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第十六章的缘起性空,讲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缘起,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消化,后面的缘起甚深,我们才能够谈。因为要体会到缘起,再体会到缘起甚深之后,再体会到涅槃、空、无为,那是甚深极甚深!再来就逐步要深入比较更深的这些了,现在先来看缘起性空这里。

   有人问尊者舍利弗,佛陀弟子里面他们在对答、在探讨,有人就问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希罗!以前你曾经说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 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我今当说个比喻。譬如有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 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里面因为讲到比较深的这些,包括说自作、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有时候你会搞得迷迷糊糊。事实上,舍利弗他是知道,但是却故意要问摩诃拘希罗, 看他了不了解?当然彼此的讨论、探讨之中,也可以增加彼此对这方面的观念更确立,最主要就是要去探讨一个识,因为一般众生对这个识,都不了解、不清楚,不 知道这个识是怎么样形成的?然后就一直在抓著自我,抓著一个灵魂,抓著一个不变的自我、自性,而佛陀就坦白讲: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你这一关看不 透,不知道它是怎么来,那么你就是会一直去抓著这个。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彼识非自作、非他作”这个识不是本来存在,也不是另 外一个人能够有能力赐给你这一种识。

   尊者舍利弗继续问:“然彼名色缘识而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你以前曾经说过是因为有识之后,后面才有名、色的产 生,今天你的回答怎么说是有名、色,然后才会有识的产生呢?到底你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违背呢?有没有矛盾呢?摩诃拘希罗他就继续再回答:“譬如 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以前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到野外去,如果枪要架起来,是用三支枪架起来。立体、空间 要存在,必须要三个支撑的东西,这样放著才能成立。

  在乡下有时候要晾衣服,如果没有东西可以支撑,就会用三个竹竿把它结在一起,然后分开,这样就可以做一个支撑的架子,因为三个点就形成一个面,然后加上上面这个点立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空间,可以支撑东西。

   名、色跟识这三种,就如同这三支枪,必须互相依赖,然后才会成立、继续运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能不能存在?它就会垮掉。“譬如三芦 ”就是三支竹竿,“立于空地,展转相依”大家是互相依赖而得竖立,如果你抽掉其中一支竹竿,其他的二支,就没办法单 独存在,它就会垮下来。“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一样“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里最主要的比喻,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我们的觉知是觉知、还存在,修行是要破除自我的意识,不是要破除那个 觉知,不要用头脑在理解无我、用头脑在理解“空”。

   事实上,不是说一个证悟无我的人,他就变成什么都空掉、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样!他能够清楚的知道外境,但不会被外境所转,但绝不是顽空,他是溶为一 体。像石头在大海里面,石头的自我存在著,它没有跟境界合一,那个自我就抓住;如果它溶入这整个境界,它了了分明、清楚觉知,世界、世间的这些还是存在, 只是说你内心的这些冲突、矛盾、二元对立消失了。解脱,最主要是把我们内心的那些不平,把我们内心的那些苦消除,再怎么样高的一个解脱者,不可能让外面的 世间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解脱是讲我们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冲突矛盾没有了。解脱者跟这世间有什么关系呢?当内心的冲突、矛盾消失之后,会把你这一份的安 详,把你这一份柔和,会散发出一种气氛、一种磁场,然后他会回向这个世间、回向给有缘的人,慢慢的带出一股详和、安详的气氛。

   所以,解脱是要从自己开始,然后慢慢的去扩及。此经的含意很深,要进入深观,才能体悟“识”是什么?“识 ”如何形成?此关如果参不透,就会在“阿赖耶识、如来藏识、真常唯心”里面绕,不入里面绕的,也是死死抓著「自我 ”不肯放,然后大谈“无我”,这里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的去体会。

   由四大(地、水、火、风)聚合而形成有形质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于空(名),有机生命体才会诞生、存在。名色组合成有机生命体的刹那,起了变化-- “识”于是产生。注意这里的名、色跟空,这里巧妙的这一种关联,识一增长,名色也会加速增长。以生理学的理解角度,在精虫跟卵还 没有结合以前,胎儿是不存在的,当精虫跟卵一结合之后,这时候的卵就不是原来单纯的卵,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后,它就会开始不断的变化变化,由 “一”,本来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当它结合之后,就是一个一,然后它会开始进行细胞的分裂,它会由一个 受精卵,然后慢慢的分裂、分裂,一然后变成二、四、八……,不断的一直变、化变化。

   受精卵在还没有受精以前,卵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也是有识的存在;精虫本身在还没有受精以前,精虫本身还是个生命体,它还是有识的存在,但是当这二者结合 之后,它的识、它的生命体,跟原来单独分开存在的不一样。因缘一聚合之后,整个就起很大、很奥妙的变化,就像氢气跟氧气分开,你单独灌氢气进去,单独灌氧 气进去,与这H2O合起来,然后合起来的进去,不一样!这就是缘起的甚深。生命的功能、生命机能,也有分很多层,但是不管再怎么区分,这些都是由因缘聚集而生,不管它再多么深,都是缘起。

   记得!就算投胎识的种子,不是单独的一个投胎、一个灵魂、一个识,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元素所组合而成。从植物方 面,可以了解到这些,一粒稻米或是芒果的种子,或是波罗蜜的种子,可以再绵延它的下一代,一样有地、水、火、风、空……元 素。人也一样,如果在还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以前,自我意识也会紧抓不放,当在面临生死时,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称做投胎识,但是它不是一个单独不变的灵魂 体,还是一样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里面是很奥妙的,只是组成的比例变化不同而已,有些种子很重,有些种子很轻,可以随风飘走。

   佛陀一直希望大家了解,所谓“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元素,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法义分享】“识 ”一增长,名、色也加速增长,识、名、色三者,形成互相影响、水涨船高,身、心渐渐发展,于是“我的”幻觉就产生, 有“我”就会有“我所”的意识跟著而来。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会合之后,雷电产生了。因为最主要有电位、 能量有很大的差距(位差),然后就会产生雷、电,雷电能起作用、发光、散能、打死人。但是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雷电不是从外来加入的。

   所谓“识”能够起作用,“识”就像这里面的雷电,一般人如果不了解,会以为雷电就像一个雷公、一个天 公,有雷神、一个神在里面。其实,那些都是因缘聚合、形成之后就会有。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从外来加入的,“识”不是从外来 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识”是一个种子,种子的形成也是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这样所组合而 成。色(四大)与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未会合之前,雷电是不存在。就像那个卵跟精虫在还没 有结合以前,胎儿生命是不存在,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但是在还没有结合以前,新 生命的那个我不存在。但是,卵以及精虫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小我,也是一个生命体,精虫一样有生命,一样会动、有生命,而且有识别能力,只是它的寿命只 有几小时,或是有的寿命几天而已。

   受精卵在还没有结合以前,它们都有单独的生命体,但是当它结合之后,产生的生命体又不一样,里面有很大的缘起变化,这是“无我 ”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这个“我”都是因缘,不断错综复杂变化、变化、变化,就在 大自然运行过程中,四大聚合、覆裹于空--“识”就产生了。有形的身体就逐渐成长。这就是“无我”与 “缘起”的深义,但是不要与断灭空混为一谈。这里的法义渐渐越来越深了,十二缘起,是第四节的经文内容。

   (第二节)“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 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 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 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

   一般人会比较容易看到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生病、丑陋、残缺,或是觉得身体不净、污染、染污……,因此比较容易对身 体产生厌离,而放下对身体的执著。当然,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对于身体还是很贪著,只是走上修行之路,一般还比较容易放下这个身体,但是对于“ 识”、心意识方面,却非常、非常不容易去放下的意思。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都只有在放下这个身体,或是觉得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世间不好,想要逃 到他方世界去,一样都是在放下,然后逃避、逃离有形的世界,逃离有形的身体,但是对心意识的“识”,却一直死抓著不放。 “非识”就是没有针对“识”来对治,没有针对“自我”来对治,只有治标而没有 治本。

   “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看到我们的身体,因为有生、老、病、死,对这方面就容易放下了,心甘情愿的放下 了。但是,对于心、意、识呢?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够生厌、离欲、解脱,对生命的“自我”核心却死抓著不放。当然,一般人一直在世 间的名利堆里面,一直抓、一直抓“我的”、“我的”,我的财产、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妻儿、我的父 母、我的亲友……种种“我的”,这些慢慢都可以放下了。

   进一步来到自己的时候,“身体”也可以放了,不会在乎色身的漂亮与否,不会在乎这个色身、可以放了,但是对于深层 “自我”的生命核心,却是非常不容易断,就是初果到四果之间不同的地方。如果能够厌患这个身,身体方面能够厌离,是初果到三果方 面可以做到。但是,证到三果的人,他的“自我”还是没办法放下,虽然很容易理解“无我”,但是 “自我”还是没有放、没有断。

   “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 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所谓“我思故我在”,一般人很容易从“六根”与 “六尘”接触的当下,就会产生“我、我是、我能”的觉知、觉受,但是却看不到背后的“我 是、我能”。事实上,这个“我”的存在,它是很多很多的因缘聚集、聚合而成的,如果你看不到缘起,就会紧抓著不放。 所以,当这一种“我、我所”的意识很强,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都没办法破除的。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佛陀希望大家能够从三果,继续向上到阿罗汉果,因为三果的“五上分结 ”还没有断除,针对“识”方面,你还看不到、还放不下,亦即在以我慢、以慢断慢的过程,以我慢在断那些粗浅的慢,像 断身见、对身的贪爱,就是属于是粗层的。但是,你后面的慢还都紧抓著。因为佛陀知道要真正能够断除深层我慢,很不容易!佛陀就坦白讲,如果“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佛陀做一个比喻,在还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不能够放下以前,你对这个“ 识”、身的执著,一般众生是容易放下身的执著,但是不容易放下“识”。

   于是佛陀就反过来讲了,在你还没有解脱以前,一定会执著、一定会抓取,因为你还不知一归何处、回归到法界,没办法回到法依止、法界依止,你一定会有所抓 取。以佛陀的了解,如果这二种不能够完全放下,必须要执著其中一种,建议你宁愿抓这个身体,这样还好!不要去抓这个“识”,为什 么呢?因为如果这个身体、我们的色身好好调养,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一百年的寿命,还比较容易观察到。

