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志卷二
形勝門第二(內分山、峰、嶺、巖、石、洞、臺、水、泉、溪、澗、潭、池、源、灘、井、塘、灣、橋、城、門、田,二十二子目。)
謫仙詠秀,夢得驚奇。奇中之奇,文成始知。金光溢洞,翠羽流池。獅子行道,鳳凰展旗。蓮峰九九,環拱塔基。高山佛日,億載長垂。志形勝。
山(全山之內,另標二小山名。)
九華山
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俗又稱曰大九華山。因地藏菩薩應化其間,故列於震旦國中四大名山之一,與清涼、峨嵋、普陀並尊。其峰巒之聳秀,山川之幽奇,亦實甲於東南。大士特地而來,卓錫于茲,良有以也。至全山之大概,卷首圖說已詳言之,此不復贅。今特將山中形勝,分山、峰、嶺、巖、石、洞、臺、水、泉、溪、澗、潭、池、源、灘、井、塘、灣、橋、城、門、田等,一一分列子目,逐名詳載所在。俾遊者便以攬勝,文人藉作坐遊。今又于全山之中,另有二小山名,復次第列之于下。
諫堂山
因有滕子京書堂,故名。
清馮淮詩:封事名高是讀書,屢逢嚴譴意如何?後人誰不推忠孝,記得當年司諫廬。
雲鶴山
在北,又名靈鶴山。
峰(共計五十九峰)
天台峰
自黃山來,入青陽南境,為九華最高峰。橫岡疊巘,星羅雲布,要以天台一峰為統宗。其勝俱在嶺巔雲峽間。嶺東西諸小庵,巨石清泉,虯松怪柏,亦一登眺之逸境云。
明曹學佺詩:九峰如九子,盡與我為群。重露排開嶺,斜陽送入雲。偃松巖畔見,香草澗邊聞。已隔化城寺,杳無人俗氛。
劉城詩:天台高處不勝寒,四望悲風獨立難。我以輕衫當晝解,僧云巖雪昨宵乾。木皮覆屋冬能好,竹葉編籬臥亦安。忽睹金光開世界,鎮南一塔石中看。
清宗觀詩:絕境天台最,山盤路寂寥。足危緣竹石,眼放即雲霄。隔水鐘聲近,深林樵響遙。料應王子晉,縹緲坐吹簫。
七賢峰
在金剛尖分水嶺西。七峰端立如人,故名。
仙人峰
在陵陽山之西,一名仙姑尖。舊傳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昇卿,所經遊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樵夫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焉,若將軍者焉,若相國儒者焉,隱現不常。歲旱,曳柴燔其壇,輒雨。
青陽縣志載:陳復源(亦作伏元),性至孝友,父客死,源號泣奔赴扶柩歸,母亦尋卒,合葬仙人峰下,廬墓二十餘年。
翠屏峰
在雲外峰西。
香林峰
在雲外峰南。西則平田岡,傍則金光洞。此峰多藥草。
古仙峰
在五臺院南,昔傳有仙人居之。
真武按劍峰
在天台南。其麓有巨石,狀類龜蛇。
九子峰
在碧巖峰側,列峙者九,尤多小峰。林滋詩云:大者嶙峋若虎兕,小者w嵬如嬰兒。初山名九子,以此,太白乃更名九華云。
明袁中道詩:多時餐黛色,逼視益孤清。切玉峰端過,盤鴉髻上行。雪明雙水合,雲布萬山平。重見真尤物,移予選勝情。
清宗觀詩:綠水銀河掛九華,一峰雲放一峰遮。黏天青削芙蓉秀,穿出雲尖朵朵花。
天柱峰
在淨居,翠峰西南。聳拔千仞,如柱倚天,此華東第一峰也。邑人施達書堂在焉。其下有天柱庵,今為翠峰寺。
宋陳巖詩:鬼爛神焦不救燃,誰知此柱固依然。九關當藉扶持力,莫令人間憂杞天。
列仙峰
在香林峰北,與天柱峰相屬。峰頂石有人形,行者、顧者、舞者、拜者,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也。
明王守仁詩: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曉寒。仙人招我去,揮手碧雲端。
展旗峰
在天柱峰側。古詩云:山形南去疾如馳,高處展開三丈旗,得其狀矣。
梅花峰
在展旗峰西,五石挺峙,峭入雲端,有枯株含萼之象。
宋陳巖詩:僵立枯梢帶雪霜,至陰極處動潛陽。不嫌孤寂無人到,一點春風萬壑香。
玉甑峰
在列仙峰北,碧雲峰南。色類瑱琱,形如碗脫,下有懸巖,灶釜相似,故名玉甑。
宋陳巖詩:茹芝仙客老仙鄉,淨盡人間粒食腸。玉甑豈能無用處,幾番與世熟黃粱。
五老峰
在獅子峰側。
碧雲峰
在廣化院東南。其峰巉岏,上連空碧。
覆甌峰
在廣福院西。峰椒有石,攲如覆甌。
小天柱峰
在蓮華峰南。正直如柱,高僅天柱之半。
插霄峰
在摩空嶺左。
雲峰
在羅漢峰下,晴雨皆有雲出入。
聚猿峰
在石佛巖之上。
文殊峰
在九子峰北。形如人乘獅子,前即獅子行道峰也。元末江華甫,以元帥保障,立呰於此。
宋陳巖詩:佛法中宣不二門,空然洗盡意根塵。山頭日月如旋磨,照見光明示現身。
蛾眉峰
在嘉魚池南,峰如新月之象。
獅子峰
在五老峰傍。
宋陳巖詩:懶上維摩室塈氶A卻來山頂現毫光。紛紛百獸俱馴伏,薝蔔春風到處香。
稻積峰
在山西,亦曰蓮華,蓋一峰二名。
宋陳巖詩:採得松苓足養身,仙家留稻滿倉囷。豈知山下人辛苦,五月青苗已糶新。
滴翠峰
在天柱庵後。有三襲,上大下小,縝潤削成,煙嵐不絕,空翠常滴,極其幽深高峻。其絕頂,則人莫能上。
清黃吉迪詩:雲氣沾衣溼,風光著樹濃。玲瓏三襲幻,空翠滴芙蓉。
聚玉峰
在滴翠峰南。眾峰叢列爭奇,總名曰聚玉。
石碑峰
在滴翠峰西。舊志石牌,誤。
老人峰
在雙石南,峰頭狀如老人。
宋九華僧希坦詩:二氣分時有此翁,壽年直與太虛同。想應傴僂千峰上,默笑人間說籛公。
羅漢行道峰
