片,在拍摄制作的过程都是属于比较高难度。现在看这一张,台湾话叫做 “菜头”,在春节或是竞选期间当赠礼,要讨个“好彩头”。事实上本来是没有名称,就因为我们台湾人讲 “菜头”,国语叫做“萝卜”,如果说送一个“好萝卜”给你,就没意思,如果说 送一个“好彩头”给你,对方就会很高兴。你看同样的这个,它本身没有名称,要称为萝卜、菜头,或是用英文、日文,用不同的语言称 呼都可以,但是如果你送给日本人,或是送给外国人说:我送你一个“好彩头”,他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听不懂啊!也不知道为什么称做 “好彩头”,还认为“萝卜”放没多久就会坏掉。

   事实上因为我们语言的发音:菜头--好彩头,就这样而已。所以,本来实相是没有名称的,众生把它贴上名称,然后就认为:我送这给你就是大吉大利。如果有 人在办丧事,你送这个给他,他会很火大呢!丧事怎么是“好彩头”?!我本来是好意,认为你们需要一些蔬菜,所以送一些蔬菜给你 们,但是他反而会不高兴呢!

  下面这几张幻灯片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说佛法即非佛法,法无定法”?到底一个现象,你称它为生?还是要称它为死呢?一个现象你要称它是好现象?还是不好现象呢?我们现在来解析。

   我本来是空中的一朵白云,到处在飘啊!到处在流动、在空中飞啊!飞过各大山头,在大自然中翱翔。有一天风云变化,开始乌云密布了,这是无常、无常,无常 在变化,这个无常是好?还是不好呢?以大自然来讲,没有所谓的好或是不好,天气快下雨、乌云密布,没有带雨伞、带雨衣的人认为不好,但是如果中南部缺水, 他们就认为可以普降甘霖了。如果他需要阳光普照,要晒什么东西,认为下雨天对他们来讲是不好的。

   所以,好不好有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绝对的,这叫做“法无定”。现象界、大自然界存在的一个现象,但是众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衡 量,从你的好恶来界定这个好不好?但是你都只看到片面而已。乌云一直在密布、密布,这是无常法印,一直在变化,到后来是下大雨!乌云密布之后,再来就是下 大雨,你认为下大雨好不好呢?不喜欢的人就认为怎么这么倒楣,把我淋成落汤鸡,但是这些雨是可以普润万物、滋润万物啊!万物如果没有这些雨水,它怎么成长 呢?

   我本来是在空中的云,降为雨下来,然后变成为溪水。那些云变成为降雨,然后变成为水,对云来讲是生还是灭?对云来讲,是灭、是减少、是一种死亡,我们可 以把它权说是一种死亡,但是我这样的变化过程,对水而言是什么?是“生”。所以,同样一个下雨的现象,这是云的灭、水的生,到底 要称它为生?还是灭?你认为这个现象是好?还是不好呢?一般众生都只喜欢:我要生,生什么?升官、生小孩。看到灭、看到死亡,就很不高兴、很不喜欢,因为 众生都是从一个片面的角度来看,却看不到现象界背后的当下,它却同时蕴藏著生、也蕴藏著灭。

   这些雨水降下来之后,可以滋润万物,我以前在空中飘的时候很潇洒啊!当后来我变成雨、变成水的时候,也不认为我的生命死亡,生命只是做一个转化,而且又 可以滋润万物。我们现在比喻:当我原来是云的时候,就好像在天上、在天界,现在降到凡间,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到凡尘,这有什么不好?我今天降到这个地上 来,就好像从天界来到人间,一样啊!我继续在扮演我当下的角色,来滋润万物。

   所以并不是说:很倒楣啊!我前世是在天界,我是云呢!现在是很倒楣,业力深重才降到这个地面上来,实在是很倒楣、很不得已啊!…。法界不 会这样大小眼,但是人就会在那里怪东怪西。接受我当下的因缘,至于我从天上的云,变成为地上的水,也不是我单一因缘在决定,那是各种气候因缘条件,也就是 “缘起”,要各种因缘具足,我才会降为雨水,当我从天上的云变为雨水之后,我一样继续滋润万物。如果稻米没有这些水来滋润,人类 哪里有稻谷可以吃?有食物可以吃呢?哪一样食物不需要水的滋润呢?

   当这一生一世扮演是水的角色,我就好好扮演著水的角色,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回馈这个世间。所以,从一个很广泛的立场来看,你就会超越生死,如果你从 片段来讲,就会认为:我很倒楣啦!我从天上不小心,然后掉到人间来受苦受难,你的生命就会觉得过得很苦,这样你的生命就没办法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进一步 去了解,因为有这些雨水的滋润,青菜才能够长大让众生食用,能够养育众生。

   当有因缘的时候,众生把我这个水拿去结成冰,水变成冰的过程,对水来讲是怎么样?它是一种死亡,是从液态变成为固态,对水来讲,这是一种权说它是死亡。 但对冰来讲,它是一种“形成”--生命的形成,大家要推理到其它的。这个型态变化的时候,就代表某一种型态的消失、死亡,以及某 一种型态的形成,但是如果你从整体的立场来看,我有因缘从液态变成固态,然后众生把我变成冰,当下我就发挥冰的角色,你要把我拿来当城墙拱门,也好啊!可 以庄严法界。你把我拿来建筑出一个皇宫,也很漂亮、很好啊!我当下也全然接受,没有抗拒这些因缘。

   当下的因缘形成这样,我们就好好扮演当下的角色,不要总是在那里哀声怨气,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充分把我们的生命发挥出来,所以水变成冰,也没有事、没有 好坏啊!也不是坏事,当下一样可以庄严法界。如果有因缘,当我要扮演弥勒佛的时候,也好好扮演弥勒佛的角色,你们要来膜拜我,那是你们众生的事情,因缘就 只是这样,我就扮演弥勒佛的角色。所以,冰也可以变成弥勒佛,只要把它雕成这样,本来是一大块的冰,放在那里你不会去拜,但是当我把它雕塑成一个像出来之 后,众生就会对他一直膜拜了。

   因缘改变之后,众生很容易被这个外相又卡住了,好!要膜拜是你的事,我还是一样在宣说无常法印、无常法流。当没多久因缘改变的时候,我又会溶解成为水。 冰溶解成为水,对冰来讲是一种什么?是一种消失、一种死亡,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它是不好的现象,一种消失、一种死亡,认为我所崇拜的偶像消失了。但是因 缘条件改变的时候,我变成为水,水有什么不好呢?这时候冰变成水,对水来讲又是一种生。

   到底这个过程是生?还是死呢?是生、还是灭呢?这叫做“法无定法”,你不能光从片面的角度来看、来衡量,认定这个现象是绝对的 好或是绝对的坏。众生很容易从片面的角度来看,如果你一直执著在弥勒佛的形象,当它溶解为水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很不喜欢,因为我的偶像 怎么可以消失呢?怎么可以溶解呢?但是当因缘条件改变的时候,它一样继续在流动、在变化成为水,它慢慢在流动、流动到河流,一直的化成为水,然后又一直 流、流到海洋,你认为水一直的流,流到这个海洋,到底是生、还是死?是生、还是灭?

   如果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讲,他从成年、壮年,然后老死,就好像一条河流游、游…,游到这个大海,快接近海口、出海口,它快消失、死亡了,如 果我们从河流、河水本身来讲,我们认为它流入大海就代表死亡,代表著它即将消失了,好像被吞噬掉了、被吞灭掉了。但是当它慢慢的流、流到大海,它有没有真 正的消失?它是溶入大海,跟大海又是溶为一体。对河流来讲,它好像流出、流出,但是对大海而言,你是流进来,到底这个现象是要算作出、还是算做入呢?是要 称为生?还是称为死呢?所以这叫做“法无定法”。

   当我溶入海水之后,我一样不会哀怨啊!不是说:我这么倒楣!我生命快消失、快结束了,已经河流流到这个海口,我生命快消失、死亡了,就变成灰心灭志,不 会这样啊!当我有因缘流到大海,我就跟大海一起脉动嘛!所以一样溶入大海,大海就是我的家,跟大海就是一体,如果你抗拒那个变化,一直坚持我要扮演的是河 流的角色,我要的是河流、河水,不要变成海水,如果这样的话,你落到大海里面就会很苦的,就像一个石头掉到大海里面,跟大海没有办法溶为一体的时候,会被 海浪不断的冲击,你会很苦、觉得事事不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为你没办法溶入那个境界里面。

   如果我们能够溶入当下,跟整个大海一起脉动,超越生死啊!我河流的消失、河水的消失,但是事实上我是变成为跟大海一体,没有所谓的生死,从这里大家慢慢 去体会,包括体悟到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死?这些幻灯片都是协助大家去体悟那个深义。当有因缘形成美丽浪花的时候,我就扮演美丽的浪花,在人生激起美 丽的浪花,也就是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但是要激起美丽的浪花,也不是我个人在决定,也是要有因有缘。

   有一天当因缘又具足的时候,太阳把我从海平面慢慢的吸上来、吸上来,然后又成为空中的云,我没有抗拒因缘情况变化,就随顺当下的因缘,从海水变成为空中 的云,到底是生还是死呢?如果你从片面的角度来看,你就会有生有死,如果你从综观整个全面来讲,就是变化、变化、变化啊!这个变化现象,你也不用马上下论 断:是好或是不好。当我成为空中的云的时候,我一样又可以翱翔在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中,你能够全然接受整个法界的因缘的时候,你的生命会很有活力的,你 的生命才会活出来啊!我当下成为云的时候,我又在大自然中翱翔,然后飘到最需要的地方。

  以上是跟大家分享生灭变化的过程,什么叫做生死?什么叫做“法无定法”?协助大家去理解,破除我们原来只是看片面角度的那一种观念,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不生不死。

   再来看的是一堆牛粪,你说它是好?还是不好?你说它是净?还是不净?一般众生很习以为常的认为这是牛粪嘛!这是不干净的、这个是不好的,我们不喜欢的 啦!如果脚踩到牛粪的话,就觉得好倒楣啊!你看到这个牛粪就会不喜欢,但是包括这个牛粪本身都是中性的。不净?那是人类从人类的立场来看它,如果遇到滚粪 龟或是牛屎龟,当它看到牛粪,就会把它当做是它的美食耶!

   人类认为牛粪是不好的,那是因为你不喜欢它,但是对这些花草植物而言,这是它们的什么?养分呢!有机肥料耶!有机肥料很贵呢!现在提倡有机食物、有机的 农作物都很贵耶,回归自然,所以你看牛粪到底好?还是不好?请不要从人类片面的角度,去界定它肮脏或是不好,佛陀要唤醒我们“法无定法 ”,请大家拉开我们的心胸、拉开我们的视野,来了解《金刚经》里面有很多无上甚深微妙法。

   《金刚经》真的是非常深奥,大家要用心来聆听、用心来体会,你要真的能够体悟到,都要累积相当多的闻思修证。《金刚经》不是空谈、不是空论,都是对实相 世界的描述,对实证世界的叙述,如果你没有深入闻思修证,没办法了解《金刚经》的深义,就算你整部经都会背诵了,但是它还是它、你还是你,还是不容易化为 一体,现在讲述《金刚经深义》,就是协助大家逐步的去体悟,然后能够体证到。

    庄严净土 第十

  (这是有关于四果阿罗汉的世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注意这几个字: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呢?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以前在闻思修证下功夫的时候,我是在然灯佛的地方,我对法有所得吗?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一个人得道、成道、开悟,那都是一种权说。事实上真的跟众生有不一样的体悟,但是他是来 到无所得,因为他所体悟到的那些法,都是法尔如斯、本来就存在,没有一样是我创造出来的,没有一样是我发明出来的,我只是体悟到这个已经存在的真理事实, 我只是觉醒过来,然后看到众生在苦海的世界,看到众生处在无明的世界里,心生不忍,大慈大悲悯众生,再倒驾慈航回来协助众生醒过来、醒过来,远离颠倒梦 想,协助众生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解脱自在,就这样。大家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无所得?含意都很深。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 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节里面蕴藏很多的深义,第一点: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大家以为说他得道了、他成佛了,但是佛陀还是跟大家澄清:佛陀他于法还是无所得。而 “然灯佛”,我们要比较清楚正确的理解,真正是在点燃“宇宙的灯”,开始的是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整 个宇宙,所以“然灯佛”讲的就像每天最大的灯是什么灯?是太阳啊!我们地球最大的灯就是太阳,你把这里的“然灯佛 ”理解成太阳,就更容易理解到《金刚经》里面的深义,就更容易看到实相,不是抽象的。这里讲的都是整个大自然,佛陀就是现观大自然的实相,然 后彻证“三法印”。

   佛陀就继续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菩萨庄严佛土不?”一个人真正有修有证,可以称为他庄严佛土吗?或是一般人在修行的 过程、在服务的过程,或是在欲界里面,你认为种种的庄严,这样有在庄严佛土吗?须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是名庄严”。

   此处开始慢慢导引《金刚经》里面很深奥的深义,如果用念的把它很快念过去,你以为了解了,反正“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好 像在绕口令,但是这里面的含意却是非常深,一般人所说的“庄严即非庄严”,以为是知道了,但是里面所讲的庄严跟非庄严,含意非常 的深。

   一般众生所认为的庄严,不是真正的庄严。解脱者、智慧者所认为的庄严,众生却不认为、不以为那是庄严,这样就会构成很多知见上,以及认知上的差距。现在 是讲个概略的原则,我们再来去细分。很多人认为:我家里要怎么样摆设?怎么样布置?要装潢得美仑美奂,哪里要摆什么?要买多少的花瓶、艺术品?然后要买价 值很高的艺术或是山水画,一幅山水画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样才叫做庄严。

   但是对一个真正重视修行的人,看到你家里摆设这么多,你认为说很庄严,但是他不认为那叫庄严,反而是更多的累赘。而且你是占用了更多的空间,让家里的空 间更小而已,这不叫庄严。一个真正重视修行的人,他家里摆设得会很简单,里面很清爽、很空旷、很简单,但是一般人进到这个地方,觉得这也没什么啊!都好像 很简单、很朴素,里面没什么。一般认为道场的设备是五星级的设备,才觉得那种道场才叫做庄严。

  但是佛陀就告诉我们,真正重视智慧、有智慧、实修实证的人,他们所重视的庄严,不是一般众生所认为的那种角度。一般众生所认为的庄严,对实际的大自然而言,不叫做庄严,但是真正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是非常的庄严,但是众生却不以为然、不知道,不懂得去欣赏。

   如果真的打开智慧眼,真的看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之后,每天随时都可以看到法界非常庄严,而且非常深的艺术,当你真的看懂大地风云经、活生生的佛法之后, 不会去执著几十万或是几百万的名画,不错!当然会欣赏也会看,但是你一看就知道大地风云经的艺术,真的是无价啊!不止价值几百万、价值几千万。当你慢慢听 闻解脱道课程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无价之宝,你真的不用花费好几十万或是好几百万去买那些艺术品,就能够欣赏到真正非常深奥的艺术。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什么叫做庄严、非庄严?如果以当今南传、上座部地区佛教所重视修行的丛林道场,大部分都是 在山坡地区或是郊外。很明显的特色是跟森林、大自然做完整的结合,禅修道场就在森林中,向大自然借用一个地方,建造一处可以遮风避雨的禅堂及小茅棚。真正 重视修行的人,硬体设备都很简便,所花费的钱不用很多,但是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却是非常大。

   我在西元一九八九年,也就是民国七十八年到泰国参访佛使比丘的道场,也到阿姜查的道场参访,那些能够吸引国际修行人的道场,其特征在于没有用富丽堂皇的 外貌、禅堂,没有富丽堂皇的五星级住宅。在佛使比丘道场,当时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木板,我们去的地方就在林中,也有到海边。

   在椰子树下的几间小茅棚,如果以台币来讲,一间茅棚的成本只要五千块、一万块就够了,但是却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以上的欧美人士去参访、禅修,为 什么呢?真正要修行的人,他们重视心灵的净化,所要追求的是单纯朴实、返璞归真的人生。所以,包括我们未来想要建设道场的趋向,都要重新思考,北传地区每 一提及道场的建设,常常都是在比较谁盖的比较大、比较豪华,谁装潢得比较富丽堂皇,用来吸引信徒,但是很容易就沦为观光道场,这样很难留住真正想要修行的 人,很难吸引真正想要净化心灵、提升心灵的外国人士。

   建造一个富丽堂皇的道场,一方面对大自然的破坏力、杀伤力很大,一方面真正能够发挥净化人心的效果,不会比一个简单朴素的丛林道场来得好。像我以前有一 些外国朋友,他们也曾经到世界各国参访,当来到台湾,却质疑台湾的佛教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他们要来台湾找法、修行,却怎么都没有呢?真的很感慨。因为当时 我在就读研究所,对整个南北传佛教的优缺点,也都清楚的了解,因为他们都有到过南传地区参访,所以后来就鼓励我,并且介绍我到南传地区的几个道场去参访。

  一般人所认为的庄严,对于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却不认为是庄严,但是返璞归真的禅修环境,也会有很多人不认为是庄严。然而佛教的素质要提升,佛教真的要来到智慧型的佛教,一定是要返璞归真的。

   真实人间的佛陀有四个很重要的阶段。依照经典上的记录,佛陀是在他妈妈要返回娘家的途中,在树下所诞生的,而佛陀在哪里修行?也是在树下修行。佛陀讲经 说法,大部分也都在树下、林中。包括佛陀要大般涅槃的时候,以世间法的讲法就是快要往生的时候,他选择在哪里?双树林中的树下。不是在某个大道场里面,佛 陀很重要的过程阶段都是在树下、森林中,这告诉我们大自然就是最庄严,众生不认为庄严的,但是在有智慧者的心目中,真的就是庄严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体会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刻意人为的要去庄严佛土、庄严道场,刻意要用人为去庄严大自然,你越装就越假,返璞归真是真的最庄严,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所谓的“庄严佛土 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超越我们以前对于“庄严”的看法、认知,重新自一个更高的境界来看、来体会。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年六祖惠能一听 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就很震憾啊!各位有没有很震憾呢?如果你所酝酿的因缘足够,一听到这一段话就会很震憾,但是这个 含意很深,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没有实际闻、思、修,再讲个一百遍、一万遍还是一样,都只是一个标语而已。

  说要“应无所住”,还是一样处处在住、处处在黏著,不然就是自已处处在住、在黏著,但是自己却不知道,都在指责别人、责骂别人,真的要做到不容易,你要闻思修证逐步上来。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真正要成为一个大修行者,你要生起这样的清净心--“不应 住色生心”。配合前面所讲的“庄严即非庄严”,一般众生常常用眼睛去看外面的色尘,以凡夫一般人的眼光所认为的 “庄严”,如何的穿著、打扮才叫做体面,才叫做富贵人家,如何的打扮就是很粗俗(土),或是如何的打扮或是建筑,才叫做美仑美 奂,怎样的建筑就很土…,一般众生是这样的在衡量,你的眼睛跟色尘在接触的时候,都被这个“色尘”吸引走, “色尘”就是你所看到这些现象界的物质方面,众生常常从外相、从外表来衡量,什么叫做庄严?什么叫做好看、不好看?你的心常常被 “色尘”牵引著走、吸引著走,这就叫做你的心常常住在“色尘”上面。今天我们真的要来到不应住在色界 上,而产生种种妄想、产生种种心态。

   不要从外表来判断来衡量,不要执著在外表、外相上面,众生所看的角度都满肤浅的,佛陀就是要唤醒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要从 外表来衡量,不要以习惯性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做庄严?什么叫做好看、不好看?然后在那里起贪、起嗔。如果你能够看到实相,就不会黏著在色界上面,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前面的“色界”就是物质方面的,或是外相方面的,后面的声香味触法,著重的 是心理、心灵方面的。有的人不著重外表、外相,但是却很重视心灵的感受、那一种feeling,非常重视那一种感受、感觉,像一些诗人或是艺术家、音乐家,他们就很重视那一种声尘,或是那一种触觉,或是那一种心灵的感受。虽然他不注重外表,但是如果是注重心灵的话,你的心还是一样被各种境界牵引著走。

   有的人很执著在雕刻方面,所以他用毕生的生命练习雕刻技术,然后在那里钻研雕刻,但是他的生命就整个被所喜好的吸引住,不是说艺术雕刻不好,而是你能不 能有一种超然的眼光胸襟,有因缘我就雕刻,但是这个雕刻艺术不会牵引著我,不会把我的生命系缚在上面,有因缘我也会画画,来跟众生结缘,但是我不是以画画 为目的,我不是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在画画上面,这就是“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要怎么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是告诉大家不要用过去六根接触六尘的那一种习性来做反应,要来到应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 心,这一句话含意很深,一般众生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常常都成为境界的奴隶或是跟境界打结,“打结”就是黏著、 被境界牵引著 走,这叫做处处住在境界上面。要来到“无所住”,不错!这句话绝对没有错!问题是谈何容易!真的要做到“无所住 ”,你必需要能够来到“无我”的境界,来到“心能够与空相应”,心能够来到“ 空、明、觉”的世界。

   不但来到“空、明、觉”,而且又了悟身心内外的这些实相,也溶入法流里面,让这些六尘穿流而过,你不会住在那个境界上面,不会 被境界所卡住,但是有的人会错意,认为修行就是要来到六根跟六尘都不可以接触、不可以看、不可以听,然后吃饭也不知味,这样就变成是跟境界产生很大的抗 拒,也还是一种住,也还是一种黏著。再来,有的人认为修行有起心动念就是错误的,所以认为要修到“无念”,“无念 ”就是无所住、无我…,这是错误的,很多修行人修到后来,就变成什么也不敢做、不敢看、不敢听,然后要修到“无念 ”,认为这样才叫做涅槃。

   其实这样就是没有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其心”。注意“生其心”,是一种起作用,我可以 听、可以看,但是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不会被境界牵引著走,因缘聚合的时候,我一样可以去做,但是当下去做或是不做,我都是从慈悲出发,从能够利己利人的 立场出发。修行不是到后来变成消极悲观、自我封闭,不是这样的,不是到后来对生命否定,那是错误的理解。这一句话“无所住”,你 应该要“无所住”,我们应该要来到这种阶段,但是因为“无所住”是比较偏于一种消极方面的,所以你又要 能够“生其心”,“无所住”是能出,能够出来、出离、出三界,但是你又要能够入三界。“生 其心”代表是能够入三界,“无所住”是代表出离三界。要来到这种境界已经不容易,要能出又能入,所以含意很深。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一句话把它 很快念过,你每一字都看得懂,每一句、每一段也都看得懂,但是它真正的含意却很少人能够懂,空海所讲的都不是依文解字,也不是参考别人怎么讲、别人怎么 说,然后综合起来,集诸家之大成,再来一个“空海说”,不是这样的。所讲的这些都是来自于体悟、体证,所讲的这些都是属于实相方 面,协助大家去看到实相。

   这两段佛陀就讲:“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如果有一个人的身体大到像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我 们地球上喜马拉雅山是最高,包括整个喜马拉雅山山脉都是最庞大。有人的身体大到像喜马拉雅山身体,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须菩提就回答:不错!确 实是很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前面还容易理解,后面就很不容易理解,现在举个例子来讲:人类站在喜马拉雅山的山下, 以人类跟喜马拉雅山来比,就好像一只蚂蚁,站在你的前面、站在你的脚底下,你身体的庞大,对一只蚂蚁来讲,就像人类心目中的喜马拉雅山。这个比喻大家好好 去理解,因为这个要引申出很深的含义。“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因为以人类的知见,不管是从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 样上来,或是成为生物学家,但是你要体会到“非身是名大身”不容易,因为人类很习惯性的用人类这一种二元对立的眼光来看。看起来 会动的才叫做动物,看起来它不会动的,你就认为它不是动物。

   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有六根,这才叫做人、才叫众生,那些狗猫它们才叫众生,植物不会动,就认定植物不是众生,那是人类错误的判断。对于植物,人类给予 很多错误的判断,认为它们不是众生,其实它们也一样是众生啊!再来,人类所认知的就是要怎么样的某种形态才叫做众生、才叫做动物,如果它的形态大到像一只 蚂蚁来看人类的话,就像我们的毛发对蚂蚁来讲就像森林、树木,它只是在森林里面跑来跑去,尤其它到你的头发里面,就像是在很茂密的森林里面,它会绕得很 苦,对蚂蚁来讲它感受不到是在人类身上爬、在一个人身上跑,它感受不到。

  而人的智慧也是这样,你所否定的,却不知道它是蕴藏著非常高的生命、非常高的智慧;人类认为的无情,却不知道它正在孕育著你的生命,这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的话,会对整个大自然深深的感恩,而且我慢消失会很快。

   我们现在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解析,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血管,把这个血管放大,血管里面有很多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每个红血球就是一个众 生,就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受过高等的教育,都可以了解每个红血球本身就是一个众生,它一样有生老病死。而且红血球出生之后,它渐渐长大,然后 可以工作的时候,就一样默默的在做它的工作,红血球的工作、任务是输送养分,所以红血球本身就是一个凹盘,就好像一个卡车这样,上面可以载送东西,红血球 可以运送养分进到肌肉组织里面,它运送营养素进来,然后又把废物又带出去,它们一样在工作,在我们身体里面就像卡车不断地在运来运去、运东西。不要以为它 们没有生命,每一个红血球都是有生命。

   白血球一样就像警察在负责我们身体里面的治安,如果有病毒病菌进来,白血球就会离开血管,然后出来把病毒、细菌围起来,然后跟它一起死掉。所以我们会流 脓、有脓,那个脓就是我们的白血球吞噬掉那些细菌,然后自我牺牲,把这个废物流出来,它是壮烈成仁啊!我们有感恩过吗?很少!我们现在再把身体里面的红、 白血球,把它扩大到这边来,血管里面有这么多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以血管里面的这些血球而言,昨天流到这里来,这个血管壁一样是固定在那里,这里有 洞,我跑出来到组织、肌肉里面,然后把养分输送出来之后,又再运送一些废物,流到静脉来,然后又流到我们心脏、肺脏。

   相对于红血球、白血球而言,是不是觉得血管壁是不动的,血管就好像是一条公路、一条管道,这些红血球认为我昨天来,你们是在这里;今天来,你们也是在这 里,是我跑出来,然后我进进出出,所以是我会动。相对于红血球而言,这些血管它们就好像不动。红血球它们跑出来,一样会跑到骨头或是肌肉里面,昨天我穿到 骨头里面,你一样在那里,一样是这样不动,我敲你、踢你,你也没反应,我今天又跑来,再敲你、踢你,骨头你还是一样没有反应,所以对于红血球而言,认为骨 头是无情的、不会动的。所以,以红血球的智慧而言,它们体会不到血管壁或是骨头是有生命的,而且不容易体会到红血球、白血球它们能够存在,跟血管跟骨头的 完整体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体会不到。相对立场来讲,认为只有我在动、你却没有在动。

   我们再来把它扩大解析,现在你就假设穿红衣服的你是红血球,穿白衣服的你就白血球,把你缩小到身体里面的红、白血球上面来,现在就把你想为:我就是身体 里面的一个红血球或是白血球,一样喔!你每天在血管壁、在肌肉、在骨头跑进跑出,但是你认为我会动,我是动物,看到那个不会动的,就认为它是没有生命、是 无情的。但是以智慧者眼光来看,一般众生智慧都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面,理解力也是停留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面,而没有真正的开启智慧,因为以众生的眼光 来说,我红、白血球体会不到血管壁有在动,我昨天来踢它没反应,踢骨头也没反应,它是无情的,我踢自己还会觉得很痛呢!

   所以,当人类践踏在大地上面的时候,你认为它没有在动,就会认为它是无情的,这样可以了解吗?慢慢去体会。有的人认为为什么要感恩大地?为什么要感恩那 些水?如果血管壁里面没有那些水、液体,这些红血球、白血球怎么存活呢?我们现在慢慢再理解。我们现在联想自己变成地球跟太阳,这整个太阳系就变成一个大 身,那你呢?就是身体里面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众生很难理解到地球、大自然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如果没有这个身体,红、白血球怎么存在?如果这个身体 是个死亡的身体,你里面的红白血球还能够活著吗?这样可以了解吗?红、白血球你的养分来自哪里?还是这整个身体的供应,万物之灵的人类,你的生命能源来自 哪里呢?所以大家好好去体会。

   你体会不到的“大身”、“非身”,“非身”是相对于人类的体会,人类认为要 有几尺之躯,才叫做身体,但是更大的身体或是不是按照人类所体会的那种形象、那种身体,人类就体会不到,然后就认为那叫做“非身 ”,你就否定它的生命存在,就认为那是无情的。但是佛陀说“非身”,人类体会不到的那个“身 ”,事实上叫做“大身”,如果你能够真的好好去体会,你的我慢会很快的减少减少,也会很快的消失止息。

   我们再解析“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或是很容易错解。一般众生常常是一 直在追逐金钱,认为没钱不容易办事,认为有钱就很好办事,造成很多人把他的生命目标,放在追逐更多的金钱、累积更多的财富,如果他能够金玉满堂,就觉得非 常的光采、非常高兴,认为很有成就感,不知道他的生命都一直放在追逐金钱上面,就是在欲界里面打滚。

   一般人都是在欲界里面打滚,有的人后来想说要修行,要放下这个欲界,坚持要清修、要持戒精严,十戒里面就有一条“不持金银戒 ”,有的人就坚持是个标准的修行人,是个持戒精严的人,我不可以碰触到钱、不可以持钱、不可以拿到钱,所以他对金钱就是会设法排斥、撇开,如 果我的手有碰触到那些钱、拿那些钱,就认为是一种污垢,或是持戒不清净,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如果他以那一种认为说:这才是他的目的、这才是他所要的, 这样就不知道他是从一端跑到另一端,这边是一端,为了要树立他是一个清净的修行者,他是从一端然后跑到另一端。为什么说跑到另一端呢?因为有的人认为持戒 清净的人,他对这个不是很能认同,认为我们照戒律做啊!这样才是应该啊!才是正常啊!但是这里面没有正确理解佛陀所讲的“不住 ”、“无所住”、不持不触。

   “不触”,事实上你的心对金银有没有在住?他自己会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认为我身上没有拿到钱,我不碰触钱,就是 “不住”。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说,因为有些团体,尤其是有些南传地方,认为是持戒清净的团体,他们不拿金银,如果北传的人有碰触、 有拿金银的人,就认为你是持戒不清净的,就不跟你共修,有的会这样,认为你持戒不清净,就不跟你共修。因为他认为你身上有碰触到钱,就是染污的、不清净 的、污垢的。但他不知道就算你身体上都没有碰触到钱、没有拿钱,但是你这钱的问题,在你心里是不是还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钱对这样 的人还有没有腐蚀性?还是会有!只是他不敢去碰触而已,所以他认为这个钱方面是具有腐蚀性的,是具有让人堕落的,所以他发出一股很大的离心力来抗拒它。

   当事人他对这个钱还有没有在用力?还有没有在出离的那种力量?他是有,这是有为有修的过程是不错,但是这不是目的。因为钱本身它并没有罪恶,它只是一个 工具,而且是中性的,有的人不知道它是个工具,就一直追逐它,把工具变成目的。就像把方便法变成究竟,结果一直被这个金钱卡住了,这个是一端。但是有的人 认为这个金钱就是罪恶,碰触到它就是不应该、不好、不对,所以就变成把它贴上一个罪恶的名称,你内心里面没有用平等心来对待它?你是设法避开,但你内心里 面对钱的阴影,还是一个很深的阴影。

   这个钱对当事人来讲并没有说解脱自在,因为钱对他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只是用很强的离心力来对抗它。所以“不持、不触 ”,并没有来到《金刚经》所讲的“不住”。《金刚经》所讲“不住”的境界很高,了悟钱的实 相,知道它是个工具,当没有因缘接触到钱的时候,我没有遗憾。两袖清风,我一样潇洒自在。如果有因缘接触到钱,他也透视了解这个钱的作用,要善加应用,可 以发挥钱的效果来利益众生,善加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利益众生,但当事人他对这个钱没有任何的黏著,可有、可无,有就发挥这个工具的效果来利益众生。没有,我 也不必刻意去追逐;没有,我也不会自叹自艾自怜,不会这样。所以我身体上有没有带著钱,不重要!不是说我身上有带钱,就叫做有染污,不是这样的。

   最主要是你的心态、你的心里对钱有没有黏著性?这是满重要的一个观念,如果你对金钱有黏著性,就是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你认为金钱是肮脏丑陋的、污 垢的,它在你的心里面还是一样是黏著的,并没有从金钱解脱出来。真正能够从金钱里面,是你要透视了解金钱的性质,它是个工具,然后我触不触都无所谓,因为 我内心没有黏著,有钱、无钱都解脱自在,这叫做“不住”,有钱我能够生其心,这个心不是贪染的心,而是善加应用这些来做利益众生 的事情。

  举个例子来讲,空海出来弘法三年,这几年来从各方赞助的各种款项,大概将近五百万左右,我们三年用五百万,结果这些钱发挥出来,制做很多的VCD、录音带、MP3, 以及光碟、还有书本,然后流通到国内外、流通好几个国家,我们把它善加应用,然后可以发挥利益众生的事情,钱有没有罪过?没有罪过啊!最重要是我们的心不 要黏著、不要贪染。如果大家有正确理解之后,知道金钱的正确定位,人生的目标会重新调整,不会被钱赚走,一方面又能够善加应用这样的因缘。

    【幻灯片】

  空海以前上山下海、天南地北到处去搜集的一些材料,为了帮助大家慢慢去体会到活生生的佛法、很深奥的佛法,协助大家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拍摄了不少的幻灯片,慢慢地来跟大家分享。

  这张幻灯片是蕃茄、Tomato, 还有甘仔蜜、“臭柿”啊!大陆有些人称为“西红柿”,最初他们讲说西红柿,我听不懂,因为我没看过啊! 后来把那个拿过来之后,原来这个就是那个。你看喔!这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同样的一个东西,它本来有没有名称?没有!实相本来没有名称,是人类为了沟通方便 起见,把它贴上去一个名称,但是每个民族、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来称呼这个相同的内容的时候,他们用的语言不一样,当我把它称做“甘仔蜜 ”-有蜜,有人把它称做“臭柿”-有臭,大家就不要在那里见诤:怎么可以把这么好吃的东西称为臭的东西呢?所以不要 在名相上面见诤,事实上实相是一个,但是名称就是“道本无名”,没有名称。实相,你看要用什么名称都可以。

   我希望大家要超越过去对语言名相的抓取,不要一听到说:阿罗汉跟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就在那里见诤;阿罗汉跟佛陀有什么不一样?就在那里见诤,那是没有意 义的,浪费我们很多生命。如果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当你证悟到之后再说嘛!等你先把病医好了再说嘛!所以我们不要在名相上面见诤,我们看到那个实相。

   这个是“匏仔”,但是你讲“匏仔”,大陆同胞他们听不懂,这套课程内容未来还要播放到大陆去,称它为 “匏仔”?听不懂!说是葫芦瓜,它又没有葫芦形,匏瓜?不对!让我想到电视主持人胡瓜,你称它“匏仔” 也好,称它“匏瓜”也罢,事实上它本来没有名称,这个名称是人类把它贴上去的,但是人类往往因为贴上去的名称不同,结果就见诤不 断,这样你会慢慢发现人类真的很可爱。有人说“种匏仔,生菜瓜”,这句话是形容什么?很倒楣的意思,人如果在倒楣的时候就 “种匏仔,生菜瓜”,这句话我们就要翻译一下,因为听不懂台语的人会不知道意思。

   但是你认为这样是倒楣吗?以现在来讲,如果能够种匏仔,却可以生出菜瓜出来,这是奇迹耶!这样会有很多人来参观、来观摩,还会研究为什么会这样?而且你 卖出来的东西会很有价值、很昂贵。所以,你若能“种匏仔,生菜瓜”,那不得了!太棒了!以前认为是倒楣,事实上你能够真的这样, 也就是说能够转念的话,会倒楣吗?你会财源滚滚、很多的名利双收。如果能够“种匏仔,生菜瓜”,如果不在名相上面争执,而能够去 看到实相,你会法喜充满的,这里面都还有很深的含意。

   这个称作凤梨,但是如果你送东西给人家说我是送凤梨给你,对方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一般现在我们台湾民间都有送这个凤梨,象征什么意思? ‘旺来’!因为台语叫做“旺来”,“旺来”是取其音-财源滚滚旺旺来,旺来真 旺。但是你要知道“旺来”,是台湾人在讲、闽南人在讲,你用国语来称呼,就不叫旺来,它叫做凤梨。你用英文、用日语,也不叫 “旺来”。

   所以,台湾人对名称有特别的喜好,因为那个名称刚好就符合你内心所要的,所以你就认为送凤梨就是讨吉利,众生有没有被这个名相所卡住、所吸引?被一些人 类所设计出来的语言名相卡住了?如果你送人家一把伞,人家就会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因为“伞”表示散开。众生就是这样,人家好意送 一把爱心伞给你,你却认为别人不怀好意,很多的是是非非就这样出来。人家送你一个水梨,以前也有人送水梨给我,后来他觉得这样不妥,说不可以送给老师水 梨,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你送什么给我,我看情况就接受,让众生随喜。但是后来我后来问他为什么又把水梨拿回去?他说人家说送水梨代表是分离、跟老师 无缘,这不可以,不可以这样。

  众生就是被语言名相卡住了,被这个声尘所吸引住了,被这个色尘所卡住了,所以众生常常成为色声香味触法的奴隶。

   这个叫做菜瓜花,一般看这个丝瓜花、菜瓜花,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有什么新奇,但是如果你真的好好闻思,你就处处见法、心花朵朵开,不是看到莲花才心花 开,不是看到玫瑰花才心花开。我看到菜瓜花也是一样心花朵朵开,赞叹整个大自然的奥妙,里面具足了“三法印”-无常、缘起、无 我,这个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看。

   如果你真的会看,从这一朵花里面就能够体悟到“三法印”,你真的就是心花朵朵开。这是一个蜜梨,然后这是芒果,但是那都是人类 贴上去的标签。如果你送这个蜜梨给别人,有的人又会被名称所卡住了,就不喜欢。你跟人家说我送一个芒果给你,是你生了个芒果,不喜欢啊!让你生芒果很多, 让你果实累累他不喜欢,因为很容易被那个名相卡住了。所以,人家讲一句话,未必是不怀好意,但是众生常常从自己的角度片面断章取义,然后就去解读别人的意 思,世间的很多是非恩怨就是这样出来的,常常你听话都只听一半,后半呢?你就自己作文章,然后自己编出很多的颠倒梦想,编出很多的故事出来,这都是没有必 要、都是自讨苦吃。

   这是火山爆发,要拍摄到这个火山爆发的景象,很不容易!这里要让大家来看,这个景象到底代表的是好还是不好?这要看众生从什么角度来看,要让大家体会什 么叫做“法无定法”。“法无定法”就是一个现象的产生,你不能够说它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不好,看你是从 什么角度。如果你能够站在越高远、越超然的立场来看,你的体会就会越深,就不会在那里跟众生见诤这个绝对好或绝对不好。

   火山爆发之后,你看这是什么?火山口。阳明山大油坑的火山口,前几天禅修的时候,也带领大家去看这个火山口,但是因为我们这一次距离上一次拍摄,已经事 隔一年,。年之后,这边被很多喷出来的硫磺堵住了,所以这边高起来,出口变成是在那一边。它一样在无常改变,这个硫磺口、火山口,是以前爆发过的火山口, 现在剩下两个火山洞、两个喷口,它一样不断的在喷出热气出来,这是在告诉众生,一般众生看到或提到地震、火山爆发,就认为是不好的现象,但是对科学家、天 文学家来讲,火山爆发、寻找星球有没有火山,是科学家很重要寻找的证据,某个星球有没有火山的存在,对科学家、天文学家来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如果 星球有火山活动存在,代表这个星球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极有可能有众生的存在,有生命体的众生存在。

   所以,火山爆发、有火山口的存在,表示这个星球是活的,对生物学家、科学家来讲,都是好的现象。再者,很多人都不喜欢地震,一提到地震都认为杀伤力很 大、破坏力很大,一提到地震,大家就想到无常、人间的悲剧,是很不好的事。不错,地震有杀伤力的一面,但是我们能不能站在更超然、更客观的立场,来了解这 个事实呢?台湾的地形是在弧陆碰撞下产生的,这是在告诉我们:台湾是因为板块的挤压,也就是透过地震,因为板块挤压一定会产生地震,台湾的地形是透过地震 板块的挤压,慢慢的形成起来、隆起来。

   如果没有板块的活动、没有地震的产生,会不会有台湾?没有台湾这个地形。因此,地震对总体来讲,对台湾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不能够从片面的角度来说,地 震就是绝对不好,当然我们也不期待地震,但是因为要不要有地震,不是我修行境界很高就能够决定的,不是我们在决定的,那是整个大自然的运转。当地球地壳累 积到相当能量的时候,它就要发泄出来,能量就要释放。

   或许有的人认为他们的上师修行境界很高,只要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不能有地震、就不敢有地震,我是觉得这里面要做相当大的保留。因为我们以科学的角度来 说,如果你认为我的修行境界很高、德行很高,我到哪里就可以把它震伏住,这个地方就不能有地震。现在假设这个地区本来每年固定要释放一些能量出来,你在那 里坐镇十年,现在假设你真的很厉害,坐镇十年,十年也都没有地震,好啦!等到你一走的时候,结果会怎样?产生更凄惨的大地震,它有阶段性的释放还好喔!知 道吗?如果你一直把它压抑、压下、压下,让它不释放,等到有一天它忍无可忍了,实在没办法了!就爆发出来,那种杀伤力更惨!