  而“识”却是日夜刹那须臾生灭变化,我们身体的变化还比较慢。如果拿出你小时候5岁的照片,还有15岁、25岁、35岁、45岁 的照片摆出来,就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同的在成长变化,但是脸型还是多少可以看得出来。事实上,我们身体也是刹那在变化,整体身体 的变化是比较慢,以身体的寿命来讲,一般平均七、八十年都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识”方面就不一样,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流 动变化。因为“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就产生我们这个“识”,我们的 “六根”,身体这个“根”不断在变化,“六尘”也是不断在刹那变化,我们的 “识”更是刹那在变化。

   如果在还没有解脱以前,你想要抓一样东西,佛陀建议我们宁可去抓这个身,也不要去抓那个识。“所以者何?”如果身体好好调养, 还有可能到达一百岁,甚至超过一百岁都有可能,“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如果你好好养生,也有可能超过百岁,而彼心、意、识呢?它 却是“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所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识”,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是要破除深层的我,让大家体会“无我”的深义。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注意“缘起”,对“缘起法善思 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佛陀希望大家好好深观缘起,那个受--苦 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属于“识”的觉知。所谓“观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识法如幻”意思就在 告诉我们,它都是不断的因缘情况不同,根、尘接触每一刹那不同,每一刹那的那个“识”,它都不断的在变、不断的在变,至于说心、 意、识这三者的关系,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当它到最核心的时候,就是一个心。

   所谓“心”,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清楚明觉的状态,如果你要起心动念、有一个意向,一开始会有一个波动。通常要在起心动念 之时,会有一个意向、意愿开始启动,念头一起来,意向一出来,就会从这个心起功能、起作用,就会产生意向、波动,当你的意向、波动一出来,再来你就会进一 步去做二元对立的分别,“识别”就是在是非、好坏、对错、大小……二元对立的分别,这样就越来越 粗、越向外。所以,我们修行一般都是在这个“识”上面,“识神”就在是非、好坏… …分别,用头脑思惟在作意、想像……,都是在“识”跟“意 ”二个层面。

   我们修行要慢慢来到“无为”,保持那一种空的状态之下,回到单纯的心、明觉的情况,对整个境界都了了分明,但是你不会去对火车 声兴起“好讨厌!”或是说听到鸟叫声,认为“鸟叫声好好听、好喜欢!”希望它唱歌唱久一点,认为火车声 很不喜欢。

   当你在喜欢、不喜欢情境中,都是落入在意识里面,所谓要修行是你要回到心的明觉,就是心、意、识的整个关联,是这样微细的划分。像色、受、想、行、识, “五阴”的“识”,事实上整个就是合一体讲,要细分是色、受、想、行、识这样,但是有时候只有讲一个 “识”,代表就是合为一体,有时候是讲一个“意”(“六根”的意根),但是其 实都是代表一体,如果要加以细分,才是这样一个不同的分别,因为这里有提到心、意、识。

   【法义分享】此经请参考前节的法义分享。愚痴无闻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于四大身观察其不净与后患,因而厌患、离欲、背舍,但却看不到识的成因与后患, 由于幻觉而产生我、我的观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紧抓著不肯放、不敢放。虽然口说无我,但却很怕无我。证到三果的阿那含都还舍不 掉、突破不了。大家慢慢越深入之后,就可以体会到这里所讲的,因此佛陀就明讲:如果无法放下抓取,一定要执取的话,宁愿抓这个色身,也不要去抓心意识,两 相比较,色身比心意识还可靠一些。整体色身的生住异灭平均可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识的生灭却是日夜时刻,须臾生灭变化。

   一般众生容易抓的是身体,比较会在乎身体、形象、身相方面,修行人,当然有很多还是很在乎身体、身相方面,但是有的修行人在更深入之后,重视的是 “自我”、自我意识的形象,亦即修行人抓心意识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我是、我能、我慢。一般众生抓身体的我慢,虽然是有我慢,但是 那一种我慢,不会比欠缺正知正见,而抓住心意识的大修行人更大,那些修行人的我慢反而是比较大。一般的众生虽然有我慢,但是不会随便、也不敢随便让人家顶 礼,但是一些知见不是正确的大修行人,认为他的修行境界很高,是大法师、大法王,字认为是什么、什么,理所当然要受人家的顶礼,受人家的恭敬、受人家的礼 拜,这方面会形成深层的自我、我慢这些,如果没有看到,就容易走偏差、走到这里来。

   今天把此讲具体、讲清楚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突破这一个关卡,如此“五上分结”就容易突破,就不会卡在那里。所以,佛陀跟我们 讲,一般容易看到色身方面的放下,但是对深层自我方面,却不容易看到,因为这是很微细,我们把这些全程讲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在分岔点看到,就可以避免掉。

   (第三节)“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 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 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证到四果的人“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法义分享】同样有此色身后,凡夫不明其成因与实相,所以起了我、我所的幻觉而执取不放,导致身坏命终、还复受身。死抓不放,下一世的种子就会形成出 来,但是这个种子仍然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遇缘又会再长出新芽。所以,这个种子也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 心形成之因与本来面目,体证到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体证到空,因而放开、完全不抓取,任运而浮沉。所以不会去结下一世的种子。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解 脱自在,脱离生死轮回。这里二样的比喻,希望大家也慢慢去体会、慢慢去了解。

   修行方面,如果观念偏差走错,越修我慢越大,这种情况很可惜;如果一个真正有正知正见,然后实修实证上来,事实上证初果的时候,我慢就已经大大降伏、减 少,身心会越柔软,再来二果、三果,会一路一直上来,当然这是世间的四双八辈,有修有证的圣者,是值得众生来恭敬,值得众生顶礼,这样是不错,但是当事人 他不会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顶礼我、要膜拜我的心态。如果是正知正见的解脱道修行,你是越修之后,身心越柔软,我慢越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众 生遇到这样的一个智慧者,一个修行者,一个四双八辈的福田,众生怎么样来顶礼、来恭敬,那是众生的事情,你要怎么样来恭敬他,这是众生的事情。众生的身心 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想要亲近善知识的这一种心?是看众生的意愿如何,身心柔不柔软?那是众生方面的事。但是对当事人、四双八辈的人来讲,他的内心里面不会 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来顶礼我的一种心态,如果有如此情况、意思,里面都还有很强的我慢。

   (第四节)这里要讲到十二缘起的法说与义说,什么叫做法说呢?“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 行者。彼云何无明?”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经文里面是讲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佛陀告诉我们:现象界万事万物 的存在,都是有它背后的原因,都有很多因缘、很多的条件聚合之后,现象才会产生出来。所以,法说是讲一个总原则。“此有故彼有” 因为有这些元素、条件,才会有下一种现象出来,这是一个总原则。

   “义说”方面呢?“十二缘起”、“无明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义说”是详细的解说,“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所有现象界的产生,它都是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就像要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有很多的零件具足之后,这一辆车才会出产。因为有这些零件具足,才会有这辆车子跑出来,即谓“此有故彼有”, 因为我这些汽车的零件、条件各方面,加上工厂的这些设备齐全之后,“此有”有这些条件、元素,“故彼有 ”这边生产线的另一端,车子就会跑出来,再来这辆车子有了,然后我现在有钱、也有需要,我要买一辆车子,“此有”因 为有车子,加上有钱、有需要,于是这一辆车子就会跑到我家里,亦即“此有故彼有”。

   当你有了车子之后,但是你不珍惜,开著车去飙车,因为漠视生命、不珍惜生命,于是怎么样?“故彼有”车祸就会产生,车祸的产生 是因为有前面这些因素、条件。如果你不买这辆车,也不会发生车祸,又说回来,如果裕隆汽车公司不要出产这辆车子,或是其他车商不要制造出来,我也不会去买 车……。如果要往前一直去追溯,他们不要发明,也就没有这些车子。如果要去责怪很多外面那些因素,你永远没完没了!

   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背后有很多的因缘条件具足才会产生,夫妻之所以会吵架,甚至还曾听朋友讲说他们夫妻为了要不要打一只蟑螂?吵到最后离婚了。但是, 真正的总原因是这一只蟑螂吗?那只是借题发挥。事实上,因为结婚几年下来,常常在那里吵吵闹闹,很多的事情慢慢酝酿,后来这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所以,很 多事情要看到它背后是多因、多缘形成。

   何谓“十二缘起”?《阿含经》的这一章,把十二支缘起做很详细的解说,什么叫做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 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就是不知道 你的作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知报”就是不知道后来的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你不知道。“不知业报,不知佛、不 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因所起法”就是果,“不知因 所起法”就是不知道果。“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应该学习、还是不应该学习,“若劣、若胜、染 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 下,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之中,根、尘接触的时候,你起了种种变化,都不知道去觉察。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没有在历缘对境的当下去现观,当下没有观察身、口、意的 冲动,都是“无明行”冲动。“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十二缘起”所讲 的“无明”,总结下来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实相、真理,不了解、不清楚;对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清楚、不了解;对你当下 身、口、意的展现冲动,而没有觉知,你的心、六根一直在攀缘,也都没有清楚觉知到,叫做“无明”。

   何谓“无明”?比较具体解释,第一个,对于现象界的人、事、物,包括真理实相、缘起、无常、无我的实相不了解,亦即对这方面的 无知。第二个,对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都是一直冲动,没有清楚去觉察到,就是“无明”。因为你没有清楚觉察到,于是就会导致 你的作为是一种“无明行”。这里所讲的“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只有讲出“中性的行 ”而已,如果你是无明,所产生的就是“无明行”、无明的冲动,“行”就是一种冲动。

   解脱者、成佛者,像阿罗汉或是佛陀,他们有没有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解脱者,他是“明行足”,是契入无为、契入涅槃,但不是什 么事都不做。佛陀卅五岁之后,他就解脱、契入涅槃,但是他都是“明行足”,把“无明”转为 “明”。对宇宙内外的真理、实相,他本来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对于身、口、意的展现,本来是冲动的,现在转为“ 明行”、身心柔软;你在讲话的当下,也都清楚知道:你的身心、你的举止、你的动作,都能够清楚觉察、清楚知道,这一定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不 柔软、冲动,你就看不到。

