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三卷A面
一动不动,此心,你内心安住在这个上面。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念佛,要观想,啊!他就会观起来了以后,不但啊佛像清清楚楚,而且心里面啊!身、心二方面就无比的安宁轻快,这种状态,什么东西都动乱不了你,所以的的确确的,你真正的了解了这个佛法的真正的殊胜的内容以后啊!你就发现啊!现在我们稍微下一点这个努力啊!太值得了。啊!那个像作生意一样,那个赚回来的那个利润之大啊!不得了的大,所以现在不要说叫你呀!花掉它啊!什么的,多少钱啊!花上十万、八万,乃至百万、千万,啊绝对值得,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啊!殊胜利益,殊胜利益,但是呢一定要大家去努力、去试,啊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得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这种力量扶持你啊!你对于心里面所缘的这一个境况,啊安住在那里啊!一动不动,就动不了你,就动不了你,不要说得了根本定,你啊!慢慢的相应了,得到了欲界定,乃至于这个念力现起来的时候啊,他那个妄念,就自然而然的一点都生不起来,一点都生不起来,这样,到了后来,你要起个妄念,你没办法提起,就会这么妙法,而且那个身心的轻快是无比的安乐,而这个还没到根本定,得根本定一定是什么?耶轻安现起。轻安的特质,在后头再说啊!这是
【“观自性者,经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是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
那么,进一步,观是什么?经上面告诉我们,一定先要前面有个基础啊!由于前面,止,奢摩他为依,所以慧呀!一定要由定而起的,所以这定的特质呢?就是身心轻安,那个时候啊!因为你身心轻安哪,所以无比呀!舍离心相。否则的话,你一
天到晚,唉呀那个身体又粗重,那个心里面这样,那时候轻快无比的时候啊!你啊!这个自然而然啊!就获得,哦!这在未到地定当中的时候啊!你就会感觉得到那个身体不见了,如云如雨,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就这种感触,所以呀!那个内心当中的这种平常的这种执著,自然而然啊!慢慢的,实际上并不是消失掉噢!你就不会再去执它了,那个时候啊!你就在这种状态当中,因为你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所以你善巧的运用,这个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现在手里面,假定你手里拿了一个东西以后,对不起,你要用那个手,不行呀,现在你把手里的东西放掉了,啊那你要善巧的运用,啊换句话说你自由自在,平常的时候,因为那个身心啊那么粗重,它就不听你招呼啊!啊那时你就没办法,现在呢,由于得到轻安相应,你就在那如你所愿的动,所以它那个时候啊,能够要他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时候啊!你要思惟观察,当然,这个地方是善思维。内三摩地所行影像,那么,在定当中叫做三摩地,那个三摩地啊,一定是也是所缘的,譬如说,我们数息,啊!那么你缘的什么啊?缘的息啊!啊然后呢?你如果说,看观佛,那么你是缘的佛像啊!你总有一个所缘的,那个缘的,就是安住在那个所缘的上面,了然无动,到那个时候啊!身心轻安,这个是定。现在呢?在定当中,对你所缘的这个东西境相啊!叫观察胜解,就是这样。那去观察它,嗯!这个是什么?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能够啊如理的去真正的观察,譬如我们现在要看一样东西的话,你要去看它心里面乱糟糟的一团麻,你就没办法看,到那个时候啊心里面非常宁静,而且了然不动,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动得了你,所以那个观察力非常的强。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哪!就在这样的前面所说的那个定当中,殊胜的定当中,他所缘的那个啊!你这个里边啊!慧的特性是什么?以所知法,对于所缘的法来拣择,嘿,哪个对呀!不对呀!啊!那个时候你才真正的能够啊正思择、思惟观察、抉择、如理取舍、最极思择,前面的时候啊!尽管你想去思惟观察,有种种限制,你想了半天,有的人唉呀想得头痛如裂那就是想不起来,有的时候虽然你想啊!那个脑筋不听你招呼,有的时候你想了半天啊,眼睛酸,身体累,这种东西都没有了,啊所以他那个思惟观察的能力达到最高效果,而且周偏寻思、周偏伺察,他这个时候才能够普遍的,然后呢?包含一切的寻思、伺察,寻跟伺是两种心里形象,粗缘的时候叫寻,然后呢?根据这个细细的一步一步的深入叫伺,啊!譬如说我们禅宗啊!啊先哪参一个公案说狗子还有佛性有无,无!你就看一个什么是个无,或者念佛的是谁,哦谁!他不是要问念佛的谁,假定我们平常的时候,念佛的谁,我嘛,那还何必去问他?耶他不是这个妙极了,就在你内自己里面去说,对啊!我,那我在那里呢?对啊!那我,你说这个嘴巴是我吗?噢!不是,嘴巴念的不是,那脑筋嘛,那么为什么脑筋念为什么嘴巴上面念出来呢?那么脑筋又是什么东西呢?诸如此类,此类。刚开始的时候你这样去找,这叫做寻,然后呢慢慢的愈来愈细,针对著这种,对啊!这脑筋又在那里呢?耶一步一步地细,一步一步地深细,那个叫做伺。所以,寻是粗缘这个形象的时候啊!粗心象,然后呢根据这个慢慢的细入的这就是伺,伺察的伺。你对于这个如理的正确的思择,那时候啊也得到了一个啊!就这个样,然后呢这个法,嗯!则安忍忍苦了,忍就是?忍苦,是是是是。然后呢那个时候啊!会产生啊!一方面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的这种快乐,一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这个乐的话,就是跟法相应的。跟法相应有多方面。若觉、若见、若观啊或者对这事情啊真实的啊!以前是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以前不觉悟的觉悟了,哪这样的去观察,这个叫做,总名叫做观,总名叫做观。
【“总谓安住止中。”】
哪,下面又总结一下,一定先要安住在这个定当中,然后呢。
【“由观察所缘之力。”】
要晓得定的特质,那个心定在那里,你心一动的话,定就散掉了,耶妙不可言,他现在那里一观,要想想定,他就不能观,要想观,他就不能定,现在怎么办呢?这个真正的观啊!就是普通心散乱的观啊!没有力量的,所以啊!他真正的要深入的所谓啊能正思择,最极思择,一定要心很深细,那个心深细,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所以他学了定以后,然后再进一步去学观。啊所以,等到你得了定以后,刚开始学观的时候啊!那个心就散乱,你不要怕,就啊!慢慢的来,所以他后面会有巧妙的方法,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得了定以后,然后呢?你真正去观的时候啊!那又不行了,你一观啊!那个心就定不住,要定啊!那个就不能管,那不管,因为你已经有过这个定的经验,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全部的精神啊,就干什么,就用在这个观上面去,用在观上面;散乱,散乱也不管,你观。不过刚开始观的时候啊!譬如说我们要观一个佛像,他有个特别的方法的,不是说你看的,噢,他有啊三十二相,一个一个相要去啊观他啊,有八十随形好,乃至于噢,头光三尺,身光六尺,一大堆的去观,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定心当中就是你缘一个总的佛像,乃至于白眉毫相,这一点嗯全部精神看在那里,等到可以了,你慢慢的把他这个心啊!慢慢的把它扩大,然后呢观察,这个时候再去找他啊,就这样,前面那个看好了以后,定在那一点的话呢那是定,到那个时候,你进一步去找,当那个心乱了,乱了,乱了,对不起,你马上又把它拉回来,先在定上面,那定了,然后呢?你再去用那个定的心里去观,他这样的善巧的调,啊这样,总是观的特质,是依止著那样的前面那由,由于轻安扶持的这个力量去呀,去观察你所观察的,那个时候你观察的久了,久了以后啊!那个心啊!耶跟前面不一样了,前面是你一观他就动、散,现在呢?因为你久久练习以后啊!当你的观力愈深啊!他那个定也越深啊!耶反过来,当定深的时候那个观力也越深,一直等到什么时候呢,等到啊由于你,由于观引发那个轻安,所以当你观的时候啊,那个轻安也跟著来了,耶这个时候什么?观的自性。所以现在我们要脑筋摆在那里想的话啊!啊再想想头痛的要命,他不!等到你那个如法如理真正去观的时候啊!啊!那是无比的轻快,而实际上呢?这个时候的这个才是真正最佛法的重心,因为有无比的轻快,所以啊!你要观再久再长啊都不怕,而且这个力量最强而且最正确,所以你看什么东西的问题的真象,才能够真正无余的彻底找到,彻底解决,这个就是他的观的自性。
【“庄严经论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
那么就是这样,那这个时候啊!正住为所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地方,你能够这样去做,那个心啊就自己安住在心相上面,不会缘著外境乱转,这个是止,然后呢?根据这个去啊能够善巧思惟观察一切法,这是观,嗯下面:
【“止观必须俱修。”】
真正学的时候要一起来,为什么呀!
【“如夜间观画,须灯明亮,复无风动,方能明了见诸色相。”】
就像我们晚上看一样东西一样,那个时候一定要有个条件,什么条件啊,要很亮的一盏灯,那盏灯啊还不能动摇,如果在风当中刮拉刮拉闪来闪去的话,对不起,那不行,那不行,一定要宁静一点风都没有,然后光明很亮,那个时候你能够啊!见到种种的色,为什么呀!现在我们在什么?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晓得里边什么东西,所以你正确的了解也必定要第一个光明,而这个光明不能动摇,而动摇看出来那就看不清楚,如果没有光明,一片漆黑。不动摇是止,而光明是观。所以,
【“随缺其一便不明显。”】
这个很清楚的。
【“如是观甚深空性,亦须无倒了解真实之慧,及随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见真实义。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
现在呢,我们啊所以颠倒的原因也并不了解的事情的真象,所谓真如性,那么由于不了解,所以啊!产生种种的执著,那么现在我们要真正了解的话,那个时候要见到他的特质,观甚深的空性啊!同样的需要这个明白的,光明一样,这个就是呢无倒了解真实的智慧。这个一定要,首先呀要没有错误的了解这个东西啊!了解了,根据这个了解啊!深入的观察最后呢,现证这个意义,就这样,那么这个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定要经过啊!闻、思、修、抉择,然后呢到最后再用那个深真正的止观的观力啊!把它彻底的安名正,所以呀!一定须要随欲安住之止,为什么叫随欲安住之止呢?耶你全部精神要想摆在这个上面,他能听你招呼,现在我们这个心念就是不听我们招呼,不要说观甚深空性,意思就是大彻大悟,连他最简单的,做一点随便的小事情啊!念一声佛,拜一下佛,他就是啊!心里面啊在胡思乱想啊!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那个时候你要观甚深空性,耶绝对少不了,那么有了这个你又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容、内涵,经过闻、思然后再去观察,最后你如理如量的亲见事实,所以说根据了这个方能明见真实义。这个是不错的,耶真如的本性是如何?经上面说由止的力量啊!他不动摇啊!就像灯一样。那么由观故如山,这个不动摇,这个前面的不动摇指什么?就是啊能够啊!啊心不动摇,然后因为有不动摇的这个心,然后呢去如理观察,如理观察如实而止的话,啊!那就不会一切境界啊!所以说如如不动,那时候就像山王一样,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由观故如山啊,啊这个是属第一个,说,说明了止观的自性啊止观的自性。
【“丑二学止法分二,寅初修止法,寅二修止量。”】
那么先把止啊说一下,学的法,什么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量,现在下面:
【“初又分二,卯初加行,卯二正行。”】
就是你没有学的之前,应该有一什么准备?应该以什么基础?根据这个基础准备,啊开始去学,耶正确的修止的方法,现在先说这个基础。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不贪世修成。’故当先求修止。复应先备修止资粮。”】
啊前面先引一段论啊!来告诉我们策励我们,说,你具足了这个二样东西,你就能够摧伏一切烦恼,实际上处处地方提醒我们,我们要解决痛苦,痛苦的根本在这里--烦恼,要想解除烦恼必定要学止观,要学止观啊先要学止,依止起观,那么现在要学止应该怎么办呢?你一定啊!对世间的这些东西啊!不要被他所转,所以啊一定要离欲不贪世,对世间你有一点染著的话,对不起,没有用,啊!所以啊一定要不贪世间的一切,那个时候止就修成,修成了止,由止修观,止观成就,烦恼破除,得解脱,所以这个地方啊,先要修止。那么修止先要具备的资粮条件是什么?也是引那个论。
【“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境,谓易得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
五样东西,他下面说这个那五样:
【“易得谓易得衣食等顺缘。”】
这是第一个,就是虽然我们修行,修行的的确确还要吃、还要住等等啊,如果说:为什么要易得呢?如果你一天到晚你忙这个东西的话,就像作生意人一天到晚忙这个,忙完了以后啊,唉!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嘛吃穿好了,睡觉,明天再去忙,这个没有用。现在我们不是,那很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后呢,因为容易得到,所以你全部精神啊,可以贯注在这里,专门学这个。第二:
【“善处”】
就是指住的地方,还要好。
【“谓无猛兽怨魔等恼害。”】
如果有这些恼害也不行。
【“善地谓不引生疾病。”】
这样,有很多地方,比如这地方太潮湿,这地方太热或者这地方只有什么,噢!这个不行,啊!第四:
【“善友谓具如法良友。”】
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这个善知识有二种,上面是尊长教导你的,下面是同修乃至于护持你的,第五:
【“瑜伽安乐具谓远离喧闹。是谓随顺处所。”】
最后呢?就是你真正修瑜伽,修定的时候啊!相应的这些东西,这个要包括什么?远离热闹。所以真正学定,一定是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尘世,在尘世当中,绝无可能,绝无可能啊!随顺于修法相应的这种地方,除了这个以外,他下面特别说明!
【“修止之人,复须少欲,不求众多上妙饮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
要少欲知足。这个欲望是愈少愈好,愈少愈好,所以啊!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个事情,要知足。这个说的很清楚,很清楚,你稍微一点粗劣的就能知足,所以这是为什么啊,我们真正来修学佛法,千万不可以啊!噢哟!说现在的营养学怎么讲,噢哟又要什么这个蛋白质,又要什么啊,又要维他命一大堆,啊这个不要,的的确确的,如果说啊,你不学定,那个是需要,那个你要靠那个身体嘛,你真正如果学定,一旦引发了身心轻安的话,那个身体的话那简直是啊,你以最简单去都能维持他,啊!不要说以前古代的我们想迦叶头陀,乃至于我们看历史上,眼前我周围有好几个人啊,那还没有得到根本定喔,噢!以前我们一起啊!我还记那个事情已经十几年以前了。那有一个同修,他后来得到了慢慢慢慢啊!学成功了。嗯!早晨吃过了这个一点稀饭,然后坐上去,平常吃半碗稀饭就够了,噢平常啊跟我们也是一样,那个钵啊满满的一钵还不够啊!他到后来慢慢慢慢的学,学了成功,学了成功以后,没有还没得根本定,那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是欲界定而已,最多是未到地定,早晨一坐,嗯!张开眼睛来,下午天已经都黑了,那时候他自己啊!就无比的轻安,你稍微多一点啊!这装的满满的一碗,他只吃半碗,为什么啊!吃得多了以后,唉呀!这身体是粗重,那感觉得不舒服啊!这一点点就够了,就这样,然后呢?那个衣服等等都不要了,嘿那时候我们住在南部啊!天气热的个不得了,我在那个地方老冒汗,他头顶上面还戴了个帽子,是个毛线帽,而冬天冷的个要命,他仍旧那么一件衣服。妙了,是,得到了那个时候是有这样的,可是啊!没有得到之前的话,你要下苦功哦!所以如果说,你不能放弃世间这种东西,你不能少欲知足的话,这些东西永远只是看天上人造卫星,只有你羡慕的份,所以这为什么我们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先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呢?策发那个胜解,说他殊胜的好处,然后呢?说没有得到的这个绝大的过患,你一定要啊先透过你的思惟、观察内心当中生起那时候才不会啊!眼前小小境界所转,否则的尽管怎么,到那时候你说的唉呀!道理一大堆不得了啊!说了一大堆的道理,喔哟修行修行,弄了半天这样的话,万一生了病怎么办?对呀,那到那时候想是啊!要叫你这样的话叫你放手一点,生了病大家来指责你啊!好好好那种种的借口啊!先把自己保护的啊,保护得牢牢的,把那个自己的监牢那个铁门啊,是说还唯恐少木头的还不够还嫌铁,铁的有了铁条竖的不够还要横、横的不够还要加竖,封的封死在这里,牢牢觉得很安全啊!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没有第二条路。第一个要得正知见,然后呢?要如理思惟、观察,要产生胜解,到那时候自然而然啊!你会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
一步深入,我刚才说这个,现在的人说我们总觉得唉呀!找不到,因为不肯找嘛,你一天到晚保护自己,在那个尘欲当中忙都来不及,啊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人家说物以类聚,就是这样,你真正的修行人,你跑得去两句话一谈啊!他第二次也不跟你开口,你真正的有这个心念,你跑得去那时候,人家才看你差不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看看那个古德的那种机缘,乃至于现在的人。那虚云老和尚不是去朝,朝印度还朝那里,经过云南的时候啊,耶!就看见一个老修行,人家说嘿这个几十年了,他从来不跟人家开口,那个时候虚云,虚云老和尚也是看见了给他问讯,他也不理,跟他讲话他也不理这样啊!虚云老和尚的确,他是个修行的禅和子啊,你不理,那我也不理,好嘛!你今天晚上垦地我也垦地,到了时间了,嘿进去了他也跟进去,跟进去,那个老禅和妙了,他自己煮他的饭,他说没关系,你煮你的饭,我做我的事情,哦如果看见碗没拿出来就拿碗,没有水就去拿,然后烧好了饭,他自己也装了饭自己吃,虚云老和尚也不去管他,这样,也自己装了去吃就是这样,弄,弄了个几天,那个人就说,从来没看见过不招呼你吗?你自然吃,虚云老和尚怎么说:“我也从来没看见过,人家来了以后你不招呼的。”嘿他他他他就这一句话,说完了大家也不理了,就这样,说明了什么?世间不是没有这种,要我们看见的时候啊!我们本来也就不愿意到那种地方去,看见这个人更是说起来还是,喔哟!这好像自己有种种借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世间不是没有这种人啊!实际上呢?我们心里面啊!一定是跟什么啊,跟什么相应?所以你不反省还不知道,你一反省啊,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要有正知见、认得,然后呢?千万不要啊!用种种的借口保护自己的烦恼,那就一点份都没有了,这是我这地方呢,随便一提,少欲知足,那个是修行必不可少的。
【“复不营商谋利,弃拾医卜等杂务,及与他人往还之因缘。”】
这个很容易懂,这前面二个还是容易啊!营商谋利、弃拾医卜等杂物,及世间一切杂物,还要他人往返因缘,这个记住啊!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啊!你牢牢记住这句话的话,跟别人的往返因缘你自然断得掉,否则的话唉呀牵丝藤一大堆,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什么,那个也什么,唉!要怎么办呢?
【“严持所受净戒。”】
对于净戒啊要严持。
【“思维诸欲过患与无常等理。”】
这样的思惟自自然行。
【“具备如是止资粮已,于安乐座端身正坐,足结跏趺,双手定印,先调息等。如是所说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应先修。尤应善修大菩提心。”】
那个就是前面的基础,前面说过了,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不行,所以另外一个人啊!如失坏止资粮,就是说如果这个前面的基础不修,你就算坐上一千年没有用,而现在不是不会修,你根本的基础都没有,大家说啊呀我要学定啊!那个是真是啊!痴人说梦啊,所以下面的我们明天再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三卷B面
今天请翻到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的附录,第五百六十二页,这是这个,这是嗯简略地说明,啊略论当中止观二法当中,那么关于为什么要特别讲止观的道理,以及先讲止,那么要止就是学定,那个定一定要定的资粮啊,没有定的资粮那不可能,换句话说就是你必定要有这样相应的因,那么才能够感得相应的果,这个讲起来,啊道理啊好像两句话就简单的交待清楚,真的修起来非常不简单,真的修起来非常不简单,我们现在通常啊!有两类人说过犹不及,大部份人呢?不及,唉啊!说这个东西啊!我们怎么可能啊!啊我们是不行啊!对在家人来说,以现在的情势,这个也倒是事实,以现在,现在一般的在家人,要想学止很难,那不是不可能,很难,但是对出家人来说,这个并不是不可能,你只要肯如理地去做的话一定做得到,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些,你必定要深深的照著这个前面这个道前基础,共下、共中这个两部份,如果对这个两样东西你能够善巧了,前面所说的少欲知足等等,你的的确确能够做到了,那么学定不难啊,因为共下、共中的告诉你现法固然很快地过去,使得你啊!对他不但一无贪著,而且会唉!感到恐布、害怕,然后呢?就算求后法,你也了解它不究竟,一样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啊!你只有一条路全部精神去修持,那个时候你有了这个前面的推动的力量,按照著修持的次第--学戒?那个时候啊!一方面嘛!你的行为啊!慢慢慢慢的调柔、相应,一方面由于学戒的正见的提持,这个实际上也是调练你的心,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它戒的真正的定义,调这个,那个时候你坐下来学定的话,很容易!很容易!这样!啊所以在这一点啊!我们不必害怕,但是也不要狂妄啊,狂妄的人,现在我们通常大部份念佛的人哪,是属于前一类,学禅的人,往往是容易偏于后一类,不是说这两类人都是这样喔!比较起来,比较起来,所以念佛的人,觉得唉呀我不行啊!就这样,那么只有啊说念念啊!那因为这个心里边啊!所以啊它先已经挡住了自己了,不要说正规的念佛,实际上,它这个前面的准备什么等,一碰到;真正要如理修学啊!他自己先把这种概念挡在那里,结果呢?就这么简单的修学的方法,他也摸不透,也没办法进去;而狂妄的人是这样,啊看见那个禅啊是这个样的,他总觉得一步登天,啊这个东西只要一来的话,这样弄的话,就不是简单了嘛!那个时候我们要了解,你真正看那个禅师,啊不管你学哪一个,它当初开始学的时候,那个精神啊!绝对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然后我们常常举那个例子,譬如说,说牛头法融乃至于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乃至于憨山大师遇见的那个人,他在山里边几十年,没有一个人讲话,你不管你去了以后,他绝对不会跟你啊说一句话,除非看见你相应了,换句话说,他心里上面啊这个远离少欲知足啊!说我们现在这种情况,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唉呀,那像个大,那个大草包一样,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然后呢?因为这样的,所以狂妄得不得了,自己觉得耶这个就行。那个啊!是没有真正了解,根本没有衡量一下自己的内情啊,没有衡量一下内情,这个我们决定应该了解的,也许有人说耶那个古德们不是三言两句就开了!就通了嘛!啊如果就这一点来看的话,我已经说过很多次那个比喻,不必再说了,啊,不必再说了,说你真正的如法行持的人,他一定是什么呢?一定有这个先决条件,我为什么要讲那个呢,就是那个,就是做任何任何一样事情,你必定要仔细地了解他的因果的必然关系,啊通常我们啊!因为啊不善于学,一种
不善学呢?委屈先挡住了,一种不善于学呢?旁杂学了一大堆,根本不晓得他的重要的关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哪,总是啊空想,啊看见那个高,自己总觉得高,啊所以这二者当中啊,是过犹不及,然后哪,两人一样地,你不能把握住这个因果的必然性,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前面三言两句说的,本来在这个地方,是有了前面三个次第来,所以可以三言两句而交待清楚就可以,而我们现在呢?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我们前面一路讲上来,固然有的人哪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但是确实还有不少人没有很多认识,而偏偏大家又急著啊又想要学定,乃至于呀希望得到,念佛的得到念佛三昧,学禅的得到马上开悟,所以啊!不管那个前面那个修止的资粮,就说啊!我只要学了后面就够了,那是一定出毛病,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一下,特别说一下,那譬如说我们现在讲以现在来说吧!啊说这个、这个广钦老和尚如何?虚云老和尚如何?来果老和尚如何?他们几位是了不起的,可是你不妨看看他当初在修学的时候状态,没有一个例外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广钦老和尚头上那几年,虚云老和尚头上那几年,他有没有跟人家说开过一声口啊!几年关在山里边就这个样,所以你这个章一看就晓得了,来果老和尚亦复如此,乃至于到了高明,待了三个月,人家问他嘿某人啊!我们大殿上供的什么佛啊!啊我不知道,啊所以这个你必定要从这个上面去好好的检查,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的,你有了这个衡量,所以不是说忙著唉呀,我现在可以开始学定了,懂得了,那是耽误了自己,那耽误了自己,啊你那个屋基没造你就忙上,上面去的话,忙了半天塌下来都是白浪费,我们一生难得来,在末法的时候,还能够听到这个圆满的教法,而不照著这个次第慢慢地做上去的话,这个是一个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而在我读过的祖师的传记当中,最动人的一本传记,最感人的一本传记,是密勒日巴尊者传,因为他有三句名言:“啊要慢慢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单人修时双人到。”不要急慢一点。绝对不怕欲速不达,慢怎么慢呢?不是停在那里不动喔,从基础啊!所以低处修时高处到,那个基础是绝对不能忽视,你有了基础上面一定有,你祗忙上面的话,一点一定没有,因为前面道理很简单的,假定你真的念死的心提起来,你那有不行不修行的,唉哟现在我们一点事情碰在眼前,这个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知见一大堆,你一天到晚想,唉哟这个人造卫星,乃至于太空旅行,啊都是在那里空想空梦啊!啊所以啊!不必现在说唉哟!我要救一切人啊!这个两人啊!是表示我以外其他的,你能够自己如理的自己调伏自己,自然你能够调伏别人,他之所以一生成就的原因,就是这个样,所以他尽管行持的是最了不起的法门,可是他自己总说,唉哟!我是兔子啊!啊那些大德们是狮子走的路,我怎么可以敢他们比呀,结果他就是狮子当中的狮子,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啊!耶这个自己晓得愚痴的人,这种人是智者,现在我们呢?自己觉得很聪明,对不起,这个有问题,这个有问题,啊这个我们值得我们一再反省的,当然我说的话是没什么用,也不能作为凭证,我只是啊把佛、菩萨、祖师他们的经验一再重覆的在这个地方教诫自己,也勉励同学,现在呢?我们在这个前面那个加行,换句话说上面再看看有了这个基础以后,那时候就是怎么样去正式开始学定了。这个第二。
【“卯二正行分二,初明住心之所缘,二明如何修住心。”】
先呢?就是说当然我们要学定的时候,那个定的对象譬如说,你啊念佛,那么你所念的是佛,你数息,那么你心所专注的就是息,啊乃至于五停心观当中白骨观啊等等,所以你啊所观的所缘的对象是什么?那么这个选好了以后,进一步根据我所缘的,怎么样使能缘之心安住在所缘之境上面,产生那个新的啊奢摩他功效就是得定,那么这个总明所缘当中又分两个啊。明住心所缘分两个。
【“初又分二,巳初总明所缘,巳二此处所缘。”】
那么先把我们应该观的缘的对象啊,整个的说明,其次,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要修些什么?
【“今初,总有四种所缘,谓周偏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总共有四种,下面这四样,这四样因为下面会解释,所以我们只要了解这个名词,其实这个里边,啊第一个周偏所缘啊!就是整个的,他并没有说,就是我们整个的你所要我们缘的对象,就是观之境,所观之境啊!周偏圆满的,不外乎这些,那个那一些呢?就是下面这几样,啊下面这几样,那么这个为什么别立名词呢?是的,他这个因为内涵啊分类的不同,我们只要看下去就知道了,初中就周偏所缘分四。
【“初中有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
那个四样东西我们要看看下面的解释。
【“就能缘心安立二种影像。”】
形像,啊就说我们能缘的心,去缘那个对象的时候,实际上啊!是譬如说我们看一
个佛像,好像外面的,当你真正得定的时候,不是啊定在这个佛像上面,而是你能缘的心啊!把外面的形像取为你所缘之境,那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现起来,所以这是你内心所显的影像,啊所以真正的定当中所观的,是内心所现起的影像,所以叫影像这样,而是这个影像在什么地方呢?在我们能缘心上面啊现起来的,那么那个时候啊,有两种。
【“初谓有观察分别之毗钵舍那所缘。”】
这个叫有分别影像,啊这个毗钵舍那是观,啊,这个虽然是个影像,但是哪,你去分别观察的这种叫做毗钵舍那,叫做观;还有一种什么是无分别呢?就是啊止,这个止是看了以后,使得它安住,内心产生这个影像啊不动,不去分别它,这叫无分别形像,那个是,是止所缘的奢摩他所缘,譬如说我们现在,修念佛三昧,刚开始的时候,你把外面的形相要看,看完了以后安住在上面,使得内心产生这个形像,内心产生了这个形像以后啊!那个时候,这个形像不动他,一直等到观起来,观得见,很稳固,那个时候不必去分别,就是你开一眼闭一眼,看见那个佛一直在你眼前,就是这样,所以不必分别的,那么有分别奢摩他呢?那就是观,现在平常啊!好像我们啊不大这个理解到,实际上呢?禅哪就是这个,他也是个观,不过他不是观一个显见的,是一个名言的,啊这个我们所以说的表义啊,有显见的,有名言的。什么解释显见的,一个境相,一个样子,那个另外一种的意义,就是啊所以这个禅啊看!念佛的是谁,说那一个在念佛啊!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啊!他要找啊!不断的去寻、去伺,找那个东西在那里啊!这个叫做分别观察这个东西,实际上呢?这个一定在定当中,啊所以那个禅啊!也就决定不会超过这个里边。所以我们如果真的懂得的话,教内,教内教外的话,真正的原则通通在这个里头,而不过呢?这有一点要说明喔,所谓称为教外别传的话,那是它这个根性有一种特别的,所你不必跟它细讲道理,现在我们是讲完了道理照著去做,像工程师一样,有很多人你不必讲道理,你告诉他就这么做,耶他信得过你就这么做,还是可以得到同样的好处的,但是呢?所用的方法的内容,却是千真万确完全一模一样,完全一模一样,就是这样,不过呢?就是所对根性的不同,所以佛说得很清楚,因为根性的不同,他用的方法是有差别,可是所对治的内容却是一个,烦恼嘛,所以烦恼障、所知障,解决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一个,佛的法身嘛,所以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下面所云:
【“言影像者,谓非所缘之自相实体,乃是心中所现之影像耳。”】
刚才说过了。
【“第三是就所缘境安立。”】
嗯那两样东西刚才说。不是说我们所缘的实体,而是说我们能缘的心上面啊!在心上面依现起的形像,第三呢?是看我们所看的对象,叫事边际,那所缘的事。
【“如思维于五蕴中总摄一切有为法,于四谛中总摄一切取舍所知,即于彼中数量决定,是谓尽所有边际性。”】
什么叫事边际性呢?就这样,说就说这一个所缘的事情,从所缘的事情方面来说的,边际就是那到周界,那把你要看的这件事情,从它的著眼点、最细的地方到它的整个的范围这个里边,我譬如说,我们现在啊思惟五蕴,说一切有为法,哪些有为法呢?从眼前的开始,包含了所有一切,那个叫有为法,我们可以拿五样东西,五个大类,分成五个项目含摄无余,那五样?五蕴,色蕴就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外色、内色等等,色法就是,然后呢?识心二法,心又细分成共受想行识等等,这样,那么于四谛中总摄一切取舍所知,对于这个所,外面一切的法不管是有为、无为,那一个是对如理,那一个是不对非理,啊应该取如理的、舍非理的,那么这个道理啊!在四谛当中啊!含摄无余。晓得狭的是小乘,究竟圆满的是大乘,还是不外乎这四个样东西,那么就在这个当中能够数量决定,啊不,数跟量,换句话说,它整个的内涵啊!能够究竟圆满一无所遗,而如理如量的去观察,那么这个叫什么?尽所有边际性,啊这个叫做尽所有边际性,实际上呢?我们哪通常说的,叫什么?叫尽所有性,尽所有性,那么性宗,尤其天台,另外一个叫俗谛,啊俗谛,缘起而所现的现象,另外呢?
【“如思维诸法本性如是,更无他性,是谓如所有边际性。”】
耶这个万事万物不管是以五蕴所说的有为来说,一切我们所知的取舍来说,乃至于包总括有为、无为的就是十二处、十八界来说,它所有的一切的那些法,他那个法的法性,根本的本质怎么样了呢?喔!原来这个根本的本质是这个样的,那这绝对没有例外的,就这个样,他那个本质就这样,更无他性,实际上呢?这个一切法的这个本性如是,这个本性什么?就是空性,这个叫做如所有边际性,啊所以天台所立的就是真谛,耶真的胜义,这样,那么这一个叫做事边际性,这个是法相上头的所用的,耶!谈起那个法相啊!这个我们要了解喔!唯识跟法相啊,通常啊都是好像唯识家说唯识法相,实际上这个我们要了解喔!你真正要学唯识宗的话,那么固然唯识法相一定要了解,说凡是修学佛法学教的,法相非懂不可,你唯识可以不必很精,这法相不能不精,然后呢?如果你讲自己修持,可以不要,啊尤其是教外别传啊!这个宗下他你当下能见到了本性,因为他第一步所要见到,就是如所有性,那其他的慢慢的来,啊就他自,自行来说,要化他的话,对不起,那个法相还是非通不可,因为你了解了形相,知道了所用的世间的名句,然后可以告诉别人,否则你自己懂了,你说不上来,你又如何利益他去呢?所以这个法相跟唯识啊!这实际上细说的是两件事情哦,啊那么通常呢?因为唯识的话,他的的确确从细部上,所以这个法相不透唯识绝对不可能进,但是实际上,另外一方面来说,学教的如果你不了法相的话,一样的这个教义根本学不通的,不过我们学教的人,啊广泛的来说学教的人啊!不应该用唯识的法相,因为唯识一家的法相,他把那法相啊用唯识的眼光来去解释他的,这个时候有一点的问题,我随便举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讲一个尺,那个尺,当然我们晓得这是衡量长度的一个标准,啊这个标准你在我们这里说,我们是有的说啊我们用的我们的尺,啊以前的老法里面叫老尺,那么在这个地方啊!后来因为啊日本人来了以后叫它台尺,实际上这个台尺就是中国的老法,我们以前小的时候叫老尺,啊后来刚来的时候,听见说台尺,这个台尺怎么一回事情,啊后来才晓得原来这样,那么后来呢?叫市尺,现在叫做公尺,这个是我们中国人用的尺,然后呢?耶英国人用的耶另外一个英呎,法国人用的另外一种尺那没关系,我们了解,可是如果用唯识的观点来说的话,那他是,他是以他这一个立场来看的,譬如说,我们说我们现在这里英国人,他就是讲的呎就是英呎,这个广义一定哪能够含摄所有的狭义,但是呢?如果用狭义所谓以偏概全,这是一个错误的,懂不懂?啊平常我们常常说的,拿了一粒麦,说一切的谷,麦是不是谷子,对的,乃至于我们说,我是不是人,啊我是人,所以人必须是我,人如果必须是我,那你们是什么?你们都不是了,啊这个概念我们要知道喔!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个当我们正式学的时候啊!以后学的时候,这个我们应该了解了,我倒不是一定说这个地方啊,说不,不要唯识,是因为佛法这个东西,毕竟他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各有他所对治的根性,啊就是说你学唯识来说的话,假定你开始对这个法相的了解啊!你先了解它的总相,啊然后呢?你说用在唯识上面怎么解释,那个时候,你比较更容易客观,更容易把握得住佛法的完整性,要不然哪就像近代有一类人,有一类哦不是全部喔!往往啊!是拿他学的排斥别人,这个是必然会产生的,必然会产生的,耶平常我们这样的话,就是说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啊!就是一个人,就说我们觉得这个,那天经地义的,别人不是,我们常常有这个争论就是这样,他以他的概念当中的这个名词,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一尺,我们大人当然晓得喔!原来这个尺啊,英国嘛有英呎,啊中国嘛有中国的中呎,日本有日呎,那小孩子的话,只晓得我们的尺嘛就这样,这么长,他那个尺这么长,啊不对、不对,就两个人吵得天翻地覆,其实那完全多余的嘛!所以我特别要说明这一点啊!啊这个是我们哪常犯的毛病,佛法本来拿这个东西来帮助我们解决的,我们不得善巧啊!把这个东西,把我们愈学愈捆死,这个地方也顺便一提,啊有讲到那个名词的时候,那么第四啊,第四所作成办,那个是就:
【“第四是所修果安立。”】
啊你要做的事情啊!耶都成就了。
【“谓由多修止观之力,便能引生轻安等,成办所作之果。”】
啊这个四个,名叫周偏所缘,那么?实际上呢?下面看啊!
【“谓此四种,非离下诸所缘别有异体,复能偏彼一切所缘也。”】
这四样东西原来啊,那并不是离开下面,下面就是前面刚才说的,这四个名词当中,净行所缘、净惑所缘、善巧所缘,并不离开那些,啊这样,只是说就他那个观察的时候的内涵,就他的学的时候的内容来说明,至于说真正学的时候,还是就下面这几样东西,而实际上呢?这也包含了一切我们所修学的时候,能缘之心,换句话说,我们的心啊所缘的境,第二那么其次解释下面三个。
【“第二净行所缘有五”那个呢?“谓多贪者缘不净,多嗔者缘慈悲,多痴者缘十二因缘,多慢者缘界差别,多寻伺者缘出入息。”】
这个我们啊平常都是啊!观很听得习惯的,实际上真正修的时候啊!他每一样东西有它很重要的特质在,非常重要的特质在,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哪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同样我也说明,现在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别以为学了以后,你就根据这个可以啊学的得定,很多人有善根的,乃至于这个都不要他都可以,啊再不然的话呢?他有善根虽然够,可是啊!还差一点,那么学了这个的确也很快相应,是一般人来说,基础没有的话,就算这个听懂了不行,啊他非要仗广论上面所说的内容,而广论上面的内容懂了够吗?耶你还要看你有没有基础,喔你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把广论上面所说的那个这样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
菩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四卷A面
上面所说的那个,这样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那么这个是净行所缘。
【“第三善巧所缘亦有五,谓善巧色等五蕴,眼界等十八界,眼处等十二处,无明等十二缘起。”】
平常我们哪,修学佛法当中,不外五蕴,啊,然后呢六处,或者是再加上内、外六处的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就是把我们一切的有为无为法,不同的分类的开合,那么它为什么要这样的不同去开合它呢,那个有个原因,佛说法,无非是对治我们众生的习气,啊,那么有的众生啊,在心、色两法当中,对于这个色法的这个执著,或者愚痴比较重,那么,就色法比较偏重一点、如果心法的比较重,那么,就心法是特别偏重一点,所以心法的障碍比较大的,它就说五蕴;色法,总说一个色字,就够了,下面呢,心法就开为啊,受、想、行、识、然后这个里边,又说心王、心所等等这样,那么如果呢,这是略的,再不然就变成六入,啊,或者叫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哪,那个是对色法开的比较广,而心法比较略的,那么最广泛的十八界,那个所以这样说明的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著我们什么毛病,他就用什么药,啊,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它的总共的目的是绝对没有差别,治我们众生的--两种病,烦恼障、所知障、人法我执,如此而已,那么,从这些前面的色心的开合不同上头说的,乃至于下面:
【“从善业生可爱果为处。”】
有的时候,我们叫是处,这个就对的。
【“从不善业不生可爱果为非处。”】
你要求可爱果,而造不善业,对不起,无有是处,所以啊,只有佛才彻底了解,说是处,非处之立,这个是第三,最后呢。
【“第四净惑所缘有二。”】
啊,惑是迷惑,换句话说这地方的惑,就是指愚痴、无明,那么有两种。
【“谓从欲界至无所有,观察下地粗相,上地净相,暂伏烦恼种子。”】
哪两种呢?有一种呢,把那个惑、烦恼,惑的另外一个名叫烦恼,就是无明,暂时把它降伏,这个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的四禅八定,那么,这个修法的时候呢,就观下面这个粗鄙、可恶、可厌、可怕、厌恶、厌摄,然后呢,一心修学上面的,使得上面旳啊,清净的相引诱你,这个也是一样的,它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了解下面的,我们啊,这一件事情的过患,策发你的大厌离心,了解你所追求的,这样的可爱,策发你的好乐心,一个背一个推,然后呢,这个力量,使得你啊,正式在行持当中,对平常眼前难舍的能舍掉,那么对你追求的难行的能行持,那个时候,一步一步上去,那个还是世间上的哦,所以这个地方注意哦,我前面说那个,为什么要那个基础呢,也就是说,平常我们不要说,唉呀!听懂了一点点,在知见上面,或者情绪上面听见了,唉呀!你所欢喜的,就说我要这个去,这个没有用,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追求的内容要了解,那个时候一定要把眼前难舍的那种执著啊要放掉,而这个真正的说起来,这个难舍的执著不在外头,就实说来啊,这个啊,这个还在里边,就是自己的内心,或者有很多人啊,习性强的,唉呀!对这个暖暖的习气,放不下;有很多人知见强的,哦!自个儿自以为了不起,你如果这一个内心当中,这一个概念啊,不认识的话,根本“舍”都谈不到,认识了以后,才要有决心舍掉它,舍掉它的方法,还是在这个,晓得这个过患,所以刚才说,有很多人学了以后,自己觉得懂的很多,对不起,那实在是啊,他是一个越学越错,要真正懂了以后,晓得,啊,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大的大祸害啊,我的毛病就害在这地方,所以这个原则上面呀,告诉我们啊,是攒木取火一样,啊,你还是两样东西转,转得木头出了火了,最后呢,火烧起来,把木头烧得干净,好,火灭烟飞,没有了,就是这样啊!就在我们知见上头,认识它知见的错误,然后呢找到对治它的最后的,最后呢,耶,用这个法门,把我们知见也好,情绪也好,彻底的把它净除干净,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它说,对下面的粗相啊,要舍弃,不要说我们欲界地的这个一无可取,乃至于得到了根本定以后,它继续上去,也是一样的,啊,说那下地的定啊,唉呀!那是毫无意思啊,他还是把它看成功非常可厌的,非常可厌的,舍离掉,那个时候啊,你才能够上得去,那么,这个是,这是暂伏就是了,下面呢,真正的佛法,要想跳出世间的,那个是要永断这个烦恼的种子,那要修什么?要:
【“及修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那才能得“永断烦恼种子。”】
啊,这个四谛十六行相啊,我想啊,大部份同学啊,耶,我想不一定大部份同学,有少数同学听说过,我再说一下,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那么每一谛当中,有四个行相,苦是啊无常、苦、空、无我,集是因、集、生、缘,然后呢,灭是灭、尽、妙、离,道是道、如、行、出,平常容或我们懂,那么,这个每一个谛当中的四样东西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这个地方,我也是跟大家做一个最简单的说明,我们总说起来,说苦,那么为什么这是苦呢?正观的时候,不是说那个苦,明明这是快乐的,你怎么又说它是苦呢,有很多是根本是不苦不乐,你怎么又说它是苦呢?耶,所以啊,这个时候有它的内涵的,所以原来我们眼前的一切,这个有为法啊,都是无常的,啊,我们总觉安全可靠的,它没常相可得,粗的来说,刹那坏灭,永远在那,细的来说啊,它没有它的这个真实的常,根本的安住,这样,所以叫无常,因为无常所以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乐的呢?无常,坏的也是苦啊,行的呢!就是虽然现在呢,不苦不乐,因为它没有常的继续下去,有苦啊,总是你不能保任它呢,啊,所以说苦,对我们一般来说的话,我们都要把握得住,有那个,可是这个东西,偏偏就又无常的,因为无常啊,所以苦,因为苦嘛,所以这个东西啊,为什么?原来这东西空,假如真的有个常性的话,再继续的常的,那实在的,既然是不断的在那儿,你真正的观,没有真实的内涵在,一切东西,都在那儿变化波谲当中,从这个里边,你原来发现啊,有,有什么因缘呢?它会变化,那由于啊,这个这样的因,所以啊,感得那样的果,这个因是这样的,所以,果必然也是如此--空,这个里边也找不到,实实在在的一个实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我们把它看作我,没有这个,这个是观无常的内容。那么集谛呢?就是为什么有这个苦的呢?苦的因在那里呢?所以集谛,所以叫因集缘生,啊,那个因集缘生啊,前面就讲过了,因,那就是说,什么造的一个主因,那是无明、行,那么,这个主因啊,由于啊招感、由于在增长,然后呢,造作这个业的关系啊,能够啊,将来集起种种的这个业,而感得将来向前流转的生,那么生完了以后呢,对不起,它生完了以后,它要灭,而且会继续的摄受种种的这个因啊,继续的使那个生死流转的,这个叫缘,所以因集生缘,不过,这个因集生缘,我在讲前面的这个十二因缘当中的话,我把那个缘摆在生的前面讲,这它有个道理的,啊,它有个道理,就是前面我讲那个十二因缘当中啊,十二因缘通常是三,三世两重因果讲,但是呢,我们在运用上面,当下一生,一念上面讲,所以把那个次序颠倒,不是次序颠倒,我们要活用它,那表示任何一法,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于从这一件事情,到前面推演,乃至于一念前面生起的关系,你了解它生起的必然因缘,啊,这个是这样,啊,这个对我们修学是极端重要,极端重要,那么,什么是灭尽妙离呢,说既然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苦,为什么苦啊!那因为啊,这个有为法是由于这样的因缘,所招集感得的,现在我们哪,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从这地方跳出来,跳出那苦,说要跳出苦,要找到苦的因,那么把那个苦的因,如果是你如理的能够把它消灭掉,把那个集谛,真正的能够彻底的灭掉了以后,那,那个苦啊,就尽息了,所以叫灭尽,那个时候这个东西才是妙的,现在我们眼前的世间的一切啊,那是毫无意思,毫无意思,所以说灭尽妙,那个时候,你得到这个是永远真正的出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这个是灭谛的真正的现象啊,灭是,灭,它指什么?灭这个集,换句话说,因灭则果灭,啊,这个是遗教经上,千言万语说来说去,就是这个,那么,所以灭这个因的话,果也灭,果灭的话呢,那就不苦,尽息一切之苦,这个才是真正妙的,那个才是真正出离,那么你要走这个,怎么办呢?要走那个道,啊,这个是啊,真实之道,耶,这个道啊,是什么?是真如之心,不是虚假的,那么以这样的行持,才能够达到自利出离的结果,这个就是道谛真正的内涵,所以这个四谛、每一个行相,有它这个,那么粗浅的来说,你了解了这些的话,喔,原来这样,这四个字每一个有它特别的内涵,所以我们正学的时候,为什么,二乘哪,说观四谛十六行相,就是你如实的照著这个次第去正观,当然这个正观,一定经过戒定,那个时候啊,你能够啊,如理的去观的话,一定感得这个圆满的果报,这是我们了解的,这样一来的话,就把那个烦恼的种子啊,永远断除,永远断除。也许大家谈到这个地方,
觉得好像我们那个禅宗,好像不要,你表面上去看,的确不要,就内涵来去看的话一点不少,这个楞严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像空中鸟迹,你找不到痕迹的,痕迹虽然找不到,但是呢,对不起?从这个地方,飞到那个地方,那一个距……彼此之间啊,总是这么多,总是这么多,啊,所以有一种走法呢,你一步一步拿那个楼梯,好像清楚明白,你有一步一步可踏,那一个呢,你飞,所以不管你坐飞机也好,坐轮船也好,坐汽车也好,你从那轨迹上面行,是不一样,就它的距离来说,对不起,一点都省不了,这个是千差万,耶,千真万确的事实,将来你们真正的能够,尤其是啊,如果把宗教二方面都了解的话,那绝对是如此,所以六祖说:“书通即心通。”耶,你呀,以教下来说,固然也通,然后呢,你教下宗下来说,固然哪心里通,说起来的话,语言说也通,教理绝对通达,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在你没有过来之前,是,一定有怀疑的,可是这,我们的明明两件事情嘛,明明是两件事情,所以我们不必说,我们现在的话,我们看看那些祖师们,那就晓得了,先看那个,这个宗下的那些祖师们,耶,宗下的祖师很有趣啊,他有的固然是,他不引经据典的,固然也有,有很多人,他引经据典啊,到那里,你一出口,什么经里面,你根本不晓得有什么经,他就能引出来,说明呢,他必定是,而且也不定无,决定不违背,所以,这个,这个祖师们,有一句话,也就说啊,那个,这个什么,是依文解义啊,是三世佛怨,好像不要依照著文字,但是离经一字啊,等同魔说,尽管你是教外别传,可是你的内涵,只要离开那个经一个字,对不起,你就是魔讲的,说得很清楚,绝对不外离开那个教下,另有一样东西,只是说,要从那个文字所指的内涵上体会,其实现在我们学教,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不要在文字上面转耶,你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所以说标月指,那就是我们的真正的行相,不管是色法、心法,同样的道理,像教下的那些祖师们也是一样,教下的祖师,在传灯录上面,很多地方,你看看,他譬如说,杜顺和尚那个是贤首宗的,智者大师那是天台宗的,他尽管是教下的,但是他最后所证悟的理,却是跟宗下的一无二致,啊,特别是我们六祖门下有一个大师,永嘉真觉禅师,号称为一宿觉,为什么叫一宿觉啊!他真正开悟,他不在永嘉真觉禅……,这个六祖大师门下开悟的,他是学天台止观而开悟的,你们看看呢,他说得很清楚,他遇见六祖大师的弟子,然后就问他,对不起,他说啊,那个弟子说啊,我可是不知道啊,不过我晓得的啊,无师自通哪,那是天然外道,啊,那没用的,耶,那么现在到谁,找、找、找,那一个地方有善知识呢?那我的老师--曹溪的某人,他就跑得去,就这样,你们还记得这段公案吗?这样,跑得去了以后啊,他去见那个大善知识,不顶礼啊,绕了三匝,站在那里一站,那六祖说,那个佛子,起大我慢,你见大师善知识啊,那有这样的事情啊,真觉禅师怎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哪,说明了这个,他们这个古代的大知识,那有闲话,他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忙这个事情啊,哪,乃至于这种仪礼啊,他都是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啊,不在行相上面转,六祖怎么说!何不体其无生啊?耶,本来就是无生啊,你为什么不去体验啊,然后呢,这个真觉禅师就体即……什么,两句话,啊,本来就是没有生死,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去体验那个无生呢?嗯,那个真觉禅师就说出自己对于无生的这一个体验来,他在那个上,六祖大师并没有告诉他什么哦,也并没有传扬后来祖师哦,只是说明他的经验以后,六祖怎么回答,对!如是,如是,就这个样,好了,他就走了,哪,为什么这么快啊,啊,那你住一夜啊,所以他叫一宿觉哦,记得吗?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这个你们懂吗?这里有大文章,有大学问在哦,这样,所以,我说,两路是两条,你了解了以后啊,绝对一样,教,它是把如理的教授告诉你,不但前面告诉你怎么走,乃至于后面也告诉你清清楚楚,印证的,就在这上头,你一方面修持,全部照这个上面修持,一方面修持印证在这里,宗下,你没有善知识在旁边的话,无师自通,不可以喔,但是,过来人不一样,过来人却是可以的,尽管是过来人,我们现在看看那过来人,他不是说,坐在那个地方,过来人也有哦,那叫独觉,啊,那不是现在我们的祖师,我们的祖师开悟了以后,一定也是啊,他在语录或者上面,哦,到时候想起来了,原来啊,某人一句话,以前骗他,现在骗不了,不是骗他啊,那个就是个标准,哪,你真正悟了以后哪,这个悟境应该是这样的,以前没有悟的时候,不知道,悟了以后,那个标准,哦,一对,同样的道理,等于先告诉了他了,摆在那里,然后你到了,功夫到了,你功夫到了,你一对,你晓得这个错不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下只有一类人,的的确确,实际上真正说起来两类,小乘是独觉,大乘是佛,只有这,除了两类以外,说无师自通,没有这件事情,这个是我们要清楚的,你了解了这一个,你就不会把宗教看成两条路子了,啊,不过,当然,我们在摸上去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不必一定把这两段揉在一块儿,这就看你啊,如果,你善巧学的话,你将来是必然会走到这一条路的归宿上,归宿的这一条路上去,所以说,佛佛道同,每一个佛,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而且不异语者、不妄语者,对不对?那每一个佛,说出来的话,绝对相同,绝对不会跟另外一个佛,有一点差别,这不是很明白吗?现在我们学佛的人,大家的意见,各说各的,吵得天翻地覆,那很明白的说,我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啊,这个就是啊,我们该注意的,所以,注意啊,我们要学的是谁,啊注意一下,顺便一提,那么,这个总明所缘,整个的大纲了解了。现在说此处我们这个地方啊,学止,学习:
【“巳二此处所缘”什么?“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
我们要念佛、缘佛啊,引经上面,这个告诉我们,哪、你要看那个佛的身这样的,就是我们现在念佛的前面的几句偈子,不过我们现在念的是念狭义的、一个佛,阿弥陀佛,身金色,还是一样,如果你真的了解阿弥陀佛的内容,这一个就代表了广义的,说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智慧、福德无量,没有一
个佛例外的,所以他的世界叫极乐。你从那个上面,你了解他的极乐两个字的特质,这我们要懂得的,说相好最端严啊,那么,现在我们修学的人哪,就应该缘彼,啊然后呢,心转修正定,那个心哪,不要在烦恼上面缘,而是要转过来,安住在这个上面修习。
【“由缘佛身持心,即是念佛生广大福。”】
进一步,你能够这样的观想的修,来持安住在这个佛上头的话,这个他就是念佛,真正的广念佛是这样的,广义的念佛法门当中呢,一个有持名、有观想、有观相,乃至于由此而进入实相,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好处,你看别的啊,他有专门的对治,这个地方啊,一般的定,有对治散乱的功效,还有呢,特别的对治,譬如说,对贪心,那么不净观能对治不净,但是不能对治其他的,这个念佛呢,除了散乱以外,他还有一个能够生广大的福德,所以,这一个是所有其他的学定当中没有的,大智度论上面也特别强调,特别强调,所以,除非是我们有很粗猛的现行烦恼,这种现行烦恼,你不降服的话,你没办法学定,那么就在那五停心观当中,选跟你相应的粗猛烦恼,否则一般刚开始学的时候,这个念佛观是最殊胜,原因,因为一方面能够得定,对治我们的散乱,一方面能够生广大的福德,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这个福德以后啊,下面这个智慧,就可以开发,进程快速。
【“若佛身相明了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忏悔等修集资粮,净治罪障之田。”】
哦,有这么多好处啊,看起来了以后,然后你观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所谓归依啊、礼拜啊、供养啊、发愿啊,种种的积聚资粮、净除罪障,最好的,啊,这一个,一种方法,所以它是殊胜的不得了。
【“临命终时不失佛念。”】
乃至于临终时你不失念佛,如果说,我们要修求去往生的话,那百分之百的去,百分之百去,而且品位很高,这样,实际上呢,这方法并不难,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说,不要怕,也不要狂,你只要肯照著这个次第上去,无有不得者。
【“若修密法尤与修天瑜珈相顺,利益极多。”】
啊,凡是修密法的人啊,更是学这一个念佛啊,跟我们学密教当中的天瑜珈,这个天啊,不是天上的天,第一义天,这个在讲到后面,再详细说,其实实际上我在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啊,曾经也讲过啊,实际上讲过,因为真正一些佛菩萨的报身相,都是啊,现的是天相,天身相,不是人间相,实际上,比天上还不晓得庄严多少倍啊,庄严多少倍,在我们六界当中,只有天,勉勉强强堪与相比拟,它这个利益非常多。
【“故当以佛身作所缘境也。”】
那么,我们现在修的时候呢,就是这样修。
【“此所缘境复有二取法,谓由心新想,及于原有佛像想令明显。”】
那么,修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个呢,我自己心里面先新的,先想出来,想了去想,那么,还有一种呢,原有的佛像上面使它明显,啊!
【“前者益大,后者通显密乘,今如后修。”】
这个前面,这个利益非常非常大,后者呢,当然也有利益,而且呢,后者跟显教也通,密教也通,现在我们这里来修习后者,那么,这个前后呢,我要说一下,在我们想起来,好像这两个都,都由心里面新想的嘛,是的,可是前者心想的,譬如说十六观经上面,叫我们观什么?观白毫相,耶,那个白毫到底怎么样子,你也从来没看见过,它也告诉你,这个白毫,怎么样的,在眉间有这么个地方,宛转右旋,这样,然后呢,你观那一个,是这样,那么,后者呢,不,就是你先啊,对眼前你所要缘的,同样的此如说阿弥陀佛啊,这画像这样,所以啊,现在我们看了这样的想法,那么尤其是密教当中,密教当中的本尊观啊,它一定是,所以他那个坛城画得很好,然后呢,你每一个地方,哦,那这个密教常中的观起来,非常的细密喔,乃至于每一个地方啊,平常呢,也许你们没大注意一般的,哦,那个忿怒尊啊,那个手脚等等,譬如说我们讲的那千手观音,啊,一千个,每一个手上、拿的东西,还有不但拿的东西,这个手指啊,这一节什么颜色,那一地方什么颜色,那地方什么颜色,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含糊的啊,这样,啊,所以,现在呢,这地方特别先讲一下后面这个,假定我们来说的话,当然,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像,啊,当然,你可以不一定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其他的也是一样。
【“先当求一个庄严的佛像若绘若铸。”】
这个是画的也好,然后呢,铸的也好。
【“数数观察善取其相。”】
不断的,对著它,能够啊,唉!看得很清楚。
【“作意思维令心中现。”】
那个时候,你看清楚了以后,闭上眼睛,这个所看的相啊,现在心里面。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
菩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四卷B面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这个要注意的。
【“惟当于一所缘令心坚住,不可改换众多异类所缘。”】
这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旦选定了以后啊!那就是这个,而且这个使得心啊!要坚固不要换,这个在前面讲正修的时候说得清楚,在你没有修的之前,你一定要广泛的找种种的根据,对于你所修学的这个内涵有个确定的认识,次第步骤等等,到那时候啊!这样去,那么开始的时候。
【“先令身相粗分略为明显,即应专一而修。”】
不是说你一开头的时候,相观得很细,开始的时候,是,你先取这个相,然后呢闭上眼睛以后,开上眼睛,咦!咦!大概的约略的影子,有了这个影子了,就安住在这个上头,令之模糊了再来,乃至于刚开始影子都没有,怎么办呢?就是你心里面就想,觉得我现在这个心啊!有个佛像,然后就想这个,过了一下,那个心识又乱了,那么你又把它收回来,再这个样,所以啊!主要的我们了解啊!定这个什么?不是定外面的东西,使得我们内心这个散乱啊!慢慢的能够如我们心意所要的,安住下来,一定啊!要把散乱的拉回来,而且一定开始粗乱的,所以你开始的时候,需要使得心觉得耶!凝聚在一个地方里安住上面,慢慢的练,练了以后呢?一方面心能够凝聚,你能够凝聚啦,它的观察的力量就慢慢的产生了,大、生、气、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一步一步的深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略略有了,那就安住,不要先求,先求的一定不成功,一定不成功,还有。
【“尔时若观黄色现为红色,欲观坐相现为立相,欲修一尊现为多尊,则不可随转,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
这个是重要的喔!就是你要观的什么样,那就什么样,颜色也好,所以显色也好,形色也好,这个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形色就是坐、立等等,这个,还有呢?你观的时候一尊,就是观的一尊,不可以随著乱转,就是你根本所缘的,这个心安住在上头。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喔刚才说这个,那个时候你看的,所缘的,根据你所决定的形相也好,颜色也好,然后数量也好,要确定是这一个,如果说它现起来这个,跟你不一样的时候啊!你一定不可以理它,这个很重要啊!很重要,所以啊!实际上真正的,现在我们只是讲一个大纲大原则啊!你们千万不要拿这一个大原则,马上去自己去忙去啦!这个自做聪明是一定被聪明误的啊!有善根的人,的的确确,你只要去努力去忏悔,到那个时候善根发起了,耶,它有很多现象都会现起来了,否则的话,你没有的话,如果说前面那个基础,比如它正规的说,前面那个基础的话,这个戒基础一定要非常稳固,而且这个戒啊!不单单是只说啊!现在呢你衣服晓得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喔唷!然后呢?乃至于啊!什么过午不食,不持银钱,不是这一个,是心里上面,要正知见相应的,要这样的持,你能够这样的起心动念之间,这样的观察,而能够证得戒体不破坏的话,那学起定来,那就很容易,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以我们目前来说,那天台的小止观,前面告诉我们的方便啊!是个二十五方便,那说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清楚,那是简单一点的说,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前面说唯应于一根本所缘令心不动,在你所缘的这一个,确定的根本上面啊!不要动摇,不管它现什么,不管它。
【“圣勇师云:‘应于一所缘,坚固其意志,若转多所缘,意为烦恼扰。’”
】
就这样,你啊一下摸摸这一个,一下摸摸那一个,对不起,你那个一定不行,一定不行。
【“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时,只要有粗分于心现起,即是获得所缘境,当缘彼而修。”】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这样去观察,去作意,所缘的那一个佛的身相,只要那个是心里面有一个大概的粗分现起来的,一现起来了,然后你就安住在上头,不要更希望它,嗳唷!更好一点,不要,你只要呢?能够安住在上头的话,真能安住的话,它自然而然慢慢的越来越宁静,越静就越细,越细就越显,这个是它真正的诀窍
,不要你去想,你一想的话,那个心实际上被你这个乱想、妄想,就散乱掉啦!它就不行。那么下面第二:
【“辰二明如何修住心。”】
啊!那么怎么在这个上面安住呢?
【“辨中边论云:”】
它这个上头告诉我们,所以这种大经大论啊!都告诉我们最佳的修行的方法,其实这个道理前面一再说过的,啊!我们总觉得经论好像啊!不合适,实际上那个经论是告诉我们修行方法最正确的指导,当然,你如果找到一个真的善知识,他把那个经验告诉你,也是一样啊!所以这个经论本来就是佛菩萨的经验报告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啊!这个内容,必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那么这个论上面怎么说呢?说:
【“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说一共有这个五样东西,那个学定的时候,所以得不到定,由于这个过错。
【“此说由断五种过失,修八对治行而修止。”】
那么由这个过失障碍著,不能得到定,那么现在你对治它,那个对治它,一共有八种方法,把前面这个五个过失,能够针对著它,把它弄好的话,那么你要学的定啊!就学得起来啦!现在第一个。
【“初于三摩地起加行时,懈怠是过失。”】
真正要学定的时候,要起大精进的,要起大精进的,所以你不能精进,懈怠,对不起,那没有用,没有用。
【“对治此过共有四法。”】
有四个方法来对治它。
【“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那么这什么意思呢?下面:
【“所依”】
就是说你要想修的时候依靠什么,就是所依持的。
【“谓希求三摩地之欲心。”】
所以你一心希望要求得这个--欲!实际上平常我们说的善法欲,我们现在世间的也是欲,这个欲是什么,欲望贪著世间,就是这样,这么简单,贪爱之欲,与无明相应的,贪一点舒服,贪一点便宜,这个呢?得到了舒服,得到了便宜,不过这个得到了眼前的舒服、便宜,懒惰的话呢?轮回生死,受大痛苦,现在叫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才能勤精进,你能勤精进,就得到小则生死当中增上,大则脱离生死。
【“此是勤修三摩地之因。”】
是能依啊!是精进,所依是欲。
【“能依谓精进。”】
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能叫能,坐在椅子上面,椅子是我们所坐的地方,现在呢?我们修的,所依止的什么,欲,就是一个依欲,善法欲,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好乐之心,一心要学这个,因为你要学它,然后你精进努力的勤,所以欲为勤依,这个很清楚。
【“所因谓见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
因呢?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善法欲呢?所依靠的原因在什么呢?它说见到这个三摩地啊!有殊胜的功德,产生了信心,所以这个欲心之因,所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然后呢?经过了勤勤的修练以后,就得到了你所修练的结果。
【“能果谓轻安。”】
此果是轻安,轻安换句话说就是得到定,得不得根本定,判断的因,不在心得不得因,这个上面后面说得清清楚楚,你得到了心一境性,心完全是安住不动了,如果未得轻安,没得根本定,得根本定的时候,一定轻安俱起的,所以判断得不得定,不在你的心啊!定了没有,而在定心以后起未起轻安,这个经论上面判别得很清楚,我们现在很多人因为不善经教,所以往往啊!未得谓得,起增上慢,那个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它上面说的所依、能依,所因、能果,就是这个。
【“此是精进之果。”】
那么下面接说:
【“由依净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发生精进,依精进故引生轻安。”】
善法欲,由依这个希欲啊,善法欲发勤精进,由依勤精进修行,那么得到啦这个定功的根本定引生轻安。所以现在我们总说嗳啊!修行好,现在很多人觉得,嗳啊看见了修行啊,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啦,跑到这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嗳啊,这轻轻松松的睡睡觉,吃吃饭,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是我们务必要了解的,而且这一种情况,耽染下去的话,结果的话,贪的一点哟,眼前一点小便宜,后面是非常可怕。
【“故此四法是五过失中懈怠之对治也。”】
所以第一个懈怠是真正的对治,就是这一个,那么把对治当中呢?已经去掉了四个,这个头上四个对治那个是懈怠,后面四个,就是讲下面四个。
【“次精进修三摩地时,忘失教授是过失。”】
然后呢?你要得到这个果的话,从那个时候要精进修,修的时候要正确的如理的教授,这个最重要,如果这个正确的教授你没有的话,那一定不行,关于这一点啊!所以我们常常记住,我们修学佛法,千万不要学我,这一个是最危险的,最难破的,但是呢?你真的破它还很容易喔!昨天就有一位同学,嗳呀!他好高兴的跑了来,他摸了很久了,摸了很久了,平常我一直鼓励他,你要多思惟、观察,这样呢?平常呢?因为他平常不太习惯,最近很好,他常常有一些问题来问,刚开始的时候固然东问西问啊!问得完全不相应,耶!不怕!你只要肯胡思乱想,你开始脑筋动了以后啊!我晓得你错在那里,然后呢?一步一步改正,最后从这个上头慢慢的改正,当然这个时候如果你问了半天了,还是固执成见,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的,刚才说过了,耶!他慢慢的改了,就这样子,然后呢?听完了以后他不一定懂,他去揣摩,哇!你只要肯这样,就很快得到了,嗳呀!他欢喜的不得了,就是说,把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正确的内容,你真正了解了,一定能够把我们啊!内心的那个烦恼,不过这个啊,在闻思阶段,刚开始喔!只有这个因,要晓得你有闻思的因,自然而然就感得思修的果,这是一定的,所以这个地方啊!这个教授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不是我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啊常常记得这个话,如果多看了一点书可以懂得的话,学校早就关门掉了,书店发达的不得了,实际上呢?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得见,世间那么浅近的东西,最好的学校,那就是学生最多,不但学校,而且老师,为什么原因,那就是他能够把书本上的东西啊!能够啊!经过他善巧啊递到我们心上的,现在我们竟然修学世间的,凭我们自己看看就懂的话,那这个是一个大错误,我们现在都了解啊!所以:
【“对治此过当修正念。”】
记住了,这个里边有两样东西,第一个呢?教授正确的内容,第二个呢?有了正确的内容不要忘失它,所以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修正念。
【
“非仅不忘所缘便足,内心专住所缘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
关于这个正念,是什么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是现在一心观想那个佛像吗?这个佛像现在我们心所缘的吗?不是说你有了这个,而且对这个内心所缘的啊!不但是专住,心不动乱,而且要明了喔!很清楚很明白,就这样,确定这么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不要说含含糊糊不可以喔!稍微这个明了这个力量,啊稍微慢慢的减轻一点时候那就错了!关于这一点,这个广论上面辨别得非常清楚,这个地方只是说一个简单的大要,所以我们现在啊!含含糊糊睡在那里啊,居然啊!打了一个瞌睡,然后呢?说学不倒单,你们了解了这个,你们就完完全全错了,晓得了不要说打瞌睡不可以,就算你所观的,稍微那个时候有一点这个不明白的时候啊!那已经错了,这细微的沉相是最难克服的一样东西,最害的这个,一定要非常强有力的明白的力量。
【“集论云:‘云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为相,不散为业。’”】
那么所以这个得定之前一定要念力先起来,什么是念呢?这个念的形相是什么呢?换句话是讲现在这个是讲法相喔!这个对于你要学的这样东西,要不断的努力
串习,这个心啊不忘,平常我们不忘的话,喔!我记得住了,不是的,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忘不是说你记牢这个事情,就是说当心里面,眼前在这个上面,并没有跑掉,就在你眼前,一定是这个样,所以说不散,所以比如说你念佛的话,不一定,我们是说观想念佛啦!或者是持名念佛,换句话说,你那个心啊!这个佛号就是源源不断,潮涌而来,一念不断,这个才是念佛的真正念力现起的时候,这个还不是得定喔!我们一定要分的很清楚喔!平常我们说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话,这是念力,还没得到定的时候,由于这个念力,更进一步,那个时候心还是不乱,这个你必定要对这个教授有正确的了解,那才晓得。
【“谓不忘失所缘境,令心与境串习和合,即念自性。”】
就是这个,对于你所观的不可以失去,忘掉那更不谈,这一念不可以,那么,那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对于你所缘的啊!修习又修习,修习又修习,成习惯啦,一点点串起来,中间没点漏洞,那个特质就是念,所念的自性这个,所以我们平常说啊!念佛啦!得到了这个成片啦!通常说,或者禅定的时候,说功夫落堂啦,换句话说它这个念,念力现起的时候,念力现起的时候,而且这个念呢?一定是很明确的,确定,很明白的了解你所念的这个对象的时候,那不是含含糊糊的,这个我们必定要膫解它。
【“第三心住三摩地时,掉举沉没是过失。”】
那么第二呢是忘圣言,再下面的话呢?就是沉没及掉举,当你已经心开始安住不散乱的时候,那个时候它又有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掉举跟沉没,掉举跟沉没是怎么样形相,如何对治呢?
【“对治此过当修正知。”】
前面忘失的话,忘失教授正念,这个地方是正知。
【“由正知力,观察沉掉,为生未生,见沉掉生,上者迎头遮止。”】
就是你正确的了解,而且是种力量喔!是正知力,那个时候啊!去观察是什么是沉没还是掉举,啊!生了没有生,当这个生起的时候啊!要怎么办呢?要迎头遮止,啊最好的就是它快要生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它要生起啦!你就能够遮止喔!而且这个不简单喔!平常我们刚生起就能够了解啦?把它消除掉,净除掉,这已经算好的!而:
【“中者才生寻灭,下者亦须生已不久即当断除。”】
最起码的生起来了,没有多久你要断除,所以实际上,平常我们为什么以前常
常说的这个,说啊不要忙著去盘腿啊!不要忙著说嗳呀不倒单啊!实际上的坐在这个地方打瞌睡,那是一点不相应啊!养成功这个习惯,将来你一辈子的,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啊!我在以前刚开始曾经给大家说过这个公案,大家还记得吧,喔哟一个老法师,鼎鼎大名的老法师,我跟他去学,然后呢?我想在坐的很多位可能没听见,我又重说一遍,他一早晨起来,他告诉你,嗳唷!他说有一点昏沉,我想没有错,今天起得很早,然后呢?吃过饭了以后他还是昏沉,耶!吃过饭也昏沉,我想没错没错,吃过饭是有一点,结果到第二坐还是觉得不行,到了下午他没借口好讲了!结果一天六坐,是坐坐,坐上去没三分钟,他就呼呼,就嘀嘀嘀就这样了,开始的时候嘀慢慢的下来,到后来口水也流了,后来那就这样啦!到了第二天啊!干脆好啦!回去吧!我也想好啦!是该回去啦!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喔!我是绝对不说啊是什么人,这个变成功啊,随便的轻诽,我是告诉你这个道理喔!这样啊!所以不说嗳呀!我是在这儿学定啊!你对这个定的真正的教授没正确的内容,没有了解之前,那个都是啊!空浪费生命是小事,养成功恶习刚才说过了,前面一再说过了,原地踏步是还算你啊幸运,你是越走越远,然后回来的时候啊千辛万苦,我们现在为什么改,改不过来,就是这个习性嘛!说实在的,简单的很,一张嘴吧,这么简单,叫你现在换了一个口味,叫你吃啊!你觉得不习惯,没有一样的例外的,你不知不觉当中,就是会陷在这个习惯当中,啊!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喔,所以祖师一再的告诉我们的原因啊!宁愿千年不悟啊!不要一日错路啊!因为走错了很害的,所以我们眼前啊!当然你们说一个善知识跟著他,喔唷!如果佛在,那是,这个都不要了你跟著他,保证啊百分之百的成就,可是所以百分之百的成就,你对他也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喔!如果你绕著我的知见转的话,佛来也莫奈何喔!那么在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哈啊!注意要学佛,千万别学我,啊乃至于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同学来,来问问题,我已经告诉他了啊!他还是问,那我这样做怎么样,我已经明明针对著他问题告诉了他了,他还一定要说我这样做怎么样,我就心里想,我怎么讲呢?他最后他还往往还告诉你说,啊!老法师啊!跟你讲了几次总觉得你好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一开头就告诉他了,他偏偏说,他要这么做怎么办,我还很耐著心告诉他,他实际上呢!我后来了解了,原来啊!他为他所想的要找个借口,最好嗳啊!我这样,然后呢?你说对对对让我去做,如果我在这里,我能这样做吗?所以诸位啊!你们务必在这个地方啊!要努力的反省啊!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是我以前也是犯这个毛病,啊!所以我们现在啊!都是什么啊!为自己的错误啊!找最佳的保护,喔!因为那个老法师告诉我的啊!我想啊!我这个已经失败的经验,我不能再害你们,我绝不能说,啊对、对、对,好、好、好,那不会,至少我把我错误的经验,我不知道我老实不客气,我就告诉你,你这个我不知道,再不然,也许你这个对,但是我没经验过的,也告诉你,这个是我现在的态度,同时对你们学的人来说啊!这一点千真万确喔!这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所以我在这里啊!太多这种情况,告诉你们怎么做,照著你的老习气,然后去做,那没有办法好想,这是个人的习气,所以我说,为什么要请大家看看法华经,道理就在此,一开头,你法华上面就告诉我们,佛说的清清楚楚,我这个多生多劫把那个东西就告诉我们啊,但是你就照著你的习惯就走,那对不起,那只好啊!让你慢慢的去玩吧!就是这么一件事情,啊!所以你们千万注意啊!这个习气之难改,现在我们趁没有养成功,恶习不要养成,养成功了努力去改,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一个。所以他说,对于这一个事情啊!我们要这样去断除,不是说啊沉沉的在那地方,然后说,啊!我今天学了个不倒单,不,不倒单是,它的的确确那是了不起,真正大修行人,的确是不倒单,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倒单不好啊!你一定要正确的了解,你这个不倒是什么东西的不倒,是你心不倒还是身不倒,心不倒,对了啊!那怕你睡在这里也对啊!所以有这个公案啊!啊你们在这儿坐禅,你看看,哪!这个坐禅的榜样,大家跑到后面去一看,耶!那个家伙睡在这里,他在这边坐啊,祖师也赞叹他啊!这个是真的典型的样子喔!你们要注意喔,所以我们要学那个形相很容易,学的内容,就在这个地方要注意。
【“如是沉掉二法,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真正要学如理的这个学的三摩地,这定啊!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这个两样东西。
【“如云:‘于明了分沉没为障,于专住分掉举为障,故当了知沉掉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
我们真正学定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一个呢?明,啊,还有呢?净,明的话就是明明白白,净的话不动乱,那么当沉的时候,这个不明白了,这是所以沉啊是明白的障碍,还有呢宁静啊!散的时候,这个掉举就是散的一个行相,那个是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了那个障碍,那么这个障碍就是沉跟掉,你了解了才能够懂得怎么去对治它,把它对治它了,才能够修行成功。
【“故当善知沉没,掉举,惛沉之行相。”】
所以啊!要了解这一个它真正的状态。
【“其中惛沉,俱舍集论皆说所缘不明了,身心粗重为相,是痴分摄。”】
那么这个上面,前面说沉掉,可是它下面呢,沉没,掉举,惛沉,这个我们往往把沉没跟惛沉两个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个不是一样东西喔!所以讲,刚才讲法相法相,就在这里,这一切法的真正的这个状态,你一定要了解的清清楚楚,因为人家要告诉你,一定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然后呢?这个语言、文字所指的内涵,你要正确的认识,哪一个错,如何去改善,改善了以后应又如何,这个都是要靠这些东西,那么惛沉什么,俱舍论说:所缘的,就是你所心所看的不太明了,那个时候是什么,就身心粗重,身心都重,是痴分所摄,贪嗔痴当中的痴!那么沉没呢?不是惛沉喔!
【“沉没有”两种“粗细二分,粗者,令心黑闇,或于所缘虽未散动,然失明了之力,但澄净而已。”】
喏:看看喔!现在这个沉没的行相,它还有粗细两分喔!粗的什么,那个心啊黑暗,就是不明白了,那个黑,还有呢?那个时候它虽然黑暗,但所缘的却是没有动,或者虽然不黑暗啊!这一个明了的力量啊!慢慢的减弱,但是呢?它还宁静,很澄净,就这样,这个是粗的。
【“微细沉没,谓有明净二分,而于所缘无定解力。”】
那细微的沉没呢?净,换句话说,它还是不动,一点都不动喔!明还有喔!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这个明啊!没有定解力,这个一定要你们真正学的时候,你才了解了,换句话说,真正在学这个止的时候啊!对于你所观的,譬如观那个佛相,那是很清楚的这种行相概念在这个上头,或者说你念佛的时候啊!不要说得定啊!那念力现起的时候啊!那个绝对不是佛号啊!含含糊糊,似有似无的样子,所以很多人说,嗳呀!我在念佛,平常的时候不行,那坐在公共汽车、走路的时候,好像来了那个就是念头上面浮在那里似有若无,那根本不晓得,差的十万八千里,他还觉得有了,那这个完整的教授,说得清楚,一定不但是一点都不动,而且啊!非常清楚,这样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有定知,说啊!所以那个念的这个行相啊!要晓得说啊为定知相,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当然那是我们将持名念佛,因为平常的时候啊!我们大部分同学是修这一个,如果说你观想什么等等的话,对于你所看的要很清楚,啊这个,稍微对于这一个明啊!有一点点不清楚的时候啊!那时候细微的沉相,所以对于所缘无定解力。
【“略微低缓。”】
稍为不像应有的状态这样,差一点的时候就是,所以这个时候这样,不应误解沉没昏沉为一事喔!沉跟昏是两件事情喔!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五卷A面
所以这个时候就:
【“不应误解沉没惛沉为一事。”】
喔,沉跟惛是两件事情啊!惛沉的时候
【“惛沉虽不向余境流散,而俱无明净二分。”】
惛是什么呢?虽然它散是不散,不会胡思乱想,但是呢!明跟净这两样东西都没有。
【“沉没则有净分而无明分。”】
这个是它的差别,是它的差别,这个详细的在广论上面说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们正修的时候,关于这个地方,每一地方一定要弄清楚,每一地方一定要弄清楚。
【“如云:‘沉没谓于所缘,心力放缓,不能明了缘取所缘。虽有净分而无明了取境之力,即成沉没。’”】
这个才是沉没,对于你所缘的这个心的力量,慢慢的放缓了,啊放慢了,这个地方的放慢跟后面的舍是两件事情喔,所以它每一个地方的形相,都是细致得很,错一点点就走上错路了,啊那个时候因为这样的心放慢,对于所缘的不明了了,那时候清净了,好像动都不动很清净的样子,但是呢明了取境的力量没有了,那个时候是沉,那是沉相,不是惛相。
【“又云:‘有说,心不向余境流散,俱无明净之惛沉为沉没者,不应正理。’”】
因为有一类说,你只要心没有散,散乱啊,那个时候明净两样东西啊,这个都没有,以为这个就是沉的话,这个不合理的,所以这个是辩惛跟沉。
【“由此亦可了知惛沉之相。”】
你从这上面就了解了,什么是惛沉,惛沉啊!
【“沉没从惛沉生。”】
啊我怕大家误解,所以那个沉没单单用一个沉字来表示,惛沉用惛字来表示。为什么?这个惛就是沉没的因,这个我们要晓得啊。那么然后呢这里边有两个,沉本身在:
【“有善无记二性。惛沉是痴分。”】
两样当中,惛在痴分当中,所以这个不一样喔,啊所以这个沉本身啊是善的、无记的,这样就是不可记别,啊真正的定是啊,一定是什么能够记别,一定是善,所以啊细微的沉相是无记心,那个时候就不对了,啊但是它善的,这个惛沉是痴分,一定是不善的,这个不一样。
【“是不善性或有覆无记性。”】
这我们要分,分清楚。譬如那个惛沉啊,或者是不善性,或者虽然无记、是有覆无记,有覆无记跟前面的无记,前面的是无覆无记。为什么叫做有覆无记?它这个无记啊,是不可以说明记别,就是它善是不善,那个时候心里边啊没有力量,但是呢?一切的烦恼啊跟著而来的,由于这种状态所覆,然后呢?烦恼跟著来了,这个叫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的话,这个烦恼不会跟著来的啊,这是说你没有辨别它,它这个业本身啊,不必善恶,譬如说你走路,规规矩矩的走路,这个走路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但是那个走路不会说烦恼跟著来的,然后呢你坐在那里痴痴呆呆的话,那像胡思乱想妄想贪嗔痴跟著来了,这是两个,一个是无覆无记,一个是有覆无记,这我们要清楚的,喔!随举一例啦。
【“如是沉没起时,若相微薄,仅起少次,则可策心坚持所缘而修。”】
如果沉没生起的时候,如果很轻微的,或者是偶然来的话,那么你只要心里面一提那就行了。如果,
【“若沉没厚,或数数起,则应暂置所修法而修对治。”】
如果说这个沉没厉害,而且不断的来的话,那你停止,下坐,不要再继续坐在这里,一定要修对治法,啊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你啊,对这个不修对治,让它去你还坐的很好的话,那以后养成习惯了,那很难改很难改。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练那个腿,要先练那个心,而且真正有的完整的教授都很清楚,你心练好了,那个腿不要练它自己来,当然现在譬如一般来说禅堂里面,照著规矩它练腿也有它的特别的好处的,那个时候你咬紧牙关,腿痛得要命,可是心里面跟那个腿斗,心里不在那里睡,那个好很好,啊先把那个心对那个腿,对完了以后,那个心本身哪然后呢还在那里活活泼泼的,那个是次调心,那个时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次第我们要弄清楚。
【“其对治法,如中观心论云:‘退弱应宽广,修广大所缘。’又云:‘退弱应策举,观精进胜利。’”】
那个就是对于这个退弱,就是沉没的一种相状,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把你所缘的广大或者是精进,精进提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啊!
