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地藏經演孝疏


    地藏經演孝疏

    浙甌平邑 東林寺沙門 知性 述

    偈  頌

  世尊所說法  無量若微塵  唯地藏本願  及盂蘭盆經
  廣談出世孝  尊者目連可  誓度盡眾生  地藏願最大
  百善孝為先  風木心常驚  長念罔極恩  使人涕淚零
  況復空地獄  度多生父母  即此廣大心  自足證無漏
  佛性人本有  勿隨六道轉  事理兩俱盡  孝道方圓滿
  一切法趣孝  是趣不過焉  善哉知性師  用疏演孝疏
  所願茲書出  流傳於來今  更願見聞者  勿負師用心

    時維

    中華民國十八年李近聃大居士頌於上海二憶精舍

    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蓋聞孝為眾德之本,教道之所由生也。諸教悉宗而尊之,然佛教猶殊尊也,意欲略闡明之,分有八種:謂世孝、出世孝、事孝、理孝、行孝、化孝、單孝、廣孝,雖種種不等,誠人心事孝之不同也。行孝之人之有別,須分歧而配人焉。良夫出世之孝。誠由世孝之為根本,故論世間,出世間一對也。理藉事顯,事為理之先驅,而明事孝理孝一雙也。依孝道而行持,然後普化於人,故有自行、化他之二孝也。或耑志奉養,獨善其親者,或有窮義遍孝者,故有單廣之異也。良以至德大聖,鄭道帝王,憑孝道為德本,堪臨民以風化,其蒙聞奉行,則治國家常和平矣。且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宗之有序,唯明孝德之流芳也。故例事親奉佛,同依孝道,盡倫之大行,即極性之妙理,事理義備各宗教同遵,則孝順之道包含大矣。以是不得不分八科,而述論之如次。
  首明世孝者,孝是天下萬善公例不可缺也。曾子曰: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故大聖人,積至善以化民,唯孝而已矣。茲庶民以從化,聊不肅而儀。歸德有本者孝也。尚書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謂是天子能盡孝,而天下之人,皆賴效之盡孝。誠吉祥普善,至德要道,以順遍天下之良意,無復加也。或位尊上相,有懷孝者,在上必不憍,而鎮國家以和民心,百僚既從,高位堪長保守,而爵安矣。故諸侯將相,亦以孝行為本也。苟有為國家而進賢能之士,須承孝順之為心也,事君必忠,事長必順,交友必信,居官必廉,臨民必寬也。若不忠非孝,非順不孝,爽信乏孝,有傲靡孝,不驍罔孝,而能長盛者未知有也。是故非公益之法不言,無驍益之道不行,口自善而不擇說,身踐孝而不擇行,方說遍天下而無口過,行於地球而無怨惡,如是則孝道樹幟,乃官場之行孝焉。資養父母,侍極情而誠愛,隨口體而無違,宜天道分配地利,謹身節用,以奉父母者,務拳拳於左右,是普通人之行孝也。該人世行孝,不論上下大小尊卑,獨貴誠實真心者,崇之宗之傳之焉。
  次出世孝者,梵網云:釋迦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明制止。是知依戒即行孝也。誼斯孝戒名別,體同之義,推充擴之,三學之行皆孝也。孝為戒學之端倪,無孝不稱戒者,戒而自持不戒人者不孝也。能戒人而不自行者不順也,設能自他和順,未發大願迴向一切成佛道者,非佛本懷,亦不孝也。定也者,稟道行之法,而入神也。著定樂而不進趣者,不孝也,體會佛意,志期大道,畢至歸無所得,有一不如法而修習者,非孝也。慧也者,能判斷可否,明大小乘之法要也,思越孝行之外觀察契宜之先圖也。不依佛學之慧,仍屬世聰,非出世之智慧,是不孝也。故佛使習學小乘,經律論之智慧,然後增明大乘之智慧也。蓋戒定慧,由趨徑而入階級,臻極至善,以登妙道,必從稟學孝順,師僧三寶以訓教也。此茲莫大之魏功,求至道之法,使吾儕疾成無上菩提之道者,唯學孝順而成就焉。
  次事孝者,僅表現世,生身之事相也。故生吾者,父母也;育吾者,父母也,天下之有為者,莫盛於生身也。父母者,形生之根本也。白刃可冒,飲食可無,而此大恩,不可忘也。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吾人奉父母之遺體,當思父母生我之身,無一體之不具,生我之心,無一理之不全,時刻保守成其為人,不放失淪於禽獸者,此不可不深感長思,而起行孝也。故受父母之遺體,不敢毀傷,是立孝之始全也。凡立志勤身,矢念產業,揚名於當世,播父母之嘉盛,乃至垂永世之傳業者,為孝之終極也。孝親須敬者,孔子謂子游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故敬父母,唯其疾之憂,若為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允所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親矣。人不論貴賤,事親不無其行焉,而不終身肯切,或都退初心者,其未審察自身從何所來也。乃凝神細思,周身形軀,仗慈親而有,可不終生事之以禮乎。古人云:嬛嬛不孝軀,寸寸慈親血,烏鳥正多情,百年空淚竭。誦此之言,則孝心自感發矣。生我育我,以至成人,若干年之劬勞,孝心之人,奉之養之,能酬若干年之鴻恩耶否!筆寫至此,淚不自禁矣。普勸諸君子,速務此道,勿俟落風樹之悲,雖屬事孝,誠人人之所遵行也。
  次理孝者,明心修德,達道之孝也。禮記云:小孝用力,中孝以勞,大孝不匱。故養不足以報恩,而賢聖以德報之。德不足報,而賢聖以道達之。德者,仁恕與人也,道者,明心達神,任出要之路,堪兼自他了脫生死之所為也。若地藏目連等類是也。備萬善而等資,被宇宙以普勳,仁風遙聞,望弘德而自順化者,大聖堯舜等流之德孝是也。且夫事孝易彰,理孝難見矣,有可見者,孝之行也。不可見者,孝之理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形容也。能行其形容,厥中不修其理。則事父母不篤,惠人不誠。苟能修其理,而行乎形容,豈惟事父母,而惠人耶,是知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與孝同理,鬼神和孝同靈,然天地鬼神,不可以遠孝而求也。尤不可以詐孝而自欺也。即梵網所云:至道之法,須孝順之義也。儒曰: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天經地義民行等義,處處備明詳說矣,大矣哉,理孝之為道也夫。
  次行孝者,分緇素兩端說之。以行孝之人,與天地之參德,和日月以洞明,堪共萬物之化育,乃三才之一也。茲於為人王,則國基鞏固,王道風化,必弘盛於振世也。乃至為人子,注意於孝道者,良以格物、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外此也。古之舜帝,知極危而不違親,孝心感動天地。以至登帝位,服堯喪三年,名播天下,黎民加志以瞻仰。賴孝行,而廣化無復加矣。迄至文帝,奉疾母,親嘗於湯藥,晨昏事之不倦,堪稱誠孝也。查知有道明君,累朝以來,崇踐行孝者有之,而不勝枚舉也。有棄官而尋母者,若朱壽昌;表陳情以終養者,晉李密等。悉輕榮華,而重孝心,以行孝道焉。孟宗,哭竹生筍。王祥,臥冰求鯉。同孝行而奉養,是誠心之所感也。黃香,扇枕溫衣。閔損,寒時單衣。均就孝心而發現也。丁蘭,刻木以祭禮。王懷,聞雷而泣墓。咸憶追思,以補行孝之心也。搜尋先賢古聖,各行孝之不同,焉得勝錄乎。總而言之,君子貴乎務本也。古云:卻問身從何所來?,曰:自呱啼孩笑以至成立,皆父母之劬勞爾有也。靜心細思,縱其竭力奉事,且不如父母之待我焉。豈不溯思推源,而行孝者哉,人道之大恩不可不報也。或問曰:緇門之不當行孝耶?不明行孝耶?答曰:應當行孝也。正明行孝也。古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例知諸佛大聖,宗乎孝親,而成菩提,方報大恩也。故我佛任父王之命,昇忉利三月,說法報母,使獲道倫。目連,見亡母墮於塗炭,哭動天地。宗賾,嘗有供母之堂。道紀,荷親以篤母。慧能,鬻薪以養母。道丕,祝異骸而瘞葬。都全道孝之雙美也。智藏,事師恭於事父。常超,孝師以中禮節。故父母雖生我以形軀,師長開導我,出要之道路也。為釋子之流,事孝父師,不可偏廢也。
  次化孝者,換而言之,即行孝之人,起教他之易化也。故先帝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者,而以孝立教也。得諸懷孝之理於自心,起諸博愛以誨民,親疏無遺,民族和睦者,由孝也。君子之要,在乎孝悌者,教化諸民,相親相愛,無有善於孝也。大孝者非止一二家戶之曉諭也。蓋君子,躬行孝道之於上,而教天下以孝。則天下之人,自然感化,而各孝敬其父。是即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苟無孝心至德,其民孰順化之有易哉。如此而知,其至道至德,由斯資成也。佛經:明化孝者,順就一切道品之法,而軌行者,是為孝之義也。若能自行三學,而不使人學者,是為自行無化之不孝也。堪用思議之道而引人,且不知不思議者,是淺解而不窮深之不孝也。信知不思議,而不行持修證者,是解而未剋之不孝也。噫!孝義難明矣。何得論乘以例孝耶。曰:欲希一切眾生,領最上乘,證不思議果,是佛之本懷,既為佛子,而不體會佛心,猶不助務佛化,焉得為孝乎。故凡有大乘解行之人而起行化則易,例乎以孝立教,不亦宜乎,安得不明而有懷疑哉。
  次單孝者,獨私耑志,不知其他也。若觀志於現在,察行於將來,總而言之,順三年而不改者,單孝也。有人(後漢蔡順行孝之人)親喪葬訖,廬居墳墓之間,誠純孝子,能感驗禽獸者,是亦獨孝也。或有隨親荷遊者(道丕師其母欲遊,必自背負之。與之助,則曰:吾母非君母也。)雖極篤事親,亦屬單孝也。縱其終身奉養,卒世蒸嘗者,不布傳父母之道,猶單孝也。須其事親,有不可使雙親有冷淡心,不可使雙親生煩惱心,不可使雙親有驚怖心,不可使雙親有愁悶心,不可使雙親有難言心,不可使雙親有慚愧心,乃至起身動念,都不忘孝思者,然不知諫明善惡三世因果,斯亦統歸單孝也。
  次廣孝者,深窮生生世世,普孝一切眾生,皆我父母也。佛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互為父母。依佛言而行孝佛孝,是正勝法王子之大忠臣也。弘行六度十度,廣順眾生,盡就其意,為事長之義同也。精修戒定慧之道,解行一如,心口無虧,為事友必信之義也。凡有內祕外現,處處建設,益眾利生者,同居官必廉之義也。視一切眾生,為未來諸佛,是臨民必寬之義也。是知承諸佛教,普化眾生為行孝也。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此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也。而能不殺、放生者,廣孝無越於此也。自行而能勸人者,功堪倍矣。大戒即大孝,於此可明矣。欲報多生父母,不發大願,依大戒,修大孝行,未足報酬也。故觀地藏經中,大士之來歷,欲度盡眾生,堪稱大孝大願大戒無過有上矣。吾儕末運緇素,須努力行孝,報萬一之慈德者,不可不踐徹也。聊斯八種孝義,概論攝機,文似重煩而苦心誠意之若是也。總而言之,當人一念之孝心,各皆圓具也。

  敬告現行孝士:若雙親在世,須極心奉事,兼勸行善,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親若亡故,必心身作善造福,追而報之。或讀誦經典,修諸功德,而迴向之。使出五濁,長辭六趣,願其得證無生法忍,登不退地。則不同世人浮孝,乃出世之大孝也。故斯演孝疏之作,欲表鄙情追悔風樹之含也。

    佛須說此經

  原夫釋迦文佛,應跡於南瞻部州,印度迦夷羅國,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至八十餘年,將入涅槃之時,追思生身聖母,神棲忉利,欲昇為母說法,故有此經出現也。略申意義十條,如下:
  一者膺報十月懷胎之恩,三年乳哺之德,故不得不昇忉利,三月說法,令證聖果,出三界不落諸苦,是行孝思之雙全,第一之要也。
  二者雖然出家,大道已成,溯源歸本,仍不離越世諦。出世之法,完全在世事實行無缺,方顯出世妙之有由使,著理不敢廢事也。
  三者佛佛皆然,為母說法之後,方入涅槃,全一化之始終,期流後而禮義不缺,俾歷代諸祖繼規承孝自得有緒,以至弘化無有窮盡也。
  四者使正象末法中弟子,以佛為模範,佛能行孝報恩,將來仿之踐轍而有方,若遵行者而孝道彌世矣。
  五者顯地藏菩薩,於過去行孝,以因成果,令現行發大心者,須孝敬為當先,不可以緩延閑視之。認斯孝親,即是菩薩,萬無二無別也。
  六者儒有孔子閑居,為曾子說君、侯、大夫、士、庶民五孝經,至於治用莫不由孝,至德教所由生也。釋氏之有此經,亦為五乘七方便之治用,莫不由至德發生一切教法也。
  七者俗人孝道僅於一世,此經說過去因地,奉孝始發道心,矢言宏誓,慈親離苦超昇,是經驗之實證也。
  八者深明因果之人,例地藏諫親生信之法,縱未全信,仍承孝順之子,而得生天者,由誠心追報所及也。
  九者南閻浮提罪報,第一不孝父母,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是勵誡不孝者而起行孝道也。
  十者幼稚之時,親人已亡,追報不及之人,此為緇素報恩之法,使致自知生處,資行孝不疲倦者,功有攸歸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玄義

  原夫法性無為,不落諸數。靈知寂照,絕義絕思,為聖賢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自無住本,立一切法,名言始興。中道究竟之處,嘉號第一義諦。明明歷歷了脫根塵,炯然無物,稱般若之炬智。眾生晦之,循業流而不還。諸佛曉之,全彰三身應用而無極。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誠無二也。故自他色心,悉遮那妙體,欲羨臻剋,離心之外,無片物之所得。既屬一心以為本,學聖學賢,惟心學修觀耳。是知十方諸佛法門,元是眾生心內之法門歟。故經云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心為善惡主,心為迷悟源,心即法也。是心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然地藏菩薩,自初發心,造就一切善法。係即悟自心之法,而起造也。心純是法,與法應用相印。造成事理圓融,生佛致等,而度盡眾生,不越心外之度生,良終日度生,不著度相,方真度生也。心本無相自從緣心所起,與心作相。經云:本是不有,無明和合而有。專向一切境相,隨心所緣,念念相續,以此而得住持,暫時為有。究竟虛假,皆如空花。今所指南,唯此心地法門,於當念之妄心云爾。今經貴明,果報業緣,唯心所為,各各私作,彼彼別受者此也。業緣有輕重,果報分巨細,心作心受,如是因果纖毫焉差。然且置之後論,先解全經名題。
  將釋題,須以五重玄義,預述經中大旨。然後則明觀法,承行修持。方教觀之並運,是宗主垂範之典型也。五重者: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此五重皆稱玄義者,懸敘經中之要義也。玄者幽微難知也,義者心意有所憑也。將此陳之於前,令人一覽,便知經中大略要義宗旨。此經人法兼喻為名;顯所迴向法界性為體;行孝誓願為宗;廣設方便度脫六道為用;同法華涅槃開顯為教相。蓋以名若無體,則無致歸。體若無宗,則不能顯體。宗若無用,則難明功能。用若無教,則不知時昧。即所謂,提能詮名。識所詮體。顯體由宗,宗成體顯,妙用在其中矣。更明判教,屬時昧之部類。則義旨昭然,明似指掌。譬之木匠造屋,尺寸屋樣先圖,然後起工運作,一一都由心目,并樣之所軌出也。此亦如是,以五重玄義,大綱總圖之,一經之網目,羅含於其中矣。

  第一,不思議人法兼喻為名者,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題,經字是通題。別者與諸經各別不同故。通者經字,一切諸經皆同故。此是通別一雙。地藏菩薩是人題,本願是法題,次是人法一雙。地藏似兼喻題,菩薩大道心之人是人題,似人喻一雙。總而言之,人法兼喻立題也。据當文,如來讚嘆品中,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今獨標願,餘二不題者,菩薩因地發願,必起實行。行願既成,其間慈心與樂,悲心拔苦之力用,自然於其中,故願行力三同一體耳。隨舉一名兼二必備也。
  地藏二字,雖屬菩薩名字,義實兼喻也。地字分為二種解釋:
  一、以儒書釋,因外粗相之四大,地居其首,五行之一也。蓋兩義既判之後,地為萬物之祖,元氣之所生也。其卦為坤,其德為母。易經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彊,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以其褒體用廣厚,德大難言,若約義推之,則有能持義、能育義、能載義、能生義。謂能持,則山河大地,一切萬物,唯地維持,持而不失者也。能育,則增長一切萬物,如春生夏長是也。能載,則乘運密移,咸使秋收冬藏之結果也。能生,則地為產生萬物之母,無物不從地生也。
  二、約心地釋者,四念處云:始從初地,俱有住持、生長、荷負之義。所謂住持則住於本性,顯持法身。如三草二木,由地而住持,五乘七方便,發大小之行願,亦由心地而住持。係心地為萬法之總持也。生長者,約智斷邊說,以無明所障分分破,理體智慧分分生。具有恆沙功德,漸增漸長,稱性無緣作用,似生長義。荷負者,約慈悲利物同體邊說。承諸佛敕宏化之責任,誨導眾生是其家業。至後究竟,亦具此三義。四教義云: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動,能與無緣大悲之心,荷負一切,故名為地也。藏者亦約喻以顯法也,正如世間七寶庫藏,例同出世三德祕藏。經云: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其人藏積此寶,為未來作用。忽來惡賊侵國,值遇惡王之加害。為要贖命,寶不得藏,乃當出用。諸佛祕藏亦復如是。以眾生本具三德祕藏,而不自知,隱故名祕,覆故名藏。眾生不解,稱為祕藏。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藏。由眾生性具三千之珍寶,被煩惱六賊之所侵,值意識惡王之加害,乃出此三德祕藏,以融禦之,則贖常住法身之慧命也。今地藏菩薩之大願,欲俾一切眾生,贖常住之慧命者,良以此義,以定名爾。蓋三德祕藏,蘊在一切眾生身心之內。諸佛悟之而證得;眾生迷之而流轉。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以常存,存即藏也。
  菩薩具足應云菩提薩埵。大論釋云: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就眾生。秦言大道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者,名菩提薩埵。天台於淨名疏解云:用諸佛道,成就眾生。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賢首云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有自利利他之兼益者。
  然菩薩之義,應具四教:一、凡夫地上,根性大利之人。初發心時,便緣四諦境,發四宏誓願,即稱菩薩。修事六度行,乃藏教菩薩也。二、體色即空之人,斷證與二乘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道觀雙流,自他兼利,遊戲神通,成熟眾生,希佛國土之嚴淨,此是通教菩薩也。三、從初發心,希緣廣闊之境,望登地為指歸,稟修事理六度十度,次第修持,經歷無數劫之行門,此乃別教菩薩也。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心不由他悟。縱行十度,不離一心。隨舉一度,圓攝互具。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是圓教菩薩也。
  今經既同開顯,義當屬圓。觀地藏發願歷行,仍在別義,須判假別明圓,萬無一失矣。
  次釋本願之法者,本即往昔之本初也。心望所期為之願,有希須樂欲之意,是因地發願,立行之法。誓求滿足,捨諸所愛,仰效度生之轍。乃地藏菩薩疇昔物物沙界,界塵之劫,久遠久遠以前,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行孝之時,所發之大願也。亦即性地之本,本性之力用,稱性周遍。故願亦稱性周遍,本誓本行亦無不稱性周遍也。願若不依性,名為狂願,誓行亦如是。然立願有通有別。通者,即四宏誓願,依四諦而發心,觀世間因果皆苦,良出世間因果皆樂。故依苦樂之境,發與樂拔苦之心也。依苦諦誓度一切眾生,依集諦誓斷一切煩惱,依道諦誓學一切法門,依滅諦誓剋無上佛果。一切諸大菩薩,俱發此等之願,故名為通也。別願者各人私發也。或八願十二願,若彌陀四十八願,觀音十六願等,今經若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為母發心而救六道苦,則以孝行,為大土本地發心時之別願也。又地藏菩薩,所發本願,通別兼收。總以四弘,靡時不發,直無間斷,是其本願。別則悲心偏重,耑向受苦眾生。永作幽冥教主。故若通若別,並從本性,而發大願。本誓本行,一一悉稱性而作。即圓教無作之大願也。
  次釋經者,乃聖教之都名也。梵音素怛覽。或無翻、有翻,和合有無,歷法觀心。
  言無翻者,以含湧泉義,其中義味無盡故。又含出生義,能生妙善故。又含墨線義,楷定邪正故。又含顯示義,能指示正理故。又含結鬘義,貫穿諸法故。具此多義,故不敢翻也。
  二、或言有翻,云法本,云善語教,云經。於一作三,後前總括,三五成十五義也。法本者一切法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則有言說。以前三悉檀,依第一義悉檀為本。一切諸法,皆以實相為本,故云法本也。善語教者,金口誠言,一音之中,有無量音。一言為善教,派出無量言教。若通若別,隨機被物。聞即得道,故云善語教也。言經者,古今聖賢哲士,咸謂契經,上契諸佛二諦理,下契群生三根機。又有訓常義,梵典不可改,名教常。真正不雜,名行常。湛然不動,名理常。又有訓法義,有法可軌,有行可軌,有理可軌也。
  三、和合有無者,天台云:且据一名為正,不使二家有怨。從古及今,譯梵為漢,皆題為經。妙玄引開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間聖說為經,賢說子史。彼聖稱經,菩薩稱論,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
  四、歷法明經者,舊用三種解釋。(一)用聲為經。如佛在世,金口演說,但有言音詮辯,聽者得道,故以音聲為經。大品云:從善知識所聞。當文云:放光已後,出種種微妙音,告於天龍八部是也。(二)用色為經。忉利神通品,及見聞利益品。放十種光明雲是也。若佛在世可以聲為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為經。大品云:從經卷中聞。(三)用法為經。內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心曉悟,即法為經。當文云: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蓋此三塵為經,餘可例知矣。
  五、明觀心釋經者,類上四科:一類無翻者,心含善惡諸心數等。當知此心,諸法之都名,何可定判。若惡是心,則不含善心,及諸善心數;若善是心,則不含惡心,及諸惡心數。不知何以目心,以略代總。故知略心,能含萬法,況不含五義耶。經云: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即此義也。二類有翻明觀心者,心即由也,一切語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由於慧心。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念中求。心是經緯者,以覺為經,以觀為緯,結成語言。慧行心為經,行行心為緯,織成眾行之本。觀境為經,觀智為緯,觀察迴轉,織成一切文章。又心即是契。觀慧契境,是契緣。契樂欲心,為契教。契第一義心,為契理。心為法本者,一切諸法,由心為根本。今以善心善觀,定之即善語教也。心常者,心性常定。猶如虛空,誰能破壞者。惡覺不能壞善覺,名教常也。邪行不干擾正行,名不雜行常也。邪理不能滅正理,名不動理常也。心是可軌者,有觀法,是行可軌。有觀境,是理可軌也。三類有、無、和合,明觀心者,心本無相,與有相和合。心亦通善通惡。是心宜代於經也。四類歷法觀心者,如觀音聲為經,色香味等,皆為經歟。唯心曉悟,即法為經也。以上略述人法及兩通別,都以約喻顯法,而釋經題之名竟。

  第二,顯不思議法界性為體者。肇云:名無召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無名無物,名物安在?蓋第一義中,無相無名。世諦言之,無名無以顯法。故初釋名,以名名於法,法即體也。尋名識體,以體為總致歸,今點當經要文,正理之性體。真性非無二軌,欲令易解,是故直說。後顯宗用,非無初軌。兩得互顯而已。體者,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非但會之至難,亦乃說之不易。故文云:聞至本識,其識性之體,與法界性同。文云: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勝妙樂。法界是理也,妙樂必具常(編者註:此處疑漏一「樂」字)我淨之四德也,是知此經,亦可法界理為體也。經中三處,迴向法界,究竟成佛。法界性,決為當經體。體無言說,言辭相寂滅。經云:生生不可說(藏教經體),生不生不可說(通教經體),不生生不可說(別教經體),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經體);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何以一切諸經,決須歸體耶?釋論云:諸小乘經,以無我、無常、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故舍利弗云: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此大小乘諸經之總印,印定半滿一切經體也。當知諸大乘經,畢定須得實相之印,乃得名為了義。一切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即信,無印不足為憑也。此經既同法華開顯,法華明諸法實相,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此經一瞻一禮,咸獲大利,於佛法中,獻一少花少水,並脫幽冥之苦。或一沙一塵一毛一渧若能迴向法界,至受勝妙樂。豈非法界性,為一經之指歸乎。譬如梁柱綱維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內之空如體,梁柱如宗。屋若無空,則無所容受;宗若無體,則無所成立。屋若無此空,不能成一切所作,所作即用也。故法界性體,若太虛空,容受四聖六凡。地藏菩薩,安此法界性體中,立願度生,焉有窮盡哉。略點經體竟。

  第三,明不思議行願為宗者。修行之喉衿,顯體之要蹊也。如梁柱維持其全屋,如結網提其綱維。提綱則眾目自張;梁柱安隱,則椽桷存而不斜。準當經文殊問佛云: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成就不思議事。方知行願為經中之宗要也。然宗與體不可以一,一則混濫;亦不可以異,異則孤調。宗若非顯體之宗,則邪倒無印;體若非宗家之體,體則狹而不周。不異而異,不同而同,強分體宗耳。
  若過去時,為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而立行願,自希期就。由因地以至今,皆以行願為宗似屬自邊。當經中諸處,令至授記,似屬六道眾生邊。若自若他,俱是行願為宗。
  問:諸菩薩行業清淨,自然獲清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今乃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方剋。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法界願,亦復如是。行、願二法不可分離也。
  行者不出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十住入空之行也。二、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化他十行十向入假之行也。三、天行,謂初地已上,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中道之行也。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即用慈心也。五、病行,謂示同九界三障,煩惱身之蔽病,方誘引之,即用悲心也。復有一行,如來行,一行一切行也。地藏因地發心迄今,經歷五行,本居如來行也。
  次釋願,須分四教菩薩各有通別二願。與樂不無上中下之差別。下願與樂通別者,別則與今世因緣樂,通則事四誓之望果也。中願與樂通別者,別則與後世因緣樂,通則界內理四誓也。上願與樂通別者,別則與涅槃樂。通則界外事四誓也。上上願與樂通別者,別則發心究竟二不別,菩提覺法樂,通則界外理四誓也。地藏之願本在上上,假上願以顯上上也。行願二法合之,為本經宗,宗不越法界性。釋稱性行願,以明宗竟。

  第四,不思議方便度脫為用者。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如來以權實二智為妙能;此經於五濁惡世,調伏剛強眾生,方便度脫為勝用。前就體以辨宗,使體宗之不濫;今就宗以論用,使宗用之不濫。謂宗中有用,用中有宗,亦有用中之用。願令六道盡成解脫,是宗中有用。若根淺無讀誦性,念名服水,即獲聰明。獻一花一香,敬禮是人,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等文,是用亦有宗。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汝之神力、慈悲、智慧、辯才,皆不可思議。以慈悲為本,方便為用,悉屬用中之用也。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於娑婆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教化之,此等諸文,統為當經中之妙用也。今經同法華,開權顯實,指權即實之方便也。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方便隨機利物也。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也。方者指示也,便者妙也,物物處處指歸妙體,為當之勝用也。經中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使獲大利,即獲法身妙體之大利。如念一名號,碎地獄而生天堂,亦是經中之勝用。皆稱法界性之論用也。略釋用竟。

  第五,同開顯為教相者。佛於無名相中,說出名相。凡言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別同異之旨。四教義云: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能說明道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為解,三轉凡成聖。地藏大士現身六道之中,於四不可說,隨機說出,四悉檀赴緣,相宜教化。物心自轉,大概不越此三義,故約以判教也。
  相之同異,要明五時,乃智者大師,憑華嚴涅槃二經,四照五味之文,判一代聖教共列五時:一、華嚴頓相有別圓之異;二、阿含漸初相,純小之同;三、方等漸中相,對半明滿之各異;四、般若漸後相,帶通別二歸圓之異;五、法華涅槃漸圓相,漸圓者,待四十年後,故漸。收四十年前未圓,都會於此,包收之圓也。純圓無雜粗之妙同也。今經在法華之後,涅槃之前,故屬第五時收。稱佛名號品云: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釋迦成佛以後,五十三年,中國壬申年,佛先昇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詣母所,暫屈禮敬三寶。摩耶夫人聞之,乳自然出,直至佛口。即同文殊俱至佛所。佛為說法,得須陊洹果。三月將盡,欲還涅槃,帝釋作三道寶階,佛與母分別,大眾俱從下還祇桓。案行法經,卻後三月,我當涅槃。此三月之中,即為母說法。則知行法經,在辛未年十一月之望說畢。即日昇忉利,此經三月說畢,欲入涅槃,則知壬申年二月十四日,下閻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故此經深明因果,屬涅槃。說律扶常意也,在第五時,不必疑矣。
  次約觀法。承行修持者,前文教義令解。若不明心,觀法修持,仍託空談,非山家本意。天台立宗,貴乎三觀類通萬法,明歸一念之妄心耳。教以開解,觀以起行,教觀並行,如鳥二翼,車之兩輪,運行無滯矣。
  然教既分為四,觀亦分四,謂析、體、次、不次之別。若析法之觀,正因緣為所觀之境,非此經教部所宜。體法之觀,觀六道陰入,皆如幻化。智境不周,即具之旨未明,亦非所宜。次第觀法,耑緣登地,中道之境而為所觀,迥出空有之表,不即二邊,非此經觀六道受苦,不離萬法,即法身也。不次第觀者,直下當念,觀不思議境,是名法界觀。然十法界之理,義由教顯。十法界之妙觀,旨由當念明心。一家宗要,必先溫玩領解起行之文。解行詳則境觀明矣。
  止觀一部,其要在乎解行,解則圓解,明諸法本真;行則妙行,定境用觀。然境智常住,無二無別,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以是擬知,須揀前三種思議之觀,唯修不次第不思議之妙觀,觀於法界性也。揀境揀觀,定觀起行,乃仿止觀一部之綱格,為進道之要宗也。