   所以,所谓“行”是什么?“十二缘起”里面的“识”,就是“六 识身”,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根、尘接触之后产生的“识”,叫做“六识身”,就是 “十二缘起”里面所讲的“识”,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投胎识的“识”而已。什么叫 做“名”呢?什么叫做“色”呢?所谓“名”,是“四无色阴─受 阴、想阴、行阴、识阴”就是身体与心理,“名”是有关于心理层次方面的,“色”就是身体层 次方面的,“四大”就是身体,“六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所谓“触”,就是我 们“六根”与外境“六尘”的接触,当你有根、尘接触之后,才会起各种的觉受。

   “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当你有了各种觉受之后,才会产生种种贪爱,爱是有“三爱”- -欲爱(欲界爱)、色爱(色界的爱)、无色爱(无色界的爱),就是所谓的“三界”。一般众生所贪著、所抓取的,都不出这 “三界”,“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欲取” 就是欲诤,一般凡夫的欲诤;“见取”就是见诤。凡夫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 ”不断。“戒取”是戒禁取,“我取”就是我执、身见方面。因为你一抓取就会“ 有”。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补充一个“界”字--“欲界的有”,亦即 “欲界的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你有贪爱欲界,还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会继续在欲界里面出生、投胎、轮回… …。如果贪爱色界,就会在色界里面打滚;如果贪爱无色界的禅定,就会生到“无色界天”。

   什么叫做生?什么叫做老?什么叫做死?经文里面简短的定义,大家自己可以看。【法义分享】缘起法“法说”是说个总原则, “义说”是具体的解释十二支缘起的内容。“缘起法”有浅有深,“无明、行、识、名色 ”一样有浅有深。至于其深义方面,本来是要写另外一本书来深论,看以后的因缘。这是实修实证方面很重要的关键,不过在我们上课的内容,也会点 到为止的跟大家讲重要关键。“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思惟,很容易误解、错解。如果不了解“ 无明”的深义,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负著重重的“原罪”在修行。

   如果无明方面的解释是错误的,你很容易就会被催眠、被掌控,背负著「原罪”在修行。一般的宗教师会把“无明”变成 你的“原罪”,让你背负著「原罪”的十字架,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加入宗派、加入宗教成为信徒。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错,错 是在于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颠倒梦想的抓取,就会产生苦。“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都可以是中性的,注意!这里 我体会到、提出来,它们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轮体空的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 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比如,一个行善、一件善事、一件善行,以一般人来讲,会有这个“我”、还有“他”,以及 “善行”这一件事情,我去帮助他,解除他的生活困苦,我做了一件善事……。一般众生是会有 “我去做一件事情去帮助他!”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然后我又累积功德、累积了几分,有一个我、有一 个他、还有一个善行,就是“三轮不空”。所谓“三轮体空”,真正体会“无我” 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会看因缘情况、实际需要,然后就会去做,但是他没有这一种“我啦!他啦!善行”的观念,该做的、就去 做,能够做的、就去做。

   事实上,他体会到的就是这个“我跟他”是一体的,也没有“善行”这方面的观念,他是溶为一体的,叫做 “三轮体空”。如果你有“我见、身见”存在,三轮就不空。行善就是有一个“我 ”,然后去布施、去做一件善事,因为一定要有一个对象,让你去做一件善事。所以,是有这个“我”、有那个 “对象”、还有这一件事情,就是有这三者的存在。所谓“为善若欲人知”是属于“阳德 ”,“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阴德”,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你再更深一层解析,有时候我 们这里面也许会有一种“贪”,“阳德”只有累积十分而已,如果“不欲人知”的 “阴德”可以累积一百分。

   再深层去解析,要去看到我们背后是否又有去贪累积更高分的一种德?这也要更深层去看到,但是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可以再慢慢去提升,就是无我、无我 所,“无我”就包括对象的消失,觉得说当下该做,你就会去做。“放生”也要有智慧,否则放生有时候会变 成“放死”,有可能制造污染。你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有的人就提疑问:“奇怪!这个爱,不是生死轮回的原因吗? 修行人怎么可以有爱呢?解脱者怎么会有爱呢?……”所以,认为修行人不可以有爱,贪在“色界 ”里面的这些爱,是生死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的爱是一种贪爱,是身见不破、我见不断、自我不舍。

   一般众生的爱里面,它是有条件的,先生爱太太,这里面也是有条件的,一般人如果太太都不煮饭、不做家事,他会抓狂;当然太太爱先生,这里面也是有条件 的,你要去看到里面是有条件的。一般的众生是说“我爱你”,但是同样的,也希望你要等同的来爱我,把外壳包装剥掉说得露骨一点, 就是说“我绑你,我也要你来绑我”这是讲得比较露骨的,那些包装都没有。事实上,所谓“爱”,如果你是 有条件的,爱里面就是一种束缚,你说你爱你的孩子,如果里面有一种我是、我能、我慢,你是“我的、我的”观念很强,这个小孩子会 被你爱得很痛苦,处处都觉得都需要听我妈妈的话,处处都需要听我老爸的话,我都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有自己的意见,我走得很苦… …。

   一般众生的爱是有条件、有所求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实相真理,把我们的爱提升成为无条件、无所求,像佛陀、解脱者他们对世间所做,就是无条件、无所求的 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不是说修了行之后,就不可以有情感方面都,都要很死死板板的。他的生命一样就是发挥出来,以无条 件、无所求的回馈一切众生。所以,你可以三轮体空的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爱、执 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一般都把无明解释为无知、愚痴、盲目、冲动,然后“无明行”导致你的惑、 业、苦,在起惑、造业、受苦,但这是经典与一般的解释。后来我的体会觉得“无明”含有更深的意义。

   有人问到“从新闻里面看到柬埔寨的雏妓十分的猖獗,当地政府却坐视不管,这在佛法中心能显万法的本性,与世间上森罗万象,如何觉观呢?因为 同一件事情有人视而不见,觉得这样的人间事,不是一己所能改变,或不闻不问,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该如何来解释呢?”雏妓方面的问题,在贫穷落 后的地区就很容易发生,就像台北市政府以前要废娼,问题是真的把整个实质娼妓的问题废除掉呢?还是只是废除一些表相呢?难道真的废娼之后,台北就没有色情 行业了吗?反而更普遍啊!它是隐化入更多的管道。

   问题就是有人就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存在,你贫穷落后的国家,很多他们生活很贫穷,雏妓的产生,是有它的环境时空背景,除非你能够去帮他们这些雏妓,一一解 除他们的痛苦,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否则你又能够怎们样?他们的国家、他们的社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是各种因缘所形成,假如你能够去扭转,你就 去做、去改变,你除了接受以外,还能够去做什么呢?!如果觉得现在应该积极起而行,怎么样去改变这种风气?如果你觉得能够去做,你就去做,否则你就只能够 接受这世间的不圆满。如果你不去做,然后在那里叫骂、嗔恨、责怪,都没用啊!你要嘛!就提起来;你觉得能够提,就提起来、就去做,不然你就要放,就这样!

   有些事情从不同角度去看,它所呈现出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包括台北以前要废公娼,公娼本身从另一个角度看,你认为她们所从事的好像是下贱的行业,但是她们 觉得有需要这一份工作,当你要废掉,她们也很不喜欢,她们也很不高兴,对她们来讲也是一种苦。所以,世间的事情是没办法圆满的,我们只能够说考量怎么样让 世间的苦能够减少,能够帮助这世间少苦、离苦,你个人觉得该怎么样去做,能够更积极的回向这世间,我们就去做,能够去做、我们就去做。

   有关尼泊尔王室的这一件悲剧事件,其中牵涉到皇后要主宰王子的婚事,涉及到“意思食”,双方面都失了正念,然后苦忧交迫。如果 没有学佛、没有正知正见,你的智慧不开、不长,都是在吃与被吃的世界里面打滚,因为世间法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如果皇太子本身有学佛、身心柔软,他不会做 出这样的一种冲动,全部两败俱伤的这一种抉择。假如他是一个有学佛、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会知道这是世间的“意思食”在冲突,自己 有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但是却不能够得到父母亲的认同,这时候如果有所冲突,你也可以缓缓、以时间争取空间,不要以激烈手段去处理,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又有谁得到好处呢,可以用时间来缓冲,因为时间会改变一切。你的身心要能够柔软,才不会这样的冲动浮躁。世间法就是有不圆满的地方。

   一个人成佛、解脱、修行,包括以前的释迦牟尼佛,都是不断从现象界的老、病、死,亦即烦恼、痛苦的这些现象,然后就去探讨原因到底来自哪里呢?为什么会 有这些老、病、死呢?当一个人去面对这些老、病、死,内心的那一种苦、不安,到底它的原因在哪里?我不能找出它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呢?事实上, “十二缘起”是一层一层的要去找寻解决之道,最初就是从果的现象去找因。如果以老、病、死跟生来讲,一个是果,一个是因,它从 老、病、死的现象,然后慢慢去体会,原来就是因为有出生,才会有生、老、病、死,于是找出原因。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你有抓取一个果,你有抓取、你有贪 爱。这个“有”,如果以三世方面来讲,为什么有这一世这一生呢?因为前世的你没有解脱,你对于生命的核心,都一直紧抓著不放,有 形成一个种子。

   这个生就是因为你有前世的种子,结果它又是形成果,这边又是形成因,这一层一层这样上来,这边是果、这边是因,如果两个比起来,这边又形成一个果。所 以,这“生”是一个因,也是前面“有”的果,其它的以此类推。这边的“有”跟 “取”呢?这里又是一个果,前面这个“取”又是一个因,因为你有抓取,所以才会有这个“有 ”产生,就是一直去探讨,从果的现象,再去探讨它的因,为什么会有“取”呢?现在把这个变成一个果,然后又去探讨它 的因,就是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它这又变成一个因,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抓取,其它的以此类推。事实上,十二缘起是从最苦的果、现象,去向上去探讨它的原因, 然后一层一层的这样上来。