【“退弱沉没之因,谓心太向内摄,或由放缓取境之力。”】
你摄得太紧了,所以你放缓取境之或者放缓了,或者你啊取境的力量啊,或者是太紧或者是太松,太紧的时候也会,太松的时候。
【“心渐低降。”】
乃至于。
【“或由睡眠惛沉等因,心觉黑闇。”】
那么这个地方的对治,就是说太向内摄的时候怎么办呢?
【“初之对治,当以观慧观察所缘令心广大。”】
这是第一种。第二呢就是你放的太慢了唉呀,好像一个调琴一个调得太急,一个调得太缓,第二个呢调得太缓的时候,怎么办呢?
【“第二对治,应当思维三宝功德菩提心之胜利,人生义大等功德,令心策举。”】
那个时候你就想唉呀这个三宝的功德,因为心缓的话,唉呀你觉得提不起来,这个味道那个时候你就想哎呀!三宝有殊胜功德,当有想到那个好处的时候,那个心自然而然啊他会推动你,人生义大等就是暇满等,这个时候使得我们心里面策举,那个时候我们要懂得想、行两样的心所的不一样,我们五蕴当中啊,是想心所跟行心所的不一样,不是你去想三宝,而是说一定要修习以后,跟行心所相应的这个功德,它有一种推动的力量,想心所没有这个力量,因为没有这个力量,它没有策励你,推动你的心啊!举起来的力量,所以像这种地方,我们每一个地方,必定要把这个了解的清清楚楚,注意喔这个地方再说一遍,这了解的绝对不是文字,你如果了解的文字的话,变成功你争论是非的宝贝,然后把你送下恶道去,这个时候你要正确认识它,确实所指的内在的形象心里状态,那个是你修行的最佳的宝贝。那可以让你啊小则超升人天,大则成佛做祖。那么继续下去。
【“第三对治,亦应令心策举,及作意日光等光明相,或以水洗面,或经行等。”】
乃至于这个,这是沉。
【“掉举者,若心将现亲友等可意境,即是微细掉举。”】
喏这个,如果心里面将要现起了亲友等,等字就是说反正你欢喜的这种现起来的时候,那是细微的,细微的掉举。
【“若忽生贪相,即粗分掉举。”】
对于这个可意的,就是觉得这个蛮好,当那个蛮好东西你对它有个贪著,很欢喜的时候那是粗的。
【“集论云:‘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相,障止为业。”】
就特别告诉我们啊这掉举什么呢,就是可爱,境是亲近可爱相,这个相生起来了,啊转就是生起来了,那个是属于贪分的,那个时候因为心里面跟这个一相应啊,心里面就不能够保持那个宁静,因为不能宁静的话,它就不能安住一处,安住一处,所以这个掉举的形相啊能够障碍我们的止,这个业就是它的作用,这个掉举的作用这样。
【“微细掉举之对治,谓心于境将流动时,即应遮止系于所缘。”】
那个细微的掉举容易,它心要动的时候因为你用正知去观察,耶觉得要动了,马上啊把它收回来,然后呢!安住在系在这个所缘的对象上面,粗分的对治呢?怎么辨呢?
【“粗分掉举之对治,谓生已即当了知,摄录其心令住所缘。”】
一生起还是第一个一定要先了解,嗯!生起来了,然后呢你把那个心啊,又把*他收回来啊让它安住,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那么怎么办呢?
【“若此不能治者,则应暂停所修法,思维无常与恶趣苦等,收摄其心。”】
不要再继续的观下去,另外换一个思维无常,为什么要念无常,因为这个掉举是贪分所摄的不寂静相,一想到无常一想到很快死,一想到这是苦,死了以后要堕入恶趣,还有什么好贪的啊,那自然而然心就收了。不过这个地方所讲的无常苦,不是懂个道理喔!一定要照著前面这个次第修过,如果你修过的话,到了这个地方,它那个掉相一起的话,你随便一提它马上现起来,所以记得前面讲那个正修的道理吧,说得清清楚楚,讲了除了正修以外,破除邪执等等说得很清楚,很清楚,我们不要忙著说呀我要去修行了,等到你两腿一盘啊,不是惛沉就是掉举,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惛沉掉举的对治的话,对不起你坐一百年也没有用,一直在这个地方转啊,你虽然很想把住,这个心这个东西可不像一个猴子一样,你用锁可以把得住喔,那个心这个东西还有心来把住的,心的把住有它一定对治的方法,所以懂得了个道理没有用的,你一定要如理去修习啊,所以关于这个道理啊前面一再的、特别的、详细的拆破,就是这个原因,就这个原因。所以呢这个地方有它的特别的好处,每一个地方让你了解了以后啊,你才谈得到,我们现在不要空,望空啊,哎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万万使不得,看见它的高,你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眼睛要看得高啊,绝对要看得高,要看得像佛一样,那真正重要的看高了以后,你了解到那个地方去的必然的因果次第,然后呢?从你现在该下脚的那个地方一步一步的上升。继续下去。
【“待掉举灭已,复修前事。”】
喔!那么一直等到把掉举灭了。继续下去:
【“又速道论云:‘沉掉之对治当修风心与虚空相合之教授,及强断掉举之教授。’”】
喏!这个上面特别告诉我们,这个方法。
【“初者。”】
那么就特别说怎么个风心与虚空相合。
【@“谓想自身脐间。”】
脐间啊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丹田。
【“有一白点量如雀卵,从顶踊出,与虚空相合,即于彼上令心安住。”】
那个白的像什么?像雀卵,小小的卵一样,那么这个卵啊,从我们的这个丹田里面一直呀向上,从我们的顶门梵穴,一直向上到虚空,跟虚空合,那么那个时候,使得这个心在这个上面安住,它为什么沉的时候要这样掉呢?沉时心向下,向下低的时候,现在呢你这样一来的话,先是缘一个可缘的对象,这个把心安住在这一个白的这个白点上面,啊这个卵一样的,平常我们称为是一个点,平常说明点,明点是另外一样东西喔,可是明点有广义、狭义的,这个地方也不妨说的广义,广义的来说,就是很清楚的你观一个点,狭义的那是一个另外特别的东西,这边我们不提,然后呢!你使他升起来到虚空当中,所以心即安住,又把那个安住的心啊向上提策、策举,那就是对治沉的好辨法,这个是前面。
【“第二谓一呼一吸合为一息,于五息中持心不散而修。次修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等,渐渐增长,持心不散。”】
那么还有一种呢,就是如果你掉的时候,心里面换句话说散动的时候,你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就是数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或者五息持心,啊就是,或者十息持心,什么叫五息呢?我们不是说一、二、三:::一直数下去数到一百、一千三佰五十六,一万三仟柒佰多啊,这不是,这个那不知道数到那里去了,它数得很简单,数几个,从头来起,天台止观很精采就告诉你数十,它有它的很重要的理由的,很重要的理由的,总之它真正的目的啊要把你的心摄受起来啊,数一个单位的数字最容易数,一、二、三、四:::然后呢?十几、一佰四十几,那个心啊不是更增加你的散吗?这就是它的理由,所以这个真正完整的教授啊,我们了解了道理固然最好,不了解了道理,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心,你听见了一点点以后,什么唉呀那我这样弄怎么办呢?这个心啊千万使不得啊,千万使不得,你能弄懂了一定会跟著它去,万一不弄懂的话,最好放掉自己的见解去跟著他,那个再下面。
【“或想上风白色,由鼻孔入,渐向下压。下风黄色渐向上提。于脐间相合,修瓶相风。”】
或者想上面有白颜色的啊,从鼻孔进去,这样吸进去,通常他有一定方法。然后向下,下面的向上提,在那个丹田的地方相合,这叫瓶气。我们不要看了以后就要去修喔,这个没有用的喔,凡是这种法门都有他完整的教授的啊。就算那个瓶气的话,那个在修气这个方法当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喔,那个瓶气它都有各式各样的柔和瓶气、刚猛瓶气,然后呢各式各样的方法,你弄错一点都会出毛病喔,这是我随便一提啊。所以说这个地方,指的一个大纲,你正规修里边的法门的时候啊,的的确确一定要有个善知识引导,我们自己看那个书修的话,你有宿生善根的话,是可以修得起来,那是千真万确,就好像平常我们说呀昨天啊,前天啊我已经在银行里面集了多少钱了,今天你早晨醒来的时候耶!你只要跑到银行去开一张支票,钱就来了,一个穷小子你也看见他张开眼睛,跑到银行去开一张支票取钱,你跑也著去,对不起,没有用啊,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我们要了解的。
【“仅能了解沉掉之义犹非完足,要修定时以正知力,常时伺察沉掉,为起未起。”】
单单了解不够,要真的修的时候要有什么?要有正知力,他下面加个“力”,
所以这个正知,平常我们说懂得了,没有力的,你啊要如理的修学以外,它不但是正知,那个正知自然有,耶!到那个时候会起来了,否则的话,讲可以听得蛮懂,做在上面的时候一点用场都没有,就是这个原因,你经过了练习以后的话,你会到那个时候,耶!来了!其实这个境界,我们人人都有啊,唉呀说啊!这个世间的苦都是贪嗔痴,不要贪啊!啊人人会讲,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啊,一点都用不上啊!我们又说不要执著,唉!但是到那个时候执著得要命,乃至于根本不晓得自己在那个里边耶,啊这个概念呢我们务必要知道,你有了这个东西以后,然后呢正修的时候,时时去伺察,那个伺察是很细致的喔,很细致的观察它起了没有起啊!
【“生此正知之方便因。”】
那么能够有了这个正知,了解了随时可以提醒、对治、改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生起这个正知呢?生起这个正知的原因啊,所:
【“谓不忘所缘之修正念法,及正念坚固之中常时侦察,心散未散,任持其心。”】
那个修正知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呢,要使得自己不忘失所缘的正念,这第一个。第二个呢?在正念当中不断的去常常去观察,本来在正念当中,你观察一下心散跟不散,耶,有人就问你已经正念了,你那个脑筋去观察他,那不是会打动你吗?耶,不怕,不怕,所以这广论上面有很详细的说明,就像平常啊,比如说我们啊正在注意集中心力,看书的时候,我们看的时候啊,你随时看的时候,在那个心力很强的心力,在看书的过程当中啊,这个心力没有缓散的时候啊,你啊眼睛可以随便的什么放轻松,瞟一下外头,这个对你看书并不影响,可是外面的境况你注意到了,对不对,同样的一样,当你学定的时候,那个定还没散,在那个正念维持的时候,你的心啊看一下,说那个念还在不在,不要跟著那个念走掉,这个就是正知,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你平常经常练习惯了以后啊,它这个时候养成习惯了,他随时这个心,这个正知就冒出来一下,冒出来一下,因为他冒出来,冒出来有了这个正知,才能够观察你这个正念在不在,如果不在,它随时会提醒你,如果在他自己会恢复,啊如果你没这个力量的话,你已经啊那个正念不晓得跑到那里去,它跟本不知道,然后呢?在那个地方刚开始的时候缓,到后来慢慢的沉,到后来睡,到后来呢不晓得成什么样了,啊他然后睡了个三个钟头,唉坐一下真舒服啊,就是这个样,有太多的人,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我们啊往往自己在错误的教授当中不知道,嗯坐了以后啊自己觉得心还蛮宁静,当然你睡完了起来了以后,早晨也蛮宁静嘛!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嘛!这个一点啊,所以我们啊没有善知识的教授,或者是没有完整教授啊,唉呀自己啊是在这里瞎摸啊,这是个最大的损失啊,最大的损失,但愿啊大家啊看了这个论以后啊,快一点,快一点醒过来,慢一点嘛,至少有一个标准摆在那里,然后再去撞吧,撞到什么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东西想想,唉呀!对啊我不妨回过头来找找,那个时候你还来得及,如果你没有这个完整的教授啊,那你撞得不晓得撞到那里去了,你愈撞愈远,啊所以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啊,就是啊好马啊,见到那个鞭影一动,唉!他马上::这是好马,然后呢?那个普通一般的马的话呢,那个鞭碰到身上他就来了,这个劣马打得鞭出血来,它嘛它还是不行啊,总之一句话,说来说去受用还是我们啊,受用还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要注意一下的地方。
【“入行论云:‘住念护意门,尔时生正知。’”】
喏,就告诉我们怎么样保护。
【“又说第二因云。”】
第二因就是伺察。第一个因就是啊不妄念,这样,然后呢第二因啊,就是在正念当中,不断的去常常去观察一下,怎么说呢?
【“数数审观察,身心诸分位,总应知彼彼,即护正知相。”】
就是说你不断的去观察观察那个身心的分位,换句话说,这个现在的状态,这个分位就是细致的各种相状啊,你应该晓得所有的相状,它是对啊,是错啊,那个就是啊修正知的一个方法,那个修正知的行相也是这样。
【“沉掉之因,论说共因谓不护根门,食不知量,不修初夜后夜觉寤瑜伽,不正知住。”】
这个沉掉的两个原因,论上面告诉我们有四样东西,这个四样东西啊,就是前面本论道前基础,一开头的时候说的四种资粮。喏现在派上用场,看见没有,这个四种资粮啊,正式修行的时候,从一开头的戒,尤其到定慧,那是绝不可少的。你能够把这个四种资粮真正的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话,那绝对没问题,你要学戒,戒一定持得清净,因为这个清净了,再说四种资粮也熟练了,要得定的话,那是的的确确是啊囊中探物。从这个地方,我们又可以记一记,为什么祖师们告诉我们这个话,“低处修时高处到,慢慢修持快快到。”你基础建稳了,后面是必定有,好高骛远是必定啊自己损害自己,啊当然另外一种自己心里的退弱的话,那更不谈。
【“沉没别因。”】
那么特别的什么。
【“谓重睡眠。”】
有很多人啊这个重睡眠有两个喔,有一个呢就是惛沉特别重,有很多人特别爱多睡觉啊,真正修行的时候,多睡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很多人养成功了习惯了,那个非常坏,不过要说明喔,如果这个病体很虚弱的话。那是没辨法可想的事情,所以真正学定啊,的的确确一定是要年青力壮的时候,身强力壮,它有种种的原因在。我们千万不要看学定,唉呀!慢慢的呀!好像坐在那儿很轻松啊,所以有很多人说唉唷!现在要忙一些事情啊,然后呢等我嘛儿子媳妇娶了,然后呢女儿嘛嫁了,配人家,赚了钱银行积了一笔钱,造了一个房子住在那个地方,老了修行,修行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是必需年青力壮的时候,所以年青的时候,如果说混身是病都没有用。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从这个地方啊你们必定要事先好好的认识,要趁这个暇满的人身,所以说真正啊年纪到了大了,的的确确六个字已经足足有余啊,不过呢念法是什么,这个心力我们要了解喔,因为无始生死相续,尽管念是正念六个字,心力还是要以什么以最高的心力,那这样的话,你下一生自然而然啊到了极乐世界去很快上去啊,万一不去的话,下一生一定啊从头开始很快啊,这是啊随便一提。啊这个关于重睡眠的这个内涵。
【“心于所缘力太缓放,止观不均偏修寂止,心相黑闇,不乐缘境。”】
啊这个是沉没的特别的原因,关于这个里边啊,心所修力太缓放啊关于这种事情啊,都不能等到你临修的时候,那是没有用喔,这是为什么平常的时候啊,我跟大家常常建议,你不要看一个小地方啊,你觉得很多小地方,是马马虎虎懒懒瘫瘫养成功了习惯的话,到那个时候就是来了,就是你这么这心里面啊,唉呀就这么轻轻松松,所以你一开头的时候,的的确确别以为现在做了吃亏了,你做了你做的业就是你占的便宜,别人是一点抢不走,这千真万确,所以那怕做一点很小的事情,啊我在这地方当了香灯,擦桌子拿起精神来干,跑到厨房里拿起精神来干,别以为别人,别以为别人看不见,那个偷一点懒,对不起偷一点懒,对你一点都没有用场。你处处地方偷懒,然后呢你学打坐的时候,那个习气跑得来了,当你眼睛一闭就呼大睡。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处处地方,就算我们身体不好,我们心里面一定为什么要提起来的真正原因,现在你们了解了没有。所以学定的一定前面是什么,戒上面开始,戒一定不在形相上面,不是不在形相上面,戒的重点一定在正知见上面,然后呢这个正知见用在事相上头,那个事相就是形相。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到了这个情况之下的话,你前面这是一切戒,现在我们啊做一切的常住的事情啊,也可以说尽除我们罪障,就是我们以前的习性都改掉。平常我们做的事情,总觉得唉呀好想偷偷懒,你心里面这种想法,这个习性要想学定的话,一无是处,了解吗?所以这个心力的太缓啊,等到你临时作的时候,你怎么提也提不起来。我想大家凡是稍有一点经验的人都晓得啊!叫你去尽管你想,你要很用功的去拜,但是呢拜了个半天啊你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平常你养成功了习惯了,在这种习性,业习性之下,这种业因之下,你怎么可以感得这个果嘛!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说止观不均等等,那么偏修那一方面,还有呢,因为你偏这个寂,所以那个心啊黑闇,注意喔,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以及不乐缘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五卷B面
注意喔,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以及不乐缘境,这样,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多善巧思维啊!我总觉得唉呀这么麻烦啊,你养成功这个怕麻烦、不欢喜,到那个时候啊,叫你要学定的时候也是一样,前面记得吧,在前面共学这个六度当中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慧的特质的时候,就是学定也一定要智慧的啊,学定的前面一个巧慧对不对,这样,就是这样,一定要这个善巧的能够那个了解怎么去做,那个时候如果说啊你没有善巧的话,那个心里没有好乐,自然而然啊这是特别的个别的因,这个是沉。
【“掉举别因谓少厌离。”】
那个掉举是什么?贪分摄,所以这个厌离心就是它,你如果厌离心不足的话,,没有用。
【“心于所缘执力过猛,未串习精进,思亲里等令心散乱。”】
就这样,因为你没有厌离心,这厌离啊是心相什么呢?对于你所欢喜的排斥它,唉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是一种。还有呢,对于这个精进没有习惯,还有平常想的,特别是说现在我们一般啊亲里,所以这个亲里绝不脱节,现在我们出了家以后,还是唉呀这个徒弟,唉呀这个师父,唉呀这个什么或我这个道场,唉呀还有什么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乃至于我们说办很多事业,对不起到那个时候,你真正要想真正深入的话,那个都是掉举之因,啊自己还觉得做得很对,实际上呢,正规的来说的话,不行,所以说自未调伏,要想真正调伏别人,是无有是处啊,等到你调伏了,然后发大菩提心,明明晓得生死可厌,然后踊身跳进去,这个是真的稀罕难能可贵,每一个地方这种形相,我们要了别得清清楚楚啊,那么这个是上面说。最后:
【“第四如是善修正念正知,沉掉生起虽无不知之过,然沉掉生时,若不无间即断,亦是过失。”】
现在我们了解了对治沉掉的方法是什么?正念跟正知,因为你对这两样东西善巧的修习,所以他一生起的话,耶你就了解,了解了马上对治,这样,不过呢?这个对治要怎么辨啊!耶无间即断,不是说生了以后慢慢的来,一生起你就马上晓得,晓得了马上要把它拿掉,去掉它,所以说如果不立刻把它净除切断的话,这还是过失,那么这种状态叫什么?
【“此不起功用不作行之对治,即是名为作行功用之思。”】
啊,那么这个时候啊就是说为什么你了解了还不断呢,因为你不习惯或者不肯努力,所以这个时候要作行功用,对治这个过失,前面这个过失的都是什么?叫不作行,现在呢要提起这个功用作行,这个时候啊!因为你随时提起来了,所以一看见沉掉一生,你有善巧了解对治沉掉的正知正念,马上无间的把它切断。
【“其思虽是于善恶无记随一之境,驱役内心之心所法。而此处是说沉掉生时,令心断彼之思也。”】
那么思就是行的力量啊,总说起来这个作行,换句话说这个行是什么?行是一种造业的力量,啊造业的力量,可以造善、可以造恶、可以造无记等等,啊那一个是使我们内心造这种业的,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作行呢,是专门讲当沉掉生起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一种心力,要断除它这样的这个思。
【“若心于所缘,执持之力太猛,此虽有明了分而掉举增盛,极难安住。若太不用力过于缓懈,住分虽有而沉没增盛难得明了。故当善忖内心,而求急缓适中之界。”】
那个上面就是告诉我们,假定你对所缘的用力太大了,那么那个时候明了是明了,因为用力一大的话,那个掉又增长了,掉还是什么?就是散动的一种状态,你对那个贪著,唉唷!你希望它急急求得那个定,这个掉举,啊这个心住不住,反过来的话呢?你放掉了,放掉了,如果放得太厉害,太不用力的话,那个时候啊安住虽然安住了,但是呢明呀慢慢又减退,所以那个时候非常善巧的沉啊,就是思惟、观察内心的形相,一定要求两个适中。
【“若觉内心较此再举便生掉举,即当较彼略缓。若觉内心齐此而住便生沉没,即当较彼略高。如是求得安住界已,便于根本所缘,令心明了而住,随力所能住一时等。”】
这样,就是说你随便起来,如果说扬起来了,掉那么怎么样,反过来沉下去了,那么怎么样,扬起来了把它抑制一下,沉下去了把它提高,这样的不断的弄弄弄,最后呢你能够安住在如恰如其份,那个时候啊就安住在这个上头啊,那随你的力量,那个啊安住。那么下面最后一句话。
【“又初发业者,修时宜短次数宜多。”】
关于真正做的时间,注意,刚刚开始的时候,要时间短而次数多,这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因为重形相,哎唷!看见人家坐几个钟头,我啊说,哎唷!腿能够盘几个钟头,这个都错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修行的特质是什么,等到你内心当中质把正了,量才慢慢的增高,这个是它的特别重要的一个说明,在这地方啊我们应该有的正确的了解。好,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六十八页,那么前面啊这个五过失当中啊,这个已经讲了四个,那么最后,最后一个过失。
【“第五已断微细沉掉,心三摩地相续转时,若起功用作行,反成三摩地之过失。”】
那么前面说,怎么样了解这个三摩地,就是学止的真正最主要的两个障碍--沉、掉。这个因为是略论上面,所以他这是简单的说明,实际上啊本论最殊胜的有很多,很多地方,很多特点非常殊胜的,最殊胜的是完整的纲要,这个别的地方啊很不容易体会得到。那么然后呢?内容方面,整个纲要的中心是菩提心啊,以及他完整的教授。那么其次下面就是里边啊,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关于学定啊,那个观那个就是本论的精华之一也是,这个里边啊关于沉掉的形相,尤其是沉啊,那个是别地方很少有的,所以啊如果大家真的想要学的话,那么那个广论啊一定要自己好好的看,讲呢将来一定会讲,不过会摆在后一点,这个沉很不容易把握得清楚啊,那么前面是说断沉掉,这里说已断,所以啊我不妨把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道理,来简单的说一下,当你真正的进入那个状态当中啊,你心里面稍微举一下的话呢,它又升的太厉害了啊,又进入掉的状态,然后呢你把他放缓了以后,它又沉的状态,在普通一般人绝无可能一下就达到了,一下就达到了,这一定啊经过不断的尝试的练习,那就是说,耶,就在这个上头,而这个练习不是像我们这样,啊你只要反正花时间上去跟它磨就行,花的时间要花得对不对,换句话说,第一个你首先必需要认得这个形相,认得了正确了以后,然后呢去锻练,锻练的时候,那个锻练什么?就是锻练我们无始以来错误的,现在有了一个正确的形相然后呢去衡准它,耶,超过了把他放缓,放缓了低下来又提起,就这样,这个才是必需要的过程,你必定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精进把时间上面去练,其实我们平常都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不断的去摸喔,噢就这样两方面摆来摆去摆来摆去,到最后摆到慢慢愈来愈来到中间稳了。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啊对于如果形相不清楚的话,你跟本谈不到,形相清楚了,不勤用功的话,也谈不到,这个地方所以必定要正念跟正知,啊正知就是正确的了解,正念就是精勤的把我们所了解的要以时间上面去磨,啊这个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等到这个细微的沉掉都断了以后,那个时候啊,耶又有问题来了,因为前面当我们要断那个细微的沉掉的时候啊,一定要全部精神摆在那里,所以啊用功用的这种,那个时候心已经宁静了,你还在那儿用那个功用的话,那个功用本身,又变成功那个三摩地的一种过失,所以说因为它到那个时候,三摩地任运的到了心定了,心定了以后,你那个心还在那儿要不断的要用力的话,那个啊就是啊会扰乱它,已经宁静的这个状态,啊这样,这是说。
【“修此对治谓不作行安住于舍。”】
那个时候是什么呢?就是啊你不要再去加功用行啊!放掉他,放掉他。我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吧,譬如说那个催眠曲啊,或者小孩子或者睡不著或者什么,然后呢就给他一个催眠曲,用一个方法引诱他,等到他睡著了以后,要将睡未睡的时候你还在那里,老在那里催那个眠曲唱的话,他又睡不著了,对不对,那就是这个道理,凡是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同一个道理你认得了就了解了,到了每个状态之下,把前面那个毛病对治了,注意这个药是对治病的,病好了以后那个药同样要拿掉,如果病好了药还放在那里的话,这个药是一个障碍啊,这个是前面当有沉掉的时候要功用,沉掉拿去了以后病去掉了,然后呢这个药也拿掉。这平常我们药是外面的,现在这个用内心的功用的时候啊,原来那个沉掉是心里的一种病态,那么然后呢你提起这种心力来对治他,对治了以后,这个心力又是一种习性,到那个时候对治完了以后,这个习性你还得想办法,又要用另外一个方法去对治它啊,这个一步一步的这样的次第,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总要记住啊,你由于下面一步的用力,支持向上,然后呢向上了一步,所以一定要这样,步步的用力的向上,还要步步的把下面的舍掉,这样才一步一步的上进啊,而这样的步步的上进的执跟舍之间,都有他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方法内涵,所以绝对不是说,唉呀!你随便懂得了一点点啊就可以了解了,前面说不是以丈许的经涵可以了解,要以牛腹量,就是这个意思啊,就是这个意思。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当知此舍,是舍防护功用,非舍取境之力也。”】
这个是很重要唷,就是说这个是你防护它掉舍,掉跟沉,所以说有掉了,马上啊怎么样对治,又沉了怎么样对治,是防这个的,现在既然这个掉跟沉没有的话,那么那个时候这个力量还在,会反而形成功障碍,你拿掉它,而不是叫你舍掉那个取境的这种力量,因为这个定本身,一定是在心所缘的境上面,很有力的,刚开始因为散乱没有力量,那么要提起来,到那时候提到每一个时候,它自然而然很有力的,自然而然这个心力跟著那个境任运而转,这个先不要拿掉,这个拿掉了,这个境失去了,那就不称其为定了,这个要分得清楚。
【“又非凡无沉掉之时皆可修舍,是于已摧沉掉力时乃修。”】
喏这个地方,就特别指明这个界线,说这个修不著形式,什么时候呢?就是已经把沉掉两样东西啊破除了,摧是摧破了,那个时候,这个摧破沉掉的功用啊不再需要了,所以才去舍掉它,你还没有达到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舍,所以我们平常常常说的度过这个生死的此岸,要用船,是过了这个生死河以后,这个船是不要应该舍,可是千万不是说啊既然要舍啊,还没有过河你就不要了,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乱。
【“摧伏之义如修次中篇云:‘若时已无沉掉,心于所缘能正直住,尔时可缓功用修习于舍,如欲而住。’”】
这一个啊,告诉我们修次第中篇说得清楚是没有沉掉了,那个时候,我们心对我们所缘的那个境啊,正、直、住三个字啊,这个正是没有一点错误,直就是很平直的没有一点点动摇,那个时候啊,你已经达到了这个状态了以后,它自己已经安住在上头了,你还去功用的话反而影响它,所以再进一步把前面用的这个功用啊,这个也是一种力量啊,把那力量慢慢慢慢的拿掉,拿掉了,它自己自然向你所愿的,原来所愿的安住在所定的境上。
【“声闻地云:‘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那个时候啊那个心里面自然而然说任运的话,到那个时候自然就这样了,不要再用其他的力量。
【“又舍总有受舍,无量舍,行舍之三。此是行舍。”】
那么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这个舍有三样东西,现在这个地方,有受无量行这
个行就是什么呢?作用功用啊有一种推动的力量,你把这个推动的力量,拿掉它。
【“初发业者最初难生无过妙三摩地,故当以六力成九住心,依四作意之次第,引生无过三摩地。”】
前面这个五样过失、八个断行啊,已经讲完了,讲完了以后,后面又特别说明一下啊,下面那个是另外一段,应该是啊,而对我们刚开始修学的人,一开头要想得到这个正确没有过失的,不错误的、真正的妙三摩地,换句话说不错的这个定啊,一定要用这个几个正确的办法,所以说啊有很多人宿生已经修过了,他因为宿生修过了,所以他很快得到,这一点啊我们务必要清楚,但是呢?假定我们单单在文字上面转的话,你怎么转也转不清楚,愈转愈糊涂啊,真正的你了解文字所指的内涵以后,到那个时候你一试,你就很清楚明白,因为这个文字所指的是整个的内情,整个的一个总相,以及一个大纲啊,这个大纲所指的无非是我们的心里的形相。凡夫是怎么样,然后呢?你修习的时候应该是如何,两者正确认识了,然后你一比的话,就可以比得出来,这个是他教授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一点上面不能把握得住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害了,尽管你听得很多啊,说多闻是必须要的,结果你听听错了,啊这个多闻的真正的用意是告诉你认得,由认得而照著去修习,结果你认得了以后啊,多闻了以后啊,你不但没有认得是愈走愈远,走到那里去执著,执著,本来是破除我们执著,结果听闻了以后更增加执著,完全了大背原意,这是我们必需应该了解的一点,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我们怎么晓得自己是初发意,容或有人说遇见善知识就对,没错,遇见善知识他会认识,可是假定说你没有修习相应的因,这个可能不可能感得相应的果,这我们很清楚明白摆在这里,试试,我们总是望空,在这个地方空想也可以说,修学佛法绝没有这件事情,绝没有这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啊,如是因那么感如是的所谓果啊,那么对初发意的人,应该怎么办呢?要以下面这样的次第,九住心啊就是修学定的时候,这个心相从凡夫整个的散乱,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必然经过的次第,然后呢这个九住心啊,须要有这样的六种力量,那么这六种力量呢也可以另外啊这个六个力量推动它的,推动它的时候啊它内心分成功四种作意,这样的次第一步一步的向上,才能够引发正确的三摩地。
【“其六力中初听闻力,成办九住心中初内住心。”】
那么第一个叫听闻力,那么这个靠那个听闻力,上去进到第一步,第一步叫做九住心当中,第一个内住心,看下面的解释。
【“谓由初闻修定教授,随顺所闻令心内住。”】
这个是第一个,什么叫听闻力呢?必需要一开始的时候听闻,那么关于听闻的道理,我们现在这里已经了解了,啊绝对不是凭我们自己随便阿猫阿狗找一个人来听听,一定要有一个如理如量,有正确认识的人,这个善知识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的话,一定要大经大论,不过大经大论自己去看的话,说实的在很难真正了解这个重要,啊这个是我们必须应该了解的,那么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因为我们要学定,所以应该听闻的是修学定的正确的道理,那个听见了以后啊随顺所闻,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喔,我们听见了以后,是不是内心上面,真正的跟著所说的道理去作,其实啊不要说跟著道理去做,乃至于他讲的道理是不是真懂,都不一定,不是说懂得文字就算了,懂得文字你可以啊成为一个写文章的名手,却不是一个修行的人,那修行的人,也许啊你听完了以后,你写不出文章来,没关系,你却了解它内心所指的是什么,所以这个佛世的一个典型的故事,周利槃陀伽,耶,他听见了佛这么简单的两个偈,这么简单的两个偈,他能够把这两个偈的真正的内涵去用,那个就是啊,随顺所做的去做了啊,这个是我们必需要知道的,否则的话你弄了一大堆啊这个本来啊,这个里边垃圾够多了,你还把他乒璘乓琅堆进去,尽管说扫拉圾要扫把、要畚箕,然后呢你把扫把畚箕堆了一大堆,堆了满屋子啊,这个对屋子里的垃圾清除是毫无功用,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啊,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理论,必定要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因为你认得了心相的以前的状态,也了解了如何住心的教授,随著他去做,那个时候啊,你能够把得这个心啊不向外缘啊,于尔时自己在里边安住,这样,这个是第一个。那么啊那个时候啊,耶,妙咧。
【“尔时便觉分别杂念如同悬河,初识分别之相。”】
所以你不学定啊,自己还觉得蛮好,真正学而且学对了以后,你那时候觉得唉呀!原来自己呀这个分别心就是什么妄念啊,妄念重重,一个、一个、一个跟著一个,一个跟著一个像悬河,这个河本来是平平稳稳的,现在把它挂起来,当然这个绳子可以挂起来,这个河怎么挂起来,换句话说这个河很陡,啊如果那个河的形势很陡的话,那个水下来的时候,哇!奔腾而下,现在我们那个妄念就这个样,那个时候你才认识啊,说啊原来我们心里是这样状态啊,那时候就知道了,所以不学啊还觉得蛮好,所以念佛的人也是一样,耶,不念佛还蛮好,一念佛怎么妄想来得个多,耶,晓得这个是好现象喔,正因为啊你开始要念了,把你的妄想要收摄起来了,本来你在妄想当中,你还觉得蛮得意,好像你还觉得蛮好呢,啊所以现在我们学定亦复如是。你真正下去学的时候啊,唉呀那个时候妄念重重。但是这个,那个妄念重重,一定要什么?如理听闻随顺,这个认真去学,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透过这个文字,认识这个文字相。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六卷A面
这一个概念我们必定要透过这个文字,认这个文字相,所以平常的时候啊,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个,一天到晚忙这个,然后又要忙这个,家里忙完了又赶快去要想学定它一下坐一坐,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啊!是种一点善根,不能说一点用场都没有,啊这应该这要说明的。真正学定的时候,的的确确你一定要把外面的外缘切断到最少,可以少得了的,就是绝对不要它,绝对不要它,那个时候啊,然后你全部精神贯注,那时才有可能,才有可能真正的深入步步上进。那么这是听闻力。
【“第二思维力,成办第二等住,谓先住所缘,由数数思维而修,初得少分相续安住。此时便觉分别如溪涧水时隐时现,得分别休息之相。”】
那么第二个,第二个就说,前面这个听闻的,你懂得了以后,然后哪照著去作了,那个时候你懂得了,但是呢?懂虽然懂,因为你无始以来的习气,还是这个力量啊,这业习气,那个时候啊,要靠你不断的思惟观察。嗯!这个地方那一地方不对?这个地方如何?对的是如何?然后呢?用心集中起来,贯注在你要订的这个目标上头,换句话说,你内心应该所缘的,如果说念佛,一心啊去念。啊如果是你观佛像,一心观,这个就是思维的力量。那么这个状态,这个力量,能够使得这个内心啊,嘿!等住。开始啊慢慢、慢慢的住下来了,啊!以前是把第一个是从外面把它拉回来,安住在自己要缘的这个印象上头。那么第二个,由于这样的努力地思维的话,它能够如你所愿的,前后慢慢慢慢的继续的安住。所以说这个先住所缘,由于不断不断的思维,那时候得少分相续安住。有一点继续的,这个时候啊,才感觉到这个妄想的妄念,妄分别啊,那不像前面这么厉害了,有的时候会停止一下,有的时候现起来,那么那个时候啊,才能够体会到,这个妄念休停止的时候,一种状态。
【“此二住心,沉掉时多了正定时少,必须力励心方能住所缘,故于四作意中,是初力励运转作意位。”】
这个内住,等住这两样的修学的时候啊,虽然有的时候会得到一点点分别的行之相,啊停止分别,换句话说,心安住的行相,但是这个安住啊,大部分的时候还在沉掉当中啊,正式心里面能够定住的时候,还很少。所以这个用心力一定要什么?叫力励运转,非常努力的来运转你的这个心理状态。这个力励运转不是几个字哦!的的确确你正式修行的时候,千真万确要提起这个心力来的,提起这个心力来的。这一点啊,尤其是我们看那个禅宗的祖师们,你们好好看那个语录,啊他常常这么说,把那全部的精神拼起来,变成个话头,就给它一个像打战一样,所以他那个比喻啊实在很多地方非常的美。常常说,比如说像逆水行舟,啊!那个水的这个逆力啊,是一秒钟啊把你冲下十丈来,你用尽平生之力,一篙子划上去,只划它个一尺,不管,我还是要划,你想这么急励这个力,你要怎么拼命上去的话,马马虎虎行吗?这的的确确绝对不行。实际上呢?念佛怎样呢?这个祖师也说得很清楚啊!要追顶念佛,咬紧牙关,一个跟著一个,一个跟著一个都是这种状态,都是这种状态。不过呢?学定的时候,是,并不是说拿这个,因为他这个里边稍微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你说念佛,以及这个禅啊,实际上那个时候是定慧俱转的时候。啊,那么,平常我们像数息等等的话,它不是定慧俱转,而是主要的学定。但是呢?也一定要用巧慧来辨别,所以这个力量容或不像像刚才那种刚猛,但是的的确确这个心力本身啊,还是提得很强,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学定绝对不是说,嗳呀,那么清清松松,坐在那里,好像那么睡觉那样坐在那里,那么轻松,那个是了不相干、了不相干。当然你真正的得到了这个定以后,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啊这是过了这个河以后啊,再舍掉这个舟啊。你还没有过河的时候,你说你不要了,那没用。所以这个地方叫力励运转,用非常精进的力量努力的在运转你那个心意。这个就是四种作意当中的第一种。那么。
【“第三念力,成办第三安住第四近住二种住心。”】
那么由于前面的听闻、思惟,不断的思惟以后啊,因为你不断的思惟,这个思惟啊慢慢的习惯了就串习了,自然而然啊这个力量就现起了,这个才是念力。所以这个念力的特征,不是说啊我记得住,不是。就是说你要系念的东西啊,它现起了,就是那个时候,啊如果说你念佛的话,它就是这个佛号潮涌而来,一个跟著一个,你并不会觉得它跟著来,跟著来了还不算哦,那就是全部的,咦!你说它是一个吗?好像是一个,但是不断的念嘛!是不断的一个,这样的来的。这很难辨别得出来,它还是在前后的念啊!还是在一个在念,那个是真正,刚开始是的,一个跟著一个,到后来的话,它虽然是跟著一个好像是一个。所以我们不妨啊举一个比喻,譬如电影,我们晓得那个电影,它是什么?那一个片子,一个片子,如果你慢一点来的话,你看见换一个、换一个,慢慢的快了,任运的,到最后的话,你不觉得前面一个片子,换到后面一个片子,那个动作本身是连贯而来的,对不对?当然现在你那个动作是变化的,假如不变化的动作的话,你觉得始终维持著这样的一个一个状态,那么现在我们念力也是如此,缘那个佛像也好,念那个佛像也好,开始的时候,你力励运转的话,是觉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后来那个心力念起的时候啊,那还是一个一个在念,可是你不觉得好像是一个跟著一个在念,就像一个一样,那个就是啊念力现起的时候。哦!这个行相很清楚很明白哦。啊这个一定要你自己如理用功,然后你,你观什么,学什么,真正的念力现起这个状态,如果坐在这个地方,就是嗳呀!觉得轻轻松松,然后呢!坐了一下心里觉得还暗宁静的很,那是因为你休息了一下,那个功效,跟那个学定那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啊!那么那个时候呢?是安住跟近住了,心慢慢的安定下来了。近住什么?耶,近慢慢的渐渐的靠近了,那个时候才真正谈得到渐渐靠近那个住心向。还不是真的住心,啊这样,那么这个是。
【“如其次第,于心散乱时能速念前缘令心安住,及初以念力令心不散,从宽泛境渐收其心,使其渐细渐高。”】
哦!到那个时候啊,就像安住跟近住是什么状态呢?这个心有散乱的,但是它虽然散乱,你散乱随时就了解了,而且很快的又把这个散乱的心收拾回来,安住在你内心要所缘的那个境相上头,那个是安住。那个时候啊,于是这个因为这样的关系不断的串习,不断的练习啊,这个心念的现起,现起的时候它不再散乱啊。从宽泛境渐收其心,意思就是说,平常东想西想的,耶!在安住在一个上头,而渐渐越来越细致,因为这个心啊并不这样的动乱嘛,所以啊慢慢的凝细了。然后呢?慢慢的上升,这个时候觉得这个妄分别,就像潭中水。
【“此时便觉分别,如潭中水。无违缘时安静而住。”】
啊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妄想分别啊就像这个水啊,不在河里,而在一个潭里,那个潭里面啊没有出路的,就是进来了以后就停在那里了,如果说没有其他的、外面的相违的违缘、动乱等等的话,你能够安住在这里一动都不动。
【“遇违缘时即不能住,对于分别起疲劳想。”】
但是遇见那个违缘的时候,你还是不能安住。等到你得到了这个宁静的心的话,那个时候对于这个分别,前面啊!我们要不分别,要不妄想做不到。因为得到了那样的体验以后啊,那是一种内心非常微妙的境界,那微妙极了,那个时候你才比较得出来,说前面这个妄想啊,是何等的没有用啊!何等的打闲叉啊。那个时候,你对前面的妄想就感觉的厌恶,啊,这不愿意。所以啊这个妄想一来,你也就觉得这个小偷,或者来害你的人来了,你还对耶他微笑,不要了。这个是它的特点,它的特点。
【“第四正知力,成办第五调伏,第六寂静二心。”】
那么再下面叫著正知力。第三是念力,念力下面有一个正知力。这个念知它的内涵啊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实际上前面哪,一定还要正确的了解,但是这个地方的正知,有它的特别的功效在,啊那么是什么?我们看。第五叫调伏跟寂静。
【“如其次第,初以正知,了知于分别及随烦恼诸相流动之过患,令心不散调柔,乐修三摩地。次以正知,了知散乱之过失,灭除厌修三摩地之情绪,令心寂静。”】
那个就是它。前面呢?晓得嗯这一个分别就是散乱啊,这一种事情的害处,啊所以啊,不跟著那个妄想而转,所以那样的状态,那个心啊不乱转了,所以不妄妄想这样,那么慢慢慢慢的凝聚下来,越凝聚就越调柔,那个时候你才觉得,啊!好啊。实际上呢?并虽然不是轻安,可是啊平常天台说慈生法,这个身心上面有说不出的无比的一种安乐、快适之感。一步一步上来,这种感受是一步一步的深细,那么更进一步呢?了知散乱的过失,所以啊会产生一个功效,什么功效啊?你一心对这个精进修三摩地啊,很欢喜。要在以前的话叫我们去学这个东西啊,嗳呀那真是啊!叫我们去玩啊,去聊天啊,去跟人家吵啊,那个很起劲耶,要我们修行啊,啊这个东西真办不到。这个事情也少不了,那个事情也少不了,种种的理由。你慢慢的慢慢的如理的深入,真正体会到了这个好处以后啊,那时候你才真的对比出来,说啊!原来学这个东西这么好啊。那个时候啊对于前面怕修或者是不愿意,厌患修行的这种心理啊,通通调伏,消除掉了,因为这样的关系啊所以他心越来越寂静,越来越寂静。啊这个是第四正知力。那么成就的是第五调伏,第六寂静。在下面这个六力当中的。
【“第五精进力成办第七最极寂静,第八专住一趣二心。”】
那么再下面啊精进,其实前面不是不要精进,啊为什么不说精进,而说那个呢?因为每一个没有精进是不行的,不过那个时候,除了这个精进以外,还要其他的力量去对治,啊譬如说刚开始虽然你精进,你不懂精进也没有用啊。所以要靠听闻,懂了以后如果是你精进,精进错了,那么怎么也不对。所以要把所听懂的不断的思惟,这个原因,那么到那个时候前面的过失啊,都已经拿掉了,那个时候啊正式的就是这个精进力的继续,而且那个时候呀更大的精进的力量。前面这个精进往往是克服什么?克服这一个违缘,现在这个地方啊妙咧,就是当你得到了一点好处以后,我们往往嗳呀!觉得欢喜停在这里,不要为这个好的境相啊把我们绊住。所以这个执著本身啊,有几种啊,实际上呢?我们这个无始以来的执著。当然体会一点好的境界,嗳呀欢喜的不得了,那个时候啊,也要精进的力量,啊所以才能够得到了以后啊,不停在这个地方,这个也是一个精进。啊就是这样。然后呢?这一个成就什么?第七最极寂静,啊!这个寂静啊,寂静到的的确确外面没有一个东西,一般来说可以动得了你。那么再下面哪心住一趣,专住一趣二心,得到真正的一心。得到宁静,宁静。实际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真正的初禅哦,那个时候,还只是可能是欲界定,乃至未道地定。
【“如其次第,以精进力,虽最细分别与随烦恼,皆能断除不忍,令心最极寂静。及由如是精进,令沉掉等初即不起,心能相续住三摩地。”】
这一个精进是什么的状态呢?就是说那怕最细微的一点点的妄想分别。以及最小的一点点的烦恼啊,随便起来了以后啊,那是绝不忍受,马上断除。所以前面说过的,说这一个时候啊,当你有沉掉起来的时候啊,那一起来,不但要知道,而且马上要对治它。平常啊,我们细的地方是不知道,可是粗的地方感觉到。譬如说,我们在这里听课也好,上早晚殿也好,觉得心里面,慢慢的,刚开始的时候很散乱,到那时候心宁静。宁静了以后,总觉得嗳呀!好像这个眼睛张开来很吃力,那么闭上。实际上那个时候啊,心慢慢的就沉下去了,如果你了解了以后啊,那个时候啊就要随时注意,往往这个等到你闭了一下,越闭越舒服,到那时候叫你张开来,觉得很吃力这个感觉,你就舍不得张开来。我想这种情况容或大家有这种经验,我是随举一例哦。换句话说,你真的学定的时候啊,你不能让它说到那个时候不忍,那你就完全错了。乃至于它刚刚起来,你觉得,耶,不对了,就不要让它起来。这个是上修,哦!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必定要,所以说来说去,你把那个道理,一定要把道理所指的内心的行相认识,现在我们很多人就犯那个毛病,讲这个道理啊!然后哪一天到晚跟人家吵去、谈谈是非。啊!自己觉得懂得很多的道理,然后把这个我啊,弄得大的不得了。好愚痴,只有自,自己知道的很多道理,那个东西完全是啊漂流到不晓得那里去了。啊所以这一个状态他才是真正的精进的行相,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么心啊就能够相续,一直安住在这个定上面,就没错。那么:
【“从第三至第七。”
】
从前面第三个安住开始一直到第七个最极寂静。
【“此五住心。”】
这个五种状态啊!
【“住定时虽多。”】
那个住定的时候,大部分都住定了。
【“而有沉掉障碍。”】
这个沉掉还是有的,不过前面是比较多,比较粗,后面是比较少,比较细,所以那个时候啊,是叫做:
【“故是第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位。”】
啊!你还是要运转哦!实际上,这个有间缺还是力励,不过这个力励之相,慢慢的,也稍微放缓一点,不是那么粗猛。因为要对治粗猛的力量,才用强大的力量。粗猛虽然不粗猛啊,可是凝细是越凝细,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这个运转的这个一定还是继续这样的去做,可是这个运转的还有间缺,被什么东西间缺啊?掉、沉二样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叫有间缺,这个运转注意,一下失去掉了就不行。所以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它为什么叫暂时不在有师犹如死人,那同样的不管你用那一个方法,你真正了解了没有关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对我们讲,我们都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学的时候,必须应该认识。
【“第八住心时,如大海涛,随起何分别,略修念知对治即自息灭,尔时虽须恒修功力,然沉掉不能为障,能长时修定。”】
等到第八那个什么啊?专注一趣的时候,那个就像大海一样,啊!那无边的这个大海,啊实际上呢?这个稍微一点点起,因为那个小的那个里边啊容纳不住,这个大海当中啊,随便一点点起来了,啊!那就看的很清楚。像一个广大的平井一样,那么一一起来了,那个时候啊,因为你修对治的这个已经不但啊会用,善巧、纯熟,乃至寂静任运,所以随便一起来你就了知,一用就能够啊如法的对治。所以这个时候啊,就是你长时修那个沉掉等等都除掉了,因为这个沉掉都除掉了,你能够长时的修。沉掉除掉了以后啊,那个时候相对的坏的慢慢的拿掉,这个好的觉受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以啊在这个地方啊,的的确确有无比的一种啊轻快的状态,而且那个障碍的粗重也相对渐渐、渐渐的减低。
【“故是第三无间缺运转作意位。”】
那个时候啊!这个运转作意才没有间缺。因为这个沉掉拿掉了。
【“第六串习力,成办第九等持住心。”】
那么把前面这样的这个心住,遇境的还继续不断的串习它。继续不断的修习。到这样的经过,已经到了量,然后把这个到了量,再尝试著习惯,修习以后,再成就啊等住。换句话,这个时候真正心定了。
【“以于尔时不须专依正念正知,其三摩地亦能任运于所缘转故。”】
那个时候啊,正知正念也不要了,因为它那个定性啊已经自然而然,任运是自然而然啊是这样,自然而然这样的这样的话,那正念正知当然不要,正念正知就是什么?要帮助它使它走上这条路,现在已经自然而然走上这条路,你帮助它那就用不到了。
【“又由尔时即无沉掉为障,复不须恒依功用,故是第四无功用运转作意位。”】
哪!那就很清楚,所以到那时候啊沉掉已经没有了,而且也不要用去功力,所以那个时候啊!无功用运转作意。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比喻当中,说先这个催眠曲,到后来啊他快要睡著的时候,你不要再去催它,等到完全睡著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管他就是,你如果管一管它反而把你弄醒掉了。啊所以它这个叫作任运,任运自在的就是那个样。那个时候,这个心才是真正的所谓啊等住。啊这个是从开始第一步到成就。那时候是不是真的得了定了,耶!还没有。还没有。还有一个标准再去鉴别它,你不能说它是跟不是。因为得定一定要具足几个条件,所以下面告诉我们:
【“寅二修止的量。”】
啊!那么什么时候就是真正圆满了。
【“第九住心,仍是欲界心一境性,乃奢摩他随顺作意。”】
哪!说得很清楚,得到了第九这个状态还是什么欲界的心一境性,或者是欲界定,乃至于未道地定。未道地定换句话说还没有达到真正定。啊定力还没有到达,这样。那么这是什么?奢摩他,奢摩他真正定力的随顺,你跟它相应的作意,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止。那个奢摩他。
【“若得身心轻安即奢摩他。”】
一直要等到身心轻安相应起来了,那个时候才算。经论上面告诉我们啊说的很清楚。
【“庄严经论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
这个地方引那个经,实际上广论上面哪还引,哦!这个地方引的论,广论上面还广引经,解深密经,什么:::好几个经。这个一定是要以经论,以及所有的佛菩萨修习的经验来印证的,那个才是。
【“所言作意即奢摩他。”】
啊由前面说,由于你这样的不断的修学,到不要再作意了,任运而转,那个时候啊才圆满。同时哪身心这个妙轻安跟它相应了,这个叫作有作意。那么所以作意什么?就是真正的得到根本定了。根本定就是奢摩他。那轻安相是什么呢?下面就说。
【“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什么是轻安呀?那个身心的粗重,通通消失掉了。因为这个消失掉了,所以你要做什么就一点没有困难。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嗳呀!做做啊身体嘛,疲倦得很。嗳呀!心里面厌烦的很啊,或者你要观察,要念一个书的话,念念的话,嗳呀!这个心里面啊,对不起,它又散乱。又要不是胡思乱想啦,就是紧在这个地方的话,你把它转不过来,到那个时候它都消失掉了。心是如此、身是如此,不但这种障碍没有,而且有无比的轻快的这种状态。啊所有的要想修善法的这个障碍,通通排除,这个地方就说遣除一切障碍。实际上呢?另外一个地方解释,就是说对于修善乐善的这个障,乐修善业的障碍通通除遣掉了。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身心要想乐修善业的这一种啊状态,你都能做得到了,所以这个叫做身心的堪能性。
【“所言粗重,谓于善所缘,身心不能如欲而转。”】
就是这个,对于我们哪所要做的善的事情啊,那个身、心都不能哪,能够啊像我们希望的这样去做,这个叫做粗重,现在这个粗重都消失掉了,那当然你想做,它都能得到。
【“若得彼对治之轻安,则除身心无堪能性,能随欲转也。”】
这解释了,得到了这个粗重的对治,对针对著上面这个粗重的这个毛病的对症之药是什么,就是轻安。那个时候,就把身心上面的无堪能性啊通通净除掉了。所以啊你要怎么办,它就怎么办。
【“如是身心轻安,初得三摩地时,即生微细少分,后渐增盛,便成轻安与心一境性之奢摩他。”】
刚开始的时候啊,它就慢慢的生起来了。然后哪不断的增加,不断的练习,就是紧根据你这个练习多久,它这个轻安相就增加多少。到最后呢?这个、这个轻安相啊,就跟这个心一境性同时俱转,那个时候啊,就得到。
【“将发众相圆满易见轻安之前相,谓于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
刚开始发的时候啊,这个轻安相刚发的时候啊,头顶上就好像觉得很重的那种感觉,但这个感啊,要清楚哦,不损恼相的,平常如果你头顶上压下来的话,觉得很不舒服,那个时候啊虽然有重重的感觉,但是呢?这种感觉给你非常舒服,奇妙无比,这个小止观上面说有八触动相,的确的,轻重涩滑……等等,这种感觉,有的八个都来,有的不一定都来,但是一定会有。这种来的时候啊,它一定是啊跟那种妙乐、轻快的状态相应的,一定不是一个损恼相,而一定是一个宁静安乐相。
【“此起无间,心粗重性即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轻安性即先生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六卷B面
啊当这一个轻安的前相,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八触动相一来一紧跟著那个心的触动性啊,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了,慢慢的消失掉了,对于这个身心触动的对治的这个轻安啊,那个时候就生起来了。
【“依此轻安生起之力,次有随顺身轻安诸风大种来入身中。”】
前面是心轻安,因为这一个的话,于于是紧跟著身轻安,那个所以身轻安是什
么啊,风大种,我们说地水火风,我们平均一般人,人啊,那个四样东西有,这个欲界,欲界的这一种四大,得了根本定以后啊,他转化了,就是把那四大跟我们身
心相应的四大一转化了,那风大这个是啊,特别的柔细,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啊,就是色界相应的那个四大,那个时候特别,那个风大的力量来得强,啊那个地大慢慢慢慢的退,地大比较凝重,风大是轻安,那么那个时候他会进入到我们身。
【“由此风大遍身转故,身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身轻安性即得生起。”】
啊!因为这个身心轻安为先,那么然后呢?这个风大而来风大遍身,所以平常我们说:气气气什么,那个地方就是这个风大,那气是非常调柔,啊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个身粗重啊也啊消除掉了,什么消除的呢?就是身轻安,身轻安是对治这个身粗重性。
【“由此力故,身极快乐。”】
那时候得到无比的快乐。
【“由身乐故心轻安性转复增长。”】
那个身心是互相相代增上的,啊由于心轻安所以身轻安起,由于身轻安与心轻安也这样地辗转的增上。
【“其后轻安初势渐渐舒缓。然非轻安永尽,是由初势触动内心,彼势退减,有妙轻安如影随形无诸散动与三摩地随顺而起。”】
那么当这个起来了以后啊,那是最快乐的时候,以后慢慢慢慢的这个轻安的,这个力量啊慢慢的减缓了,也更舒畅了,那个时候感觉得的好像慢慢的减退,实际上呢?不是消失而是说,刚一碰到的时候啊,那种特别的这种感触,强烈的感触啊,慢慢的也跟著凝细下来了,当这种刚刚开始的这种凝细下来的时候,那个轻安实际上啊,更深细更妙,所以叫妙轻安,如影随形就跟著你来,只要你有多久的三摩地,他那个妙轻安一直跟著你,啊那个轻安啊,一直跟著这个三摩地随顺而起,这个两样东西相附合的。
【“心踊跃性亦渐退减。”】
刚开始碰到的时候,哎呀欢喜啊,那时候那个喜还是会动的,还是会动我们的心的,所以那个喜心慢慢的也退。
【“心于所缘坚固而住,远离喜动不寂静性。”】
那时候心是愈来愈坚固,那个欢喜的这个心态啊,对心里面还是会影响的,他慢慢的也减少了,到这个时候。
【“乃是获得正奢摩他。”】
那是的的确确得到了根本定了。
【“亦是已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少分定地作意。”】
那个是真正的得到初禅初禅,啊这个初禅什么呢?这个才是啊定虑所摄的少分哦,啊少分哦,这个初禅是这样的,啊所以从这个时候才一步一步的上去,说:
【“外道诸仙修世间道于无所有以下离欲,及修五种神通等,皆须依止此奢摩他。”】
啊!这个是共世间的,所以外道那些仙、诸仙啊修世间道,乃至于无所有以下啊,这个就是啊这个无色界的,所以色无色无边处,空无边处,无色有处以下的,这个离掉那个下面粗重欲界之欲,乃至于修神通等啊、都要以这个,这个是根本定。
【“内佛弟子,以出离心及菩提心之所任持,修无我义,证得解脱,一切种智,亦要依止此奢摩他。故是内外所共之道。略说奢摩他建立竟。”】
那么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话,啊佛法的人也要这个,不过修学佛法的人跟外道不同的一点,佛法的人主要的是什么,以出离心跟菩提心,这样,佛法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在就是这个上头,就是你有出离心那个就是佛法,没有出离心,那个就不是佛法,至于说出离心的内涵啊只管自己.这个就是普通的二乘行者,如果说你能够把这个出离心.推己及人,然后呢策发大菩提心,那就是大乘,所以出离心跟菩提心,东西虽然是两样东西,他的特质还是一定的,对于世间的真象了解了以后,晓得他的过患,不再贪著,啊不管是见上面,不管是情上面,然后呢?一心厌患求出离,这一个,因为你要求出离,所以找到不出离的原因,绑住你的根本,那时候你找到原来绑住你的根本什么?在执著。所以由于这一个出离心菩提心,然后呢?啊找到了绑住我们的原因修无我义,那个时候才能够啊证得解脱,获得一切种智是什么呢?就是单单求自己出离来说,通常我们讲是解脱,由于菩提心任持,那能彻底圆满解决这一切种智,啊!不管是外道也好,现在佛弟子也好,你要修这个,那个也是依止这个奢摩他,换句话,我们上面所说的,所以这个是啊内外的
共道,所以我们说定本身啊,是共世间的,主要的原因在这个上头,啊,所以不是说得定就算,啊,而是说你学定之前的动机,你认识是什么?这个是他最重要的,啊推动我们的原因,换句话说: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是在那里?小乘的不共之处在那里?佛法跟外道的不共之处在那里?你先把握住这个,那个时候才一步一步的进去,学那个定,那么这个地方,当然主要的是特别的讲定,所以现在到这个地方呢?关于定那一部份啊把他说清楚。可是这里现在啊说的只是说略论,略论上面啊把那个纲领,你正规要学的时候啊,那个必定要把广论上面的内容啊,要有正确的认识,当然一再说过的,如果说你有一个善知识做摄持,他在旁边啊看得清清楚楚,以他的经验来告诉我们,这个没问题,不过这个经验的话,要看哦,他有多少经验他就能够给你多少,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我们这一点啊,必须要了解,诸位如果说:自己觉得力量不够,那么就在这个上头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有了这个大概认识,有一个很多很大的好处,我们不会误解,现在是太多的人啊,啊碰到一点影子,然后呢!就就以为啊这个叫做定,乃至于学错了还不知道,如果力量够,真的想深入的话,那么关于这一部份的话,还一定要在广论上面,同时你以现在这个基础再去看那个广论上面的话,条件够的人,他就也容易了解可以深入。啊到这里为止,把止啊,必学当中的止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概念,那么对我们来说啊,固然我们这个大概的概念啊,一开始的时候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这个时候,但那个大概的概念,一定要有很明确的认识,啊而这个里边我特别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修止的资粮,啊换句话说,要了解在你学定之前,应该有什么准备,他前面是三两句话就说完了,实际上那个本论的次第啊,前面这么长这么多的东西都是修止的资粮,所以如果你前面没有这东西学定的话,那这个定啊,那都是哑哑乌,啊戏论玩玩只是如此而已,这个我们必定应该清楚明白的,或者我们简单的来说--戒,不过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戒的特质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次,很多次,很多次了,绝对不是了解这个戒相,乃至于了解了这个名词,大家说我的对,你的对,这种状态之后啊,你的这个戒是愈多啊!这个定是愈学不成功,啊,这必定是了解了这个道理,来净化自己的内心的烦恼,啊这是见上面啦,使不要让那个现行啊继续的增长,啊破这个现行,这个是戒学的特质,然后呢?到那个时候才有定来降伏他,啊所以习性特强啊,或者是知见特强的,这种情况当中,刚开始的是一定要以戒的力量来对治他,那么在前面有辩,后面又有辩,所以我们辩论什么,就是一定要说明它每一个烦恼,每一种身心的病态的不共对治是什么,换句话说对症下药是什么,因为这一次讲的是略论,所以广论上面这个就说得很清楚很清楚,譬如我们前面说,啊,尽管啊你现在五停心观啊,贪心,的的确确你对治贪,如果修不净观的话,一方面贪心对治,一方面可以得到绝对宁静的身心相,乃至于得定,得定,但定虽然定了,你坐在这个地方可以,出来了以后这个烦恼的根本没有动,没有用,一定还在这个上面要把握住这个不共的对治,这个关于不共的对治那一点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前面已经说过很多,现在再继续学观,那么特别的就讲这一点,那么下面呢?
【“丑三学观法分二:寅初总明观资粮,寅二别明决择见。”】
啊最后呢?就是讲观,同样的先啊要了解学观之前,要有一些什么准备工作,所谓资粮,有了这个资粮,下面就谈怎么去学这个,先:
【“今初:修次中篇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三种资粮。”】
所谓资粮指三样东西,啊那么这个我想我们啊,前面一而再的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解了,所以第一个一定是亲近,善--所谓善巧方便的一点不错的,绝对不是在文字上面转的,而是由文字所指的内涵,不但这个内涵有所了解认识,而且应该有所修证,结果他亲身验证了以后,然后把他验证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完整的佛,其次是菩萨祖师等等,那么我们跟他的真正的原因是干什么也要知道,啊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说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不是说哎呀那个地方啊,住的好,吃的好不是,他有法,然后呢?跟著他去听闻正法,听懂了以后你还如理思惟,这个如理两个字是管住全部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前面的基础。
【“意谓依止彼资粮,决择了解真实义之正见,引生通达如所有性之毗钵舍那也。”】
那是说依这个前面的准备的资粮,那么那个时候啊,就能够啊分别观择,去了解啊真实正义的正见,啊一定要通过这个得到了正见,然后呢?由这个正见如理正确的认识如理去修行的话,才能够真正通达如所有性,换句话这个一切法的啊共相--空性,这个要靠什么,靠观。
【“如斯正见,要依堪为定量论师所造之论而求。”】
关于这一个正知见啊,一定要依靠什么?作依,啊堪是作依,啊能够依靠的这个定量啊,是正确无误确定不疑的这个量,在这印度啊,这个论师,换句话,佛菩萨说明的一个特质,这个量是正确无误的,平常我们世间啊,讲的这个量啊,啊不一定,可是在法相上面告诉我们啊,非量、比量、现量,眼前我们脑筋里边所思惟观察所看的都是非量,相似的量而实际上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量,这个不是,所谓定量的话是确确实实的,啊那么这个呢,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了解的是比量,啊由于这样的正确的引导,然后哪照著去做,才能够亲证那个正确的,所以凡是可以做
为我们依靠的,他一定啊也照著这个正确的亲身验证,然后呢如理的告诉我们引发我们正确的认识,说这个不对的,那么这样走才能够啊对的,这一种啊对我们的指授,教授就是论。啊论跟经的差别同样的还是佛菩萨,佛讲的叫做经,那么经的因为啊,我们啊眼前哪不一定能够直接了当的认识它,这个一开头就讲过,它一定针对著这个机,说这个人这样的病,然后呢?看这样的,那么既然我们现在不是正对著佛,所以他说的大纲虽然是对,可是里边深细的内容不知道,所以还要经过菩萨叫他解说决择,一点不错,那个时候才对我们用得上,这个就是论。
【“其能远离二边,解释佛经甚深心要义之论师,显密经中多授记龙猛菩萨。”】
啊!那么这个经真正的目的,就是把佛的最重要的中心的要义告诉我们,那么佛跟世间不同的是什么呢?他指出那个中道正见,普通世间都犯的是常断二边。那么对于这个佛经上面所说的离开了断常二边,真正能够把他最重要的精要的要义,能够给我们说明的,谁使我们可以依靠的呢?这个上面特别说,经中授记,授记还是佛亲口讲的,说将来啊,慢慢的慢慢的我走了以后,佛法衰退的时候啊,那个时候有这么一个人,说龙树菩萨,他会出来把佛所说的真正的深奥难懂的,说这个密意啊,如理的说明,不管显教密教,所以这个也等于是佛亲口讲的,所以啊!
【“故当依彼论而求正见。”】
啊所以啊,哪现在我们信佛的人,所以必定依靠就是他。
【“印度诸大中观师,皆推崇提婆菩萨,与龙猛菩萨相等,咸依为量。”】
那么除了龙猛菩萨以后,龙猛菩萨的下面一个弟子就是提婆菩萨,说当年在印度那那一种啊大中观师,啊通常在那一个他们说中观是最究竟的,啊现在本论也是依止阿底峡尊者等等,这个传承都是说,换句话说,那最究竟圆满的这些论师,他们修行共同得到的结果说:是的龙猛菩萨固然是佛授记的,而能够把龙猛菩萨真正的内涵,能够完完全全传承下来的谁啊,是提婆菩萨,提婆菩萨,所以啊大家觉得,他提婆菩萨所说的也是能够做为我们正确依止的。
【“其能无倒解释,圣父子意趣,为随应破中观者,则系佛护月称二大论师。今当随彼而决择圣父子之清净意趣也。”】
那么前面是说当时在印度啊,真正能够圆满说明佛的中心中道意趣的,就是龙树、提婆二位菩萨,那么在下面他能够一点不错,而把他们二位圣父子啊,就是佛法里边讲的,这个是谁呢?叫做随应破,我们另外一个地方叫做应成派,中观也分
成二派,叫自续跟应成,这个地方解释叫随应破,那么对于真正继承啊,龙树提婆二位大菩萨完整无误意趣的是谁?是这个应成派,那个随应破那个中观师,那么这一个里边是那两位呢?是佛护、月称二位大人士,现在呢?就根据他们所说的内涵,来做为依据啊学习,啊学习,怎么样去决择这个清净的正见,这个就是我们啊所依止的资粮,所以我们必须具足的条件,那么有了这个,根据这个下面啊就来说明啊!怎么认识这个正见。
【“寅二别明决择见分二,卯初明染污无明,卯二寻求无我见。”】
那么我为什么错误的呢?反正错误的话,因为啊是无明,这个被染污了,那么现在是什么是这个错误的呢?啊那么如何会错误法呢?这个就是第一个说明,啊第二个就这从个上头再找到错误在哪里,再找到正确的内涵,现在。
【“今初:四百论释云:‘所言我者,谓诸法不依仗他性。若无此性即是无我。此由人法差别为二,曰人无我及法无我。’”】
唉!那个四百论啊:实际上呢?实际上啊就是我们中国有本叫百论,啊那个四百论那么这个都是啊是龙树、提婆,我现在一下嗯记不清楚了啊可能是一本,可能是啊两个不同,这是说转从印度到经过西藏,以及到我们,那么总是这些论啊,都是真正能够代表,啊龙树提婆佛的无倒的正知见的、这个说法,这个地方首先说我,我是什么,我的特质应该是什么,就是这个不障他性,不靠别的这个叫做我,换句话说:他本来就是如此的,不是因缘所生起的,假定没有这样的一个特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我,所以我这个特质是什么呢?不凭其他的因缘,他自己本来如此的,这个叫做我。假定说:没有这个本来如此,而一定要由他的因缘生起来的话,那么换句话说就没有这一个东西,那么关于这个东西啊,在不同的啊方式上面产生我们不同的执著,在我们人上面我们叫做人我,在法上面是除了我以外,譬如说其他的桌子啊,什么东西啊,那么这个叫做法我,啊这法我首先确定这个东西,换句话说这就是啊我们所执著的一个对象,我们总觉得有一个我,好像这个我天生来就是如此,实际上呢!这个我是真的吗?天生来这样东西有这样东西吗?一切东西啊,都是啊依著因缘而生起的,没有这个不更不仗因缘生起的东西,那就是没有我们所以为的本来就是如此的,那么这个东西我们叫他--我。
【“此中所破之实执,谓觉非由无始分别增上而立,执彼境上自体成就。”】
那么现在上面所说的我们要破的那种执著,这个执著叫实执,就是说他实在有的,实际上呢这个东西啊,并没有真的有,就是因为我们不认识,错误了,觉得他以为实在有,乃去执著他,那么这种执著啊,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觉得啊这个东西啊是,不是由于下面这个东西而来的,如果是由于下面所说的来的话,那个,那个东西啊,那就啊不是这个实执,那么下面是什么呢?就是无始分别增上而立,无始以来由于你虚妄的分别,分别的话就是啊我们啊那么分别心,换句话说他本来好好的一样东西,你这样去这样去想就产生的,啊我们常常说的眼前任何一样东西,你看见了他好端端在那里,你去想他,哦唷他在那里干什么?于是啊你就想出你那一套来,啊这个就是我们的分别,说现在这个分别不是眼前就有的,从无始以来就有的,这个无始啊,又分成两部份,粗、细来说:啊粗的来说就是这时间上是无限的,根本啊哎呀找不到什么时候开始,哎久远得不得了,更进一步来说的话,他本来就是如此,根本就没开始,因为你虚妄颠倒了,你觉得好像有一个,他本来就是这样嘛!就这样,是这样,所以因为所以这样的关系啊,所以他本来没开始,因为你虚妄了,虚妄了所以你妄分别,平常我们常常举的例子,啊譬如说那两个人,啊这两个人啊我跟他有一点啊心里过不去,他好端端的站在这里,咦我就想这两个家伙站在那里骂我吧!其实他根本站在那里,跟你了不相干啊!他并没有骂你,这是你自己心里面自己觉得,这是你虚妄分别,他本来就没骂你啊!所以叫无始,他本来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你的妄分别而增上,这种心,而现在实际上呢,我们由于这个心情啊,一直在这个当中流转,真的说起来,由于这样的流转产生时间相,而那个时间相对我们看起来,也的的确确长的啊,你根本也无法算,就是这样,所以由于这个的原因,所产生了无比长远的时间相,啊由于这样那么妄分别,在无中生有,明明没有的就叫做正业,啊在这个上面增加而安立的,现在呢我们感觉到,耶如果说你觉得这个东西啊,不是由这样安立的,啊那么这个东西是是什么呢,他本来自己的的确确在这里的,前面这个情况是啊你自己的妄分别安在上头的,对吧,而现在这个地方说,他自己本来的的确确有这个东西,所以他自己本身有的,现在呢我们觉得,执彼境上有他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实执,这个东西是没有的,那么现在我们要破的就是破这,所破的就是破这个,那么现在那个实执的这个。
【“其所执之境,即名为我或名自性。”】
关于这个东西我们叫他什么,就叫他叫做我,或者有一个真实的他自己的性的话,本来如此的,他这个东西自己本身如此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七卷A面
这样子的话啊本来如此的,它这个东西自己本身如此的,像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没有。
【“若于人上无彼所破,即人无我。”】
假定在人身上面没有这个东西,它要破的是什么?破的实执嘛,假如在人上身没有这个实执的话,那么这个叫人无我,没有这个东西。
【“若于眼耳等法上无彼所破,即法无我。”】
另外呢,就是在我们眼睛耳朵等等它的内法,乃至于外法,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呢,就是法无我。反过来呢,你执著以为它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的话呢就是人我执,法我执。
【“若于法上人上执有彼所破,即法我执与人我执。”】
就是这个。
【“人我执之所缘,即流转生死者及修解脱道者等名言所诠事,依止诸蕴假立之我。”】
那现在我们分别来讲人我执跟法我执,这个这是一种执著,这是什么呢?对于明明没有的东西,由于我们错误虚妄分别以为有实在的东西,它本来就没有开始,结果你就偏偏虚妄分别以为,因此产生不断的,不断的这个薰习的力量啊积的久的不得了,你要找那个时限哪简直是找不到,所以这样的一个东西,那么这种实质在我上产生的叫人我执,人我执是一种啊心里边的执著的知见,这个知见,那么这个知见所见的,换句话说这个知见所见的,所执著的,譬如我们跟人家吵,你为什么吵?耶你觉得他做错了,所以他做的那件事情就是我们所缘我们执著的,反过来呢同样的我也有一个我觉得对的,这个就是啊所以你会去吵的所缘的那个对象,啊平常我们的种种的知见,无不从这个上头来的,啊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特别讲的说这个中心,我们为什么产生这种问题啊?说来说去都为了个我,啊假定这个东西拿掉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啊所以它先啊首先把这个东西找出来,那么所以说人我执所缘的,我们所执著的这个什么呢?就是在生死当中,如果说流转生死的也是它,然后呢我们因为见到流转生死当中的痛苦,所以现在来想啊觉得不好啊要求解脱,现在求解脱道者也是所执的这个东西,啊这个是什么?名言所诠的事,就是这个东西啊所执的对象,这名言所诠的事这个解释一下,耶这个东西实际上有没有真的东西啊?没有这个真的东西,没有真的东西,只是你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啊是拿不出来的,啊所以这个叫做名,这个一种概念,这个概念你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是名言,通常所谓名言名言所讲,没有实际上的东西,只是由于你的虚妄分别而安立的东西这个就是,那么这个所说明的这样事情,换句话说我们讲的我,我就是这个什么?有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呢由于这个概念而产生这个言说,那么这个言说所指的事情,换句话说名言所诠事就是这样,眼前我们有个桌子,耶桌子我有一个概念,然后呢说那个桌子,那个桌子所指的那就是眼前这个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流转生死,我们因为人有这个执著,所以执著这个东西所以流转生死,那么流转生死感觉著痛苦所以要求解脱,解脱也是这个东西,反之这个名言所诠事就是那个人我执,那么这个人我执所执的这个对象,人我执是,这个里边要知道喔!这不是一样东西,人我执就是我们能执的心,所执的这个对象就是这个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东西呢?是依止诸蕴假立之我。这个我这个东西啊以诸蕴,这就是一种五蕴,耶依五蕴上面所安立的,而这个安立的东西为什么叫假立,不是真的,确实有这样的一个形象有这样的一个功效,这个假就是对前面的啊所谓的自体、实在的,这个东西有它的形象、有它的功效却不实在,在这个五蕴上面哪来假立一个我,在现在为了容易明白起见,我说眼前随便一样简单的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每个人眼前摊了一本书,我们说耶书,实际上这个书这个东西是什么一回事情?啊那就是纸张,印刷、人工把那些窦起来这些因缘而成的,对不对?那就是这样嘛,然后呢噢给你一个概念,嗯!书,唉!然后呢你觉得好像书有一个实在的,它有没有实在的天生如此的东西啊?没有耶!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这个东西只是什么?依种种因缘所建立起来的,因为它依种种因缘建立起来的,并没有天生实在的本来如此实在的一本书在,所以我们称它为假立,这个要了解喔,所以这个假字不是世间的,我们要用这个概念清楚,那么现在书是这样,眼前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说这个茶杯那么这个茶杯是什么呢?如果这个是玻璃的话呢,那么这个说啊非金属,现在这个是金属然后就是人工,然后用这样东西安立起来,安立起来这个东西有这样的功效,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茶杯,对不对?然后呢任何一样东西,这样,可是这所有的这些东西啊它并不是天生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如果说天生本来如此的话你不是要,它本来就是如此的,你做也做不出来,也不必去做,啊既然是你其他的因缘去做起来的,一定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啊这个上头才说叫--无自性,啊不是没有这样东西,说有这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它不是,只自性就是自体,没有它自己本身的自体,就是啊由于种种因缘来建立起来的,像那个台子一样,这个我们很容易明白的,说啊木头、人工那么做起来了实在那里,啊实在那里,的的确确吗就这样的东西,这个、这些东西安立起来的而不是有实在的东西,那么现在对我们这个身心五样东西上头所安立的,我们由于不了解以为有一个本身天生如此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所以叫假立,这个东西叫做我。
【“若缘他身之我,执为有自相,亦是俱生人我执,然非俱生萨迦耶见。”】
那么对我们自己来说,啊我们叫我,对别人呢?他别人也有一个五蕴啊!这个也是依这个五蕴假立的一个啊人相,这样,那么我们哪也是叫做人我执,而这个呢都是俱生,俱生就是天生,无始以来一直继续相续的,尽管两个都是人我执,但是这个两个人我执有一点不一样,在我们自己身上面说这种执著啊叫做俱生萨迦耶见,对别人身上的叫不叫萨迦耶见,这个、真正要破的就是破这个东西--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已经在前面烦恼当中讲过,而且记得吧,前面哪它特别的说、说进入中士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进入中士道,哦前面哪你怕死,死了以后啊就是堕落的苦,然后呢要依止三宝,依止了三宝最后结果找到唯有如法修习,所以啊了解这个法的特质,所以业感缘起,虽然这样啊但是啊你还不能跳出生死,最后还是在生死当中,那么因为怕到生死的苦,所以进一步啊,那么什么是生死的根本呢?哦说业,而业的首脑是惑或者是烦恼,然后呢烦恼的行相,然后呢烦恼的总类,总相跟别相,进一步说那么这个烦恼怎么生起的呢?一步一步推究,最后找到生起烦恼的根本的因在那里啊?叫做无明萨迦耶见,哦原来啊生死当中真正的根本是这个,既然现在你啊看见生死的痛苦,你要把它解决,那个地方只要从根拔掉,那个根拿掉了,当然好了,无从生起,啊这个是它所以要抉择的,而在广论上面哪事先先详细说明,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啊要各式各样的,大家摸不著这个根本啊,东忙西忙,忙了个半天;是,你不能说它没有用,但是呢始终在枝末上转,这一点啊在这个略论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平常我们像生病一样,你一定要找到病的根由所在,啊一定要找到根由,然后呢对著这个根由是对症下药,啊而不是说哎呀我们现在这样的平常的时候啊、啊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个多多少少啊你还觉得耶!头痛你去医这个头啊!好像还对,现在我们啊更是糟糕,啊这样啊往往啊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这个样,也不晓得弄到那里去了,这只是觉得反正身上觉得不舒服哦那我就吃药,那个药是不是对著你的你也不知道,那、那更是不晓得那里!所以一定要找到它的正对治,譬如前面曾经说过,说净行所缘、净惑所缘等等,啊那么这个事嘛前面曾经谈过,如果说啊你多贪那么想该用什么?多嗔应该用什么?那个时候这个不净观虽然能治你的贪呀,但是不能治你的嗔,啊慈悲观啊虽然能治你的嗔哪但是不能治其余的,啊对治了这个其他的烦恼还在,就刚才说,头痛弄好了以后啊对不起,这个病根还在没得用,啊所以说广论上面是详细的辨别,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印度啊那个小乘有部乃至到经部,到后来呢变成唯识、中观,诸大论师辩论的中心,如果我们真正要学的话,这个一定要认清楚,要不然我们现在这样的啊、弄来弄去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耶这个辩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但是如果你把握住这个中心的话呢,这个辩论很容易,所以以前我曾经特别跟大家说,你注意切题,你的目的来什么?说我跑的来就是好欢喜跟你辩论的,那我们也没什么好谈的,啊佛法里边就告诉我们,恶性比丘宜默摈,耶你对,好了就这样,啊这种事情啊佛也莫奈何!所以佛在这里有个十四无记,那个外道来跟那个佛辩论的时候,佛未尝不知道,对不起不管你说什么?我就是不开口,这个是把握住这个原则,啊如果说你的的确确了解说我的目的干什么而来,是修学佛法,那第一件事情啊一定要慢慢的从外面我们进来的时候啊,继续不断的深入,找到这个为什么要来的原因,根本因在那里?那个是为了要弄清楚起见,所以啊不是含含糊糊的,那时候要非常明细的去抉择,这个才是我们哪辩论的宗旨,你有了这个,随时谈到问题的时候觉得耶!你又偏到别的地方去了,那很容易就拉它回来,对不对?所以这个辩论啊,在这种状态当中,才说是真理啊是越辩越明,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因为你能够辩了,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白,所以你了解,必然了解说,现在我们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从前面一路推转来,由于业,业为惑,惑就是烦恼,烦恼的形相你要认得的清清楚楚,那个时候啊你的知见一起来你晓得你那个是正知见是对治烦恼的,还是你那个知见是妄知见啊是增长的,自然而然你经过这个明确的辩论以后啊你也晓得哎呀错了错了!这别人也可以告诉你,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那一点用场都没有,啊所以这个前面啊记住,为什么要前面的下、中、上一步一步上来的,所以到这个地方要记得,烦恼的生因当中如果不记得的话呢你们去看看在本论的前面一百七十页上面告诉我们,说烦恼的生起之因这根本在那里啊?不断地推,最后推到叫无明萨迦耶见,而且他特别说明有两派,它为什么要说明两派呢?的确的因为啊,本论之所以殊胜的地方它能够统摄所有一切佛法,有一派承认是无明跟萨迦耶见是同样一样东西,有一派说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同、不同,它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最后总归不管你怎么说,就把那个根由所在找到它,这个前面已经找过了,所以现在我们这里地方说哪哪哪现在我们这地方为什么叫要先讲说缘那个人、我相,而最后呢说俱生萨迦耶见,啊要晓得这地方特别提醒的话,所以我们现在学这个论,前面一再说过的,这不是让我们认得一些文字,哎呀然后呢跑著去啊说写文章,然后呢开口的时候当演说家,然后作大法师,不是,而是要从这个文字上面认识它真正的特质,怎么净化我们的烦恼,然后帮助别人,这步步不离这个原则,你能够这样的了解的话,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原来这个教授的特质是在这里,它绝对不是在那个地方说啊讲完了以后要修了不要它,而是了解,说你要修的话非要这个完整教授不可,当然这个教授也可以这老师亲自的经验,直接根据你的形相告诉你也是一样的,所以在佛在世的时候可没有什么论啊什么等等,佛看见你什么根性,针对你说几句话,哦那么好了,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这个就是经嘛,经本就是这样来的嘛!对不对?现在论还是不能离这个原则,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我这里顺便一提。
【“若缘自身之我,执为有自相,则俱是俱生人我执与俱生萨迦耶见。”】
啊在、如果在我们自己身上面去这样的话呢,这个两样东西,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是萨迦耶见。
【“俱生我所执萨迦耶见之所缘、则是俱生心觉有我所之我所、非我之眼等。”】
前面是啊俱生的我执,现在呢俱生的我所执,我跟我所,平常我们哪常常讲的很多我啊我所我、我所,那么我跟我所到底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呢?这地方的也首先要弄清楚它,为什么要弄清楚啊?因为前面我们晓得这是生死的根本,你要除,一定要把那个根本弄清楚,我们平常常常说的,你要去拔草,你拔草之前第一件事情,你要把那个草是什么弄清楚,要不然你糊里糊涂跑著去?叽哩呱啦乱拔一通,那不对,啊所以现在找们说平常我们讲的我、我所,那么我、我所是什么呢?一般我们来说我所嘛啊,就是这些都是我所,这个身体也是我所,这个茶杯嘛也是我所,我所执著的,是不是这个?不对,喔它这个就是啊中观根本深细的地方,啊你看看喔!现在我们看下去,说俱生我执所执的萨迦耶见之所缘哪。那么换句话说能执的还是什么啊?能执的还是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能执一种见解,说这个见解本身是一个烦恼喔!就是烦恼另外一个叫无明喔!啊这是惑,换句话说这个惑什么?染慧为性,慧的特质就是辨别这样,啊这个辨别一定有它所辨别的对象,换句我们心里所看见的这个,嗯!怎么,去想这个事情?它所想的这个对象叫做所缘,这是什么?是俱生心觉有我所之我所。它那个俱生以来的内心当中感觉得有一个我所,这个东西才是,才是俱生萨迦耶见所缘的,而不是什么?非我之眼等。平常我们讲的噢,眼叫我所,这个叫眼所,这个不一样喔!这个不一样,啊在这个地方的的确确这个这个啊略论上面是大概的内容指出来,真正深细的内容啊之所以我说非广学广论不可,而以我们眼前的条件就算学广论也学不通,不过这个地方啊我们不一定把正确的内涵马上能够把握得住,可是至少要了解平常我们一般以为如是的错误的概念要拿掉,错误的概念拿掉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刚才说的,你要想对症治病,实际上呢?明明你看都看错了,你去忙了半天没有用,啊现在至少我不会在这个错误的上面去空忙,不会在这个错误的地方去空忙,前面我们一再说的,空忙的结果是越走越远,你宁愿停在那里,你弄对了再走的话,一步就跨进门了,如果你在这儿空忙的话,越走越远的话,最后等到你发现回来了话,哎呀已经没有气力了,嗯这个是它的特质。然后呢!
