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彌勒菩薩偈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彌勒菩薩偈頌

  編者按:
  相傳無著菩薩,昇睹史多天兜率宮慈氏尊處,就《金剛經》義請益彌勒菩薩,得彌勒菩薩七十七偈。無著轉教其弟世親(又名天親),世親菩薩依照其教造論作釋,並加進歸敬偈二(首),結偈一(尾),於是就有了傳世的彌勒菩薩八十偈。
  自古以來,這彌勒菩薩八十偈就是理解、修習《金剛經》的權威性依據,無數高僧大德關於《金剛經》的註解疏論,都依經引偈,然後引申發揮。故我們把此八十偈輯出,單獨排列於經文之後、論疏之前,以饗讀者。
  檢索經藏,彌勒偈頌有元魏菩提流支(《大藏經》151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和唐義淨(《大藏經》1514《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二種譯文。前者有偈有釋,八十偈現成輯出。後者七十七偈合三百零八句,我們則從義淨另譯的對該《頌》的解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大藏經》1513)中,輯出歸敬偈和結偈,亦得八十偈。
  對二種譯系,我們校勘之後,加上編號,得二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

  摘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天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文見《大藏經》第二十五冊,1511。

  校對用:
    1、《金剛仙論》(世親菩薩造,金剛仙論師釋,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文見《大藏經》第二十五冊1512。
    2、《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唐宗密著),文見《大藏經》第三十三冊1701。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唐道氤撰)文見《大藏經》第八十五冊,2733。
    4、《金剛般若旨讚》(唐曇曠著),文見《大藏經》第八十五冊,2735。
    5、《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撰),文見《續藏經》第三十八冊。
    6、《金剛般若經偈會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清通理集),文見《續藏經》第三十九冊《金剛經新眼疏經偈合釋》。
    7、《金剛鎞》(清廣伸撰),文見《續藏經》第三十九冊。
    8、《金剛經郢說》(清徐發撰),文見《續藏經》第三十九冊。

  又:校對結果,除在下列八十偈中注明外,尚有二點需要指出:
    一、有少數本子將(15)提前到(11)前,不知何據。
    二、有在(67)前加上一偈:「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身不可見,彼識不能知。」最早見於宗密之《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上述二點,或與七十七偈數目不合,或與義淨譯系不能契合,故不取。僅於此指出,聊備一說。

(1)法門句義及次第 世間不解離明慧 大智通達教我等 歸命無量功德身

(2)應當敬彼如是尊 頭面禮足而頂戴 以能荷佛難勝事 攝受眾生利益故

(3)巧護義應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囑

(4)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或作「工」)德滿

(5)檀義(或作「度」)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為修行住

(6)自身及報恩 果報斯不著 護存己不施 防求於異事

(7)調伏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8)分別有為體 防彼成就得 三相異體故 離彼是如來

(9)說因果深義 於彼(或作「後」)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三德備

(10)修戒於過去 及種諸善根 戒具於諸佛 亦說功德滿

(11)彼壽者及法 遠離於取相 亦說知彼相 依八八義別

(12)差別相續體 不斷至命住 復趣於異道 是我相四種

(13)一切空無(或作「生」)物 實有不可說
    依言辭(或作「詞」)而說 是法相四種

(14)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實相 聞聲不正取 正說如是取

(15)佛非(或作「不」)見果知 願智力現見 求供養恭敬 彼人不能說

(16)彼不住隨順 於法中證智 如人捨船筏 法中義亦然

(17)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 無說離言相

(18)受持法及說 不空於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19)於實名了因 亦為餘生因 唯獨諸佛法 福成第一體

(20)不可取及說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說離二種障

(21)佛於然燈語 不取理實智 以是真實義 成彼無取說

(22)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非形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23)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復然 遠離於諸漏 及有為法故

(24)說多義差別 亦成勝校量 後福過於前 故重說勝喻

(25)尊重於二處 因習證大體 彼因習煩惱 此降伏染福

(26)苦身勝於彼 希有及上義 彼智岸難量 亦不同餘法

(27)堅實解深義 勝餘修多羅 大因及清淨 福中勝福德

(28)能忍於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勝義

(29)離我及恚相(或作「瞋恚」) 實無於苦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30)為不捨心起 修行及堅固 為忍波羅蜜 習彼能學心

(31)修行利眾生 如是因當識 眾生及事相 遠離亦應知

(32)假名及陰事 如來離彼相 諸佛無彼二 以見實法故

(33)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以諸佛實語 彼智有四種

(34)實智及小乘 說摩訶衍法 及一切授記 以不虛說故

(35)隨順彼實智 說不實不虛(或作「不實亦不虛」)
    如聞聲取證 對治如是說

(36)時及處實有 而不得真如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37)闇明(或作「如」)愚無智 明者如有智
    對治及對法(或作「對法及對治」) 得滅法如是

(38)於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復成就何業(或作「等」) 如是說修行

(39)名字(或作「見」)三種法 受持聞廣說 修從他及內 得聞是修智

(40)此為自淳(或作「醇」)熟 餘者化眾生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41)非餘者境界 唯依大人說 及希聞信法 滿足無上界

(42)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遠離諸障 復能速證法

(43)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如是等勝業 於法修行知(或作「顯彼修行業」)

(44)於內心修行(或作「如是無有相」) 存我為菩薩
    此即(或作「則」)障於心 違於不住道

(45)以後時授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為相

(46)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或作「說故」)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47)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48)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或作「大」)身