   你为什么会有贪爱呢?因为你有乐受,才会起贪爱。为什么你会有乐受的感觉呢?来自于怎么样?因为你有“触”,接触之后有乐受。 为什么会有各种的“触”呢?因为你有六根的存在,一直要去追讨原因,往上越来越微细,要去追讨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为 什么会有六根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个身心。为什么会有身心的存在呢?因为你有这些觉知、觉识,也就是你有前一世的投胎。这里的“识 ”,如果要讲十二缘起的生死,就是你有前一世的投胎,但是这不是一个不变的灵魂。为什么会有这些识的存在呢?因为你有种种的冲动。为什么会有 这些冲动呢?因为你对万事万物的不明了,对真理、对实相不了解,这样逆推上来之后,我们再从这里解释下来。

   因为一个人对万事万物、对真理实相不明了,因此导致他有这种无明行、无明的冲动,于是会有无明的觉知、觉受,那一种我是、我能,那一种我、自我,就会紧 抓不放,有这一种我、我是的幻觉,这个识就是有自我的那一种觉受。然后你慢慢的在名色、你的身心,自我意识就越加强、越加强,名色的增长就是自我的意识, 就会越来越加强,然后你的六根各方面就会随著你那个自我方面的,到处在攀缘、到处在抓取,这就是“触”。当你接触各种境界,六根 不断地成为境界的奴隶之后,你就有各种的觉受。遇到苦受,你就嗔啊!遇到乐受,你就贪啊!事实上,苦受的嗔,是要排斥你不要的,然后还要去抓你所要的,这 里面的背后还是要抓你所要的。

   所以,当你各种觉受,就会产生你的贪爱,贪爱、你就会觉得你贪,你不只是精神上的爱而已,你还会去要抓取,你还会去有爱,你一定会去抓取,有抓取就会产 生果、“有”,有所得就会产生,有所得产生一个现象,它就会真的生出来,然后就会老、病、死。十二缘起的解释,可窄、可广、可 大、可小,所有事情的现象,你可以把它套入这里面。

   曾经在中和有一个人买了一辆宾士车之后,没几个月他的儿子被人家绑票撕票的情况,我们现在举这个例子让大家参考。为什么他的儿子会被杀死?为什么他的孙 子会被杀死、会被绑票?他的孙子的死亡,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小孩。为什么他遇到小孩死亡方面,他会很痛苦?因为他有他的小孩,这是我的小孩子,他们有生这 样的小孩,小孩子有出生,因为他们有这一种抓取,这个都属于贪爱,一个要抓取我的小孩子。小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后果出来呢?因为你前面的被一些名利 心,被一些社会的虚荣心所迷惑住,你糊里糊涂的要开高贵轿车,这样才能够显现出我的身分,才会显得很炫耀,这样人家才会多看你几眼,所以那是一种无明的虚 荣心在作祟,你不知道这样会导致苦果,因此你就会想要买一辆车子,你内心里面就在酝酿要买一辆车子,结果你这个酝酿就会渐渐产生,就会渐渐采取行动下来, 这里面的爱、取、有,就一直一路下来,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悲剧,产生这样的苦果出来。

  所以,一样事情我们可以从苦的现象,去探讨它的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它也可以顺推下来,如果你这样无明冲动下去,以后的苦果也会出来。十二缘起,是可以顺逆来推演,可以应用到其它一切。

  明“无明”就是明,你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明是中性。

   (第五节)“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自做自觉则堕常见”佛陀说:一般人容易产生“常见”,在于有一个“自我”在 造作、自作自觉,就会形成“有一个灵魂、有一个造作、有一个‘我’在造业、灵魂不灭… …”的一种“落入常见、自作自觉”,认为有一个我、从哪一世,然后投胎转世到那一世,这个 “我”就是在那里投胎转世。“他作他觉则坠断见”如果认为你的生命是由别人来主宰你,你的生死都是别人 帮你注定好好的,别人让你出世、别人让你死,就是“他作他觉”。

   认为你的命运各方面都是受别人主宰、别人掌控,这样就是“堕入断见”,佛陀就讲:常见、断见都不正确,真正的正见是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佛陀所讲的“中道”,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经文里面都常常可以看到“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比喻“贪爱 ”方面来说,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这些乐受,所以才会有贪爱--“此有故彼 有”;你为什么会去抓取呢?为什么会去取呢?因为“此有故彼有”,因为你有贪爱,所以就会抓取。

   佛教把这方面解释得很详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可以去了解到它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说你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你要去看到深层的原因,不是在那里 怨天尤人,你有所得、有所抓取、有得失的心态,就会有痛苦、烦恼的这个果;为什么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因为“此有故彼有 ”,你有抓取、有贪爱、有得失,你的痛苦、烦恼就跟在后面。所以,“十二缘起”的解释可以很深入,任何事情都要去看 到它的因、果,因为多因、多果,就是佛教所讲的,包括说一般认为灵魂、投胎识方面,佛陀讲说那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都有很多的原因形成俱足之后,才会产生 的。整个因缘都是不断一直在变化、在变化,错综复杂的变化,佛陀讲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比起,谓缘无明行”现象界的一切,都是 各种因缘错综复杂而形成。

   (第六节)一般人都是在是非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凡夫不是对、就是错,都是在那里“零、一”、“有、无 ”、“好人、坏人”、“大、小”、“高、低”… …分辨、分别,所谓“中道的智慧”,它是一种善观缘起,而处在一个灵活的平衡点上面,你要能够平衡,否则你的身心 就失去平衡,它就会有苦、就会有用力、就会有抓取,你没办法全然放开的。所以,平衡就是你的身心是处在一个平衡的情况。

   (第七节)“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不得正受”没有进入深 定,没有进入止观双运,但是却说他能够有所见法、有所体悟,他有见到法、有开悟,为什么这样说呢?佛陀就告诉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因为他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但是须 深这个人就说:我不知道您所讲的“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是什么意思啊?须深又继续问佛陀:“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 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陀就告诉须深:“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佛陀就讲一般学佛、解脱道的整个过 程,是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什么叫做法住智呢?“法住智”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缘起 性空,这些是可以透过闻思、渐渐地去体会、深入……,再来渐渐进入实修,你可以体证到。

   只要你有在“未到地定”的这一种情况,就可以见法、就可以开悟、就可以证果,初果、二果、三果… …上来,这一种情况所到达的解脱,就是属于一种“慧解脱”,就是“先知法住智”。什么叫 做“后知涅槃智”呢?就是“涅槃智”所讲的,亦即涅槃、无为、空,这是四果阿罗汉所能够体证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没有这些基础,没有“先知法住智”,没有办法体证涅槃、空这方面的。所以,我们修行是 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还有以后也会讲到“法住法界”方面的,也就 是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法界?要清楚知道。

   一般讲说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经文里面的“四念处”,一样是提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我所体会过来的,发现要再更深入来到 “法界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然后又要进入到“法界依止”,所谓“善知识” 是协助你“自依止、法界依止”,这里我就直接改为“界依止、莫异依止”,以大自然为师。所谓 “法住法界”,“法”就是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苦集灭道,这些法都是归纳出整个法的真理实相,这 些法则是佛陀、智慧者、开悟者,他们如实现观整个法界的实相真理,然后归纳出这些法则,所以你要先清楚了解这些法则,整个大自然的游戏规则。

   当你清清楚楚知道游戏规则,才会知道怎么去玩游戏。你要真正溶入法界,最后一定要溶入整个法界;你要溶入法界以前,必须要先清楚知道“法 ”,叫做“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整个的法界,就是我们整个的大自然,更广泛来讲,这是整个时空、整个宇宙,整 个大自然叫做“法界”。所以,你最终的皈依处,不是来到“依法”而已。如果你来到依法,还是在自我意识 的运转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在自我的意识里面。因为无常、苦、无我,都还是属于我们人类头脑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一个名相,你必须要再超越这 些,然后再回到整个法界。就像说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那个水就属于法界;你真的口渴、你是要喝水,你不是去喝“那个水是H2、水是O,水是自燃、水是灭燃,水是无常流动变化,水是清凉……”你不是喝那些啦!那些只是一个观念,一个诠释水的各种性质,你要喝的是真正存在的那个水,真正存在的那个水才能够止渴。

   你真正最后的皈依处是法界,不是法而已。如果法还在头脑里运转,都还是在用“自我”在思维、推论、想像。所谓皈依佛、归依法, 皈依僧,这是一般大家所理解的,这是一个过程,是有所需要,但是到最后总皈依还是要归依法界。解脱者、佛陀本身,他们都是回归整个法界,再讲具体一点,它 只是一个法性的分析,这才是实体。它只是一个理论、哲学,是头脑里面诠释的一个名相,这个才是实际的。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如果能够厘清出来,核心就能够抓 得到。

   如果先后次序没有弄清楚,很容易形成盲修瞎练,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初期的《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 的,“涅槃、无为、空”的深义,像《金刚经》、《心经》,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来有些大乘的行者,就想直接从 “涅槃、空”,从“果地”起修,如果没有深厚的法义闻思基础,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 ”,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这样就容易形成狂傲、我慢、狂禅。有关于“真常唯心”,印老对这方面有所解释。简短 来说,你是用头脑去理解“无我”,用“我慢”在断慢,用头脑在理解“无我”, 但是你的内心里面,却是很怕“无我”,核心里面却是一直要去抓住一个不变的我、一个恒常的我,这是很微细,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很多的修行人,这一关不容易突破,真正生死关头是在这里,如果闻思基础不够,修行这一关很难、很难突破,很难!所以,为什么闻思基础非常重要?有了正确 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才知道重点要放在哪里,不会又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如果在事实的展现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如 果落入“真常唯心”,是越修、我慢会越大,然后认为自己的境界越高、越厉害;如果你是走在正确的法上、正确的路上,身心会越柔 软、我慢会减少,你会生起感恩的心、惭愧的心。在学佛、解脱道的修行路上,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你后面的道路就很难、很难走上正确之路,因此 惭愧的心、感恩的心,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众生就是习以为常的抓住那个“我”不放。在修行路上,就很容易又去抓住一个恒常不变的 我,又落入“真常”。