  前文五重,各稱不思議,欲顯一念三千,善惡即具之旨也。法界性為體者,一法界互含十法界,受苦六道,為地藏所觀之境。法界有事造理具,同在一念,一切眾生,從本已來,未曾離此。而濁成妄有,若不觀苦三障,即妙三德,便同山外,偏觀清淨真如。輔行云:安住世諦,然後顯出妙諦。以正觀安故,世諦方成不思議,此義合乎此經,不違現文,方為正說。
  今釋一念,隨趣舉,根塵和合,一剎那心,若惑、若業、若苦、若善、若惡,皆具三千;各具之中,咸即三諦,方為此經之大體。斯之一念,為成妙觀,觀於法界,所謂對法界,起法界,即具亦法界也。問:法界因何有起對,即具耶?答:須知準義例,釋法界有三:一者約理,心佛無殊,雖起雖對,奚嘗非理(此約理釋)也。二者夫念起依理,體達若起若對,不出法界(此約觀釋)也。三者稱理,理既法界,起對稱理,無非法界(此約即具釋)也。
  此經不思議法界性,為全部之指歸,意同乎此。若曉斯旨,則教有所歸,一期縱橫,不出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也。然業緣、業感、地獄名號三品,圓觀觀之,不外三千。發明即具宗旨,點示性善性惡法門,修惡性惡,對修善性善得名。克論法界,仍是十界一念,性善性惡,理具三千;修善修惡,事造三千;事造造乎理具,理具具乎事造。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互融具造,性修不二。圓人了知修惡,當體即性。性名不改,復是法門。別行玄云: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法名可軌,軌持自體,不失不壞。復能軌物,而生於解也。門者能通出入之義。以表修法有善惡,性之本有,具之不可改也。是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矣。
  夫若圓觀行人照之,境智冥一。何善惡之有哉。止觀云:以無緣智,緣無相境;以無相境,相無緣智。輔行釋云:實相無相,無相亦無;實智無緣,無緣亦絕。方是圓智圓境也。略明觀法,承持修行竟。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浙甌平邑 東林寺沙門 知性 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處處應化,不可思議。按分身集會品云:我從遠久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
  或云此菩薩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十輪經一云: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沙等諸三昧。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式云:梵號叉底俱舍密,亦號悲願金剛,今號地藏薩埵。彼胎藏界,現九尊主伴,度九界妄情;此金剛界列寶生界會。舉大悲之幢,導三有迷途也。
  案本經中,願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既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手持寶珠及錫杖。或云即化身之一也。
  須準地藏菩薩念誦儀軌云:說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化地獄。二、持寶童子,化餓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羅。五、寶藏天女,化人。六、攝天使者,化天。此念誦儀軌,雖云為不空譯,與延命地藏經,蓮華三昧經等,皆為疑似之本也。
  又佛滅後,千五百年,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主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四年,時二十四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華山頂,凡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閣老閔公者,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即是地藏菩薩)也。僧乃乞一袈裟之地,公許,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是也。公後亦離俗而求出家,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邊道明,右邊閔公,職於此也。菩薩入定二十年,迄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為地藏成道之處也。
  釋經題竟。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陊譯】

  唐,朝代名,古帝堯初居陶,後徙唐,為陶唐氏也。即今陝西長安是。又唐高祖姓李諱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受隋禪有天下,亦號唐也。以其舊跡晉陽為陶唐氏故都,故國亦謂之曰唐。
  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文帝大統九年間,皆為上柱國。西魏亡,閔帝受禪為北周,追封唐國公。虎生昺,昺生淵,皆襲封唐公。淵佐隋,至隋煬帝,大業九年癸酉,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關右十三郡,悉受徵發。十二年丙子正月,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太原留守。十三年丁丑即義寧元年十一月,淵義克長安,立恭帝諱侑,乃煬帝之孫也。義寧二年戊寅,改元為皇泰。三月隋恭帝詔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錫。隋煬帝江都凶聞至長安。五月恭帝禪位於唐。唐王接皇帝位,在位九年,壽七十歲,年號武德。
  此經武后聖歷二年,實叉難陊,送華嚴經來中國,與華嚴同時譯。
  于闐,北印度國名,正云瞿薩怛那,唐言地乳。昔以國王未嗣,禱毗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故以國名也。大集月藏經云:世尊付屬難天子千眷屬,及散脂大將夜叉等,毗沙門王,共護于闐國土。故多聖賢繼跡,乃譯師本生處也。
  三藏者,經律論三,各含藏文義道理也,如世珍寶什藏其中。夫尋契一乘之心,即阿含經藏;繩規三業之行,即毗尼律藏;鑑甄邪正之法,即阿毗曇論藏也。
  沙門,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勞,謂修道有功而多勞力。又言息心,瑞應經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有四:一是沙門非釋子,出家外道。二是釋子非沙門,在俗出家(身雖在俗心誠出家)。三非釋子非沙門,在家塵俗之人。四是釋子是沙門,出家行道者。然諸經譯人皆云法師,今稱沙門者,譯主之讓德也。
  實叉難陊,此翻學喜。譯者易也,翻梵語易成華文。昔周禮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語: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西方來之諸經,皆言譯者,從通得名。如周禮四官,通稱象胥氏也。
  釋譯人題竟。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今不標序品,便言忉利天宮神通者,其義有二:一、為孝大事,聖母居此,報恩心重,取此名題,使人顧名思義,旨有所歸。二、後半品,義當正宗,是以不言序品。
  又佛昇忉利天宮,為三事故:一、為母說法。所以報鞠育之恩,酬劬勞之德,以將勵後世之人,須知恩報恩,不得不昇忉利,為人之模範也。二、為慰別天神。所以報一期擁護,及咐囑末法比丘,託令衛佑安心辦道,勿便魔亂侵擾,為世福田之依止也。三、為六道沈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隨處教化,以待彌勒下生,遇佛受記,正顯我佛慈悲,臻維後劫也。
  夫序義有三:次序,由序,序述。今經前半品三序義全。如是等五重成就,次第安立於經前是次序也。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皆來集會,意欲發起地藏,行孝立誓,教化因緣,是時如來含笑,放光現通八部雲集,皆由序也。佛告文殊汝觀所集,一切諸佛,乃至一切諸天,及眾神數否,一問一答,并地藏往昔所化,已成未成當成等,乃是序述也。
  忉利,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翻三十三,若此間帝釋。昔迦葉佛滅後,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一人發起者,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作三十二天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即正法念經所列,帝釋住善法堂天,四方各峰有八天,合成三十三天。
  梵語提婆,此云天,天者顛也。元氣未分,混而為一,是為太極,兩義既判,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天然自然,光潔自在,神用無礙名天,樂勝身勝故也。詳如天眾中釋。
  宮者穹也,言屋見垣,上穹隆然也。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今專謂天子所居之室曰宮;此是天宮也。忉利善見城,周圍四萬十千由旬,純金為城。城之四面,為千門樓,中央金城,帝釋住內,凡五百門。種種寶莊嚴,不可具述。是城中央,寶樓重閣,名皮禪延多。樓長五百由旬,廣二百五十由旬。重閣最上當中圓室,廣三十由旬,周圍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是帝釋所住處,並是琉璃所成,眾寶廁填。如來昇坐於此,為聖后說法,乘時現通之處也。
  神通者,有二釋。周易云:陰陽不測之謂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佛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也。今文如來含笑,放光現瑞,皆如來不思議,慧性之妙用,故名神通。
  梵語跋渠,此云品。文義相同,類聚一段,亦通名也。品義則通,忉利天宮則別,以通從別,不復更釋。故但釋別,以置於通;後皆例此。或佛自唱(梵網經心地品)是;或結集所置(即大論所述大品一部為三品)是。或譯人添足(什公弘始五年以類加之成九十品)是。今觀分品之法,大似譯師自立。諸品之始,故云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

  此即六種成就。一、信成就,即信如是法體。二、聞成就,即我聞如是之法。三、時成就,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四、教主成就,即佛為三界導師,世出世間,說法之主。五、處成就,忉利天為母說法之處。六、眾成就,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及來集之眾也。
  如是者,三世佛經,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諍,有此二字令人易信。大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心有淨信,能入法海,又信順之辭,信者言斯事如是。不信者,言此事不如是。信則所言理順,順則師資道成。又如名不異,無非為是。阿難傳佛所說之經,譬之瀉水分瓶無異,文中之理,允當無非,則文如而理是,故云如是。又對外道阿歐,不如不是。印度一切外經,以阿歐二字為首,阿無,歐有,以其計有無二字為本也。
  次約教論如是者,佛明俗有文字,真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所說無異,故名如;因俗文字,會真諦理,故名為是。此則三藏如是也。佛明即色而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為如;即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詮即所詮,為是。此則通教如是也。佛明生死有邊,涅槃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難,傳佛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無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是則圓教如是也。此經地藏自初發心,迄今不改,為如;時時欲令眾生,迴向法界,為是。佛在天宮咐囑地藏,擔任六道,不令墮苦,為如;大士時時不廢種熟脫,至值佛受記,為是也。
  次約本跡如是者,物喻之劫久證為本如是。長者子,光目女等,及新羅來九華,皆為跡如是。
  次約觀心如是者,行人修圓觀之時,以能觀智,照乎所觀境,不異為如。觀智由理境生,諦境由智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非流歸還於此法界。且觀無非一心三智,境無非三諦一念,境智冥一為是也。四釋消文,依智者大師,法華文句中義。以後可以例知,不必科科重煩云。
  我聞者,息疑也。阿登高,稱我聞,大眾應聲,而悲號。適見如來,今稱我聞。(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三指,眾疑世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答唱我聞,三疑俱遣。大眾生悲不見佛。)此表阿難親自授受。不同讀古私淑也。
  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言我聞。我者以主宰為我,十六見之首,五利之元,四句稱我皆墮邪見。有我見、我慢、名字我,凡夫具足此三。有學羅漢具二,無邪我。無學聖人一種我。阿難是學人,無邪見我,能伏我慢,隨世名字,稱我無咎。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
  大論云:阿難集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又得佛覺三昧力,自能得聞,又求四願出家,所未聞經,願佛重說。佛有口密為說也。胎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一代諸經皆聞,況餘人傳說耶。
  一時者,不定紀年月日時,因兩土正朔不同,說經前後長短有異,一時而該攝之。謂眾生因機發感,佛即現身助緣垂應,感應道交,機教相投之時。凡一切諸經,都言一時,以佛顯密說經,無一決定之時。故總以一時訂之。今三月說法,為報母恩,天宮嘉會之時也。
  佛者,華嚴十種佛,天台六即佛。今就圓佛,論三身,義中包羅矣。一、應身佛,丈六、三十二相,即根本定身也。二、尊特身,亦名報身佛,藏塵相好也。三、法身佛,法身之體,清淨周遍,亦即三十二相。經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清淨妙法身,具相三十二。今即一體三身之圓佛,說此經也。
  在者,處處在在之義。暫時名在,久留為住,此亦一往之語。大論以住釋在。住是四威儀之一,佛為能住,忉利天為所住,佛所依止處,為大眾同住。應化說法,隨機而至,所在處為住,佛乃處處應化,處處在在皆為佛所住也。是以說在不說住耳。佛住於那伽大定,從定而起,現隨類之行化,示同機住。若施戒善之化者,同住六欲天,以四禪四空,及四無量心之化者,同住上二界天。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化者,同住三三昧。是則各了自心,棲神息處為所住。故功有深淺,住亦不同爾。圓觀行人,了知一念心中,與諸佛不異,是理即住。念念照此,不異之體,即觀行住。以至相似分證,究竟云云。
  忉利天如前品題釋。

【為母說法。】

  此文與諸經不同。科註云:以為母說法之句,文屬證信,意含發起,通不能收,別不能攝。竊意斷之曰:決是通序,眾成就之文。增一阿含經云:佛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與千比丘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恩。通序眾成就之明證也。若法華經,先為諸菩薩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定,後說法華經。此經亦然,先昇忉利,次為母說法,後說地藏經。有經云:父王請佛,為母說法。有經云:帝釋言諸佛,皆為母說法。請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佛佛既然說法報恩。良菩薩必爾。至若中峰國師,三事繫念,為母說法,仿佛報恩也。
  噫,今人一投空門,暫換圓領之衣,便言釋子不干俗事。父母不敬,非但不孝,亦是如來之逆子也。佛菩薩及祖師,皆以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孝為三教之同尊也。
  佛母名摩耶,此翻三名不同,或大術大幻大化,為千佛之母,法身大權示現。豈有凡夫能化那羅延菩薩耶?晉譯華嚴中,答善財云: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毗羅城,淨飯王宮中,從右脅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者,當爾之時,佛正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之時候也。
  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為十方。各方有無盡世界,心量不能知其數,故名無量。楞嚴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過去、未來、現在,為三世,一一世中,又論三世,成為九世,更加根本一,成為十世。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有正報世界,眾生是。依報世界,山河大地是。
  不可說不可說者,華嚴中,百二十五數之一,表來眾之多也。
  一切諸佛者,一是眾數之始,切者包括之語,諸字不一之稱,佛是各世界之教主也。佛為各世之獨尊,不勞遙遠而來,莫非證明釋迦行孝,始自樹下,終至鶴林,一期設化,欲度盡過去父母也。梵網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從此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也。及者從也,即常隨眾。經云從佛應化,度脫眾生。大菩薩,應有大多勝三,故稱摩訶薩。一、此等菩薩,心量大,行大,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二、此等菩薩,世出世間,讓佛以外無人可比,能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三、此等菩薩,能遍知界內界外塵沙,尤能博通正邪一切經書,故言多,因修萬行之人也。
  主伴僉至,故云皆來。佛是果位,菩薩因人,因果同源。有因中果,有果中因,有因中因,有果上果。各方齊至,互相證明。誠如帝網珠,珠珠相映,光光互照,是集會之態也。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文分二種證明讚歎。初從讚歎至樂法,十方教主證明讚歎。次各遣以下,差使菩薩讚歎。讚歎者,稱美之甚也。
  釋迦,此云能仁,佛姓也。考佛祖統紀,佛十代前,名甘蔗王,有二妃,第一妃名善賢,生子名長壽;次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時善賢欲立長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之曰:我子釋迦,以此為姓。
  牟尼者,佛之名字,因王宮內及諸釋種,都憍亂吵鬧,至菩薩降神宮中,一切人智慧不足比,悉皆默然,隨宜取名牟尼。蓋姓是以德歸人,慈悲利物也。名是智慧寂寞自然伏眾,表度生之先兆也。慈悲利物,而不住涅槃;智慧度生,而不著生死。佛之姓名,有自利利他之功能。
  能於者,多才藝,多仁德,勝任之權能。在五濁惡世,作諸利生事業焉。
  五濁者,渾而不清謂之濁。一見濁,五利使為體。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眾生濁,十使之果報。四命濁,連持色心為體。由此四濁,聚會一時,此時亦濁。經云: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疾妒,成就諸不善根故。楞嚴云: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出縛真如),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容貌汨然,名之為濁(在縛真如)也。
  惡世者,人心意想,是惡因,世界上所感之果報,自然招得惡苦。刀兵劫等,或瘟疾、短命,受種種苦惱之態度者悉是也。
  現者權巧示現,於堪忍度生。謂非生現生,不滅示滅。逐機垂化,說默無定。凡夫不能測,言辭不能盡。故云不可思議也。
  大智慧者,佛以權實二智皆大。權智大,鑑機廣。實智大,顯理融。鑑機五乘七方便無不相宜。照理融,五住三障,咸顯妙諦。又佛能勝過一切諸外道,故云大也。
  神通者,智慧既大,神通亦大,作用不可思議也。通有六種:一、天眼通,徹照無礙,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明無障隔。二、天耳通,能聞六道,苦樂憂喜之言語,及世間雜沓種種之音聲。三、知他心通,一切人心中,起心動念,一一能知。四、宿命通,能知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百千萬世事,亦知他人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五、如意通,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此沒彼出,彼沒此出,大能縮小,小能現大,如意變化,亦名神足通。六、漏盡通,三界見思二惑斷盡,不漏落二十五有生死。如此大神通之力用,超勝一切諸外道。
  之力者,之字助語之辭,凡句讀語義不足,以補助之,或文未轉義已轉,皆用之字以代轉也。力有十種: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領解智力。六、知世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調伏剛強眾生者,眾生即九界之機。剛強即習慣難化之弊病。調伏即如來用折攝二門之教法。眾生無始劫來,未得正定受。心如猿猴不定,意似野馬不羈。我佛用調停之法,善誘而攝之,或現金剛密跡三頭六臂等凶惡之形,而折伏之。故佛稱調御丈夫。
  知苦樂法者,以九界眾生領知苦樂之法,而起修持,令心有所乘也。苦樂只是四教,諦緣度耳。各教苦集及順生六蔽,皆是苦法;各教道滅并六度還滅等,是樂法也。法有軌持之義,持修自行,軌化他人。古云:我為生民之先覺,將斯道,覺斯民。即此之義也。
  各遣侍者,各佛遣使各一菩薩,以為侍者,代本佛傳言讚歎,證明一代度生之功行也。十方諸佛,將菩薩以為親近從命、承事之人,故名為侍者也。
  問訊者,問安訊辭於佛,若言眾生易度否?剛強眾生難調難伏否?
  世尊者,三界獨尊號,世出世間唯佛為尊。既讚世尊必讚地藏,不言可知矣。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初、從是時至明雲,為總標。二、所謂大圓,至讚歎光明雲,是別列。三、放如是,至雲已,是總結。
  是時者,十方主伴已來之時,眾機將感,如來垂應,感應道交之時。又佛於天宮,鴻恩已酬,欲揚地藏願力之時。佛以度生為事業,現在機緣將畢,未來之機負任有人,豈不通暢本懷哉?含笑放光,意在乎斯。此經,忉利天宮神通,如來讚歎,見聞利益三品之文皆有放光。此品放光,正同如來讚歎品,舉渾身之光明也。
  如來者,乃十號之一,仿同先德號。有三身如來:一、應身如來。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智與體冥,名如。從體起用,隨機普現,名來。二、報身如來。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修成正覺名來。自報理智如如,他報即相好無盡。三、法身如來。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無礙,以法為身,故名法身也。今是三身圓具如來。
  含笑者,不曾放脣露齒,合口悅面,喜氣盈眉。大論云:笑從口出,一切毛孔皆開,故舉身放光。
  放者舒也,流光外發,顯照諸處。因佛本有常光,身外四表,各丈許之光明。初生便有此相。各佛大小身光不同,因眾生業之輕重而感現也。
  百千萬億者,言眾數之多也。佛從一身,現十光百光千光,乃至無數無窮盡之光,皆約應機而表法也。性光常然,不落言數。從體性無言數之光明,起於相用有數之光,故云若干也。
  大光明雲者,大非對小待大之大,直須絕待,稱性之大。譬如虛空,不是對小空,而言大空;亦須無大不包,無微不入,絕待之太虛空也。光明破幽暗之用,三界二十五有無明,黑闇長夜。佛放此光明,照破日月所不能照之昏衢。雲是山川之氣,天地之章,陰陽會聚而為雲。逶迤而上,自然成文。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色有濃淡卷舒之象,宛轉變化,無窮之形態。表如來現身若雲、說法若雨。靉靆彌布,甘雨滂沱。正顯如來無分別智,隨機應現。就根性而說法,令眾生菩提芽自然生長也。雲無心以出岫,表如來非生現生。散空而絕跡,表如來非滅現滅也。
  所謂者,以總明放身光雲,為諸光之本。此文顯總中之用別。所謂是進解之辭,進一層別有解說之意。或直指十種光雲之發詞亦可也。有將十法乘成,來配釋者。五、六、九、十,四種光雲,誠不相宜。或更附十界釋此者,越不相合。今隨文解說,咸褒如來果位之功能。表眾生本具之心因。
  圓滿者,始以圓因行為,至果上成萬德圓果。佛光燭諸處而皆明。勝日月之所不及。無不週遍故圓。恆沙界內,有緣者,能行孝道之眾,業無善而不增,使至究竟果地,為之滿也。
  慈悲者,菩薩因行時,以慈悲為本。剋就果覺,亦以慈悲為本。今放無緣慈之光雲,九界眾生觸體,悉獲適悅之樂。與樂即是同體悲之拔苦,得樂即離苦也。
  智慧者,智能照了,慧能辯別,原同體耳。佛以三智圓明,放此光雲,欲令眾生破愚癡之不明。蒙光作引,開發本有智慧之光明爾。
  般若者,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般若,二種可以化人,一種人人本具。眾生根性,不出法行人、義行人。文字般若,俾義行者而得修持。觀照般若,使法行者,習學禪定,而得正定受。實相之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
  三昧者,此云調直定,凡夫無定,外道邪定,小乘淺定,唯佛那伽正定受。具足二十五王三昧,能放此光,對破二十五有也。
  吉祥者,周易云:吉事有祥,大日經疏八云:梵語落吃澀弭,此翻吉祥,嘉慶先兆之義,如今俗人,鵲噪喜來之意同。佛放吉祥光,為眾生現在聞法,將來證果授記之先兆也。
  福德者,表世尊因地,修諸六度萬行,果證萬德莊嚴;萬德亦名福德。證此果,放此光,正表因果同源。希眾生見福德光雲,起福德之行為也。
  功德者,功是因,德是果,如來因修無量無數之功行,得果成無窮無盡之慈德。今放功德光雲,徵誘眾生因修萬行,果期萬德之攝化也。
  歸依者,歸有趣向所靠義。法華經云:唯佛為我所歸。依有賴藉相蒙義。佛為九界眾生之所依止也。然放此光,被見光者,修行有所把握也。
  讚歎者,光雲中所出音聲之讚歎也。問:或讚歎佛法僧耶?或讚歎雲集法會大眾主伴耶?或讚歎地藏行願孝誓耶?答:須知讚歎有二意:一、酬答十方諸佛來讚,并差使問訊。二、讚來會八部,及隱響古聖,匡護嘉會。以傳後來,彌布世間,令將來四眾,亦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也。
  放如是下十一字總結。已者畢也。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文分三節,初又等八字總標,次所謂下別明,三出如是下至音已結歸。
  又者更加重復之意。先已現光雲,次復出音聲。音有多數,故種種疊疊之總數也。梵語婆闍尼娑婆[口+林],此云音聲。書云:聲者鳴也,音者飲也。剛柔清濁和而相飲。禮樂註記云:雜比曰音,單出曰聲。音者,由聲成文也,散而布者聲也。
  微妙之音者,佛口之音,柔和善順,清秀雅微,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故云微妙。問:此音佛口出耶?佛身出耶?光明雲中來耶?答:佛化無窮,非凡心之可測度,意想不到故稱妙,妙名不可思議。心思嘗且不可,何況口言哉?此音光雲中出亦可,佛身口出都可也,依報正報出俱可,佛以不思議無記化化通,現之無盡故也。
  且如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說三十七道品之雅音,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及微風所吹,悉出微妙之音聲,莫不使眾生,念佛法僧三寶也。今亦如是,佛放此光雲,現斯妙音,等施當筵,及流將來,引登一切眾生,見光聞音,回思生身父母,起諸報恩之行也。厥功由佛不思議神通,妙用之設化,音中或演諦緣度,四無量等,種種均施遍音。應機得聞者,聽之開解。亦莫不令知溯源顧本,鞠育不可忘也。
  所謂檀波羅蜜音者,梵語檀那,此云布施,即自己所有遍布與人也,有事施、理施,三輪之不同。施為萬行之首,作福之先,悔慳貪之懺法,此音一演,使聞者自發施心之常與也。波羅蜜,此云到彼岸,凡事完成之謂也。初度剋果已畢之音,普俾行施,捨貪之利益耳。
  尸羅者此云清涼。大論云: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又翻止得,止惡不作,得善奉行。又翻戒,禁守淨持為義。為學佛道者根本,成佛之基礎也。亦為行孝度生者,自利利他之筏喻也。佛現此音,眾生臨聞,永不遇毀犯惡緣,自然任運臻進,道業念念白淨,以至成佛,度生生世世父母,如是方行孝持戒。梵網經云:孝名為戒。菩薩於大乘心不懈怠,是根本戒。有定共戒(在禪定中禁守淨持)、道共戒(將得道未得道之交際修持之戒)、迴向無上道戒(縱有自修要知迴向發願施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令起諸惡覺),咸蒙光音而有益也。
  羼提者,秦言忍辱,謂忍可於心,臨辱外境。有生忍法忍之分:生忍者,凡外之人行忍時,而不殺生,乃至蚊蚋常且不拍,維有結其緣;人來煩亂而亦能忍,得大福報。法忍者,煆煉修持,斷諸煩惱,增長智慧;兼行兩忍之備福慧,度生事業,堪如願所為矣。故佛稱兩足尊,現此瑞音,欲令眾生都爾爾也。
  毗離耶者,此云精進。精者不雜,進而不退。一、事精進,二、理精進。事中又分內外:謂勤作善事,禮誦講解,不疲倦者,是外精進;心念中緣慮善法,心心相繼,不落惡境,是內心精進。二、理精進者,冥智照常寂,自然絕幻塵,焉藉努力肯綮修持耶。精進無別體,但督諸行之增上緣耳。聞此祥者,不敢生退墮疲倦也。
  禪者,梵音禪那,此云靜慮,或思惟修、寂靜修,隨功用之安名耳。若色界,思惟禪。無色及空界,寂靜禪。又有世禪、出世禪、出世上上禪;皆對治散亂而修禪定也。蓋諸佛菩薩,因地修道之根本也。光音宣說禪定,化心意放逸者之定學也。
  般若者,義同智慧,此度為前五度之宗源。施戒等五度,由此而起行焉。般若有三,智慧亦有三,似數對之。文字般若,一切經書,使閱讀,由眼根入道,對一切智。觀照般若,一切禪觀法門,令人意根入道,似對道種智。實相般若,各人本具之佛性,確對一切種智。且人人雖具三般若智慧,埋迷而不自知,今聞此音,回照當念,為修般若智海之濫觴也。
  慈悲喜捨者,此宣四無量音,四教俱有四無量法門。能與他樂者,名為慈;拔他人之苦者,名為悲;他得樂我歡喜,名為喜;平等無憎愛之執著,名為捨心也。放此四音收攝四教,四無量之機也。
  解脫者,有方便解脫,實知解脫,真性解脫,即圓三解脫也。或空、無相、無作,三解脫之法門,乃四教都有。此祥音既發,四教三解脫之機,自然聞法而修持矣。
  無漏者,不漏落有邊生死,我執空故。不漏落無邊涅槃,法執忘故。又不漏落中道,三諦融故。蓋聞此等之音,普收橫豎之機,三十七道品,含其中矣。
  智慧大智慧者,藏通別,同是小智慧法音,唯圓教智慧,為大智慧之音聲也。其或權智為小,實智為大亦可。若此世智以至等覺後心,金剛觀智,推之施機論大小,各教之義,思之不言自知矣。光音之中,憑機聞之,自然有此之分別也。
  獅子吼大獅子吼者,梵音僧伽,翻師子;僧伽波,翻大師子。產於非州及南美之巴西國,身長八九尺,頭圓而大,尾長且細,有雌雄之分。毛黃褐色,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咆吼時,口扣於地,現大威勢,百獸聞之逃循潛蹤。小師子吼,譬藏通別果頭佛說法,一切外道遁跡。大師子吼,喻圓佛說法無畏,使五乘七方便,聞知各獲無畏之解行。
  雲雷大雲雷者,佛身若雲,能具十二部經,經云:慧雲含潤。佛音普遍,群機領解,經云: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是為大雲雷,為大機,說大圓雨之法也。離法華以外,一切方等經典,隨處現身而說法者,皆是雲身,雷音之說,終不如法華之大雲大雷也。此經同法華開顯,故放大小之雲雷也。
  出如等下至音已,是結。問:佛具四辯八音,或一音中,具此十六音,或十六法中各具八音耶?答:實際理地,一塵不立,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焉有此法音乎?乃因眾生而權示,宜何法音而得度者,現何法音。或見十六法,同一音出,或一法中,具足八音,誠彼此互鳴爾。斯時之法音,如帝網珠,一珠映多珠,多珠映一珠,光明種種無盡,互照互攝,不可思議也。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此文分三節:初、自娑婆至天宮,總標兩土八部。二、所謂下至想處天,別列三界諸天,以例他方。三、一切下至集會,結眾來會。
  娑婆世界者,華嚴世界品中明華藏世界海,娑婆居第十三,是一佛所化之地。梵音娑婆,此云堪忍,悲華經云:何名娑婆?是中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立名也。
  有無量億鬼神,來忉利天宮,及他方國土,亦有無量億者。此及字有連類之意。連及十方各世界,八部龍神,皆有無量億,到於天宮。能到此之鬼神八部。大多是乘急戒緩輩,承蒙光音而來者。
  國土者,大域為國,小地為邦。古之為王者,建國以居民,度天地之所宜。察陰陽之轉運,合民心之作用,故有王彊之大小也。有無量億,四字,總言數多而已。
  天者,大智論明,有四種天:一、名天,今國王稱天子也。二、生天,即後文諸天也。三、淨天,離地空居之天也。四、淨生天,若五那含,棲五不還天之等類也。詳若別列天眾中釋
  梵名那伽,此云龍。說文云: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入淵。有鱗名蛟龍,有翼名應龍,有角名虯龍,無角名魑龍,未昇天名蟠龍。升庵外集云:俗傳一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據羅[王+己]鎦績之言,具疏以對:一曰贔●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魑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有威力故,今立獄門上,以表威勢是也。五曰饕餮,好飲食故,今立鼎蓋上是也。六曰蛌●,好水故,立於橋柱是也。七曰[目+此]睚,好殺故,立於刀環是也。八曰狻猊,好香火故,立於香鑪柄是也。九曰椒圖,好閉故,立門鋪上是也。亦有守宮殿龍、興雲致雨龍、開江決瀆龍、守福德寶藏龍,此等之諸龍類,不能盡說也。
  鬼神者,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歸也,古人視死若歸。又鬼者畏也,人聞之虛怯畏怕。神者能也,能移山倒海,是大力神靈也。或隱顯之變化,皆神類之作用也。他國來此,或如來宿因,種熟脫之眷屬。或地藏菩薩,於沙界中,現萬億身,所度萬億眾,從業道出俱來者也。
  此下別列天眾之文,又有三段:初六天是欲界,梵眾下十九天是色界,乃至下凡九個字,是無色界。所謂四天王天者,居於須彌山腹,一切事務,如人間無異。須彌山東有黃金埵,持國天王所居。南琉璃埵,增長天王所居。西白銀埵,廣目天王所居。北水晶埵,多聞天王所居。四相各處十千由旬之闊。係修布施,而持不殺,好樂聞法,孝順父母,供養善人,故生於此。為上昇之初級,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彼一晝夜,以上諸天,倍倍勝此。
  忉利天者,居於須彌山頂。如前詳釋。蓋其單修上品十善,無禪功能,居於地上,不得空居也。在人間布施加不殺盜,鄭心供養父母。俾己尊人能生此天也。
  須夜摩天,此云善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時分。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花開為夜。因日月光照不及,由諸天眾,身自有光明,故云善時分也。於人間時,能施不殺盜,加持不淫戒,心意柔和,孝敬長輩,以持戒。故身有光明,心和孝行等,感生善時分之天也。
  兜率陀天,此云知足,於五欲境,知止足故。有內外院之分,內院補處菩薩及從伴所居;外院報生,天人所居。又佛地論名喜足,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定也。因地布施,無四口過。常懷孝悌,加以靜念功能,心著功德,命終之後,昇生此天。
  化樂天者,於境變化,自娛樂故。楞嚴名樂變化天,轉變化現,無而忽有。自以神力福力,現出種種,隨心所欲。此由孝順人民應萬物而起致敬,更以布施深心而不悔念,多聞功勝,領解心強,自然感生此天。
  他化自在天者,欲得境時,餘天為化,假他所作,為己之樂,即魔王也。淨名云: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王。大經疏云:魔名殺者,波旬為惡中之惡,住欲天頂,為欲界主也。人間千六百年為晝夜,彼壽萬六千歲。中間五天,例而可知。(蓋此六天,以孝順植立其根本,十善以扶疏其枝葉,兼修未到定之功,故得空居也。)此十九天明色界,以正報之身是清淨色,非同欲垢染色也。欲愛之念漸輕,能入禪定,以四禪天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也。
  梵眾天者,梵以清淨潔白為義。十九天皆淨無欲,清淨寂靜,此當其首,應得梵名。或云此天以上,持淫戒最嚴,故宜得梵名也。眾者民也,若黎民百姓之人眾。
  梵輔天者,匡助之輔臣也。
  大梵天者,即天王也,劫初先生,劫盡後滅,主領大千。王名尸棄,因初禪之上,無語言,唯此內有覺觀之念,外有語言號令,能統上下,故分王臣眾之別也。
  少光天者,彼因修禪定,定中出光,居雲霧中,但有身光,或口出光明,光中有音。以內無尋伺,外無語言,用光當語故,三天同名光音。
  無量光天者,光明轉增,無限量故,清淨心中分優劣,光明果然,有上中下不等,此由往昔,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復有人於暗處燃燈,或佛前塔寺中,點燈供養,故得無量光明之好報也。
  光音天者,瑜伽論稱極光淨,謂淨光遍自他處故。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癡邪見眾生,以是因緣,得心中智慧光明。身赤有光,報得五通,形無障礙,內無覺觀,憂懸不逼,粗漏已伏,稱定生喜樂地。
  少淨天者,離初禪之喜心,得淨定之樂。此樂非境,出於淨性恬淡寂靜,亦名寂靜樂,非無為寂靜之樂也。以淨緣,緣於八色,僅得內心意識嗜樂,離喜而純樂受,未及外境,故云少也。
  無量淨天者,楞嚴云:身心輕安,成寂滅樂,淨心勝前,以及身外而更淨,是無量淨也。
  遍淨天者,周普一切,物我無二。謂前二,雖身心清淨,未能周普。故論云:三界中遍淨為樂,此定功德與遍身樂俱發故。今滅喜純得淨名,稱離喜妙樂地。
  福生天者,修勝福力,方生此天,從因彰名也。此天以上空居薄雲,如星散住。
  福愛天者,楞嚴云: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喜樂雙捨,復有所求,將積福德,即希上廣果也。
  廣果天者,凡夫之果,無勝過此,謂異生善得果報。所有功德,超勝下等諸天也。
  無想天者,唯識論云:因中修彼無想定時,厭患粗想力故,生彼天中,違礙不恆行之心及心所,但以想滅為首。壽命五百劫,除初生半劫想心尚在,及後退滅半劫,想心又起,中間四百九十九劫,想心不行也。
  (此下五天三果羅漢所居,不來下界受生,名五不還天,亦名淨居天,彼四禪天人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僅傳聞名仍不能見爾。)無煩天者,無下界見思煩惱之雜亂也。
  無熱天者,意樂調柔,離下界見思之熱惱也。
  善見天者,定障漸微,見極明徹也。
  善現天者,形色轉勝(定果色非業果色),善能變現也。
  色究竟天者,色法最極之處,是色究竟之天也。
  此五天三果羅漢居此,修隔熏禪。謂初超一念無漏,次起一念有漏,後起一念無漏,應知此中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生淨居。今准俱舍次第而上,不述楞嚴橫在四禪也。
  摩醯首羅者,仍在色究竟天中,此翻大自在天。有十住菩薩住處,號大自在天王。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王耳。大論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世界雨滴頭數。此名捨清淨地,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色界至此竟。
  後明無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者。乃至二字,超略中間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并非非想處,名無色四空天。只有四蘊而無色,以修定時,深厭色籠,希緣空境。輔行云:四禪欲入空處定。必用方便滅三種色:一、可見可對色(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法入小分及無表色)。滅盡三色,脫出色籠。
  非想者,凡言外道,而今不然,以功用立名爾。由前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三定功能而來。初修空處時,離色緣空,而得空處定。次捨空緣識而得識處。次猶離識處,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非前三空之有想,故號無想天也。
  非非想處天者,初非字,非前三空之有想,次非字,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亦即非識邊之有想,非境邊之無想,故名之非非想處天也。
  此下結眾來會。一切天眾者,以前別列諸天,僅依一須彌論三界。若一一須彌,一一日月,滿之千數,又倍千數,倍至大千(千須彌為小千,積千小千為中千,積千個中千為大千世界。各三界諸天),諸佛為所化之地。悉來集會,況他方天眾,同時而來。今用一切天眾四字蓋括包之。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者,例天可知矣。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此等執事神類,各有攸司,或由業感而實生,或因設化而示現。執事者供使之神,而有處所之範圍也。其或帝釋為地居之總主,分差各司,衛護世間之民眾焉。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者,應當同時而來,言不頓彰,文有前後,故有重語也。
  海神(名海若)、江神(名江伯)、河神(名宓妃),此三皆水神也。說文云:軒轅子,馮夷為水官,死為水神,又名陽侯。以五行中,唯水最大。海為大川之所會歸,為百谷之主,納萬派之王,故冠首耳。海水青黑之色,故晦也。近陸名海,遠陸名洋。鄉子云:不積小流,無以成海。鹹海香水海等諸海,今案四天下,四大洲居其中,四方盡處,皆海水相通,都有神靈管海攸司也。
  江者共也,水入中公共也。地理志云:岷江為大江,九江為中江,徐陵為北江,蓋一源而三目,為中國第一最大之川。(源出青海,巴顏喀喇山南麓。流經雲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至江蘇崇明入海,共長九千九百六十里許。)俗稱長江。其下流曰揚子江。又大川之通稱,如黑龍江、錢塘江、珠江之類是也。俗曰伍子胥死為錢塘江神。博物志云:華陽人,八月上庚日,渡江溺死,天帝署為江神名江伯。
  河者,隨地而流通,乃水之伯,上應天漢。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河為四瀆所宗,若中國第二大川之黃河。後人以其多沙而色黃謂之黃河。(源出青海巴顏喀喇山之噶達素齊老峰下。東流瀦為扎陵鄂陵二海,曲折東入甘肅境,又東北出長城,循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至綏遠之托克托縣。西折而南,成一大曲,是為河套。又南入長城,經壺口龍門諸山為山西陝西之界,折東入河南境,始由高地流行平地,折東北,經直隸山東,至利津縣,奪大清河故道入海,長八千八百餘里許。)
  樹神者,樹是植物之總名。大樹有神祇之所依止,或夜叉鬼類等所棲。四分律云:不許斫神樹。乃至菩提樹神、閻浮提樹,為部州之樹王也。(漢朝曹丞相斫樹而獲頭瘋,可見樹有神祇之明證也。)
  山神者,山有宣氣產生萬物也。若五岳鎮地(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各有本山之神),各神守禁本山責任。若七金山、須彌山亦有神為,其神隨山立名。耆闍崛山,山神名埤羅。
  地神者,其地形體底下能載萬物,其神名祇。主閻浮提者地神名堅牢。華嚴善財,參第三十知識,名安住地神,百萬地神各放光等也。
  川澤神者,川者穿也,小流之水穿地而下流也。故秦有三川(即指河、洛、伊,是也),亦有神靈司命管理也。
  澤者,水所匯聚處也,揖不無攸司之神在也。
  苗稼神者,禾之未秀者曰苗,凡草初生皆曰苗芽。種穀謂之稼,禾秀而成實者,皆稼也。舉苗稼,百穀通收,往古后稷,教民耕種,死後為神。
  晝神者,無所查考,或日宮天子之眷屬,一切神靈等亦可指也。
  夜神者,善財參普德淨光等主夜神,以諸天星辰炳然在體之變是也。
  空神者,其神名舜若多。楞嚴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有體無質如來光中暫現)
  天神者,善財第二十九參大天神,長伸四手,取四海水,以自灌沐,示現珍寶供養如來等。
  飲食神者,東廚司命之灶神,及監齋使者,乃大聖准提神,燄慧地菩薩(天文示斯所明天廚星等是也)。
  草木神者,然有雪山忍草。又如佛問吉祥童子,所執淨軟草,此釋提桓因,所化為神。及一切貴草作藥者,有神護佑,若深山,多木林中,一一亦有一切鬼神依止。
  如是等神者,蓋上十四種神,都有部類。或將一國例諸國,一須彌比諸須彌,此世界及他國土,一切之神類,以如是等三字,統包括在內矣。見光聞音,皆來集於忉利之法會也。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彼國土此世界之文,解說如前。諸大鬼王者,梵語闍黎哆,此云祖父,後生之稱祖父者,後生亦有之稱祖父也。此道遍於諸處。有福德者,作山林墳塚、祠廟等處之神,享祭祀之嚮;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飲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該由心意諂誑,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報。又分三類九種之部從。今稱王者,以自在為義,報與天同,即有威德者,於當部之主也。
  所謂惡目鬼王者,表眼目凶相也,瞳子睛神,心之神明,發現於目竅,開於肝,睛源由腎。然目之善惡,為心之表,心惡發目,瞋以視人也。
  噉血鬼王者,食噉生人鮮血,常棲屠宰之處,以腥羶為食,如訶利祇南、鬼子母等。
  噉精氣鬼王者,即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或噉人精液、及五穀之精氣。凡收一切精華之氣味者,是也。
  噉胎卵鬼王者,婦人懷孕三月為胎,形未全具。以內生氣未定,爾所感善惡隨業報而自現。此時赤白凝成,混沌一段。及十月滿出胎,有血胞衣,惡鬼諍噉也。卵,如世雞卵,黃白未分,正同混沌一般。生產時無數幽鬼,諍取食噉。
  行病鬼王者,天帝降瘟疫之災,其或東岳府君,承敕以後,差諸鬼神,如富單那鬼,主人寒熱之病,兼各所領是也。
  攝毒鬼王者,此鬼心行仁恕,濟世念切。因世間上種種之惡毒,若毒蛇毒龍蠱毒等,人所觸者,以之傷亡,此鬼王收攝之,令世界人類,作為不遭,運行自在。
  慈心鬼王者,常以與人樂事,念念愛護眾生。然以慈心必善容,雖是鬼王,誠菩薩示跡也。
  福利鬼王者,如各處城隍神等。以縣則福利一縣,省府亦然,赦人之禍,利人之福,故嘉此名。
  大愛敬鬼王者,即愛念眾生若赤子也,有人作諸善事,若敬未來之諸佛。如是等上九種之鬼王,并彼界此土之各處,莫不皆來集會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否?】