   所以,不是说透过我们的修行,然后去改变什么,不是这样啦!我们要了解每一件事情,像这是我们到佳乐水拍摄到的,这就是告诉我们:以前几万年前,这个礁 岸是浸泡在海洋里面,但是因为板块的挤压,所以它不断地升上来,这在告诉我们,台湾陆地是因为板块挤压,透过板块的挤压慢慢地隆升上来,所以我们不能够对 地震下一个论断说它是绝对好,或是绝对不好,不是这样,是有利有弊,有好有坏。

  我们要了解佛陀所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包括坚硬如地壳,也是一样会变,如果你有无常观的话,你在建筑的时候就会加强安全系数。你有无常观,反而会过的更安心、更安祥,绝对不是悲观,不要错解无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像东海岸的这个都是海水浸蚀过的地形,这里面都有珊瑚,都要告诉我们几十万年前,这些都是在海平面里面的,地有没有在变化,一样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再 来我们看这是灵芝,你看灵芝的产生来自于要因缘要具足,它真的是很挑环境的,因缘要具足,而且这一棵树要死掉之后,灵芝才会在枯树上面孕育。所以,这一棵 树的死亡,孕育灵芝的诞生。有死有生,有生有死,没有绝对的。因为那一棵树木的死亡,因缘慢慢的蕴酿、慢慢蕴酿,这些灵芝慢慢地形成,就像你认为有所成 就,认为我这样长得很漂亮,但是你要知道背后要有多少的因缘在支撑,生生灭灭之中,体会什么叫做不生不灭?

   这个也是一样,这一棵树木倒下,慢慢腐烂之后,因缘具足,这些草菇就产生了,而这也是一个枯树生命的转换,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体悟、慢慢去了解,包括这一 朵莲花,看你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如果是要赏花的人,你认为这一朵莲花,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因为太熟了,花要凋萎。但是站在农民的立场来讲,他看到即将结 出累累的果实,所以无常,好不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不要抗拒无常,你真的了悟“三法印”之后,你的生命会很洒 脱、会很自在。

    无微福胜 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这是一个比喻,如恒河中所有沙数,那些沙已经够多了,恒河里面的沙不止是几兆,不是几十亿、几百亿而已,是几兆、没办法算的。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每一粒沙又代表一条恒河,现在假设印度恒河总共有一百兆粒的沙子,一百兆的沙子,现在你要再去理解像一百兆条 的恒河,这样多不多?“如沙等”,像一百兆粒的沙子,有这么多条的恒河,你认为多不多呢?当然很多、很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用很多很多的财布施、种种七宝的布施,包括把你所有的家产全部都布施出来,这样功德大不大呢?多不多呢?很多啊!很大啊!佛陀强调的就是,如果有人能够 了解、能够受持这一部《金刚经》,包括能够好好去理解,好好去体悟里面重点的四句偈,而且又能够为他人演说、为他人讲解,所得的福德是比布施整个家产,所 得来的福德都还大,当然这里是强调你能够理解《金刚经》,又能够讲述《金刚经》,福德是很大。

    尊重正教 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一段一样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他用什么比喻?“须菩提,随说是经”,如果你能够理解《金刚经》,又能够随顺因缘跟众生讲 解,甚至只要里面这么简短的四句偈经文,能理解又能够跟人家讲述的话,要知道“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 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这样,当知一切世间、天界、人界的所有这些众生,包括阿修罗道的皆应供养。这样讲经说法的人是很稀有难得,值得众生来供 养如佛、塔、庙,像这样的人在讲经说法,我们要尊重他如同佛陀一般的尊重他。“如尊重塔、庙”,以尊重一个道场的那一种心态、尊 重佛陀那种心态,来尊敬这样的人。“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何况有的人能够受持整部《金刚经》,而且又能够读诵、为人讲解呢? 这都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跟殊胜。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一个人能够全部理解《金刚经》,又能够读诵、为人讲解,这样的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这里不是依文解字讲解《金刚经》就算,不是这样,这样很容易让一般众生认为这个功德很大,变成一种贪功德。贪功德你就会怎么样呢?我赶快、赶快去翻翻,看 别人怎么注解、怎么讲解《金刚经》?东家怎么讲、西家怎么讲?这个人怎么讲、那个人怎么讲?结果你会去参考很多家的注解之后,然后就认为我知道了、我理解 了,结果开始要出来讲解《金刚经》,像这样就是依文解字。你这样在讲述,背后要检验我们自己有没有在贪功德?有没有名利心?如果有的话,这样的功德反而不 大。

   最重要的是要实际体悟、体证,所宣说的是来自于你的体悟、体证,不是为讲经而讲经,不是为说法而说法,你真的是体悟到了、体证到了,这样才叫做值得尊 敬。因为你本身体悟到法、为法做见证,你本身就是法身,你本身就是道场,因为你本身就是道场,所以你到哪里,众生了解的话,就会尊敬你,就是一个庄严的道 场。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刚经》是个非常重要的宝典、非常重要的工具,《金刚经》在哪里呈现、哪个地 方,大家就要尊重说这里就像有佛在这里,我们要以弟子尊敬佛陀的那一种心,来尊敬《金刚经》。《金刚经》确实是非常的重要,所谈的智慧也非常高,但是有一 点也很容易被误导,这不是佛陀本身的错,而是后来在编辑《金刚经》的过程,太过强调《金刚经》的地位与重要,这样很容易让众生又把重点锁在《金刚经》上 面,结果就在那里拜经、抄经、写经、诵经,而很少下功夫去理解《金刚经》、实践金刚经的深义,这样就很可惜。

  这不是《金刚经》的本意,我们真的要深入了解《金刚经》的深义,才能够得到无上甚深微妙法,才能够得到《金刚经》里面很多殊胜的法宝。

    如法受持 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云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陀就问须菩提:依你的理解怎么样呢?我释迦牟尼我有说法吗?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就回答佛陀:世尊,如来无所说。很多人都会讲说佛陀讲经说法,事 实上应该是四十五年,一般流传说四十九年,应该是四十五年,因为佛陀是三十五岁成道,之后开始出来讲经说法,祂是八十岁入大般涅槃,所以在这世间讲经说法 是四十五年。

   佛陀祂不是常常都在讲经说法吗?带领大家禅修,一样都有讲经说法,怎么说没有说法呢?为什么呢,这就是佛陀很实在的地方,因为佛陀了悟所讲的这些说法、 这些法则、这些真理,完全不是祂所创造、所发明的,没有一样是祂私人的密法,没有什么密而不可传的,因为祂所讲的这些也只是发现宇宙的真理实相。《阿含解 脱道次第》里面的262261页两节,大家仔细看看。

   佛陀说祂所宣说的这些法,都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所跟大家讲的三法印,包括缘起法,都是法尔如斯存在,都是真理实相。我佛陀只是发现了之后,然后跟大 家来解析、解释而已。我不解释这个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有没有因为我不解释就不存在呢?不会,还是一样自然在运转,不是因为我解释了之后,它才存在。佛陀只 是以悲悯之心把它宣说出来帮助众生,佛陀只是做个指月的手指,告诉众生真理实相是怎么样,然后协助众生去看、去了解。

   佛陀很谦虚,这些法不是祂个人所独创的,不是祂发明的,祂没有申请智慧财产权,没有什么密而不可传的,所以叫做“如来无所说 ”,没有说法。大家要好好去体悟。一定要去体悟活生生的佛法,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当然是很多,世尊又继续问: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像我以前看到这些佛经,很赞叹!因为我们在高中读过物理、化学,也读过原子、分子那些,后来 我看佛经的时候,佛陀那时候就已经解析得这么详细,我们如果把那个微尘(在微尘两个字旁边写上原子、原子或是夸克)。以前我们高中时代只有来到原子的世界 -原子、核子、质子、中子,现在要补充到夸克。“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用现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我说原子即非原子,是名原子。 我说夸克即非夸克,是名夸克。这不是在绕口令。

   如果这两句话在十几年前讲,一般人还是不容易理解,我现在用这样讲出来之后,大家如果有接触到近代的高等化学、物理方面,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呢?以前牛 顿的时代,他认为原子里面的电子、原子,分子里面的这些原子就像撞球台里面的那些球,撞来撞去、跑来跑去,以前的认知,认为原子它是好像固定的一个圆,固 定的一个范围,这是以前的认知。我们三十几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就是这样认为,但是现在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尤其是高能物理学家他们发现很多都推翻掉过去的 那些观念,他们发现原子不是以前人类所理解的这样固定不变。

   原子本身是一个很模糊的世界,而且它本身就是不断的在质变、质变、量变,包括说到夸克也是一样。物质所有现象界的一切,你可以看得到的这些物质,我们都 可以把它解析,这是物理学家他们在解析的过程,把物质解析之后由什么分子所组合而成,水分子、氧分子还有碳、氢、氧,我们都可以找到,物质就是由分子所组 合而成。再把分子解析之后,分子是由原子组合而成,以前的理解认为这个原子就是一个满坚实的一个范围,原子里面有电子在轨道上面跑,里面有核子、质子、中 子,以前的理解是这样。

  现在的高等物理,因为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来到原子弹的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在原子弹的时代,但是二次大战之后,慢慢人类又来到核子的世界,是核子弹的时代,就是继续再深入解析质子、中子。我们国内的丁肇中博士就继续再解析,发现了介子、J子、介子、更微细的粒子,现在的科学家又继续深入的解析,来到夸克的时代。质子、中子、电子、介子这些,都是由夸克更微细的粒子所组合而成,而这个夸克本身,要知道连很微细的夸克本身,它都有阴阳之分,已经有带正电、带负电之分,很微细、很微细的粒子,很奥妙啊!

   科学家又发现一个新的事实,发现所有这些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夸克这些,竟然都是以一种波粒在存在。“波粒”就是原 子它不是一个固定像撞球台上那个球,这样固定不变,它本身都在波动,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粒子,它是不断在波动,而这个波动本身又不断地在变化、变化、变 化。科学家现在才发现“测不准定律”,这些都很深。这是近十几年的科学家他们才发现到的实例,这个实际的情况,但是我们看看佛陀 在《金刚经》里面早就讲了。

   “微尘,说微尘即非微尘”,就是这个意思,我说原子不是你那个固定不变的原子;我说夸克不是一个更微细、更微细不变的那个粒 子,不是这样而已,它本身就是不断地在波动,不断地在变化,这样可以了解吗?讲这一段是要帮助大家理解“说微尘即非微尘”,这里 面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法印?当后来我有相当多的一些体悟之后,觉得如果是法印、真理,一定应该可以禁得起科学家的考验、求证。

   所以,我又从科学家这个角度再去检验、再去求证,以前在高中时代、大专时代所读的那些,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觉得那些资料已经不够了,我又去找最近这几 年出来的科学界所发表最新的发明,结果发现佛陀真的厉害,今天顶尖的科学家,都没有人能够推翻佛陀的体悟,顶多都只是印证佛陀所讲“三法印 ”的正确,大家好好去体会。如果你真能够好好去体会,才会知道什么叫做智慧型的佛教。佛教是智慧的,是禁得起考验的,禁得起求真求证的。

   “三法印”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不管你从最严密的科学角度来求证,它都存在,如果你可以从科学角度来推翻它,可以证明 “三法印”是错误的,这“三法印”就不存在,但是经过我很认真、很严格的去检验求证,我越求证越发现佛 陀智慧之高,相当令人佩服。

   我去年到大陆弘法的时候,有一位退休的一位教授,他以前是在大学教化学的,因为他已经退休几年了,当我们讲到这些夸克的观念,他讶异自己怎么不知道呢? 一个大学的化学老师,因为他几年前退休,所以没有接触到夸克这方面。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求知、求新求证,要不断地吸收学习,不要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观念知见, 你停留在过去的观念知见,不去求真求证,然后就认为我懂了,或是这个没什么,或是佛法不科学,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真求真求证,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说微 尘?

   “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智慧者他们所体会的、所讲出来的微尘,众生很难正确的理解,你所体会的那个微尘,跟佛陀他们所要讲的 那个微尘有很大的落差,这样知道吗?像以前我们讲一个原子,众生就认为它是个圆圆的,一个球不变嘛!但是你所认识的原子,跟佛陀所认识的原子是有很大的落 差。这就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也就是要否定掉你原来的理解观念,到这里大家可以慢慢归纳一个公式出来。后面有很多都是用这 种表达方式。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陀讲出一个境界出来、说一个世界出来,众生就以为我懂了、我懂了,但是佛陀马上又告诉你, 不、不、不!不是你所理解的这样,要再提醒你,不要粗心大意,不要被你的意识判断所误导,人常常都囿于自己很狭隘、局限的观念,就认为我都懂了、我都会 了、我知道了,佛陀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用生命好好去找真理,没有用生命好好去修、去体悟,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这样,包括佛陀讲的 ‘苦海’,大家都会讲‘苦海’,都知道什么苦海,问题是你所理解的苦海,跟佛陀所讲的苦海差了十万八千 里。佛陀所讲的苦海,是我们的五蕴身心,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的六识,你内心的心里世界、你的种种反应啊!但是很多人都把苦海认为就是世间,认 为这世间就是苦海,这是一个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就是五浊恶世,你所理解的苦海跟佛陀所讲的苦海,差得太多太多了。

   结果该出离的,却没有出离;不该出离的,你却拼命在那里出离。佛陀所讲的苦海,就是因为我们的颠倒错误认知,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没有明行、没有明 心,加上你对真理实相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你处在无明的世界,去构筑一个跟实相背道而驰的世界,结果常常在自讨苦吃,这就构成一个叫做苦海的梦幻世界。这 个梦幻世界是因为没有正确体会、正确了解,这就是佛陀所讲的苦海。要出离苦海,你要把无明转为明,如果你错误的认知,没有针对这个核心,然后你却是一直在 怪外境,那就没完没了。

    【幻灯片】

   现在透过幻灯片的分享,解析《金刚经》里面的深义,透过大家容易理解的这些实相跟大家分享。一提到实相,很多人、尤其学佛的人,都一直在很虚幻的里面要 去理解什么是实相。结果从经文里面去探讨,这一本经怎么讲解实相?那一本经怎么讲解实相?结果参考了很多经典之后,还是不知道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实际存 在的相貌,实际存在的,现在你所看得到摸得到、触得到的这些,都是属于实相,只是你有没有正确理解而已,有没有正确了解而已,所以实相不是虚幻、抽象的。

   现在就协助大家从实相方面来了解《金刚经》里面的深义,我们今天有讲到“说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一般人看到这个,你觉得 一个香蕉叶没什么,但是我们把它拍摄出来之后,在空海照相机的镜头拍摄之下,呈现出来法界的庄严,有看到吗?它不是一个单纯,你以前所理解的这个没什么, 它在告诉我们“三法印”,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法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缘起?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以有空 义故,一切有才能存在?真的要体悟这些,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如果你真的有相当闻思基础,慢慢去体会的话,你会发现这里面非常庄严,如果你看懂这部大地风 云经,就能够看到活生生的佛法。

   在一个墙角,我们一样可以发现到非常庄严法界的奥妙,大自然的奥妙。平常看起来没什么,这是篱笆上面的一些炮竹红,有的称为紫罗兰,你看它们跟这整个虚 空这样配合起来,一样看到法界的庄严,我们后面有几张幻灯片,如果你会看就会发现这一幅画的幻灯片,所呈现出来的比几十万、几百万的那些名画,都还要更有 价值。

   什么叫做庄严?当无意中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很震憾,看到法界的庄严。一般人觉得这没什么,当你走过去,再走个千百回,也会不觉得它的奥妙,它有什么 特殊,但是当我看到一枝草,它竟然展现这么庄严的生命,你看这附近都没有草,柏油铺上去至少有两三年了,这个柏油的厚度至少有五公分,如果柏油太薄的话, 很容易就掀掉,所以至少要五公分以上的厚度,你看铺了几年之后,那一枝小草竟然把柏油掀开,这不是我去把它拨开的,我怎么知道里面有一枝草,它没有跑出来 我怎么知道。

   有一天,当我走过去的时候看到,这里怎么有一枝草这样,然后这个柏油被掀得这样,我那时候停在那里很震憾,然后赶快到里面去拿相机把它拍摄下来,一般众 生以为一枝草没有什么力量,以为植物它们没有生命、没有力量,用这一张幻灯片让大家看看,连一枝草都展现出这么强的力量,是这一枝草把这个柏油掀开、撑 开。这有没有像发粿裂开,这个柏油是掀开,这一片本来是盖在上面合起来的,现在裂成三块,这一片掀到这边来,这一枝小草为了要突破出,你看它也一样也是有 一些受伤,但是它还是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赞叹、赞叹大自然的奥妙,看到大自然的庄严,不要小看一枝草啊!

   台湾话有一句话:“一枝草一点露”,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划地自限,法界大自然让你存在,就是有你的生命存在意义,要把生命意义 发挥出来回馈这个世间,不要这样划地自限。这又是另外一枝草,隔几天后发现,以前没有注意看,后来看到活生生佛法之后发现,这是另外一个地方,这一枝草依 样把柏油掀开,旁边的柏油都是好好的,这一枝草把柏油掀开,然后长出来,这没有任何人工的安排,都是实相。

   我们看看一枝草都是很庄严的存在,如果你看懂了活生生的佛法-大地风云经,这一幅里面比价值好几十万、好几百万的名画国画、山水画都还更有价值,因为它 都不断地在跟我们宣说,什么叫做缘起甚深?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无常法流?什么叫做无常法印?法界的庄严让各种生命蓬勃的发展,而且当下就是变化万 千。

   真正的解脱者是成为生命的艺术家、生活的艺术家,没有虚假、没有刻意造作,返璞归真。当大家慢慢返璞归真,就会体会到大自然的庄严,会体会到什么叫做真 正的庄严。如果心没有静下来深入闻思,在这一张里面也看不到什么庄严,但是如果你的心慢慢静下来,你看到这个之后,就会赞叹,赞叹大自然的庄严。

   像我们跟大家播放这一系列的幻灯片,都是以前拿著相机到处天南地北,有些真的就是要因缘具足才产生,不是刻意要去拍摄的,遇到这样的因缘,赶快就把这些 法界大自然的庄严,拍摄、捕捉下来让各位来欣赏,让各位体会以前你不认为庄严的,竟然它是非常的庄严,以前你不认为它有生命的,它却是蕴藏著丰富的生命, 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庄严即非庄严。

   如果能够好好去体会、好好去看,在最纯朴的乡下,乡间小路旁边是甘蔗园,有没有看到整个法界的庄严?整个大自然的庄严,我们讲的法界,就是整个大自然、 整个宇宙。讲宇宙太广,我们讲大自然,这里的云像什么?像大鹏展翅。如果你真的看懂这部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你的心真的会是大鹏展翅。如果你真的看得 懂,这是无价之宝、最深奥的艺术,几十万的国画、山水画,以前看还是这样,现在看还是这样,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生命,但是活生生的国画、山水画, 它会跟你讲经说法,而且是变化无穷。如果今天这一堂课大家能够听得懂,当真的是赚了很多钱,不只五百万,因为你懂得欣赏这最深奥的艺术。

   什么叫做非身?非身即是大身,人类一直在地球上的土地上,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这是阳明山里面的一景,我去年来阳明山,这一棵树也在这里,杜鹃花也一样 开花,今年也是在开花,觉得它们都没有在动、没有在变,你不觉得这有什么在变化,而且去年踏在这个地上,觉得这个是无情的、没有生命。人类就像身体里面的 红血球,穿过骨头、踢那个骨头,也觉得它没有生命。

   每天这样上班下班,在马路上、公路上这样跑来跑去,你也认为是无情的土地,我们人类才是万物之灵,我们是有生命的,这个是无情、没有生命的,要我感恩这 个地球干什么?要我感恩这个大地,是我的头壳坏掉。跟你讲说要懂得感恩,你认为这没什么。那是因为人类的智慧狭窄、视野狭窄,没有真正去理解到什么叫做非 身?什么是大身?

   这一张就是让大家看血管里面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它们都是我们身体里面的众生,里面有很多的血液,就像那些水分、血液。白血球它会脱离血管出来外 面,把外面我们身体里面的那些细菌,包围起来吞噬掉。如果以红白血球来讲,它认为:我出来吞噬这些,士出来运动、出来工作,它感觉不到血管有什么生命存 在。

  最严密的骨头里面,一样都有血管跑进去,一样有红血球跑进去,昨天来,我也是从这骨头进去,今天也是这样,我都没有看到你在动,没有看到你什么在变化,所以就不认为骨头有生命。因为它的视野狭窄,看不到综合体,看不到这整个大体,看不到我们这整个身体。

   人类的视野、人类的智慧,如果没有开展、没有打开,你的眼光就很狭窄,所以很多的判断都是站在很狭窄的视野来看,结果很多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我们学佛就 是要把视野、视界打开。一般众生就在这台北火车站前面,人类的高科技、高文明,自认我们很行,这些土地或是那些墙壁都是无情的生命,是无情、没有生命。人 类看不到整个地球在蕴育,看不到大身,所以人类就这样一直的吃、吃、吃。以前是恐龙在吃,食量很大,今天的地球上,以前的恐龙转变成人类这个更大的欲贪, 人类的食量比恐龙还大。以前恐龙对这个地球不会破坏那么严重,现代人类欲贪无穷,那个食量就是欲贪,你欲贪无穷,破坏就很大。

   这一棵菜上面有一只虫,这里又有一条虫,这个虫认为说是我会动,现在大家稍微推理一下,这一棵菜就像地球,人类就像菜上的这个虫,这个虫认为说是我会 动,我吃、吃、吃、一直吃,这一棵菜没有在动,它没有生命,我才有生命,但是却不知道你的生命来自于这个地球,以及各种因缘具足的养育,也看不到,结果就 这样吃、吃、吃,吃到怎么样呢?把这个地球吃成这样。

   人类无穷的欲贪,一直在啃蚀大自然的资源、破坏大自然,结果就一直吃、吃,把这个地球吃成这样,如果我们再不好好的重视环保,不好好重视这个大自然,真 的我们后代子孙就岌岌可危,我们不只要为我们自己设想,也要为后代子孙设想,要好好的保护,要懂得感恩,不要这样一直吃、吃,把大地吃得那么丑。

   如果你看懂了佛法,看懂大地风云经,看懂什么叫做非身是大身,这整个大自然是不是用地水火风空这些在养育这么多的众生?大家慢慢去体会,每一张幻灯片都 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如果你会看的话,这是大台北、台北县市,这一张幻灯片里面有好几百万人所喝的水,大部分是来自于新店溪上面的翡翠水库放下来这些,你看 这么多的水,来养育这么多的众生,还有大地、有水、阳光、空气,这就是一个大身在养育很多众生,但是众生不以为然、看不到。就像身体里面的红、白血球,你 看不到整个身体的存在,你才能够存在。

   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个双珠泉,这是我们到大陆弘法的时候,到过一个地方,在门口有双珠泉,每天有很多人都来双珠泉,它就是两个泉,命名为双珠泉。这个泉水 很清澈、很甘醇,后面就是我们常常在那里带禅修的地方,我常常都会来到这里舀那些泉水来喝,真的非常的甘醇,他们城里面很多是有自来水,但却是用来洗涤而 已,他们所喝的水,是舀双珠泉这里的泉水,然后再来喝,直接就可以喝不用煮过,而且政府也有检验过,它的水质非常好、非常高,比一般的自来水都要好。所以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舀双珠泉水。

   你看大家一直在舀,任凭你再怎么舀都一样源源不断一直流出来。结果双珠凝成爱心泉,清泉滋养寿者多。自然的养育,真的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当我们在舀水的 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大自然的养育;当我们在喝水的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非身、大身的养育。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体会,就算你躺在树下,也是可以好好去见 法、好好去体会,人就是这整个大自然里面的一分子,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地去看,你会真的心花朵朵开,你的见法会越深,慢慢去体会。

   以前不以为然的,结果你竟然就是这整个大自然怀抱中的一个小孩,如果你能够去体会这个小孩是靠著整个大自然的养育,当你在喝水的时候,就会像喝父母亲的 奶水,如果真的好好去体会,你的内心会充满著感恩,每一张幻灯片,都在讲经说法,你真的看得懂,你的我慢会很快的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感恩的心、慈悲的心。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 人说,其福甚多。”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在此提出宇宙观跟天文方面的知见来跟大家分享。以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以前古代的人,他们都 认为这个地是方形的,天是圆的,所以称为天圆地方,都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且是中心,包括到五百年以前,极少有人能够体会到地球在转动,也很少人体会到地球 是圆的。五百年前,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人有体会到这方面,然后他们去求真、求证,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地球在动,有日出、日落。

   关于日出、日落,以前的人都认为太阳是从东边起来,然后西山落下去,以前都认为是太阳在转、在动,如果没有经过天文学家、科学家求真求证,以人类的直觉 就认为不错啊!认为所看到的太阳就是从东边起来、西边落下去,没有看到地球在转。从相对立场来讲,人类站在地球上,因为你跟地球是一体,所以不知道地球在 动,没有一个对比的境界,你不知道。直到科学家他们求真求证之后,发现那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知见,所以就大大的打破人类对世界观的那种观念。不是地球不 动而太阳绕地球转,不是这样的。

   后来发现事实上是相反,而是地球绕著太阳在转,这样对世界观,把众生从狭小错误的观念、知见,慢慢的提升上来。但是两百年前的天文学家他们认为是可以证 明地球绕著太阳转,但是他们认为太阳是不动,太阳是定在那里,所以把太阳取名为恒星,到现在天文学家还是把太阳、会发亮的星星都称恒星,因为以前错用的知 见。认为太阳是不动,因为从人类那时候有限的那种立场、智慧理解的角度来讲,认为是不错,我们可以证明到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是那时候人类还没办法体会到太 阳也在动,所以那时候就认为太阳就是恒星。

   因为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人类看的北斗七星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在动,什么牛郎星、织女星,他们以前也都是这样,人类观察之后,认为这样一两千年来,他们 都没有在动,他们是恒星。我们这个太阳也是一样,他也是都固定在那里没有在动。这是两百年前天文学家的观念知见,但是到近一百年来,近代的天文学就发现那 是错误的认知,又把人类重新再打一棒,再唤醒人类。

   原来太阳也在动,这整个太阳系大家庭一样都在动、都在动,为了协助人类从有限狭窄的这种智慧、这种视野,慢慢的觉醒过来,那些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也 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不过,我们以客观来论,一般的天文学家、科学家,他们的智慧程度较一般人来讲,要算是高一些了,他们就好像站在前面引导、站在前卫,站 在前面在引导人类。但是很多的理论、很多的观念、很多的学说、很多的原则,经过科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他们的设定、假设之后,经过他们的求真、求证 之后,都成为能够震憾世界的原则、原理,那些都是新的发明、新的发现。

   经过一段期间之后,人类智慧慢慢的成长,又会把他们以前所下的那些结论,所找出来的那些法则、原则又推翻掉,这是很好的现象。代表人类的智慧不断的在成 长,代表人类的宇宙观、视野,渐渐的在成长。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很多人认为今天是末法时期,现在的众生业障深重,空海却不这样认为,反而是今天的众 生,比起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时代来讲,今天的众生福报要多的很多,要大的多。两千五百年前的众生要受教育,谈何容易?!要认识字,谈何容易?!我们今天有 因缘能够认识字,能够受高等教育,比起佛陀那时代的人民来讲,福报多很多,我们今天的物质、各方面的享受,比以前大很多,只是人类能不能知足而已。如果不 能知足,我们是浪费更多的福报,遗憾后代。所以我们要懂得惜福,今天真的各方面都已经很富裕,我们要懂得惜福,而且要懂得感恩。

   今天我们所生长的这个时代,不是大家业障深重、不是业报,都是大家、人类慢慢经过智慧者,包括佛陀、耶稣、老子、苏格拉底、孔子、孟子这些智慧者,他们 都默默的在教育,让人类的智慧不断的提升上来,让人类的认知逐渐的提升,包括最近这一、二十年来,哈伯太空望远镜也帮人类大大的打开整个宇宙观、宇宙的视 野,带领人类慢慢的脱离迷信跟信仰的层面,让人类慢慢的可以来到跟智慧型的佛法相应。人类智慧已经慢慢在提升,如果宗教还停留在信仰、信的层面,很快会被 时代所淘汰。而佛法就是智慧型的,不是迷信、不是信仰。佛法本来讲的都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只是在人类演变的过程,解脱道渐渐的荒芜、被淹没掉,然后慢慢的 落入到迷信跟信仰的层面。

   今天只要解脱道能够在这世间呈现,众生以现代人类智慧的程度、知识的程度,可以证明佛法真的是非常的理智、高级,而且都是在开启智慧。为什么呢?我们现 在跟大家做一个比较,就容易理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他们的智慧,是走在一般人类的前面。他们理解、求真是走在一般人的前面,但他们还是一样有很多的错误的 地方;像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他所下的定论,没多久又被推翻掉了。包括以前认为绝对正确,但是到后来发现“测不准定理”,以前立 的很多那些原则、法理公式,到后来没多久就被推翻。就算在世间来讲算是顶尖聪明的那些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的所知仍然是有偏颇、所知仍然是有限的,而且 他们所立出来的法则,没多久还是禁不起时代的考验,没办法超越时空。

   空海很认真的去检验、求真求证,发现佛陀智慧之高,在两千五百五十年前,佛陀就能够讲出宇宙的真理实相,讲出来的真理实相-三法印,是超越时空。当你慢 慢去求真、求证之后,发现那些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所提出来的,没多久就被推翻掉,但是佛陀所讲这些,不管你怎么求真求证,只怕你不求证而已。如果不求 真、求证,你就不了解,如果你越求真、越求证、越去检验,会发现真的佛陀所提出来的这些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是超越时空。

   今天的天文学家也逐渐在证明“三法印”都存在,而且没办法推翻。任何的星球都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包括广大到整个的银河系, 还是一样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大家慢慢去体会,佛陀所提出之‘缘起’、‘无常’,真的是超越一般人类 的智慧,非常远、非常高,不是一般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所能够比拟的。而今天的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慢慢在求真、求证,也只是在证明佛陀所提的正确。真的究 竟真理实相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超越时间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发现的如实这样,两千五百年后一样可以发现是这样的事实,五千年后一样,这个真理实相它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正觉-无上正 等正觉。他的觉悟是完全的正确、完全的客观、完全的公正。正觉,在人类历史上能够来到正觉的证量,这种智慧的人不多,所以那些正觉的人跟天文学家、科学家 有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一般的天文学家、科学家,虽然他们有所觉、有所觉悟、有所觉性,但还是偏于某部分,而且里面有部份是正确、有部份是错误。正是因 为他们没有到来到究竟,所以后来的学者、天文学家、科学家又可以推翻掉他们的理论。

   以前人类对原则的认知,现在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发现是错误的。要了解佛教绝对不是迷信,它是非常的高级,而且非常的超越一般科学的那种视野,超越一般天 文学家、物理学家的认知范围,所以佛陀就讲:我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陀讲出来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世界观,这叫做 “说世界非世界”,这个“非”就是否定你对世界的认知,那种世界观不是你这样的。在此可以理解那些智慧 者、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的理解、他们的智慧跟一般众生的智慧、理解程度,是有很大的落差。

   大家慢慢去理解整部《金刚经》,就是唤醒人类要跳脱原来的狭窄框框、知见,很多的判断不是你现在所想的这样,这就是为什么:“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 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陀又继续再说,《金刚经》后面很多很多都是这样的公式-X即非X是名X,这个X是 个代表、是个变数,你用什么套进去,它可以说得通,而这个用什么套进去呢?这就是因为那些智慧者、解脱者他们所体悟的实相是不可说。但是不说,众生又没办 法理解,所以用他们所了解的、所体悟的,然后用人类所能够理解的这一种语言来跟大家讲。问题是实相跟他们所讲出来的,因为语言跟文字有很大的落差,又跟实 相有很大的落差。不讲,大家不了解,但是一讲出来,众生又从有限的角度,来理解智慧者他们所体悟的内容,结果错误而不知道。

   《金刚经》就是一直在唤醒大家,你这样的认知不是佛陀他们所要讲的。佛陀说三十二相,说出这三十二相,事实上只是个比喻,比喻一个人修行的庄严。如果你 真的来到三妙行,会有什么庄严的身相。但是本来只是个比喻,结果众生又执著在外相上,所以佛陀就唤醒大家:我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大家不要执著在相上面。 我们今天晚上会有一些幻灯片跟大家分享,让大家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包括前面讲过 “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陀的色身是金色身、金光闪闪,那也是个形容啊!