   (第八节)“如来佛陀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弘法),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谓缘无明行。……’”佛陀真正的开悟、彻悟,是能够如实现观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的实相,而大彻大 悟。当他看到这些现象界之后,然后归纳出整个生灭变化的总原则,就是十二缘起的总原则--“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 ”。反过来,“此灭故彼灭”。如果爱灭,取就会灭,所谓“此灭故彼灭”,其它的以此类推。 “此有故彼有”一样“此灭故彼灭”。

   (第九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法义分享】佛陀归纳出现象界的总则,“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 有缘。佛陀就是观察现象界的总原则,然后归纳出“缘起法”,说明任何现象界的生起、散灭都是有因有缘。如果你一直想追问: “为什么?为什么?……”想再续问第一因,佛陀就不太喜欢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 情,如果要追根究底找第一因,就算耗掉一辈子去追寻,也永远找不到第一因。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不是在绕口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 没有答案。十二缘起中,“无明”所要透露的深义,与“无明”是中性有关系,慢慢去体会。

   世尊就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解脱者,“不作是念”他不会去做探究 “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不会一直要去探讨第一因,探讨第一因、何所有?为什么会有这 些现象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直在问“为什么?……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一直要去问 “为什么?为什么?……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就是一直 要问第一因。但是佛陀觉得一个修行人,一个正知正见的人,他不去做这方面的探究。

   “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为前面是一直要去追溯第一因,事实上佛陀也曾经去追溯过,但是后来体会到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你知道是有缘、有因,才会形成这样的果。如果你一直要去追问:到底原因何在?在哪里? ……,一直去追问、一直去追问,一直要追根究底去追问,到最后呢?所以,包括最伟大顶尖的数学家、科学家,任何问题都有遇到 瓶颈、没办法解答的这一面,包括最简单、最基本的,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啊?你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吗?有人认为应该是先有蛋,才会孵出小鸡,但是蛋又是从 哪里来?因此先有鸡、才会生蛋,但是鸡又是从哪里来?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地球是被八只大象所支撑著,最初当然觉得有理,好像找到答案了,但是后来学生慢慢就觉得问题还是存在,然而这八只大象又被什么所 支撑?于是老师就回答:“那八只大象就是被另外比较大的八只大象所支撑!”喔!我知道啦!好像找到答案了!但是没多久学生又问, 奇怪?那八只比较大的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老师就说:“这么笨!那八只较大的大象,就是被另外八只更大的大象所支撑著啊!”问 题还是:那更大的八只大象是被什么所支撑呢?“啊!你怎么那么笨呢!就是被另外八只更大、更大的大象所支撑啊!… …”只要你有给我一个答案,我可以再针对你的答案再问下去;只要你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可以再针对你这个答案再追问下去。只 要你继续追问下去,我也给你答案啦!

   佛陀认为说,如果你要一直探讨,就像身体被毒箭射到,你要去追问是谁射的呢?为什么你要射我呢?一直要去追问原因,这个箭到底有没有毒啊?到底怎么样 啊?这是谁射的?一定要去找到根本原因之后,我才要拔啊!不然的话,我如果去治疗了,证据就消失,这样不行啊!……就一直要 去探讨第一因,到后来你就死掉了。因为佛陀也玩过这方面的游戏,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天生的好奇心,你不去玩过,实在也很难满足你那个求知欲,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会慢慢体悟到“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竟然是没有答案”。

   宇宙、地球的诞生,天文物理学家说是一个大爆炸,但是我会再继续问你:为什么会大爆炸?为什么时间会到?而且那也是假设啊!设定有一个大爆炸,然后才全 部的开始。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大爆炸?再来,在大爆炸之前,又是怎么样呢?也是缘起啊!怎么会没自然条件?你能够凭空生出来吗?

   所谓复制羊,还是要借助前面的一些因缘,这样的一种决定,于是产生这样的一个果,但是这些果、也是有很多因。佛教所讲的那个因、缘起规则还是不变,那是 人类的“我慢”想要主宰、想要掌控、想要改变,但是不管你怎么掌控、改变,还是都要借助自然的因缘。你掌控生男生女,但是能够掌 控生死吗?以前比较可以随著个人的意愿去选择,现在他的选择好像被人家操控,变成好像说我在操控你们、塑造你们,一样啊!只是说一些现象、方法、技巧的改 变而已,都不超出“缘起法”,都有各方面的因缘,然后人类的意愿、意向加进去,都是因缘投入、因缘去改变、因缘去扭转。但是,不 管你再怎么改变、再怎么扭转,首先你没办法避开老、病、死,其次你不可能离开整个大自然的这些元素材料而存在,就算你要复制羊、复制人,你还是一样要借助 原来的那些基因,那个还是来自法界啊!而且你就算复制之后,他的成长还是一样需要整个大自然的支撑、供应,还是一样在缘生缘灭的法则里面。

   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法印,还有缘起,现在的科学家能够改变、推翻这些吗?能够说我制造一个复制人出来,然后就可以不接受无常法流的演变吗?如果你可以接 受说我制造一个人出来,他就可以永恒的存在,不会生死,这样才叫说他可以推翻佛教的真理。佛教讲的就是无常与无我,以及缘起法印、真理,再伟大的科学家, 谁能够推翻?所以,佛法讲的就是整个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而这个归纳也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佛陀是讲这整个大自然运行法则,你再伟大的科学家,能够改 变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吗?人类只能够做一些雕虫小技,就算你在复制羊、复制人,也都算是雕虫小技啊!因此,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是没有答案,这方面慢慢再去体 会,大家对“无明”方面,会有不同深度的理解。

  (第十节)“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一切你的闻思修行,都是为了了悟生死大事,当你了悟这整个实相、生死大事,就会逐渐迈向究竟解脱,你依著解脱道次第而行,就是依法次法向而行。

   (第十一节)是讲“见法般涅槃”,“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 般涅槃”所谓“见法”就是“现法般涅槃”,你要修行、要解脱、要成佛,要成就阿罗汉、成就 佛陀,都是这一生这一世就可到达的,只要你能够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 槃”看你什么时候?真正可以了悟生死大事,了悟三法印、了悟缘起法,体证空、体证涅槃,你就能够解脱自在、现法般涅槃。所谓“见 法”,因为你要见到法,唯有活在现在,才能见到法。

   (第十二节)以前的佛陀他们,也是一直在探讨生死的根本原因,要把苦海--老、病、死,代表烦恼、苦……,把原因找出来, 就是找出“集”的原因。事实上,“十二缘起”整个过程在讲“集谛”,后面的果 是在讲“苦谛”,整个过程是讲“集谛”,如果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讲,果就是“苦谛 ”,因就是“集谛”,整个就是要把“四圣谛”里面的“苦谛”, 苦、烦恼、老、病、死,找出根本原因,这是比较详细的全程,我们一部分一样都可以看到因、果,苦、集,灭、道,当然也是以此类推。返回来,“ 此无故彼无”,就是灭、道了,是“灭谛”,什么没有、没有无明,就不会有“无明”的冲动, 不会有无明的触、无明的受,爱、取、有那些就会没有了。所谓明“无明”就是“明”知道“不 知道”就是“知道”,很深!以后讲到证果的时候,讲涅槃、无为、空的时候,会再跟大家分享。

   所以,我们要应用到,平常生活中检验,苦、烦恼不安的原因在哪里?包括十二缘起,包括你在家里跟人家起冲突,或是在上班的时候,跟人家起冲突、起烦恼, 要去解析其中原因,但是要能够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解析,不要解析到最后,总是怪别人不对,就不是如实来解析原因。你要站在“明行 ”、“明觉”的角度来解析,这样才能把苦的根本原因找出来,以后就可以避免我们在无明冲动、无明造业,于是后面受苦 而不知道。能够在你产生痛苦以前,就能够觉察到是很好,问题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都是在冲突发生之后,你要面对这些检讨,然后找出原因。如果能够在事情还 没有冲突以前就去看到,修行的定力就要越加深,你的反观觉察力要有。

   所谓“三妙行”,就是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都要能够去看到那个冲动,当它一开始在冲动、在酝酿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我们 在禅修的时候,把名、色分别,大家要能够去看到起心动念一开始酝酿正要冲动,你要能够看得到,这些都要有禅修的基础,你要有止观双运的实力、能力。如果定 力不够,就要继续用功,这个时候就是要“止观双运”,闻、思、修、证要继续加深。一方面你的苦吃得还不够,是要控制、但不是压 抑,绝对不是压抑,如果没有正确闻思,会变成一种压抑。

   我们为什么要有正确的闻思?就像本来以前一发生冲突,都总是怪别人不对,现在回来看到自己的无明、自己的冲动、自己的脸黑,也是四念处方面的应用,把整 个四念处--身、受、心、法这些,实际来体会、来做,这样包括身、口、意,身心的柔软,包括名、色分别这些,都要能够实际去体验出来。当你有这些实际去体 会之后,将来你在历缘对境的冲动,就渐渐能够减少,而且因为你身心的柔软,那一种冲动又自然减少。如果你只是在苦的时候,然后去观察这个苦,如果没有去找 出苦的原因,只是现象发生、你就接受,现象发生、就只是接受,如实看、如实观察,只是接受这样,问题是你总是在那里挨打,总是等境界发生之后,然后就无奈 的接受。

  四念处方面的修行,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整个基础,这样你才会去消化,而且会去找出它的原因,才会去找出原因。四念处要修行有成,一定要有前面闻思基础,闻、思、修、证,这样你才能够进一步去看到苦的原因,这样苦果、苦的现象,就渐渐不会产生了。

    【幻灯片】

   今天我们是讲十二缘起。事实上,十二缘起就是不断地在探讨各种现象生起的原因,归纳出来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有故彼有”,我们 要先了解“缘起法”,将来才能够进一步去了解,什么叫做“非缘起法”?《阿含经》里面一样都有讲到 “非缘起法”,但是我们要“先知法住智”,就是缘起法方面。缘起方面,今天我们透过几个角度来了解。

   如果以基督教来讲,他们是叫做“创世纪”,众生是怎么样来的?基督教有谈过这方面,大家透过超越不同的名词,来看相同的本质, 佛教怎么样来看创世纪方面呢?老子又是怎么样诠释这些现象呢?《易经》又是怎么样诠释这方面呢?事实上,它们都有讲到相同的地方。

   这些万事万物、众生,他们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能不能去看到?“空”能够生妙有。佛教讲的“空中生妙有 ”,这一张都有显示出来,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具体把它解析出来。从易经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做“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这是《易经》的解释,《易经》所讲的“无极”是什么?归纳一下,《易经》讲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此一直类推下去。

   老子《道德经》里面怎么讲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含意都很深!含意又是怎 么样呢?基督教又讲到“创世纪”,再来佛教、佛陀又怎么样诠释这方面呢?我们今天讲十二缘起,就是在讲述缘起,现象界生起的原 因。《易经》方面,前面这一张就是“无极”,佛教讲“空”,慢慢去体会。《易经》里面所讲的 “无极”,还有《老子》里面所讲的“道”,还有佛教里面所讲的“空”,以及基 督教所讲的“上帝”,含意都很深,要超越过那些名相去看到它,是不是所指的都是相同的那个本质、那个核心?