  此文分四節:初、爾時至訶薩,佛能撰告文殊。二、汝觀至鬼神說正報。三、此世至他國土,指彼依報處而來。四、如是至數否,總結來眾之多,問其能知數否。
  爾時者,正當天龍鬼神齊集之時也,十方主伴親臨法座,諸天隨帶宮殿,異類種族從來之侶,若眾鳥投林。猶大海之納百川。此刻八部渾入,聖凡交參。良法會有學大眾,驚疑互相發問云:何緣來數之多,或聞妙法耶?或同法華授記耶?各懷豫疑不決。佛以不思議智,鑒知大眾機心疑發,舉其所疑來問文殊。文殊為菩薩眾之首,久彰大智之名,被如來誘問之弄引,發起後科啟請正宗,由文殊以請問於佛,故佛不告餘菩薩,獨告文殊師利,意有所憑也。
  稱法王子者,佛為法王,以法自在,一切登地法身菩薩,為補處之子,故稱法王子。何以諸經,都推文殊耶?曰:梵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其了見三德佛性。本是古佛,應居菩薩之中,眾菩薩推為首座。今經正顯孝行為眾善之本,非文殊不足酬唱。竊意來眾雖多,不出正主旁從。堪表經中,眾善雖多,不越於正行孝思,深明因果,善助正行經歷誓願之久而已。唯文殊同表斯孝行之久遠根源。後文云: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要問文殊之知數否?意非淺鮮矣。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文殊是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作佛,號龍種上尊王佛。央掘摩經明現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慈恩上生經,明未來作佛,名曰普現。既是三世古佛,何以不知法會之眾數哉?約申三意:一、隨世人情,讓鄙自己,方顯尊勝於他人,佛堪讚歎久遠所化之眾,皆由地藏大士因地孝思而起行願之來源也。二、文殊若直答明數,佛說地藏久遠,則無端緒。先以文殊讓答,神力千劫,算數測度,不知法會來眾。次後佛用五眼遍觀,法會大眾,猶不盡數,誠如一壎一篪,節和調順,成全美曲,方集地藏自始至今,孝順之大典也。三、凡諸經有所疑事,請問文殊,若法華疑問瑞相,答燈明以相同。今問人數竟不答,意在請佛說地藏行孝。孝為眾德之本,故須佛說,自答不知良有宗也。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此文有二節:初、從佛至數,以佛眼遍數不能盡知。二、此皆下至未成就,明來眾之原因。佛告文殊師利者,佛為能告,文殊為所告,二俱欲揚地藏往昔因行之度生,故一以神力不測,一佛眼觀猶不盡數。
  吾以者,佛自稱為吾,以者用也,用佛眼觀地藏所化之機,尚難得知,況餘菩薩二乘等眾耶?問:佛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何以不知法會之人眾乎?文殊二通(報得通、修得通),尤經千劫不能測度何耶?答:須據本跡乃明佛菩薩度生之巧妙。一若地藏之本願,歷劫度生,先令他成佛道。釋迦文殊已成佛道,或經過彼之願海,揖未可知(地藏菩薩據本,釋迦文殊據跡),或各經各宗其主,當部所宗,亦不得不如是,讓己讚人之尊崇也。二度生事業,逢場作戲,彼此主僕,互扮互做,有何不可哉?
  此皆是者,直指文殊不測,佛眼不盡之大眾也。此等大眾,咸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化。明歷時之久,方顯所化之眾且多耳。已度已成就者,現於十方國土,坐道場度生者是。當度當成就者,彼土世界,諸大菩薩,上求下化者是。未度未成就者,天宮大會未得無學者,及諸各界所咐囑,將來調度者是。蓋度與成就,不得不分明之。度者法度,投機之法也。度量眾生,根性有大小,投以大小之法,法機相宜,方承法而修持,是名引度也。成就者,稟法修因,積因剋果,望果之功已畢名成;度生事業堪辦,機緣輻輳者,名就。問:佛坐皮禪延多重閣上,僅三十由旬,周圍只九十由旬,焉得容受許多不測不盡之大眾耶?答:如維摩丈室容燈王之獅座,皆是不思議,非凡情所測也。多少融會,小大相攝,事雖有異,理實海涵,序文至此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初、文殊表自信受;二、小機難信不免疑謗;三、請說因地行願。
  文殊白佛,是啟正宗之原由,代諸大眾發問,良以時至機動,作釋疑之利益。
  我久修善根者,我文殊已經過去至今,久修自利利他之善根。成就一切眾生,因他修行,曾令發覺,精踐道法。故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模範。
  證無礙智者,如理智無礙,能見眾生自性清淨。如量智無礙,能通達未來無盡眾生根性。彼文殊聞佛所說,即當信受,後來不然,故代啟請釋疑也。
  小果聲聞者,小乘偏空之果證,向來聞小法,大法常且不聞,焉知不思議事乎。
  天龍八部者,天龍別名,八部總稱,總別兼舉也。天(一)龍(二)夜叉(三)乾闥婆(四)阿修羅(五)迦樓羅(六)緊那羅(七)摩[目+侯]羅伽(八),此是乘急戒緩之機,大小乘根性皆有,舉一類劣解者言之。
  及未來一句者,佛滅度後正像末法時世,眾生根性不一,故云諸。淺解者多,深信領解大乘者少,志不決定,信不堅固,故之不等也。
  雖者,內心未實也,(雖然)聽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狐疑不決,惑亂未能深信也。設使外面威儀頂戴受持者,內心未得領會,難免說不信之言,反成毀謗之語。
  唯願世尊者,唯獨仰願,羨慕釋迦世尊,親口廣說地藏不思議事。
  因地者,因初無始之地位也。約表法三因佛性之心地,謂正因佛性人各本具,了因覺照,緣因事行,此二是修,性修之體,同一原之心地也。
  作何願立何行者,二何字申問之言辭。願是心想中之計劃。行是經營之實事。望佛廣說大士最初行願,至今令成如斯不思議事,使小果聲聞,及小機八部,不生疑謗。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琲e,一琲e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

  佛欲明地藏因地,以答文殊之問,雪將來之疑謗。
  譬者曉訓之意,如者彷彿似同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千須彌日月名小千;疊至千小千,名中千;積千中千,名大千。此三種千數世界,極其廣闊。蓋其中所有物類多多無數,略舉幾種,推之無窮無盡。草生於地中,至多無數,木亦生在地上,多木為叢林,稻麻竹葦亦復如是,乃至山石微塵,誰能數量?將此物類,一物數作一恆河數,此河數誰可盡哉?更於一恆河之內,隨取一顆沙,喻一大千世界;一河內之沙,無窮無盡,況物喻之河沙,一一沙作一一大千世界,竟無人數知者。又一一大千世界內之微塵,一一微塵作一一劫數,一一大劫時間,所積塵數,盡充為劫。縱算師,若算師弟子,不知其數。大士證十地果位已來,又加千倍多於上喻。矧十住、行、向、等,位置乎,皆約圓教也。唯佛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竊謂大士自始迄今,於其中間經歷所作,莫不行孝為宗,度生為事業乎。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初二句,況在小乘時長更久;次文殊下二句,宏深誓願,威神不測;次若未下至道止,明奉持得益。夫前文喻不思議劫證十地,今初節況未登以前,或於人天小乘果位等,真無喻可比也。
  聲聞者,聞佛說法音聲得道者。有大小乘,權示實踐之分。就小乘有利鈍各異,最利者三生,鈍根六十劫,方得四果。大乘者,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實踐者,帶果行因,或接賢轉聖。權示者,內祕菩薩,外現是聲聞。
  辟支佛者,梵云辟支迦羅,此言緣覺。常居水邊林岩之下,獨宿孤峰,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將外緣之境,託歸自覺觀,故云緣覺。或修十二因緣覺悟者,又分佛世、無佛世之緣獨覺。利者四生,根鈍百劫,證支佛地。蓋大士歷時幾久,難可知矣。佛告文殊,此地藏行菩薩道,有威德神力作用,有誓願度脫眾生。威者一切天魔外道所畏,德者使一切可尊,是神通折伏門之作用也。誓者拔六道苦趣,願者令一切眾生先成佛道,是度脫眾生,攝受門之不思議也。
  若論佛去世後至今,皆是未來世。
  有善男子者,能彀盡心,信受作善。行真善而不怠,是勇猛男子。丈夫之稱,五乘七方便等是也。善女人例知。
  聞是菩薩名字者,菩薩之名,從福德(實業)度生作用立(假名)也。但隨世之嘉號,眾生聞之便生敬仰爾。下四或字,皆不定之辭。
  或讚歎者,口業供養,內心恭敬,口則發言甚美之。
  或瞻禮者,身業供養,瞻是瞪矇望視之貌,心戀慈容也。禮是五體投地,稽首之拜,卑己尊彼也。
  或稱名者,意業供養,念菩薩之時,於心意相稱故。此三業文雖分配,誠一一各具三業也。
  或供養者,一切奉上之總名,若四時飲食、臥具等,悉言供養。乃至二字,超略香油燈幡之類。
  彩畫者,丹青等五色繪圖畫像。
  刻鏤者,巧匠斲木雕鏤為像。或清淨泥土塑成,更用漆塗,而莊飾之形像。流傳永久,俾人人種福田培善根。
  是人者,三業供養自利之人,或造像自利利他之人,或具足之人,或具二具三種種不一,仔細研之,人類無數,是人二字總指之。三十三天者,非忉利橫列。須論豎上三十三天,以表供養造像功德之廣遠。能昇降所歷,一一同彼之天壽。當得百返循還之久,時其間永不墮落三惡道也。何不將此功德迴向法界,願一切父母齊成正覺耶?若能如是,誠同地藏之行孝也。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初四句,敘最初,物沙塵喻劫之前,發心之由,次時世下至如來,明佛名號;次時長者下至此相,因見相而問行願。此文全對文殊酬請問故說,正表地藏在凡夫地起初之行願。
  身為大長者子者,身是頭等五分,全周之體段,為載道之器。大長者子,須具十德:一、姓貴(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行淨(白珪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歎(一人所敬),十、下歸(四海所宗)。有斯十德,方名義相宜,如春秋時,中國有鄭長者;子是君子之稱,若孔子老子等是。
  時世有者,彼時有佛應化世間,說法度生。佛者,三覺也,亦名三異也:一、自覺,異於凡夫不覺;二、覺他,異於二乘不化;三、覺滿,異於菩薩分真也。
  號師子等者,具通別兩號也。師子獸中王,借顯佛是法中王,用世間喻,表出世法也。奮者發怒振搖也,迅者行進之疾也,師子奮之除塵穢,迅之踴躍之快也。修此三昧亦復如是,慧力奮之昏障自除,定力迅之至理不隔。一三昧中,具足一切三昧,一行門內,具足無量行門。方是圓行圓三昧。佛以此三昧得名。如來,十通號之一也。
  時長者子,見佛等文者,佛相隨機而應現,或見三十二相,八十種相好;或現無量莊嚴,無邊相好;由事識業識之不等,外境映心現之巨細好歹也。今文長者邂逅見佛之文,似乎應身相好者。攬而可別名無相,視之可愛而無厭者為好。菩薩因修十善,各具十心,如是互具,成百福,各百福成千福。又云大千世界盲人,治瘥為一福,積百福為一相,漸增至三十二相。應云三千二百福莊嚴,是應身佛相好也。彼私念言,此相非是欲愛所生,必是清淨行願功德感報。因此發問彼佛云: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得此妙相好耶?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告者,對告說明相好來因。欲,希須義,希望證佛之相好者,應當久遠行菩薩道,度脫眾生,方剋證此身。一切者包括九法界之通稱也。受苦者有三:一、樂受壞苦;二、不苦不樂受行苦;三、苦受逼迫苦。或問曰:久遠二字似別義,豈圓行耶?答:一圓一切圓,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圓無別法,借前三教之法,一一歸圓,此借別明圓之意也。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此文表凡夫地,發願仿先佛之行。因發下至計劫,明起初發願。為是下至解脫仿菩薩行,而我至道,期證相好與佛同。
  夫願者為萬法之先導,緣心所望者也,我長者從今之後,盡未來無邊際,歷不可計劫數,行大心行,而不懈怠。
  為者因見也,因是六道眾生,見其受苦不得不發慈悲心也。
  六道者: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輪道也。廣設即周施義,無緣慈同體悲之方法,順便教化之機宜,盡令離苦而獲解脫也。
  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已,自方成佛。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初二句結昔立願,次二句尚崇菩薩道。以行填願,齊臻易就。
  以者因也,因往昔物沙塵喻劫之先,在師子佛前時,立斯廣大度生之誓願,蓋其中間不退如初,尚為菩薩。
  尚為者,尊尚彼佛之承教,為成行願而不缺也。問:此文因相好而立行願,何處為孝行之宗旨耶?答:孝義甚廣無法不收焉。謂稟諸佛教,承行而不逆,即孝順焉。經極久而不倦菩薩之行,為勇猛之行孝也。從始迄今,積因證果,世世雙親,獲超昇之益,誠大孝子之無外矣。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文應超過長者子之前,又過如許之久。初三句劫世佛名號,次二句顯佛壽命。
  又於過去者,又勝越前文也,梵語阿僧祇劫,華言無央數(楚詞云:時猶未央。王逸曰:央盡也)。大論云阿,秦言無。僧祇,秦言數,詳如後品說,比時有佛垂化之教主,應現於世間也。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通別號兼舉。覺是本覺,華是始覺,謂始覺智華開發,照於本覺理也。境智理一,始本合如,斯即禪定自在之王。又云表八識心王,七覺淨華,悉從禪定得名也。
  彼佛壽命者,須論三身以明壽命:一、法身,真如不隔諸法,謂之壽,以如理為命;二、報身,境智相應之壽,智慧為命;三、應身,一期機緣為壽,示同煖氣識為命。此文彼世應身佛壽也。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像法者,佛世聞法修持證果,教行理三具,滅度以後,雖具此三,有解無行稀少剋證,形像肖似而已。
  婆羅門,此云淨行,亦名梵志。劫初梵天下降種族,若中國道教。
  女者,精修寡欲之處女也。宿福下三句歎福德。宿福,往昔作善之福報,前五度皆是。積世至深,為人厚德。
  眾所欽敬者,端正懿淑,眾人所宗,無不欽伏敬仰。行住坐臥,即四威儀,為心術之表。
  諸天衛護者,內心誠行之德所感。或行孝奉事父母,或恭敬三寶,植眾德本,都感諸天鬼神,保障護持。
  其母信邪等者,萬法從信入,其母女,信邪信正,咸由習慣而來。問:邪正相違,安得同氣遺體?答:內祕菩薩心,外現邪見家,正表大士現類度生也。
  聖女下四句懷孝勸母。聖者正也,正知正見,堛矰@如,言行而不迂曲也。將種種言說,善巧方便,奉勸誘引其母。導之歸敬三寶,令生正見。誠大孝人勝風樹之空歎也。(風樹者,韓詩外傳中皋魚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皋魚自少天下遊學後還,親喪,故有此歎,自恨無親侍養也。)次四句,說障重墮苦,其母貌雖略信,內心全不恭敬。設生信心者,焉墮此苦哉!就此內疑外勸之時不久,煖氣識將散之命終,被惡業所牽。
  魂神者,即第八識神。墮落極苦之處,因常輕三寶,故受斯報。無間地獄,如後釋。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文分三段,初十句,孝女設供,代母追雪罪過;次四句,所供寺像;次十句,敬(仰尊容像)念(母親墮苦)交祈。
  知等者,良知其母在世,不信三寶,撥無因果。
  計等者,計較善惡軒輊,應當隨業之昇沉,凝思亡母,生少善因,邪心太重,惡事甚多,必定生於三惡道之趣。
  遂賣等者,家業屋宅,父母遺產,誠是作罪根源,由慳貪心盛,故邪見之自然,遂賣之罪根基除。
  香有潛通之義,以表信,代悔不信。華以表正因剋果,追薦魂神,令生正知見。供養之器具不一,故廣求及諸四字含之。
  梵名塔波,亦云窣堵波,此言塔。安瘞佛骨之處,寺中奉佛像之地。(寺者,官舍總稱也。如漢御史府,亦稱御史大夫寺。後此官署有太常寺、鴻臚寺等。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白馬寺。後僧眾漸盛,分居殿宇,皆名為寺,此為始也。)發廣大心興建供養之道場,行孝子之誠懇,酬昊天之恩德也。
  見覺華佛像等者,辦供物之具已畢,親詣塔寺像前興供,或塑像畫像,威容赫赫,端正如生在,莊嚴無等倫。畢備者,三十二相也。瞻禮者,孝心誠意,目睛不瞬,瞻望祈佛,禮謂五體投地,瞻之又禮,禮之又瞻,倍生再三敬仰至極。胸憶思忖,未動唇舌,謂私自念言,內心念佛。佛是大覺徹見無礙,具足一切智。若佛現在世時,我母已死之後,倘來問佛:母死生何處?佛必指示,令知我母去處,昇沉苦樂之所。敬念之心既久,外發悲淚,祈感之情極矣!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初三句孝懇情態,次四句感應慰聲。
  其垂首泣淚,內心感念,懇祈之極,良知長久,滿臉涕腮,狀不成見矣。眼瞻佛容,意戀如來,不同孟宗之哭也。
  忽然聞靜空之中有聲。泣者,無聲細哭之涕。聖女,是正直賢德之人,方感如來慰其勿至悲哀。
  我覺華佛,現今指示汝母去處,就行孝傾家興大供之效驗也。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初五句問何聖德;次四句孝戀失母;次七句報佛名號;次八句願佛速說;次六句告行當知。
  蓋感應道交如合掌。聞空聲向空而白空者,一空無二空,表一道之理同也。是何神德寬饒我之憂悲,思慮亡母哉。
  我自從亡失母親已來,晝夜之間,二六時中,常憶悲戀,無處可問,不知我母生何世界,在何道中。
  再報聖等文者,即顯感顯應也。冥顯例四句詳如觀音記。佛名如前釋。見是佛五眼圓明,汝憶母至告示者,古人父母喪後,負土為之墳壟,植松柏以列表,廬墓三年,盡孝之誠。孝德傳云:汝南蔡順,字君仲,孝順父母,親喪葬訖,於廬墳次,鳥獸從之棲宿,哭時即助鳴。後漢人也,皆常情之分,而不知設供求佛,惜其罔遇也。夫常分孝情感動天地,倍情廣供,故感佛現空告示,無復疑矣。
  聞此聲等文者,聞此再告之聲,身心愈切憶母。身由父母之遺體,舉身自拜撲於地,既喪我親,身何可惜!急欲知母生界,禮如泰山崩,四支百節,皆破傷之損。左奴右婢,趕至扶侍,已暈氣絕,呼之治之,良久方甦。誠勝丁蘭刻木。願佛慈悲愍念指示,然祈速說者,知自外身已殘,內心憂苦,將死不久也。
  告聖女等文者,謂其趕快返歸家舍,端趺危坐,思心緣惟佛寺中尊像,口念佛之名號。即當自然知母生界之處也。約法返觀五蘊之舍,即法身為諸法之母。行之自知,正定受,謂之端坐。禪那之修,謂云思惟。念佛之名號,故感下文威神遊獄焉。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憶母念覺華佛者,存孝情契佛心也。經一日一夜者,日表覺悟之明,夜表愚迷之暗,迷悟之本,罪福之作,天堂地獄,由自招之分歧也。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初十二句,見業海及惡獸罪人;次十二句,見夜叉異相及殺罰罪人之狀;次三句,表念佛功能。
  忽見者,明定中徹見之境。如楞嚴色蘊八境云:下見地獄,上觀天堂,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今似想心現境略同耳。
  夜叉此云捷疾鬼,有飛空地行之等類不一。
  念佛力者,仗念覺華冥加之力,自然無懼。蓋論念佛,有事念、理念、觀想像念、念法身、念報身、念應身,多多不一,此文觀想像念佛也。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鬼王者,福德之鬼,自由自在故稱王。常行慈心,不加害一切,各從仁恕而立,故謂無毒。稽首者,稽留少許之時,首投於地也,拜後來前迓迎。善哉,讚美之詞。發大心利他者,總云菩薩,有何因緣來到此惡趣之地。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此六句問答此處何地者,即前科所見海獸及諸罪人之苦境也。答大鐵圍山者,梵語柘迦羅,秦言鐵圍。起世經云:四洲地心,即須彌山,高廣八萬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高廣次第半減;第八持地山,高廣六百二十五由旬;外是大咸海水,橫闊三十二萬二千由旬;中有四洲,第九鐵圍山,高廣三百十二由旬,第一重海在此中也。(此依佛祖統紀之文。)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此六句問答有否地獄。梵語捺洛迦,此翻苦具。婆沙云: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乃有地獄。地下之獄,從義立名也。