在文殊峰前。峰之狀,長絛廣袖,圓頂肥腰,蒲伏而上,若羅漢之行道也。
宋陳巖詩:碧眼禪師錫振空,石頭無路不相通。俯看塵世三千界,總在空花起滅中。
僧聞選詩:肩上袈裟半是雲,法應無說亦無聞。數莖蘚髮攲螺髻,一片苔衣篆鳥文。口借虛空經自讀,身同華嶽供還分。靈山曾授聲聞記,五百尊中獨出群。
獅子行道峰
東連文殊,北倚螺髻,巨腦虯尾,形若狻猊,望之如行道然。以五老峰側有獅子峰,故別以行道也。
宋陳巖詩:佛力所至物皆化,看取南山金碧堆。林游莽伏不銜毒,獅子昔曾行道來。
拱辰峰
在文殊峰後,諸峰羅列,若眾星拱北然。
羅漢峰
在五老峰西,狀若趺僧。陰冥,則慈雲法雨,若人鬼鳥獸之起於旁也。俗云:有沙門,常與金地藏說法於此。
宋陳巖詩:閱盡人間萬劫塵,平生結習一無存。居山更向山頭坐,兀兀真成不動尊。(註云:昔有僧挈瓶持錫,常詣地藏前,竟日談論。去住不常,人莫知其所。地藏示化後二十年,樵者登此峰,見僧居此,顏貌清古,宛如昔時。)
螺髻峰
在碧雲庵西,如黛鬟高綰。
中峰
在東藏源東。眾峰環峙,而此獨中踞。上睇日月,下[目+閒]雲雨,清泉迸石,翠霧凝空,昔有羅漢居之。
宋陳巖詩:岪鬱盤紆直柱空,眾峰環繞獨居中。山頭要看僧禪定,南北東西路各通。
會仙峰
在中峰之側。趙知微,嘗中秋遇雨,率其徒登峰上,月出雲淨,諸峰呈露,及歸復雨,因名之。
大芙蓉峰
在三游洞上。怪石層嵌,如花瓣朝舒,最為奇秀。
芙蓉峰
在化城寺西南。九華南自七井山發脈,連亙石門嶺而來。至芙蓉峰,結為珠墩,成地藏塔院。峰不甚高,上起五巒,宛如青蓮華。王守仁題云:九華之山何崔巍,芙蓉直傍青天開。此峰在芙蓉閣之西南,遙與閣對者是。
雙峰
在臥雲庵東北,九華之極高者,嶄巖雙頂,其泉亦名雙溪。由甲子嶺,廣勝寺橫睇,則二峰並峙,尤為競秀。
獨秀峰
在華池上,東西俱見。孤嶠絕巘,壁立萬仞,岌嶪陵空,卓然無倚,特出煙嵐之表。左右數十里外望之,殆真迥絕不群。
蓮華峰
在廣福寺翠蓋峰東。亂峰層矗如蓮華,上中下三處,皆有庵。唯上蓮華尤勝。石瓣嵌空,如菡萏初舒,色青紫欲浮。
枕月峰
在雙峰野螺之間。其峰中曲,狀如石枕。每山月初上,皎皎從峰而出。以孟夏望夕候之為準。
缽盂峰
在茗地源之西南,形如覆缽。南連黃池峰,西接平田岡。側有石立,儼然如僧。
明吳光裕詩:缽盂峰畔石僧閒,終日看山不掩關。
綺霞峰
在龍池東。傍臨巨壑,林木尤美。朝暄夕照,燦若綺霞。
鳧鴈峰
在綺霞北,上下龍池之間。
二神峰
在天池鳳棲之間。二峰駢肩而立,一視一顧,儼若神人。
鳳棲峰
在二神峰側。
煎茶峰
峰有二:一在香林峰北,一在廣福院東。以峰形似人,傍有石如鑪,故云。或云:金地藏入山時,行渴,煮泉而飲,則當在香林者是。
宋陳巖詩: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乳花。六尺禪床支瘦骨,心安不惱睡中蛇。
真人峰
在幘峰前。端險挺立,如真官神人。舊傳葛稚川嘗居焉。
野螺峰
在雙峰南,臥雲庵後。煙嵐歷落,狀類旋螺。
翠蓋峰
在雙峰之北,一名蓋山。其舒姑泉,為雪潭。
少微峰
在翠峰南,以費拾遺隱居名。
清阮續陽詩:代有求賢詔,徵書到鶡冠。少微躔自曜,真隱似君難。
安禪峰
在蓮華庵東。梁杯渡,唐道濟,棲茅於此。
宋陳巖詩:山頭兀坐已忘年,咫尺孤雲兩角天。但有圓明真實在,此身何處不安禪。
招賢峰
在廣福院西南,唐隱者讀書處。
雲門峰
在開元觀南。兩阜相向如門,雲氣出入,春夏有泉涌沸而下。
天池峰
在雲門峰南。峰頂有池,蒲芡菱菰,不種而生。
宋陳巖詩:鴈浴鷗棲水影平,菰蒲菱芡透波生。冷風瑟瑟山前起,應有天仙下濯纓。
雲外峰
在雲門西,醮壇側。高出雲表,滕司諫書堂在山之椒。
昇雲峰
在少微峰東。山氣觸石而起,必先此峰。上有淵潭,歲暵不竭。
翠微峰
在昇雲峰下,天香嶺南。凝煙積翠,朝暮如一。
幘峰
在真人峰北,有雙髽,如巾幘然。顧野王,江上望而愛之,因名焉。
嶺(共計十六嶺)
牛軏嶺
在臥龍庵北。
齊雲嶺
在雙石巖南。或曰列仙峰側。
斗嶺
在石船澗,舊有止庵山房。
桐嶺
在化城西,望江尖側,下有九華山房。
鳳凰嶺
在東藏源西北。又名鳳棲嶺,望之若鳳尾然。
大還嶺
在中峰下,趙知微煉丹處。
神光嶺
在金地藏塔前,平田岡下。相傳金地藏現光於此。
明佘翹詩:鷲嶺盤空磴道長,幽尋重問贊公房。到來不用愁昏黑,夜夜珠光照上方。
斧柯嶺
在中峰下,世傳有仙客圍囥韟飽C
宋陳巖詩:偶爾觀囥融磟_,豈知勝負是如何。歸來笑問人間事,卻是人間勝負多。
天香嶺
在少微峰北,臥雲庵前。費拾遺隱居其下,有詔起之不就,使臣恐其逸也,遽於嶺上焚香諭旨。
明吳鐘詩:莫羨希夷避詔巖,天香曾發紫泥函。紛紛盡是終南徑,不使雙峰等傳喦。
清曹繼參詩:子軍至性人,登第思祿養。未拜元和官,永虛陟屺望。薦辟與徵書,堅臥謝無狀。風清蘭芷幽,山空猿鶴傍。使者去何時,天香留嶺上。至今少微星,峰頂光芒漾。
蜃蟠嶺
在化城寺西,縈紆蜿蜒如蜃蟠。
群蛙嶺
在蓮華峰北。
呈鳳嶺
在協濟祠南。舊傳嶺上有鳳雛,為樵人所得,群鳥爭撲,乃捨之。
頭陀嶺
在無相寺後,頂圓如頭陀。
歸雲嶺
在雙溪上,華池下。
摩空嶺
在東巖側。嶺上望長江,千里如帶。
西洪嶺
在蓮華峰北。縈紆數里,有亭,遊山自西入必經焉。
巖(共計十四巖)
邃谷巖
在東藏源南。林谷深窈,人跡罕到。巖戶高迥,炎歊不生。夏秋樵豎,往往於中持冰雪而出。
雙石巖
舊為淨居院址。雙石峭聳,一瀑懸流。相傳巖有異物,狀若蛇蜃,有角無足,異質白章。二十年一見。出不畏人,久乃復入。