   以《易经》来讲,这一张代表“无极”,《易经》的名词是“无极”,佛教可以讲“空 ”,在“无极”的宇宙、整个“空”,虚空、无极里面,它会因缘形成“太极 ”,“无极”会生出“太极”,就是一个“太极”的过程,如果你要 问为什?只能够说“此有故彼有”,当因缘俱足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缘起、无极的过程,它就会自然产生“太极 ”,“太极”又会生“两仪”,“太极”是一个混沌的情况之下,但 是它里面一定会动、会变,就像一片广大的星云跑出来了,黑洞跟白洞,它只是一个代表,这就是“太极”,然后“太极 ”会生“两仪”,只要它一有现象界产生,它就会动,浓密度、密稠度不一样,一定会产生旋转。

   “诸行”一定都是在动的,现象界的产生,最微细的粒子、原子、分子这些,全部都是在动的。“太极”本 身一定在动,然后明显的“两仪”就会出来,“两仪”又慢慢会演化,“四象”又 会出来……,一直会演变,于是“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 ”一直推演下去。整个第一个花苞,本来是不存在、本来是没有,但它会在整个因缘俱足的过程中,会形成第一个花苞,就是它会从“无 极”之中,因缘条件俱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太极”出来,然后这一个花苞凋谢之后,它又会继续的繁延,长出两个出来, 于是“两仪”又出来。当这两个花凋谢之后,四个又会跑出来,于是“四象”又会跑出来;当这四个凋谢之 后,八个又出来了,再来一直演变下去。

   《老子》所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 ”。“道”它又会生“一”出来,“一”是已经有形的星云跑出来 了,整个宇宙虚空里面散播著能源,当这些能源的因缘条件俱足,凝聚到相当能量的时候,它又会转换出粒子出来,微细的粒子慢慢的酝酿,就会形成整片的星云出 来。“道生一”这整片的星云,又不断的运转、酝酿、酝酿,生“一”之后,又会生“二 ”出来,“道生一、一生二、二会生三……”又会不断的演变出来,“三生万 物”,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归纳,但是都很深,要慢慢去体会,都是由很简单的整个过程,然后一直演变,但是却演变出千奇百 怪、千变万化。森罗万象的这些世界、这些众生,就是“缘起甚深”。

   “缘起甚深”,与前面所讲的“道”,与前面所讲的“无极”,跟佛教所讲的 “空”,事实上就是相同的,只是名相不同而已。佛教所讲的“空”,不是空性,“空性 ”是归纳现象界的法性。事实上,“空”就是“道”、就是“无极 ”,万事万物就会出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从这里开始,都可以是一个“太极”的开始,然后又可以一直演变下来。一 对夫妻,亚当、夏娃,组合一个家庭之后,孩子、孙子、曾孙会一直的出来,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对老鼠,它们一年可以造出一万只的老鼠,所有的现象都是这 样,从这个点开始,又都是无极、太极、两仪……,这样一直演变下来。

   当然,佛教讲“此有故彼有”,因为有这个,所以就会有这些;因为有这些,所以才会有这些。“此有故彼有,此有故彼 有……”都是这样。整个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穷的这些动物、植物,都是从最初、最上面的一个,这样演变下来。至 于现代天文物理方面,对此又是怎么样来诠释呢?因为要了解这些,我们要了解黑洞与白洞,“黑洞”能够让现象界的这些生住异灭,但 是当它在黑洞里面消失之后,又会转换能源出来,因此黑洞的另一边是白洞,一定是从物质消失、转换能源出来,又是散播在整个的虚空之中。而这个能源散播出 来,又是形成以后的物质分子,慢慢就是从微细的粒子微粒、夸克、电子、粒子、还有介子……这些,形成的原料、材料,就是来自 于这些能源。

   这些能源,它会散播在“空”中,又散播在“无极”,散播在“道”之中,散播 在整个“空”之中,当它因缘形成的时候,又会形成一个星球出来。星球的诞生与死亡,它是怎么样诞生的?这是在太阳还没有诞生以 前,太极的情况,一片星云的情况,然后它慢慢的运转、慢慢的酝酿,就会形成一个太阳出来,这里已经是“太极”,还不是 “无极”,“无极”是整个的“空”,“无极”生出太 极出来,然后“太极”又生出一个具体的太阳出来,整个太阳系都会出来。但是万事万物有生,就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所有的现象都是这样。

   包括整个的银河系,它都是不断的转变,不断的在变动,而且它也是在“空”之中在移动,整个银河系是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实相 实质的存在,它也是由巨大的能源所转换出来的,而且这巨大能源本身在转动,里面就有一千亿个以上的太阳系,里面的这些太阳系一样啊!大的在动,小的这些也 是在动啊!整个银河系一样都告诉我们,它一样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有生起、就会有消失的时候。你要去看到缘起,要去看到“此有 故彼有”,也要去看到“此灭故彼灭”,你要去看到生住异灭的无常的法性,无常的真理、实相,包括整个银河系,不只是 前面的太阳系会生、住、异、灭,整个银河系都是如此。

   佛教所讲的“空”,不是“空性”。“空性”是人类头脑里面,所归纳出来的一 个法性,它是无常生灭变化的法性,我们称叫做“空”。“空性”是人类头脑里面的一个哲学名相、名相,这 个“空”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不是说“空”存在法界中,整个除了“空”以外,再 来万事万物现象界的产生,整个都称为“法界”,包括空与现象界的万事万物这些都是,整个叫做“法界”。 虚空中,当它因缘、能量俱足的时候,星云就会跑出来,这是孕育星蛋的老鹰星云,星云这个粒子,都是由能源这样转换过来,然后当它因缘俱足的时候,它慢慢的 旋转,就会跑出太阳系出来。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空”中会跑出这个星云出来?不是说“空”就是能量,而是说“空 ”之中它充满著能量,我们整个的宇宙虚空里面,它是法尔如斯的存在,不是从前面这个“空”转换出,从前面这个 “空”,然后慢慢形成星云这些跑出来,不是任何一个人在创造,不是说有一个人、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左右、操控。因为在太阳系还没 有形成以前,这个上帝根本没有在那里、也不存在啊!如果错误解读“上帝”,会把祂抓住,变成一个超级的大力神,一个大形象的神。 事实上,是不存在啊!佛陀是看到这整个因缘,从“空”转变到星云的产生,整个就是宇宙里面的自然法则在运转,宇宙里面是充满著这 些能源,能源因缘条件俱足的时候,就会转换出物质、微粒出来,微细的粒子就会慢慢酝酿形成太阳系。

   整个太阳系就是从一片星云里面,慢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因为它都在行、都在变动,于是慢慢的酝酿、运转,它越运转的话,里面核心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 强,于是再来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孕育整个的过程,整个星球形成的过程,整个太阳系形成的过程,都是这样啊!都是在酝酿一个星球的过程,都是在孕育星球形成 的过程,也都是要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整个过程。

   太阳系要整个跑出来,就是“道生一”,慢慢太阳系形成之后,有地球、有太阳,然后有天、有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会 生万物,所有这些众生、东西都会跑出来。一个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随便一个角落,它慢慢的凝聚、酝酿,就会跑出一个太阳系出来,广大的一大片星云里面,它 一个角落里面,就会有运转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慢慢在运转,然后慢慢就会脱离出来,就是一个星球的诞生,一个太阳系的诞生就是这样跑出来,中间会形成太阳, 旁边会形成行星。

   太阳系的形成,它都是整个都浸泡在整个空之中,有黑洞、有白洞,星球的爆炸是代表死亡,但是对原来的星球是一个死亡,但是它释放出相当巨大的能量,又散 播在虚空之中,所以它是由物质又转换成能源,又回归到虚空之中。所以,一切来自于空,又回归到空。当它回归到虚空,整个虚空之中,当充满能源的时候,星云 就会产生,于是就会运转、运转,其它星球就会慢慢跑出来。事实上,这些不是“无明”,因为它不是一个众生,这是大自然、宇宙的法 则在运行,它为什么会在行?为什么那些粒子一生出来就一直在波动?你没办法告诉我为什么,佛陀也没办法告诉你为什么,到最后只能够说法尔如斯,因为是法界 的正常现象,整个法界、大自然就是这样。如果要探讨整个深层的过程原因,讲“无明”,它不是众生那一种不知道、无明冲动的无明, 是不一样的。

   所谓“无明”另有深义,并不是否定我们原来一般所认定,你不知道的那种“无明”,那个是存在,你对事 实、真理、实相不了解,就是“无明”,但是如果要讲到万事万物生起的第一因,最后是来到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就是没有答案,你没 办法知道、没办法告诉我说为什么。佛陀归纳出来看到,这一切就是缘起,当因缘俱足之后,它就会产生,这整个形成的过程,都是大自然的法尔如斯在运作,不是 说我这个超级大力佛,在那里把它旋转、把它推动,然后就会形成。如果能够这样,就可以扭转整个这些“三法印”,就可以扭转整个宇 宙时空,那是不可能的。