   结果众生就一直在投射、想像佛陀的身体是黄金色的,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像,大部份都是贴上金箔,但是南传的佛像就没有。事实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容, 包括舌头多长、手多长,那都只是个形容,很多事实上三十二相都是后来众生的投射,就好像你觉得我只有两只手,有很多事情要做,手脚却不够,然后就幻想、想 像,如果我多两只手多好,如果多个六只手多好…。慢慢的、慢慢的增加,就会想像我多好几只手,这样不是很好吗?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们在承担法务,就是在推动解脱道的这些手,不是说我空海修行越高之后,在身上多装几个只手、多装几个头,不是这样。那是形容很缺乏帮 手,需要大家来帮忙,需要大家来承担法务,很多人就是错误的解读,说他欠缺帮手、能力,所以我们要修,修修到后来,就可以有很多手脚,本来都只是一些形 容,但是大家很容易错解那个名词,错解之后,就变成越脱离实相越远。

    离相寂灭 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 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 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一句话满重要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十四节最长也最精彩,可以说是《金刚经》相当重要的部分,含意非常的深。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包括须菩提他亲近佛陀很多年,但是当他听到《金刚经》的深义之后,“深解义趣”啊!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什么叫做无上甚深微妙法,他非常的震憾也非常的法喜,所以涕泪悲泣。

   须菩提就告诉佛陀:希有世尊。佛陀啊!您实在太希有、太伟大了。“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我跟著佛陀这么多年了,您都很少讲到这么深的经,你都留一手啦!(事实上不是佛陀留一手),实在是因为你们的智慧还没有开启,跟你们讲也 听不懂,鸭子听雷、鸡同鸭讲,要等到大家慢慢的上来,慢慢上来之后,才能够讲到很深的经义。

   须菩提听了就非常的震憾,然后说:“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啊! 如果说以后有人听闻到您所讲这样的经、这样的深义,他马上很快生信心、心清净了,又能够生实相。也就是很容易看到实相,很容易就透过佛陀这个指月的工具, 透过这个手指而看到实相。他很快透过《金刚经》了悟了实相,了悟了第一义谛,像这样的人,真的是“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在世间来讲,他是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听懂《金刚经》里面的深义,比你去赚几千万都更有价值。如果你真的听懂《金刚经》,比你当县长、市 长都更有价值。世间的一切成就,比不上你真的听懂《金刚经》,因为世间的一切成就,还只是让你在世间法里面浮沉、打滚,浪起浪落,还是没办法让你远离颠倒 梦想,如果你真的能够听懂《金刚经》,它会让你远离颠倒梦想,让你出离苦海。而这样的成就,绝对不是用世间的任何名利所能够换得的,你用几十亿的财产也买 不到这样的智慧;如果你真的听懂《金刚经》,你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一讲到实相,众生很容易又马上抓个常恒不变、实实在在的一个相,佛陀马上就推 翻你的认知说:“我说实相即是非相”,为什么非相呢?因为跟你现在的认知有很大的落差,就算实相实际的存在,它也是一样,现象界 的一切存在,它都是不断的在生、灭、变、异,当你听到一个很好听的‘鸟叫声’,你要说是什么的时候呢?你说那个鸟叫声很好听,但 是它现在又不叫了,而刚才那个悦耳的鸟叫声,已经是穿流而过,“说实相即非实相”。

  “说X即非X,是名X”,大家联想《老子道德经》里面有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含意都很深。我们现在来看:说X,这个“说”是智慧者、大彻大悟的人,大智慧者他们发现了宇宙的真理实相之后,他们设法把它讲出来,所以这个说X,就是智慧者他们所理解之后,然后透过他们的语言,或是如果现在我们还可以透过文字来叙述、描述。但是不管我再怎么说,不管我再怎么描述、叙述,你所理解的跟那个很深奥、不可说的实相,还是会有很大的落差;你所理解的跟佛陀所要说的内容,还是会有很大的落差。

   就好像叫爱因斯坦跟幼稚园的小孩子、或是国小的小孩子,讲相对论、讲黑洞,跟幼稚园跟国小的小孩子讲解高等微积分,就如同鸭子听雷、听不懂。你叫丁肇中 来跟幼稚园的小孩子讲解高等物理学,真的很难、很难,所以不是他们不慈悲,而是真的那个实相是很深奥的,人类的语言文字都是有限性、极有限的,我用尽各种 方法来描述、叙述,我还是没办法形容玉兰花香的真精髓,这样知道吗?玉兰花香,不管我再怎么说、再怎么叙述,我用一本生物学大全来解释,还是没办法真正把 玉兰花香,流露出来给你了解,你要真正体会到玉兰花香,必须要你亲自闻到,这个叫做亲证。如果你没有亲自证到、亲自闻到之前,不管我怎么说,你所理解的跟 我所讲的内容,会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佛陀就否定你现在的认知,也就是要保留、保留,除非真的来到大彻大悟,除非没有贪嗔痴,除非你能够来到明心、来到如实观,不然你带著染污的心,没办法了解佛陀、大智慧者他们所讲的内容,那些智慧者他们所讲出来的只是一些名相,只是一些权说、方便说。

  大家不要一直在名相上面钻研、抓取。刚才是讲总则,现在再套一些进来让大家理解,如果大家听懂,你会一直处处会心微笑,因为会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说微尘即非微尘”、“说世界即非世界”,前面已经讲解过了。

   说世间,佛陀讲的世间跟一般众生所理解的世间,有很大的落差。一般众生认为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地球、这些众生,所有这整个社会就是世间,这世间就是苦 海。但是你所理解的世间跟佛陀要告诉我们的世间是不一样的,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世间,请看《阿含经》里面的叙述,我们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一样有讲。 世间是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的六识,也就是种种心理变化。

   你起贪、起嗔所构筑出来的种种世界,所抓取的种种就是形成你的世间,每一个人的世间、每一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的苦海不一样,这个有很大的 落差,大家慢慢再去理解佛陀所讲的无常,跟一般众生所理解的无常有很大的落差。一般众生一提到无常、无常,不是不了解,不然就当作名相,或是都往负面、坏 的方面去想,结果一直想,想到后来,包括无我,又联想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生命也否定掉。如果修行修到后来,你在否定生命,那你还在修什么?你越修 越苦啊!越修身心越僵化,修到后来,你的生命怎么放光芒出来呢?没办法啊!所以一般众生很容易从经典文字上面来理解‘无常’、 ‘无我’,结果都往负面去理解,不是这样啦!

   无常,中国《易经》里面所讲现象界的一切,就是一直在变异、流动,生灭变化啊!但是无常一样,他是不常,但是也是不断,不要一提到无常、无我,又落入断 灭论、断灭空,那不是正确理解。所以一样可以套进去“说无我,即非无我,是名无我”。你不要想说“”说 无我即非无我”,变成有我,你理解的我跟佛陀所讲的我又不一样,所以“说我即非我”。尤其是对“涅槃 ”,众生有太多太多的误解,“说涅槃即非涅槃”,佛陀所讲的涅槃,不是在那里坐个像木头,然后入深定,像木头、像植 物人,这样才叫做涅槃,不是这样,认为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才叫做涅槃,不是这样的,那是错解涅槃。

   入深定、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是来到很寂静的世界,但那不是真正涅槃的真精髓,涅槃有很深的含意,代表是解脱、苦的消失止息,代表的是贪嗔痴、我慢的止 息、苦海的消失,这有什么不好?那都是很正面的。包括无常、无我,这都是中性的。包括说彼岸,《金刚经》里面有讲到彼岸,“说第一波罗蜜即非 第一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意思是佛陀讲说这是最快让你到达彼岸的方法、地图。众生就想,这样赶快赶快要冲到彼岸去,佛陀马上就否定 你:我说这个彼岸即非彼岸。

   这个不是在绕口令,而是如果没有用世间容易了解的语言来讲,在生死苦海里面这个叫做此岸,解脱自在的世界叫做彼岸,如果没有用这个此岸、彼岸来对比,众 生不容易理解,也不会想要出离。但是当我说个彼岸,众生又把这个此岸跟彼岸,截然划分开来,然后又要到遥远的他方世界,去追逐一个彼岸。

   现在讲这些都很深,如果你的闻思修证相当够,光听这些就会很震憾,会体会到彼岸就在此岸,这个含意都很深。包括讲净土也是一样,说净土,这要体会到 “心净佛土净”,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心外求净土,心外求法是不正确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去体会。说证果、得道、成佛都一样。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无所得,而得道成佛,众生一样都有太多的误解,佛陀他们那些得道、成佛的人不得不讲出来,但是讲出来呢?众生又用有限的理解,去理解什 么叫得道、什么叫成佛?结果一直在那里越修越厉害,在那里练功夫,要修到三头六臂,所以把这个套进去“说得道即非得道,是名得道。说成佛即非 成佛,是名成佛”,这个大家好好去理解,因为今天列在上面的这些,都是佛经里面相当深的含意,把它列出来让大家有所提醒、有所警觉。包括说天 堂,一般的宗教会讲到天堂,但是一般人所认知的天堂,跟一般人所认知的上帝,不是耶稣所讲的天堂,不是耶稣所讲的上帝,知道吗?一般人所认知的天堂跟上 帝,不是耶稣所讲的那个天堂或是上帝,但是众生以为知道了、得道了、理解了,但是对不起!还是有很大的落差。

   包括老子讲到这个道,佛陀讲空也是一样,老子讲这个‘道’,很多修道的人认为他们在研究《老子道德经》,就认为他们已经知道 “道”了,然后要去修道,就躲到深山里面去修,一直要修到将来有一天能得道,但是你对“道”的认知跟老 子所讲的“道”,是有很大的落差,如果你没有正确理解,就像是在心外求法,你不知道。你要到他方世界去找道,因为你没有正确理解 什么叫做道。所以这都是在唤醒大家,老子也有讲说这个“道”-“上士闻知”,上等智慧的人听了之后,他 会勤而行之;而中等智慧的人听了之后,半信半疑;而下等智慧的人,听了之后大笑之。而上等智慧的人,是少之又少。

   真正能够了解老子所讲的道的人,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够理解耶稣所讲上帝的人,是少之又少;真正能够理解佛陀所讲的彼岸、涅槃彼岸、或是佛陀所讲的空,真 正能够理解的人少之又少,而整部《金刚经》就是在唤醒人类,不要用我们有限的观念知见,来理解那些解脱者、智慧者他们所要叙述的那个实相,这样知道吗?

   包括说“无生”,阿罗汉证到无生的世界,很多人就认为无生:他们就不来了,这样就不慈悲了,他们不会倒驾慈航。人类一直在冤枉 那些解脱者他们的智慧,永嘉大师就讲过“若实无生无不生”。包括说“无为”也是一样,人类的理解跟那些 智慧者他们所讲的无为,有很大的落差。佛陀、老子都讲无为,但是一般众生就是没办法正确体会、理解“无为”,包括说 “阿罗汉”、“三十二相”、“佛法”、“空、本体不生不灭 ”,含意都很深。所以,《金刚经》就是在唤醒人类不要被我们一般的判断所误导,重新让自己来过,这样你才不会被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所误导。 如果能够这样的话,你会很快的觉醒过来,很快的了解佛法里面的深义而大彻大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这里是讲到“信解”,你要理解,理解之后,又能够受持,“是人则为第一 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听闻《金刚经》之后,你可以初步的理解,来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是理解到要能够做到,这有很大的落差。这里讲的是已经有来到了,这 里是信解受持。当你了解之后,你要继续“受持”,也就是继续再不断地咀嚼、不断地去体会,然后要配合闻思修证,要进一步去实修实 证,你的体悟才能够越深。光是一个“无我、无我相”,你要体会“无我”容易,问题是要真的做到 “无我”,很不容易啊!在禅堂里面要解析“无我”,在五蕴身心里面要解析“无我 ”,容易啊!你以为已经知道“无我”了,你以为已经做到“无我”,还差得远呢!历缘对境的 检验考验,那才是真功夫。

   “无我”不是在禅修、禅坐、禅相里面、在五蕴里面所能够彻证的,你在那种境界里面只能够理解、只能够体悟,但“无 我”一定要在历缘对境才能够检验,你在禅修、在单纯环境里面,你在打坐或是在观察五蕴身心,因为环境很单纯、没有什么挑战,所以你很快理解五 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里面,都找不到我啊!身、受、心、法里面,心无常啊!法无我啊!都找不到我啊!我已经理解“无我 ”,已经体悟“无我”,以为你就已经知道“无我”、已经做到“无我 ”,但不是这样啊!那只是基础、只是初步啊!你认为已经有开悟了,历缘对境你出来弘法,当你有名有利的时候,当信徒供养的时候,当众生向你跪 拜的时候,当下能不能去检验里面有没有我慢?有没有我是、我能?这些不是在禅相里面、禅修里面、打坐里面,所能够体证到的,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啊!当你再回 到滚滚红尘,我们解脱道是要能够出世间,又能够入世间,你要能够倒驾慈航,这样才能够证明你的体悟体证是真,当你在滚滚红尘里面接受名利洗涤的时候,真的 能不能做到无我无私,不容易!不容易!

   “无我”用讲的都很容易,用说的很容易,口头禅、标语很容易。我慢要断,用讲的都很快,但是空海勉励大家真的要做到,而且除非 对方要当你的学生,你才协助他看见我慢,不然我们尽量“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不要去指责别人的我慢。

   一般人很容易认为懂很多的经典、很多的名相,甚至很会讲经说法,就认为自己已经懂“无我”,已经没有我慢,然后处处指责别人这 里有我慢,那个也我慢,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但是能不能在历缘对境的当下,如实回来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我慢?空海勉励大家的就是:我们真的要实际去 做、实际去修,而且不断地反观,不断地净化我们自己,真的体证“三法印”,你的身心柔软,三妙行自然展现出来,不必去指责别人点 点的是是非非,你只要以身作则,别人看到你这样的一个磁场展现,自然就会想亲近或是想学,你以身作则展现出这样的磁场出来之后,别人自然会感受到这样的磁 场的影响而改变,所以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才是最重要,“无我”绝对不是用嘴巴讲,而是要真的做到。这里讲说,这种人已经来到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真的要做到,不是用理解、不是用知见。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要理解到我相即是非相,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如果没有,你只是懂一些标 语、懂一些名相。“我相即是非相”用说的很容易,你要真的理解到我相即是非相,请大家好好的深入闻思,将来我们会把整个佛陀他们 所走过的解脱道次第来跟大家分享,一定要深入闻思,你才能够真正体悟到什么叫做我相即是非相?什么叫做真正的无我?而且闻思之后,一定要实修实证,你才能 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都是实修实证的境界,你要来到真的做到无我,体悟到、做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都一定要闻思修证深入。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里就好像要临门一脚,问题就像你这个鸡蛋,如果没有相当的酝酿,没有下过功夫去孵蛋的话, 临门一脚就好像拿这个针来,马上要把它擢破,你以为里面的鸡就会跑出来啊?《金刚经》所讲的就是三果到四果、以及四果阿罗汉的世界,那是要到相当后面的阶 段,也就是说三果迈向四果的阶段。真的闻思修证具足、体会了之后,很快这个临门一脚,马上就让你“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很快 就可以成佛,很快就可以解脱。

   问题是要能够做到“离一切诸相”,谈何容易!众生不是被这个相所迷惑,不然就是处处在抓取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要下 越深的功夫才会体会到空海所讲的句句是真。所以先决条件要能够来到离一切诸相。问题是,如果你对这个五蕴身心、对外面的六界,如果没有深度的去解析、深度 的去理解,没有彻证三法印、没有彻证无常法印,没办法离一切诸相的,用讲的很容易啊!所以很多人天天在诵《金刚经》,甚至也会倒背,问题就是你还是没办法 体会到什么叫做离一切诸相?要做到不容易啊!如果你真的能够理解而且又能够真的做到,因为你这时候能够三界出入自在,能够离一切诸相,包括欲界、色界、无 色界,你都能够透视而且能够离。也就是能够来到出三界,当你真的能够出三界,就能够入三界,这时候“则名诸佛”,佛是代表解脱 者,而且又是大慈大悲。

   所以,《金刚经》里面所讲的都很深,你要能够来到离的境界,不是厌恶而离开,不是认为世间就是五浊恶世,世间就是那个不好、什么也都不好,然后拼命要离 开,不是那一种离,那是没有正确的理解,这里所讲的“离”,是来自于你真的身心宁静下来“止观双运”, 当你透视了诸法实相,透视了现象界的一切,彻证“三法印”之后,你自然的离一切诸相。如果能够这样,你就远离颠倒梦想, “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如果有人“ 得闻是经”,听闻到《金刚经》,然后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他必须要有法喜,听闻《金刚经》之后, 然后不惊不怖不畏,而且又法喜充满,这样“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要有法喜呢?有的人听闻《金刚经》一样也是不惊不怖不 畏,“未必是希有”啊!为什么他不惊不怖不畏呢?因为听不懂《金刚经》的深义,所以他一样“不惊不怖不畏 ”,像鸭子听雷。

   一个人听闻到《金刚经》之后,能够不惊不怖不畏,而且又法喜充满,表示他真的体悟到了,他的智慧已经来到相当高的程度,能够理解《金刚经》里面的深义, 而内心不断地法喜流露出来。“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就是能够列入稀有动物,可以申请国家保护级的,就是佛教所讲的三宝之一的僧 宝,真正的四双八辈,真正的僧宝,讲的是四双八辈,也就是你有所体悟,你开悟了、见法了,证到初果就列入圣者之流,就成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就是我佛陀讲最快到达彼岸的方法,“说第一”就是最快啦!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金刚经》是能够帮助你到达彼岸最快的方法,但是你要知道“说第一波罗密非第一波罗密”,为什么呢?因为我说彼岸,你不要把彼 岸跟此岸又截然划分,把它对立起来,不要用人类有限的理解智慧,用二元对立的理解智慧来理解此岸跟彼岸,如果你这样截然划分出来,你会修个没完没了。 “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是一个权说,大家要用你的心灵好好去咀嚼、去体悟,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找 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佛陀说以前衪也修忍辱行,我们要有忍辱波罗蜜,但是佛陀“说非忍辱波 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一提到忍辱,就认为我们要忍啊!忍啊!遇到什么事情就是要忍啊!佛陀讲这样强制压抑的这一种忍,不是佛陀所讲的那 个忍,佛陀所讲的忍是来自于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对任何众生都无限的慈悲,没有任何的嗔心、没有任何的嗔意。这个忍不是用压抑的,而是来自于你了悟实相之 后,你以无限的慈悲、无限的包容。

   一般众生的那一种忍是压抑,一直压抑、压抑,这样的压抑,自己会内伤,而且你忍、忍,忍久了之后会觉得我忍无可忍,我要开杀戒啊!那时候所爆发出来的杀 伤力更大,知道吗?所以要知道佛陀所讲的忍辱波罗蜜,是来自于慈悲跟无限的包容,不是压抑,所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陀强调祂过去在修忍辱行的时候,遭受各种节节支解,一样没有嗔恨心。从历史的耶稣,圣经里面一样有这样的记载,耶稣讲道三年就被判死刑,然后被钉死。 祂要度众生,结果被世间人、被众生判罪、钉上十字架,当耶稣要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内心还是一样祈求上帝原谅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 么,就是这里的意思,这样知道吗?

   耶稣对那些把祂定罪、送上十字架、把祂钉死的人,耶稣心里面仍然没有任何的嗔心,还祈求上帝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就是了悟实相之 后,对任何众生没有嗔心。因为那个境界很高、太高,现在我们把它缩小到一般比较容易遇到的,当你的身心遭受各种批判、围剿、攻击、打压、不谅解、批斗,你 能不能也慈悲心的善待一切众生,一般众生在遭受别人的攻击、批判、批评,很快马上就反弹、马上就回击,常常是以牙还牙。

   当我们真的走在解脱道上,能不能在了悟真理实相之后,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呢?对任何众生没有嗔心。当我们遭受到各种批评、批判、攻击、围剿、不谅解,我们 能不能真的也做到慈悲的善待一切众生,修行就是修在这里啊!不是在比较我懂很多,我比较懂、比较高、比较会,不是那些啊!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佛陀祂本身以 前就是这样修过来、走过来,如果佛陀本身做不到,祂就不敢讲、也不会讲。所以,这里也勉励大家:我们没有做到的,不要挂在口头上一直要别人做;我们没有体 证到的,不要挂在口头上,在那里口头禅的宣说,你是要真的这样做到。

   佛陀修忍辱行、修慈悲行,都是本身能够做到,然后再跟众生讲。佛陀也劝大家、菩萨、各位修行、各位大德,你们应该要离一切相,要放下对人我相的执取,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出世间的解脱道是越修,我慢是越减少、越降服,不是世间法越修越厉害,所以你要离一切相,包括我相、身 相方面,你都要能够放下,把那些我见、身见这些都要放下。

   在学法的过程中,对善知识的人我相,人相、我相要超越、要放下,善知识只是指月的工具、指月的手指,他是协助你成长、协助你独立,千万不要把目标锁定在 善知识上面,如果你目标放在善知识上面,变成在人我相的崇拜、大师崇拜、山头崇拜,这样你看不到真理实相的,所以我们要求自己、勉励自己‘吾 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大家是为解脱而来。

   佛陀劝大家要离一切相,这个我相、身相也要放下,包括对善知识。你追求真理,请善知识协助我们、指导我们,但是不要落入人我相的抓取、执著,这样你才能 够很快来到解脱自在的彼岸。奉劝大家“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学佛一开始,你的动机就要正确,出发点就要正确, 而且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要发出“佛道无上誓愿成”的那一种大魄力、大决心,这样你才会有成。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心”,包括说不应住色生心,你对自己的色身也不要太过执著,对于道场的建筑也 不要太在乎,外表外相有没有庄严、有没有豪华,那都不重要。包括对善知识的认知,也请你不要从外表、外相、外色上面来分别,叫做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要很在乎你的心灵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众生习以为常的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好话,你听起来就很 爽,如果你为了追求内心听起来很爽的话,有些人他们就针对你,反正就讲出一套让你听起来很爽、很迎合你的口味的,你就是落入声尘里面,。因为声尘它穿流到 你心里面,你那种觉受、乐受抓到你所要的,但是你没有客观的去分析,没有把那个自我放下,所以你不容易接纳逆耳的忠言,不容易接纳实话、实相,你内心里面 有一个欲求,要听的是什么样的范围,别人迎合你的欲求的时候,你就听起来很爽,你这样就是落入声香味触法里面那种心里觉受,我们修行真的就是要超越这些, 应生无所住心。

   要放下身见、我见,放下身相,要掌握到佛法的核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如果你有执著、有抓取、有我相、我见、身见这些,越 修越能、越修越厉害,或是你抓善知识的外相、形相,这样叫做“心有所住”,像这样“则为非住”,这样就 不是正确的方法,不是应该有的心态,这是错误的学佛心态。你想越修越厉害,想透过佛法让你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这是错误的,因为你在学佛的动机上面就错 误。如果一学佛的动机,就想说我拜一个很有名的大师,或是很重视他的知名度,或是我很重视他的外相,这样都表示“心有所住,则为非住 ”。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大家要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包括要学佛、学法、要解脱,大家都要学习三轮体空的做、三轮体空的修行,远离一切的人我相,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意即“三轮体空”的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 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 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的经文内容,有很多很深的含意,一般光从文字上解读,没办法了解里面的真正深义。“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几乎国小 学生都看得懂“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八个字,但是要真正能够理解深义,却是不容易的,为什么“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事实上,这一句话是一剂很强的一针,也是一棒很强的一棒,要唤醒人类醒过来啊!因为人类习以为常的论断、看法,其实这八个字是要大大的扭 转,不要落入习惯的思考判断,因为里面有很多是错误的。所以,“一切诸相”一般人所看到的种种相,佛陀勉励我们要看到 “非相”,不是一般众生二元对立的头脑思惟所能够理解的,为什么呢?

   举例来讲,一般众生是带著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你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然而它是凹凹凸凸的,但是你却不知道它带著很多的凹凸、很多的染污,于是透过这面 心镜在看外面的一切人事物,结果存有很多的染污、很多的扭曲,你都不知道。有的人会认为说:“我亲眼所见,我亲耳所听,应该是正确无误,我可 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却被自己错误的论断所误导,你都不知道。因此,佛陀提醒我们“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都是在提醒众生,因为习以为常的判断里面,很多都是错误的,你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就正确,错了!为什么呢?我 们现在就藉由黑板上的一些图来解析。

   一般众生很容易犯下的错误论断,但是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如果有觉察到就很好办了,问题是众生就是没办法觉察到。现在黑板上所画的白线部份,是代表众 生的心镜,你的心是一面镜子,是一架非常精密的照相机、摄影机,当今任何再高科技的摄影机,都不会比你的心镜还更精密,如果镜头是凹凸的、污垢的、染污 的,所拍摄到的,以为是看到实相,但是却跟实际的距离有很大的落差,你不知道。如果把镜头套上黄色的镜头,就像戴著黄色的眼镜在看世间,所看到的世间就变 成是黄色的;如果戴著蓝色的眼镜在看世间,所看的就变成是蓝色的;如果戴著绿色的眼镜在看,所看的就变成绿色的;如果戴著灰色的眼镜在看世间,世间就变成 很灰色的。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修行到后来,却变成否定生命,整个生命都萎缩、都扭曲,因为他戴著灰色的眼镜在看世间,但是却不知道。今天研读【金刚经】、探 讨【金刚经】,以及解脱道方面课程,就是让我们清楚了解何谓众生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如何才能远离颠梦想?一般众生的内心里面,只要还有贪、嗔、痴,还有 我慢、还有自卑,就是一面凹凹凸凸不平的镜子,但是一般人不容易觉察到,解脱之路就是要回来反观照见到,原来我们这一面镜子是充满了污垢、凹凸,凹凹凸凸 的镜子就没办法如实观,没办法把万事万物如实的照见,会有很多的染污、很多的扭曲、很多的变形,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如果有觉察到就好办了,就有惭愧心, 而且知道修行解脱之路要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切入。

   现在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讲析,第一阶段是一般众生的镜子,凹凹凸凸啊!起起伏伏啊!充满著贪、嗔、痴,如果走在解脱道上,慢慢照见到我们的心镜 凹凸,然后会有惭愧心,这时候就不会一直向外去批评别人,不会再一直去看别人的脸黑,不会去挑别人的是是非非,你会回来净化我们自己,让我们的贪、嗔、 痴,渐渐的淡薄、渐渐的淡薄,就像这一面镜子本来凹凸度很大、弯曲度很大,现在渐渐越来越平整了,就是贪、嗔、痴渐渐淡薄的过程。以解脱道的次第而言,就 是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一个过程,你越提升上来,代表你的心镜是越来越平整,慢慢再继续用功,到后来贪、嗔、痴完全断除、止息,当没有“我 慢”、也没有自卑之时,这一面镜子就是变成又平又明的镜子,这黑板上三种心镜照出来的实相,有多大的差异呢?现在跟大家说明。

   最右边是代表实相,实相就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与众生心里面所认知的距离,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众生不知道。举例来讲,实际的相是一条直直的线,但是映现到 一般众生凹凸的心镜里面,直线会变成一个这么大凹凸的曲线,众生心目中所认识的实相,是一个凹凸度很大的曲线,因此佛陀说你所看到的相是一个凹凸的相,但 是“非相”不是实际的实相,就是唤醒我们要保留啊!你以为实相是凹凸的,错了!解脱者心目中所看到的是“如来 ”-如实照见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是直线,我照出来就是直线,叫“如来”,就像一个眼睛很明亮、正常的人,他 所看到的是实相,而眼睛是眼盲的人,你所看到的不是实相,但是在智慧者、明眼人的眼中,很清楚知道你所看到的不是实相。

   因此,佛陀提醒我们,你所看到的相“非相”,跟实相之间有很大的落差,你不要想说:那是别人啊!我不会啊!我没有啊!如果你自 认为不会、自认为没有,问题就更严重,表示你还没有真正扭转到可以净化的阶段。如果“一切相”能够看到“非相 ”,就知道我们所了解的,跟实相有很大的落差。一个人修行、在净化过程,看的就渐渐接近实相,但还不是一条直线,因此鼓励大家不要得少为足, 就算证到初果、二果,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净化,因为在你内心里面所看到的,还是稍微有弯曲。有弯曲与实际的直线,还是有很大的落差,只是比前面的要好一 些,但是还不够完全的如实,因此还没有资格称为“如来”,实际实相的存在是一个圆形,但是一般众生的心镜凹凹凸凸,把圆形的东西 透过你的凹凸心镜照出来,变成为一个葫芦形,被扭曲了。

   所以,你亲眼所看、亲眼所见,自认为所看、所见就是一个葫芦形,被你的自我判断所误导、所欺骗,你不知道,却认为实相就是这样,因为你看不到有染污、有 扭曲,你的心里面有贪、有嗔,你的心镜有很多的污垢,你没有看清实相、你不知道,就在“无明”的世界。如果你渐渐净化了,你的心 镜比较平、比较明、比较净了,所看的是一个椭圆形,比前面来讲好多了,比较客观了,比较接近实相了,但是却与实际的实相还是有差距,唯有你没有贪、嗔、痴 之时,唯有你是一面很平、很明的镜子之时,你所看的实相是圆形,在这里照出来的就是圆形。同样的,如果实相是一个方形、正方形,一般众生看出来的,就是一 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跟实际实相有很大的落差,你以为就是这样。

   如果把一个圆形的盘子的正面给你看,看得出来就是圆形吗?但是我如果拿著正面是朝两边,你们看的是侧面,你们看出来的是什么?是一条线,或是稍微偏一点 角度的人,它看起来就是一个椭圆,众生很不容易看到实相。当你在渐渐净化的过程,这些人所看起来的是一个菱形,但还不是原来实相的正方形,唯有你没有贪、 嗔、痴,没有我慢、没有自卑,才能够如实照见,叫做“如来”。“如来”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 目、来看清万事万物,实相是什么,在他里面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来”是来到一体的世界,但不是说是非、好坏不分,是非、好坏他们 是分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们所认定的是非、好坏,跟一般众生所认定的是非、好坏,是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如来”的人,他们是如实,这个人有八分的好,看到的就八分的好;你有两分的不好,他清楚的看到你两分的不好。但是,一般 众生不一样,如果你有八分的好,一般众生对这个人若有所偏见,你八分的好、他看不到,他不喜欢看到那些,他一直挑你那两分的不好,然后把那些两分的,变成 膨胀、夸大、丑化。所以,让我们好好去理解。如果实相是一个凹凸线、曲线,在解脱者心目中所看出来的,就是一个凹凹凸凸的线,一样啊!但是在一般众生呢? 因为你这个凹凸度,刚好跟我这边的凹凸度起共鸣、相附和,因此你看出来是一条直线,就是臭趣相投。

   一个喜欢打麻将的婆婆,如果媳妇也喜欢打麻将,常常陪她打麻将,她会觉得你好孝顺、你好体贴、你是好媳妇,不是说打麻将不好啦!好不好是一回事,我们是 只是举例。如果婆婆很喜欢玩股票,媳妇也是喜欢玩股票,是股票族、股票迷的,就会认为:我这个好媳妇啊!她都会帮我看,都会帮我选喔!如果投其所好,在她 心目中就是好,但是她不知道实相是有凹凸、扭曲的。所以,这一节经文大家好好去消化,不是光听过,你就能够真正的理解;不是光听过,你就能够真正的做到, 要好好去消化,我们所讲的【金刚经】,都值得大家多看几遍、多听几遍,所跟大家讲的这些解脱道,都值得大家好好去思惟、好好去消化。

   佛陀讲“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是跟众生的心镜凹凸度有关系。为什么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第 二个层面是就算你看的都很正确,没有染污、没有扭曲,但是你一样会看到现象界的一切,它是刹那在生灭变异,一直在流动、一直在变化,我昨天看到那么漂亮的 夕阳,今天变成很灰暗的夕阳,昨天跟今天的夕阳不一样,昨天看到很恐怖的云,今天看到很漂亮的云,你所看到的相,它不是固定不变,它会不断的变化、不断变 化,在历缘对境人世中,怎么样去体会呢?五年前这个人曾经侮辱你、骂你,在你心目中,你对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但是这五年来,人家早就改头换面、重新来过 了,他内心也已经走在解脱道,或是走在菩萨道上,但是你内心里面还是停留在五年前,对他那种很不好的印象,因此他的生命已经变化了,他的人格已经变化了, 但是你五年前的那个相还是没有变,你内心里面对这个人现在的评断是正确吗?是错误的!你内心里面所留的相,已经是“非相”了,不 是现在这个人的实相。

  再来,第三个层面要去理解的,你所看到的种种相,要看到这个相的存在,背后要有很多很多的因缘聚合才能够形成,就像上次讲过“X由非X所组合而成”,因此要好好去体会这八个字里面的含意都很深,“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你要去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同样这八个字的含意很深,大家一样可以去理解何谓“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所谓“大身”与“非身”,大家一样好好去理解这一句话,一样是在破除我们人类狭小的视 野,就像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光波范围很有限,很多的光波是人类看不到的,像X光, 那些人类就看不到,透过仪器就可以暴露出来,声波也是一样,人类以为说我们的耳朵什么都可以听到,事实上人类的耳朵所能够听到、接受的范围,还是一样有 限,超过人类耳朵所感觉的器官,外面那些声音,人类一般是听不到,就像我们这视听教室里面,一样有电视台、电台或是无线电话方面的声波在传导,为什么我现 在听不到?因为我们耳朵的感觉器官感觉不到那样的范围,必须透过一些仪器,我们接一个天线接个小耳朵,就可以把那些声音抓下来。

   所以,这里面都在唤醒我们,一般众生对事物的认知,都只是在很小的范围,你认为一定要长得某样的形相才叫做“众生”,不符合这 个框框、不符合你心目中所界定,就认为它不是众生。佛陀唤醒我们,不要用这么狭窄的眼光来界定,因为很多你不以为、也不认为它是众生的,但是它却是众生, 因此“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包括告诉我们:所有的众生也是由不是众生的那些元素所组合而成;“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人是由不是人的那些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花是由不是花的那些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因此“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大家从几个角度去思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光是这几句话,请大家参考“阿含解脱道次第”的33页, 第七章“听闻正法”的第三节,佛陀提到一位解脱者,像阿罗汉、像佛陀,他们讲经说法的原则。佛陀、阿罗汉他们真正讲经说法的原 则,一定是事实、对众生可乐、有所利益,而且如来尽知,然后才会宣说出来,这几个原则一定是真实、事实。再来,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能够让众生产生快乐、 产生解脱的事。再来,如来又亲证、亲见,这样他才会宣说出来。当然,空海讲经说法,也都是勉励自己,一定要把持佛陀祂们讲经说法的原则,我们要讲的必须是 真实的,而且是我们亲证的,对世间、对众生有益的,不要宣讲一些我们没有亲证,只是这样道听涂说,或是讲一些不是实际存在的,这样都不是很理想。

   要真语、要实语,做到这样不容易,一定要亲证、亲见,你要见到法,你要证悟到法,才知道这个法是真、是假,如果你本身都不知道这个法是真、是假,怎么说 是“真语”呢?所以,要成为“真语者,实语者”说实话。“如语者”我所讲的这 些都是如理如法,如理如法不是抽象,都是符合大自然运转法则,都是符合“三法印”。“不诳语”我不会去 欺骗众生,讲经说法一定要秉著良心理性,“真”就跟大家说是真,“假”就跟大家说假。“不 异语”不会为名为利,然后讲一些不切实际的,或是自欺欺人,不会这样!佛陀本身都是这样,也勉励我们要这样做,同时空海在此也是勉励大家,不 管你是在家居士,或是将来有可能你现出家相,或是你是弘法的人,都希望大家能够秉持著求真求证,说实话、说实相。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里又是一样很深啊!佛陀我所得到的这些法,你说“得道、成佛 ”,用这样的名词来讲,但是我所得的这些法是“无实无虚”,为什么说“无实”呢?因为解脱 者他们内心的“得”,跟一般众生所理解有形有相的“得”,是不一样,因此叫做“无实 ”,众生必须要抓个实在感,才认为这样叫做“有所得”,但是真正的“得道”、真正的 “成佛”,他所得的不是一个很实在、有形的东西。你认为说“无所得啊?!我要修行干嘛!… ”这样落入断灭空也不对,又是错误的解读,因此佛陀又补充“无虚”也没有虚假,就像有的人得到是物质上的满足,但是 修行者他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得容易拿出来,精神上的那一种得到,你叫我拿出来,我拿不出来,我只能够用微笑笑给你看,心花朵朵开啊!