宋陳巖詩:舊日禪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幾經秋。誰知一匝枯茅地,曾是談經石點頭。
觀音巖
在幘峰西,裂磔雄闢,仄倚合成。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卓庵,感觀音出現,名之。
宋陳巖詩:一性圓時萬境通,三生綺念墮真空。如今舉眼無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透碧巖
一名透壁,在滴翠峰側。高約二丈,廣如之,深倍其數。與五老雙峰,映帶相屬。
三斧巖
在九子山東北,有大斧劈痕者三,見福海寺十景詩碑。亦稱三斧石。
東巖
在化城寺東,登巔,則群峰歷歷內向,故古稱東峰。橫截如屏,又名東崖。崖北有巖。深覆如屋,故又名東巖。金地藏卓錫於此,後異僧周經,亦棲其間,故又名宴坐巖。明王陽明居此,定名東巖,今仍之。
明柯喬詩:陵晨升東巖,參差俯層碧。似練江光淨,如蒸雲氣白。幽徑盤山椒,孤燈明石室。絕壁舒綺繡,飛流戛琴瑟。其中有至人,味道薄芝朮,我欲叩玄關,伊人久超忽。南指千萬峰,天台最突兀。丹梯近可捫,鳥道險難即。改途返禪居,停晷披梵帙。即事暢沈悰,觸物祛遐戚。忘歸信茲辰,終期下容席。
柳佐詩:磴道開成竺寺東,大千一望萬塵空。嵯峨嶺樹層霄上,隱見江天宿霧中。風韻泉聲將梵樂,日移秀色照禪宮。大師曾此紆真果,徙倚石床思不窮。
桂應蟾詩:浮空東壁迥松煙,香閣珠林倚半天。白法有緣開勝跡,丹崖無徑傲飛仙。雲根逗老虛中石,月影澄寒靜堿u。翛爾乘風陵絕頂,蒼茫疑泛斗牛邊。
潘耒詩:大士潛修地,雙趺尚宛然。巖空眠似屋,壁削望如船。嶺合疑無地,江翻覺有天。由來參觀者,相見別峰巔。
清吳德照詩:為探名勝歷華峰,積靄浮天一徑封。躡遠不知溪外路,登高略見嶺頭松。老僧座下崖千尺,古佛龕前閣幾重。心曠已忘歸路近,雲煙盡處早聞鐘。
程道光詩:獨上雲深處,東巖異眾峰。煙中籠窈窕,天半削芙蓉。密樹藏金碧,山空應鼓鐘。高人當宴坐,豈是擬仙蹤。
﹝考異曰:東巖俗名捨身巖,謂地藏捨身空門,如梁武帝,陳高祖,捨身寺中,非果捐軀也。愚人誤謂為投崖身死,即得解脫。夫投崖可以解脫,地藏胡弗先為之,而猶坐化函中耶。﹞
寶陀巖
在蓮華峰北。巖戶崚嶒,迥若樓閣。上垂莎羅花,菩薩線。內有仙人塘,石床丹灶,窈如也。
宋陳巖詩:陰磴層崖洞室寬,奇花異草幾多般。彩雲不動金光起,好作金蓮法界看。
思賢巖
在保真院東。自天香嶺,沿溪九曲而入。滕司諫書堂遺址存焉,巖名本此。巖壁有泉。
清隱巖
在雙峰下。劉世疏結庵隱居,大書清隱巖三字,徑二尺餘。嘉祐熙寧中,朝士來謁,多刻名於石。今其地呼劉沖。
處士巖
在臥雲庵東北。相傳有處士隱居數十年,人不知其名。今猶有石床,及手植松檜存焉。
碧桃巖
在鳳栖峰下,趙知微,種桃千樹,花皆碧色,每開時,率徒飲其下。
虎頭巖
在雙峰麓,床似虎頭,故名。
滴水巖
隨處有之,舊志註在保真院東。
拾寶巖
在圓寂寺西南。
石(二十二石。又附石墩、石照、繡石壁、赤石壁、石室、醮壇、西天柱等,以石得名者,七處。共計二十九名。)
金剛石
在平田岡南。五石疊成,高約五七丈,如人所疊,俗呼金剛尖。
查炳華詩:說法雷音衛世尊,寶刀金甲鎮山門。何時小試神通力,磊磊松梢五石蹲。
靈龜石
在碧雲庵上,以形似名。
花窗石
在福海寺東。縱橫玲瓏,透若綺疏。
加冠石
在雲峰堂側,狀類人加冠於首。
鬥雞石
在九子山前,二石相對,狀若鬥雞。
宋陳巖詩:未悟雄冠死結纓,昂然對峙祇徒爭。山頭化作千年石,盛氣虛憍不再萌。
鞋石
在琉璃灘側。
朱湖石
在小石橋左。明邑侯張爝,題鳴湍二字,吳大藩書石。
錦衣石
在宴坐巖右。明武宗所使錦衣衛,偵王陽明所坐石也。若非此公忠直,則先生危矣。
周鳳岡詩:九華一路看山行,引路偏勞念佛聲。宴坐堂前錦衣石,心香一瓣為先生。
風輪石
在天香嶺側。勢圓旋欲轉,故名。
枕流石
在少微峰下溪中。
飛來石
在摩空嶺上。
飛雲石
在宴坐巖上。
甘泉石
在甘泉書院側,湛若水題。石底有泉涌出,故名。
定心石
在涌泉亭下。
拱笏石
在蓮華峰前。
老嫗石
在崇聖院側,俗呼老婆峰。
臥牛石
有二:一在福海院,一在金剛石下,皆以形名。
高僧石
在招賢峰側。
宋陳巖詩:柏根翻動一鑪香,白足高僧禮梵王。還了十方行腳債,欲來山頂放圓光。
伏虎石
在西洪嶺下澗中,以狀名。
沈機石
在西洪嶺澗東,廣福寺前。有巨石,狀如機,水瀑發則半沈。或云:南唐宋超回所憩,有機事常咨訪焉。
宋陳巖詩:忠誠為國心無累,簡易臨民訟自稀。與世相安真省事,若為作意苦沈機。
果老石
在伏虎庵前。
淨巾石
在玉甑峰側。
宋陳巖詩:炯炯豁開明鏡臺,是中無處著塵埃。平生心地常如此,何假頻頻拂拭來。
石墩
在邃谷巖溪傍,有積石高涌,故名。
石照
在九子峰側。峰頂積石中,有方竅,如風櫺月牖,東西洞穿。日升沈則相透照。傍一竅微小。
繡石壁
在淨信院南。石髮垣衣,剝蝕紫綠,宛如古錦,故云。
赤石壁
在繡石壁側。赭石峭立,一落千丈。與繡石壁,皆宋建炎時,居民避亂之所。
石室
在碧雲庵山半。內有程介翁伯南居晦等,同遊題名。
柯磊詩:藤蘿挂壁草霏霏,野洞深寒到客稀。石上空懸大佛字,知為野衲古禪扉。
醮壇
在碧玉泉上。其石方平,坎齒如級。仙人竇子明,嘗醮其石,俗呼仙人石。
西天柱
在東巖下。
洞(共計十二洞,附白墡穴。)
金光洞
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則神光金色,充塞洞口。有致敬者,則髣彿見金人像。或謂金地藏嘗居洞中。