   了解“缘起”,但是我知道它是缘起,但是你要问我为什么?就像你为什么会从一个“空”之中,为什么虚 空里面就会酝酿出这么多的这些星球?我只知道说因为它有原因、有前因,然后会有这些果出来。如果你要问我第一因,没办法知道的,如果天文学家讲说星球就是 爆炸,则为什么它会来一个大爆炸?所以,科学家也都只是找出一个假设的答案在那里,但是你只要有一个答案,我都可以继续再问下去,因此那个答案都不是真正 的答案,真正到最后的答案是没有答案。

   老子也讲“道可道,非常道”,你讲得出来的那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所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 道、这个名,它是怎么样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非常非常深奥的,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可以把它推论出来,否则那些物理 学家、天文学家,他们就可以解脱。因缘是错综复杂的,这样不断在酝酿过程,就像说H2O, 氢本身的特性就是自己会燃烧,它会自燃,那氧呢?它会助燃,合起来这个水呢?它是灭燃,它的法性是这样。如果你要问佛陀,这个氢为什么自己会燃烧?氧为什 么能够帮助别人燃烧?为什么它们合起来就能够灭掉燃烧?你要问为什么,谁能够告诉你答案?没有答案的,这只能够说就是法尔如斯。

   佛陀要我们去了解,都是很多的因果,整个大自然的法则是非常奥妙,佛陀讲说涅槃是甚深极甚深,空是甚深极甚深,老子所讲的“道 ”,它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一个解脱者不是逻辑家、思想家、推论家,是生活的艺术家,它慢慢的继续酝酿、继续旋转,整个都是大自然的 自然形成过程,然后中间就会形成太阳出来,旁边就会形成星球、其它行星出来,慢慢的再一直酝酿、一直酝酿,就是一个成长过程。在这演变的过程,它是经过几 亿年、几十亿年的演变,不是说几百年而已,是几亿年、几十亿年在慢慢演变,于是整个太阳系就这样出来。

  太阳在里面发光,其它这些行星就跟著在旁边,有地、水、火、风俱足的,因缘俱足的星球、地球,就会有更多的众生会跑出来,慢慢的有天、有地,这是整个太阳系这些内容情况,这是从月球上面来看地球,一样地球有阴晴圆缺。

   地球的诞生,一样就是这整个太阳系的演变过程,再来慢慢的,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就是一片高温、高热的溶浆,当它形成这些溶浆,里面有那些水分、水气, 它就会蒸发上来、形成云,然后这些水气因缘具足的时候,又会降成为雨水下来。当因缘具足、降雨下来,渐渐形成海水,有水,慢慢有地、有水、有火(太阳)、 有风(空气、氧气)……这些,慢慢的俱足,然后众生就会慢慢的跑出来,就是我们整个地球--地、水、火、风的这些俱足。太阳 是在上面,地球本身也有温度,里面一样都有相当的溶浆温度在里面,就会有火山的爆发,告诉你这地球是活的生命,有太阳、有大地,有这些因缘的俱足,然后慢 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这是地球里面的核心,它就是有相当高的温度,有这些才能够孕育众生出来。

   像一只母鸡蹲在这里孵蛋,你只要脚踏实地好好的孵蛋,就会有小鸡跑出来,天地的孕化也是这样,有太阳、有大地、有地球,地、水、火、风这些,天地慢慢的 孕化,很多众生就会慢慢演变出来,天地慢慢的孕化,就会孵出这么多的小鸡出来,哪一位众生不是因为天地的地、水、火、风、空,这些慢慢的孕化,然后才出来 呢?就是很深的这些缘起。

   包括整个基督教所讲的“创世纪”,以佛教的角度来理解,以及科学家的角度来看,太阳是一个天,是整个地球、生命、能量的总能 源,一个太阳的阳光,我们说阳光是白色,甚至阳光是无色,一个普照的阳光,但阳光再把它解析呢?它又会分成好几种颜色,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当光的三 原色混合时,就呈现白色,当比例成分不同时,它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出来,因此彩虹、七彩虹又这样跑出来,然后在这里跟这又交合的时候,它又会产生不同的出 来,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比如太阳光就是一个道,所谓“道生一”,然后阳光又会产生不同的,里面又可以解析,然后千变万化的颜 色就这样跑出来。

   千变万化的这些颜色,都是来自太阳的同一个颜色,单单是太阳的阳光,就可以演变这么多的颜色,如果整个的宇宙这些,地、水、火、风、空的这些孕育变化, 缘起甚深啊!它可以演变出无穷奥妙的整个法界,慢慢地去看到那个“空”,看到“空”的伟大,看到 “空”的深奥,看到老子所讲的“道”玄之又玄,慢慢去体会“无极”,慢慢去体 会基督教所讲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不要做狭窄的一个“超人”解释,要做更广泛、更广大、更深的那些去 看,了解佛教所讲的“空”,然后慢慢去看到“有”。由“空”会演变这些 “有”出来,然后有天、有地,慢慢的孕育、孕化,所有的万事万物就会不断的出来。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了解、慢慢去体会,这整个天地 万事万物的深奥,我们众生的那个自我、我慢,会渐渐地降伏,当你越体会一分天地这整个的,一方面现象界告诉我们无常、三法印、四圣谛,但是我们要更深一层 的去看到,像《心经》所讲的“无苦集灭道”,以及《阿含经》里面一样有提到,要去看到“非缘起法”,要 去看到“无分别”。

   什么叫有分别?什么叫无分别?《阿含经》里面只有点到为止的谈,但是以后我们要慢慢去看到,去看到这整个大自然、大地风云经,所呈现出来“ 三法印”的深奥,以及它所呈现更深奥的“空”,当你慢慢越去体会越深,我慢就会渐渐的减少,而且代之而起的就是一种 跟整个大自然、跟整个法界会溶为一体。你就是不了解,那个自我就抓著不放、就不消失,就不溶入这整个法界,在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你去体会、去了解之后, 然后你那个“自我”全然放开,跟这整个法界溶为一体。在这从“有自我”到“无我 ”--“自我消失”就是整个从“无明”到“明”的过程。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part2

   所谓“缘起”,有一个条件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整个缘起是在因果,从“果 ”来探讨“因”,从现象探讨它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然后又可以从“因”去推论到 “果”,因此整个缘起的一个法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因为有前面的 这些因,因此整个“缘起”就是因果方面的前因、后果。现在归纳一个总原则,就是我们要看到“诸相非相 ”,《金刚经》有讲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X是由非X所组成,然后非X,又是由非非X所组成。X它是一个变数,你用什么代进去都可以,如果是人、汽车……,一样都是可以依此代进去,这个X它是一个变数。比如,人是由“非人”(不是人的东西)所组合而成,汽车是由不是汽车的一些元素、零件所组合而成,汽车是由一些零件所组合而成。这个非X、它就是零件、元素,就像汽车是由轮胎、引擎、橡胶、橡皮,还有很多的零件、玻璃,种种零件这样组合而成所以这个非X、它是一个零件、元素,汽车是由各种零件、元素条件所组合而成。再来,这个元素、这个零件、条件呢?它又是由非非X所组成。

  汽车是由各种零件,然后其中一个零件就是轮胎,这个轮胎又是由非轮胎所组合而成。轮胎是由什么组合而成?橡胶、还有化学原料、还有一些钢丝,因此轮胎是由非轮胎所组合而成,其中一个主要元素就是橡胶,以此又可以类推下去,非非X又是由非非非X所 组合而成,它是一个原则,我们只能够用这种公式跟大家讲,其它大家可以代进去。橡胶是由什么组合而成?它是怎么来的?有一种漆树,马来西亚生产满多的,人 造橡胶也是一样,它还没有形成轮胎以前,就是一些元素、材料,如果以橡胶树来讲,它本来就一棵树,它是割取树皮,让它流出树脂出来,于是你一直推演下去, 就知道所有的成品,它是由很多的材料元素所组合而成。很多材料元素,又是由很多的非非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

  所以,人也是一样,由地、水、火、风、空这些所组合而成。大地又是由非地所组合而成,其它的都可以以此类推。《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代表是X,“若见诸相非相”就是非X,“则见如来”如其本来、实相,见到法性、见到缘起,能够看到所有的相、背后的非相,非X就 是看到它的因,能够看到现象,也能够看到它的因,看到果、也能看到因,看到前景、也能看到背景,这样就是有见到如来。“见如来” 不是说打坐之中,让我看到佛陀的法相,就是见到如来,那是幻相啦!不是“见如来”。“则见如来”就是能 够体悟到佛陀所跟我们指引的缘起法则,万事万物、一切人事物,都是由因缘的错综复杂所组合而成,这个因缘不是单因、单缘,它是多因、多缘,多因、多果。

   如果能够看到诸相是由非相所组合而成,看到前景、也能够看到背景,就能够看到“缘起”,这样就会看到空性、缘起空性,就更进一 步能够去体悟“空”,是逐步深入。如果能够见到缘起,也是一种见法,体悟比较深就可以证到初果。初果到阿罗汉果还有一段距离,就 是“我”方面还没有破。“三法印”是一个指月的手指,书本261页与252页,讲到一个重要的关键,“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有人问佛陀:你一直强调缘起法,到底是佛陀你所创作的呢?还是有其它的那些大师所创作的呢?佛陀就回答:“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 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 ……”这里有个重要的关键,整个《阿含经》里面,佛陀很著重在缘起法、三法印、无常、空方面的,但是这些法呢? 佛陀就讲:不管我如来有没有出生,这个法都是永远常在,所谓“法住法界”。

   什么叫做法界?什么叫做法?“法住法界”所讲的法是什么?就是三法印、四谛、缘起法、还有空性,“法界 ”就是大自然、就是实相,是包含整个现象界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自然、实相、现象界、空,就是法界。佛陀是透过如实观察法界的大自然 法则,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问题是没有透过语言文字跟你们讲,众生不容易了解法界的实相,因此佛陀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跟众生诠释法界的特性。