【“俱生法我执所缘,谓自他内身所摄之色蕴眼耳等。”】
啊!耶这个俱生法我执所缘的,啊所谓人我执跟法我执啊是俱生的法我执所缘的那个是什么?自他内身所摄之色等眼耳等,这个我们现在讲的眼睛、色等这是什么?俱生法执所缘的,这个法执不是我所,这个两样东西不一样喔!我所执所缘的那个东西才是那个法执的特质,啊这个也许大家一下听不清楚,啊那没关系总是我们现在第一步就把我们以前那个错误的概念啊先要认识到,噢以前这种想法是错的,喔我们笼统的或者啊跟人家种一点善根,那反正本来也谈不到这种深确的内涵,所以对我们眼前来说大部分修行啊,说啊你也先不必要管它啦,你好好的念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啊自然会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再不然的话呢就是啊你啊努力的生生增上,持戒保持人天,生生增上,然后呢增加我们资粮,一步一步进去,然后呢净除罪障,你自然能够了解,不过这个地方呢所以了解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先认得错的,嗯,不要再去执著它,所以告诉我们哪说这个法我执所缘的那才是。
【“及内身不摄之山河房舍等。”】
啊就是里边说啊所执的以及外面所执的,这个是法我执所缘的。
【“我执之行相即缘彼所缘,执为由自相有也。”】
那么什么是我执?我执的本身是什么个的状态呢?就是这个这种知见啊,当这种知见、这个见这个东西啊、见解这种东西一定啊有它所见的一个对象,譬如我的眼睛,嗯、张开来我就看到对面的墙,啊那么然后呢这个执著本身一定有它所执看的对象,这个地方叫所缘,这样、就是这个我执的形相就是啊执所执的这个对象,并不是说不执,而是执所执的对象以为实有自性,并不是没有这样东西喔!有这样东西,可是这样东西本身哪却是不是实在的,只是啊假名安立的,而我们不认识它是假名安立的,以为有这么一个实在的东西,这个实在的东西啊对它起一个啊执著,说的更正确一点,所以说这个我执所以为我的话,为什么?就是不了解它是啊因缘所生起,以为有一个特质,既然你现在在这个假名的安立上面,看这个东西以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的话,这个错误的这种执著就叫我执,啊在人上叫人我执,在法上叫法我执,所以它说执为有自相有也,你弄错了,以为它自相就是自体喔!同样的内容,啊并不是说没有这个东西,而是说不了解这个东西是因缘所现,以为它实实在在如此的。
【“彼二种我执俱是生死根本。”】
那么上面这个两个错误的人我执跟法我执这两样东西啊都生死根本。
【“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这个入中论就是月称论师写的,换句话说现在下面应用的东西啊,都是能够最正确代表这个龙树提婆两位菩萨,抉择佛的密意的对我们最佳的指导,前面呢由于我们无明的关系所以不认识,现在有了智慧的啊真正见到说这个烦恼啊种种的过患,哎呀这个是不得了,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么这个烦恼过患我们现在灭除这个过患的话一定要从它根本,那么根本那里来的呢?皆从萨迦耶见生,噢原来从这种虚妄的、错误的执著,现在呢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个萨迦耶见所执的我就是彼境,这“彼”就是萨迦耶见,这个我啊就是这个萨迦耶见啊所执著的、所缘的对象,啊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呢,瑜伽师修行的人,哪先破掉它,啊你眼前看见了一个东西,以为啊啊有的啊这样,然后呢你跟著它去玩哪就害了,我们呢中国人有一个故事叫弓杯蛇影,大家还记得吧?啊有一天有一个人跑到朋友家里面去啊,那朋友请他喝茶,结果啊那个座位的后头啊挂了一张弓,然后呢那个茶刚倒下来在摇的时候,咦?这个茶里面啊好像有一个什么啊?蛇什么东西啊咕噜咕噜动,那么又不好意思,他刚开始啊又,这样,硬吞下去了以后发现哎呀!对不起刚才这个杯子里怎么有个蛇、有个什么啊?他疑气疑心越来越重,回去生病了,怎么看也看不好,哎呀结果找了半天,结果是找不好,怎么请那个名大夫找不好,最后就他这个原因,他吐出来了,说是这样来的,那么就问这个朋友,啊这个朋友啊所以说总啊暗暗的伤害他,这个朋友说没有啊!咦、一找,喔喔喔喔哦再请他来,再请他来第二次又倒一杯水在那里,他又看见又很害怕,然后呢在那边停下,哦停下来,过了下看看,一看,啊!原来这个东西哦哦那好好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这个病也就好了,不要医生看,现在我们哪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啊、说我们这个疑心这个就是什么啊?所谓叫邪慧,就是我们的见解,明明没有的东西,啊没有实在的东西,不是没有喔!没有跟自性,有跟有自性两样我们第一个要分的很清楚,如果你不懂的话你看那个中论等等啊是越看越糊涂,明明眼前有的你怎么说它没有?它不是没有这个现象,不是没有这个作用,而是这些现象这些作用是因缘而安立的,由于这样因缘所以显出这样的形相,有跟这个因缘相应的种种作用,但是并不是天生如此的,啊就像刚才那个茶杯一样,啊你水咕咙咕咙的拿进来在这儿动摇,那个弓摆在这里面就摇,然后呢你就喝进去,那没关系嘛,你了解了了无关系,可是你偏偏不了解,以为它是实在的,哎呀然后你觉得有一个、吃了一个毒蛇进去的话,那这个病就生起来了,所以你只要把这个根本了解了,原来没有这样东西,那么拿掉了问题解决了,所以他现在真正修行的人也同样的在这个上面先破掉它、去除掉它,那么你能够这样的话就解决了,所以这本论叫入中论,那根据这个道理啊,你才真正的能够进入龙树菩萨告诉我们的中观正见,破除断常二边、执有执空。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七卷B面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的,中观正见破除断常二边,执有执空,尽如这个中观真正意趣的这一本论、叫入中论。
【“七十空性论云:‘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
说前面所说的一切一切都是什么啊?因缘所生哪像刚才那个,那弓杯蛇影当中,啊这个都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我们的虚妄分别,不了解、以为它是真实的,因为这一个不了解以为真实的这个叫做无明,由于这样的无明啊,对不起那就展转的啊生引生的无穷无尽的这个生死的轮回,而这个轮回生死总括起来的话呢,由头到尾啊,
不出,这样的几个叫做十二支,这样所以我们前面的为什么说对这个十二因缘一定要了解,怎么样由于你的无明、无明所以有行、行而识、识然后呢怎么样在生死当中辗转的流转,现在我们真正要认识的还从这个地方破起,换句话说,这里现在呢抓到根本何在。啊现在我们了解了说喔原来我们了解啊,真正修学佛法的所对治的根本在那里,是在这个无明萨迦耶见,不过有人在这儿问,咦,那么为什么?佛一开头的时候不说无明,萨迦耶见,乃至于比如平常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进去的时候,啊小乘大乘都不从这个地方讲起,小乘呢先讲五停心观,那大乘也不先从这个地方讲起,为什么原因呢?这个要说一下,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上来,一步一步上来,这个是什么?已经进入到这个中心问题上去了,啊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假定直接讲到那中心问题的话,对我们来说啊也可以说了无印象,我举个比喻说一下就懂了,那现在我们呢?要想在世间谋生,做任何事情真正了解,比如说现在说电脑,啊绝对不是说啊你要学电脑,一下跑到那电脑公司,跑的去你简直不晓得是什么一回事情,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经验,比如说南普陀,啊第一次带你来,人家说南普陀如何如何,我第一次来了以后,回去的时候啊一点印象都没有,不晓得那一个路到那一个路,这个里边家个迷宫一样,你一点都没办法,对不对,我们人人都是口此的,世间这么简单东西,你眼睛瞪得明明白白还要人人带著,你看完了你觉得不知道,所以你一定要有前面的准备,那么念书也是如此,所以绝对不是一口气说啊跑到那个电脑当中,那个是什么硬体什么软体,那什么,咦慢慢的来,现在幼稚园,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开始,然后小学中学这么上来,就这样,所以在我们非常粗猛的烦恼当中的话,那一天到晚跟著世间在转,你绝不可能,绝无可能啊进入佛法,所以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啊,叫那一个地方啊才是你五停心观,对治你粗猛的烦恼,渐渐的调柔,一步一步深入,每一个地方都有它必然的次第,所以告诉我们哪,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那么然后你进入那一门进来,从这个地方进来了以后啊,首先要了解它的特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麻烦来了,什么麻烦啊?你碰到什么就执著什么,碰到什么执著什么,我们现在不必谈佛法,而我们谈进入学校的这个每一个包括我们自己在里边,我们现在自己忘记掉了,可是我们可以看的见啊,喔那些啊,或者是自己的,这个啊幼小一辈弟妹乃至于邻居,那个小孩子刚开始进入学校里面的,回来,咦老师讲的,那讲的老师讲的是天经地义,说明什么?这人就是这样,他刚始碰到了又执著的不得了,我们现在学佛法,也是这样,第一个碰到觉得哎呀这个佛讲的,就是这个样,那别的都错了,实际上呢,他所讲的一再说明啊,破你的执著,结果偏偏我们啊学了这个东西啊,执著更多,啊这个概念啊,就是随便现在这个地方啊提一下,所以我们啊,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来,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的的确确不先说这个,不先说这个,原因在此,那么了解了这一点情况之下,由于前面这个次第慢慢的深入,啊我所以在这个地方讲,他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在,特别的原因在因为本来像本论,当年宗喀巴大师造完了以后啊,刚开始对在家人根本不讲,讲的人他都是有相当条件的人,因为这个是修行的次第,然后呢已经学了,然后呢你所以上不去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你学到了以后,慢慢的就步步上去了,就相当于我们念书一样,他不是对个幼稚园小孩子讲的,而是对那个中学大学这么告诉你,你学会了能够派上用场的,绝对不会是学到那里执到那里,学到那里执到那里,但实际上呢,对我们现在来说的的确确,因为我们啊,已经绝大部份的人,有了这种啊,错误的前面的破除我们,所以呀拿这个完整的教理,如理破除,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引导,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了这样,所以并不是啊,照著次第步步修行而来,而是先在知见上面啊,让我们有这样的正确的知见,是这个整个的构架,居以这个条件而这么上来的,这我们要了解,啊所以说如果条件不够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不必著急,啊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认识,我们学的这个方式是这样来,反过来说,你如果懂了也不要去执著,那正好去运用他,现在我们啊进一步说。
【“问曰、若二我执俱是生死根本,生死则有异类二种根本,不应道理。”】
前面告诉我们说,人我执,法我执都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既然生死的根本有两类的话,那么他这个根本不是有两个呀,两个的话,那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不是错了吗?
【“答曰、二种我执所缘虽异,行相无别,故无过失。”】
这个两种我执,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法我执,这个所执的对象是不同的,啊但是呢,行相无别,故无过失,现在实际上什么?就是我啊、去看一样东西,比如说我看这个东西,看这个东西啊叫做人我执,看这个东西啊叫做法我执,是没有错,我看的东西是两样,但是我本身这个行相,就是这个行相本身确是一个就是我去看,我用眼睛看,看这个叫做窗子,看这个叫做茶杯,这没关系啊,然后呢我看别的,看了又看另外一个东西,那没关系,他现在真正的如果说你了解了你所看的这个内容,是去掉的,你对这东西不执著,不执著的真正重要的,就是我自己的这个执著的行相拿掉,对不对,这个行相却是一个,现在我真正目的就是去掉这个行相,所以这没关系,而生死的根本啊,就在这我对前面这个实质不认识,产生了这个,所以关于所执的那项这个,对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所讲破除生死并不影向,所以并没过失。
【“欲断如是生死根本,须达无我慧。”】
你要想断生死的根本啊,一定要通达什么啊无我,原来你所执的这个东西啊没有,那么你这个执著就没有了,所以呀那是我们执的这个行相,不是所执的对象,啊那么你怎样才把执的这个行相拿掉呢?你必须要发现你所执的对象没有,你才发现原来啊以前我执的这个的心里面啊错的,那么以前这个错的叫无明,现在对的正确的认识叫智慧,所以呀通达无我的这个智慧。
【“此达无我慧,要与无明我执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方能断除。”】
那么这一个达无我智慧啊,跟无明我执同一个所缘,这个前面讲过了,他所看的对象是一样,而然后呢行相相反,才能够断除,这以前讲过,这里再讲一次:譬如说现在有一个人啊一个人啊跑的这样来推你,啊推你,那么现在呢你要挡住他,或者不要让他推过来,推不要让他推过来啊,他推的是推这个,你不让他推过来话,你要抵挡还要抵挡这个,同样的对不对,是一定同样的东西,他来推是推这个,然后你抵挡,挡那个地方去,这个跟他了不相干啊,记得不记得以前讲的业,能不能对治,啊比如说你造的这个业,在这个上对治可以,我欠你十块钱,然后呢我要还你十块钱,没债了然后我欠你十块钱,我还他十块钱,那没用,对不起,虽然对你来说抵消,可是你还是我的债主,啊他是我的债主,这个没问题解决,这第一个,不但啊所缘啊同一个,而且行相还要相反,对不?现在呢他推是这样推,然后呢你同样是推的力量,所以呀他反过来抵抗的力量,一定恰恰完全相反,相违是相对,正对治他,那个时候把他挡住了,这是确定我们应该认识的,所以:
【“四百论云:‘若见境无我,能灭三有种。’”】
平常我们在这个境上不认识而执著有我,现在同样的在这个境界上面,你了解原来这个东西是没有,恰恰跟你前面所执的有完全相反,所以一定是啊,前面说的行相相违,而是同一所缘,那个时候啊,耶我既然没有了,我就是什么啊?萨迦耶见,那个东西是三有的根本,那好了他的从根本,种子去除掉了。
【“释量论云:‘慈与愚无违,故非真除过。’”】
那释量论前面曾经告诉我们,也是同样的,你要对治正对治什么?现在我们说修慈悲啊修什么啊,对不起这个慈悲这个东西啊,跟那个愚痴无明啊,并不是两个正相对的东西,所以呀不是真正能够除过失,这个说明什么啊?现在我们忙的去修行,你修是修了半天,但是呢对不起你修的东西,他不是正对治,我是欠这个人的债,然后呢,我把那个钱去还给别人去,那不行,那个不行,这个问题不能还没有解决。
【“此说慈悲虽是无明之对治品。”】
,因为我们无明,往往是嗔恨什么等等,你有了慈悲,嗔恨是啊拿掉了,拿掉是啊无明所生起的枝末,不是无明的根本,所以无明的根本不是慈悲所能够正对治的。
【“然非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故非真能对治。”】
这个道理。
【“法称师云:‘若不破彼境,非能破彼执。’”】
你一定要把这个我执所缘的对象,他所执著的这个东西啊,破除掉才可以,你不能破除了这个,那不行。
【“此说须以达无我慧,破除无明我执所执之境,而断我执。故知生死根本无明我执之真对治厥为达无我慧也。”】
这两句话就说明前面这个道理,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附录五七二页,那么昨天啊我们在毗钵舍那就是学观法当中,已经讲了两节,第一个是资粮要些什么?然后呢资粮当中有了资粮了来说明怎么去抉择,在抉择的过程当中,先说明现在我们要找的,要对治的什么?就是根本这个啊无明,先认得它,那么在五百七十二页上面啊,有一个问题,它昨天己经讲过了就是这一页的第八行,这一页那个第二段啊,就是说他找到那个生死的根本啊是在我执,所以要把这个我执破掉了以后,那么那生死的根本啊就对治掉了,就彻底的根除掉了,就这样,啊生死的根本在我执,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看看这个我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呢而且在这个地方,一定啊这个我无我跟了解我的这个智慧两样东西啊是同一所缘,行相恰恰相反,啊那么时候才能够真能对治,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它这个上面说,说慈悲啊虽是无明之对治品,然非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故非真能对治,换句话说你真正对治生死根本这个我执是一定是什么?要找到我是什么?然后呢找到原来没有这个真实的我,所以一定同样在我上面,所以呀同一所缘是缘这个我,不过呢以前错误的所以呀找到是有,现在呢?看对了发现是无两个恰恰相反,恰恰相反,那么两个抵消掉了,就这样,啊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无明根本就彻底解除,然后呢这个说慈悲虽是无明之对治品,这个话怎么讲呢?这个由于无明啊,所以我们贪嗔痴等等,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对不对?这个贪是不是烦恼?是,嗔是不是烦恼?是,痴乃至于慢疑种种,这个都是啊属于无明当中的一个烦恼,那么现在呢,对这个嗔心来说是最佳的正对治是慈悲,所以属于无明当中一部份的对治,而不是针对治无明的根本的这个对治,这个懂不懂?平常我们常常说的以一概全的错误,哲学上面说为白马非马,我们平常说的啊我是人,所以呀人必须是我,那么谈到人的时候,就好像只有我来代表人,你们其他都不算,这个一个错误的,这个地方呢说明了这个,慈悲是由对治,慈悲是对治嗔,嗔是由无明而来,没错,但是嗔不能整个的代表无明,这个是重要的观念啊,所以他说这个慈悲啊也是对对治无明当中的一部份,但是呢因为呀它所缘的对象不一样,行相也不一样,所以也不是整个无明的正对治,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要对治的不是啊,慈悲乃至于啊不净乃至于啊数息什么等等,而一定是无我,既然是这样的话,现在问题来了,他前面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说无我,那不是从根本解决了这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前面要说一大堆,然后呢又要修慈悲,又要修什么啊,五停心观虽然没强调,可是非常强调啊,一定要修慈悲,请问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大家好好的想想看啊,我这问题大家了解不了解?啊摆在这里,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大家想想看对不对,我们平常总归说,如果你要净除,比如拔草,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根在那里,是的,现在对治这个无明的根本是无我,他在这一个状态之下,像我们刚才说的要从根本到一开头就应该找到那个地方去拔除,它为什么不从那个地方拔除,而把它最后才来谈这个问题,前面说了一大堆,啊当然说一大堆有很多啦,从五停心观开始,啊那么这个它没有详细说而在本论当中,又列为非常重要的必定要修慈悲,耶说为什么那时候不先告诉我们先那学个无我的空慧,这个原因,这是个问题,那么你们好好的想一下好不好?好好的想一下,在最后结束之前啊那个时候,如果说大家了解的告诉我,然后呢我把我所了解的,以及你们不懂的地方啊,说出这个原因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继说下去,啊那么前面呢先找到了这个染污的根本是什么?说这个我执,啊我所执,哪现在呢看看这个我这个东西,我所这个东西有没有呢?所以现在我们来寻求啊无我见,所以第一个啊要达到那个无我的正知见,那个正知见达到了以后,然后呢根据这个正知见去修持的话,就能够证得这个空性,换句话说,没有我们所执的,那个时候啊,就把那个人我执法我执啊,是彻底的净除,那就是圆满的佛果,现在它分成二部份。
【“卯二寻求无我见分二,初决择人无我,辰二决择法无我。”】
第一先抉择人我,第二抉择法我。
【“今初二我执生起之次序谓从法我执生人我执。”】
这个两种执生起来什么?先有法我执,就这个法我上面,比如说五蕴啊先执著那个蕴的实在,因为这个蕴有这个实在,所以这个蕴才能够根据这个而建立起这个蕴所假立这个我,然后呢在这个蕴所假立这个相上面不了解它的真实妄执才生起这个人我执,所以这个生起的次第是这样的,那么修的时候呢就妙了,这个次第把它倒过来。
【“修无我之次序啊,则应先修人无我,次修法无我。”】
修的时候就把它倒过来,它为什么呢?说。
【“于人法上所知无我,虽无粗细之别,然所别事,于人则易了解,于法上则难知。”】
啊在修的时候的确这个无我的原则你不管用到那里都是一样的,所以用到人上,用到法上面。这一个粗细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呢对于你所执的这件事情。在人上面容易了知。为什么?因为我们啊一天到晚在人当中,啊一天到晚在人当中,所以呀要想了解很容易,而那个法呢,就比较难于了知,对我们又隔了一层,又隔了一层,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啊,就是只有这眼前的,平常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跟你讲一个道理,啊觉得太空当中,你说了个半天,实在是弄不清楚,然后好不要说太空,说地球上,像美国的事情说不清楚,啊像台北的事情讲不清楚,啊台中嗯知道,啊这南普陀喔你一目了然,然后像教室里边,好好好不要讲,你眼睛一瞪就晓得了,同样的道理,现在这一个所讲的无我的粗细虽然不同,但是呢对我们直接所执的身上面啊,很容易了解,啊因为这样所以他既然啊所执以及所破粗细没有什么差别,而这个上面又容易了解,所以才容易了解那个上面先修,那这个就容易产生效果。
【“如法我执于眼耳上不易了解,于影像上则易了解。”】
同样的道理,啊原来你直接从眼睛耳朵上面去看的话,你这个嗯这个比较不大容易说得明白,但是呢如果说你呀在这个所现的行相上面,比如说在镜子里面照,一照你就觉得哪哪这个没错啊,啊这个镜子里面所照的不是实在的东西,是假安立的,这样,那么这一个是说明了眼前摆明了这个事实摆在这里,让你看得的清清楚楚,这个所以呀。
【“故成立无我之因时,以影像等为同喻也。”】
啊那么说明这个道理的时候呢,也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是特别一个用场什么啊,觉得深细的道理拿一个简单容易而相似的来作为说明的方法,让你从这个比喻上面了解,那么这个在人法上面两样东西是什么呢?比如说法,那个耳朵啊这个心理上前面说,眼耳,现在我们呢人我两法上面这个行相怎么样呢?说一下,平常我们所执的这个人我是什么,就在五蕴上面假立的,对不对比如说我们说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把它看成个我,啊那么这个时候啊,就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吧,就更容易了解,比如我们眼前讲的那本书,或者那张桌子,那个就在你眼前,然后你就晓得啊这个嘛叫纸,啊然后呢这个白纸,然后呢上面写的黑字,然后呢那么人工把它印,把它钉那些东西,累积起来是没错,于是变成功这本东西,这个东西你给它个名字叫书,你给它一个名字叫Book,那英国人叫Book,法国人叫什么我不知道,那都没关系啊,这个名字是什么?我们安立的对不对,所以假安立的,这样,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了,就像我们一个识体在镜子前面一照那个行相,你晓得喔原来啊这个识体在镜子上面所现的假现的,那么同样的在这个五蕴上面,这个色受心里的身里的这一些东西啊,然后呢假立上面有一个我,不但眼前而且这么容易了解,对不对,这个很明白很清楚,所以平常我们随便看,假定说这个上面不是假安立的话,比如说说这个东西是我,那么照理说这个头发剃掉了你不就完了吗?这个手切掉了你就完了吗?耶不是,喔说明原来他是,你晓得不晓得我有没有这个我,那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也不一定晓得我不我啊,耶但是呢他也一样的动,一样的这个东西执著,乃至于动物,喔你要拿那个石头打它,它马上逃走啊,他每一个人啊,每一种有情都有这种执著的力量在,所以这个是很容易了解,啊前面这个道理。
【“三摩地王经云:‘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就像你啊晓得我这个东西,你根据这个再去拿这个去观察诸法。
【“故当先决择人无我而修。”】
那么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先看那个人我,把我了解了,进一步啊拿我这个道理啊,要看到其它深,其它的比较难知的上头观一切法,所以这个地方呢?先从这个上面下手。
【“此虽有多理,但初修业者,观察四事最为切要。”】
修的时候啊有很多办法喔,很多办法,但是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四样事情照这四个办法去作,那最切要,前面这一句话注意喔,虽有多理,所以你真正通达无我,是有很多办法很多办法,不一定单单限于这个喔,这个这是这一个下面所告诉我们的方法最切要,所以实际上呢,禅宗又是一个方法,除了禅宗还有其它的方法,那都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啊,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啊才不会执著,否则啊各说啊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啊这个时候啊就害了,这就害了,差一点的话,你执你的好,只学你的法门停止在那里,你可以成功啊?小者声闻,好者缘觉,差一点的你不是停止,然后呢执著的话,毁谤别的话,自己执著也上不去,毁谤别的反而受害,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了解了这个以后,你自然而然容易贯通,啊每一个法门有它特别殊胜的地方,那么看看我现在适应用那一种方法,到那个时候你用这个方法最好。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八卷A面
我现在适应用那一种方法,到那个时候你用这个方法最好,还有呢,因为你自己内心上面这种错误的执著去掉了以后,所以啊真正的大善知识--佛菩萨,要想来帮忙你,你自己的障碍拿掉了,他这个加持很容易进来了,那这个最后那点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现在普通一般的这种毛病啊,眼前想尽办法要改除他,眼前什么办法呢?先入为主!噢,听见了一个办法总觉得喔唷,懂了,懂了,不得了,嗨,那就是这个东西,然后呢又要自己去弘法,又要执著就是这个对,别的都不对,啊,然后呢拿这个根据来否定别人的,于是性相二宗啊,互相决裂是非,同样一个法门当中有说你不好,我不好。这个是一个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我们始终要把握住概念,啊,这个小乘的声闻乘的行者,他因为急欲求了脱生死,所以你看看当时的圣者,听见这个法门他赶快修,别的天塌下来也不管,他解决了,好了!如果说我们真的想急的话,这才是!绝对不是执著了一个法,我觉得懂了,哦你这个不对,啊,这已经完全错了,你要想去弘法,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我们要根本有一个认识。再不然的话呢,像我们现在这样,实际上也的的确确一下学到了以后啊,的的确确现在啊自己也晓得,嗯,我是要走的大乘的路线,圆满佛法的,但是呢?一口气要走上去,不要说本来这个大乘啊,也并没有说一口气成佛,何况现在教理并不圆满,那我随分随力把我所知道的,能够跟人家说一点,那个时候应该采取的办法,是那我现在啊,很高兴遇见了这个法非常好,当然佛法是八万四千法门,我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用这个上面啊步步深入,所以除了自己知道的把他能够啊流传以外,对其他不知道的法门,一方面自己内心啊,无比的景仰羡慕,同时还要去赞叹随喜,啊,这个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应该有的态度,你因地上面你已经啊种下来圆满之因,你的行为也正是跟你这个因地上面下的种子相应,一步一步上去,啊,这是我顺便一提,啊,所以那么现在呢下面看看,这个四样,四个道理,这四个方法怎么样,这四个道理非常重要喔,啊第一个呢?就是。
【“初要,谓决定所破。”】
不是我们要净除这个障碍吗?那么先确定说我要去掉的这个根本的障碍,这个所破除的这个执著,这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第一个,喔我们要洗掉脏垢,一定要认得这个脏垢是什么,譬如我们衣服上面什么地方染一个渍,这个我想我们大家有经验吧!染了个油渍以后啊你水里一泡,那个油渍看不见了,那你洗了个半天啊,唉那没办法,所以一定啊事先在那个地方喔,如万一水里泡了见不到的时候啊,你一定把衣服那部分先拿出来,然后呢!事先啊把那个非肥皂去对治啊,涂在那个上面,然后放在水里继续对不对?那时泡了水不怕,所以现在我们对治这个也是一样,你一定要先把握住,你对治的中心在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修行大家说,啊修行修行啰!欸,那你怎么修行法?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所以我们为什么始终在枝叶上面转,我们所以来修行,这个真是了不起啊,宿生的善根,所以这生启发了,启发了这个善根呢,那个时候真正重要的始终要注意这个概念,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先把整个的大轮廓认识,然后这个轮廓里的中心纲要在那里,也有这个认识,然后呢从这个上面,耶找到我们下脚的第一步,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是每一个都是这个样的,啊,那么现在特别的已经缩小,就这一部分来说,针对著这一个地方,找我们所破的无明的根本在那里。所以把所破的对象啊要确定,那么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原来这个东西什么?就是我呀!人我执!
【“吾人下至重睡眠时亦有我执坚持不舍,彼心即是俱生我执。”】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你看这个,我执这个东西呀,妙极了,啊,乃至于你睡的非常昏沉的时候,对这个我啊,还是啊牢牢执著,从没有舍弃,那这个执著的心,就是叫俱生我执,所以啊这个在广论上面详细的说明,前天我听你们在温习的时候啊,啊,就解释这个我,我有那一个,修四个定义什么,说了半天,其实啊,讲道理的时候有这四个定义,在平常我们根本不晓得有这四个定义,你不知道一样这个我执,执著牢牢的,所以你在文字上面尽管把这四个定义下的很清楚,对不起,对不起,不一定用得上啊,对不对?我不是说这个四个定义没用喔,这个四个定义有特殊的意义喔,我只是说万一你们不了解在这个文字上面空转,然后觉得这个就对,那个不,别的不对的话,你就走错了,就是这样,他法相有他非常重要的严密的地方,从这个上面分析的话,使得他一点遗漏都没有,这是他的严密的地方,可是不幸,万一弄得不好在文字上面空转的话,转到了不相干,他还在那儿觉得自以为自得,所以特别的先在这地方,简单扼要的说出我执这个东西怎么样,那就是,就是这么深,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譬如说我们尽管啊集中精神,欸,有个人喊你一下,因为这个是代表你的,你立刻就警觉了,乃至于睡著的时候别的事情可以吵不醒你,喊你一个名字,你醒过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哪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所以那怕重睡眠的时候,喔这个我执一直在,而且是与生俱来的,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相转,那么,所以确定这个所破的。
【“当观彼执执何为我,如何执我。”】
是有个我,那么他为什么是有个我,那么我,这个这是我执噢,这种心里面,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个我执,喔譬如说我叫日常,人家喊说:欸,日常法师。那实际上很明白的,这个我这个所执的就是什么,执的这样东西,这样的东西的代表用一个名字来,就是这个东西,这样。这样,那么这个日常法师所代表的什么呢?每个人当然你有你的名字了,那代表的什么呢?就是我这个能执的心所执的这个对象,所执的个我是什么呢?如何执我,他怎么执个法,执法呢?
【“如是审细观察彼执,便见彼执,非执于身心总聚上假名安立,乃执假立之我为有自体。”】
欸,你经过了上面这样的仔细的观察,而实际上呢!上面啊这地方没有,没有说得很详细啊,现在应该这样说,我们啊想从这地方如果仔细去观察的话,就要观察什么?说现在是的,的的确确我们每一个人啊,有一个执著的心理,去执著这个我,譬如说刚才我说的,我叫某人,人家喊你,当然你可以任何一个人,譬如说我们现在随便这地方,有一个人说,嗯,净通法师,他马上就站起来了,乃至于随便随便说,林居士,他就马上站起来了,那么显然的这个字本身是什么?欸!他并不是执著这个林某人,或者是净通法师这几个字,而是执著什么?执著这个四个字上面所安立的这样东西,对不对?如果拆开来的话,写一个净,写一个通,随便写在那里他根本不会去执著,这个林到处都是林,欸!可是对不起,妙哩,把这个三个字摆在一块儿,这个所代表的、假立的这个东西,他才是执著的对象,对不对?这个大家清楚不清楚,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的,可是这个名字如果拆开来分在别的地方,你不会去执著它,喔把这三样东西所安立起来所代表的这个东西,才是你所执著的,所以下面告诉我们啊,不是执著我们啊身心总聚上面这个东西,不是!而是在这个假立上面有这个,换句话说,不是执著这个名字三个字、四个字,不是执著,而是说这三个字、这四个字所安立有一个代表你这个东西,这个才是你以为有个实在的,你所执著的。这了解不了解?啊,现在清楚了,这概念很重要喔,差一点点,平常我们啊含含糊糊的说我,我执,总是我们什么,说这个五蕴,不是的!这个我是什么?在五蕴上面所假安立的这个形象,才是!现在用那个刚才三个名字来说明,大家清楚不清楚,哦这个概念很重要喔,一步之错,你就错到不晓得那里去了,所以啊当年印度很多部派的这个差别,就在这个上头,啊,我们现在好像听起来很容易,我是绝对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我自己的亲身体验,的的确确是要有传承的大上师。欸!这个是尊长。当年我们为了这个问题啊,唉一直闹了很久很久,我们始终是迷里糊噜的,就是这样,欸!总算后来啊非常幸运,所以我觉得,始终觉得你们啊真是有大善根喔,在这个地方能够很容易的就得到了,这个概念第一个建立起来,如果这个有不清楚的话,你们等一下就要,就要问,如果这个概念弄不清楚的话,那下面就谈不到。当然,有很多同修啊,前面的一大堆,一片迷糊,那暂时不必忙,啊,暂时不必忙,先把前面那个次第弄清楚了,然后我们继续下去。
【“彼俱生我执所执之我,即所破法。”】
喏,喏!现在他前面所说的这个我执,执的是什么?耶这个内涵找到了,他这个中心找到了。现在我们所要破的,决定所破的就是这个。这个就是我们要破除他的,这个俱生我执所破的。
【“初若未能直识其我,则亦不能知无我义。”】
假定说,你一开头的时候,对于你所破的对象没有当下,直就是当下,认识的话,你没办法破除他。所以前面一再说明啊要同一,同一所缘行相相反。我们举个比喻,你要拔草,你一定要把那个草是什么看得清清楚楚,拔得一点都不错,那个时候你就拔,拔掉,所以他前面这个才所以告诉我们说,那个我执的行相不是这个五蕴,就是在五蕴上面所安立的有一个我。所以他又引祖师告诉我们的话,实际上这个经论上面无非都在说明。
【“静天师云:‘未触所计事,不知彼事无。’”】
你没有碰到你所妄执的这个事情的话,你不晓得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你妄执的,啊你根本不知道,不晓得妄执的话,你当然不晓得他是妄嘛!你一定要把你所执的这个东西,譬如说我们现在讲真啊假啊,你一定要把那个你所争论的东西拿在眼前,然后呢当下就观察,那个时候啊如果你能够如理脑筋认真的一观察,才看得出真假,否则嘴巴上面谈了个半天的话没有用!这第一个。啊,这个没有建立起来的话,那下面根本不谈,下面根本不谈,所以我们说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修学佛法,那始终啊这个重要的概念,是我们所以一开头就问,你们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啊修学佛法,佛法的中心是什么?然后乃至于是戒定慧,戒的特质是什么?然后呢定如何定法?这每一样东西如此。现在我们慧到最后了,也一样的一步都不能放松。第二:
【“第二要义,谓决定二品。”】
什么叫决定两品啊?这个是确定所破的范围,我们现在从前面第一个已经确定的,所破的这个我啊,就是在五蕴上面所假安立有一个实在的自体的东西。啊,五蕴,我们现在不去管他。的的确确这个五蕴上面有一个假安立的这样的形象,有这样的功效,啊,我们叫他做--我,啊因为叫他我,所以你给了他了个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你,喊这个名字你会说:是,我在这里。哦,这形象都来了,但这个东西本身啦,却不是有自性,不是天生来的,只是假安立的。啊,那么现在这个东西假安立在什么上头呢?假安立在这个五蕴上头。这个假安立在五蕴上头,请问:他是跟这个五蕴啊,是同还是不同?是同还是不同?譬如说,换句话说我们要破除他的时候啊,一定要看看他安立的东西的范围如何?你不能太窄,太窄的话破除不干净;也不能太广,广的话耶破除也没用,乃至于徒劳无功。我举个比喻:譬如说,现在我们啊要拔草,草太小了,噢挖树根,当然是这个是根本嘛!然后呢你去挖树根的话,一定要确定树根的范围。如果太狭的话,你去砍了半天砍了个树枝,树枝虽然砍掉了,那个树根还在,没用!或者你虽然砍了那树根,树根砍掉一半,还有一半留在这里,咦,那个还会长出来,对不对?这我们晓得的,所以这个太狭不行!有遗漏不可以!还有呢?太广也不可以,你挖那个树根,树根在那里,你那儿到处都去乱挖,挖了一大堆,啊,这个也,也是不相应,也是不相应,因为啊太广的话有很多错误的东西会产生,所以现在呢?确定啊这个所破的我,在五蕴上面安立的,确定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也啊不能多不能少,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因,所以说这个时候这个我啊,一定只有这两样。那两样呢?要嘛跟这个五蕴是同样的,要嘛跟这个五蕴是分开的,没再没比别的了,啊,就像我们以前曾经说过的比喻,现在我们这里啊要决定一件事情有两种,啊你同意的,还有呢就是不同意的,就是这两种,那么再没有第三类,否则的话这问题啊永远不能解决。这个我们大家了解的。所以啊第一个就是这个安立的就在这范围之内,啊,否则呢!离开这个有没有别的了?没有了,没有了。
【“彼坚固我执所执之我,倘于五蕴上有者,与自五蕴为一为异。”】
耶,因为这个要破的我在五蕴上建立的,那么请问这个我呀跟五蕴是同异呢?啊,就是跟他同样一样东西呢?还是另外一样东西。
【“离此二品,当知更无第三品。”】
只有这两样东西。
【“以凡有者,不出一异二品故。”】
如果有的话,一定不出这个范围,你不是,就是他,那么就是离开他,不是离开他,如果不离开他,那一定就是他。
【“此依了知一异互违之量而成。”】
为什么要这样呢?一跟异啊却却相反,不是一就是异,天下再没别的事情。你像我们室内的光明,比喻我们这间房子里边,说黑还是亮,如果黑的时候光明一定没有;有光明的时候黑暗一定不在,也不会说半,半暗半不暗,没有这样的事情,什么叫半暗半不暗啊,看得见就就看得见;看不见就暗啰,就是这个样,是,那么同样的这个道理。
【“中观庄严论云:‘离于一多外,所余行相法,决定不得有此二互违故。’”】
除了这个一多,多就是一以外啊,其他的决定不会。因为啊,这两样却却一体相反的,啊换句话说,喏,他们两个啊正互相正对治的,就是这样的对,对面对碰上了,两个就是这么两个力量,就是这么两个力量,再没有别的啰!所以这个我们要了解,哦,如果还有其他的,我们一定还找出来,哦不能遗漏,同时呢也不要再多,多的话你跑到别地方,不切题这个东西呀,也杂乱无章这也没有用。那么第二个又决定了,啊,所以第一个确定要破的对象。第二个确,破的确定的对象一定是这个样的相状。那么既然确定,只有不是一就是异,所以现在我们呢?进一步就要去破他了。所以第三步骤就是破他。所以真正说起来就是第一个确定你破的对象。第二个确定所破的对象,以后那个所破对象在这个上面假立的是跟他一是异,第三个就破。那么既然这个安立的时候是,不是一就是异,所以破的时候,分成功看看一当中有没有,换句话说我跟那个五蕴是同样的,这个里边可能不可能?还有呢?说不可能。不可能,那么只有在不同样的,不同样当中可能不可能?又不可能!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你了解,原来啊没有这个东西,那是虚妄而安立起来的。所以要破的时候分成功一跟异。那么第三呢破一品,第四破异品。现在我们看看,他一品怎么破法?
【“第三要义,谓破一品。若所执我与五蕴一者,应成一性。此有三过。”】
假定我们所执的这个我,因为这个我在五蕴上面建立的,假定这个我跟五蕴是同样东西的话,那么如果同样当然就是一个东西嘛,如果说你把他看成一个东西的话,那对不起毛病就来了,非常明显的大毛病有三种,下面的。
【“一所计之我应成无用。”】
你计的这个我没有用场,因为这个我,我就是这个五蕴,对不对?你何必再计一个我呢?根本不需要了嘛!用的时候不需要,但是呢的的确确,这譬如说我现在上这个桌子,啊这桌子的名词啊,那个是什么?同样的这个一样啊,就是这一些东西,木头啊、人工啊建立起来的,这个上面啊,假安立的这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假安立的形象你给他一个名字叫桌子,就这样。那么,如果说这个桌子的的确确有他的特别的特性啊,那么当然,现在呢我们就找他的特性,这个特性不,一定不离开这个,哪这个木头这个板,或者离开这另外一样东西,如果是不离开他的话,那么这个名字啊,没有什么用场的,为什么?如果有用场的,譬如说我,没有这个桌子的名字,我把那个茶杯摆在桌子上面,你不叫他桌子,这个茶杯摆上去,并不由的因为你没有这个名字,那个茶杯摆上去跌掉了,对不对?你摆在这个上面,你摆在上面你摆呀,我如果用在那儿写字就写字,那桌子的名字有没有,没关系啊,对不对?大家了解不了解啊?因为这个名字是在这个形象上面啊所安立的,这是说他有他的功效,就是当他的桌子你想到,噢所指的这个,所以在我们概念当中啊,把那个桌子跟那个名字啊连在一块儿,但是呢?他绝对不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个,这个像桌子这样的名字这个东西,又我们所指的桌子嘛!就是这个嘛!就这个东西。所以如果说,这个东西的话你不叫他桌子啊,哦,乃至于没有这个桌子的名字啊,这个也可以,是不是这样?哦,你叫他,不是叫他桌子,那么日本人叫什么我不知道,哦如果英文叫table啊,那没关系,或者叫desk那没关系,因为你,乃至于没名字那都可以。反过来说呢,这个名字也没有什么实在的重大,多大的用场啦,就是这样。这个,它是第一个,这个不是个最重要的啊,第二呢。
【“二我应成多。”】
我们现在讲的是我,我是一个,就是我。现在呢五蕴实际上呢,对不起,五样东西,哦讲起这五样东西来的话,已经是啊归纳成五样东西,真正说起来那岂只五样东西。譬如说我们那个身体,唉呀头呀、脚呀、手呀、脑呀、头发啊什么等等,假定这个东西就是我的话,对不起,这个也是我,这个也是我,那个也是我,到底那一个是你啊?那就不对啦,是不是?那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就因为这是这个上头假安立的,实际上没有实在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都是你的话,你头发剪掉了你就死掉了,那个指甲剪掉了你就死掉了,乃至于如果万一不幸的话,那个手切断了你就死掉了。现在不,心啊换一个都不死噢,这样,所以这也不是。还有呢第三个。
【“三我应有生灭。”】
对啊,这个色法跟心法都在生灭当中,而我们执著的这个我的话是牢牢不可破的东西,啊,牢牢不可破的东西,乃至于譬如说我们计执,计执的灵魂,啊这样,这个不对,实际上佛法里面不讲灵魂,识跟灵魂是两样东西哦。
【“初过谓汝所计应成无用,以汝计我原为成立取舍五蕴之作者,若我与蕴成一体性,则离所取之蕴别无能取者故。”】
那么前面讲这个,这个道理是一种,这个我们比较容易懂,实际上呢理路上面在这句话当中才说的更清楚。我们所应该记得我啊,根本不需要的,为什么呀?初,第一个过失说,为什么说第一个过失,我们在这个上面记得个我没有用呢?因为实际上我们真正所执著的,是五蕴上面所假安立这个相叫做我,然后呢?有了我就有我所,我所所执的对象就是执这个五蕴,对吧,所以我说嗳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所执所执的那个,对吧?说起来嗳这是我的身体、我的头发,这是我的脚、我的、我的什么,很明白的这是我所执所执取的这个法,譬如像我的眼睛,是我所执执的这个东西。在这种状态当中,这跟我跟眼睛是两件事情,很明白的,对不对?很千真万确嘛!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书本、我的茶杯、我干什么、我的身体,怎么可以是一呢?所以这个上面就告诉我们啊,说这个时候啊,原是成立取舍五蕴之作者,若我与蕴成一性啊,则离所取之蕴别无能取者故,这样。
【“自性无分之法,不可安立为异法故。”】
因为如果是自性的话,那么这个自性本身,他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你没办法分的,现在居然可以说:我来拿我,我怎么拿我啊?那个地方很明白啊,我啊执著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身体,这两样东西啊,是两样东西,而这个自性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所以他计这个我的话,不应当,不合理的,完全不合理,这是第一个大过失。
【“中论云:‘离于所取蕴,别无能取我,计蕴即是我,汝我成无用。’”】
那么这个所以中论上面告诉我们啦。说:离开能取的,所取的蕴啊,别有,再没有能取的我在,没有,所以你把这个蕴看成我的话,这个我变成没用啦,这个第一个道理,刚才说的,这第一个过失。第二,第二个过失是什么呢?
【“第二过谓若我蕴是一者,如一人有五蕴,亦应有五我。”】
对呀,如果说我执著这个东西是我的话,那么人有五蕴,这个我不是也有五个了吗?
【“或我是一故,五蕴亦应成一。”】
或者反过来说,我既然是一的话,那五蕴也成一。
【“入中论云:‘若蕴即是我,蕴多我应多。’”】
那又不对啦,那也不对了,固然是说我变成功五个也不可以,然后呢五样东西变成一样东西更不可以,这怎么一样的道理,这个完全说不通的,完全说不通的,那五样东西变成一样东西的话,那我的头就是我的脚,说哈那怎么可以呢,哦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心,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八卷B面
哦我的身体就是我的心,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说那我是五样东西的话,那到那个时候啊,你头发剪掉了,到底那一个是你呢?所以我们祖师有这么一段公案啊,把那个体一斩为两段,嘿,你说,他佛性到底在那一个地方,那个时候我们就弄不清楚啦,所以这个绝对不能多的,我这东西千真万确,这是我们晓得,我就是,就是个我,所以不能分,就这样。所以这个啊如果啊,在这一个指我就是五蕴的话,第二个又产生这么大的矛盾,又不对。
【“第三过入中论云:‘若蕴即是我,我应有生灭。’”】
如果说蕴就是我的话,我有生灭。
【“由分别假立业果所依之我,虽有生灭亦无过失。”】
不,这地方他没特别的一个解释啊,是啊,我们佛法里面都讲生灭啊,因为为什么讲分别,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如此的因--业因,感如此的业果,它本来没有自性的,对不对?它因为没有自性的、没有特质的,所以啊一切都是因缘安立的,由这样的因那么结这样的果,那个是自然现象,正因为有这样的因,有这样的果,所以不是天生来如此的,所以说没有天生如此的,我们这个地方叫自性,叫做自体。所以正因为它没有自体,所以必定有啊因缘或者业因,业因感业果的前后的相续,而前后的相续必定是生灭的。假定说你现在执著这个蕴有一个实在自体的话,对不起那不应该生灭的,而你现在把所执的蕴,所执的我就在蕴上面,蕴这个东西有生灭的,那又错啦,所以我们讲那个生灭这个道理,很简单,譬如说,我们眼前随便讲一样东西吧,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那衣服拿什么东西做成功的啊?拿纱,这纱啊,这个,这个地方哪叫做纬线,这个地方叫经线,再加上人工,再加上机器,本来是你看得清清楚楚一根一根纱,然后呢?当那个纱放进去的时候啊,这个纱不见掉了,换句话说这个纱灭掉了,耶这个布生起来了,对不对?那个因果当中就是这样,你那个人工这样嘛放进去,放进去,人工没有了,耶但是没关系啊,它这个东西起来了,所以它那个一定是啊,生灭前后,我这个是讲粗相噢!讲粗相这是容易的比喻,真正生灭的细相,我们现在还不了解,所以这个因为它没有实质的天生如此的自性,而一切都是啊这样的因缘,这样的条件所现,所以必然有前后相续、生灭、因果现象都有,现在这个地方要破的,不是破这个,这些因果生灭缘起的现象,而是说,我们执著有一个天生实在的如此的东西,说这个东西没有的,现在了解了吗?所以第三个,啊所以说我们执的这个有实质性的东西,既然有实质性,不应该有生灭,假定说蕴就是我的话,有生灭,错啦。
【“但如自所执之我若有生灭,则成自性生灭。”】
假定你所执的我有生灭的话,那个自性就变成生灭,如果说,那你也许可以说耶我这个自性有生灭的啊,对不起,如果有生灭话,这个又有过失,为什么这个地方辩呢?因为当年印度啊,有很多人啊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啊,他说:对啊,你说它有了自性,有生灭的话,就不可以,那就说是!是!他就承认了,这个自性是有生灭的,好就算你有生灭的话,对不起,你毛病又来了,反,反正你只要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东西一定有毛病的,正因为它是错误的,所以一定有毛病的,那么从这个上面哪,才能够彻底地消除掉,原来啊这个都是我们的妄执,现在看看执那个自性有生灭,有什么过失?
【“此中复有三过。”】
第一个。
【“初不念宿命过,谓不应忆念我于尔时如是生,以念宿生要前后二我是一相续,汝此二我自性各异不依他故。入中论云:‘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说自性这个东西啊,应该一直如此的不变的,不幸的是如果你执著这个东西的话,有前面种种过失,他又说好好好,那么我这个自性就有生灭,对不起,你生灭的话,毛病又来了,假定你是生灭的话,换句话说,这个我,前面的是前面,后面的是后面,已经灭掉了,再生起来就不是了,对不对,是另外一个东西,所以说假定是有生灭的话,你宿命以前的事情就记不住,为什么啊?因为啊!喏,谓不忆念我于尔时如是生,以念宿生要前后二我是一相续,以前我怎么样怎么样,那个前后一定是同样的一个我,假定说这个有生灭的话,一死死掉了,就像我们死掉了以后,另外换一个身体,对不起换一个身体,跟前面一个身体不是一个,完全是两样东西,对不对,就好像说我们现在搬了家了,那个房子跟这个房子绝对不是一个,那个房子跟这个房子的形相内容是完全不一样,这很明白,所以如果是自性要是有生灭的话,耶,以前的事情都记不住,不但是记不住,而且宿命跟现在的话连不起来
了,现在我们看下去,毛病多得很啊!
【“二造业失坏过。”】
既然前面跟后面是不一样的话,你前面造的业,对不起,造的业灭掉了,灭掉了,你连不起来。
【“谓前所造业应不受果,以造业之我未受果前即已谢灭,别无与彼同一相续之我故。以彼自性坏故。”】
就是这个,既然有自性,他又承认自性有生灭,当一旦那个前面那个特别的自性造的业,造完了业,就算要感果的话,那个一定这个自性还在的时候,现在那个自性有生灭,自性一灭灭掉了,好了,那个业已经没有了。这个举个非常简单的比喻,像那个树,有个根,从根上长出来的东西,你把那根挖掉了,前面的东西都没有了嘛!前面的东西都没有,这是根本嘛!现在我们说有个台子,有个什么东西,你把那个台子,把它烧掉了,烧掉了以后,对不起,那个在这个上面所建立起来的这些,都没有了,就这样,所以很简单,现在我欠了人家钱,然后呢!我逃掉了我死掉了,对不起,那这个东西就算了,就是这样,是所以啊这样一来的话,前面造的业没有了,第三呢!还有一个。
【“三无业受果过,若谓前我谢灭后我受果者,应未造业即可受果,以他人造业,他人受果故。”】
那毛病更严重了,前面造的业嘛坏掉了,可是后面呢?你还有,后面还有这个果怎么来的啊?没有因的果!所以啊,而没有业居然会受果,为什么呀,因为前面的我,灭谢了,而我现在就受那个果,换句话说我既然受了果,前面的业灭掉了,没有了,我受的果啊不是我造的,既然不是我造的,别人的,别人造的业也变成我受的果,那天下大乱了,那天下就完全大乱了,这业果就根本就无从建立起来,佛法就无从讲起。
【“入中论云:‘般涅槃前诸刹那,生灭无作故无果,他所造业余受果。’”】
哪入中论上面特别指出这个毛病来了,只要你还没有证得涅槃之前,它前面啊一定是刹那刹那的生灭,这个业果继续相续,假定像你这样的执著说自性有生灭的话,那害了,哪这个因为这样的生灭,所以啊前面造的业嘛失坏,还有呢?眼前的果是没有业的,既然没有业,没有造作的话,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可以乱来了,别人造了嘛我受,那个别人是包括什么啊?无量无边天下的一切,那怎么可以?别人做了坏事,跑的来抓你,然后来处罚你,有这样的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吗?当然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别人吃饱了肚子的话,你在这里发胀,你饿了要死没关系,这天下是大乱了,这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他如果执著有自性的话,这个是啊,当年印度的是外道或者内道当中辩论,所以我发觉啊那实在是美极了,他有时觉得耶不对啊,他马上就想一个办法,啊转了,结果又不对。
【“由是推察即知我与五蕴非是一也。”】
你照著这个上面这个道理依理去观察的话,就了解,这个五蕴跟我决定不是一,说到这里停一下,大家记得不记得楞严啊,佛陀跟阿难这段问答吗?喏!的的确确这个佛法是这样的,所以是,他们是有他道理的,就在这个上面推敲,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我们呀不去脑筋去思惟观察,啊那个佛陀先问阿难呀,这个我在那里呀?他就自然呀觉得天经地义的我们就这个嘛,后来说了几次觉得不对,他想了半天,好像,嗯,依我想嘛,大概是这个,他自己又怀疑了,到后来简直不能肯定了,他最后的话发现找不到了,他目瞪口呆了,这个地方呀注意啊,所以这个,所以说当年印度的大祖师叫大论师,大论师,实际上这是佛的基本精神,所以它那个教育一定是在问题的中心上面,就当下的如理的思惟观察,哪哪哪哪,这么一步步的深入,到那时候你很明确的了解,啊,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所以他这一个地方啊,前面现在说啊这个五蕴是业啊,好,破除掉啦,那么最后呢只有一条路好走啦!那么这五蕴啊是两样东西,所以啊最后看看,是不是我跟五蕴啊是两样东西,最后,不是,又把它破了。
【“第四要义,谓破异品。若所执我与五蕴异者,则离色等五蕴,应有我可得。”】
假定,前面这个当然走不通啦,走不通了那就说啊!那么我所执的我啊,这个我啊跟五蕴是不一样的,离开它,另外有一样东西,如果是离开它的时候,那么就离开了这个五蕴当中应该有一个我,就好像什么呢?
【“如驴马相异。”】
马驴跟马两个不一样,离开这个马,有一个驴可得,这是一样的道理。
【“离马有驴可得,然色蕴等一一除后实无我可得。”】
但实际的情况呢?你从那个五蕴离开了我,找不到我这个东西的,这个很明白,我一定在这个上面假立,一定在这个上面假立。
【“中论云:‘我异所取蕴,是事终不然,若异应可见,而实不可见。’”】
是说我这个东西离开了所取的五蕴啊,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说离开了有真正有的话,这个东西有没有啊?不可能,那我们也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讲的我一定在这个五蕴上面安立,假如离开了五蕴的话,你把那个手指头切断了的话,你毫不关系,因为这个你这个你,我,跟那个你,这个蕴没有关系嘛!哦!切断那个手指跟你没关系,噢哟,痛了个要命,怎么可能?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它绝对不是离开这个东西另外有一样东西,很容易,所以前面就说这个四个道理看起来,你这样的去观察的话,嗯,就过来了。
【“依此四义观察,便知身心上,全无俱生我执所计之我。是为初得,中观正见。”】
你照著上面这个四个道理,去深细如理的抉择思惟观察,那个时候就发现啊,嘿,对不起,在我们这五蕴身心上面呀,并没有我们一向无始以来所执著这个我,对不起,找不到,那个时候,这个正知见建立起来叫初得中观正见,哦!我们不要以为说,噢,现在得到了得到了,不是噢,不是噢,这个得到中观正见的时候不是,你的的确确会感到在这个上面,会啊有感到找不到的感觉,找不到的感觉,下面有两个。
【“若是宿世曾习此见者,觉如获得所遗珍宝最极欢喜。若先未习今创得者,觉如遗失极可爱物,起大恐怖。若俱无彼二感觉者,则是未能了知所破,或未善破除也。”】
这是肯定的一个确定不移的道理,假定这个上面这个方法,中观正见你宿生已经修习而是见到过的话,你这一生再来的时候,你一旦又得到了,呀啊是大欢喜,喜极而泣,有很多人呀,在我们中国因为用的是不用这套方法,通常禅宗就是这个,当他开悟的时候,呀啊,他会大哭,那个就像什么小孩子啊,不见了亲人一样,啊呀,在马路上面迷失,一旦看见了,啊呀,抱著妈妈这个腿哭,那个是喜极而泣啊,这样,这是宿生有过的,假定是没有见到的时候呢?那个时候啊就像遗失了,因为无始以来,把这个我执,执著牢牢的,忽然之间见不到了,起大恐怖,这样!所以真正啊,初见道的时候,如果他,这个无始以来第一次的话,忽然之间什么都不见的时候啊,会起大恐怖,这个理论就在这个上头,所以假定说我们没有这个感觉的话,对不起,那对不起,没有得中观正见,所以平常我们都是啊呀懂了,懂了,懂了,没有啊!乃至于实际上呢自己的整个的理路不清楚,或者虽然理路清楚了,你真的照著去慢慢的观察的时候啊,并没有做到,继续下去,继说下去,那么前面啊,就是啊,这个就是破我的这个四个最重要的,那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一般总觉得啊呀好像这个教啊只是讲讲道理啊!然后呢你真正要了解的话这个教没有用啊,实际上不然,这个教跟宗的内涵完全一样,完全一样,所以在我们中国来说,譬如我们曾经那天讲过的永嘉正觉禅师,他是照天台教观,天台教观那还是啊,这个南北朝时北齐慧文律师,无师自通,这是宿生再来人喔,宿生再来人,他然后远追龙树,真实的完整的传承他没得到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印度那些大菩萨、大祖师、大论师,真正的祖师们都是有完整的传承的喔,所以现在你们啊根据这个回想一下,阿底峡尊者传记上面的一段公案,我跟你们讲一下,阿底峡尊者去遇见那个大善知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去告诉他出离心,第三个叫明了杜梋论师,这个是龙树菩萨的三传,不是四传弟子,换句话说拿我们现在来说啊,地位啊相当于我们现在沩仰宗,这种沩山仰山这类祖师,这样啊!那个是这个圆满的传承一点都没有断,阿底峡尊者所以去请教这个大善知识,然后那个大善知识讲的就是讲中观的道理,跟他讲完了以后,就告诉他怎么个观察,怎么个思惟,他当初,当时就照著他的老师就思惟观察,就马上证得加行道一品真实三摩地,实际上那是什么?大彻大悟,马上证,大彻大悟,你们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这个情况跟禅宗的开悟的境界是一模一样,是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不通教理的人啊,大家都是啊是啊,啊真是很可怜,当然啊,这个有它的很多原因在,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现在学错的,已经学错再来误解它,那是个大损失,教下宗下,不管是那一派乃至于,你只要的的确确有完整传承的话,他得到的这个最究竟的内涵,确定是一个,绝对不会是两个,如果是两个的话,佛绝对不会说佛佛道同,佛绝对不会说不异语者,一定是这个佛是这样讲,那个佛是这样讲,啊那是讲得不晓得是千,这个千差万别,这个实际上绝无此例,现在我们继说下去。
【“修习之法,有定中修如虚空,与后得修如幻化之二。”】
修习的方法呢,有这个二个,一个在定当中,通常我们说根本当中,是根本定当中,那修什么啊?修如虚空,为什么叫修如虚空呢?根据前面闻思所抉择而得到那个正见,发现对啊,没有这个啊,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是理路上面也清楚了,虽然理路清楚了,但是实际上的知见上面没有确立,没有如实的修,如果你真实的如实的修的话,到那时候你的的确确找得找不到啦,找不到啦,啊像虚空一样,虚空,这个虚空不是我们眼前所对的虚空喔,这个祖师们有一句话,大地无尘土,那个地多大啊!嘿,到那个时候啊连它一点点都找不到了,根本找不到,就是这个境况,现在我们看的虚空,就算我不站在屋里面跑到外头的话,那我是能看的,有一个所看的,对不对,很清楚很明白,当你证得了真正的空的时候啊,啊那个能所等等啊通通消失掉了没有了,啊,整个的就是,这个是的的确确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那时候你会起大恐怖,到那时候你会起大恐怖的,这个是啊在定中,然后呢?然后后段下来了以后呢?对不起,耶,我们绝对不是说呀啊是没有的然后一直如幻,不是,与后得修如幻化,定中起来的时候啊,于是说啊原来啊我们这一切的东西啊,它并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说因为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都是因缘假立,因缘假立,所以这东西啊就是啊虚假的如幻如化,为什么要说如幻如化呢?就像镜子里面造出来,由于这个东西,耶看起来好像有,实际上真正的中观师用的比喻,不是用那个镜子所造的形相喔,他用镜子所造的形相的话,从那个形相再追下去就好像有一个实在的我站在前面,他不是的,他总是说幻人啊显幻法,本来是个变化人,然后呢再使一个幻法,你在这个虚假的法上面执著,执著的结果,他本来是虚假,谁啊,是一个幻人,这个人本来也是变化的,所以找不到真正种种重重的因缘,这个东西啊如幻如化,平常我们除了镜子以外的话,常常说的阳焰,乾闼婆城等等,这个阳焰是什么呢?到了个夏天天气热的时候,现在这里会看得见的,你们到高速公路上面,因为这个路很直很远,夏天啊尤其是上午到十点钟太阳炽盛的时候,你看那个上面,像水一样的波纹,看起来好像水一样,这个叫作阳焰,跑过去看看没有的,那个野兽在原野啊,它嘴巴很渴的时候,那太阳起来一看见对方有水,跑得去,看不见,啊,但是呢?在前面看,老是在那里,老是在那里,老找就老找不到,实际上呢这个东西叫作如幻如化,它有它这样的现象,却是没有这个实体,这个实体我们通常叫作自性,所以说真正的定当中,如是的观察的话,找不到,像虚空一样,虚空是一样东西都没有,但是呢?后来却是又如幻如化,这个。
【“初谓如虚空,唯由遮遣碍触而立,此亦唯遮自相之我,专一而修,住空见中坚固不动为主。”】
下面又告诉我们,那个所谓的虚空是什么?唯由,这个特别的啊,纯粹是从那一方面,遮遣而说的,触碍,这个地方叫碍触而立,就是平常啊我们这个碍触有二样东西,哪两样东西?身的碍触、心的碍触,这是因为我们所我执所缘的形相是什么?啊,我,就有我所,这个我所所缘的这个形相啊就是这个五蕴,那个时候你真正在那个地方找的时候啊,嘿,发现没有这个东西啊,所以这个不管是若身若心啊,它都有触碍的一个东西法这个东西本身的特质,所以这个时候啊,原来你所执的,你所执的这一个实体的这个,这个实体的东西有的时候叫自性,有的时候叫自相,这个东西没有,这里啊真正修的特别注意噢,单单“遮”这个东西,单单修这个东西,那个所谓啊正修的时候啊,专门修这个,专一而修。住空见中坚固不动为主,怎么修法呢?它有一个善巧的修法喔!先是经过你思惟观察,对啊,你说这个我,那么确定这个我在那里呢?那么确定这个我一定在蕴上面,如果在蕴上面呢?不是跟蕴是一,就是离蕴而别有,换句话说是一,或是异,那么一有没有呢?不对!异对不对呢?也不是,所以很明白的这个地方,说明了这东西虚妄假立,然后呢你在这个上面啊,经过这个理智的抉择以后发现找不到,经过这样的深入的思惟,然后呢你就安住上面,说明明是空的,对,然后呢就这样的深细的把这个东西安住在这上头,然后呢就是一种思惟善巧的思惟,当那个,这样的使得这个前面思惟所得的正见啊产生坚固,这是种惯例,这个所谓修的时候,定当中修修这个。
【“若觉心相稍低劣时,便应忆念前四观察,引生定解相续修习。”】
这个地方很简单说几句话,实际上呢整个的教下修无我正见的,全部的方法就在这里,那个时候啊,那个观的那个心力啊,是非常深细但是很有力,啊,假定说那个时候,你观的这个觉照的心相,慢慢慢慢的低沉的时候,耶马上又把它提起来,怎么提法呢?就把前面所说的道理去观察,使得这个观察的这个确定相,了无疑惑的提起来继续的去修行,在这个上头啊,所以就用得上,对这个定,如果说你定没有的话不行,而且说定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定啊有沉掉二相,掉固然心不能凝聚,沉的话呢?这个观照的力量稍微的缓一下的话,对不起这个也没用。现在这个地方就很清楚了,它一定是啊很明细的,愈来愈明、愈来愈细,但是呢这个非常清楚,绝对非常清楚,那个时候这个观力愈来愈深,愈来愈深,愈来愈深,到最后的时候啊,啊,你如实的就看见了,就这样,如实的就看见了,这个就是啊,他们教下告诉我们。平常宗下告诉我们念佛的谁啊?如果要用文字回答很简单念佛的谁呀?我嘛!如果你问我们,我就说,你嘛,你还用问,这个还用问,大笨蛋一个,嘿,现在不,这不是这个、不在文字、不在意识不度,因为刚才这种回答意识没有用,你一定找它的根由,一天到晚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起个疑情,它这个是谁呀?祖师的形容真美啊,如欠人万贯钱财相似,像现在来说你欠人家几十亿,啊那个债主一屁股,啊,你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就那个味道,那疑情现起来的时候也很美啊,以前我也曾经试过一趟,啊,有一次啊东摸西摸先不相应,那这个善知识真是善知识啊!自己还照著自己的办法,那个善知识被他啊呵斥了一顿,唉呀死心塌地的弄这个东西,刚开始时弄的时候真是,东摸西摸就摸不起来,但是呢,所以你真正修学的时候啊,千万不要跟自己找漏洞,到后来因为信得过这个善知识,他觉得这样做,他又把你切断掉了,有的时候哄哄你,引导你走上正路,有的时候弄得不对就骂你一顿,呀完了以后,懊恼了几天,最后想想好好照这个办法做,最后就照这个办法做,耶,那天疑情起来了,啊,就在那地方那个心里面啊,那个谁啊,就在那边,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走路也是,吃饭也是,睡觉也是,啊呀,这个心里面你说难过它又不是个难过,真是妙极了真是,但是那个是粗相,所以你看看那个后代禅宗的真正的用功的方法都是这样,然后呢它愈来愈细愈来愈细愈来愈细,等到提起来以后放缓,一直在这个上面,那不能丢掉的喔。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九卷A面
就在这个上面,那是不能丢掉的喔!吃饭它还是它,睡觉还是它,啊!睡觉时候睡的清清楚楚,睡是睡著了,但是那个念头还在那个地方,这样然后所以这个祖师们说啊,到后来的话,这个冷冷的就像一片瓦丢到那个万丈深井里面一样,一点也没有障碍,一直下去是保证你开悟,千真万确,可是对我来说,可惜我没有做下去,现在呢我反过来,就幸好没作下去。这个道理慢慢的告诉你们,到后来弄弄弄弄弄,以后因为刚开始弄了,那么被几个闲岔就打掉了,打掉了以后,第二次又想去找,又想不去找,所以这个业--疑呀?又停在那个地方,但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你如果能够这样作下去的话,这个心念,这是禅宗用的,禅宗用的事前不告诉你,告诉你了以后啊就不行,所以平常都不告诉你,它是一个方法喔,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现在这里先告诉你的,不但要告诉你,你要没有一点点的怀疑,对这个确定就是这样,然后呢把这个确定的道理,前面一定经过这个思惟观察,然后呢确定不移了,然后呢专注在上面,对啊,对啊!是这样东西,那么为什么有呢?那显然是你理路上面不清楚,所以显然这理路之所以不清楚,就是你在无明颠倒当中。所以你在观到底是一吗?一,不对!是异吗?异也不对!然后呢观,没有,是没有这个东西,啊就是这个心啊,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虽然那心情本身却是一样的。到那时候最后的话一下没有了,啊这个相现起来了,那个时候我们通常说大彻大悟,实际上是不是真的见道,不是喔,真见道还有一段距离喔,所以这是加行位上面,加行位上面呀!加行位那几个四个位次,你们记得不记得?暖、顶、忍、世第一谛。暖顶那个时候啊!忍,顶以后的忍,顶位到那个时候你真正见道了,这样,然后呢安住在这一个上头。暖是有这么一点样子来了,那个时候然后下面是顶,达到顶的时候就可以见到这个,所以这个是加行位上的不是真见道,不是真见道,那时候就见到这东西了,已经。这是我们要清楚明白的,如果你真正的教理清楚了以后,是大彻大悟就看他宿生所修的,也许他大彻大悟就成了佛了;也许他大彻大悟只是加行位上;也许他大彻大悟那个是地上面的,所谓五十几个位次当中任何一位;乃至于他的大彻大悟只是小乘的见道,乃至小乘的加行位上,都不一定,所以这个真正判别不在这个上头,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过了,我在这里不再重复,如果
不了解的话,你们问我,我也不回答。你们自己啊把前面这个好好的找,好好的翻,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把握得住,这个差别在什么地方,那么我们继续下去。
【“二后得修如幻者,谓由四相观察,破自相有之后,次观余存何法,便觉行住坐卧一切威仪动作,皆唯分别假立,如同幻事都无自性。”】
那么修后得怎么修法呢?修后得如幻,说经过前面这样的四重方式去观察以后,觉得啊原来啊没有这个实在的自性,这个自性的另外一个名字叫自相,没有这个东西。那么既然没有,剩下来的是什么呢?既然没有的话应该就完全没有,可是偏偏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那时候感觉啊我们的一切行住坐卧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什么?分别假立,啊原来啊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这个叫作无明,这样子的假安立的,这样现在这个假安立啊,现在我们了解,这是个专门名词。就平常我们说这个桌子,这个桌子的名字啊这个是假安立的,就是在这个行相上面安立起来的,就像那幻事--虚幻的,它有这个形相,有这个功效,却并没有实质上的自性,没有这个东西。
【“又善得人无我见时,虽无俱生我执所执之我,但业果所依之我则非全无。”】
好了下面,下面这个很重要喔!说你已经善巧的经过上面的闻思修,的的确确见到我们无始以来所执的实实在在的这个我啊--没有,所以这个俱生我执破掉了,这没有了,但是啊,嘿妙了,业果所依之我,却还有一个如此的业因感如此的业果的这个假的我,这个东西不是没有喔,这个千真万确的,可是假定说你找到了,找不到这个我,这个我破掉了,这东西也没有的话,你应该说定中起来了以后这个我也不见掉了,实际上不是,那么这个是怎么的呢?所以啊这个因缘业所感的如幻如化的东西。所以这个我,不是没有。
【“如幻师所变象马,虽无象马之体,然有象马之相。”】
就像一个幻师,这个幻师啊,佛平常通通现的,佛有的时候变化一个什么!其实我们所见到的佛本身还是化身,就是幻化出来的,他本身已经是幻化出来的,再变一个象啊马啊等等啊,他这个东西虽然没有实在的东西啊,但是啊你看起来就是有一个象啊有一个马啊,就是这样,这是我们晓得的,但是呢因为在我们概念当中接触的,的的确确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妨退一步用比喻来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电影,那么这个电影这东西啊,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但是呢确实你看见它的一切动作等等,乃至于它现在有声光,以前的这个电影好像在这个银幕上面,没有立体感,现在的电影还有立体感,这个立体感这个电影很有意思,我也是看了立体感这个电影,就是它那个电影是三百六十度,那个银幕三百六十度的,你无法想像那个怎么会三百六十度的呢,换句话说它的银幕四周这样!然后你在那儿看,看那个人坐在船上的话,你看见那个船,你就坐在船上,那个船在海里面有浪,有浪大家摇得晕硕脑胀,好几个人要吐,他事先也告诉你喔,万一你们碰见这种情况的话,你就把眼睛闭起来,就这样,到那时候的确,哎约头就晕起来了,我说这个假的,不管你怎么说,它这头就会晕,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就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它虽然明明是假的,嘿对不起诺就是会这样!如果它假的时候,对面的话,你还只是看著它,也许看见了像小孩子一样哎哟拍掌叫好,如果说它假的,那把你包含在里头弄在里头的话,就到那时叫你头晕脑胀,吐啊!什么东西啊这感觉都会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它虽然是幻化的,却是有这样的形象乃至于有这样的功效。
【“如是现在彼我,本无自性现有自相,唯由分别假立之我,即能作善恶业,受苦乐业,一切缘起作用皆应正理。”】
嗯因为这样前面所说的道理,眼前这个我啊说的比我现在那个假,那个比喻之妙极了,眼前所讲的那个我,那现在啊,不再是我执著的这个,哎原来是那个虚假的我啊,虽然它并没有真实的自性,并没有真实自身生起的自相,却是分别假立,这个分别假立作了什么,有作了善业啊就感乐果,作了恶业就感苦果,一切缘起的作用那个时候就对了,完全正确,皆应正理,所以这个性空跟缘起却却两样东西是不能分的,那个才是。
【“自性虽空非毕竟无。故非断见。”】
喏!因为自性空,但是这个空啊,却不是必定无,所以啊它不是断见,不是断见。
【又一切法本来性空。”】
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此的啊,这是因为你无明颠倒是妄见为有,所以:
【通达无我慧即如是通达。”】
喏所谓的无我慧是这样通的,不是说:
【“非是原有自性,后由觉慧安立为空。”】
不是原来有的,因为你有了智慧,然后呢把它看成空,那就不对了,它本来就是没有啊,这是因为你迷糊颠倒了疑得有,所以你叫无明啊,所以现在学了这个佛,觉悟了去观照了,发现没有,所以它叫作无始--它本来没有开始嘛,所以叫无生--它本来没有生起嘛!那么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无明嘛!所以在时间上面无始,你觉得无明又就时间,然后呢无我上头你觉得有了,就有,无生就变成有,既然哪这样的话呢,这个时、空、质、量、心、物等等啊都产生了,都是从无明所产生的,就这样,所以啊现在我们谈科学,你真正的了解了,实在发现哎呀那个科学实在是啊,幼稚园的小弟弟,他那个方法是正确的,啊现在所以我觉得修学了佛法了以后啊,啊往往才听人家说,哎呀这个佛法是很符合科学的,对!你如果要去帮忙那些科学家,当然你先要取得他的好感,让他接受你的这个见解,这种说法是一个善巧,假定你不了解这个道理,而是觉得佛法是科学的话,那是等于啊买椟还珠,你已经得到了无价之宝了,居然啊还把它丢掉了以后,跟它一起这个来,那是颠倒无比啊,所以前几天你们温习那个什么,这个什么,好像百法,它印证了一大堆,我看看啊有很多是可以印证的,有很多啊那已经走上错路了,啊这地方呢顺便一提,所以如果说你真正的,的的确确能够这个根本把握住了,然后你回过头去看他的,他那些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别相细致的地方,你没有作过专门的研究,可是那个总相他不晓得的你都晓得,啊那我们现在继续看那个原来的文。
【“故空亦非由慧所作。”】
所以这个空啊不是由慧所作,而是空由慧所发现--原来的错误,把这个错误拿掉了。所以叫智慧嘛。
【“又一切法皆非实有,非一分空,一分不空,故亦非少分空。”】
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啊既不是实有,也不是一分空,啊如果说一分空的话,一分就变成不空。如果说有一分是空,有一分不空是少分空。这个不对!
【“故修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执一切法为实有之对治也。”】
那么在这个上头,你能够了解的话,那么这个实执,这个实执的这个就彻底的净除掉了,啊这个是前面啊关于人无我的简单!这个是很简单明了的,但是实际上呢广论上面,有它广论上的非常重要的理由在,啊非常重要的理由在,你要了解这个广论所引导是啊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在任何地方有一点点小小的漏洞,它都不允许存在。那么略论就把那精要说出来,精要说出来,所以假定说我们啊,要想单单求这个大彻大悟,从那个地方开始看,你可以找得到,但是啊究竟圆满--不是,不过我们现在学哪!先把那基本的概念认识了,然后你一步一步回过头去再从那基础上面,那个时候去学广论,那就很容易了解,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法无我,翻过来。
【“辰二决择法无我分二,巳初决择有为法无自性;巳二决择无为法无自性。”】
那个一切法当中,也可以分为有为无为,那么现在我们这两个分开来说,先说有为法,有为法又分三。
【
“初又分三,午初决择色法,午二决择心法,午三决择不相应行。”】
因为一切有为法,不外乎这三样东西,色法跟心法以及不相应行,不相应行不是离开色法跟心法另有一样东西,却是跟那个色法跟心法不相应的,而这是说色法跟心法的在不同的状态当中,或者专门名词叫分位安立的,分位安立的,现在我们啊一一把它看下去。
【“先当观察自身,心中坚执为我身者,究执何物为身,如何执著。”】
啊那地方观察色喔,就是先自己观察我们身心当中牢牢执著的这个我,这个东西到底什么东西是我啊,什么东西是我啊,那么你怎么样去执著啊,前面所说的我啊是我执,现在是我执的这个身体啊,所以啊我执是人我执,我的身体是啊我所执的,所执的那个身体,所以它所执的这个身是什么东西,又是怎么样执著的,下面就解释了。
【“非于骨肉五支和集之主执为分别假立,是于假立境上执有自相成就之身。”】
这个跟前面哪,找这个我的时候也是一样,啊不是这个五蕴,而是在五蕴上面安立的一个我的假相,现在同样的,不是就在这个骨肉五支,骨肉五支指的是什么--五根,换句话叫眼耳鼻舌身,这个色法嘛,色法在我们身体上就是这几样东西,不是说把这个东西啊执著,而是在这个东西,执著这个五样东西的上头执著有一个身体,而这个身体本身啊是有实在的、自性自相的,我们叫这个叫作身,这样,这个道理跟前面一样,如果现在这地方有一点不了解的话,等一下你只要下了课以后,回头温习一下前面,那么前面懂了后面也懂;反过来如果这地方不清楚的话,前面也不太清楚,所以这一点啊我不在这里细讲,而要同学直接的观察,这个观察这个跟前面没关系的,你只要把眼前听清楚的话,深细的仔细的了解一下,就可以得的到,这我们必定要了解的,啊!所以在听课的时候必定要专一的原因在此,那么说。
【“若果有彼身者,则与色蕴为一为异。”】
这第二个,这是第一、第二个,前面也是前面说的四个方法,这里也是四个方法,第一个呢先找到你要破的对象,第二个呢破的对象的界限,是一品还是异品,是啊,所以说假定真的实实在在有这个身,换句话说这个色法的话,那么这个你所执著的这个身,啊有实在自性的这个身,跟这个色蕴啊,换句话说这个色蕴现在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头啊是一是异,第二个,下面呢第三个破了。
【“若是一者,此骨肉五支和集之身,是由父母精血和成,如身有五支,则识所托之精血亦应有五支。又如支有五,身亦应有五也。”】
假定说这个假立之身,啊有实在自体的话,那么这个自体现在说跟这个你所执的这个识是一的话,这个问题就来了,说这个由骨肉等等啊所安立的这个五根,这是什么?由父母精血所成的这个东西啊,一共有五样东西--眼耳鼻舌身,那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这个所托也应该有五支了,啊反过来,如果说这个因为支有五那么你身体也有五个了,实际上这个都不对,这个是一不对。
【“若是异者,则离一一支外,应有身可得,然实不可得。故无如是所执之身也。”】
反过来异,异又不对;一也不对,这个道理跟前面的是一样,所以前面哪说人我执如果破了的话,这个地方也容易破,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它就说了,是啊所破的这个,不管在人我上面破或者法我上面破,这个深细的程度是一样的,对不对,现在我们了解了,你只要懂得了一个,那么把这个原理用在那里都是一样,这个是先破那个色法。第二呢决择心法,现在我们呢同样的道理去看看那个心法,心法就是什么--那个认识作用的识,前面是颜色的色,我这个国语啊,啊说得不标准,啊,不过我想,就是书本上面,你们看就了解了,这个心法就是我们心里的认识作用。说这个认识作用啊,如果有实在自性的话,那么当然。这个实在自性,注意喔,并不是指没有这个假安立的这个功效;而是说这个假安立的这样东西,没有实在的确定如此不变不移的自体自性,那么一向我们哪执著它,以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你如果是实在,一定是不变不异的,现在我们来找找看。
【“午二决择心法。如今日之识,若觉非于上午识及下午识上分别假立,而为自相有者,则当观察与上午识及下午识为一为异。”】
同样的,第一个呢先是确定这个识,现在呢我们如果说不了解它的特质,以为它有一个自相,而实际上这个识是什么?这是在前后相续当中假安立的,现在它上面说--上午下午上面假安立,实际上呢?刹那、刹那,这样,前面一个认识作用生起,消灭了,后面跟著生起,那个都是啊,这种现象上面假安立的,而没有实在自相,假定说有实在自相的话,同样的不外乎跟这个是一是异,那时候你就看看这个识不是上午有一个,下午有一个,跟上这个识是一是异呢?假定是一。
【“若是一者,于上午识上应有下午识。”】
如果这个是一的话,对不起,同样,因为上午跟下午是一个嘛!所以你上午这个心上面,就应该有下午的这个东西,反过来。
【“于下午识上亦有上午识。”】
在下午的识上应该有啊下午的认识作用,这个不对,这话怎么讲呢,很容易明白,我们现在的这个认识作用,如果上午这个识上面有了下午,下午的事情我们都看见了,我们看得见吗?下午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耶,说实在话。同样的如果连说到明天的、明年的,下一世的我们都知道--都不知道,没有,反过来,如果下午的识有上午的识的话,这个识的作用,叫你记是记得住的,可是记是什么,眼前记前面的东西,并不是前面的东西,现在前面。啊这个记忆是非量的,现量的境界是什么呢?根境三识和合触成识,喏当下,嗯!这样,所以如果说下午有上面的话,那下午的境相同时,那成什么识?那不是天下大乱,无始以来的东西跟无始以后的东西那同时现起,你晓得那个是那个啊,啊所以啊它决定不是一。啊
【“若是异者,除上午识与下午识,应有彼识可得,而实不可得。”】
啊如果是异的话,除开了上午的认识作用应该有下午的这个东西,反过来下午跟上午也一样,那也不可得,如果我们从同样的前面的道理,如果是异的话,上午跟下午不一样的话,是没有错,是啊下午还没有来是另外一个东西,如果是另外一个东西,到了下午,上面发生的什么事情你忘的干干净净,不知道--因为不是你嘛!根本跟你不相干嘛,那这个又不合理啊,啊真是妙极了!啊!