   因此,佛陀虽然没有得到王位,没有得一个国土江山,但是佛陀内心的一种安祥、快乐,却不是任何国王所能够比得上的,他有没有所得?他是全然的放,世间的 “得”,他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内心的安祥与快乐,以及后代人类的子子孙孙所受到的庇护。所以,真正得道的人、真正成 佛的人“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如果你在讲经说法,或是在做世间的慈善事业,内心里面有那一种贪功 德,或是有贪名贪利,你做什么,背后有斤斤计较得失,佛陀就明讲像这样还是处在无明世界的人,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体悟实相,还没有真正体悟到“ 无我”,因此佛陀说这样的人“如人入闇,则无所见”,因为你还处在无明的世界,于是你在布施的过程中,有所得的心 态。再者,布施的过程中,还是有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是大功德主…这一种心态,就是因为你还有我慢与自卑,还处在无明的世界。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如果一个人在弘法或是在行善,都能够秉持著一种“三 轮体空”的做,只要对众生、对世间有益的事情,他就默默的去做,背后没有求名利,背后没有我是、我能,背后没有在贪功德,像这样的人表示对法 有相当深的理解,有相当深的体悟,这样的人已经把“无明”转为“明”,他已经有见法、有了悟实相,因此 我慢、我是、我能都没有了,像这样的人“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因为他能够看到实相。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你们今天来这里听经闻法,能够对【金刚经】受持读诵,这样的人都是有无量无边功德的,但是我们前面不是刚讲要无功德、无所求吗?我们来这里 学习,就是要学习做到无所求、三轮体空,以世间法来讲,有因缘听闻【金刚经】,已经是有相当的智慧了,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是没有因缘听闻,不然 就算你听闻了,还是会像“鸭子听雷”,听不懂或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不重要、这没什么…,或认为“是佛 教他们在研究的,我是无党无派的,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跟这无关…”像我们从一开始到现在所讲的这些,不管你是任何党派,不管 你是任何宗派,不管你是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的人民,都一样都会有,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这样而已,因此佛教所讲的,都是人类共同立命的问题。

    【幻灯片】

  各位同修,我们现在来跟大家分享金刚经里面的,这些深义,现在我们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今天我们有跟大家介绍说X即非X是名X, 现在我们来跟大家分享,佛陀讲无常法印,但是很多人,你到海边去看好几次,你还是看不到什么叫做无常法印,通常讲无常,一般你还是把它停留在头脑里面的观 念知见,或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找。事实上,这些海浪,都不断地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法印,请你停下来好好去体会,那讲说生生灭灭、生生灭灭,众生就想 说,那这样就会变成断灭啊,这样就是会变成落入顽空,你又不容易体会到说,生生灭灭里面它却含有不生不灭。不错,现象界的一切是不断的生生灭灭,浪起浪 落、潮起潮落,人世间的一切一切的人事物,都不断地在潮起潮落、浪起浪落、改朝换代,都是这样不断地在替换。

   但是一提到这样的变化,众生又觉得消极悲观,很不容易去理解到什么叫做不生不灭?一提到不生不灭,众生又会落入恒常不变化。你要体会到不生不灭,必须能 够彻证无常法印、彻证生生灭灭。虽然在现象界里面有浪起浪落,不断地这样生生灭灭,但是从古至今,地球上的海水没有减少一分。海水不断地在浪起浪落,而且 太阳也从大海里面吸取很多的水蒸气上来,然后变成云,飘到其他陆地上,但是对地球总体的水量而言,不管再怎么变化,还是一样不增不减。

   你不要提到、讲到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就变成又落入恒常。所以众生很容易从有限的那种角度来理解无限的、很深奥的真理。有时候成为地上的水,有时候成 为空中的云,不管怎么变化,它都是会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它就是这样不增不减,不要一提到不增不减,你又认为这个水跟天上的云没有 关系啊!错了!这都有密切的关系-缘聚而生,而且它会不断地变化。

   这一张是空海小时候出生的地方,如果你能够体会缘起甚深,体会到无常法印,体会到三法印-无常、无我,都是中性的时候,连这一朵云都在跟你微笑,当看到 这些云的时候,你都会会心的微笑,它也在跟你微笑、远山在跟你微笑,真的喔!如果会打开智慧眼看得懂的话,你看这个云,这里有两个眼睛,这里鼻子啊!这里 嘴巴啊!这是头部啊!它的秀发、头发这样。

   众生想到秋风扫落叶、秋天多萧瑟,多萧条啊!树叶、绿叶又变黄变枯,然后又这样掉落,树变成光秃秃的,所以一想到无常,往往众生都往负面去想、往不好的 方面去想,然后不喜欢无常的变化。但是请你停下来,把镜头拉近来看,这里面蕴藏了什么?它蕴藏了生命、蕴藏著生机,知道吗?你不容许无常的存在,它没办法 变化,它没办法开出美丽的樱花出来啊!不要怕无常,无常是中性的,不要抓也不要怕。,

   这是阿波罗电力公司,太阳神电力公司啦!从来没有跟大家收费,这是真的太阳喔!日出没多久的太阳,刚好取到这样的一个景色,这个是台电的电塔,把这个电 传输一下,太阳把它的能源这样传输,大家很容易感受到台电输送电源、能源给我们,送电力给我们,但是我把它组合起来,请你凭良心摸摸看,太阳有没有在输送 能源给我们?我们把太阳称为太阳神之后,糟糕!没多久、几十年之后,众生就开始树立一个宫庙,里面树立一个太阳神庙,然后到太阳神庙里面去拜阿波罗太阳 神,外面真实的这个就不认识了,就认为那个不重要了,他祈求宫庙里面的太阳神、阿波罗来保护他、保佑他。

   把太阳称作太阳神或是阿波罗之后,众生很容易就落入名相里面,然后被名相吸走了,我们把太阳称为大日如来,不可以吗?真的它就是大日如来,但是没多久之 后,众生开始在崇拜心目中偶像的大日如来,而对真正每天都在陪伴你的大日如来呢?却视而不见,好好去体会啊!众生很容易离开实相,而在那些语言名相上面钻 研。

   这是大狒狒,当狒狒爸爸在问它:“你在干什么啊?”小萝卜头它讲:“人家说把手拉长拉长,拉到手长过膝,就有可能 成为成佛的候选人。因为佛的名相、三十二好里面,有这个手长过膝,所以我不断的要把这个手拉长,你看我这样够长了吧?我下一世可能就可以列入成佛的候选人 ”狒狒爸爸说:“喔!my god!…”

   大家好好去体会,人家说得道的人或是成佛的人,他们的舌头是怎么样?舌头可以长到把脸部覆盖起来绕脖子啊!或是覆盖脸部啊!有这样的传说。因为有这样听 闻,所以就常常练习把舌头弄长,它的舌头真的是够长了。我张这是在台北木栅动物园拍的,我在拍的时候,这一只马来熊就躺在那里不断的伸舌头,真的把舌头往 脸部覆盖,我看到那么长的舌头,就赶快用快门把它拍下来。好啊!你这样继续练习、练习。

   佛陀实在希望我们“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不要被一些名相卡住了,然后总是在心外求法,总是在相上面那里练,重要的是心 法。有的人就说:我们要金色身、要练个金色身,这样金光闪闪。所以有的人就要设法修、努力修,修个金光闪闪、修个金色身,结果修出怎么样呢?对啊!修出金 色身出来。这个不是故意把它彩绘上去的,这真的是金色身,你看我修这样有没有成?有啊!当来看我的时候,你们会多看我一眼,因为我跟其他的颜色不一样,其 他的身价比较低,我这个在卖的时候,身价比较高啊!金色身,大家看到了喔!

   佛陀讲:我们要现观法界、现观大自然,现观大地风云经啊!当我在跟众生讲大地风云经的时候,有的人就认为这跟五蕴身心无关,你这个五蕴身心难道不是大自 然的一份子吗?讲大地风云经、讲活生生的佛法,你的五蕴身心难道不包括在内吗?这是包括身心内外一切,我们都要如实去体会。当我们讲大地风云经的时候,有 的人就问:“老师!我到哪里可以买到这一部大地风云经?我在大藏经的哪里我可以找到?”遍一切、遍一切处,佛陀这样把真理实相述 说出来,讲经说法讲了之后,我本来是画一张寻宝地图给大家参考,当个寻宝图、指月的手指,哪知众生到后来不是按照寻宝地图去寻宝,而是把那个寻宝地图当作 是宝,然后在那里不断地在拜、在拜。

   就像医生开一张药单给你,结果你不是去拿药回来煎煮,你是把那一张药单供奉在神桌上,然后不断地在拜那个药单,这样知道吗?不是说拜经不好,拜经是我们 对经典的尊重,但是更重要的,我们珍惜药单,是要实际拿药回来治我们的病,我们尊重经典。那是要真的深入经典里面的深义去了解,这样才不会枉费佛陀跟我们 讲经说法四十五年。所以,拜经当然有他的意义、有他的鼓励作用,但是更重要的,如果你没有深入经典里面,不管你再拜几百遍、几千遍《金刚经》,里面的深义 你还是体会不到,如果我们能够心静下来,我们尊重经典,更重要的就是把经典里面的真正的深义,能够好好的去体会,真正得到那些无价之宝,才是珍惜经典的真 正意义。

   所以,不要本末颠倒,佛陀一直希望我们要超越各种形相、偶像、人我相,但是众生很喜欢执取这个相,结果呢?因为众生有需要,这就是市场需求,看你喜欢什 么相,众生喜欢什么相。你喜欢,就有人会把它雕塑出来,而且雕塑你所喜欢的,台湾的土地公像跟大陆的土地公像,又会有所出入,台湾所雕塑的守护神、金门的 风狮爷,还有泰国守护神,都不一样啊!那都是随众生的喜好。

  你喜欢什么,就会雕塑各种像,但是众生常常是这样,你雕塑各种像之后,不是跟他看齐、学习,而是很容易成为各种相的次等人民。空海没有反对大家雕塑佛像,而是我们雕塑这些佛像,是要来到见贤思齐、向佛陀看齐、向佛陀学习,看相如看到本人,所以请大家不要会错意了。

   我们要超越人我相、超越外相,不要一看到这个说:“穿这样的就叫做天主教,她是修女,他们这个是外道…”,那是 很狭窄的胸襟、很狭窄的视野,我们能不能平等心的来尊重其他的宗派、其他的宗教,我们能不能超越外相?不要一看到他所穿的制服跟你所穿的制服,有不一样的 时候,就把别人认为是外道,不要这样。因为这很容易都是在展现我慢,只会增添无谓的纷争。我们能不能来到平等心来对待他?而且我们问我们自己。

   这是德雷莎修女,她离开祖国来到印度,超越国界、超越宗派、超越宗教,实行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世间哪里有苦,她就帮助 众生解除痛苦,她在这世间所展现的是超越阶级。印度的阶级是很明显,她超越那些阶级来照顾那些真正需要照顾的人,如果你认为她这样的形象不好、不究竟,那 我们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做的有比她好吗?我们做的善事有比她多吗?我们的心胸、度量有比她大吗?

   不要从外相来衡量一个人,要看她真正展现出来是怎么样?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大?问问我们自己:我们跟她比起来,我们做的有比她好吗?佛陀都希望我们要超越 一切人我相,超越这些外相,包括这个人。以前空海还是居士相,当我们有学员要跟人家介绍解脱道,介绍一些资料的时候,有的人就讲你们老师是在家人、还是出 家人?有的人就跟他讲是居士相、居士身。有的人认为:居士相、居士身,讲的没什么!有的还会认为说:我们出家人不可以去听居士讲经说法,我们去听他讲经说 法就犯戒。就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把阿含解脱道隔阻在门外,损失的是谁?

   你很容易被外相卡住,后来有因缘他现了出家相之后,有的人又说:不是说要超越宗派宗教吗?他怎么又穿出家人的衣服、佛教的僧服呢?…请大 家不要在外相上面执取,要听听他所讲的解脱道到底对我们实不实用?能不能放下那些观念知见,然后来看看他所讲的这些,是不是真的很实际、很实用?他只是如 实的把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解脱之路呈现出来,整理出来一个清楚、有次第、有步骤的解脱之路,来回馈嘛!我们愿不愿意虚心的去学是个人的事,所以千万不要从外 相上面去衡量。

   众生从这个相上面可以很容易了解,小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受妈妈的养育而长大,所以我们会懂得反哺、懂得孝顺、懂得感恩,但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养育照顾, 众生很不容易体会到有关这些,大自然源源不断地流出甘露水来养育我们,但是众生不容易体会到,如果你真的懂得体会,把你自己转换成刚才父母亲怀抱中的小孩 子,你慢慢去体会,你会不断地开悟,你的身心会很柔软,而且会知恩、感恩、报恩。

    持经功德 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到这里所讲的都是强调:如果你能够听闻《金刚经》,然后来到信心不逆、不退转,你这样的福报、福德比那些用很多的金银财宝去布施的人,所得的功德都还更多、更大,何况你“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都在强调《金刚经》的功德殊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同样的,这跟前面都有雷同的地方,我们了解这样就好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叫做荷担如来家业。怎么样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呢?不是光在那里抄经、拜经、读经、写经、印经,佛陀不是要你做一个传播工具、传声筒,不是要这样的。佛 陀来世间的目的,不是要你在那里宣说佛法,那都是次要的,佛陀来世间真正的目的是要做什么?是要帮助众生来到解脱自在、远离颠倒梦想,扣住这个核心,真的 深入经典去闻思,然后实修实证,远离颠倒梦想、为法做见证,你本身成为法身,这样不管你到哪里都可以讲经说法,你是以你本身为法做见证来讲经说法,不是照 本宣科、不是鹦鹉学语、不是依文解字,这样才能够真正把佛陀所讲的法继承下来,然后广布流传,这才叫做真正荷担如来家业。

  所以,你能够好好去体悟《金刚经》,然后又能够好好去实践出来,做出来符合三轮体空、也符合三法印,你本身就是为法做见证,自然而然不管你到哪里,都可以随顺因缘来讲经说法,这就是“荷担如来家业”。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如果一个人你的心量狭窄,或是你的领悟力很有限、智慧很有限,或是你都只是自私自利为自己,因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你所考量的都只是为个人自己,那表 示你的智慧很狭小、狭窄,这样你听不懂《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就好像你跟一位不认识字的人,介绍无边无际的宇宙、天文实相、天文宇宙观,他 是很难理解。就像我现在要跟我的妈妈讲说:我们这个地球是在转动,我们这个地球是绕太阳转…,但是我妈妈她们很难理解,会认为:没有啊!这 个地球不是不动的吗?她们是很难理解。

   你又跟一般人讲:这个地球是圆形的,一般人也很难理解啊!他们认为哪里是圆形?那里有凸起来、那里有凹下去、那里有河流、那里有高山,怎么会是是圆的 呢?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视野比较狭小,就好像一个篮球,如果你是一只小蚂蚁,你在篮球上面跑,这里点点滴滴、这里有高山、这里有凹凸、这里有山谷,那个蚂 蚁在篮球上面跑,它觉得这是凹凹凸凸,篮球表面是不是凹凹凸凸?它看不到篮球是圆的。

   如果以人类的智慧而言,你的视野是很狭窄的话,是看不到地球是圆的,也体悟不到地球是圆的。如果说你修行只是著重在个人的解脱,著重在个人五蕴身心的觉 受,著重在某个法门,这样就叫乐小法,像这样你的身见很强。如果你的身见很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都会有。当要跟你讲《金刚经》,你就会认为 这个非佛所说、这个不对啦!这不要啦!你就很快的把它排斥掉,没办法理解《金刚经》里面的深义,就会认为南传大藏经里面没有,这个不是啦!我们不看那些!

   里面真的有很多的珍宝,我们能不能重新来评估他?当然我也希望在大乘佛教地区的人,大家也要提醒我们自己,不要以为在读《金刚经》就是大乘的人,我们就 是大乘的人;这一本经上面都有标榜是大乘经,拿著这部大乘经,认为我们就是大乘的人…。不要用这种论断来认定自己就是大乘人,这样是不正确 的。就好像你在自己身上贴个标签-“聪明”两个字,告诉人家:你看啊!我很聪明;这边再贴个“智慧”, 你看:我很有智慧。你往身上贴个聪明、贴个智慧,你就真的是聪明,真的有智慧吗?不是用名相上面来见诤,是要真的展现出来。

   大、小乘不是依据著你看某部经典,然后就认为自己就是大乘,不是这样的。,而是从你的心量有没有比别人大?你的包容量有没有比别人大?你的慈悲心有没有 比别人大?你的贪、嗔、痴、我慢有没有比别人少?如果真正是大乘的人,你是不会见诤的,而且不会标榜己大人小、己高人低,不会的。你会实质的展现生命意义 来回馈这个世界,真正的大乘是真正做出来,不是用嘴巴讲,更不是在见诤,不是在文字上较量,都不是的。

  我希望大家所做所为是真的是符合大乘的,这一种要求是实际的做出来,你真正实际在做,就绝不会贬低别人,因为是真正的大乘的话,你本身不会有我慢的。不会有我慢,你就不会己大人小、己高人低,你就只有无限的慈悲、悲悯众生,我们能够为这世间做什么,我们就默默去做。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都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

    能净业障 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你在读诵、研读《金刚经》,如果别人轻视你、藐视你、看不起你,那是因为对方不了解。如果你能够不嗔恨、也无诤,而且有的是无限的悲悯之心,那就表示 你的智慧逐渐的开发出来,而且你没有嗔心回向,表示你已经逐渐的在见法、逐渐的开悟。像这样的话,你的很多的罪业、很多的无明都会破除掉,这就是研读《金 刚经》可以帮助我们开智慧消罪业,消那些业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都是在强调读诵这一部《金刚经》的重要及功德。这样的强调方式,在《金刚经》里面从头到尾有很多的章节,一直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我想是后来编辑大 德他们有一番的用意。但是有一点也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因为《金刚经》本来是要扫除一切相,扫除一切相的执著,但是如果还一直强调《金刚经》的重要,很容易 又变成新的大偶像。因此后来很多人就很著重在抄经、写经、印经、拜经。这样又失去《金刚经》原来的深义、本意。所以,我们了解《金刚经》的重要,但不是在 抄经、写经、读经、拜经,或是诵读、讲经,那都是次要的。真正最重要的是:大家要为法作见证,真的去体悟、去做到,这才算是最殊胜的。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前面我们已经有跟大家补充过了,都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

   这里我想提出二句偈跟大家分享,在佛教圈里面有二种勉励说词,各代表不同的含意,有的人就一直强调讲经说法,一定不可以离开经典,一定要按照经典里面所 讲的一字一句去解释。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说‘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这个话一出来,会把很多人扣上很重的帽子。《金刚经》从来不会这 样强调。

   我们来比较这两种说词,一种是‘离经一字等同魔说’,另外一种说词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这两种有 很大的不一样。如果一直强调“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这是属于对经典的执著、信仰、崇拜,我们不能说他不对,这是因为还没有来到实 修实证,而且也没有全盘了解经典编辑的先后,没有回到佛教历史事实上来了解这整个脉络。印顺长老在这方面就帮助大家厘清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不必要的迷魂 阵,印老他们都有整理出来:经典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圣典辑成的过程。这些都有比较具体的叙述,人家国内外的学者,都有一些考证。

   经典是很重要的指月手指,但是经典就像是高雄地图、台北地图,地图是仅供参考。让经典回归到它应有的角色、正确的位置上来,不要把经典变成一个超级的大 偶像,结果你一直在拜经、一直的重视经典,但是却没有去体会到经典里面真正的深义,那就很可惜。你一直迷执在指月的手指,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所以很重要 的就是‘依文解字三世佛冤’。

   因为真正的实相、真理,不是在文字堆里面。真正的高雄不是在地图里面,地图是个指月,协助你去看到这个实相。所以不要一直在迷执在文字里面,然后引经据 典在那里以经解经,这样很容易落入“三世佛冤”,没有真正了解佛陀的本怀,这样很可惜。能够提出‘依文解字三世佛冤 ’,表示是属于智慧型的人、是重视实修实证,在闻思的阶段很重视考证,在修行过程很重视亲证。佛陀怎么讲,那是佛陀的事情,我们感恩佛陀跟我 们宣说真理实相。但是,佛陀本身也是鼓励我们要去亲证,你要亲证到才算,如果依文解字的话,那真的是冤枉佛陀的本怀,我们不知道啊!

  前面已经讲过“说X即非X,是名X”。 如果你从文字堆里面去钻研、去理解的话,你理解的跟佛陀所讲的差了十万八千里都不知道。佛陀所讲的涅槃跟你所解析的涅槃,有很大的不一样啊!所以,真的如 果你没有来到实相,你一直在依文解字的话,我们扭曲、误解很多佛法深义都不知道,这是提出来跟大家互相勉励的,希望我们能够让智慧型的佛法呈现出来,大家 在这个过程都秉持著客观、冷静理智、求真、求证。

  在南传的《葛拉玛经》里面有非常深、非常重要的启示跟提醒,让我们大家互相勉励,里面的十条守则非常好、非常重要。

    究竟无我 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果说善男子、善女人,他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要发出“佛道无上誓愿成”的那种魄力、决心,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呢?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很快的降伏我慢呢?“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你应该怎么做?你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这种魄力,“当生如是心 ”,应该要这样去做:“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你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要有这 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魄力、决心,而这不是开空头支票,而是要真的去做,灭度一切众生。你真的实际去度众生,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管你接引多少众生、度化多少众生,在你的内心里面就是没有那些我是、我能、我的、我的弟子、我的山 头、我的派系…,没有那些心态。

   但是要知道能够做到不抓弟子,包括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真的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一定要彻证三法印,一定要做到无我,如果你还有 我、我是、我能、我慢,很自然的,你一定会抓弟子。这里所讲的都是高标准。佛陀就劝告大家,你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你有没有正确的见法?有没有正确的了悟 到法的要领核心?看你展现出来。如果你正确的体悟无常、缘起、无我,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定是符合无我无私的那一种精神,你不会有私心、有意思食、有主宰 欲、抓弟子,你是协助众生成长、协助众生解脱,但是不会束缚、不会捆绑。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如果你在讲经说法或是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还有我口若悬河、我辩才无碍、我多么会讲经说法…,或是我度了多少徒弟、我今年大丰收-有几百 人、好几千人的皈依…这些心态,表示你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徒弟相都还没有破。佛陀就明白的讲,这样非菩萨,还没有资格称为菩萨,这里讲 的是高标准,但是我们要从这高标准立场来看,如果要符合佛陀所称的菩萨,唯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够真的做到,你真的要来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 相,一定要彻证无我,而且做到无我的人,才能够真的做到。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一个人体悟到究竟法,真的是体悟到无所得,来到无修无证,而且真的了悟实相之后,自我、我是、我能都会消失的,只要来到无我的世界,你就不会抓我所,所以四种相都会破除掉,自然的消除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 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像这些记录,我们是仅供参考,你不用一直在意去追究这方面,因为等你将来成佛的时候,就会清楚的知道,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那里探讨追究。赶快早日成佛才是最重要,当你快要成佛时候,就会有人来帮你授记。

   不过,我们以《阿含经》“杂阿含”方面来讲,《四部阿含》里面佛陀都讲,如果你真的来到见法,而且来到究竟解脱的话,你是会自 知自觉自作证。你有没有成佛?有没有解脱?你内心里面会很清楚。只是有的人认为:他成佛了!他称为某某佛,但是未必是真。如果是真的话,那佛佛道同,这样 知道吗?他所展现出来的一定是符合宇宙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一定是符合三法印,佛佛道同。

   如果你认为自己成佛,但是你所讲的跟《阿含经》里面所讲的那种解脱有很大的不同,或是你所讲的跟“三法印”有违背,这些都要保 留。如果你是真的迈向究竟解脱,真理核心是一样的,就像如果真的吃饱,你不必别人来帮你授记说:你真的吃饱了,你真的吃饱,还要别人来肯定你吗?!不需 要,授记只是一个权说。你真的开悟、真的大安心大自在,不需要别人来帮你肯定,因为你会自知自觉自作证。而且真正的过来人,他也很清楚知道。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万事万物。还有,他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也会 符合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会符合三法印。他所宣说的,也一定符合“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这叫做如来者。

   一个来到究竟解脱的人“即诸法如义”,他所展现的诸法,包括他所展现的以及他所讲的,都会如义。都是如同大自然的运转法则,真 理实相都会跟三法印一致的。所以真理不怕你考验、不怕你求证,究竟真理就是这样。所以,过去的佛陀他们体悟出来的“三法印”是这 样,未来的佛陀、解脱者他们体悟的也是会来到这样的境界-“如来者则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说得道、成佛,是一个权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到究竟解脱是来到无所得,也就是来到无学、无修、 无证的世界。不要想说“无所得”我就不用修了,反正修、修、修到后来也是空无所得,但是你不修,你没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还是活 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你对“无所得”的认知跟佛陀所讲的“无所得”是不一样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有 善法欲,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求解脱道。欲神足一定要有,你才会很认真、很积极的设法克服各种困难,一定要追求解脱道、迈向究竟解脱,要有这一种魄力、 决心,将来才能够来到解脱者他们所来到的大安心、大自在的世界。那时候你为法做见证,真的走出来之后,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所得。所以,光是一个无所得, 众生的认知跟解脱者的认知就有很大的落差,大家好好的去实修实证,有一天你就可以体证到,包括《心经》所讲的境界,那都是真实的世界,无苦集灭道的世界。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无实无虚”,无实就是说,不是一般众生实质的那一种得,不是真、不是得的那一种。真正得到、有实质的那一种东西叫无实。无虚就是也不是虚假。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现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菩萨。”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 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哪一样不符合三法印?哪一样不符合无常法印?哪一样不是缘起?所以 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也是要破除大家狭窄的观念,认为佛经里面所讲的才叫做佛法,那些不贴上佛经,不管是《老子道德经》或是《圣经》里面所讲的,因为不是贴上佛经的名称, 所以就不是佛法。这一句话是要破除大家这种狭窄的观念,不要用狭窄的观念来界定,这样很容易把自己陷入在一个井底青蛙的世界里面,我们能不能尊重其他的宗 派、其他的宗教?

   就算读到大学生,不需要幼稚园小孩子的玩具,但我们能不能平等心来尊重那些小孩子,他们需要的那些玩具?这个玩具对他们来讲,就是他们的法,这样知道 吗?不要站在说我大学生:我不需要那些木马,那个是非法。你认为的非法,你不需要它,但是我们能不能尊重有众生需要,这都是唤醒我们要有包容心。

   再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你不要认为佛经里面、《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说皆是佛法”。所以 就样样都好啦!什么都好啦!什么都对啦!结果你以方便为究竟,你不知道,你分辨不出什么叫究竟?什么叫方便?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你没有择法觉支, 没有择法能力。结果认为反正一切法都是啊!我们只要一个法门深入,这样就好了。但是你一直在方便法里面绕,你知道吗?所以这也是在唤醒我们,要有择法觉 支。并不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你就都来到这样通通都没有分别,你是没智慧的是非好坏不分。

   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来到以无限的包容,包容一切法的没分别,这两种同样的“没分别”,一个是有智慧的没分别,一个是无明的没分 别。就像听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认为我们要尊重其他的,所以什么样样都可以吃啊!现在举例来讲,你认为好像每一种法门都是可 以解脱。就好像说每一种食物都可以吃,毒品、毒药你也在吃,有毒的那些菇、那些菌类,你也在吃。结果一吃了之后,很快就毒死掉啊!如果你没有能力分辨,吃 了很多的毒素而不知道,就像电脑中了很多毒。你说一切法都是法,结果你的电脑就没办法正常使用。

   所以说“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样你要清楚的分辨,是要来到:我清楚的了解什么食物对我们色身的影响。因为我还是有这个 色身容许的范围,有些菜我可以吃,有些菜我们没办法消化、没办法吸收,一颗石头我就没办法消化,那些土,我也没办法直接吃。再来,那些毒菇毒菌,我也没办 法吃啊!

   但是不因为我没办法吃这些,然后我就践踏他们、瞧不起他们,不因为这样啊!我虽然不能够吃他们、不能够适应他们,但是我可以包容他们,而且也尊重这些毒 菇、毒菌。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我们用平等心来尊重他们。所以这里的含意都很深,一切法者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 故名一切法”,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幻灯片】

   以下好几张的幻灯片,都是让我们提高过去的思维角度,对大家的思考角度都是一种挑战、提升、升华。以前你在看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少去体会到另外一种更深 层面的含意,现在希望大家对事情的看法、深度、广度,能够大大的提升,这样才不会枉费你在研读《金刚经》的深义,才不会浪费生命。

   在这一张幻灯片里面,这是士林故宫旁边的至善园,里面的建筑都是仿造唐宋时代古典古色的庭园,人们来到这里的庭园喂养这些鱼,大家很高兴、很快乐的看这 些鱼。一般我们看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但是人类很少去从这个境界里面去体会,我是不是也像鱼一样浸泡在水中?人类认为我是在陆地啊!鱼是在水里面,我哪里有 浸泡在水中,而很少去体会到。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太空船从大气层外面、从月球上面来看,我们的大气层就好像一个很稀薄的大海,假设人类不用穿太空衣,然 后把人类从地球吊在太空梭后面,把你拖离地球的大气层,就像把鱼捞上岸来,鱼没多久就会死掉。如果让你离开大气层,没多久你就死掉,我们所活的空气里面有 水分,只是跟鱼比较起来,我们人类只是活在密度比较稀薄的水里面而已。

   水的密度如果是一,人类所活的水的密度,现在假设是百分之一,我们是活在百分之一密度的水里面,但是就像鱼在水中,它们不觉得说我在水中,人类活在水 中,但是你不觉得。所以我们能不能从很深层的角度来看,鱼需要这些水才能够活,人呢?也需要很多的助缘,我们才能够活著。

   你看人类正在看这个鱼缸,鱼在那里游来游去。但是你就像这些鱼在那里游来游去,但是你很难很难体会到,你也像海中的鱼在那里游来游去。这一张图是人开 车,然后在这里穿梭。但是我们大家想像螃蟹或是寄居蟹,它有一个外壳,汽车就像你的外壳,人类就像寄居蟹,然后拖著外壳跑来跑去,你有没有看到?人也是一 样,在稀薄的水里面游来游去,这个大家要慢慢去体会。所以,我们要突破我们很多传统的思考,我们的心灵要成长、要启发、要突飞起来,不要总是停留在过去的 范围。

   从这一张里面,我们能不能看到风在那里吹动?风,我们说它没有颜色嘛!但是风还是有质量,风是没有颜色,它已慢慢接近无色界,但是它还是有质量。风,因 为我们没有颜色,不容易看到,但是我们能不能从荷叶跟莲花的反应里面去体会到风一直在流动变化?风也在告诉我们什么叫无常法印?能不能啊?

  所以不要到这里只是看一些荷花、一些叶子、一些花,哇!漂亮!漂亮!看看回去,啊!什么无常法印?我不知道啊!回去还一直在文字堆里钻研,在找什么叫无常?现象界实际的存在,风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过,都一直在吹拂而过,所以溶入当下去体会什么叫无常法流、无常法印?

  我们看到这个相,这是一个表征、一个代表,他在吐口水嘛!如果政治人物在那里吐很多的口水,你知道吗?会氾滥成灾啊!氾滥成灾的话,百姓就受遭殃啊!

   同样的,一般众生喜好欲诤,欲诤不断。而学佛的人、修行人见诤不断,如果学佛的人也在那里不断在吐口水,在那里见诤的话,佛法都渐渐的一直被淹没掉了。 从正法,然后走入像法,再走入末法,都是被一些无谓、毫无义意的见诤,把它淹没掉啊!但是因为见诤、要吐很多的口水,把佛法都淹没掉了,把解脱道也淹没掉 了。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无诤,真的无诤!

  我们再看看这里一只老母鸡在这里孵蛋,我们以前也看过母鸡在那里孵蛋,孵、孵…真的时间到了,小鸡就跑出来,我们能不能慢慢去看大自然的那一种孵蛋,大自然在孕育的那一种奥妙,要把那一只母鸡想像成无形的、很大的,大家要有理解能力,要慢慢去理解。

  前章有讲到“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现在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们能不能从非相里面去看到诸相?能不能?这含意很深喔!

   《金刚经》是说你要从一切诸相,去看到非相,我们现在一样可以反回来,能不能从非相里面,看到诸相?含意很深喔!这慢慢再来分析,就好像你以前不认为那 是有生命的一枝草,对以前来讲是非相,现在你能不能从那一枝草,然后突破那个柏油路,然后跑出来这样,你从里面去体会到什么叫做法界的庄严?什么叫做缘起 甚深?

   你看大自然在孕育、孕育,你以为只有农人在种,以为只有人类能啊!你能不能去看到人类是个助缘?而这些果实它们要孕育出来,就像母鸡在孵蛋,孵、孵、 孵,然后这里会有很多的果实出来,而我们要看看这整个孵蛋过程,叫做各种因缘要具足,叫做缘起。要地、水、火、风、空、大地、流水、阳光、空气 …这样人类的各种助缘,这些累累的果实才会出来,我们要慢慢去体会,这个不是抽象,是实相,实际的存在,只是一般众生没有去看到而已,我们 要慢慢去体会。

   我们看这一张幻灯片,这是秧苗、稻田,这里有一些农民,这里你能不能看到土地公?一般会讲:没有啊!这哪里有土地公?因为你认为土地公一定是要拿个拐 杖,然后戴著特殊的帽子,还有留著胡子,才叫做土地公。那是你过去对土地公那个相的迷执,你没有真正了解土地公?,你没有真正看到土地公?如果你真正了解 土地公的深义,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什么叫做土地公?大地,慢慢的孕育、孕育秧苗,这就是土地,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一直在孕育啊!因为有大地的孕育支 撑、长养,所以这些农作物才会不断的长起来,有没有看到土地公的伟大?还是你一直一直在执迷那个相-我要认为这样才叫做土地公,然后一直在那里拜拜拜、祈 求啊!我所看到真正的土地公是无所不在,真正的土地、真正的山河大地。你心目中的土地公,那个作用都更大啊!

  所以,能不能从诸相里面去体会到:你以前不认为的那个非相,能不能从那个没有形象、大自然的孕育中去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土地公?

   这好像是脑筋急转弯,你意识的范围,真的要自我大大的挑战,人类的认知范围很狭窄,一定要突破啊!要大死一番啊!要不断学习啊!不断自我突破啊!这样你 才能够来到大彻大悟,才能够来到如实观。从刚才的小秧苗,然后慢慢的孕育、慢慢的长大,不光是人类单一的因素所能够化成,人类只是个助缘啊!你慢慢去看到 这整个都需要,你看土地、流水、阳光、空气、地、水、火、风、空的孕育,这些才能够形成人类是个助缘,我们要慢慢去看到。

   因为这是要协助大家去看到,从诸相里面见到非相,也从非相里面去看诸相,以下的这几张幻灯片,跟大家介绍美人山,上次在台北禅修的时候,也有带大家到金 山、阳明山去山水禅。如果有跟我坐同车的,都有跟他们介绍美人山在哪里,这是在金山海边的美人山,向阳明山的角度就可以看到美人山,我们把它取名美人山, 我们来看看它的奥妙。你看这里有没有像一个美人的头?满特殊喔!就像是一个美人躺在地上,这是她的额头、这是她的秀发,额头上的秀发,长发这样垂在地上, 往海边这样披下去,有没有?这是额头上的秀发,往这样披下去,这是额头、眼睛、睫毛,这是鼻子、嘴巴、下巴,这是美人山,很像喔!她就是平躺睡著,这是头 部、这是下巴、这是额头、这是睫毛,很像喔!

