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戒律”本来是要息诤,但是“戒律”却也最容易引起纷争不断、见诤不断。我们要掌握一个重要原则,除
非他要当你的学生,有问题请教于你,你才跟他讲怎么样去做,否则戒律方面,事实上都是用来修正我们自己,不是去衡量别人。有关于名利心方面也是一样,要回
来检验我们自己,因为修行路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岔路,都是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我只是把我经历过来的,所看到一些容易出差错的分岔点,让大家知道,因为有
些它是很深,当你有修有证、有名有利之后,如果你走偏差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都要息诤,回来净化我们自己。
(第一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身、受、心、法就是
“四念处”,佛陀讲有一条能够直接通达灭苦、息苦,究竟解脱的道路,这“一乘道”能够“净
诸众生,令越忧悲”,把你的苦、烦恼都能够消失。“灭恼苦、得如实法”能够真正去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
了悟这些实相、真理,这个法门就是“四念处”。所以,在佛陀时代,以及当今的南传佛教地区来讲,“四念处
”的修行法门,是最重要的主流,不管他们怎么样展现,都是扣住“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在1989年,
我一个人到泰国去参访,泰国人也会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啊?当时大部分的泰国人,包括他们佛教的出家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阿
弥陀佛,他们也大部分没有听过,就是一些时空的演变差异之后,他们不知道,因为在他们的修行法就是“四念处”,以及
“出入息”方面。
不过,今年年初有一团泰国比丘来台湾行脚,当时我还想说他们来到我们台湾,不晓得他们的口头禅会用什么,结果后来跟他们接触,反而他们一跟我们见面都讲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一过来之前,我们这里跟他们交涉的人就跟他们讲,我们这边都是讲这样的一个佛号,反正遇到人家供养什么,他们就是这
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有一点就是入境随俗。
(第二节)“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然后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人没有落实在
“四念处”的修行,就是离开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离如实圣法”就是离开解脱圣道,没办法真正体悟到
法,就离开甘露法,然后“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于苦就不得解脱。佛陀就讲得很坦白、很清楚,你的修行法门,如果
没有落实到“四念处”,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绕。如果一个人能够“不离四念处”,就不会离开佛陀所讲的
“如实圣法”,就不会离开“圣道”,不会离开“甘露法”。你能够不离开甘露
法,当然就能够脱离生、老、病、死,越忧、悲、恼苦。
“我说彼人解脱众苦”整个修行要离苦、灭苦,要出离苦海、迈向究竟解脱,一个很重要的法门。【法义分享】四念处的修法是综合性
的应用与全面性展开的完整修法。那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所以,你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基础,否则修“四念处只
会学到一些名相,学到一些技巧、学到一些皮毛,精神、核心很难学到。那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所谓“二六时中
”就是24个
小时的意思,一天当中都在修行,并不是说都不要睡觉,该睡觉的时候一样睡觉,当你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做什么事情就好好清醒觉知你的当下,包括要睡觉
的时候,也清清楚楚的知道你要躺下来,然后你要触到枕头,这整个过程都清楚明觉。然后你要睡觉之前,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都能够清楚明觉。但你不是说
“好!我修行,都保持一个很高的一种明觉”睡觉的时候会睡不著,因为在睡觉的时候还在用力、没有放松。如果你睡觉的时候没有放
松,没有好好的睡觉,睡眠品质就不好,隔天的禅修就会受到影响;除非你能够放松,身心会自然调整需要的休息量,如果自然的醒来就起来。并不是说二六时中用
功,就是不可以睡觉,不是这样!而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的睡,早上清晨醒来、眼睛一张开,当下的一切动作都清楚明觉。
事实上,印度是以四个小时为一个阶段,所以“四、六”二十四,他们把一天分做六个阶段,所谓“二六时中
”是印度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二十四小时。于是有初夜、中夜、后夜。初夜是晚上的六点到十点,中夜是十点到清晨的两点,后夜是清晨的二点到六
点。白天也是一样,六点到个十点是白天的第一个阶段,再来就是中午的一个阶段,他们是用四个小时来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六、四
”廿四小时。如果以他们实际精进在禅修,因为佛陀所带领的大部分是出家人,几乎都是专业,没有很多的杂务,大家的身心负荷不会那么粗重,需要
的休息量比较不需要那么多。他们专业修行的,睡眠时间是“中夜”的时段--十点到清晨两点,如果一般人把睡眠时间刻意减短,造成
睡眠不足,一样会影响尔后的禅修品质,这样也不是很理想。
当然睡眠方面,睡眠量可以透过训练而减少,因为我以前也经历过,如果你的睡眠减少不是自然的,而是刻意透过训练,是不断在透支你的生命力,长久下来身体
的免疫功能就会衰退。要看睡眠是要自然的醒,然后精神要很好,而不是说人家只睡四个小时,我睡六个小时这样不行啦!这样太放逸啊!会比不过别人啦!我这样
不行……,你刻意从六个小时,然后就缩短两个小时,但是在缩短这两个小时之后呢?然后你在平常的时候,就会一直昏沉,身体体
力会透支,于是你用一些方法来对治,这样慢慢的训练、慢慢的训练,可能你后来会真的就是睡六个小时。如果不是在正常的情况,而是透过人为的刻意造作,这样
是一个生命力的透支,久了之后,你的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就会出问题。
有关于持戒方面,我们不用去论某人持了多少,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展现,他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我们也尊重,而且感恩他们的贡献,至于我们个人可以参考别
人的作为,我们要怎样做,自己拟定出我们要怎样做,不必去帮他们定位,因为这是尊重,我们是尊重这些的存在,我们自己要怎么走,这是最重要的,你觉得说自
己要怎么走比较好,你要持怎么样的戒,对你的解脱有帮助,你就去做,“戒”事实上是帮助你解脱,所以我们不用去帮别人定位。
【法义分享】起初要参加为期七天或十天的禅修,经善知识指导整套的修法,及如何去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及宇宙人生的实相。一方面也学习当下现观身、
口、意的冲动。事实上,“四念处”是要进入到很微细的心行,要看到很微细身、口、意的展现,内心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有正知正见之
后,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真修实证而开悟、断结、证果。但是,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著修四念处,有以下的弊病:(一)只懂
一些空壳名相。只学一些皮毛或只学到部分而没办法深入。这是很常有的现象,很多人一听到“四念处”很好,这是“一乘
道”,很重要啊!结果就急著要去实修“四念处”。(二)、略有心得体悟之后,就背著一把锐利的宝剑,到处要找人较
量,或到处要看别人之漏、挑别人的毛病,设法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这两点都是很常犯的毛病。
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如果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都还在世间法里面绕。修行真的就是回来看
我们自己,觉得说我们要怎么样做,选择一个觉得这样走起来的路,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能够发挥出来,也能够真正回向世间,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闻思基础
不足而急著修“四念处”,你会只懂一些空壳名相,或只学一些皮毛,或只学到部分而没办法深入,就像如果医学理论基础不够,然后就
急著要去当外科医生,或是急著去找一位医生来,在旁边实习、在旁边看,我们很容易常常只学一些技巧,只学一些外表,只学到一些皮毛,因为他要跟你讲一些重
点方面的,你没办法体会啊!没办法体悟到啊!因为“四念处”的修行,等于是很锐利、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全面性的修行,如果前
面的闻思基础不够,你只是会学到一些皮毛,这样而已。
如果你的闻思基础不够,而且正确心态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惭愧心、没有柔软心,“修四念处”是以一种有所得、有所求的心在修。所
以,以前我也看过不少人,他们也都是一样标榜说用“四念处”在修,结果是怎么样呢?都著重在“守护六根
”的关键上,就一直认为说怎么样看著他的身、口、意,然后根、尘接触对境的时候,他怎么样去看啊!……不错!这
方面他已经有在看,在四念处里面的“身念处”方面,觉得身体的动作各方面他都在看、都在觉察,当他经过一段期间的训练之后,不
错!他的明觉度、身体各方面的动作,已经比以前明显进步了,但是再来呢?却会用一种心态去看别人,当他自己觉得境界比较高之后,再来就是要看别人
“你这样不行啦!你这样是漏啦!你这样那里漏啦!你这样……”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我是遇过
不少喔!
当大家在共修的时候,他的耳朵就是在听别人,看哪里的有漏,等一下一把剑就砍过去;他会说你这样就是不如法,这样就是怎么样…
…,这样就是没有守护……,等于说他学了一些技巧之后,然后就是背著一把剑到处要去砍人,当然这砍的当下,一
方面是说为你好,帮你指出你的缺点、你的漏,但事实上背后有一个心态,要让你看看我的厉害,我比你厉害、我比你还高……,修
行比高比低的心态,很容易就呈现出来啊!所以,当我以前跟喜欢学禅的人在一起,一样啊!看到大家参禅学佛之后,以为他开悟了之后,就是背著一把剑要去砍,
要去比较、较量。当我后来跟一些学习“四念处”的人在一起,一样又是看到这样,都是在比来比去、砍来砍去。
所以,当你略有一些心得体悟之后,就背著一把锐利的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或到处看别人的漏、挑别人的毛病,设法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不要认为
说应该是修行较高的人才会有啦!我们初基的人应该没有啦!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希望大家有正确闻思之后,这些岔路就可以避掉,因为你有惭愧心、有
柔软心,然后不断的闻、思、修、证,这一条解脱路才会很快的上来,不断这样向初果、证初果,一路一直上来,才不会被种种枝枝节节岔路迷惑住了。
本章的重点是放在第九节的《念处经》,北传的经典里面,在《中阿含》九十八经的《念处经》,在南传《中阿含》跟《长阿含》都有《大念处经》,都是南传里
面非常重要的经典。在国内的像葛应卡,他们有提到“四念处”的修法,也都是以“大念处经”方面为主,所
有讲“四念处”方面的,就是以“大念处经”为主,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以《念处经》为主要内容。因为我们
这里有比较、对照过之后,发现北传的《中阿含》里面所讲的《念处经》,讲得很详细,跟南传的比较起来,重点都有把握住了,所以我们就把它归纳出来。
上次在“持戒”单元有提到关于裹小脚的启示,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去体会一些事情,但是大家要谨慎,绝对不是说不要持戒,也不是说
轻视戒律,没有持戒、后面的定、慧不可能出来,“戒、定、慧”是一个环环相扣,而且是水涨船高,所以“持戒
”才能“生定”,“生定”才能够产生智慧。当你有智慧之后,又会回过来把原来不适当执著戒
律那些,会慢慢调到“中道”,后来走到“中道”上。希望大家不要漠视戒律,一方面也不要被戒条束缚住,
形成绑手绑脚,这样也不是戒律的精神原则。因此,重要的就是不要轻视戒律,再来就是不要被戒律所束缚,我们要走在中道上。你要走在中道上,必须要有智慧,
如果一开始走偏了,或是说走得碍手碍脚,没关系!就是要从中才能够去学习、调整成长,就是戒、定、慧,协助我们不断这样成长,大家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原则。
(第三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
内外身观住”“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所谓“正智正念”的“智”,这时候算是正知正念,算是一种明觉、一种知觉、一种知,真正的智慧是要在后
面,后面经文已经改为“正念正知”。
这一经有满重要的一个启示,我们以前以为“修四念处”,只有在身体方面而已,其实“四念处”都有讲
到:内身、外身、内外身。“受”方面也是一样有内受、外受、内外受。“心”方面也是一样有内心、外心、
内外心。“法”方面也是有内法、外法、内外法。【法义分享】因为这里的一些解释,会有跟外面的解释会有一些出入,外面的一些解释
我们可以参考。四念处是针对身、受、心、法,进行全面性的深观。而且每部分又分为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法、外法、内外法。四念处实
修分成几个层次:第一、观察内身、内受(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第二、观察内心、内法。这是层次、步骤,一步一步这样进来,一步一步的深入。第三、观察
外身、外受、外心、外法;第四、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在此,请大家补充第五点,第五个阶段要到达无内无外。
一般教导四念处实修的,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工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但完整的四念处修法,要深入到第四层,事实上是要到第五
层。修行的视野,要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修行是要以个人五蕴身心为起点,但不要只局限在个人五蕴身心上,否则
会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林”,这与能否断深层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关系。因为自己曾经走过这样一条路,后面这几点都是一些心得跟大
家分享,如果你没有深入到后面的三、四、五这样上来,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林。
一般四念处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是观察内身、内受,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以前也听过有些在教“四念处”的,因为《念处经》里
面有讲到内身、内受,还有外身、外受,有的解释认为“内身”就是身体里面的内部,“外身、外受”就解释
为我们身体的外部。但是当我后来深入经文再看,然后当自己这样实际的走过来,发现这样不是很理想的解释。有的喜欢原始佛法的人,认为佛陀所讲的,就只是在