【“故无如彼所执之识也。”】
所以我们平常啊,执著有自性自相的--没有啊!这个都是什么啊,这个是分位假立的,所以现在我们渐渐的了解,这个分别或者分、什么妄想,这个就是总括一句是无明、嗯这个都是假安立的,可是这个假安立的,现在我们慢慢的我们了解,那么这个是心法。下面呢。
【“午三决择不相应行。”】
什么叫不相应行呢?不相应行就是说得什么等等,名声、闻声、俱生,然后呢时速、方速等等,啊这个个人个人安立的,在唯识上面,所以这个法相我们要了解,譬如说时,这个时间,那么时间这东西啊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却是有这个东西,实际上呢这个东西啊,也不外乎我们的身心所假立的,对不对,就是你的心里边哪,前后相续的时候有这一个状态,可是的确,所以称为他不相应的话,所谓相应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譬如说心法跟心所法,心所法跟心法的相应一种,还有呢前面的因跟后面的因相应,现在这个地方是指的,就是说,为什么这心法跟心所法,而这个两样东西啊,一定是照著唯识上面说--同依同缘,啊这个心依什么,然后呢心所法也依什么,那么心缘什么,心所法也缘什么,这个叫作相应,啊!同时啊同触,譬如说我眼睛看那个窗子,那个眼识以及这个心王,看这个窗子,然后呢,然后呢这个心所也去分别,哦这窗子是啊,喔这窗子是黄颜色的,是玻璃的,那么这个是心所法,所以所依的那个根是同样的眼根,然后呢所缘的这个对象--境,是同样的,时间是同样的,时速是同样的,啊小乘上面说这个是行相相同,那么唯识上面否定这一点,所以有的说明说这个心王跟心所法相应有五项,那是俱舍所安立的,唯识上面跟它说的不太一样,这没什么关系,我们这里不讨论唯识,我们只是把那个法相解释一下,那么现在那个不相应行就是这个。
【“例如一年有十二月,若觉非唯分别假立,而有自相之年者。”】
一年嘛有十二个月啦,啊这个是什么呢,也同样是分别所假立的,它并没有啊自己本身自成的自相的年,这是第一个,就像前面一样,那么了解了前面,这个就很容易懂了,所以我们把文字啊,念一遍。
【“应观彼年与十二月为一为异。”】
啊到底是一品哪还是异品哪?
【“若是一者,如月有十二,年应有十二。”】
那怎么可能。
【“以年与各月皆成一体故。”】
因为同样的东西嘛。
【“若是异者,除十二月后应有年可得,而实不可得也。”】
当然拿掉这个十二月以后,那有年可得,也不行,所以不相应行啊是也不对,那么反正一切的有为法不外乎色法心法跟不相应行,这个三样当中,你找来找去是找不到这个有为法的实在的自性,那个时候啊就确定没有实自性,只是说分别假立如幻如化的这个,而这个因果整个就安立在这个上头,所以叫业感缘起空或者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啊这个道理都清楚明白了。
【“巳二决择无为法无自性。”】
那也是无自性,例如虚空是无为法没有错,那么这是举其中一个,这个虚空是怎么的呀。
【“如虚空界,亦有四方及中央。”】
这个虽然是无为法,却是也是这样,虚空这东西的的确确的,你不,为就是造作,你要作出来的,虚空不用你造作,因为造作的东西会破坏的,所以它无为法不会坏的,虚空永远不会坏,你造也造不起来,也许我们在这地方以前曾经说过了,说这个现在放了一个茶杯,请问这地方还有没有虚空啊,还是有虚空,因为它虚空嘛,不因为你茶杯摆在那里--破掉,它假定真的有实在的虚空的话,你这个茶杯也摆不进去了对不对,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它虚空之所以为虚空的话,不管你茶杯摆在那里,不摆在那里,你这个虚空本身并没有坏呀!如果这有虚空的话,你把那
个茶杯摆进去的话,耶对不起,它不让你来就来啊,这样的一个道理,这是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虚空你不能破坏,也不是你所造出来的,那么平常我们说那个虚空,有四方、中央、说东南西北,这个都是以空间来说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九卷B面
那么平常我们说那个虚空,有四方、中央、说东南西北,这个都是以空间来说的。
【“若觉虚空非于诸方分上分别假立,而是有自性者,应观虚空与彼诸分为一为异。”】
同样的,实际上那虚空本身还是什么?还是分别假立,不是有一个实在的自体,那么现在呢同样照著前面的方法看看,如果有实在的自性的话,看看这个虚空于这样的方分,换句话说,中央、东、南、西、北是一呀,是异。
【“若是一者,诸分成一,东方虚空与西方虚空,亦应成一。则东方空中降雨,西方空中亦应降雨。过失甚多。”】
假定这是一个的话,那就不对了,东南西北。东就是西,南就是北,这什么话呀,假定是东就是西,南就是北的话,东方在下雨,西方也在下雨,这个没有这个道理呀,绝对不可能的,对不对,呀这是不可以,有太多的过失。
【“若是异者,则除虚空诸分之后,应有虚空可得,然实不可得。是故虚空非有自相。”】
同样的现在我们说的虚空也一样,像上面所说的这是我们分别假立,而不是实在有的,这个简单明白的,我们经过这个决择以后了解了,继续:
【“又一切法皆唯名言分别假立,都无少许自性可得,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较易了解。如黑闇时,见绳盘聚宛如真蛇。便觉此处有蛇,顿生怖畏。”】
那么现在继续下去,把上面的道理,用一个事实来说明,理路是经过上面说明了,然后让我们一一了知起见,用下面这个例子实际上来说明它。说上面所说的一切法,不管是人法以及法法,人上面是叫作人我执,法上面叫作法我执,这些东西都是分别假立的,没有实在的自性。这个分别假立的东西,就像什么啊?就像绳上面啊,是一根绳子,由于你虚妄分别啊,你把它看成蛇一样。现在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为什么要来比喻呢?因为这样比喻我们容易了解。了解了以后啊,那么这个前面所指的道理啊,我们也就成立了,也就了解了。为什么你把这个绳子会看成蛇呢?因为啊!天黑暗你看不清楚,迷迷糊糊的,所以叫作无明啊。当那个天黑暗,迷迷糊糊的时候啊,你看见那个绳盘在那里,哎唷像个蛇。或者你远远看见它,咦!有怀疑。或者你碰到它,哎!觉得这样。那个时候啊,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蛇。这是因为你不看见,于是那个时候啊,无明虚妄分别,在假安立这个绳,盘在那个绳假安立上面啊,你觉得有个蛇。虽然这是假安立的,却让你怕的要命。却怕的要命,而那个时候,让你怕的要命这个啊。
【“尔时彼绳一一部分,皆非有蛇。”】
耶!那个时候让你怕的,实际上那个绳上面有没有?没有。你不管怎么找,找不到蛇。每一部分去找,找不到蛇。
【“诸分积聚亦无有蛇。”】
说每一部分固然是你把它堆在一块儿的,它也并没有蛇。
【“离绳诸分及积聚外亦无有蛇。”】
这个很明白。离开了这个绳,不管是一段一段分开来,以及把所有的绳摆在这里,也没有蛇。虽然没有蛇啊。但是呢?
【“然由见绳便生是蛇之心全无相违。”】
啊!但是并不是因为说,从绳上面实际上找,找不到,却你不怕它。不,明明这个绳上你要找那个蛇你一点找不到,却偏偏啊你会怕。所以我们昨天说那个公案说弓杯蛇影,那明明没有这个东西,他就不但怕,怕的还会啊生病。进一步我刚才告诉你,那个电影啊,说明明我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结果我看那电影,硬是头就晕的不得了。将来说不定你们有机会,现在我们这里要造什么的乐园。乐园这个东西在那里,我告诉你,在那个洛杉机,对有人去过的。洛杉机那个地方,什么地方啊?影城还是什么?影城对。在那影城里面,它有这套东西,有好几个东西。然后呢?我们呢还有那个火车经过一个山洞,然后啊,那个山洞啊,它那个火车是没有动啊,那个山洞啊,它里面都画成雪,然后那个雪崩的山洞,哇哇转,让那个洞在转,啊你就觉得那个火车在转。很多进去的,有的出来的,闭上了眼睛,蒙著那个头,晕的不得了。因为我已经前面有了这个经验,所以我心里面就,耶,想,觉得这个正是用功的时候啊,我就观那个东西,然后呢,尽管你眼睛看著它,心里面如果说你很凝聚的话,它动摇不了你。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因为蛮漫长啊,所以心一散的话,它就动摇你。那时候我觉得,啊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有很多事情啊,的的确确的,你有这个深细的观察,你一定能够找到这个问题。不过平常因为我们一直在散乱,随著境转,所以这个心力不强啊,当境配合你的时候,你了解。现在我们修行的人,怎么办呢?只要你把那个心力凝聚起来,如果你凝聚起来,你观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那,刚才说这个就这个。明明是假安立的,结果偏偏会产生这种感觉。啊,所以这两件事情,并不违背。
【“故彼绳上之蛇,唯由错乱分别之所假立也。”】
所以那个时候,绳上面这个蛇啊,都是什么?嘿!由于你啊,错乱。这个错乱啊,就是无明。由于无明妄分别,所假安立,那个时候,我们才懂得,为什么叫假安立。不是真的耶,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啊,因为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是。
【“如是真蛇亦唯分别假立,非自性有。”】
那么绳上安立的,固然如此。而另外呢?真的蛇,对不起,它也是假安立的。也不是自性有。
【“是由见蛇诸蕴而起蛇觉。”】
是为什么?在蛇的诸蕴上面而起的蛇觉哦。耶!这个句话有道理的,要说一下。前面在破我执的时候,以及在破法执的时候啊,它都不是说这个我,不是指这个五蕴,是在五蕴上面有假安立的一个我的相,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这句话。所以这个中观的真正的重点啊,我们平常动不动觉得懂得中观,懂得中观,不懂的哦。啊,所以现在同样的,这个蛇,蛇蕴上面觉得蛇是什么?是在这个蛇的蕴上面,刚才绳上面,现在另外一个东西,这个诸蕴是蛇的蕴,这个蕴上面所假安立的--有这样的东西,这个叫作蛇。容或有的人可能听懂,有的人可能不懂。但是呢?这个地方,一定要弄的清楚。
【“若观色蕴一一部分,及彼积聚,皆无有蛇,离彼诸分及积聚外亦无有蛇。然于蛇蕴唯由分别假立为蛇则不相违。”】
啊,前面这个比喻,现在是比喻所指的实在的东西,说假定你观那个蛇蕴上面所安立的这个蛇,从这个蛇觉上面找,所安立的这个蕴,色蕴,以及积聚,这个一蕴一蕴所集聚起来的,都没有蛇。这是一不是,离开那些东西也没有蛇,那时候你就晓得,啊原来这个蛇的蕴上面啊,也是分别假立的。分别假立却有蛇这个东西啊并不违背,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个概念就建立起来了。这个观念建立起来了。说到这里啊,我不继说下去,在这地方要告诉你们一下。我!出家,刚出家的时候,那时候什么都不管,一口气念佛。啊,我想也给大家说过了,我念的还非常好呢。后来因为由于印导师的慈悲,当然也有种种的关系啦。他就给我说啊,刚开始我还听不进。嗳!因为人家告诉我说,某人啊他好像反对那个。后来我才晓得,他不是反对啊,他是真正要告诉我们啊,怎么样完整的念佛。他的意思也是一样,啊你如果老公公、老婆婆嘛,你念念是。你现还很年轻啊,你有条件,得好好的学学啊。我也听不进。到后来,耶,他用种种善巧方便啊,我慢慢的开始觉得愿意,后来去看。那时候啊,第一次看的他老人家写的中观论的讲记。哎啊!看了以后欢喜的不得了,只觉得懂了,懂了,懂了。就这样。啊,然后呢,那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才慢慢的学一点教理。啊!那时候,学了一点教理以后,觉得自己真是狂妄的不得了。眼睛不是在这里,跑到那里去了。啊!那更糟糕,跑到这里还看见天,跑到这里什么都看不见耶。啊,真是个糟糕透顶。那么以后慢慢的啊,由于这样的要修,这我都告诉了你们,修学又不行,那么因为这样的关系嘛。所以又学禅,又学密,那么回过头来,那么经过了这样的多少年以后,重新那时候再接触那个又碰到这个,又看那个。所以像广论,刚开始我跟你说,我二十几年以前就开始看,看了以后不懂,前面的固然不懂,后面那个,这个毗钵舍那部分,根本是天书。一个字也不懂,不晓得说些什么?因为前面欢喜嘛,我后面也就欢喜。后来等到这个中观这个讲记看完了以后再去看,耶稍微有一点点好像有这么似懂非懂。那时候啊,这欢喜心慢慢的强起来了。以后我就接近了几位真正的善知识,那时候嘛开始,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蛮得意的,跟他们谈。后来谈谈有很多基本的概念不一样耶。我还自己觉得,先觉得很懂,发现他这个里面有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执著的不得了,排斥他那个东西,排斥他那个东西。啊,所以我很辛苦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这个自己的无始的执著,你不晓得的,不过我比较幸运的,总算啊并没有执著,太执著。后来慢慢,慢慢,慢慢的发现,不对。自己反省反省,觉得这个不对啊,刚开始还不肯低头,向人家去请问,我总要找一个根据,后来越找越不对,越找越不对。那没办法只好低声下气的,耶到那时候来了,到那时候才分的出来。刚才这个非常简单的这一点点差别哦,这个实际上这一点的差别,差的十万八千里。所以我们就说啊,这个失之毫厘,错之千里,你刚开始错了一点点的话,那以后永远兜不起来。因为这是个根本所在。就像我们常说的那个造房子啊,屋顶漏了没有关系,你补一补。那个基础坏了,对不起,如果说造个大楼的话,你非得全部重来不可,否则的话,它一定塌下来。换句话说,根本就造不起来。那么,实际上呢我在这地方,随便说一下,随便先说一下。前面呢?这个概念呢?我为什么不说下去的原因就这样。刚才说的,在我这个东西,以及法这个东西。啊平常我们觉得我所,好像啊,就是这个五蕴,就是这个五蕴,不是,不是。我这个五蕴啊,是我所,所执的这个法,这个才是,大家了解不了解。你们是不是以前所说的我所,说这个叫作我所。是我所所执之法,不是我所,我所是另外一个东西。然后呢?我,我是什么?在这个五蕴上面所安立的一样,的的确确我们平常讲的我么。我么,啊不要说我这个,我们,耶我起心动念。所以这个东西的的确确是在这个事,不离开这个五蕴,由于这个五蕴上面所建立起来的有这么一个东西,就这样。这个东西啊,然后呢?我们能缘的心,这个能缘的心,叫作萨迦耶见。就是你去把它看成功是你,这个里面有几样东西哦。第一个呢?就是我们不了解的无明妄分别,就妄分别一个什么?妄分别在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上面所建立起来的,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这个东西叫作我。了解吗?所以无明萨迦耶见,所缘的这个,所见的这个我,就是这个东西。所以诸位说我执,我执啊,是这种执著,这种见解的执著。这样,所以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有我。那么我所所执的是什么呢?我所所执的,那就是这个身体。这个里面,有这样的几样关键在哦。平常呢?我们啊,就是看了文字说我所,我第一次开始觉得好像哦,我拿了一枝笔,觉得好像我所,我所有的,就从文字上面解释,这样不对。如果我们用这个粗浅的地方,去了解一点的佛法,那是可以,如果你从这个上面要正确的认识它的经义的话,那错了,了解一点佛法,你不妨从这个上面,慢慢的步步上升。就像我们平常一向举的喻,在幼稚园里面啊,教那个小孩子啊,大家一起玩,玩完了以后,觉得他高兴了,来了,然后呢要跟你慢慢的学了,写一个一。他说:“耶,问你爸爸,你爸爸抽不抽烟。”如果他抽烟,那这个烟就是一。我们千万不会拿著这个烟,回去的时候,给爸爸说,这个叫作一,不叫烟,这个不可以。如果说爸爸不抽烟,他问你耶,妈妈有没有给你吃棒棒糖。说有。那么这个是棒棒糖,啊这个是同样的道理。这个是对我们步步上升的。如果你将来真正要运用它的时候啊,这个地方也不同。那么现在本论后面它所指的是每一个地方,经过最严密的决择。所以这个当年不要说小乘这个有部跟经部,乃至大乘唯识跟中观的真正论的,它不是像我们想像当中,哎呀吃饱了饭,没有什么事作,这么乱诤辩,不是我们想像啊,像我们平常作的那种事情,不是的。它就是对那事情的真正的问题的,真相上面是一点漏洞都不能,概念在什么地方,现在大家了解没有?这个辩别是这样。唉!你想这样深细的地方,都是如此。何况浅的地方。反过来说,它所以能够达到这样深细的地方,是必定在浅的地方,也这样。所以我们现在正学的一定还要刚开始,如果说,简单来说戒定慧。所以不要说,唉啊,现在我持戒了,为什么我平常这么注意这件事情,乃至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的确确你非要在每一件事情上头啊,你要肯深细的这样去一步一步上来,你才有希望。那么大部分同学也许说,唉呀,现在这样的我怎么行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时候你必定要了解,是正因为我现在条件差,所以我因地当中一定要种那圆满的正因,记得吧,这个是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要说,唉啊,这个太差了,这个不要去管它啦,我什么都不要啦。正因为差,所以我说,我现在因为条件不够,我只能念佛,但是我念佛的目的,干什么?为了这个。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念念念,念到后来的话,慢慢的,业是除,障是消,然后呢?你的智慧慢慢的开明,你就能够学了。不管你学那一个法门,这个是我们眼前真正重要的。所以不管对于在座的那一类型的人,你要把握住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真正重要的。我为什么特别说这个话呢?今天好像时间已经过了啊。那我简单的再说一下,因为说到这里啊,就有人啊,就觉得,唉呀!那好像在这地方讲的话,乃至不讲,参禅也不好,念佛也不好,不,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没有一个不好的,尤其是眼前这个念佛是的确绝对好。我在这个地方特别要告诉大家的话,你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不但是保证你是万修万去,而且去了以后,是很快成佛,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七十六页啊,附录当中讲观那一部分。啊五百七十七页。那么已经上面把决择人无我,法无我,以及法无我当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已经主要的理说明。那么说明了以后呢?它又用一个比喻说,这个法无我,就像什么呢?就像绳上面我们为无明所覆,妄见的、虚妄的一种分别,耶,看不清楚无明是看不清楚,把它看成蛇一样。虽然这个上头明明没有蛇,可是因为你为无明所覆盖,所以就会产生蛇的恐惧。乃至于产生不但心里的恐惧,使得你身上乃至于会受病,像我们历史上很有名的弓杯蛇影的故事。这个地方我也讲一个现代的故事啊,因为有人容或会说,啊这是古代的故事啊,也许这是庄生寓言,这个譬喻。实际上呢?这个事情是千真万确。我说这个事情,不是一定说弓杯蛇影,我也没有看见。可是我说这个心理状态,会对我们产生绝对的影响是千真万确。然后呢?这个报导是什么?是民国五十几年确定的我已经记不住了。我大概在五十六、七年那个时候,啊这是我可以肯定的,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出了家。那么看见一段消息,登在那时候叫作征信新闻,现在叫什么?征信新闻,现在改作经济日报?对中国时报上面。它有这么一段新闻叫作意识杀人,意识杀人。那么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发生在美国,那么心理学家就有人觉得这个,因为他也接受了这个佛法的思想,加上西方所谓唯心唯物这一种诤论。怎么杀法,哦这个法真是妙极了,但这是个事实。有一个死刑犯,判了死
刑了,现在那个死刑有两种啊。有两种。在美国它不再枪毙,那杀头早就去掉了。有一种呢上那个煤气,有一种呢电椅,哎呀,这两种东西我都看见了,那个都残忍的不得了,非常残忍。我不是亲眼看见啊。我看见那个死亡的真相,那个是真实的录影片,你看了啊,那真是实在那个,不要说自己受影响,你看了就恐怖极了。他临死的时候,那眼睛一定绑起来。然后呢上的时候,把这个人绑在那个银椅上面,那每个地方都通通把它绑的死死的,不能动。否则的话,那个电一通啊,哇!那是绝大的震撼啊。我看见那个电影的话,他那个身上的眼睛、鼻子、耳朵通通出血,七孔流血,那是你可想而知,那身上震动的情况啊,颤抖的那样子,啊那实在是恐怖极了,啊,那尽管是平常的时候,那个电影,你们不看则已,我还记得那时候在
洛杉矶人家租来看了以后,那几个普通在家人看了这个电影,一个礼拜,看见肉就要吐,就不敢去吃肉,这么个厉害法。那么后来有人就提议,建议一个办法,怎么办呢?用意识的方法来杀人,那个意识怎么会杀人?哎!这方法真是妙了。啊,然后呢?那就说有几个医生,那么当然那个犯人,那个判死刑的那个犯人啊,眼睛是蒙上的,看不见,啊那几个医生。平常他们都是这样的,有如果信仰宗教的话,他一定有传教士跑的去,给他作最后的弥撒。啊完了以后呢就是那医生进去,这个执行的这个法官,验明这个正身,然后最后上刑法。上刑法把那个手啊绑在椅子上要绑好以后就宣布,这一次经过什么会议的决定,他判了个死刑,用了刑法的方式,就说比较人道一点,怎么办呢?把他那个,这个动脉管,还是静脉管的血啊,让它流,流尽而死,就这样一个方法。然后呢身上面,当然啊医生啊,虽然要死人啊,那个西方人还是很人道的哦,把他消消毒,弄弄好。死了还给他弄弄好。实际上呢?真的吗?不是的。怎么办呢?就上面绑一根管子,那个上面绑一根管子,那个管子里面流那个热水啊,在那个绑在那个手臂那个地方。手臂那个地方。然后跟那个流出来那个水跟那个体温是一样,啊然后呢,这个一个执行官跑到那,拿了个刀一划,就是当然一划。实际上,划的那个。边上,划不到的地方,稍微一点点那个皮肉之伤,皮肉之伤。然后呢?划开了以后啊,那个血就流出来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看到血的影子耶,也没有血流出来。然后平常我们打针的时候,不是贴那橡皮胶管吗?把那橡皮胶管把它贴住了,贴住了以后呢?那地方不是有一个导水管在旁边,那个水慢慢,慢慢的就流出来,先开始的时候,比较小,那后来慢慢的大,大的以后那个水从手臂上流过去啊,又看这样的流过来,流过来的话,那个水就流出来了。然后呢?那个执行官就在那里像催眠术一样,啊这么,这个完全是暗示那个,暗示那个受刑的人,啊,然后呢,看得出来那个受刑人,被他一划,那个恐怖的心情啊,虽然他闭上眼睛,你看的出来。然后那个心脏,过了一下去把把他的脉,说现在那个脉,慢慢的微了,哦慢慢的什么?然后那个血压慢慢的降低了,这样那个犯人,这个的面色就惨白了,就这么弄了两个钟头,那个人就死了,就死了。然后把他放下来看看,就弄不活了。事实上,就像那样那个。哦!然后把那个橡皮管剥下来,一动都没有动,这个人就死了。嗯!这个纪录征信新闻上面,当年的,你们好好的去翻,还可以翻得到,如果找到原来的那意识杀人,看见没有,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这个地方说假立,那么,那么现在问题,为什么我们对这个心里不会产生这样的状态呢?这个随后再来去讲它。这个随后有时间,我会告诉你们。现在我们继说下去。
【“问曰。”】
就在下面这个问答当中,说明这件事情。
【“如于绳上毕竟无蛇,则于蛇蕴亦应毕竟无蛇,以彼俱是分别假立,寻求实蛇不可得故。”】
那么,啊有一个人啊,就有问题了。说是的啊,没错啊,你举那个比喻是没错。说既然这个绳上的蛇是假立的,那么同样的蛇蕴上,换句话蛇身体上,那蛇的东西上,没有蛇。就像我这个,我啊在我这个我的五蕴上面,蛇在蛇的五蕴上面。那么蛇呢?也是啊。同样的在蛇的五蕴上面,也同样的没有,毕竟没有真实的蛇。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分别所假立的。啊说寻求实蛇不可得故。照理说你找不到蛇。可是实际上呢?我们看起来绳上假立的这个蛇,我们很容易找到,没有。蛇上假立的这个,这个我们讲起来,找不到它没有,硬是有的,它咬了你一口,硬是发作,把你送命的。
【“答曰:无过。”】
说这个,不错的。他下面这个辩很重要哦。
【“彼二虽同是分别假立。”】
这两样东西啊,是没错,也许我们分别所假立,这个分别什么?无始虚妄分别所假立的。
【“以理智寻求无可获得,然由分别假立,可否安立为有,则不相同。”】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卷A面
假立可否安立为有啊!则不相同,现在下面这个答案来了,这个就是中观不共义,换句话说,真谛跟俗谛空有之间不但不相违背,而且这两样东西必然配合的,最重要的道理,这个地方请大家仔细的听,说这个两样东西,一个是在蛇上面所安立的假的蛇,这个绳上面的安立地跟蛇上面安立的两个东西的差别,啊这两样东西,如果说我们用理智,这个理智是什么?就是比量智,根据著圣言量,以如理地智慧去观察、去找的话,那找不到,一样的都是因为有分别,虚妄分别假立的,但是啊!虽然有分别假立啊!在这个分别假立当中,这个所假立的东西却有不相同的内涵,那么为什么同样假立的有不相同的呢?
【“以于绳上分刖假立为蛇,不可安立为有。于蛇蕴上分别假立为蛇,则可安立为有。”】
说在绳子上面所假立的这个蛇啊!它这个东西你不可以安立它说有,而在蛇上面分别假立的这个蛇,这个可以安立为有,在说明这个之前,要回过头来刚才说一下,这个两样东西,同样是分别假立的,可是呢?现在,我们如果是以理智,换句话说以圣言相应的比量智,完全是真理去观察地时候,观察它是不是有真实的实在的自性,那个同样的没有,那时两样东西完全没有,可是现在呢?就是这个假立的这个形相什么等等,这个也是另外一样东西,下面来解释,
【“以是分别假立非定是有。”】
那么说明,因为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啊!通常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呀!这个东西,有它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名言量,由我们分别所假立的,凡是分别假立的东西,我们都给它一个这个分别假立的标准上面所安立的这个量,譬如说我们常常讲的桌子,你说桌子这东西有别没有,有,这个东西怎么来地,是我们分别假立的,这是我们前面说过书本,眼前的一切东西的的确确这个地方的分别,就是说有种种的因缘,不是实有自性,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叫做名言量,那么这个名言量当中啊!他确实有差别,有的是有,有的是没有,那么哪一类是没有,哪一类是有,下面说,
【“如计声常及人我等,虽是分别假立,然非是有。”】
就像什么呢?譬如说声是常,这个是印度的外道,外道当中啊说声论是它觉得声常性,我们说这个声是无常性,它这个地方我们不必深入,深入的话,又扯到太远的地方去了,乃至于我们人上面,所执著五蕴上面找到一个我,这个我啊!它不是实在有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呢?
【“分别假立虽非定有,然属有者,则定是分别假立。”
】
凡是虽然这个分别假立不一定有,但是啊!你这个下面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说它假定说你有了以后,分别假立的东西,虽然不一定有,这个不一定有是指什么?指两种情况,有一种呢?就是它这个理性观察的实在自性是一定没有,然后呢?以名言色有来衡量它的话,它可能是有,可能是没有,啊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分别假立的,那么这个分别假立,在什么情况之下是有,什么情况之下是没有呢?
【“以有者必是名言有”,】
在分别假立当中所谓有的这个一定是名言有,但是
【“这个名言有者寻求名言假立义时,必无可得。寻求假义既无可得,则唯是于无观察识前,由分别假立为有也。”】
说现在这个上面以名言所安立的这个东西叫它有,是叫它有,这是名言色所安立的,但是你要认真寻求是什么?寻求来就是认真去找,真正说起来,就是用理智观察去找,所谓认真,当然是真正去找的话,不是开现笑地喔!你理智观察去找,这个所假立的真实义,真实的内涵,有没有这个真实的内涵啊!对不起!那个时候啊找不到,那个时候找不到,譬如说我们讲那个桌子,是你用这个木板、用这个人工,这么咚咚咚,这样凑起来,凑起来以后呢?有这样的东西,然后你叫它一个桌子,这样,那个桌子这个东西啊!是什么?在五这几样,不是,在它所所安立的这些法面所安立的一个假名,对不对啊,是,平常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桌子,是啊,讲到桌子你就想到,可是桌子这个东西的本身啊!对不起,这是这个东西的一个代名词,这个桌子本身啊!那个地方只有一种功效,是有这个功效,是代表这样的东西,桌子,桌子本身,你讲的这个桌子本身并不是一个实在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古德们常常说:譬如说火用这个名词,这个火这个名词,代表这样的东西,说你讲这个火这个名词,不是实实在在的火,假定你讲的火的名词是实实在在的火的话,当你讲到它,那个嘴巴你就烧掉了。应该这样,很简单,如果有火的话,你讲火嘛,这个火实在的,你的火就把它烧掉了吗,当然不会烧掉,就这样啊,同样的,你讲桌子的时候,你嘴巴上面讲那个桌子的时候,你晓得桌子所指的是什么?所以它代表这样东西,这个不是很清楚吗?就这个所以你找这个真实的意义是找不到,那么虽然这个找不到啊!但是呢?当在无观察识前,就说现在呢?前面寻求,寻求就是苋察,你要去观察寻求的时候啊,却找不到,但是你不去观察,当你说桌子,唉!桌子嘛当然就这个吗?火当然就这个嘛!那个时候,所谓这个识所安立的东西,在这个感受上面是有的,譬如我们讲到火,火嘛,就是这个,对啊?那点蜡烛也是火,然后呢炉○上面也是火,是这个我们的心识所对的这个上头,这个上是有,因为有这样,所以啊!在我们心识所对的上头是有,有这个名言假立的这样的一个形象,有这样的功效,有这样的种种,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会对我们产生种种的功效,乃至于譬如说我们讲到尽管讲火它不会烧你可是假定这个火对你的的确确有一种感受的话,讲到那火的话,你会心里面会有一种害怕,譬如说一个人曾经被火烫伤过烧过,听见火就害怕,实际上我们没这个经验,我们不妨说跁!譬如说,讲吃的东西,那个假定你,你没吃过,不管他讲怎么吃什么?你也不晓得什么?可是如果你吃过的东西,讲到吃的话,唉呀!你那时嘴巴里咕噜咕噜,肚子就咕噜咕噜叫,口水就咕噜咕噜流,唉呀!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呀!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东西啊!就是你这个名言识,就是我们识所安立的,找到实在的东西有没有呢?没有,但是呢你不去找的话,正因为这个安立的时候,就说所以建立起来是根据你那识所建立,它对你那识所就有这样功效,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在名言当中所建立的东西,那么在观察的时候你找不到真正的东西,但是在不观察的时候,这个确实可以建立,它有实在的形状,实在的功效等等,这是没有真实的自性,如此而已,了解了这个,那个时候,“绳上之蛇”?在这个绳上的这个蛇是名言中无故成毕竟无。就是在无观察识,你不要去观察的时候,那个认识对答了以后也没有,对不对,这个是没有的,但是无观察识,当为什么情况有,这个我们暂时不谈,等一下会讲,
【“蛇蕴上之蛇,由名言中有故非毕
竟无。”】
在这个蛇身上的这条蛇啊!在这个名言当中,它不是毕竟无,确实有这样东西,所以说
【“以绳上之蛇,世名言量即能违害,蕴上之蛇,世名言量不能违害故。”】
这个什么话呢?这个就是世俗谛的建立,这个世就是世间的共同的法,世间的意思,叫做覆盖义,染污义,被什么东西覆盖呀!就是被一个痴闇所覆盖,因为痴闇所覆盖,所以才产生这种虚妄的分别识,那么这个分别识所分别出来的这些东西叫做什么?世俗谛,这个地方所讲的叫世名言量,世名言量,这个世名言量是我们世间所共同的,现在世间所共同的这个认识作用之前,你现在拿一根绳子说这个蛇,对不起,大家晓得这个不是,对吧!所以跟这个世间所共同认识的这个认识作用,这个世名言量当中不能站,站不住,所以它说能违害,但是啊!蛇,真正的蛇,是蛇蕴上这个蛇,那个世间的名言量,是共同的世俗说的名言量是不能覆盖的,它的的确确有的,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世俗谛善巧的建立,那么这个了解了以后。所以它前面用这个比喻,只是用一个容易的比喻来说明难懂的,那比喻要说什么呢?就是说,一个造一个实际上的一个事情摆在这地方,当你被黑暗所蒙蔽,你不清楚它的真象之前,结果你走来一看,哦!觉得认识这个东西,那么如果说,你啊能够很明白地去看的话,就发现跟你原来所看见的不一样,它的真实的内涵就显示出来了,这个比喻当中是指什么?骤然一看,就表示在黑暗的时候,然后呢?真实看到的是把那个光明拿出来的时候,现在对我们这个认识作用,普通叫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跟杂染相转,相应的这种认识作用,就是一般我们直觉,拿眼睛去看,看见嘛!就这个东西,然后呢?根据你眼睛看见也好!耳朵听见也好,身体触到也好,所谓说色、声、香、味、触这几样东西,然后呢?生起了这个五根之识,那个时候这个第六意识跟它具转,这个第六意识所缘的就是前面五识所缘的,然后你心里面想什么什么,这个东西什么叫无观察识,就相当于前面比喻当中被无始以来的习染所覆盖的,那个时候你觉得是有,那么进一步呢?如果你寻求,寻求是什么?就是不再被这个痴闇所蒙蔽,你拿光明来一照那个时候发现它没有了,这个名言量的建立是这个样的,这个是名言量的特质,所以既然是这个特质的话,这个名言量也是共同的一个所以对这个名言量来说,一定是什么?就是说哪!大家我们是用什么来建立地,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我的眼睛是这个,耳朵是这种状态你也是,,他也是,我们都是,尽管我们都是,可是那个时候,你的眼睛有了毛病,或者你的耳朵有了问题的话,哦!对不起,那个时候啊!所见所闻就不一样了,有色盲的人,青的会看成黄的,对不对到底看成什么?我不知道,反正色盲的人看的颜色就跟我们不一样,同样的耳根也是、身根其他的也是一样,乃至于神经错乱的人啊!这个意识它所想的事情跟我们不一样,对不对?这个实际上的状态,乃至于更进一步,就算是我们现在这个六根、六识都是健全的,都是健全的,但是这个里边有一个很特别的事情,这个五根跟第六意识,五识跟第六意识有一个差别,五根所缘的是现量境界,这个所谓现量境界,要注意喔!就是对根所缘的现量境界,这个眼前对这五识五根来说是对的,可是在理智之前不一定正确喔!啊理智之前是不正确的,所以换句话说因为这样东西本身啊,就是由这个名言量所安立的,那么它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传到第六意识当中,那么第六意识就根据这个五根所传的这个落谢意识也好,或者第二意识也好来判别这件事情,平常我们这个名言量就这么建立起来的,对不对?就这样,这个我们第一个要弄清楚,所以假定是现在一个人眼睛蒙上了以后,然后呢?你看不见的东西,人家告诉你这个什么?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你的的确确你不是眼睛看见,你耳朵听见,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产生一个什么效果呢?那个就是哪!你会完完全全根据他给你的报导去想这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是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种经验,我们不一定啊!像那个犯人一样被他去上那个刑,可是的的确确人家跑得去拿一个什么东西来,假定这么有这么一个说哪!那个地方发现那条蛇或者发现一个东西,我们大家神经紧张得很坐在那个地方,忽然之间就算一个东西爬进来,你一定吓得一大跳,对不对?为什么?我想人人都有这个经验,不要说那个时候你没看见,可是呢?你意识当中已经接受了有这个东西在,所以当那个东西过来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啊!就心惊肉跳这个感觉来了,这个两样东西,就介乎刚才这个粗染的名言识,跟这个如理观察之前,我把这个例子手加进去,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这个特质上的情况,所以实际上呢?就说这个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正常一般的这个识心作用,就是认识作用,现在我们佛法上面说识,就是我们凡夫的识,在这个特别名要叫名言识,这个名言识,这个识所安立的,所看的,所对的、所想的这些东西,当然这个识什么?就是我看这一个东西,看了一个东西以后,所看见的东西我们叫他量,它这个法相上的,实际上平常我们不妨这么说一说,我用一个尺然后呢去量一个东西,量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秤,秤一个东西,秤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表,衡量一个时间,衡量出一个标准来,这个我们大家都晓得对不对?那么你如果用尺来量的话,量出来的这个叫量果这个叫量,这个量是以长度来计的,那那么叫几尺几寸,以重量来计的叫几斤几两,而时间来衡准的叫几分几秒,那几年几月,现在呢?这个地方的就是说,我们用名言去衡量出来的叫名言量,所以能衡量这个东西啊!我们叫做名言识,所衡量出来的结果,叫做名言量,这个清楚不清楚?所以这样东西,这样东西它本来怎么样建立起来的?本来怎么样安立起来的?实际上呢?就是我们无始染污以后与无明相应,这个无明相应了以后,我们这个心念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功效,这个功效我们就叫它识,这个识就是错误的,本来它安立就是它这个东西安立,既然跟在,根据这个东西而安立的。所以啊!在这个东西上安立的东西对它来说,自然是真实的。所以这个事情有,这样,这个情况,而这个东西的安立本来是虚妄分别,所以它不是用理智安立的,所以那个时候,你用理智去
观察,对不起,没有这样东西,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一个比喻,现在再说一个比喻,譬如小孩子,容或我们还自己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容或我们忘记了,看了这些小孩子们,唉哟!这些小孩子趴在地上玩,最小的时候啊!自己乃至于撒了一泡尿,弄了个泥巴弄了个很高兴,长大了一点当然不会,然后呢就在地上面玩那些什么东西,我的印象我的小时候欢喜踢毽子,现在大概也找不到了,后来有那个什么玻璃球,那个玻璃球,你们叫什么东西啊?玩那个东西会弹,啊!现在的名字不知道什么,现在当然现在玩的,啊!那时欢喜的不得了,那个大人啊总觉得不允许,然后呢?有的时候他处罚你,乃至于看见了以后把它拿掉了,嗳哟,自己都痛哭流涕。现在如果长大了你去看看,真的可笑极了,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比如说你在这个地方玩一个刚才说的弄点泥巴玩了一个东西,只觉得,嗳哟这个当然大家做,我的房子,你的堡垒,大家打仗,啊那个大人跑来告诉你,唉呀!你弄这个东西干什么,赶快走,走、走,把你牵走,然后把那个城踢掉了。唉呀!你在那里痛哭流涕,会不会呀?会为什么?因为在你这种情况之下,是你的那个时候的名言识所安立的,对不对?你千真万确的做,两个人打的很起劲呀!我的造了一个东西很坚固,然后我又弄了一个炮,攻打他,他在那儿防守,结果一个大人跑得来把你拿掉了,的的确确你很伤心、很痛苦,乃至于几天你还睡不著觉。所以你不妨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地去思惟、观察、了解了,所以他这个比喻是说明了这件东西,那么现在了解了这个以后,啊这个概念了解了,那么自然对上面它那个问难,就解决了。所以呀,它本来这个比喻是用一个难懂东西的内涵,却是很容易懂的、很相应,不过只是它相应部份喔。所以现在我们先把取出相应部份来解释完了以后,最后慢慢地再说这个真、俗二谛建立的关系。啊!那么刚才我们不妨为了容易了解起见,把我们所举的这个比喻每一个都想一想看,第一个是说,我们大家都没看见,可是啊,平常的时候,我们晓得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假定说啦!我们说常常有毒蛇会来的,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喔!那一天哪有人看见一个青竹丝,从我们这个后面那棵芒果树上面爬到那个地方,对吧?假如经常有的话,到了夏天,唉呀!蛇来了,大定提心吊胆,然后呢?你就算踢到一样的东西,我们一定唉哟心惊肉跳,马上两个脚缩起来,这是一种状态。然后呢?我们想到小孩子那种状态,乃至于想到刚才说的,告诉我们的意识杀人的故事,那更进一步的话,我们了解,现在我们这个认识作用,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可是凡是不管是哪一类,就是以它这个名言识所安立,这个东西对它来说,的的确确是有这个功效,而且它这个认识作用当中千真万确的是觉得绝对有。所以刚才说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是它的现量,因为是它安立的嘛!对它就有产生的功效,第六意识来来所缘的,一直是缘这个什么?缘那个五根给它的传递的讯息,这个是它的真的特质,所以说是跟著去转,跟著去转。那么这些东西啊!都是无观察识,假定你认真观察一下的话,那就找不到了,这个真实的东西找不到了,所以在它这个比喻当中要说明的这个人上的我,是不观察的时候是千真万确,一观察没有了。同样的,我们刚才说这条蛇,不管绳上的蛇也好,或者这个人说的蛇也好,或者这个小孩讲的城也好,乃至于我们刚才讲那个东西,如果这个犯人张开眼睛一看,那简直哈哈大笑,对嘛!我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都是如此,这个情况就是这样,怎么?现在首先说明这个,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合上法喻,如绳非是蛇,喻五蕴非我。”】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绳不是蛇,那么所以这个五蕴也不是我。
【“如依于绳而生蛇觉,喻依五蕴而起我想,如依盘绳而现蛇相,喻依五蕴有我相现。”】
同样的,尽管这个上头明明没有蛇,以及这个上头明明没有我,但是啊!在绳上面却千真万确的可以让你生起一个蛇的感觉。同样的,在五蕴上面的千真万确的生起这个我,我们一天到晚就跟著这个转,啊!同样的道理。
【“如依绳现蛇而蛇非有,喻依五蕴有我相现,而实非有。”】
同样的道理,依这个蛇上在实在的蛇,依喻找不到五蕴上头的我相啊!要找它的实在,这个实在我们有时候称它自性,有的时候称它为自相,有它的什么?不管种种,说真实的这个东西找不到。
【“此即我无自性义”】
所以说这个我啊!无自性,它注意啊!叫“我无自性”,不是单单没有这个我,平常我们讲的无我的话,真正的全文应该是无我自性,这样的东西,我这个假的形相,这个是有的,你们懂得了这个,所以大智度论上一开头就说明明没有我,那么为什么佛说要我?佛也处处地方说我、我、我,他这个我是以什么安立的?啊就是以世俗谛。那么这个世俗谛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说的名言量,这个无观察识之前安立的。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呢?他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的都在这个里头,所以要让你认得也认得这个,让你从这个上面认得了它,然后呢?告诉你为什么有这个,真实的理智上面没有,然后你如理的信得过,信过了还要自己认真观察,信过了不观察没有用。经过你观察发现,唉呀!真的没有啊!只要这样的安立的话,确是有它这样的一个假名,或者叫名言量,或者有它的功效。乃至于啊!从如此因感如此果,而种种这个因当中必定有一个主因是什么?无明,无明所现,所以十二因缘由这个上面建立了,无明故行,行缘识,然后呢?下面,,一段,全东西都来了,那现在我们从这地方先继续下去。
【“又如绳上虽毕竟无蛇,然由见绳为蛇故,生大怖畏,如见真蛇。”】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卷B面
【“又如绳上虽毕竟无蛇,然由见绳为蛇故,生大怖畏,如见真蛇。”】
就像前面我们了解了,绳上绝定没有蛇,但是啊!为什么?因为无始无明所覆,妄见而看见这个蛇,所以那个时候啊!虽然没有蛇啊,确是真正能够生大怖畏,好像真的蛇一样。因此,
【“如是依自五蕴所见之我虽非实有,然由分别假立之我,于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作一切事亦不相违。”】
就这样,这个五蕴上面之我,实际上的我也没有;同样的,有什么?有分别假立,所以叫做分别假立什么,由于虚妄分别,这个假什么?叫做假藉。那这个是假的,藉这个五样东西,因为你虚妄分别来安立之我,虽然虚妄分别安立之我,确是在四威仪当中可以做一切事情,就像前面这个蛇,明明是没有啊,确是要让你害怕,一样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是什么?此即缘起义,缘起就是这个,你懂得了这个,了解了刚才我这句话吧!无明行识来了,这个识怎么安立的?唉妙了,就因为无明而行,行了以后而识,所以这个识本身就这样安立的,而然后呢?再把那识回过头来当然跟它相应,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不对?譬如说我现在这样东西是用这个方式,所以说是用地上立,还是用地上倒,从这个上面生,还从这个上面减,现在这个东西所建立的,自然还受这个建立的原来的东西受它的支配。譬如说我们做一个桌子,如果你做桌子用木头等等造的,当然一定啊,还受这个木质的影响,如果这个桌子是用钢铁做的,是钢铁的影响,这个怎么化吗?譬如木头所做的用火来烧,就会烧坏掉了,用钢铁所做的话,对不起,你绕它一下,烧不坏。现在呢,这个蛇啊!就是我们无明所安立的,所以啊!你回过头来识所相应的就是无明部份,就是这样彼此间的必然因果关系,这个也是个比喻。所以这个缘起就这个上头,同样的,你如果是这个时候你了解了,
【“如是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
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中观的真义就在这里。前面这个道理我们都了解了,那么这样的话呢,你啊,正确的见到,哦!原来一切法真正要照它的实在的真实的内涵,这个真实的内涵,叫它自体、自相、自性、真实有等等啊!没有!正因为它没有啊!才会安立,才会假安立,这个假安立啊!因为它是假安立,所以有这样的因就会有这样的果,假如它本来有的话,你怎么去安立它嘛?对不对!你没办法动它,本来就这样,你就不能动它了,所以说正因为它无自性,无自性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性空,所以正因为性空,是必定缘起,正因为缘起,是必定性空,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所以它正因为如此,所以它那个本性空,正因为本性空啊!所以才有、才现起,才会产生必然的缘起的意义。所以前面说,那这样的,因为你正见一切法都是空,所以是正见缘起;反过来说,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替应正理,即由此果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反过来你了解,哦!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分别所假立的,因为这样的分别所假立的,所以你这样地怎么安立啊!就会有这样的一个形相,你安立的这个东西叫做因缘,下面现起来这个东西叫做果报,那么自然而然这个时候你啊!一切法必然是都是这样的安立起来的。这个安立起来都是假藉那些东西安立起来的,自然而然,你怎么安,下什么样的因,自然而然,现什么样的果。由于这样的道理,自然而然啊!才了解必然会引生一切法都绝对没有真实的确实这东西,这个时候你晓得,哦!原来缘起啊正是性空。现在我们常常说,明明是空的,就它偏偏就缘,好像这个里边啊有矛盾,现在你真实的了解了中观正见的话,那就一点都没矛盾。正因为它是空的,所以必定是缘起,这个幻有的现象,就是必然的,正因为它缘起,所以必然是性空,这个就是学教下当中的它的最殊胜的一点。譬如我们讲禅宗,禅宗绝对有它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殊胜的,特别的功效在,可是禅宗这个里边啊!它有它一个特质我们必定要了解,学禅的人一定要有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证见空性的时候,那个时候忽然之间一切都消失掉了,乃至于以为一切都空,那时候啊!你不知不觉之间会走上话大空,何况在没有证见空之前,你在定当中,乃至于定慧都不认识。譬如说我们学定,你没有得定的话,根本不可能证见空性,所以得定的过程当中,从欲界定到未到底定的时候啊!那个一切的实质慢慢慢慢地像如云如雾这样消失掉了,好像身心不见这个状态,如果你了解的,以为证得了空了,那连它定,根本定都没得到,这是第一个错误,绝大的错误,我们很多人都陷在这个里边。那么进一非,就算你真正的能够参,然后证见空性的时候,喔!见一切都没有了,实际上呢他不了解这个空,而便是缘起义。这个你们如果是正式的去研究一下,正式学禅,以及看看那个褝宗古代的祖师的公案,都是这样地,很多人一下,说一坐破三关,一开悟彻底开悟,那时因为他已经走到很高了,这样,重新回来的时候,就好像以前存在银行里,跑去一看,哦!原来我有个上亿的财产。绝对不是现在有的,平常一步一步上去的话,一定是第一步初关,第二关,第三关,我想我们大家了解,破了以后,对不起,他那个祖师还在,还没有,你还要来,继续地再来,一步一步能跑下去什么?就是这个。万一你没,离开善知识的话,毛病就来了,很多、太多这种祖师们,都有这种典型的公案,或者他只破了前面的,然后呢?因为没善知识的引导,自己觉得见道了,目空一切,话大空,自己也错,带人也错。还有一种呢,虽然如此,但是呢,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呢,继续的在参访,到最后啊!才能够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而教下不,那理路上面先告诉你清清楚楚,然后你照下去走的时候,那个方法是非常稳当,但是见到一步的时候,你就晓得了,现在达到什么程度,现在达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一个老师是活字典,必定要你跟他有缘,一直跟在旁边,那个时候你还肯听他,他还肯指导你,否则跟在他身边没用。现在教下你这个理路清楚了以后,一定为什么要产生定解,然后你照著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走入的时候,你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哦!对、对、对,跑到那里,你不会走上这条错路,了解吗?就是它的两个特质,实际上呢?你真正地有圆满的师承,正确的方法,这两个的的确确是一样地,这个结果是绝对一样地,这个地方的特别的说明,反过来,你现在如果真实地了解这一点这个道理以后,平常我们!非常混淆的空有之间那个观念啊,不但没有一点的矛盾,而且必然两样东西要互相观待而立,空是观待有上而立,有是观待空上而立,拿掉了有也就没有空,拿掉了空就没有有,譬如我们论任何一件事情,说这个东西,啊!然后呢?你说是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缘起,对不对,那是很正确地,那是塑胶的,然后里边是什么的?经过怎么做怎么做?正因为它缘起,所以必然不是天生来有实质性的东西,实质性嘛!天生如此,本来如此,你不能改变,不是因缘所造作的,所以叫做无为法,有为法什么?你有所作为产生这样的功效,就这样,因为你有所作为而产生,所以同样你有所作为而有,有所作为而无,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彼此间的必然关系,因为你用这种东西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这个建立起来怕火的话,碰到火它也烧掉了,对吗?就这样,如果这个东西不怕火的话,那么碰到火,它也动不了它,这个是必然的这个因果关系,所以在这个上头一定是什么?啊!正因为它性空啊!所以啊!现起这个缘起之有,这两样东西你不能离开的讲喔!当然在我们平常状态当中,你只看它的一面,说现在用这个功,用它的时候,你根本用不著把这个理论搬出来干什么?这个不需要,这个是不需要的,实际上呢?对这件事情的本身是这样,那么至于用外面的东西是这样喔!当我们身心上的这东西,这个东西本身却是什么?跟它完全一样的,这样,跟它完全一样的,我们平常为什么所迷糊呢?就是当我们运用,实际上啊!运用这个身心的时候,假定我们正确的了解这样东西的话,自然而然你要什么样的果,你就下什么样的因,你要避开那些果,你就应该啊!避开那些因,反之,眼前这果,如果说你觉得不好,你就在因地上面怎么去拿掉它,因为我们彻底的了解一切法绝对不是天生如此,绝对不是自性有、自相有、实在有,这个叫做什么?性空义。所以你因为见到了性空,那个时候你会产生一个什么结果啊!任何事情战战兢兢,一点不会错,对不对?这个简单嘛?没有一个地方不由因果建立,所以到那个时候啊!持戒非常认真,马虎一点你晓得,你马虎一点,对不起,你这个马虎的因,就得马虎的果,你认真的因啊!必得认真的果,这样一来你了解这道理,你会不精进吗?所以现在人啊!讲空讲错了,讲了个半天,讲完了空啊!什么都马马虎虎不要了,他何尝真懂得空?真懂得空,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因为这里所以啊!就我要要提一个事情啊,有的人啊!是因为太善巧这个,所以常常说唉呀!你讲了个半天空、空、空,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场,现在你想想看有没有用场?用场太大了,你如果是真正的了解了空的话,你必然会战兢砥励;唉哟一点小地方都不敢马虎啊,对不对,这第一个,然后呢?我们如果真的把那个空理能够推广开来的话,你遇见任何一切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譬如人家跑得来骂你,平常为什么我们会发怒啊!这很自然啊!人家若是捧你,你自然就高兴啊!为什么?这很明白,当人家来骂你的时候,我立刻的反应这个是什么的一种状态啊!现在这个地方叫做无观察识,对不对,那个就是我们这个名言量,那那心里面就不加观察地动一下,他为什么来骂我,这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所安立的,你必然会发脾气,就这样,再不然的话呢?假定你经过多生的习气,养成功了忍辱,那个还是你的什么?以前的习性养成功的,还是行所安立的识,所以他来骂你的时候啊!唉呀!好了,现在不管是你容易发脾气也好,或者你啊!能够忍辱也好,乃至于经过世间的修养来说;唉呀!你笑一笑也好,这个前者是属于啊!属于俱生而来,后者是属于分别而来,必然产生结果,假定你真实的了解了这个空的道理以后,那么这个时候就看你了解这个空理的深浅,以我们现在来说,闻思相应的空理,这是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应该走的,听懂了道理,原来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地,那么为什么以前会产生这样的这种贪嗔痴?因为无观察识,现在你认得了,经常去观察,所以这个叫什么?如理思惟,假定你正在如理思惟的状态当中,然后这个人来骂你的时候,你想啊!绝对不是天生来的,一切事情一定有的因果缘起的法则,我不一定什么时候是不知道,但确定以前骂过他,所以啊会产生前面讲的业果等等的话就是说这个业必然感得的果,这个道理何在不清楚,到现在呢,完全清楚了对不对,结果呢?现在这个清楚了,才能够对前面共下士这个业感果的产生决定信解,对吗?假定你对这个有了决定信解的话,是不是从理上面,从任何一个角落上面;你就很清楚的明白地解决眼前一切问题,对不对?那个空之功效啊!之广之美啊!乃至圆满啊!世间无出其右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都不要,譬如念佛,那你为什么要念佛啊,很简单嘛!我们无始以来都是什么?这个无观察识,无明相应;虚妄分别所安立的这个东西,一天到晚所对的,你就缠在这个里边,唯一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是唯一地,唯一的结果,你注定你啊!永远受苦,你现在不怕苦则已,反正由你去,唉呀!你在地狱上面你不怕苦你去熬吧!不要说地狱在世界,唉呀!怕了苦;你再想办法,对不起!要想跳出的苦,唯一的办法这个路,那怎么办呢?说唉呀!要照著这个路一条一条路走的话,那个实在好难喔!那时你才了解了,怎么办呢?还在这个上面,所以那个时候呀!你呀!不在那个细致的上面说要了解一切的内涵,要解决它,你只晓得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为什么?一定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所以眼前这个不理想是以前莫可奈何!现在你要扭过来的话,你只要因地上面念念下正因,将来必定感这个因相应的如是果,所以以前意念的时候,唉呀!这个难舍啊!唉呀!这个父母也难舍,唉!这个兄弟姐妹也难舍,子女也难舍,然后呢?子子孙孙,孙孙子子,永远牵缠一大堆,现在这些东西都是世俗,呀!非常可怕,那一心念佛,这样,你如果能够心腹全部这个相应的话,尽管你没有如是真正找到,可是这个因果必然向前推演的结果啊!那跟它相应啊!这个道理还在这个上头,你们念他,他们引你,所以整个的佛法,没有一个滴一点漏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突出,如果突出来,佛就不值钱了,世间很多定律啊,到了每一个地方啊!就有个极限,说对不起有个例外,如果佛法有例外地,那佛法就不圆满了,对不对?所以你想?你懂了以后,那个地方用不上?那么你为什么要持戒呢?很简单吗?我是个凡夫啊!我并不了解我这个行持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在无明当中,尽管你现在觉得我用理智推断,但是这个理智推断,你的推断的凭证对不对?邪慧,不是正确的,所以我这个理智的推断只是增加什么?增加世智聪辩,增加了世智聪辩是没得用场,这种世智聪辩所安立的因果关系啊!叫戒取见,见取见两个,两个,一个是禁戒取,一个是见戒取地,尽管你以为如此,结果愈走愈错,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依靠就是佛是彻底正确认识的,换句话说,迫紧的,你只有依靠他,所以佛告诉你,要这样我就这样,要那样就那样,你晓得你只要这样做,一定感得这样的果报,所以自然而然啊!你只要持戒,也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啊!从根本上面去做,唉呀!必然会在起心动念当中,把得非常正确,一点不会含糊,你认得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我们必须应该认识的一个概念,清楚吗?昨天晚上还有人谈起,因为我们随便谈起啊!说一些事情啊!所以有人说,啊譬如说大乘,小乘的开合不同,乃至于也就是现在讲到楞严的,啊!譬如说不,密宗说楞严上面的清净明诲,你们不妨仔细去看看它,它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清楚,大小乘的开合不同不在形相上,在心地上面对不对,如果是你真的为了发了大菩提心,杀了也对,同样的清净明诲上面的三个清净明诲啊!它第一个其心不杀,第二个叫其心不淫,第三个叫其心心盗,它不在形相上面说,而在这内心上面说,道理在哪里啊!因为哪!这个都是什么?我们名言所安立的,所以转的时候也在这上面,因果的基本的概念都在这个上头。那个上一堂课有人,一个同学建议那么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因为这位同学也慢慢地听出兴趣来了,所以他就问起那个师承,啊!那么的的确确我想,尤其是从头开始听的人都晓得,这本论完整的师承,的确现在尤其是你们稍为相应点的都会感受到这个法如此圆满啊!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啊这个时候千万注意喔!然后呢这个圆满的法还必须要你自己的理智去思惟观察,我之所以说这个话,的的确确有很多感慨,我自己的经验包括,今天早上还有个同学来问我,他说有人说教了这个要学密的,啊!我听了这个话长叹一声,我不晓得你们懂不懂我这个长叹的原因,但是他下面的解释,我觉得非常同情他,没有错,正因为我们平常的时候,就没有善巧的应用这个理智,现在我们这里了解了,那平常我们为什么陷在这个生死当中,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这个认识作用叫什么?名言识,叫无观察识,叫无观察识,而平常这个无观察识啊!一向是什么状态呢?一向就是痴痴呆呆,这是一种,这种人啊!属于情见的,还有一种人的话呢?他善巧分别,一种属于情,一种属于见,这个都是无观察识,所以啊都是东风东飘,西风西飘,我们正式要学佛法的话,依你理智去观察,所以佛经上面说,不要因为我说的,你必定要如理思惟,现在大家不经过如理思惟,就算听了佛法,大家还是这样,那你学它干什么呢?你必定要照著前面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的话,不管人家怎么说,你都动摇不了你,而前面次第说得很清楚啊!这样,那么这个不去谈它,如果你正确地慢慢地上来,跟不上来有两条路,不上来的话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呢?他根本就跟不上,唉呀!这个愈修愈苦呀!那就不谈了,还有一种呢?因为他自己没有如理观察,然后人家说这个,他也听得这个,人家说那个,人家说好,他也去求,要去求又找不到,人家说不好,他也排斥,排斥得也莫名其妙地弄错,凡是真正听的人我想都有种感觉,唉啊!慢慢地觉得这味道听出来了,然后呢?对我们眼前的错误都解决了,欢喜的很,所以他就问我,啊!这时我才体会到原来这个师承这么重要,那时候我简单的回答,说是我只是找到师承何在?我并没有得到师承,这是因为完整的师承,这是最基本的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下,我曾经跟大家说过,我的老师,有几个老师,自己告诉我这么简单的说了一下,我才了解这个,真正的精要在什么地方,还有一件事情我体会到的,问题不是没有完整的老师,始终是没有好的学生,我自己就不是个好学生,所以没学到好的东西今天耽误了大家,所以如果说你们真的要想学的话,像我们世间一般地禅堂,那根本学不起来的,说老实话,唉呀!你的意见要这样,我的意见要这样,看见这个不对,看见那个不对,你没有尊重法的心情,绝对修不起来,我当初我们在那边跟著这个老师学的时候啊!那个跑的一看见老师来,那在任何情况之下,那大家是鸦雀无声,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样,他如果说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什么?跟他敢顶嘴,不要说他合理地,就是绝不合理地,我们低头是是是,有的时候心里还在嘀咕,那如果比较好的话,同学人家发现,哟!你自己好好的检查,我们自己总归要在自己内心上面找问题,所以刚才那个同学说啊!现在他因为听到这个欢喜的法,所以建议大家在这个课堂里边一定要很认真的守秩序。那么这个呢?我也只是说我只能说建议你们,本来学这个东西,都是大家这样的,不要妨害别人,至少这一点要做到,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刚才说到这个,由于性空,所以真性空之见到缘起,真缘起之见到性空这两件东西啊,就像两只筷子一样,你要想拿这筷子夹东西啊!对不起!欸:少掉一只还不行哟!平常我们错就错在什么地方啊!错就错在不善巧学,唉啊!讲空啊!不要有的,讲有啊!不要空的,不过既然有人有这个本事啊可以过那个独木桥,走钢索,这种人,天下的绝顶高手啊!我想我们普通是可没有这个本事啊!你们千万注意,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善巧学,在这个完整的地方告诉我们,这两样东西绝对不能分开,一分开,你一分开对不起,你讲空,空就空错了;你讲有,有就有错了,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第一个,现在基本的信念,实际上这个信念还是靠什么?那你继续下去,你总要一步步的深入,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得愈透澈,然后你回过头来广看,不管是何经、何论?从小到密没有一个地方违背的,如果有违背的,对不起,它就有问题了,所以了义经之所以了义,那究竟圆满了,你用在任何地方,绝对没有障碍,什么叫不了义,它在这个范围之内说的;用到别的地方有障碍的,当然了义的真正的意思是不在这个上头喔!了义的真正地意思,实际上呢?了义跟不了义,它的运用的范围,它也是必然性的,这个是我们啊!这个地方,所以我常常说,我现在说的很多啊!都不是正确的按照法相,名词解释,如是按照法相、名词解释,一直嘛!这时间不晓得拖到几年,大家也没有完整学过嘛!我只是把我们容易懂的,哪!从这个体验得到的上面来解释它,等到了解了这个实在的意义,不妨我们回过头去,如果要去弘法利生,那个时候,再学完整的法相,名词,那个才可以,当然你把这意思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家,那个到的的确确只要他心里面认识了,照著去自修,那绝对没错的,啊!这个我要特别说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一卷A面
心里面认识了,照著去自修,那绝对没错的,啊!这个我要特别说明,所以现在我,现在所以用的很多的,这个名相啊,如果是以最严格的法相名词来讲的话,这地方是有出入,可是特别说明,这个意义内涵所指的,你们把握住这一点,然后呢!不要在这个次要的这种漏洞上去找的话呢!你能够找到它的根本义,我们继续下去
【“如云:‘此皆自性空.依彼生此果.二决定无碍.更互为助伴。唯此为甚奇.唯此最希有。’”】
下面来了;啊!说原来这凡是一切东西啊;都是空的,所谓空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实是没有自性,所以叫自性空或者叫无自性义,现在我们了解哦!所以佛法里面的空啊!千万不要误解,以为啊说什么叫空?譬如眼前啊这东西,这个叫有,啊,然后把这东西,说拿掉;这叫空,你完全错掉了,不是这个意思,说任何一样这个眼前的东西上面,它并没有真实自性,正因为没有真实自性的,所以叫自性空,这样,那么因为这样的没有自性啊,所以它都是什么啊?以这个东西的因缘,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以由于它没有天生来的特质的东西,所以啊由于这个因缘啊,生起跟这个因缘相应的果报,而这两样东西啊,现在才了解啊,决定不会相障碍,不但不相障碍,下面这几句话呀!更互为助伴,对不起!这是互相相配合而成立起来,就像筷子一样,筷子所以筷子一定是一双│一对筷子,啊,这个独木桥是过不了的,啊,要了解这一个啊,这个才是啊真是甚奇啊!啊!这个奇什么啊?不可思议,真正的奥妙,唯此为希有,这个是真正佛法的最甚深义,这是现在把这个深义,用最粗浅跟我们相应的部份来说明。
【“又由略见缘起如幻.即能破除妄计诸法实有之实执.引生无自性决定解。是为正见观察圆满。”】
那、现在下面说明了,由于我们上面的略见哦!这个纲要,换句话说它总相大概的你如实的、一点不错的,见到一切法都是因缘生起,所以是如幻如化,它有这样的东西,就像幻化的一样,确是没有真实自性,而这个所谓的真实自性啊,都是我们妄想无分别时所安立的,所以就把一向妄想所计执的,实在有的这种执著啊,就破除掉了,对于这个啊确定的认识,确定了解一切法是如幻缘起之有,而没有自性,这个时候是观察圆满,正得到正确的正见的时候,啊,这个正见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正见怎么来的呢!它必然啊要几个步骤,第一个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听闻;这个一定绝没有第二条路,我们也容或看见说别人;别人怎么可以的,记住哦!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是从前面的无始到后面的无终,啊、眼前只是在这个无限当中,一点点微尘一点点,你从这个上面微尘所一点点判断,这个是错的啊!所以有很多人的确的,嗳……!像佛抬头一看成佛了,他并不是从抬头一看成的哟!他是从前面积了那么多啊,这是我们了解的,啊、所以他最开头的是,一定从过来人这个叫善知识,所谓善说佛法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就是一定是啊如理如量;啊、如其所证如实而说,这个叫善说。平常我们见面,佛善说法中、善说法中,这个真正善说的定义是这样的,这个定义都下的很严密,一定是他理,绝对正确;纯一无杂,量是圆满无欠无余,然后这个理,量如其次第啊,如实所证,一一亲自彻底圆满的证得,然后呢!把他所证得的啊;能够和盘托出,还要一个条件│应你的机。这样,而一直把你从现在你相应的,引导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方,这个叫善说,然后呢!能够说这样的这一个人;叫做善知识,这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你第一步呢!这外在的条件你先要遇到,遇到了以后呢!从他听闻,听闻了以后怎么办呢?要如理思惟。你了解了这一点啊,那才发现说本论真正殊胜,一开头的时候啊,它不忙别的,先说明说啊!先说明我这个造者殊胜,为什么要说这个,现在大家懂了!啊!原来这样的造者,才是真正啊叫善知识,然后呢!那个时候本论第二个安立的啊,本论所说的法的究竟圆满,那时候你才启发你的信心,启发你的信心有什么好处呢?那时同样你的认识,啊!原来我啊现在在错误当中,那时候才可以告诉你啊,你要跟他学啊,必定要破你的三个过失;一定要具六想,否则的话一直在我慢当中转,你没有用,我、几十年来,自己的、一直辛苦的,所以现在常常说常败、常败,败在哪里呢?就败在啊自己总觉要找老师、总觉得老师找不到,唉!其实我现在才发现不是啊老师找不到,是我辜负了老师,为什么啊?我自己的过失没有除,我自己应具的没有具,所以它本论第三科就告诉我们啊、听闻如实相应正法,你还要一点准备啊、那个时候才说圆满的法,现在大家准备了没有,啊、前面的基础不要;就要忙后面的,你可能相应吗?可能相应吗?这处处提出这种啊,非常奇怪的问题,这个奇怪的问题如果说你如理相应的│应该的。可是他真正提出那个心情,始终是、是什么心情啊,不是觉得问难、不是觉得我不懂,从总总觉得以他的立场上来!说你这个错了,这个说明什么,说明那前面啊自己的过错他不晓得,总觉得唉!这样,这,凡是这种地方啊,你都必需看看前面,那么这个过错有两种,有一种是见上的,有一种情上的,见上自己的见解;自以为对。情上的自己的习性;那一个东西拿不掉的;没有用!所以说那个第一个;为什么列为善知识列为一个条件,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所在啊,你要认得那个善知识,还要什么?还要你智慧去辨别,辨别两样东西,第一个你有了这个智慧才能够认识;是否真善知识,它前面也说过了,如果是、相似的你千万不能跟他,其次你要了解;你自己是如何状态,能不能跟他相应,要具足什么个条件?所以在前面告诉我们;依止善知识,你具了这个条件,来依止他的话;还要九心,这个九心都是根据华严经上面啊,大家还记得吗?九心当中第一心是什么?弃自自在,舍于尊重。平常我们一天到晚,以自己自在,说我心里要怎么想,啊!最好我要找老师;老师老找不到,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啊、然后呢!啊!我觉得要这个样,跑到那个庙里啊、这个规矩这么严、要叫我这么做,要叫我那个样,啊唉!请问你是这是干什么的?你跑的来啊!你不是说出了钱,跑了去找享受去的呀!而、现在是应该说,我出了钱跑著去来改我的毛病啊,你必定要认得
这一个,啊、所以那个时候;一定啊如果医生告诉你,哦!你这一个不要做。唉!对、对、对;不要做,你时时检著我是在病当中啊,在无始无明当中啊,啊、现在我们这一个;如果说你没有办法正确的建立的话,一点用场都没有,一点用场都没有,啊这是我们必需要正确的认识的,有了这个然后呢!所以他能够深入,这个是所以它前面第一科列│那善知识,啊、然后呢!有了善知识,正式开始听闻了以后,这本论上面才讲正式进到本文,那个时候啊你怎么样啊?啊!去想啊;总总的只要看善知识的好,不要看善知识的过错,这个有几种理由,这个有几种理由,啊、那么这里我们啊不深细说明它,总之到后面温习的时候,我们才来要说。从这个上头进一步,把它的善说还要去如理思惟,如果你不如理思惟的话,你始终听闻了半天-他的,你始终还是摇摆不定。入宝山空手而回,那个时候经过了深入的思惟观察以后啊,那时候你就可以得到圆满的正解,有了这个然后去修行的话,一条大路一直上去。下面
【“如云:‘若时二念不分离.由见缘起不欺诳.即破一切所执境.是为正见观圆满。’”】
那.就像这么说的。如果说这一个空跟有;啊缘起及性空,这两样东西啊,原来分不开的,啊,而对这个道理啊,觉得真实的,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的;那时候你对一切所执著自然就破掉了,就不会执著了,因为;就是这个样嘛!那时这个才是正见圆满的时候,所以以前我们一直讲正见,正见,有很多人听到那地方,人家听都听不懂的,请问你这个正见谈什么呢?听懂了那时候;还都、只晓得哦!原来正见在这个方向上面,你还要如理的去思惟啊,这个是说
【“言不分离者.谓解空智与缘起智.更互相助也。”】
看见没有;当你正解空的时候,正是正见缘起的时候,这是必然的,啊、反过来你正见缘起的时候是啊;正见到一切现象有的时候啊,你也同样的那个时候啊,唉!你正解空的时候,那么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很简单嘛!当你见到一切现象的时候,平常我们一见到现象了以后啊,一向用什么啊?用我们的无观察色去对,然后呢!欢喜你就贪著啊,不欢喜你就嗔啊,平常嘛!就痴啊。现在你正见了这个缘起了以后的话!见任何东西来;你的时候,你、见到了总相,见到的空,安住在上面,它动摇不了你,如果你更别相见到了,见到它的缘?果的必然法则;他骂你;你就见到了啊!以前我骂了他;现在还他,嗳呀!阿弥陀佛!就这样,唉!你啊、生不起嗔心来啊,然后他捧你,你也不会捧得飘飘然,被他欺骗呢!平常那个心里面当然你正见的时候,也不会痴痴呆呆啊,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我一口气能够爬得上,你;也不会害怕,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能够这样的因,这样果的话,这个娑婆世界当下本身就是这样,你害怕什么呢?否则的话,你到那个时候,你说哦!对不起现在尽管如此了,这个不安全可靠,那你要找一个善知识,然后善知识当中,你可以任何找哪一个,最好的│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你去念阿弥陀佛,那一个佛号的恳切啊,所以那个时你才懂得皈依两个字的真正意义。对不对!那有不皈依的道理,所以你正式懂得了;那有不皈依,而这个皈依绝对不是嘴巴上面的皈依,嗳!那个心心念念,如果那一念掉掉了,你就晓得这一念白过,所以啊禅宗祖师说的,说啊!一念不在犹是死人啊,你清清楚楚,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持戒的人也是一样,啊,这个持戒绝对不会在身、口上面著眼,而是在什么?在起心动念当中,因为这样起心动念;那个身,口是一定是啊,不会离开,如果你不了解的,说啊!我只要心里就好,就好了,而实际上呢?身、口是乱来;这个叫持戒吗?你懂得了这个不管你是若禅、若净、若律、若密,解决了。继续下去
【“此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自性.非说苗无”】
这句话要解释一下。哦!对。掉了一句
【“如云:‘苗无自性.是缘起故。’此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自性.非说苗无。”】
就像说苗没自性,这苗是什么?就是普通一般的;说田里面长的苗,任何一样东西,这个苗这个东西啊没有自性,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缘起,它为什么上面说;不说苗无而说苗无自性│是缘起啊,啊、加以简别这个简别啊,就是前面啊我们先有一个;前面的、哦!我们平常说在这个条款上面加一个但书;或者加以注明,是啊、注明啊我所说的这个缘起是什么啊?就是讲的苗啊没有自性,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啊,所谓无自性啊,不是说没有这个苗;而是说苗没有自性,现在大家懂不懂!平常我们讲的空是指什么?这个东西没有自性,不是说没有这个东西,现在大家了解不了解,因为我们不了解啊,说到讲空啊,好像讲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叫话大空,然后呢!拨因果。完、完;完了、完了,这个叫断灭空。所以刚才说的,那、禅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因为它的理路啊,并没有先告诉你,让你自己证得了那个空以后,你见到了唉!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时候完了!你啊、变成功啊不是说没有自性,而是变成没有,因为你什么都看不见嘛!啊、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任何一样东西,它不是没有,譬如像讲苗这个东西,或者茶杯或者眼前的一些东西,说不是说这个东西的没有;是没有它的自性,正因为它没有它的自性,所以必然是它是因缘现起的这样的有,这个叫做缘起有,这个道理就清楚了。
【“由苗无自性语.即能了知非毕竟无苗”】
啊!由于这句话的了解,不是啊毕竟没有啊。
【“故空能除无边”】
因为这样所以你了解了空性能除无。平常我们说啊因为空啊;就说好像啊,就啊空的话;就变成没有了,唉!就妙咧。它现在那个中观的真正真义,因为你了解了空啊,所以把那个断无的那一个拿掉了,这个平常我们一般解释不是这样的,对不对!一般解释跟它恰恰相反。
【“又由缘起因故.即知苗是缘起必依待他.即待他成即非自主.既非自主便非自相成就。故现能破有边。”】
唉!从另外一个立场来看,它因为啊这个苗是因为缘起为因,所以现起缘起有的这个果,所以这个苗是必定啊依待于这个缘起的,既然是依待于因缘,所以绝定不是自主;绝定不是自由,既然不是自主的话,它不是自相;自己这样的,所以它现;现就是有,就是啊缘起,因为说有;这个缘起现起,因为眼前的这东西啊,所以破掉有边,平常我们破有边,讲空啊!所以破有。讲有啊!所以破空。唉!中观不是;因为它讲空,所以把无边、空边破掉了,因为讲有啊所犯的这个毛病都没有,因、因为你必定要了这个真义,才能够拿空破空;拿有破有,同样的道理,那个时候啊,这样的破法,你必定对这两样东西啊,有它的相互的密切互不分离的这个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换句话这个是最正确的认识,既然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一切事项上面去运用的话,那是啊了无挂碍;了无挂碍就得解脱啊,问题就解决了。
【“如云:‘若知现能破有边.性空即能遣无边.性空现为因果理.一切边见不能夺。’”】
那好了,就这样。啊、你现在见,知道了现就破有边,啊、知道了空就遣无边,平常我们啊不堕有边嘛!就堕无边,因为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现在了解一切法,它的特性是空的,因为它空所以必定现起因果的缘起则│理。你了解了这个啊,一切边见啊,任何的边见就不能动摇你了,这样,所以啊,这个平常我们说不落两边是从这一个上面讲,绝对不是说平常的,我们听见很多人什么叫不落两边啊,啊!那好像是长是一边;短是一边,它广泛的到处去乱用一通,这个地方的讲的不落两边,是有它的这样的特质,啊现在我们了解了,啊、然后呢!你用这个原理啊,运用在一切事项上面;一点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继续下去。
【“如是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是分别假立.十地佛果等甚深功德.虽初非世间常人之所安立.然诸佛随顺世间分别安立之理设立彼彼名言.所化众生即依彼地道等名言.不再观察.而有名言识转。”】
嘿!下面看啊!像前面所说的从色;就是眼前的,乃至一切种智。色。就是我们眼前所说的。一切种智│佛;最究竟圆满的,这些东西啊都是分别假立,都是分别假立的,从我们凡夫到欲界上去到十地,乃至佛果等甚深功德,这些东西啊,除它的本身啊虽然不是以世间常人所安立,因为世间的常人,根本得不到这个;达不到这种地步、地步,这样,所以这个真实的内涵究竟什么?我们啊!也根本就谈不到,可是现在呢!所以要安立这个名词是干什么?佛要来接引我们,既然要接引我们啊,就用我们的名言量来说明,所以是诸佛啊;随顺世间的分别安立之理,然后呢!设立彼彼名、名言,啊、才那个时候啊,依根据了这个啊,有说种种方便,啊、然后呢!说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那么因为佛这样说,所以我们啊被佛所化的那一些众生啊,就依照著佛所说的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所指的这个,啊!说这样;叫地道。这个地道呢?对什么而言呢?我们世间的形象,他告诉你这是苦,啊、为什么有这样苦啊!原来啊!啊造了这个结,这个因在哪里,那么现在呢!你不是要脱苦吗?那、那、那现在啊这样的情况啊;就能够脱苦,这个脱苦的这个位次,跟你们世间的六道,啊这个轮回啊,六趣不一样,它叫作地、十地,那么怎么样达到那个一步一步上去呢?要走这样的正道,啊也是因为要化我们愚痴众生,那么这个时候才根据我们的这个名言识,所安立的种种名言啊,现在也了解叫名,由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种概念,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样;对于这个所说的,你的认识作用,传到我的认识作用当中,这个整个的过程叫做名言量,以及我们认识的叫做名言识,就是这个,而不再观察,而这个东西啊,唉!不必观察,那个时候有名言识转,它所以建立这个东西以后啊,那么就根据了这一个一步一步的深入走造上去。
【“若求地道等甚深功德.名言假立之义都无可得。”】
唉!因为这一个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真的就算是佛在说的那些东西啊,它同样的找不到实义可得,虽然找不到实义可得啊,确是有这样的名言量,同样的也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那!佛的净土,乃至于佛的报身,就胜义谛当中有没有?没有。但是呢!正因为它没有实在的自性,确有它的缘起的用对不对!唉!所以啊、说啊、啊这个蕅益大师解的这个弥陀要解上面却说的清清楚楚,啊、怎么讲呀!唉!去则实不去;生者决定生,这个话怎么讲啊,我们实在不通,唉!为什么叫去则实不去;生者决定生,因为第一句话是就它的胜义谛来说,胜义谛有没有去来相啊,没有去来相,正因为它没有胜义、自性;胜义当中没有自性,所以必然有它因果缘起的现象,既然有因果缘起的现象吧!如此因感的必然如此果啊、所以生者是决定生,假定说实有去的话,对不起你就决定不能生啊,对不对!对不对!假定它实有的话,实有天生来的事情,对不起!谁天生来的事情,你就绝对不能用因果来建立,不能用因果来建立的话,你念了半天也不能;没有用嘛!所以假定说真正能去的话,你就不能生啦!懂了。对吧!所以你看看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会矛盾,解释得清清楚楚,否则的话;是、他有他们的解释的方式,我们听起来很善巧,但是呢!你总处处地方有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那个时候你也了解了;祖师为什么说啊,啊!实际离地是一尘不染啊,佛寺门中一法不移,哦!一点都没有错,正因为实际离地啊,胜义谛当中啊,彻底的空毕竟空,所以啊佛寺门当中啊,我们修行的时候,是一步都不能错啊!整个的业果缘起,是一点都没有错啊,请问禅宗的祖师真的讲没有吗?那我们懂得了,啊!就这个道理,就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继续下去啊!故彼亦唯是名言分别之所假立也。对啊!是只要你一旦名言识还没有破除之前的话,当然我们必定要求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后呢!