明陳懋達詩:卓錫歸何處,金光古洞幽。M存千歲柏,瀑落萬年秋。雨細松濤緩,嵐清竹韻柔。老僧無所住,時共白雲遊。
羅世鼎詩:怪石陵空出化城,芙蓉半壁曉清清。說來好景誰曾見,如此奇觀我亦驚。竹媔陴`疑路斷,松前巖險若天傾。平生罪福憑何著,萬仞懸崖撒手行。
赤壁洞
在南陽里,牛欄坑之東。
魚龍洞
在南麓,去南陽五里許。其洞凡七,中有澗水,隨洞屈曲而流。入者編筏秉火,循巖岸而入。中有綠魚白鳥。有洲渚。巖壁嶙峋,如玉筍,如蓮華,如攢戟。有玉柱,有芙蓉碙,有鐘鼓石,有仙人宒L,有出龕仙翁,有獅子仙蛙。奇形異狀,皆山川之氣融結而成。抵洞之盡處,上有一竇,日射五彩,光芒不可狀述。說者謂,通貴池之七井山。蓋洞之第一奇者也。(有芙蓉碙,碙字,疑當作缸,或作瓨,抑作岡。)
無極洞
在螺髻峰下,即空谷傳聲處也。俗呼聞聲洞。
古仙洞
在古仙峰下,深不知幾許。內有石床,或溪或田,入必以火。費冠卿,嘗有持鐙入洞窮之句。
三遊洞
在雙峰下。洞有三曲,如螺旋。
堆雲洞
在東巖上。邑令蘇萬民題。
十丈洞
在雙峰下,深十許丈。內有石臺,溪水橫過。南則葛仙洞也。高二丈餘,洞口如甕,入無畔M。
雲巖洞
在雲門峰北。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石室中,有石像,若佛菩薩真仙等。鍾乳於石,如幢蓋缾罌之器。洞前有溪,雲徑幽僻。人閒遇之,再詣,則失其所。
伏虎洞
亦名睡虎洞,在摩空亭,宒L石之北。
潘耒詩:徑險從猿挂,崖危舊虎巢。半龕留客夢,一飯試山肴。石勢翻風旆,峰棱疊卦爻。應知習定者,不受一塵淆。
九曲洞
在天泉東。
栖禪洞
在蓮華峰下。
白墡穴
在宴坐巖下。金地藏,取土充糧,甘滑如麵。費冠卿詩:滫泥時和麵,指此。
臺(共計八臺,又附祈雨壇。)
天臺
在龍女泉南。一在天臺寺之頂,東峰之東。橫岡平亙,金地藏禪息之所,非峰也。
五臺
曰般若,曰白雲,曰集寶,曰離垢,曰華嚴,共五臺。俱在古仙峰,曹山之西,接貴池界。故有僧舍,曰五臺明智院,今改為白雲庵。
普賢臺
在淨居院北,峰頂大石方正,可望而不可登。
宋陳巖詩:石臺宿草幾年荒,不比維摩獅子床。大士向來曾宴坐,是身如電暗回光。
南臺
在平田岡下,有庵,名南臺。後有石浮圖。
宋陳巖詩:舊日新羅國媢活A山間散滿百千鐙。祇將一默消諸妄,坐透禪機最上乘。
說法臺
在摩空嶺側,石刻三大字。
釣魚臺
臺有二:一在廣勝寺前半里許,高下二石,懸出山麓,方平可坐,望如釣磯。下有石潭。一在嘉魚池上,相傳為竇子明,及李昭象,垂釣處。
逍遙臺
在崇聖院側,翠瀑泉上,靈鶴山之半。坐此,則西南諸峰,歷歷可數。
春陽臺
在沈機石側。
宋陳巖詩:富貴風吹一鬨埃,春陽留得舊時臺。老松偃蹇山前立,曾見昔人歌舞來。
祈雨壇
即嘉魚池石臺也。
宋陳巖詩:萬感生於一念間,炷香驚起老龍蟠。今年人協嘉魚夢,荒卻池前古石壇。
水(二水名,再附四種因水得名者,共計六名。)
懸水
在呈鳳嶺北,勢如建瓴。王季文詩:懸水落成千丈玉,指此。
澌澌水
在中峰北,西流。或淺而出,或深而衍,亂如絲棼,其聲澌澌然。
龍湫
在黃石溪之深邃處。其水自石壁空竇中噴出,高數百尺,望之若大瀑布,懸崖瀉下,琮然有聲。前橫石檻,內有龍窟,如井狀,深黑不可測。地甚幽僻,雖盛暑,必重裘而入,故人鮮有至者。
孫檖詩:萬仞峰頭挂玉虹,銀河高瀉水晶宮。迴風噴雪驚雷吼,疑是蛟龍撼碧空。
流觴瀨
在百丈潭上,有石渠天井。唐李昭象,避亂入山隱處,與客就水泛觴之所。
百丈箭
在百丈潭上。有瀑懸崖而下,迸激甚駃,注若僕姑。
翠瀑
在崇聖院前。蔣穎叔詩:有雲竇落來如曳練之句。
泉(共計十八泉)
三角泉
在曹山延壽寺。山東淨信寺亦有之。佳甚。
天泉
在淨信寺西。泉瀦峰頂,相傳杜康造酒處。
巴字泉
在淨居院東,瀑水縈迴,三折而下。仁和王一槐,與縣尹祝增,學諭李山,同遊,命曰巴字泉。
七布泉
在福海寺西。夏秋瀑注,分而為七,散落崖谷。所謂雲邊野鶴窮來處,石上寒猿見落時,是也。
雲瑞庵僧守義詩:一泉分七布,勝在夏秋時。猿鶴常窺影,塵緣那許知。
甘露泉
在中峰上。泉味甘美,如飲沆瀣。舊有禪師,取以療人之病。
龍女泉
在東巖西下數。拆地藏初巖居,苦遠汲,俄有少女,告以泉處,發石果得泉,女忽不見。
清張[物/心]詩:棲託先依水,泉從龍女開。空明飛鏡下,皎潔弄珠來。洗茗寒香出,燒鐺活火催。素磁方外話,斟酌勝春醅。
白龜泉
在龜山寺西廡。開山初,有白龜之瑞,故山與泉以是名。
宋陳巖詩:白龜擺脫泥塗辱,步入金蓮佛道場。玉水迸流山石裂,有靈初不為刳腸。
瓔珞泉
在釣魚臺旁。水遇平石,噴激衝瀉,如流蘇瓔珞,故名。
宋陳巖詩:花花結結淨無塵,卻笑莊嚴未是真。五色明珠光照水,湛然清淨本來身。
碧玉泉
在少微峰北,石崖上,澄碧如玉。費拾遺,常取以烹茶。
溫泉
在翠峰東崖壁上,出石罅中。久雨不增,亢旱不息,凝寒不凍。掬而飲之,最稱佳酌。
雙泉
在龍安院西,二泉相距咫尺。宣和間,曹令機,鑿方池,刱亭於上。今廢。
派派泉
在龍安院前,泉分雙派而下,故名。
金沙泉
有二:一在地藏塔前,石刻金沙泉三字。一在無相寺南,則大不盈甌。皆四時不竭,金沙為底。
煉丹泉
在臥雲庵北,又云葛洪煉丹井。
戛玉泉
在翠瀑亭前。
巖泉
在保真院北。泓渟可愛,亦號聖泉。
宋陳巖詩:月光泉脈瀉虛明,澄碧無瑕注一泓。大字石間標聖水,祇緣徹底是真清。
虎跑泉
在西洪嶺側。相傳有渴虎跑地而泉出。
六泉