【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此文明威神力,方到獄所。業力者,身口意惡業之力也。為人一世,不自覺知,隨粗俗人,身常作惡,口常言惡,意常緣惡。時日月歲至積一生,臨命終時,被業力所牽,以至墮苦也。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初五句疑問,此海之水湧沸,眾生被水逐浪,惡獸搏撮食噉何耶?次十一句,答由業因,先過此海。次六句更有二海倍倍加苦。次三句,結共名業海。
  閻浮提者,樹名,南瞻部洲依此樹立名。其中造五逆十罪之眾生很多,作善者少。親死未久之類者,至此方知,一生所為,自作自受欲悔晚矣。須經七七日,中有身之變化(一七日一變化),方能去投生。(極善惡之人,被業牽不停中陰。)是知為先人追薦,當一一七,營齋懺罪,將功補過,令脫苦難。孝子賢孫,不得不作此孝行之悼薦也。文中一者自己造惡,二者無人作功德,三者既無善因,當據本業,任業運之所感,自然先經此苦。
  海東等文者,彼咸海橫闊三十二萬二千由旬,其中或有一二嶼島,而過者,或配三業所感之數,亦不可決定。
  三業惡因者,身殺盜淫,口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貪欲瞋恚愚癡,由十惡之所招感,故有三海倍倍增苦也。聖女僅遊觀一海,後二海鬼王將答敘出。又作惡之心有三等,受報自然有三海,其名共號業海是也。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此問答地獄址處,具明次三數。聖女問曰:前言實有地獄,今何不見?鬼王答曰:三海之內,即是大地獄也。其中多少之總數,括言百千,大小各不同,有寒獄,熱獄,正住,邊住之差別耳。聖女所見,是寒地獄也。
  所謂下解說。具有十八者或八寒八熱加二根本。準十八泥犁經云:一光就居,人居此中,相見即欲鬥,泥犁中無兵,而自有相殺傷。無歲數,又不死,其人長大。且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即人間百三十五億歲也,後十七獄中,苦與年壽各增倍,皆例此也。)二居虛倅略,此中一苦當前二十,其人入火中赤身出而相鬥。三桑居都,其人常被火燒。四樓,其人常居大火鐵城中。五房卒,於大深谷之火中爛燒而不死。六草鳥卑次,於高二千里,廣四千里之火城爛燒而不死。七都盧難但,大火鐵貫其人。八不盧半呼,常在火中炮炙。九烏竟都,寒冷凍身。十泥盧都,十一烏略,十二烏滿,十三烏籍,十四烏呼,十五須健居,十六末都乾直呼,十七區逋途,十八陳莫。
  次有五百者,觀佛三昧經中明,五百億刀林等。百千者,梁懺云:造八萬四千隔子地獄等是也。此等文數,不可強會,因彼彼作業各各私受,豈有名數可盡哉。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此文正表行孝之本懷,以前文誠心廣供,泣血求懇,意旨在此一問。然遊獄審觀遍處,靡遇見母,故不得不發本懷之事以請問鬼王也。
  魂神者,魂靈便是鬼之異名,魂魄之精謂之神。不知當墮何道,生至何趣。
  在生習何行業者,問業因若何,感果易尋。汝母現在一生習慣行為,所作何等之業,善惡昇沈絲毫不差遺。
  邪見者,即五使之一,眾惡之元,六十二見百八見等,由邪解不正而發生也。
  譏毀三寶者,譏誚毀謗,以其事三寶不敬,理三寶不解,彼時像法中事三寶者,塑畫尊容,瑞嚴畢備,為佛寶;三乘聖教黃巷赤軸,為法寶;剃髮染衣,依法修持者,為僧寶。理三寶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為佛寶。所覺法性之諦理,為法寶。如此覺慧,與事理和合,為僧寶。諦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寶也。
  設或暫信者,聖女廣說方便,孝心勸誘也。
  施又不敬者,邪見習慣惡病發現。由鈍使疑心不決,故常輕三寶而又不敬也。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姓者生也,古者因生以賜姓,表明其所生為婚姻之別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以呼氏,氏不可以呼姓,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也。姓字從生女二並之。印土有剎帝利(王種)、婆羅門(淨行)、吠奢(商賈)、戌陀羅(眾庶)之四姓,不知菩薩之母,姓氏何等?有姓名則易查。
  俱婆羅門種者,印土九十五種外道之一,執生梵天,不信三世因果。
  尸羅此云性善,善現是華言,梵華並舉。總而言之,現生好行善道,而不自放逸故。
  悅帝利(科註開蒙)俱云未詳。竊謂,義含堅惡習。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合掌表一心至誠,啟者報告之辭,願聖者,不必久遊觀地獄所,卻返本住之處,胸懷亦不必憂愁,又不必憶母悲孝之心戀戀。
  罪女者本是菩薩母親,因邪見造罪,從業立名,鐵面無情之鬼王。
  生天以來經今三日者,逆知廣供孝誠之時,母魂此時生天。聖女夢魂遊獄良過三日矣。
  承孝順之子者,承蒙祈佛之沾光,方得離苦生天。孝順心懇,能感動天地,威顯神靈。曾子曰:孝子之養親也,樂豫其心,不違其志,悅其耳目,安其寢食。此唯生孝而已,不能導其神魂也。
  應是下至生訖者,一由孝順心切,二仗佛光難思,三同處澤利善緣,故云同生也。鬼王問答之言盡畢,揖訣而退。陰陽判然矣。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初文憶事須立願。次文來行大願之廣。
  尋如夢歸者,俄焉而醒,仍在本家室內晏趺耳。夢若後釋。
  悟此事已者,一、悟知地獄之事,由惡因感三業海之苦。二、悟知如來神力,知母脫罪生天。三、悟計鬼王敘語,作福贖罪,無間一切皆利,故於佛前立大願王。
  願我今日為始,直至盡未來際,其中應有罪因苦果眾生,廣設道場,方便教化,使令各各解脫,才罄本意也。問:下文光目女見佛如須彌山,今忽聞空中之聲,能見佛身否?答:雖聞再三告示,而不見現形之文。何以不見?曰:一是廣供,一是造像,縱同孝心,懇意不同耳。問:空中之聲,同在之人,耳均同聞否?答:人雖同處,心不同等,是知餘人不聞耳。問:佛眼遍見,無不指示生處,而教端坐何耶?答:佛有益物之心,令至遊獄,親臨苦境,還陽警世,方知因果不昧,普及自省也。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往昔無毒之名,慈悲為本;現今財首立額,六度財施為首。始終皆利生之事而不缺,彼世世父母,自然獲超之路,是菩薩之大孝也。蓋彼今昔名形雖異,一念體性,未曾有改焉。
  始乎女身立誓,中行二利為宗,積因累劫,常懷蓼莪之思,充宇宙是行孝之境,盡大地都是親恩,度盡方成正覺。而今尚居菩薩之位,故大願地藏是也。
  初科名過去世行孝願文竟。

【分身集會品第二】

  前科文殊既酬敘,大士因地誠孝,故地藏分身集會,親證歷劫行化。分身者,身為神識所依託也,人各身軀好歹不同,由業識發現所感,其內意心為主宰,仗三緣而賦質,摶四大以成形,誠眾惡之基,諸苦來源;反而言之,則載道之器,成佛作祖亦由他也。菩薩之分身,從無量功德生,因眾生機感而現生,就一身化現無窮無盡之分身,如月影水也。集會者,同歸一處為集,總合敘晤名會,聞領受如來之咐囑故來也。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爾時者,正明過去,因地行願畢時,地藏分身親臨集會之時也。百千萬下明算數。華嚴,心王請佛說算數無盡之法,積成十種大數。然有三等數法:一、下等數法,十十變之,如十百千萬等是也。二、中等數法,百百變之,即百洛叉(此云十萬)為一俱胝(此云百億)等是也。三、上等數法,倍倍變之,即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此云那由他)等是也。此等數法,唯佛能了,詳具彼經。震旦算經,始自黃帝,數有十等,謂億,兆,京,秭,垓,壤,溝,澗,正,載。如當文無邊世界,無盡地獄,悉有分身於彼處作教主,今欲承受咐囑,各悉帶同眷屬而來法會。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者,因由仰藉之義也。因由如來神力故,方普召來集,趨眾仰藉如來神力故,方預入法會。
  與諸者,共類之義,如無毒等不思議眾鬼王,學道之儕是也。香有清通潛達之功,表信心能通入諸法之門。華表因行,供佛表感果。
  彼諸下至菩提,顯教主之功能。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三菩提翻正等正覺。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初五句,說彼在業之苦。次四句,幸遇大士蔭蒙獲證。此諸從分身來眾,自有識神以來,迄至於今,不記劫數,在生死海,遂業浪之流轉,不出三善惡昇沉,受苦無有窮盡矣。
  以者遇也。幸遇大士教誡,稟法修持,投於慈悲誓願之海,任運剋獲果證也。
  次既下四句。入會瞻仰如來如文。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爾時至是言,摩頂安慰咐囑,意託將來之機。吾於至習在,陳述曲就度生之難調。
  舒金色者,舒有放大開化之義,佛有無記化化通,從一母陀羅臂,應化身地藏之首,故云舒也。佛身非是欲愛而生,由無量功德所成,是故金色也。手臂表權智,頭頂表實智,二皆以鑒機度生之用。然分身不多,臂亦不少,其意可知矣。
  五濁等文如前釋。
  令心調伏,捨邪歸正者,凡心攀緣無定,劑法藥而調治,將五遍七聚,調伏外身,以三十七道品,治停內心。印土九十五外道為邪,沙門佛教為正,捨邪即是歸正。心無二用故,縱然依順修持,十人之中,尚有一二惡習仍在。惡習者,見思二惑之習慣也。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初二句意輪鑒機。次或有利根下至差別,口輪說法。分身度脫下至現其前,皆身輪現通也。
  利根者,一聞千悟,意識快利,法行之機,宿種發現爾。
  若鈍根人聞法信仰,轉念思之,然後則修,煆煉漸進。
  善果者,指極善之果。須登聖地,時經節節滋種熟脫不廢,故云勤勸成就。
  暗鈍者,如莎伽陀,無讀誦性。城東老母久化方歸。
  業重者,如慢疑二使之業障,蓋覆性靈,以疑使故,不仰佛有不思議,願力威神利生;以慢使故,自是而不生恭敬於人。如是五輩眾生之中,其或各各差別,欲意曲就根性,誘化示類,自然分身普現,度脫遍利益致。
  或現男子下至鬼身,是應機而現正報。或者用四攝法和文演之。
  或現山林下至皆度脫,變依報益物,現山令人安居養道,現藥利人,或寶木等益物,眾多順情之植物故云林。若旱天水不涸,有德人墓,高原成穴地,河池泉井之利生。悉如來無記通誘眾生,終成度脫也。
  天帝即釋提桓因,為地居之教主。
  梵王初禪天為大千之教主。
  轉輪王分金銀銅鐵為四部洲之教主。
  居士,自心清閑為居,博通古今,護名愛言為士。
  國王是粟散王,名國分疆本邦內教主。
  宰輔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眾民之教主。
  官屬公事務之謀主,唯佛現同類身,轉化同伴人,或四攝四悉等法籠函育利之。
  或現比丘下四眾,如常解說。
  乃至聲聞下四聖,亦如常解說。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初汝觀至大苦時,提往劫所為,調伏之事,將此未完之事,欲付囑地藏。次汝當下至授記,文雖在付囑,意要大士承任,度生家業。
  汝須指地藏,觀字要徹透,連現類付囑二科文意。觀佛昔時度生法則,現正依報,遍利群情,能化剛強令柔軟,都經爐煉解脫,其有業障深重,未調伏者,不能解脫,必隨惡業因,而感報應之苦。
  汝觀其當受苦時,汝當憶記今日法會,託付殘機將度之事,全仗地藏擔荷。
  至彌勒者,此云無能勝,又云慈氏。佛現滅劫百歲時,至彌勒出世,增劫時代,經三災苦難,願令娑婆,學法善行眾生此難不遭,永離三災八難諸苦。漸次成熟,值佛授記。竊謂大士負荷此事,為法王子之大孝忠臣也。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琲e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爾時至大智慧,表佛恩之蔭澤。我所分身下至大利,當然須分身,度生以報佛恩為孝行之要。論語云: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況菩薩觀佛志乎!古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佛者。
  諸分身共復一形者,一形為諸數之體本,就體本而應用之跡數,元一周遍之法身,獲用人異,故有一多不等。
  涕淚哀戀者,顯誠心負荷受苦六道,係觀察六道不覺傷情自現,又思佛欲去世,菩薩孝子,豈不終身抱痛乎?
  我地藏依從佛教,久遠劫來,處處多蒙我佛接引,方得具足神力智慧,俱不可思議。我應當所分之身,遍處處以度生也。
  遍滿百千下如文。
  令歸敬至涅槃樂者,迷俗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寶,大士示同類身,現行敬以兼群,令歸依作福,永離三途,越生死之苦海,至登涅槃山頂,常淨我樂也。
  但於佛法等者,一毛極輕之功德,一渧表功德永遠不落空,一沙比多中之極少功德,一塵說甚細之善因,或如毫毛頭髮之微微善因,大士滋其,漸漸增長,以至脫度。蓋論滄溟之浩洋,始源於濫觴,泰山至重大,與微塵之多積,故知佛山性海,不無起初極少。善因功德,千里遙遠,不離當前一步。即此義也。
  使獲大利者,須指法身為大利,或是授記等可也。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三番稟白,後世惡業眾生,唯大士直下承當,望佛勿慮。

【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結歸全品付囑地藏之讚歎。一善哉,讚其分身遍處,令眾生歸敬三寶,至獲大利。一善哉,讚其後世擔荷,惡業眾生,不使墮苦。
  吾助汝喜者,須指前品。長者子、婆羅門女之往時,發明尚為菩薩行孝之事,似助喜之義。
  汝能至願,顯其時間及未來際,嘗踐大道之行,還填疇昔之弘願也。
  廣度自性眾生,終日度生而無度相,所證菩提亦無證相。菩提眾生,相即之義,本宗詳明不煩再述。
  明果位行化科竟。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以上品分身既集,世尊摩頂付受,慇懃囑託六道。既擔任遍處現化,則三番慰愈勿慮,故有此品所化之機焉。觀者,三智為能觀;六道業緣眾生為所觀。下文,莫不孝父母等文,皆為所觀之境。至墮地獄等文,咸是果報之業緣。
  眾生者,五蘊眾法相生,憑一期生死立名。或隨業牽,各處受生,據六道流轉之謂也。
  業者,有善業惡業,不善惡平等業之不同耳。
  緣者,互相由藉立名,以外雜境,引動內心起念,連助生起為義。
  品如前釋。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眾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云何?】

  佛為母故,昇忉利說法,令證聖階。當說法之時,雲集來眾,無央數之多,悉指地藏化度成就。旨在自他凡地,行孝方成佛道。世尊孝行已畢,正表大士行孝,願力深廣之時。至將來六道,全屬所化。摩耶初入聖流,順便稱問閻浮,造業不等,受報同否。梵名摩耶,此名大幻術。淨飯王配妃,是佛生母。

【地藏答言: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如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問答酬唱,言為心表。獨問閻浮報應之苦事,答文世界國土之廣闊,切不可責其問言太局。下文云且願聞於閻浮罪報,答意雖廣,宗臨法會大眾同聞,亦不可嫌其答不酬問。世界國土依報無窮盡焉,餘屬正報。地獄是苦果,女人為造業之惡因。佛法者,一為萬有龜鑑之覺路,二為求證道之方便。豈便一言能盡哉?

【摩耶夫人重白菩薩:且願聞於閻浮罪報所感惡趣。地藏答言聖母,唯願聽受,我麤說之。佛母白言:願聖者說。】

  前文既答,世界之多不同。摩耶重白,願聞閻浮,不離生身之鄉。地藏曲就聖母跡示之願。允許部州惡趣苦境之說,謂之粗說也。此文互相謙恭之詞爾。

【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

  須彌山南,有樹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贍部州,依樹立名故云。如是者,指示下文也。

【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此不孝至殺親之文,明造業因。當墮下,當來感果。
  設若有等凡愚眾生,不孝父母,殊不知生身從何而來,反造極大重罪,天地不容受者。蓋父母猶天地也。恩重經云:人生在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為子盡孝,天然之理。該人倫之本也。反而不孝,則父母失望。不若夷狄禽獸,人倫之義安在乎?正法念經,明四恩難報:一、母,二、父,三、如來,四、說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現世為人讚嘆,得福無量,未來能得菩提。或有人不能孝順,然以忤逆;或有人不能盡孝俸養,轉而罵詈雙親,誠可慨也。君子不立岩牆之下,敬身不敢損體也,罔知之人反為殺害父母。
  此罪當墮云云,竟無出期。今首舉者,孝為百行諸善之先,不孝眾惡之本。孔子曰:五形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況俟死後之罪苦哉?

【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此毀謗三寶。佛世調達,推岩壓佛,足傷出血,現生即入地獄。正像末法間塑畫之像,而不盡心恭敬,或焚燒胡亂遍棄,即是出佛身血之罪。
  若聽經聞法,不鄭重輕意,或經典置於不淨之地,或慳貪古籍而不修補流傳,以至失絕,都是毀謗法寶也。
  凡一切僧眾,咸紹隆佛種,乃至六根不圓具,弊劣僧,亦須深心恭敬。古云僧來看佛面,皆是薄福佛子。設有內祕外現,凡眼不知,故致應當敬順,若不爾者,即毀謗僧寶也。

【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婬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此侵損淫污業。侵損者,伺其過隙,而入毀壞為侵;蹂躪物件,胡亂破產為損。
  常住者,往來僧眾辦道之所依止也。僧雖來往無定,此處產業常在,為後人學道資本。若侵損此物,即敗壞後人道業根本,其罪可知矣。
  點污僧尼者,點同玷,內藏黑弊也。尼,女人總稱。有等無知之人,自不寡欲,逆污清修女子,或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處女寡婦等,罪莫大焉,當墮苦如文。此等女輩,始姨母之流裔也。
  伽藍等者,伽藍即現在一切大小寺院。或有等女人,不自守貞節,來寺宇內,假裝修行態度,卻以邪心,嬈亂初學僧人,以至潛行淫欲,恣意無慚,而不革過,居然以為是。經云:火刀毒蛇皆可近,(縱傷四大正念無妨)唯有女人,不可暫近。(傷法身、斷慧命,生生世世不得出苦。)
  或殺害者,此二或字,不定指那種人,細思之,各具殺害之義。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末法偽僧誑人。偽作者,假詐虛作,而不正真也。
  梵語沙門,此云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貪瞋癡,方名義相稱。伊人不然,外相雖似,行為全無。
  心非沙門者,有四種不同:謂勝道,說道,活道,污道。今此心非前三種,是第四種。裨販佛法,邪行不正者。
  破用常住,即敗壞招提,蕩產之徒。
  欺誑白衣者,不知法要之人,非法說法故云誑,自錯錯人,愚俗無知,被其欺騙。
  違背戒律者,暫投空門,不肯五夏承師,違離師教,反背戒律,毗尼之名,常且不曉,況開遮持犯乎!尤不勤修諸善道品,緣心事務,種種造惡,死後果報,絲毫無差。

【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貪者,偷常住物,暗夜得人睡眠之便,或訪人不在,而來取者,皆名為偷。私下小偷名竊,強力明奪為盜。凡一切僧眾辦道所需之器皿,及資生積蓄,什藏等物,咸歸常住,所有之財物,不得擅取私用。穀米飲食,資養生命者,衣服臥具,操體治寒者,乃至其中香油燈燭,佛前等物,其類不一,或最小一物,未白幹事之人,自取用者。
  當墮下如文,豈不懼哉!須慎戒之。

【地藏白言:聖母!若有眾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就前五種造業之眾生,唯不孝為首,此經以孝行之宗旨,不言可知矣。無論那種中人,各當被業,墮於趣果無間、受苦無間、時劫無間、壽命無間、形軀無間之地獄處。要歷千萬億劫受苦,於厥時間求其暫時,停苦一念不能得,直待業盡,方離此苦。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薩言:云何名為無間地獄?地藏白言:聖母!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號亦別。】

  諸有者,指三界二十五有也。餘如前解。

【無間獄者,其獄城周匝八萬餘里,其城純鐵,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獨有一獄,名曰無間。】

  此節出地獄名。作惡之心想既大,而惡苦之境亦大。所感苦果之地獄,周匝八萬餘里之大。作惡不改悔之心,堅強如鐵。今受報時,其城純鐵。
  火聚者,熱心作惡,或煩惱火、瞋恚火所感積也。
  諸獄相連者,若十六遊增等,各獄相連。原夫作惡之心,反為善孝之念,天上宮殿之巨微,不言可知矣。

【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棪炊@千里,悉是鐵為。上火徹下,下火徹上。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暀坐W東西而走。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眾業所感,獲報如是。】

  此文明無間受苦相。初節表獄中所受苦相。一人下表正報眾業招感苦相。
  眾業所感者,或諸處為眾,諸根為眾,久積為眾,總而言之,意心為眾業之主也。悲夫孝順報生天堂,雙親及子二俱獲利。不孝墮苦比較若何,思之自裁。

【又諸罪人備受眾苦。千百夜叉,及以惡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拽罪人;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復有鐵鷹,啗罪人目。復有鐵蛇,繳罪人頸。百肢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犁,抽腸剉斬,烊銅灌口,熱鐵纏身。萬死千生,業感如是。】

  此文明苦報。初二句,總標。次五句,遇夜叉以銅瓜殺苦報。次七句,用鐵戟中殺苦報。次十句,鐵鷹鐵蛇、洋銅熱鐵苦報。後二句,結由業感。以前文觀來,俱是不孝等罪所致也。

【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此節明罪報時長,世界不能容受。世界且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彼業報,須動經億劫。人壽二十次增減,劫火從地際燒起,以至初禪天。未燒之時,先將一切人,都生二禪天。罪人徙置他界鐵圍,受苦仍然無異。他界欲壞之時,又遺他方。若彼彼世界,皆要次第壞時,待娑婆空二十小劫滿後,成二十小劫,罪輩還復來,居鐵圍山間。此等統是極惡,不通懺悔者。報盡出苦,尤落異道。若斯觀來,為吾人之誥誡歟。根由不孝父母、不敬三寶之罪也。
  其事者,指前文受苦事。
  如是者答所問也。

【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

  此第六明五種惡業不同,自有五科,文相易明。此三句總徵,下文別釋。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此時劫受苦,不得隔息,名為時無間。來由作惡之心,猛注緣念不斷之因,獲斯形影之果,絲毫不差。

【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此形軀遍報苦。反夫本來清淨法身之體,周遍法界,賴福智滿足,莊嚴而顯現。彼作惡業、不孝等罪,罪和惡業,感苦報滿阿鼻之中,亦從惡法性之顯現爾。良其善惡翻覆自本性之具現乎?

【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

  此苦具器件,皆罪人受報發現。
  生革絡首者,即剝生人皮,絡縛罪人之首。餘皆如文,地獄受苦之名,百千萬歲,卒白難竟,況此幾言,而能說得盡乎?