【“若佛假立地道等名.佛意宁非亦有分别.曰.佛身虽无分别.然为引诱众生.故顺众生意乐立如是名。”】
是啊;那么就问了,唉!说!佛假立的话,佛难道也在分别吗?说、佛自己本身虽然没分别;但是为了引导我们众生啊,唉!那个时候建立的。
【“以是当知随应破派一言切名言。纯系随顺世间建立。”】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最后说出来,中观应成派;所建立的名言啊,都是随顺世间的名言的建立,所以这个法相、法相指什么呢?这的的确确这个性空缘起;所建立的一切法│是。那么你要想来对这些人说明,一定要随顺著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当中,说明这个道理,让它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的能够摸上去,等到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那个时候才产生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现在千千万万不要说;哦!我碰到了那一步就执著这个,那就完了。它本来这个东西,是啊、引导你认识了错误的;你就拿掉,可是我们现在偏偏啊,啊、一碰到哪里就执著到哪里,一碰到哪里就执著到哪里,看见人家这个好就执著那个上面,是、不过它有一个好处哦!是什么好处呢?因为毕竟啊,我们啊开始的时候,那个凡夫心量啊,它不是一口气啊;能够解决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一卷B面
他不是一口气能够解决的,所以先执取的是恶,现在呢,不能一口气把那个执取的恶破掉,把你的执取的,善巧利用你无始以来的,执的习性,把所破的恶,把你所执的恶取代一个善,这样的一步一步上来,啊!这样的一步的一步的上来,这个是他真正的重要,说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就好了,要不然你不了解这点的话,是你看见了好的,然后呢你执著了这个,就像爬楼梯一样,你爬了一级觉得对了,然后坐船一样,觉得我要坐船,然后你下了船停在那里,对不起你还在这里哟,不要说你停在那里没用,你到彼岸,你还舍弃了船还要上去啊!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对不对,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你就了解,为什么从修学持戒开始,他就说如果说执戒而持戒的话,对不起你没有,未得到佛说的真正的戒的道理,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那清楚了,但是反过来说,假定你真正了解这个戒,去持戒的话,你对这个持戒还是战战兢兢,执取得很确实,这个怎么讲呢?如果你这个名言识未破的话,你对这个东西必定要执取,等到你破了以后自然无有可执之烦恼,也没有破烦恼之戒,自然这个东西每一个都是相应的,所以它必定是什么,相互这样建立的这个概念一一都很清楚的,有病之前,一定要药,药是干什么?对治这个病,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概念你一步一步一步来了,所以吃药也是一样的,慢慢,慢慢的,现在我们啊同样学佛法也是一样,哦你先重病嘛慢慢的怎么调,调了以后慢慢的等到你病慢慢的减轻,药量也在减轻当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话,哦要病就拿药,最错的一种的话,我的病啊,是感冒,结果我也不了解,反正有病吃药,就吃那个肺病药,嗳呀:一点用场都没有,再不然你是癌症,我就吃的伤风感冒药,我还觉得我在吃药,有用吗没有用,更进一步呢就算你吃对了,哦一开始我吃对了,然后呢开始的时候,因为病很重,药量下得很重,那慢慢的病好了,还是牢牢的吃这个药,对不起病明明好了,然后呢这个药把你害死了,不是很清楚吗?所以每一个地方,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这个佛法,它一定有一个对治,你了解了这个,你没有问题了,所以祖师说佛经是什么?地上捡一个黄叶,那骗骗这个小孩子,懂吗?小孩子不哭了嘛!所以也就丢掉了,这个必定是了解了这个缘起法则,你自然了解了,原来这小孩子不懂,哭就骗他,那么既然我们了解,既然如此那我们不要它,结果我们呢树叶就不要了,不幸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啊。你是大人你拿来骗人,如果骗这个小孩,没有小孩是你不要骗他,不幸我们自己是小孩子也,要拿这个东西骗,我们现在把它丢掉了,所以以前有一个故事呀!说有一个人中了奖券,一个苦力,他只有一根扁担啊!只有一根扁担,一天到晚跟人家那个挑,作这个苦力,有买了一张奖券啊藏在那个扁担里面,有一天中了奖了,嗳啊?好高兴中了奖这下好,那个扁担就丢掉了,扁担丢掉了以后回来啊,找那个奖券也完了我的奖券呢,没有了,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这个样,这个概念,现在学到了这里,好!慢慢、慢慢都认识了,所以为什么这个上头说明,如果你要正式的了解的话,那非要关于这个最后的毗钵舍那要了解,现在大家了解了吧!我们绝对不会像误解,嗳呀!讲那个空,空空空讲了半天,真是啊,有什么用啊?嗳呀这个道理这么圆满啊!问题不是它!空对不对啊!你讲的对不对,听的错不错。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说这个哦原来随应破是所以这样的。
【“如世间俱生心,随其所见不复推究即便取舍,如是随应破派亦不观察而立世俗。”】
那么这个中观应成建立这个世俗谛是怎么样建立的呢!因为世间的人啊!他与生俱来的这种心,这种就是我们认识的作用,他看见了,看见了就觉得这样,那么就根据他看见的。作为他取舍的标准,就是这个上头,如是随应破派这个是,就像这样,这个随应破,或者我们叫中观的应成派,它也根据这个不必以理智观察推究,这个量叫作世俗谛,以世俗这个名言识去看是真实的,懂了没有,这个俗谛、俗谛就是这样安立的,换句话说,这一个是什么?一切缘起的法则,所以这一个俗谛,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所见的这个山河大地,对佛来说,佛的报土报身,都是在这个俗谛当中建立的,所以绝对不能离开那一个俗谛,并不是我们凡夫才叫做俗谛当中,成了圣人好像抛开了不是的哦!不是的!
【“有解随顺世间之义,谓凡世间愚人所说有无颠倒之事,我亦皆许。”】
他!这个有的人哪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道理怎么说,他说,哦!原来他讲的这个世俗谛啊!是什么?是因为跟著世间的人,说世间凡夫所说的颠倒的事情啊!现在我这个中观应成派也觉得允许,啊他就是这样,这是是为了如是了知,这是大错啊!这是大错误,绝大的大错误,为什么要说这一个话呀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世俗谛的安立,你必定要了解,那么这个地方得特别说明!唯识上面说,外面啊!俗谛没有的啊!所以没有,俗谛是没有的,然后真谛是有,现在呢!空宗中观说什么?俗是有的,空没有,前面讲的一切都是什么?空!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没有,但是对世俗的正因为胜义没有自性,所以因果缘起如幻的假立是有,这个才是中观宗所说的,真谛当中,没有俗谛当中有,那么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它这个世俗是什么,按照世间愚人解释的,那他根本有了解,依世间愚人安立这种,当然是错误的,!一个应成!一个叫自许,这个是中观当中的两个大宗派,而真正中观的正宗就是这个应成派,这个地方说随应破派,那么以世俗法,就是那个世谛当中啊!还分成两类,那两类呢?
【“观待世间识则分正倒二类。世俗不分正倒者,以世俗谛,真理与现象必不相符,是颠倒法,无真正义,观待世间识分正倒者,如世人说此处有瓶,世名言量不能违害,瓶虽是虚妄法,然亦可立为有,故观待世间立为正世俗。若见一月为二月,见雪山为青色。待彼乱视虽是实有,然世间无错乱心亦能了知彼是颠倒。故观待世间立为倒世俗。”】
到这里解释一下,说我们前面说,这个这个世俗啊!这个不分正倒,以世俗谛真理现象,就是说,不管它世俗上面,现在我们说世俗谛对不对,实际上那个世俗谛里边又分两类,有一个叫正世俗,有一个叫倒世俗,现在我们先不管它,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它所建立的这个量啊!以真理以理智去观察的话,跟事实一定不相符合的,一定是颠倒的,因为不管它是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看起来一定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而实际上以理智推断,没有真正的东西,所以这一个是第一个,观待世间识,那么进一步呢!我们纯粹从那个世俗谛,以世间来说的话,那就分成叫倒世俗跟正世俗,那么这个怎么讲呢!什么是倒什么是正?譬如说现在世间一般的人说,这一个地方有一个瓶,像我们现在桌子上面说这个地方茶杯,那么这个茶杯,世名言量不能违害,前面己经说过了,是的啊!虽然我用理智去观察,它并没有茶杯的实在自性,但是却有这个因果缘起如幻而建立这个有,所以对世间来说这个叫正世俗,啊!那么另外一种呢!因为你的认识作用有了毛病了,神经错乱了,或者眼睛出了毛病了,你看那个月亮啊!看作变成两个,雪山白的,你看作青颜色,我们现在说色盲,那换句话说,你的眼睛出了毛病了,啊!会眼昏眼花了,那这个时候,对这个乱视错乱颠倒的这个名言识看起来是有的,但是拿,就拿世间无错乱正确的心理去看,这个是颠倒的,所以观待所以以世间来看的话,这个叫倒世俗,现在分三个哦,一个呢,就是胜义谛当中这样,还有一个世俗谛当中是这样,不过世俗谛当中又分成:一个叫正世俗,一个叫倒世俗,正世俗就是平常我们五根健全的,倒世俗的话,对不起!不是五根,六根哦,就是有问题的,
【“由此可知,世间愚人所计之颠倒名言,随应破派亦不必许其有也。”】
因为上面这样的道理,我们晓得世间很多啊!愚痴的人或者他错误的!这个时候所执著的这个颠倒的名言,譬如说这个人发了神经了,狂乱了,他在那里说有鬼有鬼,啊!对不起这个鬼啊!就在他的眼光当中看起来有,但是那一个中观应成派立的世俗谛当中却没有这样东西,他为什么要说明这个呢!因为前面有人以为!哦那么照你这样说的话,你所设立的世俗谛啊!就是凡是世间的人说的有就是有,不!世间要有正确的理智的人所安立的,这个才算是,那些错误的愚痴的人所说的这个却不许的,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这件事情,
【“总之,当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分别假立,都无少许自性。”】
那么,在这个上头我们了解了,啊!这个应成派啊!它虽然在这个地方分出倒世俗跟正世俗,可是不管它是正的倒的,乃至世间的人都晓得有违害的,不允许它存在,正世俗世间的人都接受的,但是呢,这个以佛法的正宗来说,了解这些法都是分别假立,生死固然是空,涅槃也空,没有一点点自性可得,因为这样,所以胜义是空,所以世俗是有,生定解已应善修习。对于这个前面这个道理啊!生出确定不移的见解以后,然后呢要好好的,善巧修习,前面是闻、思,现在下面才谈得到什么?修!
【“修习之法,即如前说,定中修如虚空之空性,后得修如幻事。”】
现在了解了,啊!它这个闻思修的次第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然后当建立这个闻思修的时候,前面必定是经过闻思,这样的次第,同时呢,实修的时候,我们有一定戒定慧,那个在前面奢摩他的时候,说明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了解了,闻思修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戒定慧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为什么必然须要如此,
【“若时以观察力,引生身心轻安彼定即成毗钵舍那。”】
那个时候当你以观慧的能力,能够引发身心的轻安,那个时候,这个时候啊就是毗钵舍那,这个才是真正的观,才是真正的观,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啊!大家我想基本的概念有,下面再说。
【“丑四学双运法。”】
前面个别的一个说止,一个学观,现在要止观双运,
【“若未先得止观则无止观双运之事,故修双运必须先得止观。”】
故真正学的次第一定是,先得定后学观,实际上这个观是特别的观什么,不是普通的一般,因为你了解了这个观有两个特质,一个广义的慧,一个狭义的,这个地方毗钵舍那,指观,要得定还是要这个巧慧,这个巧慧就是广义的,那么这个地方的真正的毗钵舍那的观,是特别观什么?所以它的次第一定先学止,后来学观,如果再学进一步学,学止观双运,这个是必须的次第,
【“此复初得毗钵舍那,亦即获得双运。”】
因为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所以你啊!正式次第去学,证得那个毗钵舍那的时候啊!就是获得双运的时候,那么它前面告诉我们,先修止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定一定要这样学,前面这个观就是与闻思相应得到了正见,得到了正见以后,用这个定这样去学,然后那个时候啊,跟修相应的这个观力生起来的时候,那个就是双运起来的时候,
【“谓由前已得奢摩他为依止乃修观察。”】
看见没有?哟!
【“若时由观察力获得无功用运转作意,即得双运转道。”】
平常我们观察的时候,心力集中起来,对不起,心里面胡思乱想你没办法集中,现在不!因为啊!你现在得了定,得了定以后,如果你心一观察,定又散掉了,那没关系我继续不断的去观,然后呢散掉了以后,他就慢慢的观那就是印证论上面说,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问说到什么地步,叫做奢摩他,毗钵舍那两样东西,合和起来,平等俱转,这个时候叫双运转道。
【“答若有获得九住心中第九住心,谓三摩呬多。”】
先要从那个前面的九个次第,得到定以后,
【“用如是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中修增上慧。”】
在这个定当中修那个增上的慧,这个增上的慧,这个增上的慧是特别的哦!不是普通的,这是不是普通的,就是如理的这样的,这样这个才是真正的增上啊!那么
【“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
那个时候啊!你这样的修增上慧,任运的能够啊!任运而转,这个任运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定的时候,所以平常我们心如果一动的话,那个心就乱了,现在呢!不!正因为你心努力观的时候,却是能够任运的用,完全安住在这一个上面,一点都不动,所以你观力非常的深,非常细,所以你能够如理的观察,而且这个慧本身啊!必定要经过前面的,如理的抉择正见,所以很多人,啊,说你不要先弄清楚了,就去观,观些什么?你根本没有得到增上慧,所观的内容是什么?你观错了,虽然得到这个任运,那是定,不是毗钵舍那,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那个时候你的毗钵舍那清净的,鲜白的,否则是杂染的,清净跟杂染是什么?清净是什么?无明相应的就是杂染,现在呢!由于正确的智慧,如理如量增上慧,所以啊!清净!这个才是鲜洁清白,而这个毗钵舍那啊!跟著这个止同样的调柔摄受,所以换句话说,当你观深的时候定也深,定深的时候观也深,到那个时候啊,两样合和俱转,叫做双运转道,
【“修次下篇云。“若时由离沉掉,平等任运而转,心于真义最极明了。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名成止观双运转道。””】
就是说另外一个,这个两个一个是相宗所用的,所谓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一个性宗修持的上中下,都说的内容一般无二,
【“般若教授论云:‘其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彼心无间无缺相续作意双证二品,,尔时说名止观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互相连系而转。’”】
那么,另外引不同的祖师传承,那个大论都这么说,它怎么说呀!其后什么其后?就是说,你先以无分别影像作意,就是得了止以后,就缘有分别,有分别影像就是毗钵舍那,那个时候你的心啊,能够无间无缺的双证二品,这个同样的叫做双运,
【“无间缺者,什么是无间缺者,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
这个才是,这个才是。
【“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
同时在一个里边,就像我们拿筷子,哟!两样东西啊!不是说此是此,彼是彼,这个为什么我说一开头的时候,我们现在说行解相应,啊!为了行解相应在这里讲,讲完了跑到佛堂里作这个,那什么叫行解相应啊!因地上面,就是说哦我在这里所讲的这个道理,然后照著去作就是作这个,因地上面这样,所以果位上面才能证得这个,这个关键现在了解吗?所以这个行解相应啊!一定有这样的关系在里头,是因果是一点不能错啊!
【“相续者,是依观察修之毗钵舍那,与观后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时生。若由观力引生真奢摩他,当知此奢摩他时,有缘如所有性之择法毗钵舍那,与专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应而转。能得如是止观平等俱转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故住无分别中。略以观慧观无我义,如诸小鱼游安静水,只可立为止观随顺相,非有真实止观双运之义也。”】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八十一页啊!五百八十一页,我们最后昨天念这一段,今
天简单的说一下,那么上面我们己经把止,观都简单扼要的都讲过了,那个观的那个原则,这四个原则非常重要,所以昨天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啊!大家也特别注意听到了,就是你如果对这个善巧了以后,然后你处理任何事情,世间法,出世间法它是个最善巧的几个最重要的概念,你都把握住了,都把握住了,乃至随便很多小事情上,你能够善巧应用的话,都能够如理如量的把这个问题,从外面的枝末上面一直探索到根本上面,而从根本拔起,然后呢!这个一切的问题自然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说,从前面一路学过来,前面不断的先在事项上面告诉我们,然后你先这样,那么当从事项上面来根据这个事项的深浅,依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的深入深入,现在呢!从那个事项上边,找到事由最深的理论,根本在这个地方,从根做起,所以当前面后面你能够这样融贯起来的话,把整个事理的纲要都把握住了,因为把握住了,所以你能够应用在一切事情上头,而应用的时候啊!就会事理心三事同时并进,因为能够这样三方面同时并进,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彻底圆满,要想达到的功德也究竟圆满达成,它有这样的善巧,这样的好法,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昨天最后面那一段,那一段是,从那里开始啊!双证二品是吧!双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是不是从这里?是不是从这里啊?那么前面啊!告诉我们的说从不同的几个己经说明了,这个双运双转的意思,说止观双运的意思,那么这个上头啊!就重新解释一下般若教授论上面,说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呢?是前面说的,说观察以后啊!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止,上面是引那个论上面,引论上面说这个两样东西能够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二卷A面
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呢,间缺就是中间间断了,那么平常我们止观两样东西,因为它两样东西的特则本性不一样的,止要把那心定在那里不动,观呢?就是要思惟观察,思惟观察是运用这个心相要去分别思惟观察的,所以这个两样东西彼此之间动了,不能定,定了不能动耶,它现在呢由于这个善巧的教授,告诉了我们了以后啊,就在你观察的时候,不必另外学这个定啊,却由这个观的力量就能够引生定,这个很不容易,在我们前面修的时候一定是先得到了定,然后呢,因为定心使得那个心稳,然后观察那深细,可是深细的观,一观,那个定又乱掉了,那么乱掉了以后,观虽然深入一步了,可是,因为定力散乱了,那个观力又退失了,那再来定,定完了以后,这个心力比较深细一点再来观就这样,那时候它总归是有间缺的,要定有了嘛,观就没有了,观有了嘛,是定就没有了,现在不,现在不,当你这个观力来去观察的时候,那个定力同样的一起来,而且同样的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深细,这个无间无缺,这叫无间缺,就是说双证二品,什么叫双证二品,那个时候缘无分别影像的止及缘有分别影像的观两品同时证得了,这个叫具转,两样东西都同时证得不是分开来的。
【“言相续者,是依观察修之毗钵舍那,与观后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时生。”】
什么叫相续呢?这两样东西啊,它是不是,虽然生起的,生起了以后是同时具转,但是它这个次第是什么,先依这个毗钵舍那,那个时候,在这个观上面深入了以后,那个奢摩他然后也生起不是同时生起的,不过这个注意,这个是已经得到了前面奢摩他,定了以后,然后呢再去修观,然后再去修观,经过了这样的修了以后,那个时候经过修观、止,这样双运练习以后,最后达到,当毗钵舍那所谓毗钵舍那观力而能够产生非常稳固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是两品具证的时候。
【“若由观力引生真奢摩他,当知此奢摩他时,有缘如所有性之择法毗钵舍那,与专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应而转”】
哦,昨天是讲到这地方。那么前面所说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什么呢,就是由于观察的力量而引生的这个真奢摩他,这个平常我们一观察的时候心就乱,现在呢当你观的时候,这个定不但不乱,心不但不乱而且定是越来越深,因为定深所以你观力也越来越明细,观力越来越明细这个定力是越来越深,这样的所以就两品具转,不过这个时候由观力所引的那个奢摩他,它有二种特性,这个我们要辨别的清楚的,那个是缘如所有性,择法毗钵舍那,及专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应而转。这个什么意思呢,缘如所有性,那就是一切法的真如性,是见到胜义空的时候,那个定当中有两种,一个呢就是的的确确你缘空而在观择当中,在毗钵舍那当中,一个呢就是安住在这个空性上头,这两个不一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
【“能得如是止观平等俱转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
这个两样东西能够平等具转的一定要什么,把前面修所成的智德,这个修所成的智德一定要经过前面这一步一步的次第先止后观,当然止的之前,止的资粮就是六度当中的前四度,然后呢?有了这个止以后,然后呢?观。观是从怎么,观资粮得正见,然后依前面已成的,这个止定然后引发双运而能够真实的见到一切法的真相,说,实性,空性,就是这样,那么然后呢!到了这个时候那个时候啊,你就可以任运的要它怎么就什么,又可以说缘如所有性毗钵舍那以及专注如所有性的奢摩他相应,你爱怎么辨就怎么辨那是以前成功的时候,这个要了解,下面有一个辨,
【“故住无分别中。略以观慧观无我义,如诸小鱼游安静水,只可立为止观随顺相,非有真实止观双运之义也。”】
有一类是它能够安住在无分别当中,实际上呢,就是专住在如所有性的奢摩他当中,在这个无分别当中,它也能够略略的以观无我的这个心去观这个无我,就这样实际上呢,这个时候不是双运,不是双运,虽然它安住在这个上面,它那个重点是安住在定上面,安住在这个空性里边,安住在空性上面,那时候它也略略的能够观,可是这个东西啊,它下面有个比喻,将那小鱼游在静水当中,鱼既然小,水也静,不是那个大鲸鱼在那个大风大浪当中完全不一样,这个大鲸鱼在大风大浪当中一定要两品具转,那是真实的止观双运,前面这东西它虽然略略的能够观察一下,可是这是略略的,这个时候的真正主要的,是安住在止当中,安住在止当中这个不可以把它误解作为止观双运,而是什么呢,这是止观的随顺相,就是哪你己经慢慢的跟那个止观双运相应相顺的,前面相应相顺的而不是真的到达这个地步,所以他说不是有真实止观双运,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应该了解,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了解说小乘圣者,他也证得了空性,见到了空性以后,他通常就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定当中也安住在这空性上面,他也能够观察无我的空义,但是小鱼游静水中就是这种状态,实际上呢他也可能止观双运,但是毕竟是啊,他这个定力强盛而观力不够,这个深细的这地方,不去辨明,那么现在把这个止观的大意说完了,再下面呢我们就要把整个的本论的大纲,要重新来温习一下,那么我们仍旧借那个广论,在没有借广论之前,我们请大家翻到前面,有几样东西,我要点给大家看一看,请翻到三百四拾二页,三百四拾三页那个还是讲奢摩他,因为前面讲那个奢摩他的时候,讲略论当中,只是把那奢摩他的大纲说明一下,这奢摩他的特别的功效,那个略论上面没讲,现在这地方请大家看一看,就是从三百四拾二页最后一行开始
【“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心于所缘不余散者,义为令心于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
前面己经告欣我们,我们得到了无分别的定,那个时候心安住在你所欲住这个对像上面,你要它怎么安住在这里,它就能够安住在那里啊,不动不散,
【“此复系心于一所缘即能安住,欲令起时须于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故成止后更须修集缘如所有及尽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进净信及厌离等,无边众善,灭无边失。”】
说那时候啊,你已经能够,让像你所希望的要它收摄起来不散乱安住在你所希望安住的那个善境界上面,而且你要它怎么动,它就怎么动,就像什么像通利的沟,这个水沟是引那个水,去灌溉比如说现在发电航运,种种的方式一点阻塞都没有,非常通畅,你怎么引,他就跟著你所引导的达到你的目地,所以这个遗教经上面佛举一个比喻,修定行者如善之堤塘为了智慧水过要学定然后学好了以后那么善巧的运用这个定可以引发我们种种的智慧解决问题,所以成了这个智以后,那个时候就靠这个定力去修集什么,修集如所有性及证尽所有种种妙慧因为我们真正修行的目地,是在解除痛苦,而痛苦的根本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这个二个的正对治是这个智慧,就是啊这二样东西,那么这个里边包含了,整个的次第上来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乃至于前面的从净信心到厌离心,无量无边的种种的善法,由于在前面这个种种的善法才能够灭无边过失,前面我们虽然从善知识那里听闻思惟,但是没有经过定力的陶冶这个力量不深乃至于不能真正的净除这个障碍,所以现在学了定以后,得了定以后,正用这个定力能够把前面所学的,一一善巧证得,才能够达到功德圆满的境界,一切烦恼解除,痛苦解决,一切功德圆成,无边安乐现起,所以晓得这个定的真正的殊胜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就像一个工具一样,说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最好的车子,结果发了好大的努力然后赚了很多钱,买回来了车子摆在那里看,那是干什么,那真是颠倒对不对,买回来车子正好要派上用场,像一把宝刀一样,这样,所以说下面说
【“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义,不能增长广大善行。”】
假定你得到了以后,说就在定在这个地方,觉得很好的话,那你根本弄错,你根本不晓得为什么要修定啊!所以说定是增长那个广大善行,最好的工具,结果你得到了这个东西就不去利用,不去利用这好可惜,
【“如是若舍行品观品妙观察慧,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其利极小。”】
所以呢就是这样,那个利益实在太小,太小了,简直没有何况如果你平常,如果像我们世间来说,你真正得了定以后,对不起这个定啊乃至于生死都没跳出,这个是共外道的,乃至于得了这个非想非非想定八万四千大劫过仍旧在生死轮回当中,以我们来看八万四千大劫很长,整个的生死轮回来说,那个八万大劫啊,简直只有一刹那,你花了这么大的功夫去得到了这样的宝贝就不善巧利用,所以我们现在平常误解,说要学学定啊,要学学定啊,那么这也为什么譬如大宝积经上面它很重视戒慧,而尤其是这个印顺老法师,印顺导师他特别,这地方特别强调,当然要想得到真正的戒慧圆满,非定不可他这地方强调是有这个意思的,这是要了解定是世间共法,但是呢,佛的不共法,还非定不可,没有定戒不圆满,定慧根本谈不到,可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真正佛法不共的主因在那里,这是他真正强调的原因,如果我们不了解了说那既然在戒慧上,那定不要了,定不要了,对不起,你这个定啊是我们称它为干慧,你那个慧啊,是干慧,戒也不得圆满,这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你单单得到了这个三摩地而不能善巧运用它的话,那个利益太小太小了,下面
【“又于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毗钵舍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故非唯修止,亦定应修观。”】
而且这地方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说再说呀,真正的无我义,你了解这个空性啊,假定没有这个观慧,没有这个观慧,然后根据这个东西啊,引发恒常猛利的,缘如所有性的毗钵舍那,你单单修习那个定啊,只是把那个现行烦恼压伏,根本不可能得到,得到什么,拔除彻底净除烦恼种子的功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真正的目地在什么,在修这个观,这一点哪我们必定要了解的,必定要了解的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地方呢!我就顺便给大家说一下,那么再下去呢,我们这个简单的说明了以后,请大家翻到五百五拾五页,那么最后呢,我们就说这个道的总体,第四行开始,这个五百五拾五页的前面就是广论所说的,止观二品,那么这个我们已经由略论上面略为解释了,所以换句话说,前面我们所要讲的那个纲要都讲完了,第四行他下面说
【“今当略说道之总义,”】
现在这个地方要大概的说明一下,整个的这个一条菩提道路的,这个整个的大意,整个的大意,说到这个这句话的时候啊,我常常有一个很可笑的经验,从我自己开始,以及我遇见很多同修们同样的一个问题,是最开始我对密教实在不了解,非常遗憾,正如像弘一大师说的,弘一大师说以前对密教是非常反感,一直等到看了,这个大日对大日经书以后,才了解这个密乘之真正的高明,所以他建议大家说不要一开始从那仪轨行相上面去看,你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涵也是一样,对我来说我倒没有先看是密教的仪轨,我本来对这就以前很反感,不过反感的原因倒不是我那个它的仪轨是没看见可是密教很多人不善修,那个因为不善修,他们那个错误的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看见了错误把它误解成密教,所以对他反感,就好像现在有很多外道,冒著这个佛教徒的名字在那么乱搞,人家一看哪,你觉得啊,原来这个佛教这样的招摇撞骗,你觉得大起反感是一样,所以真实来说的话,还是从那个行表上面而且这个行表也完全看错了,这样,所以当初的时候,我总对他有一个反感,虽然我第一次看本论就欢喜,看了本论欢喜,虽然没有放开,所以我当时没有精神贯注在里边的原因这样,看看是蛮欢喜,但是外面一转,觉得这个想到这个时候好像密教写的东西,总对它
把那个淡了三分,常常这种心情,以后我真正深入了本论,体会到了这个本论真正精妙以后,所以尤其是这两年我到那里都跟人家介绍这本书,不管他是念佛的,因为我了解,不管是念佛持戒,所以我们眼前从基础上的一切问题根本都在这里,结果呀!我发现大家跟我一样,一听这本书,谁写的宗喀巴大师,耶他是谁,好了这是密教的,好了,不谈了,就好像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啊!我引本论上一句话,请你们翻到三七四页,妙极了这句话,他这个三七四页前面的,讲那个定,讲那个定,他还特别的说呀,说像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道理,有的时候你还可以有名相,多多少少虽然啊,现在修行的人很少了,这个名字,名相啊还在,可是现在关于真正的学定,学定慧这两样东西啊,那连他现在这个了解这个名相,这个大经大论是对我们,最佳的指导,这点事情他都不知道,大家忙著去修,怎么可能成功呢,所以他很感叹的说,因为见到了这个,就把它自己的经验以及传承的教授他从真正的完整的佛的经,菩萨祖师的论书上面摘录出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且他的集论告诉我们你真正要学这个,非要从这个一点不错误的佛,菩萨祖师的无垢的经论上面下手,那么现在呢,看他把前面这个引佛菩萨经论根本的教理告诉我们了以后,他倒的的确确是西藏这个圈子里面,是密教的圈子,可是讲的,那些东西人家觉得,耶你这个讲的显教,人家不肯学,那现在看这个啊,三七四页最后一行,他前面是讲告诉我啦怎么样学定,学定,结果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讲的话是显教嘛,所以他下面这句话
【“不应执此是相乘别法,非咒所须”】
他很多学密的人他说啊,你这个都是讲显教的东西,我这个学密教的不要这个,我看了这两句话,我当时自己就笑起来了,后来始终碰见这情况就笑了,那学显教的人呢,他说这是密教的,学密教的人他说这是显教的,结果呢,因为这个实际上是什么,是共同的基础,你要想把大乘教法学圆满的话前面一开头就说的清清楚楚,这个是必须要的,你没有这个完整的教法,你绝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结果,尽管到现在这种状态当中,是我们客观的条件呢,不允许我们能够一步一步圆满的上去,但是我们已经了解了这客观的条件之所以不允许,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因地上面这个种子下错了,假定我们现在因地上种子再不改过来的话,请问你什么时候才做得成,如果说我们还排斥他的话,你下了这个排斥的种子将来你长出来的,是永远是残缺的结果,这不很明白嘛,所以了解了这一点,正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机会圆满学这个法,更应该对这个圆满法的宝贝在内心上面,说一定要把这个圆满的种子下下去,这是最重要一点,很清楚很明白,就不幸的,大家排斥他,好了,就算你说我啊的的确确只想学显教,不想学密教,那也没关系这个是千真万确,这有完整显教的基础,所以我特别是引这个它密教显教这个前面共同完全一样,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尽管到后来你是学工的,他是学文的,他是学医的,对不起,不管你文理,工商,医农,你绝对,小学中学的课程是共同的,绝对不是说啊,我这个是学工的,我不要念小学,你这是学理的,我不要念中学,我们都害了这个毛病,结果呢,念这个研究所的人啊,他不要念中学,小学,错了,当然因为要念研究所,所以他必须要把那完整的功课都安排的好好的,是,现在这一本论是一个最完整的教授安排出来的,安排出来的东西却是啊,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结果我们好好念书的人就看见说耶,这本书是研究所的人安排的,我可不要研究这东西,所以我不去管他,就等于这个一样,所以他说啊,那,那我们说把它看成密教的,结果密教的人他就说什么,他就说这个显教的,所以宗喀巴特别劝说啊,说你不要以为这是相乘,相是什么,讲法相名词,实际上就是讲显教的教理的,说非咒所须,咒就是密教,这个是显教的,密教里不要这个,你这样的执著,就错了,下个说
【“无上瑜伽续中亦说是所共故,”】
他就印证,在真正的密教而且这个密教四部当中,无上密哦,密教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现在这个最高的,无上瑜伽密教的经论当中,告诉我们的清清楚楚,说这个是前面的共同的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谈不到密法,所以我在这地方特别点醒一下,说到这个地方,说到这个地方,原来我们晓得原来这是共道,你了解了这个共道以后整个的轮廓了解了,那个时候啊,就看你自己的能力,在因地上面的我们必定要下最圆满的,所以说我一定要做到最圆满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五二卷B面
所以说我一定要做到最圆满的,在因地上面的我们必定要下最圆满的是,可是你的走法呢?却不是一口气能够走的到,那时候看我们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宿生的根性,这个力量还是从宿生所积的善根而来,说你只希望得到一点人天果报,那么你就取下士,到这地方到这地方,你就得到了,现在我们经过了这样的修习,以及晚上温习比如了凡四训等等,很清楚很明白,这个要学了凡四训得到现身命运的改善,基本的理论都在这个里面本论里边也是,那么你说我要深入一点还要解脱生死,那么其共中士,最后高明的话,你说要彻底究竟圆满,那么要走到上士,说到这地方就是如此,上士道的话就是大乘菩萨,而且到现在为止没有一点点是真正属于密教不共的,一点都没有,只是因为写这本书的人,写本论的人啊,这个是密教的一个成就者,所以他引的祖师的语录,的的确确是个西藏人,但是仅管是西藏人可是其中大部份,比如像他前面,博多瓦,慬哦瓦,朴穷瓦,他们是仅管是西藏人,可是他们传的学的内容,却完全都是共道的,你仔细看看,没有一点点这个地方,是属于密教不共的,这个都要我们理智去辨别,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乃至于我们目前我们最适应应机的,比如净土,或者好一点的禅宗,也在这地方,净土取什么,最起码的净土,我只要去就好了,那取下士已经可以做得到,取下士就可以做的到,稍微做的好一点的话,那么取中士,你想做的好一点的话,那么上士,换句话说,还是你能够深入多少,就得到多少好处,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在最后这个总说道的总义之前,这个概念我特别提一下,因为我自己当年就吃了这个亏,被这个障碍障在这里,明明最宝贵最好的东西,你就挡在那地方,结果呢自己吃尽了冤枉苦头回过头来看看啊,自己觉得心里面真难过,所以我自己以往错误的经验,处处地方告诉你们至于说能不能受用,那就看你们了,就看你们了,如果你们能够排除这个障碍去深学一定得到,因为我晓得眼前有好几位同修,那的确是就因为得到这个圆满教授的指导以后,的的确确有直线的这么上升,不管他用来持戒也好,念佛也好,现在我们看那个文那个道之总义就是整个的圆满的纲要,以及这个纲要必然的次第
【“谓于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亲近知识道理,故于彼上当善修炼。”】
第一件事情修学佛法,这个根本在什么地方,这个第一个指出来,那么然后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另外一个观点来说要一切是,因缘配合,外内两样东西,换句话说这个第一支就是外支其次就是内支那么有了这个外面的圆满的正确的指导,那个在五五五页上面就是我们刚才说五五五页上面,那么外面有了这个以后,那么然后里边呢里边哪说,
【“次于暇身,若起真实取心要欲,彼从内策令恒修行,为生彼故当修暇满”】
你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所以真正要修学佛法,根本是靠外面的善知识,这个是我们现在已经有究竟正确的了解了,在讲这个之前,昨天晚上温习当中也特别提一下,容或有的同修没来,我就举一个比喻,佛法这种东西没有人讲,是决对不可能知道的,就像说我们如果没有遇见外国人的话,根本不晓得有外国,现在虽然听人家说有外国,有外国这件事情,外国话怎么讲你也绝对不知道,乃至于这个外国话,摆在这个地方,你只晓得弯弯扭扭的,写你也不晓得怎么念,对不对,很简单啊,尽管你可以现在那个字典上面用中文的拼,拼出来你拼出来那么英文啊外国人听了听不懂,绝对听不懂。这个还有一个故事,我现在还想起来真是好笑。这个据说日本人,致学问用功深勤他们很多人啊,他们为了要好好的学,字典要背的,那这个背不希奇,他们那个背法很特别,买了一本字典回来,背完了以后,那一张就撕掉了,背完了就撕掉了,就这样,换句话说以后就不准再有了,你如果背不出来你就没办法可想了,你看他们用功用到,什么程度,他能够把一本字典背的出来的话,那真是而又很多人有这样,有一次,我现在记不住了,那是民国六三年,六四年,或者七三年,七四年,有一个日本的学者到美国去,他是医学界很有名望的人,那么在那边开一个很有名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啊,这个那个这个一个日本人就发表,一篇论文他那篇论文是用英文讲的,可是那个日本人讲的英文,那个实在是,他就像不善巧学,实际上还是有人教的哦,有人教的,结果他讲出来那个英文啊,那个美国人听了以后觉得他在讲日本话,结果当然在座的也有日本人,日本人听了觉得他在讲美国话,结果当然在座的人没有一个听懂,完了以后下来了以后,大家就问他,耶说你这个东西有没有英文译本,耶什么你问我英文译本,我刚才讲的就是英语啊,在座的有一个中国的一个大夫,那个大夫是好有意思,那是圣罗克英得,劳若克老人从前面的部长,就是我以前台北中心那宋长慢,是医学界权威的一个有名的,他亲口告诉我们这个笑话,那时候我也想起来,以前我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听见人家一个日本人,我们比如说“第一”,第一这个英文应该念弗斯特那日本人怎么讲法思豆,那个英文完全变调了,所以实际上如果说,我们以我们没有这一个外国人亲自指导我们仅管书本上面,用那个注音,你去学的话,那个弗斯特你就念成法思豆,当然他如果听了惯了,可能知道,如果不听惯的,他的的确确觉得你在讲日本话,所以他演说了一遍以后,他觉得讲英文讲的很得意,下来了以后人家要他英文译本,闹这种笑话,这个虽然是个笑话,是很轻轻松松的让我们体会到,我想我们人人感受到,那世间现间的这东西没有人教我们能学的成功吗,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仅管你可以看看经论,就像说,它明明是把那个英文字用那个中文注解出来,对不起,你学了半天还是不行,是同样的道理,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那这个本论前面也特别说明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是根本,没有,谈不到,容或你以前已经修过了,那个时候不是说你一听就会,因为你宿生已经有过了,这是前面一再解释,这个是外支,那么进一步呢,有了这个你要修的时候啊,你所依的是什么呢,就是难得的这个暇满人身宝,这个得到真难啊,可是我们得到了以后啊,却偏偏由于无始无明覆盖,忙那些不相干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要修习,修习这个暇满人身的意义,于是从我内心策发说,哎呀,要忙这个,要忙这个啊,你有了这个这样力量,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始正式修习,那么正式修习下面呢
【“次若未灭求现法心,则于后世不能发生猛利希求,故当劝修人身无常,不能久住,死后流转恶趣道理。”】
那个时候就要学无常,这个次第很重要,很重要而且有它的必然性,实际上呢,暇满跟死可以并在一块,但是这个里面却是两样东西,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为什么要修那呢,平常我们就是耳濡目染,不是这个无明覆盖,总是把现在的事情,少不掉,总是为它所骗,结果骗了半天,两脚一伸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忙的东西留在现在是一点带不去,而因为你忙了,然后还造了业却是把我们送到恶趣,这个道理如果不了解,虽然了解了内心当中没有如量升起如理升起这个相应之量的话,还是没有用,所以那个时候要勤修无常以及死后,这个,否则的话总觉得唉啊这个也少不得,那个也少不得,所以平常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罢不了,就是因为缺少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虽然有了认识没有如理的修习,结果呢人生很快过去,完了以后难得的一生是白白浪费,又下地狱,哎呀所以这个是正式修习入门第一步,非此不可,所以不管你学什么,你看禅那个禅,总归一定说生死事大,生死心切,念佛也是如此,那有一个地方不讲这个的,那么因为看见了人身这么迅速,忙的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自然而然把现实的一切,放的,放的不能再低的限度,拿这个钵讨到吃饱了,今天好也好,坏也好吃饱了肚子,赶快修行也好要紧,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因为见到世间是痛苦啊,一无可取唯一的是归依是只有三宝,
【“尔时由生真心念畏,”】
念世间的可怕,而能真诚的皈投信仰三宝功德,安住皈依那么皈依是皈依两种,
【“不共律仪学其应学。”】
那个时候一步一步的上去,皈依了以后那个才晓得,真正帮助我们跳出来的是这个,那时候就不但皈依而且学它,那么再进一步
【“次于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灭十不善,相续转趣四力之道。”】
皈依了以后这个皈依是入门正式入佛法之门,这个是下面可以说第四步顺著次序来,那么那个时候皈依了以后由于皈依你找到了正式的方向以后,那时候晓得原来我们真正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从必须皈依的佛是三界之内唯一依靠的是佛,从人上面而转到我们正皈依的是法,而法的中心是什么,那,如此因感如此果,所以造什么业因感什么果报,因为你了解了这个,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举手头足之间是一步都不能差,那个时候自然你持戒是战战兢兢念佛是啊更是勤勤恳恳,乃至于学禅无一不从这个次第,用这个上头来的,所以必定要对这个业果起的深忍信解,所以他说一切白法的根本,那么这个时候呢,以往的事情已造了你没办法了,怎么办呢,所以是啊眼前是勤修十善,灭十恶业,而以往这个很多已造的业怎么办呢,要修这四力忏悔,所以你真正的由皈依了解了这个业果的必然关系以后,自然第一步走上去的是正式的忏悔,以上这个叫共下士的,共下士的,如果说我们要求世间的,那么共下士已经很好了圆满了,如果你要求出世的共下士也最善巧的一个法门,已经派上用场了,念佛法门它这个共下士求下一生保持人身,跟生天,我们现在是要求往生净土,这个道理都在这里,但是这个往生,那是勉强可以挤的去,因为你取法下啊,不一定得到,你全心全力去做,可以得到的,差一点不行,所以我们从这个上头来说,不要说圆满的佛法,就是念佛绝对不能依此为满足,它假定你是一个根本就谈不到,解脱种性的人的话,你只能算这个,那么这里为止也可以了,这样,对后面来说,这个却是下面必要的共同的基础,必要共同的基础,所以有的人说这是密教的,听起来真是可笑,这个连它世间所应该学的东西,都包含在这个里头,那再下去
【“如是善修下士法已,当多思惟,若总若别生死过患,总于生死令心厌舍”】
那么由于前面的善巧的修习以后,虽然你能够跳出这个恶趣之苦,但是对不起还在这轮回当中,只要你还在轮回当中,这个轮回没有脱之前,这个总归是永远把你限制在这个生死苦轮当中,所以必定要了解,对这个生死过患的行相,那时候策发了厌离心,那个就是佛法不共之法,佛法的超越的基础在这里了,这样那么因为你从这地方了解了,生死的真相,策发了厌离心,然后呢感觉到痛苦要跳出来,那时候你找到原因是什么,能不能跳出来,所以
【“次观生死从何因生,当识烦恼及业自性,发起真实乐断之欲”】
这个是下面一步,因为感到了苦,所以说他这个苦的因在什么地方呢,那时候就认识,原来,真正能够系缚我们流转生死的业跟烦恼,而烦恼为上首,所以你真正要断得他的话;必定要从因地上面断起,所以这样的话,就启发那个真实的,要断生死的欲,这个时候所谓善法欲,由于如是的了知信解佛所说的,所以信为欲依,那个时候你就开始说要想了脱这个生死,怎么办呢,一定有它该行之路,要想了脱生死得到了脱生死的安乐,那么就要走上这个了脱生死的真实之道,
【“便于真能解脱生死三学总道,能引定解,特于所受别解脱戒,当勤修学。”】
因为这是三学的根本,一定从根本上面上来的,所以策发了这个以后,那个时候一定要努力从这个上面根本上面就是别解脱戒,就是我们说的律仪戒,这个是第九,其次到这地方,共中士,所以如果真正要修学佛法的人那必不可少的,这个基础没有,谈佛法那都是空话,那都是空话,不管是那一个性、相、禅,净乃至于小乘,如果说我们以净土来说,如果你能够这样的严持戒律的话,真正认真你只要把这个功德说我回向中品,十六观经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不信佛语则已,如果你不信佛语的话,你又不会念佛,如果说你要念佛的话,当然信佛语,那信佛语的话,这个道理就在这里,这么简单,这么明白,我们进一步说虽然如此还不圆满而且实际上呢!它真正的中心是拿这个共同的基础要引导我们究竟圆满之道,所以再从这个基础上面又向上
【“如是善学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堕落三有苦海,众生皆尔,应当勤修慈悲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
因为你从前面说了解观察到生死的过患,所以觉得苦,那么推己及人,用种种善巧的方便然后呢,策发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在大慈悲心,这样所以不但是推己及人,为了别人而且特别说明的就要圆满你自己的问题,还非佛果不可!仅管你眼前讨一点小便宜可以证一个声闻果,结果呢却是走了远路却是走了远路、而就两者或者直走大乘、或者是走声闻果的,这个两乘显然比较的话,声闻果好像稳一点,因为他远,所以就他真正负担的苦来说的话,却反而远原来的多,直走那个大乘的,远比声闻乘的人啊要省力的太多太多,所以从这个地方他也特别告诉我们就算是真正为自利起见,这条路还是最好,还必定要学这个大菩提心,这个里边有详细的说明,详细的说明,那么那个时候一定要令这个大菩提心生起,这个是大乘道的根本,也是大乘的不共因,也是大乘的不共因,所以说
【“若无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
如果这个大菩提心没有的话,不管你是显教,密教,显教通常我们所讲的就是六度,密教真正讲的就是二次第,所以学到这里为止,二次第什么,只有那个名字,那个内容我们根本没学到,所以说这个完完全全是什么,完完全全是显教,可是密教的共同基础都在这个上头,所以说,的的确确这本书宗喀巴大师写的目的,是希望学密乘的人学的,因为这是最高的,但是到这里为止所学的内容,却是共同的基础,是大乘的人必须要学的,必不可少的,那么六度是我们知道的,二次第呢,一个就是生起次第,一个就是圆满次第,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是你没有菩提心的话,那么不管你学的这些东西,就像没有基础建楼阁,总一再说,你造大楼屋顶坏没关系,你屋顶补补就行了,如果你没基础的话,对不起,绝不可能,你勉强造上来,造上来一定塌掉,现在有很多人啊,讲密密密密,结果密了个半天,密的根本在那里不知道,虽然有的是知道了,他也不晓得真实的内涵,所以你们如果说真正有人想学密的话,这个地方是更是重要,同时如果我们对这个正确的了解了以后啊,这个密教的行相也不会让人家坏,因为现在这个时候大家有坏的形象,所以佛法都被这上面破坏了,如果说你这个坏的形象陷在密教里边,人家就说密教把佛法破坏了,如果你坏的形象陷在显教里面,同样的显教把佛法破坏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举的一个比喻,现在说日本人想讲学教,本来天台教观是非常圆满的,他学到后来啊只要一样东西,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假定那个教就这么六个字的话,那个佛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说了四十九年说了这么法,他难道还不知道这样六个字啊,那你看如果弄到后来,只是要学这么六个字的话,请问佛法还有些什么,然后他也只会念这个,念完了这个字什么事情乱搞,那人家说,那那那佛法就害在这里,这是很明白,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必定将基础有个认识,你为弘法也好,为了自修也好,这另外一点呢,就是我们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就不会被那个形象所骗,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内容,这个就产生两样殊胜的好处有一种好处呢,因为我们不了解真实的内容,看见它坏的形象,随便的毁谤它,结果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毁法的罪过,对我们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对人家也没好处,你真的去破坏它,你破坏你自己不懂的它的内容,你怎么破坏它呢,也破坏不了,对你自己呢,又是毁谤,造了毁谤之罪,这第一个,第二呢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你了解了以后,然后你正确的了解,这个不管若显若密的真实内涵,然后你能够把佛法真实的内涵能够登高一呼展露出来,让人家了解,那人人晓得他走错了,于是这样一来的话,就算你不修,不深入,佛法也因为你这么一来啊,能够维持它应有的时间的地位,你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你拿这个功德要去回向的话,不管你学什么,你的功德是大大增上,这个道理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以我现在的了解的话,千真万确,就算我今年六十多岁了,我还是拼命努力学,原因就在这个上面,因为我很清楚很明白,我在这里修学干什么,佛法嘛,要增长功德尽除罪障,最好的方法耶,所以到这地方啊,说现在其次为止,大乘的基础根本建立,现在到这里为止,由共中士自己思惟苦,然后呢,推己及人乃至于为了自己究竟圆满说非要发大菩提心求佛果,这个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共之因,那么到这里进入上士,若无此心,这个不管是显教,密教都是空话,那么续说下去,
【“若相续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当如仪受勤学学处,坚稳愿心。”】
那个时候有了这个心以后,不是它究竟圆满,说略能生起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学这个学处,学处的是什么,愿心,这个大菩提心分成功愿心跟行心两样东西哦,这个是不共皈依的愿心,要使得这个愿大菩提愿非常坚固,实际上那个大菩提愿不是,发了以后一直继续的修,一直到成佛,那么这个在共上士的时候,曾经说过的,初如种子增加水,最后成熟如结的果,长时受用,初中后善都要这个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三卷A面
不用初、中、后三都要这个道理,那么发了这个愿心以后呢。
【“次当听闻菩萨所有诸广大行,善知进止,发生猛利乐修学欲。发此心已,当如法受行心律仪。”】
那么发了这个愿心以后的话呢,然后要了解,说你虽然有了这个愿,要想真正的成就单单这个愿不够的,还要啊行,以我们念佛来说信愿以后你一定行,行是什么?那么勤勤恳恳的念,他现在学菩萨乘佛果的话,要照我们所学所了解的菩萨行去行,那么这个行成果成满,所以啊要学习什么?那个时候要进一步的广听闻,了解种种菩萨的应行应止之处,啊对他发起猛利欲乐,他处处地方把这一句话在纲要里面还提这一句话,这一句话实际有特别的意思的,作任何事情必须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啊精进,而精进推动的力量是什么--善法欲,所以说猛利的欲乐,在前面讲到任何一个特点的时候,啊一个定点的时候,我们上来的时候,每一步的时候他都说明这一点,那么乃至于到道的总体当中也特别强调这个,从这里提醒我们,所以我们现在啊修学佛法没有力的原因就是这样,想是想的但是他那个善巧方法都不知道,哎呀都是啊在那空梦,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就懒在那里、瘫在那里,啊所以总是觉得找不到,怎么会找不到呢?它这个地方次第己经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只要肯照著次第去学的话马上见效,我包括我自己的经验以及周围的很多同修,以前的也好眼前的也好,凡是照著次第修的人马上立刻见效,啊自己心里面就逼不急待那种心情啊,逼不急待那个心情,所以经常我为什么现在忙成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哎呀尽管他我一再告诉他,啊我实在没气力,可是我下午起来拜完佛了以后你看我的房里总会有人了,你们都晓得我这个聊天实在是没兴趣的,但是他们这个问题实在的确非常中肯,也可以说啊莫明其妙,为什么说莫明其妙而非常中肯,那表示说他提出来的问题正是他现在开始下脚步的缘,毛病所在,啊他只要这么肯上来很快的啊啊就上来了,而且上来了以后啊他自然而然,我想这一个大家都看得见,我们的几乎我们在座的诸位同修,都或多或少的或者自己已经向前走的很多,或者看见别人,这个改善从什么地方?就从这个上头,因为你如法去做了,自然而然这个内心啊就有一种推动的力量,哎呀然后你去做,所以平常我们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昨天晚上还有一个同修我们在随便谈起了,他就说是啊,啊他的的确确啊到处跑,居然有这么二三十个人共同的团体,他能够这么的和睦共处,处得这么好,而且啊能够产生这样的现象啊,的确啊还不容易找到,不是我们任何人有这个力量,反过来说的的确确靠我们任何一个份子,靠的什么?为什么这个份子到这里产生这样的功效?哪!就是啊照著这个完整教法,就照著这个次第,这一旦这个内心生起了,他自然而然就策发你啊,向前这种所以他处处地方要策发这个猛利,乐修学的这种善法欲,然后呢你越做越高兴越做越欢喜,而因为你欢喜所以做,因为你做所以啊你的习性慢慢的培养成功,同时呢你的业障慢慢的净除,然后呢你资粮积聚,所以像念书一样、像写字一样,啊越写是越好,然后呢兴趣也越来越高,能力也越来越高,然后呢走的也越来越上,要以前我们在这边想是想了半天,停在那边是原地踏步,现在不但想而且照著次第去走是越走越高,这不知不觉当中啊到那个时候耶大家当初共同发心,要到极乐世界,到了半天啊他还在娑婆世界流落,我就高居上品乃至于到最后像我们释迦世尊也是一样,释迦世尊说唉我跟阿难两个人在空亡劫的同时发心,我现在已经成了佛果了,他小果啊尚且还安住啊学地,这个差别啊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当然这个里面阿难他有他的特别的意义,说内密菩萨行啊,啊说外现声闻果,但是他尽管如此一定有他的缘起的因由在里头,也就是告诉我们呢这样的因就是感得这样的果,所以不是说我在那边坐在那边听见了啊欢喜,这个还是不够,所以你一定要照这著个东西如理思惟,策发这种内心的这种力量,然后呢努力的上进,那时候才会感得这个的果报,所以说行心,那么这个行包括些什么呢?六度四摄,这。
【“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四摄等成熟有情。”】
这个当中。
【“尤当勤猛。”】
勤是勤勤恳恳,猛是勇捍猛利,干什么?乃至于。
【“舍命。”】
啊也要。
【“防范诸根本罪。”】
喔这个戒在任何情况之下,啊小乘固然,是大乘是更重要,命可以不要这个戒是不绝对不能一点侵犯,所以现在我们总是说哎呀学了大乘了,啊这个是小乘的,但根本上就完全对佛法产生了误解,当然是有一种大菩萨,他为了利人,是在他那个戒条上面不犯的,他为了利人以大菩提心为基础救人乃至于杀人都可以,这个是外现的凡夫相内密菩萨行,像我们佛在世的时候维摩诘大士一样,所以上面所说的话,这是策励我们自己,千万不要拿这个做为借口,对于别人的话我们总是注意喔那些都是大菩萨,啊这因为有这些大菩萨示现,他已经有这个本事啊能够啊在染不染,而我可没有这个本事啊,所以你越是看见这种情况啊你越是自己警惕,如果你没有这个认识的话,一天到晚邪妄分别啊那就错掉了,啊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这是对自己的啊我们不要看别人,如果你力量够了你可以看别人,正因为看到别人,别人如果是比你好你赶快上去,别人在那里乱来你就说哎唷他这个大菩萨啊,那比我更高要高不晓得多少你更要努力啊,这样一来的话就算你跟不上,我们的心确是什么,不断在提升,所以外境不管如何?你真正善巧了以后啊你总归上进,这个是他根本的重要的问题,假定你得不到这个正确的认识的话,喔自己懂了一点没有去做,结果呢自己没做看看别人都不对,实际上呢自己既然没有做嘛你也得不到好处,看看别人不对嘛你又在这烦恼当中,懂得这个道理啊反而害了你自己,所以本论上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善修学是如天成魔,不善修学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懂得了这个道理,不晓得怎么弄的话,他本来是帮忙你得到好处的是天是专门引你上去的,魔是专门害你的啊,你懂得了这个道理没有用啊,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根本罪是固然如此。
【“中下缠犯及诸恶作,亦当勤防莫令有染。”】
哎唷乃至于中下也勤勤恳恳,那么这个道理以前说过了,啊真正我们下手的却是什么?在中下的地方,你能够小的地方努力防护,那个时候才有谈得到大,你小的地方马虎惯了以后大的就挡得住了吗?就像说叫你拿一斤的东西,你说拿不动不想拿,我要担一百斤那都是空话啊,所以你平常练惯了以后战兢惕励的话,自然啊那大事情上面来的时候你才能够动摇不了啊,再下面。
【“若有误犯,应勤还出。”】
啊这个同样的万一不小心,实际上呢因为我们无始的习气很重,的的确确道理是懂得要做的确是差一截,那个时候啊要勤勤恳恳的忏悔,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早晨也有,中午也有,啊乃至于晚上还要,就怕这个,所以我当初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最后临上床之前啊,要修一个什么忏悔法,我现在想想真有道理,这个罪过绝对不要让他留到明天,忏悔干净完了以后,然后你带著这个佛号睡觉,啊妙不可言,我告诉你们,啊再下面。
【“次当特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
那么这个六度当中,特别是最后两样东西,那个就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啊,因为这样,这个两样东西真正说起来是一样要双运,而这个次第必定从奢摩他上去的,所以要善巧这个静虑,他所以说善巧的话,不但是对静虑的本身善巧,还要了解学静虑之所以为学静虑,所以我刚才在讲那个道的总体之前,特别翻开前面那个话说一下的原因是这样,说啊原来我们学定的目地是这一个,如果你能够这一个了解了以后啊,一方面把定学好,一方面把定也派上用场,是必然会走到最高圆满这条路上去的,啊那么这个学好了以后,然后呢继续的在相续当中生起清净的什么?正见,这个正见一定是远离断常二边,这个就是无我正见,那么得到了这个见以后,得到了这个见在我们中国叫什么?大开圆解就是这样,啊或著是那是大彻大悟,然后呢在这个见上面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那个时候才去修,为什么?虽然你有了菩提心,但是你这个菩提心啊世俗的,虽然要心有心救度但是自己啊为罪染无明所覆,无明所覆的话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到了那个时候啊,然后才学无我正见,以慧来摄持这个方便,那么那个时候就圆满解决啊,反过来说要方便摄持慧,而这个次第为什么这样安排,前面已经详细说明,所以前面这个次第是一步都不能乱,不论啊,不但是这个里边的本质要不错,量要圆满,而且这个次第本身不能错,错了以后啊那个质本身也弄不纯,这个量也绝对达不到。
【“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
所以这个止观,实际上呢就在这个六度当中,不过因为他的特别的重要性,所以另外说明,啊。
【“故是正受菩萨律仪学彼应学从中分出。”】
所以啊受了菩萨戒以后,从里面分出来的,通常这个地方的菩萨戒,他是讲瑜伽戒本,瑜伽戒本上面,他那个菩萨戒的确,啊就顺著我们六度四摄,那个次第清楚明白的一步一步上去,然后呢你照著这个次第学上去的话,到应该取什么?达到什么程度?那个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总共呢以上面这样的几个,几个大的段落,几个段落我们啊总摄起来也可分为两支,一个是内,外内二支啊这种分法,二分法,这样,才有一个呢三分法,而说什么?是下士、中士、上士,然后呢再细分的话,一步一步都不同,不过整个的圆满的我们又有特别的一个方法来说,总摄这个全部的主要的大乘道体分成三样东西,第一个出离心了知生死过患,所以呢一定要跳出生死轮回,啊就算升天,把天道看成像地狱一样的恐怖,对他绝对的厌恶,这个是佛法不共的第一个基础,由于这个上面呢引发大菩提心,这是第二个主要的。得到了菩提心要圆满的得这一定要得到空正见,所以这一个三个,又称为说整个这个菩提道次第的三个主要的纲要,所以我们大师啊先学广论,后来又把那个广论啊,因为太广了,又集略成功为一个略论,那么最后呢由对一个弟子,特别把那一个论当中的三个主要的特别的内涵啊,集略为刚才所说的厌离心、菩提心跟空正见,这样三部份,啊这个是,现在关于这个道的整体啊内涵说明了。
【“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于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是最切要。”】
这句话,这句话一开头就说过,今天啊我们学圆满了重新温习一下,要晓得假定我们学的时候,你真正学习的时候啊,你能够从最下面的开始,下下是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啊,你自然而然对上面啊渐渐增加你的欲得心,这个欲得很重要喔,一切根本是欲,染污之法没有欲,行不通,圣人之法没有欲是做不到,所以染污之法叫做贪欲,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这个一点胃口都没有,再好的东西放在这里引不动你,善法你没有善法欲,说得再好你也不会去肯做,所以我们平常啊真正修行的时候啊,他一定啊要从基本上面去认真的去学,你能够这样的去学的渐渐对上面的,耶耶增长这个啊欲得的之心,这个善法欲增长,为什么呢?因为你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啊有很多,主要的就是你的罪业障碍在这里,如果说你开始的时候不净除那个障碍,那个障碍在这里当然你根本就要跨不开,所以一开头的时候他下士最重要的地方就告诉我们什么?忏悔净除业障,还有呢因为业障净除了,资粮集聚,你能力增强,当你资粮积集能力增强的,自然而跟他相应的这个法理啊,在你内心当上面展现开去,你增长你的净信心,以前是从他听闻思惟,到那时候你如理的去行持以后啊,净除了这个染污啊,这个信心就清净了,所以增长净信,现在净信既增长能力又增加,自然而然你好乐心啊就慢慢慢慢慢的来了,障碍即减少好乐心即增长,能力又增长嘛自然啊对上面的话越啊越想修行,这是所以为什么?你一定要真实的去行持的,否则的话呢我们总会觉得哎呀停在那觉得好好,有太多人一听见哎唷赶快恨不得一口气成佛,再不然的话听见了说我马上给我一个办法,我最好七天当中念得一心不乱,啊就这样,可是呢你叫他照这个次第慢慢的来哎唷,他就这我这个不行啊,啊毛病啊都犯在这里,所以这种状态当中啊那注定我们只有失败,那么既然说这样的下下,你怎么慢慢的下面就开始了,你何必听这么多道理呢?耶妙了,听闻上上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啊你为什么要听闻上上,假定你听闻的道理说,弄了个半天只有那么一点好处,啊辛苦了半天只有一点好处,你忙他干什么呢?你就不想,现在呢讲那个究竟圆满,有这么大的大好处在,耶所以啊你了解了这个无上的胜利以后啊,你只要付出一点代价,有这么大的好处啊,于是这个时候啊,就策发我们啊想修行的心情,啊他这个必然的构架就在这个上头,所以现在我们往往说:“哎呀我们只要这样就好了,你何必讲这么多道理啊!”那这个地方呢,很善巧的告诉我们,啊这譬如说哎唷现在叫你辛苦了半天,然后呢赚来五毛钱,哎我干什么嘛,我在这里就算饿一下,我这个五毛钱对我也少不了嘛,啊我实在不想动,现在就告诉你,你在忙了一下的话啊一赚赚个十亿,啊呀你一生吃用,吃用不尽,你什么样的问题都解决了,那再困难我也要去做,这样何况你真的下去去做,从眼前第一步做,也并不太困难,他因为并不是叫你一口气把那十亿赚进来啊!你却是从你眼前的下下眼前可走的地方走啊!所以这一个关键是最切要,啊现在就把那个首尾整个圆满起来了,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所以啊说就算我们自己不修,啊至少在我现在的话,啊我是的的确确啊现在叫我修是有很多困难,但是我逢人必说处处地方赞叹,为什么?我晓得赞叹然后呢随喜,这个正是集积我的资粮,以前我一向觉得哎呀你不要学这个,啊不要马虎那个,这个是啊最大的谤法之罪,现在唯一的就是靠这个来净化,所以我常常想起啊世亲菩萨这个公案,哎唷他前半生啊毁谤这个大乘,听见了这个大乘佛法以后,他想哎呀害了害了害了,啊我以前一直就毁谤,现在要自己割掉舌头,他哥哥说他,他的哥哥无著菩萨说:“耶老弟啊,你割掉舌头没有用耶,既然前面你拿舌头来毁谤,现在还唯一的办法拿舌头来赞叹啊!”嗯一想没有错啊,然后呢他这后半生啊拼命去赞叹,因为他前半生是毁谤,但是呢他不是,他不一定是重点在毁谤,他是造的小乘,啊后半生呢宏的是大乘,所以时间容或相等,这个究竟我们不知道啊,但是呢大小的力量毕竟不一样,所以啊这个如果说反过来的话,那罪一定抵不掉,因为他大所以啊不但抵掉了,而且他最后往生兜率内院,对不对,喔这样的好处啊,这样的好处啊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就像以前啊我们啊这个做坏事,或者做的不小心啊亏损了一点,亏损的是什么?以前我在这边亏损的譬如说,亏损了台币,现在我们赚的,赚的英镑,哎唷一块台币要换多少英镑啊,我弄不清楚,大概一百块吧,这样啊所以这个两个量不一样,实际呢是大乘、小乘这个比例还不止此喔,所他后半生能啊广宏大乘的话,换句话说哇以前啊赔了本啊亏了钱啊,这是亏他十万八万,现在他赚进来的话,上亿的赚进来,那么这个就是,啊所以我现在的了解的,就算我做不到,我必定啊要努力的去做,实际上而更重要的还一个原因,我常常说的,哪现在我的因地心下对了,可是时时刻刻把那圆满的因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啊我们就把那个圆满的心从现在开始,然后呢处处地方,虽然我行持啊哎啊是老病相行啊,耶可是对不起,这没关系啊,这个身体可以病那个嘴巴可不病啊,啊所以我尽我的气力、尽我努力,啊我在那讲在那赞叹你们在那儿问,啊就是这样,原因就是这样,喔自己啊欢喜啊、高兴啊,道理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一再鼓励大家同学啊,你们要好好的啊趁年轻的时候,勤勤恳恳的努力,然后呢大家共同的赞叹、共同的发扬、共同的修学。
【“若于前者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于圆满道体引生定解。”】
啊假定你对于前面所说的那个圆满道的次第啊,没有,啊根本没有这个完整的认识,一心啊想修心住,哇塞我得的定啊,啊或者乃至于啊,就像这样的哎呀心不要散乱啊,没有用,或者的话呢啊你是那么因为这样的话,你要懂得很多道理啊,然后呢是广学去了,于是呢专门啊在那文字见解上面转,这两样东西都没有用,所以本论一开始就这么说,本论一开始怎么说啊?说现在的今勤瑜伽多寡闻,广文不乐于修要,故离智者欢喜道,大家还记得这一句话吧,那现在啊有很多人啊要讲修行的,那修行的人啊他不要听道理的,不懂得没有去听,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修些什么?所以我以往的痛苦的经验,修了半天是修的我,哎啊我是忙了半天哎啊找了
很多书去看,啊然后呢自己觉得懂了,最后发现啊我啊,假定是我要去做这一件事情的话,就像那个日本人发表那个论文一样,喔他是忙了个半天,他自己以为是发表了论文,结果啊完了以后谁也不懂他做些什么?当然对外面人人家不懂没关系啊,对我们这里边结果是毫无功德可言啊,所以说这个叫学我啊,那是最大损失是莫过于此啊,所以你真正要修行的话,你一定要把那个修习的内涵是如理的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非要多闻,而多闻一定要靠善知识的引导,所以他前面也告诉我们啊,说勤瑜伽多寡闻啊,当时就是这样而于今微劣,现在是越来越利害,那我们啊真应该庆幸,虽然在末法当中虽然这个法运是越来越衰,我们居然能够听闻圆满的教法,我们要如何的珍惜自己的暇满人生,宿生没有善巧修行得不到啊!然后呢千万要从上面努力啊!啊结果呢?你啊说既然要修行多听闻吧,耶对不起他因为无始的执著,听见了觉得懂了懂了又不去修,是啊所以广闻的人啊,他又不善于修要,见解上面空转,然后呢大家讲大家说我这个对你这个不对,啊就是这样,昨天中午我们还有一个同修大家在讨论,说看见现在有很多人啊,他欢喜每一宗每一派,他用种种的理由说这一宗最好这一宗最好,赞了半天捧了半天他修了没有?没有,啊这个实在是哪哪哪就是这种味道,所以他前面一开头就说我们现到处看见没有,哎唷这个好,这个好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好了半天,完了以后呢他回去觉得好了,他已经做了事情了,在那里睡大觉,啊这个是什么又是犯了这个毛病,所专乐见闻之一类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三卷B面
这个毛病,所以专乐见闻之一类啊!那这两样东西啊,是难至宗要啊,你没有,不可能很难得到,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个圆满的道体的内涵啊引生定解,这个定解跟那个单单的见解不一样喔,就是说由于你如理听闻,然后呢认真思惟,内心当中生起决定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会推动你呀如理的步步行持,所以以闻为根本,然后呢以根据所闻的正见而行持,那个时候,行解相应,解在行处,行在解处,自然而然就因圆果满。
【“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
在下面了,所以现在我们照著这次第修上来的时候啊,也要使得我们的心啊,要达到两样东西,第一个聪利,聪就是什么?明白,不要暗钝、迟钝,还有利呢,要勤,也不要,就是啊,有很多做事情啊,总是随著想是想,作的提都提不起来,那就是啊,迟钝,这个不,而且要平等,平等就是不能偏于一方面,那么照著这个次第来说,第一个我们晓得根本重要的是啊,对于善知识,对于善知识最重要的啊恭敬,啊那非常重要,假如恭敬心不够的话,这个地方说微劣,何况现在我们对这个善知识啊一点恭敬都没有,前面告诉我们乃至于下至啊,他这个地方的如理如法的告诉你一个偈子,你要把他看成佛,唉哟现在啊就算我们听了个半天,听了个半天,回过头来,嗯他讲得头头是道,自己作的呢?啊我的天啊!我们怎么修学佛法,所以阿底峡尊者传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人家问他说唉说尊者啊,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啊有这么多的修行人没有成就?阿底峡尊者怎么回答?你们记得吧?说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啊,看他对于知识的敬心程度而言,现在你们这些人啊,对那个善知识啊,看的啊像一个平常的凡夫,你的功德从哪里生起?像根本一样,你这根本都切断掉了,你还谈功德吗?这是我们啊千万要注意,所以为什么叫我们要看啊,这个华严经什么等等?啊这个是千真万确的非常重要,啊好在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在座的诸位真好,是处处地方是我的善知识,啊你们这个很多地方的行持,一步一步的改善,在太多的地方啊,跑到别的地方去的话,这个啊往往是这样,啊这些老家伙老朽了没有用,啊那完全错误,我记得,那我以前以及我常常听见老和尚的给我们开示,啊那他们前辈的真正的话,啊对于那个师长的敬重、恭敬啊,啊实在是,这个是根本,那么如果这一个的话一切善法的根本断了,所以这个我们要勤修,那么进一步,
【“如是若心不乐修行,当修暇满,若著现法当修无常,恶趣过患以为主要”。】
这个道理很清楚,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拿这个道理来衡准自心,啊然后呢?缺的,缺哪一个你就哪一个地方的努力,把它补足。
【“若觉漫缓所受佛制,当自思惟是于业果定解微劣,则以修业果为主”。】
假定说你对持戒这个东西啊,总觉得提不起来,哎呀,何必这么这么这么,好像哎呀这么来呢?那就漫缓,啊这就马马虎虎,那个时候啊,你一定要对这个业果,由业感果的道理,产生强有力确定见解,那么是修业果为主,不过前面一步一步上来的时候,我们对单单对那业果容或不太清楚,现在把本论学圆满了以后啊,我们可以整个的融贯起来,所以以最后的毗婆舍那的正见,用到前面的业果上面的话,那对这个业果的道理啊,是百分之一百的透彻,再没有一点疑问,啊那个时候你学起来,那就是非常明利。不肯学,我们什么都不谈。肯学,一定可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再下面
【“若于生死缺少厌患,求解脱心则成虚言,故当思惟生死过患。”】
进一步,假定你说不能了解这个生死真正的真相,那时候引不起厌离心来,为什么厌离呢?因为了解这个生死的患害,因为啊,晓得这个生死当中的种种的不理想,所以啊,才产生出生那个厌离心,没有这个啊,那说解脱空话,所以那时候要思惟,那个时候要思惟,所以昨天晚上我们,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讲谈起啊,从心上改啊,这个因为时间到了,啊昨天晚上没说下去,今天不妨简单的说一下,你起心动念就很清楚很明白,啊比如说,今天我们随便说吧,说外面来了一个人,一听是汽车声,啊你想今天来了一个大老板了,你就想哎呀,这个大老板啊他很有钱,怎么跟他攀个交情啊,啊这样的话,你那个庙是越修越大,什么越弄越来,不对不对,就错了,啊假定你真实生起厌离心的话,他正因为他越有钱,你觉得啊这个世间一向骗我这个东西,骗的不能再再那个了,他跑的来在求他的福报,那是他的事情,赶快某人啊,你你去给我啊好像他拜拜佛,他如果要种福田啊,好好拿来供养,我这里够了啊,别的地方还少,你就让他供养别的吧,啊这个好清楚很明白,你这个心里面就看的清清楚楚,这个东西一点都不假的,你不观察,讲那个文字再怎么讲都没有用,所以前面说,啊如果没有的话那个是空话,现在这个地方又告诉我们,这个心里如果生不起来的话,求解脱都是空话,求解脱之心如果没有的话,啊那你持戒念佛什么等等啊,下一点种子,我们还是非常赞叹,佛法就这么妙,好了、好了,好了毕竟不行嘛,你就下点种子了,那也就这个样,所以呀真正要想是,这个要求了生脱死,尽管你说哎呀这个念佛法门是了生脱死的,对不起了不了,脱不掉,因为你的心里面沾在这个上面吗,啊持戒的目的也是如此,念佛的目的也是如此,念佛的目的也是如此,然后呢学禅是便是如此,大乘佛法不但你自己,还要帮忙一切人,现在这么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当中捆得死死的,你还谈什么个大乘,所以这一个地方呀,是真正的佛法的关键所在,说
【“若凡的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
那么再进一步入大乘,假定你做一切事情,为了利人之心不强的话,那个大乘的根本断绝了,那个时候啊,欸进一步说喔要这样,注意喔,这个大菩提啊,我们要从两个地方去著眼,一个为了利人,还有一个呢为了自利,如果的确确你那个推己及人心里面展得开,你就从大慈悲那个地方著手,如果是你为自利心切,你也告诉大家,真正要想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还非走这个路不可啊,否则的话呢?你虽然觉得讨了巧了,结果吃了大亏,这个前面是讲的很详细,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的,啊所以这个真正的佛法的重心,却在这个上头,那么因为有了这个啊,然后进下下面一步的话,就受愿心行心。
“若受佛子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于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啊能够这样,因为发了这个大乘心,然后呢修愿心、行心,可是你真的去做的时候觉得哎呀这个做起来呀,愿是倒是蛮好的,做起来是这么个困难法,那个时候啊,你呀就要以空正见啊破掉它,然后呢修如幻如化的空缘起净修其心,啊但是你要修这个东西的话,一定要善行方便啊。
“若于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啊,则当正修安住一趣,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你虽然要想这样,可是你心散乱不行,所以呀,一天到晚被那个散乱啊所控制,像它的奴隶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你才学定,学定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面的,那是前面啊,过去所有已经觉悟的圣者,从佛菩萨祖师都这么说的。
【“以彼为例”】
啊,
【“其来说者亦当了知。”】
啊哪照这个没有说的我们也应该也了解。
【“总之莫令偏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啊最后的结论,啊不要偏,不要偏,换句话说眼前我们这里呀,因地当中啊要把握得住,因地当中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下究竟圆满之种,这样,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平常啊我们说现在大乘的中心是在大菩提心,那么这个修了大菩提心要想满这个愿的话,那么一定要啊才那个时候啊才学空正见,那么有人说,啊我得到了空正见以后,然后发大菩提心不是一样吗?嗯!结果是一样的,这一条路是远路,为什么?这个地方也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啊?欲,记住啊,欲,坏事没有好欲、贪欲,做不成,好事没有善法欲做不成,那么这个欲的推动的力量,在哪里呀?以我们现在来说,最后不管是哪一个,推动的力量这就是我,我这个东西推动我们的力量,一切无非是为了我,才去忙,我要好,我要去苦,这样,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从世间而走到佛法,因为要找我的问题解决,找遍了世间找不到,只有佛法当中,所以呀,在这个选择当中找到了,真正唯一的皈依之处不是世间任何一个什么人,而是大师,就是佛,欸结果这个从个上面还是为了我,那么因为找到了大师,所以呀听信大师的指导才皈依大师,啊要原来修学法,而法的中心在这个上头,那么到那个时候你觉得是啊,真正的问题解决的话,原来啊是这个自我执,所以你忙得去破那个自我执,到那个时候发现原来我这个东西没有它的自性,当那个我的自性破掉了以后的话,我是个推动的力量,同样的那个推动的力量是没有了,对不对?推动的力量是没有的话,那么好了,自然嘛,你觉得问题解决了,欸尽管啊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大的好处,对不起推动的力量没有了,所以你看呢,那个声闻乘的圣者,尽管啊这个大般若经啊是帮忙佛转大般若经的,却是舍利佛尊者啊,然后须菩提尊者很多啊,声闻的圣者,但是呢?他听完了以后啊,讲是讲,听完了是听,啊然后呢听完了讲完了,他还坐在那里,不动,一直等到法华会上,他也自己懊悔,平常啊我也听也讲,但是我心里面就没有一点好乐心,为什么?那推动的力量没有了嘛!所以你要晓得为什么这次第一定要这样安立的,所以当你前面这样一步一步上来引发了这个厌离这苦以后啊,不待这个苦坚固,真正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马上把那个苦进一步的就转过来,干什么?缘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你说这个发了大菩提心好像不怕苦了,不是呀,发那个大菩提心,一定要是大慈悲为根本,大悲的形相什么?哎呀看见啊这个众生的苦,假定你没有苦的体验,你能看得出人家苦来吗?当然看不出来,你对那个也问啊贪执若不得了,你劝人家不要,人家就说喔我不要啊,送给你去享受啊,那不是颠倒吗?所以一定自己看到了苦,然后呢,如果你,然后呢?就再用到别人的身上假定你不这样,看见自己苦,生到很坚固了以后啊,那时候一天到晚那自己苦得受不了,你只忙求解决,这个习性养成功了就很难改过来,一旦你见了道,那绝对没办法,这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我没有证,可是我信得过佛经讲的,这是绝对,这是佛说的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不能等待那个苦啊,缘苦厌离很坚固,要生起了以后马上把那个心转过,其实这个习性啊,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尽管你讲你的,可是呢每一个人都以他的见解以他的习性在做事情对不对?我们现在这种习性还虚妄的很浅的都扭不过来,何况你见到了圣道以后,这个力量是净信心,所以凡是见道的圣者到那个时候佛就告诉他,某人啊我以前说的错了,管你!以前说的错了,我就信得过这个,所以这个叫净信,叫不坏信,他自己亲身验证了以后,任何人动他不了,所以我们看禅宗的祖师,啊也是一样,当他一旦真正的见到那个东西以后,他也会这样,所以记得这个马祖的这个弟子啊这个公案吧?哦!他以前啊告诉他即心即佛,他现在说非心非佛,他的弟子听见了,这个老家伙一天到晚骗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就是我的即心即佛,欸他还有弟子觉得这一个人怎么别的人对老师这么恭敬,啊他就把那个话拿回去,他老师听见了,梅子熟也!对了对了,对了哪就是真正亲自证见了以后,谁都动摇不了他,你们懂得这个道理才晓得,你真正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啊,没办法,佛也奈何不了你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懂吗?所以现在啊,我们要趁早,开始的这个次第千万不要弄错,一弄错你就只有走这个远路,那么你说,这样的话,那个苦的力量好像不坚固啊,怎么会不坚固啊,因为你真正体会到你的苦,推己及人,本来你看一个人的苦啊,那只是苦还不大只有一个人,现在你看尽法界虚空界的人这么多苦,你那个时候引发的苦的力量不晓得比你一个人身上要大的少,那个时候你才坚固的话,这个不但坚固啊,而且是量大的不得了,不但量大而且那个大悲心之深广的程度在这个上头,所以那个大悲的真正的行相这样啊,所以他那个大乘真正的出离心,跟小乘的出离心是无二无别,不过一个呢只管你自己,现在要为一切众生,所以你这个缘苦,不管质不管是量,深广都是小乘不能比的,大智度论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所以不但不矛盾,这个才是正归的路子,你更进一步还要了解,不但解救别人,然后呢还要对自己来说啊,还非如此不可,因为你能够这样的任运的修习,那好,自然而后最后就走上这条路去,那么走上了这条路以后,然后你到那个时候啊,以修空正见,欸前面修了空了正见,把那个你推动你的力量啊,断除掉了,现在不,现在你一天到晚只为别人而忙,结果你已经破空的正见建起来,原来你发现我没有,我是没有,人呢?人都在,对不对?好了,所以前面你发了世俗菩提心,虽然你想帮忙别人,可是你帮忙别人能力有限,你说愿心虽然强,跑到坐到这地方的话,对不起,啊这地方实在不行,啊这个我,总归是个障碍,到那个时候啊,你有帮一切人的心,然后呢?却要拿我来去帮忙,这个我有种种障碍,结果你见了道以后,发现这个我没有,这我的障碍拿悼了,而我的愿心呢?一点都没有动摇,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你得到了空正见,是不但不像小乘会阻止你,正是帮助你呀!大大地又跨一步,所以这个为什么见道以后修的功德啊!那个没有见道之前是绝对不能比的原因在这里,差别看见没有?所以现在大家忙的去,哎呀要求开悟,大彻大悟,不必忙、不必忙,你懂得了这个,那这个才晓得,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见到这样多大善知识,在第三个明了杜鹃论师的时候,已经大彻大悟见到了这个境界,可是到后来啊,把金洲大师尊为他老师当中,最尊重的,因为金洲大师把这个圆满的传承给他,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喔!他不是未到,他还是有菩提心,但是金洲大师,给那个圆满的传承,你们了解吗?那这个都是他很重要的慨念,所以我们对那个道的总体非要认识,那么前面分开来讲,所以第一个现在我们认识了,啊!这个次第的必然性,所以说、一定是厌离心以后马上啊策发菩提心,把这个厌离心扩大,然后呢?修空正见,然后呢?你这个求大菩提的障碍是消除掉了,而因为障碍消除掉了,由大菩提心的这个欲望啊是大,所以有人说空大是悲大,这话一点都没错,但是万一你误解了以后啊,因为空大悲大所以你偏不要学悲,你只要学空,空大了就悲大,那就错了,你如果是没有先把那个大菩提心学好了,空一见的话,好了陷在那个地方,你就大不了了,这个很重要,所以前面一再辨别,不共因,那个是共因,如果是你没有弄清楚的话,你就当那个真实的这个大菩萨心的种子没先种下去,然后呢?你加肥料、太阳、水,是长的满地都是草,现在虽然不是草,长出来的本来你要的是个大树,现在长出来的呀!啊!是一点点的小花,这是太划不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这是我们啊必定要了解的第一个,那么刚才呢,顺便谈到那个传承问题,说阿底峡尊者不是没有,他为什么这么重视,不是没有菩提心,为什么重视这个传承呢?我们要晓得,你自己虽然体会到一点点,可是你自己体会的,凭我们自己体会能体会的少,这个传承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把佛、十方一切诸佛的经验报告摆在这个地方,然后呢你利用他只要体会到一点点的话,你能够啊扩大了解整个的总相,这个有绝大的差别,拿我们眼前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现在眼前说有这台仪器什么?叫做录音器,或者录影机,不管什么,啊你跑到工厂里学个学徒,你也可以学的很好,但是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一个专家的话,不从这个上面学,要从一个最权威的学者,把这个理论学会,然后把你在工厂当中的经验,再配合上去的话,你就在这方面变成功最完整的一个权威学者,对不对?所以他始终是把握住这个,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啊所以这个传承啊,有这么大重要的特性,不要说唷哟!哎呀这个人有修行啊,所以在当年印度他们找的对象,不是说这个人有修行,这个人啊是不是跟传承相应的修行,而不是单看他修行之果,那么请问我们中国有没有?绝对有!只是我们眼前啊佛法衰退了,大家不知道,看盛唐禅宋最鼎盛的时候,黄檗禅师的一句话,说大唐国里不是无禅啊,只是无师,大家记得吧?啊他是大师这个马祖门下的这个大弟子,三员大弟子之一喔!喔说现在啊,是啊!不是没有啊对禅有认识的人啊,相传马祖门下有八十一员,八十一员还是八十三员啊?大善知识大彻大悟的,他却说嘿现在大唐国里,不是无禅,禅是有的,他的经验是有的,只是无师,作为老师不够条件,就刚才这个比喻当中,就是说他自己叫他摸这个东西啊,那他是一个很好的技工,可是你要叫他,把它学理完整的说明,不行、了解吗?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古代一样的重视这个,乃至于世间都很重视,所以到佛法末法的时候啊是每况愈下,我所以特别提出来,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说尽管我们作不到,没有关系,可是我们因地当中啊,下圆满因,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能够这样的话那就对了,所以说啊最后这一句话,
【“莫令偏于一分”】
啊,
【“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因为我们啊有这个圆满的师承,告诉我们圆满的道体,然后呢我们从因第一步开始啊,就下圆满之因,这样步步上升是必然感得圆满之果,虽然我走任何一条路,乃至于散乱心念一声佛,也可以走到,可是这个啊中间路线、时间、所付出来的代价等等的话,那完全不能相比,他这个比例的数字不是一比一万,一比一百万,是一比天文数字,无法比的呀,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啊下两堂课我会把法华上面引证给大家的,真正原因在这一个地方,你们只要真正的一看,哪那个好清楚好明白,好清楚好明白,有没有?学广论之前去看,的确不大了解,我以前也看不懂,前天啊,下面有一位同学啊我真赞叹,我讲完了以后他自己又翻了个半天,自己看,欸看了个半天啊,看不出,啊这这这法华跟我们广论有什么关系啊,啊我就简单的说了一下,啊大家觉得对对对没错,我没有这个力量,我告诉大家,我只有说我晓得我的老师当年对我的最大的慈悲,哪哪哪我才见看,啊!原来这个纲要对我们这样的重要是法,所以为什么啊,他判这个叫做圆教,如果我们得不到这个的话,我们去看起来法华上面最多也说,你也成佛,他也成佛,只是如此而已,刚开始的放光动地,乃至于说啊三请三止,好像佛也是什么卖什么关子一样,不,他每一个地方,他有他最深刻的意义,啊否则的话天台一家容或会这样说,为什么其他,每一个学佛的祖师,他把它奉为效魁,这是最好的,那的的确确有他的理由,凡是明眼人都看得见,都看清楚这一点,这不是很明白吗?我们现在不是要学明眼人吗?要学明眼人当中,最明眼人吗?所以还必须从这一个地方学起,最后。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应如何学慧性毗钵舍那之法。”】
啊上面有啊把上士道次第当中学菩萨行怎么样学乃至于总括起来,到这一个地方为止,这个总括起来是特别什么?那就是我们啊真正佛法的重要的基础的圆满的道体,说完了、圆满了,啊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啊所以到现在为止,到现在为止,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完全全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完整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四卷A面
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完全全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完整内容。这个密教部份啊!它的共同部份跟它一样。密教不共专门谈密教的,一点影子都还没碰到,一点边都没碰到,如果?有的话,只有几个字:二次第等。就这个,两个次第等,就这个,两个次第是什么?不晓得,也没讲,这是我们必定要有正确概念的。这个,我说到了这点啊!我想起,今天刚开始讲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人,他听了二堂他满欢喜,不晓得第三天他哪里来的概念?:“啊!这个密教的,从此以后他不听。”唉呀!我觉得真遗憾。其实,其他的人啊!不管他是念佛、持戒,是像我一样,刚开始的时候,看见人总是觉得有点皱皱眉头,听完了以后啊,学完了以后啊!没有一个例外,是人人欢喜。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一下。
那么,下一堂课啊!在这个地方特别说一下,你们啊!可以暂时啊先把那个考卷啊!好好的去努力一下,下一堂,我先把那个法华的眉目抉择出来,那么,怎么样把这个,真正的圆教说的内容,那个时候你就了解的清清楚楚,完了以后,最后的时候,才把广论上面?:特学金刚乘。这个原则啊,再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介绍。
现在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五七页。这个,上面啊已经把我们整个的,眼前所了解的,属于大乘的不共,或者诸佛究竟意趣的这个中心──菩提心,以及满菩提愿这个最主要的大纲啊!已经指出来了,已经完全指出来了。我呢!通常上面我们说显教,如果把密教也包括进去的话呢,那就是说大乘的共同的基础。换句话?,大乘不管是你走显教、密教,那么在我们显教当中的话,我们所谓的大乘的八宗,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基础。然后更进一?,包括密宗在里面的话,密教的基础也是这个,所以,实际上前面这部份呢!无论显、密,是究竟一佛乘的究竟圆满的意义、纲要,以及它的重心,以及它的次第上来,通通已经圆满的,已经有一个?明。那么,再下面看: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这是个特别法门,这是个特别法门,金刚乘这是个密乘,实际上金刚乘的内涵是非常的深、细、博大,那个,弘一大师啊,在他那个演讲录里面曾经有过这么简单的?明,?他介绍大乘各宗,谈起这个密教来曾经?过,那么,他?他当初先看那个仪轨啊!对它很不了解,一直等到后来,看了这个“大日经疏”以后,才真正了解密教的内涵,那时候他觉得,啊!这个义理的高深呀!的的确确是非常高明的圆满的教法,因为,正因为它是非常高深,所以,一般的普通人啊,的的确确很难见得到,探索得到,所以他就说了,最好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去看那个仪轨,那么,至于现在那个事实来?,上次也说过了,我们不要从那个行相上面去看,行相上面啊,你不了解它的内涵为什么,一下啊容易误解,你了解这个内涵以后的话,至少,概念上面晓得是怎么一回事情,然后呢,依著次第才不会出错。现在,这个地方呢!这是把金刚乘,非常简单的说一下。所以?,你们看一看总共说起来,讲到这里为止,一共已经讲了五五七页,这么多,这么多,到现在为止,除了这个名词以外,真正的密乘还完全没有讲到,讲了二个名词,而所谓的见道的纲要就这么一页,啊总共的就一页,实际上这是什么?只是随便的点一下而已,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你要学密法的话,一定要什么呢?把上面这个基础,所谓这基础就是显密的共道。不管你是显教也好,然后是密教也好,这个大乘必须要的基础,你能够啊修习,而且是善修,不是说有一个肤浅的了解,了解,可以说没有用处,就是了解了以后如法行持还不一定行,要如法,如法里面包括了如理如量,那个基础要学好了,没有错,这才算。
那么,那个时候啊!应该入这个密教,为什么原因?他下面就是告诉我们,因为啊!这个密教走法呀!它呀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呀!来圆满二种资粮──福、智二种资粮。我们晓得佛之所以成佛,没有别的,他就是呀,明足、行足二样东西,智慧、福德二样圆满,所以我们整个的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也就是怎么把智慧跟福德二样东西圆满,而现在呢!这个特别的方法,是以最快速的方法,来圆满这个。这是所以他为什么真正难能可贵,因为他快速,同样的他所付的代价也比较高,走法也比较特别,也比较难走,所以普通一般情况之下,不具足这个条件啊!那很难修学。所以佛也不轻易传授这个方法。
不要说我们释迦世尊这个教法当中,真正接受那个密法的很少,在我们整个贤劫千佛当中,根据这个密教的经论上:一千尊佛当中,真正传密法的总共只有四位,总共只有四位,有的说只有三位,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密法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它有它的很多特殊条件,这个,这个呀我不会详细?。除非,诸位真正的自己觉得心力够,有条件,至少有这个兴趣,那么你那个时候不妨啊!进一?去了解它,假定说走这个路子的话,这个的确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想像的,但是,我们别以为说这个密教里就有,这个在我们一般的显教经典当中也有,这是因为我们平常不了解这个密教的内容,所以看见了以后就是觉得嗯,不晓得,就是天台化法四仪当中有顿渐、秘密、不定,那个秘密你法,无法……,这是个秘密,你不了解,这样子,包含在这个里头。
那么,然后呢,就是说另外的贤首啊!小、始、终、顿、圆,圣首说这个圆教是华严,根据华严,这很有意思,华严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一生导归极乐,这个在我们显教里面,平常的时候尽管有这个理论,一般说起来,从来没这个说法,怎么一生这么圆旷?之因,这个什么当然,因为这个这是祖师,佛,祖师来说明佛的深远的意趣,我们大家奉为效魁说啊!这个最高明、最圆满的,它实在很明白,明白说明一生取办,但究竟怎么一生取办法,欸!那我们就没有了。所以,密教就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把一生取办的内涵,把它的整个内容告诉我们,所以你真实的了解了这个密教的这个整个的圆满教法,你回过头来再看的话,我们显教里面,换句话说,共同的基础里面啊!处处皆是,千真万确的处处皆是,乃至于,这个法华经上面,也一样的说明了这个,一样的说明了这个,这个我们平常的经验都有,就像我们现在已经经验到的事情,那你在还没有过来之前啊,你不晓得是些什么,那你经验到时,噢,原来这个。
所以,他说他的密,他有很多原因在,这个也是属于密,因为,这个是什么呢?这是佛果位上的种种方便,这对凡夫来说,的的确确你没办法透彻了解的,所以他叫──密。那么,这个详细的道理,我们这里不去申述它,这是简单的介绍一下,那个时候要走密教的这个路的话,这个次第最主要的大纲说一下。下面就把这个大纲,分成几个主要的段落。
【“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这是真正修学密法的第一个要件。说你假定要走这条路的话,他前面也已经说过了,一开头就说过了,假定说你对这个密教或者是根性不同,或者兴趣、或者其它的理由而不愿意走的话,那么就走显教的就可以了。假定说你自己具这个条件的话,那么要走这个路的话,那怎么办呢?就引这个“道炬论”,这个道炬论就是阿底峡尊者所作的,换句话这是印度当年最了不起的一个大祖师,各宗各派所宗奉的,那个上面就说:第一?。(前面那个基础已经完成了),这个第一?的话要注意噢!就好像我们现在念书,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念完了,那时候啊,你进入研究所时,那个是第一?,不是我们说进幼稚园的第一?,那就差得天差地远了,那时候啊!先以财敬,奉教令师欢喜,那时一定要找到一个好上师,好老师,噢!这个是善知识的重要,前面已经一再说明,平常我们说:“真正的,最圆满的善知识是佛。”那是特别指什么?密教里面,密教里面真正的上师,他的的确确是已经呀!达到了最高成就,应那个最特殊的这种了不起根性的弟子,然后呢?以他相应的这一个信心来示现那个凡夫相,却是佛的圆满报身化现的,就这样。
这个老师,这个是所谓的最上的一种老师,当然有稍微差一点的,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必须要的条件,那么那个时候啊,你一定要令师欢喜,这个们就有一点不大了解,在我们普通说的四依,大师是──依法不依人。这个密教里面啊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依人不依法。如果我们不了解内涵的人看起来觉得这是个矛盾。噢我当年也是这样想:这这这怎么可能呢?一直到后来真实了解以后啊!那个才是,才是决不矛盾,而且必然相顺,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很多空啊!有啊!那么好像二个互相决裂,大、小啊,大家又是唱对台戏,其实你真正了解了以后啊,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间一定都有互相,相辅相成的必然的条件在,必然的条件在。
啊!那天呀!有人提个问题,因为我最近常常举个比喻说:“呀!那个筷子呀!两枝筷子夹得起来,一枝筷子就不行。”有一个人就意想天开,唉!有的人居然拿了一枝筷子也吃起来了你怎么讲!哪!对了!对你对你们看见过的,你们说碰见这个你们怎么回答他,你能回答吗?你们不妨想想看,你们有本事回答的请举手。啊你怎么回答:他说:“这不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一定要两枝。你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来,你说说看,好,他说:“一枝筷子有所遗漏,就是夹不起来。”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法?我告诉你们,这两种说法你怎么可以这么说,但是呢!真正解答这个问题的话,你不能针对他的问题解答。因为,我前面提的时候说,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要两样东西对起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管你的回答多少,换句话说,我的前面之中立论至少不管你说的怎么圆满,我前面这个立论没推翻掉了,对不对?换句话说,他这个说法,如果你像前面这样回答他的,刚才这两种回答的话,我前面这个立论也建立不起来了,所以这个是大家要学习的地方啊!