在五溪東岸。一小池中,有六竅涌泉,爾雅所謂濫泉也。明常遇春,結砦六泉口,即其地。錢文賢詩: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鳴。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溪(共計十溪)
黃石溪
在華山之南,嚴思嶺下。水脈高低,灌田甚廣。
瀾溪
即南塘。
宋陳巖詩:小溪亦有怒濤翻,何必滄溟始足觀。世事會心無廣狹,請君來此試觀瀾。
縞溪
由聖泉院,水如縞帶。舊志謂,出八十里為清溪,其謬已甚。
龍溪
有二:一出碧雲庵,黃匏城東北。一源出閔源。
縹溪
源出太古嶺。
舒溪
源出翠蓋峰。
雙溪
源出曹山,與南塘水合。
濂溪
出蓮華峰。
五溪
龍、縹、舒、雙、濂,五溪之水,合於六泉口,而為一溪,故謂之五溪。其水經五溪橋,至梅根,入大江。是五溪固九華之門戶也。
清王澤弘詩:出門朝日望溪明,忽望諸峰入眼驚。但識夜寒同氣候,如何天半異陰晴。山含微雪蒼然白,水帶殘冰分外清。到此倍知身世幻,九華真有故人情。
﹝按九華諸水,九十九峰,莫不有水,有名者,附於各山,無名者,不可勝計。要以源遠流長,達乎大江者為之經,則五溪是也。﹞
澗(共計九澗)
南陽澗
在臥龍庵前,流入南陽,為古猷州之地。
龍遊澗
在資聖庵南,懸流而下,入嘉魚池。說者謂,常有神龍遊戲其中。
東陽澗
在雙石之朝陽。
垂雲澗
在九子峰頂,有瀑布,白如垂雲。澗生小鮮,曰醫魚,久旱,出則得雨。
宋陳巖詩:飛瀑奔崖色皎然,飄空上下勢相連。看來不是天河水,盡是兜羅片片綿。
菖蒲澗
在淨居院前。溪石上多菖蒲,有一寸九節、十二節、二十四節者。香氣不類他處所生,真靈藥也。澗有霧則雨。
宋陳巖詩:膜外浮雲不較多,祇將無事養天和。生來懶覓仙人藥,九節菖蒲奈我何。
石船澗
在福海院南十里許,其下有石如艦。
浮桃澗
在懸水西南。昔趙知微種桃千株於中峰之北,鄉人於澗下獲桃以鬻。
花塘澗
在龍池西,其水自放生池來。蓋化城盛時,浮屠數百,誦偈所散香花,隨流而下。金地藏嘗置水碓,俗呼水碓坑。
雲巖澗
無考。
潭(共計七潭)
百丈潭
在資聖庵前,水自雲峰而下,高數百丈。潭面南北廣六丈,東西三丈,黯然如墨,有龍居焉。江南通志載,嘉定間,諸大道父,令青陽,死,即葬百丈潭,大道築廬守墓。洪武初,廬猶存。常遇春過此,題詩云:赤汁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祇為報劬勞。
濯纓潭
即清水潭,在瀾溪上源。一名洗心,以其潔,故云。
宋陳巖詩:山深地僻無人到,安得滄浪孺子歌。纓上本無塵可濯,莫將止水強揚波。
弄珠潭
在龍池下。自千尺泉而注,水沫拋散,故曰弄珠。或曰:耕夫夜宿山中,忽光彩射谿谷,視之,則龍於潭內驤首弄珠云。
雪潭
在釣魚臺上。飛流凡三級,故為上中下雪潭。
飲猿潭
在縹溪之上,澌澌水流繞中峰北,直下匯為潭。
清漪潭
在雙溪下。水波如錦紋,曰漪。
伏龍潭
在圓寂寺鷂子峰下。
清宗觀詩:槎浮急溜雷鳴洞,石激飛泉雪入庵。日影鏡光圍四面,我來一一見龍潭。
池(共計六池)
嘉魚池
在龍游澗下。中有石臺,竇子明,李化文,垂釣處也。其水多出異魚。或歲旱,禱之,雲雨即至。故池又呼為仙人塘,臺為祈雨壇。池深數尺,周可三四丈,峻壁四合,上有二水湊為重瀑,乃山東之奇勝也。
宋陳巖詩:客有忘形物我閒,寸絲不挂漫垂竿。游魚得計洋洋樂,人作西方丙穴看。
翠羽池
在碧雲峰,百丈潭上。雪竇雲泉,極其幽窈。文禽狎鳥,或集或巢,又名鴨子湖。
宋陳巖詩:錦雞花鴨爛成文,乘鴈雙鳧雪羽紛。同免王孫金彈子,飛來飛去一群群。
化城偃月池
在化城寺前,形如偃月。池中產蓮,實甚堅結。初無種,相傳金地藏居時始有。放生者,蓄魚其中。
宋陳巖詩:簇簇青蓮滿意開,老僧誇說舊栽培。塵埃不染花心性,淨客原從淨土來。
上下華池
在雲峰之下。即合澗也,雙溪合而成流。上下凡三坎,瀉成雪浪。上華池,有深窟,為龍池。下華池,水激而逆上,長漱,頗奇。亦產異茗。
龍池
在上下華池之間。山之絕頂,壁立屬天。自五龍灣合流為千尺泉,注池中,噴沫跳珠,涌洶數丈,龍所宅焉。大旱取水禱,輒雨。
白龍池
在圓寂寺上。
源(計二源)
東藏源
在化城寺東,平原沃壤,兩山之間。五釵松、檉、柏、雜藥、香茗,之屬,皆有之。
茗地源
在神光嶺之南。雲霧滋沃,茶味殊佳。亦稱閔源溪。
明吳仕義詩:犬吠披雲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木+宛]便生風。
灘(計二灘)
琉璃灘
在青峭彎東。水流澄澈,光若凝冰。
漱玉灘
在雙石巖東。漱石琮琤,有戛玉聲。
井
天井
在石照側,深如井。
宋陳巖詩:分派天河入地深,斷無射鮒汨泥塵。仙鄉初不諳機事,多少山間抱甕人。
塘
仙人塘
在碧雲庵,上有靈龜石,石之上有石屋,屋之上有仙人塘,塘之上,則螺髻峰也。
灣(計二灣,分灣、彎)
五龍灣
在龍池上,盤折為五。每折為一池,相貫如聯珠。中一池,方而平。嘗有詩云:一水自縈繞,五星相貫聯。出山同作雨,未許抱珠眠。
青峭彎
在天柱五老之西南。
明姚玨詩:春回山色帶晴煙,疊疊奇峰列嶂懸。掩映樓臺翻海市,參差雲樹逼壺天。將軍柳插銅為柱,大士松移金滿田。頻過危橋橋上坐,漁舟撐入石蓮邊。
橋
仙橋
在望江亭下。長五六丈,闊三尺許,傍臨不測,兩崖欲絕,一徑通之,若畚土而成者,故稱仙橋。
城
黃匏城
在碧雲庵上。遠望長江,又名望江洲。
門(計二門)
天門
在蓮華庵前。傍二石峭立,上石突覆,其狀如門。