   为什么要介绍这个美人山?这就像我们说天地父母恩,我们把地球当做是大家共同的妈妈,现在就是要来跟大家介绍我们这个共同的妈妈,我们的妈妈长得很漂 亮,有没有?美人山。这个就像她的身体,这是头部、这是她的身体,这个地球、这个妈妈,这个美人山,怀抱中有小孩子,趴在妈妈的怀抱里面,你、我、他就像 父母亲怀抱中的小孩子,但是我们以前都不以为然。通常我们认为我妈妈跟我爸爸结婚,那才叫做我妈妈,但是你能不能看到我们共同的母亲?天地父母恩?你能不 能去看到从非相里面去看到诸相?如果大家能去体会,这就像一个大自然的母亲,然后怀抱抱著小孩子睡觉,疼爱这些小孩子。你看天色渐渐晚了,这小孩子在妈妈 怀抱中睡觉,这是头部、这是妈妈的身体,小孩子趴在妈妈的身上。现在夜色渐深了,然后睡觉、睡觉,天渐渐亮了,这是美人望月,有没有看到美人望月?刚好这 就是美人山的头部,这是额头、这是发髻、这是睫毛、这是鼻子、这是嘴巴、这是下巴、这是脖子,我们美人山这个妈妈很爱漂亮,有没有看到还有戴耳环?

   这样妈妈抱著小孩子睡觉,然后天气渐渐亮、醒过来,但是小孩子太调皮,制造很多的垃圾,人类常常一直在破坏大自然,要好好的珍惜我们这个大自然,不要这 样一直在蹂躝它、破坏它,你看美人山这个妈妈不只是有戴耳环,颈部还有戴项炼,这是颈部的项炼、金牌。你看这是真正的月亮,刚好这样的一个角度,刚好这样 的一个时空拍下来-美人望月,这种种因缘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可以让大家去体悟、去见法啦!这是雾朦胧中的美人山,有没有?这里看这个的睫毛是很清楚喔!很 清楚喔!

   这是法界的奥妙,大家可以体会到妈妈哺乳小孩子,我们就像妈妈怀抱中的小孩,这样在吸奶,但是我们在吸吮大自然的奶水,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大地是没有 生命的,如果把你家里的水龙头,改成乳头状,你要喝水的时候,也许你比较容易体会到。不然你就不觉得我这些是在吸吮大自然的乳水。所以,我们在舀水、喝水 时候,能不能去体会到我们就是在吸吮妈妈的奶水,如果你能够从那些很平凡、很平淡的相里面,去体会到无上甚深微妙法,你处处都会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会 珍惜我们这个环境,珍惜我们这个大自然。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缘生缘灭,都是一直在流动生灭变化,如果你能够体悟无常 法印,能够体悟到缘起法则,你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你要体悟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有前面的二个基础,也就是要体悟无我、 体悟无常跟缘生缘灭-缘起法。如果你真的能够体悟到这方面,你就可以了解什么叫做一切法无我。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这里跟我当度尽众生的心态一样,你有这一种我当怎样、我当怎样,一样都是有我是、我能、我慢的这种见解。这样身见、我见都还没有破。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一个人你还有自卑或是还有我慢,你所做出来的、你认为的庄严,站在客观的立场来 说,很多反而你是污染了大自然,污染了大自然的成份比较多,为什么呢?你的庄严是因为内心的空虚,需要更多外在的种种来填补你内心的空虚,但是那种种的抓 取、种种你认为的庄严,却是有意无意中染污、扭曲、蹂躝了这个大自然,你不知道。

  我现在只是讲一些原则,真正的解脱者他们所认为的庄严是什么呢?有几点请大家参考:

  1.就是一个人的贪、嗔、痴、我慢的止息,如果你真的来到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我慢。这是真正的在庄严法界,也就是你展现出来的频率,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完全一致,大自然所展现的就是这么庄严,就是没有贪、嗔、痴、我慢。

  2.如 果你能够展现出三轮体空的布施、三轮体空的慈悲,无条件、无所求、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做,这是真正的庄严。你的身体清净,没有贪、嗔、痴,是一个体清净的 体、庄严的体、庄严的道场,你又能够展现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由体产生用,由清净的体产生清净的用,就是真正的庄严。

  3.还有另外一个真正的庄严,就是你能够返璞归真:纯真自然的微笑,散发生命的芬多精,回馈这个世间,这是真正的庄严。

  跟大家分享什么叫真正的庄严,否则经典里面都讲“什么庄严即非庄严”到底什么才叫真正的庄严?在此跟大家分享。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菩萨”,这个通达不是说我会念、我会背诵、我会讲,这样就算,不是哪!你真的要通 达,必须来到了悟、彻证,而且你真的了悟彻证,就一定能够做出来,包括你能够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这叫通达无我,绝不是用头脑解析、用嘴巴讲,不是这样 啊!你讲得出来就要做得到,你真的通达,你可以讲得出来,而且也一定能够做得到,这样才叫做通达无我,也通达无法,包括那些法执也都破除了,宗派宗教的那 种意识框框,也都超越了,这才来到叫做没有法执。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来到通达无我、无法的,没有法执境界的人,如来说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是真正的菩萨,你称他为真正的菩萨,或是真正的解脱者也可以,你 把这种人称为阿罗汉也都可以,那只是名相不一样而已,实质的内容都一样,来到无我、无私,没有法执、没有身见,没有我见的人,这就是解脱者。

    一体同观 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佛陀问:我有没有肉眼呢?有啊!有肉眼,我有没有天眼呢?有啊!有天眼,有没有慧眼?有没有法眼?有没有佛眼?须菩提都回答说:有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沙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沙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节的重点是在最后三行,前面佛陀问:你们知道佛有没肉眼呢?有没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当然佛是有这些眼。但是现在做一个大家比较能够理解的解 释:你说天眼,像现在的高倍的天文望远镜,或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对以前的人来讲,那就是像打开天眼,打开无限的视野、打开视界。所以这里的“ 天眼”是说:一个人能够打开你原来狭窄的视野,有无限的胸襟。

   如果你只是在原来狭窄的世界、井底青蛙之见,那就不叫天眼,如果你看法的深度、广度,能够大大的超越以前,就好像你的智慧眼打开。所以,天眼、慧眼、法 眼、佛眼,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一一的解释,但是可以跟大家做一个综合的归纳,这里是强调佛陀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众生的智慧。佛陀祂的透视力是超越过一般众生 的,一般众生到海边来,你看到了海浪、浪起浪落,看到这些觉得风景不错,走走就回去了,或是有时候你到海边来,心情很郁卒、很郁闷,看到大海这样,你会觉 得好无常、好苦啊!甚至有的人会想不开。但是佛陀所看的,不是一般众生所看的角度,他们看到的都是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

   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境界,众生没有什么体悟,是不会开悟,但是对佛陀而言,他们处处都是看到三法印,就是有慧眼、有法眼,有法眼,处处都见法。你如 果真的法眼开,不是要到哪里、哪个世界去才能够体悟到法,当下每一个地方,都是处处可以见法的,这才叫做法眼开。佛眼,告诉我们:佛陀是来到无上正等正 觉。如果你真的佛眼打开,你会以完全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的众生、对待一切的宗派,也对待一切的党派跟国家,在你心目中而言,真的是“无缘大 慈,同体大悲”,你不会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因为你知道那是虚妄的分别,是没完没了的苦海。如果你真的能够透视,你很快就会跳脱出所有的二 元对立,然后来到无上正等正觉,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三心不可得”,很多人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中国的禅宗里,都有这样的公案:一个老太婆在卖点心,有个修行人要跟她买点心,老 太婆就问他,如果我问这个问题,你能够回答得出来的话,你吃的这些不用钱,她就问他,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要点那个心?请 问你要点那个心?现在心不可得,怎么点?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所有众生的心,佛陀都知道,那问问我们自己,我知道多少人的心呢?我们一般众生连 自己的心都不清不楚,何况能够清楚知道别人?!佛陀为什么能够知道所有众生的心呢?告诉大家这个秘密,我们可以大致把众生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种就是在滚滚 红尘里浮浮沉沉,有忧悲苦恼的众生,这在贪、嗔、痴、我慢的世界里缠缚打滚,贪、嗔、痴我慢十个结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五十步跟百步之差而已,还有彼此的 偏重、不一样而已,都会有。所以,你看所有众生类,我们都已把他归纳出来;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没有贪、嗔、痴、没有我慢,十个结缚通通止息的真人,返璞 归真的真人、解脱者。

   如果大致区分的话,世间只有这两种人。这样就好了解了,所以问我们自己现在到底还有没有贪嗔痴、我慢?这是大致的归纳,你如何能清楚了解众生的心呢?也 就是你如何才能清楚分辨众生有没有贪嗔痴、我慢呢?如果你的这面镜子是凹凹凸凸的心镜,含有很多污垢的镜的话,你有办法清楚了解别人有没有贪嗔痴吗?你的 论断会有很多的错误,不管心理学多么深入的研究,不管你多么会解析文释种种,但是只要你还有贪嗔痴、我慢,你的论断就不够正确、不够客观,你要怎么样才能 够正确清楚的分辨呢?当你把这一面镜子,让它变为又明又平又光亮的镜子,没有污垢,也就是没有贪嗔痴、没有我慢,当你能够来到这样一个明心的境界,就可以 来到如实观。

   所以,众生在你这一面明镜之前,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我慢?你会清清楚楚的知道。你不必在那里算命,还在那里ㄠ手指头,还在那里算,不必!你也不必去排 什么八卦、紫薇斗数啦!都不用。因为众生会自己告诉你,他有没有我慢?你不必去算他,不必刻意要去知道,他自己会告诉你,他会呈现出来。就好像一个人的脸 有没有黑?有没有污点?他来到一个镜子面前,这个镜子就可以如实反应出来,不是你刻意去算他,刻意去知道他。

   告诉大家这个很重要的原则,只要你本身净化了,如实了解自己的心态,然后慢慢的净化、慢慢的提升,来到没有贪嗔痴、没有我慢的境界的时候,你就可以清清 楚楚的知道众生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我慢,以及程度有多少。就算他是老奸巨滑,很会隐藏,但是在你的眼前都暴露无遗,因为不管再怎么掩饰,一定都会呈现在 他的身、口、意的展现之中,所以真正要知道众生的心,不是去学算命,不是去学种种心理学,那些是助缘。

   但是真正的要了解众生的心,先回来知道自己的心,你要清楚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我慢,当你是过来人之后,你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众生现在来到哪个阶 段。为什么佛陀能够悉知众生心的秘密,如果这几分钟的课,你能够听得懂、学会的话,这比你缴好几十万去学算命都更有价值,而且更快、更精确。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一段话你真的要有所了解,必须要有《阿含经》整个闻思的基础,你才能够了解为什么说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无我、怕无我,都一直要去探讨一个什么真如,探讨一个真藏唯心,探讨出一个真心出 来,但是在原始佛法里面,佛陀都不讲这些,佛陀讲的这个心就是‘识’,色受想行识的‘识’。而这个 ‘识’是缘起,它是缘生,因缘生,然后会随因缘而变化。在《阿含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但是很少众生能够理解。这个‘ 识’,有的人将它称为灵魂、投胎识,都是。如果这里讲“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也可以用大家比较能够了解:说灵 魂即非灵魂,是名为灵魂。说投胎识即非投胎识,是名为投胎识,大家要去体会。

  你要真的了解,包括你一直在探讨、在直取那个核心、那个心、灵魂,那些事实上也都是随著因缘而变化,而且最初的起缘,也都是因缘具足而生,都是缘生。在《中阿含》里面一样都有讲到,以后有因缘再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大家没有好好去体会,还是很容易变成只是一个名词。为什么说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就是昨天,用昨天来代表过去,你说昨天在哪里?如果说要参禅、参公案,这个都是很重要的,要去参这个,比 参其他什么公案都更有效、更重要,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昨天在哪里?明天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你能不能清清楚楚的厘清出来,你说昨天在哪里?昨天在哪里?要 知道昨天、明天都只是人类头脑中的一个观念,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的概念,你没办法拿出来,如果你有办法拿出来,就不叫做抽象,因为他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只是一个观念,没办法拿出来,谁有办法把昨天拿出来?请有能力把明天拿出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昨天、明天,都是人类脑海中的一个概念、一个念头,一般众生常常活在昨天,活在过去跟未来的世界,那个叫做梦幻世界,因为你活在不切实 际的世界里。事实上,你的整个生命都是在当下整个存在,也都只有在当下。现在要再来问大家的就是:你能够找到现在这一秒吗?你能不能找到现在这一秒?你那 么聪明、学问那么高、那么厉害,我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请问你能不能找到现在这一秒?可以吗?当你跟我讲说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当你在说的时候,那个 现在已变成过去了,当你讲出来的那一秒,就已经成为过去了。所以,为什么说过去心不可得,为什么说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说现在心不可得,大家要好好去体 会。

   整个大自然的存在是没有时间相,时间是人类设定出来的,只是方便于沟通的一个设定而已。整个大自然的存在都只有当下、现在,但是讲这个现在,它是超越过 去跟未来的,大家要好好去体会,很重要,这样你才能够了悟为什么叫“三心不可得”。不然,你都会一直活在过去、未来的世界里面, 整个生命就只有在现在,你所能够掌握的也只有当下现在。如果你不了解,就会被过去的业力束缚住,当你能够清楚了解,知道要改变我的命运、要改变我的未来、 要改变种种…,你所能够掌握的就只有现在、当下,你就会知道要实实在在、好好的把握现在当下这一秒、这一刹那。

   很多人一直没办法透视这个心、了解这个心,一直怕无我,百般设法就是要去找出一个恒常不变的心。但是在《阿含经》的原始佛法里面,佛陀一直跟我们强调: 你这心意识都是当下须臾生灭变化,没有恒常不变心意识。如果要把它细分,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区分,心就像一个心王,它是一个主体,如果在你打坐、宁静, 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明觉的心、朗朗明觉,如果它开始要起思考,有意相、意念、有开始波动了,这就是意行。来到了“意” 的阶段,你有意念、有意相了,它会有开始波动了,就是由心王这个体开始起作用,而开始有波动出来,慢慢波动就愈来愈大,它会起作用出来,会分别是非好坏善 恶。

   一般众生常常是在虚妄的识的分别上面,一直在分辨种种是非、好坏、善恶,很少回来到宁静的心。佛教的修行说要转识成智,就是要把虚妄错误的识别─分别是 非、好坏的错误论断导正回来,到这个心来转识成智。一般众生都是活在二元对立的虚妄分别世界里面,我们要慢慢的回来,回来到明觉的心,超越所有的二元对 立,这样大家对心意识就比较能够清楚了解。五蕴的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核心所讲的识,就是我们所讲的这个心。这个意跟识就是五蕴里面的行、想、受这方面。名 词不一样,大家要仔细分清楚,有时候讲法不一样,五蕴所讲的色、受、想、行、识的识,就是这里所讲的心王,而行、想、受就是这里的意跟识方面。

   为什么说过去心不可得?为什么现在心不可得?为什么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我们这颗心,它是一直不断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现在解释的这些都很重要,因为 很多的学佛者、很多的宗教徒,不容易了解透视心的本质,也就是没办法真的了悟什么是缘起?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在 《阿含经》、《杂阿含》跟《中阿含》里面都有解释,这些都是属于缘起。地、水、火、风组合起来色身,然后加上空,配合起来之后,会有这个识产生,你有这个 色身跟这个识。因为有这个身心,身心就能够起作用,起作用它会跟外境来接触,外境接触之后,你就会有各种感受、各种思想、各种行为,这就像从空中生妙有一 个演变的过程。

   众生如果没有清楚了解,很难透视这个身心,很难了悟“识”的本质,你有这个身心之后,身心本身也是个缘起,而且你的身心本身就 是不断的在变化,一个变动的身心-眼耳鼻舌身意,这里面的意就是心王,因为用的名词不一样,事实上所讲的就是心,也就是识。你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有身 心这个主体。我们有身心这个主体,每天历缘对境跟外尘、外境接触,外尘、外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当你这个身心主体跟客体、能观跟所观配合起来之后,就会产 生六识。

   六识就是你每天的心理起伏变化,一个境界袭击过来了,你内心就很震撼,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眼根接触到一个让你惊讶的境界,你的耳根听到不可意声音,触到 不可意的境界,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产生很多的起伏变化,这种种心理变化又会回来影响到你身心的平衡。当你不平衡的身心再接触外境的时候,又会产生更复杂的心 理。复杂的心态又会影响到身心的稳定,它会是一个循环。

   所以,你的身心跟外境都不断的一直在变化、变化,你能够找出一个恒常不变吗?除非能够透过闻思修证,回来、回来回到单纯的心境上面来,回到一个明觉的世 界来。明觉的心、明觉的境界也是一样,都是随著大自然的无常韵律在波动、在变化,它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断灭空,但也不要落入实质的恒常不变。

   很多的宗派、宗教不容易透视到生命的本质,然后一直去抓个恒常不变的灵魂、恒常不变的我,这就是一般宗教信徒不容易突破、不容易体会到的,我希望大家能 够打开智慧,去了解这些实相。佛陀所跟我们讲的无我法印,真的是非常深、非常深,到底是真?还是假?希望能透过你的实修实证去体悟、去印证。

   以空海而言,我体悟到佛陀所讲的这些,真的都是真实的,大自然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无常、缘起、无我,也就是在大自然所存在的现象里面,是‘ 无我’这个本质,你不了解,你一直要去找一个真我,你是在背道而驰,如果大自然不存在的现象,你一直要去找,你只是在那里自讨苦吃而已,如果 大家能够了解实相,你很快就能够来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法界通化 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果你在行善布施或是付出的当下,有求福德、求福报那种贪功德的心,如果有一点点名利心,这样就没有福德、没有福报。像梁武帝建立很多道场,然后供养很 多的出家人,于是问达摩:我这样有没有功德?达摩很坦率的回答:没有功德。这是在破他,因为你做那些是要炫耀你的我是、我能、我慢,只是把护持佛教、护持 僧人,做为你要得到更多名誉的工具,这是不正确的心态。

   如果你以那种求福德、求福报之心来做,佛陀说这样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你没有那些我要得到些什么,觉得做这些事情对世间有益,我们就默默去做,用三轮体 空、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如此佛陀说你所获得到的福报,才是真正的多。如果你越想抓取,越得不到什么;你抓得越多,以为得到愈多,佛陀说:错了!你抓愈多 就失去的愈多;你愈想贪功德,就愈没有功德。

   如果你能够放开、全然的放,就是三轮体空的做、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反而更多、更大。你无条件、无所求的付出,众生回馈给你的会更多更 大。如果你做什么事情,就在那里打量、在那里考量、在那里计算,我要得到什么,世间回馈给你的反而更少。所以,大家要好好去体会,要学习著三轮体空的布 施,无我无私的、默默的奉献、默默的付出。

    离色离相 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处,如果有的人不了解,以为有很多都在绕口令-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如果没有好好了解《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每个字你都懂,但是配合起来的整个意思深义,你就是不懂。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就回答:不可以这样,“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众生 都是习惯从外表、外相来衡量一个人。众生不容易看到真正解脱者他们内心的智慧。因为众生的智慧还没有提高到相当的层次,所以众生只是看粗浅的外表。

   真正的解脱者他们是返璞归真,不会著重富丽堂皇的外表,不会为这个色身而在那里要怎样的穿著才叫庄严,顶多只是入境随俗、随顺一些因缘,所以真正有智慧 的人是很朴实无华。除非众生你也能够返璞归真,欣赏纯朴的人,不然,真正的解脱者在你面前走过千百遍,你还是不知不觉,还是看不清楚、看不到。因为他没有 奇奇怪怪的花招,不会向你炫耀什么。如果一个人走到你面前,一看就觉得:这样的穿著,这才叫做修行人;这样的穿著,才叫做我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很容易从外相来衡量、看出来的话,表示这之间有问题存在,你的判断要加以保留。

   佛教徒心目中想出来的佛陀是金色身,金光闪闪、穿著金缕衣。但是如果我们退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人间真实的佛陀就算真正在你面前走过,你也未必能够看得出 来。佛陀的皮肤颜色比我还黑,知道吗?就像现在印度人他们平均来讲,他们比黄种人还稍微黑一点,佛陀他们穿著的都是那些坏色衣服,就是尽量让众生看起来不 会贪染、不会喜爱。一方面也是不希望来学佛的人,因为看到这个外相才来,你是要为法而来。所以,他们的穿著都是很朴实、很平淡,没有什么神奇、没有什么特 殊。如果你真的是为智慧而来、为解脱而来,你一跟他对答、跟他问法,你内心的忧悲苦恼,他可以帮你清楚的解析来自于哪里,也会清楚的告诉你一条解脱之路, 让你体悟到什么叫真正的智慧。

  所以,外相方面不是很重要,佛陀希望我们不要从外相上面来衡量。佛陀说:佛不可以从外面色相、色身上面来衡量,那是不正确的。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这就是要破除众生、成佛者、解脱者他们法相很庄严,一样是要破除你内心那种庄严观念。“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一样回 答:“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诸相,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不说个比喻,众生不容易了解,说 个比喻之后,众生很容易又把比喻变成为实际的要去找寻,说解脱者他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本来“三十二相、八十种”都只是个 名词,都只是一个形容而已,这些数目,包括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个形容,不是真的讲出八万四千个,不是这样啊!

   那些都只是一个形容,我们讲说“五百阿罗汉”,那也都是个形容,表示佛陀所度化的阿罗汉很多。所以,那些数目不要把它抓得很 死。说“具足三十二相”,你就一一的去找,佛陀有具足哪些相跟我们不一样的?如果你这样去找的话,你就是在著相。包括说具足三十 二相或是八十种好,都是一个形容,不要执著在很死板的数目上。那些形容呢?你要了解说“具足之相,即非具足”,不要用很死板的头 脑去理解,是名具足诸相。

    非说所说 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陀就问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你不要有这种念头,以为我佛陀说“‘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你不要有那种想法:我今天跟大家讲经说法、讲了好几堂课,我在跟大家讲经说法的观念,佛陀说不要有这种观念,那 是错误的。如果有人说:如来啊!“有所说法”,你说了很多法、讲了好几堂课、好几小时的法,如果这样“即为谤佛 ”,这是在毁谤佛陀,不能够了解我所说的原意。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我有所说法,那就表示你在毁谤佛陀,因为你不能够了解到里面的真意。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要知道“说法”事实上是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现在是直接从上面来讲,但是我讲过了之后,大家也是搞不清楚,为什么?

   怎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说:众生如果你认为佛陀有所说法,你是在毁谤佛陀?我们要更深层去体会,如果你认为佛陀“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 我所说义”,我们现在能不能再去理解,如果你认为佛陀有留下经典即为谤佛,不能解佛所说,亦故,这样可以理解吗?

   我们现在是在讲《金刚经》,以后我们也会讲《阿含经》,我们是参考某部经,然后来讲解。现在要问:释迦牟尼佛是依据哪一部经典在讲经说法?没有耶!有的 人一直认为,我们要追溯第一手的资料啊!什么佛法、南北传,哪里的什么第一手资料,要参考那第一手资料,才最正确啊!但是你能不能来到那佛陀所参考的第一 手资料,是什么?我们是要跟佛陀学习。释迦牟尼所参考的第一手资料是什么?我要的是参考你的,你所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不是从历史文献上面去考证那些资料, 叫做第一手。佛陀本身并不是依著某部经典在讲,佛陀祂所体悟的,难道是凭空这样无中生有所领悟出来的吗?一定是有实相,让佛陀去了悟了之后,才大彻大悟 啊!佛陀要解决的是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苦呢?为什么会这么不安呢?到底原因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不能够了悟生死大事呢?原因在哪 里?

   因为这个苦是一个现象产生,他去追讨那个苦因。如果你认真的去探讨苦因,你会发现:我们身心的苦,跟整个大自然、整个现象界的一切众生、人事物都有息息 相关。当你慢慢静下来去解析苦的原因,你会慢慢发现:原来众生真正的苦因,在于不了解这一部大地风云经,看不懂这个无字天书,看不懂活生生的佛法,我们很 多的所作所为在违背大自然律,也就是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大自然里面没有存在的那些现象,众生偏偏要去追求、要去抓取,自讨苦吃而不知道。

   所以,佛陀祂现观了悟这整个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你我他的这个身心也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份子,当真的了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之后,佛陀把它归纳出来,这就是祂 大彻大悟后,归纳出来“三法印”,叫做无常、缘起、无我。众生因为不了解无常、缘起、无我,所以背道而驰、自讨苦吃,苦就产生出 来,就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沈。

   如果你能了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从此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你会来到解脱自在、涅槃、苦海的消失止息。佛陀、觉悟者他们就是觉悟到真理实相,任何 众生都是在这里面,不管是极微小或是极大,都一样啊!佛陀所体悟出来的法印是贯穿一切时空、超越时空,你可以去求真求证。所以,当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祂不 忍众生苦,看到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些真理实相,这个无字天书又这么深,佛陀不忍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沈,倒驾慈航回来跟众生宣说祂所体悟的那些法则,宣说祂 所发现的大自然法则,这样知道吗?这就是佛陀在讲经说法,佛法就是真理。佛法就是在叙述那些实相的特质、特征,让众生了解了之后,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出离 苦海。

   最初佛陀宣说了,大家听闻佛陀讲经说法之后,然后大家心静下来,在大自然环境中好好去体悟,我们身心内外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当你静下来好好去体会之 后,你才发现:佛陀智慧之高,祂所讲的真的正确无误,这时候你会心服口服的五体投地,顶礼佛陀,感恩善知识协助我们开启智慧,了悟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 想。那一种顶礼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疑结的破除,我们智慧的开启、一种感恩的心。

   所以,佛陀希望这些学习的徒弟们,要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来到回归大自然,不要把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而佛陀的色身一样会生灭变异,大家不要抓错、不 要依赖错了,这叫做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佛陀宣说之后,这些徒弟们、弟子们就把它记忆在脑海里,因为佛陀在讲经说法,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 文字只是才刚初萌芽而已,很少人认识字,所以大家都是靠背诵。佛陀讲了之后,因为不是你讲过之后,马上就能够做得到、马上体会到,你必须把重点背下来,然 后不断的去求证。记忆、然后背诵,等到佛陀大般涅槃之后,一样一代传一代,都是靠记忆背诵,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来。

   等佛陀大般涅槃两三百年之后,文明慢慢成长、文字开始渐渐的形成,有了文字之后,大家就将它转记录下来,这样避免流传久之后忘失或是变质更多。有文字的 时候,就把它记录下来,这时候才形成正式的大藏经。而国内外的那些佛教学者、史学家他们考证出来,在人类现存最早文字记录的经典,是存留在斯里兰卡的三藏 -大藏经。有了记录之后,然后这时候才正式成为三藏,也就是我们称的经典。所以,从佛陀的宣说,然后到正式经典的形成,至少已经是三百年后,但是我们要知 道这些经典,它是个指月的工具,它只是个参考地图。这些地图、经典是帮助我们去认识、了悟无字天书,了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了悟我们身心的实相,让我们远 离颠倒梦想。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经典只是个指月的工具。我们感恩佛陀、祖师大德,他们把经典留下来,我们尊重经典、重视经典,但是不要忘了它正确的地位- 是个指月工具,协助我们看懂这一部无字天书。

   如果你不是透过经典去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去看到实相,而一直迷执在经典,这样就错得离谱了,都不是佛陀的本怀。要知道所有经典不是佛陀亲自写的,佛 陀只有讲经说法、叙述真理实相,协助大家去了悟、彻证,这样而已。经典是后来这样流传、记录下来,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经典来了解大自然法则,这个经典就发挥 出它的功效。佛陀为什么说:虽然我有讲经说法,但是不要认为我在讲经说法,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微细、很重要的启示,佛陀是很真实的人,在《阿含解脱道次 第》的二百六十二页里面,佛陀有提到:我所讲述的缘起法、无常或是无我法则,不是我所创作、我所发明的,“非我所做,非余人所做 ”,也不是其他人所发明、所创作,它是法尔如斯,是法住法界。这些法则都是跟整个大自然一致的,我们只是叙述大自然的特征、实相的特征,这样 而已。

  所以佛陀虽然有讲经说法,但是这些法不是我所创造、不是我所发明,我只是发现了,然后讲出来而已。有没有那种我慢说:我发现了、我发明了?没有那些我慢、我能的心态。

   还有一点,就算我宣说了,“我”是指佛陀,就算我宣说了大自然法则,大自然法则有没有增减?有说,大自然法则有没有增加一分? 就算我佛陀没有宣说,大自然法则有没有改变?也没有改变呀!所以,不管佛陀有没有宣说,大自然法则也是不增不减、没有改变,这样说了也是白说。但是,不说 又不忍众生苦,这样知道吗?

   能不能体会到:为什么佛陀讲经说法,但是却说没有在说法?有说等于没有说,因为说了也不增、没说也不减,只是不忍众生苦,因为要读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 无字天书,真的不容易。所以很多的讲经说法就变成好像佛陀他们比喻来讲,他们就像从外星人或是一个语言不同的民族,然后到另外一个民族,为了要跟他们讲经 说法、让他们了解深义,你必须教他们一些语言学,教一些语言沟通。佛陀就好像是外星人,体悟到这个法则之后,但是人类看不懂、不了解这些名词、名相,佛陀 祂们来教导众生一些佛经、经典,就是一些语言学、工具书,经典、地图是语言学,帮助大家去对照,这样知道吗?

   讲经说法是不忍众生苦,所以跟众生讲一些语言学,学习这些语言文字就是要去读懂这一部无字天书,这样知道吧?如果你能够真的了解到活生生的佛法,读懂这 一部大地风云经,你会知道所有的经典,都是在印证这些实相。如果真的看得懂活生生的佛法,你可以放下、可以超越所有的经典,但不是否定经典的价值。就像我 最初不了解高雄地理的时候,一样需要参考高雄的地图,但是当你对高雄很熟悉的时候,你可以来到不需要地图,但我们一样可以留给别人,但是也不要否定经典的 重要,大家要有正确的理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人,知道无我、无我所,就算他在讲经说法,是没有那些我是、我 能、我慢。“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如果众生没有正确的理解,会变成说:佛陀有没有 什么密法、没有什么特别秘密,传给别人而没有传给我,你的目标会变成锁定在人相上面,这样知道吗?佛陀就跟大家讲:没有什么秘而不可传的,这些法都是在法 界、在大自然里面,大家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可以体悟到,只要你心静下来,就可以体悟到。所以,大家能够看懂这个实相,就会知道说:我有没有说法都不重要 了。“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里大家慢慢去体会,佛陀说与不说,对大自然的法则不增也不减,只是方便说,协助众 生去了悟真理实相而已,如果能够这样,你就不会谤佛,就不会曲解佛陀的深义。

    【幻灯片】

  透过一些幻灯片让大家了解什么叫做诸相非相?也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去体会,当你看到片段,还要看到更深,不要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片段里。人类的眼光常常都只落在狭小的范围,我们能不能看到全相?要看的深、看的广、看的远,这就是我们听经闻法的目的,要开启智慧。

  这一张就代表哥俩好二对宝,我们都是年轻、英俊、潇洒,这代表四个人在那边嘛,你不要想说是草菇,跟我无关啊!如果你认为跟你无关,你把你的相片贴上去,看你喜欢哪一个?把你的相片贴上去,把你的家人亲属都贴上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去体会到。

   一般众生都只看到一个片段,认为我现在年轻英俊、现在年轻貌美、现在事业飞黄腾达,你看!照过来、照过来,在这个世界我多么伟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 县之长、我是一国之君,那一种我是我能…那些,都一直在膨胀。你当下没有看到全程,也体悟不到无常。结果慢慢因缘改变了,请你打开你的视 野,看看刚才那几个认为很伟大的,你只不过是大草坪里的几棵小草菇。要打开你的视野,所有的成就是需要整个世间各种因缘来协助,不是我是、我能。

   再来,你要看看!不是只有你存在,其他众生有的还比你大,如果能够打开你的视野,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就会消失。还要去看看什么叫无常法印?刚才那几 个没多久、二三天就变成这样。佛经在跟我们讲‘生、老、病、死’、‘生、住、易、灭’、‘ 成、住、坏、空’,那不是唱衰,是在唤醒你你要有觉性、要了悟。在事业飞黄腾达的时候,要懂得感恩、身心要柔软、要惜福啊!如果讲话就是那么 的高傲、那么的我慢,这样没多久就会衰败。所以,你要透视无常法印,生命才会真的活起来。

  如果你不了解无常法印,你的生命一直跑给无常追,而且当你有权有势的时候,讲话很大声,无形之中结了很多的恶缘,你不知道。要知道无常法印都是在唤醒我们要体悟实相。

   人在高峰的时候要懂得谦虚、要懂得感恩。因为一般众生体悟不到无常。前面那几个英俊潇洒的人,没多久就变成衰老了,然后世间种种的压力,挤呀!挤呀!结 果大家就挤压在一起,你看这一张原来很英俊的脸,现在这个脸被挤成歪七扭八,脸也都变形了,这有二个眼睛、鼻子、嘴巴,都挤到吐血出来,然后再慢慢、慢慢 的愈来愈萎缩,隔一二天,就变成这样。这几张幻灯片就像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实相,我们不要只看到片段,所以“诸相非相”。不要看到 前面的年轻、貌美、英俊,而看不到后面的衰老病死。所以,我们要看得深、看得远─诸相非相。很多人看到这个之后,就认为经典里面没这些图片,你怎么播放这 些呢?这个是凶啊!这个不好啊!要知道这是实相。

   这是在市区,你在这边住没多久,就要搬到郊区来住。以前你认为这个是凶,这个是不好,但是你知道他们是以身作则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无 我?如果是恒常的话,你不必来这里;如果有我的话,你也不必来这里;如果有我的话,有种你自己走来,但还是不行啊!无我啊!你不来,人家还是会请你来。所 以不要以为这个是凶、这是不好,诸相非相啊!,要好好去体会

   在你原来的观念概念里面认为不好的境界、不好的世界,你认为这不好。但是要知道这一样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你的法眼有没有打开呢?如果你的法眼打开,这些 大德他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什么叫做无常、无我?含意都很深。我们要去如实观,看到深层的深义,如果你不愿意去如实观,你一直在逃、在避,请你来听经闻 法,你认为没时间,要去赚钱、没空啦!我忙著赚钱、忙著打拚其他事情,哪里有时间听经闻法?你一直在逃、在避、在闪躲,但是不管你再怎么闪躲,到最后你不 得不要低头,你愈不去了解实相,到最后还是要无可奈何的接受,那是没有选择的。如果你能够了悟实相、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就会很洒脱,很不一样。

  奉劝大家:不管再怎么忙,事业再怎么飞黄腾达,请大家腾出时间好好的深入闻思修证,因为这是帮助我们早日了悟生死、开发智慧,来到安心解脱自在。你能够真的好好深入去闻思修证,这比你赚好几千万、好几亿更重要,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你是不得不低头的,你认为自己很漂亮,我的衣服多么珍贵,我的家具都是什么名牌的,对不起!到最后当你两眼一闭的时候,没多久你的家人会把你所用的用 具,一把火把那些烧掉,人家都会认为死人的东西不吉祥、不好,结果一把火就烧掉了。可卖的、有价值的那些,人家拿去贩卖变成现金呢,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去 体会。

  所以,不管你再怎么逃、怎么避,最后是化为灰尘、余烟袅袅,你所有的理想世界都让一把火把它变成回归大自然。

   没多久,就让你在那里好好去体悟什么叫做“荒冢一堆草没了”,能不能现在提早去体悟?现在就提早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慢慢 的,一些孝顺的后代子孙,还是会在清明节为你祭拜,会来帮你翻修“房子”。但是现在当你在帮祖先扫墓祭拜的时候,你有没有来到这 个地方好好去体悟、好好去见法?或者还只是做形式上的祭拜扫墓,这样而已。

  如果你真的开智慧、法眼打开,你真的处处都可以见法,而且会要去探讨生死大事,以了悟生死大事,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十几年前英俊潇洒的男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就往生了,没多久之后,就是这样白骨一堆,这些都是实相,唤醒我们真的要早日觉悟、觉醒起来。

   我们闻思修证就是要让大家去了悟实相、看透实相,这些来参加禅修的学员,大部分都是要有闻思的基础,我们在一开始要在禅堂里打坐,当具足定力基础之后, 然后还要到山上、郊外去体悟、见法,一方面体悟活生生的佛法,一方面在大自然环境之中,体悟大自然的法则,以及我们身心内外的实相。上山或是下海,都是让 大家体悟活生生的佛法,整个佛法的核心就是要去彻证三法印-无常、缘起、无我。