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像我们有时候会播放幻灯片,播到整个外面的世间这些,包括整个山河大地,有的又会认为这是播放身外的法、外面的法,这好像是外界,不
是我们身体方面,没有在我们五蕴上面下工夫,认为这好像不是很重要,但事实上那是错误的评估,因为我这也是走过来之后,才发现到外法方面,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修四念处”,只有在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包括“四念处”,把外身、外受、外法,都解释作我们
身体外面,这样在四念处里面修,很容易形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林”,而且深层的“我慢”很难很难突
破。
如果把内身、内受、外身、外受,都解释成身体这一部分,认为修行只是在我们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这样深层的我慢很难很难断,因为都是用“我
”在修“无我”,也就是这一把剑本身再怎么砍,这一把剑本身没办法自己砍断自己的。主要跟大家提出比较微细、精细
的,修行是要从五蕴身心这个点开始是不错,我们修行是要从这个点,然后扩大到线、再扩大到面,再扩大到空间。如果以我这样一个心得整理出来让大家参考,这
个点比较容易了解,比较容易掌握,一般外面比较在教导、在著重的,都几乎在这个点上面,也就是我们个人五蕴身心的“身”跟
“受”两个念住,很清楚在看你的动作、你的经行、举止,你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保持明觉,还有六根的出、六根的入,与
身、口、意的出与展现,都是属于身、受这方面的觉察,比较更微细一点深入的,就是包括个人的心跟法。
真正“四念处”初步的阶段,包括个人五蕴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觉察你的动作,这样而已,这个心就是当下你是
怎么样的心态,有没有贪?有没有嗔?有没有痴?都要清楚的觉察到。由心所展现出来的,叫做“法相”。五盖--贪、嗔、痴、慢、
疑,“四念处”所要观察的“法”,是著重在“心”所产生的法相,身体所产生的
是觉受,“法”就是心所产生的“法相”--你的贪、嗔、痴、慢、疑,有没有精进走在七觉支上面?也都是
属于“法相”。因此,“法相”不是说不好的,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你能不能如实的觉察到?因为这是
更微细的,这一定有它的次第、步骤。
如果次第步骤的第一个“点”,你没有清楚具体做到,第二的“线”,你没办法展现出来,第三要展现到
“面”,再来又要展现到“空间”。像有的人喜欢从果地起修、从空性著手,认为说你还在那里修这些贪、
嗔、痴,太慢啊!是小乘啊!只是小学生啊!因为你没有扎实实的走,没有一步一脚印的走。只要你有真正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的走,绝对不会认为那是小乘的、
那是小学生的,因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阶段,你要谈后面的空性,后面“空”的全体展现,只是变成
“我慢”的展现而已。所以,一定是要点、线、面这样上来,“四念处”有环环的结构,唯有你清楚知道自己
身体的身、受、心、法,才能够将身比身、将心比心去知道别人。所谓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就是这样。我们把它归纳到“面”的阶
段,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阶段,所谓知己、才能够知彼,你真正能够清楚知道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身、口、意展现,有没有我慢?能够清楚的观察到,你才能
够如实看到别人有没有我慢。
所以,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可能真正知道别人;如果能够真正清楚知道你的身、受、心、法展现,你就可以将心比心、将身比身知道外面众生,他们的身、受、
心、法,柔不柔软?有没有我慢?有没有贪嗔痴?当你有一面平整的镜子,就可以如实照见世间,如果这个工夫能够做得好,很自然的就会有“他心通
”,大家不要把“他心通”想的很虚很玄。但是,如果你没有清楚如实知道自己,所谓“他心通
”方面,是用猜测的,你只是在猜测,而且是用你的我慢在看别人的不如法,你以为别人不如法,事实上是用自己的我慢在看。所以,如果没有脚踏实
地、好好如实清楚的,观察到自己的身、受、心、法,外身、外受、外心、外法,没办法真正如实看到。
点、线方面做好了,“面”就是包括自身以外的这些众生都是,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就能够知道别人,这样很自然就会有
“他心通”的展现,如果你的心很安详、很清净,这个人他有没有我慢、他的心安不安详?如果你本身真的内心安详,别人内心安不安
详,你很清楚就可以感受出来。如果你的内心很祥和,对方只要内心还有一些不安、不祥和、不柔软,他的眼神、他的举止、他的谈吐,很自然都会流露出来,很自
然会告诉你,以一般来讲,好像说第六感,但是绝不是用猜的,事实上就是可以清楚感觉出来,他这样的展现--内心安不安?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我慢?所以,
都是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净化起。第三个阶段就是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第四个阶段,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我们一开始等于说要慢动作分开,第一个动作先回来好好了解自己,再来你就可以将心比心来了解众生,但
是这时候还会有自己跟众生的区分,然后慢慢的这两个一起看,你会慢慢将心比心,跟众生一起来看、一起来比较,很多有时候众生呈现出来有贪嗔痴,事实上他呈
现出来告诉你,他是提供一面镜子让你反观,让你照见我们自己。所以,要从外面的这一面镜子,也一样提供镜子给我们,让我们照见我们自己。再来,当你慢慢这
样熟练之后,然后越来越用功、越深入之后,才能够到达无内无外,再扩大到“空”,一开始还是会有内有外,因为你还不熟练的时候,
还会有内、有外的区分,到后面这个阶段是无内无外,真正“身见”的完全破除。
我们讲证初果会有破身见,是不错!但那还只是粗层的身见破除,微细的那些身见还是存在,只要你还有无明、五上分结,无明、我慢还存在,你的身见或多或少
都还有,所以初果是破比较粗的这些身见,但是微细的身见那些还是会有,要在证四果阿罗汉的时候,才会真正“身见”的完全破除,跟
众生溶为一体。所谓“无内无外”,当你跟众生溶为一体,不会有贪、嗔、痴的,也就是贪、嗔的止息,就是贪、嗔的清净,那是四果阿
罗汉。像老子也有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是一种智慧,知道自己者“明”、“
自知者明,胜过别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能够胜过别人,是应用一种武力,是用透过一种暴力,但还不是真正究竟,你要赢过自己,才是真正的强
者,而所谓强者就是佛陀所讲的,能够征服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做“大雄”。
所谓“大雄宝殿”,“大雄”就是大丈夫、天人师,能够端坐在“大雄宝殿”的
人,要是一个解脱者,“真正调御丈夫”调御自己、胜自己,征服别人不算什么,征服自己的贪嗔痴、我慢,征服掉“自我
”的人,才是成为解脱者,才能够够资格成为“大雄”。所以,“大雄宝殿”就是一个完全贪、
嗔、痴止息,完全能够调御调御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人。还有禅宗好像讲到“独坐大雄峰”,都是贪嗔痴止息之后,一个解脱者所
展现出的一种气势。
现在再进一步深思、探讨,外身的“外”与身外的“外”,有什么不同?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因为我
体会过来之后,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所谓自身、身外与外身这方面,大家慢慢理解之后,有助于破身见,举例来讲,这是整个的大宇
宙、整个的虚空,这是人的身外。如果以一般众生还在修行阶段,身见还没破的人来讲,他这个身是自己的身体,叫做自己,然后自己身体外面的这些,都是属于身
外的,自身外面的那些都称为身外,就像说我是我、你是你,你跟我都没关系,我们彼此之间没什么关系。所以,一般众生把自我一抓紧之后,落入我、我所--我
这个身体,然后身体外面的,就好像不关我的事,身体外面的就变成是外面的,就是身体外面的。就像说反正你受伤是你的事,跟我没关系;你受苦是你的事,跟我
没关系,就变成你自己跟众生是一个隔开的,是外身的真正意思。
所谓“外身”,一般在讲,只能够说是一个名词,等于一个语言来描述,这样而已。身体本身,我们称作“内身
”,身体的外面这些,包括所有的一切众生,全部都是我们的“外身”。因为是我个人体会出来的,跟大家分享,对、错?
大家保留啦!你不要认为:“奇怪!怎么没听过这样的说法?!”身外与外身不一样,再讲具体一点,现在只要你有自我,自我意识存
在,你的世界是在这个范围,外面的这些是属于你身体外面的,跟你好像没什么关系,这个是我,这个是非我,这个不是我的,没办法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是一般有身见的情况。当你身见消失、身见破除之后,单独的个体还是存在,还是有内身,但是因为你的心是溶入空,你的心跟整个众生是没有阻隔,所有的这些
众生就是我们的外身,事实上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个比较深一点,其实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身见要消失、要破除掉,才有办法进入
到这样的心境。
唯有你这个身见破除掉之后,才会跟整个外身溶为一体,这时候你会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个众生,这就是智慧。只要觉性慢慢的开发,从点、线、面、空,真正溶
入整个空、体会到空,你的心胸无限、无边、无际,真正的解脱就是没有束缚、没有那些牵葛、没有那些界线,他就是以平等之心、以爱己之心来爱护每一位众生。
所以,为什么他会贪、嗔止息?因为都是自己啊!如果有外身、就有身外之见,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见之分,贪、嗔就会有。所谓包容,是不错!这当然是语言
的一个指标,协助我们再进入,包容要自我真正消失,就是溶为一体,就是点、线、面、空,四念处实修到后面第五个阶段--无内、无外,所谓内身、外身,只是
语言的权说而已,事实上它是一个无内、无外,没有众生相,没有人我相。
这跟儒家思想是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就是协助大家逐步这样契入,才能够真正到达自我、、我慢破除消失与无明破除,前面阶段还是要有为法的契入,到后面这些
是属于无为法。禅宗讲说“虚空粉碎”,不要认为是打坐到一个阶段,我看到光、虚空粉碎,不是这样。真正的虚空粉碎就是你原来的界
线,本来身见的这层膜,你的这个世界(每个人所构筑的范围),有一天到后来这一层膜消失了,你的虚空粉碎、无边无际。如果还没有体证到一个情况,讲说永
恒,又落入真常的恒。一定要彻证无常,才能够知道佛教所讲的“不生不灭”的境界,《心经》讲没有苦集灭道,很多人就认为说没有苦
集灭道,所以不用修啊!这个就不一样,因为《心经》所讲的是后面的世界,“自我”消失的世界,要脚踏实地的这样上来,好好深入体
证苦集灭道,到最后才能体证到什么叫做没有苦集灭道,能够真正体证无常。
怎么样断无常火?你要真正去体证无常,因为本来是有一个“我”在体证无常,你跟这个法印还会有一个距离,本来还有一个
“我”在修,还有一个“我”在体悟,这时候你是体证无常、体悟无常,但是还没有跟无常溶为一体、自我没
有消失,你没办法断无常火,最后自我消失、跟无常溶为一体,这时候无常火消失,才能够体会到永恒,也就是时空消失。所以,我们要慢慢经历过一步一脚印逐步
上来,要深入体悟无常,然后再来才能够来到体证方面的工夫。要真正深入去体证“三法印”的无常法印,然后慢慢越来越纯熟,你能够
体悟到无常刹那生灭的现在,所谓“现在”只是一个权说,事实上它是当下刹那一直在生生灭灭的,因此你要活在当下、现在这一点上
面,当你体悟无常之后,你会坐在无常现在这个法流上面,但是这时候还会有一个“我”坐在那个法上面。
我们暂时权说当你坐稳的时候,可以到达二果、三果的情况,但是那个“我”、那个“自我”还在,只是他
的法作意很强,他能够体会到很深的这些无常,但是只要自我还没消失还在这个情况,当后面自我消失的时候,他会溶入永恒的现在。所谓“永恒
”,不是一般众生头脑所理解的不变不灭、没有变异的永恒,就是要经历过这样,才能够来到永恒的现在,在这里时空消失,如果你还有时间相,记
得!时间它是个死神、它会逼著你。你还有时间相,时间是个死神,你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认为几十年死了之后,哇!于是就会很怕这个死--时间相,你会被那个
死神逼迫。像前面无常的现在,还在有为法,就是说还有在用力,还需要修,微细的自我还在,到后面这是无为,才是真正无为,是没有用力,也就是无修、无证、
无所得的世界。如果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走过,若要直接契入这里,是用“我慢”在讲。你没有真正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的贪、嗔、
痴,没有真正如实回来看清自己身、口、意的展现,不可能真正了解别人;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可能降服别人的我慢,。
(第四节)“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就是“四念处”,大家好好用功下工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可以一路上来。
(第五节)“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稳而下’”结果这
个伎师有所体悟说“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这是佛陀补充说明的。“己自
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
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自护即护他,护他即自护”把每一位众生都当作自己一般的尊重与爱护,但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到众生。如果本身是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会有能力去保护别人呢?所以“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
念处”。这一经有讲到一个重点,像我小时候在乡下,有看到杂技团表演,就像这一经所讲的,当师父的站在地上,肩膀竖著较粗的竹竿,在上面绑著
一个东西,他的徒弟就在上面作一些空中飞人的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本来师父是跟他弟子讲:“你要好好照顾我,要好好保护我;我也保护你
……”他这个徒弟反而比较聪明,他说:“不是我去保护你,而是我好好保护我自己,你好好保护你自
己,这样我们才能够互相保护……”这样有什么不同吗?在这一经里面,反而是那个徒弟比较有智慧。
本来师父跟他讲:“你要保护我,我也保护你”但他的弟子讲:“不是这样!是你好好保护你自己,我也好好保护我自
己,这样才能够互相保护!”这样有什么不同?这样才不会分心,徒弟就讲:“我在上面,好好把当下的这些,小心谨慎去做,我不要分
心去看你,把我的工作做好!如果我还要分心去看你,这样我本身会疏忽、会分心,危险就会很大。一样,你把你的工作做好,把该做的这些,你站稳、固定好,你
把你的工作做好,我上面的把我该做的工作做好,这样彼此都会很安全”就是这一经所要讲的。
“幢伎师”杂技团的师父,就跟他的弟子讲:“汝等于幢上”你们在竹竿上面,你要“下向护
我”要看下面的我、要保护我,我也才能够保护你,“迭相护持,游行嬉戏”我们就可以到处去表演、多赚一些钱,
“多得财利”。这时候杂技师的弟子就反而回答:“不如所言”不是这样的,“但当各各自爱护
”我们要各自好好把本身的工作做好,这样“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稳而下”这样我们才能够都很安全,你把你
的工作做好,专心你的工作,不要分心去看我,把该稳定的这些稳住,然后我在上面也尽心尽力的,把我该做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够互相保护。后来幢伎师就说:
对!你说的这样对!