龍門一躍
在南陽里。北行二三里,有雪灘三級。上有橫地(疑當作池),淵深莫測。石壁峭立,約五六丈,飛流直下。上有二石對峙,如龍門。聞人詮,過而奇之,以名。
田
平田
即塔南平田岡。
清華黃詩:曳杖攀藤二十里,行到峰尖忽掌平。應知趺坐無多地,欲置煙霞第五城。
沈端詩:洞口奇峰吐玉蓮,寺門迴瀑涌珠泉。仙人春到閒無事,犁月耕雲學種田。
張簡詩:插笏盤螺青刺天,亂山高頂露平田。遊人忘卻經行險,野寺村莊換目前。
九華山錄(乾道二年九月,泛舟山浙錄。)
宋 周必大
庚寅早,欲如九華,而雲夢宋宰,及歸州助教張蒙正,相候過午,乃能上馬。時候差忠訓郎趙良弼等同行,辭之不可。五十里,至鐵券山,投宿葉薈秀才家。薈有子楠,登進士第。山深,夜甚寒。
辛卯早,再赴葉君飯,乃行,尉亦並轡。二十餘里,至青陽,縣令成文林,雩丞熊從政實褒,主簿陳朝立,巡檢程天夫,同來迓,館於驛中尉廨,即宋齊邱宅。其旁對九華。而齊邱之墓,在牛心山下,去縣東五里。赴陳朝立會,以能仁院為廨,傍有妙音院。同至縣學,登經史閣,望九華,紫翠千仞,造物融結奇巧,真尤物也。
壬辰早,同陳簿、葉尉、趙忠訓,出郭十餘里,登雙練亭,(原注:兩瀑披崖,故以名亭。)度西洪嶺,入龍安院。自此徐行,歷永安塔,虎跑泉,過石龍口,虎跑嶺。此兩處地勢稍高,望雙峰九子甚奇。遂入廣修院,去縣已二十五里,院宇頗雅潔。寢堂,望雙峰、(原注:遠望如雙劍,此二峰也。但其名多改易,聞最高云。)幘峰、真人峰、蓮華峰,是為五老峰,步至上雪潭,源高而遠,仰視蓮華峰,正如所倚之屏。其前即石門,水所注也。峭壁削成,懸瀑十丈,怒濤駭浪,不減三峽。或瀦為深淵,或散為奔湍,雷轟電掣,約二百餘步,為下雪潭。其間多大石,水平布者數丈。潭中產石斑魚,不常得。有瓔珞泉,水跳石上如貫珠,尤為奇絕,而土人不貴也。
食罷,轉山而行。終日觀山面,殊不厭。約十餘里,入無相院,有觀音閣,對峰巒數重,留題而去。又二三里,至協濟廟,神兄弟三(按:三當作二)人。日方晡,或謂化城遠不可到,遂止。陳朝立置酒中坐,帥諸人下九華溪,蹋石涉水以為戲。葉尉體肥甚,獨墮水中。溪自龍池來,欲訪其源。或曰:路太遠,唯禱雨乃至,今蕪穢不治,不果行。終夜如大雨可聽。
癸巳早,隨溪而入,至亂山環合處,登化城嶺。嶺峻窄,時時回望,諸峰層出,殊快心目。少休半霄亭,巳時至化城寺,寺宇甚佳,唐時新羅王子金地藏修行之地。飯罷,謁金地藏塔,又在寺後,突然一山上,常時可望大江,是日適為晴嵐所蒙。僧祖瑛獨居塔院,獻土產茶,味敵北宛。陳朝立以翰先歸邑,乃同葉趙,行二里,訪龍女泉,其旁乃李太白書堂基,今為張氏墳地。(原注:或謂書堂在半霄亭傍者,非。)自此下嶺,過苦竹坑,俯視群山,左右對列,中有平田,氣象極好。稍前,即寨頭,蓋建炎間,張遇寇青陽,縣官移治於此,真關隘也。行近懸橋,雙瀑石山對瀉,未經名人品題,故無聞焉。又行,至蜃盤嶺,而化城峰盡矣。化城九峰最高處,蔣穎叔嘗有悔游之語。俗傳十里,殆不止此。賦小詩曰:攀蘿度險捷猱猿,石角鉤衣屢盡穿。莫訝遠尋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階前。又數里,至龜山,一上,復數里,尤為險峻。有祟壽寺,慈雲閣,對雙劍峰。又賦詩曰:注坡緣壁化城中,客慍奴瞋我亦慵。及至龜山還一上,為憐高閣對雙峰。寺僧善修,年八十六。贈以詩曰:老僧九十視耽耽,二十年來不下山。我得九華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間。日尚早,愛其景物,遂宿焉。
甲午早,下龜山,行十餘里,入聖泉院。泉在院側石巖下,號無底泉。試之,僅二丈,蓋游者未嘗測其淺深耳。水自巖出,甚清駛,中有五色石。飯罷即行,過慕善鎮,回望九華,橫側高低,無一同者。又五里,至曹溪寺。又五里,至覺安寺,五溪合流於此,故地名五溪。又五里,入大路,過鐵J,葉元質別去。又二十五里,投宿馬牙酒坊。二三里,有長安寺,夜不果往,陳朝立自青陽致饋。是行,自西洪嶺入山,蓋西南也,終日觀山面。既至聖泉,蓋自北而出,所謂山之東,乃山背。(闕文)聞有廣福等院甚佳,而從者猥眾,頗不自由,不無遺憾。(九華紀勝)
遊九華山記
清 高誠
庚辰春,予押運赴淮,返櫂,次大通,因慕九華,欲往瞻禮。
四月十日,偕友人周子淇園,肩輿登程。晚抵甘露庵,距化城寺尚十里許。其夜雷電交作,山鳴谷應,大雨如注,竟夕不止。明日晨興,雲霧瀰漫,咫尺莫辨。予曰:今陰晦如此,展聖像後,即行回舟,遊覽之事,待他年耳。於是冒雨經望江亭,至地藏大殿。瞻禮畢,覺稍霽,而四面峰巒猶未現出。山僧凌雲曰:磴道溼滑,曷若在山暫宿一宵。乃住於立庵,與周子憑樓而坐,清茗閒話。則見霪雨飄颻,煙雲直入窗戶。予戲謂周子曰:吾子此次遊山,飲食之際,不知吞卻多少煙雲耶?周子曰:君明日回舟,詩囊中,又不知捲去幾多風雨耳。相與撫掌歡笑,復招凌雲談禪。直至更深,雨勢轉大,四山水發,其聲洶涌,遂各就寢。至夜半睡覺,忽見月色滿窗,光明如晝,驚起,開戶視之,皓魄當空,浮雲四散,喜不自勝。
詰朝,乘興登東巖以眺望,適值白雲鋪海,下齊山腰,彌亙千里,不見際涯。而群峰秀出,峙立晴空。加之旭日東升,光彩掩映,真綠翠如芙蓉也,青蓮之詩,為不誣矣。已而下東巖,復陟殿後平臺,同周子遙望群峰,凌雲為我逐一指點。其最遠者,蓮華峰、獨秀峰。其次則雙峰、五老峰。其最近者,天柱、筆架諸峰。疊翠層巒,不可悉數,真天下之大觀也。因憶少時遊西秦,入函關,仰瞻華嶽,睹三峰仙掌,欣羨無窮。今見此山,玲瓏透秀,勝於太華,劉夢得之言,不信然乎!於是相攜乃至立庵,與山僧共飯而別。