但是,我前面这个立论矛盾吗?能推翻吗?不矛盾,推不翻。绝对不矛盾,你们呀!不妨呀给你们一天的时间想想看,看看你们能不能想的出来,所以说,我说:“假如你们能够善巧的学好了,不要说证得,就是圆满的教法,如果你把握住了以后,你这个立论必定在任何情况之下,绝对圆满,没有一点遗漏,没有一点漏洞,无懈可击的,我告诉你,他是一枝筷子对,可是你这一枝筷子没办法击倒我这个说法。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的话,你能够把握住任何情况之下,这个道理。那么,关于刚才这个答案啊!因为,为了使得你们啊!听到了这个教法以后有更深刻的印象,给你们一个时间思考思考,好不好,因为你们可以讨论讨论,我明天会告诉你们,如果我忘记掉了,你们提醒我一下,如果说你们不提醒的话,那很抱歉,我现在那个记性很坏啊!
好,现在呢!这个上面啊!我要说明的是刚才所说的这个依法,依人两件事情,如果你有了智慧以后啊!你呀!能够圆满的解释的清楚。在前面我曾经提起过一个问题说:“那么既然依法不依人,那请问你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啊?我们应该念阿弥陀经,不应该念阿弥陀佛啊?”那现在我们解决了,我正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啊,却是正依法的时候,不了解的话,对啊!你要依的是法呀!既然依的法,你怎么念他佛呢?这个好像是矛盾,那么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现在我们懂得了说:“噢!原来是这样呀!”所以你同样的道理,你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涵以后啊!这个法跟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换句话说,这个法是指什么法──圆满、正确、无误的教法,这个圆满正确无误的教法怎么来的?佛讲的。那么为什么佛能够讲,因为他能够圆满,正确的了解世间一切现象,所以,就我们现在这个教法来说,这个根源确是佛,跟著佛又是怎么来的呢?佛的根源就是法,因为,他是依法如理的听闻,思惟,修持,证得一点没有错误,缺漏而得的。当两者要到圆满境界的时候,那是两者不可分的,所以佛的根本身是法身,妙了!依法为身。这个很清楚明白的说明了一件事情,佛陀啊!是依法为身,实际上呢?法、佛之间这个关系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交待,很明确的交待,那么不同的只是说:“圆满与否。”如果说,真的是这个人能够跟法完全圆满的话,这个人呀!比法还要来得可贵,对不对。因为为什么?那个法对不起,你对这个法是不是能够相应啊!这个还不一定,这很清楚,就拿我们眼前来说,尽管这个法圆满的摆在这里,对不起,我们不相应,反过来说,因为我们自己的条件不具足,所以说这个圆满的法摆在这里呀!对我们来说变成残缺不全的,我们没办法善巧的用这个法对不对?是不是这个事实摆在这里,那要怎么办呢?要一个对这个法已经有认识的人的指授,那么你才能够真实的如法的得到它,而得到的程度,就看这个人对这个法的了解跟悟证的程度,单单这个够不够啊!还不够,还要什么?你是不是受法的根器,对不对,还要这个相应,所以假定说,这个人是究竟圆满,而你受法的根器不够的话,那还不行,所以,现在密教的真正的条件是什么呢?他一定要你是一个受法的根性,究竟圆满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密教,它最少最少一定要十信满心这个位次,满他的心,这个十信满心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指什么?净心为信。就是他的内心当中,虽然没有如理如量的证得,却是他把他的烦恼跟这个真理之间啊!已经呀看的清清楚楚,这个烦恼虽然并没有彻底的断除,可是,的的确确已经能够完完全全不受烦恼的控制,认得烦恼的真相,而他有无比的好乐心,一心啊净信这个圆满的教法。换句话说容器本身啊!不但彻底洗干净,而且他的量能够容纳圆满这个,那个时候他有最高敬仰好乐求法之心,以及行法的精进的意志,那么,那个时候他的条件成功了。
反过来我们看佛陀的特质是什么?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他所学得圆满的教法传持,他为什么不传持?不是他不肯,而是弟子不具足这个条件,这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回头我们马上看法华,法华上面一再强调,这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其实我们眼前也可以很清楚,很明白的。
固然,我在这个地方苦口婆心劝大家啊!我往往只觉得很辛苦,反过头来我想想当年我的老师来劝我的时候也是一样,在诸位我想也是可以体会得到,你们啊!在这个地方听,跑到别的地方也劝别人,乃至于还没出家,在家的时候啊!唉呀!要想劝弟弟妹妹,自己的子女也好,你呀!尽管呀!苦口婆心的劝他,对不起,他就是不能接受对不对?那么,佛对我们亦复如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真的那个弟子具足这个条件的话,那个是呀!佛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一定把他最好的东西啊!倾囊相授。这个时候,请问这个人如果是佛的话,人、法有没有差异?毫无差异,第一个。第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的的确确我们像前面说的,要法你自己找的半天不一定找得到,而这个人的话,却可以圆满无缺的,把他所验证的经验一步不差,所以你具足了这个特殊的条件,然后呢,这个时候啊!依最圆满的法正是依这个最圆满的人,依最圆满的人正是依最圆满的法,而这四依当中,依法不依人这点作到最极致,最圆满的一定如此对不对!这是我们要真正了解的。
所以,我一开头的时候啊!就特别引证一个公案,这个公案不能作为我们立论的根据,但是呢?的的确确可以作为一个旁边的例子啊!刚才,弘一大师说的话,这个大家第一个要记得。所以啊!那个时候,第一个要找到老师,他说:“至少要具足这个条件。”那么,为什么你要这样的令他欢喜呢?原因是这样,你真正依靠善知识的时候,这个固然你要找老师,老师也要找你,一定要看看你,我们现在像平常一直说的时候,我们啊!好像跑到学校里面去念书,我出了学费了,这个老师要来迁就我的,在佛法里没有这样的事情,佛法里没什么,那么人家说起来啊!你这个宗教的特质,还是什么,错了,完全不是,就是世间任何一个方法,假定说,你要学好这东西的话,你一定要对你所学的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一定是把我们自己的知见拿掉,全心全意去学那才可以,这个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对不对?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你依止善知识一定要九心。第一个心啊舍自自在:处处的地方,为了你这个,为了我要这个。那我什么啊?原来现在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完全的了解了,我的所有的东西,那真正害我的就是这个,要用尽方法拿掉它都来不及,而要想拿掉它唯一的办法,就要靠善知识如理的教授。然后呢你行持,要如量的达到,不是吗?这样。
那么,现在既然这个善知识是个圆满证得的人,他当然能够鉴别你,当然也能够鉴别法,他现在要把那个最圆满的教法给你的时候,如果说你的心里边,还有一点的这种杂质的话,对不起这个东西放进来对你也没有用场。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断器三过当中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个第一点主要是调练我们的身心,就算纯了以后,他还要调练的柔了不能再柔,那时,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说:“十信满心。”我们平常讲那个名词,静心为信,那个心里面啊!不但净一点不杂,而且要很调柔,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四卷B面
而且啊!要很调柔,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是他的一个特质,啊一方面要这样地调练它,一方面地锻炼他坚忍的意志,种种的条件,这是他真正的内涵,啊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的话,你就对它一点不怀疑,反过来说,那个时候啊还有个必须要的条件地,必须要什么条件呢?这个老师本身也够量,如果这个老师本身不够量地话,你碰到了这个情况,那就出了个大毛病,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啊!佛法讲缘起之法,一定是如此因如此果,你必定要把这个事情的因缘法相把握地清清楚楚,了解地透透澈澈,自然做起来哪一条路都对,否则地话,莽莽撞撞去弄地话,高也不对,低也不对,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这个第一个条件就是这样地,那么有了这个,
【“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
找到了老师,那么你也更能够如法的接近老师,那个老师啊能够调练你的身心,一定是把你前面地要做的基础,如果还有罪障的话净除,如果还有资粮不够的话,他前面一定是先跟你要集聚资粮,实际上呢?当我们去要依教奉行的时候,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真正说起来,这个是最佳集聚资粮的方法。这本论一开始就特别的说明,而将来如果说真正入密教的时候,他更有完整的说明,而这个说明不一定在密教当中,显教里边的大乘经论处处说明这一点,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个基本道理,所以说有了这个,那个时候,这个老师啊!就给你灌顶,啊这个灌顶,平常我们说灌顶、灌顶啊!灌顶不那么简单啊!哦!灌顶平常是什么呢?就是印度的习惯,当那个老皇帝啊,决定要传那个位传给那个他儿子的话,那个王子当中,足以担当得起这个王位的这个最了不起的这个儿子的时候,那时举行的仪轨,说好现在呢,你已经够资格做为这个国王了,现在呢,这个灌顶亦复如此,把佛的这个整个圆满的内涵,说现在呢?透过这个仪式传授给你,世间这是一个幻象,而佛法不是,它的内涵,换句说,成佛圆满的种子也是那个时候来灌注到我们身心上头,所以说那个灌顶有非常殊胜的意义,平常我们现在说,哎呀!密教上师就跑去灌个顶啊!那好的结结缘,就像我们现在跑到庙里合一下掌,哎呀!我们啊!阿弥陀佛嘛!固然是佛,释迦牟尼佛是佛,观世音菩萨嘛固然是佛,然后呢?我们跑到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啊反正都没关系啦,就是同样地道理,这么这个灌顶一定要什么?清净地续部哟!换句话说,这个是一点点哪没有差池地,没有一点点差池,圆满无缺地,那个为什么要这样地呢?它能够成熟我们身心地,这是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本身种下来,如果有一点点小毛病长出来,就长不好,如果损坏了,那根本没有这个可能,平常我们常常举的例子说,尽管今尽管现在我们房子里啊这个电灯、电扇、电视,啊这个样样具全,对不起你没有这个电不行,那现在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就那个电,说我们这个自己具备地这个条件啊!说起来,哎哟!我们这家东西几万块、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好像很值钱,但是不管你在值钱啊!比起那个破铜烂铁接进来的话,你不能比,破铜烂铁那个电啊!你要想自己造一个发电厂的话,哇,那是要百亿、千亿计,那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它一定是诸佛成佛的圆满的成佛的种子,透过上面所说的师弟之间的这个条件,才能够加持那个身相,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地,平常我们不了解中,动不动说我修密教地,那个固然是大增上慢,另外一种人,是不懂得人,因为看见了它错误的形相,随意毁谤,那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害,也是最大的自己障碍,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那么然后呢?这个是第二步,灌顶的当下,他一定要受那个密宗戒,啊这个密宗戒是要求非常严、非常严。
【“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若为根本罪犯染著,虽可重受,然于相续,生道功德最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当励力莫犯粗罪,设有误犯,亦当力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础,若无彼者,则如墙倾,诸危屋故。”】
那么那个时候,灌顶的时候同时一定啊也要受这个戒,这个戒叫做密宗戒,密宗戒有专门名词教三昧耶戒,三昧耶,拿我们说誓句,我们的发的誓,说我发誓要这样作,像我们世俗上面跟人签个约,然后呢?跑到去跟人家签个名,或者你盖个图章,盖个手印,对不起,到那个时候你不能毁约,你一毁约的话,那么这个这张合约就失效了,现在我们跟这个佛菩萨定了个约,那个佛菩萨是说现在有这样圆满的相,刚才说的,啊我们跟电力公司定个约,你只要照这个规矩这么来的话,付这么一点前的话,我那个几千亿的这个电就近来了,但是你必定要遵守这个,如果你自己破坏了,那对不起,这个电就不来了,就这么简单,就这样,所以这三昧耶那一点不能破的,叫做誓句,还有一点呢?平常我们这个身啊,所以我们凡夫业力所感得的,这个是业力所感得的杂染之身,一旦你受了这个三昧耶戒以后,这个身体不受这个,我们叫誓句身,他有个特别地名字,而且内涵也不一样地,我现在遵守这个誓句,所以啊,诸佛菩萨已经把那个圆满果位、佛的种子灌注在你身心上头,你只要照著这个合约,誓句的条例去做的话,那你能够享受这个,然后呢,使它增长、扩大,相当于我们物理,你怎么用它就怎么对,那电的全部的功效你可以获得倒,就这样,啊这个东西啊!啊!所以你受了以后要听闻了知,一定要如理地听闻,正确地如法地去守护,假定对这个根本罪染,一但犯了你就完了,虽然它还可以重受,虽然可以重受啊,但是你的相续,就是身心上面,真正生道的那个基础坏了,重新来,对不起,那很慢很慢,很慢很慢,所以一旦被坏掉了以后,就算你忏悔干净重来,那再要想当生成就的机会,很难很难,我没有认真学过我不敢说,不过只依我现在常识判断地话,以及一般普通听说,已经是绝无可能,几乎是这样,这是说你犯了以后,你能够忏悔干净重受喔!假定你犯了以后不忏悔,或者那个的话,那个堕落起来之可怕极了,别的平常我们这个一般显教的戒啊!最多我们堕落地狱啊,它要我们不堕落,堕落的一定堕落金刚地狱,那是阿鼻地狱当中最严重的一种,最严重的一种,所以这个密宗戒不要以为轻轻松松,哈哈哈,这个越是最好的法啊,啊你学起来,学好了固然易得殊胜的了不起的功德啊!这学不好的话,毛病也出得最大,所以我们常常说的比喻,你跑步了、跌跤了,你再怎么样了,当然不能一定说一定跌不死唷!但是通常一般来说的话,那几乎跌伤的可能都很少,可是你坐飞机的话,它要嘛不跌下来,跌下来不跌死的可能是几乎是绝无仅有,这个同样地道理,啊,这个我们顺便一提,那么不但是根本罪犯,就是其他的它也是一样,就算有一点不小心犯了,也要努力地求还出的方便,因为这个是根本,换句话说,你想嘛!刚才我们说过了三昧耶身,现在我的这个身体是根据这个来建立的,你现在这个根本弄掉了,当然出了毛病了,这个种子一样,这个种子你把它弄坏了当然不行,我们没有学过密教不知道,但是至少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引证这个论的根本的造者,阿底峡尊者,你还记得吗?阿底峡尊者他修学了佛法以后也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他对这个小乘的戒根本就?犯过,唉哟!要我们现在看这个小乘的戒能不犯,那怎么可能啊!那还仅仅两百多条,它不是粗戒,他是最细微他都不犯,你们仔细看看那个印度当年那个,的的确确,但是他出了家以后,以后就?有再犯,菩萨戒他就要犯了,密宗戒简单的很?有几条,他就是经常在犯,唉呀!他一犯,他所以在做很多事情,随时他就坐下来,然后呢?供曼达拉、念咒,为什么,他觉得犯了,犯了戒赶快要忏悔,绝不能留到,啊这个可想而知啊!这个密宗戒如理地说起来,难极了,啊我们现在啊!就因为末法,大家,大家结一个缘啦,种一点种子啦!总觉得看的不太容易,实际上他内涵究竟什么根本不知道,就像平常一般我也看密教的仪轨,那至于我们大乘一般地,大家都是这样啊,早晚课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渡,啊啊四句念过了,到底里边是什么?谁都不知道,往往这个情况,乃至于念过的人随口溜过了,乃至于连它念过什么他都不知道,不要说它内容,这是我们如果一检查的话,很容易了解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从这个上头来说明,那个就像什么呢?啊说是道的基础,就像墙啊坏了一样,唉呀,这个房子非常危险,我们现在这个房子通常是用柱子撑起来地,你晓得以前那个老房子的话,不是像我们现在,不是钢筋水泥的柱子等等,没有啊!就是把那个墙砌起来,然后呢?上面再架那个梁,你现在那个墙垮掉了以后,对不起,那个屋顶一定塌下来了,啊这个是特别说明,那么下面就引证。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此说全无下中上品之等成就。无上瑜珈续说,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顶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故若不护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极漂转咒理之外。”】
上面把那个道理说出来了,下面马上引经来证明,很清楚、很明白,这两个经佛亲口说的,佛从来没有说过,十方诸佛也没有说,说犯了戒而对个密教有什么成就,不可能,不要说上品成就,乃至于中品、下品成就都不可能,什么是下品成就呢?平常我们说,唉哟,念那个咒有什么灵验啊!什么感应啊!那个可以说下品成就,所以现在人啊!念了一点咒,唉呀!这个灵得不得了,然后说说我学了密教,那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密教真正的宗旨你们必定要把握住,密教真正宗旨的话,最上的是你即身成佛;这样呢,那个才真正地成就啊!那个是念了个咒,觉得有感应了,平常在说实在地下品成就啊!有一点影子,只是如此而已,因为我们现在对那个真正的密教的内涵啊,不清楚,所以才会产生这个大误解,如果说你戒不清净的话,啊那最起码的影子都碰不上,特别下面说无上瑜珈,因为戒;这个而不是戒,这个密分成共四部,那最高的那一部,特别地说,假定你不守护这个戒的话,三昧耶也就是戒的话,这是第一个,还有呢?你的灌顶如果不圆满的话,第三个呢?不知真实,他那个真实的内涵三样东西,你要真正得到密教的圆满成就,就要这三个条件喔!啊这个灌顶要绝对圆满喔!这个圆满需要两个,老师要圆满,你自己要圆满,这两个缺少一个?有用,然后呢?就还要去如法去灌,跟你灌了以后,对这个内涵如果你有不弄清楚地话也不行,还有一个灌完了以后,你守护这个戒如果出一点差的话也不行,这个,守护这个戒自始至终喔!不是说你刚开始,到后来不要,一定这样,到后来最后这个戒也跟著圆满了,就像我们显教一样地,现在我们往往有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认真地修,到后来那个就不要了,这错了,实际上呢?到后来心里面跟它完全相应了,就是这样,这个状态它不是说,像我们现在想像,那我们都是误解,这个三样东西如果说没有的话,那怎么修你一点用场都没有,我们平常说蒸沙煮饭,所以说,有人说啊!唉呀!这个密教里边不斤斤计较,或者不要的话,那根本外行话,根本外行话,虽然这个地方讲的是三昧耶,实际上那个三昧耶密宗戒,一定是拿这个摄律仪戒,从这个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换句话说,小乘的别解脱戒及大乘的这个菩萨戒,这两样的根基的,他这个、他这个是建立在这个上头的,所以在密教里边说的很清楚,没有下面这个东西,那个根本谈不上,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地,好了,那么再进一步。
【“若能如是护三昧耶,及诸律仪而修咒道,当先修习堪为依据续部所说,生起次第圆满尊轮。”】
那么更进一步说,你啊能得灌顶又能够如法的守了戒以后,那么那个时候啊!就是说按照这个仪、律仪,这个律当然是单单仅仅指前面这个,仪就是各式各样的仪轨,换句话,方法、道理都懂了,那个方法,然后呢?要修了,修的时候要堪为依据的。它特别用这个字,平常我们修都是什么,盲修瞎练,有的时候啊!虽然人家告诉你啊!对不起他自己他自己本身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内涵,这种都不行!啊所以啊!他那个事,与其说是事,应该说是啊,这个事是人啦,圆满的人法两样因,不,绝不可分地?这个圆满地,那么这个依据,先修生起次第,啊这个生起次第,学什么呢?叫做圆满尊轮。这个特别这个地方解释一下,平常我们现在显教里边啊!就说念佛,说我念阿弥陀佛,然后呢,可能念什么?念观想念佛跟实相念佛,我们把那个念佛分成四个步骤,持名啦、观想、观像,然后呢?还有实相念佛,这样,通常一般地现在持这个名如此而已,好一点的说看看那个佛像,然后呢?最好就是实相念佛,这个四样东西如果分开来的话,在密教里边没有这样的事情,第一步做到了那个时候,他学什么呢?就是学那个生起次第,那个生起次第我简单地说一下,他下面有个解释,说了解释再来说明。
【“以咒道中不共所断,谓于蕴处界执为平俗庸常分别,能断彼者,亦即能转外器内身及诸受用,为殊胜事生次第故。”】
啊这样,
【“如是善净庸常分别,一切时中恒得诸佛菩萨加持,速能圆满无边福聚,堪为圆满次第法器。”】
这个解释一下,我们呀!这个普通地所谓异生、或者凡夫跟佛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我们是由于以往这个杂染之业所感得的这个报身,佛呢?是不可思议清净业所感得的圆满报身,那么这个杂染之身与这个杂染之业,这个杂染之业的因是什么呢?无明,佛这个圆满报身,圆满报身不可思议妙净之业的因是什么呢?一切种智,这样来的,所以啊!他要想成佛的话,必定要从因位上面见,所谓正见、正知见,然后呢?见到,正见到的时候,那个才叫正见,然后呢?修道,这么一步一步来,啊就把我们以前所依的这个无明啊所以转识成智,不是把他拿掉了,换成另外一样东西,这个我们要了解,把他转化过来,那么那个密教里边真正地不同不共所断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他前面转识成智的时候,就把我们这个杂染相应的五蕴身心啊!转成功诸佛圆满不可思议的报身报土,他还是这个五蕴,所以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上面,乃至弥陀疏钞都说的,就是啊!他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啊!甚妙五尘所感对不对,他并没有离开那个五尘哟!叫甚妙就是不再是我们世俗的这个染污之业,小乘罗汉停止在这个空当中,他没有办法造种种的增上善、这个妙善,所以他感不得这个圆满的报身,那么佛呢?他以智慧相应的就转化过来,识转成智,然后呢,他的染污之业转成清净之业,清净之业变成功圆满地这个报身、报土,现在密教当中就是在我们当下透过这个特别的方法,他把这我们五蕴身心当中,至于这个平常说平俗庸常,换句话说,就是世间的、平常的、下劣的,这个妄分别,这个妄分别就是无明相应哟,把它转化过来,那么不但断彼就是转为外面是器世间,里边的话呢?就是我们的内身五蕴身心,这个外面器世间就是我们所受用的,把这个东西当下就转变成佛的报身、报土,你说这个怎么个转法,这是一个非常特别巧妙的方法,所以它密教里边一定是灌顶的时候,就把那个种子先种在你身心上面,然后呢?你观想,譬如说我们念佛,我们平常念佛要求往生,现在呢?密教里边一定是这样地,我不是要求往生,我要学阿弥陀佛,这是跟显教完全一样地,他这个发心一定也是发这个大菩提心,不过显教你可以说慢慢地来,法华上面嘛,是告诉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地,条件不够地它慢慢地引导我们,可是密教既然是最高明的话,这所以说,这个这个上头化城喻品穷子喻等等都说明,一开头的时候,就说明我就是佛的法王子,既然我就是佛的法王子的话,为什么我做不到呢?做不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他就把最究竟地就像那王子,既然你现在灌顶灌完了以后,很简单嘛!你只要把这衣服换一换就穿起来了,然后呢?你把这个做王子的弄得善巧了以后,你就是王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呀!所以他那个时候,譬如说说或者是这个我要学阿弥陀佛,我也学,可以学释迦世尊,可以当任何一尊佛,然后那个时候,你学得时候,就是先把他观起来,观起来了以后呢?结果也由于他的加持净化你的内心,净化了内心以后,然后呢?他加持,最后呢?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所以把我们自己的凡夫的身体,就透过这个加持的方法,转化观想成功我就是那个佛,然后呢?所以他密教有个坛城,这个坛城实际上真的什么?界,平常我们所处的界,我们这里有南普陀,我们作羯磨的时候,我们作一个界,然后呢?我们说说哪里啊,台中人,台湾人,中国人,然后呢?说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他不是,我就是这个佛陀,要圆满的报身、报土,就是观这个,所以到他那个时候观起来的叫做佛慢,他那个慢不是说贪嗔痴慢疑的慢,这就是说我就是佛,那么在这个是殊胜地生起次第,这个里边还有很多特殊的方便、善巧,非常殊胜的方便、善巧,那个时候你果真能够如此地说,一切时处当中啊!就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所以这个是为什么它能够最快速地圆满,这个资粮的关系,够不够?不够!下面还有一步叫圆满次第,那个生起次第达到圆满量的时候是什么个状态呢?平常的时候,如果说生起次第圆满了,我一坐在这里譬如说我观,我是一个阿弥陀佛,我只要一坐你们一看起来你们看见,我就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的确确就是这样,这样的本事啊!要我们想像那还得了啊!还得了啊!所以啊,平常我们看得那个有很多啊!什么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什么等等,那我们无法想像说难道这个是佛的圆满德相吗?不,这个特别的理由,他因为他是要把这个凡夫平庸的转过来,凡夫所以平庸的是无明,无明所说的是贪嗔痴相,所以他一定不但把贪嗔痴的现行降伏,而且种子彻底的拿掉,就这样啊!所以啊他现那个嗔相,正是把那个嗔,就在当嗔的当下,就把那个嗔的种子转化过来,贪的当下,把那个贪的种子彻底转化过来,痴的当下,把那个痴的种子彻底转化过来,因为我们理论上面说一切法的法性一样的,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是如此地话,哪一个不是佛性,哪一个不是法性,难道就是那个贪不是佛性,不是法性吗?难道这个嗔不是吗?当然是啊!我们理论上有啊!但是这是理论而已,它不但有这个理论,而且有这个方法,不但有实践的方法,证得实际上的事实,所以他一定在显那个大的贪嗔痴相,你们看他为什么现个畜生相呢?这个妙就妙在这里,畜生我们通常说是愚痴的代表,唉,他就在那个痴相上面他把那个痴当下转过来了,就这样,就这样一个特别意义在里头,然后呢?一定现那个愤怒相,在那个嗔的当下把那个嗔相转过来了,然后呢?同样地,他为什么有那个所谓啊我们平常以前我所最不了解,也是起最反感,现在才发现有它特别意义地,另外一个方法,你们可能听说过,双身,这个真正说起来我特别说喔!这个密法是密传地,他不能在外面流露地,所以平常这个有他很重要的条件在,现在我们不知道,这怎么可以,这是闲话,现在暂时不谈,一定在当下把它转化过来,哦!说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很有趣地一个公案,那个当年有一个真正修学成就的人,他学的大威德金刚法,那大威德金刚法,就是现的牛相,那个牛有两只角,那么他修那个生起次第修起来,修起来了以后,他平常走路譬如说进出门,他一定低了个头这个这样,就有一天啊!他跑到急一点,就乒哩匡啷跑过去,蹬一下他跌了个跟斗摔出去了,空空的,人家问为什么?结果那个门的上面有两个印子,牛角的印子,就是平常他一天到晚在任何情况下,就像那个禅宗那个祖师他一天到晚用那个功,他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所以尽管他在走路等等啊!他也在修那个生起次第,那个时候,他的的确确还没有到很坚固的量你看不出来,但是他自己就现那个相,通常也不需要你看见,他就很快地转成圆满次第,到了圆满次第那个情况就没有了,就这样啊!千真万确这个事,据说,当年我们中国有一个能海老法师,他们老一辈都晓得,这个老人家他好了不起啊!大家都非常尊重他在五台山,他就是学这个,曾经有人说看见他,他是学这个东西,唉哟!一看,现个金刚相坐在那个地方,就这样,我们随便一说,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圆满尊轮,这个就是本尊已经学圆满了,这个它是这样。再下面呢?
【“其次当修堪为依据续部所说圆满次第”】
,那最后圆满的次第,就把他,再跟那个空性相应,然后呢?空有啊!十方的,真俗二谛圆融。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五卷A面
那然后呢,空有啊,然后呢俗……真俗二谛圆融,就是这样,所以啊,这个时候就圆满了,其余,如果说
【“弃初次第,唯修后摄道一分者,非彼续部及造彼是聪睿所许,故当摄持无上瑜伽圆满道体二次宗要。”】
前面这个圆满的次第,一步一步,假定说,你把前面这个次第啊,啊,没有啊,认真的一步一步上来,随便哪一个弃舍掉了,只修后面的一分的话,对不起,那绝对不是,也不是造那些续部,真正的,解释那些续部,就是密咒的聪睿,真正的成就者的那种菩萨祖师们所许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密法的时候,一定要把无上瑜伽圆满道体的两个次第的重要,要说明,就是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此中唯就彼等诸名,略为显示入咒方隅,于诸咒道次第,应当广知。”】
现在这个地方,只是简单的啊,说一个名字,大概晓得几个几样东西,如此而已,真正的这个密教的内涵的话,那在到了那个时候啊,那我们要学的时候,应该啊,如理如量的一点不缺少的,去认知它,
【“能如是学,即是修学总摄一切经咒宗要之圆满道体,令得暇身具足义利,能于自他增广佛教。”】
像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真正的修学,啊,显教、密教的,整个大纲的圆满道体,这样的学的话,就把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得到最究竟圆满的意义,能够使得佛法增广,利益自他,好,说完了,这个是正宗分,从前头下脚第一步到这个地方呢,整个的佛法,所谓啊,三乘,还有呢,密教里面叫四灌,这也还是下、中、上三乘,不过这不是下中上的这个三士啊,这个三乘就是,从声闻、缘觉,到一佛乘,三乘,还有呢,不过这个地方,包括呢,这个一佛乘哪,当中包括显、密最究竟圆满的教法,统统在这个里边,本论分成功三部分,序、正、结,那么正分改在说完了,在下面最后呢,就是结分,有个简单的说明,啊简单的说明。
现在请继续下去啊,五五八页,上面哪,已经正个的正分,已经说圆满了啊,正分已经说圆满了,下面就是结分,结分,真正说起来,这个啊,上面这个是啊,下面这个,一段一段偈子,就重说一下,现在,我们把他念一下,很简单的说一说,这个结分里边啊,就是简单的,要把上面所说的,整个这个道理──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个大概的传承,以及他大师,我们宗喀巴大师,讲这个本论的因缘,换句话说,造本论的因由,以及这个本论的整个道的这个传承,把它在这个地方说一下。
【“能观无央佛语目,如实善达一切法,能令智者生欢喜,由亲诸修如斯理。知识初佛妙音尊,善皈依故是彼力,故愿善择真实义,彼胜智者恒护持。南洲聪睿顶中岩,名称幢幡照诸趣,龙猛无著渐传来,谓此菩提道次第。尽满众生悉愿义,故是教授大宝王,摄纳经论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说海。此由然灯大智者,光明显扬雪山中,此方观视佛道眼,故经多时未瞑闭。次见如实知胜教,宗要聪睿悉灭亡,即此妙道久衰微,为欲增广胜教故。尽佛所说诸法理,摄为由一善士夫,乘于大乘住佛位,正所当修道次第。此论文言非太广,一切要义无不具,虽诸少慧且易解,我以教理正引出。佛子正行难通达,我乃愚中为最愚,故此所有诸过失,当对如实知前悔。于此策勤有集积,二种资粮广如空,愿成胜王而引导,痴蔽慧目诸众生。未至佛位一切生,愿为妙音哀摄受,获得圆教次第,正行胜道令佛喜。如是所解道中要,大悲引动善方便,除遣众生瞑暗意,长时住持佛教法。圣教大宝未普及,虽遍迁灭于是方,愿由大悲动我意,光显如是利乐藏。从佛菩萨微妙业,所成菩提道次第,乐解脱意与圣德,令长修持诸佛事。愿编善道除违缘,办诸顺缘人非人,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若时我于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尔时大力恒助伴,吉祥德海十方。”】
这个是简单说明了里边几个大要,它这个本论啊,是把所有一切诸佛法的啊,啊,无央佛语目啊看见,所有的,而如实的,能够通达一切法,啊,这个道理,都包含在里头,这个能令真正有智慧者,啊,生欢喜,我们学的人呢,由于这个智慧能学而啊,得到我们应得的,教的人呢,由于,这个如理的,这样的话,能够满他,成满众生之愿,所以,不管啊,师弟,大家都真实的,为此而欢喜,那么,这个上面这个道理啊,是啊,亲近种种这个如理修行的这个善知识,而这个善知识的传承啊,从佛乃至于啊,是啊,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萨,前面这样的,由于我们学弟子的人,上面完整的传承,那么,我们学的人呢,能够如理的认识,皈投依靠,得到了这个真实的意义,一步一步的上去,这样,那么,这个次第一步一步的下来,这个次第啊,从佛,然后呢,经过这样的传下来,那么,再经过当年印度的龙树、无著两个菩萨,把这个那条圆满大路,建立起来,这一条大路,是能够究竟圆满,一切众生所希望的,一切众生所希望的,不一定究竟圆满,现在呢,不但是希望的,而且究竟圆满的,关于这个道理,在法华上面回头有很清楚明白,那么,所以,这个里边的教授,既然包含了这个内容,所以,它是教授的大宝王,如我们法华经上面,佛一再自称,我所说的一切经当中,这个经最第一,他也一再一再的说,不但说它第一,而且是经中之王等等,那么现在这也是一样,所以,这是教授当中最殊胜的,像大宝王一样,大宝王一样,他为什么这样呢,能够把所有的经论的各方面,统统包含在里头,而这个内容啊,是吉祥圆满如海,而这个传承,当年是在印度的是由谁呢?是由阿底峡尊者,传到印…,传到西藏,那么这个西藏,他们通常称为雪山,所以,光明显扬,雪山聚,因为西藏是高原,那都是大雪,那么,那个时候,在西藏那个地方啊,经教啊,已经慢慢的衰退了,衰退了,所以啊,阿底峡尊者去了以后呢,把当年西藏的佛法,重新光显,耶,以后又经过一段的时候的传承啊,又衰退了,又衰退了,所以啊,那么,由宗喀巴大师再起来,重新整理,而造成功本论,这个本论,它的内容啊,不是太多,虽然这么简单扼要,不太多,但是,最主要的这个宗要啊,没有一点缺少,所以说,此论文言并不太广,但是一切要义啊,没有一点遗漏的,统统在这个里边,虽然啊,智慧浅薄的人啊,都能够了解,当然没有智慧的人,那根本不谈,没有不,那根本不谈,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回头我们看法华,也说,不要看法华经这么简单啊,要真正的,要若读、若诵、若持等等的话,已经供养过多少佛,有殊胜的善根啊,哪么,现在呢,本论就是这个里边的精华啊,这样,所以说,这个少慧啊,也容易了解,而再经过这个大师啊,把如理的这个教法啊,一点不错的,把它应按照次第啊一一说明引导,啊,这个引导的内容啊,那是最完整的修行的次第,这是很难通达,最难通达的,大师这个地方,所以啊,实在是对我们的末法的众生有无比的恩惠,所以,在西藏印度两个地方,他们把宗喀巴大师跟阿底峡尊者两位,同样的都尊为说能仁第二,是释迦世尊再来,再来,我们这里也有位祖师,称他为小释迦,是小一点,他不但是小,而且也圆圆满满的重新来,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前面已经一再说过了,我们所以称在这里的祖师称为小释迦,是说那一宗一派当中,他最为了不起,像刚才说的,那两位尊者啊,不管在印度也好,在西藏也好,各宗各派共同尊奉他为最圆满,这个有他很不一样,但是他,以他这样了不起的人,他还说,我乃愚中最为愚啊,那个处处地方,示现大善知识的,这样,他倒不是做给我们看的喔!这样,换句话说,他因地当中为什么,能够策使他,能够达到最高成就,他因为自己觉得,唉呀!我不行啊,前面说,愚者自为愚啊,这个是智者,他自己晓得我错了,那就想办法,肯改善,他就改得善,我们现在愚的人,自己还觉得懂呢,那你就完了,乃至于啊,明明是愚,他自己还不晓得,真是无明,真正可怕,你根本不晓得,你在错误当中,然后呢,自己对错误还觉得执著,这个执著有两种:有一种,见解上面的,自以为对;还有一种,习性上面,就是自己觉得,唉呀,他就是这个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不但是说,示现给我们看,真正说起来,就是说他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始终哪,到了那个时候,他一直从这种因缘,显发给我们看,我们真正要学这一点,千万的自己认识,他尚且都这样,那我们如果自己觉得智者的话,那就什么不谈了,所以他说,这个地方啊,佛是最圆满的,但是,我啊因为是愚中最愚啊,所以啊,这一个地方,难免有过失,然后这个过失呢,我在佛菩萨如实知,就是啊,如是圆满了知,一定是佛,佛前忏悔,啊,那么,现在呢,也照著这个如理如量的,精勤努力地去积聚两种资粮,这个两种资粮啊,要究竟圆满的,广如虚空,啊,这个虚空,就是法界,以法界为量的,你照著那样的话,那个能,以这样的去努力去做,为什么呀,希望能够啊,成就那个圣王,圣王就是法王,啊,那是引导什么?引导那些为愚痴所逼,这个慧眼未开的众生,一直走上去,啊,在还没有达到佛位之前啊,在任何时候,一切生当中,希望能够得到,妙音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哀,慈哀摄受,因为只有在这个大善知识的这个摄受之下,那么能够。那么,我们这里说,欸,为什么,我们不求佛啊,为什么不求阿弥陀佛,至少,你说我们这地方世尊释迦,而要祈求妙音文殊师利菩萨呢?这个道理,要说明一下,在真正究竟意义上,尤其密教里面特别说,文殊师利是代表著诸佛,十方一切诸佛之智,我们所以啊,不透脱的原因是愚,就是无明,而这个无明的正对治啊,是智慧,这样所以回头法华上面,就说出来了,那文殊师利菩萨所教出来的弟子啊,唉呀那个成佛的话,那个佛经,佛说诸佛名经上面他就说他也是,他也是,他也是……点了半天以后啊,哇,还有好多,好多,他,佛也一时点不清楚,这样,所以法华上面也是,阿弥陀佛也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教出来的,我们释迦世尊也是他教出来的,然后呢乃至于什么呢,将来的弥勒佛,也是文殊师利菩萨教出来的,所以从果位上面,我们去看的话,是,我们要学这一个,或者是本师释迦世尊,或者阿弥陀佛,或者十方任何一个佛,可是,你要求这个果的话,因地当中,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找到最佳引导之师,这个是为什么这个地方,他愿,愿是因嘛,因正则果圆质满,那么不但如此,而且要获得这个圆满教,那个教,生的次第,正行胜道,那这个是,才是真正令佛欢喜的,啊,这个要说明,所以,佛真正欢喜的,他是什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成佛,这样而要想成佛的,一定要圆满道的次第,所以,对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尽管我们的力量,密或不是,实际上呢,的的确确,凡夫是不够,但是下的因种,我们这个立场所下的因种,千千万万啊,先不要自己委屈了自己,譬如说,唉哟,我就是一个穷子啊,啊,就等一下啊,跑得去做做苦工的,啊,我就是个王子,只是现在什么,落难王子啊,那没关系,那怕什么,我只要自己肯努力话,那就是这样,这个我们一要了解的,所以,我们呢,念佛也好,不管你做什么也好,一定要记到,我是为了要究竟成就圆满福慧,所以,才那个时候啊,学这个法门,现在如果我用这个法门的时候,说念佛法门,那四个字,是,那个基本概念,我们一定要把握的正确,那么,然后呢,照著这个,现在呢,这个大师呀,啊,那么,这个把道当中,以他修持了解的悲心啊,引发啊,把它说明,使得佛法,这个普及而长时啊支持,现在呢,□,以那些教法,慢慢的,慢慢慢……的经过盛而衰啊,眼前我呀,也是因为见到了这个,所以呀,大悲之愿啊,所以,也从这个大悲心当中,为了要帮助别人,所以把这个如来的真正圆满,能够利益使众生得到究竟圆满快乐的教授藏啊,又重新整理,写成功这个菩提道第,然后呢,使得一切愿意修学得到解脱的这些人啊,照著这个慢慢慢慢一步一步的上去,把所有的违缘遣除,所有的顺缘啊,一切成就,而生生不离开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真正因地当中,应注意的,第一个,我一定要学究竟圆满的佛果,然后呢,一定要修究竟圆满的佛法,而且从现在开始,生生世世不离,成佛以后,当然,你就跟它相应了,佛之所以为佛,跟二乘不一样,二乘证了果,停在那里,佛的话,永远以这个法,相应的这样的行持,这样,所以他说,这个时候,这样话呢,我跟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这个十法行啊,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法华上面也有十法行,宝云经、宝积经、很多地方,华严经,它都说这个十个,就是,十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呢,这一个就是,把我们所应该行的,归纳成这么十类,如理的去行持,由于这样的话呢,啊,圆满一切功德,这样,这个就是这个偈子的内容。
那么,在下面,就是说明两个,第一个大师为什么说本论,
【“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著二师道轨,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
上面就说,这个啊,就是把一切佛,十方一切佛,没有一个,三世一切佛、时间、空间,没有一个遗漏的宗要,那么,这个重要,经过这么两个师承,性相两位的菩萨,这一个原则道理,这个道理能够啊,走,使得我们走到圆满成佛的,根据它修学上头去的,次第分下、中、上,那么,这个圆满的如理如量,以及次第无误的,就是这个,菩提道次第,这个菩提道次第,为什么会这个地方说呢,是由于依下面几个人的劝请,
【“谓依哦性具慧般若摩诃萨埵,彼之绍师精善三藏,正行法义,拔济众生,长养圣教,宝戒大师,及因前代持律师中,众所称叹贾持调伏。(号精进然),彼之绍师智悲教证功德庄严,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胜如幢,第一律师嗉朴堪布宝吉祥贤,并诸余众诚希求者,先曾屡劝”】
哪,因为啊,前面那些人上面所说的,那个,都是西藏人啊,宗喀巴大师,他是青海人,后来到西藏去,因为那些一代一代的大德们,这种大德们,都是很有成就的,一再的劝请,后来呢,
【“后因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能伦比,善娴二语大善知识,摩诃萨埵胜依吉贤殷勤劝请。”】
由于这个,在大师的这个应化因缘集,大师的传记上面说明的,大师造,那大师造那个本论的时候,是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中国,明朝初年明惠帝,啊,就是明太祖的儿子啊,惠帝建文四年,公元是一千四百零二年,如果,拿我们今年的公元来算的话,离开我们现在已经五百八十七年,那个时候造的,就是,依,这个叫,那个叫,胜依法王,他的劝请了以后啊,然后造这个这个是说他造说的这个因缘,那么,这个根据呢,
【“系从至尊胜士空讳(号虚空幢),闻兰若师,传内苏巴及慬哦瓦所传道次,又从至尊胜士贤号,(名法依贤)闻博朵瓦传霞惹瓦及博朵瓦传授铎巴道次等义。教授根本道炬论中,唯除开示三士总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
这个上面是先说他说的因缘,这地方说,这个传承次第,是哪来的呢?是至尊胜士,我们常常说的阿兰若师,阿兰若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亲传弟子,他的亲传弟子,是,最主要的。就是敦巴尊者,然后阿兰若师,还有呢,另外一个,啊,不是,那个就是什么?大瑜伽师,还有阿兰若师,那么他们三个人再传的,就是啊,什么,慬哦瓦、博朵瓦,那么,这他们几个,下面无非是说明这个次第啊,他们几个人,他这么传下来,结果,一个一个,那么,这个传下来的,什么呢?就是道炬论,道炬论,其他的,他就说,啊,不容易了解的,他就说明了,容易了解呢,这地方,就并没有啊,再引过来,因为这个道炬论说得很清楚了,所以他前面一开头的时候就说,我这个本论总的话,是根据现观庄严论,别的话,就是依啊,这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上面只是说那个名,现在呢,把那个名字,经过哪一些善知识,一代一代如何传下来,他也这个地方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比如说,我们国内也有的,这个法系,所谓法眷,比如说,这个是啊,经达摩初祖,怎么从西天佛,传到他身上,他又怎么传到这里,然后呢,经过二祖,神光二祖,一直到六祖,六祖呢,在经过他的门下,这么一代一代啊,传下来,同样的,这个道理,说明了,这个传承的圆满,一点都不断,
【“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及卓?巴父子所著道次为本,并摄众多道次要义,圆满道分易于受持,次第安布无诸紊乱,雪山聚中辟道大辙,于无量教辩才无畏,如理正行经论深义,能发诸佛菩萨欢喜,最为希有摩诃萨埵,至尊胜士睿达瓦等。(号童慧)”】
那个,仁达瓦,就是宗喀巴大师所亲近过老师当中,最殊胜的,实际上呢,宗喀巴大师一生当中,所最尊敬,得到最圆满教授的,就是那一位仁达瓦,啊,那个地方,有位仁达瓦,他指怎么呢?还是经过上面这个,所以从博朵瓦、慬哦瓦,他们几位啊,再传下来,传到大译师,卓?巴,那个卓?巴父子他们两代啊,做了这个道次,那个时候,已经不是菩提道炬论了,把菩提道炬论啊,又另外适应那一个时候的那些根性,又经过注解来广为说明,所以,那个时候,另外一个,他那一个名字都叫菩提道次第,因为的的确确,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修学这个觉道的那一个理、量以及次第,啊,那么,除了这个作为蓝本以外,还有其他各家各宗各派的根本要义,不但是它量啊、质,两样东西,而且啊,次第,所以它是说,圆满道容易受持,次第安布一点不紊乱,使得那个西藏,雪山聚,就是它不只指一个地方,整个的那个区域当中啊,能够啊,把这个圆满的佛法,能够开出一条大路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壹佰伍拾伍卷B面
能够啊!把这个圆满的佛法,能够开出一条大路来,啊这个人是什么人,啊!仁达瓦,他是无量通达,无量教理辩才无碍,不但如此啊!而且能够如理正行,都照著这个佛经祖论,而把这个里边的深奥究竟的意义啊!都能够抉择出来,所以能够使得一切诸佛菩萨欢喜,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是指这个仁达瓦,那么他以他为主,宗喀巴大师就从他那里直接间接的学来了,所以就顶戴彼诸尊长足尘。他最后啊!又啊!总的说明表示感谢,然后呢?这个是回向,前面的是启请,现在是一方面是感念,一方面是回向,我们平常修学佛法的人,都晓得前面是发的愿,到最后回向,一切都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尊长、诸佛、众生,他也是如此,最后说出他自己,
【“多闻苾刍修断行著东宗喀生,善慧名称吉祥”】
,这世宗喀巴大师的真正的讳,讳就是我们中国啊!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就是名字的意思,对于尊长的尊敬的称呼,他真正的名字叫善慧,名称吉祥,这个是他真正的名字,叫善慧名称(吉祥),那么他生在哪里呢?生在东宗喀,这个地点,就像我们现在啊!称呼我们的祖师一样,不称他的名,而以这个地点来尊敬他,啊以一个地点来尊敬他,譬如说我们啊五祖,称他为东山法门,因为他在这地方,譬如我们称六祖叫漕溪,那是地方来尊敬他,是同样的,都是这个里边,啊那么然后呢?天台智著大师,因为他在天台山,所以我们尊他为宗喀巴,这个巴是啊!那个地方的人,换句话说,啊!这个意思是这样,那么他是什么呢?多闻而修断行者,换句话说,闻解相应得一个学者,在哪里造论的呢?
【“著于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下福吉祥贤书。”】
那个阿惹珍寺这个胜阿兰若,那个是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啊!当年,当年啊这个敦巴尊者迎请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建立的这一个传持阿底峡尊者正宗教授的根本道场,所以他现在呢?还是在这个地方,再把这个圆满的教法,经过了一番整理,适应当时的根性而建立的,那么本论啊!到这地方,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终于圆满啦!圆满啦!下面又说明个本论啊!是出处、来源、翻译,那个是这个法尊法师,法尊法师,啊!这个人真了不起啊!真了不起!他圆寂没几年,只,有概以今年西历来算的话,大概五年吧!我也记不起来啦!他走的时候真好啊!那个时候在大陆上面啊!经过怎么样的斗争啊!啊!没有一个人不弄垮,耶!他就是唯一,唯一的一个,不但啊!他能够圆满的保持了这一生的外护,而且里边也是持得真绝对清净圆满,啊居然没有被斗,这一个是个奇迹啊,他临终的时候啊!也是一点没什么事情,他就像我们的,这个,我们的慈航菩萨一样,他是不要求啊!慈航菩萨也是一样啊!他不要求往生,为什么啊?这种人啊!都是高位的再来人,他的愿力在这地方,生生世世救大家,所以他……的的确确是觉得,他还这一位尊法师啊!你们如果真正肯学的话,他有好多非常精彩的那种书,一生就翻译这个,翻译这个,所以在我的感觉当中,近代的这个成就的翻译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超得过他的,啊!临走的时候啊!也是啊一点都没什么事情,吃过了饭,然后呢?就轻轻松松的坐在那里,就闭上眼睛,就走啦!就这样,没走了几年啦!不过因为在大陆上面啊!所以他们这个宗教活动啊!是受到了相当这个严格的控制,简单的呢?关于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啊!有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啊!现在呢我又下面啊!要用我们中国平常所惯用的几样东西啊!做为印证,来说明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本书的特质,以及其重要性,啊!用了哪几本书呢?不应该说书,应该说用这主要的几个现在我们惯常用的所谓宗派,第一个是南山道宣律祖的所谓律宗,因为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那么其次呢?就是净土,这是对我们现在来说,最应机,而且它也含摄的最广,再下面呢?就是天台、贤首,也就是法华经跟华严经两个来印证,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印证呢?我要首先加一个说明,这个我啊在本论一开头的时候,曾经给大众说过,说刚开始我因为念佛而进,去又特别偏重于持戒,可是我到后来真正的对念佛跟持戒,稍微有一点体验,还是学了广论以后,那么乃至于到以后呢?有机会接触了这个法华、华严一点点以后啊!发生了很多特别的这个矛盾都无法解决,一直等到接触本论以后,接触本论以后啊,也可以说大致上面,或者拿佛法的术语来说,那个总相啊!整个的都解决了,唉呀!那个时候自己觉得欢喜啊!觉得高兴啊,这样,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以后啊!到那里这本书总归带在身边,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凡是佛法上的问题,乃至于各宗各派彼此之间,所不能解决的这个矛盾,啊!说得更正确一点,就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的那个障碍啊!都透过这一本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确实的方法以后,啊!圆满的指导以后啊才解决,不管是净除障碍也好,集聚资粮也好,那么不在这个之前,我自己又碰见过这么一个困扰,所以这个地方也可以说一下,通常啊,我遇见很多人,遇见很多人啊!都有共同的,这也是我最初同样的毛病,人家一看这个人,啊你是密教的啊!好了,好了,下面他就不谈啦!实际上我当初的时候,也同样的有这一种误解,有这种误解,不过我比较幸运,总算很快的能够透过去啦!一直等到我真正体验到了以后啊!才发现本论之美,所以我在介绍诸位这样圆满的教法之前,关于这一点啊!我要说明一下,不但要说明,而且所以要用刚才我们说的,所谓律、净、天台、贤首,也可以说包含了整个的我们中国所传的,这个大乘的内涵啊!来介绍来印证经、论等等,那么这个,啊!目前我们常常说的,啊谈到密教,也的的确确看见这个,密教有很多地方乱,首先我们要了解啊!我们所看见的乱,这个不能代表它自己本身的错误,譬如说,现在有很多人啊!冒了这孔老夫子的招牌,跑了去专门骗人,你说这是孔老夫子的错吗?当然不是,同样的佛法里边,也是如此,他不一定说抬著这个观世音菩萨,乃至于我们本师释迦世尊,阿弥陀佛,这不一定真实的这个内涵,那么我们唯一的去判别它的是非的话,应该了解它真实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密教里边,像其它的世间法一样,乃至于宗教一样,有它好的,有它坏的,而我们现在呢?就它好的一面来说,就它好的一面来说啊!如果说在这一个方面,我们来好的上面,我们不必另找其他的很多根据,藉是就这个本论自己来说,他到后面说得很清楚,说诺!前面这个基础啊!这是修学佛法的任何一个人的需要的,从道前基础开始,那个时候,你还没有走上这一条路,那要一点什么样的准备,有了这个准备以后,然后呢?所谓进入共下士道,这个共下士道内容,根本还谈不到真正进入佛法,那还只是世间的一个量质,所谓人天乘法,我们虚大师啊!就把这个整个的佛教判成五乘,第一个就是人天乘,那这是人间啊!怎么过得快乐一点啊!乃至于将来希望能够增上,生到天上去啊!平常我们常常介绍的,譬如说,了凡四训等等,乃至于感应篇,这一种书,都是介绍这一个,那么更进一层的话呢?所谓啊共中士道,共中士道这个内涵也就是,唉!虽然你在人世间能够一步一步的改善增上,可是这一个是暂时的,因为你终究啊!脱离不了这个六趣的轮回,六道的轮回,而眼前就算你生到天上,啊寿命多少大劫,不过最后还要堕落,就整个的这生死来说,从最开始──无始以前到将来无始以后──这是个无限,这个无限长的时间当中,你说短短的多少劫,乃至于八万大劫,一比的话,欸等于零,或者通常我们说的无限小,这个无限小啊!虽然不是零;等于零,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尚且如此,而剩下的,你还是要轮回六趣当中,啊!这个不究竟,所以啊!说进一步啊!要彻底解决这一个痛苦,那么刚开始解决的啊!这是跳出这个轮回,并不是圆满解决这一个痛苦,以及圆满所有应得的功德,在本论上面,算是共中士,那么在佛法里边呢?这个叫做小乘的,当然中士当中分成两类:有一种呢,智慧比较利的;有一种比较钝的,钝的那一种啊!我们称他为声闻,如果依三乘教法来开的话呢?这个叫做小乘,那么智慧比较利的呢?叫缘觉,三乘来开合的叫做中乘,现在本论当中说的共中士道,就包含了小、中这两类,这两类,那你就看它的内涵来说的话,纯粹是这个两类,那么再下面啊!所谓上士道,那个上士道才是真正菩萨道,或者是一佛乘的内涵,从前面一开头介绍怎么样进入这个上士道,以及上士道的所谓啊!六度四摄,最后特别把止观两部分所谓,啊!所谓奢摩他、毗钵舍那说明,这个是上士道,而本论啊!这本书当中六百多页,啊!那个前面啊全部都只讲到这里为止,最后剩下来还有一页啦!他就说,哪!现在啊,你们把前面这个共同的基础啊?如果都做好啦!经过道前基础,下士,中士,上士,上士是所谓六度四摄,六度的话呢,主要的是成就自己圆满,四摄是成就利他圆满,有了这个基础,如果你要快速的成佛的话,那么那个时候啊!你就进入这个金刚乘,金刚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密乘,而介绍密乘,它总共的只有一页,只有一页喔!真正的说起来是一张,不是一页,啊是两页啦!那么难道这个两页就能进到金刚乘吗?当然不是啦!所以他下面说啊你有了这个啊,那么你决定要趣了密乘啦!要趣了密乘啊!好,那另外再来,所以从这个上面,我们就很明白的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本论的真正内容啊!完完全全这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对真正的密教的内容,也可以说一点都没有碰到,一点都没有碰到,反过来呢?也可以说介绍了,整个的在介绍密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了解,这个佛法一定有它的圆满的次第,像念书一样,说我们现在啊!念书啊,要把所有要学的,彻底的圆满的究竟学好,那么要经过几个步骤呢?那是幼稚园啊!小学啊!中学啊!大学啊!研究所啊!研究所还有什么硕士、博士,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所以前面那个小学、中学、大学什么等等,你也可以说它跟研究所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也反过来说,你为了要真正究竟学圆满,那么那个时候你前面这东西,还是一点都不可以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耶,前面这东西啊,整个的就在学研究所的准备啦!耶,关于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对于密教里的位次来说,也正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啊!所以在这地方我们现在了解,原来啊!这个是它前面的基础,它的共道,啊!不过呢,因为这一个是一位密教的大师写的,所以我们对于密教的不了解,加上刚才看见这个密教的很流传在世间,而这个世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一个是它根本错误部分,就实说来,根本不是密教,不幸的你把错误的东西做为正确的,而排斥了那个正确的内容,这岂不是一个最大的损失吗?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特别的了解,那么为了我们很多同修,真正容易接受,容易了解起见,啊!我们还是啊!不从本论的真实内涵开始,假定说,我们以本论的真实的内涵一步步的学好了,我相信诸位有心学佛的同修们,一定都会像我一样的,无条件的说,啊!一定觉得这本书啊!不管你学哪一个,你会高高兴兴老老实实的捧著它,依次第修,可是实际上呢?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啊!先入为主的观念,实际上也是我们平常的业力,那么我们所接触的就是啊!不是这个密教的内容,啊!所以我们所接触的是禅、净、律等等,啊!当然属于中国所说的大乘八宗,那么这个密教本身,那当然是密教,实际上呢?我们中国的密教跟那个西藏的密教,还是有一点距离的,不过既然我们在这里,不是介绍密宗,这个我们就不谈,啊!这个我们先不谈,以后如果真有机会,我也略微说明一下,这个中国的密教跟西藏的密的差别何在,那么主要的呢?是我们说过,大乘的这个几宗,大乘的八宗,如果把密拿掉的话,那么其它的剩下来的啊!我们也可以说教下三家,啊天台、慈恩、贤首,啊这样,然后呢?所谓这个戒是南山一宗,然后呢?净土宗,然后呢?这个禅宗,啊!那么这个另外的这个,我想想看啊!那没什么关系啦!反正加上密宗,密宗不摆在这个里边的话,已经啊!包含了实实在在的完全的都包含了我们中国的全部,喔!还有一个是三论宗,这样,那么这个三论宗,实际上到后来啊!已经是啊!可以说跟那个天台啊!大致都融在这个里边啦!啊,尤其是眼前,不过,应该这么说,当初的时候,很多人说三论跟天台啊很相似,不过现在呢,我们也了解三论跟天台实际上不一样,那倒没关系,因为三论正式宗的就是龙树菩萨这个主要的,空宗的这个三样东西,而我们本论最主要的,还是根据这个来的,这样所以究实说来啊!也可以说我们把这个,整个的大乘的这个几宗的内容都包涵在里头,所以我说我下面啊!要用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这一个几本经,也就是说这一个四家的不同的学说,在这地方啊!特别来会通一下,让我们了解,让我们了解,说原来啊!这本论啊!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的介绍我们所要的东西,所以当你能够透过这样的认识,于是啊!在任何一个角度上面啊!我们的这个障碍都除掉啦!而里边还有一个特点,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啊,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啊!还是不前面先去谈,等到我们啊!后面引用这个尤其是啊!华严、法华,这个两家的学说以及这两个经典来印证时候啊!自然而然会了解,这特别的好处,这里呢?我想首先啊!要介绍的是关于南山道宣律祖的,这个为什要先介绍他呢?因为戒啊!是无上菩提本,不管是哪宗哪派,乃至于小乘开始,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这个戒如果说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根本没有佛法,根本没有佛法,不过呢?在我们中国南山道宣律祖啊!他是特别的精深的研究,实际上在我们整个佛法里边也是如此,说真正修行的时候啊!有很多人啊!对这个戒是有特别的,有宿生的善根相应,所以啊!他对这个开遮持犯是弄的清清楚楚,啊!那么普通一般在印度当年,印度当年,乃至于到了传到了我们中国来啊!是我们并没有什么专门立什么律宗,只是在各宗各派当中,大家行持的基础是这个,那么而有一些人,实际上就是大部分人啊!这个基础大概做稳固了以后,然后呢?他上面求这个深入,在这种情况之下,普通的行持容或有很地方啊!不太清楚,那么通常有怀疑的时候啊!就跑得去专门请教那个律师,请教那个律师,那么这个所以在印度啊!当年啊!这个小乘里边啊!它本来因为是啊!这个就是所要学的,所要修的内涵比较来得少,所以对这个问题啊!它不太大,到后来呢?慢慢的啊,众生根性慢慢的成熟啦!大乘的这个教法渐渐的传扬开去啦!所以啊!它修学的方法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啊!当然有很多,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很多啊!这个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可是佛菩萨是方便接引,而真正修学的却是一般上去的那些众生,上去的众生,在胜解行地,乃至于在这个前面还没有正式,还没有正式进入那个胜解行地之前哪,在那个基础位上面啊!他是最重视啊!要建立那个正确的知见,所以为了这个起见啊!他不是说全部的精神啊!摆一非常严谨的在这个行持上面,所以基本的行持就不能乱,碰到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有不了解的话,那么就会有啊!专门,专精律学的那种大师,通常我们称他为是律师,跑了去,要去请教他,所以这个是大乘教法,这个宏化了以后的一比较,啊!慢慢慢慢的这一种趋势,就像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也是一样,当这个世间,社会从农药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慢慢慢慢的,这个文明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啊!那个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细,这样,刚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的,到后来的时候就非要如此深细的来分开来不可,那么这个佛法啊!远比世法来的深,来的广,当然,这个特别指大乘佛法,所以这个时候啊!也同样的,学律的人啊!就有他的这个特殊的,在这个整个的分工合作的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到了我们中国来,就有这样的,专门这个所谓律一宗,那么这个时候啊!说因为他个人,这个走的深广的路线,慢慢慢慢的分工合作的关系啊!很多人啊就啊偏向于这个大乘了以后啊!对于这个戒,慢慢慢慢的,就啊松懈下来,上面的这种佛菩萨,当然绝对不会啊有所遗漏,那么跟他学的大地菩萨原则上面,他也不会,也不会,啊!至于说胜解行地的菩萨那是难免有所偏,而前面刚开始结缘的那一些,那就不对啰!那他就会弄不清楚啊!就乱掉啦!所以啊!在我们南山道宣律祖的,他的主要的著作里边,他的主要的著作啊!就是所谓南山三大部,这个南山三大部啊!就是删繁补阙行事钞,以及啊这个!所谓随机羯磨疏,这个等等三本书当中,那个时候,他就特别的说明啊!说现在有很多人啊!夸言大乘,结果啊!不要这个戒啦,不要这个戒啦!那么他然后呢?就引证很多不同的,那个大经大论来说明,说明说:这个啊是不可以,不可以,他所引证的呢?是什么呢?他是特别的,我想在一般来说啊!这个诸位啊!不大会注意这个问题,那么我在这里啊!特别跟大家介绍一下,他在那个行事钞里边,不但是这个行事钞,关于南山一宗啊!我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南山那个道宣律祖啊!到了后来啊!宋朝有一个啊元照律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五十六卷总摄修要(参考华严经及法华经)A面
前面我们讲到北宋灵芝寺元照律师的事情,那么自从他以后就是南宋以后啊!这个律学慢慢、慢慢地就衰退式微了,虽然清朝,譬如月见月老人、藕益大师,两位大德啊!一心努地振兴律宗,可是因为祖师的那个很多著作,譬如说南山道宣律祖的六大部,统统损失掉了,所以他没有依据,再加上客观环境使然,一直到这个清末民初啊那个时候啊,南山三部又回来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几位大德,譬如说,我们常熟悉的弘一大师,那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所以经过弘一大师继起重新以后啊,近代啊这个又有一点点这个他大家相应,大家又开始重视起来了。现在呢?我特别将他们这个三位的遗著当中,而最主要的,应该说南山道宣律祖跟灵芝元照律师,而弘一大师则是根据他们的把它编辑摘录,然后呢?再继续地弘广啊,使我们认识这个的重要。
这个说到这个南山一宗啊!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呢,在这个地方说一下。第一个呢?就是呃戒本身哪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说起来,它只是限在这个小的部份,比如我们现在来说,不管你最后完成的教育是如何,必定是从小学开始,一定从小学开始,所以戒本身哪就等于是小学的部分,可是那个时候,因为一般人的根性的问题,所以他从小的地方就没办法体会到上面深远的特质啊,那么后来呢?经过了南山道宣律祖以法华涅槃这个真正的精义啊,所谓开权显实来融通这个律学以后啊,才使得这个整个的这个戒基啊,能够稳固下来,说,喔!原来这是三乘共基啊,那么在南山的这个著作当中啊,这一点,有很重要的说明啊,不但这个说明,而且啊再把所引的经义,譬如说:无量义经啦、胜鬘经啦、大集经啦呃这是佛说的,乃至于祖师说的,像大智度论上面的等等啊,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明这个道理,这个是第一点,所以这个南山一宗的殊胜的地方。当初弘一大师刚开始学的时候啊,他广学各部的律,最后他发现哪说一切有部啊最完整,所以他很欢喜一心想学,一直等到后来他见到了这个南山,所谓一宗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以后啊,他才深深感觉地这个忏悔,所以他自己说啊,后来他很忏悔这个事情,而且发誓发愿生生学习弘广这一宗。
那么另外一点呢?就是正知见。这个因为以律来谈律,比如说戒学来谈戒学,戒学是特别重在行持的,通常我们总说这个毗尼一桩就是戒啦,不外乎是开遮持犯以及轻重因缘等等,而平常人哪是往往只从那个形相上面来判断它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这个义解的重要,而忽视这个义解,却不知道没有义解,根本就谈不到这个律,就以律来谈律,那么真正说起来,这个律当中啊真正完整的说,戒,一定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内涵,换句话说,完整的这个戒,一定具足法体行相,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在这个弘一大师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他把这个南山历代这个祖师也就是说道宣律祖跟元照律师的重要的著作里面,一开头特别说明这一点,必定要把这个如理如量地了解了这个,那么这个所谓先了解这个戒的法,因为这了解了依的法,然后呢再授受,啊这个必定要有够条件的老师,所谓善知识,所谓具相善知识,这样的师长的授与,那么说明,而也同样要有条件的经过如理如量的学习,能够肯行持的具相的者,如法地受纳于心,那个所受纳的法体啊,才叫做戒体,得到了这个戒体以后,那么然后呢依体起护,所谓戒体就是防非上恶的这个心种,那个时候啊怎么样去保护它,所以才能够啊依体起护啊,才能够啊产生防非止恶的三业行为,由于这个三业的行为,这行为就是我们的业行,说这个业行则是在我们生死当中的善恶的业行,将来感得上升堕落的善恶业,乃至于念佛往生的净业的业行,就是这个上头,这个时候才谈得到喔由于这样的行,那么行一定有相,这个才是戒相,所以平常我们往往不了解。
所以在这个南山行事钞以及资持记当中啊,特别重要的说,很多地方说:现在啊很多啊学的人啊!说是学戒,实际上呢?他并不了解这个的内容,等到临时上坛的时候啊,老师嘛,就照著文念一遍,学生也跟著一遍,到底说些什么?受的戒,戒是什么也不知道,一生啊!就往往空过啊,所以,就实说来,你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受戒?戒是什么?一一应该很具体明白的了解呀,结果呢?由于现在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往往啊就是虽然哪做了这个行相啊,得不到真正的这个好处啊。这个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一种状态啊!那么所以啊在这个地方,我也随便地摘录出来在这个资持记当中的一段话呀,这个在南山律在家备览当中,刚开始啊它就说啦,它说这个
【“所以”】
啊,
【“别解脱戒人并受之”】
所以说这个别解脱戒啊很多人去受,
【“及论明识,上可三五”】
真正谈到了解而认识所受的内涵的啊。那只是三个五个,原因呢它就说
【“皆由先无通敏,不广咨询致令正受多昏体相。”】
啊都是因为啊先头啊并没有真正地如理的学,然后呢了解这个内涵,也不去广泛地多方面地去啊参访咨询,因此受的时候啊,不晓得受些什么?所以啊他讲,下面说:
【“盲梦心中,缘成而已”】
第一个盲就是瞎眼的盲眼,第二个梦就是在做梦当中,或者像根本眼晴瞎了一样,或者梦当中一样,那只是啊!结一点缘啊!