于是佛陀就做一个结论:“己自护时即是护他”,有的人不了解,就认为喜欢原始佛法或是南传的,他们都是属于只是照顾自己,只是
为自己的自了汉……,这都不是正确的评论。当你真正能够照顾好自己,你才能够照顾好别人,在家庭里面也是一样,不管夫妻再怎
么恩爱,你的恩爱不是去依靠他,认为要依靠他来照顾你,才表示他爱你,不是这样的。你真正爱他,要先好好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不要让他操心,所以我们先照
顾好自己,不要让父母亲操心,不要让家人操心,这样就是真正一个爱的展现。我们在修行上也是一样,能够好好把我们自己先照顾好,不成为负方面的一种负担,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行有余力,又可以回馈这世间。
所以,自己能够保护自己,这样就能够自然展现保护众生的。再来,当你在保护众生的时候,也是一样,彼此之间会互相回向,又回来保护自己的。
“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能够保护自己,自然能够保护众生,真正爱护你自己,也会真正爱护众生。事实上,到后来
是自他消失,“云何护他自护?”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照顾众生、照顾自己呢?就是不去恐怖众生,不去危害众生,不去伤害众生,
“慈心哀彼”要有慈悲心,“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这里强调“四念处”的重要,才真正能够从自身先照顾好,把“内身”照顾好,再进一步去照顾
“外身”,到后来无内、无外。
(第六节)“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一切法,这里讲的很简单,但是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含意。“一切法
者,谓四念处”有的人认为只要好好看“四念处”这一节就好了,只要好好看《大念处经》,这样就好了!因为这是代表一
切法,其他的都不用……!这样又很容易挂一漏万,或是只有执持其中一点,其他很多你都没有看到。事实上,所谓“
一切法者,谓四念处”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纲领,都是要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一个综合、总结,实修实证要证果的一个很重要法门,并
不是只有“四念处”这一节,如果没有闻思基础,“四念处”没办法修得好的。如果要开悟、要证果,佛陀说
离开“四念处”方面,这样也是离开了解脱道,真正闻、思、修、证,慢慢一定会来到实修“四念处”。
(第七节)是讲舍利佛因病而涅槃,这里的“涅槃”,属于比较狭义的肉身死亡,世寿因缘尽的意思,很多人都把“涅槃
”,认为是死亡的时候,那是错误的,它狭义的是讲肉身的死亡,但是事实上广义的是讲活著的时候“自我”死亡。记得!
真正“自我”的死亡、才叫做“涅槃”。我慢、我是、我能、贪嗔痴的断尽,才叫真正的涅槃,烦恼的止息。
所谓“涅槃城”,本来就是解脱的世界,不是死后才解脱,是在活著的时候。如果贪嗔痴没有止息,虽然身体死了,还是没有解脱。记得
曾经到某个地方,看到它们的灵骨塔写个“涅槃城”,骨灰塔就写个“涅槃城”,当然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一
看到涅槃,就认为就是死的,跟死有关,但事实上真正的涅槃不是那个意思。所以,狭义讲就是身体的死亡。
舍利佛跟目键连两个都相继涅槃。“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阿难听到舍利佛病死、涅槃之后,阿难没办法接受,
认为太残酷了,这么好的人、这么优秀修行者,怎么就死了呢?!于是很惊讶又悲伤、说不出话来,然后就去跟佛陀请示,佛陀就说:“云何,阿难!
彼舍利佛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阿难对舍利佛的死亡这
么在乎,这么依依不舍,我要问你:想想看!舍利佛所树立的修行者模范消失了吗?虽然他有形的身体是消失,但是他的精神、模范,当然是继续在影响著众生。所
以,他虽然身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是一样继续影响著众生,让众生看齐、学习,而且对舍利佛本身来讲,他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定身、慧
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并没有因为他的肉体死亡而消失。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勤……’”所
谓“四正断”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八道支
”就是“八正道”,“涅槃”消失了吗?阿难就讲:“没有啊!”。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
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适意”就是很喜爱的事物,任何你所很喜爱的事情,“适意之事,
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再怎么样喜爱的东西,再怎么样喜爱的人,不可能长久永远保有,他一定是生灭变化的。
佛陀希望阿难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他没办法接受,一直觉得很不舍、很可惜,但是佛陀希望他能够接受这样的一个缘生缘灭。“若彼方有舍利
佛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佛故”佛陀对舍利佛非常肯定。事实上,佛陀在世时,有两位弘法大将,就是舍利佛与目楗
连,而且舍利佛本身展现出来的,就是解脱跟菩萨道并行的。因此,佛陀就说:“彼方有舍利佛住者,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
佛故”所谓“不空”的意思,就是只要舍利佛在那里,就代表我佛陀在那边,等于说是非常肯定舍利佛的重要。
“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做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佛陀又再三跟阿难讲:不要常常在
我身边当侍从,但是却对我的依赖心不放、这样会像长不大的小孩子,你要长大啦!你不要身外去依靠别人,修行解脱要靠你自己。虽然你常常在我身边,如果没有
好好回来净化你自己,有一天当我走了,你怎么办?还是没有解脱啊!因此佛陀就告诉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我的色身迟早要
消失的,“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你要回到自依止,“当做法洲而法依”你要回到法依止,
“当作不异洲不异依”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去抱住一个人,抱住一个偶像,抱住一个大师。我们是要亲近大师、亲近法师、亲近善知
识,透过他协助我们独立、协助我们看到法,协助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而不要舍本逐末,又是“见指不见月”的去依人而不依法,那是
错误的。
佛陀就藉此机会告诉阿难,一方面要看到缘起、缘生缘灭,一切现象界都是这样缘生缘灭,舍利佛有来、也有走的时候,佛陀有出现、也有消失的时候。【法义分
享】真正善知识不会一直强调他的厉害、他的重要,而让你加强对他的依赖。如果有这样心态的善知识,表示“自我”还存在著。真正善
知识只是无我无私的协助你独立,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法依、不异依”的具体做
法,就是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这一句话也是体悟过来的,如果没有再从“有依”深入到“无依
”,由于“四念处”本身就是一个渡河的竹筏,但是到后来不晓得要放下,会形成“法执”,
“法”就不空。
(第八节)“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佛、目楗连般涅槃故”佛陀观察整个气氛情况,告诉大家:
“我观大众见已虚空”因为佛陀门下的两位个大将相继涅槃,如果以世间法的角度,对整个僧团来讲,是非常非常大的损失。整个僧团里
面最活跃的两位弘法大将,结果都相继涅槃,大家心里面难免有一种空虚、落寞,惆怅、不舍的一种感觉。“我观大众,见已虚空”内心
里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因为舍利佛、目楗连相继般涅槃,佛陀就讲“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在我的弟子之中,唯有这两个人真正
“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他们二位都是弘法的主将。
“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佛、大目楗连求,如来已离世财及法财”佛陀心里面也是觉得是世间的因缘
要接受,佛陀就讲说:“汝等莫以舍利佛、目楗连涅槃故愁忧苦恼”不要说两位弘法大将相继走了之后,大家就这样愁眉苦脸,要去体会
哪里会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所有现象界都是缘起法,都是因缘具足而生,所有缘生之法,怎么会不败坏
呢?!一定也是随顺著因缘而消失的,因此缘生缘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不管再怎么神通广大,不管在修行境界再怎么高,不可能
去改变无常法印的,包括大目楗连是神通第一,就能够不死吗?不可能的。所以,无常法流是不可能改变,唯有你没有真正了悟宇宙的实相法则,才会想要去改变无
常法流,无常变成是你的敌人,还存在啊!