   所以,“法”包括语言、文字,还有法界,法跟法界这两者主要不同在哪里?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描述,法是人 类头脑脑所思维、所归纳出来的法则,是属于一种概念,是如实现观大自然的运作,整个大自然的现象归纳出来,整个现象界就是无常、无我,都是属于三法印里 面。那些开悟的解脱者,他们如实现观整个大自然法界,我们的身体也是大自然、法界里面的一分子,所以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样,不离这些无常、无我法则,不离 三法印、四圣谛。因此,开悟的那些解脱者,包括老子、耶稣,都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都是现观法界。

   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不是看某部经而大彻大悟;真正的法是整个大自然,不要只是在“见指不见月”,这里的法就是手指,法界、真理 实相就是月。记得!善知识、佛陀他们都是透过语言的诠释,透过文字的诠释,让我们认清法界的实相,修行、闻思就是要去了解整个法界的实相,因为实相方面是 很微细的,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你是没办法看到的,你只是看到肤浅的外表而已。整个修行是要让我们身心静下来,然后去体悟大自然所呈现的法则,如果你不了 解,就会违背大自然的法则,这样就会颠倒梦想;跟整个大自然的法则是背道而驰,这样就会自讨苦吃,就是“无明”。

   所谓“明”,就是对大自然的法则不了解的部份弄清楚,把实相弄清楚,让你真正了悟,这样就会从“无明 ”转为“明”,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就会远离颠倒梦想。有一些大法师、大师,或是一些法师、法王,假如他们所讲 的不是引导你去回归大自然,认清大自然的这些实相,而是另外有他的一套私人的法,记得!这是属于私人的法,很多他可以创造出,会造出很多个人的密法,但是 佛陀就坦白讲,我所讲的这些法则不是我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所讲的都只是大自然宇宙的真理实相,我只是发现到而如实的诠释而已。

   所以,只要是相同体证、证量的人,会不会来到相同的结论?一定会来到相同的结论,就是所谓“佛佛道同”的意思。所谓 “三法印”,一般没有解脱、在苦海里面众生的法印,是无常、苦、无我;如果是解脱者,就是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所谓 “涅槃寂静”、“涅槃”,如果用语言、文字理解的涅槃,与实际的涅槃,还是不一样。有的法师、大师标榜 所讲的是私人的法,有很高的密法可以传授给你,要对他怎么样……,才把这些传给你,像这样他自认为有私人的法,我们尊重他 啦!但是真正的法,佛陀有讲真正的法,没有任何秘密,不是我不愿意告诉你,不是我不愿意传授给你,而是你的心够不够柔软?如果够柔软,就可以跟你讲越深的 法。

   为什么要心柔软?因为实相跟你原来颠倒梦想所抓取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异,如果你不是为了解脱而来,我跟你讲实相,你是没办法接受的,你是会反弹的, 因此你的心要柔软,真正为解脱道而来,真正为认清真理实相,我就跟你讲事实。要了解真理实相,须要透过一些方法来修行,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万四千法 门,这些都是让我们身心静下来,然后去如实现观大自然的实相,彻底了悟法性、法则,这里是整个修行的重点核心。从初果到阿罗汉果,整个核心都在这里,才不 会“见指不见月”,只是在一些观念、概念里面追逐,却没有去看到那个“月”,一般众生都是一直在 “依人”,我的老师、我的法师、我的上师……,都是在“依人”的阶段。这 位老师所讲的,是不是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法则?如果没有深入经典、深入闻思,你很难、很难能够了解他所讲的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要了悟这些。这方 面是第一层的依人。

   再者,大多数的学佛者,都把目标放在:我要成佛,要怎么样修、怎么样修?才能够成佛。很多的学佛者都把佛陀当作是目标,要向佛陀看齐、学习,成为佛陀那 样,结果无形中又是落入一种“依人”,而没有“依法”。所谓“依人”就是把佛 陀当作一个偶像在崇拜,希望不断慢慢修自己、修自己,将来能够像佛陀一样,听说他一出生的时候,就这样走七步,就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我希望将来也能够这样,就是还在依人、不依法的阶段,因为你把佛陀当一个偶像,没有真正去了解佛陀所讲的那些法。如果你把佛陀当目标、 偶像,就是还没有来到“依法”,所谓“皈依三宝”是皈依佛,但是最重要的“归依法 ”,却被众生又忽略掉了,真正重点一定是要来回到“归依法”。

   佛陀讲说最高的供养,要如法而行、依法而行,才是真正的供养。事实上,佛陀不是要来树立一个权威的偶像,告诉你们:我很厉害… …,绝对不是这样的,佛陀是要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走出生死的苦海?他就是因为了悟大自然的法则实相,然后归纳出整个的“三法 印”、“四圣谛”、“缘起”、“无我”、“无常 ”这些,希望大家如实去了解。早期为什么他们修行、解脱很快?他们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在那里钻研,不是透过藏经在那里钻研,他们都是在大自然 里面实修,早期都是在大自然里面去实修,佛陀就会把大自然的整个法则,以及我们的身心跟整个大自然,都是溶为一体。于是会跟大家讲述我们身心的这些现象是 怎么样?大自然法则是怎么样?然后大家实际去体悟,都是直接从大自然的教材里面,跟你们讲什么样的现象,让你们去体悟,这样是不是很快?要这样才是真的回 到法上面来。

   所以,不要把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这样还只是停留在依人、而没有依法。然后“我们现在超越佛陀这些,就好好把经典多看多读,把三藏十二部经 多研读、多背,一些佛学名相全部都懂,经藏我也看很多,三法印、四圣谛这些我都知道啊!“空性”我都知道啊!“无常 ”、“无我”这些我都知道啊!……”以为这样就已经饱学多闻,结果你晓不 晓得这样还是在“见指不见月”的阶段?你还是在头脑的概念里面绕,还没有去看到这个实相。我们是要透过这些经典-- “指月的工具”,文字、语言是在诠释法界这些实相,如果你又是落入在头脑里面的一些名相在钻研、解析、争辩,还是一样在 “见指不见月”,“空”就是“空”啊!怎么还在那里争辩?!

   因此,首先要超越佛陀这个偶像,我们当然是感恩佛陀是个善知识,协助我们去看到那个月亮,但是你要超越过这个层面去求真求证。再来,要了解我们闻思是要 把这些清楚了解,要实际从整个法界大自然中,去求证、去体悟道,这样才能够真正回到法依止、法界依止。在经典里面,书本第二十四章(194页) 佛陀就讲:“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佛陀一再叮咛大 家,你要回到自依止,“自洲自依”就是自依止,“法洲法依”就是要回到法依止,“当作不异 洲不异依”就是“莫异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心外去求依靠。后面的第八节同样也都是,你要回到自洲自依、法洲 法依,自依止、法依止。

   包括所有的八万四千……种种的修行法门,记得!它只是帮助你身心静下来之后,去了悟实相、了悟法界,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 生的实相,这是一个工具,不要把这个工具又当作目的在那里抓取,众生都很喜欢又是迷在这个途中。不要在修行法门上面计较:我的法门才是最高、最好,我的法 门才是又圆、又顿,修行法门也是协助你去看到月亮的工具,只要你没有真正去看到这方面,还在“自性”那里绕,宣称看到我的自性、 看到我的佛性,都还是都迷在法门上面。本来是很简单、很单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众生不是迷失在更前面的人相、我相里面,不然就是迷在佛陀这个偶像,不然 就是迷在修行法门上,不然又是迷失在头脑的观念、概念上面……。真正能够超越语言、文字实相的并不多,因为在过程里面,都常 常被一些方便法,被一些“见指不见月”的手指,把你遮障住。

   在经典里面是有提到,我们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这是不错;但是我后来的体会,再把它补充一个观念,到后来你是要回到最终的依止处--法界依止,这是我 后来的体悟,要先回到“自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所谓“自依止”是不要心外去求法,回到当下,回到眼 前来去现观;“法依止”就是你要回到《阿含解脱道》上面,好好脚踏实地的去闻思,要好好深入去体悟整个闻思过程,但是到最后一定 要回到“法界依止”。有人问:为什么见到法之后,我慢、自我还是没有消失、没有断除?因为还没有回到“法界依止 ”,到最后一定要回到“法界依止”,是有看到部分,但是还没有很深入的去看,因为见法有浅、有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 初步开始了,如果你没有证初果,后面的那些更免谈啦!没有见到法性,要了解大自然的这些玄奥,那免谈啊!

   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些都很深,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只要你真正脚踏实地去求真求证,有一天你会体会到佛陀所讲的是不 是真的,有一天你会体会到我这样的一个解析是不是真的,都是需要有赖大家实际去求真求证。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这要分开,这里所指的“道”是指什么?讲的不是法,而是法界,这里第一个“道”讲的是法 界。第二个“可道”,讲的就是这些法则、概念,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的这些。“非常道”讲的是什么?现在 这里把“非”分开,“常道”讲的就是法界,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实相、空这些都是,如果可以用语言、 文字讲出来的,记得!它并不是代表真正的实相,为什么呢?“可道”是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头脑思惟、推理、归纳的那些概念、那些 观念,跟实相并不是相等,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

  所以,实相的存在,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记得!语言、文字不是实相本身,就像说我口渴、要喝水,实际喝到才是实相,如果我们讲说这是水、WATERH2O, 那些都只是在指出它而已。经典文字所归纳出来的所有佛学名相,都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让你去了解,这一节如果听得懂,你的修 行会缩短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可以省掉很多岔路,在“见指不见月”的功夫上面绕,要真正进入体悟实相。无常方面,这只是在头脑哲 学、思惟、概念理解而已,如果真正进入体证大自然的无常法流,这时候就会进入“言语道断”,已经没有这些言语概念了,你是进入这 个“道”里面,进入到法流里面,已经超越语言、文字、头脑的思惟概念。

   你是真正去喝到茶,不是在那里盼望茶、水,不是在解析水是什么,你已经是真正的喝到水啊!喝到甘露啊!如果你真正是进入体悟“无常 ”,进入实相的法流,是“言语道断”,会超越过这个概念。如果你真正进入体悟实相、这些“空 ”,所谓“入空戏论灭”,都是属于实证,你要真正进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