【“及论得否,渺同河汉”】
至于真正说是不是得到求戒受戒,应有的戒体啊!他根本不晓得说些什么?于是啊他下面说:
【“故次随相之首,诸明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后持犯方可修离。”】
所以真正说起来,在你刚开始的时候啊,一定要多方面的说明认识,那么才晓得自己啊受戒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戒体与否?得到了那么然后呢根据这个啊才谈修持,这样才说啊!戒定慧,现在前面的这个基础也没有喔,所以现在的人,往往说哎呀五年学戒,要学的这个才是很重要的一点啊!平常我们哪一般人根本不谈,就算是有少数人喔!说这个佛法呀一定要依照这个戒定慧的次序来学,他也很重视,可是往往也不明白这个意思,还在戒相上面耽在戒相,戒相不是不重要,一定要由得戒体以后那么得戒体一定了解这个戒法,而这个戒法本身的话,那就是完整的佛法,所以要这样的根本原因,就这样,那么这个里边哪我们通常说起来啊。以戒来说的话,佛所说的法有他的一个特别的分类方法,所谓化教、制教,化教是一般的,制教是特别讲律,那个化教应该是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因,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然后你如法行持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啊,你要进一步啊!照著他的次第去做,那个就是制教,所以它前面一定有它的一个次第的,这样的因,那么进一步呢?达到这样的一个原则,所以前面这个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认识的话,后面那个啊也就没办法完整地真正地这个实践啊、真正的实钱。
说到这里我再一段弘一大师的话,弘一大师啊!在含注戒本的随讲别录当中,有这么一段有这么一段,他是一开头一开头啊就特别指出这个正知见的重要,为了避免人家有这个误解,上面说的,啊那么他怎么说呢?他是自说问答啊,自说问答,就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说明遣除人家不了解乃至于怀疑,他这个问答是怎么说呢?
【“问:常人皆谓学律者应偏重行持,未审然否?”】
意思是说,普通人哪大家都说学律的人哪只要努力行嘛,就好了,这个道理,不必啊!是不是对呢?答他下面就答说
【“答: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也”】
他的回答当中说:“了解啊!像眼睛一样,行持呢?像脚一样,你眼睛如果看不见、你怎么走?所以他下面说行持是固然重要,因为你不走的话,单单看见也没用啊!但是啊要不得啊!了解这个内涵是尤其重要啊”他下面继续说:
【“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故认为恶紫夺朱即此意也。”】
那个意思是说,假定你对这个律学的这个道理啊!不十分清楚的话,这个十分清楚一定要有传承,如理地学习,否则你单单凭这个条文,以自己的这种臆见,所谓依文解义啊!呃乃至于自己妄加忖度啊!随随便便照著去做,那个时候啊!你没有辨别的清楚他真正的是非内涵,于是往往会产那所谓执非为是,实际上它那个不一定对,你就把它看成对的了,乃至于呢?它是对的,你看错了,你以为这个不对,那么你学的人是这样,别人不晓得呢也跟著你走,这个结果是坏乱正法啊!就因为你这么一来啊,把那个正法啊就败坏了,罪过非常大非常大啊,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恶紫,紫颜色啊,所谓紫能乱朱,别的颜色不会,可是那个紫颜色看起来好像是跟那个红颜色一样,以为它对,实际上呢?它那个错掉了,所以,佛呀在世的时候也,佛法真正的损害的,不是外道天魔能破,而是什么?说一个佛弟子啊说相似法,前面这个是这一类,你说他不懂嘛,他好像很认真,他说他懂嘛,那就上面这个,这个是非常坏非常坏的,这个前面呢一段就说明了这个,那不了解内涵不可以,反过来呢?下面说:
【“若于律仪固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然其学者或能行也。”】
下面是说,反过来假定你对戒律的这个内涵意义,固然能够了解得十分清楚,只是你的行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行持不够啊,你还是可以啊给大家去讲,而这样的说法,却是在续佛慧命,能够把佛真正地弘扬开来,为什么呢?他因为啊你拿正知正是来接引那些后学,虽然自己不能做啊,但是啊人家学的人,因为学到的是正确的知见,没有错,他或者能行啊!这样地展转地弘传开,只要听见的人肯学,都对啊!这个他下面又举一个例子啦,说以前哪鸠摩罗什大师啊,他为他那个时候的姚秦的王所逼啊!逼著他啊,说因为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公案,鸠摩罗什大师很了不起聪明人,那个时候,那个南北朝,乃至于北朝的那些啊这个君王啊!那都是啊那个这个出身啊!所谓不一定是有很高水准的人哪,因为他说,噢这么聪明的人,哪要把一个种留下,所以强逼他要收很多美女,那么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呀,他就接受下来了,结果呢?他却是给那些当时的很多大德,他自己怎么说呀?他说他说一个比喻啊!譬如说,污泥当中啊出莲花啦!你们只要看那个莲花呀不要看那个污泥啦!他特别说是依法不依人,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结果下面弘一大师有一个结论,说:
【“由是观之,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
由上面这个说明跟这个例子来看,你了解了正确的内涵,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有正知见,虽然自己的行持不够啊,你还是可以弘法的,还是可以弘法的,
【“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岐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下面呢?就是说虽然你去行,好像看起来啊很认真地做,但是呀!你意义内涵不彻底的话,不免啊反而走到错路上面,乃至于啊以盲引盲啊!这个很糟糕,所以他特别说啊,这个解义是尤其重要,啊这个是说明这个正知见的重要,不过这里顺便一提哟,我们也不要说啊!那我得到正知见,这个不管了,那完全错了,这正知见二个字不容易啊,在这个本论前面所一再强调说明,我这个地方只是说明了以律言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这样的这个重心,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能够这样地一步一步的深入的话,自行化他等等啊,都会产生正面的功效,这个地方呢就特别说明。
啊那么前面那个关于第一段文啊,说南山啊它这个开权显实,这一点这个内涵来说,因为下面回头我们还要讲法华、华严,这个开权显实跟本论的关系,所以这一点留在下面啊!与法华、华严融通的时候,再来讲,所以,这个以上这个二点啊!广论当中都有圆满详细的说明,这个我想我这里不多讲,如果诸位仔细地一回味的话,那个时候自然会晓得,啊就是这样,以我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啊学律,也是好认真好认真,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了,实际上真的了解吗?说实在不了解,就是以南山律在家备览来说,我刚开始就得到这样的一本,很认真地看,看了半天也不懂,一直等到后来把广论有一个基础大概的认识以后,回过头来再去看那个在家备览,哇!那时候看得非常高兴,它这个妙义啊!真正的内涵都一一都了解,所以,这个精义,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正知见的,这个义解,你了解,然后你运用这个义解的话,要深就深、要浅就浅,在行持方面等等的,都能够把握这个原则,所以说,如果在学律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跟这个本论合的话,那时候真是如虎添翼啊!上面所说的这种隔碍,或者是偏重于行持,或者是偏重于义解,而忽视行持啊!这些问题啊都迎刃而解,乃至于啊这个律典当中啊,许多啊隔碍的地方,啊以及他的精神重要的地方,你都能够了解,因为你对这个了解了,所以你能够如理行持,因为你能够如理行持了,那个时候啊,那你所要求的是无往不利啊是无住不利,平常我们来说,这个持戒,那个是啊最好的保持,啊所谓人身也好,要求得什么东西也好,啊所以啊你要求人天,一定得到人天,然后学净土的话那是肯定生肯定往生,所以,我们也不妨在这个地方啊,用十六观经上头的一段话说一下,十六观经开出往生净土的所谓三辈九品,那上品主要的是要发菩提心的,还要发了心以后,还要如理如量地行持,那个中品啊!中品的上生,中品的中生,都是说,你只要持戒乃至于一日一夜,然后以这个持戒的功德去回向的话,就可以得到中品中生,在这一点上面哪,我们也不妨说,现在有这么多人持戒,为什么念了半天啊,到后来啊!这个到底能不能去都不知道,哎呀!还要人助念,还要人怎么样啊!而这个观经上面说,只要持一旦一夜,就能中品中生,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上说过的上面说过的,我们根本并没有了解这个戒的特质,啊只是说啊!依样画葫芦,这个老师嘛,上面念一遍,我们后面跟著也如此这般的学一遍,自己以为得到了这样,实际上呢?没有得到这个真实的内涵,那么假定我们现在以广论配合的,把这个道理这么一融贯的话,那的的确确,你再继续下去的去话,这个两个问题呀,整个都可以解决,整个都可以解决,那么这一部份呢,就是特别说明了啊我们这个,跟律当中的这个内涵。
那么再下面呢?我要特别的说明一下,它跟法华、华严二个的关系,欸首先我们来说啊!,通常我们一般来说,在我们国内,在我们中国,所谓这个大乘教法弘传的时候啊,这是经过祖师们的这个多少年代,多少的心血的弘传以后啊,大概有一个共识,噢这个佛说的那么多经典,乃至于啊菩萨祖师造的论典,千差万别,但是它有个原则可循,什么呢?就是啊随顺各个根性不同,所以判为它,或者刚开始的根基上头,一步一步上来,乃至于经过中间,达到最后圆满的程度,所以或者判三时,或者是判四教,或者是五教,而我们目前的状态当中,经常一般采用的,而也流传最广的,是莫过于天台、贤首,天台所谓有藏通别圆四教之分,那么贤首呢?有小始终顿圆,它就能?把整个的佛法,根据这个不同的根性,依著层次啊来这样的分类,使得我们学的人哪,对这个内涵啊!次第不紊,不会说,啊!到底这个上头说些什么呀!好像他说他的,你说你的,那时候我们晓得清楚,不是的,它有它的必然的层次的,就像学校一样,欸,虽然同样的学校,欸可是呢对那些初基来说,说这是幼稚园,然后上面嘛!小学,然后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所等等,正因为有这样的完完整整的次第,所以才能够把一个小孩子,从无知无识,教育到最彻底圆满丰富的,能够啊产生最大功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一个凡夫啊从一无所知开始,一直到圆满成佛,那么在这个里边呢,特别我们通常说,说有二部经最高明,哪两部呢?所谓法华跟华严,而佛自己也在这个经里面说,这个法华经当中,佛一再说,说这个以所的经典当中,比较起来,这一本经是最好,也假定说法华是说在很早的话,那么后面还有很多继续说的,那个好就不一定了,而法华是到佛临涅槃那个时候才说的,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我所说的,换句话说,我就是佛啦,佛所说的这个最好的话,的的确确是包含了佛所有的,啊那么在这个里边哪,我们啊现在也不妨引用法华的内容,当然法华跟华严啦,我们哪掺杂了,大家在这个地方比较一下比较下,这个呃先说一个大概,这里先说一个大概,先说大概是指什么呢?法华,平常我们说它最好,纯圆独妙,它妙在哪里呢?妙在哪里呢?在这个上头说-开权显实,它,我们释迦世尊前面说法,说了所谓四十九年,说的种种啊!那个都是权巧方便,由于各各根性的不同,适应他们起见,以他们的适应的条件而说的,关于佛出世真正的内涵,他想要说明的,完整的内容,却始终没办法说明,一直等到最后说法华经的时候,说出来了,说出来什么啊?说啊!原来你们哪!最后都成佛的,这不但是啊你们在这个地方,将来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接触到佛法,最后也是,那么为什呢?说,佛他出世的中心目标什么?就是啊引导一切众生成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五十六卷总摄修要(参考华严经及法华经)B面
所以啊!这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引导的原则,就是啊把一切众生哪都能够引导到成佛,成就无上菩提,现在我们呢就引那个法华经啊引那个法华经这里我们没办法广引那个这个两本经典,因为两本经典,内容是非常丰富,我们只是捡它重要的内涵,有一些地方呢?只是把那个经文啊把它引出来,有些地方呢把它的内涵来说一下,如果诸位真正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地看,实际上啊?非常值得我们哪把法华跟华严哪同时在这个地方啊好好地趁此机会啊,这个或者是读诵或者是学习一下。那个法华经一开头的时候啊,佛啊先说一个叫无量义经,说完了以后呢,入这个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呢经过这个时候啊他就放种种的光明,啊这个光明是非常的殊胜,那个时候啊!有无量无边的菩萨以及声闻一切世间天龙八部的大众,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啊!他放了这个光明以后啊!欸大家看见这个光明啊,非常的殊胜,里边有种种的不可思议的很多的这个啊呃殊胜的现象,那么平常碰到种情况的话也呃人天大众不知道,小乘的这个圣者不知道,可是那个大菩萨们啊,都会知道的,可是那次放的光啊!乃至于我们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也不能太究竟,不是说他完全不知道喔!只是他只是说关于这个究竟的因缘哪,他就不太清楚了,呃所以啊他看见了这个光以后啊他自己也心里想,嗯有一点怀疑?可是他同时也就想欸下面那些人啊他不了解都在看我,这我不了解,那怎么办呢?□那只有啊问那个文殊师利菩萨,通常啊这文殊菩萨的确祂是了解一切,那么弥勒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说,嗯!据我知啊!佛这样的情况啊!他要说一个这个大乘经,最了不起的啊,那么他就说起这个因缘,他就说,以前哪有无量无边劫以前,通常说这个以前,那个时间啊是不晓得多长以前,那么那个时呢有一位啊佛出世,那位佛是什么佛呢?叫日月灯明佛,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出世了以后啊,然后呢?像普通一般的情况,他是啊转法轮,刚开始的时候是转四谛法转,然后呢继续的是转十二因缘法轮,然后呢为那些上根利智的菩萨嘛说大乘六波罗蜜法门,这样这么一个佛过去了,然后下面一个佛紧跟著来,也叫日月灯明,这样的日月灯明佛,一个接著一个,有二万个佛,那么最后一个日月灯明佛,那个时候出世的时候啊,这个时候啊,这个他有这个日月灯明佛没有出家的时候啊,有八个王子,那么这八个王子也都有名字,后来嘛他出了家,他成了佛,成了佛以后呢然后呢也同样地像前面一个一个转种种法轮,转完了法轮以后,那么那个时候啊,那个时候啊!这个佛最后说了,说什么呢?也像现在一样,先说一个无量义经,说完了无量义经,然后呢?就入无量义处三昧,放这个光,放完了光以后呢?下面说一部经叫大乘经,欸那个时候,佛在这个这样的过程啊,现在我们释迦世尊亦复如是,先说无量义经,说完了以后呢入这个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无量义处三昧当中啊,放这样种种的光明,哪!我以前看见的就是这样,现在看见的,因为同样的,所以晓得啊!佛要说一个殊胜的大法叫做妙法莲华经,就这样,那么当时呢他继续地还说,说完了妙法莲华经啊!佛就涅槃了,佛就就涅槃了,那么佛涅槃了以后,那个时候啊!当然下面,那个时候在像法当中,他佛走了以后啊那个时候有一个菩萨叫做妙光,那么专门啊!是弘扬这个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个时候啊!他有很多弟子,所谓八百个弟子,八百个弟子啊!然后呢都由妙光这位大菩萨来教导,教导了以后啊!现在都已经成了佛了,都已经成了佛了,其中尤其是,这个最后那一个日月灯明佛的八个王子,那个八个王子啊!最后成佛的一个就是燃灯佛,而这个燃灯佛就是我们释迦世尊,以前授记的,二大阿僧祇劫圆满授记我们本师释迦世尊的那尊佛喔,那么,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这个妙光菩萨教这个八百弟子当中啊!现在啊其中有一个人叫做啊求名,为什么叫做求名呢?因为啊他啊!对这个世俗的利养放不下,对这个真正重要的该学的东西呢常常学不好,因为这样所以叫做求名,就是这样,现在这个所谓当初的那个求名,八百弟子当中的求名啊!现在也要成佛了,虽然还没成佛,那么当初的因缘,他就说出来了,那个时候这个求名啊!就是你啊!弥勒!那么妙光呢?就是我,那么以前的这个因缘啊!是这样的,所以我现在看见了一想,我们释迦世尊也要说这个妙法莲华经,那么再继续下去之前哪,有一点事情我随便一提啊,避免大家误会,我们不要看了这个经,说啊!弥勒菩萨是个求名啊,这个是千千万万不可以!万万不可以!当年我以前哪!就在这个上面自己害了很大的错误,害了很大的错误,我们不管是哪一个佛菩萨,对他要无比的恭敬,我必定要时时反照我们自己,反照我们自己,我们不要看那个佛的因地当中,啊!这样,我们只有观照我们自己,这个是随便一提的啊!避免我们啊,学了佛法得不到好处,反而产生反效果。
那么这个序以后呢,下面紧跟著正式的,佛啊!就从那个无量义处三昧当中啊!就起来了,起来了以后呢那个时候啊他不是直截了当的就说,就是说什么啊?欸他就赞欢啊这个诸佛的甚深无量法门,啊所以佛从那个这个三昧当中起来了以后,就告,告诉我们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怎么说啊!他说唉呀!这个诸佛的智慧真了不起啊!胜妙是无啊!在任何人啊!所没办法解决了解的啊!他一再的说,然后呢?说,唉呀,这个佛啊胜妙到极点,也是没好说的,好了,啊这样地难说啊!啊不必讲了,这样他自己这个舍利弗啊也就奇怪啦,嗯……这个佛为什么一再这样地赞叹这个,这样地深奥的内容,而又说,唉呀,这个佛陀的大法是啊这么深奥地难懂呀!他自己啊,怀疑,然后呢另外呢同样地因为在坐的是有人天百万大众,以及啊诸大弟子乃至于大菩萨众,那个时候在大众当中啊,啊也是经上面说啦,这个在这个方便品当中啊说,这这些大众当中啊,有很多个大阿罗汉,譬如说像阿若憍陈如等啊,一千二百个常随众大家都心里面就是想,嗯!那个我们世尊啊,为什么这样的认真啊认真地一再赞叹说这个佛法这么深奥难懂啊,要是说出来没人懂啊,他不是我们一样地也了解了佛法,乃至于照这个佛法,得到了解脱,已经得到了涅槃吗?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个并不是这么难呀!他始终啊觉得不了解这一点,而这样地一再地说明,一再地说明,那么,所以这个这样一来的话呢他,舍利弗尊者啊就啊再向佛请问,但是佛不说,说,啊,你不必说啦,不必说啦,这样深奥的啊!说也没有用啦!那么舍利弗尊者呢?一再地请,这样地殷勤地,佛自己的赞叹,舍利弗嘛这样认真殷勤地去启请那佛陀,他老人家说,说三趟请,前面二趟都说啊!不,不,不,这个跟你们讲也没有用,不,不,不,跟你们讲了没用,最后啊!一直经过了这样地认真地劝请,佛就说了,你呀已经一再地殷勤啊,我也不能不说啰,这个时候,妙了!这个前面我们说,先啊,佛讲的时候,大家不懂,乃至于阿若憍陈如嗯也觉得,这个佛讲的这个,我们不但不但懂,而且也证得了,他为什么这样呢?他们虽然证得了,还只是啊,自己只是怀疑,却是那个时候啊,所谓有五千退席,他自己这个五千人怎么退席呢?嗯,他自己也是这样想,嗯,这个?通常我们来说的,好像他这么说这么多重要的,卖什么关子?这个东西我们也懂啊!就退席了,退席了,那时候佛就说了,好了,这五千人退啊也好啊,他们是啊条件不够啊,都是增上慢人啊!啊,根本没有得到自以为得到啦!现在剩下来的那个啊,都是条件具足的啊,好了好了,现在跟你们讲,这里边有一个特别的关键所在哦,我后面慢慢的来说明为什么说佛一再赞叹,然后呢?大家这个这个会中啊,有这样的一个关键,这也是个事实,那么那个时候,就佛就开始说了,嗯,你要晓得呀,佛啊,出现在世间只有一个最最重要的目标,最最重要的目标,所谓啊诸佛世尊唯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地方啊,不单单是我们释迦世尊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在这个世间出现啊只有一件事情,只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只有这样的重大的因缘啊才出现在世间,那么这是什么呢?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啊!就把成佛的这个完整的内容啊和盘托出,他下面紧跟著又说,下面啊紧跟著又说,啊要晓得啊这个佛,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啊!
“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
只有为了这个,
“若二若三”
根本没有其它的二乘三乘,所以这个文上面啦,在方便品上面特别说,说:
“佛告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啊这个在方便品上面,如果你们有法华经啊可以翻开来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我现在继续地把这个文哪,这个我们的经文念一下,说: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十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那,总之说,不但我呀,这个经文,这一段文意思就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啊以种种的方式给一切众生说啊不管说的什么样的内容,所谓种种的譬喻言辞、种种的因缘,他的究竟的目标,都是这个一佛乘,那么那些众生不管他听见的什么?怎么样的因缘,他就听见什么样的内容,但是究竟呢他都从这个上面引导而得到,所谓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多种种不同的法门呢?那是因为啊那个众生不同的根性,啊众生不同根性,所以他经上面又说啦!说因为知道众生哪种种的欲,种种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种种的知见,而偏偏又非常执著,所以啊随著个人的根性,个人的好乐,那至少先要配他的味口,那么,这样的话,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导上来,所以,只是随宜说法,随宜说法,他这个里边啊,啊这个里边啊,下面把那个方便品里边的这个偈子啊,稍微引一点,引一点啊引一点,所谓: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十方三世一切佛啊!真正说起来,只有一乘大法,没有什么二乘三乘,只有一个例外,什么呢?佛方便说法,只是接引不同众生随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别的,那个时候啊就是一个啊假借一个名字引导众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正出现的目的就是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下面呢又说: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那要晓得呀,我当年所以成佛,这个成佛是果喔,因地当中是什么呢?我发大愿,所谓大菩提愿心,不但我们释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菩提愿心是一样的,而且没有菩提大愿做为因,然后呢根据这个因而行这个菩萨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没有一个例外,既然如此的话呢,现在啊,由于这个心而按照著他发的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现在呢?满愿了,行成了,证了果了,怎么可能不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来教导众生,使得众生成佛呢?假如不这样的话,他怎么算是佛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吗?这样,但是他为什么一开头的时候不说呢?那是因为啊!众生的根性,种种的乐著,所以,佛在菩提树下证了果以后啊,他就有这么一段的公案,唉呀,说这个佛法啊!深奥广大呀!假定要想给那些现在一般众生又这么愚痴,又这么执著,给他讲啊!根本是啊!对牛弹琴啊,唉你根本没办法讲啊!无从讲起,啊他就觉得啊,这无从讲起,只好涅槃了,那时候啊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诸天就劝请啦,说佛陀呀!你老人家啊不是无量无边难行苦行,你的目的为什么呀?无非是发了这个大愿要救渡众生,现在你成就了,你正好救渡众生,你怎么可以不救渡呢?那么那个时候啊!经过了这个劝请以后啊,佛啊!才开始救渡,但是他既然晓得一切众生条件不足,不可能一口气说最圆满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说三乘的教法,这个在经典上面是很明白交代,啊所以,在这个方便品上面他又说啦!说因为这样关系啊!所以啊总括起来说说三乘,实际上真正说的内容是无量无边,乃至于我们平常,常常说的,说啊!佛啊!四十九年说得不晓得多少经典,可是佛自己怎么说啊,说我啊已经说的经典啊少得一点点□,少得一点点没有说的还多得很,有这么一次,他曾经啊对著阿难对那阿难尊者,他在地上啊用指甲挑一点土,他问阿难,欸!你看哪!这个我爪上,指甲上那个土那个比之于大地的土那一个多呀?阿难尊者说啊,噢,世尊啊!那个指甲上那么一点点么能跟大地比啊!世尊就说,我已经说的经法呀!这个数量啊!就像指甲上面一点点而没有说的啊还剩下来没有讲的像大地这么多!换句话说,他有不晓得无量无边的教法,那么这个教法呢是适应种种不同根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涵,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有深有浅,深的,那么告诉他深的,浅的,告诉他浅的,乃至于啊!说,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个缘结种下来了以后,最后,终因这个因缘而成就的,所以,方便品上面说啦: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乃至于像小孩子啊!趴在地上啊弄那个沙呀!噢……说这个做一个庙,像子孩子扮家家酒一样的,这样一个因缘,他最后也成佛道,或者说: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
这样等等的话到最后也成佛道,平常我们最常运用的,也是在方便品上的一个偈子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啊你到的寺庙当中去啦,心里面哪就这么浮浮散散的,唉呀!阿弥陀佛,啊南无本师释迦尼佛,随便你这么称一下,这个因缘,最后也成佛,总之,佛陀呀,他以种种方便法门,引导我们哪走上这条路去,这个是说佛陀说法的方便,这是以个人的根性而这样的次第方便的接引他这样走上去,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主要的原因哪,说来说去就是这个原则的,就是啊!由于众生的执著,根性的暗钝,智慧的狭小,啊所以方便品上也有一个偈子说: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啊就因为啊!一般人的根性不够,智慧狭小,在行相上面执著,在加上自己的骄慢之心,所以啊深广的大法呀没办法信!所以只好慢慢地一点地来,而现在呢,经过了我们世尊四十九年说法教化,大家的善根条件成熟了,所以啊今天有机会把最究竟圆满的说出来。所以刚才这个偈子,下面就紧跟著又说:
“我今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我到现在啊!噢好欢喜啊!不再啊有所啊担心,是担心他们条件不够啊!啊说怕不能接受啊!而已经在这些成熟的大众当中啊,不再用委曲婉转的方法,而是能够直接了当把我要说的内涵啊!能够如实地一一表达出来,而你要晓得这样的方式啊,是什么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所以最后他又说: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那这样的说法的方式,以及他最后教化,那个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使用的精要的法门,精要的法门,那么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说喔!原来我们释迦世尊真正说法的要讲的什么啊?原来是圆满一乘的大法,前面哪只是接引我们的方便,那么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说这一段文字跟我们广论有什么关系呢?对!关系就在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关系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说以我们先再看一看法华的内容,法华他下面继续说的无非是把刚才这个话再把它推展深广一步一步地说下去,下面是说,因为这样的关系啊!所以啊后来啊那些舍利弗嘛也授记成佛,那个也授记成佛,那个也授记成佛,就这样这个关于授记成佛那一点啊,我也简单地说明一下,最后来总共地说明他为什么原因?以及这个跟我们广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何在?经过了前面这个佛陀,这样地一个说明对答以后欸!舍利弗第一个了解了,啊!心里好欢喜,他说唉呀!以前啊!我听佛说法的时候啊?那个时候因我已经证了这个阿罗汉果了,所以尽管佛有在那儿讲大乘法门,授记菩萨,可是嗯!我总觉得心里面有一种啊说不出来味道,唉!觉得这个佛为什么不把这个最完整法门教我们呢?让我们只证那个小果呢?啊……我现在了解啊,不是佛啊不济度我们哪!而是我们自己啊条件不够,很著急,不能啊一步一步地啊能够啊等待著佛这个说法的次第,急急的啊忙著啊去取证了,啊最后呢,佛原来还是会把这个最圆满法门哪告诉我们的,这个在法华经的譬喻品第三当中,他就说明这个事情,他说我到今天啊!才了解啊。原来啊我也是一样地能够啊究竟成就这个佛道,到这个无上法门当中去的,那么,佛也这样说,一点都没错,何况你已经跟了我多生多劫了,无始以来我就教你这个法门,可是因为你这个志趣啊就是这样,又著急,又啊不能那样地那个发广大的心思,所以总是急急忙忙啊!哎哟!听见了这个,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急急忙忙地求证啊!所以啊!取这个灭度啊!现在我正式的告诉你,最后啊也会成佛,而且给他授记,而且给他授记,那么这个在这个譬喻品当中,最后啊!说授记舍利弗啊,你在将来再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劫,然后呢?供养若干千万亿佛以后,最后呢具行菩萨道,成佛叫做华光如来,啊那个时候啊!就像平常一般授记的,说噢……他这个佛吗?这个国土是什么?然后呢说法状态嘛又是如何?啊然后呢正法,像法,然后呢最后下面下面一个佛嘛又是谁?就像最珍贵授记那样地授记他,啊!那舍利弗就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啊,那个时候同时除了舍利弗尊者,其他的人啊!大家觉得啊……那真是不可思议,平常授记,一向都是授记这个大乘行者,这一次居然啊一个这个小乘的罗汉啊得到了授记了!啊!那大家说不出来的高兴,这样,那么那个时候啊舍利弗尊者当然授了个记以后觉得非常高兴了,但是啊!这个地方啊,他就有一点问题了,他怎么说呢?他说呃舍利弗尊者就跟佛说啦!说世尊啊!我今天啊亲自从您老人家前面得到了授记,当然心里面一点怀疑都没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七卷A面
前面的哪我们是说,舍利弗尊者亲自在佛前得到了授记,他就说,是啊,我现在亲自从佛得到授记,那么,这个对他是毫无怀疑。可是,眼前啊!有其他的跟我一样的,跟佛学的那个很多这个声闻弟子等等啊。嗯!也是一样啊,总觉得以前得到了涅槃,现在佛又说不是,这个情况,大家就怀疑了,就希望你老家呀给大家这么解释一下吧!这样好。因为这样的请求以后。佛啊!就告诉了,说,不是吗?以前哪不是跟你们说很多怕你们不懂啊说很多因缘比喻,比喻给你们听吗?现在我仍旧这样啊。给你们啊,说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事情。那么那个时候啊!他就说了,说譬如啊有一个大富长者,那个大富长者是非常有钱,财富无量,家里是不晓得多多少少的人。那么他家里啊有啊很多小孩子,啊!那么那个孩子,欸!出去玩了,跑到一个老的,一个朽败的,一个老宅边,那个宅大的不得了,大的不得了,结果进去以后玩的很痛快,那些小孩子也不知道偏偏那个大宅呀只有一个门,只有一个门,只有一个门,那么那些小孩子进入玩了以后啊,里边起起火来了,唉呀!起起火来了以后啊,那时候大家非常的惊慌,惊慌了以后,那个大富长者一看,哇,说他那些小孩子都在这个大宅当中烧火不得了,跑得去要叫他们出来,可是那小孩子一看见父亲来了很高兴,啊!这觉得跟他逗逗玩一样,逗逗玩一样,外面啊,他一点都不晓得那个火的恐怖。尽管他父亲告诉他,你出去啊,出去啊!他还以为那父亲跟他两个一起好玩啊,就是不出去。结果他老人家自己就著急起来了,万一勉强这么这么弄得话,说不定要有人受伤,所以他就跟那个孩子这么说,你们平常不是欢喜那个什么车吗?譬如说羊车啊,鹿车啊,牛车啊,现在这门口啊,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很多那各式各样的车,摆在门口,都等著你们去啊,你们赶快去拿啊。先头啊,那个小孩子都不肯出去,结果一听见那个父亲说,啊外面门外等著,大家就争先恐后夺门而出,就这样。结果跑到外面去,一看啊,是不是羊车、鹿车,牛车队啊?没有只有一种车,大白牛车。这个公案啊,我想我们平常修学佛法的佛弟子都耳熟能详,这说明什么呢?说普通的人啊,这爱好执著,不晓得这三界像火宅样的可怕,尽管佛一再的说明啊,大家不一定真正能够接受,那么这个时候啊,这个佛陀也就在这个比喻当中那个大富长者,他这个大富长者就像我们的佛陀一样,痛爱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像自己最痛心的儿子一样,眼看见他们为这个轮回生死,无常大火所烧,要想最圆满的方法告诉他们,你不听,那么就各就他们所好,就说外面有这些好玩的东西啊,让他们引出来,就出来了以后,嗯!原来只有一样东西,这个比喻当中也就是说,真正要接引你们的,不是那个羊车,鹿车,而是大白牛车,羊车很小的就装一个人,鹿车比较大一点,只有牛车啊,最高广。以我们现在来说当然不是牛车,可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的话,牛车最大。换句话说,佛也是一样,以最大的方法来济度一切,这样的因缘,那么经过了这样的说法了以后其他的这个声闻等等,也一一了解了。刚开始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了解了,那么因为他请求佛这么一说,其他的人大家了解了。于是啊下面啊,大家了解的那个时候啊,下面像以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人带的头,他自己也说,听了这个好高兴哦,自己就跑到佛前面啊,跑到佛前面啊,嗯!说唉呀我现在啊,真正的听见见了这个事情,先是看见舍利弗尊者得到授记,现在呢?又听见佛说明这个道理。以前啊!我们年事嘛!居高。然后呢,总是在那个所谓众中的上座,所谓大长老们,自己觉得已经得到了涅槃了。不管佛再怎么说这个无上菩提等等啊,我们根本没有兴趣,自己安住在自己的这个解脱法门当中。那今天听见这么佛这么一讲的话,!了解了。哦!自己我也想起一个愿意把他自己的领解,在佛前面说。啊!那么那个时候也就说什么呢?说粪子喻这个公案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总之,因为那个那些其他的声闻弟子啊,透过了佛说了这个比喻以后,他也了解了,那么佛也给他们一一授记。那么那个授记呢?在法华经的授记品当中,他从舍利弗尊者第一个开始,下面紧跟著再授记迦叶尊者,然后呢?再授记须菩提尊者,在授记目犍连尊者,一个一个大尊者,一一授记,他们一一成佛。然后呢,授记迦叶尊者成佛的时候,怎么说呢?他说我这个弟子摩诃迦叶在将来还要继续的供养三百万亿诸佛世尊,恭敬供养等等,广修无量法门以后,然后成佛了,成如此如此,像平常一般的,那个正规完整的授记一样。下面须菩提呢,也是一样,也同样的要再奉敬供养三百万,不、还要多,三百万亿那由它诸佛,然后成佛啊。那么,其他的一个一个虽然大家都成佛啊,但是呢?他还要经过很长很长一段时候,很长很长一段时候,他最后都是成佛的,都是成佛的。那么这个里边啊,我们要说明一个事情了,虽然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无非指向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成佛。使令一切众生,最后走上这条成佛之路。但是成佛的快速,以及所经过的时间啊,这个里边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了。比如说我们前面已经说的,在法华经上面从舍利弗尊者开始,然后呢?这个大迦叶尊者,然后呢?须菩提、大目犍连,所有的这样的佛,乃至于佛在法华经上面最后授记啊,学人,那就是没有证阿罗汉果的,乃至于他最后说,随便的念一声佛等等啊,都最后可以成佛,可是这个时间却是很久远、很久远、很久远、很久远,就这样。所以在这个里边,这是我们真正重要的,假如说这个久远的时间啊!说反正你在那个地方等者,慢慢安安心心的以后,到那时候,那么好了自然而然的佛果掉在你的头上来了,那倒说不定啊!大家还有人说啊真正去修行很辛苦的,那我就慢慢的来吧!实际上,你经过那段时候的话,要很努力的,要很努力的。同样的,一样的成佛,一个要经过这么长时而成,另外一个就可以很快速的成佛,这个时候,当然我们会选快速的,快速的怎么讲呢?快速的那就是华严上面,华严上面佛出世,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华严大经,华严大经。那个时候,他在这个里边说的是最圆满的教法,结果这个成佛的,却不是像我们现在法华经上面,还要经过这么样长远的时间,而是什么?很快速的,很快速的,这个在华严上面啊,我们也可以找到实际上的一个经文,来作证明。华严在最后入法界品,那一品当中,说善财童子啊,最后成佛的时候,它有这么一段话,这个是在唐译的八十华严,大概是七十九卷或者是八十卷,那个我记不住了,没有什么关系,将来诸位啊,你们认真的去看的话,一看就了解。他说不但是比起声闻来,要快这么多,而且他这个善财童子啊,最后成佛的时候啊,在普贤菩萨告诉他,你现在这样啊,能够以很快速的方式成佛啊,比之于很多菩萨,很多极大部份的菩萨要经过很长的时候,无量阿僧祇劫修习善法而成就。现在呢?你在很短短的时间之内,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满的证得,所证的内涵啊,跟那些菩萨是无二无别,跟我也一样,我是普贤菩萨自己,那个就是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得,这样哦!他也成了佛了。他也成了佛。所以法华、华严两个究竟一样的成佛,可是两个时间却是差的天差地远哦,那么这个关键在哪里?这个关键在哪里?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其实你说法华真的是一定这样,走的这么长远吗?不,实际上,并不如此。并不如此。就是以法华来讲法华,这个法华前面除了受那各弟子等等,一品一品下去的时候,下面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个提婆达多啊,提婆达多我们晓得,就是啊,生生专门跟佛作对的,专门跟佛作对要害他的,他最后也得到佛陀的授记。在法华经上面提婆达多一品当中,佛陀就授记他说,欸,我以前啊,因为得到了这个提婆达多的好处啊,提婆达多我那个时候,我要求那个大乘经典,那么那个时候啊,就有一个阿斯陀仙,就是印度当年的所谓外道婆罗门啊,那么就供应给他妙法莲华经,但是呢,不是无条件的哦!这个释迦世尊啊,也是用种种的方法,恭敬老供养那个婆罗门,然后呢,这个婆罗门阿斯陀仙啊,就把这个妙法莲华经给我们释迦世尊,因为这个关系啊,所以释迦世尊说,因为提婆达多往昔的这个善知识的因缘使他成佛啊!所以他非常感激。同样呢?他提婆达多将来也成佛。过了什么什么时候,多少时候他会成佛的。这个里边,除了这个里边下面还有这么一段很有趣的公案:龙女成佛,这个龙女成佛啊!却没有这样显明,所说那个罗汉转了一个大圈子哦,她却是很快速的这样成佛的哦。所以这个里边就说明了,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啊有两类:有一种呢,要经过很长远的时间;有一类却很快速的。所以善财、龙女是通常代表了快速的,那么其他的呢代表了比较慢的一类。这个慢的程度啊不要说一个凡夫,说我们经常说佛的那些常随众当中,舍利佛尊者是智慧第一最了不起的。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最了不起的。而大迦叶尊者的话,不但是头陀第一而且又是传佛法藏的啊,所谓这个第一,处处他们每一位大尊者,有这么高的条件,结果还要经过供养啊,不晓得多多少少的,动不动说三百万亿。舍利佛尊者嘛,说要无量无数的。大迦叶尊者嘛,说要三百万亿。而须菩提尊者嘛,说要三百万亿恒河沙等等的这么多佛。还要经过这么长远的一段时候,那么这个中间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个在法华经当中单独看的话,我们不容易了解,啊,而假定说我们能够透过这个广论的说明,然后在这个里边一体会的话,懂得了。这个佛说法都有一定的次第,一定的次第,从这个次第上面,一步一步接引带我们啊走上去,带我们走上去。假定说我们能一开头的时候,能够听信佛陀的这样的指授,而依此那么按部就班的,这样的从基础上面一步一步的走上去的话呢,我们就会走这条快速的路子。否则的话呢?就不一定,就不一定。那么这个道理在我们广论的前面也简单说过,因为广论当中前面曾经把那个次第说,前面是共下士,中间嘛经过共中士,到最后嘛进入上士所以不共,进入上士以后呢,还最后又分出来,如果你条件真正够,把这个上士基础建立稳固了以后呢,最后要想快速成佛嘛,还要进入最后的密乘。如果你条件不够嘛,就从这地方就到此为止。而这个彼此之间,前后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前面已经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我们现在仔细的回忆一下,那时候就了解了,那时候了解了。说所以为什么广论当中说啊,把这个人天乘法啊,以及中间这个的声闻、缘觉的中士道,在很短的一个几个章当中,大概七章还是八章啊,啊是一共有七章,到七章为止。哦!不是七章,七卷为止啊,那个是包含了前面的道前基础共下,然后呢?共中。而这个总共七卷的文字啊,包含了佛前面所说的,所谓阿含等等,说的很多的经典的内容通通包含在里面。那么这个原则是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他先把这个重要的内涵哪指出一个一步一步走上去必要的过程。那么在修学过程当中,假定说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几个原则,或者你已经对佛法有整个的圆满了解,对整个的纲要有个了解,你晓得哦!从什么地方一步一步上去,这是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方式,你完全信得过善知识的引导,说他只要引导你怎么,你全心全意听他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走前面这个路子的时候啊,大概走到什么时候,要继续的深入了,继续的一步一步的深入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快的,不会有很多的停滞。反过来假定我们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我们自然会碰到那里执到那里,执到那里就停到那里,这样。所以这样的走上去就比较辛苦,比较慢了。在我以前讲广论的时候,曾经说过一个比喻,大家还记得,就像我们现在啊,说一般世间的人啊,大家要找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说最后呢找到一个大的企业部门去,这样。那么找到大的企业部门去呢,这个时候啊,就说平常一般人的话,都说唉呀进去那个大企业部门去的时候啊,进到一个部门觉得做的得心应手啊,他越做越是停在那里了,啊你要叫他换一个,啊他实在是不愿意,他实在是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以在那一部份当中作为一个很专门的一个技术人员,但是他不可能啊把握得住,这个全部的这个细节的真正的这个企业王国,我这个比喻是这样说的。而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内容是什么呢?这我们晓得,同样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将来真正究竟圆满达到的,不是说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好处,嗯要想你彻底圆满解决的话,应真该要得到的话,应该什么?一个圆满的,说佛的报身报土。那个时候,就相当于这个事业王国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你在一部门当中作业的圆圆满满,到那时候你发现!你所要的不是。你重新在另外一个地方换,等到你摸熟了以后,到那时候你又习性所使,你又在这个地方停在那里,那个地方停在那里。所以你一步一步摸过来,不晓得摸到什么时候。那么另外一个呢?譬如说,我们这个比喻当中来说,有一个是董事长的儿子,他一开始就晓得,欸原来我将来要接掌,那个董事长的位子。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我的整个的事业王国,他同样的对于各部门当中都应该有圆满的了解,可是他进入的次第方式不会像前者一样。他只晓得从我整个的事业,从哪里开始,怎么一步一步上来,他对每一部分大概一个了解,了解了马上上去。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的话,结果他每一个部分的运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怎么配合,最后呢,很快的就跟到了,跟到那个董事长身边,等到那个董事长,嗯下来了,交给他,他就行了。那么这个两种情况啊,就是在广论当中我特别说明,说它广论的究竟意趣在什么地方?引导我们走上最究竟圆满这个路啊。啊!那么但是中间要经过什么样的次第步骤,是这样的来。这个基本的概念啊,跟法华上面是完全一样,那么不同的呢?不同的在哪里呢?这个法华经啊,像我们刚才看,啊,说这是法华短短的一部经。就实说来,我们应该从一个圆满的立场,去看这件事情。所谓的圆满的立场,晓得是什么?就是佛出世开始,从他证果那一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一直到最后临涅槃,整个的说这个过程当中,做为一个完整的纲要,在那个上头一步一步一步,到最后指出这个法华来。这样的。那么,所以他前面所以讲的那些道理是什么等等啊,完整的来说都是含摄在这个法华里面。而不应该说法华啦,用另外一个方式也许大家更容易了解这个意趣,就是说佛说的整个的内涵,说完了整个的内涵以后,他才说,我出世的目的何在?是引导你们最后成佛的。既然这样的话,当然他前面所有的这些啊,无非都是引导我们成佛的方便。所以必然是从鹿野苑为五比丘转四谛法轮开始的内容,真正说起来,这样的一个广博的一个内容。那么到那个时候呢?是最后指向法华,所以法华它里边并没有说什么修行的内涵,那个细部一步一步,它不讲。不是它没有有讲,它是讲了,可是在这个上面我们了解这个意趣,那么才知道这个必然的特质,必然的特质。所以我们单单从那个法华上面去看的话,嗯,它前面那个道理好像没有讲。实际上呢?这个道理是这样说明的,哦!从佛开始转四谛法轮,到最后的圆满的,都含摄在这个法华里头,而这个里边它只要提纲挈领指出来,我告诉你们的究竟意趣何在?就这样。那么,所以在这个情况当中啊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把佛说的整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啊,把每一部分啊,就是按照著佛陀的真实的意趣,它最重要的内涵哪决择出来,分成几个必然的次第步骤。从大的地方来说,最前面是最基础应该怎么样?有了这个基础,进去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做些什么?那是共下士。平常我们相当于说这个基础啊,就是幼稚园啦。先啊对于上学这件事啊,产生一个好感,那么了解怎么去,这样的有了事先的准备,那么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啊,就去开始学的时候啊,就高高兴兴的能够学。如果你前面没有一个准备,一开始到学校里的话,哦他不晓得怎么办?说不定会哭啊,闹啊,尽管老师教他啊,他不一定能接受,诸如此类这样的,当然这是个比喻啦!来说明让我们了解,
这个叫道前基础。那么进去了以后呢?所谓共下士。说我们比喻当中不妨说,这是小学吧!这还有共中士,那么是中学,然后上士,就是不共了,那是大学。大学的时候,才是把我们真正修学的内涵来告诉我们啊,那么大学,然后呢,这个里边如果你还要特别的,还有它的不同的内涵。就这样。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从这个上面我们才了解,原来它把整个的圆满的这个佛法的内涵分成这样,那么使得我们从凡夫第一步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你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很快的就通过我们必须要走的这个次第,关于这个次第,我想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必再谈。但是在前面我们学习广论的时候,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我这样随便提一个吧!譬如中士,中士它正规的说起来,这个中士讲的什么啊?就是引导一般人,说你前面已经有了下士嘛,下士是告诉我们啊,说你得到这个快乐啊,虽然暂时好像快乐啊,升了天啊,但是最后天福尽了以后要堕落啊,还是不究竟啊,所以要得到解脱啊。对啊。那么要解脱。那么要解脱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它有一个特别的,说先要发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三学所共的,这个是佛出世最重要起步的地方。那么你要得到那个出离的果的话,应该要学的所谓三无漏学,是戒定慧,所以正规的来说,那个中士的内容应该说戒定慧的三学,可是在中士当中它说了一个戒,而戒也是大概的纲要,定慧它没有学,它为什么不学呢?这里就说了,这个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引导的过程,它真正的目的,不是让你真正感得一个声闻果,脱离生死就了的啊。啊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的增上生,那么这个是重要的,所以这个戒学在那个地方啊说一下。因为你如果不持戒的话,尽管说你有很高的目标,向一步一步走上去,啊你的目标是不错,如果行持不相应的话,到那时候的话,你人身都得不到,乃至于堕落,你怎么能修行呢?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明白的清楚看得出来,哦原来广论正是把法华经当中佛出世究竟圆满引导我们的次第啊,这样的,哪一步一步的说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我们单单看法华经的话,是不大能够了解,尽管佛说一个一个众生都最后成佛,可是怎么成法呢?这个道理可是没有啊,耶,那么现在我们学了广论以后的话,对整个的这个道理啊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你从这个眼光去一看的话,那你才发现,哦!原来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的内容,却实实在在就是法华、华严的精神。刚才我们引的都是啊法华的,为什么?这个华严的精神又在里头呢?这个等一下,下面我们再来说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五十七卷(总摄修要)B面
关于那个引证华严部分啊,现在这个地方啊,我先用华严经上面的这一个内容啊来说明一下,来说明一下,这个华严经啊,它啊纯粹是所谓啊为大乘行者而说的这是我们哪我们通常都这么说,我们也了解,现在我们看那个经文,我们引最后入法界品,华严通常分为四大部份,所谓信、解、行、证前面的说明这个道理启发他的信心,然后呢了解他的那个内容,以及怎么样的修持等等,由于这样的话呢,照著他去行持,最后呢感果,所谓啊这个证果部份,那么这个证果部份的那个内容就是在入法界品当中,啊这个我大概的也这么说一下,这个佛说这一个法是在哪里呢?是在舍卫国也是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大庄严重阁,在八十华严是唐译,华严哪传到中国来一共啊三个,所谓晋译跟唐译,啊晋译就是六十华严,唐译有二部份,一部份呢是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到后来这个又唐朝又有一个啊所译的所谓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啊就是唐译的后面最后那入法界品的详细一点,详细一点,那么这个最后的入法界品最主要的刚才说的那个现在我们来引证一下,那个入法界品当中啊,说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个大庄严重阁之上有许多啊大菩萨,那个大菩萨有五百个诸大菩萨,以普贤文殊菩萨为上首,其他的还有啊很多菩萨,那么然后呢还有啊说五百个声闻弟子众,这个五百个声闻弟子众啊都是什么?都是已经啊证得了这个啊涅槃的而且都是啊不是普通的这种大阿罗汉,这个文字上面说:
“五百声闻众俱,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这段文啊在这个唐译八十华严第六十卷,入法界品一开头的时候,那么除了这个声闻以外呢还有啊无量的世间主,无量的世间主,换句话说包括了所有的啊这样,那么那个时候呢所有的那些人大家啊都这么想啦,说这个如来的境界啊是啊,高妙深广极了,在世间任何人是没有办法所了解的,只有一种情况说佛的诸佛的加持威神的力量,啊还要加上什么,加上啊自己的善根的力量,还要善知识摄持的力量,很多这种力量啊,才能够啊跟佛相应啊,所以这个时候啊只有唯一的祈求我们世尊,所以希望世尊啊能够啊随顺我们啊,能够啊显示出如来的境界啊,那么那个时候啊,说这个佛啊是了解大家的心念,所以他就啊显示他的神力,他那个时候特别的说叫“狮子频申三昧”,啊关于这个方面我们不在这儿说法华经,我就不详细说明他了,然后呢?这个地方的显露出来,开展出来这个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啊,那是不得了!就在那个小小的平常我们说: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把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的整个的境界呢全在这个里边啊,开展出来,开展出来啊,啊这个境界之妙,单单它描述这一部份,啊就是用了好几张纸,那么用了好几张纸,那么可是这个时候妙了,有一件事情啊有意思的很,那个诸大菩萨乃至于很多世间主、天龙八部等等啊同样都感觉到,都看到跟听到啊!感觉到啊,不可思议的威神,但是啊那些声闻弟子,不要说普通的那一些啊,有学的声闻弟子,最了不起的上首大声闻,啊像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他上面举了一大堆,啊这一些五百个声闻啊虽然同样在那个地方啊,却不看见,根本不看见,佛到底在那里做什么啊?说是如来的一切的境界,如来的神变,一切的威神,啊以及那些菩萨的境界,他同样的也不看见,根本不看见,那么有什么呢?为什么呢?要说明这个理由了,说明这个理由了,这个理由,还是在华严第呃这个六十卷上面,啊为什么啊?因为善根不同,啊他本来啊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没有修习佛道,没有修见佛自在的这种善根,他也并没有像普通一切菩萨佛陀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啊,他并没有发那个心啊,广集福智资粮,而是急急求得自己解决,就因为这样的关系啊,所以他没办法了解,所以没办法了解,而菩萨之所以菩萨他行的,他那个特别的叫做菩萨道,是不同不共不与二乘所共的,这就是广论上面所讲的,前面是共道,他声闻只走那个共道,解决了,那个菩萨的上士的不共道,他并没走,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见不到,尽管同样地坐在这个地方,没办法见到,在这个上头他说明了,不但说明,然后呢?他有举很多比喻,啊这个比喻当中啊,第一个他譬如说啊,他说在那个恒河边上面啊,有无量不晓得多处多多少少、无量无边的饿鬼,唉那个饿鬼是啊苦不堪言,长劫以来啊,乃至不闻江水之名,欸妙了!那些饿鬼在哪里啊?在恒河边上,恒河是印度一条最大的大河啊,在河边上就水都看不见,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口的业障,他的业力所惑,欸他虽然看见河跑得去,不是干掉了乃至于看见这个地方都变成功火啊或者什么等等的,现在呢他说这个声闻啊一样,尽管啊在那个诸佛的大海当中啊,他就看不见佛的这种甘露的法水,啊他举了很多很多比喻说明,说这个,那么菩萨呢,这个菩萨以及世间之主,那个世间主不是普通啊,就是那,就是正在行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的,他以往就已积集,啊那些福智资粮,当然这个重要的就是发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当中啊积聚这个,所以他才能够看得见,因为这样的关系啊,尽管今天佛在那个地方,现种种的神力啊,他就是看不见,那么这第一个,以后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以后啊,他一步一步的下面,我就这个简单的情况先说一下,下面啊文殊师利菩萨就在这个尸陀林当中啊就离开,离开了以后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啊另外一个地方去啊,那先还有舍利弗尊者跟著一起去,啊那么到哪里呢?到福城!福城东边有一个叫大塔庙,那个大塔庙啊就是以前这个佛陀,很多诸佛在那个地方行菩萨道的那个地方,就跟大众啊敷演,换句话说弘扬这个大乘法门,那么那个时候啊,那个福城里边啊,这个福城是地方,这个城啊也叫福,福德的福,就有很多那个大长者说五百的长者、五百个优婆塞、优婆夷以及童男童女等等,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啊,这些人啊都是久种善根的人,来听文殊师利菩萨教化他们这个圆满的教法、圆满的教授,在这个里头啊,就特别是说,啊善财童子啊,特别把那个善财童子前面当然也是说其他的那个,啊优婆塞啊优婆夷啊特别说这个善财童子啊以前啊往生已经种了很深厚的善根,已发了这个菩提心,那么现在啊又跑到这个地方来,啊跑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啊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就看见了他以后啊就非常欢喜,那么而赞叹他、赞叹他,那么那个善财童子呢?也啊,啊看见文殊师利菩萨以后的话,一心恭敬的跟他学习,跟他学习,那么这段公案呢,这是在这个华严经当中第六十二卷当中,在华严经是八十华严的六十二卷当中,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教化详细的说明,然而呢?他那个听法求法以后,最后那个时候啊,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啊就给啊这个善财童子说啊好极了你啊,是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还更进一步啊要亲近善知识,去问菩萨怎么修啊怎么作,所谓问菩萨的行,修菩萨道,现在我告诉你啊,那么下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指导善财童子的一段话,这段话我现在这里地方念一下啊,在华严经六十二卷八十华严的,就是唐译的这个入法界品,六十二卷当中,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男子,那个善男子就是啊,文殊师利菩萨提醒教示善财童子的话,说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嗯这第一句话,这个要解释一下,说善男子啊,你要晓得啊,亲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而且不是一个喔!诸善知识,你要去亲近他,第一个要亲近他要供养他,要晓得这个不是一个喔!很多善知识,这个什么?具足圆满一切智,一切智佛智,换句话说您要想求佛道,那么第一件事情,重要的什么?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所以您对这件事情啊,亲近供养善知识啊,不可以疲厌、不可以疲厌,啊再麻烦再难要努力去做,那么下面呢是善财童子说:
“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
等等……一大串、一大串,那么善财童子说了,哎呀请求您,老人家您圣者啊,详细的广说喔!详细的告诉我,那么修学菩萨的行者,应该怎么样去学,应该怎么样去行,乃至于下面啊,怎么样的深入深入等等,啊种种的说明,这样,下面呢,他们这个是问答,啊这个问答里边是包含非常重要,所以关于这一点啊,我大概的介绍出来,前面还有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完了以后,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又说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
这个事情很难很难喔!
“能发心已求菩萨行欧,倍更为难”
发心已经不容易了,你发了心以后,还要求菩萨行是加倍的困难哦!下面文殊师利菩萨继续指导对善财童子说:说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啊这是第一句话,这个就是整个的总纲,他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又提,说你假定想要想成就这个佛的无上智慧,达到佛的究竟圆满的果位的话,下面说应该决定,这个都是很肯定的,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要求什么?求真善知识。这个地方啊,善知识还要真善知识,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广论一开头的时候,特别说明的什么?嗯没错!这个善知识非常重要,不但一开头,而且到最后他又说明,说你把前面那个基础通通建立好了以后,如,然后你啊决定要走这个路,那是金刚乘,那个时候真正要去走的话,那个善知识尤其重要,比前面还要重要。这两个都是以善知识带头的哦!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呢先提醒一下,回头我们比较一下,那个内容说明一下,我们就了解了,继续看那个华严经的经文,啊华严经的经文,仍旧是唐译八十华严,入法界品第六十二卷接下去,啊前面已经说,总纲说出来了,说
“善男子啊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下面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厌这个第一个,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这第二个。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
这第三点。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第四点。说了这个四点下面就告诉他了,善男子啊,下面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有个山叫妙峰,那个山上有一个叫比丘叫德云比丘呀,到那个地方去请教他去,那么这个是第一位”善财童子所谓五十三参,所参的大善知识的第一位,下面我们先暂时停在那里,去看看那个地方,文殊菩萨开始指导善财童子,啊告诉他说:你要想求一切智智,决定要求真善知识,这是一个总纲。下面呢告诉他,求善知识,求善知识不是容易的事情哦!啊非常麻烦哦!要种种的方式去找啊!这个时候啊不要疲厌啊!这是还没有见到的时候。那么见到了善知识以后呢?跟他学啊,然后呢勿生厌足,千万不可以啊觉得厌烦,啊不要说哎呀修学不对啊,乃至于不要得到感到满足。这个在前面啊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啊我们现在真正一般说起来,说起来啊真可怜啊,也可以说这是末法,就实说来的啊,就是我们善根实在不够啊!不要说叫我们去啊这就千辛万苦的去找善知识,而现在善知识送上门来我们还不一定的愿意。啊这个慢心是特别的强啊,这样,然后呢对于接近善知识这件事情的话,啊说真正能够勿生厌足的是很少,啊就是叫我们亲近善知识,随便做一点啊,哎呀觉得麻烦的要命,啊听懂了一点啊就觉得啊够了够了!既易厌恶啊又容易得少为足,所以平常啊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啊,前面这些障碍就算冲过了,最后有一关很难突破的,叫做得少为足。关于这一点,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是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特别告诉我们啊,说我们修学佛法有几个障碍,说五重障碍。前面这个几重啊,都是对世间放不下,最后一个,我们能够把世间放下了,真正去修学佛法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什么啊?得少为足,碰到一点,觉得哎呀,够了够了,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就是我们啊如果啊学戒的人,哎呀觉得这个就是这样啊,好了好了,听到了一点点就好了好了,乃至于啊很多人说哎呀只要求一经一论啊,就是这样状态。这样不行,实际上这样不行,下面经文还会有详细的说明,那么啊,所以这个说对善知识不可以生厌足啊,然后呢?接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干什么?要向他求学,啊要从他那个地方,得到这个圆满的教法,啊所以对这个圆满的教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于善知识所有的教诲啊,皆应随顺,你都应该随著善知识的教诫,顺从这个教诫,认真的啊从了解而去行持,这样的一步一步上升,这才是达到一切智智,求佛果的必须要的条件,而末了再补充一句,他说:要晓得这个善知识接引我们是根据我们特殊不同的根性,啊把我们引导上去,反过来呢,要净除我们个别的障碍,啊说帮助我们解除,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那个善巧方便可不是我们了解的,在我们看起来,说不定以为他是问题,那个时候啊,你千千万万啊不要觉得这是个过失,不要这是过失”。这个回头我们啊,再会详细的讲,所以总结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原因,那么然后呢?善财童子啊,听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就去找那个大善知识,一个一个经过百城烟水,哎呀那不晓得多少辛苦,这个地方注意啊,有一件事情哦,他不是说善财童子一开始就这个哦!善财童子是在这个福城东,大塔庙处,刚开始听文殊师利菩萨的时候,已经介绍出来说:这个善财童子啊,说往昔已经多生多劫,积了很多的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这个福智的资粮啊,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聚,障碍是已经是完全净除,那么以我们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说,他的道前基础、下士、中士、上士乃至于,都已经圆满具足,都已经圆满具足。啊这个不但是啊下面的,说共下的、共中的、乃至于共上士我们这个共上士说的是什么啊,第一个说入大乘之门啊,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还要先发菩提愿心,然后呢愿心有了一点的样子了,马上要发行心。所谓行心的话,就是啊开始啊学菩萨行、受菩萨戒,然后呢?随分的努力的去广行这个六波罗蜜、积聚这个资粮。通常在我们判那个位次的时候啊,判位次的时候,当然各宗各派有不同的判法,他们印度人,当年所谓西天判的时候呢,所谓啊资粮加行,然后呢见道,然后呢修道入无学道,那么在我们中国判位的时候,有不同的啊,所谓圆教判通常所谓信、住、行、向、地。啊在之前面这个资粮加行啊,那就是信位,而我们善财童子所处的地位,那个时候他是什么?叫十信满心。这个不简单哦,啊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具足这个条件的没有几个,没有几个,他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了,然后再去,那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欸,你真正要学这个的话还须要亲近善知识哦!我们再进一步深入之前,在这个地方稍微停一下,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自己想一想,我们现在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我们说要修学佛法,假定我们自己想我们具足了这个条件以后,会不会再低声下气地,千辛万苦的去找那些善知识啊,恐怕不一定,不要说达到那高,眼前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哎呀,叫我们去啊,去找善知识啊!恐怕都不行吧!这个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上进的真正原因,这个地方也只是啊,随便简单的一提,啊现在我们继续的把华严的内容,一个纲要先有一个认识,完了以后呢?我们可以说明啊,介绍我们要学的这个东西,那么善财童子啊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指导,啊然呢去求见那个大善知识,先开始是那位德云比丘,啊德云比丘完了以后呢?然后呢?下面再来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经过所谓百城烟水,五十几员大善知识,真正说起来不止五十几员呢!因为有很多地方有好几个同时出现的善知识的啊,那么在这个里边啊,真正的出家人很少,头上那个三位是出家人,到最后那个弥勒菩萨出家人,中间还有一个比丘尼也是一个出家人,其他的那……中间的啊,都是在家人哦!而这个在家人还妙了,是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的,啊不但的世间一般的规规矩矩的人,还有很多啊,奇奇怪怪的人,乃至于我们说很莫名其妙的人,平常我们说的,说有一个大暴君--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他专门杀人放火的,啊这个善财童子去参他的时候啊,看见他那个地方啊,啊杀了很多人啊,那个头啊腿啊,是挂得到处都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有呢,这大外道--胜热婆罗门啊,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印度啊。我们当年,现在可能还有,是个就是什么啊?苦行外道,各式各样的,事火婆罗门等等……。那么胜热婆罗门就这么一个人,而这是个大外道,他也在善知识当中。还有一个妙了,叫婆须蜜女,这个婆须蜜女是什么人啊?婆须蜜女啊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是个妓女,或者是个绿?户,这个里边就有问题了,要我们现在想起来的话,是道貌岸然,这怎么可能呢?欸但是啊,他因为受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他所以照样的去参,这个里边除了这一点以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哦!他可以去参我们可不行哦,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不是说:欸你要想去就可以欧,还须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辨别他?假定你没这个能力去辨别他的话,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呢?啊关于这个问题啊,在我们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啊说得很详细了,所以修学佛法他不但要有这个好乐的心,还要有正确的正知见,关于这个在我们这里不去谈他!那么,现在呢,这个善财童子啊,经过了前面的这样的一个一个,最后啊,找到了两位大善知识,在真正进入这个弥勒楼阁之前啊,下面那两位善知识啊,就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个是在弥勒楼阁之前的两位大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五十八卷A面译文
那么现在呢说这个善财童子啊经过了五十三参到最后入弥勒楼阁之前啊遇见两位,一个是德生童子、一个是有德童女,啊那么这个两位善知识啊、啊把他自己所修证的内容啊先一一告诉、教诫乃至于加持他,使善财童子如理的了解,啊乃至于如量的证得,那么这个中间啊它有一点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说一下、在这地方说一下,他说像你这样啊能够发菩提心,然后呢,行菩萨行,不记一切经过这样长远,然后呢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深入啊!那实在是啊非常的好,同时呢,又告诉他说,你啊!我引那个经文啊!那一段的经文啊在唐译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三十九的后面第七十七卷、就是善财童子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那一段里边说:
“善男子汝不应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生究竟想,不应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种无量诸善根,应集无量菩提具,应修无量菩提行”
等等一大段,那么这个是简单的就告诉他,啊说你啊不应该修很简单的是一善心、一发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等等,不应为在这个地方生究竟,我们在这个地方也顺便看一看吧,前面我们说我们通常是啊得少为足,啊乃至于证得声闻也不可以,乃至于修学无上菩提啊,然后呢!说得了忍以后欸这个尚且不可以,要怎么办呢?要不可以限量的,要无限量在十方一切国土是善知识,这样,说这个菩萨摩诃萨种无量无边的善根,集无量无边的一切的菩提资粮,说了这么一大堆以后下面他又说:
“善男子举要言之啊应普修一切菩萨行,应普化一切众生界生界,应普入一切劫,应普生一切处,应普知一切世”
下面等等,那么这几句话是说了前面这个道理以后啊他又总摄起来说举要言之,把那个纲要,单单的纲要我们去看一看喔!他第一个说应普修一切菩萨行所有菩萨应行的啊没有一点遗漏的统统要去学、统统要去行,然后呢化众生的,要普化一切众生界,没有一个众生遗漏的你都要去化,然后再学菩萨行、行菩萨道、化度菩萨、一切众生众的时候这个时间应该怎么办呢?应普入一切劫,所有的时间,所到的地方呢要普生一切处,啊然后呢所对的境界是普知一切事,要这样的、这样的情况,这样,那么要想得到它。
后面又说了,应普事一切善知识,这些等等了以后,最后呢要普遍伺候所有的善知识,下面他又说: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啊是不应疲倦,见善知识啊勿生愿足,请问善知识啊勿山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啊是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啊不应休息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改变,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应善知识听闻菩萨一切诸行”
啊!然后呢成就等等。这样的又特别说明。这个地方看噢!而是经过五十三参,参访了这么多大善知识,最后已经到了等觉菩萨了,啊这都是等觉菩萨喔!而是等觉,然后呢要进入最后关头的时候,那两位大善知识又告诉他这样多话,这个里边有他很特别的内涵在喔!所以啊这地方啊我先把它随便的点醒一下,啊除了这个以外它又告诉我们啊要亲近善知识还应该具足什么条件呢?那它下面继续的又讲说:
“复次善知识,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钢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下面等等则要这样的心,这样的心,这样心,一口气啊说了二十几种,嗯我们在学广论之前啊前面曾经说过啊,一开始要善知识,后面又要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应该有几个说:总括起来九种心、四个条件。”它这个上面所说都是引华严经,实际上千真万确,华严经上面说的更详细,一共有廿十几种,一共有二十几种心,啊然后呢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他又说应该还有个条件,说你跟他学应该怎么办呢?在广论上面曾经哪说,在我们亲近善知识就前面做准备的时候啊,他又说啊…应该啊晓得闻法的胜利,然又呢去听闻佛法,听闻佛法之前呢应该断器三过、具六种想,这个在华严经上面,主要的都在华严经上面,那么就在这一段上面,前面说了这个亲近善知识以后,他下面又说,这个文我们也念一念:还是在华严经八十华严第七十七卷当中紧跟著上面…,所谓紧跟著还是由于经过了很长一段里面的内容喔!他下面又说:
“啊善男子啊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啊这个四个,这个四个广论上面都有,下面又说:
“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这一种我们就没有了,像这样的一个一个想法,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四十几种、四十几种,在我们广论上面一共只仅聚集起来,只说了六种,不过在这个上面只是说把想的原则提出来,而广论上面为什么要这样想的内涵也说明,这是两个的差别,啊这是两个的差别,然后呢说了这么多以后,啊它下面最后又说:说
“一切菩萨是诸行、诸波罗蜜”
等等,一切菩萨成就佛法啊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以善知识生、以善知识出、以善知识长等等,他又说了这么个一大堆的话,下面我就不再一一的再继续引证下去,这是把这个道理现在在这个地方来说明一下、来说明一下,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特别见到一个事实,嗯说这个善财童子啊他之所以能够快速成佛的原因,啊第一点,点出来的他就是啊由于听从善知识的指导,而他不随顺自己的习性,能够啊以善知识的引导为引导而不自满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进步,那么最后呢啊听了这个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两位指导以后,他就去见弥勒菩萨,然后在正见到弥勒菩萨之前,啊首先跑到那个地方啊,所谓弥勒菩萨的这个啊、大…这个毗卢遮那的楼阁以外,以外还没进去之前,欸弥勒菩萨从别的地方来了,来了以后呢他也一样的这样去啊至心的恳切的请求,那么弥勒菩萨先给他一个开示,那个开示之前啊又特别说明、说这个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是菩提心,啊说这个发菩提心啊真正的非常殊乘,但是这个菩提心有什么多少的好处呢?那个单单说关于菩提心的好处那一方面嘛说了一大堆,那么说了这个以后,这一点啊我也是啊赞成也建议我们诸位同修啊直德我们好好的把他看一看、好好的把他看一看那么浓缩起来这个重点呢在我们广论上面哪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啊它也引用了诸大经论,而主要的都是引用啊那个华严上头的,那么说,你发了这个菩提心以后,然后呢紧跟著还要行菩萨行,否则虽然你发了心,如果不行还是不对,啊那么行菩萨行应该什么道理?弥勒菩萨就没有给他啊仔细讲,说你啊进到那个楼阁去,你自己去看就晓得了,所以那个弥勒菩萨就弹指开弥勒楼阁让他进去,当然然后他进去了以后啊这个地方啊有几个重要的,啊善财童子啊在进去之前,他一再的反省,说听见了善知识这么多的指导,然后呢他自己回想以前啊无量劫来哎呀!无非都是错的,欸那时候啊深深对以前的错误的忏悔,然后呢深深对于善知识的引导啊生大恭敬、大努力,勤勤策励自己啊所以努力照著去做,以后就进入这个弥勒楼阁,然后呢在这个里边又见到不晓得多多少少是美好的东西,啊最后有一段交待,说明这个也说一下,由于这样的几个内涵啊他就把是啊弥勒菩萨所有学的东西,当然前面每一位菩萨没有例外的,所学的内容他一一的了知,乃至一一的证得,最后呢离开了这个弥勒楼阁以外,弥勒菩萨还告诉他喏喏喏你这个所有前面一切的你要晓得都是什么?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指引,也是文殊师利菩萨摄受,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换句话说总归一句话,都是依靠著善知识,那么现在呢你再下去的话呢怎么办呢?应该去再见那个普贤菩萨,所以他最后啊又再去回过头来找普贤菩萨,最后又找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一样的,这样的把他所真正的修证的内涵,如理的教导然后呢加持他,啊这个文哪很长远我不能在这个地方,不能一一细说,我把那个纲要只说一下,最后在这个是七十九卷里边,啊大概七十九或者八十卷这个没有什么太多关系,你自己去一找就找到了,说最后啊他所证得的跟普贤菩萨齐,啊也就是跟诸佛相等,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就告诉他,说善男子啊你现在所学的啊你能够证得这样,你要晓得啊这个是好不容易、好不容易啊!十方一切诸大菩萨要达到现在你所修证的这个程度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喔!而你现在却在短短的一生之内啊都能够圆满的证得喔!你晓得这是什么原因啊?就告诉他,这个实际上的什么?就是他能够啊去一开头的时候找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善知识之见作为他自己的见,然后呢努力照著善知识的行持去随顺著善知识的行,就像前面所说的,每一位善知识告诉他,他一点都不违逆,不但不违逆而且不惜一切啊以生命的代价、全部精神,所以他很快的能够证得,而把这个普通一般修大乘行者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才能够圆满成就的,在短短的这样的经过五十三参次以后圆满了,那么最后呢所以啊再以十大愿王总结起来把前面所有的这个菩萨的无量的行愿还啊归纳成功缩成、总结成十个大项目,以这个十个大项目啊最后所谓啊回向啊导归极乐,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它华严上面的特质,那么这个里边啊我先首先就是说一下啊!喏!前面说的,法华上面所说成佛的情况,现在同样这个地方的成佛的情况啊就是对比出来,两个之间的差别有多么的大,而这个里边我们刚才说的,要找出它两者之间为什么是一个是这么快速?一个是经过这么的久远呢?当然这个里边的原因是非常多,啊真正说起来佛法一定是啊因缘等等两个主要的大纲,而这个里边一一细分啊就有很多很多,不过这个地方特别我们应该了解的是什么?就是善知识,要真善知识,所谓真善知识所以为真善知识,他有最圆满的指导,那么在广论上面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现在的问题不在善知识的有无,而是说我们是不是已经净除了我们的障碍,能够去接受这个善知识的指导,这个话我们在这儿重新再提一遍,啊广论上面已经说的很详细,那么在法华经上面一开头佛就说:我呀!在因地当中发什么心啊?发无上大菩提心,无非要救度十方三世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圆成无上佛道,所以这样的努力,现在呢成了佛了,既然成了佛,佛有这样的悲心,而这个悲心有圆满的时候,智慧圆满,所谓智慧他晓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他圆满的时候有无上的大威神力,有这个力量能够去做,他会不救我们吗?当然,绝不可能!而且他必定一直就忙这件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们偏偏还流落在生死?这个好简单的一个理由,这还是我们哪,尤其是经过广论的说明更是清楚明白,这也是可以说是广论的真正的殊胜的地方,平常我们常常说哎呀现在末法了也找不到善知识,找不到圆满的佛法!在这个地方哪我们想,我们就很清楚明白,刚开绐的时候是对他的这个初机来说,如果你一开头告诉他,这个毛病都在你身上,说不定他掉头而去,可是我们现在真正的能够净化了烦恼,把自己的这种执著,多多少少拿掉一点我们就看清楚了,问题在我们自己啊!这个地方我们好好的要反省哪!那么我们继续下去把这个重点先找到了,认得了这个条件然后去行持,啊我们仍旧提醒我们自己一下,说并不是一开头叫我们做到,而是最重要的要我们认识,啊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呢根据这个正知见的渐渐的上去,净除罪障、积聚资粮,这样的一步一步上去,所以我们继续的说;关于对这个两点的真正的重要的关键,怎么样啊,然后使啊对我们引发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走上去,在这个嗯法华经当中嗯,有这段公案,然后呢华严经上面有这段公案,那么这两段公案当中啊总结起来了说明了了噢…说佛虽然有这个心,但是因为我们众生的种种的欲著、乐著,根性的不同,啊所以啊前面法华上面那一段话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了!大家还记我们刚才引的舍利弗尊者第一个说哎呀!他说啊这个不是佛陀老人家的错误呀!这个都是毛病在我自己,为什么?假定我能够…能够耐心的好好的等待佛出世的原因,究竟圆满告诉我们再去做的话,我们就不会很早取证啦!乃至于后面大迦叶尊者得到了,这个了解了以后在信解品当中啊他自己说,哎呀说这个什么啊?所谓除粪人啊!这个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啊!那么所以经过这个地方我们就是应该正确的认识一个事实,这个问题啊是在……关键在这个上头,刚才我们提法华经有一段没有提到的,提到的什么呢?就是化城喻品当中,化城喻品哪是在前面的所谓啊这个弟子们啊一个授记完了以后啊,他下面啊又说佛啊出世啊都是同样的啊把他最圆满的教法,这个就是啊所谓甘露法雨啊!啊普遍一切地方来济度一切众生,可是因为各各根性不同,他自己有他自己的啊想法、有他的爱好,所以那个比喻当中就说什么呢?就像那个春天哪,说这个下那个时雨所谓甘霖一样啦,但是虽然那个天上面下的甘霖是一样的,那个龙王啊下的甘霖是一样的,可是下面啊由于不同的说小草,根小就得到一点的小的好处,那么上面的中根是、然后呢得到中间好处,大草的话得到大好处,小树得到小好处,大树得到大好处,所以法华药草喻品当中啊所谓三草二木,这个比喻由于是不同的情况得到,那么这个时候啊他佛又说啦,说在因地当中是怎么一回事情啊?那又说到一些很久很久以前,这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啊有一个佛出世叫大通智胜如来,那么这个大通智胜如来啊在没出家之前啊是一个大国王,他有十六个儿子,那么后来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后呢然后呢证了佛果了,证了佛果了以后呢,然后呢这个十六个王子啊晓得他的父亲证了佛了,也一一恳求他的祖父也出家,跟著这个佛陀啊,这个大通智胜如来去修行,那么经过了请转法轮以后啊,于是刚开始佛、诸佛都是这样,先转四谛法轮,后来转十二因缘法轮,一趟转、一趟转,每一次转法轮的时候啊就有很多、啊多少亿的这个众生啊证得了圣果,所谓声闻果啊、缘觉啊等等啊!那么这个大通智胜如来那个时候啊请法的上座就是他这个十六个王子,尽管经过前面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经过四次转这样的四谛、十二因缘法轮,有这么多少亿的人证得果了,欸!这十六个王子啊却始终没有啊去学这个一行这个法门,他也了解,但是不取证,到最后等到经过这样的几个次第以后,那个时候啊他才请求那个佛陀也就是他的父王啦,说现在你转的那些法轮啊,你现在还要转究竟的无上的大法呀!那么那个时候啊佛陀就给他们说法华经,那么那个十六王子嘛就听了这个法华经就是专门修学这个法华经,于是这个十六个王子啊因为学了这个东西最后一一皆成佛,那么这十六个佛是哪呢?佛就说了,东方啊阿□毗佛,那一个佛那一个佛包括西方的阿弥陀佛,最后东北方有两个佛,一个是云自在王佛,还有一个就是我,换句话说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么那个时候那个十六王子在大通智胜如来法会之下也受了这个大通智胜佛的教化,他广传、广弘法的很多,那现在就是你们在座的那么很多人,这个里边有两件事情喔!嗯第一件事情啊,是!尽管佛同样的转法轮,有很多人哪很快的取证了,这个就像舍利弗、很多大阿罗汉都是这样,所以啊他陷在这个小乘当中,不是说人人听了就很快的取了,有很多人就不一定要能够啊,欸先了解了究竟圆满的道理,然后在这个里边呢选取最好的路线,然后呢这样的顺理成章的一步一步走上去,他就行持上面来说虽然慢一点,可是因为他认识的正确,最后啊叫慢行而先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候啊,欸很多听他们十六王子说法的现在还……刚刚啊证得这个声闻果的有支,乃至于还在凡夫地的有支,而这几个人都成了佛了!就这样,那么这个里边啊说明了,我们……告诉我们哪我们应该修学的这个方式大概有一个,所以我们自己啊一定要去除几个特点,啊那么这个通常什么呢?就是啊骄慢之心、然后呢执著之心、自以为是之心,你能够把这个拿掉了以后,一心能够听从善知识的教诫,保证我们哪只占便宜啊决不吃亏,啊所以刚才我们说哦!应该这样说哦!刚才我们哪引证这个华严,就实说来不是说,法华上面同样有嘛?对呀法华上面同样有,那,那前面是说的像这个大通智胜如来法会下面的这个十六个沙弥,十六个王子,他们没有像啊前面那些人呢取证,乃至于后面还有另外一个人,啊那个谁呢?就是个龙女,这个因缘哪我也把他简单的说一下,那么这个释迦世尊啊,哦一一授记也说明诸佛出世的究竟的啊目的在说这个法华经,那么这个时候啊说完了以后啊欸在正……正说的时候忽然之间那个,出……出现了一个大宝塔,啊那个大……大宝塔大的不得了,大家就觉得非常奇怪,说这个大宝塔么庄严那来的呀?那么释迦就给大家说,这个啊是久远不晓得过去无量边劫以前久已灭度的有一个如来叫多宝如来,他啊在生的时候就发愿,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要说法华经的话,他即使涅槃了,他那个塔呀它会现身在那地方证明,那么现在这个塔呢就是那位多宝如来的塔,那大家就请求说欸,那何不我们哪希望他要开这个塔,来见见这个多宝如来,因为他的这个全身舍利就在里头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五十八卷B面译文