当你真正了悟之后,跟无常溶为一体,才是真正溶入不生不死,“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
”佛陀也是跟大家讲:再没多久!我一样要离开人间的。“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
”佛陀一样勉励大家要好好用功,否则常常总是要临时抱佛脚,这样没用啦!一定要回到自依、法依、不异依。所谓“自依、法依
”,事实上是要再深入到“法界依止”,佛陀就讲“自依、法依”最好的方法,就是
“四念处”。
【法义分享】舍利佛、大目楗连两位是佛陀在世时的弘法主将。两位不但成就阿罗汉,又都积极的行菩萨道、入世弘法度众。其他成就阿罗汉的圣者也都是积极入
世度众生。这两经还含有不少的深义与启示,行者要慢慢去体会。为什么说还有一些比较深的启示?我们众生对于修行成佛,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一些幻想、梦
想,这里点到为止,希望大家回到如实观,看事实、实相,去体会到法,体会到法印,要超越过佛陀的法身、佛陀的手指,去看到真正的月亮,不是把目标锁定在佛
陀的身上,这是一个重点的分享。
《念处经》
(第九节)《念处经》是从《中阿含》的九十八经摘录出来,算是很齐全。在南传经典里面,除了《中部阿含》、《长部》两部都有“念处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非常有效而又能够迈向究竟解脱的一条解脱道路,能
够协助众生超越过忧悲苦恼、畏惧,还有“灭苦恼”,断掉啼啼哭哭,内心的苦都可以消失,“得到正法”,
就是“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过去的佛陀是这样,
走这一条“修四念处”的解脱道,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未来的佛陀、未来的佛,也是如此,一定要经历
过“四念处”的修法,佛陀就讲:“我今现在如来”我今现在佛陀也是如此,一样“断五盖、心
秽、慧羸,立心正住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光是这一段经文,就已经很坦白、很
清楚告诉大家,真正成佛之道、要迈向究竟解脱之道,过去的佛陀、未来的佛陀、现在的佛陀,都很清楚、很具体的告诉我们,“四念处
”这一条道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解脱道。至于有的人,如果还排斥这些,认为这是小乘的、不了义,就随便人家要怎么样讲。
如果他走其他方法,能够迈向解脱,我们也祝福他、恭喜他;如果他还没有迈向解脱,然后又一直排斥、攻击这方面,问他还有没有苦?还有没有烦恼?问他解脱
了没有?还没有解脱,还有苦、烦恼,然后又在那里攻击、排斥“四念处”,我们只能说随顺因缘,因为众生本来就习惯于颠倒梦想。如
果你真正要解脱,会非常珍惜“四念处”的法门、修法。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中阿含》把“受”翻译作
“觉”,“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所谓“观觉如觉念处”就是观受--
“观受如受念处”。这是“四念处”的一个说法,有一些经典提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
无常,观法无我”,与以上这两者有怎么样不同的地?一是原始佛法的说法,这边是大乘比较常用的词句。所谓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么
样的情况?你是一个如实去看,这样就好。另一边则有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各方面要去找到这个答案。我们不是说是对或是错,就像如果你有一个预设立场,有
时候会失去一个客观的立场,不是说这个不好,不是说不对,而是说我们如果能够知道,包括预设立场,回来观身如你身体当下的情况,来如实观、观你的受、观你
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心、你的感受,现在是很舒服,一样啊!去观察舒服。有很多的喜悦,一样去观察那个喜悦,你的当下身体觉受,它未必是苦,但是
当下是怎么样的情况,你去看它。再者,你要去看到它的无常刹那生灭变化,如果有迎有拒就会有苦,我们是尽量保持一个如实观。
“比丘者,行者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行、住、坐、卧、眠、寤,“眠寤则知
眠寤……”行、住、坐、卧,一切动作之中,“四念住”就是当下身体的行、住、坐、卧,
都清清楚楚的觉察、要活在当下,清楚明觉你的每一个举手投足,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动作,你都很清楚觉察到。行、住、坐、卧,都要清楚觉察。“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在一开始修行的时候,还是要把你的觉察力都放在本身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
不要去看别人。你在禅修的时候,就好像在独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专心,在当下身、受念处下工夫。
因为“四念处”是从向初果、证初果,然后到四果,都要有一个过程,可以用“四念处”,所谓
“观外身如身”。事实上,第一个阶段、在证初果以前,都要以“内身”为主,当你真正见到法,明觉度也渐
渐扩大、稳定之后,再进一步观察“外身”,其他的后面也都可以以此类推。“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立念在身”就是把你的念头、明觉都专注放在身体上,如实觉察当下的姿势,当下所有的动作都清楚觉察,这是一般在
“四念处”比较常见的觉察。开发觉性,“有明有达”的“有达”就是有觉悟,亦
即“有明有觉”,因为有现观,“达”是一种现观,“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包括你的进出,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包括在禅修的时候,事实上、严格讲,是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不
是说到打坐时间在禅堂里面坐的很端庄,才真正在修、真正在看,于是时间到了,一支香过了,然后就下课,就全部放掉了,这样就像一大桶的水,就是烧一段期
间,然后再来就放掉了,又没有在烧,这样很难连串下来。真正在“修四念处”,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它是整个都要一起应用、一
起现观的。
“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屈、伸、低、仰,都可以分开的,身体各种姿势的变化,包括你要吃饭,“仪容痒序
”包括穿衣、洗澡,这些全部都是。“善著僧伽梨”穿衣服也是一样,都要清楚的觉察。“及诸衣钵
”包括去吃饭要进的斋堂、观堂,或是在用饭的整个过程,你在盛菜、在夹菜,要送到口里面咀嚼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保持清醒明觉。“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回到寮房要睡觉,在这整个过程,每一个步伐都很清楚。但是,记得要放松啦!尽量都是很放松的,不是绷得很紧,绷
紧会很累,你要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就是保持明觉。当你要睡觉、坐到床上,然后脚要抬到床上,身体要慢慢倒在床上,整个过程都很清楚明觉;你要翻身,也一样
清楚觉知;早上要醒来的时候呢,一醒、还没有下床,开始一样都有觉察到身体动作的变化,包括你要下床的整个过程,身体要起来、头要抬起来,这整个过程都保
持一种明觉,就是“身念住”方面,全部的全程都能保持明觉。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不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能够清楚明觉,而且保持自然、不要造作、要省力。在禅修的时
候,你的投手举足都要轻柔,让你的动作慢下来,因为一开始的觉察度还不够,如果动作快,很容易就是散心散掉的,当你走路稍微慢下来,你比较好观察。
“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其他的以此类推。在观“身念处”方面,一样都要配合
“四正勤”,实修四念处。不管身、受、心、法,一样都是要配合“四正勤”一起应用。
关于出入息方面,“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不管当下是入息或是出息,都能够清楚明觉,因此“入息长
知道入息长,出息长知道出息长,入息短知入息短,出息短知出息短,学一切身入息,学一切身出息”事实上,所谓“学
”,旁边写一个“觉”,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呼吸方面的全程,包括所谓呼吸的点、线、面方面,你扩大到这些,也都能够
全程的觉知。“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入”所谓“止观”,是有动、也有静,前面“身念住
”阶段,在动态方面都要清楚明觉。如果在禅堂里面静态的时候,要深入更微细,更深入宁静,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带领你进入到比较深的定,比较深的
明觉都可以开发出来。所以,“四念处”方面,一样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础,如果“修四
念处”,没有配合“出入息法”,进入比较深的方面,你的观察还会很粗糙,因为出入息是要让心的明觉度,带入到更高、
更微细的明觉。
“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喜生乐”的
区别?“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此身中”就是要有进入初禅的经验,因为它会有喜乐,在后面“修习禅定
”的章节,还会比较详细解析。进入初禅的时候,因为你有喜禅支、乐禅支,就会进入在法喜里面,“渍身润泽”是
“离生喜乐”。“定生喜乐”是二禅最简短的一个讲法。“无喜生乐”是舍掉
“喜觉支”,只有“乐觉支”跟“一心”,是属于三禅的境界。“以
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是舍念清净的四禅,禅定方面在后面的章节还会深入解析。“念光明想”是属于对治昏沉的一种光
明想。
(182页)
“修出入息念”第三节,《杂阿含》八二二经,“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当以前我在实修,以及后来又看到经文,才体会到“外身”,不是指狭隘的身体外面,不是我们身体的外面,而是范围要扩大。
“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事实上,“异于身”就是“外身”,“彼
亦如是随身比思惟”你能够将身比身、将心比心。
(198页)
“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把我们身体的内部,以南传来讲,叫做“三十
二身分”,把我们的身体解剖分成三十二部分来看,事实上是要破我们对身的执著,一方面破身见,一方面破身体的执著,它都是有对治的作用。所谓
“不净观”方面,看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器官,就是要破对身体的执著、破身见。
“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前面是由器官方面解析,
破对身体的执著,再来是把我们的身体,从它的组成元素,然后再来把它分解,哪些器官是属于地界,哪些是属于水界,就像“犹如屠儿杀牛
”就好像屠夫杀牛之后,把器官各方面分开,骨头归骨头,肉、还有血、大便,都把它全部分开,也都是属于“界分别观
”。一样要对治我们对身体的执著、粘著,也是要破身见方面。
这些是一种治病的药,都是属于对治法,对治法就是治病的药,你如果病了、就要吃药,你有病、就要吃药。所谓“不净观”、
“界分别观”,包括后面的“死想观”、“白骨观”,都是我们实际修行过程中的
一种治病的药,本来就是要让你的身体恢复健康为主,不要形成吃药到后来上瘾,又形成一种病态,叫做“法执”,形成“
法执”的一种病。有病要吃药,但是不要吃上瘾之后,没有吃药、就会很痛苦。因为像以前在行医时,也都会遇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很喜欢吃药。
“观彼死尸”尸体的变化,有这一种“死想观”,跟“尸肿观”的对治,里面都
还有“白骨观”,就是看著我们尸体的腐烂,它的肿胀、它的变化,都是对治我们对身体的偏爱、执著,都是对治的药。“
死想观”都是很猛的药,不是自杀死亡、悲观消极的那一种死,厌世逃避的那一种死,“死想观”可以断除很多你的放不
下。如果有些事情你很在乎、很在意,一直放不下、很痛苦,一直的要抓取、一直放不下,当你最痛苦、其他药没有效的时候,吃下“死想观
”这个药很有效,你要溶入如果已经死掉、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这帖药很猛、很有效。再来,或是说你要溶入如果明天就要死亡,我还有什
么放不下?!当你面对很痛苦、不容易刹住,“死想观”是很有效的对治药,但不是悲观消极、自杀,绝对不是!而是说你真的能够去把
死想方面溶入你的修行里面,溶入你的世界里面,慢慢再来才能够真正体悟到何谓“大死一番”,先初步要有这一种“死想
观”的溶入,你才能够放下、放下,放下很多的执著,透过“死想观”才能够慢慢的放下。但是,因为“自我
”不容易死,到后面要经历大死一番,才能够真正的活起来。
白骨观方面,“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什么叫做“本见息道”?什么叫做“息道
”?你忙了一辈子,很难得有休息的机会,到最后要让你大休息的地方,就是往坟墓、坟场的整个道路,所谓“息道”就是
通往坟墓坟场的道路,包括到坟墓、墓场都是,一切的止息,让你能够真正在那里休息的意思。以印度的说法,把通往坟墓跟坟墓的地方叫做“息道
”,你会在“息道”看到什么呢?会看到很多的骨头“散在诸方”,因为是在以前的关系,像现
在都不容易看到这样,尤其我们这边又很重视慎终追远,因此我们不容易看到此现象。如果像印度或是西藏的天葬方面,都很容易看到那些骨头“散在
诸方”,看到各种骨头,然后要溶入里面。
“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这是重点,看到这些不要再麻痹、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后要逃、要
避,这样没办法去如实观。一方面你要如实观,一方面你要溶入里面,对于贪、嗔、痴,对于放不下那些,对于很多的抓取,才会有一番的脱胎换骨。
“我今此身亦复如是”要溶入里面去体会,你本来打扮的花枝招展,一直很在乎你的容颜容貌,想想如果你死后,就是一副这样的德性,
这也是实相。所以,你要去看到你再怎样打扮你的外身,但是你内心的苦、不安,到最后还是一样,白骨一堆啊!这是“白骨观”。
前面所讲的是属于“身念住”方面,后面这一段讲的是“受念处”。“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也就是“观受如受念处”,这一段讲的是“受念处”,这里的“觉