【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此苦果無間,男女雖異,受報相同。
  羌者,西戎種族名。
  胡者,北狄之稱胡虜。以其素為中國邊患,秦漢時,匈奴最強,都稱胡人。或南蠻東夷之人,一到獄處,各各自受。年耆老人、幼歲童稚、高位尊貴、貧窮下賤,龍有風雨之作,傷生害命之罪業;神有響血肉,妄作禍祟之罪業,天若福享盡,定力衰。直墮地獄。鬼類多端,有福無福者,苟造業須當自受。

【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此壽命無間,初墮入此無間地獄,至千萬億劫。每日夜萬變生死,人唯生死時最苦痛。此處之痛亦然。哀求一念之間,暫住停苦不得。獨有求佛念佛,佛即放光,堪免苦痛,承光而超生者。業重不知,若有業盡,方停苦而得脫離。以此所歷至久,連綿不斷故云耳。

【地藏菩薩白聖母言:無間地獄,麤說如是,若廣說地獄罪器等名及諸苦事,一劫之中,求說不盡。摩耶夫人聞已,愁憂合掌,頂禮而退。】

  大士結答前文,聖母所問,無間地獄。粗略說之,如依此文如是,倘欲詳言獄中之器具,及受罪諸苦事,百千劫時,說不能盡。聖母聞此說已,愁六道之苦,誰能令其脫之,憂心耿耿,作禮而退,歸就本位,坐能後事也。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梵語閻浮提,此土無物相當,不能翻。樹名,此樹枝葉花果,深秋落地。泥土變成勝金,或翻閻浮檀金。南贍部洲,依樹立名,故云閻浮。
  眾生者,通指九界,別當六道造業之眾生。
  業者,有善惡漏業、不善不惡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亦應通指九界,別在三有。
  感者,心因造招也,心念注意所緣之事為感,心業作就名應。前品由惑而奮業,此品因業以感果。是云業感品第四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上品說五無間之苦事,對聖母酬唱已畢之時。此文須貫透前文業緣,初問答中,千萬世界乃及國土,至非但地獄罪報一等,及分身集會中,各處化度之文。故大士表明所化,都承佛力之恩,方得遍百千萬億世界,順機現而度之。
  威神力者,威德降伏,神通作用,及十力智。菩薩蒙斯,猶如軍帥,得帝王聖旨號令,可王諸處無一將而不調服者。大士亦如是,仗佛威德,神通十力,無一業報眾生,而不救拔焉。若非下反顯。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佛菩薩度生為事業。一期化火,機薪將畢,剩餘殘機,並法流後。若顧命之遣託,地藏法臣,領化綱之大權。待東儲彌勒,登法王座,之乘法化爾。
  唯然者,應許急速之詞也,可以不必憂慮後事。此係第四番慰佛勿慮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一切統收九界眾生,未成究竟解脫之人,都是性識不定。
  性者有二義:一、習慣性,二、本理性。元一體隨作用之變異。
  識亦同性之義。
  無定者,咸指習性妄識而已。惡作,是貪瞋癡之習慣,積結三途之苦業果。善作,是施仁慈之異熟,結維快事人天之樂果。總由不守自性,識循善惡之所轉也。
  為善為惡者,為猶作也,逐境界而生心。所謂境現則心生,境為生心之助緣耳。生生世世之昇沈,若汲井之轆轤,故云輪轉。
  五道者,除修羅。憑業翻覆,循環無已。縱迷性之惑亂,被三障之蓋蔽,生死難出矣。

【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或暫出,又復遭網。】

  魚譬五道之眾生,網喻三界之罩網,長流譬隨業力之遷流。魚得水之遊樂,如人羨外境,動亂自性。脫入暫出,如清昇於善道,尤不知逃離三界之籠網。又復遭網,譬天福盡,而又墮三途。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初二句,承前五道眾生,性識無定。佛所憂慮卦念。
  汝既下三句,明此機與菩薩願,相和符爾。
  後一句,答前三番念佛勿慮。大士既一律荷負,我佛何慮之有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初三句,經家敘名,白佛言下請問。今蒙下詞讚求說。大菩薩名,定自在王者,首楞嚴大定,具一切三昧,及慧力作用,無不自在,故稱王。請問佛前言,地藏菩薩往願重誓,各發何願,現今世尊在大眾前讚嘆,願佛略說一二,令法會聞知,累劫已來之事。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一諦聽,誡其不可輕忽而過;一諦聽,地藏洪深久遠行孝大願,舒大信力方能領受。聞說之後,當善思惟,然後記念訪轍,即聞思修之三慧也。理本無言說,以四悉壇故,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初句,明過去久遠時劫。爾時下為佛通別德號。未出家下,明王友十善。
  一切智成就者,具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心之中,具足三智為自成就。以一切智,成就二乘。以道種智,成就菩薩。以一切種智,成就佛道。並自他利益得名也。
  如來,仿同先跡號。如古佛再來,應化之跡也。
  應供,堪為福田號。可令一切眾生,作福之良田。
  正遍知,遍知法界號。正知正見,照了大小乘根性故。
  明行足,果顯因德號。三智明徹,了因地之萬行具足。
  善逝,妙往菩提號。寂動圓明,此土入滅,彼處應現,化無定處。
  世間解,達偽通真號。世出世間,無不領會盡解。
  無上士,攝化從道號。信、住、行、向、地等為有上士。唯佛攝化一切,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應機授法號。惡眾生折調之法,善眾生愛攝之法,為人天授法師範焉。
  佛,覺悟歸真號。眾生不覺不悟。未歸真究竟。
  世尊,三界獨尊號。等覺雖尊,猶佛一等。
  其六萬劫壽命,是勝應佛也。
  出家有三義:一、出俗事務家,剃除鬚髮,圓領方袍者是。二、出三界二十五有家,破見思惑,證真空理者是。三、出無明顯法性家。五住究盡,二死永罔者是。為一國之內,自在之主故稱王。
  與友者,同情合志也,互相組助之補益。方協意同行十善,豐饒利益,庶黎之眾生。
  十善者,身三、口四、意三,各有止行二善。為人天之根本,懷濟民俗,均有普慈之心,竟成佛道而由是也。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初五句,陳苦諦境,惹王心發願因由,所謂心不孤起,仗境緣而發生。見惡境,誓度無邊之眾生。鄰國內眾生,或統造十惡,全國變成惡國土。人民為國之本。
  一王發下各願不同二王酌斟欲設法,濟度一王自成佛道,而後廣度眾生。諸經中常途之說。一王令人至菩提,自終未成佛,方為特別,廣度之大願,亦即孝世世之父母也。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原夫心為萬法之總主,願為導行之要宗,願大願小,由心之闊狹。心所希望之期願,必乘心行而成就,有願必成,斯言不虛矣。二王發願各剋薩婆若之大道。蓋以今古異名,仍一心願堅固不可磨之所就成也。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

  初句往過時,有眾生機感之因,佛垂應出世之緣。所謂大事因緣故,諸佛出現於世。
  清淨蓮華目者,別號以德立名。蓮華在污泥水中不染而清淨。若佛應化世間,不染諸塵而清淨。係蓮華不染若淨德,華果同時若常德,華開蓮現若樂德,在水在空皆得自在若我德。佛證四德,假蓮華以名目也。或佛眼相表同蓮亦可也。如來是通號,其清淨時,佛壽命四十劫。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佛佛滅後,各有正像末之法,彼佛像法流彌於世,為眾生信仰福田。其中有一羅漢,三種不同,謂慧俱、無疑,各具殺賊、無生、應供三義。因次第乞食教化,邂逅孝女名字光目,光表智慧,目喻深定,即有定慧之人。行孝表世之人範,設食供僧,決信佛法,問願惠福,答資薦母。該此後九科文相太散漫。提要略解耳。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入定觀知,出定不知,是慧俱二種四果。定中能明八萬大劫之內,作業果報皆知。俟出定後,問在生作何行業?意在彰明世間因果。雖是二乘,誠是菩薩也。受極大苦者,如前文五無間等,須塑畫佛像方暫脫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初四句,明殺生。次四句,殺法。計其下孝女良母殺生業因還報命數。
  唯好者,獨好愛食水族之生命。魚類甚多,喜食魚子。鱉是甲蟲之屬。
  炒煮為珍饈,恣情於口腹。食者甚美,死者甚苦。計其償命之果報,千萬復倍。若非孝女稟尊者,懇示求救之法。竟還報無有了期矣。

  (昔有楊序夢神告曰:子逾旬當死。若能救億萬命可免。序告期迫不及,神曰:佛言魚子不經鹽漬。三年尚可再活。序醒,日買有子魚放之。且大書神語於通衢,人見知戒。見人殺魚,取子投之江中。數日復夢神曰:億萬之數滿已,壽可延矣。附施愚山放魚子法。凡魚既死,將子輕輕取出,勿損壞勿著鹽水,攤置稻草把上。俟水跡略乾,淺埋水際沙泥中,庶免魚吞自得全活。但處不可離水。或將乾泥拌堮芛x收藏。自冬底及三春,積至四月望後,放河灘水草中,無不全活。餘月隨時可放尤為至便。)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勸猶指教焉。念佛造像,為自利利他方便之法則。念佛現世自利利他,造像將後自利利他,念佛一聲,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存亡獲報者,光目孝女種出世因,將來必定剋證聖果,為存者獲報,亡母沾光,得離三途,普孝一切含識思之可知矣。

【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聞已者,一聞亡母受極大苦,心酸毛豎。次聞念佛塑像,存亡獲報。祈母脫苦,故捨所愛。希望自他獲益,誠心畫像供養敬心泣禮,表純孝之心,超群卓異也。

【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飢寒,即當言說。】

  夜後境靜之時,忽然夢見佛身。夢有四不同: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心想夢。今光目所夢,似第四孝心感想,佛應告言,略同第三現象。金色晃耀,佛身中之相,大如須彌,四表豔光,告示光目。汝母下指所生處,聞說轉生本家不再重問。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感夢後幾年,家內奴婢產一女子。三日能言,必佛力冥資焉。
  稽首悲告者,本是萱堂慈母,墮為婢子來拜親生孝女。此亦奇絕於業報。嗟夫三界之內人無大小,唯有業緣之昇沈使至歟。短命者,殺生之報,一多病,二短命,餘皆隨文。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聞婢子說,死後幾年,數數墮大地獄,蒙薦方生,又為下賤短命。知婢子前生,決定是母無疑矣,故要考試其行業。喉聲未出,為哽咽,放聲大哭為悲啼也。殺害毀罵者,身口二業受報。凡粗言毀謗,惡口罵詈。皆自身隨口業所轉,形影聲響,詎不懼慎乎?若非念佛造像,業報未滿,未宜解脫。誠由孝心供佛之福力也。

【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前言累墮大地獄,今問其罪報云何?答言中,苦事不忍稱說,罪人亦不可甚述。縱要說之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

  真所謂見苦境,發菩提心。何獨婢子為光目母,須六道統是也。下文即指解脫菩薩是。故經云:六道眾生,都吾父母,未來諸佛。此為明證也。

【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仰願十方世界,一切住世諸佛。慈力冥加,聽許孝女為母發願。
  若得下所祈之事。
  永劫不受者,孝心無倫之願海。懺滌母業消鎔。翹飛大行山,填願海。常希佛力慈愍,助乎易成。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自今日後,標發覺初心。或長者子、婆羅門女、鄰國王、光目女。悉承孝心而矢大行。四番大願,縱令六道先成佛。越大藏經中之絕儔者也。餘皆隨文解演。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琲e沙。】

  初節佛讚孝女願普。吾觀下表願力功能。
  大慈愍者,前誓云:令離三途苦等文是。
  善能者,盡令罪等先成佛竟是。蓋推功能以羅漢教念佛造像,先使脫墮苦而生下賤;次則大孝祈願,轉短壽而延年;次則由長壽而臻生無憂國土;就無憂國土,而行菩薩道,以至成佛果,將度眾生如恆沙。
  噫!此之經驗事實,或供僧來耶,念佛來耶,造像來耶,曰此三事,都由孝女純心,而作鴻誓深願,功力所資焉。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羅漢今成菩薩,經中常事,不足奇特;殺害毀罵之罪女,而今為菩薩,方為奇特;孝女見母苦,而起菩薩普慈,更為奇特;又能追發大願,永離墮苦,惠至成佛,是奇絕諸經,孝偉梵典。況今地藏稱大願王耶。

【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琲e沙願,廣度眾生。】

  前文四種,大願大孝之因緣,酬啟請之略說。今此文略義廣,指明盡劫,至願至孝,益物利生之包羅也。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初節惡機,不信造業。若遇下挽迴歸信方脫業報。
  不行善者,即不作惡、自守慳執之人。行惡者,造罪之人。彼彼私行多端,以乃至二字該略之。不信因果,是意業,邪淫是身業,妄語至謗大乘是口業。蓋此三業十惡莫不由不信因果而來。如是諸業中,獨謗大乘經,為極罪,歷世明燈,上昇根本,諸佛之師,離斯焉得哉。
  知識者,一遇深明因果行善之人,勸歸信教悔過而脫報也。二遇目經書,懲惡誘善,俾自心以趨善。故若字有不定之指也。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初三業四事供養。未來下享報。若天下餘福猶勝。
  蓋三業四事供佛之通途,香花珍寶猶志誠心而發獻。獲福之巨細,考供心之狹闊。福業既有盈虛,而所懷知識常且不昧,故宿命因果常憶也。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初三句明大士等慈愍物,顯勝願力威神。汝等下正囑當機,及普囑法會,諸大菩薩,廣使彌世持流此經,人人行孝之範也。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地藏分身,塵沙世界,佛所付囑,流傳此經,應當諸界,何得僅利閻浮耶?良知各界閻浮也。餘三洲人性緩遲,善惡之業漸成,唯南洲人性強梁。必須廣演,免墮苦之業因。作禮而退者,法會中出眾問法,歸位之儀式也。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天帝釋外臣,四王護持四洲,領八部佑黎民也:東方提頭賴吒,此云持國,維持國土(領乾闥婆、富單那)。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長,令黎民善根增長(領鳩槃茶、薛荔多)。西方毗留博叉,此云離語,能說種種語言故(領毗舍闍、毒龍)。北方毗沙門,此云多聞(領夜叉、羅剎)。各有九十一子,悉有神力及部屬。俱預法會,聞四番大願。白佛下略陳所聞,云何下疑群生,猶未度盡。唯願下正請說。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

  一善哉,讚其維持生民,更來預會聞法。一善哉,讚其聞四大願,生疑啟請。為者對也,對汝四天王,並廣現在,乃流後之大眾,說地藏廣利益事,盡大千之娑婆,各南部洲之眾生,四點出處處慈哀,頭頭救拔,唯大士爾爾乎。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疑心未決,若一物於懷,發請吐露,一心渴仰,似飢待食,故云情願樂欲聞。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

  初明過去願至今,於其中間嘗未度盡,全應此娑婆世界,度苦煩業重之眾生。
  二復觀未來無量劫,無量眾生之業因,若蔓草相連纏粘不斷。又發大願,斷眾生之業因也。

【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方便二字,就是菩薩度眾生折攝二門。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

  初句須貫透後文,此文身三作業。
  殺生者,殺彼生命自短夭,是天道循環,或見現生殃死者,說宿世殺生果報。
  竊盜者,小竊大盜之人,說現在貧窮,由前世慳貪所至,現若竊盜,來生苦楚決定自受。
  或說邪淫,天道所忌,眾惡之首,墮畜類之因,形影聲響,絲毫不差。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此說口作業。粗言誑語,或覿面說人過失,為惡口。面譽背毀,為之兩舌。巧言百端為綺語。使他不和之族類,來世眷屬之鬥諍,自然之招報耳。
  耑說他醜為毀。背後罵人為謗,惟知利己,不顧害他。感報瘖啞,有口不能言,若無舌,乃口中多癥結之病也。

【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

  此三意作業。有人觸境便怒,非理瞋發。或忖疑而生,執理瞋起。語言勿投,恚恨他人。
  慳恪者,迷癡也,徒貪他有,貴重己物,不作來因善本。後世所求,竟無所得,故云違願。
  飲食,須當節量,不可太過度。吃盡美食,後不充腹,何疑之有哉?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此五文,二四屬不孝,一三五是殺生。
  自伏羲氏,教民逐獸,保種植為始。今人滋養口腹,恣情殺生命。彼既中夭遭死,還報自忖可知。
  人由父生母育,敬雙親若天地。癡人不孝。違悖忤逆,令父母墮不如意處者,天神地祇洞怒,決殃報之,俾後人之改轍也。
  山林中,一初禽獸蟲類潛匿依止處。見其冬藪枯木,便縱火燒之,一切有生物,逃命藏竄無地。如斯慘毒,豈一生狂迷取死之報耶?須償滿命數方休。
  元配為前,繼娶為後。若後母生,見前娘而起惡毒心。或前母產,窺繼母似仇人等。若孝子應當不分親疏,等心奉養,須如舜帝,不然者必受報也。反生即來世也。
  若漁人水中網捕溼生,或捕鳥子巢卵等。鳥初生能自啄者,為雛。撓擾禽群驚散,自招骨肉分離報。

【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

  三寶為世,福田山,功德海,愚俗靡知,反欲毀壞譏謗。三寶若燈,自不向明為盲。三寶若鴻鐘在架,大小如扣而鳴,不信似聾。讚歎,得柔和音;毀謗,感瘖啞報。
  教法尊重,稟教修行,是乘聖賢之大道也。輕意者慢之,自障善路,永處惡道報。
  破用常住,污梵誣僧。俱如前解。

【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若湯殺生命,撼毛者,若鱔類等,湯火斬斫,而出骨者,或有不全死者,為傷生。食八兩還半斤,遞償如是。
  戒為諸善根本,成佛基礎。愛惜若渡海浮囊,不可毀破。清齋有慈愛,生命之仁恕。犯齋即犯殺生也。
  非該用而用,於理不宜,廣奢太侈者。
  自高自傲,謂之吾我。自獻學業,自快本懷者是貢高。
  向此說彼,向彼說此,面譽背毀,奇巧百端,名兩舌。令人鬥構吵亂,後來有口無舌,或若百頭魚之百舌。
  有或偏心取理為邪,而撥無因果,不向正行為邪見。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麤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一切眾生造罪,縱不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惡。此業由心惑而來。故大士說果報從因,令知迴業,挽轉心機也。

【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

  報如前當文,是現報或生報。後墮下是後報,無窮償苦也。

【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無令者,衛護眾生,勿使造前文二十二者罪業因也。涕淚表承教之情,懇切之至。合掌表歸一心奉行。

【地獄名號品第五】

  約說次第,業緣品是惑,業感品是報,此品是苦。
  梵名泥黎耶正音那落迦,在地之下二萬由旬,有正住邊住,業報輕重之別,如世囹圄故名地獄。前文在鐵圍山間三海之內;今文普賢啟問地獄名號,良有深意。
  牢獄籠制逼迫之苦,愚癡者不得出離,優遊以為樂。以義推之,遍遍滿境皆是地獄,輕重不同爾。所謂凡夫見思,二乘塵沙,菩薩無明,皆是籠制逼迫,若牢獄之義。等覺大士,未脫帖體無明殼,猶似是義,況乎其餘。
  三障淨盡,三德全彰,方苦境即法身,為此品之正宗旨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

  四天王承奉護持之後,普賢揖咨之時也。梵名三曼跋陀,此云普賢。準法華經,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菩薩眾之領袖。悲華經中,明過去無諍念王第五王子,名無所畏,以行勝諸菩薩,故寶藏佛,改字為普賢。大行周施法界為普,位鄰大覺,與佛相等為賢。
  蓋地藏稱大願,願深若海。普賢稱大行,行高若山。非此行不能填此願,罔厥願不能乘斯行。俱亞聖之德,同願行之廣,並智鑑機,權作乏知,為眾生之寒暄也。
  仁者如世俗之讚詞。仁為慈育之尊稱,心德之統體,有大利物之美謂。為者對也,天龍是八部之二,如前釋。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為四眾。現在法會,未來永後。一切五乘七方便眾生。說娑婆下請說苦境果報。如文。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說地獄名號及罪報惡報之事。仁者,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有大地獄,號極無間;又有地獄,名大阿鼻;】

  初節酬答謙辭。仁者下總說處名。
  承佛者,當臺教主尊美之理所當然。
  及大士者,比肩儔伴,客氣和恭之意。地藏能說之人;地獄罪報惡報等,為所說之事。
  鐵圍山如前解。鐵圍內,雙持外,兩山中間。黑闇而深邃,無日月燈三光,唯佛出世,成道能照者,如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成道之文詳明。因彼造罪眾生,當作五逆十惡時,障蔽自己天理良心光明,故招果報若斯。無間如前釋。阿鼻與無間,名二處一,業報不同。楞嚴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純情即入阿鼻地獄。

【復有地獄,名曰四角;復有地獄,名曰飛刀;復有地獄,名曰火箭;復有地獄,名曰夾山;復有地獄,名曰通槍;復有地獄,名曰鐵車;復有地獄,名曰鐵床;復有地獄,名曰鐵牛;復有地獄,名曰鐵衣;復有地獄,名曰千刃;復有地獄,名曰鐵驢;復有地獄,名曰烊銅;復有地獄,名曰抱柱;復有地獄,名曰流火;復有地獄,名曰耕舌;復有地獄,名曰剉首;復有地獄,名曰燒腳;復有地獄,名曰啗眼;復有地獄,名曰鐵丸;復有地獄,名曰諍論;復有地獄,名曰鐵鈇;復有地獄,名曰多嗔。】

  此等諸獄,悉無間阿鼻大獄之眷屬也。唯業報受者自現爾。豈言數可盡哉?前文大士答摩耶云:一劫之中求說不盡。婢子答光目女云:百千歲中,卒白難竟。後文答普賢云:若廣解說,窮劫之盡。細研此義,不敢妄釋,謂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不可將凡情世智,解業力果報之事也。如文解說者,莫不警策人心,使致自揣摩前愆,以追悔後過,焉知來因感此果報哉?
  四角者,熱鐵為壁,四方周圍也。
  飛刀者,即刀輪獄。
  火箭者,或遍雨熱丸,若箭射也。
  夾山者,兩山相去不遠,罪人在中,漸漸合之,夾碎身軀也。
  通槍者,剡竹木之兵器為槍、矛+肖之類也,或殺罪人胸背,透過為通。
  鐵車者,鐵造車輪,輾諸罪人也。
  鐵床者,或見床內,有美女宛然所欲之境,進趣抱交,統床赤鐵焦身。
  鐵牛者,設現鐵牛,踏諸罪人,或角觸,蹂耕等。
  鐵衣者,現為綺羅美衣,貪者不問,竊取偷穿,受身體爛痛苦楚。
  千刃者,兩邊鋒利為刃,或遍地而發現刃林,或滿空中雪飛而來。
  鐵驢者,驢多產於亞洲西部,體小於馬,耳頰皆長,善負物之獸。今獄中現鐵驢乘載罪器,伐罪人歟。
  洋銅者,將銅鎔之若水,或澆灌罪人,或罪人自取飲之,五內焦爛之苦。
  抱柱者,或銅鐵之柱,罪人業力發現,視為雪白粉嫩娥眉之豔女。近而抱之,化為熾赤銅鐵柱。
  流火者,煩惱火惡業火,無薪自然,周流諸處。
  耕舌者,牽罪人舌以身為牛,犁諸罪人。
  剉首者,斬截其頭,名剉首。
  燒腳者,若煻煨等獄,踐之腳被燒。
  啗眼者,或飛鳥嘴鋒,啄罪人眼目食之者。
  鐵丸者,以飢餓時,欲食僅食鐵丸、飲鐵汁,或熱鐵丸從空下,就罪人頂入,至腳出,痛於骨髓。
  諍論者,覺耳靜聽,唯有諍論之吵,或罪人於內,勤諍相怨之聲。
  鐵鈇者,鈇猶斧也,鈇鑕斬腰之刑器。
  多瞋者,罪人各各非理瞋發,互為殘害爾。

【地藏白言:仁者,鐵圍之內,有如是等地獄,其數無限。】

  結指前文,各獄之中,或有諸小獄,不能盡說,以其內數量無限故。

【更有叫喚地獄、拔舌地獄、糞尿地獄、銅鎖地獄、火象地獄、火狗地獄、火馬地獄、火牛地獄、火山地獄、火石地獄、火床地獄、火梁地獄、火鷹地獄、鋸牙地獄、剝皮地獄、飲血地獄、燒手地獄、燒腳地獄、倒刺地獄、火屋地獄、鐵屋地獄、火狼地獄。】

  更有者,重指無間阿鼻處,又有許多地獄。
  叫喚者,八熱獄中,第四叫喚,第五大叫喚等獄。遭辱極苦、號泣之聲也。
  拔舌者,或用銅鐵鉤劈開罪人口鉤之,拔其舌出而衡稱之者。
  糞尿者,若受罪之人,沒於糞堆,尿河間,穢氣不可聞。
  銅鎖者,以鐵練繫項,用銷鎖之,或腳亦然,起居不得自在之苦。
  火象者,象周身赤火,來燒罪人,驚怖且苦痛也。
  火狗者,經云:沸灰河兩岸,所有諸狗,身黑柴色,垢膩可畏,噉彼地獄眾生身肉,臠臠咬食,其或吐火者,方合此文。
  火馬者,馬為武獸,身上縱火,跑逐諸處,罪人被踏觸焚也。
  火牛者,若古人火牛陣,戰勝,頭角繫刀,相觝即壞,此獄未知亦然否?
  火山者,滿山遍野,熾然猛烈,過山罪人,身骸化灰。
  火石者,或曰燒石當燄,使罪人臥之,倘或將諸火石,壓覆地獄眾生。
  火床者,同前無間中鐵床。
  火梁者,設懸諸罪人於梁,以火焚燒。
  火鷹者,同前鐵鷹。
  鋸牙者,或即鋸解地獄,將罪人綁熱鐵上,用鋸解其身。
  剝皮者,在生殺牛羊者,為剝皮,還報在地獄中,自償如是。
  飲血者,或即血湖地獄,或罪人身中,被諸小蟲之所咂食血肉也。
  燒手燒腳同類燒獄,若八熱獄,第六燒炙,第七大燒炙,通身俱燒皮肉焦爛,今但燒手腳,良在世時,宰殺生靈,斫手斷腳,炮燒煮炙之果報也。
  倒刺者,將罪人顛倒高懸,而用利器割之而剚其肉。
  火屋者,先現高廣華屋,罪人愛居其內,門閉之,縱火焚燒。
  鐵屋者,全屋赤鐵所成,罪人觸之就燒,無門可出。
  火狼者,狼性最惡,視人猛逐欲食,今獄中火狼,或口吐火,或外身披火而逐食罪人,皆自業識發現爾。

【如是等地獄,其中各各復有諸小地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號各各不同。】

  結指前文諸獄之部屬,其獄內或具一或具二乃至具百千,各目不同,業報亦異。前文云,不忍稱說,於此可知矣。

【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

  經中處處,指閻浮提眾生造惡者,以其習性紛亂,趨向無定,逐境習惡者多,湛性要求進善者少,所作惡業力,雜為各別,故此獄數,竟不能盡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我今承佛威力,略說地獄罪報之事,唯願仁者暫聽是言。】

  初四句,正顯業力,是故下警誡,我今下啟勸暫聽。
  業力者,且夫諸法從心生,心為萬法主,由心念惑亂,作諸不善事,由事積成之惡業,毫無形相。經云:業無形相,若有形相,虛空不能容受,故云甚大。
  須彌最高廣者,惡業尤勝於他。
  巨海者,汪洋無涯,深而靡底,浩浩不能窮其邊,唯有業力能深過巨海,能越海涯。
  聖道者,靈明洞徹,通鄰法身理智,惡業障蔽人天道路,有漏善業覆障二乘聖道,無漏善業能障佛性中道,法身理智不得開顯。
  是故一切眾生,須慎妄念起處用功,勿令作業。經云:小善不積,何以成聖?小過不改,積足滅身。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自作自受,纖毫不差。
  父子天性相關,密切至親,各業不等,昇沈路別,人生在世,生自獨來,死自獨去,罕聞同生同死者,隨業因果,自報自受。非彼作我代受,我作他替償者也。
  此等之義,我承佛力略說。唯願仁者,暫聽斯簡略之言,不能詳廣也。

【普賢答言:吾已久知三惡道報,望仁者說,令後世末法一切惡行眾生聞仁者說,使令歸佛。】

  普賢菩薩前文啟問,願為未來天龍四眾,知罪報惡報之處地獄名號。今文答言吾已久知,意在於何?曰:欲令一切眾生皈依佛不墮地獄。地藏統在冥都之化主,詰而說之,明末法之機易信焉。從前之爾時至此,竊似罪報之義,此下第四科,略宜惡報之意。

【地藏白言:仁者,地獄罪報,其事如是:】

  如文

【或有地獄,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獄,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獄,鑊湯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獄,赤燒銅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獄,使諸火燒,趁及罪人;或有地獄,一向寒冰;或有地獄,無限糞屎;或有地獄,純飛[金+疾]鑗;或有地獄,多攢火槍;或有地獄,唯撞胸背;或有地獄,但燒手足;或有地獄,盤繳鐵蛇;或有地獄,驅逐鐵狗;或有地獄,盡駕鐵騾。】

  取舌使牛耕,良知哂笑口過之惡報。
  取心與夜叉食者,心意想中,惡毒雖未發作,惡心潛布,死後墮此獄中。
  沸湯煮身者,凡屬殺生之惡報:或生蟹投糟,養魚造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等,百計熬煎之惡報,如是也。
  熱銅柱使抱,似淫態之惡報。
  火燒趁及罪人者,都似遇坷坎心懷,瞋恨追及他人之惡報。
  寒冰者,在生怨恨含蓄心懷,終不融化。一一向如是感成此獄,自業而召來,非人所與。
  無限糞尿者,凡有不淨,無所不為,一切神佛座前不避大小便,穢褻粗惡,此獄是其惡報也。
  純飛[金+疾]鑗者,張目四望,團團盤旋,飛近罪人之身。或殺飛禽之惡報。或煉飛刀殺業之果報也。
  多攢火槍者,以無刀燒竹木成尖,攢戮之惡報也。
  撞胸背者,或有礙言若鐵,觸人之胸,似刀弒一般。背毀謠言,亦復如是。或用器件擊人之惡報亦可也。
  但燒手足如前。
  鐵蛇者,蛇有大小,大有幾由旬,小者若絲線之細。今文似小蛇盤罪人身緊繳若纏縛,或絞頸中。皆以瞋毒心纏害人之惡報也。
  鐵狗者,不同家犬之義獸。凡從人之義士,彼主人被誅奸讒之手,不知三世因果,終身妄殺仇人,自得冥報也。
  盡駕鐵騾者,如僧護比丘,見一驢猛火燒身,佛言實非是驢。迦葉佛時出家人,當廚分僧飲食,恆自留二三人份。持戒比丘如法訶責,答言:我當僧廚甚大勞苦,反責持戒者,汝不知恩,狀似如驢,但養一身,何不默然。以是入地獄中,驢身受苦。今文駕騎驢上,或火燒或驢毛化針而刺殺乎。

【仁者,如是等報,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

  如是前文等罪報惡報,諸地獄中,所需之器皿。咸是堅礙之物,由業道所感成。因伊造惡業之心,堅礙若銅鐵石,剛性銳而不可改也。殊無悔念,故招是報,自心業之所現歟。

【若廣說地獄罪報等事,一一獄中,更有百千種苦楚。何況多獄。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問,略說如是。若廣解說,窮劫不盡。】

  初行指廣,我今下謙讓結答,如文。該此品文中,地獄名數,偽作謬解。知吾罪吾,唯佛菩薩爾歟。蠡海之說,意望為菩提之種芽也。

【如來讚歎品第六】

  今此源由上三品,文中逢機說法,矢後來之大願。故如來讚其利於當世,負荷殘機,益流將來,甚美而歎之。
  梵語多陀阿伽陀,或怛闥阿竭。秦言如來,明三身如前釋。頗考當文,似屬讚歎永後流傳。殊乘地藏大士之願船,契機利生益物無窮,總由威神慈悲之力。佛欲播揚彌世,令聞者禮者,凡所作善,獲亨靡邊。詎知薄地凡夫,能盡闡耶?唯佛直暢褒美大士,無緣慈,同體悲,利益之乏際。誠不可思議。救護一切眾生,罪苦之事,為所讚歎也。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琲e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

  上三品說教化主,及所化機時畢。今世尊欲讚歎之時候也。
  舉身放光者,所照之處,依報國土。
  出大音聲者,光中之音聲。普告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定讚地藏能孝行流傳。及告八部者,付囑永後擁護,繼繼無盡,是知一切經典皆菩薩願力使傳也。
  且夫序中,含笑統身放光,光出音聲,為普召諸世界,佛菩薩及諸天八部,是聽地藏久證果位,并孝行大願。今文舉身舒光,普勸流通,大士行願之經。良知二文光所照處,沙界量同,澤機亦等,與後文頂門之光不同。後文毫光表化機,咸開顯之同歸圓妙也。

【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聽吾者,誘勸之意也。佛意普訓群機,彼群機各各,須靜聽今日讚揚大士之事。
  十方世界為所化境,
  現是度生之作用,有大不可思議。
  威神慈悲力,是佛所讚歎。
  救護下一句,是大士本願之功行事業,亦云孝道之大行焉。