   如果能够彻证三法印,就会来到《心经》所讲的“没有苦集灭道的世界”,如果没有彻证三法印,你会继续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沈。所以 这些学员也一样,让他们上山下海,到处体悟活生生的佛法。大家一样要去了悟实相,不要以为这是凶、是不好,他们是以身作则在跟我们现身说法,这也是无字天 书,上面没有文字,但你要好好去体会。

   你看这些学员就是不断的闻思修证,要了悟生死大事、了悟生命的实相,修行真的要回来如实面对自己,修行就是要来到了悟生死大事,一般众生都是常常用这个 自我,去构筑一个他所要的梦幻世界,这代表一个我、自我在虚空里面,本来是一体的世界,但是这个“自我”要展现厉害,一直要把它 划分开来,把它划分一个二元对立。

  只要有自我,你就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但是不管你怎么划分,到后来你的生命会来到茫茫然的世界,很无奈的面对一个空空荡荡的未来,这是一个代表、一个表征。如果你能够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会放出光芒。

   同一个景色,但是不同时空情况之下,把它拍下来让大家去了解,如果你的生命没有开发出来,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你是这样很孤伶伶的面对未来,如果你的生命 真的能够活起来,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会放光芒出来。如果能够了悟生死大事,不管在哪里生死一如,到哪里都可以安心自在,你的生命真的会像太阳这样放出 光芒,我们就称为佛光普照,来到这个境界叫佛光普照。

   所以不要一直祈求佛陀放光芒照射我们,佛陀只是协助你们要觉醒过来,就是希望你能早日成佛,成为觉悟者、觉醒者。当你真的觉醒起来,有智慧的时候,你的 生命会像太阳这样放出光芒,照亮世间,也会协助众生出离苦海,发挥出你的生命意义来,这叫做佛光普照。如果你能够佛光普照,你的生命会充满著彩色的世界。

   如果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是黑白的、是灰色的,因为你在苦海里面。如果能够知道真理实相之后放光芒,你本身的世界是个彩色的世界,也可以帮助这个 世间成为彩色亮丽的世界,这就是心净佛土净。你的心能够清净,佛土就会清净而放出光芒,这个世间也会随著你的光芒而亮丽。所以,你真的要让世界和平,要改 善我们的社会,真的一切唯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开始做起,不是从上面、外面去改革,回来先净化我们自己的心、改革我们自己,就能够来到心花朵朵开,你会像莲 花的高雅洁白,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的花开见佛悟无生。

   来听经闻法,对你的生命会有很重要的转变,只要你好好的去体会,你的生命会开出灿烂的花朵。你慢慢会体悟到以前是用不平等的心来看待众生,慢慢你会体悟 到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尊重,以前你用不平等的心来看待他们,当你真的见法、真的开悟之后,你会用平等的心来善待他们,用爱 心来善待一切众生。

   当智慧眼打开,你在很平凡的乡下、不起眼的乡下,也能够看到心净佛土净。心净,净土就现前。在平凡的乡下,你一样可以看到极乐世界,那不是抽象,是来自 于我们心境的转化。你本来有大小眼、有自卑,当你真的没有自卑心、真的体会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自卑跟我慢即会消失,你的生命放光芒,原来你认为只是个 小我,慢慢的你的生命会变成为很大的一朵太阳花,生命会放出光芒来。

  学佛是很实用、很实际的,可以让我们脱胎换骨,让我们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照亮我们这个世间,佛陀就跟须菩提讲: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里,佛陀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关键,如果有人认为我释迦牟尼佛有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确实很不容易理解,明明佛陀有讲经说法好几十年,为什么说没有说法?为什么说佛陀你有讲经说法,这样就是一种谤佛、毁谤佛陀?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意”,佛陀在唤醒大家,一般人听经闻法,往往把目标放在讲经说法的那个人的身 上,这会形成一个偶像的崇拜,今天佛教、佛教徒往往都把重点锁定在佛陀的身上,所以佛陀唤醒大家:我所说的这些法,你们是要去求真、求证,因为这些法、法 则是在大自然之中,是在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之中,不是在我佛陀身上。就算我没有说法,只要你宁静度够、敏觉度够去观察,你一样处处都可以见法,所以这些法 我说不说都无所谓、都存在。

   问题是,一般众生不容易看到,我只是个方便、指月的手指,协助大家去看到那些法,就像说我只是一个媒人,协助大家去看到这样而已,但如果众生没有去看到 那活生生的佛法,而把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变成很注意佛陀到底讲的好不好听?到底法相庄不庄严?佛陀你的各种作为,我们要好好去检验,有没有足够让我信服 啊?你让我信服,我才相信你所讲的,如果你有某些方面让我看的不顺眼,我就不会去求证你所讲的,就认为那些我不喜欢,你所讲的那些都不重要。

   所以,佛陀是在唤醒我们,不要把目标锁定在讲经说法的人身上,而是要去检验、去求证这个人所讲的是真?是假?指月之后,你是要去看月亮,告诉你真理实相 之后,你是要去检验真理实相、要去求证,不是把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如果众生放错方向、搞错方向,一直在乎佛陀今天又有讲经说法,我们听得好好听喔!就认 为:哪个地方他们没有听到,就是众生的不幸,他们业障深重啊!我们很有福报啊!…佛陀走到哪里,我们就要跟到哪里;佛陀到哪里,佛陀在那里 才有讲经说法,其他地方都没有法,佛陀没有到的地方就没有法,佛陀有到的地方才有法,众生就变成把目标都放错了。

   佛陀说出这一句话,是希望大家不要本末颠倒。再来,如果你说佛陀有所说法,那就是一种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所有的经典是佛陀讲经之后才记录下来的,佛 陀自己都可以推翻掉自己讲经说法的这一种因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同理去推理、去推论,你没有讲经说法,那何来留下经典呢?既然你没有讲经说法是正确的,我 们一样可以理解,何来留下那些经典呢?如果佛陀没有讲经说法,我佛陀也没有留下经典,这是正确的说法。但是一般众生不容易理解,这里再引申出来的就是,希 望大家真的能够去见法,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不要被讲经说法的人的语言所吸引住了,不要被经典文字所吸引住了。

   讲经说法的人的语言、口说、宣说,以及那些经典文字,都只是指月的工具,都只是一种助缘,刚才那些引论是很深的,千万不要会错意,我们没有轻视经典的意 思。经典它是地图,很重要!但是这一句话含意很深,大家要正确去理解,这样才不会形成真正在谤佛而不知道。你会错佛陀的意思、不了解佛陀真正的深义,然后 却说你在讲经说法,或是说你在学佛、在弘法,这样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好好的去体会。

   “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都是在唤醒大家回到实相来,透过语言、文字、名相,去看到活生生的实 相。所有经典、语言、文字、名相,都是协助你的助缘,不要形成为一种阻碍。如果你的目标放错,那些说法以及那些经典,就很容易形成你解脱以及见法的阻碍。 因为这里非常深、非常深,我讲出来,也很怕一般人没有正确理解,又会会错意,以为我们不重视经典,不是的,正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经典,才能够发挥经典应该 有的效果、应该有的作用。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这些法则、真理,都不是佛陀所创造的、所发明的,不是讲经说法的人所创造的、所发 明的,他们都只是发现,然后跟众生介绍,这样而已。所以,说与不说,大自然的法则都如此在运转。说不说三法印,大自然都是法尔如斯在运作,说,不增;不 说,也不减,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体会,就算你能讲经说法的时候,也绝不会有任 何的我慢,也不会有那种我私人的法、我秘而不宣的法,没有那些。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 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明确的跟大家说明:我来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你们要知道:说成佛、说成道,这是一个权说,真正是无有少法可得,就是来到无所得的世界。《心经》 所讲的无得亦无失,都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为什么“无实无虚,无有少法可得”?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再重复讲了。

    净心行善 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则非善法,是名善法。”

  虽然这一节只有短短的四行而已,但是里面的含意却是非常深。如果你真的能够体会到里面的深义,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节如果你真的能够参透,你就能够来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学佛修行重点核心就在这里。

   佛陀就问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告诉须菩提:要好好去体会什么叫做来到无上正等正觉?什 么叫做大彻大悟?这个人体证而且做到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很简短,每一个字你都认得,但是合起来的深义就不容易真正 理解,就算能够理解,要能够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讲,大家都会讲;写,也会写;要宣说,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问题是你要能够来到‘是法平 等,无有高下’,谈何容易呀!如果没有深入去闻思修证,会认为很简单,如果真的认真去实践、认真去看,历缘对境去检验,才会处处发现自己二元 对立的比较心,处处都存在,人类习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只要你有二元对立,就没办法来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境界。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很多人错误的解读,认为佛陀修行修证到智慧最高,什么都最高、什么都最好,所以佛陀是高高在上,这是人类错误解读‘无上’。

   有的人认为他们的法师修证证量很高来到无上师─…无上师,人类常常错误的解读‘无上’,当你错误解读之后, “无上”就变成是在最高、最上─你的境界最高,这样就是错误的理解“无上”。什么叫做‘正 等’?‘正等’就是完全的公正、完全的平等。就是这里所讲的是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

   一个真正大彻大悟、成佛的人,他绝对不会认为我比你们高尚,我高高在上、我修行境界很高,理所当然受你们的供养、受你们的顶礼,如果还有这一种心态,那 表示内心是含有我慢。如果真正的解脱者、觉悟者,真正来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他绝对不会有那些心态。因为他体会到我跟一切众生都完全平等─心、佛、众生平 等。所以正等正觉是完全彻底觉悟到这样的事实,那叫正觉。

   “正”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正确的觉悟,真理事实实相就是这样,别人一样可以来验证。从“正等正觉” 再回来理解“无上”,“无上”就是来到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来到没有大小高低、不平等的心态。 “无上”就是众生完全平等、法门平等,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不管是白人、黑人、黄种人都完全平等,男人、女人也都完全平等,无有 高下。

   虽然有的人当行政院长,有的人当总统,有的人当小课长、老百姓,但是那只是职位上的不一样而已,众生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有这样正确的心态,当你遇到一个 平凡的百姓,你不会瞧不起。遇到国王、遇到高官贵人、总统,你也不会巴结、攀缘,一样会以平等心的来善待一切众生。但是要做到这种心态,非常不容易。为什 么这样的心态,非常不容易做到?因为众生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容易体会到。

  众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一看到现象界的一切之后,很容易就把它截然的划分开来。这里我们有划ABC三条线。现在从B的立场开始说起,如果你是B,当你遇到C的时候,你会起怎么样的心态?会起我慢的心态,因为你认为我比你高,我比你长、比你大,所以很容易就起我慢,认为他比我矮、比我小,他的位阶比我低,他的钱比我少,这时候我慢的心就会起来。但是当我慢的心起来之后,C受到不少的委屈,他的嗔心也会生起,当你回向一个我慢的心在世间的时候,C会勾引起C他的嗔心,世间的是非、不平等就这样慢慢的在酝酿。

   当你起一个我慢心,就已经播下了种下了恶的因、恶的种子,但是你不知道。你认为我比你有钱,我讲话比较大声,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官位比你高、说话比你大 声,这是正常。当你比别人大声的时候,对方他的内心慢慢在酝酿嗔心。假如你本来是一县之长,当遇到一个乡镇长或是一些课长,你就像大官来巡视,讲话都很大 声、骂东骂西,好了!当有一天你遇到总统来巡视,是!是!是!说你什么办不好,是!是!是!什么都是!什么都是!什么都对!结果你看,当BA比起来,这时候你就会认为我矮人家一截,我的钱比别人少,我的官位比别人少,这时候BA比起来,会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态。这个自卑一产生,一方面内心会慢慢酝酿很多不平衡的心态,而且会设法要去巴结,然后甚至慢慢的把自己降为次等人民,不断的去巴结、去讨好,有时甚至那种乞丐、乞求的心态都会出来。

  本来一切众生ABC都完全平等,但人类因为不了解实相,从外相来比较就比出自卑跟我慢,也会比出贪跟嗔。当你遇到A的时候,也会贪高官厚位,甚至内心也会设计、会陷害,有一天我要得到他那个阶位,会起嗔心、会起贪、会起不良的居心,这是因为众生没有平等心,不了解什么叫做诸法平等。

   从外相上来看,的确是有这些高低、长短,但是法界让这棵树比较高,让这棵树比较低矮一点,让这些小草这么小,这都是法界的殊胜因缘。在法界、在大自然的 眼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大树、小树、小草、小花都完全平等,一只大象、小狗、小猫、小麻雀,在大自然的眼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都完全平等,没有那些 二元对立,这就是说诸法平等。

  这个A可以把它变成为大象,B像一只狗,C是 一只白头翁、画眉鸟,虽然外表体型上有差距、有不一样,但是你不用有自卑,每一样的存在都是非常的庄严、非常的殊胜,这样可以了解什么叫作诸法平等吗?而 且整个大自然对待大象、狗、鸟,不但给你阳光、给你空气、给你水喝、给你食物,而且所有的这些,外相虽然不同,但是本质的组成都完全相同,这叫众生都有佛 性,要好好去体会,这个很深。虽然外相上有所不同,但组成的本质都完全相同,而且在大自然之中,众生都完全平等,如果能够好好去体会这些,你没有权利我 慢,也没有权利自卑,真的会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包括六道众生,你真的会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不管你是处在A或是B或是C的立场,你都不会有我慢,也不会有自卑,今天我是个小老百姓,我就安住在每个当下,快快乐乐天天可以唱歌,做我所该做的事情。

   比起不了解真理实相的那些国王、总统,你过得比他们高兴、快乐,还比他们幸福。如果你有因缘当了高官,也是一样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你不会展现我 慢,不会蹂躝百姓,你能够这样,就会把你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但是人类没有透视到深层的实相,就是习惯都只看到表相,就从表相上面去计较、去判断,在那里 起了不平等的大小眼的心态,不是自卑、就是我慢,要不然就是在那里起贪、起嗔。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事实。但是众生在无一物之中,本来没有那些是非好坏,本来就是一体,完全是平等的世界里面,众生却可以把它惹出非常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这些都是来自于众生无明,不了解真理实相所导致。

  今天要成佛、得道、解脱,就是停下来、静下来,好好的去认清实相,去透视、了悟实相,这就是闻思的重要。

   “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说无有高下?一般人所界定的高下,是站在相对立场而言,如果站在绝对立场而言,真的是无有高 下。有高有下,也是站在片段相对立场而言,但是众生不知道那个相对立场,也是人类把它设定、假设出来的一个沟通名词名相,但人类却把设定出来的虚幻的名相 变成为实相,变成为实际。

   划出来一个地球,我们现在站在北半球跟南半球来看,北半球的人认为的上面是向上,认为的下就是在地面,如果你用一个指标或是可以穿越过很长很长的地心, 愈向下、愈向下就是愈下面,对不对?如果我们说上面是在北极星,跟北极星相反的方向就是属于你称为的下面,但是面对住在南极的人呢?你的上下刚好跟他们相 反,你认为的愈高愈上,对南极的人是越向下。

   所以,你的上,对南极而言是越下,而你认为说越往下,对南极而言是越高越上,因此,上、下、高、低,大、小,对人类而言,那只是一种沟通上面的方便,对 大自然而言,没有所谓的上下高低。因为这个上,我们也可以从南极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下啊!这是要破除无有高低,大家要慢慢的去体会、去了解,真正实相的存 在,高低大小都是人类把它设定出来的,对大自然而言,没有所谓的高低、大小、上下,没有那些高的好、低的不好之区别。

   但你爬到树上、摔到地下,会摔伤是不错,我们要知道没有说上才好、下不好,没有那些,没有说长得比较高的树才好,比较小的小草就不好,对大自然而言,没 有这些,我们可以权说有高有低、有上有下,但是没有是非、好坏、对错的那种区别。再来,以台湾中心点而言,大陆、欧洲算是我们的西方,对不对?我们的东方 是在太平洋,对不对?我们如果沿著东方一直往前一直往前,我们的东方就会来到美国,但是美国我们却是把它称为西方,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从大陆、欧洲一直绕 过大西洋,然后来到美国。

   东方、西方,是人类把它设定出来的一个权说,如果早期我们东方人,那时候把它称为西方,现在西方人,我们一样就称为东方,所以那都只是人类的一个设定而 已。包括经纬度,东经几度、北纬几度,也是天文学家设定出来,地球上本来没有纬度的区分,像东经零度是从哪里开始?零度的开始,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从 那里算开始,从格林威治天文台向东的叫做东经,向西的叫做西经,然后南北纬,那都是人类所划分出来的。对大自然而言,是没有方向,你必须找个相对的立场而 言,它才有东方或是西方。

   我们再看地球,现在假设每天从台湾的上空,我们把它称为西方,现在把它假设台湾的上空或是你认为说面向那个地方,我们把它称为西方,现在地球本身没有方 位,是人类把它设定出来的一个权说。如果你把这个方位所认为说是在外面、外太空的这些星球,你认为说我从台湾这里上空上去的这个地方叫做西方,但是要知道 地球每分每秒都不断的在自转自转,一直在转动、一直的在转动,所以一小时前的西方跟一小时后的西方,所指引的位置不会相同,三小时前所指引的那个西方的地 方,跟三小时后指引的西方,不一样,因为地球它不断的在自转转,十二个小时前的西方,跟十二个小时后的西方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十二小时前的西方是在这边, 是指著这边的星球,十二小时后的这西方,是指这边的一个星球,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廿四小时后它又回来到原来所指的地方。事实上地球不断自转,而且太阳系也 是带著地球,九大家庭这样一直在转。所以事实上严格讲,不只地球不是在原地转而已,它也是一样,在时空都在移位,空间在移位,整个太阳系都在移动,包括说 东西方上下南北四方这些,也都是人类把它设定出来的一种权说。

   大家好好慢慢去体会“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包括要去体会天文,以及要去看到实相,然后慢慢从表相去看到实质的内涵,虽然有男 人、女人的区分,但是众生平等。人类很习惯一看到大花好看、小花不好看,这是人类的二元对立。对大自然而言,大花漂亮,小花也很好,完全平等。太阳不会只 偏爱大花,而认为这个大自然里面竟然有这么小的花,实在不够体面、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就不要照你们,让你们这些小花、小草早点死掉好了,照到你们的时候, 就把它跳过去…,太阳是不会这样的,都完全平等、没有大小眼。

   空气也都是一样平等的对待,我们要体会什么叫做真正的平等心?什么叫做真正的无我无私的精神?整部的大地风云经,人类会认为男人比女人好、比女人高,男 人多修多少年,女人少修多少年…,那是人类划分出来的,是人类贴上去的标签。对整个大自然而言,男人、女人完全平等。如果能够好好去体会, 男人不要轻视女人,女人也是一样没有自卑的权利,众生平等。

   同样的,白天黑夜也都平等,本来这个没有线、间隔,一般众生是习惯于用二元对立的心,把它划分开来,认为这边的才好、才高,这边的不好,这边的我不要。 如果生个小男孩就很高兴,如果生个女孩就很挫折,好像不能够符合己意,这都是人类的不平等的心态,认为白天才好,黑夜就不好,当总统就很高,当平民就很 衰。

   我们设法要成佛,然后凡夫这样不好,我们要努力赶快成佛,但问题是,众生没有了解到什么叫做真正成佛的内容?你心目中所讲的成佛,跟佛陀所讲的成佛有十 万八千里的差距,包括说凡夫,《金刚经》后面也一样讲到,佛陀口中所讲的凡夫,不是一般众生所认识的凡夫。众生看到在金银楼里面卖的叫做黄金,粪土很不 好,所以众生心里面就认为黄金一斤好几十万,看到这个粪土就人人厌弃、都不很喜欢,于是贱踏它、瞧不起它。

   因为人类不平等的心态,把它贴上价值、贴上价值观,把价值观标出来之后,就让自己忙个没完没了。本来在大自然的心目中、在实相之中,只是一些铁、一些成 份比较高,由不一样的一些元素组合起来的,会稍微黄色、稍微亮亮的,众生就把它认为是黄金,那是人类贴上去的标签,还要再加上标价,一标价出来之后,就认 为这个才好,那个不好。

  如果以整个大自然而言,那是完全平等,一堆黄金跟一堆粪土,在大自然心目中、在大自然的地位之中,是完全平等。不平等的心是人类贴上去的。

   如果以真正能够实用而言,反而粪土对那些植物花草更有价值,是可以吃、是营养份,而黄金没有任何的营养份,黄金不能够吃。黄金顶多也只是个工具,只是人 类价值观所设定出来的一个工具而已。真正而言,本身黄金没有价值,因为它不能吃,当你真正在逃亡,或是说到外太空,要移民的时候,你难道带著黄金,然后移 到火星上面去吗?你带黄金移到火星上面去,没有作用,你带一些水、一些空气、一些植物,带一些有机肥料,比黄金更重要、更珍贵。如果说你要移民到其他星 球,真正对我们生命实用而言,反而那些粪土比黄金还更有价值。

   再来,人类慢慢的认为说:我们是万物之灵、是智慧最高,所以人类那一种我慢心就出来了,瞧不起那些阿猫、阿狗,瞧不起那些动物,认为它们很卑微、很低 贱,这都是人类没有平等心。当你真正透彻了悟实相之后,这一条线本来就是不存在,是人类的虚妄分别心把它分别出来的,这叫做颠倒梦想,那一条虚线是人类把 它划分出来的,然后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叫做颠倒梦想的世界。

   我们能够透视到真正的实相,让大自然的实相来说话,让真理实相来跟我们讲经说法,如果你能够这样,这一条虚幻的线很快就它会消失。当这一条虚幻的线消失 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诸法平等,就会来到诸法平等的世界,这个含意很深、含意很深。而实相本来就是这样,当有一天你体证到之后,所有的自卑跟我慢 会完全的消失,你会以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会以平等之心去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宗派、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党派、每一个种族,当你能够来到这样的时 候,很自然的,什么叫做无缘大慈?什么叫做同体大悲?都是很自然的流露,而且当你真的能够来体会到法平等的时候,你内心的贪、嗔、痴都会真的止息,不只我 慢止息,贪、嗔都会止息。

   代之而起的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如果你能够这样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来到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没有那 些大小眼,没有你我他这种身见的分别,泯除所有的二元对立,你才能来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用超越二元对立的立场来修一切善法,很快就能够得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证大彻大悟的境界,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陀讲经说法,以世间法来讲是善法,佛陀也鼓励大家去行善布施、做功德,这些都是属于善法,但是佛陀再告诉我们,佛陀、解脱者、智慧者他们所说的善法, “如来说非善法”。这有两个深义,一方面是要破除大家对那个法的法执,因为告诉你善法、恶法,结果大家二元对立─这是善法,我们 要紧紧抱住、紧紧抓住;后面这一句非善法,一样告诉你,就像是药、药物,药物可以治病,药物有好的药,但是要告诉你,不要成为药瘾,也不要一直迷执在药上 面,药终究是有毒性,适可而止,要放下,不要一直执著。

   “所言善法,非善法”为什么呢?智慧者、解脱者他们所讲的善、恶,跟一般众生所认定的善恶有很大的差距,你会用你的二元对立的 善恶观念,来理解解脱者他们所讲的善恶。你认为的善,不是佛陀所讲的善;你认为的恶,不是解脱者他们所讲的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一般众生习 惯用二元对立,而且从自我出发去界定一切,这是凡夫,就是讲一般人。一般人跟解脱者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一般人有我执、我见、有身见、有我慢,是从自我出 发,从自我的立场出发去界定一切的是非、好坏、善恶,讲更严重一点,就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

   你的是非、好坏、对错,都是要符合自我的框框,符合这个自我的认定,只要不符合自我的认定,不符合你的标准、不符合你的界定,就认为是错的。但你所界定 的错,未必是真正的错;你所认为的对,只是符合你的意思而已,未必是真正的对。你认为的好人,未必是真正的好人;你认为的坏人,未必是真正的坏人;你认为 的坏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不符合你的标准、不符合你的框框而已。

   只要你有自我,你所界定的是非、好坏、善恶,都要重新保留。而解脱者他们所界定的是非、好坏、善恶,是从无我、无私的立场来出发,跟一般众生最大的不同 就是:不是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这一定要来到无我,体证无我的人才能够做到,能够无我无私,才不会扭曲、不会偏差,这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来如实观。

   说要来到超越二元对立,有的人错误理解,就认为这样不就是没有是非、好坏、善恶之分,解脱者他们就没有是非、好坏,我们一般人都有很强的是非、好坏分 别,认为这样清楚分别才是正确。如果要超越二元对立,变成好像是非、好坏都模糊了,好像都分不清了,有的人不了解,就没办法理解而超越二元对立,甚至会误 解认为这样会来到没有因果,好人也没办法说他是好人,坏人也没办法说他是坏人。事实上,那是一般众生没有正确了解什么是超越二元对立,没有正确了解解脱者 他们无我无私的那种如实观,这里很重要,大家要好好的去体会,而且要随时回来反观,回来反省我们自己。

   人类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自认为越聪明,认为你社会地位越高、学问越高,认为你下的论断是绝对正确,但是绝对正确里面,是有很多很多的错误,只是众 生不知不觉、不以为然而已。为什么这个社会、世间会有这么多的冲突?因为一般众生总是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当你选边站的时候,没有选择跟你同一边的人,你 就把人家认为是坏人;选择跟你站在同一边的,你就认为是好人。但是,同样另一边的人也是一样,你没跟他站在同一边,在他的心目中,他一样认为你是坏人、认 为你是不好。世间一切的冲突就从这里出发,因为众生太会分辨是非、好坏,而这里面又是很多的错误,因此就这样冲突不断。

   一般众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一般众生的这面心镜是凹凹凸凸,你凹凹凸凸的镜,怎样能够认清实相呢?但是众生看不到自己心镜的凹凹凸凸,看不到自己有 贪、有嗔。看不到自我的立场偏颇,而不知道。你还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所以还会求主、求阿拉保佑,认为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而要去打倒对方。另外 一方呢?他们也是一样在求主、求神保佑,自认是正义之师。就这样,众生不容易看到我们的心镜凹凹凸凸,都是这样自以为是的,然后冲突不断。

   一个解脱者的心镜是这么的平又明又净,是非好坏他是了然于心,不是说超越二元对立之后,没有是非、好坏之分,他一样分辨的清清楚楚,遇到牛粪他知道不能 够吃、不能够踩踏它,但是他也不会轻视它,会平等心的尊重它们。一般人遇到牛粪就会起嗔,认为很倒霉,认为出来遇到这种不好的事情,所以众生不容易看到自 己心镜是凹凹凸凸的。

   所以,带著这样凹凹凸凸的心镜,然后你所界定的是非、好坏、对错、善恶、美丑、优劣,跟实际的实相有很大的落差,你认为的是、好的、对的,必须是他的弯 曲度跟你相接近的,就比较容易跟你起共鸣,他的各种主张适合你的这一种弯曲度的,你就认为是好人、是对的、是我们这一国的、是我们这一边的,所以认为这是 善人、是对的。

   如果他的主张跟你不同的时候,你就认为是坏的、错的、恶的、劣的、不好的、没水准的。所以,只要你内心还有贪、有嗔、有不平等的心态,你所界定出来的是 非好坏,不是真正的是非好坏。如果你能够真的来到没有贪嗔痴,你看的事情是站在很客观的立场,让事情还诸于原来,对的、好的、坏的、错的清清楚楚。当你有 正确的分辨之后,又会了解这些是非、好坏、对错,它一样会变化、变化。

  而一般众生认定为的是非好坏之后,你就把它截然划分开来。举例来讲,五年前你认为那个人是坏人,但是五年后人家已经变好了,但是在你的心中,还是把他界定是坏人,你没有看到他现在的实相。

   一个解脱者呢?五年前这个人是一个杀人、坐过监狱的人,不错!五年前他是留下不好的记录,以社会的标准来看他是坏的,但是解脱者认为,这样的人一样可以 教化他、可以感化他,只要他愿意虚心学习,他会改变的。人家五年后已经是浪子回头、已经是改头换面,他会变化的。五年后的现在,我们看他现在所展现出来的 是有惭愧心、有柔软心、有慈悲心,一样给他重新再来的机会。

   所以,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人,他不会截然的把众生判定就是永入地狱,会给众生有平等的机会。佛陀再度的提醒:所讲的善法,不要一直用过去的观念,然 后就把他抓为善。这部《金刚经》讲的都很深,我们尽量用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讲,希望大家听闻之后,慢慢去咀嚼、慢慢去消化,真的用心灵去品尝,你 会不断的开悟,会很震撼。如果你能够发现到原来过去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用自我去界定一切“顺我则是,逆我则非”,能够发现到 这个事实的时候,你会开悟,整个的生命的品质会大大的转变,你的智慧会大大的提升,所以我们所讲的《金刚经》是活生生的,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化无所化 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如所不能及。”

  这一段仍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

    化无所化 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不要有那种认为“我当度众生”的念头。释迦牟尼佛没有 “非我莫属”的那种观念,或是认为我很行、我大彻大悟、我能够度众生、非我不可,有这些心态就表示你们都不够资格!

   在此没指涉任何的宗派、任何宗教,一般的宗教师常常认为他是住持、主持,当他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你们这些弟子要慢慢上来、慢慢上来。但是通常 要等他圆寂往生之后,才可以接棒、才可以讲,如果在他还没有圆寂往生之前,你们如果锋芒太露不行,容易招人忌妒。就变成说我在世,是我来度、我来讲。但是 佛陀没有这种心态,他教育众生、让众生大彻大悟。当开悟、了悟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见到活生生法之后,因为你能够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所以鼓 励大家大家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弘法度众生。佛陀不会怕他的光芒被抢走,不会怕他的饭钵被抢走,不怕饭碗被抢走,不会怕他的光环被人家抢走,不会的。一个真 正无我的人,没有那种非我莫属。所以佛陀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当度众生,佛陀我没有那种观念。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就算佛陀风尘仆仆的讲经说法度众生,但是一样“无有众生如来度 者”,为什么呢?一是真正无我无私的在度化众生,心里面绝对不会有:你是我的弟子,因为有我,所以你才大彻大悟,是我度化你 …,真正的解脱者不会有这种的心态。

   “实无有众生度者”一个体证无我、真正在度众生、在弘法的人,他没有我是、我能、我慢的心。我们再从实相上面来讲,一个真正的 解脱者是协助你、协助一般众生醒过来,他只是一个媒介,指引你去看清实相。就像是你在睡觉,只是把你摇醒、把你唤醒,协助你醒过来,这样而已。怎么能够 说:你醒过来,就变成是我在度你?!没有那些心态,我只是告诉你一个方向。

   真的能够到彼岸,是要靠自己走。所以,在解脱者的心目中,没有我能够度众生、我在度众生的那些心态。如果真的能够体会到这方面,将来有一天在度化众生的 时候,真的可以避开这方面的心态,如果没有深刻去体会,这方面真的不容易超越、不容易突破。因为当你当上了住持,在弘法、度众生、在收徒弟的时候,很多的 掌声、恭敬声、名利,会让你乐昏、让你忘了我是谁。名利的腐蚀很大,在此跟大家勉励。

   真正的解脱者,像佛陀他们是没有那些我是、我能、我慢,也不会紧抓弟子不放。“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果 你在讲经说法度众生,有这是我的弟子、这是我在度化你,你能够解脱是因为我度化你,你才开悟、你才解脱…的观念,表示还没有真正来到无我的 境界,你内心里面还是有我慢,还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所以,这时候你一样会有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虽然你在讲经说法、在度众生,但还是没有真 正破除无明,还是没有来到无我的境界,因此才会有这些人我相。如果你真的做到,绝对不会有这种心态的。但是以高标准来讲,纵使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做不到无 我,真正要破除无明,以及要证悟到、做到无我,是要到四果阿罗汉。

  但是理解是可以理解,初果、二果的人,都可以理解无我、可以讲解无我、可以解析无我,讲经说法很方便、很容易,初果、二果这些都可以讲,甚至还没有证到初果的人,都可以解析、可以写作。这里所讲的都是要真正做到,佛陀所讲的都是要真正做到才算。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佛陀一样会有讲:我在度众生或是我当度众生,我没有度众生,我没有讲 经说法…,佛陀一样会讲到“我”这个名词。佛陀口中虽然会讲到这个“我”,但那是言语上 的沟通方便,在解脱者他们心目中,没有那些我执、我见,没有那些身见。一般众生不管你嘴巴有没有讲“我”这个名词,都含有很深的 我执、我见、身见。故而不要用你的理解说我有在讲“我”,佛陀解脱者也一样在讲我,就认为还是有“我 ”,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说“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一般凡夫无法真正理解,佛陀他们所讲 的我,只是一个代名词,是没有那种“我”的心态,讲不讲,都没有那些我执、我见。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佛陀口中一样会讲凡夫、凡夫,但是跟一般众生嘴巴所称的凡夫,有什么不一样?一般众生所理 解的凡夫,是有高低、优劣的那种区分,是含有一点点轻视的心态。但是对解脱者而言,众生平等,完全没有任何轻视的心态,说‘凡夫 ’只是一种权说。

  还没有了悟、还没有醒过来之前,把他权说为凡夫;还没有出离苦海的时候,权说为凡夫。但是对解脱者而言,没有那种轻视的心,因为众生一律平等,众生都是未来佛。

    【幻灯片】

   现在透过幻灯片来协助大家理解《金刚经》里面“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一段的深义,如果真的能够体会“诸法平等, 无有高下”之后,很快就能够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火鹤,一般众生因为比较喜欢红色,就认为红的比较好、比较吉祥。有人结婚的时候,都希望送 红包,你本来送二千块,用红色的包对方会很高兴,但是如果用白色的包,送四千块给他,他们反而不高兴,但是我送的钱反而比较多,怎么高兴的程度不是两倍 呢?应该是原来二千块的两倍才对啊!但只是因为包装的颜色不一样之后,众生很快马上就翻脸、不高兴,众生很容易被颜色所区分,至于说红色、白色好坏这些, 是因为地区、区域、国家、种族文化观念不一样,就有所不同。

  一般众生认为红的才好、白的不好,但是对大自然而言,众生平等啊!红的也好、白的也好,你能不能用这种平等心来看他们?其他的花也是一样。不要认为比较大的才好,其他那么小的就不好。森罗万象许峥嵘,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

   一般众生喜欢比较:这些小花、小草这么小,人家的那么高大、那么粗,我们却这么小,这样我们怎么有脸见人?人家不会看我们一眼,这样不行,所以要赶快 修、修得高大,我才可以开花。一般众生不平等的心,就会认为那是高、这是低,人家高、比较大的比较好,我比较低的就比较自卑,如果这样,你的生命就没办法 开发,生命意义就没办法发挥出来。

   在大自然而言,大树一样有大树的可贵,小花、小草一样有它们的珍贵,都平等、都同样的重要,这就是“诸法平等”,不平等的心是 人类把它贴上去,那些不平等的价值是人类所贴上去的标签。这是太阳花,好漂亮、好庄严!我好喜欢,总使一朵二十块钱,我都敢买、我都要;但是这朵小花不起 眼,你要送给我,我都觉得厌烦,这是众生不平等的心态。但是对大自然而言,大的向日葵一样是法界的庄严,小的这一朵小太阳花,人家一样开得那么的灿烂、那 么的庄严,它们一样在庄严法界,开得很有信心、很有自信。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比较低就自卑,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比较低就自卑。众生是平等的,这很重 要,但是不容易做到,要去慢慢体会众生平等。

   这是圆仔花,人类认为圆仔花好丑,比喻一个人的口红涂得那么红,像“圆仔花不知丑”或是说你的脸这么圆,像“圆仔 花很丑而不知丑”…,但是认为说圆仔花丑,是人类把它贴上去的,对大自然而言,不会嫌它们丑,都平等,“诸法平等 ”。玫瑰花、莲花、圆仔花都完全平等,如果以价值而论,都完全同样的价值。但是人类不平等的心态,以人类的好恶标准就把它们界定出来。什么叫 诸法平等?实相、大自然本来都是平等,不平等完全是来自于众生的虚妄分别,叫做颠倒梦想。

  众生很喜欢比较,样样都在比较,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比到没什么比、没得比,连小便也在比,看谁尿得远,众生真的是…,好了!好了!不用再比了!