”改成“受”。“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身心产生快乐的时候,一样如实去观察它;身体痛苦
的时候,也是一样如实去看它。如果你当下是不苦不乐,也是一样如实去觉知它、觉知它,就是比较有弹性空间。刚才我们讲的,不要一下子就设定一个
“观受是苦”,因为受里面,它一样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你都保持一个清醒的觉知、觉察。
“观受如受念处”如实去观察它,重要的是你都要去导向到“无常”与“无我
”,要去体悟到无常法印。不管是苦受,它是因缘而生、也会因缘而灭;不管你再多高的乐受,也是一样,要去看到它当下的情况,以及它的缘生缘
灭。所谓“乐食、乐无食、乐欲、还有乐无欲觉……”大家看一下,最主要是苦、乐、不苦不乐,身体各
种的觉受,都要能够清楚觉察。经文这里提供很多的方法,就像医院里面有很多的药,不要一下子这个也吃、那个也吃,都抓了很多药来吃,好像以为吃越多越好,
不是这样!而是说你现在当下,如果选择在“身念处”方面,就好好在“身念处”方面觉察;如果你觉得现在
要进入“受念处”的觉察,就选择在“受念处”方面的觉察。
“身念处”里面又分成好几种方法,有时候我们要随著当下的因缘情况,做一个适当的调整,不是说法门越多越好,一下子要看身体、
又要看“受”,又要“白骨观”,又要作出入息,打坐的时候一边看呼吸、一边作出入息,这样没办法深入
的,所以要看当下的情况,然后选择一个方法逐步深入。但是,你可以在一个方法体会到一段期间,然后再进另外一个方法,再来体验、再来体悟,最好各种方法都
能够体悟过。
“心念处”方面
“心念处”方面,“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有欲心,“欲”就是贪,最主要是
贪、嗔、痴,现在有欲贪心,你有欲心,要清楚知道。“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现在有欲贪,要如其你现在当下的心态,“
如真”就是如它的面貌实相、清楚的知道,一方面要有清楚的明觉,一方面不要欺骗自己,如实面对自己。如果没有欲心、没有欲贪,也清楚知道你没
有欲贪;你有嗔恚、没有嗔恚,有愚痴、没有愚痴,或是有秽污、或是没有秽污,也都清楚的知道。所谓“秽污”比较抽象,就是现在内
心有没有染污、有没有扭曲?当你在传话的过程,有没有加油添醋?我们要清楚的觉察。因为当你没有清楚觉察,往往无意中在传话过程,会加入我们贪、嗔的味
素,传话的过程就变质了。所以,当下我们的心有没有秽污?都要清楚的知道。
“有合有散”你的心现在是很散乱?还是有清楚明觉?“有合有散”都要知道。“有下有高
”你现在是有自卑或是高傲,都要清楚知道。“有小有大”你的心量是狭小、还是广大,也要清楚知道。“修
不修”你现在是不修行呢?还是认真在修行呢?要清楚知道。“定不定”你现在是心慌意乱呢?心猿意马、到处飘荡呢?还
是很定下来?内心很宁静呢?你都要清楚觉察。“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你不要欺骗别人,要如实问自
己,我现在解脱了没有?如果没有解脱,要承认自己还没有解脱,好好虚心的学习;不要没有解脱,然后又不了解,或是又强辩、欺骗自己,像这样只会自误误人。
“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如果你能够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各种心行、心态,包括你的潜伏
心态,都能够清楚觉察,很自然就能够将心比心,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你真正要能够了知别人,就会要有“他心通”方
面,不是蓄意向外去修啊!而是向内去净化。
“法念处”方面
“法念处”方面,“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诸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
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你要如其本来面目的去知道它,“知如真”如它的真实、实相、实况来知道它。所以,并没有说修
行的人,就不可以有贪、不可以有嗔,不是说不可以,因为这样用压抑的,会有其他的病变出来,而是说在这个过程,不是说你不可以有,而是很自然的过程,只要
还没有解脱以前,很自然还是会有贪、嗔、痴,但是重点是你要能够清楚觉察。当你有清楚觉察到,就自然会停止、自然会变化,它是很自然的。当你在起嗔,如果
清楚知道起嗔,它的相续冲动力就会缓慢下来。
“法念处”里面的这一段,是看你的“六根”跟“六尘”在接触时,是否有打
结?这要清楚知道。如果“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如果根、尘接触的时候,你没有打结,也清楚知道;有打
结、你也清楚知道。所谓“打结”是什么意思?就是有没有被境界所系缚?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这功夫都很微细,如果你的心不够宁
静、是看不到,不然就是已经跑很远了,你才看到那个影子。所以,都是心已经进入到相当微细,明觉度都要很高,你才能够看到。“内有结
”或是“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未生内结”
就是本来没有打结,但是后来慢慢要升起那个结,本来看到的时候没有贪爱,但是后来慢慢升起贪爱的心,叫做“未生内结而生者”,你
也要如实知道。“知如真”如其实相的觉知,“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果已经产生的结,你现在清
楚知道这个结,束缚消失了、没有了,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现在这个结已经消失了。
当你的六根跟六尘在接触,当下有没有打结?都要清楚知道。有打结,如果有消失,你也要清楚知道;如果还没有消失,你也要清楚知道。就是“法念处”里面的第一种,看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是否有打结?
“比丘观法如法,内实有欲知有欲贪如真……”“欲”就是有欲贪,
“有欲贪知有欲贪如真,内实无欲贪知无欲贪如真,若未生欲贪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贪灭不复生者知如真”这一段就是五盖,包括
贪、嗔、睡眠、掉举、疑结,现在是否有“五盖”呢?有,你也清楚知道;没有,你也清楚知道。如果你对一个人起疑、怀疑、疑情,与
求真求证的“疑”不一样,存疑、求证的“疑”,跟此处要破除的疑结,不一样!“疑结
”是对人的不信任,贪、嗔、睡眠、掉悔方面有没有?自己要清楚觉察到。“五盖”与“六根”
的是否有打结?一样都是属于“法念处”所展现不好的一面,它是要渐渐越少越好。六根、六尘是否有打结?以及“五盖
”这些,都是要让它减少、越少越好。
有关于“七觉支”方面,是属于开发我们的觉性,让我们见法的一个很好、很重要的善法,“七觉支”的善
法,它是要越多越好,经文里面都有这样的意思,所以,你前面的打结有没有断?有断,要知道它已经断掉,就是要越少越好的意思。“内实有念觉支
知有念觉支如真”如果有“念觉支”--有明觉、正知正念,也一样清楚知道现在有正知正念;如果没有,而在打妄想,一
样清楚知道现在是胡思乱想。“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本来没有善法的念觉支,现在觉察到了,未生起来的念觉支让它生起来,于是
现在已经渐渐生起来了,我也清楚的知道。如果已经生起来的念觉支,“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就是保住,然后不忘、不衰
退,“转修增广”就是“已生善法令增广”的意思。
“择法、精进、喜、息、定”都是一样,“七觉支”属于善法,在修行过程中,是越多越好。
“五盖”与“六根”的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要越少越好。讲这些,有人又会认为“还
有善、恶之分,还是没有如实啊!”,这方面以后再说,不要一开始没有脚踏实地好好下工夫,还不会走路就要想飞,那是“我慢
”的展现。所以,你要如实经过这些,后面就会不断提升上来。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佛陀向我们
做一些很重要的勉励,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七年内,好好在“四念处”方面下工夫,“彼必得二果”所谓
“二果”,不是证到“二果”的“二果”,意思是以“四念处
”好好去修,七年下来,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所谓“二果”是两种果位,不是阿罗汉、就是阿那含,意即不是四果、也至
少证到三果。“或现法得究竟智”就是四果阿罗汉,“或有余得阿那含”是证到三果。所谓“有
余得阿那含”的“有余”就是因为还有五上分结还没有断。
于是佛陀又再继续鼓励大家,不用到七年,也不用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修行的时间都不用那么长,如果大家在七个月内,好好“修四念处
”,一定能够得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就是三果,至少可以证到三果。佛陀还继续在鼓励大家,“置”就是不必,意即放
置、放下,甚至不必七个月,也不必到五、六、四、三、二、一个月都不用。“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
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算是一种背书、一种保证,佛陀向我们保证:如果七天七夜好好“修四念处”,“
彼必得二果”不是三果、就是四果。
再来,不必到七天,如果没有七天,则一天一夜好好下工夫,“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
是,朝必得升进”如果因缘条件不够,无法参加全程七天七夜,至少参加几天也可以,修一天、就一定会有一天的脱胎换骨,一天的功效产生出来。所
以,佛陀很少开立这么明确的保证支票,因为佛陀确信这是一条非常安全又快速通达涅槃解脱路的修行道路,因此鼓励大家好好下工夫。
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此经文,认为“四念处”真的很好、很重要,于是就赶快要“修四念处”,结果就怎么样
呢?【法义分享】但,不要一看到这样的鼓励就马上就急著修四念处。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未建立起正知正见,那就容易形成以“欲贪
”为前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会越修越厉害,我慢也越来越大。这样的走向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
驰的。
修四念处法门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真正要成佛、迈向究竟解脱,“四念处”是非常重要的法门,为什么能够成就“无
上正等正觉”呢?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保持清醒明觉(。这是一般人所称、所能理解到的觉醒、明觉,包括禅宗里面所讲的,六祖所讲的
“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是了、这样就对了,这样继续保韧下去就好。事实上,清醒明觉的开发,只是觉性初步的
开发,有人认为这就是佛性,修行就是要当下见佛性,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你要保持清醒明觉,活在每一个当下,明觉的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因为具有一个明觉的心,才能透过如实深观身、受、心、法之后,觉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从点、线、面、空间,逐步的
扩大,然后去看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记得!要去看到整个实相,而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成为真正的觉醒者、觉悟者
(这是出世间法所称的觉醒)。
以上两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分岔路,如果没有来到后面第二点,很多人就停留在前面这样就好,就在保韧阶段,结果就在所谓的清醒明觉、佛性方面下工夫,这样
就没有如实再进一步去深观宇宙、身心的实相,又没有好好去面对自己的我慢,没有好好面对那十个结,这样初果都还证不到。
实修“四念处”之际,行者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正知、明觉。这是培养全面醒过来的最佳方法。这是前面所讲的
第一点,你要培养初步的全面觉醒过来,才有可能到达最终的觉醒,远离颠倒梦想。所谓“最终的觉醒”,就是要去体证“
三法印”、“四圣谛”,体证实相、断十个结,从颠倒梦想的世界觉醒过来。所以,不像有的人认为“在禅
修、修行期间,现在都不要睡觉,都保持很清醒明觉,我就是一个觉者……”记得!不睡觉的那一种觉,只是初步的一
种觉醒,世间人所能够理解的一种觉醒。所以,不是说修行都不睡,就代表是一个很认真的解脱者,不是这样!该休息、还是要休息,你要清清楚楚觉知。所谓
“觉”--初步的觉醒,然后再进一步看到实相,才是最重要的。
“四念处”的身、受念处,事实上是以开发第一个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见法。“身念处”
的内容包括:(一)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二)正知出入息。(三)具足禅定。(四)光明想。(五)三十二身分。(六)六界分别观。(七)不净
观。(八)白骨观。也就是满有效的一些对治的药,都把它归纳出来,在此让大家可以选择、应用。
“受念处”(觉念处)的内容包括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能正知其生灭,这是“受念处”的重点,把“四念处”的重点归纳在此。
“心内处”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哪些呢?有贪、无贪,有嗔、无嗔,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
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升起的是什么心?都要能如实观察、如实正知。说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觉察到,没有那么容易
啊!有的人认为说他打坐之后“他开悟了!”,认为是顿根法门“我顿修顿悟啊!”当你顿悟之后,贪、嗔、
痴都没有了吗?你在历缘对境里面,有没有看到你当下的心,有没有“我慢”呢?有没有贪?有没有嗔?有没有清楚觉察到呢?所以,因
为“心行”都很快、很微细,没有相当的明觉度,没有相当的反观能力,你很难看到这些心念,大部分都是在已经发生了之后,才再看到
后面的影子,火车都已经过了之后,才在后面拼命追、后悔。
“心念处”方面,就是当下就要如实去看,当你看到自己这些不足,或是不如法、丑陋的时候,最初会逃避、不太想看,但是,记得!