【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佛自稱為吾。梵語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稱性周遍故云大。非生現生,非滅現滅,隨順機宜而已。
  汝等二字通指忉利法會大眾。後有普廣,出眾當機。
  廣作方便者,曲就群情,收機之括彌流所及也。
  證涅槃樂者,二障離淨,證斷德,寂靜為樂。涅槃有三:一、性淨涅槃,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即不生不滅之樂也。二、圓淨涅槃,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能斷之智著顯,所斷煩惱絕蹤為樂也。三、方便淨涅槃。方便猶云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鑑機必乘應,機感即生,此非生而現生也。機緣既盡,應身既滅,此非滅而現滅也。隨機自在現為樂也。蓋三種涅槃,令九界一切眾生,各各證入,同與之樂也。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初節承前起後,唯願下正啟請。
  法會之中,有一位菩薩,名曰普廣,無緣慈之等遍為普,同體悲之周拔為廣,承順如來利生之意,細察六道將來之根機也。
  合掌身業,恭敬意業,白佛言口業,三業虔誠,代眾啟請。
  今見下陳佛讚歎之詞,為者因也,只因為未來末法,六道眾生,趨向無轍,祈佛宣說大士利益人天等類,因果之事,因潛果海,果透因源,物物如是,絲毫不差,使令眾等,頂載受持,佛語不虛。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一諦聽勸誡天宮四眾等,一諦聽對告當機,又雙重為慈心之切也。
  福德事者,身作眾善為福,心內存諸善念為德。地藏現身沙界,度生事業為福,度盡眾生方成佛為德。下文中,諸眾生造像,供養禮拜為福,虔誠恭敬之意為德也。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是應諾之詞,如雛翹哺一般,故云願樂欲聞也。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聞地藏菩薩之名,便知積劫孝敬因行,時時度生悲願,顧思雙親善男女,頓除三十劫忤逆不孝之大罪也。
  或聞而合掌者,表歸一之心,功猶勝魏。
  或聞而讚歎者,表展轉相傳,亦能超越如許之罪,口業之功也。
  或聞而作禮者,若頂戴奉行等,是身業供養也。
  或聞而發戀慕心者,表意念繫緣,是淨想意戀仰慕之功能也。該皆由聞而行者,非聞不能相傳故。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初節造像,是人下明福利,蓋以造像無論大小,有自利利他兼益。
  彩色塗畫紙軸形像,雖不久後流世,懸掛堪為人敬拜之福田。
  或淨泥土塑像,或諸色寶石琢刻之形,塑畫之像,無膠色久脫落,印度樹膠不許牛皮膠,灰布無漆,不堅牢,必須所需。
  或金銀銅鐵四寶,鑄成聖像,永後久遠流傳莊嚴,使群生作福有所依向之地。
  一瞻一禮者,少功獲福利益若斯,況終身誠敬及造像者乎?
  生天享福報,不墮於苦趣,若不造像,焉得生天?若不乘地藏願力,則惡道誠難離矣!
  假如生天,福享盡時,下生做人,猶為人中之王。
  不失大利者,塑佛為因,成佛之果為大利。法華云: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綵、幢旛、錢寶物等供養,】

  能厭女身者,便從夙世男子善根中發現,作男作女,憑業力之轉變,非別人與之。原從念頭邪正之所感也。女人,三從不得自主,且有十惡可厭。唯藉大士威神力,慈悲誓願,堪卻此苦也。
  盡心者,表興厭之念起而取捨有門,由心進踐。不同虛浮假張面子,須內心誠實。方感驗必效。
  日日不退者,不可一暴十寒。當念茲在茲百折不改。始乎起基,終身不廢。香花如前,飲食上供之羹膳。衣服繒綵,裝飾像服。幢幡高懸,莊嚴威表。錢寶物等者,錢是購辦供器之通需者,寶是古玩器陳列之獻物。等字總括供養之無餘也。

【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由盡心忻供,決定轉女為男,精神所致。日日不退,念頭而感生無女人世界。古人云:從來僅知天地父母生吾。今日方知吾生天地父母。是以心生,則萬法生;心念轉,則正依報隨之轉。
  除非下乘願不論,如摩耶夫人,婆須密多女等,皆大權示現。
  承斯下結所供養之威神,慈悲力方轉男身,永不受女軀也。

【復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

  厭醜陋,定是夫君不喜,萬事不得進前,每懷羞恥。羨慕容貌,猶不是好念頭,莫非要人愛寵,略揚眉獻窕窈而已,誠可太息!殊不知生死浮軀,虛假不實。亦不知業報自受也。
  多疾病者,或四支不齊,諸相不圓具等,為疾;或四大不調等,諸病。
  詣菩薩像前禮拜,懺愆悔過,消除今世病魔障。障盡福生,來報當然適意。蓋多疾病,總由不孝殺生之罪過。
  其人千萬劫,圓具妙相。食頃志心瞻禮之功能也。
  噫!微善而獲多福,詎不勤敬哉?未始聞也,今方知之爾。

【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

  此承前文志心瞻禮而來者,有等女人,癡愛情心未斷,不厭女軀。雖至像前敬禮,仍不轉報,只脫貧賤之困苦矣。禮拜獲福,志心尊貴受生,常處閨閣,侍有媵婢為伴,一呼諸應之地位也。

【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如文。

【復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此伎樂、歌詠、香華三種供養。唯獨勸人功德最勝。
  伎樂者,伎,樂功之人;樂,古天子之要事,古人制樂,使黎民蕩穢滌邪。君子聞樂得其道,小人聞樂得其欲。若禮記,夔始制樂,以賞諸侯。自黃帝咸池以下,代制於樂,略據此土之言耳。此文不以己樂,忻供菩薩也。
  歌詠者,尚書云:諸言志歌,永言詩序。故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歌詠之。和與樂聲,直陳其美德者也。
  勸人者,法華云:展轉相傳至第五十人,功德不可思議。
  如是等者,獲利凡起一念好心,有無量功德,何況隨力演勸一人多人者,焉無護法鬼神日夜衛侍哉?自然無障難矣。

【復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善惡兩機,自果相反,善人志心歸敬,惡人謗無功德;此誠意供養,彼言無利益事;善人讚歎,惡人露齒哂笑;善身禮拜,惡或背面非;善者塑像,惡者毀壞尊容;善人念念勸善,惡人引惡共非。乃至微微一念生譏毀者,經三惡道之苦,為未明因果者之作龜鑒也。惡鬼神為善鬼神,一以伺侵擾亂,一以保護覆障,例人可知矣。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

  如前譏毀惡人,久於三途不得出離。
  賢劫者,梵語劫簸,此云時分。此時間多諸賢人,故名賢劫。
  千佛者,始自拘留孫,終至樓智佛。釋尊第四佛,人壽百歲時出現於世。若言劫者,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剩十歲。而又過百年增一歲,乃至增到八萬四千歲。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當知一增一減,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住劫初至現今第九減劫,人壽百歲時,該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九萬年。減至十歲,猶有一萬年在後可知矣。譏毀之惡報要經千佛尚在阿鼻,長受苦楚,若能供養讚歎,享福之久,不言猶可知矣。
  又過千佛之時,還在餓鬼。
  再經千小劫而做畜生,受負重捶鞭宰殺之苦。噫!善道坦驍,而反自取之若是耶!

【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

  作善生天,福盡猶有餘報,不失大利。作惡墮苦,償所造業空,更有餘報。
  縱者,暫許也。受苦畢縱得人身,豈是福報之人乎?
  貧者,無分錢之資。窮者,身無寸絲結縷。
  為人下賤,或盲聾背傴,攣曲跛跚,眇目矬漏等,皆是不具。
  業來結其心者,法華經云:謗斯經過,獲罪如是,彼經詳明,須考可知也。

【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

  結成口業之譏毀,尚且如是,何況三業俱造,惡知邪見之人乎!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苦,慘悽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佛是大醫王,能知眾生病,八萬四千病源,唯佛盡知。
  久處床枕者,四大不調,四支不能撐持,欲求生久病之癥不得愈。欲就死,壽命報身未至終。
  夜夢等者,惡鬼不祥之兆。鬼屬陰,人夢之,必有陰過不德之事。
  家親者,凡祖宗先族輩。
  遊險道者,四大偏增,若腎虧,多夢墮水溺等險。若血氣虧,多夢上山等險。臥厭不寤故曰魔寐,或魂靈共鬼神遊。
  P者弱也,即瘠病之人。瘵者癆瘵,即五癆七傷之類。以半眠半醒之間,見此諸凶境,叫苦綿囈,晨昏不知,內心不安,逼追慘悽,皆病中苦相也。
  此皆是下明業道之果報如文。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捨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

  諸佛菩薩,知症知藥者。明機施法之劑師,聲讀此經配成一切藥材,極品之阿伽陀,誠無病而不愈者也。
  可愛物者,為病之源。良知心意被境風所傷,以貪毒為病基,須依經法懺謝捨之。總而言之,由衣食住,三事造罪者多。
  貪身綺滑,故多衣服;貪積蓄珍藏,故多寶貝;貪住處遊玩,故好莊園舍宅;俱從貪心而招病苦。
  對病人下,反施悔過,代施者鳴之令知造經書,造佛菩薩像、塔寺、油燈、常住。五處滌罪,作福之地也。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初二句,代病施物,須依前文三番稟白。令病者聞於八識田中,功德種子不昧。前五六七諸識,壽盡分散,獨第八不分散。
  氣盡者,命光遷謝,於七日之中,鳴朗高誦尊經,命終之人,宿殃一切重罪,頓消無餘,轉生善處,得宿命知。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前文病者無心,孝子請代,尚能離苦得知,何況親自在世,書經造像,兼教他之功德耶!書經傳法,造像益世,兩種不可思議果報,必獲遇法證法,逢佛成佛之大利也。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若見有人,對本讀地藏經,讀熟背誦,此人此經皆叵思議,乃至一類不識字者,耑心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讀誦者之人,汝須者,囑普廣之詞,勸是等人,勤讀此經,莫退初心。
  能得下,表功利之妙,譏毀讚歎,功過宛然可知矣。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初節見夢境,此皆下釋屬親族示諸形懇。此中之夢與前不同。前夢業苦病境,今夢陰屬親類懇感所致。
  形軀不能相接,魂神相遇為夢也。
  寐者,寢息也,或見鬼見神。
  諸形者,即大小老幼男女之形也。悲是苦形,啼是號哭,或愁憂之態,或太息之歎,恐怖是畏懼之貌。總而言之,皆恩愛之眷屬,在苦道不得超升,今現形仰救也。餘皆如文。

【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細察此文,一、由佛付託菩薩,領命神力,二、因地藏威神誓願超濟,三、能讀此經者,方知久遠親恩。蓋誦經解凶報恩者,行久不倦方得,須志心恭敬,誠即報世出世間,兩種大恩,況宿世親族哉!
  問:文中僅三七遍,焉酬若許耶?答:三七遍唯脫夢兆耳,若依前文勤心莫退,方報;況前文一念讚歎,有無量之功德乎!

【復次普廣,若末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

  諸下賤不只一等之人。
  特舉奴婢者,乃天下至愚至苦者也。一切世人,視其奴僕女婢,當察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飢渴寒暑,然後驅使。二者,有病當為療治。三者,不得妄加鞭撻,有犯當考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五者,給與物件,當用平等,勿得偏曲。
  諸不自由者,該攝一切男女等人,凡不自主,聽從人者皆是。
  覺知宿業者,勝劣好歹,察由感果,有尊卑苦樂,要懺前愆而悔後過之人也。
  須志瞻禮者,專心對佛菩薩像前勤禮,慚心一發,若泰山崩,無罪不滅,或一生繫念聖號。
  乃至七日中者,每日念萬德鴻名,便能脫諸苦惱之煩纏,所謂罪消福至,堪得自由者矣。
  若能如是禮念等人,全仗地藏大威神力。
  此報償後,永劫生為尊貴,自由自在,逍遙解脫,而無諸苦也。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閻浮提內者,表神力護持之處。
  剎利等者,印度四姓貴賤一切人也,如中國百姓種類。
  有新產者,乃子母極危險時。以一切諸生母,欲生子時,身體遍痛,受大苦惱,晝夜坐臥,不得安寧。男女未定,或云女左男右,各依脊向腹而住。故先七日,誦此經保護,勿使一切惡鬼,損壞其胞胎。
  更為念等者表大士聖號,能保母子無傷,俟三十八個七日滿足,將出產門,命若懸絲。
  是新生子者,無論男女,有帶業宿殃,而解除之,宿業輕者增福壽,若子若母,俱藉叵思妙典,及大士嘉號之力也。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天道好生,此十日,瞰察人間,善惡多少。或云十齋日,齋者,猶齊也,以齊心志歸一,不敢作惡之義。或曰素食為齋,乃戒殺之意。有年三長齋、月六齋、十齋不等。正五九月,為三長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為月六齋。或四季八節為八王齋。今經十齋日也。一日,缽闍底下(唐言梵王),是建名日,宜為作善有益。初八、二十三兩日,是力戰日,婆娑善神下,應作公平為利。十四、二十九兩日,是勇猛日,藥芻神下,當放生孝敬最契宜。二十四是凶猛日,嚕達囉尼神下。二十八是最勝日,缽折底神下,唯持戒洽宜。十五、三十,是吉相日,必多盧神下,宜祭先亡及布施,供養諸佛菩薩諸天父母甚契極吉。此等諸神瞰察人類,善惡直奏天帝,然後判決輕重定其賞罰,不可不慎也。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舉止者,外身動靜之善惡;動念者,內心昏散之善惡。由惑成業,因業積感罪報,須當防微,顧心念頭,何況愚人放逸恣情耶!豈不縱十惡之因,根於心源之流洩萬派乎?殺盜淫妄之貪瞋癡如前。
  百千罪狀者,仁王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一剎那,復有九百生滅,故云無不是業也。一一生滅中,冥伏十界之體,天眼觀之,無不成形,各形無非是罪也。
  能於下誦經離災,經有神力護持,災難不鄰,災難亦有鬼神指揮,此等鬼神承天命行災,今逢天神遊屆之日而能誦經,一以天神呵護,各方太平,二以經典叵思,感蒙永後安寧。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每齋日誦經一遍,便有不思議,離苦得樂,令此居家,無諸疫癘瘟流等橫染之災,即是離苦。現世衣服豐盛,飲食盈溢,即得福樂也。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閰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初從是故至之事,總結上文,別列明益十科。閻浮下明利益之根源。
  因緣者,眾生本具為因,大士誘引使善事漸萌為緣。或往昔下種為因,至今互相由藉為緣。約當經現世,生感為因,地藏曲就應機為緣。
  聞名耳根功德,見像眼根功德,頂禮身根功德,堪仿法華六根清淨略同。三字,表般若三智等。五字,約五根五力等。一偈四句,表四門入理等。一句表一大總相法門等。
  後四句利益如文。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胡跪者,胡地之人,多以右膝著地,不同漢人,雙腳長跪也。合掌,表至誠歸一虛心恭敬。復白,正表請意。
  久知者,同是古聖權示,特現槌砧洗滌群情罪垢,故啟佛讚歎之由。闡地藏叵思神力,心矢之力,臚後益世也。
  故問如來等者,表流傳意,當問名有應實之功,名義若當,得契機契時,廣宣流布,而無滯矣。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名雖有三,原一菩薩之行為,若論利生邊說,名數之多,不能盡言焉。
  本願者,本初往昔之願也。本行者,歷劫度生事行也。本誓力者,雙運願行之作用也。本願約空觀,本行約假觀,誓力約中觀。三觀一心,三名一境,心境頗融,任運益物,吾緣大士,久遠重願,利生略同是乎。
  是故普廣汝依此,一心三觀,一境三諦,假三名之大願,彌世流布俾道群之妙轍也。又普廣之請名者,俾眾生見聞顧義,有所歸旨也。佛答三名,不失大士始終本懷,譯師題一,喜略避贅,故舉一以括三也。

【利益存亡品第七】

  因地藏威神慈悲不可思議利益,故今品題,取此為名者,略有四種:一自利,二利他,三存利,四亡利。皆利於當世,益及將來也。自利者,文云觀閻浮眾生,於諸善事,至少利益,悉皆自得。利他者,文云是知識有大力故,相扶勸令牢足等文也。存利者,文云七分功德,生者獲六,聞健自修,分分己獲。亡利者,文云一名一號,聞在本識,至如是眾罪,悉消滅等文也,今此利者,宜益物之功用,不同孟子為害之始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我觀閻浮眾生者,餘三洲人根純稍輕浮亂之念,唯南洲人,雜念尤多,時刻不暫停住。推其所源,六意識根,善因惡因,功由舉心動念,禪觀之士,略思八正,獲正善利益功作,難能進取,易退初心,若遇惡境歹緣,習慣之心與境湊合,熾然增長,乃久劫之通病,循環不息,以罪積罪,豈不悲夫!

【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初文惡勢難改,次文遇善知有憑,等輩人者,惡心湊惡緣之人也。履泥塗者,趨向惡行而造罪者之人。重石者,譬障深業重,若山石,自作自受,形影不差,唯自擔負。漸困漸重者,若惡作之勢流,而不能挽迴也。足步深邃者,喻現報之墮苦,雖未入地獄,罪報之相先現。
  若遇知識者,有兩種:一、善伴侶,所作所為,身口皆善,若人在雲霧中,滋潤有益,替與減負之義也。大道巨德,教挫惡銳,開示正念,若與全負之義也。蓋是知識有大力量之人,內外扶助,同行知識。二、勸令牢腳者教授知識。平地無危險,通達善道,以善益善,須省悟惡路深邃險隘,不可更踐也。若憑教承行焉不出苦哉。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

  此文似合法釋前喻意。習惡者,如履泥塗輩,纖毫至無量,合漸困至於深邃,是諸至此習,合惡緣念念增長,命終時父母眷屬代為設福,合復相扶助,若同婆羅門女,光目女等,作諸功德,脫三途苦是減負,超生善處似全負,是勸令牢腳達平地以資前路句,合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或懸旛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

  懸幡蓋者,表高顯,意在孝子,代為設福或明壽庚,享世時事。然油燈者,明能破暗,義似離冥暗而生光明淨土。尊經一轉讀,聖境頓現前,使感十方諸佛護念也。供像易信,心起恭敬念頭。念鴻名是召德而懺障。將此設福聲像,俾命終人,納塵於受識,沁入本藏。
  本識者,第八阿賴耶識也。能含一切善惡種子,此全藉家屬,為其下善種,將有發達之時也。

【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

  指前習惡從纖毫至無量,及若遇緣等諸眾生。
  計其感果等一句明造業,感苦果必定墮惡趣。
  緣是眷屬等一句,明陽眷代明為修幡燈讀經供像之聖因,一生眾罪悉皆消滅無餘矣。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每七日中,廣作眾善。功能消過,不落空者。陽人追造善業,資助先亡生天。離苦獲樂,義有憑也。然眷屬悼薦之時既有善念薰懷,現世亨通,理所當然。故云利益無量焉。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地藏對佛告於八部,萬望各領佛敕,普勸閻浮將來眾生,凡先亡喪事,不准殺生。微細生命,亦須慎敬。冥府討償命之連累,血腥惡鬼神敘噉,牽引新亡易入惡趣。
  魍魎者,怪物所成,鬼中之帥。家語云:木石之怪,曰夔魍魎,亦作魍魎。(又魍魎鬼,搜鬼記云: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二居山水為魍魎鬼。三居人宮室,善驚小兒,為小鬼。)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編者註:原書漏卻「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三句,現補上。)】

  何以故,是徵詞。爾所下解釋,世俗之人,不知愛惜生命,宰之祭祀,非但無功德之利益,而反增重罪於亡人。此新亡者,假使現在,作諸妙善正因,被其無知眷屬,造諸殺生之業,罰責之過,不能生善處,何況在生毫無善根之人,罪上加罪,奈之苦何若耶!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有人者,二十五有之人也。從無始遙遠,無明住地以來,絕戒定慧之資糧,並無三智明日之闇路,所負五蘊之重擔,免強努力僅過百斤,十界互論,十界業為百斤。忽然之間一生,而喪亡矣。遇鄰人者,即家親眷屬等人,更附少物,譬命終殺生,業上加業罪之困重也。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諸佛教中,作微毫之善事,悉為成佛之正因,詳如法華經,廣開顯之文,有一毛之信心,雖極細,漸巨之因也。一渧誠少,與滄海之溼性同,一沙一塵,至微積為泰山之種。故云:少善不積,何以成聖之胎胚耶?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

  長者之具十德如前。大辯者,心若懸河,口同鴻鐘,問答辯駁,無有阻礙之人,完備義、法、辭、樂說四種之妙能者也。久獲本覺性智之證,與無生理相冥。
  化現二句從體起用也。

【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大士者,得一貫於諸,事理博通之人。然今地藏大士明知陰陽事理因果,故長者恭敬請問,陽眷為追悼心切,作諸善事功德,陰冥亡人,能得沾利益,並離生死苦之解脫否?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因為未現眾生,命終之日,自不能念,他人代念,亡者得聞聖號,不論輕重有無之罪,悉獲了生脫死,超昇淨域。
  問:何靈驗之若是,每見有人一生,口念聖號不輟,手搯念珠不離,竟未見效果,何耶?答:口念非心念,或輕心不注重,而慢意不歸一,曷靈驗之有乎?須感心虔誠鄭重,想念於身口相合,所謂即都攝六根也。浸念不絕,念體自寂,與彼聖知相鄰,非除罪而何?故解脫之道,由此臻進之階級也。今此命終,大事係急心念專一,誠心懇感,不同平常延緩之念,可知無疑也。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前人為後人作福善,是大眷屬,後人為前人做功利,是小眷屬。凡三寶門中,菩提善法之正因,皆名一切聖事。七分獲一,生者六利。
  以是下必自趁早不待臨時倉卒,親作自修自得,不俟年老死後人為明矣。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一切世事,都為無常,人死亦稱無常,不得相約之期,到來而不自知。亡者,氣絕以後,後陰脫體,前陰未投,一生所作之業果,於此每七之中變遷,六根識不能作用,唯被業識隨流轉生,名曰中陰。
  或在下府判究定其輕重罪業,諸司者,若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如是之間,愁苦形態,千萬之相,何況判後,決定墮苦等容。憂心更甚,相貌不能言矣。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

  此明中陰望救之時,未得投生,在四十九日中,時刻望福力以贖罪,早出此苦之渴念也。陽眷孝子賢孫,須作善以追薦,勿遲令生惡趣之苦也。

【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受報有三種不同:一者現報,今生作惡,現世隨業受華報。二者生報,所為善惡,罪業輕重,來生受報。三者後報,於今世作惡,以至將來受報,因前餘福未盡,福盡禍至,受報在後也。
  造罪有巨細,受報不無輕重之分,如此文明矣,形影相隨,纖毫不差,豈不怕哉!

【復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有誠敬心營齋,奉供三寶,求福資助業道離苦,或米汁之泔,老黃菜葉等,不甚美之物,或簡出餘剩,該不准棄之於地,用器皿什盛藏抗之,待齋畢以後方給諸丐者,或施畜生可也。乃至甚妙肴膳未獻佛僧,勿與別人先食,以表敬心不移,罪業眾生蒙光獲利也。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若不准經中設齋之法,亡者不蒙沾光之利,骨肉之眷屬,亦不益處,苟能如法護淨,辦理供三寶之福田,若種瓜荳,如種所得也。亡者獲七分之一之微利爾,餘皆生者自利。

【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勤者即營齋之事護淨。志心懇者,堅志追福與亡者之心,懇祈設齋供養三寶,作者自益,如是方得二俱雙美也。

【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此無數鬼神,聞說於諸佛教中作善,妙利悉屬自得,又聞命終聞聖號,有罪無罪悉獲解脫,又聞亡一生六之利,又聞健自修分分己獲,乃至存亡俱利等,便發廣大正等正覺之心。長者出眾問畢,歸退本位。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蓋此品中,閻羅王及鬼王,看文似列眾之機,補序中所未列者,蒙音來會,尋義或於分身集會從大士來者,屢聞地藏孝願宏深,並佛菩薩讚歎,此無相如來,權示鬼王,亦疑問六道之事,而起讚歎,如云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若下文頭頭救拔等文是也。
  若文中諸處,護持眾生,與地藏行為似同,若利生方面說之,不妨取名護持品。然當經所尊者,明能化之人,非所護之機也。

【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此文雖屬經家敘義之文,或是橫來之機,或從地藏率眾,不可定指,鬼王有權示,業報不同,今來忉利聞法,夙根發現,誠不易事。
  具云閻磨羅,此云雙世鬼官之總司,治地獄之事主,為地藏菩薩之檀越也。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此三十五位,權現大士,隨類引化而已,既稱王皆自在度生也。
  惡毒者,即現五逆十惡,權引要機,示同類身,度同類人也。
  多惡者,外似多惡形相,內具慈悲之心。
  大諍者,本得無諍三昧,設大諍之名,化歸無諍之法門也。
  白血赤虎者,皆人身虎頭各色不同耳。
  散殃者,災殃之事,眾生業報,或不敬天地,不孝父母師長等人,使其受苦知過,而改惡行善也。
  飛身者,即飛行夜叉王之等類也。
  電光者,或眼中光明,如電閃爍,或統身火光似之。
  狼牙者,善逐山獸,口牙尖而向外,此王口牙略似也。
  千眼者,楞嚴明觀世音千手眼,此鬼王統身是眼,或鑒機度生之用也。
  噉獸者,且如古人,茹毛飲血有之,今此或形同獸類者,或生食活命者,不能決定。
  負石者,即被差負石擔沙,填海塞河之等類也。
  主耗者,以不仁之家,耗散其財產,使知悔過,而行仁慈之益。
  主禍者,罰其過處,禍臨福慶自避,或示不禍之行,導之向善。
  主食者,資養生命,五穀等皆是食類,行善者,賜之豐年,惡行之人,減之饑饉。
  主財者,財為世間之通寶,大富之家,必有此王主聚也。
  主畜禽獸者,水陸空三處,各有四生畜類,羽毛鱗甲,三王轄之普攝無餘也。
  主魅者,若魑魅魍魎等類,為此王所管也。
  主產者,若送子投胎,分娩生產等,或一切萬物生產,皆主命者壽夭增減,亦由福禍之作與奪耳。
  主疾者,如前解釋。
  主險者,危險之處主保之,若高山峻嶺,幽谷匯川,江湖海邊處。
  三目者,二目中間,豎嵌一目,若摩醯首羅天王。
  四目者,額上橫開二目,與蒼頡似同。
  五目者,若四目之中嵌岩一目也。
  祁利下六王名處,遍尋諸經論,竟未見翻譯。今所隨文相解釋。祁利失者,祁有盛多之義,無德眾生欲多貪偏失,而不得富利也。即耗散之義奪算者也。
  祁利叉者,或有仁德之人,希諸所望,隨念豐盛,交指叉手而賀之,即招財聚寶之王也。
  阿那吒,或翻色質堅礙,能輔天行,將非扶眾生上天福因乎。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立。】

  如是下明部屬,是諸下仗佛力方到,如上諸位鬼王各有諸小王。然彼小王之中,各部屬而分主執幹事。一一執事中,亦有首領之主。若斯多數,俱巡守南閻浮提眾生,善惡孝不孝之事業。今主伴同來忉利,全藉佛并大士之神力也。

【爾時,閻羅天子,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與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方得詣此忉利大會,亦是我等獲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問世尊,唯願世尊慈悲宣說。】

  初二句,表聞法之儀式,我等下明仗威神力,十殿冥王,或有信奉,或不信受,或有能昇天,不能昇天,該不同等。既仗至大會,聞法水洗心垢,必獲善利故。轉明地藏處處,法化眾生,焉得不獲善利,由是懷疑敢問世尊。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恣者,縱逸也。就汝恣情所問,或修證自行,或化道利機,過現未來,一切事,一切處,能問者,吾佛一一對汝說明。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迴視地藏菩薩,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請問世尊兼視地藏,意在讚歎,度六道出苦也。大士在各道中,隨宜設化。因注意六道,是偏重拔苦。不辭疲倦,是精進度生。神通作用,三輪普現,皆不可思議之度生事也。

【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然轉語之詞。脫苦應向善而久樂,其未久尤落惡道之苦,是眾生情願受苦耶?又地藏既有如是神力,何不使眾生依善樂而勿墮耶?請垂訓除疑也。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佛先告閻羅,明眾生惡習慣性,遍處造罪。次明是大菩薩逐處一一濟拔。大慈悲心不捨,意欲早令解脫。勿償罪報,至墮苦趣。菩薩用方便,洗刷心垢歹緣。惠知前生業因也。根本業緣,即是剛強習性。思之思之,若何調拔哉!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眾生業力,勝菩薩神力,故難能挽迴。或上下五分結業力,十習因力等,隨熏所轉,自作自受,若蛾火蠶繭一般,大士隨逐保障,細細解脫,勞斯之久,常度生事業也。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誤入險道。其險道中,多諸夜叉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間,即遭諸毒。】

  有人者,三界二十五有之人也。迷失法性家鄉,錯誤走入生死險道,即背覺合塵,流落五濁惡險道中。夜叉能飛行之疾捷,若五利使。虎狼獅子等,若五鈍中之慢使。蚖蛇蝮蠍喻瞋使。如是縱逸十使迷人,在生死媔楫堙A即被貪瞋癡三毒所中,便傷法身害慧命,可不慎心顧念哉!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地藏為二佛中間(釋迦之後,彌勒之前)唯一無二之大知識。多解一切佛法,調一切眾生,身心之法術,善禁者,即戒門,律治諸惡莫作也。毒指貪瞋癡三毒。(五逆為五毒,十惡為十毒,凡諸惡作,皆能毒害將來。)忽逢者,機教相逗也。凡愚迷人,將欲進險道之際,躊躇之間,勸化語之為易。咄哉者,警覺急辭之聲。問察之曰,為何事故,而欲趨入險道。有何奇異,方便法則,能制止諸毒耶?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險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