   人类看到乌龟就骂人家─缩头乌龟没有种,这些乌龟好可怜,但是这乌龟却说:你说我可怜,但是你们的奶奶在几十年前来过这里的时候,也是这样说,但是我现 在已经都看不到她了,人类一般都认为:它们是动物,它们是下等的嘛!我们人类才是万物之灵,我们是高尚的,人类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随便你们人类怎么骂─什么缩头乌龟…,但是乌龟的寿命比人类长,一般乌龟的寿命都比人类长,像这只乌龟应该有好几百年了。  

   到底是你们人类比较幸福?还是我们乌龟比较幸福呢?你们人类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赚钱、盖房子,要为房事而操劳,我们乌龟不用为房事而操劳,我们走到哪里, 房子“家”就带到哪里,而且又有安全的保护,你们人类要请保全公司保护,不见得比我们这个还更牢固。所以,到底是乌龟比较聪明? 还是人类比较聪明?保留吧!看看乌龟真的就是这样,没有在破坏大自然,也不用浪费大自然的材料。走到哪里,房子就到哪里;走到哪里,保险库就带到哪里。乌 龟反而会认为你们人类好不幸喔!当牛、当马,而且你们还马不知脸长。

  当人类在那里品头论道、瞧不起它们的时候,另外一只马就过来,对人类的这些评论嗤之以鼻,因为它看不惯人类在瞧不起我们动物,所以就对人类嗤之以鼻。真的是诸法平等,众生平等。

  在厦门的植物园拍到一些关于仙人掌的幻灯片,园区内有仙人掌区,里面有好几百种、好几千种的仙人掌,那些形状各异的仙人掌,一方面你会惊奇、会赞叹,一方面你如果见法,就会看到真的是“森罗万象许峥嵘”。

  人类常常都用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认同自己的好恶,人类常常用不平衡的心,要求别人要符合自己不平衡的心,如果你慢慢了解众生,不管你的外表、外相,你是黑色皮肤人,我们一样尊重你,没有那种轻视;你是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我们一样都是平等心来尊重。

  仙人掌有好几种,大家彼此和谐共存,不要强求别人!不必说颜色一定跟我相同才叫做漂亮,多尊重别人!如果都同样一个颜色,反而失去了那些庄严,反而失去了奥妙。

   这颗仙人掌是红色的,与其它不同颜色品种的这些,大家都可以和平共存。在法界、大自然之中,我们也都完全平等、完全平等。大家在看这些,不要认为那些都 是植物,跟我们没有关系,错了!这里面就像一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不同肤色的众生、不同的动物一样,这里只是用仙人掌来代表而已,你就可以去了解各道的 众生、各类的众生大家都平等。

   你看这棵仙人掌、这些仙人掌,彼此的颜色不一样没关系啊!这是法界的变化奥妙,我们不必强求别人跟我们相同,彼此尊重嘛!如果别人勉强你,你又作何感想 呢?对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一定要因为我是绿色的,就认为别人怎么可以是紫色的呢?就认为你要跟我相同啊!不必要这样!我们彼此要平等的尊重,而且 它们会不断的在变化、变化,这也是无常。

   你看仙人掌都是三角形的,而且上面都会开花,很奥妙喔!一样,法界大自然容许各种不同形形色色仙人掌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不容许我们不认同的人的存 在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平等心来接纳我们所排斥的人呢?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这些也都是仙人掌,它的形形色色、曲线、颜色,都有很多种的变化。这个不是芦 荟,不是仙人掌,它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名字,懂得欣赏它就好了,名字也是人类贴上去的,当有人正在那里研究它的标签、什么科、什么种 的时候。我空海在那里欣赏它、拍它很高兴,它在跟我心灵交流,因为我是用平等心来尊重它,让它也展现出生命的光辉。

   这叫做白毛掌,也是仙人掌的一种,这种像兔子的耳朵,它有毛绒,也像鹿角。如果人类的意思食在展现,要求别人都跟我要相同,好了!你整个植物园里面的仙 人掌区,完全都被你所同化了,照你的要求目标都变成同一种,这样还有吸引人的地方吗?人家还会去看吗?你的生命、你的世界也会变得很枯躁。

   不管是大是小,大家都平等,这里把它照出来好像是大的花,事实上旁边还有另外一种仙人掌,好像竹竿这样会爬藤,会开花出来。这是另外一种的开花,也是另 外一种仙人掌,形形色色的,没关系呀!千奇百怪的,没关系呀!我们欣赏它们,不要强要求别人跟我们相同。遮些都是不同的仙人掌,它们本身外面好像蚕宝宝, 外面真的都有一层网状,这个网状是怎么结出来?不知道,只是当下欣赏它们、赞叹它们。

   这个就是石莲花,上面一样都变化,真的就像莲花灿烂的在展现著,把生命的意义都发挥出来,点缀法界的庄严。这叫做龟纹木棉,它上面还有长起来、有叶子, 但是最主要是让大家看看它的头部、茎部,竟然这么特殊,像龟纹这样。这是仙人掌的一种,然后它上面还有叶子、还会开花,慢慢要去体会。

   我们如果能够用平等心来尊重异己,虽然别人的主张未必跟我们相同,我们也一样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我们都平等来尊重众生,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祥和。大家可 以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要平等的尊重每一个人,如果能够这样,社会不但是祥和的,而且会多彩多姿、真正的民主,就能够包容一切的众生,不要认 为说跟我不同的人,就把他们打入黑五类,不是这样的。

   再来看看这株仙人掌也满特殊的,上面像蛋糕,看起来就好像一个人矮矮胖胖的,好像在冰天雪地戴著一顶厚厚的帽子,头上像顶著蛋糕。这株仙人掌的上面是属 于它的花,每一年会增高一层,从这几层可以看出它们的年岁。还有很特殊的,上面会开花,就像插上腊烛一样,就像人家称它为生日蛋糕,上面是它们的花,你看 法界这么的奥妙,这株仙人掌比出来就像是OK的手势。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很快就能够来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用平等心来尊重一切众生,什么事都OK啦!

  容许一切众生的存在,我们的世间会变得更庄严、更美丽、更和谐。有一天当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不是我慢,是在告诉众生一切众生都平等,不是只有佛陀最高、最上,绝对不是这样,不要会错意,而是一切众生都平等。

    法身非相 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陀就还是继续再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照你所理解的,可以从三十二相、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是不是解脱者?是不是有智慧?或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如来?是不是佛?可以从外相上面来看吗?可以从外相上 面来衡量吗?须菩提就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就回答:是的,是的,应该是可以从三十二相、从外相上面来观 察一个人是否有修行?是否有地位、有身份?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应该可以从三十二相、从外相来衡量?佛陀就回答:须菩提!你答错了。

   注意这一段前面,须菩提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答案,佛陀这里更正他,但是这一段不容易理解。一般人光是从经文上来看,不容易看到这里面对答的问题,事实上 这里经文的编排,是有意要从反方面,就好像一个反串,要衬托出主角的重要,衬托出正派的重要,所以这里的问答,有那种反串的意思,故而须菩提的回答是错 误。

   佛陀就说“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佛陀就说:你答错了,如果可以从外表外相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解脱 者,如果可以从外相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可以从外表、外相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修行人,那么那些转轮圣王就可以称为是解脱者,就可以称 为是如来。

   这里所讲的转轮圣王,不是佛教的转法轮的那种大法王、大法师,指的是一般的国王,一般国家里面的国王或是地位很高的那些大官,权势、影响力很大的那些 人,叫转轮圣王,指的是世间法里的那些国王或总统,像今天一些世界比较强大国家的元首总统,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大,他们就像是世界里面的一些转轮圣王,影响 力很大。

  佛陀这时候就更正须菩提:如果可以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有修行,则那些当国王、当总统的,或是那些高官厚位或是很有钱的人,就可以称为解脱者,就可以称为如来。须菩提听佛陀这样解析之后,就回答佛陀说:世尊!我刚才回答错了。

  如果按照我所理解世尊的意思“如我解佛所说义”,事实上,是不应该从外相上面、三十二相来观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修行,不能从外表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修行、是不是真的有智慧。

  本章的第三个阶段,须菩提他就转过来,就讲出正确的答案。为什么不能够从三十二相、从外表外相来衡量一个人,为什么说:如果可以从外表外相来衡量,那些当总统的、当行政院长的、当宰相的、当国王的,他们就可以称为是如来呢?我们一定要回到事实实相上面来。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解脱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返璞归真,不会重视亮丽的外表,不会注重外观是否庄严,是否很好看,不会以世间人的那种眼光来配 合世间人,认为这样才叫做庄严,他不会刻意这样做,有时候他只是会随顺因缘而已。但如果不是在很正式的场合,你平常遇到他、看到他,你是不会知道他是解脱 者,不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平常就是很朴素、无华。

   一般人平常里里外外都很重视外相、表相。那些当总统、行政院长的那些高官,他们在家里也穿西装,在外面也穿西装,到什么场会都穿西装,连上场打球也一样 穿西装或是要穿名牌,以配合自己的身分地位,要戴名表、穿明牌的鞋子,当摄影机一照出来,记者一拍出来,才能够衬托出他的社会地位。所以,愈是高官厚位的 人,或是愈是有钱的人,他们愈重视外表,愈重视形象的包装。

   现在社会上一样有这种的行业,专门在替政治人物或是公司做商品的包装、形象的包装。所以,一般从事政治的人或是从事商场方面很有钱的人,或是社会地位身 份比较高的那些人,他们通常都是很重视外相、外表的形象。如果很重视一个人的外表,很重视一个人仪表外相,这样很糟糕,你会把著重外表外相、有权有势的高 官,认为这样才叫有修行、有修养的人,看起来才叫做像绅士,走路都不一样,不敢随便低头,不敢随便左右看的,才叫做绅士,才叫做有修行。

   但是你只看到外表,却看不到他内心的空虚,看不到他内心复杂的问题,包括一个女孩子也一样。我讲这些,有时候女性会抗议,认为适当的化妆,难道也不行 吗?可以啦!适当的化妆是可以啦!我现在的比喻就是,如果一个女孩子一天用好几个小时坐在化妆台前打扮化妆,一出门,就是我要怎么样搭配服装,一出门就要 怎么样配戴,要穿金戴银、耳坠、项炼、手镯、手镣脚铐,全部样样都很齐全,认为这样才够体面,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光,人家的焦距才会对焦过来。如果愈是 这样,表示一个人她内心愈是空虚不安,她需要更多的外表外相来填补她内心的空虚。

   所以,佛陀这里就讲,如果一个人著重外表,从外表上面去看,看不到真正的修行人,看不到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不到真正的解脱者,而所看到的会是著重外表外 相的那些人。当然不是认为著重外表外相的人,他们就没有解脱,不是这样。而是一般而言,通常如果你的智慧愈高、修行愈高,真的有智慧,你愈是返璞归真。佛 陀这里就更正须菩提错误的回答:如果能够从三十二相外相来观看一个人,那些转轮圣王就是如来。

   当总统、当行政院长、当高官或是那些很有权的人,对于社会有他们的贡献,但是这是“世间法”。这里我们所讲的是“ 出世间法”。世间法你再有权、再有钱,还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佛教讲的是“出世间法” 的“智慧”,不是用社会的地位或是用再多的金银所能够换取得的智慧,不一样的。解脱,心灵品质的解脱,跟你有钱有权是不相干,这 里讲的是“出世间法”方面的。

   须菩提经佛陀这样一点之后,他就醒来了,对、对、对!世尊!如果我正确的理解佛陀你所说的深义,不错!是不应该从三十二相、从外相上面来看一个人是不是 有修行。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或是有没有智慧,是不能从外相上面来看的。这时候世尊就说了一句偈,这句偈很有名‘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句话含意很深、很深。

   ‘若以色见我’,一个人学佛或是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很在乎的把你的焦点、注意力放在佛陀的身上、放在善知识的身上,很在乎 他的言行举止,‘以色见我’,很在乎他的言行举止、他的外表外相,这是错误的。佛灭后,如果你很在乎佛像够不够大?够不够庄严? 是不是用金色的?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看起来能不能让众生喜悦?这样也是“以色见佛”,这个“色”代 表的就是从形形色色,从外表外相、有形有色方面来看,这是错误的“以色见我”。因为这很容易落入偶像崇拜,你的目标是放在指月的 手指上面,却没有去看到月亮,没有来到法依止,都是在依止那个善知识,依人而没有依法,这是错误的。所以说“以色见我”,这样是 不对的。

   再来“以音声求我”,这种人也是行邪道,也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是要让你膜拜,也不是要让你崇拜。佛陀是智慧者,是 告诉我们一条解脱之路,告诉我们真理实相是什么,祂只是个媒介,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相,所以目标应该是要去检验、求证佛陀所跟我们讲的那些内容 —三法印。但是,众生把本末颠倒了,没有去检验、求证三法印,没有去实修实证,结果把目标锁定在佛陀是金色身,然后三十二相具足,法相是很庄 严,渐渐的把佛变成跟一般神一样。

   看到佛就在那里膜拜,看到佛像就不断的一直在扣拜,一直在祈求、祈求,结果把智慧型的佛教变成是信仰型的宗教,透过各种唱诵、各种祈求,然后不断的祈 求,请佛陀来加持、灌顶,赐给你所求不到的,求不到的就不断的请诸佛菩萨来帮助你,让你实践、让你实现。结果把智慧型的佛教渐渐变成跟一般的神教─神格化 的宗教,这样就是错误的导向。不断的在那里求感应、求加持、求相应,这是不正确的,是人行邪道,佛陀认为这样是错误的,你没有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

  佛陀不希望你把祂当做一个大偶像在崇拜、在祈求,你可以学习佛陀、以佛陀为榜样,可以见贤思齐,但是不要把目标都一直锁定在佛上面。

   今天的佛教所展现出来的,真的要静下来检讨反省,好好的冷静、沉淀下来,看看我们有没有“以色在求”?有没有以色在见如来?有 没有用音声不断的在祈求?有没有体会到佛陀所跟我们讲的这些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法义?有没有掌握到佛法的精髓核心?有没有像佛陀所希望我们这样。一步一脚印 的去体证三法印?实践解脱道呢?我们有没有一天一天不断的学习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都是值得我们静下来深思、反省的,我们有没有落入在 “以色见我、以音声求佛”?如果有,我们要加以改进,不然很容易又落入在旁门左道而不知道。

  如果你的观念知见错误,学佛再久,还是一样不能见如来,还是看不到佛陀。你不要认为我家里竖立一个很大的佛像,天天都可以看到佛陀,怎么会看不到呢?你只是看一个表相、看一个外相,你看不到佛陀的心。

   “不能见如来”就是因为体悟不到佛法的核心,没有体证三法印,没有体悟到四圣谛,没有为法做见证。也就是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佛 法,因为你内心所体会的跟佛陀所要指引我们的有很大很大的差距,所以你没办法跟佛陀心心相印,叫做“不能见如来”。所以这一句偈 含意很深,而且这一句偈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希望我们佛教界,尤其是弘法的法师们或是佛教徒,大家能够不断的引导众生回归到智慧型的佛法上面来,回到脚踏 实地实修实证的佛教上面来。

   唯有我们能够为法做见证,法才能够存在。唯有我们能够见法、体悟法、为法做见证,我们才能够跟佛陀心心相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非常高的标准,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以目前我们佛教界所做的这些,大家一样都是学习走在解脱道上,学习走在佛陀所 讲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解脱道上。但是当有跟我们的理念不同的宗派宗教,跟我们所信仰的宗派宗教不同的时候,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别人界定为邪魔外道,或是把别人 界定为附佛外道,这样都不是很理想的论断,容易只会引起见诤,说人者人恒说之。

  如果我们常常去认定别人就是外道,只要他的观念理念跟我们不符合,当你不认同的时候,就很轻易的把别人贴上一个外道的名称,这样是不正确的。你看《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要你去指责别人,处处都是要我们回来反观自己、净化自己。

   所以,佛陀这一棒是很强的一棒,这一棒下去,如果你的因缘够,就醒过来、会开悟,这是一句很大声的呼唤,大家要醒过来啊!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到佛法核心, 你看佛陀就讲“世人行邪道”,你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没有正知正见,我们就是走偏了,邪道就是你走偏了而你不知道。今天学佛 很重要的就是:要随时回来检讨反省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走偏了?我们有没有脱离了解脱道?佛陀所跟我们示现的解脱道是怎样?我们有没有走偏了?这一点非常 重要。

   如果能够这样校正,我们很快就能够不断的修正,然后就会走在正确的八正道上、走在中道上。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来到究竟解脱、大彻大悟之前,还没有远离颠 倒梦想,我们没有资格说别人是邪魔外道,不管是任何宗派、宗教,我们要加以尊重,因为自己还没有远离颠倒梦想,要警醒自己自己还是梦中人,我们很多的论断 都要加以保留,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

  有一句话说“同是天涯沦落人”,只要还没有来到究竟解脱、还没有出离苦海,还在苦海之中,你何忍去指责其他人在苦海中的众生?!大家不要互相指责、不要讥笑别人。

   真正学佛都是回来反观、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回来要求我们自己。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离苦海、真的大彻大悟了,真的来到解脱自在的彼岸,更不会去指责别人为邪 魔外道,更不会这样的,因为你会有无限的悲悯之心,慈悲一切众生,而且你会愿意协助有需要的众生,帮助他们出离苦海,你没那些二元对立的心态,你会来到一 合相、一体世界的境界。

   《金刚经》的廿六节这一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以世间法而言,都是位阶非常高,高标准的 要求,是针对非常高资历这些人来讲,这一句话含意很深,也讲得很正确。问题是要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如果你以这种标准去要求其他的学佛者来 讲,会处处看别人都不顺眼,会觉得别人好像都不对,觉得这个人也在用色求如来、以声音求如来、在拜偶像,觉得别人好像都不对,你又会拿著一把剑去砍别人, 容纳不了别人不同的这种修法、观念知见。

   学了佛法之后,你背了这一句偈之后,又用这种狭窄的观念、狭窄的衡量尺寸去衡量别人,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你本身又是落入在身见见诤的世界里面,表示你 一样没有学到《金刚经》的深义。《金刚经》要求的都是要来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你真的能够体证到这样境界的时候,不会去跟人家见诤 的,你也不会向人家显现我慢,认为自己的境界比人高,不会这样去向人家炫耀的。

   如果你真的能够来到无人相、无我相,见诤一定是止息,我慢也一定止息。这一句话跟现实的生活、现实的宗教界、现实的佛教界,怎样做一个适当而且又有弹性 的应用?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就好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我们会经过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小孩时期、少年时期,再来青年时期、成年壮年时期,再迈入老年时 期,要知道每个时期的众生都需要不同的玩具。你不要以为婴儿、小孩才需要玩具,我现在年纪这么大了,我怎么需要玩具呢?大家要慢慢去分析婴儿、小孩、青 年、中年、老年、壮年,不同时期的人需要不同的玩具,表相不一样而已,本质都一样。如果你的心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依止、法依止,你一样都需要抓个依靠、抓 个依赖,让自己有所依靠,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不要说你很喜好抽烟,然后看到人家很喜好赌博,就认为别人有不良的嗜好,认为自己是标准君子,都没有不良嗜好,但是你还是一样在抽烟啊!有的人自认为不 抽烟,也不去跟人家签六合彩,不去做那些,我做的是卫生麻将,就认为说自己比较高,但是一样,你还是沉迷在某部分,那也一样是你的玩具,大人有大人的玩 具,我们正确清楚的了解,才不至于会认为自己今天不需要有什么玩具,然后就否定别人。

   要了解我们自己还是一样有所依、有所抓,我们应该要包容别人,一方面我们也知道自己顶多也是五十步在笑百步,看小孩子吸著奶嘴,我们就在笑小孩子还长不 大,但是一样啊!你有其他的一些嗜好,一样都还是需要一些玩具,为什么说佛门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要制订这么多的法门?就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 众生的根基的需要,这些是方便法,是一种对治法,大家不要以方便为究竟。

   要知道什么是究竟法,就如同为了鼓励小孩子来幼稚园里面读书,在幼稚园里面就需要很多的玩具,或是一些运动器材,让好动的小孩子来这里可以蹦蹦跳跳,他 们在这里玩得很快乐之后,才会想要到幼稚园里面来读书,但是你自己要知道那些玩具、运动器材,都是一些方便法,主要是要让小孩喜欢到学校里面来,因为他们 有因缘过来,才能够在玩乐娱乐之中,慢慢的协助他们、启发他们,让他们成长,这叫透过方便法来协助众生成长。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究竟法,你会以方便为究竟,这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佛陀所要破斥的。不能够以方便为究竟,它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就好像药物只是治病上面的 需要,但不能够依赖药物成性。所以这里所讲“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不正确的。但是众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接触佛法、修行的过 程中,一开始就完全“不以色见如来、不以音声求如来”,这个很难很难!

  在众生学习的过程,我们容许众生有这些方便法的存在,包括佛门里面一样有不少的法门,依据不同众生的需要,透过这些方便协助他们逐渐把身心稳定下来,然后再进一步来闻思修。

   讲经说法的人或是引导众生的法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什么是究竟法,如果能够了解什么是究竟法,就可以权施各种的方便法,来协助众生慢慢的契入、成 长。就比如有一句话“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我们要引导〈渡〉众生,本身要知道罗马的正确位置在哪里。当我们知道罗马正确位置在 哪里,众生从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角度或是从不同的省分、不同的国度过来,就可以告诉他们怎么走过来。只要知道罗马正确的位置在哪里,不管他们从哪条路切 入,都可以引导他们来到究竟解脱。

   如果引导的人不知道正确的罗马位置在哪里,还是一样会跟人家讲“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当你一样在跟人家讲说“条 条大道通罗马”,只是一种鹦鹉学语而已。所以,如果引导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是究竟法,遇到众生喜欢拜偶像,一样可以权施一些偶像来让众生膜拜。 因此,像今天的佛像、雕像、塑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因为众生思慕佛陀、仰慕佛陀,众生一开始还是喜欢偶像的崇拜,我们就透过这些方便法,来协助众生慢慢 的生起恭敬心。当众生慢慢有因缘接触佛门之后,我们再逐渐协助他们成长,协助他们从“以色见如来”的这种过程,慢慢来到不需要 “以色见如来”。

   所以,方便法就是有它接引众生的方便性,主要是引导众生的人自己要知道什么是究竟法。再来,如果有的人喜欢透过声音来修行,或是透过声音来向佛菩萨祈求 也可以,你一样可以透过一些方便法,让众生一开始能够相契应,然后再逐渐的协助他们成长。如此,这些方便法就很有益助,能够协助众生逐渐的成熟、成长而出 离苦海。如果引导众生的人自己不知道,而以方便为究竟,这样就不正确了。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何谓究竟法,很清楚、正确的知道我们的目标要引导众生到哪里,这样各种的方便法都会有它的益助。有的人会认为空海好像很少讲某个法门, 是不是就表示对某个法门会予以排斥,不会的。虽然我有时候对某个法门不会特别去强调、去讲那些,但是在空海的心中,一样没有排斥任何的法门,也不会排斥任 何的宗教,不会排斥任何的宗派。

   就好像我们开一家专卖店,但是我们不能够排斥其他人也开专卖店;我们开一家百货公司,我们也不能够排斥其他人开百货公司:我们需要某些东西,但是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需要不同的东西。世间森罗万象许峥嵘,大家要能够学习互相尊重、包容异己。在空海的心目中,不会排斥任何的宗派,这些宗派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 有需要的众生,就比如一样商品在世间为什么会成立?为什么会流行?因为有市场的需求。因为有市场的需求,所以这件商品才会存在,众生有需要这样的法门,这 个法门才会存在。

   就像你现在来到大学时期,不需要吸奶嘴,但是你也不要排斥奶嘴的重要,因为有很多的小孩子需要奶嘴,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不需要,然后你就排斥。因为今天 我们来到大学时期或是来到成年人,你就瞧不起小孩时期或是青少年在玩的那些人,我们要尊重,而且我们以前也是过来人,以前也曾经年轻过。

   所以,如果大家能够了解,这样你会有更宽广的胸襟,能够包容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大家真的能够学习著互相包容,这个社会将会更和谐。我们在和谐的情 况之下,大家能够相辅相成、互相的尊重,也会进一步互相的了解,不只宗派与宗派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大家都可以很和谐的坐下来互动,互相讨论、互相沟 通。

  今天世界的很多战争跟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如果大家都能够包容异己,能够心平气和尊重异己,坐下来听听对方的声音,包容不同的意见,学习对方的优点,像这样大家真诚真心的交流,这个社会、世间真的会越来越祥和。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但是落实在现实的世间而论,我们要能够透过各种方便 法,来协助众生成长,成长到一个阶段,我们就告诉要放下所有的有为法,那都是如梦幻泡影、是一个阶段性,到一个情况,你就要能够放下、舍下。

    无断无灭 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 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 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节前段是在补充廿六节所说:不可以从三十二相来观看一个人是不是有智慧、是不是解脱者。有的人容易从一边跑到另一边,佛陀这里就再给予一个更正、补 充,不要以为解脱者或是有智慧的人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会看,一个真正有智慧的解脱者,还是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

   就像佛陀一样穿著粪扫衣在托钵,一般的乞丐他们也在托化食物,同样的这些作为,二者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只要你心静下来,很清楚就可以看出有智慧的人,他 的内心不管到哪里都是安祥自在。没有智慧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急急忙忙,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会写在他的脸上,都会展现在他的身、口、意上面,而一个有 智慧的解脱者他所展现出来是三妙行。

  所以,如果你心够宁静,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表、外相上面概略看出来,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涵养?有没有修行?只是不要从他外表的穿著打扮上面来衡量。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有的人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都会一直强调佛教在讲无常 ─什么都无常,慢慢的一直在灌输无常就是苦,慢慢的都一直导向众生往苦的方面去思惟。另外有不少人一讲法的时候,慢慢的都引导众生去看到我们这个身体就是 业报、业障身,这是一个肮脏、很丑陋,包括这个世间就是五浊恶世,都是很苦、到处都是很苦,结果慢慢的让众生否定了身体、否定了生命、否定了生命的价值, 也否定了这个世间,这叫做“说法断灭”。

   这是错误的,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没有正确理解“无常”的深义。一提到无常,都是往负面的、坏的方向去想,而不容易体会到无常 是中性的,空海郑重提出“无常是中性的”,不要一直把无常往坏的方面、负的方面去引导。佛陀就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也就是一个人决心要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一种决心、魄力,“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一个真正要走在解脱道上面的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说那一种断灭空、断灭论或是消极悲观?不会的,何以故呢?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一个真正有心要求解脱、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会落入断灭空,不会落入断灭论,不会 否定生命,不会否定人生的价值,不会落入断灭,有的修行人修到后来否定生命,甚至走上消极悲观的人生,那都是不正确,没有正确理解什么叫做“ 三法印”的深义,没有正确理解佛法。只要真的要迈向解脱、真的要开发智慧,绝对不会落入断灭论。

  而且真正的解脱是出离苦海,真正的修行是要来到为了生命出离苦海,也就是没有苦,要来到安心自在、很快乐。真正的解脱者是很潇洒、很洒脱、很快乐、很安祥,而且他的生命正是可以发挥出生命的光芒,来照亮世间。

   佛陀说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世间,就是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以照亮这个世间。因此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学佛,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绝对不会否定生命,只是 我们对生命要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如果没有正确的解读,你就是会落入二边,一个是执取生命、抓取生命,如果你抓取不到,或是学佛用错误观念解读,你跑到另 一边否定生命,抓取生命跟否定生命都是不正确,这叫做落入两边。

   一个真正走在中道上面的解脱者、智慧者,是不会抓取生命,也不会否定生命,他了悟生命是法界、整个宇宙的殊胜因缘所聚合而成,是要聚集很多很多的殊胜因 缘,才有这个生命体。我今天有因缘来到娑婆世界,跟众生结缘,我就好好的把生命回馈出来,感恩、回馈世间,他不会执取、也不会否定,而是珍惜当下的因缘, 发挥出来回馈这世间。

    不受不贪 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里是个比喻:你行很多的世间慈善、布施救济,把你的财 宝全部都布施出去,把你全部的生命都在行慈善、行那些救济,这样当然是有功德。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静下来,好好去了悟宇宙真理实相,好好的静下来,去实践 解脱道、为法做见证,有一天当他真的“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大彻大悟、为法做见证之后,像这样的修行者所做出来的功德,反而 比你用很多的生命、很多的财宝去布施,所得的福德都更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来到体证无我的人,他所做出来的是“三轮体空” 的布施、“三轮体空”的行善,本身又能够为法做见证,就是后面所讲的他“不受福德”、不会贪著,正是一 个体证无我的人,就会体现出“三轮体空”的做、三轮体空的布施,亦即真正的菩萨道是要建立在解脱道上。

   这一段强调的重点是:真正的菩萨道是要建立在解脱道上。如果没有建立在解脱道上,没有以解脱道为骨干、为核心,你所行的菩萨道,很容易只是落入在世间的 善法而已,这样你行再多的布施、行再多的慈善救济,你都还是一样属于“世间法”。佛陀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解脱道,如果能够真的静 下来好好深入去闻思修证“知一切法”,这个“知”是包括了悟、体证、彻证,而且要做到。

   知一切法无我,而且真的做到无我无私境界的时候,“得成于忍”。这里的“忍”不是用压抑的,不是用修 炼出来的,包括因为能够体悟到我跟众生都是一体的,当自我消失之后,他跟众生溶为一体,当一个人来到无我境界的时候,他不会对任何人起嗔,有的就是无限的 慈悲,大慈大悲悯众生。

   所以,当一个人能够“知一切法无我”之后,“得成于忍”。这种“忍”不是一 般人所认为用压抑的那种忍,不是的,而是来至于当他真的体悟之后,很自然的就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之心,像这样 的人很自然就会以“三轮体空”的心,来跟众生结善缘。以“三轮体空”之心来行慈善布施,无所得、无所 求,正是因为有这样高尚的心灵品质,所得的功德才更大。

    威仪寂静 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的奥妙在于每一个文字都很容易看得懂,但是连串起来,里面真正的深义,一般人就很不容易解读、不容易理解到。如果有人说佛陀“如 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佛陀说这样的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为什么呢?因为会在那里强调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就是因为你学佛,却把你的目标锁定在佛陀的身相上面,锁定在人我相上面,你很在乎佛陀的外表、外相、行住坐卧,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是在依人而没有依法,依 人而没有依法。

  佛陀说:如果你学佛这么久,跟随佛陀这么久,你还很在乎佛陀个人的言行举止,佛陀说这样还是不了解我所说的深义,你没有把真正目标放在正确的重点上面。“何以故呢?如来者,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句话含意非常深。

   先从世间法来讲,从现在回到佛陀的二千五百年前,一般众生、跟随佛陀一起学习的人,很容易把你的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一直向外看著:佛陀今天很奇怪,走 路怎么比较快?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是佛陀是不是在生气啊?是不是我做了什么错事?佛陀在生气…。你的目标、你的观念都会锁定在佛陀的外表 举止上面,这样是错误的。佛陀不希望你从外表上面去衡量,众生对“来去”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念来看。

   当佛陀解析出来一个很深的意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果你的目标跟起点不一样,如果你的彼岸跟此岸不一 样,因为你现在的心还没有来到解脱自在,还没有来到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你的心是苦的、不安的,你的心会来来去去、匆匆忙忙。

   众生有这种来来去去、匆匆忙忙的观念,你以这种观念来衡量佛陀,这是错误的。一个解脱者、如来,他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是不要又错解解脱者都像木头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都没有在动作,不是这样的。“无所来、无所去”就是:因为一个真正的解 脱者,了悟究竟归依处在哪里,他的自我消失了,溶入整个法界、溶入整个大自然、溶入整个虚空。

   因此,不管身体到哪里,他的内心都没有来去的观念。因为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了悟究竟归依处在哪里,所以他是处处无家处处家,一般的众生来来去去,为什么会 来来去去呢?因为你觉得这里不是我的家,只要还没有找到究竟归依处在哪里,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家在哪里,这时候你会觉得这里不是我的家、那里也不是我的家, 包括有的人会认为这个地球也不是我的家,我是业障深重、倒楣,才会来到这个地球降生…。

  因为这里不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是借假修真、慢慢修炼,修到有一天,我要具足各种神通、各种能量,我要冲出去、要冲到三界外,冲到我理想的目标去。你的理想目标是在遥远的未来,所以你想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叫做“有来有去”。

   在“有来有去”的阶段,你的身心是苦的、不安的,而且你现在只是把这个家当作是漂泊的旅店、旅舍,不得已,现在暂时在这里借住 一下,隔天我不会留恋,屁股拍拍就走了,也不会珍惜。所以,有不少人的修行观念是这样,否定这个身体,否定世间、社会、世界,然后期盼一个遥远的未来,叫 做“有来有去”,这样内心还是会很苦、还是会不安,因为在还没有找到究竟的家之前,内心一定有苦、有不安,所以会有来来去去的心 态。

   廿年前台湾有一位高僧大德广钦老和尚,讲一句话很有名─“无来无去无代志”,用闽南话、台湾话讲才比较传神,“若 有来有去“全代志”,没来没去“没代志”;无来无去“无代志”,有来有去 “全代志””,因为你还没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所以这时候内心还是很苦、还是很不安,你的心还是来来去去。

  如果当有一天真的大彻大悟,停下来去现观法界大自然的实相之后,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在哪里,这时候不管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心都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空海在台湾,台湾是我的家,空海到大陆,我也不认为大陆是异地、是陌生的地方。不管我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我们珍惜感恩一切的因缘,不管我们到哪里,跟所有的众生都是同胞、都是一体,如果不能够溶入当下的境界,就会成为陌生人,就会成为异乡的异客,会过的不 自在。无法溶入一切境界就是在苦海中漂泊,如果你能够认同一切境界,不管你到哪里,没有二元对立,溶入一切境界里面,到哪里都可以安心自在,而且你会以爱 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同样的不管到哪里,别人也会用爱己之心来爱护我们,到哪里都是净土。

    一合相理 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一节的后半段含意很深、很深,包括讲到关于天文、物理以及实相方面,在唤醒众生、唤醒人类,不要用人类二元对立的头脑观念去思惟,因为你还是没办法了悟里面实相的真义。

   “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佛陀所讲的世界,以当时二千五百年前的人 类、众生对世间的了解,你所理解的跟佛陀所讲的世界,有很大很大的落差,就算一百年前的人类,包括顶尖的天文学家、科学家,对世界的了解跟佛陀所讲的三千 大千世界,还是有很大的落差。所以佛陀呼吁大家:我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些,佛陀所讲的整个宇宙观,不只是整个太阳系而已,包括整个 银河系、太阳系,佛陀看到这些都是缘生缘灭,而且是不断的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这是最近一二十年来的天文家,才慢慢证实的实相。

  说世界,又不要落入一个恒常不变,还是一样不断的变化,“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很多人研读《金刚经》、佛经,还是没办法正确理解“一合相”,如果你从名词文字、经典文字堆里面去理解,没办法真正了解什么叫 “一合相”。所以,如来说:你所理解的“一合相”跟佛陀所讲的“一合相”,有 很大的差距。

   “说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一合相”在“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有讲 到,要来到体证一体的世界,“一合相”讲的就是一体世界,你必须不只要看到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而且要来到整个宇宙观。

   以前我们在讲解脱道提到一体世界,讲到本体方面,有的人一听到就认为:这样就落入本体论,佛教不讲本体,讲这个本体就是错…。实在是众生 不了解什么叫做“一合相”,不了解什么叫真正的本体,一般人所了解、所认识的本体,又是一种恒常不变、固定有一个主宰的一种本 体,跟佛陀所讲的一体世界,跟佛陀所讲的本体方面不一样。所以佛陀讲“一合相”,跟一般众生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实际大自然 的实相,真的是“一合相”,只是众生没办法正确的理解。

   什么叫做一合相?什么叫做非一合相?为什么说一合相不可说?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上面的左边跟右边这两个图表,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右边的图表我们就可 以联想就像端午节绑粽子,这个把它一串连起来,就比较容易看到这是一个一体的、整串的,而左边这个图表因为本身没有用线连接起来,众生就很不容易看到这里 面也是一体、整体。我们现在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去推理一下,右边这个线,我们现在把它变成是有线,就像你家里的有线电话,左边的这个你用理解,你的无线 电话、行动电话跟所属公司的机台有没有连线?是有连线的,只是把这个有线变成无线而已,这个大家好好去理解。但是当这一条线变成为无线、无形的时候,众生 就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体会到这是一体有关联的。

   现在先从有线的这边开始讲起,配合中国的易经来理解“道生一,一生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 来十六…一直演变下去,这是宇宙万事万物演变的一个过程。任何的人事物都是从比较简单的,然后一直慢慢的、愈来愈分裂,愈来演变愈复杂。佛 教、任何宗教也是一样,最初都是一个单纯的源头,然后没多久开始慢慢的分裂、慢慢分裂,佛教最初也是一样二千五百年前的原始佛法、一味的佛法,然后慢慢的 分裂成为大众部跟上座部,慢慢的大众部又不断的再分裂分裂,上座部也不断的在分裂,到后来大乘佛教分裂成八宗,然后还有禅宗,又分裂好几个宗派,一花又开 五叶,不断一直在分,这都是很正常。