你有看到,这已经比以前来讲,好很多、突破很多了,一方面给自己鼓励,一方面也接受自己的丑陋。你要接受自己的丑陋,接受自己的不足,不敢看的人是不接受
自己的人,当你不接受自己,也没办法接受别人。你要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丑陋,才能够真正去包容别人。
“法念处”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是否有打结?如果有起贪嗔、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你打结的当下,是
否有五盖?如果有,是处在哪一盖呢?当下是否有生起“七觉支”?如果有,是哪一觉支呢?如果是恶法方面,能够让它减少、越来越
少;至于善法方面,让它越来越多,就是“法念处”。这里的“法念处”,就是我们身心所展现出来的
“法相”,所谓身、受、心、法。“受”是身体方面的觉受,“四念处”所讲的
“法”,则是由心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法相”,内心展现贪、嗔、痴,但是也有善方面的,所谓贪、嗔、痴这
些,就是归入“五盖”,还有贪、嗔、痴的具体展现,种种打结这些,也都是“法相”,要能够当下看到,这
是“当下见法”,这些要让它越少越好。
如果是善法方面,就是“七觉支”,也是一样当下去看到有没有?如果没有,要让善法能够增长起来,都是属于“当下见
法”,当下“五蕴”身心的这些法。进一步再去体悟到整个“三法印”、“四圣谛
”方面,包括整个法界大自然这些法,都要逐步深入的觉察。
修四念处而培养正知明觉,目的是要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注意要正知明觉,它是要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尤其应用在历缘对
境,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考验中,现观贪、嗔、痴、我慢,我是、我能……诸结,要深观到那蠢蠢欲动的潜伏心态,要深观到习气、习
性的反映,要深观到那个怕无常、怕空、怕死亡,而仍然抓得很紧的“自我”。这一点是相当重要,因为很多修四念处或是修行人,大部
分都还在外面绕,而没有回来去如实面对这十个结,那都还在世间法上面绕,不管你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多高,你没有应用到去打开那十个结,都还在
“世间法”,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好再去消化,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修“四念处”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正知明觉之后,要配合四正勤。不是说光知道这样就好,例如:(一)观察到已生恶不善法--要
令断。有的人以为知道就好,事实上是知道之后,然后要再配合四正勤,因此观察到已生恶不善法--要令断,例如贪、嗔、慢、六根打结、五盖生起
……这些不善法,都要让它能够令断。如果看不到种种结,就不可能断。如果看不到种种结,就不可能断的,好像说你拿著一把枪,
然后到黑压压的地方,要去打一个小苹果,你看不到目标在哪里,你怎么打?根本没办法断,因此要能够看到你的结在哪里,你才能够断。但是,能看到诸结,也未
必有魄力断。所以,要能看到、又有魄力,才能够断诸结。(二)观察到“未生善法”就令生起,已生善法就令增广。所以,实修四念
处,是要配合四正勤。
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了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法门,佛陀敢向你保证不必七年就能证到阿罗汉果,至少可以证到三果。佛陀再鼓励行者:不必七年,甚
至不用到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你就有可能证到阿罗汉果或三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谭。但是,不要一看到这样的鼓励就马上急著修
四念处,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那就容易形成以“欲贪”为前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会越修越厉害,我慢越来
越大。这样的走向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再实修四念
处,这样就是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如果你有证初果的基础,然后闻思又不断加深,佛陀后面所讲的,再多久的期间可以证到三果或是四果?那这不待
时节因缘,那是随时有可能的,但是必须你要证初果以上,再来你是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幻灯片】
今天的幻灯片,我们比较深入到黑洞里面来看,上一次对黑洞方面,都只稍微简单的介绍一下而已,这一次是比较有系列的来看。前半是介绍黑洞方面,后半有另
外一些资料。为什么我们这一班的黑洞方面,到现在进行比较深度介绍,因为在上你们的课之前,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课,在第二堂课就把黑洞播放出来,有一位学
员本来就有羊癫疯情况,发作是比较不定时,只要有些刺激性就会发作,结果当他看到播放这些,于是在现场羊癫疯就发作了,后来有同修就建议还是不要放在前面
播放,有的人没办法去接受,比较会有一些副作用。所以,现在大家有比较深入的闻思基础,就来深入了解一下黑洞的情况。我们里面会有一些实际棺材、骨头这
些,一般众生对这方面会排斥、会惧怕,如果他的内心抗拒、不安,就比较容易发作。
因为这方面是属于我们人生的真实面目,如果不去了解,你的人生只是看到部分,而且只是生活在幻境里面,只是看你所要看的,而你所不看的呢?都一直在逃
避。因此有些文学家,都只是喜欢看美好的一面,喜欢看美好的一面,当一面对真实面产生的时候,他们没办法接受,于是有些很有名的文学家,很容易走上自杀之
途,像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以及国内有一位三毛,也都是这样,其中川端康成也得过诺贝尔奖,但是后来却是选择自杀,因为很多的文学家,他们是看到
唯美主义,只看到漂亮方面的。但是宇宙实相的存在,它是黑、白两面都存在著,你不能只看白的,也要看到黑的;你不能只看到漂亮,也要看到丑陋;人性方面有
光明面、也有丑陋的一面,要能够看到。包括自己也是一样,你自己有光明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要如实接受自己的不足,“真人”才
会展现出来。
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一直要掩饰黑暗的角落,那么你过的不会是真实的人生。因此,佛教所讲的“如实观”就是这样,你要
去看到好的一面、坏的一面,白的、黑的,美的、丑的……,你都要能够看到,就是“如实观”。一个乐
观的人,只是看到他想要看的、好的一面,而悲观的人,他是看到丑陋的一面。佛教是有智慧的超越乐观与悲观,佛教是“如实观”,如
实观宇宙的存在,黑、白同时都有,黑洞、白洞都有……,不是完美,但它却是很完整的。完美与完整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完美”是说你只是唯美角度,只要去看好的方面的,但事实的存在不是这样。而“完整”呢?它是都有、是
包括的,学佛是要把你的智慧,慢慢去开展、开展,到后来能够去包容万事万物。
现在来看一下黑洞,这是我们人生的真实面,如果现在你没有去了解它,那么生死大事,你就没办法了解。如果不了悟生死大事,你只是在趋乐避苦,只是一直在
逃、在避,像鸵鸟心态一样,遇到不好的、遇到不可意境的,你就闪躲啊!这样智慧没办法增长出来,因此我们就是要去如实看、如实观。前面几张幻灯片是介绍黑
洞,宇宙存在的黑洞,是天文学家帮我们整理出来的,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科学家透过一种模拟、想像,然后画出这样的图出来,黑洞在中间,看起来好像
小小的,但是它的引力却是非常大非常大、无穷的。整个星球,只要你渐渐进入黑洞范围,就会渐渐地被吸入、被吸入,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
论之后,科学家慢慢去求真求证,因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的,也是推论而已,他没办法证实。后来的科学家慢慢再去证实,包括哈伯太空望远镜,他们也去发现宇宙超
大黑洞,这个就是科学家慢慢去发现到黑洞的存在。
我们现实生活中生命的黑洞,包括整个宇宙天文方面,整个多大的太阳系,都会在黑洞里面消失,就是佛教所讲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黑洞就是在那么遥远的地方,黑洞它是随时在我们身边啊!现在来看我们身边的黑洞,这里是台北市立殡仪馆,都是告诉我们身
边随时都存在著黑洞,这就是黑洞,知道吗?黑洞它虽然小小的,但是却是有无边的吸引力,而且无边的包容力,它的装容量非常非常大,所有的名利、所有的财
产,所有你所抓的一切,无论你多富有、多有钱,存多少财产,它这里都装得下。你所有的成就、所有的一切,你所抓的一切,这里都可以装容得下,而且它总有一
天等到你。这个人已经在黑洞里面,这都是实际的尸体,你要去看看:再多的我是、我能、我慢,再多的放不下,当你死的时候,当你是一具僵硬尸体,你还有什么
的放不下吗?还有什么样的放不下吗?所以,“死想观”是在修行方面一剂很猛、很有效的药。
当我们在历缘对境遇到一些情况,很痛苦、很难过、很放不下,这时候“死想观”很有效。所谓“死想观
”,不是去自杀的那种死,与那个无关,如果去自杀,那是悲观消极,只是残害自己的身体而已,都不是解决事情。真正有智慧的“死想
观”,就是当你遇到境界,看不开、放不下,或是很痛苦,这时候把你自己的身心,溶入死亡的世界里面,想想:如果我已经死了,我还有什么放不
下?假如我已经死了,我还有什么放不下?这是很有效的一剂猛药,那不是消极,是让我们把很多的放不下,把很多的冲动、很多的我执,能够来一个斩断。所谓
“死想观”,大家要正确体会,绝对不是自杀、悲观消极那种心态,而是让过去归零,佛陀十号里面的“善逝
”,就是能够随时归零。因此,“死想观”的正确应用,就是能够随时归零。
讲白话一点,如果你再放不下那些,要去想到:如果你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你那个抓取,才会放开啊!不然我们都会紧抓著不放。如果没有解脱,一直在
六道里面,然后在四种食里面一直吃、吃、吃,虽然人类的智慧比一般动物高,但是事实上人类的吃方面是更加复杂,这样而已。在食物链里面--粗抟食、触食、
意思食、识食,都是在这里面绕,你再高的成就,也都是不出“意思食”与“识食”,除非你是解脱者,不然
都是在四种食里面绕,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这样被吃啊!这位老兄他是进入黑洞里面,也是在以身说法,都在跟我们实际讲法,我们平常去看,往往很少去体悟
那个法,我们都去吊祭一下,该来的、不去不好意思,好像做一个应酬、一个礼貌这样,很少去体会他们都是在以身作则,告诉我们“无常
”与“无我”法印。
这是骨灰坛,也算是黑洞,尸体烧一烧到最后,现在进入黑洞来看,这是一位亲戚要捡骨,已经死二十年了,刚好把它实际拍摄下来,让大家来看看,你不要以为
说这是别人啊!包括我们前面看的尸体、殡仪馆,如果以为是别人,都表示你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我们都还很麻木,还没去震撼到。如果你能够越早去感
受到,就会想到如果没有好好解脱,很快就会轮到我,这个有否去震撼到?不要以为说这是看别人,那个看就是要看到自己。所以,佛陀就是要鼓励我们,要从从不
知不觉的情况,慢慢提升成为后知后觉,然后再成为先知先觉,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这样我们就能够出离苦海。
这就是开始挖,这是黑洞里面,我们生命的黑洞,不管你多高的成就、当多大的官,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例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不管你再才高八斗,或是你IQ、180都
一样,无常黑洞它对待一切众生都平等,只要你还没有解脱,这一关没有谁能够突破得了。佛陀就是看到这一关,非常非常的震撼!才找寻如何超越生死轮回。所
以,我们就是要去了悟,佛陀在体悟方面,就是进入死亡里面去看到、去体会。这是黑洞里面,棺材盖本来是放在上面,久了之后塌陷下去,这是还没有翻开,这是