  此迷人忽然之間,聞此勸誘之辭,方知三毒險道。頃刻迴轉念頭,向善出惡路也。是知識者,知一切法,識眾生根性。是教授度生善知識。化道令起正念行為,是提攜接手義。滋資踐善,是出險道義。善行一立,惡法漸滅,免諸惡毒義。積善至極,善道自然安樂。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如前所勸,險道之語言。又要提醒迷人,說此路中毒況。故再以咄哉,自從遇知識之後,切勿履踐,是生死輪迴險道。若入此五塵六欲之路者,於其是內,隨逐奔赴,卒難得出。亦復損法性不得顯,慧命被埋若傷。蓋聞知識之言,自生感激。懷記不移矣。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於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臨別時者,迷人回頭將向善起行之時也。知識又要囑言,展轉傳化無窮盡也。親知同類相伴也。諸路人者,不落善惡普通之人也。既言男女必攝老幼,說之曰:此五塵六欲即生死根株之路。多諸人類被毒害傷,至於性命喪失。該其自取此塵,被塵害死也。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歷。】

  此文有結法明喻之意。是故二字,以上喻文,結歸地藏,慈悲之法,能具大體用。以同體悲能遍拔眾苦,用無緣慈,令受妙樂。
  是諸罪眾之人,知得業道受苦,比較險道一般。得脫險道之難,出離遭毒之苦。直至永遠不可再歷,此險苦之境也。

【如迷路人誤入險道,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若再履踐,猶尚迷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

  迷路人二句,合上譬如有人,至遭諸毒。
  遇善知識一句,合上多解大術,至能制諸毒等文。
  引接二句,合上忽聞是語,至令得安樂。逢見他人五句,合上臨別之時,至自取其死。
  若再履路五句,合上而語之言,至亦生感重。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旋又再入者,暫勤善業,尤藉大士方便之力,生人天中。惡念略起,善報盡故,旋落地獄。若業障結使重者,竟無解脫之期。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初二句,出眾發表,願護南贍部洲眾生。文似經家添敘。名雖惡毒,心行慈悲,大菩薩之現度爾。
  我等下明類數住處。或利下三句,明其部類中,有善惡不等。
  然是下釋彼隨業所報,該彼在人世時,由貪嫉、邪佞、諂曲之心,今墮鬼類,受敕惡毒王之差使,巡察人事善惡之多少也。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蓋研此等之文,為人在世,所作善惡,自然有神鬼明知,焉得隱覆哉!
  諸鬼王遊巡人家,或省城、縣邑、鄉村之聚落。莊嚴園觀,房廊屋舍。其中一一男女,作善作惡一一能知。
  今文略置惡論善,幡蓋香華,供佛菩薩之像。作因感果如是如是。讀尊經供法寶,乃至句偈,功不唐捐。故經云:若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即此之謂歟!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初三句,表敬善因。
  經云:念佛禮佛敬佛,將來必定成佛。三世諸佛,因地皆由少善因而積成也。
  敕小鬼及土地神,保護植善之人,惡事惡病橫事,不近舍處,是外御之敵。該病及歹事。本由天帝頒賜鬼王,差諸小鬼,今既衛護,自然無不如意事,全仗佛經光大惠澤也。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讚鬼王敬善人如佛故一善哉,敕諸小鬼,御惡護善故二善哉,此鬼眾利他之宏法也。
  又告梵王帝釋,保護鬼眾。勿退初心,方令自他,同善行至大覺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

  以惡毒衛生而未主人命,今此名義相和,亦是為成佛之因行,擁生之大事也。

【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本業緣者,往昔迄今,認賊作子以為義務。生死之時,主之令安,是其本意。奈眾生不會,違背主命宗旨,反以殺生招惡鬼,自獲不安之殃,非別所與也。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但舉閻浮提,餘洲大同小異。
  十月滿足當欲生產之時,無論男女,應作福善,令其消前過愆之業障,增令現生成福基。自然土地神祇,荷護子母,家中眷屬,自然安樂也。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慎勿二字貫透此科,凡生子不宜殺,當思彼子我子,雖人畜不同,貪生怕死一也,宜當放生積福。
  倘有無知者,戕彼脂膏,充養產母之口腹,於心安忍乎!亦不可廣聚,湯餅會筵。苟吵哄作鬧,召納惡鬼神類。
  食酒肉乃斷善根者;歌樂等,難免樂盡福衰,有損無益之事;故使子母不得安樂。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何以故三字,徵釋慎勿殺害。
  因產母正當生子時,有惡類欲侵毀,惡鬼等四句文是。
  有善類護佑,若主命差使者四句文是。
  有冥恩不知報答,如是下四句文。
  而翻殺害,惡類有侵伺之隙可乘。
  以是之故二俱不利。該此等之說,誠不會主命之意也。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者。】

  觀此文,主命的是,發大善願,救護眾生者。善且置之不論。惡人臨終不使墮落惡道,擔負眾生業力,豈非地藏之倫乎?
  因人生在世,無不死者,至命光遷謝之際,一生所作,善惡之業頓現。逐業循環者多。有幾人自修,了生死之善根業,與主命願意,相投承乘者也。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凡行善之人,不發決定之善願者,命終之時,被諸惡道,鬼神攪擾。
  故所辦道發願為先,護願神維持也。或念佛亦無此事,系佛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
  此文須推至生生迄今,惡緣眷屬所致也。彌陀疏鈔云: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彼文業變,此文鬼神現態,悉是無始業報所感也。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此明臨終,神識之狀。收前五識歸藏識之時,外五塵不對,六識不辨善惡之事。唯一後有,將脫軀殼。
  是諸下,孝子宜作善緣,資亡靈生於善處。念經念佛等,義如前釋。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命終若聞佛菩薩名,及經典之偈句。皆是令他起諸正念,消惡業障,亦由陽眷孝心之所為也。
  若論作將來之種子,如食小許金剛,竟穿腸而出。故聞一名號,終至行證名義相得。
  若論現在,作用能力,除五無間、大地獄之苦,及諸趣邊小地獄。悉同瓦解冰消。解脫者,是威神靈驗之效果也。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大慈等與眾生。不問善惡,不令落諸惡道。
  能發大願者,必能行利生之大行。仍同彌勒地藏普賢之儔,莫不欲令群情,解脫安樂爾。
  今佛勸莫退慈願者,此等眾生,統使晉道損生焉。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主命領佛敕利生,殷勤至切,念念不忘。但願諸眾生,領會其意,於生死時,俱得安樂。
  該其意,即前文生時,慎弗殺害等文是。死時須念尊經唱佛名,乃至一名號、一偈一句。若能如是,則信受我主命之語,各各無不有益。
  大利者,或指同法華,悟實相之義,不可僅僅指生天而已。當至獲法身之證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展明久遠至今,都主眾生,性命為事業。乃名字和營業,相稱之嘉號,普現之若斯。誠大菩薩隨化之攝機也。鬼佛雖異,度生之心,利他原同焉。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利生萬行事畢,萬德莊嚴果位,出乎自然。過此劫之久,去他方作佛。若初住分證,百界分身作佛也。
  無相者是別號,無生住異滅之相。無相亦無,原一真如之實相。不但無鬼猙獰之惡相,而且無佛莊嚴之好相。如來是通號,舉一兼九也。安住實智中,主人命之度生,以致安樂,至果上其劫名亦額,安樂也。
  大士因地心淨,致感成世界,亦清淨所住。乃依由正轉之所成也。其壽命,或指法身無終,為不可計劫耳。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菩薩行普現色三昧,示鬼類之中,誘引其黨,而是四攝之一也。
  人天被度猶多,豈非二十五王,度二十五有之不可思議之事乎?

【稱佛名號品第九】

  唯此最利益事,勝前諸品之功能,誠滅罪極妙法門,成佛快速之良因也。
  閱當文,能聞者,功效莫比,況自念自稱,焉可測之利益乎?故有孝思者,設薦追恩,宜親自念佛,方冥陽兩利,殊仗佛力,均沾蔭澤也。
  佛義尋常解,今不煩贅。念佛法則詳若文中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念佛懺悔,諸經各明論用不同。
  地藏為未來罪苦之機,脫業離纏。被孝思者,代雙親逐漸滅罪。聞念之者,生死道中,自他獲利。有慇懃之心,請佛聽許。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大士欲興與樂,拔苦之心者。
  論現在,釋佛殘機,唯有念佛法門,最為不思議事。此機此時,今當相宜也,佛鑒機薪將盡,隱息應火為涅槃。地藏願扶餘殘之機。佛本無涅槃,地藏亦無畢願,俱為眾生出苦擔憂,說此法門,度三有出苦眾生之坦途也。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貫下等文,都指過去古佛,皆地藏自所親值,恭奉之佛也。有佛出世,為人天師,方明報果感因,生生世世,自作自受。
  無邊身者,佛之別號,乃三輪之一,亦三身圓具之一,如來十通號之一。
  若有男女、大小之機。聞佛名而起思修,兼發恭敬誠意,除四十劫生死罪。
  何況下作善增福,如文。

【又於過去琲e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寶性佛,超無邊身之前,過恆河沙劫之久。寶性者,寶為世所尊重,譬諸法身本性,為三賢十聖,望仰之珍寶。
  聞名而生渴企,發心欲希,冥加之益而歸依也。是人心念,既入佛乘之中,承如來力,任運增無上之道,永無退轉矣。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推憶寶性佛之前。有佛住世,為龍天脫苦之要法,三乘眼目之依止也。
  波頭摩者,此云赤蓮華。勝者超餘花不能比也。蓮生於水,不著水,出乎空不染塵;譬佛不落二乘定空之水,不戀紅塵之凡染。
  聞名經過耳根,千返天福,終成道種。
  立志發心,稱理之念,成佛有期矣。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過波頭摩勝佛前時,不可說至阿僧祇劫,如前解。
  師子吼,亦如前序中詳釋。一念歸依此佛為始,以後念念,背塵合覺,得值無量諸佛。
  摩頂者,佛之手按斯善男士女人頭頂。
  受記者,有通別事理各異,詳如法華經文句云。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此佛應定,釋尊之前賢劫首佛,不可過師子吼佛之前,以又字不作鱗次之又。須憑義斷。拘留孫,此云所應斷。五住二死斷處立名。
  人壽六萬歲時,出現於世度生。志心屬意,瞻禮是身,讚歎由口,以此虔誠清淨三業,為本修因,福慧漸臻,位置大梵天王,賢劫千佛會中,為請法之主,以至授無上菩提成佛之記也。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此佛在過去莊嚴劫千數中,第九百九十八尊,釋迦佛於彼初種相好因。
  毗婆尸,此云維衛,亦名勝觀。不墮者,全仗佛力,若有男女,聞而執持,任運超昇,焉得退墮之苦哉?故常生等云者。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琲e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久遠劫前,佛號寶勝者,七如來之一也。寶有世間寶,出世間寶。世人萬物尊貴為寶。出世以法契利群生,容易了生脫死為寶。
  此如來誓願力,拔濟眾生。聞名者,竟不隨苦。稱念者,千生離苦,證無上道。妙樂者,即無上道之異名爾。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寶相者,世間一切皆是虛浮之相,唯有人人本具之寶相。唯佛與佛,親自證得。聖賢仰之若珍寶也,聞之生恭慕、敬仰之心者,便有效修之羨意,後至臻得果位矣。
  阿羅漢,有大小權實,不可偏指純小實者。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袈裟,此云不正色染。乃僧伽黎等,三衣之色相。繞帷佛身若幢,形相立名。凡五七九等諸條,披之外身,內心起忍辱念,有滅罪生福之利。若人聞之,而知罪福,仿乎離生死之法,豈僅百大劫耶?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琲e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妙高峰為山中之王,有八萬四千高廣之大,四寶所成,映森羅明徹為之通。譬報身佛,魏魏之高廣,眾行功德所成,能通法身、應身之理用。一佛既然,佛佛皆爾。故聞此佛名,遇無量佛說法。依法修持,必成正覺之果海也。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淨月者,佛身不染塵為淨,隨機應現似月。對機立名也。
  山王者,勝應身,業識觀之,若山王。仰瞻者,獲福無量。以身相立名也。
  智勝者,世智出世智,乃至二十一種智,悉得。勝於諸佛故。以智慧立名也。
  淨名王者,自他諸障斷盡,清淨自在。以斷惑立名也。
  智成就者,修德功成,性德體就。都由智力而得。以智照顯立名也。
  無上者,十通號之一,佛佛皆具,有惑所斷,為有上士。惑窮理極,稱無上士。以位尊立名也。
  妙聲者,四辯八音咸妙,唯聲散布於外,群機聞之駭動。經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以招機施教立名也。
  滿月者,如十五夜月,圓滿具足。以表智斷二德立名也。
  月面者,佛面如月,視之無厭,人人堪愛。以相好立名也。
  總指云:有如是等,不可說諸佛。悉地藏因行之中,於此佛佛化處。都行孝順之道。亦於佛佛座下,發大願,擔荷六道。承諸佛之咐囑者,明矣。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總明前等,諸佛,德沾眾生。無論那尊佛名,於心易念,有緣者,念之可也。或天人男女現未群機,能念一佛,或念多佛,功德不可以凡情測度也。生時叨光安寧,死時神識超昇,自此得大利益,永後終不退墮於惡道也。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

  人至畢世之時,伴侶中一人為其高唱一佛之鴻名,提病人之正念者。使命終人正念昭著,不落邪思,便除五無間之罪,況諸小獄之餘報乎!
  是五下,重顯念佛之功、滅罪之力。若多人念,功尤來大。念多佛名,妙力更勝。何罪業而不滅?何神識而不超昇哉?直須自他俱利也。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他人代念,尚有若此功能。況自己稱念,自修自得罪福焉測乎?
  自稱者,理解之人,稱理念本性佛。眾生與佛同體之真性,周遍法界,無福無罪。焉有獲滅之可得哉?
  自念者,事行之人,須執持鴻名勤身不倦,亦不可須臾遠離,獲福無量,除滅宿世業障。當知應須拳拳於事行,不可著理而棄事也。
  設法懺罪為成佛因竟。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布施為六度之首,萬行之先,攝機度生之要,成佛之資助也。
  心量有大小,行為有頓漸,收機有遲速,成佛有權實,須比校而衡圖之。
  原夫布施略分三種:謂財、法、無畏。財施者,僅得天福為淺。法有世間、及出世,有深有淺。無畏有事、有理,亦分深淺,若不迴向法界,功德皆淺。苟能會通事理,三輪叵得,以所作心,緣無相之理,隨舉一塵,元是法界之全體者,畢竟成佛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初一行,經家敘集。我觀下所疑事。
  業道者,凡情未盡眾生,善惡二途,為事不出黑白二業。今就善事白業邊論。布施功德,校量有輕重者,浮心不實之作布施,或被強募者而出資,悉是輕功德,倘配一生受福報。若自發心,不知理趣迴向,著事而施者,有十生福報。苟能起大心,而周施回顧遠念,至百千生中,受大福利。蓋此之說,都明能施者之心,而論福報,且未明所施處田之好歹也。
  是事下地藏正疑問。係大士焉得不知耶?誠代眾生之疑問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吾佛於法會大眾前,說布施功德,莫非意欲逗機之廣,明施且除貪弊之要。又布施生天之基,在忉利說生天之因,適當筵天眾,起猛省宿世之業因也。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權示方面,誠猶豫不決。願聞世尊說布施之利,幾況未知可成佛否?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國王能發一言,施與之事,濟人不少。宰輔等官僚,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當作愍恤庶黎之苦況。尊姓王族之剎利,淨行修道之婆羅門,或其閑居巨富之隱士,皆是能施之人,況比丘本懷之事乎?
  若遇下,明所施之機。凡世人無有出生死之志者,三界之內,果報循環。咸昔因今果,今業後報,豈不慎哉?
  無少分銀錢之資,為貧;無衣食支身,為窮。乃在人中最下賤之苦軀也。背曲而凸謂之癃,肢體不全具云殘。瘖者,但句音,不能再語;啞者,有口不能說;聾者,耳不聞聲;不別好歹之癡,盲而無目之人,如是等類,世多不一,統是至苦至悲。宜施植福,悲田不可不作焉。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琲e沙佛功德之利。】

  此明慈悲之心,獲功德之本。內起慈悲,愍彼之苦,要與他之樂。外現善容,毫無吝惜之意。親手施,表恤心情切。其或各處,分差使者而施,囑其須柔軟與物,勿可慢心傲態,更言善語慰諭,勸彼所施之人,慎諸心術,亦名善法施也。
  是人之功德者,豈可思議哉?誠如文數之佛,供養利益,無二無別也。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是國王等,遇最貧賤及不完具等,苦況之悲田。一、不輕罵得福。二、欲施與獲福。三、能發慈心,憐恤之念,更加慰諭,其得福不可思議矣。
  是故下,顯施者來生之好報。常得七寶,隨心適用,諸般全備。況細滑衣服,美妙珍饈之飲食耶乎?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未來世者,佛菩薩有悲念,遠顧後人。王臣婆羅門等,未來能施之人。塔寺、大聖遺跡依處,諸像代正報之表儀,俱是所施處之敬田也。或自躬身營辦塔墓,瘞埋聖人靈骨舍利,或造諸寺宇,安尊容祭奠,而俾人供養之處。如是布施,誠大孝順之弟子也。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施塔寺諸像。報得三劫中當做帝釋天主,僅論事相地居之妙樂也。
  若能會心趣理,應若下文直成佛道為是。若能知此功德,迴向施於法界理趣者,於十劫中,為大千世界擅權之主,此亦著於果報,未知趨向道業之故也。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初能施之人,次所施良田,三自他勸營結施。
  能遇先佛塔廟者,其塔廟之內,藏積經典,并奉聖像也。
  若形像日遠,衰替漸壞,慈容失嚴,須營修添補。若塔廟古久,頹斜破落,重建辦理。或經書久閉箱篋,蟲蠹朽爛,首軸脫落,部帙失次,紙墨破裂等,倘有力量,一人獨作;或轉勸多人,共同發心。
  若經書流傳,亦勸人布施結緣之事。塔廟之像,使人祈仰亦堪略同。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初節顯報,更能下明迴向。
  自發心現作諸善事,自有決定不改之善念,而尤勸人,或代墊資本等。故其獲金銀銅鐵四輪,轄四三二一之天下者,須經百千生中,七寶如意自在,心身適悅也。諸小王人,因地既俟人勸,方同布施。功由他惹,自然亞次一等。
  若更能於塔廟像前,發願迴向者,將迴事向理,迴因向果,彼此矢成佛道。如文云云。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見諸老者,雞皮鶴髮,行步龍鍾,或六根不能靈利,若眼入澄空,只見塵等。苟無衣、食、住,是極苦之人,施與給之。倘四大不調之病人,或久癆病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此類人而施藥食令愈。產婦雙命相關,母子連株之係惠其衣食具。體天道仁慈,濟人生之活命。均由一念慈心,使諸安樂也。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不思議者,一念心中,具大慈悲喜捨,故有如是福利。設一念清淨,禪思之因,必感樂淨居天果。倘善慈愛物之念,或感欲界有漏自在福。若起四無量不滯著心,將來畢竟成佛,直至三不退之地,永不聞惡道苦聲,況得見形而自墮苦哉!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能作之人,及所獲之福。並堪迴向,普願自他俱至成佛,況三界內,有限有盡之果報哉?是故付囑地藏,普勸將來眾生,應當如是學三種迴向:一、迴事向理,凡所事相,都由理具,不論多少功德,將能作之心,迴向於實際。二、迴自向他,以昔日昏迷,不知同體之本性,現今淺悟修嚴自身,欲與眾生同致。三、迴因向果,舉止行為,起身動念,有微毫善三業,悉是緣了二因,就此二因,終顯正因之果。總而言之,唯一法界性爾,皆依此法界流,還流歸於法界,故能施所施,人物事理,莫不趣向法界,是趣不過。當如是學,迴向於法界性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前文豪富布施為易,此下之文,普通人類,似屬庶民作福。能肯作福善男女,當於佛法三寶中,植良福田。種極少極微、毛髮善根,受極巨盡妙不可思議福利。非譬喻所能比。
  問:何故少善,獲福至多至美耶?答:此經同法華,或舉手低頭、聚沙為塔、普收緣了,同成佛道之正因。此經正為末運,統攝少善緣了,方契地藏本願。又佛法僧三寶,為世出世間,最勝福田故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出世四聖形像,嘗缺聲聞。施而奉之,出世離苦,獲樂安寧,自然廣福也。輪王為世聖王,其或新塑畫,及故修之像,奉而祭之,得人天福因也。
  若能將人天快樂,迴向性海法界,蓋浩洋洪福,誰可量哉?且剋契妙樂,稱性恆沙功德無喻可譬矣。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大乘經典,為世出世間之明燈,難得難遇難能聞聽之法。長夜黑闇,昏迷之男女,邂逅而逢,或聽閱研究,明知衍乘,深洞因果,濟世巨航,群機堪以普度。
  或至少偈句中解悟,便能發生殷重之心,自生瞻仰讚歎,欲流傳布施與人,內外心身恭敬,行諸供養法寶,是人果報大而無窮盡矣。
  若更能迴向法界,無為之理,功德不可言喻矣。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

  塔寺內所流傳,大乘經典者,凡諸方等事理並說,通為大乘。
  乘者,運載之義,心行依憑此義,可運出生死,載到彼岸。經典者,即黃卷赤軸,寶篋琅函,宋訂書冊等是也。新者者,裝潢完美,布施供養他人,令彼禮拜讀誦,種種修持。故舊及毀壞者,修整其缺處補之。經營料理,俾益後來,沾聖賢之道訓。其或一人獨出財資,施此流傳之事,其或各處募捐,誘勸多人,自他同共發行施之心。
  如是下,顯報。諸小國王,三十生中,得自在福。功由助發,施經彌流益世。檀越即獨發心之施主,有自行化他,故得輪王。仍以善法化之云者。

【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佛門中做善事,勝過其餘種善根者。原由佛自因地,種種誓願,行為所致也。
  布施但破慳貪,不知迴向,是浮福而已。若開善法施之提人正念心路,方是遍布施也。
  供養香花燈燭,亦人天事福,若依法修持,精進不退,是真法供養如來。
  塔寺故壞須修補,比諸造新者,功魏矣。
  經典傳道之品,先賢古聖精義記載之處,縱能裝理,不可著相,方是利世彌隆,功有攸歸也。
  乃至少善行施,應不住相,有相作福,生天界;猶如仰箭射虛空,豈不慎哉!豈不慎哉!乃至下少善當積福不唐捐。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善事不論多少,獲福擬屬誠心。迴向各別不等,以由情願之狹闊。
  若能心融法界理之迴向,情願剋臻佛果,百千生中任道妙樂,必至所期。
  如但用凡夫情見,順相愛發,而迴向自家眷屬,不及他人。或獨善其身,僅三生受樂亦太局於限量。
  捨一得萬者,誡勸心願須大,自然獲報功大,亦不可著於大相有得,離相融理為是。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如前所說布施雖多,不越財、法、無畏三種之施。財施者,外一切有為之物,隨人所欲悉與施之。法施者,即世間出世間,種種善法,淨心指導誘人,教而施之。無畏施者,證人之實行,為人之依止,若持戒而免墮等。
  蓋推三施之中,皆有互具之功能也;苟論校量輕重因緣,或一生,或百千生,似屬悲敬等之五田。福獲之多少,確由心之優劣。是故地藏,其布施軒輊,均由施心如是。
  明作福須迴向科竟。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此品文相,科注判為流通,因地神護法。今研看當文,耑讚地藏願勝,明現、未眾生,依行利益,義當屬正宗也。
  地者,大氣之質,天之配象。儒書恆云:混沌初分,其氣輕清者為天,凝重者為地,元始無二之理。太極由無極,無形無相,眾妙之元。有形有相,天地之始。經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搖,則有風輪執持世界;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既有地土,不無主地之神。神者,主宰為義,主管南閻浮提也。凡精靈得天陽氣為神,有變運之用。受佛之歸戒者,而常擁護佛法,其名堅牢是也。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

  前既明善事,須迴向已竟。今明願勝諸菩薩,當說之時也。梵言,涅哩鋤,此翻堅牢。凡地堅牢固,承負一切,產育眾物,由地資而成也。此神歸依佛戒為優婆夷之類。久預法會,敢詣座下白佛,若云我地神,自從往昔,親近諸菩薩以來,都頂禮敬心瞻視,各皆是大不可思議,隨現之化。以三輪神通,四辯智慧,普濟群有,是地藏大士,更勝諸菩薩之願深矣。

【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琲e沙。】

  此文堅牢地神,欲明地藏化六道因緣,勝過現今四位等覺大士:文殊,普賢,彌勒,如前已釋,觀音俟視見聞利益。此四菩薩,與娑婆眾生極有緣,所化度生誠不可思議。唯是願有畢,地藏之願無盡,似遜一籌。非是位置優劣,而論深淺前後也。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

  須彌山為四洲之中,忉利在頂,此為嘉會之設焉。現地神所指南方,定是閻浮提。現未眾生,尋清雅淨潔地基,用四物建造廟室,內裝奉像龕座,四金塑像,或以五彩繪畫,大士尊形,安置龕堙C供養如文。是人若隨所居處,必定得十利益。

【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穰。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初句徵釋。
  次一者下列明十利事。功由誠心敬奉。
  土地者,是堅牢原始所持業具。
  豐壤者,神力護之,一切萬物從地而有,若年歲盈豐皆地壤美產也。
  家宅者,五倫叢聚之眷屬,及所畜豕類都是。為所依託棲止之屋宇,悉額為宅也。
  永安者,仗威神保障而已。
  先亡者,即久遠之昭穆,無算數世之祖禰也。
  生天者,乃世人於佛法中作諸善事,叨光之益也。該此其未知孝心行道,而大孝在焉。
  現存者,奉像家中之眷屬也。益壽者,積善餘慶或增壽增福,古云:唯天鑑人,善惡必應。
  所求者,貧人求財,富人求官,九流人類,各要求利。遂意者,苟能略知佛法,明三世因果,但於三寶前,不論作善多少,貴乎誠心切願,無不決定隨願遂意也。
  無水火災者,水火各有神主賞罰,由眾生業力所致。今此既依經,作妙善之事,堪懺悔前愆,而獲吉祥也。
  虛耗者,無頭緒懸空來,盛夥之耗亂也。辟除者,無意中,而自不遇,為避;終絕妄構歹事為除也。
  杜絕惡夢者,虛妄雜念紛亂,都招夢眠不安。善人獨一大光明幢之正念,不然而然,自然杜絕矣。
  出入神護者,若作少許善事,一切鬼神衛護之,似等未來現在諸佛。
  多遇聖因者,乃出世正道公益,利人之因,或逢知識,令入道門,或遇修補塔寺、經典、佛菩薩等等之像,多是聖因也。
  蓋論十種利益,皆由供大士,不知迴向之感現報也。更能迴薦先故親恩,令往生西方,得見彌陀,是大孝之作為也。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此結指前南方住處,建奉興供等文。得如是下五字,指十種利益。如是因如是果,種瓜豆得瓜豆,罪福業報形影相隨也。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後人之仿昔賢聖者,繩步於經書爾。故經像所在,即佛菩薩之身。更能熟讀深思,細心體會,踐古訓之行轍,雖曰未證,吾必謂之學賢聖矣。故地神尋常之間,日夜擁護也。
  乃至不遭水火災。明來強奪為盜,暗心竊偷為賊。大橫藥師經,詳明。九橫經,明小橫之事。一切惡事者,或結前句,大小橫,或另言天地風雨,星宿神變,及世時疾疫諸毒等。以地神本願力,故悉皆消滅。無復餘蘊矣。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汝大神力者,惟佛乃盡知堅牢作用之神威力量也。諸神者,如華嚴經,安住地神,前文已引,統不及堅牢者,何也?謂閻浮土地悉蒙彼護故。一切產物,屬汝所主故。至美藥草、稻麻木等,以地氣力之大小,產物亦隨之好歹。或因種子而生有,沙石寶貝等,亦地氣積育而成也。
  問:世界成住壞空,初成之時,便有此物否?答:無有此物,以初成之時,人在空居,良地神亦同隱跡於光音。長阿含云:成住時,有大亂風,從不壞世界處,吹種子來生此國。一根子,二莖子,三節子,四疐中子,五子子,是為五種子。蓋此五子皆因地生,固從汝之地力,亦由眾生之業感也。

【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冥界鬼神,都讚地藏利益之事。現堅牢亦讚,供地藏有十利益,及消諸惡,能主地產物。佛證明之,今稱揚若斯。汝之增長功德,及以神通利益,勝餘地神,百千倍矣。
  若未來供像讀經之人,但依此經,一事耑心修行者。並無異心雜念,是事勤無虧。內容理想,惟有依於了義,不就凡情。如是行去,汝當護是經人,勿使退失也。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若能依義修持,佛囑神力擁護。本神力者,處處之地,堅牢為主本,又以願力之根本也。
  一切災害者,天災若彗星流星,日月薄蝕等,凡所侵損為害。且逆緣惡境之不如意事,尚且不輒聞於耳,何況令遭遇親受於身心哉?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若人有真心依經修持,非但地神日夜維持,亦有帝釋天、內臣外將、初禪天、梵王、梵輔、梵眾、內外文武之眷屬也。諸天者,統三界內,有歸佛戒,領受咐囑者,僉來擁護一事修行者也。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初句是徵。皆由下釋。自然下證。以是下旨意。
  聖賢者,有二意:一、祕密意,三界各天王,古佛權現為聖,實居天位為賢。二、顯意聖者公正也。真正公益之德道,為天聖;賢者,明直也,聰明正直親從各主,為神臣之大賢也。
  禮像讀經如文。
  苦海者。眾生恩愛,業注若流河,納成生死浩洋之苦海。能依乘此經之船,有地藏大士主舵,賴威神帆,諸佛扶持之風,任運自然,畢竟出離生死苦海,到彼涅槃岸之快樂也。
  比願勝須依經科竟。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如來現通放頂光。而示八部,并將來之機,名為使見。出微妙音讚歎大士,俾勝會同聞不思議事,是為普聞。又讀誦此文,細心會閱,名見。凡天人之機,將欲墮苦,聞大士名,一歷耳根者,永後離苦獲樂,是利由聞也。
  又觀音代請之當機,為後後之六道,良知觀音,揖從聞而思修,故立斯名也。
  原夫此品,展顯地藏勝益利生,大不可思議事。注意見聞二字,誘群生入道門,從六根下手功夫。惟見聞引心之先鋒,返觀修之最利也。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