   如果你没有往上去看,在这里就觉得我这个跟这个不一样,这边跟这个又不一样,这里跟这边不一样。如果你的心眼愈狭窄,心胸愈狭窄,愈是落入在宗派意识、 个人意识、自我意识,你的世界就愈往下、愈狭窄,像这样跟自己不同异己的就愈多,所以就没办法处在“一合相”的世界。而且你修行 之后,会拿著一把宝剑到处跟人家较量、要称霸武林。

  如果修行是从下游这样开始,你一个法门、一个法门修个没完没了,一个宗一个派慢慢去修,会修个好几十年,还是在茫茫的法海里面。如果你能够回到源头来看,就不一样,可以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整个佛法的流变。

   何谓一合相?我们现在从地球开源开始,一样有一个开头,开头之后,慢慢又不断的分裂分裂,不断的一直在演变。演变到现在,形形色色的所有众生、阿猫、阿 狗,你我他、中国人、美国人、印度人…很多很多,你一直往下,都可以无穷的演变下去。但是当这一条是虚线、无形的时候,众生就变成我是我、 你是你、他是他,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跟一贯道不一样,一贯道跟天主教不一样。各宗各派就不断的在树立一个范围框框,符合我们这框框的才是我们这个 宗、这个派的,不符合我们的这个就不相同。

   当众生一落入我见、身见的时候,“一合相”全部都被破除掉,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分裂,我们所有这些众生都还是处在一体的世界里 面,都处在一合相的世界里面,就好像这一个很大的鱼缸里面,有好几百条、好几千条的鱼,表面上这些鱼是单独一条一条的游来游去,好像这条鱼跟那条鱼不相 干,但是同样处在这个鱼缸里面的这些鱼,他们是不是也有一种生命共同体?如果你染污了这些水,是不是大家都要受遭殃?地球上面所有的人类,不管你是黄种 人、白种人、黑种人,你是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处在同样一个地球上面,是处在一合相的家庭里面、一个地球村里面,但是众生没有去体会到我们跟其他众生的密 切关系,结果变成不断的在排斥其他人,或是侵略或是啃蚀,这样就好像你用右手在打左手,用左手在打右手,用右脚在踢左脚,宗派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冲 突,都是用右边打左边,用右手打左手。

   因为众生没有体会到什么叫做一体的世界,所以佛陀就讲说世界实有,那是来到一合相的世界。一个解脱者,他的心胸、他的智慧是来到无限的高超、非常远,是 来到很超然立场来看,体认到原来众生真的是处在一体的世界里面,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还会对其他人起嗔吗?你会以爱己之 心去爱护每一个人。

   如果真的能够体会到一合相、一体世界的时候,你的嗔心很自然的会完全的消失,嗔心的消失不是用压抑的、不是用修炼,不是用武断命令式的要去斩断它,不是 拿著一把剑在砍它,不是这样的。当然那也是一种有为法的对治,是阶段式的需要,但是真正嗔心要完全的消失消除,有为法的对治是没办法完全的根除,真正的嗔 心要完全根除,是来自于你了悟了实相之后,你的嗔心会真的完全从根拔除掉,当你了悟了真理实相之后,不会对任何人、对任何党派、对任何宗派或是对任何国家 的人民起嗔,因为你知道去攻击别人,事实上就是在攻击我们自己,你在骂别人,事实上就是在骂自己,你在打压别人,事实上就是在打压自己,因为你散发出去不 好的磁场、磁波,一样会回向过来的,受灾殃的还是自己。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一合相的世界,真的整个生命、人生观就不一样。所以,这里佛陀就讲说“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要好好去看到这 个世界是一体的世界、一合相的世界。“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但是当我们讲到一体的世界,有的人就会认为说:如果这样是一 体,是不是师父只要你吃饭,我们不用吃,就可以饱了?什么事情只要你做,我们都不用做,就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这又是对“一合相 ”没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说一体的世界,你不要用狭窄的观念认为一体就是连体婴,这样连起来才叫做一体,不是的。真正的 一体,不是一般众生所认为有形的身体连结在一起,才叫做一体,不是这样。一体世界是大家在这大鱼缸里面有生命共同体的关联,一样你有单独个体生命,自由活 动的存在的空间,就像虽然我们是处在一体的世界,但是你不吃饭,我没办法代替你吃饭;你不修行,我没办法代替你修行。“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不要用狭窄的观念来体会什么叫一体世界,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这里又补充一句:说到一 体世界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说到一合相、一体世界的时候,很多人人为这样又是落入恒常、落入本体,这样不对。

   真的是众生的理解力有限、智慧有限,没办法真正的正确体会什么叫做一合相?什么叫做一合相?非一合相?真正法界实相的存在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总体生 命的关联之中,有个体、异体的存在。虽然个体有异体,个别单独、个个的存在,但是又有整个总体生命的关联性,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才会一方面珍惜我们的生 命,一方面也会爱护每一个人。

    知见不生 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果一般众生没办法正确理解佛陀所讲的,就会认为佛陀有讲到我见、人见、身见,这样你是不是一样落入我见、身见之中呢?佛陀说:因为这样你是从语言文字 名相上面来解读,那是不正确的,没办法了解真正佛陀所讲的,什么叫做无人相、无我相。这段一样再叮咛大家,不要落入言语名相里面去钻研。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如果你有正确的知见,就不会执著人我相,也不会有法执。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都是要破除众生对语言名相的执著、对法门的执著,告诉你一个方法、一个法门,就像是给你一个药物,这个药物是要治病的药,但是不要把它执著不放,不要把那个法门又执著为实有,然后一直持续迟迟不放,这样又落入了人我相或是法相法执里面,这都是不正确的。

    应化非真 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句话是重复说明这一部经的重要)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为什么一个见法、大彻大悟的人,他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能够像狮子吼?为人演 说,他能够来到如如不动呢?为什么一个大彻大悟、开悟的人能够不取于相?对任何相都没有任何的执著呢?何以故呢?因为他了悟了、也体证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二行都很简短,用讲的都很容易,用头脑去思惟也很简单。你要引经论著, 可以写得长篇大论,但是你真的要做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佛法不是要用讲的,佛法也不是要让你拿来当学问在那里探讨、钻研,佛法也不是把它当 作哲学在那里思惟、思辩,佛法是要解决我们生命很现实的忧悲苦恼、深层问题。如果没有来到实修实证,不管再怎么解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你历缘对境是处处在取相,要来到如如不动,谈何容易?!以高标准的话,是要四果阿罗汉才能够做到,一定要无明结破除掉,来到无我的境界。 当你真的来到无我的境界,也就是把五上分结-我执、我慢、无明这些破除掉的时候,人我相才会完全破除掉。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这时候不管你面对几百人、面对几千人,都会如入无人之境,不会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分别,不会在那里自卑,也不会有我慢。这 时候就能够真的不取于相,而且如如不动。所以,真的要做到这样境界的人,一定是要经历过相当深厚的闻思修证,加上一定要实修实证,真正证悟到之后,你才会 来到不取于相。

   不然众生真的都在取相、黏著、抓取、抗拒,不知道而已。心不是平等心,心来来去去,只要你还没有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还不知道究竟解脱的涅槃彼岸在哪里, 你的心一定是来来去去、寻寻觅觅,就没办法做到如如不动。真的要做到这八个字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一定要透过深厚的闻思修证,而且要来到无我的境界,才 有办法。

  只要你体证到无我、无我相之后,你就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不会取于相,只要能够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自然就能够来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这都是息息相关。

  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境界呢?因为他了悟一切的真理实相,原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幻灯片】

   透过一些幻灯片协助大家体会什么叫做一合相的世界?这张是一个实际的花朵,我不知道这叫什么花,但是当我看到这个花的时候,我很赞叹法界的奥妙,这个花 是连续开很久,最初出来的时候只有一朵,这一朵快谢的时候,又分出二朵出来,开二朵,当这二朵谢的时候,它开出四朵花,这四朵花谢的时候,它再开出八朵 花,八朵花谢的时候,开十六朵花,然后再来三十二朵花…。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过来这样,当我看到之后,想到太极图里面所讲的“无 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八卦”。在这里都把它写实出来,都是实际拍到的,不是可以造作的。

   你看现存正在开的这些花,要知道如果众生没有体会一合相、一体世界的时候,你会用这一边的打这边,会觉得我这个花跟你这边的花不相干。因为认为我是我、 他是他,我们怎么会相干呢?怎么会相干呢?所以众生不容易体会到你我他,事实上我们是有相同的命运共同体,众生不容易体会到我们事实上都是处在一体、一合 相的世界里面,一般众生体悟不到,所以当你体悟不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贪嗔。

   为什么会有贪嗔呢?来自于愚痴,愚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了悟真理实相,没有真正体悟到一合相。一般人就是处在蜗牛角的那个角上面,因为小小的这个角,用这 边的角在打这边的角,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社会利益冲突都是这样,都是用蜗牛这边的角在攻打另外那一边的角,我们 现在是用整只放在大家面前,你会觉得哪有可能、我们哪里会这样?!我们哪里会这样无知,用一角攻击另外一只角?!那是因为你没有把视野放开、放宽,当你放 宽放大看到总体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整个总体里面的一个角落。就像如果你有看到总体的时候,不会用右手去攻打左手,所有的嗔心都会消失,体会一合相 非常重要。

   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有白天有黑夜、有阴有阳,世间它是一个和谐的完整体,但是一般众生不容易体会到,一直要把和谐完整的整体拆开、把它分裂、把它撕裂,认 为我只要白的就好,我不要黑的,只要认同我这个政党理念的就是好人,跟我政党理念不相同的就是坏人,跟我这个党派跟我理念相同,就是好的、就是对的,跟我 理念不相同的,就是错的。

   “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人类就是一直在二元对立,一直在分裂分裂。社会的冲突、家庭的冲突、国际之间的冲突,都在于人类没办 法回到和谐的一体世界,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今天要解决家庭的冲突、社会的冲突、国际之间的冲突,就是人类要慢慢的去体会我们是处在一体的世界,不要再制 造各种分裂。众生就好像大海里面的波浪,你我他就是大海里面的一个波浪一个波浪,每一个波浪就代表一个众生,这是一个比喻,要知道我这边的波浪跟这边的波 浪,表面看起来好像不相干,就认为我是一个波浪,你也是一个波浪,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这是因为众生没有拉开视野,没有看到这整个的关联性,难道你这 个波浪跟这个波浪可以截然划分开来吗?可以单独完全的个别不相干的存在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的存在跟整个世间都有息息的相关。

   就如同处在大海中的鱼,就认为我这条鱼比较大尾、比较伟大,你们跟我不一样、要闪开,不闪开我就攻击你,因为我是我,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是你、他是他, 众生就像海中的鱼在那里游来游去,一方面体会不到你跟其他鱼是处在一体的鱼缸里面,这整个大海就是比较大的鱼缸而已,如果你智慧没有提高,众生不容易体会 到这个层面,。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提高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智慧,当你真的智慧愈高,慈悲心就越广大,那是自然的流露,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一体世界的时候,还会去 排斥其他的人吗?还有众生就像海中的鱼,一直的还要去找寻大海在哪里?因为与生俱来跟大海相处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不觉得大海就在你现在所处的境界里 面。就好像我们与生俱来跟这整个地球是一体,地球在转动,自转也在公转,但是众生感觉不到,因为你跟地球是完全一体。当你跟地球是完全一体的时候,你感受 不到它的转动变动。

   当你跟大海是一体的时候,体会不到你就在大海里面,然后听人家说到哪里有一个很广大的大海,才叫做解脱彼岸,你就会一直在寻寻觅觅,要去找另外一个彼 岸、一个大海,这叫做“有来有去”。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处在大海里面,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究竟解脱的彼岸、此岸就在这里, 你的内心一定是有苦、有不安,你会继续再寻寻觅觅。所以,当人有我见身见的时候,本来跟其他众生是大海里面的波浪,但是你不认同,也认为你跟其他人不相 干,身见、我见很强的时候,结果你把自己突显出来、树立出来,结果就好像特别突出,就认为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我各方面都比较高级,我知识比较高、学问也比 较高,你认为你比较高,但是没多久,你会有那一种孤独落寞的感觉。

   你静不下来,不知如何自处,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的内心彷徨不安,因为你觉得周遭的这些都不是你所要的境界,你认为那些跟我无关,这不是我所要的,所以 在茫茫的人生大海里面,变成很孤单、很孤独,而且会觉得茫茫然,没有知音、没有知己,而且你也看其他人不顺眼,没办法跟这些境界溶合在一起,你就变成渐渐 的孤立、孤傲,你的生命就会觉得很孤单、很苦。而其他的这些呢?你就认为这些都是苦海,会认为是业障深重才处在这个苦海中。

  要知道那是人类没有认清实相,你用我见、身见,把本来是一体的世界而自己划分开来。现在所讲这些都很深很深,值得大家慢慢去品尝,慢慢去思惟、去体会,这里面处处充满著禅机,大家好好去体会。

   众生习惯于二元的对立、二元的分裂,用自己的好恶标准去界定,这是粉红色的日日春,很好看、很好哇!很好的名字─日日春,但是如果送给你日日春,但是是 白色的,就认为白色的不好、那个不好!我要的是粉红色的,众生用自己好恶标准,认为粉红色才好,白色的这样不好,结果你就在一体的世界,本来法界都是在平 等的世界里面,你就把它截然划分开来,用自己好恶标准去界定。

  众生都用自己好恶标准,认为双峰的才好看,单峰的不好看,所以你就设法要去美容,因为众生认为你业障深重,前世没有做好,才没有像人家这样双峰…,我们能不能尊重众生?双峰单峰都好,是高是低,随缘嘛!自然就好,自然就是美。

   众生又会一直不断的分裂,在一体的世界里面不断的分裂,认为我只喜欢晴朗的天气,白云多好,我只喜欢白云,不喜欢看到乌云…。但是如果你 能够静下来去看,这有什么丑、有什么不好看?一样很美,而且包括说要变成乌云,或是有彩色的这些云,这都不是我个人在决定,这是整个大自然的因缘。

  这是夕阳的一个角落,众生认为这白云才够大,这样才够庄严、才够漂亮,还在那比大比小,然后不喜欢阴天,要下雨很倒霉,今天怎么又遇到下雨天?真是触霉头,大概我生辰八字不好,才出来冲煞到,我要回去赶快祭拜一下。

   能不能安住在每个当下?晴天很好,有白云也很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遇到下雨天也很好,如果都没有下雨,你不是渴死了吗?会干旱。所以,能不能以 平等的心态,晴天也很好、雨天也很好,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些,以前常常跟太太吵架,以后就不会再吵架了,家里风和日丽很好,吵架的时候也很好,打雷的时候也 很好,泼冷水的时候也很好,能够这样,家里的冲突就会大大的化除。

  而且因为你不生气、你的慈悲心,你的另一半会因为你的学佛修行,以及你的改变而跟著改变,知道吗?

   如果众生一直在二元对立分野、分辨,一直在逐云追梦、在追逐梦幻世界,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一场梦一场空,云还是在远山含笑、微笑,而你还是一样继续躺在 那里看云,但是你所追逐的云,还是追逐不到。众生如果没有了悟真实实相的时候,都一直在贪、一直在抓。一般众生出生没多久,然后渐渐长大之后,就不断拚命 工作拚命的赚钱,拚命的为你的理想打拚,但是一直辛苦的工作,到后来还是一样四脚朝天,而且二手空空,一场梦一场空。如果你所追逐的跟法界大自然运转法则 相反,不管你再怎么追逐、怎么抓,到最后就是一场梦一场空。

   学佛非常重要,就是要让你从梦幻世界里面醒过来,去了悟真理实相。众生一般认为这是枯死的、不好看,要翠翠绿绿的才好看,但是对法界大自然而言,翠绿的 树也是法界的庄严,这个枯掉的树,法界也没有排斥它,大自然也一样用平等心来包容、接纳它,而且你看这棵枯树也正在展现法界的庄严、自然的奥妙,也是在点 缀著大自然的美,也是展现一种艺术之美。

   如果你能够用平等心来看的时候,你当下一样会看到大自然的艺术之美,所以我们要学习欣赏大自然的艺术。整个大自然是没有分别的包容一切,你是翠绿色的竹 子,我一样让你能够很蓬勃的发展,你是枯掉的竹子、枯掉的树枝,我一样平等心来接受,而且正因为有这样的无量虚空,接纳一切生跟死,这里又构筑出一个很庄 严的法界,里面一样充满著艺术之美,要好好去体会这里面都有启示,希望大家能够超越过去认为翠绿的才好看,枯掉的不好看。慢慢的要把二元对立的思惟观念重 新来过,以前你要求别人的各种理念观念要跟自己认同,才是我的朋友、才是好人,其他的跟我不相干、不相同的,就是坏人、就是不好。

  今天我们要重新来过,能不能我是黄色的,你是白色的,一样没关系,我们大家可以和谐共存?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相同,如果你能够包容异己,包容不同自己观念理念的人,这个世间会变为多彩多姿,而且很庄严、很和谐。不和谐、有冲突,是因为我们不能够包容别人。

   一般众生认为我们人类才比较高级、高尚,狗是畜生很可怜,到处这样无家可归。但是当我们人类在那里为名、为利忙忙碌碌。狗这样随便一躺下来,睡得很甜很 熟,而你又在批判睡什么样的姿势,睡这么难看…,你管我好看不好看,我睡得舒服、高兴、很甜美就好啦!你看还睡得可以流口水。

  问问自己睡得很甜吗?常常睡觉品质很不好呢!我们常常看不起那些动物,事实上动物它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包括说猴子也是一样,人类用不平等心来看它们,但是人家那么悠闲在那里,你曾几何时在那里悠闲过?有这么样悠闲过日子吗?是不是一直忙忙碌碌呢?

  人类一直自以为聪明,但是不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类以为很聪明,然后到后来竟然人类是关在牢子里面,是那些动物来看人类,这个含意很深。

   第卅二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个字讲起来很简单,但是你真的要做到,却是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众生的心很容易被境 界牵著走,只要一个可意的境、一个美好的境,就让你在那里起贪,不断的去追逐,你的心不会不动。只要一个逆境、一个不喜欢的境界,因为逆境冲击的时候,一 句侮辱你、骂你的话,声尘穿流过来的时候,你没有让它穿流而过,也很不容易让它穿流而过,你的内心很容易就被那一句话把你中箭落马,那一句话就会让你起 嗔、起不可意境,你的心又被那一句话牵引著走,所以说要来到如如不动谈何容易?!用讲的都很快。

   中国一位大文豪苏东坡,跟佛印的一些对答里面,因为他文笔很好、诗词也很棒,所以他得以他的才华造诣非常高深,常常要跟佛印较量,他有写过一句很有名诗 句,重点是他觉得他已经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认为他已经来到如如不动的境界,但是佛印只在他的心得上面,就批一个“屁 ”字,然后请人送回去给苏东坡看,光是一个“屁”字,就让苏东坡动怒,结果一屁就把苏东坡打过江。

   所以,说要做到如如不动,没那么容易啊!我们真的要在历缘对境里面来检验。如果你自认为境界很高、已经很懂、修行的境界很高,就请你在历缘对境的境界里 面来检验自己,看有没有真的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要自欺欺人,如实面对自己,如果还会被境界牵引著走、成为境界的奴 隶,表示自己还没有真正透彻了悟“三法印”,还没有真正体证什么叫做空?什么叫做无我?这方面都要不断继续再深入闻思修证,如果 一个人真的能够来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表示他已经透彻三法印,已经了悟真理实相,来到无我的境界。

   为什么能够来到这样的境界呢?《金刚经》这一句的结论非常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的是一个 很好的总结。一切有为法,讲的是一切如梦幻泡影,问题是这几个字大家也都懂啊!也很容易去看到别人在追逐梦幻泡影,但是你就很不容易看到自己也在追逐梦幻 泡影。这里所讲的一切,不要以为都只是别人的所做所为,而我所做的不是,我是在追求真理、追求永恒,要知道这里的一切是包括你在历缘对境中,所遇到的一切 的人事物。

   一切的人事物,都不出三法印、都不出这个法则,静下来看看,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人事物,过去、现在,到现在为止,哪一样不是符合这个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也就是现象界的一切是不是都一直在生灭变异呢?可以看看自己的左邻右舍、自己的亲戚、自己的一些朋友,他们的家庭经济、以及事业方面,是不是常常处在 这种起起落落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这种情况?包括社会、政治、生态、政党关系,是不是也是这样不断在轮替变化、人来人往?大家要好好深入去体会 “一切有为法”,是包含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

   再来,还要讲更深入的就是:有为法,这里所提的一切,不只是现象界的一切,包括不管你进入任何的宗教或是任何的宗派,所学习的各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 统统都包括在这里面,这里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包括佛教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各种法门,有为有修有证的这些法门,不管它多么高级、多么殊胜,统统不出这句 话,一切有为法,只要你还紧抱著一个法门,就表示你还在有为法的世界。

   如果你看不透这个有为法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如果该放的时候你没有放,你还是没办法上到彼岸。所有的各种法门就像是治病的药物,这些治病性质的药物是有阶 段性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来到不需要吃药。我们要透彻了解现象界的一切有为法,不只是世间人各种名利的追逐,包括修行人对各种解脱的追逐、方法的追 逐,这些统统是属于有为法,如果你能够好好去体会这句话,而且真的能够体悟到,你会很快超越各宗各派,很快会透过有为法而来到无为法的世界。

  如果真的透彻了解,就不会在法门上面较量谁高谁低、谁大谁小、谁顿谁圆。

   我们要好好去认识清楚“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注意这个‘如’字,不是一切有为法就是梦幻泡 影。它是说“如梦幻泡影”,所以这个“如”并没有否定有为法的存在,就像你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愈之前, 并没有否定药物的存在,只是要让你了解这些药物是治病的一个过程,你不可以成为药瘾,不可以依赖药物成性。有为法,是协助我们渡河的一个过程,你不可以把 它执著不放。这里所讲的如梦幻泡影就是你要去看到,如果你一直在追逐名利,要去透彻的了解这些名、这些利,它是不是真的像梦幻泡影?

   有的人认为他功成名就了,但是当他洋洋得意的时候,他不知道在无意之中,又造下了不少的恶因,结果没有多久,又是衰败下来,中国也有一句话说- ‘富不过三代’,富有不超过三代,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如露亦如电?都是在唤醒我们,现象界一切都是缘 起缘生,因为各种因缘本身就是不断在变化变化,由变化出来的各种因缘,不断变化的因缘所聚合起来的现象,你不要被这个本身迷住了,你要看到它本身也是一样 不断的在变化变化,佛教所讲的缘生缘灭,含意很深、缘起甚深。

   并没有否定现象界的存在,但是佛陀唤醒我们:不要被短暂聚合的缘起现象,就迷幻迷住而一直执著不放。你要了悟:凡是缘起,也是会因缘生、因缘灭,如果你 能够了悟无常法印、法则,当你在缘起现象的时候,就不会抓取,但是你会珍惜当下的一切因缘。记得,是珍惜而不是抓取,这不一样。好像说世间法,大家有缘成 为好朋友、成为夫妻,或是成为父子,这是一个因缘,我们珍惜当下的这些因缘,但是没有抓取、没有主宰欲,没有那种我、我所的观念。

  为什么很多当夫妻的一方离开、突然消失的时候,他没办法承担、没办法接受,或是当遇到亲人突然变故的时候,通常另一方都没办法接受、很难承担,常常是要经过很长的悲痛,那是因为众生没办法了解什么叫做缘生缘灭?什么叫做无常?

   一般众生通常有缘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好好的善待当下的因缘,缘聚的时候,没有好好善待;当缘灭的时候,你又不舍、又哀伤哀痛。如果我们能够了悟无常、了 悟缘起,当有因缘的时候珍惜当下的因缘,不亏待自己也不亏待对方、不亏待众生,当缘尽的时候,也不会有不舍。就好像一个朋友缘尽的时候,他要远行、远走, 我们以欢喜心来祝福他、送他走。

   我们要透彻了解什么叫做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果真的能够这样透彻了解,当现象界缘起产生的时候,你不会被迷惑住,你也能够如如不动。当现象界幻灭、 缘尽变化的时候,你也不会哀痛,也能够如如不动。但是不要会错意,以为那些解脱者、修行境界很高的人,他们就没血没泪、都没有感情、没有觉受,反正好的坏 的都没有觉知,不是这样的。是众生不了解真正解脱者的内心是大慈大悲,他们是很有丰富的感情,但是这种丰富的感情跟一般众生的丰富感情是不一样。

   众生的丰富感情是随著境界在起舞,众生的感情里面含有情执、含有抓取;解脱者他们内心含有丰富的感情,能够大慈大悲悯众生,能够跃入滚滚红尘来普渡众 生,但是他们也能够洒脱的出入三界。就好像天才与白痴,只有一线之隔,但是就是差很远。我们要好好的去体会这几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 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不是否定现象界的存在。因为有的人一提到佛教所讲的五蕴皆空,就认为什么都空、什么都空,结果你落入了顽空、错解空义,都不知道。

   如果认为什么都空,打你一个巴掌,看你会不会生气?如果认为什么都空,你用你的头去撞墙壁,看看会不会痛?所以不要错解“空” 的含意。不要错解五蕴皆空,也不要错解‘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为当你错解的时候,以前是一直抓、抓,抓取实有,但是当你 错误解读的时候,又变成落入断灭空、落入消极悲观,那是错误的。如果跟你讲说一直在名利堆里面追逐,到后来你就是会一场梦一场空,当你讲这样的时候,本来 就是一种对治,唤醒你要透视实相、唤醒你要醒过来,但是当你错误体认、错误理解的时候,又变成消极悲观,都是不正确的。

   佛教讲的是如实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要做如是,如同事实一般的去观察,大家要进行如实 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对现象界的一种诠释、一种描述,大家要把身心沉淀下来、静下来,好好的去体悟,有一天才能够 真的开悟、大彻大悟,来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金刚经》所讲的境界都是非常的高,都是以一种高标准来勉励大家要做到,这一生这一世就能来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当佛陀讲这一部《金刚经》的深义之后,结果不管是在家众、出家众或是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也就是六道众生),只要他们能够听得到、能够理解,他们 能闻佛所说之后,皆大欢喜、很法喜,信受奉行。注意!当你听经闻法了解、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不是说我懂了、我会了,这样我知道了,你知道跟你要能够真 正做到,还有很大的落差,这一点大家要提醒自己,不要‘错把知见当证量’。

   所以,当你了解、知道深意之后,要进一步去信、受、奉行,要努力去闻思修证。不是光来到这里听听,听了之后,就认为:我懂了、我会了、我知道了,然后这 样就以为我都会了,就可以开始背著一把剑,然后去跟人家较量:你们还在有为法世界里面,你们这样不对,你的境界还差嘛…。你看不到自己比别 人差,还去指责别人的脸黑,指责别人境界不够高,指责别人的不对,因为你是看不到自己的脸黑。

   学佛不是学一些知见,不是学一些名相,头脑里面装填很多的知见名相,结果没有去消化、没有去实践,这样一切都只是空谈、空论。佛法讲的都是很现实的,但 是这个“现实”不是一般世间人所了解的“现实”,而是说它是现在而且又是很实用的。如果你听经闻法之 后,没有拿来实际去应用、实际去检验、实际去做出来,表示你没有真正听懂,你只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一个佛学名相,佛法是真正能够治疗我们心灵疾病的药 物,只要大家好好的去闻法,听闻了之后,又能够信受奉行,很快你就能够为法做见证。

   因为经过闻思修证,真的就能够为法做见证,可以证明佛陀所讲的是真是假。要证明佛陀所讲的是真是假,不是用头脑理解的,头脑理解的都不算,你要真正亲 证、证悟到之后,才会肯定相信佛陀所讲的是完全真实,佛陀是不妄言、不异语、如实语。而这些完全来自于我们的实修实证,当你真的能够实修实证、为法做见证 的时候,正法才会久住。佛法正法要久住,不是用喊口号的,不是用打笔战的,不是用诤辩的,是必须来自于透过大家的实修实证、为法做见证,法身就遍一切,正 法就会久住。

   我们以“寒山拾得颂”的歌词跟大家分享,因为这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印证。寒山、拾得是中国的两位高僧,一位名字叫做寒山,一位叫 做拾得,因为这两个小孩子是在寒山这个地方捡到的,就取名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但是他们不因为出生的身份低而感到自卑,他们不断的深入去闻思修证,结 果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证量,真的令人赞叹,展现出来的那种洒脱精神,令人赞叹!

   “寒山拾得颂”的最后两句“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 ”。“君何须寻觅僧踪”这一句话,因为很多人还是一样会错解、会误解。就像佛教讲说我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 止,所以有的人就会认为:要自依止,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去跟人家学习?我自己看经看书,自己就懂了、自己就会了,我自依止、我靠自己、我自己就 是善知识、我自己就是老师…。结果你无意中,一直在增长我慢都不知道,是不错!我们要来到自依止、来到法依止。问题是在你自以为是的过程 中,你没有虚心学习而自以为是的过程,很多是错误的判断、很多是错误的解读,你不知道,你偏得很离谱都不知道,所以佛陀就会叮咛我们‘切莫信 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

  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我们很多的判断、很多的思维是错误的,我们自己不知道。如果认为我们就是要自依止,何须要跟人家学习?!有这种心态很容易走偏了而不知道。

   所以,为了将来能够真正来到自依止、法依止,在这个过程就好像为了将来能够真正独立起来,自我负责、也回馈世间,在我们这成长的过程,我们是个小孩子的 时候,我们就是需要家人、需要父母亲、需要师长协助我们成长,也需要过来人帮我们指引,谈他们的经验谈,可以避免我们很多的失败,我们越虚心学习,我们就 可以减少更多的失败。

   很多的失败就可以在我们虚心的学习、虚心的请益过程中,可以避免掉。所以,同样你要来到“君何须寻觅僧踪”,来到你不需要再去 追随那些善知识、不需要去追随那些僧踪,这是目标,是不错!但是如果你闻思的基础不够,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没有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因为你的身心本来就不 柔软,就是不想亲近善知识,结果一看到这句话,就抓住这句话‘何须寻觅僧踪’,所以就认为不需要跟人家学习。

   你本来身心弯不下来、头低不下来,结果只是抓一句来为自己做注解而已,但是你不知道要来到这样的阶段情况,需要经历过多少的努力。所以,你真的要能够来 到“自依止、法依止”,而不需要寻觅僧踪,要有几个条件,通常都要经过很多的闻思修证,而且要很虚心的学习、身心柔软,多学习、 多请益。这样将来有一天,才能够来到不需要再追随僧踪。在这个过程,就是要透过有为、有学、有修、有证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要来到能够“不须寻觅僧踪”,要有几个条件:

  第一、就是要真的开法眼,智慧眼要打开;这绝对不是抽象,而是真的要来到智慧眼打开。唯有你的智慧眼打开,才能够将你以前所学、所知道那些头脑中的概念,那些哲学名相、抽象的名相,转换为看到处处活生生的佛法,处处历缘对境都能体悟三法印。

   第二、要能够把你所学、所体悟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做出来、展现出来,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不出来,表示没有解行合一,你所知道的都只是一些空 论,你所知道的都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如果你真的体悟无常法印,你就会展现柔软的身心,而且会融入一切境界,溶入一切法流里面,在你的心中没有那些二元对 立,没有那些逃的心态。

   再者,如果真的体证到无我,你在历缘对境之中,很自然的就会展现出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无私是没有私心的那个无私,佛教所讲的无我,不是抽象的,也绝对 不是消极悲观否定生命,不是这样的。无我,是真理实相而且是中性,以后如果你真的能够体证到无我,就会展现在历缘对境中,不管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对亲戚 朋友,或是将来有一天你在讲经说法,带学员、带学生、带徒弟,一样都会展现真正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但是真的不容易做到

   因为你很深层的意思食、主宰欲、我是、我能、我慢,只要你还没有断除,它都会透过不同的形式在展现。所以,“无我”不是口号、 不是消极、不是用嘴巴讲,而是真的要做出来。当你有名、有利的时候,能不能也真的展现出无我无私的精神?当很多人在拜你、在仰慕你,在跟你学习的时候,你 能不能真的也展现出无我无私?不会抓徒弟,不会抓信徒的这种胸襟,有的只是协助众生成长,只是协助众生出离苦海。“无我”不是用 讲的,而是真正做出来。

   前面的第一点,是在体道悟道的阶段,第二点是行道。体道悟道,然后再来是行道,真的你能够体悟、又能够做得出来,才会真正“与道合一 ”,才会真的是法身具足。当你是法身具足的时候,正法就会久住,而你也了悟究竟涅槃的彼岸在哪里,这时候不管你到哪里,都是大安心大自在。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这三点,就“不须要寻觅僧踪”,因为你已经知道究竟涅槃彼岸在哪里,随时都是安心自在,本身都是法身具足、法身的展现,这样才能够来到何须寻觅僧踪,不须要寻觅僧踪。

   如果还没有来到这样的境界之前,我们是需要身心柔软、虚心的学习,尤其是针对深层的自我、深层的那些我慢,如果没有虚心学习,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去 断我慢、断深层的自我,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很难很难,因为你的盲点就是看不到,自己就是看不到你的死角。再来,不管你再怎么努力断,一把剑本身就是断不了自 己,所以深层的自我不容易断。

   要断深层的自我,就是三果要迈向四果的阶段,来到三果是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就是三果跟四果之间所要断的,而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断除深层的我慢、自我这 些,因为这是攸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那种我执,生命的抓取、执取,如果你的身心不够柔软,真正明眼善智识他看到,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他没办法讲,没办法协助 你。

   因为当你身心不够柔软的时候,没有真正有心要当学生的时候,老师不会出现,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当你没有要虚心学习,真正明眼的善知识他不敢出招,不敢 协助你突破那最后的关卡。因为那是攸关一个人自我的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你没有决心要大死一番,你对生命还是会紧抓著,那个自我还是不敢放。不敢放的时 候,你还是一样会逃、会闪、会避。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就算善知识跟你讲出问题在哪里,你的意思食、识食藏在哪里,我慢藏在哪里,你不但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嗔恨,还会认为他在诬赖你、诬告 你,他在瞧不起你、在攻击你,所以佛陀就讲过“稀有诸人民,能游到涅槃彼岸”,真的要能够迈向究竟解脱、体证“无我 ”,又做到“无我”的人,是少之又少,不容易!

   所以,为什么说解脱道上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因为最不容易突破的,正是最后那个“自我”在阻碍,法界的真理实相是 “无我”,但是那个“自我”,他就是不肯承认这个事实,不肯真的完全真溶入,头脑上可以理解,理论上我 可以知道,但是,还是做不到。你都可以理解,都理解无我、无我,但是遇到深层问题的时候,就是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

   只要这一关大家能够真的突破、愿意去面对,有一天一定能够彻证真正的“三法印”,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缘起甚深?什么叫做无 我?当你真正做到“无我”境界的时候,就好像你原来手中紧抓著不放,有一天你真的放掉了,放下你手中原来的抓取之后,你却会得到 无限。当那个“自我”真的消失之后,它就是溶入整个法界、溶入整个大自然,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法身遍一切,才会真正体悟 到什么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当你真的来到“无我”的境界,贪、嗔真的都是自然的消失,完全的止 息掉。如果你真的体会到我们跟众生都是一体,我们跟众生就是同胞,这时候就不会对任何众生起嗔,真正的嗔心是从内心最深层的里面拔除掉,自然就没有了。

   前几天在佛卫录影讨论有关于净化心灵、心灵环保的时候,真的要净化心灵、心灵环保,就是要把那些贪嗔痴、我慢,从最深层的里面去除掉、净化掉,而这些都 是要透过闻思修证,要虚心的学习。今天大家来听经闻法,都是有心要修行,这是相当好,但是你有没有真正展现出佛陀所示现的那种魄力?“佛道无 上誓愿成”。这一生这一世就要学习佛陀迈向究竟解脱,你有没有玄奘大师为求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那种魄力决心?你有没有六祖那一种为法忘躯的 魄力、决心?当这些你做到了、经历过了,有一天真的能够来到自依止、法依止的境界,真的就会体会到“不须要寻觅僧踪”。

  就好像你要能够来到不需要经典,体会到禅宗所讲不立文字的境界,你要读过很多书,要来到不需要依靠善知识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请大家身心柔软,多虚心的学习,善知识才能够真正协助我们早日来到自依止、法依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