已经掀开,然后骨头慢慢捡起来,你要去看到啊!你奋斗一生,如果没有解脱,到最后就是这样,白骨一堆啊!你再大的放不下、再多的执著,到最后都是一场梦一
场空。
所以,修行绝对不是走向消极悲观,而是让你提早了悟整个生死大事,然后出离生死轮回,一般众生没有好好修行、没有好好体悟,一直不断在争名夺利。像这位
老兄也是一样,以前就是一直奋斗事业,在四十九岁就死了,二十几年后就是一堆白骨,当你奋斗到最后,包括四种食你吃、吃、吃,吃到最后剩的就是这些,所剩
下的最后就是这样,还有什么财产啊?妻儿啊?还有说先生、父母亲这些啊?当你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陪在你旁边,就算他葬在旁边,还是你是你、我是我,还是
一堆白骨。因此,我们要好好深入体会生死大事。
如果平常比较会赚钱,存的钱比较多,住的地方就比较舒服,你就住别墅型的;如果比较没钱,你就住这乡下破屋。所以,赚多钱也不错,以后可以住较舒服的环
境,就是可以住别墅。我们去扫墓也不错,因为去扫祖先的墓,以后人家就来帮你扫墓,人家也是回馈你啊!不会辜负你。但是,能不能从这里面去体会,怎么样跳
脱出来?所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见,就是要从众生的生死苦海里面,找寻一条超越、跳脱出来的路,就是解脱之路。
前面是有关于生命黑洞方面,后面我们再播放几张,一个是无常法印,像他面对这境界是独怆然泪下,因为他的梦幻世界破灭了,他的家人、他的田园、他的财
产,都一夕之间消失了,被土石流掩盖掉了,他是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家人呢?也是一样都被掩埋掉了。这也是一样,亲人在哪里?他们所坐的位子,本来是他们的
房子,一夕之间,被厚厚十公尺的土石流,全部都冲刷覆盖掉。所以,田园消失了,家也消失,亲人也消失了,一夕之间他构筑的梦幻世界,就这样破灭掉了,被黑
洞吞噬掉了。一夕之间,在黑洞里面消失,重逢人事已非,不是财产没有了,不然就是家人已经消失了。何家十余口,全遭洪水冲走,看这些不要以为是别人,好像
无常都是只有对待别人,不会对待我啊!每个人机会都平等的。
如果没有了悟无常,常常都是在跑给无常追,这就是从厚厚的土石流里面挖出尸体,整个村庄一夕之间,就是被土石流掩盖,这只狗是在帮忙找尸体,未来十年的
土石流会不断,而且农委会已经有增加,以埔里、中寮、仁爱、和平为主,这些地区都发出严重警告讯息,因为一方面地震让这个地区土石都松动,一方面因为这地
区,很多民间的寺庙,或是佛教的一些寺庙,都是太过密集,不但人为建筑破坏了很多的山河大地,还有再加上槟榔高密度的开发,因此水土保持都很不好,人类在
啃蚀大自然的资源,导致水土就没办法保持。
一般众生遇到前面我们所播放的这些,内心世界没有进入里面去体会,变成说看只是看,只是看看啊!认为说这些是别人,无常也是别人啊!都会认为说不会轮到
我。事实上,黑洞随时在你旁边,随时都有无常的可能发生,绝对不是消极悲观。那些死亡的人,没有一个人想到明天会突然死掉,不是消极悲观,这是如实观,世
间就是很无常,越是粗心大意,越容易出问题,而且没有真正了悟无常,你是透过各种方式,一直在逃、在避,所以众生就是这样,又透过你的忙碌,前面那些没有
看到,麻木、麻醉啊!然后又一直逃、一直避,或是一直追啊!一直追!然后又被逮到了,这是病魔啊!病的天使啊!如果没有去体会病的天使启示,病就变成一个
魔。如果有从生病里面去体会,身体的疾病就是天使。所以,你看这又被逮到了,看你往哪里逃?!这个都在急救啊!看你往哪里逃?!到最后还是一样,要无可奈
何的面对老、病、死。
人类一直在塑造SUPPER、MAN,
或是在塑造偶像,把虚弱的心灵又投射出来,寄托在上面,很多神明的这些偶像,都是人类所投射出来的,塑造一个偶像出来,然后再不断的跪拜、祈求,又再向心
外去求。看庙宇或是里面的神明,是人类把他们塑造出来的,你看无常一来,谁能自保?很有名的南投武昌宫,这是集集大地震,一张是还没有地震以前的情况,再
来地震之后,整个都垮下去了,整个都消失、塌下来。你要请那些神明保佑,他们自身难保啊!事实上,我们跟一切众生,包括说天神,或是跟一切众生,我们大家
都是平等。但是在平等之中,大家是相辅相成、互相帮忙;在因缘法里面,大家是互相帮忙,包括我们跟那些大官也是一样,我们只是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事实上大家是平等的,你不需要去认为遇到行政院长,或是遇到总统,你是矮半节、次等人民,然后要乞求的心态,都是不正常的。
事实上,你跟行政院长、总统、任何大法王,都完全平等的,只是你的自卑心还没有突破而已,我们跟一切的天神,都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你有需要,大家相辅
相成,我们存著一种感恩的心相辅相成,跟所谓当乞求去乞求的心态不一样,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当乞丐的乞求的心,你是向心外去求,没办法成长的,能够以站在
平等的立场,然后大家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相辅相成,这样才会真正产生感恩的心,而且平等的心、无畏的心,一种不向心外求法的智慧才会出来。所以,我们一样
感恩这些,但是不要把他们塑造为超级的崇高偶像。问题一样啊!你向他祈求,他要祈求谁?一样啊!这些神明也成为灾民,他们也是惊魂未定啊!也是受伤累累
啊!这里一尊、这里也一尊,都是受伤、伤痕累累啊!
他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因为他构筑的梦幻世界破灭了,众生都一直在构筑梦幻世界,构筑他所要的,然后对他所不要的,都一直排斥,到最后梦幻世界又破灭了。
如果没办法了悟无常,没办法了悟无我,那么你所抓的任何东西,因为你会一直越聚越多、越抓越有,但是任何东西都无法脱离黑洞的引力,只要你是抓有,最后都
会消失成为“空”,而那个“空”,不是你体会的“空”,是你被迫无可奈何的走
上“空”。所以,我们要去了悟“生”,也要看到旁边的“死”,因此要了悟生死
大事,把我们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让它死掉。
透过大自然来解释,这是在佳洛水拍的,把我是、我能、我慢,让它死掉,就可以解脱自在,像天使展翅高飞、飞起来,有翅膀可以飞起来,象征一种解脱。如果
一个人的个自我,能够大死一番,我慢真正能够消失,自我能够大死一番,就能够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解脱自在的世界。如果你能够了悟生死大事,人生处处就会
充满著花朵。后面这里,我们来欣赏几张玫瑰花,因为前面我们有看到一些黑洞方面的,后面要用一些来调整、平衡一下。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你的生命处处会开满
著花朵、充满著芬芳,你会从原来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就是《心经》所讲的远离颠倒梦想。所以,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悲观,而是能够真正如实观,然后跟
整个天地、整个宇宙溶为一体,你的生命处处都充满著花朵。
我们再欣赏这几张玫瑰花,生命会处处绽然开放、充满著花朵,这一朵玫瑰花有一个特色,什么样的特色?花瓣整个看起来,有点半透明,这是真实的存在,同样
一棵玫瑰花里面,开出不同的颜色,因此我们不要去要求别人,就要跟我们同样一个颜色,我们能够尊重异己、包容异己,你要能够越尊重、越包容,必须是你的心
胸越来越宽大。如果你能够宽大到跟“空”溶为一体,这个“空”能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能够超越任何的
宗派、任何的宗教,因此“空”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悲观。
让大家看几种玫瑰,它们都是开得很灿然。如果没有了悟,现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如果没有了悟无常、没有了悟无我,你的人生是黑白的。没有真正去体悟无常与
无我的宇宙真理实相,你的人生是黑白的;如果能够了悟无常与无我,去体证、我慢断净,你的人生是彩色的,你的人生会充满著芬芳,你的心花会朵朵开,这一束
花就送给大家,祝大家“花开见佛悟无生”,生命充满著花朵!充满著芬芳!
有关于“明心”方面,事实上就是开发明觉。所谓“见性”方面,记得!不要又死在文字障上面,认为我去
见到佛性,“见性”就是见法性,去看到宇宙的真理实相,更具体讲就是去体证到“无常法印”,去体证到
“缘起”,更深一层要体证到“无我”。证到三果都还没办法真正证到“无我”,
因此不要自误误人说“我已经明心见性了,贪、嗔、痴、都不必去理会它啦!我现在就直接要从果地起修…….”
这样很容易自欺欺人而不知道。事实上,明心见性就是你的心要清醒明觉,这样才能够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看到实相,不要又去落入一个见到自己的佛性,然后
落入“真常唯心”里面又不知道。唯有你真正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实相,这样才会远离颠倒梦想,你才会放下啊!才会看到过去的颠倒
梦想抓取,抓来是苦啊!因为你知道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去改变它啊!你不接受,只有自讨苦吃。
当你了解之后,不是说无奈的、被迫的跟它结为一体,而是你会赞叹,完全的臣服、完全的溶入,然后那个自我消失,就是“明心见性
”。如果以一般来讲,初步的开悟,就是觉性开发出来,但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是你不断的去见法、见法、见法,到最后整个了悟这些实相真理,而远
离颠倒梦想,才叫做大彻大悟。一般人所讲的大彻大悟,我是觉得要保留啦!整个次第这些,如果真正是走过这一条路,可以清楚的告诉人家,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一条路你会清楚知道。一般人很多认为说他开悟、大彻大悟,事实上你的悟与佛陀所讲的大彻大悟,是不是相同?都要经得起验证。但是,很多人经不起验证,然
后就认为说他有他的一套,认为《阿含经》是小乘,不重要啊!事实上,绝不是这样。佛陀所讲的大彻大悟,一定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路程,经过开发明觉,然后去见
到实相真理,都是要不断的点点滴滴,小悟、小悟不断的去体悟,到最后你会有大彻大悟,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都是不断的累积悟、悟、悟,一直
的体悟、体悟,到最后你会真的大彻大悟。
所以,真正的大彻大悟,就是了悟宇宙的人生实相之后,自我死亡、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才叫做大彻大悟,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醒过来,绝对没有我是、我
能、我慢的那些,不会认为说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很厉害,要打遍天下无敌手,不是那种情况。也许有的人真的大彻大悟,但是他看因缘情况,需要发脾气的时候,
他有可能发脾气,不能够说凭一个人是否发脾气然后来论断,他有时候是一种方便,但我们也不要自误误人,以为说我大彻大悟,我各种方便都可以很厉害,重要还
是要回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要有正确的闻思,才会有正确的开悟,正确的解脱之道。佛陀就坦白的讲,过去的佛是这样,未来的佛也必然是如此,是要走这
一条路的,佛陀本身也是亲身走过这样的路。
四念处方面,开发明觉,就像这一块石头,这一边是没有磨过的,这一边是有磨过的,就像一个没有下工夫修行的人,这边他有下过工夫修行、修行,他的觉性有
开发出来,这两面主要有什么样不同?最主要就是这边它很粗糙,而且它没办法又平、又明、又亮,像镜子一样照出来,如果你的心很粗糙,没办法照到万事万物的
实相,经过修行磨练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琢磨,让我们粗糙浮动的心,能够这样平、明、静下来,就能够照见万事万物的实相,就能够如实观。
今天这一系列,我们会介绍一些从各种的花与树叶里面,来看微妙的世界,微妙地、巧妙地大自然,奥妙的大自然,平常我们都很草率的在看,因为我们的心没有
静下来,这里面都藏有著大自然的奥妙、法界的奥妙,但是平常我们很不容易看出来。希望只是一个指引,让大家以后在大自然之中,要停下你的脚步,慢慢的去观
察,去看大自然的奥妙,会看到以前你所看不到的。以前你习以为常,或是认为很平常的,你却能够在其中看到法、看到奥妙,像这样你一方面去看到说它的叶子构
造这么奥妙,这整叶的构造这么奥妙,包括它的茎部,它是什么形的,有没有看到?茎部是正方形的,一般茎部都是圆形的。介绍这些幻灯片,有的人就认为这跟我