(49)不達真法界 起度眾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50)眾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聖自智信 及聖以有智

(51)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或作「無」)種實 以見彼顛倒

(52)種種顛倒識 以離於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顛倒

(53)佛智慧根(或作「為」)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或作「根」) 故重說譬喻

(54)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55)不離於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56)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於法界 說法無自相

(57)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眾生眾生 非聖非不聖

(58)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59)有無上方便 及離於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60)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一法寶 勝無量珍寶

(61)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切世間法 不可得為喻

(62)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 以名共彼陰 不離於法界

(63)取我度為過 以取彼法是 取度眾生故 不取取(或作「彼」)應知

(64)非是色身相 可比(或作「顯」)知(或作「諸」)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65)非相好果報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異相故

(66)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67)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68)示(或作「亦」)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或作「故重說勝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69)是福德應報 為化諸眾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70)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於是法界處 非一亦不(或作「非」)異

(71)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為末 示現煩惱盡

(72)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別喻

(73)但隨於音聲 凡夫取顛倒 非無二得道 遠離於我法

(74)見我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75)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76)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或作「佛」)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77)非有為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為法 妙智正觀故

(78)見相及於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79)觀相及受用 觀於三世事 於有為法中 得無垢自在

(80)諸佛希有總持法 不可稱量深句義 從尊者聞及廣說 迴此福德施群生

    第二部分

  摘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頌》(無著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義淨譯),文見《大藏經》第二十五冊,1514。
  校對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釋,三藏法師義淨譯),文見《大藏經》第二十五冊,1513。

(1)此經文句義次第 世無明慧不能解 稽首於此教我等 無邊功德所生身

(2)具如斯德應禮敬 彼之足跡頂戴持 覺轅難駕彼能乘 要心普利諸含識

(3)勝利益應知 於身并屬者 得未得不退 謂最勝付囑

(4)於心廣最勝 至極無顛倒 利益意樂處 此乘功德滿

(5)六度皆名施 由財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6)為自身報恩 果報皆不著 為離於不起 及離為餘行

(7)攝伏在三輪 於相心除遣 後後諸疑惑 隨生皆悉除

(8)若將為集造 妙相非勝相 三相遷異故 無此謂如來

(9)因與果甚深 於彼惡時說 此非無利益 由三菩薩殊

(10)由於先佛所 奉持於戒學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11)能斷於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為具慧 二四殊成八

(12)別體相續起 至壽盡而住 更求於餘趣 我想有四種

(13)皆無故非有 有故不可說 是言說因故 法想有四種

(14)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實想 不如言取故 取為正說故

(15)佛了果非比 由願智故知 為求利敬者 遮其自說故

(16)證不住於法 為是隨順故 猶如捨其筏 是密意應知

(17)化體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非二取 所說離言詮

(18)自受為他說 非無益集福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19)得自性因故 此餘者是生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勝福

(20)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說 解脫二障故 說妙生無諍

(21)在然燈佛所 言不取證法 由斯證法成 非所取所說

(22)智流唯識性 國土非所執 無形故勝故 非嚴許嚴性

(23)譬如妙高山 於受用無取 非有漏性故,亦非是因造

(24)為顯多差別 及以成殊勝 前後福不同 更陳其喻說

(25)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26)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於餘不共故

(27)是甚深性故 勝餘略詮故 冑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28)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29)由無恚怒情 不名為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30)生心因不捨 是故應堅求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31)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於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32)彼事謂名聚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此 由真見相應

(33)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34)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由諸授記事 皆無有差別(或作「舛」)

(35)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36)常時諸處有 於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37)無智猶(或作「由」)如闇 當閑(或作「闇」)智若明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38)由如是正行 獲如是福量 於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39)於人(或作「文」)有三種 受持聞廣(或作「讀演」)說
    義得由從他 及己聞思故

(40)此謂熟內己 餘成他有情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殊勝

(41)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42)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43)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於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44)由自身行時 將己為菩薩 說名為心障 違於無住心

(45)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菩提彼行同 非實由因造

(46)無彼相為相 故顯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為相

(47)謂以法身佛 應知喻丈夫 無障圓具身 是遍滿性故

(48)及德(或作「得」)體大故 亦名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說彼作非身

(49)不了於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淨土田 此名為誑妄

(50)於菩薩眾生 諸法無自性 若解雖非聖 名聖慧應知

(51)雖不見諸法 此非無有眼 佛能具五種 由境虛妄故

(52)種種心流轉 離於念處故 彼無持常轉 故說為虛妄

(53)應知是智持 福乃非虛妄 顯此福因故 重陳其喻言(或作「說」)

(54)謂於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55)於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56)如佛(或作「來」)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57)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由非眾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58)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59)及方便無上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為善

(60)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61)於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於世間 喻所不能及

(62)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眾生 於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63)若起於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64)不應以色體 唯(或作「准」)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65)即具相果報 圓滿福不許 能招於法身 由方便異性

(66)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67)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68)更論於福因 為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69)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70)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71)微塵將作墨 喻顯於法界 此論造墨事 為彰煩惱盡

(72)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於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73)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74)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75)由得二種智 及定彼方除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76)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77)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78)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并現存 未至詳觀察

(79)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於有為事中 獲無垢自在

(80)由斯諸佛希有法 陀羅尼句義深邃 從尊決已義廣開 獲福令生速清淨
4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