須臾至甘露庵,已在山半,見雲霧尚迷濛也。下至一宿庵,則徐徐漸散矣。又前行數里,至甲子嶺,回望五老、天柱,突然挺峙於天際,其色蒼翠異常。復前行,至西洪嶺,仰瞻蓮華、獨秀諸峰,修纖秀削,莫可名狀。沿途流覽,雖一邱一壑,皆有可觀,洵造化尤物也。是晚,宿青陽城,其山陰雨如故。次日,乘小舫回大通舟次。
不辭固陋,因援筆而為之記。(九華紀勝)
九華山紀遊
民國 蔣維喬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其山脈,自黃山分支,由太平、石埭,入青陽縣境。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山有九峰如蓮華,改名九華。佛家則以為四大名山之一,即地藏菩薩道場也。
民國十七年,夏秋之交,沈君醉愚約遊黃山,道經青陽,先入九華,因為斯紀。
八月十二日,晴。午後,晤周君子美,言招商局聯益輪船,艙位已定。晚九時,姪兒君毅,以汽車來送余登舟,則邢君復三已先在,既而沈周二君亦至,彼此聚談甚歡。
十三日,晴。在船中閱黃山志,或偕同人至艙外,覽江中風景。
十四日,晴,上午十時,到南京,袁君觀瀾,趁滬寧火車,在此等候二日,下船相見。斯時搭客擁擠,且有退伍兵五百人,蜂擁而上,秩序大亂,客室亦為占滿。袁君幸有余等預留之榻位,可以坐臥。於是同遊者共有五人。余在船無事,翻閱九華紀勝等書。
十五日,晴。晨六時,抵大通。大通屬安徽銅陵縣,輪船碼頭,則在江中和悅洲上,與大通尚隔一江。斯時方君頌三,在埠迎接。此次約遊黃山,方君為東道主,君徽之黟縣人也。並有方君之戚項君積餘,父子二人,協同招呼,甚為可感。乃至中華旅社,休息一日,方君則代為雇肩輿,兌現銀,預備明日登程。
十六日,陰晴不定。晨起,整理行裝。六時,步行至義渡碼頭,分乘渡船三艘,各人之行李肩輿,分置於船中。溯大通河而上,未幾,過洋湖,(俗名銅埠湖)湖頗寬廣。舟行凡二十里,九時,抵銅埠,是青陽縣境。登岸後,輿夫布置肩輿,其輿以竹榻為之,縛雙槓於左右,曲竹篾為頂。幔頂之油布,及輿中之墊褥,均須客人自備。內地旅行之累墜,即此可見。十時半,布置完畢,方啟行。行未久,遇雨,時雨時止,衣褲多溼。十二時,至懸橋,自銅埠至此十里。午後一時,復行,二時半,至青陽縣,投宿北門外江南飯店。同人出外,至迎賓樓,進麵食。復至城外河畔散步,天又將雨,即歸,洗浴更衣。
十七日,陰。七時,乘輿登程,沿青陽城根,向西北行。九時,逾西洪嶺,嶺低且平,而路頗曲折,斯時,天色稍霽,下嶺後,四山環抱,野鳥亂鳴,閒以秋蟬,漸入佳境。十二時,至二聖殿。自青陽縣至此,已行三十五里。二聖(別作二神)者相傳為金地藏之二舅,自新羅國尋金地藏至此者也。余等在市店午膳。午後一時復行,過一宿庵,至小橋庵,澗水奔流,衝激石磯,有如轟雷。復過大橋庵,登一天門,路雖陡峻,而階級整齊。捨輿步行,修竹夾路,閒以古柏雜樹。二時,至甘露寺,寺在橋庵之上,定心石之下。再上為二天門。三時,經龍池,及半霄亭,亭在半山,為遊人休憩之所,故名。再上為小仙橋,及大仙橋,橋旁皆臨深澗,兩崖壁立,一徑中通。四時,登三天門,到此,則為平原,乃九華山正面,大小寺觀,錯落其間,並有市集,商店約百餘家。其與普陀不同者,普陀山中,經商之人,不許帶眷屬,并不許畜雞豚。九華則否,商人皆帶眷屬,畜雞豚,不若普陀之清淨矣。山中有叢林四,曰百歲宮、東巖寺、祇園寺、甘露寺。此外皆為房頭,而以化城寺為中心。寺之東西,各有六房頭,共十二房頭。余等經百歲宮、東巖下院、化城寺、寶積庵、佛陀禪院、龍庵禪林,而至永慶庵止宿。永慶庵,東六房之一也。此地氣壓高四百二十米突,氣溫八十八度。庵中住持嚴德出遊,由明性戒定二僧招待。進麵點後,洗浴更衣。臥室昏闇,晚間蚊蟲甚多。余等一路辛苦,及早偃臥。
十八日,晴。五時即起,偕醉愚、頌三二公,至化城寺禮佛。寺在化城峰上。其前廣平,有放生池,中多大魚。唐開元末,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至九華棲止,苦行十餘年。至德初,諸葛節為之建殿宇,厥後僧徒日眾。貞元十一年,趺坐而逝。逝後靈異,與經中所載地藏菩薩瑞相相同,知為地藏菩薩降世,朝廷賜寺額曰化城,遂為地藏菩薩道場,今咸稱金地藏云。寺昔興盛,今則頹廢。
余等出寺西行,登神光嶺,禮金地藏肉身塔。塔在嶺麓一小山之巔,其前有石級八十四,峻絕如梯,兩旁懸鐵[糸+(一/旦)],扶之而升。塔頂建殿覆之,稱肉身寶殿。金碧輝煌,備極壯麗,凡朝九華者,必至此。余等禮畢,繞至殿後,適四山出雲,峰巒皆沒其中,儼如海浪,日光射之,作白銀色,名雲鋪海,頗為奇觀。
六時半,回庵,進早膳,畢,七時半,換乘山中兜子,擬登天台峰。山中輿夫,例不許外來者侵奪權利,且大通之肩輿亦太重,故須換山兜也。出庵,向東南行,自九蓮禪林後,登迴香閣嶺,石級寬闊,竹林夾道。至嶺巔,以測高器測之,高五百米突,有華嚴禪院。下嶺得平地,名中閔源。由此始登天台峰,其麓有接引庵。過一石橋,有地藏庵。從庵石上,歷大慈、普濟、淨土三庵。再上為華雲庵,建築頗新,對面望見東巖,其高適相等。又上經慧慶庵,至吉祥寺,方及山半。在此啜茗休息,住持了心,善於應客。又上為延壽寺,左有長生洞,前有巨石嶙峋,石下復有洞,水涓涓下流。再上為興添寺,其旁巖石黝黑,聳削壁立,類皆縱橫尋丈,如人工堆疊而成。石紋直裂,閒以青松,美麗如畫。上至朝陽庵,則石級陡峻,壁上鑴天梯二大字。自此至頂,愈高愈陡,皆捨輿步行。歷翠雲庵,至觀音峰,峰下有摩崖四大字,曰:漸入蓬萊。再上,路更陡,地勢愈高,四面峰巒愈顯露,景物愈奇,令人應接不暇。磴道旁有鐵欄,以護行人。未幾,得一平臺,名古拜經臺,相傳為地藏拜經處。庵後有大石亭,俗呼大鵬聽經石。