们修行学佛,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要慢慢去看到“外身”,要去看到法界的奥妙、庄严,是要协助大家去断深层的我慢。如果修行光只是
在我们“内身”里面看,深层的我慢不容易看,我们有时候要回来看内,有时候要看外,内身、外身要一起看。今天大部分看的,是我们
外身的奥妙,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奥妙。
这是仙鹤,像一朵花一样,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一朵花里面,我们去看到那奥妙啊!平常我们看、好像没什么,这路边的小花没什么啊!但是你慢慢静下
来去看,它呈现出来就好像一只鹤在飞,像鹤往天上飞,慢慢去看到那个奥妙,慢慢的欣赏。当你的心越宁静下来去看那个奥妙,看到那个美、看那个深奥,以后假
如有因缘,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户外方面的互动,然后实际在大自然之中,再去看到活泼泼、活生生的佛法,像我看到这些,都是赞叹啊!我看到这些,是看到惊奇
啊!看到赞叹啊!法界的奥妙啊!缘起变化之后,它就变化出很奥妙的这些,然后问我自己:我可能凭空制造出这些?一方面去欣赏大自然的奥妙,一方面问自己:
我可能凭空去制造那些出来吗?所以,慢慢的去体会,然后我慢也都会断的。
这是油麻菜仔,在开花的时候,整园蜜蜂、蝴蝶很多,都是白色的蝴蝶。这是丝瓜花(菜瓜),你平常有这样清楚去看它吗?有这样好好的去欣赏它吗?它的构
造、它的花纹,你心要慢慢静下来,慢慢静下来去看这些奥妙,慢慢要去看到缘起甚深。所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五个一加起来等于五,这之间会有很奥妙的
变化,当你慢慢静下来去看、去欣赏,你会发现说最美、最深奥的艺术,是在大自然中。人工的雕刻,再怎么雕工,再怎么巧夺天工,再怎么细腻,但是比起大自然
的奥妙,再怎么雕刻精细里面,你雕不出活生生的生命。大自然的奥妙、精细,以及那一种生命的活力,以及无常法印与无我法印,在一叶一花里面都在告诉你。所
以,大乘里面会有讲到说,我们要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是很玄啊!就是心要静下来慢慢去看,不是幻想、不是去想像、不是抽象,而是心静下来之后,
慢慢去看、你就会看到“哇!处处都是天堂、见到天堂!”。
这是南瓜的花,我们平常看这个好像没什么,但事实上这一棵浓缩在这里,它都在告诉你缘起,告诉你缘起甚深、告诉你无常,也告诉你无我,还有告诉你奥妙、
变化无穷。同样一个阳光照射下来,颜色可以千变万化。所有的颜色变化,不管再怎么变化,都是来自太阳光,光是一个阳光、一个火界,就可以变化出无穷。加上
水界,加上地界,加上风界,更是无穷深奥的变化。我们这一系列是要慢慢协助大家看到缘起甚深,看到整个法界的庄严,大乘满喜欢讲法界庄严,还有无上甚深微
妙法,都是在法界里面展现,所以我们心静下来,慢慢去看就可以看到,从平常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去看到法,你去看到,会跟它一起微笑。所以,你会看到青山跟我
在微笑,就是渐渐溶为一体,这里是花中有花,这奥妙就是这里有花,花中有花,两层楼的花,这是鸡蛋花,我们要去看一看,一方面它会有芬芳、它会有清香,一
方面你要去看它的花纹、颜色,还有它的叶子,你慢慢去看它叶子的组成、纹路,你心慢慢去看下来,慢慢静下来、慢慢去看。
我们平常心都是定不下来,走马看花的看,你看不到它的奥妙、看不到它的美,所以你心慢慢静下来去看,像我去看到这个,哇!都是赞叹啊!大自然的这些奥
妙。但是,我们赞叹里面,我们没有抓取啊!不是去贪爱、不是去抓取啊!而是去欣赏大自然的奥妙,你看这一棵小草里面,它的组成、构造、对称,还有它的纹
路,这些处处都在告诉我们: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啊!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它这个也来秀一下,它也来客串,它本身也在告诉你,它的纹路
啊!它的组成啊!它这上面有打一个×,它也在告诉你,我也是很奥妙、很玄啊!再来这是铁树,这些都是很奥妙啊!再来我们平常看到这个,好像不
觉得这有什么,这是酪梨,它是小棵的,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就是看到那个奥妙,看到那个生命力,这是枝的末端,它这里面充满著光彩,充满著生命力,所以你
要慢慢去看,你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这只有叶啊!错了!它都在告诉你无常、无我,还有缘起甚深,还有告诉你充满著生命,这个生命就是有各种缘起,地、水、
火、风、空,这样它才能欣欣向荣的存在,而且它本身的颜色,又会不断的变化,越嫩的、中的,变化、变化、变化,都在告诉你无常的变化,都是缘起啊!
这是什么花?很像刷子,我们把它取名叫做奶瓶刷,像那个要刷奶瓶,刷奶瓶就这样,有一支柄上来,这个长长的,可以拿著去刷奶瓶,所以叫做奶瓶刷,你看这
个花的构造,就是这么的精巧,这就好像一个人拿著两把刷子。所以,在这个社会、世间,你要有一把刷子还不够,要有两把刷子,悲智双运,解脱道、菩萨道要
有,要有两把刷子。平常我们看喇叭花,觉得说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它也都在告诉你缘生、缘灭、无常,从最微不足道的地方,从最平凡、最平淡的地方,去看到
无上甚深微妙法,你慢慢就会看到法界遍一切处,法身遍一切处,净土遍一切。你看这个叶子就是构造这么微妙,构造这么的微妙、这么的精采,慢慢去欣赏大自
然。
这是茉莉花,记得从小就会唱茉莉花这首歌,要去体会茉莉花有一个满特殊的特色,就是会散发出满芬芳的味道,但是它的芳香又是哪里来?一朵花会开花,又会
送出芳香来,它都在告诉你,包括这个芳香出来,都是在告诉你,这都是缘起啊!各种因缘具足啊!如果你说茉莉花本身就会香,它是怎么来?你说它有种子,种子
又哪里来?所以,你要慢慢去看到,看到整个法界,这是桂花,一样散发出芳香、清香,茉莉花、桂花这些,大家比较常见,它们会散发出芬芳出来,大家闻这些味
道、看这些花,你都去看到缘起甚深,你再怎么雕刻精细的花,它没办法散发出那个芬芳出来,如果有,只是喷上人工的香料,又不一样。
这是孔雀花,孔雀开屏,本来这是一个变叶树,因为看到它一棵树里面,竟然颜色这么多的变化,觉得很惊讶,就把它摘下来,本来想把这几片集中拍下来,让大
家参考,一方面告诉我们奥妙,一方面告诉我们无常变化,一个是无常生灭变化,再来因为在拍的时候,觉得好像比较单调,结果就捡一叶榕树叶,组合起来就好像
一只孔雀,这是孔雀头,这是孔雀尾巴,去看那些变化。这是凤凰花,这个叫做凤凰蝶,我们小时候在乡下都会去做这方面的,我们以前玩具,这也是其中一种,完
全都是凤凰花的材料,组合起来的一只蝴蝶。再来这叫做面包树,要拍摄这些,都尽量让解析度要高,让大家慢慢去看到,它一个叶里面,它的纹路以及它的长相,
每一叶都不一样,而且那个纹路以及背面,背面都现给你看,慢慢去看到它的奥妙,不要以为说这个没什么啊!因为你的心还不够细啊!你还没有活在当下去看,那
个最深奥的艺术。
这又刻意用一叶下来,让大家来看,照的更微细,这整个网路的构造有粗、有细,然后细中又有细,再来还有更微细的,整个构造都很微妙,再来这是木棉,都让
我们心花朵朵开,这是整个的油菜仔花,所以要多接近大自然,它会帮助我们心花朵朵开,多接近大自然,然后去看大自然的奥妙,因为无上甚深微妙法,都隐藏在
最平凡、平淡里面,都在你当下的身心,在当下的大自然界里面,这些你看不到它的微妙,跑到他方世界去,你也是看不到。所以,要把心慢慢静下来,然后去看、
欣赏,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这同一株里面的叶子,颜色变化就这么多,这里还有一只蜜蜂来这里凑热闹,都告诉你活生生的,它是真的,但
是看起来好像是假的。看这纹路、构造以为是假的,以为是人造的,所以说真的很假这样,但事实上这是真的。我们看看这些颜色,花五颜六色的这些变化,都是这
么的精采,这么的变化无穷。
这是菩提树的叶,我们要去看到它的花纹,还有叶子颜色的变化,一方面要去看到每一叶都有反光,去看到那个生命力,看到缘起,看到它们的变化,颜色的变化
也都是一样在告诉你无常,所以你要处处去看。这个是一种竹子,它的叶就是这样一片一片的,让你看一下另外一种竹子的长相,我们看大自然,平常不以为什么,
但是你看这里面的花花世界,五颜六色的世界,要去看到都是从太阳光这样,演变过来的种种颜色,它从最平凡平淡里面去看到奥妙,它的组织、它的架构这些的奥
妙,然后去看到五颜六色这些变化。再来,我虽然是一棵小榕树,但是我却毫不自卑,我一样当下在哪里,就好好活出生命力。再来,你看它颜色本身都在变化,而
且又是这么鲜的红色,这里又会变化,跟后面比较绿色的颜色比较,它本身就带有这样的基因,问题是那又是怎么来?所以,这个颜色本身,不是它本身在决定啊!
都不是它本身在决定,都是整个缘起,这是整个法界的奥妙。
这是叫“来修”的一只狗,平常都瞧不起我,事实上我觉得你们人类常常都在自寻烦恼,我过得很快乐呢!我不会去跟人家争名夺利,
我不会去跟人家展现我慢,我很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事实上它是慈莲寺里面,人缘最好的来修,真的它很聪明、伶俐、很讨人喜爱,它真的就是广结善缘,每个人都
好,你们在争名夺利,或是在烦恼苦恼,唉啊!你看我饿的时候就吃饭,所谓饥来则食、倦则眠,当你觉得肚子饿、你就吃饭,想要睡觉、你就去睡觉,我是这样
啦!
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我不会去跟你这棵大树比啊!我尊重你的存在,但是我这朵小花要跟你比,会变成有一个比大比小、比高比低,就会自卑,有卑慢、就会有
我慢,我不会跟你比大比小,不用那些。你做你的事,我把握当下的因缘,该开花、我就开花,我灿然的开花。这是日日春,我一样啊!该开花、我就开花,我不会
去跟莲花比,这里面有重要的意思人类的比较心,就让我们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比较心也很容易形成作茧自缚。大自然就是这样,我不会去跟莲花比,人类如
果是这朵花的时候,你会觉得要跟莲花比大比小,结果一比起来,觉得差太多了,自卑又出来了,大自然这些花,它们都是这样,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我什么样的因
缘,就是全然的开放,我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这法界里面,我是全然的开花,我也是在庄严法界,如果这个小花会去跟人家比,你的自卑一出来,那个小花就不
敢开了,认为开得那么小朵、你也敢开?!
如果有比大比小,自卑就会出来,你看这个花也是一样,你是你嘛!你一样全然开你的花,我一样就是全然的开花,不管你是红色的,反正我是什么色,也不用刻
意去把自己一直磨练、磨练,磨的自己让自己形成涂上红色,就变成你前面的红色。如果你在那里比大比小,你要像别人去做成别人那种模样,就会怎么样呢?对你
的现况、你不知足,你不会安住在你的当下,你会设法要去感变,你就会活得很苦,因为你一直觉得还欠缺很多东西,人家说要红色的才好,我这个白色的不行,你
就要一直改变自己,甚至最快就涂上一层红色的,就会失去纯真的面目,就会变成很假。
这是在故宫博物院至善园里面拍的,觉得这个花满漂亮的,因为它一开过之后,又会再开,它这个会凋落、凋落,也是一样法界里面的庄严法界。这是小小的花,
而且是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又是在墙角,当下的因缘在这里,我就安住在这里,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们来不来看我,我花开不为谁开,不是说刻意要开给你们
看,或是你们不来看我,我就懊恼生气啊!法界就是这样,各种缘起之下,就是全然的接受,全然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全然的开放、全然的开花。包括你看我虽然是
小花,但是也有小只的蜜蜂来欣赏,大花也是全然的开,这是向日葵,最主要就是要去看到它里面的奥妙变化,有一点好像奥林匹克运动场的选手,而且这里面是有
它的排列组合,都有有层次、有次第,我们要去看到大自然的奥妙。
我虽然是一朵小小的花,但是我不必去跟你向日葵比,你就是你嘛!你全然的开花嘛!我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我没有自卑,一样我活在每一个当下,接受缘起,
接受整个大自然这些原则,然后全然的开花,如果你有二元对立去比大比小,比起前面这些向日葵,你这一朵就这样……咚!马上弯
下来,你就这样羞愧而死,于是不敢开了,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要从二元对立、比大比小的世界超脱出来,你要活得真实、活得有自信,自信不是我慢,活得真
实、活得有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