啊这个说的宝如来这个塔呀,大家请求说希望要见一见,那么我们释迦世尊说,啊这个所以要我在十方世界化度众生的所有的化身啊都一齐聚集同意了才可以,那么因为大家的请求啊,所以我们释迦世尊啊就把十方世界,在不同世界化度众生,所有的化身佛一起啊请回来,哇!那个数量是不晓得无量无边的多,一起来了,大家呀都同意了,啊每一个化身佛来了以后,都带了一个侍者,一方面嘛呢,哦向我们释迦世尊请安,一方面嘛!与欲,所谓与欲是同意,那么那个时候我们释迦世尊就上去开,开了以后固然喔看见那个多宝如来啊,还再这里啊一动都不动,像禅定一样,他就说哎呀好极了,好极了!啊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啊,你们说法华经真好啊,我们就是为了啊听这个经而来呀,啊!这样,那ㄧ个时候在法华会上的很多大众啊,啊!就看见了真是啊,啊赞叹的不得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居然这样久远的佛陀还跑得来一听,乃至于换句话说证成,千真万确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莫不皆然啊,来啊,同样的证成说这个佛法的次第等等如此,那么证完了以后,这个跟那个多宝塔一起来的啊,有一个叫智积菩萨,然后呢?就啊说来请求说好,现在啊你证明完了以后啊,世尊啊我们就回去吧,欸妙了!释迦世尊怎么说啊,我们释迦世尊啊就给那个智积菩萨说呀,善男子啊,你稍微等一下,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呀大菩萨叫文殊师利,啊不妨啊你啊等他来了以后啊一起见见面啊,谈谈佛法,然后再回去,那个时候说完了文殊师利菩萨来了,欸妙了,当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不在,实际上在不在?文殊师利菩萨跟佛一样。当然啦没有一个地方不在的,那么不过这个因缘啊说,说完了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又来了,从哪里来呀?从啊大海那里来,坐了一个大宝莲花,从下面出现,然后呢?因为佛这么一讲,他来了以后啊,就在佛的前面啊就头面顶礼,然后呢完了以后啊问讯世尊以后,再到智积菩萨那里,两个人大家啊一起啊互相的请安,大家啊一起谈,啊这个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尊驾啊,在龙宫当中啊,说化度众生啊,啊这个有多少呢?文殊师利菩萨说喔!多极了,简直没有办法以数目来称量,乃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的心啊所去思惟,喔你等一下你看吧,自然啊让你来啊亲自啊来看见这件事情,话还没说完啊,就有无量无数的菩萨都坐著那个啊七宝莲花从大海当中出来,到世尊说法的灵鹫山,在虚空当中,而那些大菩萨们也都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化度如说修行,啊而证得的这个菩萨位的这样,哇!说,文师利菩萨就说了,那我在大海众教化众生的成绩啊就这样,那么文殊师利菩萨又说,我在大海当中啊,跟他们讲的只有讲什么?妙法莲华经,这样哇,这个经啊智积菩萨就说,这个经啊是深极了,奥妙极了,一切经当中最难能希有的,世尊亲口说是经中之王,啊你现在要教他们,那么这些众生是不是很努力认真去修行?是不是很快的就成佛呀?耶文殊师利菩萨说有,你看,那个地方啊,说有一个娑竭罗龙王的女儿,今年只有八岁,喔她却是一个根性很利,智慧具足的,她知道种种的这一个啊众生的行相业行,然后呢,教了她以后她都能够如实的了达,很快发菩提心,然后呢修菩萨行,啊很快而且证得佛果。这个智积菩萨就说了,好了这下就妙了,我啊亲自看见释迦世尊在无量劫以来啊,难行苦行积种种的福德资粮,啊这个生命脑髓,生命头目是不计一切的行菩萨道,这样经过的这么长的时候才成佛,以他行菩萨道的情况来说就拿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无时无地,啊没有啊舍过头目脑髓的,你要想找到小的像芥子那么一点的地方,喔这个地方啊释迦世尊没有舍过目脑髓都找不到,经过了这样,经过了这样的长的时候,修这样的难能可贵的教法,行那个菩萨道成佛,现在个龙女居然说这样就成吗?嗯!这个真叫人啊难以相信,啊那么在这个时候啊,欸正在说的时候啊,这个龙女啊就出现了,龙女就出现了,然后呢那个时候不但智积菩萨,舍利弗尊者也觉得奇怪啊,嗯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欸刚才啊我听文殊师利菩萨说啊,你发心这样修行啊很快就要证无上菩提啊,这个听起来真是难以相信,再说呀,这个女身本身啊,佛说的啊,是个五漏之身啊不是法器啊,啊这个佛道是何等难能可贵啊,怎么可能?平常佛一直说的,有这个五种殊胜的,女身,女身不能作,第一个是梵王,第二个帝释,第三个是魔王,第四转轮圣王,还有佛身,啊这个梵是梵天主,那个帝释的我们通常说三十三天主,魔王就是欲界六欲天主,转轮圣王是世间主,还有佛是大法王,这个女人有障碍不能成就的,现在呢,你能成佛而且这么快速,这个实在无法想像,嘿结果那个龙女妙了!把她身上的一个宝珠啊,啊最值钱的宝珠啊,供养出来,供养给佛,佛嘛就纳受下来了,龙女就说爷,你看我把那个供养佛快不快?当然很快了,嘿你,但是啊我要成佛的比这个便快,正说的时候,大家啊看见龙女啊一下就转化成功男的,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就像我们释迦世尊一一具足,这下大家就亲自看见了这个东西啊,就没有话说了啊,欸所以法华上面实际上也并不是说单单,说说只有这些呀,啊慢慢慢慢慢的来,他同样的说,这个真正说起来就是啊,欸如理如法教化的,就这么的快成佛,啊所以问题不是在佛教我们的啊说有所偏差,而是我们修学的人自己的条件上面来判别它的快速是非高下,这个是两个地方的一个特点,不过这里呢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法华经上面尽管这样说,还有前前后后说了很多,这地方我也不一一不举证了,但是这个我们念过法华经的人,虽然说这个经是经中之王,什么等等,但是你怎么样下手?发菩提心乃至于发菩提心之间,然后进菩萨行,然后呢真正的啊能够证实相慧,这个法华经上就没讲,啊华严经上面是很完整的说,可是啊有这么多与我们凡夫的这个心量啊,根本就还是找不到这一个内涵,欸,妙了!菩提道次第广上面啊说每一个地方啊,它都把必要的次第步骤,一一点的清清楚楚,一一点的清清楚楚,我们前面一再讲过了,所以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的美,真正的妙就在这个地方,它尽管简单扼要,可是啊,在我们应该走的啊所有的重要的关键,从凡夫地到最后成佛道的,每一个地方啊,它重点指出来,关于重点呢内涵的最主要的纲要也说明白,所以只要你能够在广论上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后,然后你回过头去再看法华跟华严的话,这个里边的内涵意趣是一目了然,不会像法华,法华尽管有这么好这么高明,是,大家也说,啊我们现在只有法华最究竟啊,最圆满啊,所以很多人就诵法华经,乃至于法华经一字一拜,可是拜了半天,对不起,你善根是积了,却没有办法像法华上面告诉我们这样的如理的证入行持证得,这却是个另外问题,你拜了半天还是慢慢的来,下一生再来,下一生再来,那个时候还要等到佛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佛菩萨告诉我们道理以后,照著去行持,除了这一点以外,还有一点啊,很有趣的一个事实,啊哪看法华,法华经上面佛讲的那个道理啊,尽管是最后说,欸你们都成佛,至于成佛的内容,他就没有讲,前面说过了,真正没讲吗?讲的,要晓得法华之所以,说法华它不是说单单说个法华呀,从我们佛陀出世到究竟圆满的所有的圆满的教法都在这个里头,啊所以它整个的行持的内容在前面,这个以我们的凡夫的心量,我们实在没办法,啊实在没办法,那么那个时候呢,宗喀巴大师就把这个整个的内涵啊。凝聚起来,浓缩起来,把它的纲要一个一个列出来,而且按照的必要的次第步骤,大家还记得吧?这个次第步骤不是宗喀巴大师的哦!而却是阿底峡尊者传来的,阿底峡尊者哪来的呀?切是经过他几个老师,这个老师都是有圆满传承,是原原本本一点不少究竟圆满把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集精要,小乘大乘性宗相宗,各部份的所有的传承,一一凝聚起来,才浓缩这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啊把这个广论的大概内容了解了以后啊,再回过头去看这个法华经,乃至于华严经一目了然真正殊胜的地方,这第一点,其次呢,你看在法华经当中,这个文殊菩萨呀,欸去教这个龙女很快的成佛,而且妙了,这个文殊菩萨说我在海里边啊,跟大家讲的什么啊?讲法华经,所以说明了这个法华经啊,不仅仅限于我们现在法华经的经文,这个是求他的内涵来说,它的真正究竟指向究竟圆满一佛乘的究竟的教法,这个才真正的法华经的内涵,所以华严本身也是佛陀之所指出来的究竟的这个内涵,而在法华上面的龙女以及华严上面的善财啊,他真正的指导他的是谁呀?却是文殊菩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时我们就从这两本经典上面来看,不但是眼前能够得到无上菩提快速的路线的,就是说我们本师释迦世尊,在法华上面说的清清楚楚,他在因地当中怎么的呀,还是因为呀,以前这个日月灯明佛在的时候,那么教的那些……教的那些人当中啊,哟慢慢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于十六个王子也是他这个,啊这个菩萨这一个菩萨,也是他教化出来,佛遗教当中教化出来的,所以就实说来,文殊师利菩萨在不同的经论上面都说明他是啊这十方诸佛之母,他总归是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是教导我们的,啊现在呢?在末法当中,也可以说也只有像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母,才能够把这个佛陀圆满的教法浓缩精练而浓缩成功这么简单扼要的这本广论,而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众生,能够把我们现在的时代众生啊,欸点醒我们,或则种下究竟圆满一乘大法的种子,而条件如果够的话乃至于就从这个上面啊,一步一步深入啊,还可以很快的成就,这一次啊因为啊受于时间,所以我没办法更深入、广泛的来说明这个法华、华严跟这个广论之间,彼此之间的特别的地方,但是就到这地方已经足够了,让我们了解,啊足够让我们了解,所以根据了前面这个法华跟华严的说明以后,现在我们从新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啊广论当中它那个特点是什么?广论当中的特点的话,第一个前面啊就是告诉我们说,你要修学佛法之前,先应该怎么办?说善知识,欸不!它先啊在说明这件事情啊,先特别说出来,说没有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的原则之前,它先别说明了一点说本论的造者的殊胜,然后呢这一个概念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以及本论的殊胜,有了这二个殊胜了以后,它下面不马上告诉我们啊,这个文怎样,而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跟这个殊胜圆满的教法相应,前面这个说、听二种法门很重要,很重要哦!在现在经过了法华、华严这个二部圆教,圆满经典的证明以后,我们从新再回过头来去观察思惟一下,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说前面一再说的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我们是不是这个点做到了,曾经前面说过,刚开始的我们条件不够,一下就把这个很深刻的道理说出来的话,大家容或啊不一定能够了解,现在经过了全部广论的一个主要的说明,有了个大概的概念以后,那地方呀我们重新再温习一下,这个断三过、具六想啊,就实说来它有二个差别,断三过它还是共世间的,而具六想?是不共世间的,那么断三过那一点啊,这个哦特别的就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要我们啊第一要心里边啊应该怎么样呢?就是不要被我们自己的骄慢什么等等所遮障,一心一意啊,把自己净化了以后啊,仰承善知识的教诫,啊所以它那个比喻说,像个容器,或者我们说这个茶杯碗也好,你不能啊盖起来的,一定要啊向上,那么那个时候这个甘露啊,才可以灌注得进来,那么进一步呢?它虽然是能够灌注我们心里面一定要把我们心里面的这一个想法呀,净除的干干净净,啊所以这个叫等起心自己有过失,这个不可以,第三呢?你接受了这个教法以后的话,你要牢牢的记住不要东耳朵西耳朵出,乃至于今天虽然听完了,听完了不摆在心上面这个又不行,啊那么这一个情况是我们世间一般来说的大家都有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在这里也不特别说明,至于说这个具六想当中啊,这个有它一个特点哦!我刚才特别说是不共世间的,那么这一点啊,啊特别的再说一下,什么叫不共世间的?具六想当中第一个什么想啊?我们啊病想,那么广论上面告诉说我们啊被无始以来的三毒贪嗔等,整个来说叫无明大病,世间的人啊他发现如果有病了,他才会找医生,如果没有病的话,他会说好端端的我找什么医生,我忙的很,再不然他说哟你什么啊倒、触我头啊,啊跟我过不去啊,怎么说去我医生去啊,但是反过来他一但他真正发现有了病的话,哇!他就急急忙忙,拚命去找医生,那么世间的医生呢!这是治身病的,那么我们现在佛法里边呢治心病,那个心病不是说我们神经病的心病啊,这是说我们啊无明心病,而这个无明心病啊?只有佛陀才能够指出来,不是我们世间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所以说这个是不共世间的,假定我们在这一点上面正确的有了认识了以后啊,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就不一样了,啊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平常啊我们骄慢啊或者自以为是啊,种种执著,种种爱好啊等等啊,不管是你哪一种心情,哪一种状态,总不外乎一个事实──无明,而这个无明现出来的行相,粗猛的说贪嗔痴,啊贪嗔容易了解,痴就是事实的道相不了解,包含的范围很广,假定我们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能够了解了以后的话,你会一心一意的,啊专门仰仗善知识来净除,实际上呢,当然我们一开头的时候,不可能有正确的了解的,那么现在经过了这个广论这样的详细的说明了以后,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认真的去体会学习的话,那时候就认识了,啊!一点都没错,我们平常的的确确起心动念啊无非在,自己的这个无始以来的无明知见当中转啊!即使我们修学佛法了,比如说我们这爱好执?的话,仍旧在这个里面,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一定要依靠真善知识,所谓真善知识,他必定是啊,彻底净化了这个,那个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必然的,认识我们会产生啊,不管我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弄,都是错的,而唯一可以依靠的什么?只有佛世尊,那么这个佛世尊啊,还要经过的如理的决择,因为佛说法的时候他还是说有了义有不了义,所以平常我们说,要依靠善知识啊,还要分所谓人四依、法四依等等,所以这个人四依那不是说?通的人,一定要具足什么条件,法四依也不是普通的,这个地方随便说一个比如说法四依吧,通常这个法四依据什么呢?说喔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说根据什么呢?根据经论啊,没错,经论是没错,可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程度不够,难免啊依文解义,我自以为懂了喔不一定了解文字所指的内涵,所以第一个说,依义,不依语,啊同样的这一本经摆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了解这一个经里边文字所指的内涵、真实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单单从这个文字表面,你自以为懂,万一所懂的不是他经里面所要说明的这一个道理的话,那错了,所以平常反过来我们又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你要不依文解义怎么办呢?还一定要有真正有圆满传承的老师的指导,经过这样指导了以后,你才能够正确认识,这一本经里边的实在的内涵,那么了解了内涵以后呢,对不起佛说的法,由于不同的根性的众生,不一定啊说的究竟圆满,刚才我们已经学过法华跟华严,晓得欸前面都是方便说,换句话说不了义的,所以这个四依的标准当中,第二个告诉我们啊,啊依了义啊,不要依不了义,这个还不可以,你还要分别的出来,哪个是了义经,哪个是不了义经,哦!这样呀,那么所以进一步又说啊。这个那么还有呢?所以你依靠这个人要来跟你解释的善知识的时候你怎么办呢?哦!你不要从他的人性的那一面去看,所以依法不依人,最后你一步一步去的最后还有一个叫依智不依识,这个就比较高明了,啊不是说你现在认识的,还要依智慧,那么这一点啊,我们就难了,说哎呀这个智慧真的得到智慧要无分别智,这个登地菩萨我们怎么能办呢?哦!不怕,要晓得登地菩萨就佛果来说,还是在修道当中,比如我有一个步骤啊,这样,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下?的因对了以后,那么将来自然可得到了这样的果,啊所以说到这个正确的怎么样达到这个佛菩萨的这一个智慧的话,他一定也有他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什么呢?我们通常说闻思修慧,这个都叫慧,啊这个都叫慧,什么不过呢?佛菩萨的这个智啊是修相应慧,要想达到这个修相应慧,前面一定要的条件,换句话说这个因,得到修相应慧的因是什么呢?就闻思相应之慧,而这个闻思相应之慧跟修相应慧有什么不同呢?修相应慧呀,是现证的真现量,闻思相应之慧的话是正确无误的比量,啊这个叫做比量智,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你只要照?前面所说的,圆满的师承,真善知识的指授,然后呢经过了前面必然的次第步骤得到的闻相应慧、思相应慧作为因,那么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果,所以对我们来说,所谓依智不依师指这一点,反过来说你如果说一开头的时候以为哎呀这个菩萨的境界很高啊,我们没有份了,对不起你就断掉了,这个真正感得这个果的因,这个虽然积下一点将来的善因啊,对不起你现在愁的一直都是忙别的事情,忙别的事情,这个就是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曾经说过的,啊你这个正式的种子感果与否的话,欸就是就要看你下面的行持,如果你下面行持相应,他那个就很快的感果,否则不相应,是别的因在这个地方先启发的时候啊,他的因摆在那里经过无量无边劫以后再感果,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容易很快的成就,啊,当然这里我们也随便说一下,任何一个新种感果的时候,说快则二生,慢则三生,这个话怎么讲呢?要嘛你现在就策发他,下面生就成就、再不然的话,什么现相呢?就是说虽然你种了个因种,但是由于其他的这些外缘哪来感发其他的因种,所以这个因摆在这里没动,因此始终啊不会感果,还要经过很久以后,它什么时候由外缘啊能够启发他,真正这个成熟的时候,它才会感得这一个果报,这个就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哪,哪如果说你现在不努力策发的话,对不起它这件事情啊一样的不成就,啊一样的不成就,那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九卷A面
刚才我们欸这个回过头来再应用十二因缘当中告诉我们一个呀事实,这个十二因缘讲前面无明行识,那个识的种子呀它是不是很快的感果呀?看你是不是相应的这个助缘呀加强它使它成熟,如果你没有后面的这个缘去成熟它这个因种呀,它将来不会感果的,那么然后呀经过呀很久以后,它要感果的时候,还是要有这个助缘把它扶助成功,所以平常我们说呀种一个善法种子呀,那个善法种子的因呀,如果说你不拿跟善法相应的继续不断的这种正知见,如理行持去推动它的话,它永远就停在这里,乃至于停无量无边劫以后,可是它种下去以后迟早会的,所以以后还是会要这个因缘启发,还再成就,这是我们讲前面为什么有的人慢有的人快?那么快的原因呢,就是他能够听从善知识正确的指导,而不照著自己无明相应的,这个地方我们又了解了说,哦!所以我们要依靠善知识了解自己在病当中,那么不依靠自己的这一种认识主张认为习惯,这样才能够修学佛法,呀这个是说当我们得到了这个圆满的教法以后,自己心里上应该准备的。呀同样我们把这个这个道理呀运用一下,我们马上就看看,看出结果来了,刚才这个举的几个呀经论上面的证承说,有的人啊很快成就,呀有的人很慢成就,那么最主要的呢就是什么?因为大善知识,这个法华经上一开头的时候。就咦?这个佛陀说的法我们也得到了,他为什么还是这样呢?这个是什么心理呀,佛法上面通常一句说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呢?慢就是他以为觉得很对,实际上呢,实际上真的对吗?不够,因为这个慢相慢心作使,他以为对啊所以由于这样的一个慢心存在的话,他好的东西再不能进入了,所以广论上面前面曾经引过呀敦巴尊者一句话,这个这句话也是经上面说,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只要你这个慢心一起来,像高上一样就高起来了,那个佛法的甘露水落下来,你蓄不住呀就跑掉了,就这样,所以我们一开头时一定要这个。那么同时我们刚才引的法华经上面不是吗?说呀像阿若憍陈如说呀我已经得到了,那个不是……他心里面自然而然觉得我已经得到了嘛!觉得不愿意再进入它了。这个正是什么?正是我们前面的断三过,那个过失存在,还有呢具六想,他并不觉得自己病,他觉得已经得到了嘛,他觉得你对了嘛?他当然不愿意再去找医生了,通常我们说慢有两种,有一种呀就是增上慢,还有一种叫做卑劣慢,卑劣慢又反过来唉呀自己觉得太差了,说来说去,这个原因是什么呀?还是有我,有我的话,我相应的这个慢就现起来了,过分了增上慢,然后呢他自己觉得委缩了,叫卑劣慢,他总是因为这样的因缘呀没办法进入,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头先了解这个,哦我们现在这个无明大病当中呀,你自然然会把它依法的彻底消除,一心一意接纳善知识的引导的话,那不是像龙女一样,就自然而然会像法华上面的,欸华严上面的善财一样,以最短的方式达到最高的成就,呀这么我们前面一再说过了,然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呀,确是省却太多太多的时间,结果我们为了找一点点的好处,结果呢不但找不到好处呀,反而遭到了大损害,呀遭到了大损害,现在呢我们在这个地方呀,就不再深入的说法华跟华严,呀这是我前面举一个简单的略略的说明,将来有机会我还是愿意详细的说明,啊以我们南普陀来说的话,我们将来会呀很认真的有机会再去呀去共同的研阅一下法华跟华严的这个纲要内涵,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我现在把前面所有说的道理呀再总摄的呀来统摄起来。这个仍旧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呀他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写了所谓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略论,还有这个最精要的,他把那个整个的广论,就是我们修行的步骤,步骤呀浓缩起来,一个一个段落分三十八个颂子,那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那么这个颂子现在要附在我们这个录音带当中,呀这个名字叫‘总祈加持生诸功德’那我的,平常我们说摄修求加持颂,摄就是总摄一切修行纲要的一个颂子,那么因为它这个三十八个颂子当中呀,每一个颂子后面呀有祈求加持,所以这个名字叫摄修这个求加持颂。现在我们看这个文呀,看这个文我第一个先把它念一遍,‘总祈加持生诸功德’那个括弧里边说(诵菩提道摄共三十八颂),下面看本文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一切时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但观功德毋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财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这个是关于善知识一部分的,下面有了善知识自己修行的时候,就劝取心要,那个下面是
【“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后恐此身难再得,愿受心要求加持。”】
这个就是道前基础的暇满这一段的,那么有了道前基础正入修学的时候,那么就从共下士的时候开始。说下面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这个就是念死啊,再下面
【“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这个就是念死以后呀由死而推进到念苦的。再下面
【“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虚无他方,虔皈三宝受学处,总别遵行求加持。”】
这个是由于受了苦以后呀,然后呢,就紧跟著,找到皈依之处的,以及皈依以后应该学应行的,这个部分。再下面
【“黑白业感苦乐果,各别应受勤止作,别于无始所集罪,四力对治求加持。”】
那么这个就是共下士到最后由于皈依了以后,那么从皈依佛而最后找到皈依法,皈依法嘛,法最主要就是说明这个业感,说明了业感以后呢,就特别告诉我们这四力对治,到此为止这个是共下士,再下去呢是共中士了进入。
【“此生勤修白业因,一得人天贤善身,自性之苦不能越,愿出轮回求加持。有海飘流不自由,作此恶剧是惑业,业复依于烦恼起,誓诛惑仇求加持。业惑增上成流转,结生相续系缚坚,虽此当得无漏乐,勤希解脱求加持。为脱有苦依三学,出家身德佛所称,生生愿持解脱戒,如护眼珠求加持。但求解脱虽可得,惜于自利且未圆,愿修能满二行利,入大乘道求加持。”】
到此为止,这个是所谓共中士的,啊共中士的,那么共中士的那部分最主要的,说明一个出离心,这个是整个佛法的下脚第一步,三乘的共基,啊正式开始进入佛法,这是个最重要的,没有出离心就没有佛法,不过出离心对究竟佛法来说是一个基础不是圆满的,我们更要从这个出离心上面策发菩提心,所以它下面呢,就进入菩提心,那就是上士部分,那个菩提心又分两部分,一个是阿底峡尊者传的这个属于金洲大师的这个呀七因果法或者是六因一果法,知母念母。还有一个呢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先看那个七因果
【“恩怨中庸今虽现,思量各各无决定,不应虚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那个是在七因果之前,我们先要做准备的,所以先要等舍,心里面要把冤亲是非把它调柔,那个时候才可以进一步修这个七因果法。下面正式进入就从知母念母开始。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若知有恩犹舍弃,似我下劣更有谁?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从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任运成办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谁?以此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
那就是七因果当中从知母然后呢念母恩,然后呢报恩开始一直到这个呀增上心,由增上心而发成佛的这个愿心──大菩提心,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呀就是自他换的那个下面依寂天菩萨的所传的那个修菩提心法,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为令发心长不退,念其胜利日六修,断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这个一个颂子是已经在发了心以后,那个时候啊念念增上这个呀菩提愿心的,所以这样的一个颂子通于上面的二者,有了这个菩提愿心以后呢,下面就是进入行心的,那个行心啊,就是受菩萨愿,就是下那个
【“成就利他发弘誓,为速圆满此誓愿,进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学求加持。”】
那么这个地方为止呢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由愿心而进入行心,进入行心以后呢,就是呀,就行六波罗蜜的菩萨行,所以下面这几个颂子,啊头上六个是六度,自成熟的,第七个颂子以下四摄,他成熟的。现在我们呀依著文把它念下去
【“身命资具三世善,各随所愿施有情,从心变现以布施,舍心增广求加持。”】
那个就是呀布施波罗蜜。
【“别解脱等诸律仪,舍命不犯众恶行,若遮若性微细罪,羞耻防护求加持。”】
这个是持戒波罗蜜。再下面是忍辱波罗蜜看这个颂子
【“人及非人四大种,所作损恼多相逼,断除嗔恚不与较,观业忍受求加持。”】
再下面是精进波罗蜜看颂
【“既为利他求菩提,无量艰辛经劫海,于诸难行无怯倦,著精进铠求加持。”】
再下面那是这个禅定波罗蜜呀看
【“念知坚固除沉掉,心缘一境生轻安,身心于善有堪能,随意得止求加持。”】
这个地方说一下,这个这个颂子呀整个就把那个奢摩他那一章说明了,啊不过这一次我们讲奢摩他的时候讲略论的,没有讲广论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基础当中,基础没有建立稳固的话学广论的止,可能不一定懂,啊然后谈修行更谈不到,那么这个颂里面说念知坚固是什么呢?就是真正学止的时候,最大的两个毛病啊是掉举、惛沈,而要想净除它的最主要是靠什么呀?最主要靠正念正知,啊正念正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欸大概的内容呢,我们仍旧呀衡准一下,我们前面所学的,呀这个这个略论当中的止那一部分,再下面是观那个
【“以分别智观法性,即由观力引轻安,复从轻安发深观,愿生此慧求加持。”】
那么这个就是啊就是毗钵舍那,这一次我们讲的也只是略论部分,呀关于止观的详细内容呀,一直要等到我们将来有完整的基础建立稳固了以后,啊原则上面在我们这个地方呢,希望能够在第三个学年,最后那个时候,就再详细讲那个止观部分。那么以上这六个颂子都是属于六度,啊属于自成熟的,下面那个颂子的话呢,就是成熟他的,属于摄有情戒里面的。
【“由施摄众成眷属,说如法语示利行,以身作则现同事,四摄利他求加持。”】
那就是布施持戒,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四摄,上面所有的这个,就是啊我们学大乘行者应该学的,再下面这个就进入金刚乘,那么在广论上面,那个金刚乘那一部分他并没有说,只是说当你有了前面这个共道,能够在身心上面善加积聚资粮,调柔身心,那个时候要想正式的成就的话,很快,成就的话,就这个路,实际上下面这几点呀,也正是我们刚才引的法华,华严当中,前者是龙女,后者是善财,他为什么能够一生圆旷劫之因?真正的内在特质、密意在这个里面说明。我们现在看那个颂子说
【“已修共道成法器,当求具德阿阇黎,为入秘密胜上乘,受四灌顶求加持。”】
啊前面我们已经修了这个共道,这个地方共道分两部分呀,一个呢是共下共中,作为上士的啊共同基础,就这样,还有呢上士部分的话,它对中下来说是不共的,但是对于上士的两种走法,一种是普通的显教,那么广论上面叫波罗蜜多大乘,还有一种呢是特别的金刚乘,不管是这两类当中哪一个,从发菩提心开始到六度四摄,这一段为止啊,这个两类当中不管哪一个都要学,在广论一开头的时候,就特别说明,所以说现在假定你把前面这个共同要修的已经修习了成就了以后,成就自己是个法器,那个时候呀,如果你要快速成就的话,欸那要重新来。怎么呢?求具德的阿阇黎,这个阿阇黎是就是我们的善知识,而这个阿阇黎前面特别说明具德,要具足圆满德相的,那么求了阿阇黎干什么呢?你要真正进入这个是秘密当中最秘密的殊胜的大乘法门,那时就要求这个四灌顶,就这个四灌顶呀。刚才我们曾经简单的说这个法华的龙女、善财,欸这个华严的善财,表面上面我们看不出来,实际上面里边他有深刻的内涵在,那么这个内涵呢,真正说起来,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介绍我们这个里面呀都属于在这个金刚乘里头,金刚乘里头,等一下我们回头啊会简单的说明一下,啊那么关于金刚乘里面呢有什么样的呢?看下面呀就是余下来的这几个颂子说你现在受了四灌顶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看
【“所受真言诸密戒,若善守护易成就,不守决当堕地狱,舍命珍护求加持。”】
在我们受灌顶的时候啊,密教当中第一个一定要呀受这个三昧耶戒,这个三昧耶戒就是金刚乘的这个戒,呀任何受一个灌顶,学一个真言乘的这个金刚乘的特别法门之前,它都有它的相关的这个戒,所以说所受这个金刚乘的密戒呀,非守不可的,如果你能够啊很精细善巧的守护这个戒的话,那么这个成就就很容易,反之,如果是你不能守的话,不但哪自己学的不得成就,而且一定堕地狱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宁舍身命呀一定要非常珍重珍惜的护持,因为你舍命,尽管你生命送掉了,最多丧失一生的生命,呀但是一堕地狱的话,那不得了的,修行的?有成就,不但?有成就,而且受无量无边的大痛苦,你现在有了护戒的成就,于是你这个戒的特质,它能够保护你,下一世马上有得到如理可以修学的人身,而且是暇满人身,又可以得到善知识的摄持,所以这一点呀,特别重要,那么你呀,把这个密戒持好了以后,呀下面应该做的呢,从这个上头呀,才可以修真言乘的特别的,这个地方是指无上密的呀,无上密的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呢?下面说
【“密部肝心二次第,达精要已起勇进,一日四座无间断,依师教修求加持。”】
这个无上密,在密教最中心是无上密,无上密当中的特质是什么呢?啊肝心是它中心部分,二次第,哪二个次第?一个是生起次第,一个是圆满次第,这个地方我们不特别的介绍呀,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够,我们只要认识一个常识就够了,关于这二样东西它说呀,你呀正确的得到了灌顶,得到了它这重要的内涵,修行的时候要真正的勇猛精进,啊那个时候才真正修行,修行的时候哪一天有四座,这个四座我以前也简单的说过,这个四座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间断,而且这个不间断有二种不是说这个四座断断续续啊,还有呀上座既然不可以马虎,下座还在继续当中,呀这个在广论一开头的时候呀,我曾经说明过呀,总之无时无刻都继续努力精进的依师教修求加持,关于这个地方的依师教修,依照著师长真善知识的教诫。大家回头来想想看我们前面所说的,善财童子去参善知识的时候,文殊菩萨怎么告诉他,说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的教诫的随顺一点都不可以马虎,这个是,看见了没有?所以说我们了解呀,原来呀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当中,啊教善财童子的这个特质呀,这在我们广论上面到这里才呀圆满的派上用场,前面要不要?要,当然绝对要,呀不过前面要的话,所谓作一个基础,现在究竟结果了,还是同样的需要这个,同样的说这个华严上面也是一开头的时候,前面固然要善知识,到后来信解行证到修证的部分进入的又要善知识,进入第一个善知识固然他给他说明了这些道理,最后呀在开弥勒阁之前呀,德生有德童女又特别提醒他,说哦对善知识要怎么怎么,这个地方有它特别意义喔,所以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啊那么再下面说如
【“示兹妙道善知识,如理薰修同行人,愿持正法久住世,内外灾息求加持。”】
那个自己的愿望,
【“愿我生生遇明师,饱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满,速疾证得金刚持。”】
这个是最后一个愿,最后一个愿呀妙极了,说怎么样,愿我生生遇明师哦,嗯为什么原因呀?因为我们整个的修行的必定要依靠这个大善知识,如果没有大善知识,你根本不可能成就,呀刚才我们在重新温习这个道前基础当中,在广论的所谓初开的主要科目第三甲三那一科,如何说听这个相应正法之前呀,说生六种想,呀自己在病想当中,特别说明什么呀,特别说明欸我们在无明当中哦,唯一的真正能够引导我们的一定要得到智慧的明眼人喔,呀所以从一开头就说万善根本从师出,而最后归结的时候又说,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一个特质,这一个的重要呀,那个是总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纲要,最后呀又说‘此颂自“万善根本从师出”至“速疾证得金刚持”共三十八颂,如能全诵,至诚请求加持,尤为圆满,倘行者万分不暇,亦听其便’这个是集这个三十八个颂子的一位善知识,特别加以说明的,那么现在我这个颂从那里来呢,那个是尊法师,就是法尊法师呀,在实际的在收集的这个里边呀,就引证出来的一段的内涵,啊那么下面呀我再把这个三十八个颂子呀,再略略的加以说明一下,呀把它这个内涵呀,再回归到我们前面所学的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头去。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五十九卷B面
刚才啊我们把那个三十八个颂子啊全部啊从头到尾啊念了一遍,那么现在呢大概的解释一下,解释一下呀总共的这个本论呀分三部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呢就是讲出离心,讲出离心,这个出离心呀也可以说,就是到前面的共中士道为主,这个关于在三十八个颂子当中到哪里呢?我们不妨数从万善根本从师出这个算为第一颂,然后呢一切时处普摄护是第二颂,我们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到那个第十三颂为止,那么这个部分最主要的重心我们要指出来,这是什么?就是学出离心。学出离心,由于这个出离心,再把它推广推深那个时候呀我们就追下去呀达到发菩提心,普通我们很多人呀,修学佛法的人呀,因为不了解真实相总觉得出离心跟菩提心呀是两件事情,或者把它看成大小两乘各各不同,乃至于很多人说唉呀!我是大乘菩提心呀不要出离心的,那么这个我们学广论的人呀,就了解了,哎呀这是完全错误完全错误,这个出离心是菩提心的真正钢骨,没有出离心绝对没有菩提心,呀同样的我在这里顺便一说,尽管我们现在说大乘大乘,也读法华也读华严,所以没有办法真正的去深入,所谓深入的话,就是如理如量修持能够感得圆满果报的原因,就是对它真实的内容你不了解嘛,呀这个不了解怎么行呢?所以说我们现在从那个真正的根本的出离心呀再推深推大推及法界一切众生,也要帮助他们出离这个生死的大痛苦,那部分叫做什么呢?叫做菩提心,发这个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呀,启发这个菩提心了以后呀,再行了菩提行,呀这个从哪里开始呢?从下面这个表上面有个小括弧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修菩提心法,下面开始,换句话说第十四颂,呀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到二十一为止,那个是呀所谓金洲大师传来的,呀七因果的。再下面的话呢这个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这个是寂天菩萨传的自他换。第二十五呀就是发了这个心为了坚固,所以第二十五个颂子的话,仍旧是属于发菩提心的,那么这个地方为止呢,就是菩提的愿心,由于愿心从第二十六颂开始呢是菩提行心,然后呢下面就是呀所谓这个成就这个菩提的资粮,所以说第啊这个我们数下去呀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二十九就是忍辱呀,三十那么就是精进,三十一、三十二这两个颂子的话,这是什么呢?这个一般说起来的话是就要得到真正的正知见,呀正知见,或者我们能够证入这个真如实相,或者是空缘起,呀不同的我们的派系,不同的名词,可是内容是一个,整个的佛法三部分第一个呢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呢就是怎么去证得这个空正见,圆满这个菩提愿心,那么说,三十三以后的这几个呢都是包含在这个里面,怎么去圆满它,因为显密二教的不同,而现分出这两个的差别,这两个的差别,呀那么关于这个颂子的话我们只要对著我们前面所学的广论,这个一部分一部分下去的话,就可以正确的了解了,那么现在这地方呢请我们大家翻开菩提道次第道前基础第十一页,十一页,第十一页,我要说明的是什么呢,第十一页看那个第二段,呀如果算行数的话是第七行,第七行这个上面有一段话,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这句话前面已经说过而且不止一次,为什么今天在这个地方又提醒一下呢,因为我们对本论呀从头至尾学过,而且到最后呀用华严法华来证成,证成了以后呀,这个意义对我们就又不一样了,前面我们说肤浅的,不了解它透彻的,现在经过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它的深义抉择出来,这个四句话平常我们呀可以呀用不同的方式来分类,说比如说经常我们说的涅槃四因这个是这个是涅槃经上面引的,就是说我们要证得这个圆满的大般涅槃的话须要这样几个条件,哪一个呢?第一个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干什么呢?从他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法随法行就是讲修,那么证得呢那个无上的菩提呀大涅槃的果。这个里面第一句呀是告诉我们,哦我们要依靠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我们大概都有个了解了,那么善知识干什么呢?欸他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它下面说于其一切正言,这个道理呀我们呀要整个的生起确定不疑的见解,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地方的意义有它很不同的内涵,而这个我们特别一方面回忆广论前面告诉我们的说,所以称为下士,所以称为共中士又是共,而进入上士乃至于妙法莲华经当中华严经当中,快慢成就的不同,我们立刻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论了,为什么原因快,为什么慢呢?就是哦!如果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能够把成佛所有的圆满的道理从善知识这个地方听闻了解了以后,然后按著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去走的话,那就快了,那就直了,不会在任何地方停等,因为我们不会执著啊这个是我应该如此得少为足这种现象,整个的就消除掉了,结果呢前面呀虽然好像啊是慢一点,你在花很多时间认真去学呀这个东西呀,最后却是占了绝大绝大的便宜,这个便宜呀绝对不是我们世间所能够想像的,绝对不能世间所能够想像的,所以这个上面呀这句话对我们有非常重大特别的意义哦!所以所以到找到了善知识,不必忙著马上去呀去修证而必定要把最圆满的教授呀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而不但要有正确的认识啊,还要呀生起定解,那这个是说明什么?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闻、思,呀闻那是善知识的,他尽管听懂了,但是你是不是能够确定不疑的确定不疑的产生呀实殊胜的见解,而不为外面的随便一切事情来动摇呢,这个要经过自己的如理思惟的,所以呀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呀,要令起定解啊,看啊在这个道前基础一开头时的时候已经说明了这个关键,呀所以我前面曾经说过,如果说你条件够的话前面学欸你已经能够把握住重点了,可是我们如果条件不够,没关系呀,我们整个的圆满的认识了,回过头来呀,仍旧可以走这个最快速的路子,那么有了这个认识以后呢,于是我们就找到哦整个成佛是这样的,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于是下面找到是现在现下手之处,所以说诸现能修者修习,平常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往往说现在是这样的了其它的什么都不要了,哦这个持戒嘛也就是执著在戒上面,念佛嘛!执著在念佛上面,乃至于学教,本来学教是要圆满认识这个教理希望走最直捷像龙女与善财这种路线,结果我们也走偏了,偏到最有趣的是现在比如说有一派叫日莲正宗呀它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只有念妙法莲花经这六个字,这种现象都没有了,那会什么呢呀,现在走到现在能修就修,不能修怎么办呢?我们绝对不会排斥它,呀因为我们现在排斥的因种下去了以后,将来你感得这个恶果呀注定你要走远路,而我们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现在之所以不能修正因为障碍未除,资粮未具,我们怎么可能再排斥它增加自己的障碍呢?呀我们现在修行无非是要净除障碍积聚资粮,当障碍除掉资粮慢慢的积聚了,你慢慢的就能够深入,那个时候就照著它一步一步的去做呀,所以眼前做的正是为一步一步增上的准备,所以它说
“诸现未能实在进止者”
绝对不可以因为不能做的原因呀就弃舍它,而应该怎么办呢?
“应作是思愿于何时”
就是我正是我们内心当中发的愿,我们要努力呀!好好的现在努力到什么时候嘛希望能够去做呀,呀这样,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所以呀我们在没有做到之前呀,先已经积这个因,有了这个因将来感得这个能够做的果,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呢?积聚资粮呀,净除罪障呀,广发大愿呀,你如果能够这样的话不要多久,罪障净除掉了,资粮就积聚了,那么智慧也增长了,你的愿力在这个地方呀,所以不要太久呀增长智慧能力呀,到那个时候呀什么都学,所以很快的就能够呀成就像龙女或者善财童子这样的成就,欸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的话,嘿这个才了解原来广论的的确确是说明呀华严法华上面最究竟圆满的道理是千真万确呀,是千真万确呀。欸现在看了这个以后,我们再过来,再翻过来,翻到哪里呢?还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看什么?看五百五十六页,这是靠最后头了,最后头了,这个也说过,最后头我们看,呀先数一下哦,一二三四五先看那个第五行,那个第五行下面,最下面一句
【“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于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是最切要。”】
这个以前讲过了,呀现在如果我们整个的圆满了,回过头来再去温习一下的话,呀那个时候就发现呀千真万确,以前听人家讲,这是人家的,如果说我们能够在听的过程当中,自己如理思惟观察,而且随分随力去行持,那样过来的话你那个时候再去回头看这两句话的话,呀千真万确,千真万确,所以我在这里重新把它再看一下,这个次第这么重要,下面说
【“若于前著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于圆满道体引生定解。”】
这几句话呀不但我们广论哪马上派得上用场,刚才我们说我们看法华经及至于我们哪看华严经,尽管说唉呀!法华经呀佛一再说呀这是经中之王,说我自己呀以往说的经呀,没有一个比得上它这个法华经的,又说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又怎么样怎么样,呀及至于现在我们很多人呀天天念诵,有没有功德呀,当然有,但是这个功德最多只是感得说这个有什么好的现象,但法华上面的真正的意思叫你很快成,你有吗?没有,那为什么?呀就在这里了、就在这里,所以这两句,假定你不懂得这个必然的次第,不照著前面的一步一步的,你单单在每一个地方呀或者修定或者是念乃至于拜的,呀这个很难得到它中心最主要的,这个中心主要的就是呀要你最快速的成,那个时候我们才会了解,才会了解,欸再不然的话呢,我们不容易把握住这个特质,以我来说我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段时候我看见有一个人呀,哦很认真,那个时候刚出家,人家天天拜法华经就说这个唷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也想对呀,我现在一心一意要求,当初因为是念佛也不管它,后来心里面确是想说我也这么拜一下,乃至于更多的去拜华严经呀,时哇这个我里面也这样想,有没有感应?有感应,可是一直等到我学了广论以后才晓得呀,这个感……这个感应是感应呀,可是法华华严真正的宗要是什么呀?要你最快的方式成佛呀,但对不起我怎么翻怎么看就是不懂,呀我自己还有一部呀华严疏钞十本哪非常厚啊,那个书二十几年以前,因为我看了华严以后很感动呀很想学,呀我师父他老人家就特别买了送我一本,现在算起来这个不什么稀奇呀,但那个时候一本华严疏钞啊那好不简单啊,呀我很珍贵的去看,看了半天呀,看不出个头面来,看不出个头面,呀一直等特别我把广论从头至尾学过了,那时才晓得,这一点哪我在前面一再跟大家说明过的,呀所以今天大家我们每一位同修呀经过这样的一个层次学下来的时候,我想重提这两句话的话,就有很不同的内涵,呀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晓得愿意怎么啊怎么听闻怎么思惟,怎么样使得我们对这个圆满的道体呀产生决定不移的定解,有了这个定解以后,那个时候才谈得到修,那么这个修的时候它下面告诉我们呀,我们继续看那个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五十六页,继续下去文呀
【“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于引道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三十八个颂子当中它一步一步告诉我们,下面我们紧……继续看下去,看到五百五十七页,五百五十七页呀它看第二行呀,前面那个就是简单扼要的说明这个菩提次第广论的几个重点,那么应也就是这个三十八个颂子当中的前面的共道部分的,最后它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应如何学慧性毗钵舍那之法。”】
到这里为止就是这个这个摄修求加持颂当中一直讲到第三十三颂为止,讲圆满了,乃至于把共道修圆满了,下面说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
欸这个在以前是只是简单扼要的说了一下,也没有说内容,那么今天同样的不说,可是呢今天我要说的怎么样进入金乘的关键在哪里,在这里说一下,我们看文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这里简单的说明一下,说前面的共道已经善巧的修学了,那个时候我们呀毫无疑问的要入这里的金刚乘,因为这个最快速,在所有的一切当中这是最快速也是最希贵,为什么?因为有它最快速的方式能够圆满二种资粮,我们以前虽然说过很多次呀,但是总心里面有怀疑说,嗯?平常人家都说要三大阿僧只劫实际上动不动量阿僧只劫,现在你很快速的圆满有可能吗?总觉得这是呀密乘当中好像特殊的说法,现在呢,我们却引证了华严法华,欸结果发现华严法华真实的内涵确也是呀叫我们以最快速的方式不管是妙法莲华经当中的龙女以及华严经当中的善财童子,那个善财童子更是特别的详细说明比如说法华经上面容或有人还说欸那个龙女她到底成了什么佛?因为圆教当中判的时候说呀这个圆教的这个初住以上的话他都会都可以或者别教的初地以上,都可以八相成道啊,这个我们先不谈,而圆教来说那么没错呀,圆教善财童子所参的五十三位大善知识那确是百分之百的最好的等觉后行乃至于成妙觉位呀,这个上头不是普贤菩萨亲自给这个善财童子说的说你现在经过了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大善知识的摄持听从他,由于你自己发的愿心,勇猛精进的行持,以及五十几参呀经过这么多的百城烟水呀一一善知识的指授加持,你现在所证得的那个内涵与我换句话说普贤菩萨相等与诸佛相等,这个所证得的内涵,一般来说普通哪些修大乘行者的菩萨要都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才能证得,你确在一生当中证得不是吗?所以这个绝对不是说单单金刚乘当中,实际上呢这个显教当中啊也完全说明,虽然说明了刚才我说,欸法华经上面怎么个行持却没有呀华严经面怎么个行持却没有呀,这样真的没有吗?有的!那么在这个整个的教授当中现在归纳起归纳在哪里呀?说个叫密教当中了,呀所以我们见有了这个认识呀,才我们不会拿我们的知见来排斥它,呀而我们的知见偏偏又是什么呀?凡夫的呀说无明的想应的,所以我们前面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呀,那我们才知道得到了正知见你如理去决择那就对,反过来你说呀那我们不要了,不要听自己的总是听善知识的,但是你没有正确的知见,你没办法判别的这个善知识,偏偏就是恶知识你跟了他那又完了,那又完了!所以这个地方又告诉我们哪呀说你无疑的要进入呀这个密乘呀那么进入密乘的话它能够是快速的圆满二种资粮呀,那个时候呀第一个还是要靠善知识呀,这个善知识太重要了,但是在说这个善知识的行相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它下面又特别叮咛我们一句话哟,这句话是什么呀
【“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就是这句话,说这个善知识没错,但是你必定要,怎么样呢?要说具足这个善知识的德相的才可以,啊万一因为修件不具足,大家还记得吧?说不能十全十美,百分之百,那么至少要在起码的在广论上面告诉我们起码是八分之一为下边际,而这个前面说的这个八分之一的下边际是指前面的显密共道哦,现在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乃至于你进入密教还要这个最下的这个这个条件的话,那个修件就很高很高喽,那个很高很高喽,它这个真正的条件呀都是要所谓的相当的证量相应的内涵,你有了这样证量相应的善知识,你才去依靠他那就对了,呀所以这个地方呀,我们先要了解的,呀这要了解的,所以我这个地方呢只简单的说一下,简单的说一下,那么关于这段文当中呀,我把它念一遍呀,念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说一下,呀说
【“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念的三十八个颂子当中的
【“所受真言诸密戒,若善守护易成就,不守决当堕地狱,舍命珍护求加持。”】
那么我们继续下去,看哪个菩提道次第广论五百五十七页这个文呀,
【“若为根本罪犯染著,虽可重受,然于相续,生道功德最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当励力莫犯罪,设有误犯,亦当勤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础,若无彼者,则如墙倾,诸危屋室故。”】
呀它就告诉我们这个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到,呀你在这个建房子的话,造墙墙塌,造屋屋塌,所以呀它下面就引证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
此说全无下中下品三等成就。那不管是什么样的成就最起码的不成功。
【“无上瑜伽续说”】
这无上瑜伽续就是无上密续密教的经典说
【“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顶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
我们修学密教须要三个条件,第一个呢,要能够善巧守护这个三昧耶戒,所以这个密教的戒是非常严持非常严密,在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谈到这个所谓善知识的行相讲阿底峡尊者的时候那个时候曾经提过,大家回忆一下,不要以为说,哦你随便灌了一个顶就可以了,你如果说不能善巧持的话不行,即要想持那个三昧耶戒的话,它基础一定在别解脱戒在菩萨戒,呀如果我们呀马马虎虎随便受的话,有很多人觉得灌了顶知天高地厚觉得我是学密教的,如果你了解了广论去一衡量的话,我们怎么够资格呀,连它得不得三昧耶戒都不知道,因为你前面的没基础,你就得了三昧耶戒了吗?菩萨戒都谈不得,别解脱戒就得不到,所以有很多人呀这个地方我们值得我们呀,小小的要停一下观察一下,紧跟著要还要灌顶呀,说要圆满的灌顶啊下劣的灌顶也不太行,灌了顶以后,修法的内涵你不知道还不行,所以它具足三个条件啊,要第一个要守护三昧耶戒,第二个灌要圆满,第三个它的内容要一点无误的把握得住,有了这个三个,才可以谈修行,这样你没有这三个再怎么修没有用,所以有的人以为学密教了,根本谈不到,下面告诉我们呀说假若不能善巧的守护三昧耶说是修道的话对不起,他根本呀
【“是极漂转咒理之外。”】
他就说呀,对不起你根本就连它这个真正的道理都不知道,你完全是个外行,外行你谈什么修行呢不是开玩笑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六十卷
刚才我们就把这个关于学密教的这个特质,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它有个原因,因为近代啊,这个密教在这里渐渐盛行起来了,最开始的时候人家不了解,排斥它,现在也有很多人又不懂得,也莫名其妙的跟著它,就随便结了个缘啊,以为啊我就是这密教的根性,就在那里学密了,动不动,这都是一个根本的错误,根本的错误,都不可能像我们所说的,不要说快速不成,就连它慢都慢不起来,都是结了个缘在外面空转,所以我们学了广论以后,才能够真正圆满了解,你应该用什么方式,这样地如理如量次第无误一步一步上去,从这个基础上面,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深入,那么有了这个整个的概念以后,我们再重新把这三十八个颂子,扼要的来说明一下,这个每一个颂子都有它的这个特点,那么我们根据我们个人相应的这样去,照它去修持,照它修持,而且每天后面告诉我们把它念一遍,因为我们哪这是最后的终极目标,眼前正要走的就是从这地方步步上去,你始终这个圆满的轮廓摆在脑筋里不忘记了,所以你做任何情况的时候,那个大目标摆在上头,你不会弄错,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不管你从哪里走平常我们很容易犯的就是跑到哪里,执到哪里,因为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你不执要什么条件呢?圆满成佛,可能吗?而对我们众生份上,有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诸佛圆满教授摆在这里,让你一直作为一个目标的话,你随时随地警惕自己的话,你就可以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来策励自己,净化自己的执著,结果一步一步的净化,一步步的上升达到最快速成就,那么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个颂,前面我们不管从广论上面学也好,前头后头乃至于到最后,用法华、华严来引证也好,都了解说这个善知识是最最重要,最最重要!所以这三十八个颂子当中,单单善知识一部份,占了三个颂子,从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第一,第二,第三颂都说这个善知识,那么这个地方我也特别加以说明一下,在这个本论,告诉我们说我们依靠善知识,先应该什么?要了解依靠善知识殊胜的利益以及不依止善知识的种种的过患,那么依止的方法,依止的时候修信,应该用什么样地,所谓说九心,那么这个分四个项目,关于这一点啊,我们现在再把它重新哪,重新来温习一下,温习一下,这个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也可以说不管是在哪一个地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开头,开头要善知识;中间,中间要善知识;后来,后来要善知识,善财童子所以能够,这么快的成就的根本原因,他就是一直照著这个道理,没有离开过善知识,乃至于最后证其诸佛以后,他还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干什么?还要依止这个善知识啊,这样,所以我们这个下脚第一步居然这个不要了,那是所以我们哪怎么弄也不行的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温习我们仍然照著这个广论上面,请翻开来看,广论上面说这个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这个条件,它分几部份,我们先看第二十四页,二十四页上面它那个纲要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前面的我们不去说它了,我们先看一看能依学者之相,在二十八页上头,它告诉我们说什么?能依的需要几个条件哪?正住、具慧、希求加上恭敬,刚开始我们学的时候,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内涵,虽然解释,了解了,但是内心上面哪,很难生起相应的这个量来,现在我们重新温习的时候,我想对我们就有进一步的这个功效,这个价值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说,可是让我们自己呀,说我们正住了没有?所谓正住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是不是拿我们的心情去衡量它呀,你一旦有了这个心,对不起!那个根本前面那个过都没断还谈得到正住吗?这样,那么单单正住,还要呢?具慧,具慧我们要能够辨别的出来说,正说正道善说,以及似道恶说,我们有这个本事吗?具足了这个二个条件,我们是不是一心希求佛法,是吗?如果不对,不够原因在哪里?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找出来,一定要找出来,乃至于加上恭敬,为什么我们不能恭敬?原因何在?原因何在?这个地方我也随便说它一下,因为我们惯常遇见一个问题,尤其是我们经过了这一个学期的修学,有很多人的确,哎!现在听见了这个广论了,很欢喜,然后嘛认真的去忏悔,可是这个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至诚恭敬,欸!说这个理论上面说也懂了,晓得要恭敬,但是恭敬心就是生不起来,什么原因呢?对啊!这个要问你自己啊!那么这个地方呢,我也不妨告诉大家,总之说来说去,如果你真的能够听得懂,照著去做那个时候,必然产生,我们常常说跟法相应,跟法相应,所谓相应的话至少你要听懂听懂了照著去做,那个时候,“懂”懂是什么?懂是懂些什么,做是做些什么,这地方简单的再说下去,所谓懂的话,不是懂得文字,是懂得文字所指的义理,这个义理,实际上,就是指出来我们哪凡夫是什么,都在无明当中,所以尽管我们起心动念,好像认识了,还在无明当中,这个算懂吗?你要认识这个是无明,那个才算是真正懂,这无明很深细的哦!但是显出来的行相呢?我们说这个是我们的贪、这个是嗔,你能够认识这个,然后你拿佛法来对治它,那个时候才叫什么?慧啊!那个是你对治了这个以后,在内心产生那个法相应的喜乐,我们所谓喜乐有吗?以前一再说过的,假定你真正能够如理如量,生起了这样的内涵的话,你会自己觉得,哎呀!我对治了这个烦恼并没有再被烦恼转,像以前一样,因为你调伏了这个烦恼,所以你内心得到了清凉,因为你内心清凉调伏了烦恼,所以解脱了烦恼的系缚,不是吗?这个戒的功效,所以说一定要得到正知见,这样去做,那个时候,你欢喜了以后啊,你会心里想哎呀!真高兴啊,这个是法喜,谁给你的法喜啊!那佛陀,啊那个时候你想到佛陀给你的恩惠的话,你自己不知不觉当中这种恩感的心情就起来了,恩感起来,恭恭敬敬心随著而来,所以我们在座的同修们,凡是能够真正的,如理如量生起这样的这种的相应的法的内心的状态的话,欸!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有这种经验说以前哪怎么说恭敬,说来说去说是会的,做就是做不到,可是到那个时候叫你不恭敬啊,也做不到所以这个的的确确不是一个空话呀!这是一个实在的,那么在这地方点醒一下,如果还没有如理做到的话,就应该回过头来,从广论哪一部份仔细追求,缺点何在?这样这个是说自己呀能依学者之相,那么下面呢?我们看二十九页,二十九页它是告诉哪我们如是应知看到前面那个这个科判,倒数第三行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
那么这个依止的方法分二部份:“一个是意乐,一个是加行”这样
【“那么意乐当中又分三部份,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就看那个第一个,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善知识”】
这个我们翻过来,它把那个九个心总摄为四,刚才我们前面曾经在引证这个华严的时候,提到过善财童子,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二位大善知识那个都是这个十地菩萨哦,都是十地菩萨的时候告诉他的,说应该具几种心?他说九种,实际上呢?这个华严上面呢具了二十一种,那所谓这个最主要的九种能涵摄了这个意义,而又把这个九种再归纳成功四个大类第一个叫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在这个华严上面只是说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它并没说明理由,因为没有说明理由,我们不知道这个原因何在?如何修行?现在呢?本论上面虽然简单扼要,它这个内容说出来。你照著去做的话,你可以了解真正找到我们下手之处,所以说个论跟这个经一配合的话啊,那真如处添翼,像画龙点睛一样,现在我们看文,说
“如孝子心者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
。这个文我们前面说过,今天我们哪同样的学完了以后,重新来回味温习一下,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自由自在的要弃舍掉,而要跟随著所尊重的善知识像孝子一样,一天到晚哪看父亲他要什么,想尽办法讨父亲的好,依他父亲的教诫去做,平常我们尽管那道理懂,真正自己去做的时候,不容易,乃至有人说:“嗯!他又不是佛,我跟他干什么?如果真的跟著佛我一定能够做得到。”这种话都是不懂道理的,不懂道理的,真的等到佛来呀对不起,我们的烦恼重得不得了,一点用处都没有啊!你连他幼稚园都没有,你说一开口说哦!要学学个大学,要学学个博士,有这个可能吗?这是荒唐到极点的事情,那么现在这地方我把那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的特质是什么?说他已经能够圆满具足解决掉了他的烦恼,他的惑跟业,而他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要解救一切众生,像他一样的究竟圆满,无上菩提,这是他内心所期望的,就实说来这不是我们正要所期望的吗?对呀!一模一样呀!那么为什么要舍掉我们自己要跟他学呢?你呀换句话说我们自己虽然也同样的愿望要求同样的目的,可不幸的是愿望没有错,可是这个愿望要自己如理行持要如理行持,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整个的在无明那大愚痴当中,照著我们自己的行持的话,只有造恶业流转生死哪有可能,不要说成佛,乃至于得报人天都不可能,行吗?所以同样的前面说为什么要自己生于病,为什么要舍自自在?这个同一个理由,就这样,那么以前我们没有办法衡量,现在我们学了这个哦!去衡量出来现在我们比如说要暇满人身,我们真的懂吗?我们哦要念死,要知苦,像这个行相了解吗?发菩提心够吗?不够!没有一样有。而我们起心动念,整个的在贪嗔痴的烦恼当中,所以在这地方我们就了解,哦!立刻策发我们的警觉,是!你不想修则已,如果想修的话第一件事情,千千万万不能再让我们的烦恼继续现行,如果继续现行的话,嘿!不要说救人哪,自己呀!都自身难保,所以你真的认识了这个以后,你不舍自己做得到吗?正因为要使我们自己得到好处,你发现唯一得到好处的办法必须把我们自己内心上头这一种累累愧愧的这种脏垢这种烦恼彻底的拿掉,而要想拿掉的唯一办法呢?只有依靠善知识,所以你有了这个认识,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点的话,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心里想想,哎呀!这个好像嗯……那个道理是这样做起来很难,实际上呢我们根本没真的懂这个理,没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可是我懂得了道理去做的时候,对不起这个时候说的时候容易呀作的时候啊,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哎呀,稍微碰见这个又不行,碰见那个又不行,再加上平常所说的话又不行,你呀很容易随顺著自己的情见,见还是知见,情就是呀平常的贪爱等等啊,而去。所以依靠善知识单单这样的不够一定还要什么要确定不能动,所以它第二个就说,如金刚心,这个金刚心是什么?这个金刚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这个亲近善知识也是如此,你呀靠著善知识的力量,能够摧伏一切烦恼,决不会被一切烦恼摧伏你,让你离开这个善知识,所以它说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
你那个时候唯一的最亲近依靠的就是善知识,在任何情况之下,一定哪想尽办法舍掉你自己,就像孝子一样的亲近供养诸大善知识,不管起任何的难的事情,乃至于人家说什么,欸!他不能破坏你亲近善知识的心,绝不离开这个善知识,而绝不可以说,哎呀,一下好,一下不好,这些东西是决不可以,那么亲近了善知识,善知识的用地不仅仅是告诉你那个道理,还有你如法行持,如法行持才行呀!所以呀!下面紧跟著说善知识所告诉我们的一切的行为没有别的,只有二件事情,净除罪障,集聚资粮,这个却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去作的,而善知识他整个作自己作的,要人作的,也是如此就这样。所以下面说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
因为善知识的事业是什么?无非是这个教化众生你能够担起来,这不等于就是你在教化一切众生吗?这就是最好的积聚福德资粮了嘛?你自己力量不够,你自己作的时候,认识又不够,作出来都是有错的,虽然可能有一点功德可是因为你自己的知见不对呀!所以往往得到了三分功德,却造了十分的过错,现在如果你能够完完全全依靠著善知识,作一分功德就是一分,绝对没有一点点过错,所以在这个地方要以孝子心去亲近,要以金刚心坚固,然后呢?要负担起他所有的真正的事业,这个负担的力量要什么样呀?像大地心,这大地是无所不在,要以这种心情,大地绝对不会说,唉哟!我累了休息一下!没有这件事情。所以呀!他说要像这样的心情要没有一点点懈怠。那么那个时候呢,下面告诉我们有个概念,我们必定有个认识,说我们真正有幸遇见这个大善知识的话,这是我们最大最大的福气啊!这决对不是我们的负担,这才是我们真正须要的啊!所以就像善财童子那样善财童子所以能够一生取办,圆旷劫之因,的根本意趣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哪到了这里再回过头来想:“原来在个地方啊!”那么负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下面就说如轮围山、如仆使、除秽心、如乘心、如大心啊这些东西。那个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同时那时候我们再看那个颂子说,万善根本从师出,为什么因从师出?那因为一切的善法,一定从正知见开始,而正知见,非要从老师那地方指出来不可,他告诉你这个道理,再给你机会让你这样去行持。这个就像什么?像良田一样,这个一切的好处,说古代现在我们说当然工业呀或者什么等等呀。就实说来最基础的这个最原始的东西都从地上来的,所以它能生利乐像良田一样,最好的田所有的一切的好处,一切的快乐都从这个上来的,既然都从个上头来的话,你对这件事情是不能一点错啊,所以依止善知识,他一定有他的正确的方法,如果说你弄错了话,善根断,对不对?对不起,这个是你的根本哦,你的根本就断掉了,他就绝不可能。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哪,修学佛法之前要什么?如理事师,连他事善知识这件事情,还要祈求善知识来加持我们啊,因为我们能够这样去作的话,那自然而然就得到这个好处,得到了这个好处,这个是他绝端重要的第一个概念,第一个概念,那么所以我们重新把这个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念一下
【“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
这个如理跟违法二个字很重要很重要哦!这个佛经当中,有一本特别的经典,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呃!有一天哪阿难尊者就想,嗯?佛说一切都靠善知识,但是有很多人依靠了善知识,却没有得到,当然是大部份有很多人,是因为依靠了善知识依靠佛了得到种种好处,那为什么有一些人得不到呢?他就奇怪,他就怀疑,他就去问那个佛陀,佛陀就告诉他没错呀!佛陀就像这个良田一样啊!但是呀!你要懂得怎么去侍候去亲近他呀,如果你去亲近是违反的话,他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得到的是坏处呀,那么这个我们前面一再说过今天呢就特别指出来,我们在根本上面要认识一样事情,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所以作对,是因为我们了解了无明,不再信赖自己,一切照著佛陀指示我们去作,那必定得到好处,反过来我们以我们的想法,在广论一开头的时候,我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以在学佛,实际上在学我欸!我们常见的这种状态就是这样,在门外,固然不谈,进来了以后,自己觉的学佛了,实际上呢?在学我,然后你看了经典的学吗?他不是,依文解义,这产生的效果是三世佛冤,这样尽管嘴巴上面讲的是好像佛法的道理,也看拜佛,对不起你没有弄对啊,你没有如法的依止啊,善根根本断掉了,你还谈什么呢?所以这是第一件事情哦,那么这个里边特别的又告诉我们哪依止善知识到时候什么?“叫一切时处普摄护,诸善知识佛身,但观功德勿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这个要特别说一下,尤其是说但观功德勿寻过,这个对我们初行人往往很难作到,往往很难作到,往往说他明明有过错,欸!要晓得呀!真正的事情的好坏,尤其是我们学过了广论以后已经了解往往不在事情上面可以判断出来好坏来,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那个你所站的角度,所以我们所判断的,往往是我们自心内心认识透过这件事情上反应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内心投射在这件事情上头的这种状态,说不是真的这件事情哪!说我们往往是自己的过错不晓得然后呢看成功人家的过过错,这是他最重要一个问题所在,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不特别谈他,现在我再运用另外一样东西,我们在前面哪说过那个十二因缘当中,说这个是佛法的整个的中心,容或大家有不太了解的地方,那么那个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把它善巧的辨别得清楚,这地方呢运用到这里,这个十二因缘当中说任何一个法,从它的因开始到感果,最快是二生,最慢哪三生,那么我们以前不懂的说,这怎么可能呢?好像无量无边生。欸!为什么无量无边生?哪就是说当这个因,这个因之感果,中间所以经过无量无边生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你这因哪并没有正式的去有缘来助成它,触发它成长感果,而是其他的因在感果当中,这个因停在那里,真正的这个因的感果还是什么特别你有缘去成就它的时候,欸!只要有缘去感就他一定感果所以就这个因来说感果,最慢是三生,那么这个在我们这里怎么个用法呢?那么就说一下,这个不管是你怎么你看过失的时候,我们现在了解了,对不起我们看他过失,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我想我们都了解,就算你百分之百的看对了,你百分之百的错了!我们不细讲,以前我们已经了解,回忆过,我们说善知识有三种,一个是尊长善知识、一个是同行善知识、一个是外护善知识。尊长善知识,把那个道理告诉你;同行善知识,在这个互相切磋琢磨当中增上;外护善知识是护持你。如果你能够把他了解了以后,那时候发现什么?很多这种十恶不赦之徒,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为什么呀?因为只有经过这些人,然后才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进,他是成就你的成佛的,怎么不是善知识呢?所以佛陀在因地当中说的非常清楚。提婆达多专门害他,欸!可是他看起来什么?他就是善知识,欸,今天哪有这么个大善知识上门来成就他的布施要他头,他觉得欸!成就他的布施波罗密,然后呢,种种的非理横加的时候,哦,这个善知识成就他的忍辱波罗密啊,看这个地方这样的横逆加上来都是善知识,而是真实的善知识,你居然看成过你成吗?所以上面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啊,你真正的了解这个内涵以后的话你必定是什么?欸!所以看他的功德的一面,你照著去作,作对了,这个叫功德呀!那么么这些尚且是如此,何况是你的尊长善知识呢?这些人之所以看成功功德的因为是什么?因为如理如量的认识,假定你不认识,你就看成过失,所以同样的不管是哪一类的善知识,你如果不如理、不如量去认识照著去作的话,你看见他就是呀过错。从这个上面我们了“哦!原来这样哦”这个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啊!一点都没错,他对我们是有无量无边的大恩啊。那么你才了解这个偈子的特别意义,那么再下面呢第一颂子,说完了以后,我们晓得怎么样,对于这个善知识,是说但观功德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下面这个容易作了,下面怎么说呢?第三个颂子说:
【“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却财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像前面这个我这个就非常简单的,你如果真实了解了以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靠著善知识,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会呀到诚恭敬,高高兴兴的满心欢喜的去作,作的非常认真。所以呀说殷重的敬信,那个意乐就是这样这个时候外而一切的财产,内而生命哪无不照著他去作,一切都是供养,那么这供养当中呢就叫殊胜供养,这个殊胜供养特别地说明什么?如法、如理的行持,这个如法如理的行持,不是说我闭上眼睛在那地方就……不是作任何一件事情平常的时候,也许你给他侍候跑得去端一个饭,或者什么等等,就把它那一放,心里面不相应,现在不是,你作任何事情的时候,那是这个意乐内心当中,以法相应的无比的净信、恩感这样的去作,说到这里我们同样的要提起一件事情来。在这个学六度当中,它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记我们的目的何在?所以作任何事情所以啊六种殊胜,他作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忘那个菩提心,那个总意乐,这种情况叫什么?叫做殊胜的,最殊胜的在这个广论,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归依了以后供养,供养的时候又这么事情上面怎么供养?意乐怎么供养?这个意乐不是离开那个事情,就是说当我们供养的时候以什么心情,这个心情如果说跟法相应的话那么这个就比较殊胜,这个法又有高低不同,最彻底圆满的这种心情,所以他前面说殷重的净信意乐,这个不仅仅殷重的净信,而且要跟彻底圆满的教法相应的这种心情去行持的话,这个就是如理完整的这个供养,这个叫殊胜供养,那么那个时候你去作,这就对了,所以关于这个三个颂子,我在这个地方特别解释一下,通常假定我们能够下手的时候,把这一件事情作对的话,下面的事情就好辨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那么这个其次的话我也一般来说的话把每一个颂子都大概说一下,大概说一下,关于这个第四个颂子说
【“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
那个是在道基础所谓啊!暇满人身,我们这本书有个特别好处,这本书上面,它那个旁边哪它有个小小的标明,你看那个暇满人身什么地方呢?在第五十九页说依止了善知识以后呢?怎么修行呢,它在正式修之前,又告诉我们说第一个,先劝哪对我们有暇身,自己劝自己呀,怎么个劝法呢?这个文字已经详细告诉我们,他把这个文字也总摄成功,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修的时候,要怎么办呢?你必定先把这个内涵,照著这个广论的次第,每一个部份,每一个部份有个圆满的认识,这个认识经过这样的两个步骤,第一个呢就是听善知识讲说闻相应,了解善知识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听懂了以后呢要经过自己呀思惟称量观察,有疑问的地方再去资询、抉择,然后呢没有疑问的地方呢?一步一步地深入的思惟,对内心当中产生不但如理,而且如量的这种觉受,那个时候你随便一提,这种心情就起来了,然后呢有了这个再一步一步的深入,它每一个部份都是如此的,那么等到你找到了善知识,又提醒了自己,然后正式进入这个修行次第的时候,所以说对这个有暇身劝取心要以后,然后呢正说摄取心要的时候,这个文哪我们就不必一步一步的说下去,这就是说摄取心要,那么下面紧跟著这个颂子上面马上就说是
【“死仇决定终须到”】
下面念死,可是在广论上面哪它在这个念死之前哪不!还有一样东西,这个今天也重新再提一下,请翻到广论卷三第六十六页,怎么说呀?看这个科判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两部份,那么这里呢!先把那个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又说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关于这部以前讲过了,今天这地方特别还要重提一下,我不按照这个文字来说,我们只是根据刚才我们前面引这个华严、法华两部经以及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道理,重新再想一想看,那时候我们就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说他所以走的快,以及为什么走的慢的两个真正原因在什么上面呢?固然善知识是最重要,那么为什么得不到善知识呢?因为他不了解善知识的重要!这样,那么善知识重要在什么地方呢?刚才我们已经不同的角度,大概说明了一些,这样,这地方我们现在再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来说一说,说假定啊,我们一开头能够对整个的圆满的次第有一个正确的圆满了以后,那个时候我们这么样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时候,那就有千稳百当之感,所以我们平常往往说碰到了莽莽撞撞的赶快撞进去,往往不一定好,就算你作对了,因为你并不了解整个的那个次第,那个构架,所以你忙著那部份像我们刚才的比喻当中,这个比喻以前一再说过的,说你今天进到这个大公司去作,自然而然地无始以来的习气,就我们今生来说,眼前的习性,谁愿意跑到那个公司里去,做了刚刚作熟了,马上叫你换一个你重新去换的话又是辛苦的不得了,等到你摸熟,又不晓得花多少时间,等到你摸熟了,又换一个,谁愿意?谁也不愿意,但是呢?你另外一个角度你了解了整个的情况,噢!原来你不是在这地方作一个伙计,而是要将来接任那个董事长,你必定要这样的话,哦!那时候你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这个策发我们这个认识,能够启发这个原因在哪里呀?就是一定呀先把这个真实的内涵了解,整个的它目标何在?达到这个目标整个的次第何在?所以说,在我现在的了解,这个广论的次第的构架,是绝端,绝端的重要!绝端的重要!同时我刚开始讲的时候,也曾经一再的说,那个阿底峡尊者,一生哪,有许多了不起的大上师,他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中都有绝高成就的,但在这个善知识当中,他就把那个金洲大师看为所有善知识当中最重要的理由何在?这个金洲大师给了他两样东西;第一个呢说把总共的那个次第、纲要告诉他;第二个呢?把这个总共次第当中,这个中心菩提心告诉他。这样,他就把那个金洲大师看成功啊,所有善知识当中无上无比的原因,我想到这里大家都了解了吧!如果不了解那个时候,你就自己好好的再回过头去反覆的温习一下,这个是决定我们哪成就这个快速的,至少说不停止的、真正的原因何在?所以这是我在这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当我们念那个颂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这……念过去了,而不能把握住,这个三十八个颂子所构成功的这个圆满的构架,这样所以在这地方,把这一点提出来,提出来了以后,当我们看到那三十八个颂子的时候,也把那三十八个颂子的构架看清楚,反过来说,你从那个圆满的构架上面,再看所构成功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整体的需要这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三十八个颂子,一部一部分就变成功它绝端重要的,绝端重要的!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一个房子吧,如果说这是一栋完整的大楼,那一定由这个地方,那个下面的基础然后呢下面这样一步一步上来,说这个是大厅,这个是会议室,这个什么一步一步,一部一部分,你能够在这上面有了认识了以后,它每一部份正好凑成功你这样一个大厦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认识的话那个东西就有支离破碎之感,这样所以把这个地方,我也特别重新的提一下啊!那么然后呢你有了这个认识的话,下面这个就比较好办了,说怎么念死,由于念死了以后的话,不是说停在这个念死,觉得哎哟!念了死就很害怕啊!那么念死了以后,把这个念死,作为推动我们修持的一个最大的动力,使得我们不限于懈怠?落这条路上去,然后呢正规的进去的话,我们就要什么念死了,以后怎么办?说念苦还要加深,由于这样的知道世间的真相以后的啊!就找到自己可归投之处,于是下面哪就去皈依,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所以呀就从念死,而到念苦,念苦而找皈依,由皈依而进入再下面这个,业,那么这个业,这个是佛法的第一个中心,所以到这个地方为止啊,我们要停一下,在修学过程当中,所以从第一个颂子到第八个颂子,换句话说,这个所包含的内容啊,我们一定要很认真的,从头至尾把它把握得住,从头至尾,把它把握住,这个也是什么呢?说列为共下士道,从道前基础开始,作为列为共下士道的原因,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面,有一个根本建立起来了,或者说这个基础稳固了,由此再深入,绝对不可以停在这里!一停在这里你就走慢路了,那么再继续的深入,而我们现在不是叫我们真正的修行,就是教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再下面的话呢就开始进入第九个颂子的话,就说,哦虽然啊,我懂得了前面这个道理,不再作坏事,而且努力的忏悔,但是啊虽然你修了善净之法呀,你还在三界轮回当中,不行啊,所以紧跟著就进入中士,那是下面这五个颂子,就是说明这个中士的内涵,中士的内涵,这个下面我就不一步一步的解释了,因为这个广论上面也说的很清楚,从中士而进入上士,那么上士呢?是菩提心,菩提心这是整个的佛法的纲要,佛法的纲要,在这点上面我们绝对不可以轻易的马虎简简单单的随便说,在知见上面第一个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后呢?然后呢,由愿心而进入行心,集聚资粮,然后呢集聚资粮了以后,这个叫,欸!世俗菩提心,怎么样真正能够满菩提心的愿心的话,这个要后面与空正见相应,那个时候才能够从世俗菩提心哪,提升到所谓胜义菩提心,这样有了这个基础的认识以后,你如果真正要走快速的道路的话,那么进入密乘当中,这个就是他这个三十八个颂子,整个含摄菩提道次第广论,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又整个把三藏十二部教典,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要究竟圆满的,摄持在这个地方,从这地方来说的话,我们就想到唉呀!我们真是何等的,不容易何等的庆幸啊!虽然生在末法之时却能遇见这样究竟圆满的无上大法,这是何等了不起啊!这个地方才是我们哪真正应该策励自己,应该应觉自庆自幸的,这样你有了圆满的认识,然后呢?自行化他,如果自己的力量够,那么多作一点,力量不够,那么少作一点,至少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不管作的多,作的少,我们在因地当中就认识的正正确确,圆圆满满!所以因地当中一定要说,我一定要究竟圆满,一定要作到这个地方,这个很重要哦!当我们心理上面不断地有这种想法,如果策励继续下去的话,就算你作不到,等到下一世再来的时候,这个心里面的种子策发出来,很快的走上这条直路,否则的话,你没有这个认识的话前面还没作,先已经打了退堂鼓了,在心里上面已经畏缩的种子,不断的种下去,将来成熟的什么,自然而然这个感果。所以注定我们一定不可能走快速的路子,乃至于生轮回当中,不晓得转到什么地方去?而整个的这个概念,整个的这个关键啊!现在在这个上面已经指出来了,所以最后再特别的说一下,说我们学这个,不是说一口气,要我们作到,而最重要的我们要怎么办?要把正知见哪能够建立起来,建立了个正知见以后,然后呢照这个尽我们现在有的能力,这样的去一步一步的这样地走上去,那么关于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部份呢?说到这地方,告一个暂时的段落。那么然后呢这地方要重新提一下,关于这三十八个颂子啊,应该跟那个广论哪,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啊五百五十五页第四行起说,道之总义,那个下面的一段配合著研习,配合著研习,还有呢,各颂的相关部份哪,都要跟它相应的,就是从本论的前面哪,每一个地方勾玄提要的想办法,作一个纲要,立在这个每一个颂的颂文之下,那么你这样的话呢?欸!当你念那个颂子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体会到本论的全部的纲要一面念,一面思惟观察、修习,以后在正式修习的时候,你就会从这个三十八个颂子当中,把握住整个的广论的精要,那么作为我们哪每天,或者是早晨一趟,或者早晚二趟,你念的时候,那个概念,就很清楚,自己在那一部份修?那么前面呢相关的,后面的怎么次第的上去啊,整个的这个道的总体,就把握住,这样的一个脉络,这样的一个脉络,那么最后有一点呀,我要在这地方的说明,这次我们讲的时候,本论的这个止观二部份并没有用,前面已经说过了,实际上这个呢,这个却是本论的精华,所以没说是因为这个两部份哪是比较深奥,是比较深奥,如果说基础没有建立,那样的话呢,听起来不容易懂,这样,如果说事前没有作好,随随便便这样的听一下的话呢,这个反而失去它重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哪先把前面这个修学,然后呢照著这样次第一步一步的上去,慢慢的障碍呢慢慢的尽除清除,资粮慢慢的增长然后到那时候再学,我们准备呀在第三个这个学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再给大家好好的讲。那么另外呢这个地方有一点我要特别的说明一下,这次我们从头至尾,认真的把那个广论的纲要全部学了一下,大家都感觉到,都了解这个这部书整个内容的精要,不但是说明了说那一部那一系,实际上说是三藏十二部的整个精要全在里头,那么这次呢?因为我自己,我自己的条件哪,限于自己的条件,虽然我总算能够找到传承的老师可是,我一开始也给大家介绍过,我自己跟我老师学,只是学一个粗略的纲要,不是细部,很认真的去学,所以在这个内容方面哪,有很多精要的部份自己也没学好,那么在我刚开始讲的不久,因为同学的好乐之心,我那时候也经常跟我的这个老师,向他报告,他就来信跟我说呀,他说你有什么问题呀,把这个问题呢写信去,他再详细的给我回答,可是实际上呢,不要说这封信啊,我印度一封信的来往,经常总是要二十多天,就算你能写信的话,因为像这种精要的问题呀,不是当面反覆推敲讨论了不大容易把握住这个内涵,所以这个写信是有它很大的困难,那么他还说如果再不然的话呢,叫我到那边去,他还会再划出一部份,特别的腾出的时间来跟我讲,可是这样的话,又要?搁下上课,还有其他种种的条件,所以呢这件事情始终没办法做,以后呢我们就想起来了,说这个广论将来呀,还重新把它以白话注解,来写成功书,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那么这样一来呢,不但能够把上面我们所感觉到这个几个缺陷,比如说有不够的地方,那么还有呢讲的时候,因为这个讲说的时候,往往就是上课的时候,大家随便说过也就算了,很多细部的地方,也许是没交代清楚,乃至于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说错了,我自己常常就有感觉,这个年纪大了,往往有很多地方自己要说的这个说错了,中间好几个地方,曾经同学指出来,当时他又问我,对啊,我自己回过头来一看,我真正要说的不是那个,结果不晓得怎么会呀讲出来,讲错了,将来出书的时候,这个情况就完全可以完全避免呢,那么因此所以上面关于这个两部份,我们就可以在后面,那个出书的时候,嗯把这个问题整个的解决,整个的解决,这个是在这地方,特别说明一下,那么关于出书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个广论的呃,最后止观二部份,一起出呢?这个不!因为我自己了解,以我学的经验来说,有很多精要的地方,从文字上面哪不大容易交代的清楚,那么学的人也是一样,不经过这样反覆的推敲,这也是个问题,所以我想将来我们还是用这两个方式,已经讲过的部份,那么将来呀要会写书,出成书,第一部就把它整个的大概,把它这个录出来,写出来,写出来了以后呢,然后再经过修改,那时候我还要请我的老师把那个重要的内涵哪,希望他能够给我们校对一下,不一定像我们一步一步,至少我会到那个时候再去请教他,那个重要的原则,怎么样?这是一部份,关于那个止观那部份的话,刚才说的原则上面我还是,先这样的这个讲,讲完了以后呢?然后看那个时候的情形,再进一步说,出书与否?这个大概的清况呢在这一次就到此为止,因为将来还要出书,所以我原始,开始的时候曾经说,呃所以这个整个的内涵,应该有一个圆满的一个这个纲要,我们说刚开始的时候一个玄义啦,什么这个内容啦,那么因为上面所说的理由,既然我们还一个这个重要的、圆满的补充,所以这部份哪到现在呢,统统都省略掉了,省略掉了,就是摆著等著,那个时候一起去作,我想我们关于这次整个的广论的部份,就到这地方为止,那么下面嘛还有一点点时间哪这个已经跟这个本论没什么……应该这么说啦就是说关于跟那个文字方面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在修习上面哪,却是很重要的,就是前二堂曾经哪特别的运用,华严、法华这个二部份来介绍证成本论的特质,这个因为在座的大部份的这个同学们哪对这个两部经都不一定很熟悉,那么法华还比较容易点,一共只有七卷,华严有这么多,有这么多,所以没办法,很详细的交待说明,我倒是希望诸位呀有机会的时候,把这个法华,尤其是法华,好好的把它念诵几遍,那么念诵几遍了以后呢,以后我在这个出书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个问题,在那个书上面写出来,那么到那个时候,你们一对比的话,就有很深刻的一个印象哦!了解说这个法华的基本精神,跟华严的基本精神,为什么透过这个本论的介绍以后,才能够充分的显发出来,而像我们平常这样的话,单那个经文上平铺直白念,尽管听起来,哦这个最上乘这个最了不起,对我们就好像是人造卫星,哎呀!觉得好呀!羡慕得不得了,可是你只有看他,他在天上,你在这地方,那么而本论是什么呢?就是说你透过了这样的介绍的话,你发现,哦!原来,这个是造这个人造卫星的这个工厂,而你却是这个公司里的工程人员,一方面固然你可以欣赏,它这个人造卫星,这么样的使你有一种仰望,换句话说,他有这么精采的特质,而你也晓得怎么照著它一步一步的走上去,这个是我在最后顺便呀跟大家特别提一下。那么现在呢,我们大家一起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