十時三刻,登頂,有地藏禪林。自永慶庵至此,二十餘里。寺前有額,曰:天台正頂。寺右巨石駢立如屏,曰:玉屏峰。寺左有摩崖,曰:非人間,三大字。余等從渡仙橋下進寺,由左側而上,過渡仙橋,而至捧日亭,亭在玉屏之頂。清乾隆時,李太守暲所建,名曰捧日,言其高也。屢經興廢,今正重建。亭與寺,以渡仙橋通之,橋亦暲所建。東跨天台岡,西跨玉屏峰,而橋之圓洞,即為寺門。洞上鑴中天世界四字。自亭而下,至寺之後堂啜茗。余叩寺僧以雲峽一線天之勝,則云:須由寺後,再升絕頂,方得見之。乃令為前導,履巨石之脊而上,略無階級,數十武即至,見二巨石,直立如門,下寬上窄,自下仰望見天,故稱一線天。右石後面,直鑴雲峽二大字。左石前面,橫鑴一線天三字。此為天台之絕頂,天台,九華山之最高峰也。測之正頂,高七百三十米突,絕頂,高七百五十米突,約合華度(一米突,合三尺一寸二五。)營造尺,二千三百二十餘尺,氣溫八十四度。登此眺望,萬山皆如拱揖,胸襟為之一擴。峽前正對真武按劍峰,(俗名香鑪峰)峰麓有龜蛇二石,左右並峙,相距可三百尺。(俗名雙燭峰)遊覽移時,已近午刻,遂寺午餐,餐畢休息。
十二時半,下山,輿夫行甚捷,二時即回庵,洗浴更衣。五時,出外散步,至化城寺東,太白書堂,(為李太白讀書處)屋宇三間,頗頹廢,故未進門,僅在橋畔坐聽流泉而返。
十九日,晴。晨,七時半,乘兜子出門,擬遊東巖。由化城寺向東行,過栴檀林、天池庵,漸升東巖之麓。歷法雲禪寺、普同塔院而上,石級紆迴,較昨日之迴香閣嶺稍陡。山半有亭,內供地藏。竹林雖不若迴香閣嶺之密,而大樹較多。八時,至東巖頂。自永慶庵至此,不過五里耳。頂高四百五十米突,蓋祇一千三百九十五尺也。
東巖,原名東峰,其上有巖,深如屋,相傳金地藏始卓錫於此,明王守仁更名曰東巖。巖前懸崖峻絕,俗呼捨身崖。明正德十四年,守仁再入九華,武宗遣錦衣使偵之,見守仁在此宴坐,故又名宴坐巖。今則通稱為東巖。上有東巖禪寺,規模宏壯,唯限於地勢,殿宇高聳而窄。大門向北,門左有鐘樓,寺後地藏殿,已逼近崖邊。自遠望之,恰如山巔之堡寨,不似伽藍也。余等在此稍休。
九時,即由東巖嶺脊,赴百歲宮,山路狹小,崎嶇不平,松林茂密,巖石怪奇。逾小天柱峰、插霄峰。將至百歲宮前,嶺下有一松,翹首振尾,形狀飛舞,名鳳凰松,可謂酷肖。百歲宮,即護國寺,在摩空嶺上。明萬曆年間,無瑕禪師,自五臺至此,結茅而居。圓寂時,壽百十一歲,故名寺為百歲宮。入寺觀覽,殿堂精潔,客房甚多。在九華寺觀中,當以此為首稱云。進後軒啜茗,憑窗遠眺,則磨盤峰、五老峰、太古嶺、鳳凰嶺,皆歷歷在目。宮後低原,即下閔源也。
十時,由百歲宮後門出,擬探鷹石之勝。下坡時,路皆砂礫,甚難著足。逾一小峰而下,歷石磴三百餘級,忽見山峽中,一松一石,咸有雲林畫意。再行里餘,見道旁有龍虎泉。過此,至地藏殿,殿旁有伏虎洞,洞小而不深,不足觀。洞後歷級而上,有巨石突起,高約二丈,下窄上寬,頂有大石,如蓋覆之。自其側遠望,儼若蒼鷹翹首,故名鷹石。頂蓋寬平,方約三丈許,故又名宒L石。旁有短梯,可以猱升。引導之僧云:磴畔之欄,及石旁之梯,皆已朽壞,阻余等勿去。同行者多折回,余不之信,獨行而前,招醉愚、子美二君,隨後亦至。余在石旁,力撼其梯,梯雖有斷痕,而斷處紮縛甚固,遂鼓勇先登。至頂,則石面平滑,僅近梯邊鑿三孔,可著半趾。故升梯不難,而登頂則難。余既登,子美繼上。余坐石邊,以手援之,醉愚亦上。略事盤桓,子美先下,而復三、觀瀾二君亦至。復三亦如法登頂,觀瀾則以身體過重,在石下坐待。頌三見險,已心怯先歸。余與醉愚,一坐一立,復三用快鏡為攝一影,余乃再為醉愚、復三攝一影。石畔有一松,頂圓如蓋,高出石上。余與醉愚、復三徘徊久之,次第而下。石根鑴有松頂蒲團,雲根石室,八字,旁署舊史鄧元昭題。回至地藏殿啜茗。十二時,循原路,經祇園寺而歸。午膳畢,稍睡。午後三時,同人出門散步,至祇園寺,略觀一周,余先歸。晚,寺僧備筵餞別。
二十日,晴。五時即起,收拾行裝。六時,出永慶庵。來時從九華北面進山,今因須赴黟縣,故從南面出山。步行,登神光嶺,至地藏塔,再向西南行,至稍平坦處,方乘輿。由淨手亭、大嶺頭、平田岡,而至三天門,即普濟禪寺。七時,至金剛禪林,其旁山半有轉身洞,洞係兩石合成,實非洞也。在此望見仙姑尖、金剛尖,金剛尖者,即黃山西脈,自太平、石埭,蜿蜓入青陽南境,特為起九華山者也。又逾分水嶺,嶺路高下紆迴,長約十里。蓋嶺北之水,入揚子江,嶺南之水,入新安江,故有此名歟。九時,自二天門,至正天門。十一時,自一天門,至古頭天門,市集頗熱鬧。凡名山之進口處,均有天門之稱號,唯九華,則山南山北皆有此三天門耳。十二時,抵南陽灣,在小店煮飯午餐。自九華山至此,四十里,所行悉是山路,過此方是平原。然高於海面,尚六百尺也。午後二時,復行,過駕虹橋村、所村、上南堡。四時,至陵陽鎮,鎮中商店數十家,頗似富饒。在此休息,復行。經曹家灣、沙堤曹。六時,至崇覺寺。在小客店住宿,湫隘異常,勉強安之。南陽灣至此,二十五里,今日共行六十五里。九華之遊,於焉告畢。以下當入黃山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