  初二句總明大毫相光。
  因前地神比勝大願之後,佛當現表開顯之時也。法華放眉間光,表中道理。此經從最高,頂門放光,表普救九界之迷闇,乃開入道之門也。
  百千萬億,雖多,原一頂門放出,表作用之多,法身理一也。
  大毫相光者,大即法身理體,九界眾生同具,毫相清淨明徹無染,表解脫而無著礙也。光能破暗之用,是般若照了萬法,曲機就顯也。此三大、三德,人人本具。埋沒而不現者,似木中之具火。佛現毫光,令諸眾生睹相悟心。還知各具本有性光,若木之逢火燎燃也。
  所謂下別列,此文誠難解釋。今准法華以四教判之。白相者,表藏教機,蒙光之益,革凡成聖。轉黑惡為白淨也。
  瑞相者,表化通教外凡,能知一切萬物無生,尚有真諦瑞相也。
  玉相者,表化通教內凡,似得空性理水,伏見思惑。若玉石逢火(觀智之火)似出水,而非得水也。
  紫相者,表化通分證機,入無間三昧,雖未得發真無漏,赤體全露能見隔羅之月,若紫玄之相矣。
  青相者,表化通極果機,五色青為首,無生諦緣度之法,此證位置至顛相焉。
  碧相者,表化別住,習種性,研習空觀,斷界內塵沙,耑仰登地法性,貴若和氏之碧玉,礦乎頑石之中也。
  紅相者,表化別行,從空入假觀,遍學諸法,混雜紅塵類中,不被紅相染著,能斷界外塵沙,開法眼,成道種智也。
  綠相者,表化別向,能用加行,修中道觀,伏無明,性海定水,湛瀏綠相,一切功德,迴向此處,猶大海之納百川也。
  金相者,表化別地,所證之真理,若金剛不可壞,初地到寶所,至十地後心,金剛智發現爾。
  慶雲相者,表化別教等覺,位居補處,慶喜將來所化之機,先現慈雲,堪說法雨也。
  千輪者,表化別妙,現圓滿報身。坐大寶華王座,說無量諦、緣、度、法輪也。
  寶輪者,表化圓住,圓破一品無明,能現百界隨機,說純圓無著法輪,圓知一切,比別教妙覺勝,故云寶也。
  日輪月輪者,表化圓行向,以無功用道,任運自然,如日月經天也。
  宮殿者,表化圓地,覺通如來,盡佛境界,若儲王之居宮中,發真如用,能盡真如之際,若親王上殿而不畏也。
  海雲者,表化圓等覺,佛垂行化之逆流,此菩薩晉修順流,覺際入交各等,和佛同化九界,猶海之納百川也,示利四生普現色身似雲也。
  頂門者,能通當體二意:一、毫光能通九法界機,被化之,令修妙極。二、同法華開示當體權實,顯純圓獨妙也。唯一圓佛,普化餘佛,只一頂門,能現多光,明一經至極旨,無越此也。

【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妙音者,隨機所聞而說也。佛告法會四聖六凡諸大眾,及八部普化之機。當聽釋尊在天宮褒美大士利益,於人天等事。
  蓋此五事,其或當經尋義,酬演不可別判,一人天利事全部遍是,而總言之也。不思議事,指分身集會品。超聖因事,指稱佛名號品。證十地事,指忉利天宮神通品。畢不退菩提事者,有二義:一、自忉利付託殘機護至彌勒授記。竟不使退失菩提事。二、發大心已,盡令六道先成佛,且自行大心尚為菩薩,亦是不退菩提事。歎大士之德,爾斯叵測,故觀音述聞代為八部請說,俾資瞻禮,而滋延福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初節結集經家敘請法儀。
  世尊下讚地藏功能。
  梵語婆婁吉低輸,此云觀世音。觀是能觀之智,以三智照窮正性,察其本末也。世音是所觀之境,萬象隔別,遷流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能所圓融,境智合標也。
  預會見聽佛光音歎地藏利生之德。領順佛意,出位讚大士而述聞。地藏具大慈,普與樂者,欲令眾生先成佛;具大悲,則遍拔六道之苦。千萬億所化世界處,應普現色身三昧、三輪威神、度生不測、積功培德,曷思量哉!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世尊讚歎地藏,全經多處,重在如來讚歎品,十方諸佛讚歎,因佛舉身放光,普告諸佛及菩薩,諸佛在本世界,必定亦讚歎地藏。觀音在此能聞。又十方諸佛,雲集讚釋迦,釋迦答文殊是皆地藏所化者,弟子豈不讚師耶?正使者縱許也。十方三世諸佛,一一說大士:現行孝、立大願、度六道之功德,奚能盡及乎?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初述當會向前所聞。承蒙世尊,出微妙音,普告大眾,美揚大士利生事。
  唯願下為橫類及未來眾生之八部,誠悲顧後劫,而代啟請也。以眾生累劫迄今,業纏深重,無明覆心,煩惱障意。睹聖像不能盡心恭敬,殊不知不思議神力。且請說之,威神不測。使識信心瞻禮,鄭意漸漸,積成緣了,滿福慧足,而有期矣。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文有三節,初總明因緣。
  次若天下明所感之機。
  次是諸下明得益。娑婆人類雜沓,世界苦境多端。兼此菩薩救苦甚夥。
  大因緣者,即大感應之異名耳。群機遍感,聖垂普應。不思議道交,是因緣義,天龍分上下之機,男女即該四眾之機,神鬼能具八部之眾。乃至二字,內含二教二乘,權位菩薩。論罪業輕重,唯六道生死罪苦眾生。聞名見形者,或從善知識聞來而修持。或見經書而曉仿行為。戀慕讚歎者,意根耑注之戀慕,發口稱揚之讚歎,並是入道之正因,歎莫能窮之利益也。
  一切眾生誠藉威神力,趨向於妙道,必至三不退。故生人天中,易遇正見法門。具受三十七道品,心身圓妙行觀,樂欲理智臻趣。以至因行剋果,成熟。遇佛授菩提記,有此莫大之因緣,是故須常念。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觀音菩薩,具大慈悲,普利群機,須閱別行疏記,聽佛說地藏之事者,何也?曰:誠同普賢久知三惡道,望地藏說地獄名號,使眾生歸佛也。良知觀音,亦久知地藏不思議利益事,故述聞代請,為末法眾生及八部,歸敬瞻禮也。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如文。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文分三段:初、明罪相。二、如是下明懺悔。三、是諸下明轉報。且人世多積十善之因,生天是其福果報。若但受福樂,福盡罪生,更有五衰相現也。準婆沙論,有小大二種五衰相: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捨,五、身虛眼瞬。此小五衰相也。大五衰者:一、衣服穢污,二、華冠光萎,三、兩腋流汗,四、體生鼻氣,五、不樂本座。或有墮惡道者,乃福盡被惡業所牽也。
  如其當現相時,苟能見地藏像,而歸敬禮拜。或聞地藏名,而計憶常念。一仗大誓願威神,二由心念悔過,乃轉生福之基也。
  是諸天人,培聖因,而轉勝天福,非但不墮苦,直預聖倫階級,佛法利益,豈可思議哉!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見聞名像,除罪生福若斯!何況設辦,種種供養,依法修持,虔誠而不退,且論功德,培培勝益,福報亦展轉增廣,以至無窮盡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一聲菩薩名號,可比阿伽陀之妙藥,無病不瘉者也。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將遺產作世間功德,僅贖罪過而已。若塑畫佛菩薩形像,有越不墮之力。況地藏為幽冥教主,奉彼形像,必得威神超昇也。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人生無常,病為死之先兆。造善決昇,惡業定墮。使病人自見眷屬替他,將此物等,為其病人身故,方塑大士像。
  是人下益壽,是人前生業報,今世應受此病苦,仗塑供之功德,方愈病、延壽也。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若是病人,果報身至此,當福命俱盡者,因在生時,無所不為,造忤逆罪,作十惡業,且論罪業報,必墮苦者,承斯眷屬,將舍宅等物,造大士像,命終神識,即生天上,所造作罪業,悉皆瓦解冰消矣。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乳哺者,乃嬰孩在父母懷抱襁褓之時也。母血變乳與之飲,嚼食吐與為之哺。不幸幼年喪失家親眷屬,至長大成人,每思眷屬不知昇沈何趣世界中?倘有善業,亦未知生何天中?蓋此情形感念孝像,非有大孝心之人,不能回憶追思若爾歟。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初是人是陽生之人,發誠實心,欲解所憶之念。從始起行,瞻禮聖像至七日不改,亦不轉念,如是行為,必感驗矣。
  次是人指亡者之類,在生倘造惡業,應墮苦趣者,承陽眷興福,脫苦生天。故勸孝子仁人,終身抱痛,不若造像禮供,此文可證矣。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亦指亡者之人,設在世作善不造惡,定有福力生天,更藉塑畫聖像,禮供七日,虔誠不退初心。使入聖因之倫,則修持出世之法,令正定受之,無量樂也。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是陽生人,更於禮供時,內心常注念地藏鴻名。七日之中,每日念地藏菩薩萬聲。大士應機所感,隨凡情所現。若婆羅門女,白日感空聲,告說相似也。其或黑夜夢寐中,地藏現大神通。親領作福,禮念虔供之人。睹所思憶亡人,生處世界也。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前文七日,此文須定三年長期。每日念地藏菩薩聖號千聲,便得沾光獲益。一、鬼神終護。二、家具豐富。三、無諸病惱。此三者,為現生之效果,將來入法流水,畢至成佛。噫!念地藏與讀法華,廣開三顯一義同矣,若如是則非但孝親,亦堪孝佛,及自孝矣。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發願之文自分三種根性,義含四教。欲發廣大慈心者,似圓教根性,所謂心融妙理,萬法具含,為廣心也。發覺初心,與究竟覺等,名大心也。無緣慈而被群機,謂之慈心也。救度一切似別教機,獨求菩薩法也。無上菩提,似通教欲望果頭佛也。出離三界,藏教二乘,決志求自了生死。地藏菩薩,圓教等覺,為九界至所歸心,仰效之求也。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大士從始,物沙塵喻(指神通品久遠之證)以來,劫劫廣度眾生,堪稱大願王也。應眾生各欲求之願,誠如大海潮漲就百江之等願也。等事者,事為願心所期,猶如清涼月,運空遍影千江,水清方月現爾。
  但當下三業供養。
  如是下隨所成就焉。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初希望冥護是所祈。
  是人下現瑞之益。睡夢者,法華云:若於夢中,但見妙事等文。即入十信位中。各根性不同詳在彼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大乘經典,運出世之梯級,男女二眾,修道了生死,須明經證心為要,故貴重若珍寶也。經云:閱大乘者,俗眼轉為法眼,導利群生,有自他不思議之利,故發心欲讀誦也。
  縱遇明師者,正知正見,能明正緣了三因之人也。縱得相遇,領受指教,莫不得前忘後、得後忘前,歷經年月之久,不成讀誦。皆由宿世不習學之自障,至今生積塞愚鈍。業障未得消除,知識不開,則無讀誦之性,焉得通達大乘乎?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障重之人,聞知大士靈應之名,尋詣座前,對像具陳無讀誦性心事,更設供具,以顯誠敬。
  香,表心念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懌;衣服,表忍辱不捨;飲食,表慧命常存;玩具,表游戲神通,凡自所好,盡心設供。
  蓋淨水有去濁湛明,又能洗滌妄慮塵垢。一盞者,亂心歸一,即一念清淨。一日一夜者,明暗智愚,反覆被業所牽。安菩薩前,誠心祈懇冥加潛益。合掌請服,表佩戴進取。便背北坎之黑暗,向南離之火明。入通不思議妙境之口。至證心有期,自須鄭重。此淨水表法而已,以後慎誡為修行要務。
  五辛者,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也,慎之勿得食,酒能亂性,斷智慧種,梵網經明五百世無手。食肉無慈悲心。邪淫為惡之首,妄語侈談之事,心則浮虛。更除殺生。詳具楞嚴經中。
  禁戒七日消除無量業障,天然性智,自然開朗明靜,如其業重或慎三七方發。若能一生淨戒必至福智晉極,位登不退可不疑矣。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利。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原夫求智之心,人人皆羨,而不誠心,終不得益。能感動聖應,須具真精神不惜身命方可。睡夢者,靈性冥漠之間,忽然見大士現種種身,來至求智人處,親手授頂灌注法水。夢覺者,愚癡無明若夢,智慧明朗名覺。然後閱一切經書,若日月之臨萬象,無不照南。此乃消宿障、轉聞持性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衣不足則寒暑不能操體,食不足則饑餓不能充腹。因宿世之慳貪,今欲求而乖願。疾病者或殺生之過也。凶惡衰頹之歹境,家內屋宅不利,居住之人,豈得安隱?眷屬自然流離分散。或橫累不吉祥等事,許多來擾逆意忤身。乃至夜間睡眠心神不安,慴懼驚怖。多是德薄垢重,缺神佑而欠植福也。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大士名形,為此品見聞利益之綱骨。念滿萬遍不難,唯恭敬為難,至心更難,餘皆如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治生者治身事業,資生貿易等。公私者,眾事之公,己事之私。生死者,婦人娩產之生事,訃報喪亡之死事。急事者,凡緊要不可緩事統是。蓋厥四種為事,悉以因字者,決定過斯也。或要入大山峻嶺,深谷草木叢林之中過者,而悉幽寂邃闃之危險。或欲過川澤江河滄溟大海,乃水中之險道也。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一切毒害,即蚖蛇蝮蠍等諸類,咸地產生毒。並虎狼獅子,都由土地鬼神所轄,係土地鬼神,能奉敕大士慈命。是經過人念大士名即來擁護,故一切不能損害,蒙威神之益也。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地藏菩薩無始劫來,累誓度脫受苦六道眾生。各世界閻浮根性,習惡為重。若詳說利生因緣事,劫劫不能盡。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此文雖屬付囑流布,誠含觀音因緣熟於娑婆,該二大士,利生悲願之極切也。地藏於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處,偏向南洲獄間教化。觀音領受佛敕,普告恆沙諸國土令知,偏使娑婆眾生永受安樂,或示面燃等,與地藏略同。
  長行文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吾觀地藏威神力,  琲e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  利益人天無量事。】

  初二句頌歎德中,五事皆不可思議。次二句頌述聞中,為一切眾生及八部,瞻禮獲福之文。

【若男若女若龍神,  報盡應當墮惡道,
 至心歸依大士身,  壽命轉增除罪障。】

  天人男女等,天福盡當墮,若至心歸依瞻禮地藏,塑畫金身。便消災集福,壽命轉增。此無具供等文。至心二字,似能含具也。

【少失父母恩愛者,  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諸親,  生長以來皆不識。
 或塑或畫大士身,  悲戀瞻禮不暫捨,
 三七日中念其名,  菩薩當現無邊體。
 示其眷屬所生界,  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  即獲摩頂受聖記。】

  初四句頌思亡之情,次三句頌追憶造福,次二句頌告見生界,次一句頌承福生天,次二句頌現生者得益。閱此之文行孝者,非但報恩,實是好心行持而自獲聖記也。

【欲修無上菩提者,  乃至出離三界苦。
 是人既發大悲心,  先當瞻禮大士像,
 一切諸願速成就,  永無業障能遮止。】

  一切諸願之句,似含第五,所求諸願、諸事,悉皆成就也。無業障遮止者,即別圓出假位中,廣化群生,不被塵沙惑業所障遮止也。

【有人發心念經典,  欲度群迷超彼岸,
 雖立是願不思議,  旋讀旋忘多廢失。
 斯人有業障惑故,  於大乘經不能記。】

  自未得度,而發心度人者,是菩薩心腸,雖是善願,宿障業惑故,而無讀誦性,斯願不成。

【供養地藏以香華,  衣服飲食諸玩具,
 以淨水安大士前,  一日一夜求服之。
 發殷重心慎五辛,  酒肉邪婬及妄語,
 三七日內勿殺害,  至心思念大士名。】

  五辛乃臭穢之物,熟食發淫,生食增瞋,性質穢氣濁亂,覆蔽慧心,不得開發也。

【即於夢中見無邊,  覺來便得利根耳。
 應是經教歷耳聞,  千萬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議,  能使斯人獲此慧。】

  以夢中見祥瑞,覺來得六根通利,此慧者,即聞思修之三慧也。

【貧窮眾生及疾病,  家宅凶衰眷屬離,
 睡夢之中悉不安,  求者乖違無稱遂。
 至心瞻禮地藏像,  一切惡事皆消滅,
 至於夢中盡得安,  衣食豐饒神鬼護。】

  一貧窮,二疾病,三家宅凶衰,四眷屬分離,五睡夢不安,六期心相違。此六況態誠不祥之苦。須至心懺悔,方消惡業而豐安神護。

【欲入山林及渡海,  毒惡禽獸及惡人,
 惡神惡鬼并惡風,  一切諸難諸苦惱,
 但當瞻禮及供養,  地藏菩薩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  應是諸惡皆消滅。】

  山林海是所經過境,毒惡禽獸人神鬼風,是欲侵害之險。凡念大士名若獅吼,毒惡禽獸自消散矣。惡人鬼神似積雪,善心敬大士之人若湧沸,漸鄰漸融,不久歸化也。惡風者,或海中之颶。山間之飆等類是也。

【觀音至心聽吾說,  地藏無盡不思議。
 百千萬劫說不周,  廣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聞,  乃至見像瞻禮者,
 香華衣服飲食奉,  供養百千受妙樂。】

  地藏利生不思議因緣,同觀音利生因緣等,故囑聽流布也。

【若能以此迴法界,  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  普告琩F諸國土。】

  此文似孤起頌,長文令布娑婆安樂。此文布告無盡國土。狹廣略同。迴向成佛二句,是孤起也。
  現身隨願竟。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尊一期,始終化道。雖分形遍處,盡化各類,誠都在天人之處,乃善惡交參之易明因果也。囑累者,將此各界未脫人天機,咐囑地藏護之度之。實大士受累擔任也,而不囑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者何也?諸大士各有私願不同,其或各諸佛剎,匡輔行化不定。唯地藏願在先佛之後,未佛之前,兩間普度之故也。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又摩頂者,前摩頂明自於五濁隨現遍化,及地藏累劫勤苦度生。今所重摩頂,是歎其德行之厚大也。連呼地藏之名者,急要重託之深誠也。神力者,歎其隨處現身,諸聖不可測也。慈悲者,觀所度之機,與樂拔苦之念也。智慧辯才者,說法稱機之功能也。此四不思議作用,縱十方諸佛,各讚無窮劫不能盡也。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正付要事,故重呼之,表耳提面命之授受也。火宅者,指諸佛各有同居,三千大千世界為宅。火,即煩惱,業報,兩種之火也。佛在嘉會大眾前,親口宣說付託此大要事。能依經行者,終不墮苦,況墮而不得出耶!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此文重意付託,明將來各界南洲性習。
  志性下至增長,再提業感品中,未解脫眾生同。
  以是下再舉分身集會品,我佛累劫隨化義同。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慇懃者,餘想周惟之意,察盡未來之機,盡付囑地藏也。天人男女於佛法種少善,命地藏以冥力扶助,令其漸次成就道業。直至菩提,永無退轉。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前科護善即是滅惡,此科滅惡,功由念佛菩薩一名,或大乘經一偈句,彼此互陳妙旨,文相正背面也。人天惡業男女,隨業報墮惡趣者。能念佛菩薩及經,大士即應聲現身,以神力故,碎地獄遣天堂。碎者猶化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在未來天人眾,  吾今殷勤付囑汝,
 以大神通方便度,  勿令墮在諸惡趣。】

  初二句頌護少善,次二句頌神力滅惡。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當爾屢聽付囑之時,大士欲滿本願并順佛意,承行此事,故起敬白。
  唯願下,安慰勿慮。
  未來下,明承當事。一念恭敬者,萬里路程,不離當前一步。一念雖微小,為眾多之本。恭敬於佛法,勝餘可知矣。地藏用善巧方便,度脫之令成就也。何況聞諸善、修諸善、念念無間斷修之,自然任運取證也,焉得退轉乎?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虛空藏菩薩,乘時來問。表地藏不思議者,有二義:一、為地藏威神力甚大,處處設化,而未來眾生,依持修行,幾許功德,惹著相者起樂欲心。二、因名釋義,非但眾生勿令著相,縱地藏歷劫遍化之功德,亦歸虛空之包藏也。地有空無,雙融歸無所得之意歟!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聞經不知思修,僅仰慕而已。傳聞菩薩名字亦然,仍不觀心常念,慈風過耳無益。縱禮聖像,不曉發願迴向,亦復如是。故此三種同是福類。願佛略說,少善功德。有幾種福利乎?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

  如文。

【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

  天龍內含八部為護持經人之總名,故首舉也。善果或屬事福,世間出世間不定。聖因決定,是出世之法行。梵語菩提,此云覺道,即道心不退轉也。

【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

  五依報福增,六正報不苦,七八無外難,九眾人讚善,十冥中保佑。

【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

  誦經奉像,女轉男身;或生永無女人世界。若有願力度生,為王臣女,端正相好,人所愛敬者;或承福多生天上如意所享。

【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

  帝王權力最自在,讀經彷彿了因顯現,獲宿智命通也。培因所致,今求如意。道伴敘從,同供地藏之類也。

【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此等可以如文。問:此二十八種利益,能奉行者,現生得益,或來世耶?答:隨願所成。倘有宿根深厚,一生依地藏本願經,可以直至成佛,何況二十八種耶?問:諸善男女,各得此數耶否?答:根性不同得益有差,由心量之所致也。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

  如前文解。

【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依大士本願行及經,各種根性,同超入圓教聖地位,三惑惡業消滅,位至十信,諸佛護臨,菩提如前,圓住真不退位。任運流入薩婆若,名增長本力也。盡眾生界,二根性,過去來今,及起心動念,都知也。增至無上士之果位者。由斯為因也。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十方雲集諸佛菩薩及八部。初至讚釋迦於五濁,今此歎地藏神力,擔荷於未來,皆是大孝未曾有也。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釋提桓因,本會主人,散香華及天衣等寶供佛,表謝法之意。供地藏,表將來六道,勞其得度也。
  一切下各眾,承行流通也。

    附錄  勸家庭行孝文

    知性述

    先總論

  世間一切人,應須行孝道者,因各有父母生養鞠育之劬勞也。其始以至成就人財,非一二人,教育指導,而能資其樹立焉。蓋此等之人,安非恩人乎?然一人既有許多恩人,人人亦然,人類既多,其各恩人更多矣。欲周至酬報,是事甚難。
  簡單提要,僅擇恩義最重大者,唯父母爾。故父母不得不申管見,說酬報應分之事也。蓋人類雖多有貴賤差別不等,父母乳哺養育之恩,各各所不能逾,餘恩則不得同儔也。父母若能盡心孝順,餘皆例知可也。遵行古聖制規,奉養父母。方不失人倫之理。在世堪為人範,而永古流芳,都由是也。
  今表普通家庭為人應分之事,梗概如次。

    一、順情

  宇宙萬有之中,唯人情為最重要之關係。無論老幼男女,個人各有情想趨向旨趣。是為酬恩行孝者,當觀察父母心中希想念頭,該一一順行不可違背。父母若歡喜衣服,或需要物件,口頭食物等。為子者,盡與奉給,罔使乏少。父母若樂善好施,子不得愛惜(自己須省,父母應順)錢財,亦不得露慳吝之意。坦坦然就父母之心情,慷慨歡喜同之為善。父母若望家庭發達門楣添彩,閭里賢才等,為子當依父母心術,悉次稟教順情耑業進趣。努力精進以至剋實。釋父母之懸念也。或有等父母,僅顧身後之事(壽衣棺才墳墓),理當預構備之。苟其父母不甚清正,而有缺點處,子不得過分逆諫,自當盡子之道,循循伏從。(堯母弟象)方為孝焉。

    二、奉養

  說報親之道,以奉養為主。所奉養之事,各隨其力。凡貧富貴賤,宜誠為要。
  在貧賤者,父母既處寒苦之地,焉得豐積美物供奉,僅布衣粗食。倘有時新食品,無論何物,先奉父母,須誠心鄭重,皆可娛親也。但儘父母之用餘,然後並及家屬妻子等,才是不差。
  富貴之家,一切產業悉屬父母之所遺,還以供給父母,此尤為容易之事,何孝之有哉?貴乎自身親侍,不得差使役代,子當常思父母之撫我時,我今理當一一都須自己躬奉,一表甘意親熱,二表實情真踐。若是方為奉養行孝之道也。

    三、知恩

  若知身從來處,便不得不思報恩之事。
  且如父母之於兒子,無論何時何地,孳孳望其成器,拳拳希為良善。或懷胎產後,乳哺抱養,訓誨教育,以至娶媳。經過種種劬勞辛苦,費用多少錢財,受盡非常驚駭,莫非為終身之依靠,戀繼嗣之祭祀。
  為子者,必當知恩報恩,竭力奉承,不可有須臾懈意。宜於根本上,推源思想:父母未生我時,身竟從何有?原同父母,無二無別。同一氣息骨血,一出產門以後,仍賴撫保而成。何得當兩個看,譬如新枝既茂,舊本自枯,思慮及此,則為子者,自然疼痛,安不極誠盡孝乎?

    四、和睦

  人類夥然,論至親者,獨同胞兄弟,故兄弟務須和睦,互為相顧,情意亦當互相愛悅,原同一遺體之分形也。兄弟或多寡,各自當盡其孝心。
  父母有要事,在子正可藉此,申報微恩。不可推諉兄弟,又不得慢延怠滯之心。設父母只生汝一人,將誰之可推諉耶?
  每見世人互相諉避,至使雙親動氣,是大不孝。反不如獨子之為妙,真可慨也。
  設若父母偏愛小弟或姊妹等人,子當承遵嚴命,勿起嫌不平等之念。兄弟若手足,雖分四肢,實同一體。其或縱有庶嫡之分,父母之所溺愛者,亦當甚愛之。門庭和氣,臨父母之悅顏,是正孝也。

    五、錢財

  積財巨富,都為望後之關係。父母將豐饒之家財,傳授與其子。為人子者,無不以為當然之理。及其供給父母,衣食需類,須要另用錢財。於其子方面豈不當分奉給耶?或待要素方與,已成不孝之罪。況有吝惜之意,似乎以為不然乎!殊不思財由何來而有耶?
  堪歎世人,但知父母當厚其子,竟不知子之所當報父母也。然而子之有子亦若是者,終成不孝之流弊矣。
  故為子者,時常訊問父母,身分上需用之事。無論何物,咸要盡心給與勿使缺少也。

    六、教妻

  配室原是別家之人,欲其一來,即能孝順翁姑。誠為最難之事。此全在為夫者,於新婚後,時刻誘導,俾行媳婦之禮。或早晚以孝順翁姑,勸誡其妻,必能爾爾則可。將後漸漸感化,自然不忤。
  若其不然,縱嬌態之耳語,或聽信之,則其忤逆之勢必至矣。
  且思父母之娶媳,以希奉事為目的,反而不孝順,使父母之心於何地?故孔子曰:五形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若思翁姑之家財,但遺於子媳,而不與之姑娘者,以尋常持事務於左右也。為人媳者應同良夫之事父母不異,又不得背後,稍有逆意,方是孝婦也。

    七、在外

  雙親在家,子或外出貿易,每到年節時,旋鄉抵家,詣父母前問安。各地異美珍物等,購帶貢獻雙親,使歡顏悅意,是人子之當為焉!若其有要務,不得脫身,先寫訊函,陳明利害緊要事情,方息雙親之掛念。倘或家不豐富,須寄回銀錢開支之費,亦不得在處無定。故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即此之義也。
  每聞無受教育之人,一離桑梓,置父母於度外,便縱自己之逍遙。厥或被惡友之魔纏耶?其或故意若斯乎?設彼故意者,我謂之人首畜,反不及烏羊之類,誠可慨也。

    八、病時和死後喪祭

  親現世時,略述七項,能依如法不違。雖不名稱孝士,堪號明達賢哲之人也。蓋考妣素來康健,忽然體沾微恙,延醫進湯藥,此乃容易癒復。若久病沉痾床蓆者,須耐心調治。或請高明,俾漸解結癥。
  若其壽盡命終,神識遷謝,淹然而逝世。子之五內自然常懷悽悲。喪具棺柩等項,察平日所望而辦之。服縗三年仍屬外表,內抱霜雪之行,終日不敢忘父母之痛恨也。至積墳合厝之後,古人且有廬居三載。或植松柏以表孝誠也。凡四時礿禘嘗蒸之祭祀,當如神在之孝思。終身八珍羅嚮,不若雙親在世,順奉之供養也。
  噫!豈不留神侍事,注意衣食,而俟亡後之空歎哉!

  謹勸諸君,親死必宜早葬。切切不可惑於風水之說,以久滯棺柩。且死者以入土為安。亦不可權厝之計,冷擲荒郊閑地。久經風雨之頹壞,貽終身之痛悔,為子者所當切戒。

    後、結論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鄙謂想子孫之賢者,必孝順父母。然草木厚培其根荄,方發枝幹之茂盛。深谷源泉,必洋洋乎而流長。
  孝心感動天地鬼神,必出賢德鴻才,方有財丁兩旺,決定之理,不可疑矣!但以世人逐迷塵夢之習慣,都沈心於妻妾,竟不思孝父母為子孫之根本。尤不知孝為大聖之芳規爾。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5